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共9篇)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篇1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长期扎根农村这片热土上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从当前现状看,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主要难点
一是农村信用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部分
企业和个人缺乏信用意识。据调查,现在部分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合同到期自动履约率不足90%,一些企业和农户在借款时说的天花乱缀,左一个承诺,右一个保证,只要钱一借到手,“黄世仁”就成了“杨白劳”,贷款到期后,信贷人员三番五次催收不回来,致使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就拿丰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为例,5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2435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良152万元,占6.2%;还有的贷户采取骗贷、赖贷、逃贷等多种方式,侵蚀和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极大地挫伤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积极性。
二是大量农村资金进城,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从丰宁金融机构总体情况看,4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8882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78048万元,仅占32.6%,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2320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57379万元,占43.4%,而农业贷款则占全县金融机构的90%以上。各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以其结算、汇兑方便快捷等优势,吸收了农村大量资金上存,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建设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农村担保机制建设滞后,一些企业和农户不能获得贷款支持。目前,传统农业对于信贷资金需求越来越小,基本可以自给或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解决;而急需贷款支持的农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高效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产品开发等中小企业,却因缺少抵押、担保等,难以满足贷款条件,不能及时得到贷款支持,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是贷款“流动性”,制约支农积极性。贷款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前提,可是一概地追求“三性”也会是得其反。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四级分类管理办法还没有废止,“一逾两呆”仍是考核信贷管理的重要指标。贷款不允许逾期,发生呆滞要追究责任,使得信贷人员过多地考虑贷款流动性和安全性以及个人利益的得失,在贷款发放中产生了重生产轻生活,重富轻贫的倾向,致使风险大、周期长的农业贷款萎缩。
二、建议
(一)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维护农村信用社债权。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支持培育农村新风尚。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诚信光荣、赖债可耻的宣传活动。建立失信企业和农户信息披露机制,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司法部门要依法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的处罚,支持农村信用社运用法律手段保全信贷资产,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修筑“截水工程”,让农村资金回流。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辖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业务上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农村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在改善服务方式和畅通结算渠道的同时,大力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减少农村资金跑、冒、滴、漏。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再贷款,扩大支农资金力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建立多种形式担保机构,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当前贷款担保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和贫困户借贷的瓶颈。因此,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扶持各类基金组织发展,促成农村成立区域性担保基金组织;要培育和催生各类协会组织,引导成立各类行业协会,借助行业协会的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同时,要扩大抵押、担保的范围,在已开办的抵押、担保品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方式,开办所有权、仓单等抵押担保品种;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信贷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四)积极推进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在保证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制定政策和兑现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调查不细或违规放贷等原因形成不良贷款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因不可抗力自然灾害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免除信贷人员的责任,消除部分信贷人员的惜贷、恐贷心理,发挥出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有的作用。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篇2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总称。它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及使用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经济,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农业进一步现代化的趋向和标志,其核心是以农业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农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农业信息集成和网络服务为目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将渗透到农业产、供、销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加速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2]。农业信息化也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
连续四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要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等内容。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3]。