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过程

2024-08-24

五大过程(共8篇)

五大过程 篇1

“十二五”期间, 随着河南境内“三交一直”特高压工程相继组建, 河南电网在国家电网战略格局的地位更加重要, 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同时, 随着新能源、智能电网和智能用电加快发展, 以及电网科技水平、装备水平的大幅提高, 电网的物理形态、运行特性、功能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专业化、精益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对驾驭大电网、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重大挑战。电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客观上要求电网企业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现行的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已难以适应电网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自2012年起河南省电力公司系统内全面开展“三集五大”体系。“三集五大”体系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与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三集”是公司的核心资源, “五大”是公司的核心业务, “三集”与“五大”相辅相成、密切相关。构建“三集五大”体系, 是加快构建新型电网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 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迫切需要, 也是深化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

一、充分调研, 开展诊断分析

近年来, 通过深化依法从严治企, 大力推行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制约公司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发展、经营、规范、安全、稳定五大系统性难题亟待解决。同时, 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河南中原经济区战略加快实施, 也要求我们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持续激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打破传统固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组织架构和新型管理模式, 成为当务之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整合优化公司业务管理体系, 加强核心资源管控, 实现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 是破解发展难题, 推动公司转型, 打造具有一流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的现代公司的根本要求。

二、顶层设计, 坚持效率优先

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改革方向, 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统一的目标模式, 各省市公司在此框架下, 以精简高效、从严从紧原则, 结合实际, 统一规范各层级单位的机构设置, 将管理职能与操作执行单元分离, 分层设立职能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撑、业务实施机构明确管理界面和职责分工, 提高配置效率和企业运营效率,

构建与“三集五大”体系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相适应, 层级扁平、纵向贯通、权责清晰、管理高效的组织架构, 实现存量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和高素质人才的优化配置, 大幅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为加快推进电网发展方式与公司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奠定坚实的组织和人力资源基础。

三、宣传动员, 取得员工支持

公司员工是否支持, 是“三集五大”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是检验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公司大力宣传“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思路、原则、目标和内容, 在公司网站开辟“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栏, 以信息化为依托, 传播企业文化。利用版面、橱窗等媒介, 加强宣传教育把“三集五大”具体内容纳入培训体系, 采取专题培训、座谈讨论、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 作为员工学习教育的“必修课”, 组织全员知识测试, 通过考试提高统一员工认识。深入宣传“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 员工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变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 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理解改革, 适应改革, 参与改革, 支持改革。

四、编制方案, 科学稳健推进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总体设计、效率优先、安全稳定、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 把提高公司发展质量和效率作为改革出发点与落脚点, 按照统一目标模式制定实施方案,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科学规律, 统筹整体设计, 科学稳健推进, 防范化解风险, 确保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

在全面梳理现状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现状和建设目标之间的差距, 理清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安全生产、队伍稳定、优质服务的风险隐患, 制定防控预案,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防控和解决。根据统一的时间进度安排, 按照方案制定、动员准备、新模式导入、磨合改进、总结验收、“回头看”、完善提升七个阶段编制实施方案和里程碑协同推进图。在方案编制上主动作为, 先后编制公司“三集五大”实施方案、操作方案、操作说明书等各阶段方案, 并梳理职责界面与业务接口, 制定月度、季度工作清单, 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 确保任务清晰、职责明确, 务期必成。

五、平稳过渡, 完成业务交接

制定过渡期内工作交接规定, 过渡期内业务和人员管理由原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积极进行相关工作和资料的清理交接, 新单位于过渡期结束前进行验收, 在过渡期结束后承担业务和人员管理责任。

一是全面梳理、确保无遗漏。工作交接所涉及部门、人员要全面细致地进行具体交接内容的梳理, 移交方认真填写需移交项目, 接收方仔细核对移交项目及清单, 确保应交接内容确无遗漏, 确保主要工作前后衔接。

二是过程规范、实现无缝对接。工作交接所涉及部门、人员要严格按照本制度规定程序进行工作交接, 执行检查、梳理、签字、备案手续, 确保职责明确、操作规范、交接内容完备, 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平稳过渡、责任落实到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事关全局, 所涉及部门和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交接任务, 相关部门予以积极主动配合, 确保交接期间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交接工作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具体岗位。

六、从严从紧, 开展人员调配

严格执行劳动定员标准, 优化用工策略,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提高劳动定员水平和人员配置效率。管理人员调整以组织选聘和公开招聘为主, 生产人员调整以人随业务成建制划转为主。

部门负责人严格按省公司下达负责人职数任命, 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调整在省公司批复编制基础上, 通过组织选聘的方式在不同部门之间调剂, 盘活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促进超编岗位人员流动, 优化用工配置。同时综合把握各方面不稳定因素, 确保队伍稳定, 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进行。

生产人员调配以业务划分配置为主, 人随业务成建制划转, 人员随业务调整逐步到位, 对新设立或重组的机构, 从严从紧配备人员人员配置逐步到位, 为今后补充新进大学生和高素质人才留出一定空间。

七、统一规格, 进行总结验收

一是目标导向, 务求实效。紧紧围绕公司“一强三优”战略目标, 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方向, 深入开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努力提高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 加快建成适应“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是统一标准, 规范程序。以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各项工作安排部署为依据, 统一验收方式, 统一验收标准, 统一验收流程。

三是客观全面, 实事求是。验收内容和标准既要充分反映“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管控, 也要准确反映阶段性建设成果和实际成效。

八、提前准备, 做好风险防控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涉及各层面大量的业务调整和人员调配, 业务、人员接口繁多, 涉及管理格局调整和员工切身利益, 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主要存在人员调配交接过渡、员工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薪酬过渡、超编人员安置等方面的风险, 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认真防控和解决。

一是鼓励员工参与变革, 让员工参与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的责任感。认识到改革是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维护员工个人利益的必然选择。

