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贷款

2024-09-06

农信社贷款(共9篇)

农信社贷款 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在大幅度地增长,农民“贷款难”问题日益突出。然而,作为农村金融主体力量的农信社,却出现“难贷款”问题。于是,“农民贷款难,农信社难贷款”成为时下农村金融市场的怪现象。症结何在,如何解决?

农民“贷款难”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贷款难是当前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去年全国农民来自农信社的农业贷款仅相当于城里人个人住房贷款的一半左右,一些传统农业大县竟然有20%左右的村是”零贷款村”。一方面是农村资金需求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是农业贷款越来越少。可见,农民贷款难问题已相当严重。原因何在呢?

1、农民贷款难并不是农村资金缺乏,而是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一些农民称银行是“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由于基层银行贷款权上收,县以下营业网点在农村存多贷少;农信社经营困难,往往以农民还款能力差为由,不愿意把钱贷给农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大量集中到上面去等。以上种种,造成许多地方60%--70%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业。据统计,1995年以来,某地级市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数额高达20亿元以上,占同期全市农村存款增长总量的66.7%。某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去年发放的贷款仅占新增存款的10%左右,绝大多数存款都被城市和非农业“抽”走。农业作为弱势产业,不仅没有得到“输血”反而在不断“失血”,农民的生产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民间借贷活跃,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月息高达3分的高利贷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利益。

2、贷款手续繁琐,信贷服务质量差,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直接原因。据反映,有些地方的农村贷款,在各种抵押、担保、人情贷、腐败贷等人为关卡林立的情况下,1万元的贷款额,到手的不到8000元。不少基层干部形象地总结说:“思路是新的,口号是响的,任务是硬的,资金是‘软’的”。个别的农村基层信用社信贷行为不规范,将大部分农业贷款挪作它用,挤占了农业贷款规模。在一些农村,不少村民由于耕地少、劳动力少,家庭负担重,贷款后偿还能力睿统闪怂降摹靶庞貌缓玫呐┗а保运窃谛庞蒙绺揪痛坏娇睢t谙丶督鹑诨怪鸩匠防肱┐寤愫螅┬派缰鸾コ晌┐寤愕奈ㄒ缓戏ń鹑诨梗┟翊畹奈ㄒ徽嫱揪吨挥信┬派纾绻患忧慷耘┬派绲母母铮娣镀湫糯形┟翊钅盐侍饨油怀觥?span lang=en-us>

3、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民收入不保证,经常发生“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影响农民及时归还贷款。而目前农信社实行“农户不归还原有贷款,不能发放新贷款”的方法,进一步加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4、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经常出现逃废农信社债务等不良现象,影响农信社的正常信贷工作,也导致农民贷款难。

农信社“难贷款”

当前农信社难贷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农信社放贷能力。如广东徐闻县农信社,截至2002年4月30日止,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1.23亿元人民币,而贷款比年初只增加0.09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额仅占存款总额的7.3%。可见这其中存在很大的信贷空间。那么,农信社为什么会出现“难贷款”的现象呢?

1、农信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信贷结构调整难度大,成为制约农信社扩大农业贷款投放的主要因素。如广东徐闻县农信社,4月末各项贷款余额为4.95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3.7亿元,比例高达74.7%。

2、贷款抵押难,贷款风险责任问题是农信社难贷款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农村,办理贷款抵押十分困难,因为农民没有房地产权证、固定资产所有权证等抵押物品,根本无法办理抵押手续。而目前许多农信社都大力提倡贷款追究责任制度,将贷款运用指标分配到各基层农信社的同时,也通过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将贷款责任压到了每个信贷员身上。因而,为避免出现新的不良贷款现象,信贷员慎之又慎,为求稳而少放贷款以防范风险的作法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3、信贷人员整体状况不适应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由于农信社许多信贷员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经营理念等较低,加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够统一,信贷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另外,实行减员增效后,农信社信贷员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量成倍增加,加上信贷员年龄老化,信贷员想增加信贷投入的动力和创新工作的能力明显不足。

4、农信社对“三农”理解过于偏狭。农信社贷款撇开了对农村工商业的支持,致使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涉农工商企业不得不向其它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支持,这对农信社发展和培养农村优质客户十分不利,也造成农信社难以有效地发放大额贷款,难以扩大贷款规模。

如何解决“贷款难”与“难贷款”的症结

如何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这对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农户联保贷款推广力度,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农信社要将新增存款的60%以上用于发放农户贷款,力争农户贷款面达到40%,农业地区的农信社当年的农户贷款面要达到50%以上。农信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坚持农户自主申请、自主用款、自主还本付息和农信社自主审查、自主发放、主动收回贷款的原则。同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根据农户的合理需要,扩大贷款使用范围,更好地为农户提供好金融服务,使农民贷款需求基本得到解决。

2、农信社要与当地政府携起手来,共同实施农村“信用工程”。针对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现象,农信社要结合农信社贴近农民、面向农村的实际,充分发挥基层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组干部的作用,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组干部熟悉情况、威信较高的优势,让他们充当信用社的“业务顾问”和“信贷指导员”,通过调查农户生产经营和收入状况,实事求是地向信用社推荐借款人,成为联接农民与农信社的桥梁和纽带,帮助信用社把好贷款调查关,既帮助农户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又督促信贷户还贷付息,确保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的大量增加,不仅有效地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可以优化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状况。目前,一些地方的农信社和当地政府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农村“信用工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农信社要改进工作作风,结合农户贷款证制度,简化信贷手续。长期以来,信贷手续繁杂、信贷员服务态度差是制约农民贷款的主要因素。农信社要结合当地特点,推行“客户一证通”、“农产信用证”、“兴农致富卡”等方便农户贷款新措施,采取一次核定、一次签约、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存贷汇通用,使贷款方式更加灵活,以加大贷款发放量。目前,“客户一证通”已在一些地方推广使用,深受农民欢迎。

4、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营效益。农信社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利用支农资金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特色农业,如“三高”农业、适应市场需求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示范效应,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只有农民富了,才能最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和消费市场,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症结。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撤并、收缩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任务将更艰巨。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信社的改革,大力组织资金,充分运用农村金融资金,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基础发展。我们相信,随着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农信社的监管力度,农信社的存款将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将进一步好转,加上农信社全面开办小额信用贷款后,农民的贷款难和农信社的难贷款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农信社贷款 篇2

