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2024-07-06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共12篇)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篇1

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担负起了搞活农村金融的重任。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进程。而农村信用社要生存要发展,又离不开它的主要业务――信贷业务。由于农信社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如何防范贷款风险,就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

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新时期农信社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浅谈点个人看法,以求共同探讨。

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贷款风险和成因

(一)担保失(低)效,担保责任难以履行。担保人(单位)的担保能力弱小或资格有疑。表现在:一是村委与企业相互担保。二是乡镇、村委干部个人担保。三是驻地乡镇政府出面指令担保。四是村民与村民相互担保。

(二)乡村办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一些乡镇办、村办企业进行兼并、合资、分立、转租等改革、改组、改造、转制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贷款、贷款资金用途挪用占用,导致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降,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三)乡村干部更迭和财税任务影响贷款清收。村委干部更换,加上村经济的落后,一些新上任的村干部受“新官不理旧账”旧观念的影响,采取认账不还或者不闻不问的态度,拖欠贷款。为完成乡镇下达的财税指标,有些村干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将本应还贷的资金转交财税任务,导致贷款不能清收。

(四)信用社内控制度欠完善,留下漏洞而形成的风险。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惯性,对发放农村集体贷款没有制定过系统的村集体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造成清收责任难以落实,使村集体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失控。

(五)自身素质的不高存在的风险。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制度执行和操作上不到位,对“三查”不严,抵押、担保名不符实,“三防一保”流于形式等。

防范和化解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制度,加强跟踪监管。针对农村信用社所辖范围面广人杂,对贷款户信息资料不全的缺陷,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家庭收入和信用度等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建档。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循序渐进、便于操作的信贷收放的方案。同时,为有效地化解贷款风险,搞好跟踪监督是保证信贷资金及时合理运用的重要步骤。在方式上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实现以现场稽核为主过渡到非现场稽核为主的转变。在内容上,应跟踪监管信贷资金的使用流向情况,主动掌握客户资金和生产经营状况,并且要深入到客户中去了解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地分析其还款能力,并逐步实现由经济手段为主到以法制手段为主的转变。

(二)实行信贷限额审批小组制度,避免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建立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在信用社内部成立贷款审批小组,审贷分离,将信贷责任落实到每个审批小组成员身上,施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将审批权与风险权挂钩,强化成员和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对大额的信贷发放,可采取对上负责制,即同上一级领导机构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和奖惩办法,对大额信贷审批,审批小组采用一票否决制。至于规模大小等级的划分,则视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贷款风险金制度,就是在大额贷款的农户或企业的账户上按贷款数额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风险资金,以便在贷款不能收回时作抵偿。

(三)摒弃守旧观念,积极开拓市场,培植新的贷款收入增长点。在继续支持小额农户贷款的同时,农信社应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个私大户、专业大户等龙头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万家,一头连着广阔的市场,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更是农信社贷款收入的“主阵地”。做好这一块工作,对农信社今后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内在的抗风险能力都有战略性的意义。

(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法规制度的学习,提高农信社员工的道德水平,通过岗位技能训练和业务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同时,加强和当地政府的沟通,争取支持,请求政府部门在财税政策执行过程中将村集体信贷债务作为一项支出统筹考虑,配套政策措施。争取乡镇政府帮助农信社协调村集体新旧领导班子关系,落实农村信用社的债权,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大清收盘活力度,促进信用社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篇2

一是法人股形成时间段非常集中。法人股形成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2004-2005年的农信社增资扩股过程;在三年化险升级和部分信用社转制为农商行时, 为了使自身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净额尽快符合监管标准, 吸纳企业资金入股力度较大。二是企业股东与信用社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 两者利益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是农信社多倾向于对本地企业和村委会定向募集实现扩股。四是企业入股积极性增强, 动机呈现多元化。成为信用社股东, 实现了进军银行业, 提高了社会地位, 为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主要风险

(一) 可能影响信用社经营方向

本次股改要促进股权适度向法人股集中。有的信用社急于求成, 对入股企业的资质和动机缺乏甄别。企业成为股东大会成员, 可对“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左右信用社的高管决策。然而, 少数民营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甚至有违规违法行为。可以预见, 如果数家关联企业持股达到一定比例, 有可能使有的信用社偏离服务“三农”的方向。民营资本的趋利性和“打法规擦边球”的经营作风, 未来可能由此渗透传导到金融体系中去。

(二) 可能以贷款变相入股信用社

企业在入股前, 往往就已经是农信社的重要客户, 企业贷款到期一般采取借新还旧、只还利息的方式处理。实践操作中, 辨别其入股资金是自有资金, 还是信用社或他行的借入资金是一大难点。如果在未来股改中, 借款企业在未按期足额偿还农信社或其他银行贷款本息时, 由其本身或有密切资本关联的企业申请成为信用社股东, 我们应该有理由认定其具有以贷款资金入股的嫌疑。

(三) 贷款可能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营运资本

能够入股信用社的企业集团, 往往资金实力雄厚, 但他们依然大量借贷, 甚至位居当地信用社前十大客户。大型民营企业往往实施多角化战略, 容易涉足房地产、期货等暴利行业, 谙于通过资金高杠杆率博取收益, 趋利性特征明显。小额贷款公司丰厚的回报率对其有较大吸引力。那么不排除以下盈利模式成为可能, 即集团贷款1000万元, 将闲置部分通过隐蔽渠道投资于小额贷款公司, 信用社贷款年息为11.15%, 而小额贷款公司年化利率平均为21.24%, 企业可获得近百万元的利差收入。

(四) 不利于国家控制资金流向限制类行业

一是县域经济中水泥、冶金等传统产业较多, 属于淘汰落后产能行业, 受到贷款限制。但是其通过向信用社入股, 将自身利益和信用社进行捆绑, 则贷款可能继续被这些企业占用。二是少数股东同时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趋利性非常明显, 发放贷款的对象多是不能满足银行的准入门槛, 属于国家淘汰限制类行业。这样既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 加大了环境保护成本;又不利于信贷投向管理, 企业甚至可能把政策性风险以不良贷款形式转嫁给信用社。

三、防范策略

(一) 通盘考虑, 规划防范预案

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伴生的风险应有清醒的认识, 要对隐患实施“制度性”防范。一是科学论证,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制定差别化、分阶段的推进工作措施。二是要严明法人入股的资格和程序, 严格把关:工作的关键是不仅要考察企业的经济实力, 还要考察其社会声誉、群众口碑、诚信度、是否有违法行为等;明确申请入股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义务, 即准确披露对外投资和举债等情况, 合理披露其与关联企业的往来信息;审慎甄别入股动机。此外, 要协调各行积极配合信用社股改实施。

(二) 贯彻新规, 推进股权改造

一是企业如果申请入股, 应清偿长期占用的贷款本金, 防止贷款变相入股的出现。二是依据“三个办法, 一个指引”的信贷工作要求, 重新核定其授信额度, 信用社股东应增强执行贷款新规的自觉性。三是在项目贷款管理上, 要落实“实贷实付”、“受托支付”为原则,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准确核定企业流动性贷款需求。用流动资金测算模型, 重新核定流动性资金需求限额, 杜绝超需求放款。五是各行应统一新规执行步伐, 不留执行漏洞。

(三) 防范贷款违规流入小额贷款公司

应着手对信用社股东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的情况进行摸底, 清查银行贷款与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纠葛。对凡查实有入股法人及其集团内关联企业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的, 或以贷款流入小额贷款公司的、应限期令农村信用联社退 (赎) 回此类股权, 重新招募合法法人股东。应严格核查贷款用途, 对股东贷款要严格实行“实贷实付、受托支付”等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 防止贷款通过隐蔽渠道变相进入小额贷款公司。

(四) 引入战略投资者, 转变经营方式

农信社要在股改中激发活力, 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 完成科技创新实力的飞跃, 促进经营方式转变。一是引进一些主业突出、治理良好、利益独立的企业, 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倾斜。二是目光不局限于本地企业, 努力联系域外的银行、保险、投行, 引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人力资源, 为实现金融综合化经营创造条件。三是吸引上市公司参股, 为资本运营积累经验, 尽快实现农信社上市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张龙翔.中国农村信用社股改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9 (6) .