二是大力开展员工培训, 推行与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

三是做好富余人员安置, 因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变革工作岗位发生变化的人员, 要服从组织安排, 遵守工作纪律, 保证人人有岗有为, 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是稳妥做好薪酬过渡, 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理顺公司内部收入分配关系, 规范收入项目、来源和分配秩序。对因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调整造成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变化的人员, 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过渡期内工资收入水平保持不降低。

五是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从组织保障、风险评估与预案、隐患排查化解、事件处置与应对等四个方面进行认真自查。凡是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事项, 及时开展事前风险评估, 建立完善的员工队伍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机制, 深入分析“三集五大”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信访隐患, 全面强化稳定风险预控管控能力。

六是严格监察审计监督, 制定并严格执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纪律规定, 严密防范“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廉政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开展全过程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

机构变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改革方案都不会是十全十美, 总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 企业机构变革,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在科学性、可行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 做出选择最优的选择。在实施过程中, 应当进行跟踪调查, 实时评价, 及时反馈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做出调整, 新旧模式需要一个过渡期, 使各级人员逐步适应。要及时调整相关部门职责、工作标准、业务流程、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福利等, 同时还要将作业流程的改进、考评指标的变换与员工培训、薪酬调整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有计划、步骤推进各项配套工作的进行。只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 才能确保整个变革过程可控、在控、能控, 确保建设目标与设计思路相符, 建设进度与方案计划一致, 建设成效达到预期目的。

摘要:本文从济源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应用出发, 总结推广主要做法和建设成效, 以期对组织架构变革中的过程管控有所借鉴。

关键词:组织结构,变革,供电企业,“三集五大”

五大过程 篇2

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

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

近年来人们已习惯用图像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软件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

论文的撰写

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

许多人对剽窃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

第二个误区是,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则必须用引号把照抄的部分引起来,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则的话,即使注明了出处,也会被认为构成文字上的剽窃。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剽窃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剽窃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剽窃行为。

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3种情形:一、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例如在提及自然选择学说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在提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论文。二、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三、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在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正式发表的成果,无须获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成果(例如通过私人通信或学术会议的交流而获悉的成果),那么必须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

在论文注解中应该表明物质利益关系,写明论文工作所获得的资助情况。特别是如果是由某家相关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更不应该隐瞒资金来源。

论文的署名

只有对论文的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才能够做为论文的作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对该论文的工作作出了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贡献的研究者,一般是指做了论文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实验的人。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就该论文负责与期刊和外界联系的人,一般是论文课题的领导人,为论文工作确定了总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对其他作者进行了具体指导。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或上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作者的其他合作者或第一作者本人。论文的其他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一部分实质贡献的人,例如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

在确定论文的署名时,要注意不要遗漏了对论文工作作出实质贡献的人,否则就有侵吞他人的学术成果的嫌疑。但是也不要让没有作出实质贡献的人挂名。第一作者的导师、上司或赞助者并不等于天然就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如果他们没有对论文工作进行过具体指导,也不宜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其他作者。论文的合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如果只是曾经对论文工作提出过某些非实质性的建议,或者只是在某方面提供过帮助,例如提供某种实验试剂,允许使用实验仪器,或帮助润色论文的写作,那么也不宜在论文中挂名,而应该在论文的致谢中表示谢意。有的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鼓励投稿者在论文尾注中具体说明各个作者对论文所作的贡献。

论文一般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初稿,然后向共同作者征求意见。论文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是所有的作者一致同意的,如果某个作者有不同意见,他有权利退出署名,撤下与其有关的那部分结果。在论文投稿之前,所有的作者都应该知情并签名表示同意。不应该在某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他列为共同作者。

一篇论文一般只有一名第一作者和一名通讯作者。如果有两个人的贡献确实难以分出主次,可以以注明两人的贡献相等的方式表明该论文有两名第一作者。但是一篇论文有多于两名的第一作者,或有多于一名的通讯作者,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让人猜疑是为了增加一篇论文在评价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所做的安排。

论文的署名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如果在论文发表后被发现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共同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以不知情做为借口,试图推卸一切责任。造假者、剽窃者固然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共同作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要轻易在自己不了解的论文上署名。

论文的发表

在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发布学术成果的正常渠道。重要的学术成果应该拿到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

一篇论文只能投给一家期刊,只有在确知被退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许多学术期刊都明文禁止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重复发表则占用了期刊宝贵的版面,并且有可能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全部或部分地把论文的版权转交给期刊)。如果一组数据已经在某篇论文中发表过,就不宜在新的论文中继续做为新数据来使用,否则也会被当成重复发表。如果在新论文中需要用到已发表论文的数据,应该采用引用的方式,注明文献出处。

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同一内容的英文论文,这种做法严格来说也是重复发表,但是由于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所以也没有必要深究。但是不宜先发表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重复发表。

在论文发表之前,不宜向新闻媒体宣布论文所报告的成果。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

研究者对未发表的成果拥有特权,有权不让他人了解、使用该成果。期刊编辑、审稿人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透露或自己使用受审论文提供的新信息。但是研究成果一旦写成论文发表,就失去了特权,他人有权做恰当的引用和进一步了解该成果的细节。国家资助的成果发表后应该与同行共享。

学术履历的撰写

学术履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评价你的受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因此应该只陈述事实,不要自己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拔高、捏造学历和成果。

国内习惯于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提前称为博士,但是在正式介绍和学术履历中,不应该把还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写成博士。在履历中应该写明自己获得的各种学位的时间,如果还未获得的,可注明预计获得的时间。

由于美国医学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毕业后可以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就导致国内医学院毕业生虽然只有学士、硕士学位,也可以以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名义到美国实验室工作。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造成的“误会”。这种特殊的“博士后”不应该因此就在学术履历中声称自己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因为很显然,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不可能做博士后研究的。