像王利昆这样获得云南农村信用社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的农户, 至今年9月末, 全省已有42048户。作为主办该项业务的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房屋抵押贷款余额已达53.58亿元;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4643户 (其中4614户为农户贷款, 29户为农企贷款) , 贷款余额为4.65亿元。

敢为人先大胆试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集少、边、山、穷为一体。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 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 云南省有73个, 占全国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近八分之一。尤其贫困地区涉及乌蒙山、石漠化、滇西边境和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非连片特困地区的富源县、东川区, 贫困县 (市) 区数共有93个, 数量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长期以来, 由于广大农民没有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抵押物, 金融机构有款放不出, 形成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而农民的两大“资产”——房屋和土地长期沉睡, 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和发展生产。

为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 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党委十分重视, 领导分头带队下基层调研, 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在政府尚未出台明确的“两权”抵押贷款操作细则的情况下, 他们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 根据人行昆明中心支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指导意见》精神, 结合信用社实际, 敢为人先, 率先对“两权”抵押贷款进行了有益尝试。于2010年正式出台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修订) 》, 2014年又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试行) 》。并在试点基础上积极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 努力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为云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业务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忆及当初开展这项工作时的情况,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理事长万仁礼记忆犹新, 如数家珍。他说, 当时阻力大、疑虑多, 但社领导班子认识统一:“两权”抵押贷款业务, 能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 这既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破解农民贷款难的一大重要举措, 更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完备土地财产权的重大突破, 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业务的开办, 也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并用这样的认识统一全社员工的思想, 才不断激励员工大胆创新, 使“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在全省由点到面很快推开。

因地制宜办法多

时至今日, 政府尚未出台明确的“两权”抵押贷款操作细则, 加上云南各个州市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在制定“两权”抵押《办法》的基础上, 要求各州 (市) 、县机构根据自身实际和各地情况出台《实施细则》, 严格按照“依法有序、自主自愿、稳妥推进、风险掌控”的原则, 审慎、稳妥推进“两权”工作, 决不搞瞎指挥、一刀切。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部具体经办此项工作的彭立新告诉记者, 全省信用社开展“两权”抵押贷款的模式主要有二种:

一是直接抵押贷款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转移土地占有和农业用途的前提下,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地上附着物作为抵押物或将农村房屋所有权直接抵押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贷款程序是, 由县级或乡镇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 经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对相关抵押物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再由信用社进行信贷资格调查, 最后由相关权力部门进行抵押融资登记, 取得相应的权利证书后签订合同, 办理贷款发放、支付手续。这种模式周期短, 操作简易, 在县一级及以下机构就基本能完成所有抵押贷款办理手续。

二是“两权”抵押加其他担保。客户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农村房屋进行抵押时, 若抵押物价值无法完全覆盖贷款风险时, 信用社会要求客户提供如保证、抵押、质押等方式作为该笔融资担保方式的补充, 由此来解决“两权”抵押不足的问题。此模式手续较“两权”直接抵押的方式繁琐, 但是能够有效解决客户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为客户提供更高额度的授信。

云南各县联社 (农合行) 根据省信社要求, 大胆探索, 出台了不少具体又各具特色的实施办法。

10月13日一早, 冒着蒙蒙细雨, 在当地人行和信用社人员陪同下, 记者驱车100多公里山路, 从昆明来到坐落在曲靖市马龙县月望乡小海子村的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销售部经理钱朝葵听说记者来采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情况, 急忙从文件柜中找出一份《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复印件递给记者, 说原文件已在信用社抵押贷款。他向记者介绍:龙腾科技开发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 是马龙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通过转让和出租等方式, 从上千户农民手中经流转取得经营权的土地约4500亩, 使用年限30~50年, 并一次性付清了租金和转让费。去年1月24日, 马龙县人民政府向他们颁发了全县第一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 拿着这本证书, 他们向农村信用社申请抵押贷款。

马龙县信用社主任助理周顶亮告诉记者, 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之前利用自有资金, 已经种植各种蔬菜、水果等, 并建成现代化猪舍6幢。针对企业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融资困难等情况, 马龙县联社全力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瓶颈, 创新发展涉农企业融资渠道, 向龙腾科技发放全市首笔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 该笔贷款也是全省首笔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

钱朝葵带着记者来到了公司的大型冷库参观, 只见公司员工正在向停在院内的集装箱车上搬运保鲜盒。钱朝葵告诉记者, 这个冷库就是用信用社贷款建成的, 投资2900万元, 今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现在他们每天要发往省外3~4个车皮的蔬菜, 今天装车的蔬菜主要是土豆和油麦菜, 将发往广州、南宁和迪拜。接着钱朝葵又带着记者来到公司种植基地, 他指着一望无际的水果、蔬菜说, 信用社给他们的贷款, 除了建冷库外, 还投在种植、养殖业上, 如今公司栽种的水果达18种、蔬菜62种。除此之外, 还建成现代化猪舍6幢, 每年生猪出栏3万头, 产值可达6000多万元, 并解决了附近乡镇数百名农民的就业问题。

钱朝葵说, 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 公司很有信心, 将通过5年时间, 项目总投资15亿元, 建成云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绿色环保生态的现代化种植示范园、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及都市农庄。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 形成利税3.2亿元, 带动就业3000余人, 带动周边农户1.3万户, 实现“种-养-加-销-餐”为一体的农业循环产业链。

目前, 曲靖市农信社已向11户涉农企业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7730万元, 未出现不良贷款。

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农信社发放“两权”贷款时, 做到“三坚持”:一是坚持“先简后繁”原则, 围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需求, 重点拓展农房、林权抵押贷款市场, 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 根据红河州各个县市农村产权要素建设现状与分布实际, 做到统筹整体、兼顾各方, 区别对待、各有侧重。三是坚持“差异发展、错位经营”, 围绕市场需求, 紧贴贷款主体, 结合大农村、大山区特点, “两权”抵押贷款资金突出支持现代化农村小微企业、产业化的农业企业、规模化的种养殖业能手、专业化的运输运销及加工大户以及农村耕田收割专业大户等方面。通过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有重点地开展此项业务, 实现全州“两权”抵押贷款市场整体平衡向前发展。

