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

2025-01-06

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通用8篇)

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 篇1

数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

摘要

数学是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把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然而,许多人认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都是由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带来的,孰不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数学的发展和变革。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正是数学的革命与发展繁荣了人类的经济、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说,数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

正文

数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它是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发展才逐渐兴盛起来。同时数学也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特征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明显”。“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学的发展推动着自然科学文明的进步。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中期出版的被称为“改变世界”的16本自然科学的书中有10本都直接运用了数学原理。爱因斯坦正是深受数学家黎曼的著作之影响而建立了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采用了数学中的矩阵来描物理量,从而建立了量子力学。1917年数学家拉顿在积分几何研究中引入了一种数学变换(拉顿变换),几十年后柯尔马克和洪斯菲尔德巧妙地运用拉顿变换,设计出X射线断层扫描仪——CT,为医学诊断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1900—1965年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方面的62项重大成就,其中数学化的定量研究就占2/3。从1969年至1981年间颁发的13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就有7项成果借用了现代数学理论。20 世纪以来,数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却常

常不为人们所了解。例如,电子计算机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尽人皆知,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数学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我们在前面所举的很多例子,实际上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社会发展,例如,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可靠性分析、高清晰度电视的开发、飞机外形设计等。核武器研制中的计算机模拟,极大地节省了研究开支和时间,提高了设计水平,暂且不论其巨大的军事价值,其中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其次,数学的发展推动社会科学文明的进步。数学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里重点说一下数学思想在政治和经济学中的作用。在政治中不能不提的便是民主,而民主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选举。而数学在选票分配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选票分配首先就是要公平,而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呢?1952年数学家阿罗证明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即不可能找到一个公平合理的选举系统。这就是说,只有相对合理,没有绝对合理。原来世上本无“公平”!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数学应用于社会科学的一个里程碑。

经济学也是成功地实现数学化的学科,成就令人瞩目。自 1969 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超过 2/3 的获奖者是由于在经济学领域运用数学方法获得重大突破而获奖的。微积分学、集合论、拓扑学、实凸分析以及概率论,在研究和表达经济理论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数学家惊讶地发现,极其抽象的拓扑学最有用的地方竟是在经济学领域。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产生了包括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经济预测、经济信息等分支的数量经济学科群,以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当代的经济学实际上已成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最后,数学的发展推进人文科学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人,人类素质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民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数学素质的高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接受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和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在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学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品质。数学是最讲究真实的一门科学,容不得

半点虚假,一切结果都必须有根有据,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检验。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伽森狄说:“谁从小受数学的熏陶到那样一种程度,即已经习惯于数学的那种不容置辩的证明,谁就能培养成认识真理的能力,从而不会轻易放过虚伪和假象”。数学最讲究以理服人,它只信奉逻辑推理的结果而不屈从任何权威。实实在在,实事求是,无论是谁,要想在数学上得到承认,都必须尊重事实并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从历史上看,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都曾屈从过神学或政治,唯有数学保持着自身俨然不可侵犯的独立和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甚至连“上帝”也要服从数学。在英国的大学里,律师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许多高数课程,正是因为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后,能使人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严格而又准确的思维习惯。数学是科学的思维。

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顽强与勇气。数学的特点之一是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特别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数学必须坚持不懈、刻苦努力。从欧几里得时代到19世纪,两千年漫长的时间里,许多数学家对几何学中的第五公设曾作出种种证明,尽管他们的证明是无效的,但人们逐步认识了第五公设在《几何原本》中的特殊地位,明确了与第五公设等价的一些命题,获得了一些非殴几何的内容,使公理化方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非欧几何的出现创造了必要条件。几百年来,人们在寻求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中,不也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就。

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整体意识。数学题的求解必须从已知到结论全面地考虑问题,并把握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全局上全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从而把握住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弄清事物的各个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该事物与他事物的位置,从而弄清事物全貌,学会全面地分析数学问题,从而学会全面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进而全面地分析社会,能使公民顾全大局,在关键时刻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数学可以培养人的优化意识。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各种关系的科学,常用来处理最优化问题,小到一个小组的日常工作和计划的安排,大至整个部门,以至国民经济的计划,都要求最优化的组合,要求最优化的方案和对策。由于数学中经常讨论最大值、最小值、最佳解题对策、最优解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的可能性中寻找最优的可能性的习惯,并懂得研究事物向最优化方向发展的条件,努力去创造这种条件。最优化思想应成为每个

公民的素质。

在科学数学化、社会数学化的今天,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掌握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更多的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在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好品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科学进步的力量。

尽管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但它与实际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数学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而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及计算机的应用也就日益广泛,也就是数学的应用向一切领域渗透,使当今社会日益数字化。这意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学科间的互相渗透,数学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而生产实践也会给数学提出千差万别的新课题,使数学研究更加深入,随着这些新课题的研究和解决,反过来也将促进数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学的支持,离不开数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发展将长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 篇2