在介绍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经历时,不应该利用中英表述的差异,通过“翻译技巧”来拔高自己在国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例如,不应该把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翻译成“研究员”,让人误以为是和国内研究员一样与教授平级的职称;不应该把在国外获得的研究资助称为获“奖”,虽然这类研究资助的名称中有时会用到award一词,但是与由于学术成就而获得的奖励(prize)是不同的。

在论文表中列举自己做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时应该保留论文原有的排名顺序,不应该为了突出自己而改变论文排名顺序。采用黑体字或画线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突出则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列出,那么应该在列出的最后一名作者后面注明etc,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后面还有其他作者未列出来。有的人只把作者名字列到自己为止,又不注明etc,让读者误以为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按惯例通讯作者是最后一名作者),这是一种误导行为。

在论文表中应该只包括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应该把发表在会议增刊上的会议摘要(Poster,Meeting Abstract)也列进去充数。如果要列出会议摘要,应该单独列出,或者清清楚楚地注明属于会议摘要。

在列出发表的学术专著时,应该清楚地写明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只是专著的主编,应该注明“编”或“Ed.”,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专著的作者。如果自己只是参与写作专著中的某个章节,也应该注明该章节,而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整本专著的作者。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五大过程 篇3

关键词:“一把手”,监督机制,创新

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重要保证, 是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 也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当前大多数党政“一把手”勤奋工作, 廉洁自律, 为本地区、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近年来的党建工作情况看, 笔者对加强党内监督, 特别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工作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方法, 查处的违法违纪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数量越来越多, 性质也越来越严重。在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中, “一把手”的问题是主要的, 也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 必须认真分析和找准对“一把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构建科学的长效机制, 增强监督的有效性。

一、当前党政“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 党政“一把手”监督机制虽有较大完善, 但从总体上看, 远不能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的需要。

1. 监督体制不顺, 监督权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党内现行监督体制来看, 一是专门机关不敢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并以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为主。特别是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不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 就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任命, 而地方党委又是同级纪委的监督对象, 纪委、监察部门的领导权、人事权、财政权掌握在同级党委或行政首长手中, 因此便出现了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现象, 这在客观上使监督者缺乏执纪的自主性、独立性, 监督往往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大大削弱了监督职能的力度。二是同级班子不便监督。从了解问题的角度看, 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情况最有发言权, 但从实际监督的角度看, 他们又时刻处于“一把手”的领导调控之下而根本不便行使这个权力。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被“一把手”借口“闹不团结”而受排挤, 故为了“团结”而沉默。三是下级难以监督。当前, 群众监督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 群众不能参与决策前和决策中的监督, 即使监督也易受到打击报复。因此, “一把手”监督中“虚监”、“弱监”甚至“无监”现象仍严重存在。

2. 监督主体权责不清, 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监督主体多元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体现, 但多元化的权力监督机制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效用, 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有序性和统一性的要求。中国现行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等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构成对党政“一把手”权力严密的监督网络体系。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这些监督对象并不都集中在各监督体系之内, 而是交叉分布在各个地区、各有关单位之内。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各监督系统因职能交叉重复, 职责权限不清, 再加上整个监督体系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 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监督机构的威信, 弱化了对党政“一把手”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3. 监督机制运行方向单一, 上下难以互动。

自上而下的监督比较容易实现, 而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应当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平行监督统一的多向运行机制。就目前监督机制运行状况来看, 自上而下的监督较为有力, 基本可以做到“无所不监”, 但自下而上的监督则相对薄弱。从理论上讲, 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 就意味着责任越大, 对其用权行为的监督本应越严格。而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 对“一把手”的监督不力, 致使一些“一把手”“腐而不败”, 甚至“边腐边升”, 使得手握重权的高级领导干部反而成为监督的“盲区”。

4. 监督内容不够全面, 监督路子越走越窄。

主要表现为对党政“一把手”现行监督机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八多八少”现象, 即:监督违法违纪多, 监督决策失误少;事后追惩多, 日常监管少;具体事项监督多, 全面宏观控制少;对事的监督多, 对人的监督少;行使任免权多, 行使弹劾权少;应急性、治标性规定多, 长效性、治本性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 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一般性、抽象性规定多, 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少。

5. 监督制度不够完备, 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如果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就难以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被监督者的越轨行为, 监督的实施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现行有关党政“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法规制度总体上比较零碎, 且不具体, 不仅很多必要的监督法规尚未出台, 即使已经出台的某些规范因可操作性差、缺乏配套措施而难以发挥作用, 导致在现实监督行为中常以领导人的讲话、批示为依据, 使监督行为缺乏明晰可靠的法律依据。因此, 监督者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导致党政“一把手”监督机制失灵的五大主要原因

第一, 对权力监督制约的根本特性缺乏深入研究, “自律”与“他律”未能实现有机结合。当前, 对权力监督存在着重“自律”而轻“他律”的错误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约束相脱节。对权力监督制约的前提是对权力特性的深入认识。西方政治思想史表明, 几乎每一位思想家关于权力监督的论述都源于其对权力特性的深刻认识。西方政治学界普遍认同政治权力原罪论。在他们看来, 人性本恶是不争的事实, 人性恶论是西方社会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第一块重要基石。并认为, “权力有作恶和滥用的自然本性”。权力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掌权者必然倾向于垄断权力、滥用权力, 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非法利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两方国家极为重视对权力的“他律”。与西方国家注重对权力的“他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人本身的自我约束, 认为人本身可以做好自我监督。受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们往往认为共产党员会“自然先进”, 并且领导干部职务越高, 思想境界就越高, 就越不犯或少犯错误, 越不需要监督。于是, 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主要寄希望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上, 而不同程度地漠视外在制度的约束。

