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根治的五大病症(共3篇)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根治的五大病症 篇1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开局之年,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作者在大量翔实材料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病症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根治的五大病症
克山县委党校洪立强朱福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国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惠农之策,目标明确,切实可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同,增强了广大农民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是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却暴露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给新农村建设植下了深层次的隐患,急待根治。
1、盲目病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有序的建设过程,“建设未动,规划必先行”,依法制定农村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是新农村能否建成的先决条件。无论是新农村建设的哪个侧面,都必须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决不能无的放矢,看别人怎么建你就怎么建,看别人怎么搞你就怎么搞,“东一耙子、西一扫帚”,“东一锤子、西一鎯头”,更不能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甚至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盲目建设的苗头,出生了一批新农村的“畸形婴儿”。对本地的经济形势没有充分评估,对市场供求没有充分把握,对当地的优势没有充分定位的情况下,就搞上了“一村一品”;对自然屯还没有整合,新村址没有
选好,就开始建起了房,修起了路;没有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没有长远的农民教育机制,就喊起了乡风文明。这些盲目上马、盲目建设的行为,结果必定会做出一锅锅新农村的“夹生饭”,把新农村建设搞得不伦不类,最终是劳民伤财。
2、心急病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由新农村建设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五大目标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生产力的不可跨越性、农民素质提高的长期性、文明发展的渐进性都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绝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决不能违背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急等下恰就想建成,见效。然而,在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中却出现了头脑发热的现象,把新农村当成一种运动来搞,为了追求速度,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程度,“有条件的要建,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建”,建设了许多与其发展不相称的项目,有些地方出现了“花架子”工程、“半拉子”工程。当然,我们并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说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要把建设速度放在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决不能因速度而忽视了建设的质量。
3、依赖病的问题。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实行“两个反哺”,大力支持援助农村建设,这对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只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力,它并没有改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地位,农民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最核心力量,没有亿万农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家园的行
动,新农村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在我们对建设新农村的情况进行调研时,却感受到一些农民,特别是有些村干部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还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和自己没多大关系,是政府的事。这种依赖病如果传染开来危害极大,他遏制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使新农村建设很难形成内外合力,使外来的支持和帮助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推动新农村的进程。
4、失调病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建设过程也必须在协调中进行。无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我们既要抓物质基础,又要抓精神文明,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新农村建设在动态中良性发展。可是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出力少、见效快,能看出政绩的硬件建设,大家都抢着去建、去抓,而一些难度大、见效慢的,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没人愿意去抓,特别是一些地方一味地追求形式,忽视了经济建设这一最主要环节,致使经济目标与其它目标严重脱节。其结果是房子挺新,农民却住不起;路修的挺宽、挺平,上面跑的还是牛车、驴车;公共设施建的挺多、挺齐全,农民却没有心情去享受;民主制度制定的挺规范,农民却不积极参与。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的新农村,也只能是表面的、虚假的“新农村”。
5、畏难病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利民之策,同时也是一项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改革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广大农村党员和领导干部提出的一大严峻考验,它要
求每一个农村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过人的胆识、奉献的劲头、开拓的精神,有带领广大农民去迎接新的挑战的本领。但是,就现在广大农村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看,畏难情绪仍很严重,他们不去研究农村的发展问题,看什么都难,见硬就躲,只能应付着干,糊弄着干,得过且过,特别是遇到经济发展、群众纠纷等难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可以想见,那些患上畏难病的农村党员和领导干部又如何带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呢?结果也只能是空谈。
上述这些病症都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表露出的一些现象,但如果任由这些现象发展下去,这些病症却可能加重或引起并发症,致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脑血栓”、“半身不遂”,甚至“植物人”等症状,最终将使个别地方的新农村建设陷入生死两难的尴尬境地。因此,必须急早根治。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根治的五大病症 篇2
1. 选题的预见性和开拓性表现突出。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重点是要摆脱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努力实现产业链延伸、利益链的完善、组织链的健全、服务链的优化。该书正是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运用瓶颈理论,探究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围绕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优势,重点探索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应用对策。