可见中央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业信息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步发展,强调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2.1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种现实选择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尤其是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内容服务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加速农民增产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通过农业信息化,推进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在WTO框架内,制定科学有效的农业政策,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提供及时、准确、有利的信息支撑和科学决策,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依靠农业信息化的优势增强农业抵御或转移风险的能力,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周期长,受制约因素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2.2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农业信息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必须以高新技术及高智力为依托,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一是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二是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发展距离,加快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三是借助于通讯技术,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四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可以让农民及时获取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信息,依据市场需求决定种植规模、品种和数量,因而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协调和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
2.3 农业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一种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切实搞好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服务,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和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产销对接,增强农民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农业信息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宏观调控。也只有在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下,农村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因此政府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支持对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1 制定农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政府制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对国家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也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突出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地方政府部门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意义的客观认识,始终站在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局的战略高度,增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5]。
3.2 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
政府在培育和完善农业信息市场、建立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过程中,需要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支持。同时,采取行政、立法手段规范信息市场秩序,建立监管机制,对信息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关于农业信息的采集、传播、发布等方面法律依据不足,所以立法部门要加大农业信息化立法工作,使农业信息服务法制化,逐步依法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机制,规范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信息采集、发布、运行等方面的管理。确保信息资料的保密、信息资料的发布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可靠性,以及信息市场规则和发展政策以促进农业信息市场的有序发展。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立法工作使之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要确保法制的严厉性,做到有法必依打击信息犯罪,发挥政府的权威规制作用。
3.3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与筹资环境,吸引外部投资
按照我国“信息服务行动计划”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和计划部门支持以便加大对该项工作的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上,要求中央负责本级和对省级、部分试点地区的引导性支持,省、市、县负责本级和对下级及部分试点地区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能促进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进行资源开发、网络延伸和终端建设,对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接收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不同的投资额度。目前,在我国沿海和内地,内地的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偏远农村等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其次要确定农业信息化中应该优先发展的领域。农业信息化技术应当是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它可以以最低代价获取最佳效果。实用化当以网络农业为代表,它实现网上的科技推广和电子商务适时化。再次,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机构,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以便吸引、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3.4 重视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各级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延伸、正在渐次解决农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省、市信息化平台设施,大力推行县级农业虚拟网站建设,建设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使整体得到良性发展。一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能促进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建设、进行资源开发、网络延伸和终端建设,对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发布、接收有巨大作用,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利用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才刚刚开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二是要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管理和监控,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增强农民对农业信息的认识,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只有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建设新农村。
3.5 重视国外信息与技术引进和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网络与通讯技术的支持,也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和知识型农民,为农村社会和各个市场主体提供及时、丰富、准确的信息与服务,引导与组织农民收集网络信息资源与发布自身农产品信息,基层政府加强乡镇、村级信息站信息员的培训。目前,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业信息化上的差距是很明显的。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在农业信息化建设队伍上也更是不在同一层次,所以必须加大农业信息组织和信息队伍建设,加大在技术人才的培训以及农户的培训和教育方面力度。在完善农业信息组织和信息队伍建设中,高校应该担当起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的工作。在高校设置农业信息化等专业,吸引或选择回国的国外信息科技人才。
3.6 规范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强化农业信息主体意识