第二, 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现行政治体制还难以适应权力制约和监督完善的需要。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口号下, 不适当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 党委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 特别是第一书记。党的一元化领导, 往往因此变成了个人领导。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对全党的告诫。这种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必然造成上级机关及其领导人无人监督, 也难以监督的现象。这样, 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权力较大, 但却得不到应有的监督制约;与此同时, 针对下级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却相对健全。“一把手”贪污腐败问题之所以日渐突出, 高官“前腐后继”, 正是现有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结构性缺陷的集中体现。

第三, 权力监督法律法规存在疏漏和缺失, 人为地滞缓了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立法总量虽大幅增加, 但由于存在结构性缺陷, 制约了监督机制的发展:一是整个立法体系重视权力立法而忽视权利立法, 客观上导致了公民权利无法制约公共权力的后果;二是重视授权立法而忽视限权立法, 据有关资料显示, 近年来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行政法规占法律、行政法规总数的80%以上, 而监督行政权力的法律法规只占0.87%;三是重视经济立法而忽视政治立法, 近些年出台的经济与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占总数的60%, 而民主政治方面的只占4%。

第四, 政务不透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党政“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政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运作过程公开, 这是保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运行的基本原则。近年来, 党和国家在一些地方、单位试行了“两公开一监督”制度, 这对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加强民众对权力的制约监督, 预防和减少权力腐败现象的蔓延, 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但是, “一把手”施政行为公开制度还不健全, 各级“一把手”哪些工作须向社会公开, 什么时间公开, 都没有相应的具体规定。

第五, 干部管理机制重“选人”和“用人”, 轻“育人”和“管人”。党管干部应该是选人、用人、育人、管人的有机统一, 但在我们的干部管理工作中实际存在着重选拔轻管理、重业务轻教育、重使用轻监督的问题。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部管理制度, 包括岗位轮换、干部交流与任职回避等还没有真正实行。这样, 就使党政“一把手”监督中原本威慑力最强、成效最为显著的上级监督严重弱化。同时, 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党政“一把手”能上能下的问题, 尤其是在“下”的问题上力度不够, 出口不畅, “一把手”出了问题往往是“换位子”的多, “搬位子”的少, 致使部分党政“一把手”为所欲为, 无所顾忌。

三、完善党政“一把手”监督机制的五大基本路径

完善“一把手”长效监督机制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我们认为, 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科学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防止党政“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从历史的视角看, 人类的政治活动从来都是在权力的集中与分散之间寻求平衡。权力过分集中意味着专制, 虽蕴藏着权力异化、腐败、变质的风险, 但同时又意味着效率;权力过于分散看似比较民主, 但同时意味着无政府主义, 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如何赋予公职人员以适度的权力, 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权力应有的功能, 在为国为民造福的同时, 又能克服权力滥用和异化的风险, 这永远是个二难选择。在现实生活中, 党政“一把手”的权力相对于监督权来说, 过于集中和强大, 必然导致腐败。因此, 要在不影响党政“一把手”正当履职的同时, 对其权力进行适当分解, 尤其要把最大的人、财、物权进行分离, 对人事、财政等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必要交叉、岗位轮换, 避免过于集中的权力长期掌控在一人或固定在一部分人的手中。

第二, 科学处理好民主集中制与党政“一把手”体制之间的关系, 保证重大事项决策民主、科学、合理, 以规避“一把手”体制带来的独断专行和决策失误。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同时“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也是一种监督。”要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 凡属全局性的问题, 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 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同时, 要坚决实行“票决制”, 主要领导干部和其他党委成员一样, 只有一票表决权, 决不能“一言堂”。在干部管理工作中, 要把“一把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其升降的重要内容, 定期或不定期对“一把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尤其是要“明确干部选拔任用提名主体。合理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 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 根据不同职位特点, 采取组织部门推荐、干部群众推荐、领导署名推荐、干部个人自荐等办法, 广开举贤荐能之路。”[1]

第三, 加强监督主体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 进一步发挥权力监督系统的整体效能。中国权力监督系统涉及面广、主体多, 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问题在于, 现行监督体系中各监督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重复监督与监督空白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为了理顺各监督主体间的权责关系, 优化监督体系, 整合各种监督力量, 提高权力监督系统的整体效能, 应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不同监督主体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和谐关系, 明确划分不同权力监督主体间的职责、权限、任务、作用、工作范围等, 摆正各种监督主体在权力监督系统中的地位, 真正做到不同的权力监督部门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权随责到、权责相符;二是建立监督机构间的权威联络机制和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纵向、横向监督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综合协调机制。改变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工作格局。三是进一步完善巡视制度, 明确巡视组的地位职责、工作方式, 使巡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轨道。四是加强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 将派驻机构由双重领导改变为垂直统一领导。

第四,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创新权力产生机制。要规范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 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首要的工作就是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竖决摒弃过去那种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 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在充分听取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 经过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和考试考核, 真正把那些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扩大对党政“一把手”竞争性选举产生的范围。事实已经证明, 如果“一把手”的权力本身来自于任命而非竞争性选举, 那么无论在其工作环境中设计怎样的“约束办法”, 都无法保证“一把手”谨慎地作为。

“一把手”必须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他应当在任用下属、决定事务上拥有权力。这些权力不应削减, 也无须削减。对于他所服务和管辖的人群来说, 只要拥有决定他的去留的权力, 给予他“一把手”的相应权力并不危险, 监督也好, 制约也好, 都将是水到渠成的。需要的是一种责任机制, 而不是权力的缩小。让“一把手”负责任的机制, 在于其权力由其行使范围内的人们授予。采用种种限制权的办法, 认为对“一把手”掣肘越多越好, 无助于社会的有效运行。向“一把手”赋予充分的用人权、决策权是必要的, 但前提是“一把手”的权力来自于他所行使和服务的对象。不改变“一把手”的权力来源, 又苦恼于“一把手”权力过大, 无异于授予“一把手”以不负责任的权力, 而又要他去负责任。这种难题是无解的。