2. 理论的创新性与继承性相得益彰。
该书作者站在经济全球化的新高度,对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内容,为农业经济学研究领域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该书的理论研究之所以有深度,主要是它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布置开展理论创新,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的农业产业发展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3. 结构的突破性与系统性把握恰当。
该书作者吸收了国外、农外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农业产业生产重心的时空变动和农业产业内部一级、二级生产部门、生产种类的时空变动的角度研究了农业产业发展;既研究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因,又从农村经济发展与演进的结果研究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全书先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就农业产业链建设等10个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全书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构新颖、体系完整、层层相连,步步深入。
4. 方法的灵活性和通俗性结合较好。
作者紧贴我国农业产业的实践,从发展现代农业着眼,对农业产业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归纳,并紧密联系农业产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农业产业如何支撑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及其对策。这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策建议更贴近现实、更具有可操作性,它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根治的五大病症 篇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求真”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充分体现了在农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其目标是创建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环境文明和社会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村社区。在这样的社区里, 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富裕, 文化生活丰富, 环境保护良好, 人际关系和谐, 公共事务协商, 是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统一,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发展中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中, 中国已经涌现出大批具备了较高发展水平的新农村, 像华西村、南街村等, 这些村庄社区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榜样。但中国还有许多农村发展落后, 经济基础薄弱、公共事务混乱、公共产品缺乏、文化生活贫乏、生态条件恶化, 距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巨大。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 各省市高度重视、积极推进, 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只做表面文章的, 有好大喜功、追逐名利的, 有弄虚作假、欺财骗物的, 有假借新农村建设之名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 有独断专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等等。不思进取、工作不实会贻误农村发展;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脱离实际更会造成农村新的损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现象, 违背了我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必须彻底根除。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我们当前的许多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也没有搞清楚新农村建设的规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 中国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前提,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实际出发探寻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性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阵地,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也就远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必须建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展开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民主建设。经济发展不起来, 农村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民就不会得到真正实惠。
第三,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农村资源主要是土地、林地、牧场和水资源。进行乡村建设必须科学利用这些资源, 有序开发, 节约使用, 必须处理好乡村工业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新农村必须是生态良好的, 可持续发展的。
第四, 坚持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一个整体, 只有全面发展, 才能形成功能完整、发展有序的社区结构和发展秩序。建设新农村, 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带动, 建立完善的村庄组织制度, 改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加强文化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整体上提高村民福利。
第五, 坚持和谐发展。村庄和谐包括村民之间的和谐、村民与村庄的和谐、村民与自然的和谐、村庄经济建设与各项事业建设的和谐, 即我们要把村庄建设成人人安居乐业、充满幸福感的宜居之所, 平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
第六,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成熟的工业化国家必然是城乡和谐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为了使农村发展得更好更快, 而不是相反。要形成城乡和谐, 必须改革城乡关系, 坚持“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 把城乡发展放在同样的地位、一盘棋上去规划和实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庞大而复杂, 必须坚持这些规律性的基本原则才能最终实现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务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性规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务实”。务实就是尊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尊重现实, 从实际出发, 不好高骛远;二是以人为本, 脚踏实地, 真抓实干, 不摆花架子, 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不欺上瞒下。