通信就是将信息从一方准确安全地传递到另外一方, 通信技术是实现信息准确、安全、高效的传递的保障。从有记载的人类文明以来, 通信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阶段:借助器物和声音传递信息阶段。解放前我国云南景颇族就有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的器物信息传递模式。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通过手势、表情来传递信息, 信息在视距范围。通过声音实现超视距传递信息, 但距离依然受到声音传播距离的影响。这个阶段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这种通信模式在当时有十分成功的典范, 如古代的“烽火”技术须臾间能把紧急军情传递到千里之外。因其简洁方便的特点, 现代通信依然保留如旗语等简便快捷的近距离通信模式。

第二阶段:借助文字传递信息阶段。文字与印刷术发明后, 信息可以通过书籍、书信、报纸、杂志等方式呈现。文字促进了邮政业的发展, 中国早在商代就有驿传的通信方式, 通过飞鸽、快马等方式传递书信、情报;现代逐步演变成邮政系统。这种通信模式信息保持时间更长久, 传递信息更加准确, 传递距离更加远, 但传递速度慢、信息单一。

第三阶段:借助电子通信技术传递信息阶段。随着麦克斯韦发现电磁波、赫兹验证电磁理论催生电子技术, 波波夫/马可尼发明电报, 促进电报业的发展, 邮政系统通过电报能够瞬间将文字传递到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贝尔发明电话, 实现万里之外的实时声音通信, 进一步缩短了人类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距离, 是人类通信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第四阶段:借助互联网与无线通信传递信息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共享和快速交换促进互联网的诞生, 信息包括语音、图像、视频多种形式, 每个人有机会在数据海洋中找到需要的资讯, 进行信息的分享和交流。上世纪70年代, 美国贝尔实验室推出蜂窝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开启了个人移动通信领域, 移动通信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2G的GSM、CDMA通信技术、3G的CDMA2000、WCDMA、TD-SCDMA通信技术、4G的LTE技术,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者人们的生活。

从古代文明开始, 人类通信技术从早期的面对面对话发展到大洋彼岸的交流, 从长达数月书信驿传到瞬间实现南北半球的电话对话, 从单纯的文字、声音到综合声音、图像、视频综合信息传递的变化, 彰显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也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二、通信发展与人类文明

通信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了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信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文明。通信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更准、更远、更快、更大, 追求更高的质量、更好的体验、更高的自由度。

(一) 人类文明促进远距离通信发展

早期人类活动场所局限于其所处的洞穴、部落、村庄, 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范围比较窄, 前后传承的需求也比较少, 只需要简单的通信模式就能实现。随着人类的进步, 活动范围不断变大, 逐步扩大到不同部落、不同城市、不同国家,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 要求通信技术能够承载远距离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成为实实在在的“地球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更广范围的合作与协作更加密切促进了远距离通信。早期社会小农经济时代, 物品交换主要在本地区实现不需要远距离的通信;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下一件产品的各个零部件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需要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通信。如跨国公司、国家间的自由贸易与合作, 需要信息在跨大洋、南北半球远距离传递。

信息传递在转发过程中衰减和损耗最大, 为减少信息、资讯到达目的地转发次数, 也促进远距离通信的实现。远距离通信容易保障信息准确性与完整性。早期越洋书信需要经过国内邮局传递、越洋邮轮运输、国外邮局传递, 信件丢失是常有的事情;现在则可以通过电话、E-mail、Skype等进行点到点的直接通信。

远距离通信发展促进人类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起探索。因为卫星通信让探险家更容易到无人探索过的区域去探险;因为全球通信流畅, 跨国公司更乐意把不同零部件生产、产品装配按照资源优化、成本低的原则布局全球各地。

(二) 人类文明促进快速通信发展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 只有在第一时间获得必要的资讯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早期生产率低的时代对信息的响应需求及时性要求不高, 一条资讯经过数天以致数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影响看起来不是很大;但在当代社会, 资讯到达时间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0.1秒的信息滞后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机会稍纵即逝, 及时的资讯和信息意味着财富。

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人类对通信体验要求也不断提升。地球各个角落中发生的事情, 人们希望在第一时间听到、看到。人们希望网络上的视频能够清晰流畅的播放, 而不会出现时断时续的马赛克。人们不再满足于半年乃至经年才看到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的音讯, 期望能够在想念的那一刻就能及时进行交流。

(三) 人类文明促进大信息量通信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 通信传递的内容更加多元化, 目前的通信已经远远突破传统的文字、声音, 图像、视频、实时互动等形式的资讯逐步成为主导, 丰富多彩的信息让沟通更加顺畅,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对通信技术的大容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不断被海量信息注入, 信息成几何级数不断狂增。海量数据的信息共享, 从海量数据中检索与提取有用信息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与交互, 对通信技术的容量带来巨大的挑战。