第五, 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 将党政“一把手”行使权力的过程最大程度地置于下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为了更好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作用, 首先, 必须坚决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 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 增加“一把手”行使权力的透明度。其次, 建立便利、高效的举报机制, 健全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设立干部廉政情况专用举报电话号码。对举报属实, 协助专职监督机构立案破案的个人, 要进行相应的奖励。再次, 切实保护举报人的权益, 对于违反《党内监督条例》规定, 工作玩忽职守, 泄露举报人情况及举报内容, 使举报人受到伤害的, 要追究有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五大过程 篇4

既然认为全科医疗服务和公立医院的服务都是便宜的, 而所有人又都知道一味地便宜下去, 必然会损伤年轻人进入这些服务领域的积极性, 因此, 也都知道谈公益性不言利终究是不行的, 于是所谓“政府补偿”的说法就应运而生了。简言之, 为了维持这些所谓“公益性”的服务, 政府就应该出钱养人。至于说养了这么多人, 大家到底会不会好好为人民服务, 政府也可以进行“绩效评估”, 根据绩效来决定对全科医生和公立医院的补偿水平。这些主张, 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来说, 无非就是评劳模、选先进、发奖金。

这些主张和理念, 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在三十多年前, 我们中国 (指大陆地区) 无论是生产粮食、杯子还是提供医疗服务, 都是基于这些主张和理念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和组织体系。我们都知道, 这一体系的名字叫做 “计划经济”。三十多年前计划经济的实践结果众所周知, 政府当然有能力评出劳模、选出先进、发出奖金, 但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无论是生产粮食还是杯子, 要评出劳模、选出先进, 按照所谓“绩效”发出奖金, 理应比医疗服务领域更加容易, 更加可行, 也更能产生具有“公益性”的效果。但是, 众所周知, 在旧的体制下, 无论是粮食还是杯子, 居然都短缺, 供不应求, 生产者竟然在计划管理者如此殚精竭虑对大家的表现 (即现在时髦的“绩效”) 进行各种精心考核的情况下还是没有生产的积极性。于是, 在三十年前, 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的领导下, 逐步放弃了“评劳模、选先进、发奖金”的游戏, 走向了市场经济。从此, 粮食再也没有短缺, 杯子不仅没有短缺, 而且款式繁多, 价格高低贵贱都有。

道理很简单。“公益性”这种好话谁都会说, 但是公益性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究竟采用何种制度和组织安排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 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按照某些人的主张, 要实现“公益性”, 国家就应该什么都管, 就医疗领域而言, 国家应该对规划、筹资、补偿 (或支付) 、服务提供、运营管理、质量保证、绩效评估等进行全方位、全环节的管理。然而, 在实践中, 基于这一主张和理念所形成某些医改政策, 要么没有必要, 要么不可实施, 要么不可持续, 因为, 这些政策正如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政策一样, 只不过“看起来很美”, 但却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最终让广大老百姓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令“公益性”荡然无存。

鉴于有关“公益性”在医改政策的决策与实施中具有如此重大的战略意义, 因此, 我们不妨赋予其明确的含义。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关心的是整个医疗事业的公益性, 而不是所谓“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医疗事业的公益性”, 就是指基本医疗服务的普遍可负担性和普遍可及性。“基本医疗服务”, 就是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公立医疗保险 (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所能保障的医疗服务;“普遍可负担性”, 就是指城乡居民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接受基本医疗服务, 也就是要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可及性”, 就是指城乡居民基本上能就近寻求基本医疗服务, 也就是要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我们把上述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内涵分解为五大具体目标, 并提出五套政策组合, 以实现这些目标。

1 目标一:让所有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1.1 政策组合一

1.1.1 拓展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 以确保绝大多数老百姓 (90%以上) 都能参加至少一种公立医疗保险 (这一点基本已经实现) 。

1.1.2 提高公立医疗保险支付水平, 争取达到医保目录范围内医药费用的70%以上 (正在努力推进) 。

1.1.3 针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提高政府补贴水平 (正在努力推进) 。

1.1.4 针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适当提高参保者缴费水平 (尚待探索) 。

1.2 简要说明

要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关键不在于让中国86%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的公立医疗机构都便宜, 而是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即扩大医保覆盖面, 提高医保支付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在于提高医保筹资水平, 而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就是“公共财政补需方”。这一套政策组合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索, 已经取得了极为良好的效果, 全民医保已经走上了正轨。这是中国医改的伟大成就, 对此无须赘言了。今后的任务是不断完善医保制度的细节, 改善医疗保障的服务。

2 目标二:让药品费用相对额 (即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甚至绝对额有所下降, 让百姓看病吃药更可负担, 使医保基金的支付更可持续

2.1 政策组合二

2.1.1 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公立+民办) 以各省药品集中招标的中标价作为销售最高限价。

2.1.2 允许医疗机构在中标目录的范围内自主与医药企业展开谈判, 自主采购。

2.1.3 允许医疗机构自主确定药品加成率, 只要最终销售价格不超过中标价即可。

2.1.4 鼓励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为医疗机构提供药品集中询价和采购服务。

2.2 简要说明

公立医院的药价虚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同一家公司的药品, 公立医院的进货价竟然远比市场批发价高。政府规定公立医院药品出售只能加价15%, 其立意初衷是让公立医院不要在药品上赚取暴利, 这似乎能给老百姓和医保基金带来好处。其实不然。这一政府管制带来的后果就是公立医院在药品采购环节尽量就高不就低。

很显然, 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 即便落实了全民医保, 医保基金也会因为不堪公立医院药价虚高所带来的重负, 而无法为参保者提供更加广泛的医疗保障, 全民医保所带来的“公益性”也就无法落实。

