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共6篇)
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篇1
工业的徘徊,已成为困绕南溪这样一个丘陵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明确思路,创新举措,在服务上着力,在招商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业的综合实力,努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准确把握工业机遇,科学确立发展思路
工业的发展,应综合分析内外发展因素,找准切入点,增强发展活力。从南溪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看,工业正迎来了新的机遇。一是外部条件良好。南溪位于川南三市的腹心地带,交通条件较好。宜南沿江一级公路改造已列入市政府规划。到2010年以前,宜宾将建成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自贡将建成结构合理的工业城市、泸州将建成西部化工城。川南三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半径将不断扩大,南溪将同时接受三市辐射带动,城市功能变化和工业结构调整,企业也将向郊区转移。二是内在基础夯实。南溪地势平坦,有国家直供电网、大管线供气,有丰富的石灰石、烟煤资源,泸盐路、川云路和万里长江穿境而过,具有大工业项目落户南溪的比较优势。红光、南山、长庆三大军工企业拥有众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和较强的产业研发能力。县属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化工、轻工两大主导产业具有相当规模,主导作用已经凸现。农业基础扎实,服务环境优良,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发展活力增强。随着《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行政许可法》、《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的实施,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为此,南溪工业的发展,应结合县情,以工业规划区为平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突出轻工化工两大主导产业,背靠大市发展配角、联合军工共谋发展、依托农业产业互动、扶优扶强壮大支柱,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初步形成县域工业大发展格局。
二、推进招商引资战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
一是突出重点,加强宣传。发挥好与自流井区、江阳区友好区县作用,突出抓好与宜宾、泸州、自贡等市内大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特别是早谋划、早行动,主动加强与宜宾五大优势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宜宾城区规划范围内外迁企业的联系,采取送资料上门、落实专人等措施,加大对有效信息的捕捉力度。二是储好项目,开发项目。加强与大中型企业、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储备开发项目。要对经济合作项目进行分析排队,确立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在一些大项目上取得突破。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盯住不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已引进的项目要加大扶持和协调的力度,一如既往地提供全方位的“家政式”服务。三是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建立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业主负责制,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主管部门和政府负责人责任制。
三、推进产业集群战略,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一是狠抓产业聚集的载体建设。县工业规划区是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分业建园、滚动发展”的思路,切实抓好工业规划区建设。二是着力发展配套产业链。重点围绕宜宾五大优势工业产业链,积极争取饮料酒业、氯碱化工、林竹产品等产业链延伸到南溪,争取更多项目落户南溪。加强与五粮液集团的合作,力争 五一七车间的扩产技改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加大与天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在扶持天蓝公司8万吨三聚磷酸钠项目发展的基础上,力争新增5万吨白炭黑及6万吨纯碱项目。三是狠抓支柱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扶优扶强政策,围绕轻工、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加强企业间的联系与协作,拓展延伸优势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形成集群经济。鼓励天蓝公司跨越式发展,带动南红化工等企业不断壮大,形成基础化工产业集群;支持红光化工医药公司等企业的扩能技改,发展壮大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引导酒类资源整合,扶持华徽等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食品产业集群;引导南山公司等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实施技术改造,大力拓展市场,实现机械产业集群的恢复性增长。
四、推进制度创新战略,增强工业经济活力
一是全力支持军工企业改制重组。主动承担军工企业分离的社会职能,积极协助红光、南山、长庆等军工企业的改制重组、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激活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射钉紧固器材、汽配、基础化工产品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引进项目和资金,使重组企业扎根南溪,再现新活力,成为南溪新一轮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各民营企业不间断地“改制”,在产权流动、法人治理上大胆探索尝试,不断完善企业体制和机制。一些上了规模的民营企业,积极实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出资人、股东组成董事会,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生产经营大胆交给职业经理人。三是健全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机制。建立部门工作责任制,完善相关配合政策措施,依法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多加强指导和服务。
五、推进技术创新战略,打造工业经济品牌
一是增强企业品牌意识。把县属工业发展、提升地方品牌与引进知名品牌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和开发新品牌结合起来,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增强品牌实力结合起来,通过品牌培育来开拓市场,做大企业的规模。二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府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多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项目研发。大力支持校企、院企、企企联姻,加强项目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开发企业人才队伍。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外出参加学习,开拓视野,转变观念。真心实意地引进各类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
六、推进环境优先战略,落实工业发展举措
一是提升软硬并重的服务水平。着力抓好以城市经营推动城市化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突出抓好南城区改造、北城新区建设、宜南沿江公路一级拓宽改造,打造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努力改善城乡投资环境,增强安商、亲商、富商的吸引力。二是转变调控引导的组织效能。发挥政府依法行政职能,真正形成“市场调控企业,政府创造环境”的行政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政府协调服务机制。凡是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一律由市场解决。政府主要抓好统筹规划,信息引导,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三是提高公开高效的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审批项目五公开、限时办结、互联审批、告知承诺、预约办件、投诉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阳光下作业”,规范审批行为,确保按时办结。认真治理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采取收费公示、检查申报等制度。