随着日常生活电子化的加速以及用户体验要求不断提升, 通信信息量不断成倍上翻。人们期望能够看到最新的资讯、电视、电影、甚至防盗视频监控、智能化家电运行, 享受生活电子化带来的便利。当大部分生活都实现电子化的时候, 通信信息量也许会在扩大数十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随着通信网络容量的不断提升, 新的业务、服务逐步涌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网上购物能否足不出户就能够选购到自己钟爱的产品;视频点破可以不用到电影就能够在家庭影院中欣赏最新的电影;在线点菜可以不用到餐馆就能够让服务生把佳肴送到餐桌上。

三、未来通信展望

通信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可以预计未来的通信发展趋势:

无处不在的通信。以移动通信为例, 虽然目前很多地方还没有网络覆盖, 或者有覆盖但信号不好;但未来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能够保障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网络, 获得自己需要咨询。

自由、简洁的通信。与人类向往自由相吻合, 代表约束通信的固定网络通信将进一步压缩, 象征自由通信的无线通信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同时终端设备将更加简洁化、一体化。

海量、快捷的通信。资讯将越来越多, 未来通信必然要面临更加海量的数据冲击, 同时信息的搜索和提取将更加快捷, 不因为海量数据而难于提取。

绿色、环保的通信。随着生活质量和品味的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增强。未来通信将更加注重健康、环保、节能。

参考文献

[1]姚学斌.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发展技术探讨[J].信息通信, 2012 (02) .

[2]党燕.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策略[J].信息通信.2011 (03) .

[3]杨鸿文, 李卫东, 郭文斌.无线通信.2007.

[4]李建东, 郭梯云, 邬国扬.移动通信.2007.

[5]程钰杰.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2.

[6]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2012 (02) .

[7]高敏.物联网技术现状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 .

人类政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封建政治;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21—02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的社会性,即人首先是社会性动物,没有社会就无所谓是“人”,而只能是动物;而社会性又在于实践性,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更强调人的实践性,过分依赖人的力量,因为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即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工业文明时代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在工业文明之前,人类首先经历了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之后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在不同的時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认识都是不同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一、封建政治与农业文明时期的自然关系

在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被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人不仅无法征服自然,甚至是完全依靠自然。而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自然在人类面前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在无法征服的情况下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物质上的服从就是靠天吃饭,精神上的服从就是对自然幻化而来的鬼神的膜拜。当风调雨顺时就感谢上天保佑,期待来年仍会是个好年景;当风不调雨不顺时就更加诚惶诚恐地向上天祈求。上天既可以是人类的化身,又可以是生禽猛兽。在自然面前单个人往往显得过于渺小,于是人类充分重视了族群的关系。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宗族,大到一个国家,在农业文明时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家庭内部,父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宗族内部,部族长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国家内部,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演化而来的三纲五常等等。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1]人对自然的严重依赖造就了人对人的依赖,进而造就了人对人的专制统治和压迫。

二、民主政治与工业文明时期的自然关系

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文明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前所有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人类由对自然的愚昧无知发展到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的地步,人定胜天是人类向自然发出的挑战。的确,在工业文明时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充分认识到并相信自己的力量,人类甚至曾经认为科学已经基本穷尽,无法再有大的突破。工业文明使得厂房可以不再严格地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分工获得了大发展;商品生产和销售遍及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人类再也不需要受自然的严格限制,人与人之间再也不需要严格的彼此依赖,自由、开放和竞争成为市场经济的规则,也成为人类社会的规则,我为自己即我为人人,于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泛滥。人不再需要严格的彼此依赖,但人与人之间又是一个天然的共同体,因为市场经济既是一个生产的经济,又是一个交换的经济,自由平等的交换需要共同的秩序来维护,于是国家的作用仍然存在,但皇帝的作用已经消失,因为人们不再需要依赖一个强权的皇帝去动员庞大的力量去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去应对自然,他们仅仅需要一个能维护现存秩序的政府,这个政府又不能限制人们的自由,于是民主政治成为时代的需要。

三、和谐社会与信息文明时代的自然关系

20世纪后半叶,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即信息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工业文明使得地域、空间再也不是限制,而信息文明则使得时间不再是限制。人类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人类可以最快地掌握即时而全面的信息。信息的全面快速传播加快了人类生活的节奏,也加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虽然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便已认识到自然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人必须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但是直到人类充分认识到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忽视自然规律造成的严重后果,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像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一样相互残酷征伐。信息的即时、自由、开放拉近了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的距离,于是人与政府之间的地域和时间障碍开始逐渐消除,信息使得人与政府之间可以更快、更及时地进行沟通,间接民主制的理由、直接民主制的障碍开始逐渐消除,人类的一只脚已经开始迈向直接民主的大门。和谐社会、全民民主已经崭露出头角。