要遏制公立医院的药价虚高, 其实很简单。上述这套政策组合目前在极少数地方进行探索, 受到医疗机构的欢迎, 效果良好, 但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一政策组合有如下六点好处。

2.2.1 药品价格普降。

纳入各省集中招标的所有药品 (无论是基本药物还是非基本药物) , 其销售价格均普降至少13% (现在, 公立医院的药价是在中标价基础上加价15%) 。

2.2.2 提高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所有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自主的努力, 以合理合法、公开透明的方式从医药流通环节中获取更多收入, 因为, 众所周知, 很多药品的市场批发价与中标价之间存在很大的价差。

2.2.3 商业贿赂不治而愈。

药品购销差额是属于医疗机构所有员工的收入;如果负责药品采购的工作人员不认真“砍价”并企图暗中“吃回扣”, 他们将遭到其同事和管理者的有力督察。

2.2.4 提高医药流通产业集中度。

配送效率低下导致药品市场批发价虚高的企业自然会遭到淘汰。

2.2.5 遍行神州。

这套政策不需要公共财政出一分钱, 因此,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全国各地推行。

2.2.6 促进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改革。

注重药品性价比的医疗机构将积极参与药品集中招标, 并主动挤干药品流通领域的“水分”。

3 目标三:让医疗机构自主发展, 增加医疗服务有效供给, 切实缓解“看病难”

3.1 政策组合三

3.1.1 打破阻碍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种种“玻璃门”, 落实办医多样化。

3.1.2 切实落实“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 让公立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法人化。

3.1.3 切实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 全面探索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 让利益相关者 (尤其是医务人员的代表和公众代表) 进入理事会和监事会。

3.1.4 建立公立医疗机构出资人制度, 在必要的情况下组建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机构, 代表政府扮演出资人的角色。

3.1.5 探索公立医疗机构理事会中政府理事和公众理事的选任制度, 确保各类理事与监事选任的公开透明性。

3.1.6 探索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问责制, 即在其法人治理结构中明确理事与监事对医疗机构管理层的监督职责, 并且在管理层出现社会不端行为 (尤其是腐败行为) 时的辞职规范。

3.2 简要说明

医疗服务供给在很多地区短缺的问题不解决, 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就无从谈起。“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 已经载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并且在国家医改方案文件中多次得到重申, 但在各地的改革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党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根本原因, 在于卫生行政部门对“管办分开”原则的战略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不落实, 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也将受到挤压, 因为在行政化的体制中,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4 目标四:公共财政为全社会购买公益性服务, 建立政府增进公益性的新机制

4.1 政策组合四

4.1.1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 对各种类型的购买对象设定一视同仁的游戏规则。

4.1.2 受益者可以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 例如, 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以及特殊的医疗卫生服务 (例如, 各类筛查) , 可以发放代金券, 即采取“补需方”的方式, 让受益者自主选择服务提供者。

4.1.3 原有的公立医疗机构事业费没有必要增加, 亦即没有必要维持原有体制中的“养人”原则。

4.1.4 专项基金 (例如, 县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基金) 的配置坚持竞争性和开放性原则, 即对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一视同仁。

4.1.5 探索公共财政支出新机制, 例如, 以奖代补, 对达致特定明确公益性目标的所有类型的医疗机构给予奖励。

4.1.6 保持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开透明性。

4.2 简要说明

各地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建设上, 尚没有迈开大步。关键的原因在于, 各地还停留在以往旧体制的死胡同之中, 即在卫生行政体系内部运用行政力量来管理公立医疗机构的财务。“建机制”的落实, 需要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 例如, 公共财政补供方的对象不应该限于公立医疗机构, 而应该扩大到能满足政府设定的公益性目标的所有医疗机构, 甚至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

5 目标五:在公立医疗机构中推动全员劳动合同制, 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5.1 政策组合五

5.1.1 切实落实公立医疗机构的用人自主权, 由医疗机构自己定岗定编, 淡化并逐步取消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行政性人事编制管理。

5.1.2 推动全员劳动合同制, 在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中通过聘任合同探索年薪制。

5.1.3 通过劳动合同制的实施, 推动医师的“多点执业”, 实现医务人员的自由流动。

5.1.4 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的措施, 稳步推动行政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向法人化公立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

5.1.5 政府 (通过现有的老干部管理机构) 全盘接管公立医疗机构所有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和其他待遇, 让离退休人员与原有的医疗机构脱离任何行政关系, 充分实现养老保障的社会化。

5.2 简要说明

睡懒觉五大伤害 篇5

成年人正常的睡眠时间是7小时左右, 周末适当的睡个懒觉是可以的, 但如果睡的时间过长, 则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适当的睡眠可恢复体力、消除疲劳, 但如果睡眠过多, 不仅消除不了疲劳, 反而会影响健康。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最大:

伤害一:睡懒觉会打乱人生物钟节律。正常的人体的内分泌及各种脏器的活动, 有一定的昼夜规律。这种生物规律调节着人本身的各种生理活动, 使人在白天精力充沛, 夜里睡眠安稳。如果平时生活较规律而到假期睡懒觉, 会扰乱体内生物钟节律, 使内分泌激素出现异常。长时间如此, 则会精神不振, 情绪低落。

伤害二:睡懒觉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一般早饭在7点钟左右, 此时晚饭的食物已基本消化完, 胃肠会因饥饿而引起收缩。爱睡懒觉的人宁愿肚子饿也不愿早起吃早饭, 时间长了, 易发生慢性胃炎、溃疡病等, 也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伤害三:睡懒觉可影响肌肉的兴奋性。经过一夜的休息, 早晨肌肉较放松。醒后立即起床活动, 可使肌肉血液循环加剧, 血液供应增加, 从而有利于肌肉纤维的增粗。而赖床的人肌肉组织长时间处于松缓关态, 肌肉修复差, 代谢物未及时排除, 起床后会感到腿酸软无力, 腰部不适。