2011年, 经红河州开远市农村信用社、金土地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三方协作, 金土地合作社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证》, 并以所流转的653亩承包土地经营权作质押, 向开远市农村信用社借款500万元, 成为全省第一笔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目前开远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向该合作社发放贷款1, 330万元, 支持其投资整理土地、建盖大棚, 扩大生产规模。

2011年, 开远羊街乡老燕子村56户农户以新建成的房屋作抵押, 向开远市联社贷款370万元, 用于平整土地、连片种植优质水稻, 使得土地产出率迅速提高, 农民收入成倍增加, 进而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先进村”。

红河“美丽家园”建设是全省重点项目之一, 红河州农村信用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通过农村房屋抵押贷款业务, 保障“美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资金及服务需求。红河“美丽家园”建设自2013年6月开展以来, 至2015年8月末, 全州农村信用累计发放农村房屋抵押贷款11, 735笔, 金额66, 745万元, 余额238, 423万元, 着力改善了民生, 实现了“以房惠民、以房带产、以房聚财、以房扩需、以房促变”的目的。目前红河州农村信用社13家县联社已全面开办农村房屋抵押贷款业务。

大理州部分县联社还推出了“安居贷”贴息贷款、小额农户建房贷款。该州弥渡县弥城镇中和街的朱玉芬一家, 原来居住的房子已有上百年历史,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住在老宅里的朱玉芬越来越觉得闹心——老房子年代久了, 门口不断填高的路面, 使老房子显得越来越矮, 特别近几年来, 屋顶漏雨越来越严重, 翻修力不从心。朱玉芬早就想重新建盖, 苦于没有资金一直没有动工, 现在碰上这么好的政策, 她向弥渡县弥城信用社提出了贷款申请, 短短几天时间就得到了30万元的“安居贷”贴息贷款。朱玉芬说:“我家基础打起来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信用社贷款就到位了, 帮助我们解决了资金紧张的问题。”

2014年, 昭通大关县被列为云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人行昭通中支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提供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与金融单位加强联动, 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稳步推进试点。7月初, 在大关县举行了昭通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首发仪式, 共有19户农户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总计102万元。

据大关县信用社负责人介绍, 为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 他们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了《大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 初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人民银行和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方案》明确了2014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金额超过400万元, 参与农户超过100户。从2015年1月起, 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具体流程和运作机制, 逐步在全市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大关县人民政府在试点准备、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总结评估等各阶段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由县人民政府定期跟踪工作推进情况, 为试点工作制定了有效的责任制保障。

突破瓶颈待努力

采访中,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理事长万仁礼对搞好“两权”工作信心十足, 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头脑清醒。他介绍说, “两权”抵押贷款通过近5年时间的正式运行, 业务迅速发展, 在解决农户、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法律明确支持。目前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问题, 立法没有明确表态。二是缺少基础登记制度。三是债权实现困难。四是农户信用意识淡薄, 政府无风险补充机制, 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五是专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机构和人才缺乏, 导致价值评估难。

农信社贷款 篇3

(一)从借款人方面看,一是受当时社会氛围影响,贷款人诚信度普遍不高,有意拖欠、赖账、逃废债务现象较多;二是我省中小企业普遍实力不强、资产负债率较高、授信评级低;三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财务资料不真实、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四是我省经济比较落后,金融市场不发达,相关抵押担保落实、变现困难,信用社处理不良贷款损失较大。

(二)从信用社方面看,一是选择录用人员竞争机制未有效形成,许多信贷人员通过各种关系进入信用社,素质不高,自身业务能力不强,难以区分借款真与伪、虚与实、强与弱、红与黑,经常发生被骗取贷款等恶性案件,有些信贷人员贷款审查心中无底、惧贷、惜贷、风险防范意识过于突出;二是信用社受贷款责任制的压力大;三是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有些借款户财务状况透明度低,导致信用社慎贷。

(三)由于农业属弱势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因素影响大,基础薄弱,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经不起自然灾害的冲击。加之农户分散、农民收入水平低,家庭户均积累财产较少,抵押物不足,贷款偿还能力较弱。制约了农村信贷的增长,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四)长期以来,由于金融机构属于中央企业,地方政府对其经营发展重视不够,农信社对社会上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得不到地方党政、司法部门的强力支持,甚至有些党政干部还利用手中权力恶意逃废债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可以剥离,国家通过财政注资予以核销,这使农信社客户产生了一定“攀比心理”,还贷消极,能赖就赖,给农村信用社经营信用环境造成一定冲击。

(五)过去由于政府行政干预,向当时的集体经济组织发放了一定数量贷款,由于组织解散、改制,形成了一部分不良资产。在农行代管时期,农行领导干部职工在信用社自借、担保、引荐的部分贷款至今无法收回。与农行脱离代管关系时,部分农行有意识将部分不良贷款转嫁下甩给信用社,如原生产队贷款化解到户、当地政府与农行研究确定贷款户委托信用社发放的扶贫贷款、城市信用社改制并入信用社带入部分不良贷款,至今无法收回。

二、 解决“贷款难、难贷款”、促进信贷增长的对策

(一)信用社要在做好支农工作的前提下,增进与有关部门和贷款户的沟通,和谐共赢,共创“诚信经济”。自觉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慎重考察项目可行性和预计效益,科学评估贷款风险,抓住商机,争取实现信用社与贷款人“双赢”,建立信任,形成良性循环。

(二)创造相对宽松的贷款环境,降低贷款门槛,简化手续,对信誉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和单位,可以发放信用贷款,或者由大企业给小企业以固定资产进行担保。

(三)进一步研究贷款市场,细分客户,分类定位,巩固长期客户群。加强金融创新,从农村、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开发新产品,继续探索贷款营销模式,解决农户对贷款需求较高但清偿能力较低的矛盾,扩大农村信贷市场占有率,满足农户需要。

(四)正确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不要时“左”时“右”,影响正常客户关系。重点检查各基层社贯彻落实制度是否到位,内控制度是否真正完善,要教育员工正确认识贷款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要通过提高业务素质、完善制度建设来防范控制风险。与正常客户应保持稳定业务交往关系,不能忽紧忽松。应注意经常走访客户,关注重点客户贷款使用和还款能力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五)建议国家对信用社支持“三农”信贷予以优惠政策扶持及利息补贴,以形成与其他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的环境。并借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政策,对与原农行脱离代管关系移交遗留问题贷款和国家宏观政策、地方产业政策调整影响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处理,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减轻农信社历史负担,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