综上所述,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自然关系和生产力造就了不同时代的政治文明。在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据“世界之最”了解,新华社报道,世界银行2009年公布了世界上最穷的十个国家和世界上最富的十个国家的前十名,世界最穷的十个国家几乎全在非洲,亚洲仅有一席即尼泊尔,排名世界界最穷的国家第六名。而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几乎全在欧洲,除此之外,美洲的美国排名第四,日本排名第六。世界排名最穷的国家第一名的是埃塞俄比亚,人均财富仅1 965美元,世界排名最富的国家第一名的是瑞士,人均财富达到了648 241美元,两者相差将近330倍[2]。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进入信息文明时,很多非洲国家还处于原始落后的农耕时代,这也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创建并逐渐完善现代民主政治而很多非洲国家即使有西方民主政治的表象本质上却依然是封建专制时代的政治制度。“在多党制盛行的同时,黑非洲地区2 000多传统和规模较大的部族和部族政治仍在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相当作用,西方式民主与部族传统的‘大树下的民主’协调发展仍是一个长期过程。多党制政治体制与现行相对滞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平衡。”[3]因此,发达的民主政治必须以先进的生产力和自然关系为前提,发展经济依然是落后国家的优先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佚名.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和最富有的国家[EB/OL].齐鲁信息网,http://www.qlxxw.cn/zhizui/105978.html,2010-01-14.

[3]张昆生.非洲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昨天和今天[EB/OL].http://news.

sina.com.cn/w/2004-03-15/18523026739.shtml.

Huma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Nature Relation

CHEN Mao-lai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Productivity forces is the base of the superstructure,eg politic and culture.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the different na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have different political culture.Farming civilization created a feudal politic,closed small scale peasant economy created and backward productive forces are the base of the autocratic monarchy;industrial civilization created democracy,large-scale production,freedom and equality is the base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democracy;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creats the democracy,the fast broadcasting,communication is the base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political life.Human society has to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forces,creats the political culture sui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relation.

Key words: farming civilization;industrial civilization;information civilization;feudal politic;democracy

化学与人类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篇4

选 修 课 课 程 论 文

化 学 与 人 类

课 程 老 师:

学 生 学 号:2008021110

学 生 姓 名:猪猪

学 生 学 院:外国

化学与人类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摘要: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现在的资源一定的压力,化学在这其中有什么作用咯?本文主要从衣食住行、健康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的一些倡议。

关键词:化学与日常生活 健康 人类文明 人口的增加

引言: 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化学对我们生活为什么这样重要,在我们学习中,有这样一门课,叫化学与人类的教学内容。

化学与人类是高等院校文史、财经、政法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化学选修课,它是培养文管类的学生培养上述几类文管类人才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了解衣、食、住、行与化学的关系,透过化学这个窗口,对自然科学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有一概括了解,从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现行高中必修的化学和物理知识为基础,对若干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原子结构、周期律、化学键、化学计量、烃及其衍生物等)作必要的复习和适当的提高。通过讲授能源及其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化学与生命现象、营养与健康、材料科学以及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使化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并注重把化学放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中审视其重要价值,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文理渗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下面阐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

衣服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如人造纤维、尼龙、的确凉等衣料大部分都是石油提炼成的化学品制成,这些都丰富了人们的衣橱。

食物方面:化学同样重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

住屋方面:建筑材料如三合土(水泥)、钢筋、磁砖、玻璃、铝和塑胶等均来自化学工业的制成品。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 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

交通方面: 如飞机、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所用的燃料均是石油工业提炼成的副产品。飞机机身是由特殊的合金制造的。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如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酸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着色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抗结剂、增味剂、酶制剂、被膜剂、发泡剂、保鲜剂、香料、营养强化剂、其他添加剂。这些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些日常用品,就拿圆珠笔来说吧。圆珠笔是用油墨配不同的颜料书写的一种笔。笔尖是个小钢珠,把小钢珠嵌人一个小圆柱体型铜制的碗内,后连接装有油墨的塑料管,油墨随钢珠转动由四周流下。该笔比一般钢笔坚固耐用,但如果使用保管不当,往往写不出字来,这主要是因干固的墨油粘结在钢珠周围阻碍油墨流出的缘故。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而调制成的。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人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油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写出字来。

美容作用:有一头亮丽乌黑的秀发,修理得整洁大方、长短透度,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给人一种潇洒飘逸、美的享受;相反,如果弄得蓬松邋遢,肮脏不堪,就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党。