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真正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事业,并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信息发布窗口 [6]。首先政府要加快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功效。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要从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入手,统一标准和规范,统一发布制度。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农户和企业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做好农业信息源建设,解决好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乡级到农民住处的信息传递问题)。应根据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需求,切实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发掘及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对相关的信息源分析、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信息资源。再次要加强数字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建设现代农业应从数字化农业建设入手,用信息化带动市场化,推进产业化,进而在高起点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农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支重要力量的农业信息化,理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来全面开展工作[7]。政府既要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建设,重视解决信息化中的问题,还要营造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制环境,通过完善政策、出台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抑制信息垄断、信息封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坑农、骗农的虚假信息,实现规范服务与管理。政府还需要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作用、导向作用、组织管理作用;加快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便充分行使服务农业与组织农村经济建设的职能作用,尽快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梁保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J].云南农业,2006(11):37-38.
[2]刘勇.浅谈信息化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4):56-58.
[3]方家平.“一号文件”推进农业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2007(01):35-36.
[4]张玉香.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信息界,2006(2):12-15.
[5]牛盾.农业信息化建设呈现五大趋势[EB/OL].(2006-08-09).http://www.caq.com.cn/commoditydetail.asp.
[6]乔忠,刘琳.政府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战略选择[J].科技与产业,2006(3):1-6.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篇3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Robert Solow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明确阐释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资本投入、劳动要素投入、投人要素使用的总体效率。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面对劳动力过剩和短期技术难以大幅度提高的现实,增加资本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资金的有效供给便是资本投入的有力保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特有的金融机构,在融资服务方面逐渐成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金融中坚力量。
一、农村信用社在“三农”中的主力军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对比各个金融机构在合江的业务分布及农信社的影响力:
图1表明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较快,农业银行相对缓慢,而农业发展银行没有储户存款。
图2表明农信社贷款数量占绝对优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保持在3亿左右;农业银行先增后降,且远远低于前两者。
表1、表2显示:农信社为企业、农户贷款的最主要来源;民间无息贷款次之;民间有息借贷甚至高利贷数量甚微。
根据以上数据,进一步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如下所述:
1、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推行节约化的经营方针,收缩农村地区的网点和收回县级网点的放贷权等行为导致其失去了部分存款和中小客户。并且由于合江经济相对欠发达、经济层次不高,回报率高的工业、农业项目使商业化运营的农行资金无可投入。2007年2月的股份制改革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更加突出了其商业化的性质,短期内其资源会远离投资回报不高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西部农村地区。
2、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产品单一和金融色彩淡薄决定了其在农村金融中难以成为主力。且粮、棉、油收购贷款为主的服务是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缺少生产领域的资金投放,使其业务范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融资需求。
3、邮政储蓄广泛的网点分布由于对外出打工者收入回寄的便利性,吸收到了这些客户的大量存款。2007年将开展更多业务的邮政银行,将会与农信社在贷款业务上展开新的竞争。但由于未来的邮政银行缺乏成熟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短期内对农信社的冲击不大。
4、笔者还注意到相当部分的农户资金由民间借贷提供。亲朋间无息和低息的借贷又多于当地的民间高利借贷,市场经济知识的缺乏让农民不愿承担过高的利息而选择了前者,这种借贷并没有让资金在流动的过程中增值;当地农村经济的不发达造成了民间高利金融资金的缺乏,民间高利贷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没有形成组织规模使得调查地区借贷数量小,对农村经济影响小。
5、农村信用社具有合作性和商业性。在农村市场上,较其他金融机构信息对称度高,积累的经验和客户选择惯性等因素使其在存贷款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企业贷款方面,农信社在服务过程中态度良好、手续简便弥补了贷款利率高于同级商业银行的不足。农户方面,农村信用社建立的绿色贷款证制度简化了手续,吸引更多农民贷款。
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目前在县域经济中对“三农”发展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其在积极支持当地县域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通过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农户资金来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银监合作部课题组2006年的问卷调查中,农信社以绝对的优势成为了“最受农民欢迎的金融机构”。
二、农信社操作性问题分析的建议
客观事实表明,农村信用社作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信用社受限于体制、规模等历史原因,其在贷款的抵押物、种类、期限、管理、金融产品创新、支农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其对西部农村的金融支持作用仍具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提出问题及建议:
(一)完善抵押担保制度,远离“典当行”的尴尬角色
农村金融独特的功能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在本次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私营企业贷款困难、贷款金额满足程度偏低。问卷调查显示,农信社放贷时对抵押物的要求是造成这种贷款困境最为主要的原因(62.5%的企业选择抵押物不符合标准作为其贷款发生困难的原因)。
贷款风险分类将借款人还款来源分为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如今信用社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往往注重第二还款来源。
先来分析农户贷款的情况。实证发现,以合江县为代表的四川地区仍存在农户抵押贷款(主要是房产)。笔者认为这种农户房产贷款实为一种“假抵押”:其一,农户住房不同与城市商品房,市值低,并且在抵押物的评估上也存在实施问题,其价值难以判断;其二,若农户违约,即未在合同期限内归还贷款,农信社能把农户从他们唯一的居所中赶出吗?其三,农信社唯有通过法律途径来挽回经济损失。然而,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条文的缺乏使判定结果和执法效果难以确定。