(六)各信用社管理人员要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在防止新增不良贷款方面下工夫。 不仅要注重改良信贷管理体制和内控制度建设,而且要加强同行政、司法部门协作,合力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多法并举,稳步推进,化解农信社不良资产,并最终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

(七)客观上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主观上加强职工素质建设。抓紧建立企业个人信用系统,实现计算机联网查询贷款人经济状况、信用记录,把好贷前审查关,将风险降至最低。对信用优良客户与不良客户区别对待,形成讲诚信受益优惠、不讲诚信受损的利益导向。提高上岗业务资格要求,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打造优秀经营团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农信社贷款管理工作总结 篇4

农信社贷款管理工作总结

农信社贷款管理工作总结

贷款是农信社的主要资产,贷款管理直接关系着资产质量高低和资金效益好坏。因此,搞好贷款管理,提高管理效果,合理规避资金风险,以便有效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信贷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农信社追求的目标。

“五个”坚持清思路

坚持正确投向,合理发放贷款。农信社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宏观调控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贷款投向,合理发放贷款,严禁向国家禁止、限制及目前投资过热的行业和项目发放

贷款,严禁向风险集中程度高、超出自身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业务领域发放贷款。

坚持立足社区,支持县域经济。社区经济是农信社生存的基础,新农村建设是其发展的机遇,支持好社区经济,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稳固的储源和优良的客户。农信社应做到小额贷款不跨社区,其他贷款不跨县,在支持好社区“三农”经济的基础上,支持县域内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坚持小额分散,扩大农户贷款面,弱化风险、站稳农村市场。农信社应在巩固现有市场和客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灵活多样的特点,加大投放力度,增加投放密度,提高投放频率,扩大农户和社员贷款面,分散风险、站稳农村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坚持放开质押、提倡抵押、控制保证,优化贷款结构。在贷款方式上,农

信社应放开有价证券质押贷款,做到随到随办,不受存贷比例限制;大力提倡抵押担保贷款,不断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拓宽抵押物品范围;对保证担保贷款,除农户联保和小额贷款外,予以适当控制,特别是大额保证担保贷款要严格控制。努力提高抵押担保贷款占比,优化贷款结构。

坚持效益第一,加大营销力度。农信社应对县域主导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和分类排队,对其中法人代表人品好、信誉高、能力强,资产负债率、贷款占资产比重较低,自筹资金占比较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对地方经济有拉动作用的优质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市以上管理部门组织的社团放款,有选择地向大型优质骨干企业,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开发项目等发放贷款,提高资金运用率,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六个”严格定规范

严格贷款程序,杜绝逆向操作。农信社应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贷款,即贷户向信用社申请、信贷员调查、信用社贷款小组审查审批、办理贷款手续。严禁违反贷款程序审批,搞逆向操作。

严格贷款条件,把好贷户准入关。农信社应对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资料进行认真审查,对以设备抵押申请贷款的予以严格控制,大力提倡房地产抵押,确保抵押物具有增值的价值。

严格贷前调查,摸清贷户底数。农信社应高度重视贷前调查。至少应由二名信贷员同时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对多头贷款、有逃废银行贷款行为的不予支持。

严格贷款责任,实行终身负责。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长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落实贷款责任人,放款责任不清。因此,农信社发放贷款应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小额贷款由信贷员为责任人,大额贷款由信用社和县级联社领导为责任人,并实行终身负责。

严格贷款审批,确保科学决策。各级农信社应严格执行贷款集体研究审批制度,做到集体研究、少数服从多数和决策人一票否决,按权限审批贷款,禁止不经集体研究和超权限审批贷款等违规行为,保证贷款决策的科学、民主、公正、合理。

严格贷款手续,把好资金“闸门”。农信社应严格按照《担保法》、《贷款通则》、《贷款操作规程》等法规制度的要求办理贷款手续,做到手续齐全、合法有效,避免形成无效手续,给清收带来隐患。

“八个”加强促效益

加强贷后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农信社应彻底改变以往重放轻管的粗放经营方式,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应定期深入贷户查看资金使用、生产经营等情况,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发现贷户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督促贷户改进完善,降低风险;还应及时向借款人、担保人催收到逾期贷

款,做到手续合法有效,防止贷款超诉讼时效和保证期间;对到期贷款,坚持按期收回,贷户需要时再发放。严格控制借新还旧贷款,维护借款合同的严肃性,并加强以物抵债管理。

加强档案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农信社应尽快实现微机联网和贷款信息电子化管理,以便各级农信社及时检查、考核贷款和查询贷户信息;建立健全客户经济档案,为客户贷款服务。农信社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贷款挡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足及时督促补充完善。确保贷款档案的完整,有效地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服务。

加强贷款考核,提高管理效果。各级农信社应制定贷款考核办法,分别对基层信用社和信贷人员在支农贷款和小额贷款的发放量、农户和社员贷款覆盖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信贷资产质量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及时发现考核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贷款考核办法,改进贷款考核工作,提高

贷款考核和管理的效果。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提高贷款管理效果和信贷资金效益,必须解决目前农信社信贷人员素质较低和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因此,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是各级农信社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将原则性和促销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懂企业财务,有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信贷人员队伍,为顺利开展贷款管理奠定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农信社在贷款管理上,应遵循靠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依制度处理的原则,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贷款管理的全过程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加强社政协调,优化管理环境。各级农信社应及时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工作,使其明白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支持农信社依法合规管理贷款;积极与

人行、银监、司法、政府宏观经济部门等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新出台的金融、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及法律法规,更好地指导和做好贷款管理工作;敦促有关部门进一步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加强手段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农信社贷款管理应结合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形成一套先进有效的现代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机制。

加强稽核监督,保障管理规范。稽核监督是农信社内部监控的重要形式,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稽核检查,有利于促进农信社和信贷人员正确贯彻国家信贷政策,提高贷款管理水平。因此,各级农信社应通过日常稽核、专项稽核、离任稽核等有效方式,采用现场或非现场稽核的方法,加大对信贷政策、信贷原则、信贷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以及贷款质量和效益状况等方面的稽核力度,加强