[2]、张鑫.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4 (10) .

农信社如何防范大联保体贷款风险 篇3

大联保体贷款的优势

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考察大联保贷款的优势。

一、联保体贷款可利用自我甄别机制和内部相互制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金融市场来说,借款者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资金使用、还贷能力无疑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农村信用社在做出贷与不贷的抉择前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尽可能地了解借款者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获得利润、控制风险的目的。借款者也会通过修改财务报表等各种粉饰技术来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争取获得资金的更大可能性。

在大联保体贷款这项创新业务中,我们发现同时存在两种信息甄别机制。一是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对借款者的信息甄别,主要是通过贷前调查来完成,根据农户的经营情况、财产状况获取借款者的风险指数,继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额度大小。二是大联保体内部的自我甄别。在大联保体的组建过程中,每位成员出于个体的利益考虑,通过掌握的分散的、私人化的信息将不守信用者、还贷能力差的人排除除外,以免承担连带责任。客观上讲,这就将劣等客户隐匿的信息暴露出来,代替农村信用社完成了筛选工作。由于风险共担的连带作用,借款者又势必要互相监督资金的使用状况,及时督促联保成员远离高风险的交易。如此,农村信用社就能从内外两个视角获得信息支持,利用联保体内部成员的相互制约机制,全程监控信贷风险,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二、大联保体贷款降可低交易费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九十年代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撤离农村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所面对的市场规模小、个体分散,由此导致的交易成本十分高昂,因此做出了弃乡返城的战略抉择。农村信用社作为专门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在扎根基层的基础上,却要全盘接受这个特殊市场带来的挑战。由于资金与客户群的限制,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上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多以小额零售业务为主,势必造成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大联保体贷款业务的出台意义在于整合资源,调整信贷流程,从“客户经理——单个农户”的信贷模式转化为“信用评定——联户联保——整体授信”的模式,简化其中过于分散且繁絮的手续,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促进内部组织效率的提高。

三、大联保体贷款可让农信社抓住合作化的先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市场的未来趋势决定着一项业务创新的生命力,这一点无论对那一个行业来说都是适用的。我们所面对的农村市场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特征——合作化。农村经济面临着一个重新统合的过程,那就是走再合作化道路,小农经济有着不可克服的先天局限,这与现代化农业是背道而驰的,也不利于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如果说解放后的合作化运动乃是由行政力量推动,实质上是一场社会主义大实验,如今的农业再合作化则是由市场力量内在规律引导所至,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农村信用社必须把握住这场经济变革的脉络,因时而动,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来服务并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实际上,我们传统的信贷支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较快金融需求,“大联保体”这一新贷款模式却能解决客户分散、缺乏抵质押品的困境,做到增加授信额度和简化贷款手续,切实为新形势下的农民贷款需求服务。农民在一定的组织依托下,能够及时得到相关信息与技术,再加上获得相关的资金支持,往往能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精细操作,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社农双赢的局面。

大联保体贷款的风险特征

新生事物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从开展大联保贷款较早的地区经验来看,大联保体贷款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的甚至出现不同比例的不良资产,应当引起农村信用社的高度重视。

一、经济同质性较强,容易导致风险连锁反应。大联保体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组织作为依托,不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担保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与农户的相关性太强,基本上是同一行业,面临同样的市场风险。近些年,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和全球经济相互影响的加深,市场波动较为剧烈,商业风险大增。由于经济同质性较强,联保体内部没有一个风险平衡机制,风险集中敏感度过大,容易出现“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局面。而农民由于知识、视野的局限往往不可能准确预见风险状况,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利用农业保险和约弥补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然后通过期货市场转移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我国来说,既缺乏健全的农业保险市场,相关从业人员也没有现代风险管理的视野,无法利用期货市场转移分散风险,这就造成农业经济相对脆弱,当农村信用社涉足此类贷款时往往也会遭受相当大的损失。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薄弱,信用意识较为淡薄。近代以前的农村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族血缘关系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教化规范着人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扩展到市场交换领域,人们做出的选择被嵌入到社会意义系统中,要接受整个社会的道德评判。基于这种因素产生的信用是内生于传统社会的,它依靠不断博弈、演化所产生的礼俗支配而不需要任何制度刻意维持。但是,这种封闭的乡土社会特有的信用意识已经随市场化的进一步拓展而消失殆尽。部分人唯利是图,社会价值体系变得混乱起来,再加上转轨经济体中法制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一些企业和农户逃废金融债务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信用社依法维护债权难度较大。由于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大联保体成员之间容易出现连锁赖账的局面,一户不还,户户不还,相互推诿,不能真正落实联保连带责任。

三、互助金比例较小,缺乏真正抵御风险的能力。按大联保体贷款指引规定收取的互助金比例为3-5%,从已经推行联保贷款的地方实际经验来看,有些地区联保贷款不良率已达至20%。进一步来看,这种互助金的收取形式并不能起到风险防控的作用,缺乏可靠模型的实际测算。

四、大联保体贷款资金运用风险。大联保体主要由农户自愿组成,或采取“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等形式组成,但农民思想保守封闭很难自发组成大联保体,多以专业合作社和公司为依托组织农民组成大联保体,但一些专业合作社和公司财务管理不规范,资金运作不易管理,而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社不易监督资金使用情况,造成信息不对称,易发生贷款资金运用风险。

防范大联保体贷款的策建议

只有制定相关工作流程与细则,利用多种宣传与激励措施,才能把大联保体贷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下去,使这项金融创新工程切实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规范大联保体贷款操作流程,是大联保体贷款业务开展的保障。严格参照银监会《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省联社《大联保体贷款指引》的文件精神,制定详细而又具有操作性的系统流程。首先就是要搞好贷前调查,对农户经营项目与经济状况有细致的了解;二是坚持信用评定标准,禁止弄虚作假与逆程序操作;三是建立完善的农户联保体档案,跟踪农户经营状况,有效防止信贷风险。大联保体贷款中,必须以相关的业务规章制度为原则,严格执行各项贷款程序,确保无合规风险发生。一旦违规操作极容易导致信息失真,风险集中,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影响恶劣,规模较大。