农信社对企业的抵押物要求同样存在弊端。目前一般只对企业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少数情况下可提供机器设备等动产的贷款。正如许多企业家所言,“一个成功运行的企业不可能不负债”,抵押物的“严格”限定无疑加大了早日获得急需资金的难度。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被基层农信社确认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企业,就是由于抵押担保的硬性限制,而“望贷兴叹”。
笔者认为,农信社应该通过分析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按是否动用第二还款来源作为划分不良贷款的“分水岭”。首先在农户中推广进一步信用贷款,对评定为信用户的农户,在同等条件下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从简。其次,在合理放松对企业放贷时的抵押限制的同时,要结合“第一还款来源”的评审理念。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贷款的风险防范。
(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贴近农村实际需求
目前农信社的贷款设定中存在着期限错配问题。问卷调查显示:84.5%的农户目前的贷款期限在一年(含一年)以内,仅有52.9%的农户认为贷款期限合理或比较合理。
一年的期限,仅能满足传统种植农业,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合江地区具有的特色农业,如荔枝、青果等果树种植业,生产周期都在一年以上,一年以内的还款期显然不能够满足其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农民也不仅局限于经营传统农业。而是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目前统一化的贷款期限设定与农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笔者建议:农信社应寻找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灵活的期限制度,改变过去统一化的模式。只有密切联系资金回笼,准确预计还款来源,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信贷资金运行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有机统一,确保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均衡。因此,农信社应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力求在此方面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的实际。
(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信社的业务范围单一,业务集中在贷存款业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见下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是丰富多样的,信用社必须因地制宜,加快业务品种拓展的脚步。
首先是资产业务创新。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方式过于单一,有较大空间创新。如可开办拓展创业类贷款。增强农民自主创业的能力;发展打工需求类贷款,鼓励打工经济;创新消费贷款,支持农民改善生活条件。企业方面可发展贷款租赁业务、设各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满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公司+农户+基地”互保贷款方式,支持县域大中型客户发展。
其次是负债业务创新。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存款,除五个常规储种外,信用社还应研究和推出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相适应的存款种类。应根据不同的投资需求,研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季节性的农业存款、大宗商品消费储蓄、购房储蓄等都是信用社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的业务。
最后是中间业务创新。根据目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社一是要大力开办票据贴现;二是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和开拓委托业务,开办企业现金管理业务,帮助企业及农户科学合理管理现金,增加短期投资收益;三是开办代收水电、电话费,代理保险等代收代付业务,增加手续费收入;四是积极发展担保业务和贷款承诺业务,帮助农民增加贷款。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篇4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2007年,孝感市***被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为“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围绕这项工作,***农业综合办公室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置下,按照“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启动试点”的要求,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基础工作。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坚强后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如何贯彻落实好这项利民政策,如何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农发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在学政策中干工作、干工作中总结经验,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项目区的规划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一次课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示范区目前的基本情况
示范区位于孝南的西北部,有汉十高速路贯穿其间,东部自北向南与孝昌县相邻,南临黄孝路,西沿107国道,北部与肖港接壤。项目区涉及朋兴乡的五红、朋兴、长风、华光、建光及新铺镇的徐山、红卫共7个行政村,示范区总人口15260人,总面积34386亩,治理面积29529亩。其中:耕地及农用地面积26004亩、建设用地及水利设置用地4412.1亩、未利用地等381.9亩。经测算人均耕地面积1.94亩。项目区内基本没有工业项目,农民主要从事农业耕种,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部分人员从事第三产业。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耕地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本身的质量和项目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历史上一直是易涝、易旱的区域。
二、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项目内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社会较稳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项目区内所辖的七个行政村中不同程度地背负了农业税尾欠这一大“包袱”,加上长年对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大部分村的村级债务极其沉重,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项目区内农业资源、家畜产品是主要经济支柱。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4、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因病返贫现象普遍。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全镇所有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室,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财力紧缺,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5、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严重匮乏。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示范区部分村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观念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五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6、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新农村建设亟待科学规划。一是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零乱。二是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卫生差,秩序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7、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突出表现为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要求差距较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8、农业基础设置落后。一是示范区耕地面积没有进行格田化,地块零碎,分散而无规则。水系纵横交错,废沟废坑塘零乱,且占地较多,分割田块,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极为不利。二是示范区内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渠道损毁严重,有些渠道淤泥积深,导致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大大下降,不能发挥其正常的排灌功能。三是示范区土地利用停留在粗放型生产的低水平上,农业技术力量不足,耕作条件受限制,主要是人畜耕种,机械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形势的需要。三是农田内道路缺少规划,分布不合理,路面标准低,使得农民不仅实际耕作距离加大,下田时间延长,而且直接导致机耕道路占地面积增大,农业用地有效利用系数减少。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篇5