汇小贷浅析农信社贷款开源问题 篇5

就贷款业务发展而言,应该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所谓横向,就是业务范围扩大化,即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但是对我社来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竞争力还比较弱,在贷款业务的横向发展上还是有局限的。这好比渔夫手中的渔网,如果质量还不够好,网又撒得比较大,那就有被刮破的可能。现阶段,对我社而言,网应该尽可能撒往鱼儿最多,水最浅的地方,这样既避免了网被刮破的风险,又能有所收获,这恰恰就需要贷款业务向纵向发展。所谓纵向,就是要求对既有业务、已涉领域,充分发掘潜力,最大程度深化。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立足县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倾力打造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我们的办社宗旨和最高追求,也应当是我们长期秉持的发展方略。

那怎样在贷款业务的纵向发展上多下功夫呢?这首先需要明确对“两个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问题——是将“两个核心竞争力”割裂开来,片面、孤立的分别看待呢,还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看待。

郑州汇小贷认为,“两个核心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核心竞争力。“两个核心竞争力相近部分较多,但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内容和形式又有区别,加之我省农村信用社差异较大,服务的重点各有不同,提两个核心竞争力更加明确,易于理解。”(2008年7月28日王华理事长在省联社第一届社员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所谓“两个核心竞争力相近部分较多”,就是指广义的农业,以及与“三农”相关的中小企业,即农业产业链上延伸出来的中小企业,农村创办的中小企业,农民自己经营的中小企业,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中小企业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否则“两个核心竞争力”相近部分就不会很多。

我们之所以提“两个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服务对象不同,一为企业,一为农业。二是内容和形式有区别,一为中小企业,一为“三农”。原因之三是,“我省农村信用社差异较大,服务的重点各有不同”,具体讲来,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农业区这类中小企业较多,农业欠发达地区,这类中小企业较少。所以在提竞争力的时候,实质上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却要一分为二,就是要求各社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同时统筹兼顾。两个竞争力只是农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应该是外延上的不同,究其内涵,都是带“农”的,所以都是“核心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了“两个核心竞争力”的提法。

那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好“两个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从而做好信用社开源工作呢?农户(第一个核心竞争力主要所在)贷款、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村工商业(第二个核心竞争力主要所在)贷款,在各项贷款占比中长期拥有很大的比重。

其中,第一个核心竞争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支农主力的角色短期内还难以动摇。现阶段最需要做的就是将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做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所以贷款业务发展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打造第一个核心竞争力。

然而有些观点认为,农户贷款单笔金额小,笔数又多,工作量大,管理困难,当前农村市场已接近饱和,贷款很难放得出去。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其片面性,因为农村市场的贷款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工薪阶层的贷款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例如a九年制义务学校的b老师找到a分社,申请信用贷款,由于他的旧版身份证上写着c地址,我们的客户经理往往爱莫能助,此类贷款乃跨辖贷款范围,在业务上属严重的违规操作,因此只好婉拒。

从1995年大中专毕业生不再“享受”“包分配”的政策开始,直至此后的2002年,国

家政策要求大中专生必须将户口迁至学校,对农村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只能接受强制性的“农转非”,但是

2003年起国家政策又规定大中专生入学时户口迁移随自愿原则,农村新生有了选择权,大部分都没有“农转非”,这样对1995-2002年入学的学生来讲,比如b老师,现阶段他的户口还放在d派出所的大户头里。对他来讲,即使拿到了新的身份证,仍然无法从a分社获得贷款支持。

据调查,a分社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我县上万名教师,大部分在乡镇执教。客观地讲,乡镇教师整体上是很讲诚信的,他们为人师表,厉行节约,收入稳定,又具有一定的还款能力,可这样的客户现在竟成了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盲区。

教师如此,其他工薪阶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贷款难题。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亟需我们对跨辖贷款的概念作出更为科学的界定。否则,工薪阶层很可能另辟蹊径,比如走上近期才“浮出水面”的民间借贷之路。

拓展贷款业务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打造第二个核心竞争力。对我社来讲,第二个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金融组织应运而生,成为携手农民进入市场、带动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市场主体。大力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是农村信用社肩负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深化支农服务的战略选择。河南省农村信用社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强行业指导„„二是创新金融服务„„三是增大信贷投入„„四是构建长效机制。”(李永真《地方金融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兼谈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经验》)

今年我社在全县各乡镇全面开展城乡个体商户信用等级评定授信业务,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金融服务”。实践证明,城乡个体商户评级授信,在“增大信贷投入”的同时,也是在“构建长效机制”之路上的有益探索。更加令人鼓舞的是,最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09年工作谋划情况》第五条已明确指出“进一步抓好个体商户评级授信工作,扩大授信范围,向公务员等阶层扩展”。

农信社贷款 篇6

一、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识别风险

表现:一是信贷员任凭借款人提供的报表数据、口述为主要依据,缺乏实地调查、纵横向侧面调查比较分析、辅证依据提供、收集,经济信贷档案、调查报告与借款户的实际情况往往相差很大;二调查缺乏完整性,没有遵循通行的“5C”调查法,只注重调查、考虑借款人表面上不易变现的固定财产,轻对借款人的人品、人格、交往圈、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经营环境等情况的调查和衡量;三是以借款人的个人行政官位,代替其人品和信用观念、还款实力和意愿;四是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轻第一还款来源分析;时下,有些信贷员只要借款人有资产或保证人有资产或有每月固定的收入,不论借款有何用途,第一还款来源如何,就给予办贷;五是在贷款调查及发放时,缺少对该笔贷款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分析及相应的风险处置预案措施,考虑的单是乐观的一面;六是对借款的经营项目是否有发展前景、抵押物是否足值、保证人是否有保证能力等没有做认真细致的调查;七是借款人在缺乏实际的借款用途,不能自圆其说时,信贷员不但没有进一步详细调查,按借款户要求以“生意、副业”等大概念,用途模湖不清。在借款人自有资金比例严重不足时,往往对投资规模、自有资金、对外负债、人品、信用等情况在调查报告中,一字不提,往往以某某因做什么,向信用社申请贷多少,同意贷款多少,作为调查结论。