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篇2
产业集群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 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关注。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补性, 即产业集群内部的互相作用机制, 这种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 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经验研究表明, 一些地方的经济获得了成功并保持了竞争力, 是因为这些地方具有高效的本地企业网络、快速的信息扩散和专业诀窍传输。通过运营本地的网络, 并且整合来自外部的信息, 逐渐地增强了本地原有的特殊资源。
一、国内外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集群现状
(一) 国外产业集群现状
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十分明显。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 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球经济中, 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 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 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很多国际性的集群已经形成了, 它们大部分都处在发达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
1.美国的产业集群
据统计, 在美国大约有380个跨产业部门的企业集群, 它们雇佣了57%的劳动力, 产值总额达到了全国总产值的80%, 创造了61%的国民产出。例如, 硅谷的微电子产业集群, 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集群, 新泽西的医疗业产业集群, 纽约的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 加州的葡萄酒产业集群等。美国第一大州——加州, 2000年GDP达到1.97万亿美元, 占全美GDP的15%左右。电子、航空制造、计算机服务 (包括因特网) 、娱乐、特种农业、生物医药等加州主要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加州产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集群化模式, 已彰显出其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并由此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
2.意大利的产业集群
世界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 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 认为意大利上世纪70年代的崛起, 主要应归结为国家竞争优势形态——高度集群化。事实上, 产业集群正是意大利经济的显著特征。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 以小企业、大容量, 小产品、大市场, 小集群、大协作而闻名的产业区, 在意大利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 纺织品产业集群有69个, 皮鞋和鞋产业集群27个, 家具产业集群39个, 机械产业集群32个, 食品产业集群17个, 金属制品产业集群1个, 化学制品产业集群4个, 造纸与印刷产业集群6个, 首饰产业集群4个, 集群地的产品主要是日用品。它提供了意大利制造业70%以上的增加值, 80%以上的就业容量, 50%以上的出口总额。意大利由此成为西方第七工业强国, 第三贸易大国。
(二) 国内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现状
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
1.浙江省产业集群
浙江省88个县市区中, 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 2003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 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 约占当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49%。在519个区块中, 总产值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 50-100亿元的区块26个, 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块状经济创造了浙江制造业50%以上的产值, 近60%的税收, 70%的出口总量, 80%的就业岗位。
2.广东省产业集群
2005年, 广东省省级专业镇为159个, 实现GDP4658.32亿元, 占全省总量的21.5%;人均GDP达到3.43万元, 是全省人均水平的1.4倍, GDP平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从集群规模看, 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有91个, 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45个, 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24个, 约有1/3产业集群年产值占集聚地工业产值比重50%以上。顺德、东莞、中山及潮州的枫溪区、汕头的澄海区等地, 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在70%以上。
3.江苏省产业集群
江苏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成形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有110个, 集群企业数4.66万个,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
在我国,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都直接的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演变, 中部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如此, 而且产业集群基本上趋向集聚于市、县、镇等中小城镇, 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加工、贸易区域。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产业集群现状及问题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总体上较为薄弱, 就在于其工业化水平较低, 缺乏大量的集群化发展的中小企业的支撑。现有的产业集群中, 还存在着集群规模不大、内部产业链不够完整、科技含量偏低、竞争力较弱、管理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1.缺乏对产业集群概念的正确认识, 发展产业集群政策不够科学
目前, 不少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认识不够或知之甚少, 对当地新出现或正在成长的产业集群, 一是视而不见或者听之任之, 导致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缓慢、自生自灭, 产业集群数量少;二是疏于引导和管理, 导致产业布局零乱, 而未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 不能体现出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规模效益;三是把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等同起来, 造成有些地方在发展集群经济过程中出现了“非集群化集聚”问题。产业集群不是企业的堆积, 而是产业链、价值链上相关企业、机构的空间聚集。欠发达地区政府缺乏对本地产业集群政策方面的研究。
2.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低, 没有形成独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工业整体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产业集中度偏低, 主导产业、拳头产品未能形成一定规模, 支柱产品的市场份额仍然偏低, 主导产业缺乏核心的企业群和产品群, 产业间关联度低, 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比如欠发达的安徽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个数也不过176个, 与浙江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近600个数相比, 相差甚远。在产业集群规模方面, 广东产业集群年产值50亿元有45个, 年产值100亿元有24个, 而安徽省县域产业集群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还是凤毛麟角。由于集群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水平低下, 使得欠发达地区县域产业集群的经济功效发挥不足, 进而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其竞争优势难以持续。