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的基础,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这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进一步扎实推进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按照省交通厅、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组成调研组,采取上下联动、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温州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06-2015年)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现将这次调研形成的综合情况和建议意见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现状
(一)农村公路基本概况
近年来,特别是本届政府以来,我市认真组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村公路面貌得到极大改观,截止2005年末,我市现有农村公路11256公里,其中县道3119.5公里、乡道1375.7公里、村道6761公里。全市所有通乡(镇)公路均已等级化和硬化,5550个行政村中有4851个已通等级公路、4366个村的路面已得到硬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低、通达深度不够。全市农村公路总量较大,但大部分公路都是断头路,没有形成必要联网,客运站场建设又严重滞后,交通运输服务不能有效配套。
2、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较差。到200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1125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91.8公里(一级42.7公里,二级298.7公里,三级620.5公里,四级5129.9公里),准四级公路3210.1公里,等外公路1954.3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只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2.69%,而准四级、等外公路却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45.9%。全市还有699个行政村未通上等级公路,有1184个行政村未通上水泥路或沥青路。
3、农村公路病危桥梁多,全市四类及病危桥梁2858延米/116座,急需改造;安全设施、标志不完善,渡口及渡船等也均存在安全隐患。
4、农村公路抗灾能力脆弱,再加上我市自然灾害频发,新路破损现象严重。
5、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通村公路基本处于失管状态。
另外,与我省其它地市相比,我市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通达率均处于全省后列(全省农村公路现状对照表附后)。
二、实施康庄工程建设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
2003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以来,至2006年4月底止,累计完成投资15.3亿元,共完成63个乡镇的通乡公路改造724.5公里,全市所有的262个乡镇都通上等级路和硬化路;完成通村公路改造8262公里,其中路基改造4520公里、路面硬化3742公里,新增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1850个,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78.7%,提高了30.6个百分点,新增公路硬化的行政村1445个,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74.5%,提高了23.9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多时间实现了本届政府通村公路的建设任务和目标(2003年-2007年建设目标任务:路基路面改造7700公路,等级公路通村率85%,通村公路硬化率72%)。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农村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促进了统筹发展。过去,出行走山路、走泥路,运输靠肩挑,农村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老百姓走上了“康庄大道”,坐上了“方便车”,有效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使乡村与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紧密,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扩大了流通范围,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2、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外来投资,开发、做强、做大农业、旅游项目,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打工,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极大地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
3、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加强了干群党群关系。乡村康庄工程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动载体,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农村、对广大老百姓的关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利于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塑造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篇6
学号:cxxzczxczxczczc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1班 姓名:xxxx 调查背景: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校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从基层中了解国情、省情,以昂扬向上、绚丽多彩的青春实践喜迎建校45周年,经校团委研究,决定今年寒假期间继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党的正确指导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在建党91周年之际,新农村建设又有怎样的发展。实践目的:
熟悉农村,体验生活,通过在和农民亲身的接触来感受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感受农村与城市的不同,感受建党94周年下的新农村的发展方向,以充实在大学里面所学的知识,从而丰富我的寒假生活。实践内容:
通过和农民伯伯的交谈,自己下地干活的体验,和相关干部人员的了解得出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时隔好多年再回到农村,这让我有很大的收获。这不再是以前我住的那个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和县城里面差不多了。对于我一个大学生而言,看到这样的景象当然是要进行更深入的体验了,我毅然住进了村子,亲身体验这别样的农村,让我从农村到城市这些不同中学到更多实践体验。在这半个月月的农村生活中我了解到,如今的农民再也不是过去那些思想简单的农民,他们的观念已随改革的春风,焕然一新,与时共进。新气象、新面貌的新农村如壮丽的画卷正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农村的教育在加强,传统的观念在转变,新的思想在焕发。
我进入农村第一眼看到的是飘在上一空的五星红旗,那美丽的教学楼。从我和农民伯伯的交谈中得知是政府出钱建的这个小学,政府常常对他们说到:“农村教育不上去,那么永远不能够脱贫,要让你们的孩子多学点知识,来改变农村。”放假了,这些农民伯伯还让老师给他们的孩子上课,争取多学点知识,孩子们求知的欲望也比以前更甚。农民伯伯还谈到,由于退耕还林政策,农村大片的土地都种上了树木,只留了一些好的土地来种。国家还给他们种地的给补助,听到乐呵呵的农民说这些,我感受到了农村不再是以前那个十分贫苦的样了。农民伯伯还说,由于劳动力多了,近几年来出外打工致富的人也多了,恋家安守的人也少了。每当春节过后,成群结队的打工者络绎不绝,如今百分之八十的青年都奔走在城乡之间,不少年轻人已经融入了城市人的行列。生孩子的观念也变了,生活的质量也提高了。大多数的农村已是住房整齐,绿树成荫。房子更加宽敞,更加舒适。高档的家用电器已不在新鲜。有的村已经接入了有线电视、电讯宽带,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二、党的基层建设更加牢固扎实,民主制度得到了落实