2、贷时审查存有走过场,没有堵住风险

表现:一是目前有些信贷员对审查的职责概念模糊不清,审查各环节普遍存在的走过场。比如:以浙江省农信系统目前在使用的贷款纸质审批审查和电脑审批审查环节的实际操作来看,信贷员认为在纸质审批书的“审查栏”上签上已审查的字样,只要能确定借款人、保证人本人签字、合同文本填写要素齐全、相关证件真实的效证就可以,除此以外审查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在电脑上审查更是一种形式,因为可以没有纸质异地审查,审查人员更没有任何责任,只是一种电脑操作程序而已。二是对贷款调查报告内容真实性缺乏审查;目前基层各级在对审批审查时,只看下级上报的调查报告而定,对其内容真实性很少进行实地再调查、审查;三是对贷款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整性没有认真进行核实。当前在有此地方信用社资产质较差,借顶名贷款比较突出,这与当时在贷款发放审查把关不严,对贷款的合法性、合规性没有认真进行核实有很大的关系;四是对借款办理手续、合同、借据要素没有严格进行审查;五是对贷款手续相关证件真假性审查不够严格、规范;六是对点贷贷款、介绍贷款、逆程序操作贷款、盘活周转存量贷款审查普遍较松;七是在贷款营销任务重的时候,就放宽了对贷款准入条件的审查。

3、贷后检查弱化,没有发现风险

表现:一是对贷后检查管理重要性缺乏认识,重放轻管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对已诉讼贷款、表外呆销和票据置换的贷款,在有的地方不仅贷后检查弱化,甚至基本上放弃了对其跟踪管理工作;二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制约了贷后检查管理的有效开展,而且影响了贷后检查管理的实际效果;三是缺乏一整套完整规范的贷后检查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体,导致信贷人员责任意识谈薄;四是对贷后检查管理工作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五是贷后检查缺乏连续跟进性。信贷员对自已管片的贷款很少有真正进行跟踪检查(尤其是不良贷款、表外贷款);六是缺乏贷后预警信息风险处理机制。七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贷后检查弱化流于形式。

二、加强贷款“三查”工作的对策思考

由于放松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及贷后检查监督的贷款“三查”制度,导致,当前在有些地方借顶名贷款比较突出,据对某一信用社新发放贷款形成不良情况统计,借顶名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整个新增不良贷款的85%。借顶名贷款、垒大户贷款、多笔贷款集中在由一个保证人担保的贷款、在其他一家或多家金融机构已有借款的贷款现象是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根源,隐患风险巨大,风险存在着不可控性。针对当前农信社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中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切实提高贷款管理水平。

1、强化人本管理,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好信贷工作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人。首先,各级管理者,要全方位树立以人为本信贷管理新理念。培养和任用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廉洁奉公,尤其信贷职业道德品质高的信贷员队伍;其次,强化对信贷从业人员的信贷文化教育和培训,弥补制度和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其三,注重培养信贷从业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能力;其四,建立良好的信贷从业人员培养、任用、奖罚激励机制,培育对信贷工作的忠诚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第四,建立信息联络交流网,推行信贷信息联络员。利用联络员人熟、地熟、对同行业人员及本行业发展情况熟悉的优势,可以真实了解贷款户的变化情况。

2、强化风险防控,完善“三查”评价考核

贷款“三查”是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首先,应突出贷款用途的真实性、物质保证性及按时回归性。防止借名贷款首要环节就是“三查”要到位,调查是是基础,审查是关键,检查是保证;其次,信贷调查必须严格遵循5C调查法;第三,增强信贷管理的科学性,切实强化信贷“三查”制度执行检查监督的力度。必须正确看待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光有制度而忽视管理,必须在切实提高“三查”制度的执行力上下功夫,重制度轻管理已给信用社造成了惨痛的教训;第四,完善信贷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有效、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的信贷评价体系,重构规范信贷操作流程,突显贷款各环节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构成调查、审查、检查三道防线道道设防严格把关的风险防控体系。

3、强化责任问责,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强化责任问责是确保“三查”贯彻执行的有力手段,对在信贷调查发放过程中,没有严格遵照“三查”或信用社各项规范操流程规定,导致信贷资产风险应及时进行严厉处理。首先,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才能维护制度有效性;其次,加大对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和监督力度,强化其责任问责;第三,强化责任层层追究制。在贷款“三查”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责任层层追究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第四,充分发挥序时审计、常规审计、离岗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罚;第五,对无视“三查”制度,屡查屡犯者,必须从重从严查处,同时在违规处罚时必须能全面体现“热炉法则”的(警告性、公平性、即时性)原则。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贷款三查存在问题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云南农信社 篇7

2011年4月29日, 有一位家住在浙江省临安镇苟街村的农户来到云南红河州建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营业部 (简称营业部) 柜台前, 非常着急地要换残损币。营业部兰经理见状后, 立刻走出柜台去询问客户具体情况。客户拿出一包被老鼠咬碎的残损币, 并说跑遍了城里几家银行, 都不帮他换。兰经理一边热情招呼顾客坐下, 一边仔细查看残损币的破损情况, 并指导客户把零碎的钱粘起来。钱粘好后, 兰经理用车带客户到人民银行建水县支行进行残损币鉴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 客户的1500元人民币残损币在营业部共兑换了900元人民币。

客户感动地说:“我跑了几家银行, 人家都不帮我换, 来到信用社服务态度比较好, 兰经理还用车带我去人民银行咨询, 信用社按规定给我兑了900元人民币, 使我的损失得到了一定的挽回, 我特别高兴, 并由衷地感谢信用社, 感谢兰经理, 以后我有钱要存信用社。”

帮农户完成兑换残损币之事, 仅仅是各地农村信用社网点为群众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它生动地诠释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诚信服务, 合作共赢”的服务理念。作为规模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始终以为地方经济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为己任, 不断开展服务礼仪、业务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 不断根据客户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 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半年支农工作呈现六大特色和亮点

2011年上半年,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克服信贷规模调控带来的困难, 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和结构下大力压缩非农或政府融资平台等贷款, 有效提供春耕生产、特色支柱产业、水利建设、创业就业等发展的资金需要, 为促进云南“三农”、中小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存、贷款增幅和增量排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 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加大。截止6月末, 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2757.5亿元人民币, 净增255.99亿元人民币, 增长10.23%;贷款余额为1830.98亿元人民币, 净增218.5亿元人民币, 增长13.55%。其中, 涉农贷款余额1287.4亿元人民币, 占各项贷款的70.3%;新增涉农贷款127.3亿元人民币, 新增贷款近6成投向“三农”。

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并呈现出六大特色和亮点:

