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用9篇)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1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农投入渠道不宽、投入结构不合理、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比较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加之普遍背着历史债务,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镇)、村机构的正常运转,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突破靠大量资金投入单一带动的模式,但现阶段资金投入的确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农村造血功能差。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加,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此外,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发展有不小的差距,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观念逐渐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广西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无钱送子女读书、无钱看病等现象还比较多地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低,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缺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农村中有活力的人大多外出谋生了,试点农村普遍缺少观念新、有知识、有魄力的干部,现有的干部总体上创新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尚比较欠缺,村干部的凝聚力差、号召力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人才建设打造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区,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资金投入问题通过多渠道筹集将逐步得到解决,但新农村发展的根本在人。记者在一些试点村了解到,部分村容村貌改善较快、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的试点村,往往依赖于一批服务于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外来专业人才,同时也依赖于当地头脑灵活、敢闯敢干,具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的干部或带头人。
首先,医疗卫生和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农村发展的短腿,这方面的人才匮乏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切实予以解决。为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考虑把市(县)农村乡镇卫生院归属市区各大医院分别管理,医务人员轮流派往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卫生院采取“上、聘、下、召”的办法:“上”是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聘”是聘用离退休专家,“下”是下派上级医疗机构骨干到卫生院服务,“召”是召回卫生院已经离岗“单干”的技术人才。
此外,在教育人才方面,可考虑市县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设主要课程的示范课,一对一与农村教师进行交流,可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选派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支教活动,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优待。可分期分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到中、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深造。
其次,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城市公务员和各方面人才轮流到农村工作。通过从高校选拔自愿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合理流动,多渠道解决制约农村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此外,要继续从每年招录的公务员中选拔一部分人到农村先行锻炼,通过安排中青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力度。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以高薪、高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等优惠待遇,促使各方面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和创业发展。
第三,重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给本土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传播最新农科知识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要重用本土人才。一要摸清底数,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的服务机制,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具有开发潜力的转业退伍军人、高中以上毕业生、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人员、企业下岗人员等作为乡土人才培养对象。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职业中学、中等专业技校等形式,培养懂经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政府要对乡土人才库的人才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提供科学指导和致富信息。
村干部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的乡土人才可以成为村级后备干部。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考虑到他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把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列,让一些“田间秀才”“种植能手”“养殖专家”发挥特长,进而带动和推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可以根据农村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培养村干部的有效途经。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民主推选出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年龄适中、能热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青年骨干,充实到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去,使其发挥更大的组织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1], 这五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 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 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 精深加工很少, 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竞争力较弱。
2. 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 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 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 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 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 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 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 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 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 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 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 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 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
近几年, 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 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 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 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 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 只对上不对下, 只要你能搞出政绩, 让领导看到, 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 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 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 答应不答应, 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 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 旧愁没消又增新愁”, 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 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4. 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
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 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 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 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规划, 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 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 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 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 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 没有把自己摆进去, 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 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 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5. 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