我在和下乡当村官的大学生的交谈中,说到了农村的一些制度。就拿选举来说,就和以前就不一样了,现在农村的基层选举制度更加体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有志者为先,有为者当前,有智者当用”,不管你是谁,只要能了引导农民致富,使农民过上富裕日子,你就上。近几年我们这些大学生去当村官,更多的是国家考虑到农村知识分子少,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村,大力发展农村,还能让大学生体验农村的生活,培养我们年青人不怕吃苦的精神,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我还和他聊了一些关于以后农村还会怎样发展,还有农村以后会不会超越城市,和一些他大学读完后在这里当村官的一些感受。他说的最终总结为一句话:“没有足够的经验,就不能胜任更好的工作。”民主制度的发展为建设美好的新农村具备了充实的思想保障。
三、党的政策给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使农民也有了高品质的娱乐生活
我从和农民伯伯的谈话中了解到党的政策得到很好落实,先后在农村实施了“减免农业税”“农业补贴”的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大丰收。在我们村,记得过去喝的是井水,吃水要用„„辘辘‟‟搅,由于工业的发展,河流水受到污染,这直接影响到人畜饮水安全,现在政府又实施了„„甘露工程‟‟,自来水接到农户家,干净卫生得多了,洁净的水滋润着老百姓,人民从心底感激着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关心和保障。“点亮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的实施,如今的农村人也过上了城市人的夜生活。看着那光彩夺目,五彩斑斓的夜景,走在宽阔平坦的乡间大道,闻到那沁人心脾的丰收气息,你会深深感到农村换了人间,变化巨大。
曾记得以前过节时,村子里出了和亲朋好友打下扑克和麻将外,就没有什么娱乐的了。今的新农村已经发生了改变,新农村也正与时并进,健身操,集体舞,歌舞赛,体育比赛在农村随处可见。政府还特别的提出每年都拿出几万元来修建农村体育设施,每年都举办村与村的篮球比赛。歌舞、影视、图书下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下乡了,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风貌变新了。新农村的图书馆是农村人的知识文库,读书的人们多了,知识增长了,思想观念解放了,致富的眼界开阔了。如今的农村,麻将桌上的人少了,闲聊的人少了。学习文化,谈论致富经验,享受生活的人多了。新农村的精神风貌迎着党的光辉,与时并进,天天向上。党的政策,给了新农村一片新的天空
现在农村孩子继续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免去小学学费、课本费。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的政府助学政策。小学至大学,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农村孩子上学的机遇多了,技能得到提高了,农村子弟的明天有了美好的前景。不仅如此,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有了保障,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回顾近几年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归功于党的领导,正确方针的指引,在党成立91周年之际,我们深深感到党的伟大,为有这样执政为民的党感到自豪。
四、家乡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家乡情况的了解,虽然家乡变富了,变漂亮了,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变好了,但是乡亲们文化知识的欠缺、对环境任意破坏、对新事物认识的不 敏感,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仍严重束缚农村前进的步伐。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仍对农村的发展担忧,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家乡人民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几年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很容易满足现状,通过与他们谈话,他们安于现状。就像我一个叔叔,他出门打工四五年,挣了钱回来盖了一大栋房子,还余下许多钱,我问他还要不要出门去,他说不去了,也不想种地,对于他的情况我真的很担忧,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挑战。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那国家怎么能富强。
2、教育负担依然繁重
对于儿童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了农村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当他们一旦上高中、大学,家长们就又发愁了,对于高额的书学费,生活费,家长们负担确实很重。
3、农村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不高
村长虽然通过全体乡亲们选举出来的,他们不是村官而是致富带头人,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再加上在农村土生土长,受农村传统观念影响,他们的能力限制着他们,又限制农村的发展。
4、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技术指导
家乡的农业发展还是“靠天吃饭”,虽然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种植经验,但一旦遇到天灾,他们就无计可施,就如同刚过去的一年,国家发放新品种洋芋,村民们由于技术不够,再加上天气不好,去年的洋芋减半。
五、为家乡建设提几点建议
解放思想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1、要大力宣传先进文化。
充分利用先阶段的先进设备,传播健康、文明的先进文化,从而激发人们努力进取,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带动农民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知识,不断开拓进取。二是在农村安插有农业知识的大学生或专家,指导他们合理运用科学知识,在田地里实践操作;并且向他们宣传科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摈弃不好的传统观念,学会利用科学。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办法就是从小孩抓起。在实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国家应投入补贴孩子教育的附加费用,杜绝适龄儿童退学。给贫困家庭儿童免费上学和补助,让他们都能上学,让他们在关爱下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3、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
我希望市、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以后要加强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政策,做到定期深入农村搞宣传,或者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案例讲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合作医疗。
4、加强农村村容村建设注重环境保护 在农村首先必抓的就是公路,路的好坏决定一个村庄的发展。并且大力发展养殖靠种植谷物很难致富,而帮助致富的就是养殖利用科学技术带动农民向养殖方向发展。在农村限制农民乱砍乱伐,多植树造林,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践总结:
我到农村这半个月中,我了解了国家对农村的政策,也让我体会到了农村与城市的不同,农村要想赶上城市还有一段距离,虽然农村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发展中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如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的思想还较保守,安土重迁,还有顾虑。也有些‘‘房地产”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顾挣钱,不顾农民的反对,强行“铲”了农民的地,占了百姓的田,伤了百姓的心。还有的居民楼盖成了,农村人却不敢住,他们的经济收入还上不去,住楼成本高,农民只能望楼兴叹。由此可见农村的城市化建设任重道远。但我相信总会有一天的城市化会实现,大家都能安居乐业。
还有的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落后,百姓娱乐场所还较少,虽然现在农民有了钱,但赌博之风却盛行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较少,普法教育还有待普及,公共卫生设施还有待改善,农村年轻人出外打工的多了,留守的老人孩子怎么办,违法犯罪事件也在农村时有发生,还有待我们去想法解决。但我相信新农村建设将会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光彩夺目,一切的阴影将在太阳的光辉下消失。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存在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农村的一场全面的变革, 这场变革呼唤着思想解放和观念上的更新, 呼唤和引导着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负责精神。同样, 呼唤着金融部门加大金融支持与服务的力度, 努力构建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调控监管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然而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虽然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所等, 但能向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却非常有限。目前, 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大多数农村居民和企业而言, 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仅仅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供给。所以,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金融支持在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 其中,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有利于增加黑龙江省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提高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原因