一是加大对春耕生产的信贷投入, 确保农业丰收。全省农信社对春耕生产贷款所需农资、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化所需资金做到“三个优先”发放, 并在人员、措施、资金上做到“三个到位”。同时, 改进服务方式, 主动上门服务。发扬“背包银行”的传统, 派出支农工作组, 设立“春耕贷款发放点”, 确保不误农时, 及时将资金发放到千家万户农民手中。

二是加大对特色产品的信贷投入,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农信社加强与专业合作社、与“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 通过信用贷款、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林权抵押等多种方式, 进一步加大对畜牧、果蔬、茶叶、蔗糖、林产业、咖啡等12类特色产品的信贷投入, 促进全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是支持“兴水强滇”战略, 加大水利建设信贷投入。为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兴水强滇”战略目标实现, 云南省联社与水投公司签署60亿元人民币项目贷款协议, 计划每年 (2010~2012年) 为水利建设授信20亿元人民币, 全力支持云南省骨干水源、五小水利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四是创新信贷产品, 满足“三农”发展需求。1~6月, 全省农信社累计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11.5亿元人民币, 贷款余额达28亿元人民币, 支持4.42万人创业;新发放农户小额建房贷款17.64亿元人民币, 贷款余额达27.3亿元人民币, 共支持7.73万农户建房;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8.8亿元人民币, 贷款余额19.69亿元人民币, 贷款户数10万户。

五是加大“金碧惠农卡”推广和授信力度, 惠及更多农户。1~6月, 全省农信社累计向24万农户发放了“金碧惠农卡”, 持卡农户数达到124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13%。截止6月末, 共有42.8万农户获得信用社的授信, 授信额度达166亿元人民币, 平均每户农户获得3.88万元信用额度;其中, 共有36.8万农户通过惠农卡贷款89亿元人民币, 平均每户用信金额达2.42万元人民币, 极大地满足了“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影响初显 篇8

经对某市(下辖七县一市)农信社11月数据统计分析,贷款利率市场化影响主要表现在:

净息差不断收窄。随着7月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各行对黄金客户的争夺更加激烈,竞争的结果导致利率下降,这些贷款往往是大额贷款,影响较大。全市各行社净息差均出现下降局面,而净息差的不断下降,贷款利息收入与存款利息支出相比的盈利空间在不断缩小,11月末净息差比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资产利润率也在不断降低,与同期相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表现为,净息差下降居,收息率下降,资产利润率下降。

存贷比例对利润影响较大。全市贷款收息率11月末为8.26%,贷款占存款的比重将对利润的产生较大影响。全市存贷比为59.5%,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存贷比例,全市收入将增加2618万元(剔除其它盈利性资产和非盈利性资产),全市存贷比有一县社低于50%。

非盈利资产和微利资产占用过多影响利润。将资产项目下的现金、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视作非盈利资产和微利资产,这些资产占用过多影响利润的生成。全市这类资产占用比重为16.3%,占比超过16.3%的法人行社有4家,其中,占比最高的1家社占比超过20%。

非应计息贷款金额过大,影响利息收入。新系统上线后,利息逾期时间较长的贷款将自行划入非应计部分。转入非应计部部分金额较大的行社有三家,由于其转入非应计较大,过多地减少收入,严重影响其利润。

债券浮亏问题不容忽视。根据全市农信社债券业务统计表,11月末全市农信社共持有各类债券57亿元(按票面计算,下同),其中,浮盈债券5.2亿元,占比9.12%;浮亏债券51.8亿元,占比90.88%。全市浮亏债券浮亏2.5亿元。对于浮亏部分,在今年会计决算中,要么按浮亏实际进行账务处理,要么按浮亏期长提取1.5%以上的减值准备,对年度利润影响不小。

农信社贷款 篇9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精神,桂林农信社行业管理部门近期对全市农信社5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进行了一次大检查,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点多面广,潜在风险不容勿视,应该引起各级行业管理与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风险点

(一)追求规模快速扩张,忽视对风险的防范。随着农信社存款的大幅度增长和可用资金的富余,发放大额贷款愿望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但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农信社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在长期以来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和以规模扩张求发展的经营思想影响下,农信社走入了单纯追求所谓“做大做强、提高经营效益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误区,在思想上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为扩大规模,甚至将贷款投向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或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盲目扩张,盲目放贷,致使贷款风险不断加大。

(二)大额贷款到期收回率低,多次转贷隐藏着贷款风险。从所调查的大额贷款情况来看,均能按月(季)收息,欠结利息的情况极小。然而大额贷款到期收回率低,贷款沉淀的风险较大。以调查的某联社为例,该联社2004年发放了5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2.1亿元,到期回笼率不到百分之五十,基本上是通过还息转本的形式表现其占用形态正常的,其潜在风险显而易见,因此在大额贷款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贷款项目的跟踪监控,防止被眼前高收益蒙蔽了对大额贷款长期风险的正确判断与决策,从而造成的贷款损失。

(三)贷款抵押登记难,信贷资产风险难控。以某县农信社为例,其大额贷款绝大部分的抵押物均为在建电站,其及电站的土地、机房和宿舍作为抵押物,小水电站贷款都是先贷款后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由于小水电站建设投资很不规范,在工商办理登记时无法提供正式投资总额的依据。因此电站建成后便无法办理过户登记,也就自然形成小水电站贷款无抵押或抵押不合规。加之由于受其电站本身土地的所处位置、分类级别、市场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抵押物的存在潜在的清偿不足。

(四)贷款垒大户,偏离了农信社的经营方向。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农信社,担负着支持服务“三农”的重任,经营目标应是“农业增投、农民增收、农贷增效”,市场定位应是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信贷投向应以小额、分散、流动为原则。但目前部份农信社在贷款的营销上,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倾向,那就是为片面追求所谓的经营效益,将贷款集中投向一户或几户企业和个人,甚至与国有银行争抢大企业、大客户,过度营销大额贷款,形成新的风险集中隐患。以桂林辖区农信社2005年6月底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为大额贷款统计口径,大额贷款余额为16.53亿元,占比为29%,占比超过40%的有3家联社,占比超过30%的有五家联社。

(五)行业贷款集中性风险较大。从当前农信社贷款结构来看,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局限性的影响,贷款向部分行业集中的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小水电、房地产等当前热门行业上投放过猛,贷款过于集中。据统计,截止2004年6月底,桂林辖区农村信用社在小水电项目上的贷款余额高达5.12亿元,占比为10%,其中有三个联社的占比高达20%以上,而且绝大多数贷款是投向装机容量低于3000KW的小水电站项目。行业贷款较为集中,一旦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这些贷款就可能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