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 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 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 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 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 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 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 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 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 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 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 加快培育一批, 努力规范一批, 积极改造一批, 着力提升一批, 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
2. 培养新型农民, 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 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 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 提倡移风易俗, 反对封建迷信,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 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
3. 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 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 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 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 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 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新农村建设, 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 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 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 体现农村的特色, 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 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 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 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 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 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 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不增加乡村债务, 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 不搞强迫命令, 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 动态管理, 决不能搞一刀切。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 未规划不批建”, 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 不再浪费。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 但好事需要办实, 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 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 多予少取,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而不是砸一笔钱、速成一批典型。
4. 科学引导民力。
建设新农村, 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 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 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 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投资引导, 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 捆绑有关项目资金, 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 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 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 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 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 形成在基层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5.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 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 民间投入, 金融投入, 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连保贷款范围。各镇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 还要采取有效措施, 吸引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和基础设施, 公益事业建设, 形成多元化投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46-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必须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十六大以来,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这五句话,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强调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充分調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教育落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金融事业落后等多方面的限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建设最坚实的基础是农村基础教育,它承担着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的重要责任,并且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但是,“现有的一套体制基本上是围绕硬件发展、规模扩大、普及率来运作”。也就是说现有的一套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农村教育。因而,农村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是以升学率为其单一目标;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且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关系着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进而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
亿万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基础教育落后,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严重问题。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说改善农村教育是目前我们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1.2 农村金融事业落后
农村金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命脉,广大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包括建设新农村的20字要求都离不开金融。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还没有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其中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网点分布不平衡,农民存贷款困难;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农村资金外流,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撑日趋弱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促进粮食的增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还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发展这一关键的环节。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配置,其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如今,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则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抓好这项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3 农民增收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加强,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困难的深层矛盾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也会制约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问题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农业的主要资源缺乏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农民自身的素质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而其中农民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如果农民增收缓慢,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局面,会阻碍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扎实的经济基础。