农业是弱质产业, 只有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公平竞争的服务体系, 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黑龙江省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
(一) 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失衡, 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有限
由于农村经济利小、风险大的特点缺乏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 因此商业银行对其提供的资金很少, 并且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各个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开始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 上收了贷款权限, 原有的信贷、结算以及代收代付业务急剧减少, 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起不到应有的帮扶和促进作用。并且, 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政策的支撑。
(二) 农村地区资金外流问题日趋严重, 支农资金不足问题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遍布乡村的特点, 在农村吸收大量资金后转存人民银行, 长期的只存不贷, 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2.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组织为了追求资金利润最大化, 金融资源无形中便从农业流向非农领域, 进而导致了农村金融资金的大量流失。
(三) 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和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当前许多农村的金融机构仍以简单的存、贷、汇业务为主, 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金融衍生产品等业务大多没有展开 , 缺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不能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同层次资金的需求, 并且贷款手续的繁琐, 部分金融机构的撤并, 也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 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 致使农民贷款更加艰难。
(四) 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目前, 农村信用社“三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这种形式上到位和实质上缺位的现状使信用社在管理经营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二是增资扩股并未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深层次问题, 信用社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突出。目前, 信用社在改革实际操作中, 同样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获取, 更加热衷于资本充足率的达标目的, 出现了存款化股金、承诺保息, 甚至贷款入股等违规行为, 股本金稳定性较差。
(五) 金融生态建设不完善
农村金融生态建尚属起步阶段, 农民对金融生存环境缺乏认识, 一部分企业和农民逃避金融债务, 甚至还有部分乡镇政府缺乏诚信意识, 严重破坏了农村信用和金融生态环境。
(六) 农村普遍存在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主要放在抵押、质押的传统信贷模式上, 而农户的信贷需求往往规模小而分散, 缺少抵押担保且季节性强, 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农户房屋也没有经过评估发证, 都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 农户和农村经济实体在贷款时往往找不到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贷款担保, 导致农民因担保没法落实而不能贷款, 贷款难仍是农民反映的普遍问题, 农户因资金短缺丧失了许多脱贫致富的机会。同时, 由于没有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 农业龙头企业在贷款时, 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企业为其提供担保;农户申请大额贷款时也难以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
三、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对策
(一) 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一部农村金融方面的专门法律, 这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很大障碍。为此, 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尽快制定一系列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的专门法律, 以法律法规形式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加速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同时, 银监会也应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加快金融机构准入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立法。
(二) 改善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 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质押担保机制, 接受农民用自身的有价资产提供担保, 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研究推出多种担保办法。其次, 建立农村信用贷款担保制度, 政府在继续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 应通过制度安排, 财力扶持, 大力支持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 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同时, 优化新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完善诚信体系, 增强农民诚信意识,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三) 加大政策和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成本高且风险大的实际问题, 对支持新农村建设而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 进而取代以往对贷款农民的贴息做法。同时, 积极实行国家制定的农村投资和融资的相关优惠政策, 创新支农新渠道,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四) 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组织,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 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由于农业的弱质、生产周期长、高风险、低收益等风险特点决定了有许多农村领域需要依赖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 同时也有许多领域可以推行商业性农业保险。因此, 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到农业保险中来,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五大突破[J].中国农村信用社, 2007 (2) .
[2]李金峰.基于和谐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5) .
[3]韩俊, 罗丹.借贷约束下农户信贷需求行为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研究, 2007 (2) .
[4]张启文, 李孟君.黑龙江省农业银行支农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5) .
[5]孙素华.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金融支持[J].世纪桥, 2007 (11) .
[6]吴晓灵.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 (11) :6-7.