3.产业集群的内部产业链不够完整, 缺乏核心企业与市场的支撑与带动
产业集群包含了大量与核心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 这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在集群的整个产业链条中, 核心企业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尤为重要。而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中真正缺乏的就是具有主导性作用的核心企业。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竞争优势, 就是集群企业的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与相关支持企业的横向分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 相关的专业市场和相应的要素市场发展缓慢, 难以形成集群内关联企业间的产品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效应, 也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核心企业形成的重要因素。
4.产业要素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起支撑作用的民间团体、行业中介、金融服务部门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起支持作用的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 职能的缺位和错位, 造成产业集群内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如信息交流中心、物流贸易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技能教育培训中心、中介服务体系、法律法规及政策服务等发展滞后。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各个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融资难、担保难、信息难、人才难等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新突破——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自主增长乏力、竞争实力不强,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分散的资源没有集中, 低效的资源没有集聚, 主导产业不突出, 产业层次没提升。国内外的实践均已证明, 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 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产业集群的战略。
1.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和政策引导, 制定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从国际上看, 各国政府对于产业集群发展十分重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很多国家的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集群的培育、发展、升级和创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制定实施了国家产业集群发展计划。从国内看, 发达地区的省、市、县地方政府都根据本地实情制定了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此, 建议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和政策引导, 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及各产业专项规划,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 加快产业集中区建设, 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起来布局, 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在关联配套上加强联系, 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集约式发展。
2.提高区域要素整合能力, 发展中小企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区域要素创新整合的结果,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要因县制宜。大力发展地方性专业配套中小企业, 以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形成县域产业集群的前提。小企业是构成完整产业链的“螺丝钉”, 具有灵活多变、接近市场、善于创新、适应力强等特点。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来鼓励小企业向一定区域集聚, 形成产业氛围。另一方面, 要引导和培育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 构成上、下游的产品衔接, 形成产业配套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有战略眼光, 政策上要体现“扶幼”, 决不能杀鸡取卵, 竭泽而渔。
3.抓好产业集群载体建设,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现有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无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看, 都是最适宜发展集群产业的一个载体。有些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群产业, 但总体特色还不鲜明, 竞争力也不强。要发挥各类开发区的已有条件, 通过规划调整和产业引导, 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示范区。首先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规划, 强化引资和企业发展政策的产业方向性,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产业的关联性, 以地区潜在的竞争优势来吸引投资。其次要强化开发区的产业服务功能, 建立和完善服务于特殊产业的咨询机构、中介组织, 形成区域集群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撑系统。最后要构建产业配套网络, 形成强竞争力的产业链。要在注重产业相关性的基础上, 发展不同层次的企业群体。着力吸引行业跨国企业集团, 以龙头带动集群产业发展;吸引或培植产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 增强自我配套和服务能力。
4.抓好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与完善产业集群的配套服务功能
为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必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产业链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公共产品要素, 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集群和竞争主体, 最终形成政府与 (专业) 市场、企业、社会 (行业协会) 互动共推的发展格局。因此, 围绕县域产业集群构建基本服务体系, 政府重点要从各个方面为企业和产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服务。
5.加强集群品牌建设, 全力打造集群品牌及集群内核心企业品牌
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有两条途径, 一是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 围绕核心企业的品牌进行, 使原有的企业品牌美誉度更加扩大化;二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为依托, 以地方特色为旗帜, 共同塑造区域品牌。地方政府要引导民营企业走“做强、做大、做久”的路子, 在集群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培养出一批具有资源整合力的产业集群、一批具有龙头带动力的核心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著名产品品牌;同时, 要帮助中小企业扩大产品市场, 包括兴建特色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土文化内涵、推广地方品牌和改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通过集体参与或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易会、展览会等途径, 扩大集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造县域产业集群的整体品牌, 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6.培植集群产业文化, 增强产业的根植性