1.4 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政权大厦的基石,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我们党领导群众进行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其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在新的时期,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由于出现了问题,不能发挥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从而无法很好的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农村党员干部民主意识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而且还必须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因为,基层民主不健全不仅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无法为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利益提供一个保障机制,更不能让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所以,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改革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 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改革和发展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基础教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到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不断改革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使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首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施“双证式”教育。“所谓双证式是指中学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 “双证式”教育它承担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形成了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社会培养更多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理念。其次、提高农村教育投入,统一城乡办学标准。“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因此,政府要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发展,在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第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稳定和提高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第四、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保证城乡教育师资平等。
2.2 大力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命脉就是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必须要依靠农村金融的支持。为此,我们应切实加强农村金融建设,改变目前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使农村金融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首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其次,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第三、选择合适的农村金融模式,以弥补我国地区差异大,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特点。
2.3 发展新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新农村建设“生活富裕”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基础,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首先、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其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来实现。第三、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技术能力较差是农民增收难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要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4 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村干部的文化素质,重视农村领导班子建设是农村政权建设和民主管理的核心环节。为此,我们要抓好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对农村村级主要负责人实行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此,带领农民致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民主管理机制。通过民主评议制度我们可以选拔优秀的能干的好干部,通过村务公开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群众民主监督机制。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社会目标,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自始至终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由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从制度、经济、社会各个角度去寻找综合解决的办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2008年基础教育发展五个关键词[J].人民教育,2008,3: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4
发布日期: 2014-11-08 发布:
1.我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本次调研范围内共有69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62个中心村,149个基层村,现已完成了33个中心村以及86个基层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区外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做法进行了调研。从房屋建设、村庄组织、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希望从中收获一份宝贵的经验,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与参考。
2.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并且期限较短,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划仅局限于城市和城镇范围内,农村规划覆盖率较低,农民建房无序进行。在编制规划中,某些地方有短视现象,规划的年限较短,势必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2)自然村庄规模散、小。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农村建房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河沿村,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严重影响了我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3)农村居民点建设管理薄弱。有些乡镇有农村居民规划点,但进居住区的少,在老宅基地翻盖多。究其原因为: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少、管理范围大,致使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和措施,各行政村的职能和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三是乡镇政府忙于招商引资、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忽视了农村规划和居民点的规划建设。
(4)城市规划代替村庄规划,缺少农村特色。有些村庄套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农村,忽视了农村经济的特点,把村庄建成了城市小区,这既不符合农村实际,也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加之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很大。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特色的角度来规划农村现代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才能使规划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趋大攀比,实施困难。某些官员急于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政绩,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经济实力,盲目攀比,超过了农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规划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以不增加农村负担为前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才能把规划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3.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3.1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十分必要。一是要统筹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把“实施村”的村级规划完成情况纳入考核,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使规划的编制有章可循;四是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部门要联合协调,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保证编制质量;五是要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六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
3.2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是其关键所在,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而改善生活则是新农村规划之中农民最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对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实事求是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可以一方面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要注重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两者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善农民生活两者之间教条的割裂。同时,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时刻将规划的受益体落在农民身上,要能够以服务于农民为主要导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能够积极的听取农民的心声,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3稳步推进、统筹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立足现状,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依据不同农村类型,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对于有经济实力、有改造条件的村庄,可先行进行试点,用市场经济机制带动其它村庄的规划建设。要从政策上鼓励、经费上支持、技术上指导、程序上规范,村庄的深度规划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稳步前进。规划要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按照规模适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要求,制定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解决好村庄总体布局问题。