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篇8
姓名:
班级:12媒体1Z
学号:
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一、前言
(一)调查目的首先,生活环境不只是自然环境,也包括医疗,教育,交通等其他生活环境。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在实践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团的十七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4年8月1日——2014年8月10日
调查地点: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镇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人:
(三)海安镇概况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是苏中水陆交通要冲。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道成网,物产丰富,鱼米之乡。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22082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经过十天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1266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552元,同比增幅11.4%;家庭经营性收入3747元,同比增幅10.9%;财产性收入512元,同比增幅29.4%;转移性收入852元,同比增幅28.5%。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方面,占人均纯收入的59.6%;家庭经营性收入正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均纯收入的29.6%。
在国家进行扶贫济困这一方面,农民表示欢迎,但觉得有点不公平(有的人根本没需要却占了名额)
村民的娱乐项目较为简单,主要是唠嗑,打麻将,打牌,学习科技文化方面基本没有。
关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块,村民只从电视上稍微了解了一点,当地的村委会基本没有宣传,但是村民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都很支持。村里的民风民气还可以,基本能做到少有所养,老有所依,整体还比较和谐。基础设施,绿化,村庄规划等还处于一般等级,不过正在建设中。
(一)农民收入
1、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大部分居民以乡镇企业的收入为主,其次是外出打工,最后是家庭副业及农产品收入,家庭副业及农产品主要以水稻、小麦、鸡蛋、肉类为主。村民家庭年收入在4~10万元,其中5~6万的居多。
2、阻碍村民增收的原因:
1、乡镇企业数量有限,且一般企业规模不大,创收并不多。
2、外出打工多是临时工,并不能实际上解决家庭的收入问题。
3、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很难进行科学致富。
4、土地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种植和养殖,并且土地资源在进一步缩小。
5、传统的小农意识还没摆脱,制约着农民向外发展,不敢做出大胆的尝试。
(二)医疗保险
1、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国统一。坚持“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账结合、多缴多得、制度衔接、保障基本”的原则,建立缴费水平与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出现一些不和谐显象,多有药价虽低,但药效并不好,看病难等问题。
(三)教育
目前村里已经没有学校,子女上学需到镇里的学校上学。不过由于镇级的学校,所以师资力量并不强,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没法和城里学校比,农村孩子的教育目前处于不利地位。好在现在农村父母对于子女教育还是比较重视,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如果有条件会尽力将孩子送到学习条件较好的学校去学习。农村师资差主要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比较差,有能力的教师都被城里的学校挖去了。对于此,政府近几年也一直在尝试新的教育政策,在摸索过程中,主要是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等。
(四)沼气的使用
沼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既环保又经济,使用起来也很方便,而且最适合于农村照明、做饭等生活所用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一大实事来抓,大力提倡农户兴建沼气池,共建美好家园,可响应的农户并不多。解决此问题的方案:一是通过知识宣传语教育逐渐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二是组织专家研讨进一步改进沼气的使用技术。三是狠抓沼气建设的工程质量,让农民放心安全的使用。四是加强沼气的日常管理,建立一支咨询队供农民了解咨询。
五、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一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三、对策建议
(一)如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1、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及种植养殖技术,具体措施是:政府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立村图书馆(主要一农业技术书目为主),同时政府要在财政上大力支持,政策也要及时改动,从实际行动中带动村民科技致富的积
极性。对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政府也要组织相应的机构统一收购,以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对于乡镇企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一下,至少在政策上是如此,以便企业能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如何解决农村医疗保险问题:
1、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政府补贴资金筹措机制。国家和地方应安排一定农村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领域。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后,要在继续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总量的同时,调整和完善投入结构,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要坚持低标准、保基本、逐步提高的原则,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参保人员个人能接受、政府财力能承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建立相应的缴费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改进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方式。支持低成本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服务事业发展,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规范和管理。促进农民对社会养老服务的综合利用,盘活养老金资源,降低农民养老经济负担。
3、引导农民自主参保,不断提高经办服务管理水平。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整个社会保险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便于农民查询的管理系统,随时监察自己的保费状况;建立新的基金管理模式,便于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同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方便农民的社会养老金发放体系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4、加强监管力度。
(三)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1、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2、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
3、加大农村教育的宣传力度
4、尽量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四)如何解决沼气使用问题:
1、是通过知识宣传语教育逐渐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
2、是组织专家研讨进一步改进沼气的使用技术。
3、是狠抓沼气建设的工程质量,让农民放心安全的使用。
4、是加强沼气的日常管理,建立一支咨询队供农民了解咨询。
5、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一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三、结语
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新农村建设 篇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
使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一号文件,都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就此制定了具体贯彻意见和规划实施纲要。全省金融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前两个因素,但内需明显乏力。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出口持续高增长非常困难,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情况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但农村投资不足、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消费需求不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加大对广大农村的投资,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增加全省农民收入,将几千万农民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和支撑整个**新一轮经济增长。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是成功建设现代化的前提,只有统筹发展城乡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得到迅速健康发展。2005年末,**省生产总值达到6484.5亿元,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3.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74.18亿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可以缓解全省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等制约,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内容。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和最突出的地区,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关键。**要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样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将三农放在重中之重,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社会帮扶等综合性措施,发展农业、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城乡均衡发展,为发挥**中部崛起的支点作用打好基础。新农村建设是**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经济决定金融,新农村建设过程也是农村综合改革以及体制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和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尤其是农村金融体制。从**农村金融实际看,存在机构萎缩、业务发展滞后、三农贷款困难等问题,表明农村金融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对金融部门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过剩、入世后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这也为其开拓新市场、加快业务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对农信社贷款操作的调研分析11-20
新形势下农信社服务三农调研思考10-16
农信社农村部工作重点09-14
农信社工作报告05-17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07-06
县委书记莅临农信社调研指导工作08-27
湖南省2016年农村信用社招聘:农信社工作心得体会试题08-01
陕西省2015年农村信用社招聘:农信社工作心得体会考试试题10-28
农信社笔试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