伤害四:常睡懒觉还可影响其记忆力, 降低学习效率。因此, “黎明即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即使是节假日也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 按时睡觉, 按时起床。

伤害五:周末长时间睡懒觉会导致“周末头疼”。突然改变睡眠习惯会对大脑中负责激素平衡的下丘脑形成激烈冲击, 进而导致激素失衡, 引发头痛。并且, 睡懒觉会错过早餐, 会造成饮食紊乱。

国外有专家说:长期缺乏睡眠之后早晨多睡一两个小时对于持续恢复行动的灵活性有重要益处。足够的睡眠恢复时间对于大脑应对长期缺乏睡眠造成的影响至关重要”。每天睡眠 (包括打盹) 时间不足5小时患咽痛、冠心病、心脏病或者中风的风险加倍。但是, 睡眠超过7小时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因此, 平时如果很劳累的, 不妨在周末时间睡个懒觉“补偿”一下, 但时间不能过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周末别熬夜太晚。好多人一到周末就不想起的原因是前一晚熬夜太晚。周末的放松是可以的, 但最好不要熬夜太深, 熬夜对身体会造成很大伤害。因此, 要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在周末不要睡得太晚。如果你周六睡得晚周日起得晚, 那么周日晚上你可能就会失眠。

2.睡前洗澡。睡觉之前的一个热水澡有助于你放松肌肉, 洗去一周的疲惫, 可令你睡得更好。

3.睡前勿猛吃猛喝。在睡觉前大约两个小时吃少量的晚餐, 不要喝太多的水, 因为晚上不断上厕所会影响睡眠质量;晚上不要吃辛辣的富含油脂的食物, 因为这些食物也会影响睡眠。

4.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好的睡眠不在时间长短, 而在质量的好坏, 好的睡眠对体力的恢复是最有好处的。因此, 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 包括舒适的枕头、被子, 可以阻挡清晨阳光的窗帘等。同时, 保持室温稍凉。卧室温度稍低有助于睡眠。

5.保持安静。关掉电视和收音机, 安静对提高睡眠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6.赖床一族调好闹钟。为防止赖床, 同时在心理上“补偿”自己, 可以将闹钟拨晚1小时, 到时督促自己起床。

7.如果早上还是有些不想起, 可以听一些节奏强烈的音乐。

五大法则选购轻卡 篇6

记者通过请教业内资深专家和回访开瑞绿卡老用户,与大家一起分享购买轻卡应关注的五个核心选车窍门。

选安全与性价比

选车需要关爱生命,一定要会看安全配置。没有安全作保障,就是拿自己的企业和司机的生命在开玩笑。国内大多数轻卡都还是使用传统的鼓刹,而开瑞绿卡是轻卡领域率先使用盘式制动+ABS+EBD的,其优势是盘式制动器散热快、重量轻、构造简单、调整方便。特别是高负载时耐高温性能好,制动效果稳定,而且不怕泥水侵袭,在冬季和恶劣路况下行车,盘式制动比鼓式制动更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停车。当紧急刹车车轮抱死的情况下,EBD在ABS动作之前就已经平衡了每一个车轮的有效地面抓地力,可以防止出现甩尾和侧滑,并缩短制动距离。EBD实际上是ABS的辅助功能,它可以改善提高ABS的功效。所以在安全指标上,开瑞绿卡是目前安全系数最高的轻卡。

香港著名车手苏华龙选购了开瑞绿卡作为“安全驾驶培训”用车。“这个车是目前国内安全配置最高的轻卡,在香港,与开瑞绿卡同配置的车需要20多万。”开瑞绿卡作为顶级安全培训专家的择车标准,很好地解答了卡友对一个新品牌的顾虑。你如果不知道如何选购轻卡,就应该看看专家怎么选。

选发动机和变速箱

发动机和变速箱是两大核心配置。发动机作为轻卡的心脏部件,用户一定要认真抉择。首先要选择品牌的发动机,国内发动机技术与国外相差至少50年,所以,国外发动机技术普遍要比国内先进;其次,要选择技术成熟的发动机,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成熟,毛病就会特别多,将严重影响日常运营。

开瑞绿卡采用美国康明斯发动机及德国采埃孚变速箱,这两大核心配置均是世界级的核心高端技术,就拿ZF变速箱来说,我们的很多高档轿车奔驰、宝马都使用,操控性好,质量稳定。康明斯发动机50万公里无大修,省油耐用方面性能十分优越。

选速比与油耗

什么轻卡最省油?不能轻信商家的“节油比赛秀”等低油耗噱头。为什么很多用户购买轻卡后,发现发动机出厂油耗与运营中的实际油耗差距太大?众所周知,每个用户的里程、路况、载重、平均时速等均影响油耗的高低,不能光凭发动机论高低,关键需要根据自身运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后桥速比,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省油。

目前,很多轻卡企业并不了解物流用户的运营特点,仍然一个速比打天下的造车方式,导致用户油耗大,浪费惊人,都会大呼油耗与宣传严重不符。奇瑞汽车精心打造的开瑞绿卡,依托奇瑞五大研究院的技术实力,并走访了解实际用户的运营情况,并针对用户的运营特点,推出了适合不同用户运营情况的后桥速比。比如,长期跑长途且重载的用户适合哪个速比;经常跑市内而比较轻载的用户(比如快递公司)适合的速比;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针对路况载重不固定的应配置哪个速比;自用企业货物载重较固定的用什么速比……没有这些基础,无法让用户达到真正的省油、低碳、经济。

开瑞绿卡是目前轻卡企业里第一个提出速比选配的企业,很多用户并不了解自己使用哪个速比更省油。以用户的运营特点为研发基础,是开瑞绿卡独家提出的一个与时俱进的造车理念。开瑞绿卡通过定期与用户互动交流,能够让用户了解自己车辆的最经济时速是多少,进而让用户知道哪个速比更适合自己,才是真正科学的选车方法。