3.4尊重民意、特色发展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和吸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大会等形式,请村民为建设规划出谋划策,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切合民意。在规划村庄的空间调整上,更要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对于那些农民群众总体富裕程度确实较高、且旧村改造的意愿非常强烈的村庄,应鼓励其在高水平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拆旧建新进行整体改造;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村庄,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不搞“劳民工程”和“形象工程”,要尊重农民意愿,把立足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局部改造上,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5
内容摘要:新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程,重在解决农村在村庄环境中出现的“脏、乱、差”问题,政府和村集体在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实施的同时,更要注意对村庄整体的规划,注意在现有的建设成果上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一种长效保持机制,注重利用有限的资金去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整治
一、农村环境整治的意义和现状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环境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和中国千家万户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有利于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整治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
自06年以来,我区各渔农村社区积极响应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委建设小康社区的号召,因地制宜,实施了环境整治工程。新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程,重在解决农村在村庄环境中出现的“脏、乱、差”问题,在实施环境整治建设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集中体现为道路硬化、街巷净化、村庄绿化、村道亮化的“环境四化”工程。首先硬化工程使进村道路、村主街道和街巷的路面得到了整修和硬化,路面平坦,排水顺畅的道路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然后是净化工程,主要针对的是村内柴草乱
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三乱”现象,和路旁的沙土堆、柴草堆、垃圾堆“三大堆”问题,各社区、各村由党员干部带头,严格管理,及时清理,还成立了专职卫生保洁队伍及时处理生活垃圾村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三是绿化工程。重点是进村公路和街道两侧以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在村庄周围、道路、河道两侧植树绿化,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最后是亮化工程。以渔农村路灯照明为主的亮化工程,遵循统一规划、量力而行、美观实用的原则,在主要村道安装路灯,使群众夜间出行更安全。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干部、党员带头宣传、治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不断增强。
二、当前新农村环境整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但本人07年在朱家尖南沙社区开展暖促工作这一期间,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建设的进程和实际效果。
本人在实际工作和多次下村了解调研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思考,将积累经验和调研成功相结合,认为当前新农村环境整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矛盾。
(一)急待提高的村民自身环境意识与政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的迫切希望,是社区各村环境整治建设的一个主要矛盾。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贵在一个新字,从一方面来讲,关键还是要政府、村干部以及全体村民的角色意识有一个新的转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村委在实施环境整治过程当中,一些村民的意识状态还是停留在“要我整治”的阶段,而没有转变到“我要整治”的阶段,村民中更多的表现出一
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而一旦涉及到村民个人利益时,他们更喜欢算小账,采取坚决阻挠的方式来应对。在我所在的社区的泽山村,因为一户村民的房子严重影响了村道建设,属违章建筑需要拆迁,但该户村民采取在村办公室闹事、谩骂等方式进行阻挠,以致拆迁工作受到阻碍,象这种情况是乡镇和村干部最头疼的事情。其次,在环境整治实施后取得短期成效后,总有村民有意无意地去破坏改造后的成果。虽然在村中配备了环保垃圾筒,但还是有个别村民和外来拾荒者旧有的生活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垃圾依旧照习惯往老地方扔,污水还是随处倒,新栽种的树木随手又被破坏,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村环境整治建设的进度,也使得农村环境整治难以保持一种长效机制。再次,农村是个多山林的地方,在村民上山干农活季节,清明祭祖、春节上坟等一些节日,总有村民缺乏森林防火意识,随处扔烟头,放鞭炮、点香、烧纸钱,这一切都是村庄山林容易发生火灾的隐患。
(二)村庄环境整治对科学布局的要求和相对滞后的村庄规划成为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中一个新的矛盾。
由于旧有的村庄规划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村里的生产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没有达到完全程度上的统一,而导致了现有村庄布局零乱,进一步给现在的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工作加大了难度。
南沙社区泽山村在列为环境整治示范村后,我曾多次下村查看建设情况,拍摄实地照片时,当一处处崭新的村貌出现在笔者眼前时,欣喜之余总感美中不足,下面是一排排栽种起来的树木和新建的房子,而在上面却是杆线交错,杂乱无章,实在影响美观,也不安全。其次,村里有个别牲
畜养殖场和下网问题非常突出,因为其所在地都靠近村民,整日臭气熏天,村民更是怨声载道,多次向村委和社区反映情况,严重影响了附近村民的正常生活,这样就导致了村民的个体生产劳作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再者,随着渔农民生产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村民开始建造附房和临时搭建工棚,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又浪费了土地资源,使得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整治建设资金的匮乏与村干部、村民建设自身家园的积极性之间形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建设一个突出的矛盾。
在实际下村的了解情况中,很多村干部反映,苦于没有资金,村庄内的一些工程迟迟不能启动,加之镇、村拨下来的资金有限,除了一些配套资金外,其他再无建设资金来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村干部的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挫折。虽然政府允诺,在环境整治出成效后,将以奖金的方式予以补偿,但这一举措也许能对拿得出前期投入资金的村庄有利,但对于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地域又相对宽广的村庄开展,确实加大了难度,也增加了村干部放手实施该项工程的后顾之忧。本人所驻的社区的庙跟村为所在镇最大的一个农业村,面积5.2平方公里,多山林和农田,拥有2000多的人口,加之村本身发展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这就加大了环境整治建设的力度,村里也只能在分期、分点中进行环境整治建设,村干部也只能望洋兴叹,要做到对该村环境整治全面覆盖实在太难。
三、针对上述三个矛盾的思考及建议。
(一)抓监督管理和抓宣传教育并重,双管齐下。
作为政府和村必须一边加大对村民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一边要实行必要的监管。一方面动用一切可利用的宣传工具,如各类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多方的力量来共同管护,逐渐地让村民从起初阶段变成村民自觉地维护起自身家园的一种习惯。如南沙社区泽山村在向广大村民宣传的同时,积极把村庄的环境保护条例纳入《村规民约》、《村民守则》、《卫生公约》、《护林公约》中,在村民中挑选有责任心、威信较高的老干部、老村民担任专职的环境管护员、卫生保洁员、护林员,与他们签定责任书,年终实行考核奖励制度,他们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村民。发动党员、妇女、老年人队伍的力量积极组织义务活动,如植树、清扫村道等活动,让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村班子还可考虑,建立定片、定区域环境卫生承包责任制,以村自然点,甚至以原有的村民小组、家庭为单位,对环境卫生创建的活动进行评比,实行奖惩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维护、相互监督的创卫氛围。社区、村要积极创建各类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如文明家庭、绿色家庭的评比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社区要发挥自身的服务指导功能,创建各种教育载体,组织环保知识、法律知识、健康生活、文明道德礼仪等培训班,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对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环保意识等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教育,在此基础上,村两委要加大村民自治管理力度,增强村干部办事的透明度,广开言路,积极鼓励他们对村庄建设献言献策,提高村民参与村里建设的积极性。多组织一些党员和村民代表到一些环境建设比较好的街道、乡镇、村参观、学习,拓展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建设家园的热情和使命感,形成以本村环境整治工作为中心,党员带领群众,村民代表带领村民的双主线建设队伍机制。
(二)搞村庄环境整治要遵循科学规划,做到统筹兼顾。
规划是建设的基础,搞村庄整治必须与科学的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具体地处理中我们得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地处理好绿化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关系。把绿化规划纳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绿化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重要组成。二是正确处理好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关系,在编制规划时既考虑到要“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又要注意到规划的可操作性、也要注意到村民的实际意愿,不搞一刀切,以便于实施为宜。三是正确处理好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关系。规划既要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征,也要始终把握村庄环境整治中突出乡村特色这一重点。首先可以考虑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实地考察做出科学的规划,要坚决拆除掉那些影响道路交通、环境、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如临时工棚和影响村民生活的牲畜养殖场等;坚决打击严重影响村民生活的解网等农活,严格限制在指定的地点下网,远离村民的日常生活。然后还要充分考虑到山水、山海农村的特点,保证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以后村民发展经济留足空间。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造好资金流出瓶颈,做到资尽其用。从开源来说,作为准备环境整治建设所在村的基层干部要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积极创建各种如“卫生示范点”,“整治村”等创建载体来向上争取资金,集中用于绿化造林,护林管理,绿化村道,绿色家庭创建,卫生保洁。同时使该些项目与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着“实事实办,好事好办”原则,采用良好壮苗造林,杜绝使用人情苗,做好施