保护作用:成千上万根头发包裹着头颅,自然形成头部的第一防线。浓密、健康、清洁的头发,能使头部免受外界机械性和细菌的损害,对健身起着重要作用。

感觉作用:头发的感觉比较灵敏,当外界环境对人体有所影响时,不管风吹雨淋,还是日晒火烤,首先感觉到的是头发,由它发出的信息传送到大脑,从而采取多种防护措施。

调节作用:头发能发挥调节体温的作用。冬天,寒风凛冽,血管收缩,头发能使头部保持一定的热量;夏天,赤日炎炎,血管扩张,头发又能外散发热量。因此,头发具有既能保温又能散热的双重功能。头发是一种从头皮里生长出来的纤维组织,是由细胞再生而形成的一种硬角质的排列。头发是由发根和发干两部分组成。

日常生活中 ,除了染发、烫发、电吹风和日光照射可影响发质外 ,头发梳理也可能引起头发损伤。所以我们要好好保养我们的头发。

农业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们生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探求新型的无公害生物制剂及开辟新的物理农业解决方案已是当前循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物理农业手段的不断开发与运用,为化学农业所造成的瓶颈突破寻找到了新的空间,如超声波、紫外线、辐射、臭氧、磁场处理等方法都在生产上得以运用。为无公害生产提供了许多技术路径,但在农业生产中,水还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易获取的资源,做好水的文章,是农业增产增效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它是农业生产之命脉,而电功能水的开发,又为水的价值赋予了新的含义,也为农业无公害化的生产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高科实用之路。总之,人类的文明离不开化学,化学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尖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它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关系和地位,正如[美] PimentelG C在《化学中的机会--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的“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是化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也是广大人民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化学教育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需要。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材料与人类文明、论文 篇5

航空航天中的合金材料

姓名:徐宗真 指导教师:杨森 学号:2111704021 年级:2011级 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2012-05-23

航空航天中的合金材料

目录

绪论·······························································3 摘要·······························································3

一、铝合金

1.1简介··············································4 1.2合金化············································4

二、钛合金

2.1简介··············································4 2.2分类及特征········································4

三、镁合金

3.1简介··············································5 3.2合金化············································5

四、发展前景

4.1前景展望···········································5 参考文献··················································7

航空航天中的合金材料

航空航天中的合金材料

绪论:

航空航天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其使用功能又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航空航天材料既是研制生产航空航天产品的物质保障,又是推动航空航天产品更新换代的技术基础。由于航空航天产品受其使用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对材料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结构材料,就要求其要有质量轻、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性。除结构材料外,功能材料也在航空航天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步伐的加快,对航天飞行器的要求越来越高。航天飞行器在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应力、强腐蚀等极端条件下工作,除了依靠优化的结构设计之外,还有赖于材料所具有的优异特性和功能。对航天材料而言,轻质高强、耐高温、耐低温和耐腐蚀是航天产品选材的主要标准。

轻合金和超高强度钢都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的主要结构材料。轻合金和超高强度钢的主要特点都是比强度高,综合性能好。因此,特别适合于制造航空航天飞行器。

关键词:航空航天;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

一、铝合金

铝合金密度小、延性好、耐腐蚀、易加工、价格便宜。因此,几乎从三十年代开始,人们就企图用铝合金制造飞机。近年,其他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飞机机体和运载火箭箭体结构的应用日益增多,但是铝合金至今仍是飞机机体和运载火箭箭体结构的主要结构材料。

航空航天中的合金材料

1.1 简介:

铝合金一般按其生产和加工方法分为变形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两大类。航空航天器主要应用变形铝合金的各种半成品加工成各种零部件,或用铸造铝合金直接生产零部件。

1.2 合金化:

纯铝的强度很低,不适合作为结构材料使用。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铝合金都必须通过合金化或其他手段来提高其强度。

很多元素都能与铝形成合金。

在航空航天工业中使用的主要是可以热处理强化的铝合金。

铝合金的热处理是控制性能的重要手段。同一成分的合金,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可以得到相差很大的性能。

除了为强化合金而加入的元素外,铝合金中还加入一些起其他作用的元素。一些过渡元素(Cr、Mn、Ti、Zr等)在铝中的固溶度很小,没有多少强化作用。但它们与铝形成一些金属间化合物,它们对控制铝合金的晶粒结构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业铝合金中通常加入一些过渡族元素。

二、钛合金

2.1 简介:

钛合金是航空航天器的关键结构材料。钛合金的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热强性高,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是用于飞机机体和发动机中要求强度高及热强性好的部位。

2.2 分类及特征:

钛合金一般分为三大类:α型合金、β型合金、α+β型合金。

一般来说,α型合金热强性好、可焊,但热加工困难。β型合金室温强度高,成型容易,可热处理。而α+β型合金介于两者之间,可以通过热加工和热处理较大范围的调整其显微结构和性能。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粉末钛合金和铸造钛合金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航天飞行器速度提高,以及对构件轻质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苛刻要求给粉末钛合