二、扎实推进三信评定建设搞好信用建设,是大联保体贷款业务开展的基石。

充分认识到三信评定的重要意义,把信用建设做好做实,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为联保贷款开展提供有效支持。农村信用社只有针对当前信用建设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创新工作形式,才能把信用工程建设与引导教育农民的紧密结合,在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同时,将诚信教育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逐步引导群众自觉强化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三信工程的建设是大联保体贷款开展的根基,下一步工作中,因时因地,转化思路,强化作风,把开展三信评定与组建大联保体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沟通协调地方政府争取政策性扶持,是大联保体贷款业务开展的有力补充。针对目前农村缺乏可抵押物的局面,联社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寻求政府部门组建的农业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充分发挥农业担保公司在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中的作用,通过和担保公司的合作,构建信贷风险保障机制,降低贷款风险。另外,可申请建立相关涉农贷款的减税与贴息机制,促进信贷投放增长。

四、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优化外部环境。充分意识到市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运用利率优惠、合理期限管理、差别授信、奖优惩劣等方式完善对客户的激励,引导客户合理用信、积极创收、按时还款,培育信用意识。同时,借助成功范例,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支农信贷品牌形象,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农信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总结材料 篇4

农信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总结材料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旨在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农村信用社贷款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判断、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我们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了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必要性: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贷款五级分类是建立在动态监测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

况、非财务因素、担保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连续监测的基础上,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和实际价值。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的需要。贷款五级分类具有事前、动态、综合识别风险的特点,对加强信贷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从而解决在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贷管理有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基础。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与国际通行做法和商业银行接轨的需要。五级分类是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总结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贷款分类方法,是当前世界上贷款分类的主流方法。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提高农村信用社队伍素质的需要。贷款五级分类包含了大量具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定性分析,覆盖的知识领域包括信贷分

析、会计原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含量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我社接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文件通知后,即组织了社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信贷会计、外勤有关同志,到我联社的贷款五级分类试点社总管信用社参观学习贷款五级分类经验、方法、步骤。并将总管信用社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回来后进行具体实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1、成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组织领导,保证我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我蒲城信用社特成立贷款风险五级分类领导小组,组长由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担任,成员有主管会计、信贷会计,做好进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前期准备工作。

2、制定贷款五级分类实施方案。根据联社《长垣县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我社把推

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从10月1日至10月10日为学习阶段;主要学习五级分类的目的意义、分类范围、分类原则、分类操作、分类标准、分类程序等内容。二是自10月11日至11月10日为信贷人员收集并填写贷款分类的基础信息,建立健全信贷档案。三是自11月11日至11月30日为信贷人员根据信贷档案、调查、座谈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审查、分析,对贷款的正常与否做出初步判断;同时对财务、现金流量、非财务、担保等因素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偿还的可能性;然后提出初步分类意见,并写明理由和填写贷款分类认定表。四是自12月1日至12月15日信用社组织有关人员对信贷人员的初分意见,进行信贷讨论,共同分析,提出信用社的分类意见。最后由社贷款审批小组对贷款分类认定表中贷款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初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后,由社主任签具审核意见。五是自12月16日至12月25日建立明

细帐和总帐管理,逐户、逐笔、逐类别、逐信贷员进行登记;并对贷款借据进行复印,其复印件专夹管理。六是自12月26日至12月30日对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进行总结;并做好统计上报准备工作。

方案对贷款风险分类的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贷款分类标准、贷款风险分类的操作程序、特别规定、担保分析、贷款风险分类的基本资料、管理考核、贷款风险分类的管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和规定,对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提高对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的认识,我蒲城信用社把学习培训、提高认识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一是组织信用社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信贷会计、外勤人员,学习了联社下发的《长垣县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实施方

案》等文件,及《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操作手册》等相关书籍,首先认识到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重要意义、掌握五级分类的基本知识,提高开展此项工作的认识;二是把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相关知识、要求社全体职工进行学习;三是加强陪训,统一思想,真正解决为什么要从“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转变的思想问题。我们把贷款风险“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转变的宣传材料组织全员尤其是信贷人员集中学习,真正解决嫌麻烦、思想认识不高的问题。

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时,我们着重强调、学习由“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四级分类法”主要注重贷款期限,即在还款日到来之前的贷款都被视为正常的未发生风险的贷款,贷款到期后未偿还即被视为不良贷款,这并不能真实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其实在“四级分类法”的正常贷款里,有的虽然未到期,但部分已出现了问题,有的甚至已形成呆账损失;特别是有的贷款因外部干预在发放时就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已成为事实上的不良贷款;在“四级分类法”的逾期贷款中,有的却是安全的,并未发生风险,因为有的贷款期限是与贷户生产周期不同步的,造成暂时的逾期,贷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不存在问题,贷款收回有保证,但按“四级分类法”却划入不良贷款之列。所以“四级分类法”并不能真实反映贷款质量和风险程度。而“五级分类法”可以有效克服上述不足,它按照贷款风险程度进行分类,以借款人的最终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风险,以贷款风险程度为基础划分贷款质量等级。在这种分类方法下,无论贷款是否逾期,只要存在风险,就根据其风险程度将其划分为相应形态,从而可以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为业务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因此实行“五级分类法”具有提高贷款管理质量的必要性。

2、实行“五级分类法”可以促进贷款风险的及时发

现和化解。“五级分类法”要求对每笔贷款进行连续性不间断的监控,整个监控工作覆盖的是从贷款发放到贷款收回的全过程。无论贷款是否逾期,都要根据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变化随时调整其分类档次,对有问题的贷款及时采取措施催收,使信贷风险能够得到及时防范和化解,同时也增强了信用社对每笔贷款的关注程度。

3、实行“五级分类法”有利于增强信用社呆账核销能力。“五级分类法”既评价贷款的质量,又估价呆账准备金的充足性,按“五级分类”要求,无论贷款是否逾期,只要形成呆账,都要真实地反映在损失类中,对真实损失的贷款按有关税收政策可以及时得到核销。这种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和核销办法,有利于大大增强农村信用社呆账核销能力,便于及时处置呆账贷款风险。通过学习宣传,解决了干部职工对实行“五级分类法”认识不清的问题,增强了大家学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知识、搞好具体操作的积极性。

三、组织实施,全面推开 在解决了组织领导、思想认识和基本操作知识等问题之后,我们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亲自参与五级分类的具体操作,按工作流程:

一、信贷员填写贷款五级分类的情况调查表,二、根据“调查表”再由认定领导小组审核后调整贷款形态。

这两项工作的前提工作需要做大量调查、审核、座谈等等细致的工作,有时加班到晚上10点多钟。付出了艰苦劳动;我们的具体认定做法是:

1、正常贷款:如河南省亿隆高效农林开发有限公司7月31日在我蒲城信用社借贷款300万元用作流动资金;经贷前调查、贷后检查和这次分类核查;河南省亿隆高效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河南省亿隆企业公司,是一个集苗木培育、园林绿化、高效观光农业、绿化工程设计与施工、科研、培训实习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底该公司总资产为26566

万元,负债9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093万元,流动资产21473万元。元---11月实现销售收入14000万元,获利润4300万元,负债为总资产的%,该企业的总资产远远大于负债+在我社所借贷款的总和,具有较高的变现偿债能力。结论: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偿还的消极因素,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基本特征是“一切正常”。分类认定档次为“正常贷款”。