工质量的督促和管理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忌广大干部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大的成绩,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盲目的投入,导致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针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政府可以考虑完善以奖励代补偿的资金支持方式,对经济薄弱的农村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现有的“示范村”、“整治村”的评价标准,根据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延长验收年限、在时间上允许相关村庄实行分期、分点的整治、改造和建设。另外政府应积极支持村里的的软实力建设,及时输入科技力量、文化力量,搞好农村现阶段适用于村民的各类教育培训,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科技、种文化,培养新人,树好典型。
政府要重点支持具有资源开发潜力,但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的村庄,正确引导,合理探寻村里尽可以利用的经济开发资源,发展村里的生态经济,如经济林、茶叶种植、野生兽禽养殖、农家乐等,只有搞活村里的经济,村庄环境整治建设资金才会源流不断。
(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广泛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广大干部始终要认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民,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放宽思路,放手让村民动手,同时可以借鉴各国各地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经验,如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模式等。广大农村干部和村民要充分领会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深刻内涵,把握好“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两者的辨证关系,既要搞活村里的经济,更充分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又要使环境整治工作紧紧围绕村里的经济发展,为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将村民的个人利益同村集体利益紧密结合,让我们的村
民主动地参与进来,自己动手拆除工棚,自己动手改厕,甚至是个人自发筹资,切实克服“等、靠、要”的懒散思想,切实发挥在解决村庄的建设资金上的关键和基础作用,让我们的新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乃至村庄的整体建设常青不衰。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6
院系: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贺荣华学号:20124190059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时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飞速发展便是有力的见证。
利用暑假期间我回到家乡,通过问卷,实地调查,咨询相关人员,询问本地农村人等形式完成了这次实践报告。
此次调查的内容包括: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收入的主要来源及提高收入的主要困难,村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主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随机抽取的调查样本,其基本情况比例分配符合正态分布原理,抽样方法科学。
(2)从性别看,被调查者中,男性所占比重为55%,女性为45%。(3)从年龄分布看,被调查者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20%,26-50岁的占40%,51-60岁的占24%,60岁以上的占16%。从学历状况看,被调查者中,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的占2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大专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1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民中有50%对新农村建设很了解;有35%比较了解;13%不太了解,只是听说过;还有2%的没听说过新农村建设这一说法。
(2)村民对目前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中14%的村民对自己目前的收入不满意;76%认为比较满意;10%是满意的。
(3)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村民的主要来源是传统农业;被调查中66%的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打工所得;20%为个体经营;14%为其他行业收入。
(4)农村的村风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中29%的村民认为村风很好没有不和谐的现象;71%的认为村风比较好,有个别不和谐现象;没有人选择村风比较差或一点都不好.
(5)农村的民主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村委对关系村民利益的事情如何决定这一问题,被调查中80%的人选择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或集广大群众意见决定;20%的人选择由村干部决定.(6)村民普遍反映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好。每村都装上了路灯,门前都是宽阔的水泥路,公园里还有很多健身设备,绿化、垃圾处理等都比较完善。大多村民认为村干部对村民很关心,特别是对老年人更是关心。有些村每年拨一定的钱给老年人交纳养老保险。
(7)在对领导阶层的访谈中得知,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抓经济,同时政治、文化一起抓.积极及时的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文件。
(8)村领导认为每个村的建设都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特色,确实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且这种模式都处于从基本成熟到较成熟的转型阶段。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领导班子经验不足,村民的不理解和配合不够。
(9)调查中发现农民存在两忧一忧失地后丧失生活来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征地现象比较普遍,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大多数农民的“恋土”情结较浓,不愿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然部分年青人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开始离开土地外出务工,逐渐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中,但是他们更相信祖辈传统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倘如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仍觉得故土难离,特别是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4050”人员,更担忧失去土地而丧失了生活的依靠。
二忧拆迁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农民虽然对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十分向往,但是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收入不稳,对搬迁建设新居缺乏足够的信心。一方面,他们盼望自己现在的居住条件能够尽快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把仅有的一点积蓄都投入到建房上去之后,往后的生产和生活无所依靠,因此,他们对搬迁到农民新村既赞同又担忧。同时,部分农民担心进入农民新村集中居住后,家庭费用支出增多,特别是水、电、气等费用的支出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三、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队、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2)村民对于征用土地没有很好的认识,他们担忧失地后丧失生活来源。这使得农民对政府工作的开展不够理解和支持,从而给政府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农村的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很重要。许多农民反映文化水平低是限制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平时的文娱活动也很少。
(4)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是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不断涌现。靖江是个轻纺名镇,有许多的印染厂,污水的处理不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靖江是个空港新城,地处萧山国际机场附近,机场的电磁波、噪音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四、对策与建议
(1)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村喇叭、明白纸、标语横幅、宣传车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转变农民的观念。提高和加强农民对土地征用的正确认识,把他们的观念从传统的依靠土地中转变过来。同时,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
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教育投入,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的机会。适时的为村民免费提供一些技术培训,开展一些体育,文娱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
(4)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宣传和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特别是企业。有污染的企业要加大力度做好污水处理工作,减少甚至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机场带来的污染,政府要积极的与机场负责人沟通,做出有效举措。加大对减少噪音,电磁波设备的投入。
五、心得体会
快乐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反复回忆、思索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几天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