在集群区内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提倡“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的核心, 就是要使创业者奋力进取、不惧失败, 破除“枪打出头鸟”的传统观念, 从而促进新企业的不断繁衍。在集群区内要大力塑造信任、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 促进知识的溢出优势和植根性。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 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2.
[2]王济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徐从才, 毕美加.追赶与超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4]吴翔阳.产业集群优势与“以群引外”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9) .
[5]钱东平.产业集群与江苏区域经济竞争力——美国加州产业集群模式的借鉴[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6) .
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篇3
第一,要提高认识,切实把县域突破战略摆上重要位置。不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就不能实现全省加快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加快发展的总体任务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全方位采取措施,尽快把县域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第二,要抓住机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同时大力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双重机遇。现在,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氛围很浓,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发展的势头很好。最近这三五年,将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好时机。各县(市)要增强信心,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求发展、千方百计谋发展、全力以赴促发展,努力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第三,要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集中力量发展民营经济,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也是今后发展的制高点。要树立亲商、富商、安商、扶商观念,营造尊重致富、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推动全民创业。三是要加大投资。要充分抓住机遇,包括国家安排我省的软贷款和硬贷款的机遇,做好工作,包装好项目,抓好建设落实。四是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以开放促发展,突出解决资金、项目、人才、产品、市场等问题。特别是要重点抓好开发区建设,每个县都要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建设要拓宽思路,不要把开发区单纯理解为工业区,开发区也可以搞房地产、搞商业区、搞旅游和其他产业。关键是要规划好,使土地增值。五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品牌,形成规模。
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篇4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对陕南提出了突破发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旬阳提出了率先突破发展的新要求。工业作为旬阳县域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能否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现工业突破发展,对于确保旬阳实施率先突破发展至关重要。
一、旬阳工业经济
建设面临的形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工业是全面建设小康旬阳与和谐旬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十五”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增长6.5%,产销率达到97%。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工业强县战略深入人心。县委、县政府作出工业强县战略重要决策以来,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工业强县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不断统一,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县情,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已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根本所在。不论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旬阳自身发展的实践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通过“工业强县.旬阳论坛”的举办,使工业强县是旬阳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这一观点,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工业发展载体不断丰富。工业“双五”(即:抓好50个年纳税过5万元以上的企业,围绕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抓好50个工业项目)、“双百”(即:抽调100名懂业务、会管理的工业骨干干部下派企业进行帮持指导,每年培训100名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工业经济建设机制,找准了工业强县建设的“抓手”,丰富了发展工业的载体,增强了落实工业发展任务的合力,夯实了工业发展的措施。
(三)生态工业建设稳步推进。烟草工业生态化以不断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研究实施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利用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项目和工艺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力度不断加大。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以保护资源、有序开发为重点,研究制定了各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汉江蜀河电站、大岭电站先后动工建设,为发展载能工业奠定了基础。矿产工业生态化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技改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基本实现了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开采秩序,整治采富弃贫、高质低用、禁止无序开采与掠夺式开采陆续展开。建材工业生态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实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以污水处理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恒源公司等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经成功完成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的研究,为黄姜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今年11月初,由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与县委、县政府成功联办了“汉江(旬阳)生态论坛”,对旬阳发展生态工业、开展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工业发展机制日益健全。