2、关注贷款:如借款人程彩霞,12月14日在我蒲城信用社付息换约贷款50000元,12月14日到期,该贷款是我农联社接收城信社前1995年9月20日发放的以房产作抵押的抵押贷款,在原发放时所抵押的房产未办理抵押登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规范该手续;但该贷款自发放后一直能按时付息换约,使贷款保持在正常状态。结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

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存在下去,则可能影响到贷款本息的偿还,基本特征是“潜在缺陷”。分类认定档次为“关注贷款”。

3、次级贷款:如借款人苏广玺,11月22日在我蒲城信用社付息换约贷款25000元,11月22日到期。该贷款是我农联社接收城信社前1997年7月8日发放的担保贷款,担保人祖增林。该借款人因经营不善经营收入已很微小,面临破产;担保人祖增林长期卧病在床已无担保能力。结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基本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分类认定档次为“次级贷款”

4、可疑贷款:如借款人邵洪森,1995年8月27日在我蒲城信用社借贷款20万元,1995年11月27日到期,担保人郑保平。该贷款是我农联社接收城信社前发放的担保贷款。该借款人因经营不

善已破产无偿还能力,担保人郑保平为其生意合伙人,偿保能力也已极其有限。结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基本特征是“肯定损失”。分类认定档次为“可疑贷款”。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篇5

调查,近年来由于《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统计指标设置不全面、项目归属不科学、划分标准不明确以及涉农贷款占比考核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统计范围扩大、占比虚高,对宏观经济金融决策产生一定误导作用,值得高度关注。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2009年、2010年和2011年9月底,XXX县一产(农业)在三产中的占比仅为12.78%、15.76%、17.31%,平均占比不足15.28%;而同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XX亿元、XX亿元、XX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27.3%、28.2%、21.77%,平均占比达25.76%,比农业在“三产”中的平均占比高出10.48个百分点,二者极不协调,造成事实上的涉农贷款统计虚高现象。

二、涉农贷款统计虚高的主要原因

(一)以注册地确定贷款归属造成数据失真。按照《制度》规定,以注册地作为区分贷款所属区域的标准。即对于企业贷款,“注册地”是指企业营业执照中登记的住所;对于各类组织贷款,应以各类组织所在地作为区域划分的标志。而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服务对象就是农村。这样,一些基层信用社将在农村地区注册的煤炭、钢铁、建材等非农企业统计在涉农贷款中,无形中扩大涉农贷款范围,造成涉农贷款占比偏高。

(二)对涉农区域的判定不明确。《制度》规定,农村区域是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这样,在统计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时,注册地位于县城范围内的企业和住所位于县城范围内的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单位均应纳入统计范围之内,将本来根本不属于涉农贷款范畴的县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纳入了涉农贷款统计之中,导致涉农贷款统计数据人为扩大。

(三)对农户贷款承贷主体的界定不明确。《制度》对农户贷款的判定“以贷款发放时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这里所说的农户主要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这样,很容易造成金融机构将长期居住在农村但在城市范围内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户统计为农户贷款,扩大了农户贷款统计范围。

(四)涉农贷款占比考核导致统计数字无形增大。对基层信用社而言,其上级主管部门,如省、市、县级联社以及当地政府、银监等部门对其发放涉农贷款的比例进行考核。所以,一些基层社便将只要能与“农”字沾边的、或者本来根本不属于涉农范畴的贷款归属到涉农贷款项目中,造成涉农贷款虚高。如,运城市农村信用社就规定除盐湖区外,其他各县(市)的贷款均归入涉农贷款。

(五)贷款统计科目设置不全,其他贷款全部归入涉农贷款中。基层农村信用社至今尚未设置工商企业、房地产、建筑业和运输业等贷款科目,于是这些非农贷款在无处可归的情况下,也全部归入农村企业贷款中,直接扩大了涉农贷款统计范围。如,目前农村信用社中发放的社团贷款(由跨县市的几家信用联社为某家企业发放跨县市的贷款)。由于这部分贷款归属科目时认定的难度相对较大,也往往被归入涉农贷款之中。

(六)涉农贷款总量存在重复统计问题,涉农贷款中个别统计项目指向不明。在新制度中增加的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中“涉农贷款总量”的计算关系为:涉农贷款总量=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贷款+农业和农村发展贷款-农户农、林、牧、渔业生产贷款。而在《农、林、牧、渔业贷款情况统计表》中,按承贷主体分类,“农、林、牧、渔业贷款”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贷款”、“农户农、林、牧、渔业生产贷款”、“其他单位贷款”三部分;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贷款情况统计表》中,按承贷主体分类,“农业和农村发展贷款”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贷款”、“其他单位贷款”两部分。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业和农村发展贷款”均包含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贷款”和“其他单位贷款”这两部分内容,而依照涉农贷款总量计算公式相加时,就出现对以上两部分贷款重复统计的问题。同时,在《涉农贷款情况统计表》中,“农、林、牧、渔业贷款”的指向不太明确,“农、林、牧、渔业贷款”与“农户贷款”涵盖范围又存在交叉重复部分,影响涉农贷款统计的准确性。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细化相关口径,形成统一的指标归属。从承贷主体、所属地域、贷款用途等方面,按照实用、有效、可操作的原则,出台明确而详尽的指标释义,细化指标口径,使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基层信用社在指标归属、数据统计时能形成统一口径,确保涉农贷款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加强对涉农贷款的数据审核监督。强化金融机构贷款用途管理,改变金融机构独家认定涉农贷款模式,建立金融机构、涉农主管部门以及承贷主体多家协商和联动的涉农贷款发放和分类统计机制,规范统计行为。

(三)加强对虚假统计的惩处力度。对不按规定口径,任意归属造成涉农贷款数据严重失真的,要按照《统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确保涉农贷款统计的真实性、权威性。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篇6

XX合作银行一直把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作为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来抓,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得以快速发展,截止XX年12月31我行小额农贷余额已达到XXX万元,占各项贷款的XX%。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由于小额贷款管理难度大、信息不对称、贷款“三查”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机制缺失等原因,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户小额贷款暴露出了一些管理漏洞,出现假冒名贷款现象,给农合机构信贷资产安全带来较大威胁。近期我们实地调查了XX分理处和XX支行二家网点,剖析其中原因,寻找解决对策,现将本次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行农户小额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产业风险。农牧业生产周期长,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如发生自然灾害,在短期内很难恢复正常生产,农牧民还贷压力加重,小额农户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二)农户素质风险。调查发现,形成不良的小额农贷也并不是全部都是由于市场风险或农户自身存在不良动机等道德因素造成,往往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农户的个人农业管理水平局限所致,例如一些农户见到领居种植黄桅子、马铃薯、养殖桑蚕得利,于是不考虑市场风险和自身能力,尽管投资热情高、还款意愿真实,但其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并不与所从事的项目匹配,结果出现风险没了退路。而在这一类农户当中,高估预期效益、盲目扩张、高负债经营的情况占了较大比重,例如一部份青年创业贷款中青年农户自身没有多少自筹资金,创业资金大多来源于信贷资金,后期造成了资金紧张,周转不过来而面临损失。此类贷款的问题多数表现为将小额农贷“化整为零”,“顶冒名”等形式存在,一旦形成风险,对农合机构维权极为不利。