(六)中长期贷款过多,存在较大流动性风险。以资金来源结构确定贷款期限是防范因流动性不足而导致挤兑风险发生的有效途径。农信社资金营运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更是要注意保持存款结构与贷款期限的动态平衡。但近年来,农信社贷款中长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的农信社为追求高利息收入和便于当年乃至今后不良贷款的下降,一味地发放中长期贷款,甚至人为地拉长贷款期限。2005年9月底,中长期贷款余额30.2亿元,占比51.2%,而长期存款余额为27.7亿元,占比38.3%,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不相匹配,致使流动性比例越来越小,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七)信贷管理不规范,存在违规现象。经过几年来的规范,农信社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已大大加强,但随着区域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和农信社地位的改变,加之信贷人员素质与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造成大额贷款管理很不规范,仍然存在着许多违规行为。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社均不同情度地存在着信贷管理不规范,出现部分违规行为,如: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存在逆程序现象;担保、抵押手续不合法;化整为零违规放贷;违规借新还旧(以贷还贷)等,以上行为不但给农信社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农信社的形象。

二、风险成因分析

(一)风险认识偏位,导致大额贷款投放过大过猛。造成大额贷款过快增长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整个大桂林经济的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对过快,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后,各大国有银行逐步收缩与退出一些相对过热的行业,许多客户逐步把信贷需求转向农信社;主观原因是部分联社过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认为只有扩张信贷规模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加之,存款任务过大,各联社为了完成任务,有的依靠发放贷款,实现派生存款的增长和通过以贷引存的方式,完成存款增长任务。还有少数农信社认为大额贷款成本低见效快,便放松了对风险的防范。甚至有的是从眼前的一时利益出发,对市场的发展形势视而不见,导致贷款目标客户错误选择、贷款投向把握不准。加之目前各联社信贷审批权过大,在没有形成完全民主的决策机制,就很自然地导致在信贷业务上热衷于垒大户。

(二)信贷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具备大额贷款管理素质者缺乏。一是信贷员重贷轻管、重形式轻实质的思想未得到有效转变。从所调查和了解的情况看,绝大部份信贷员的贷后检查报告都停留在形式层面上,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检查,以不被罚款为目标。有的信贷员贷后检查根本未深入企业,只是坐在办公室改改有关数据及内容而已,以致贷后检查内容雷同。二是信贷人员年龄相对偏大、队伍素质相对较低,绝大部分信贷员不具备管理上百万元大额贷款必备的专业素质。贷款发放凭过去的工作经验和对老贷款户固有的信任了解,有些信贷人员甚至放弃了“贷款三查”工作。仅凭借款户的申请报告而主观臆造调查报告;三是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信贷员贷后管理不深入,另一方面是信贷员对借款人提供的信息真伪缺少鉴别力,不能进行其真实性分析,再一方面信贷员对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缺乏敏感性,以致不能发现风险信号,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三)中长期发展战略缺位,经营理念与“立足三农”的发展方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多数联社没有制定自己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加之目前贷款实行“三包”,所以在信贷业务发展的客户选择上,重点在于培养优良大客户、行业垄断性客户、城镇高收入群体客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公司客户等。这与“立足三农”的发展方向有所偏差。

三、加强大额贷款管理,防范信贷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各联社需加强大额贷款管理。

1、按照审慎经营的原则,树立稳健的经营理念。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一切经济工作开展的前提,信用社经营班子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是要走出单纯、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误区,要把贷款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确保新增贷款的质量,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径;二是存贷比低的信用社,不能因资金运用压力大而进行盲目的规模扩张,而是要根据自身对风险控制的能力来抓好贷款投放工作,特别是要防范贷款向部份行业过于集中和过度营销大额贷款而造成的信贷集中风险;三是要按照资金来源结构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投向,注意防范中长期贷款占用过多和存款增长流动性大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2、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竞争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作风正、业务精的信贷队伍,为农信社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要明确市场定位,牢牢树立信贷支农的服务宗旨;三是要突破“小农业”的观念,树立大农业意识,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纵深发展,并由此促进农村信用社的不断发展;四是要准确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通过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努力拓展支农外延。

3、健全信贷内控机制,坚固风险防化的屏障。一是要建立贷款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执行力度;二是完善审贷分离制度;三是实行授权授信管理,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四是建立严格的“首笔交易”审查制度。

4、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明确市场定位。严格控制大额贷款的发放,树立小额、流动、分散的市场经营原则,控制对某一行业、某一客户贷款集中问题,把农信社办成主要为广大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

(二)行业管理部门要帮助农信社做好信贷管理工作

1、充分发挥稽核部门的作用。一是要充实稽核力量,加大对信贷业务稽核的频率和覆盖面;二是要加大对有章不循和遵章不严行为的处罚力度。

2、各级行业管理需加强对大额贷款的报备审批管理。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信贷政策,引导农信社的贷款投向。

3、加强服务工作,努力帮助信用社改善外部环境。一是加强农信社的形象宣传;二是在引导农信社积极加入全国资金拆借市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三是协调各方关系,推动农村诚信建设;四是协调地方政府部门成立农贷担保基金和担保中心,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4、加快对限制性行业贷款的市场退出。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精神,引导各联社加快对限制性行业贷款的市场退出。

(三)监管部门按照监管新理念,加强大额贷款的风险监管。

1、将风险防化的关口前移。一是把对农信社的风险防化责任落实到监管办事处,充分发挥其风险前哨站的作用;二是要重点监控其大额贷款和行业贷款集中风险。

2、改进监管方式。一是利用现有的非现场监管系统,严格监控农信社大额贷款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例、单户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二是要利用非现场监管的信息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大额贷款现场检查;三是对以前检查发现的问题,开展后续检查,对未按要求整改的,要严惩不怠,促使农信社依法、合规经营;四是要加强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配合。

3、突出对农信社的风险监管。一是要强化对农信社大额贷款的持续性风险监管,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二是要特别突出对大额超比例贷款、热门行业贷款的风险监管,以促进农信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

4、加大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的监管力度。要贴近高管人员,加大对其履职情况的考核力度。

上一篇:一般新闻稿格式下一篇:新泰莲花山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