航空航天中的合金材料

金和铸造钛合金的应用发展带来了机遇。粉末钛合金与铸造钛合金相比较,其内部组织细小均匀,不存在成分偏析,性能优于铸造钛合金。高性能粉末钛合金目前已在国外先进的航空航天关键部件上得到应用,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三、镁合金

3.1 简介:

镁合金的密度比铝合金和钛合金的密度低得多。镁合金曾在航空航天和其他工业部门中有较多的应用。但是由于其耐腐蚀性差和一些其他问题,后来在航空航天上的应用大大的减少了。近年来,由于合金生产技术和性能的改进,镁合金在航空航天和其他领域上的应用有上升趋势。

3.2 合金化:

镁合金主要采用固溶强化。与镁形成固溶体的合金元素很多,主要有Al、Zn、Li、Ce、Zr、Th、Ag等。Mg-Al-Zn系和Mg-Zn-Zr系是最常见的合金系。Mg-Zn-Zr系中常加入少量Mn来改善其抗蚀性。Zr对镁合金有强烈的细化晶粒作用。有些镁合金有沉淀强化效应,但其作用比在铝合金中要少得多,而且镁合金中的沉淀过程十分复杂。

镁合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铸造镁合金应用十分广泛。镁的晶体结构是六方结构,其变形性能不是很好,比立方结构的金属差。

镁合金变形性能不是很好,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当温度高于250℃时,变形就容易多了。因此通常通过热加工生产变形镁合金产品。一般在300~500℃温度范围内进行轧制、挤压和锻造。

四、发展前景

由于太空飞行器的相对载荷较小,因此减轻材料的比重,寻找质优量轻的新材料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在这一点上钛合金已占据优势。

我国航天飞行器上应用的钛及钛合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1、高性能化,即研制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相配合的高强韧钛合金和耐温性能更优异的钛合金;

2、低成本化,即发展不含或少含贵重金属元素的钛合金和易加工成形、易切

航空航天中的合金材料

削加工的钛合金等;

3、高加工率,即发展粉末冶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SPF-DB)、精密铸造等技术。[摘自中国钛合金发展报告] 我国镁资源储量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多大的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我国镁合金应用开发严重滞后,80%以上作为初级原料低价出口。我国发展镁合金工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快高性能镁合金的研究、应用与产品制备高技术的开发,使我国我国在这一领域抢占制高点。

不仅如此,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的镁合金材料,将在汽车、计算机、通信器材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

航空航天中的合金材料

参考文献

生态与人类文明名词释义 篇6

生态学是研究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生态是一种关系;生态是一种竞争、共存、再生的生存发展关系;生态是一种最求人类环境不断进化和完善的过程。

尺度

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或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组分)、结构、功能。

环境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具有主体特征,同时有尺度和系统的特征。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均起源于自然环境(物质),生命的进化过程和生活史过程需要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生命依赖于环境;环境构成生命系统的基础。人类需求的所有食物来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人类需求的一切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存所需求的环境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转

文明与文化

文明广义地泛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先进成果,以及这些成就代表着的社会的进步状态。

如,城市化、工业化、先进的科学技术、高度的职业分化、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良好的社会风尚、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等。包括精神方面的先进成就,也包括物质技术方面的先进成就,即包括“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广义的文化定义指称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它包括风俗习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认知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等等。

文明一般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积极的和消极的),具有城市、宗教、政治和军事、依赖经济活动的社会结构、文字记载、艺术和科技等基本特征。

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

史前文明时期特点

人类适应自然、依赖自然、畏惧自然,白然主宰着人类,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农业文明时期特点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冶炼和制陶消耗大量木材;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

简单和脆弱等。

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类对自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一切社会活动被导向利益、效益最大化,以自我为中心,首先是工业社会燃烧大量化石能源,成为大气、水等环境污染与土地生态破坏的源头。其次,是工业制成品原料、主要是矿产资源,伴随着采矿量的直线上升,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再者,是环境污染的加剧还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

生境选择

某一动物个体或群体为了某一生存目的(觅食、迁移、繁殖等),在可利用的生境之中选择某一相对适宜生境的过程。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的生理特性的生物类群。同一个钟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交配可以产生后代。种是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可以通过形态学特征、地理学特征和遗传学特征进行划分。

人(种)

人是动物界的一个物种,人与其它物种间存在着一定的演化关系。

人种是根据能遗传的体质形态特征(肤色、发色、眼色、身体高矮、四肢比列、血型等)划分出来的地域性的人群。

人是现存人科中唯一物种,由如干相当于亚种的族(race)组成的复合种。

人类的两个基本属性: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包括:生境的选择、食物和能量的需求、群体生活等生物学属性;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包括:文化、科学与技术、宗教、政治、军事、经济等文明特征。