(三)道德风险。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使基层信贷人员在操作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人情放贷”现象较为普遍,加之一些农民信用观念薄弱,导致小额农贷风险不断加大。在个别农户出现失信行为,可能会在小范围出现“传染性”,会直接影响着信贷市场的营销和巩固。

二、形成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外部因素。

(1)自然风险。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往往是靠天吃饭和市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投入资金将付之东流,潜伏着不可避免的贷款风险。例如XX年6月12日我县遭受特大洪水,许多乡镇农作物惨遭洪水侵蚀,农作物产量降低或者没有收成,民房被毁,农民生活困难,无法归还当年贷款利息或本息,造成我行部分贷款形成了四级、五级不良贷款。

(2)市场风险。一些传统低值的农产品的供过于求,加之种籽、化肥涨价、粮价持续低迷,销路不畅,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无形中加大了小额贷款投入的市场风险。XX县是桑蚕之乡,以XX镇、XX乡、XX乡较为有名,XX年我国受到金融风暴影响,蚕丝价格受到极大影响,许多蚕丝厂面临停产和倒闭的状态,使农户蚕茧无人收购或价格很低,倒臵我行部分桑蚕农户无法归还到期贷款和利息,形成了不良贷款。

(3)、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管理催收难度大。一是小额农贷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十分大。从调查的两个营点情况看,一个信贷员最少要管700多户,最多的要管上千户,如此大的工作量,信贷员要做好贷款的催收、结息、调查等工作,实属不易。二是小额农贷设及地域广,清收工作难度大。我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部分为每户1-3万元,而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耕种每户只需要几

千元,小额农户贷款中贷款额度较高的借款人大多是外出经商、打工者。据不完全统计,3万元额度借款人,每个营点都有10%-15%的人外出打工,有的打工者连春节、清明都不回家,信贷员常年找不到当事人,收贷收息难度加大。去年底,二个营业网点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共XXX笔,金额XXX万元。其中无法结息XX笔,金额XX万元,无法结息占比XX%。

(二)、内部因素。

1、信贷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小额农贷贷后管理不到位。小额农户贷款涉及面广、额度小,基层农信社1名信贷人员要管理几百户甚至上千户农户,加上实行三年轮岗规定,信贷员刚好熟悉当地农户情况,根本无法对贷款进行跟踪检查,增加了信贷风险。例如XX分理处6位信贷员,管辖XX个村民委,总共108个自然屯,农户数达XXX户,贷款余额XXX万元,其中农户贷款XX户,农户贷款余额XX万。X位信贷员中XX位管理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贷款,其他信贷员平均管理农户达500-700户左右,18-20个自然屯。贷款跟踪难度大,不利于贷后调查和检查。

2、贷款调查不到位,个别村农户资信评估存在形式主义现象。目前,农户小额贷款审查和信用评级主要依靠村委和农户,但村委会和其成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难免掺杂一些人情关系等成分,使评级工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而信贷人员又缺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深入调查,有的农村信用社在核发农户贷款证时,主要基础资料靠村组干部代为填报,信贷资料残缺不全。个别信贷员在放贷中,只采取听村组干部对贷款农户的口头介绍,看村组干部报来的残缺不全的基础资料,甚至凭贷款户近年还贷感觉等。由于信贷人员调查不深入,对贷款户情况掌握不够,造成贷款风险居高不下。

3,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贷款管理滞后。贷款检查是贷款

“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农户贷款额度小、对象广、分布散,行业杂,而由于缺乏信员人员,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到期清收。另一方面,有的信贷人员存在重企业轻农户的模糊认识,认为农户贷款是人在帐不烂,所以农户贷款逾期也不及时催收,加之对农户贷款贷后检查不到位,有的信贷员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千元或万余元,因此造成贷款逾期不闻不问,借款农户下落不明,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有增无减。

4,信贷人员素质偏低,形成道德风险。个别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甚至假冒贷款,使信贷风险有延续和放大的可能。例如XXX合作银行出现的假冒名贷款案例。

(三)有效防范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做法。

1、要实事求是的推广农户贷款工作。不能采取硬性指标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发出多少《贷款证》、发放多少贷款额,要实事求是的推广农户贷款工作。对小额农户贷款进行评估定级,要达到评估定级的真实性,以防止贷款调查评价不实。同时,在贷款发放过程中还要根据农户的生产、生活发展计划和信贷员认真调查评估的结果而确定金额、期限,要将贷款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并监督其按用途使用。杜绝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贷后不管的形式主义。

(2)坚持信贷岗位双人操作和定期异地岗位轮换。在信用评级、授信和贷款证颁发环节,实行双人同时经办、平行监督。

(3)细化柜台经办人员的审核职责。柜台经办人员对贷款证和身份证的审核内容有哪些、审核方式怎样、审核资料如何保管以及贷款发放后的账务处理和核对等。

4、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收回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建全考核

机制,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的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收回率。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1、首先是简化首次贷后检查程序;其次是通过电话进行后续贷后检查,建立后续检查台账,通过电话了解贷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最后是做好现场检查,贷款发放后规定时间内,信贷人员利用下乡收贷、开展宣传活动等时机入户开展贷后现场检查。

2、建立多方参与的贷后现场检查管理。利用与当地村委会特殊地缘、人缘关系,建立起村委会干部多方参与的贷后管理模式。

3、是建立多渠道的小额贷款催收方式。首先是建立电子化贷款催收方式,利用综合业务系统短息服务平台,为每位贷款户开通手机短息服务,定期发送贷款利息额和利息催收通知。其次是利用张贴公告的形式进行催收或通过电话方式和当面进行催收。

XXX合作银行

浅析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 篇7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效益之源。因此,各级信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清收盘活工作的重要性,要把此项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全体员工,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必胜信心,吃大苦,耐大劳,千方百计保全信贷资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信用社资金损失,降低风险,确保信用社真正认识到,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将严重制约信用社健康快速发展,清收盘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用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要想实现不良资产的盘活清收,必须做到机构、人员、措施三到位,组建专门的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实行专业管理,实施专项考核,要明确清收计划,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协调各方关系,积极协助依法清收不良贷款,专业处置化解资产风险。

三、摸清底子,完善手续

资产部要对分账资产拉网排查,逐户见面,摸清底子,建立贷户档案。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小后大的原则,能清收的清收,能保全的保全,下大力气开展完善手续工作,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尽可能使每一笔每一户贷款都具备完善的法定手续,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四、依法起诉,强制收贷

要经过排查摸底,对有钱或有物欠贷不还的“赖债户”、“钉子户”,通过签发催收通知书等手段,先保全后起诉。在依法起诉收回不良贷款时,从农村信用社整体效益出发,应切实注意三点:一是对起诉的每笔贷款要斟酌是否有价值,防止出现诉讼等费用高于收回贷款的现象。二是要对欠贷户做深入细致的调查,防止打赢官司收不到钱或物。三是对依法收贷判决的抵贷物资要科学评估其真实价值,防止出一低值甚至不能变现的物资抵顶高额贷款现象,从而解决不良贷款表面降低无实际效益问题。