先说第一个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实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处于初级阶段, 而且处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过程中。离开了这个基本现实, 我们就不可能找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具体而言, 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民增收难。中国的大多数农村, 主要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 受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影响, 农业生产收入有下降趋势。多数情况下农民种地只能获得满足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基本资料, 如果没有兼业收入, 农民将非常艰难。但由于农户经营土地规模较小, 农村合作组织又比较缺乏, 农民调整生产结构非常困难。鉴于此, 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考量村庄的现实条件, 因地制宜。许多乡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不顾本地实际, 照搬他人经验, 盲目甚至强制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最后坑农害己, 得不偿失。
二是农村公共产品缺乏, 公共福利较低。农村公共产品中不仅道路、水利、自来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而且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建设也严重不足。这些都属于农民的公共福利, 许多贫困农村根本无法获得。新农村建设必然要加大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这就需要大量资金。
三是农村人口多, 富余劳动力规模大, 转移难。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农村人口生育水平要比城市高很多, 农村人口增长仍然快于城镇。农村每年新增潜在劳动力规模要比城市大得多, 他们一部分将通过考试制度 (高考、公务员考试、招工考试等) 转入各级城镇, 一部分则在城乡间辗转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不能转入城市就业, 就必须在农村寻找就业机会, 因此如何在农村为富余劳动力找到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是新农村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
四是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低俗化倾向明显。比较于计划经济时代, 当前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出现了衰退的现象。大量的调查发现, 许多村民的休闲不过是打麻将、喝酒、侃大山, 有些地方赌博盛行。改革后乡村组织淡化, 因为财力不足, 文化建设非常缺乏。文化不仅带来娱乐, 丰富生活, 更塑造人生价值。
五是农村生态日益恶化。由于人口多, 急于发展, 中国农村人与自然之间争夺资源的斗争日益激烈, 土地、水、空气、草地、森林、动物物种等等日益紧缺。许多农村只顾眼前利益, 毁地、毁林, 企业无序排污排废, 村民混乱盖房等等, 村庄生态恶化明显。新农村建设如何整合人与自然的关系, 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非常紧迫。
六是村庄秩序急需重构。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农村有序发展。现行体制下, 村民委员会进行村庄治理必须依托于乡镇政府的组织权力, 常常难以抵御乡镇组织的过分利益要求, 也就无法为民请命。因为农民合作能力较低或不愿合作, 村庄公共事业发展困难, 进行外部合作和抵御外部侵占都难以达成一致行动。重构村庄秩序, 建立健全的乡村组织和民主管理体制, 构建和谐民主的村庄治理结构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再说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中国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不把新农村建设上升到这样的政治高度, 就无法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就会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欺上瞒下, 劳民伤财, 损害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客观上规定了建设新农村的原则和思路,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鼓励多样性发展。各地农村在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外部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 多样性发展就是要尊重各地建设新农村的差异性、自主性和能动性。鼓励多样性, 既是避免上级政府一刀切, 下命令, 也是避免一些地方照搬他人经验, 不顾自身条件, 硬上一些项目。多样性就是因地制宜, 就是从实际出发, 就是科学发展。
二是做好规划与监督。乡村建设是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于一体的一个复杂系统, 涉及农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必须做好规划, 在执行中做好监督。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为出发点, 坚决杜绝一些人利用新农村建设搞个人政绩和攫取私人利益。
三是让农民决定如何发展。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乡镇政府、村委会或者个人都不能代替农民的作用。村庄发展的好坏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农民最关心新农村建设。尊重农民的意愿, 让农民自己决定发展方式, 各级政府应该多指导, 多服务, 要“不强迫不压迫”。
四是开放发展。开放发展, 就是农村要在发展中加强对外联系, 在对外联系中实现发展。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通过对外联系获得发展机会, 互通有无, 寻找差距。市场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采取开放发展, 就是思想要开放, 经济要开放, 社会要开放、文化要开放, 村庄要开放, 要迎进来走出去。
总之,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农民的命运与前途, 更关系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只有在实践中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与作风才是完成新农村建设伟大使命的重要保证。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 更是关系中国现代化成败的基础工程。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求真务实”, 一方面应努力探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规律, 按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应以人为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不摆花架子, 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大局出发, 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实践。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根治的五大病症】推荐阅读:
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10-22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05-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09-11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10-20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现实与理论的差距06-19
发挥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作用09-2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09-06
如何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07-14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论文08-08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