环境负荷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包括:①自然资源供给指标(水、土地、生物资源等);②社会条件支持指标,③环境污染承受力指标(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转化能力及绿化状况等)。

适应辐射

亲缘相同或相近的一类生物因适应多种不同的生境条件而分化成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是适应辐射。

人类起源的几个阶段

(1)南方古猿阶段: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

最早化石为南非汤恩石矿的汤恩幼儿(Taung Child)(25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2)能人阶段:能人生存的年代在175万~200万年之间,能人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3)直立人阶段: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4)智人阶段:包括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阿伦法则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贝格曼法则

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

旗舰种

旗舰种指正在不断减小的种群规模并处于濒危、灭绝状态的物种;这些物种常只分布于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并成为这些特殊生态系统存在的标志。旗舰种主要用来引起公众对其保护行动的关注,从而通过保护旗舰种来保护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旗舰种是一个国家的特有种,那么它就会给公众以深刻的印象。

乡土物种

原产于某一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已非常适应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可正常繁殖的生物。

外来物种

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在某一区域。具有侵入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全球变化

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广义的全球变化包括温室气体释放及其产生的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狭义的全球变化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在年际间缓慢上升的现象,即全球变暖现象。

温室气体

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水蒸、氟氯化碳和臭氧都是潜在的温室气体。

土地利用

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土地覆盖

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低碳经济

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京都协议书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根据协议,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率先采取有关环保措施的同时,为国际合作做出更多切实的贡献。

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向发展中国家额外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参加国际环保合作,或补偿相关经济损失;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污染所需的先进技术。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系统

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命亚系统和非生命亚系统等,其中生命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命亚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营养关系而发生的某种直接或间接联系。

生态平衡

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生命部分和非生命部分)、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生态危机

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但这种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外界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地球系统——盖亚(Gaia)假说

岩石、空气、海洋和所有的生命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系统。地球上物种的进化与其物理和化学环境的进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球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是一个能进行自我调节的负反馈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后代,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环境问题是涉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沙化

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遭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湿地

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的道德观念

一般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经济和义务等;第二层次包括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经济和义务等;第三层次包括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人和土地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到经济,也应考虑到人对土地(自然)的义务和责任。

城市

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机能。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彰显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焦点。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

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

①(较大的)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②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③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城市与乡村差异不明显;

④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

⑤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城市化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城市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也带来诸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

利他行为

是指动物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提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行为。个体之问的亲缘关系越近,彼此之问的利他倾向就越强。

领域

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婚配制度

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包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在营巢地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生物多样性

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其中,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各种各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生境片段化

指生物生存的面积较大而连续的栖息(生境)地由于某种原因不但面积缩小、而且被分割为两个或更多片段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物资源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成分的内在价值,包括在生态、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领域的价值,而且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价值。

其它:

1谈谈电影阿凡达中的生态伦理观点。

2如何理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比较人类几个文明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可燃冰:燃起人类能源新希望 篇7

不过, 造物主的神奇就在于她总是能够平衡人类的得失, 不断地赐予这个世界以惊喜。继上一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 世界科学家在完成了蕴含有丰富燃料的可燃冰理论推断之后, 到目前为止, 已在全球范围内先后发现88个海底可燃冰矿。而在中国, 继2007年在南海北部钻获可燃冰样品之后, 如今, 更是在南海、东海、黄海和青藏高原发现大量的可燃冰矿藏, 初步估算相当于陆地石油天然气总资源的一半。许多专家由此而乐观地认为, 可燃冰一旦开采成功, 必将人类使用燃料的历史延长好几个世纪。可燃冰世纪就要到来了!

可燃冰, 它的化学名字叫天然气水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按科学家的描述, “外貌极似冰雪, 点火即可燃烧”。据测算, 一立方米可燃冰能够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 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 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也没有如今我们谈虎色变的“碳”。但是, 由于可燃冰蕴藏在深海底部和陆地冻土Volume Preface

带, 如果没有压力, 在常温下很快就会被分解。所以, 和天然气相比, 它不易开采和运输, 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更为令人忧心忡忡的是, 冻土带和海底深部的可燃冰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 一旦打开, 必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而且无可挽回!这个原因就在于地球经过若干亿年的演变, 可燃冰矿藏已处于相对长期稳定的固化状态, 假如人为开采, 就形成温压扰动, 从而破坏、崩解这种固化态, 使之转变为非稳态甚至激发态, 诱发海底滑坡、泥石流甚至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造成大量气体进入海水, 导致海水缺氧或无氧, 使海生物大批死亡甚至灭绝;甲烷气体猛然进入海水, 必将使海水即刻沸腾, 导致海面上方的涡流、气旋产生强大的负压吸力, 经过此处的舰船、飞机等任何物体就会像铅块一样顷刻沉入海底。