五、政府支持,借力清收

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县级联社,要向地方政府多汇报、多请示,争取理解和支持,凭借经检、监察等行政执法部门的力量,帮助农村信用社打赢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要通过不断地向各级政府领导汇报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对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对加大新的贷款投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争取政府成立清收不良贷款领导小组,组织人行、信用社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专门的班子专司清收之职,列出清收名单,制订清收政策,层层部署清收任务,定期考核与督促。在清收不良贷款活动中,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相结合的手段,重点抓好有影响的贷款的清收,起到打击一个、震动一片、教育一方的作用,既达到清不良贷款,又促进规范和整顿农村信用秩序的目的。

六、落实责任,连带清收

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中的审批、担保、介绍等责任人,采取“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办法,追究责任,负责清收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对近几年来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领导带头、主管部室督促、落实奖罚措施等办法,促使不良贷款发放责任人予发清收。对每个贷款责任夫制订出按月清收的计划、次月即进行考核的办法,视其完成清收效果不佳者,要限期予以清收,对清收效果不佳者,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软硬措施结合,促进贷款责任人收回不良贷款。

七、跟踪改制,盘活贷款

对企业被租赁、出售、拍卖等改制过程中“悬空”的贷款,采取跟踪做工作的措施,予以盘活,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的目的。采取这种措施的对象主要是原乡镇村办企业,通过县、政府宣传企业 甩掉贷款包袱的害处,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改制后的企业 接收原企业签订协议,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在资产上给新企业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改制后的企业承担原企业债务,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样,农村信用社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跟踪盘活不良贷款,按时收利息,既降低不良贷款,又增加利息收入。

八、雪中送炭,激活贷款

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难的思考 篇8

随着农信社向农村银行改制步伐加快,不良贷款作为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化解不良贷款包袱已刻不容缓。农信社除了争取政府用土地置换不良贷款外,自身更要加大清收力度,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由于不良贷款多属长期积累沉淀形成,要想在短期内收回难度很大,因为好收的早就收回了,剩下的基本上是难啃的“硬骨头”。但不管清收多么难,不良贷款必须还要收,这关系到改革成败和农信社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剖析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的难点,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对破解不良贷款清收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良贷款清收的难点

(一)作为清收的主体农信社而言,从主观上讲,信贷人员对不良贷款清收存在畏难情绪。一是难得找到人,有的借款人搬走、调离或外出务工经商,地址和联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清收信息中断。二是找到人难得做工作,有的借款人有钱不还赖账,有的以前多次转据或增贷收息嫌债务过大不愿偿还,有的确实厂垮人散或经营不善借款人无力偿还。三是怕秋后算账被追究责任,有些不良贷款信贷人员好不容易找到借款人,做工作可以一次还清或办理借新还旧,采取灵活减免利息措施能收回,信贷人员不敢当家担心手续不齐或按文件规定难落实到位,今后可能受处分,思想上存在顾虑不敢大胆搞错失良机,影响清收效果。

(二)借款户缺乏还贷意识。作为清收的对象借款户而言,有的相互攀比跟着不还,有的认为信用社长期未找可以不还,有的认为要钱投资还了不好再贷,有的只愿还原贷本金对转据后息转本部分不愿偿还,有的以私借公用为由推拖不还,有的认为不还信用社拿自己没办法,而不良贷款绝大多数是信用方式发放,对借款人约束乏力,甚至有的借款人转移资产到他人名下,导致法院难以查封其财产。由于城乡流动性增大,借款人夫妻双方同时在家的较少,而要借款还旧有的借款人外出务工经商不能当面办理贷款手续,导致清收盘活搁浅。

(三)作为清收的外因,借助行政和司法力量缺乏长效动力机制,导致外力清收难以持久。表现为依靠地方党政和村级干部支持清收忽冷忽热,以会议为主要形式推动往往起到一时作用,但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必须利益驱动才能保障,明确收回不良贷款的好处予以激励,用物质刺激或信贷投放进行反哺,从而调动政府或村级干部的积极性,但目前缺乏相应的长效激励机制。另外,依法清收存在执行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不良贷款起诉后借款人逃债不见面,有的找关系影响法院执行,特别是借款人作为本地人在贷款起诉后通过多种手段干扰当地法院执行,有的借款人有能力偿还不还,有的确实没有执行能力,诸多因素导致依法清收起到一定效果但不明显,而且费用大成本高。

对策建议 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借助内外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而且要苦干加巧干,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实效。

(一)从清收的方式上要放活。由于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复杂,借款对象千差万别,收回难度较大,要想盘活不良贷款,必须因人而异,因户施策,打破只收现金的单一模式,采取多种方式灵活清收,为了抢救信贷资产,只要能降低风险,账务不搞乱,真实合法有效盘活的,可以借新还旧,可以先还后贷,可以适当减免利息,可以接收抵债资产,可以收回部分现金,可以将信用变成担保方式,可以分期还款,还可以风险代理,只要有利于盘活的方法在合法的前提下都可以采用,同时联社要给予基层信用社一定的自主权,明确只要合规操作可以免除信贷人员的责任,可以即收即审解决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让基层信用社放手放心清收盘活不良贷款。

(二)从清收的奖励上要多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调动清收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在奖励政策上解放思想。一是对直接清收人员收回不良贷款的按贷款清收难度给予奖励,实行多劳多得。二是对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完成好的单位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调动团队清收积极性。三是对间接支持信用社收回不良贷款的,包括政府和村级干部,按贷款收回的多少给予一定的奖励,体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而且对完成任务越好,奖励力度越大。四是对依法收回不良贷款除了按规定向法院应缴纳费用外,对得力的法官要给予一定的报酬进行奖励,让做事的人不吃亏。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篇9

安徽省农信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称贷款人)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安徽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07〕78号)要求,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称借款人)发放的助学贷款。贷款的用途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贷款的最高限额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贷款实行借款人一次申请,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贷款人分学年发放的办法。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执行;如遇调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借款人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学校举办者补贴,借款人毕业后的贷款利息,由借款人自付。

一、贷款的申请

1.安徽省农信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照就近原则,由借款人在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同一学年度,已经获得本贷款的学生,不得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经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

—4— 申请本贷款;已经在高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申请本贷款。

2.借款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本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中的安徽籍学生;本省成人高等学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学生中的安徽籍学生;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

(3)家庭经济收入不足以支付借款人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3.借款人申请时应提交的材料:

(1)借款人为当年考取高校且尚未入学的新生的,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在贷款人处领取); 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在贷款人处领取);

③借款人的身份证、新生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及学校相关收费标准、开户行名称和账号;

④借款人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的复印件。

(2)借款人为已入校就读的学生,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5— ①学校提供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生源地证明; 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在贷款人处领取); 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在贷款人处领取);

④借款人的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

⑤借款人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的复印件。

二、贷款的偿还

1.借款人毕业离校前,应当与贷款人进行债务确认,签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确认书,制定还款计划,并经所在高校证明。借款人办理前款规定的手续后,所在高校方可为其办理毕业手续。