选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的优劣也是购买轻卡时一并考虑的重点因素。要求服务网点多,服务理念要先进、维修保养要快、服务救援要及时。现代化的物流运输标准对运输时间要求更高,很多用户买车后,发现自己买得起,修不起。如果一辆车满载货物地坏在路上,用户不但要承担车辆维修费用和时间成本,还要面临运输合同无法按时履行的赔偿,造成巨大损失。

开瑞绿卡虽然仅上市一年多,但并未像其他轻卡品牌那样,靠低价低质生存,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做好保障,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用户的销售、售后、配件、技术支持与培训等配套设施一体化的“一路通”服务体系,不仅有遍布全国的500多家服务网点,而且能为用户提供“一路通”24小时及时救援售后保障,采取一对一用户沟通回访制度,上门为用户解决问题与难题,赢得广大物流公司及用户的认可和赞同。

“高端的产品,还要有高端人性化的服务,打好基础,赢在未来,遵循“服务至上,应用为先”的理念。用户了解的,我们要了解,用户不了解的,我们也要帮助用户去先想到并做到。”开瑞绿卡销售负责人说。

选整车综合运营价值

为什么开瑞绿卡的配置比其他轻卡的配置要“多很多”?观察开瑞绿卡的配置,有CAN总线+GPS、四轮盘刹+ABS+EBD,独立悬挂的车型,电动车窗,倒车雷达,康明斯ISF2.8发动机及采埃孚变速箱等。这些配置在轻卡行业来说均属首创。那么,这些配置到底有什么作用?

据驹马物流负责人介绍:“‘驹马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物流信息化管理,要顺利实现这一点,更离不开开瑞绿卡的CAN总线技术及GPS!驹马物流所有车辆都需要GPS全程监控管理,并且信息化管理平台直接对接客户的仓储信息配送后台,目前,国内的其他轻卡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信息化管理直接对接客户的后台,能够和各大电商企业的操作方式相契合,这些都得益于绿卡的CAN总线、GPS技术。”

北京中通快递分部朱总介绍,开瑞绿卡的独立悬挂,大大降低了货物的破损率,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快递经常面临有些特殊货物,比如打印机、手机、小家电等等,损坏投诉一直居高不下。目前,用了开瑞绿卡,不但综合性能高,还能大大降低物流损耗,整车性价比高,所创造的价值是其他轻卡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严防五大沼气事故 篇7

建池时应避开高温时段施工作业,严禁带病施工、疲劳施工、深夜施工。汛期施工时应避免冒雨施工,做好防洪排水措施,在池坑四周设置排水沟、池底设置引水沟、搭好防雨棚,防止暴雨冲刷造成池坑塌方。在靠近农房或墙体挖坑时要考虑墙体有无倒塌危险,并进行加固处理,做到快挖快建。在土质松软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挖坑时,要有加固和防水措施。沼气管路不得与电线交叉,沼气灶具应放在专用灶台,远离易燃物品。沼气池进料口、出料口等处应加盖坚固耐用的活动盖板。沼气池建成后,必须在醒目位置设立永久性的严禁入池标识。

预防沼气烧伤或沼气池爆炸事故沼气池投料后,应及时密封活动盖板,关闭输气管路,防止漏气。农户使用灶具后,要关好阀门。一旦发现开关、管路、灶具等漏气,应及时关闭阀门,打开门窗,禁止使用明火、吸烟、开关电器,并及时请专业维修人员检修。

排放新建沼气池启动初期的废气时应在室外进行,严禁在出料口和导气管口试火,以免发生回火,引起池体爆炸。沼气灯、灶具等不能靠近柴草等易燃物品。入池操作人员严禁使用打火机、火柴等明火照明,池内照明只能用手电筒或防暴灯。同时,严禁小孩在沼气池附近玩耍、玩火,严禁随意扭动开关;严禁在沼气池旁吸烟、使用明火。做好沼气池及配套设施的五项日常检查。

预防沼气池窒息或中毒事故沼气池检修和大出料时,应请专业维修人员操作,并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防止发生沼气池窒息或中毒事故。在无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严禁非专业人员入池进行出料和检修。

废弃的沼气池、粪坑或其他坑沟等在厌氧环境下也会产生沼气,也可能诱发沼气窒息或中毒事故。因此,废弃沼气池应及时填平,粪坑及其他坑沟应设立防护措施,防止人、畜跌入。

预防沼气池溺亡事故沼气池应快挖快建,防止池坑挖好后形成积水坑,引发人、畜溺亡。沼气池建好后应该加盖坚固耐用的活动盖板,并在醒目位置设立严禁入池标识。进料、出料及检修修后后,,应应及及时时盖盖上上活活动动盖盖板板。。沼沼气气池池废废弃弃后后,,应应立立即填平;若改作蓄水池等其他用途,也应做好防护措施。

预防触电事故沼气池施工、安装和维修人员,应根据农村电压大小,选择适合的机电类操作工具,严禁使用远远超过农村电压的电器。使用电器前,应先检查使用的插座是否漏电或短路,使用的电线是否老化,是否有铜线裸露在外等。

五大抗癌小诀窍 篇8

这5项防癌生活习惯是:

1.一直都没有吸烟的习惯;

2.喝酒不过量, 每次最多喝不超过180毫升的白酒;

3.少食腌制食品;

4.经常走路, 进行健康运动;

5.BMI指数适中, 男性在21~27之间, 女性在19~25之间。

注:BMI是身体质量指数, 又简称体质指数, 换算方法是体重 (千克) ÷身高 (米) 的平方得出的数字, 如70千克÷ (1.75米×1.75米) =22.86

上一篇:国家公务员考试论文下一篇:行政事业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