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 篇8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远古时代,早期文明仅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缓慢前行。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出现,文明之间开始有了交流、比较和借鉴。当历史之船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后,文明的交流、比较、借鉴就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须。也只有在不断交流、比较、借鉴中,文明才被注入生机、赋予活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文明诸要素在时空维度上的互动,是各种文明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过程。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合作与进步是主流,文明自身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特征,使得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愈加迫切、日益频繁。各国人民借交流而增进理解、依互鉴而深化友谊。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秉承“和而不同,同而不化”的理念,践行“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的交往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尊重多元,在相互尊重的氛围里强化共识、共同进步,架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和平共处、共筑和谐的桥梁。在交流互鉴中,人民获得了恒久信任和深厚友谊,文明则跃动着鲜活生命和蓬勃生机。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为“历史的主要驱动轮”,文明交流互鉴使各种文明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不再被封闭在狭窄的区域和人群中,而能够为全人类所共享,由此拉近了人类之间的距离。中华文明在“西渐”中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火药则成为西欧市民阶层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指南针引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同样,独具特色与发展谱系的西方文明,则高扬科学与理性旗帜,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和科学技术文化。文明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吸收、融合各方精华,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推动生产力波澜壮阔地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是维系世界和平的纽带。世界和平的维系,和谐世界的构建,不是在文明的冲突碰撞中,而是在文明的交流互鉴里。各国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能够不断深化对其他文明的理性认知,领略其他文明的魅力与特长,以宽广胸怀和开放姿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点与长处,结合自身特点,开创文明发展之路。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也会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自身文明的自豪感与对其他文明的认同感,进而努力减少摩擦与冲突,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信任,从而深化共识、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难题,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增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态度

文明如何进行交流互鉴呢?习近平同志从诸多方面予以了阐发。面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既有交流又有冲突、既有合作又有对抗、既有包容又有排斥的现实,习近平同志强调不同文明既要保持独立风格和特点,更要彼此学习和交流借鉴。我们不能因交流互鉴而忽略差异甚至冲突,更不能因差异甚至碰撞就放弃交流互鉴。当今时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主流,只要我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可以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就可以使不同文明并行不悖、多元共存,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为此,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原则。

文明是多彩的,各种文明都具有独特价值。人类自步入文明时代开始,不同的文化土壤就培育出五彩绚丽的文明之花。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意蕴,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存在价值。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则从传统农业社会跃迁升华,引发了社会价值、文化思想、教育理念以至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现代文明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援引《左传》中“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这段话,说明酸、甜、苦、辣、咸并存,烹调才能五味俱全。文明也是如此。每一种文明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积淀,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明是平等的,各种文明都值得尊重。文明存在差异,却无优劣之分;文明各有特色,却无高低之别。要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平等与尊重是关键。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不能以独尊或贬损某种文明为前提,必须去除自以为是、傲慢自大与闭目塞听。如果看不到其他文明的长处,不正视自己文明的不足,最终只会导致自身的封闭与孤立,甚至受到历史惩罚而被历史淘汰。只有放弃傲慢与偏见,以平等谦逊、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各种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才有可靠的保障。

文明是包容的,各种文明都应当兼收并蓄。文明是多元的,多元化的文明必然是包容的。文明只有在包容中才能交流互鉴,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丰富自身,也只有能够包容并交流互鉴的文明才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进而彰显强大生命力与活力。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从“丝绸之路”到“西学东渐”,正是在不断吸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过程中使自身走向繁荣兴盛,由此铸就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与宽厚品格。要摈弃盲目崇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胸狭窄的民族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明;要扎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土壤,广泛吸取各文明之精华,宽容面对文化差异,共促文明和谐繁荣。endprint

在交流互鉴中大力弘扬中华文明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从历史看,中华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到唐朝与异域通使交好;从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到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从佛教传入与儒道交融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到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交汇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等等,这些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文明要继续发展、保持繁荣,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文明交流。在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文明,既要将海外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又要使中华文明精华“走出去”,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同繁荣。

从当前看,中华文明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文明,必须在交流互鉴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巩固与提升的有机结合。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蕴;又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创新中华文明的内涵要素和表现形式。正如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从未来看,中华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华文明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可通过举办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节”、大型对外文化援助项目等多种渠道,将“以和为贵”“兼容并包”“仁者爱人”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传播至全世界,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为人类实践提供思想镜鉴,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供精神动力。我们相信,中华文明将因交流互鉴而愈加枝繁叶茂、常青不衰;世界文明也将因交流互鉴而逐渐消除相互间的疑虑与隔阂,日益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上一篇:2023技校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香港东方红医院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