2.借款人毕业离校前,应当在贷款人处开立个人还款账户,保证在每次还款日前足额存入当期应还款额,由贷款人直接从账户中扣收。

3.借款人可以选择贷款的偿还方式,允许其一次或者分次提前还贷。提前还贷的,贷款人应当按照贷款实际期限计算利息,不得加收除应收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4.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由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计划确定,原则上不超过10年。

—6— 注:了解相关细则请登录安徽学生资助网(网址:/xszz/)查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安徽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07〕78号)。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篇10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加快推进改制化险步伐,整治和创优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县政府决定开展创优金融生态环境清收处置农信社不良贷款,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省协调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化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针对农信社贷款市场份额大、不良贷款占比高、经营风险隐患显现的现状,以开展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为抓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作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清收不良贷款,创优金融生态环境,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清收处置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领导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长:*** 县政府县长

常务副组长:*** 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 副

长:*** 县政府办公室办主任

***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成员:*** 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 县发改局局长

*** 县人社局局长

*** 县市场监管局第一副局长

*** 县民政局局长

*** 县国土局局长

*** 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

*** 县公安局副局长

*** 县检察院副检察长

*** 县法院副院长

*** 县政府金融办负责人

*** 县银监办主任

*** 人行**支行行长

*** 县信用联社主任

*** 县信用联社副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清收处置的日常事务和协调联系,办公室实行双牵头,设在县政府金融办和县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兼),常务副主任:***(兼),副主任:***(兼),成员由县政府金融办、县信用联社抽调专人组成。

三、清收目标

2018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实现双降,不良率控制在5%以内。

四、清收范围

全县农村信用社全部不良贷款(含表内、表外)。重点帮助清收8个方面农信社不良贷款:

1、公职人员和金融机构职工拖欠贷款;

2、农村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群体拖欠贷款;

3、农信社社团、银团及前20大户不良贷款;

4、历史遗留的乡村集体组织贷款;

5、本金已预期但尚未形成不良的前20大户贷款;

6、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

7、农信社涉诉类不良贷款;

8、扶贫小额信用不良贷款。

五、实施步骤

集中清理时间为:2018年2月10日至2018年12月31日分为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摸底排查,深入宣传(2月10日——2月28日)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共同做好不良贷款清收摸底排查工作。围绕工作重点,收集整理有关欠贷主体尤其是大户、难户、重点户、赖债户等的债务情况、贷款情况、工作情况、家庭住所、财产经营状况、家庭背景等相关信息,并登记造册,为清收工作提供真实可靠、手续完备的数据和资料,并及时上报清收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各级集中清理工作领导组和农信社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议,安排部署清收工作,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强化县、乡、村三级主体责任,充分利用当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发动,强化舆论宣传。第二阶段:营造氛围,主动还款(3月1日——4月30日)

县清收处置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会同农信社在认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重点乡(镇)、村和重点户,严格区分生产经营损失和有能力据不偿还两种情形,认真摸底排查出对清欠工作有影响和带动的典型人和事。要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邮箱等举报渠道,掌握在贷款和清贷过程中的违规和违纪行为,给于坚决查处,在全县营造浓厚的清收氛围。县联社负责落实催告欠贷责任人,以书面形式通知各欠贷主体,做好欠贷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督促其主动归还所欠贷款。

第三阶段:分类处置,依法清收(5月1日——11月30日)

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主动归还贷款的,由县清收领导组对照清收重点内容,拟定专项处置方案,明确方法步骤,分类推进。涉及公职人员、农村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的,严格落实全省协调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化险工作会议要求的“要么交票子,要么交帽子”,由清收领导组办公室提出处置建议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分类处置。对清收处置中发现的违纪行为,由清收处置领导组移交同级监委,立案查处。

第四阶段:督查验收,总结评比(12月1日——12月31日)

县政府安排人员组成督察小组,根据年初工作要求,对全县清收效果进行督查考评,表彰先进,实施奖惩。专项行动结束后,工作成效差的单位要专题分析原因,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加大清收力度。同时将工作中发现的好思路、和做法在全县进行推广,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六、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清收处置农信社不良贷款有利于加快县级农信社改制步伐,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创优全县金融生态环境,提升社会诚信意识。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措施,认真组织好清收工作。

二是加强领导。各单位要比照县政府成立组织开展集中清收处置农信社不良贷款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负责本单位清收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实施等工作,清收领导组办公室的日常开支由同级农信社负责,确保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各县(市、区)政府组织机构设置情况于2018年3月1日前报送县政府金融办工作办公室和市信用联社。

三是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精心组织、强化责任,落实措施,通力配合,组建专职清收领导组办公室,确保清收工作取得成效。农信社要发挥清收工作主体作用,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做好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资金追缴及其他相关工作。宣传部门要制定专门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持续、深入、广泛开展宣传报道,为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公检法要开辟涉及农信社欠贷案件的“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特事特办,为清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形成高压态势。要协调监委、组织部门采取强力措施,对清收工作中发现的违纪问题坚决查处。其他有关部门在处理涉及不良贷款业务工作时要简化手续,减免费用,提供广泛支持,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

四是加强督导。清收工作实行每周一汇报,逐月一通报,按月一调度,及时汇总清收工作中的新动向、新措施和先进典型。按照“集中解决,形成机制”的总体要求。选定一批恶意欠贷的重点户、难点户移送纪检、司法进行严厉打击,高压清收。

县委书记莅临农信社调研指导工作 篇11

安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〇一二年X月X日

加快推进商行组建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县委书记XX调研

指导我县联社“组行”工作

为加快推进农信社改组农商行步伐,协调组建过程中的困难及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秋、国庆节后第一周,x月X上午,县委书记XXX莅临我县联社就“组行”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市农信办主任XX,县领导XX、XX及县委办、政府办、金融办、县人行、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房管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上,联社理事长XX就联社基本情况、改革发展进度、组建后的优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向徐书记进行了汇报,同时就帮助农信社加快不良贷款清收、税费减免、协调财政资金存入等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议。县人行、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房管中心等与会县直单位负责人就如何支持、协助农信社组建农商行进行了表态发言。

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篇12

6月19日下午,信贷员朱奎林坐车前往湖南省平江县马头村六峰岭,拜访贷款农户。这是住在山顶的一家人,主人名叫许超,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27岁,经营着一家生态养鸡场,养殖芦花鸡。

许超中学毕业后就跟着老乡外出打工,学习水电安装,有了些积蓄,2014年年底回老家开办养鸡场。家里的老人挺支持许超的想法,岳父岳母专门把位于马头村六峰岭山顶附近的老房子拿出来,改造成鸡舍。

去年,他通过信贷员朱奎林从中和农信平江分公司贷了5万元,用于购买新的芦花鸡苗,改良品种。现在他饲养的芦花鸡达到1500多只,平均每天能产蛋1000多枚。每个月,卖鸡蛋的收入除了还分期贷款还有一些结余。

中和农信隶属中国扶贫基金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性小额信贷专业机构,在全国18个省180个县1700多个乡镇都驻扎了信贷员,平均一个信贷员对接一个乡镇,已为超过百万的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153亿元贷款。