一是建立健全了工业发展机制。县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工业强县的决定,制定了工业强县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工业“双五”工程抓落实机制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健全了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双五”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业“双五”工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三是严明了工业奖惩机制。县上制定了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将各级各部门工业经济建设情况,特别是工业“双五”工程的落实情况纳入了年度县对乡镇、部门的综合考评,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旬阳工业经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总量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大部分工业企业处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阶段。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较低。目前全县大部分企业还是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与消费者见面的终端产品和名优品牌,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管理比较粗放。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治理企业的水平还比较低,管理不严、不细,资源能源消耗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急需不断加以解决。
二、工业是旬阳“十一五”时期实施率先突破发展的突破口
“十一五”时期是旬阳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
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顺利实现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双五”、“双百”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生态工业支柱,工业在县域经
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
──做强做大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县域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优势,突出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支柱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双五”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烟草食品工业以续建30万担打叶复烤线和发展烟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重点,扩大生产能力,调优卷烟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立足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禽肉蛋、魔芋、薯类淀粉、竹笋食品加工业,“十一五”末产值达到6亿元。矿产加工业以特色富集矿产开发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到矿业产值突破20亿元。水电能源工业以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带动旬河、神河、公馆河流域梯级开发,形成“一干三支”水电开发格局,力争“十一五”末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实现产值4亿元。水泥建材以干法熟料项目为龙头,以甘溪粉磨站、陶粒生产、板石开发、矿物废渣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4亿元。生物制品工业以黄姜、油桐、青竹、青蒿等产品加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多层开发增值,“十一五”末实现产值5亿元。强化项目支撑意识,全力推进支柱工业规模扩张。
──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积极引导现有工业推进同业、跨行业、跨地域重组整合,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加强新产品研发,鼓励各类人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集聚。加大“双百”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为轴心,以重点集镇为链点的工业布局。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型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国企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加工业,在投资核准、管理服务、土地征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在工业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大生态工业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建设环境,确保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一)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一是狠抓骨干企业发展,力促达产达效。烟草工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宝鸡烟厂的衔接协调,确保稳步增长;矿产工业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深入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确保安全环保生产,严格依法治矿,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生物制品工业要力促黄姜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和生物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建材工业要大力发展水泥、页岩砖生产,水电工业要全力支持在建电站项目,加快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等支流水能开发步伐。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工业增长点。加大续建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强新项目研究储备和推介力度,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工业项目建设投资任务。三是狠抓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二)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按照《旬阳县工业强县发展规划》要求,切实编制全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大力实施“产业集团”战略布局,加速建设白柳、吕河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形成以汉江、旬河梯级水电站综合开发为主沿江河水能资源开发经济带和北环线铅锌、汞锑、建材、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以工业小区为主串联起来的经济带。二是改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工业以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体,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整合。重点对矿业、黄姜加工业进行重组整合,加快企业提等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借助科研单位科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在生产工艺、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特色,以培育磨芋、皂素、桐油、汞、纳米氧化锌等产品为重点,开发和壮大一批在省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3、不断加快生态工业建设步伐。