朱奎林对接的是平江县的伍市镇,已有百余个贷款农户。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访村庄,为需要贷款的人登记在册。“不少老乡没有银行流水,也没有资产证明,没有太多抵押物,他们没有‘信用’数据,难以在一般的金融机构贷款”,朱奎林说:“第一次借钱给他们,我都会先去他们家里看看,看看田地或者作坊,并从亲朋好友那里,侧面打听其人缘、人品等。从信贷专业角度讲,就是把农户的诚实、守信、孝顺、人品等评价,转化成可衡量、可记录的经济信用。然后,农户就可以进行纯信用贷款了,最快的时候,半天就能放款。有了第一次的转化,老乡开始有了信用记录。”

在当地,像许超这样,没有抵押,通过信贷员“察言观色”般的考察后,贷到款的老乡有不少。

李创庭在汨罗江的青冲大桥下面放养了1600只鸭子。在他看来,问亲友借钱总是惴惴不安,一旦对方急着要用,碍于人情不得不还。贷款则是“我自己有数,有借有还,我没到期,你不能催我”,心里更踏实。他贷款了3万元用于购买鸭苗、饲料,搭建鸭舍,看着自己的鸭子在汨罗江里扑腾,李创庭的脸上满是自豪。

湖南平江盛产楠竹,青冲村46岁的黄志周和妻子已经干了18年的篾工。在简陋的路边“厂房”,他们把楠竹劈成几条5厘米宽的窄条,每段竹条去掉节疤,均匀钻上五六个孔,最后,夫妻二人合力,把10多段加工好的竹条用钢铆钉拼接成一条竹架板,也就是建筑工地上搭建在脚手架上供工人行走的踏板。这样一条竹架板售价25元,每条利润8元,一天下来,他们最多做30条,毛利润240元,“没有赚过一分容易钱,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

黄志周用贷来的2万元,买材料扩大规模生产,学着每个月还贷,慢慢积累自己的经济信用,是因为“说不定未来还能做得更大,还要借钱。”

朱奎林说,这些农户的还款意愿非常强烈,每个月到了要还贷的时候,他们一定按时打款。农户非常珍视自己的信用。对很多人来说,这笔贷款不仅仅是启动资金,还开启了信用积累的第一步。好借好还,就有了信用,未来想要做大的时候,还能续贷,能有更大的空间。

39岁的王建新是农科村的养殖户,除了养猪外,还养蛇。养蛇技术含量高、投入大、周期长,之前老公想说服她养蛇,说了4年,王建新终于下决心试试,但得借5万元。后来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信贷员朱奎林。王建新与信贷员见面,很坚定地说:“我借的钱,我能还。”但是,朱奎林还是对王建新的情况左右打量:“这个女人爱干净,说猪和蛇住的地方要搞干净,就像她自己睡的地方要搞干净一样。”这一点,让朱奎林印象深刻。

去年,王建新贷款了5万元,用于购买蛇蛋等开支。今年,这笔贷款还完后,她的信用额度增加到了10万元。最近她办理了新一期10万元的贷款手续。她准备买一套设备,提取毒蛇的毒液卖,“1克毒液的价格比1克黄金还贵。”她说。当地人时兴把钱投在房子上,王建新比划着说,等未来有钱了,也要建一个大房子,全家都住进去。

越来越多的改变发生在观念层面。前不久,许超在养鸡场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名为“食法自然”的品牌,和别人合伙在长沙开设了一个销售点。经过品牌包装,一个装有30枚鸡蛋的礼品袋,能卖到100元。但是,销售不是太理想。朋友建议他,上网注册一个网店,拓展一下网上销售。

6月21日,许超跟着信贷员朱奎林来到当地的淡江村,参加中和农信与 “蚂蚁金服”网络金融公司举行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会上来了不少网络信贷和网络销售的专家,不少农户也从周边赶来,见见世面。来自杭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许超和朱奎林,未来农户需要贷款,只要拿起手机,短短几秒,后台就会基于其农户画像和征信体系进行判断并发放贷款了。

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需要什么材料:

一、申请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需要提交的资料

1)身份证件复印件;

2)《农户贷款证》;

3)申请人印章;

4)农村信用社要求的其它材料。

二、贷款条件

1)申请人具有合法身份;

2)农户系信用社辖区农户;

3)申请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申请人或家庭成员具备劳动生产或经营管理能力;

5)申请人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6)申请人信用良好,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7)农村信用社规定的其他条件。

小额信用贷款基本知识

什么是国际上定义的小额信用贷款?

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小额信贷(Microcredit)是专门为那些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服务的低收入人群设计的贷款产品,其目的是为低收入人群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善生计、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根据国际小额信贷信息交流平台(MIX-Microfi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的定义,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不超过当地人均国民收入的2.5倍。“小额信贷”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贷款额度、运行规范的专有名词,不符合这些特征的不属于小额信贷。

国际上的小额信用贷款强调的是公益性的瞄准与商业性运营相结合,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追求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增强经济与社会包容性的重要手段。小额信贷与其他金融服务不同的是,它不仅要追求能经受住市场竞争考验的可持续的财务目标,又要追求服务于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目标。

微型金融(microfinance)与小额信贷(microcredit)是什么关系?

随着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拓展出现了微型金融(Microfinance)的概念,指专门针对贫困、低收入的人口和微型企业提供的小额金融服务,不仅包括小额信贷,还包括小额储蓄、汇款和小额保险等。在微型金融的概念最早引入中国时,有关学者将其译为小额信贷,这实际上是一种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译法。在中国,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的概念及实践并未严格区分,通常都使用小额信贷这一说法。与小额信贷相近的概念还有小额贷款,但小额贷款不强调针对低端客户,仅指提供额度较小的贷款服务。

国际上,现代小额信贷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出现一些发展类项目,开始推广补贴性的小额信用贷款,但鲜有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初,现代小额信贷诞生了。一些实验项目向贫困妇女提供小额信贷开展微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先驱者包括孟加拉乡村银行、拉美的行动国际和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银行。2006年,尤努斯教授荣获200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本人也被大家誉为“小额信贷之父”、“穷人银行家”。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国际上一些机构开始实施小额信贷项目,主要是各类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创造了100多种不同的信贷模式。

20世纪80年代,全球小额信贷项目在不断改进创新,掀起了小额信贷的高潮。但由捐赠者支持、目标定位为扶贫的信贷模式不断受到批评,强调逐步扩大服务规模,并把注意力转向财务上的自立和持续发展以及减少对捐助者的依赖;从而形成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两大阵营。

20世纪90年代初,“小额信贷”开始被“微型金融”所取代,即不只是贷款,还提供储蓄、保险和汇款结算等服务。

1995年6月,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成立,推动了世界小额信贷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推动了小额信贷走向国际化、规范化。原来一些在“扶贫协商小组”工作过的专家,还组建了咨询公司,参与小额信贷事业(如IPC公司)。

现在,传统小额信用贷款和较大规模的金融体系的边界开始模糊,一些国家,一些商业机构也正在进行小额信贷经营。人们越来越强调应建立为穷人服务的完整或普惠形金融体系。

为什么小额信贷设置高利率?

小额信用贷款的利息是客户所支付的所有成本,对于贷款客户来说,除了支付利息,不需要再支付任何人情费用,交通费用以及其他交易成本。因为所有的收款和放款都由机构上门服务。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小额信贷机构的客户贷款的综合成本是最低的。

上一篇:文化营销之我见下一篇:屯东小学校务公开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