──烟草工业生态化建设。坚持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烟草专卖政策倾斜和烟草业重组整合;加大科研开发,研究原料低损耗精制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卷烟单箱利润率;充分开发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实现闭路循环利用,绿化生产区,实现清洁生产。
──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保护资源、有序开发。在有序组织实施蜀河、旬阳、大岭、桂花电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保护、生态、环保、合理、科学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和充实完善旬河、神河等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序实施流域水电站建设。二是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对各类水库淹没区和边缘区实施植物、生物保护。三是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将全县“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汞锑、铅锌、镁钡、铁等深加工产业链靠近电源点布局,实现发电企业向高耗电企业直接供电,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载能工业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矿产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全县铅锌、汞锑、镁钡、铁等有色金属资源,严格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加强资源的探测工作,延长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服务年限。二是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推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产重组,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装备先进、资金雄厚、专业分工合理、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一批企业集团,使其从资金、技术、管理、经营上都具备强劲的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三是落实矿产工业废渣采空区封存后生态植被覆盖措施。四是加大科技创新。鼓励矿产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对矿产工业废渣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努力消化利用铅锌尾矿渣、镁冶炼废渣,使之变废为宝。
──建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开采。有序利用石灰岩、页岩资源,对矿山的开采、矿石的破碎和运输等,严格制定并实施环保治理措施,确保生态植被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二是要尽快配套完备的水泥粉尘治理设施,重点减少水泥厂的粉尘排放量。全力支持和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消化利用本县境内铅锌尾矿渣、尾矿砖和锌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渣。三是按照页岩砖、尾矿砖布局和生产规模,确保年产3亿块页岩尾矿砖的生产,逐步关闭生产粘土砖的企业,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重视生产工艺的科技攻关和专利技术应用,努力使生物制品工业的工艺技术特别是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最大限度地提供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技术支持。二是要深化以恒源公司为代表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研究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带动全县黄姜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优黄姜产业。三是要加强对黄姜、金银花、拐枣等生物制品提取生产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达到环保生产标准。
4、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一要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和包抓项目责任制,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用水、用电、用路等突出困难,推行政府牵头、部门负责、费用限额、限期解决的办法,确保在帮扶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要认真开展以优化经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行风评议。三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切实加强工业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坚持把工业经济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机构,确定主管领导,抽调精兵强将。按照工业强县战略和年度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好年度工业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月到天到人,确保工业发展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
(二)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不断总结完善工业经济建设经验,创新思维,丰富载体,找准抓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科学严明的奖惩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以健全的工作机制、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篇5
工业经济是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要把旬邑县建设成咸阳北部经济强县,关键在工业,重点在工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做快工业经济速度、做强工业经济实力、做优工业经济效益,实现工业率先发展。
旬邑县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就必须按照“以新型工业为龙头,形成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总体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实施“一绿一黑”工业强县战略,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加快绿色农果畜资源和煤炭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渭北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和咸阳煤载能化工基地,以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经济强县。一要做大煤炭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煤炭产出,提高原煤产量,确保圆满完成全年700万吨原煤生产任务。继续加快青岗坪煤矿建设,力争3年实现产值20亿元;加快清塬、七里川、席家山煤矿技改扩能步伐,力争早日达产达效,确保到2010年,全县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要做好中电投4×60万千瓦电煤一体化项目前期各项工作;要以旬东煤业公司为龙头,培育年产值过50亿元的旬东煤电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围绕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走煤电、煤化工转化的路子,加快引进一批煤炭资源深加工企业。二要做优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全县苹果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以果汁、饮料、果脯、果酱、果干为主的系列有机休闲食品加工业和果箱、套袋等苹果包装业。依
创新考核机制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篇6
由于充分发挥目标考核总抓手作用,过去的一年,留坝县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省级园林县城”、“市级文明县城”、“省级信息化管理项目县”等称号,在陕西省200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考评中,综合名次位列全省第70名,较2008年进位了13名,荣获“陕西省200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成绩属于过去,当前,摆在留坝县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旅游产业的第二步跨越,带动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最终目的。如何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应在创新考核机制,强化督查考核,推动工作落实上下功夫,深化考核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目标考核职能作用。
围绕科学发展,修订完善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要弱化奖励加分。现阶段的考核实际操作中,降低奖励加分标准,并限定加分额度,可以弱化奖励加分对考核等次的影响力,避免出现“以奖定优”的现象,从而突出实际工作成绩。只对重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的实行奖励加分,对县直部门承担市考指标情况在全市排位前3名和后2名的分别进行加减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考核的激励作用。
二是在考核奖项中增设“特别奖”。对在工作中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或重大阶段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乡镇和部门,分别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发给一定数量的奖金予以奖励,形成比贡献、争先进的工作导向,大力营造创先争优良好氛围。
三是增强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在对乡镇、部门承担的重点工作任务和共性指标实施考核过程中,先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向县考核办提供考核结果,然后统一对外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考核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四是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切实推行部门考核乡镇、乡镇评价部门的“上考下,下评上”考核制度,增加并强化乡镇评价县级部门这一环节。县级部门的民意调查,要扩大测评范围,由“两代表一委员”及部门下属单位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进行评价,促进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把握“五项原则”,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确立衡量发展的标尺。
一是把握导向性原则。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强力推进旅游产业一业突破、奋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发挥考核指标引领发展方向的作用,从促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综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体现留坝特色的考核指标;
二是把握针对性原则。根据乡镇和部门的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结合各自职能及个体差异,因职定责、因事定责,在指标设置上体现“乡镇考发展,部门评服务”,各有侧重点;
三是把握重点性原则。把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指标作为重点,加大权重,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
四是把握合理性原则。考核指标设置做到既切合实际、又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乡镇和部门树立“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意识,自加压力,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地域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分别确定不同的增长幅度和绝对数量,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五是把握可操作性原则。对涉及的考核指标尽量做到具体、量化、细化,用刚性的数据来体现,不能量化的指标,根据每项任务完成难易程度,设置具体评价要点和标准,进一步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
创新“六项制度”,加强日常督查考核,狠抓目标任务的落实。
一是建立调查研究长效机制。由县考核办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定期不定期深入乡镇、部门调查、走访,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分析研究目标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确保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科学、规范;
二是健全目标运行月统计、季分析制度。对市考指标、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开发等重点工作实行月统计、季度分析,随时掌握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建立重点目标现场观摩制度。定期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对全县重点项目、工程及产业发展等进行观摩,了解重点项目实施情况、主导产业发展势头,以寻找差距、学习借鉴,共同发展提高。
四是建立考核协调会制度。及时召开考核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分析市考县指标及县上重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五是建立领导包抓责任制。由全县30余名县级领导包抓32个重点建设项目、48个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夯实工作责任,推进项目建设。
六是落实日常督查考核通报制度。对旅游开发、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实行全程督查,把定期检查与不定期随机抽查、重点工作跟踪督查结合起来,对各乡镇、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每季度通报一次,对重点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随时进行通报,坚持重点工作推进到哪,考核就跟进到哪。
坚持“四个结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一是与评优树模相结合。将单位考核结果作为集体、个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凡目标责任考核评为较差、一般等次的乡镇、部门,其单位及领导干部不得评选各类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
二是与公务员考核相结合。将个人的考核与单位的考核结果挂钩,凡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乡镇、部门,其主要领导个人考核方可评定为优秀等次。对综合考核评定为一般和较差等次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促进其改进。对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综合考核等次为一般和较差的乡镇及县直部门领导班子进行组织调整。一般干部的考核与本部门、单位目标责任考核结果也要密切挂钩。
三是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坚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有机结合,注重在目标任务的落实中发现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特别是对在实施旅游“一业突破”发展战略中以及重点项目建设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在全
县树立凭实绩用干部、靠贡献坐位子的良好用人导向,实现考事、评人和用人相结合。
【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推荐阅读:
紧扣一个中心 突出四大定位 实施五大战略 推进十大工程11-06
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论文11-03
环保五大行动实施方案08-25
坚持“三个创新” 实施“五大工程” 推动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08-19
德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战略08-18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09-15
五大发展理念新的体会05-15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根治的五大病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