社会是一所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使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短短时光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但我选择了坚持。七月,我用汗和泪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七月,我撒播希望,同时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在我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在自己的人生蓝图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但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磨练了自己的心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培养了自己的韧性。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更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对自身价值有了更客观的评价。我们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社会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
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7
1、农民法律意识低。
大部分农民, 甚至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也不强, 以为只要自己没有杀人放火就不算触犯法律, 根本不懂得法律不仅调整刑事犯罪关系, 还涉及了农民的生活、生产、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如农民建房, 以为自己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建房, 就谁也管不着, 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土地管理、村发展规划、邻里关系等多部法律法规, 看似正常却与法不符。在我们村就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村民居住的老宅子面积小,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 就想换一块大一点的宅基地盖大房子, 但自己又不符合再申请一块宅基地的条件, 于是贿赂村干部, 经村干部默许后便在自家责任田里盖新房, 这既不合法也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村容整洁”不符, 但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农村还是比较普遍的。
2、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 缺少公民权利意识。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但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农村选举在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有的甚至拉票贿选, 根本没有认识到参政、议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职责。在下乡调研时就有村民说每当村干部换届时,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给村民发东西, 大部分村民看谁给的东西多就会选谁, 而不去考虑为本村选一个干实事的带头人。在村务管理过程中, 采取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 没有一点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有的甚至怂恿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行, 利用村组织的名义谋取私利, 损害集体和其他农民的合法利益;有的农民认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有绝对的权力, 以“拉关系走后门”的思想贿赂权力执行者。根本不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造成权力对权利的侵犯, 触犯法律, 也导致腐败滋生。
3、有关农村、农民的立法滞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业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达20多件, 国务院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与此同时, 我国农业执法也在逐步加强, 执法水平逐步提高。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目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状况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比, 还有不小差距。在立法方面, 有些方面还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有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 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执法方面, 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多头执法、多层执法, 以及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比较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司法方面, 司法不公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加快农村法制建设的对策
1、加快农村立法工作。
我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 没有中国农村的法制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制化, 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目前, 我国立法工作进展迅速, 但是关于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立法却很少, 所以, 从中央到地方要结合农村、农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快涉及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征地、土地承包与流转、合伙经营、村发展规划、医疗、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确保广大农民安心搞建设、谋发展。同时, 立法工作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要, 使农民感觉到自己就是主人, 从而自觉的学法、守法、用法。
2、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转变观念。
通过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让广大农民真正体会到法律是公正、公平的, 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转变人们对法律地歪曲认识。广大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要为“三农”发展提供法律援助, 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案子, 不管多大都要加大追查力度, 一查到底;对经济困难的群众要免收诉讼费, 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司法机关要提高办事效率, 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减少执法活动中的主观随意性, 增强透明度, 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3、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法治氛围。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承包地;流转
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承包地流转有着密切地联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利用好农村的土地资产和资源,以实现建设目标,首先要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承包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进行应对。
一、新农村建设中承包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策和法律中对农村承包地的流转有着相对明确地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明确指出了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是,土地流转面积不大、比例不高。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观念落后,宁可抛荒土地也不愿意流转;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没有建立,不能解除农民流转土地后的后顾之忧; 三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没有建立流转有形市场、合同不够规范、确权发证不到位等。在新农村建设中,承包土地流转成为政府主导的流转行为。从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部门强制农户进行承包地流转
在新农村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土地流转以农民自发为主,但是,流转的面积并不大,比例也不高。但近年来,大部分的农地流转主要是由县乡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农村承包地流转。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土地流转往往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地、操纵土地流转价格、截留流转费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必须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34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及流转的方式。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属于集体所有,但农户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起着限制集体所有权的作用,集体组织不得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对非法干涉有权对抗。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显然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政府和村委会主导以至代替权利人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违法的,但是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政府和村委会帮助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流转效益则是合法的,是农民所需要的。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强行改变土地用途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标的是农业土地,主要是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设定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上的用益物权是一种他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只能在特定目的范围内直接支配土地,也就是在农业用地和经营农业的目的范围内支配土地,超越法定目的范围就没有支配权利,其支配不仅是无权支配,而且违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政府和村委会在主导承包地流转时,往往以经济利益和利润为目的实施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违法行为。
(三)耕地流转非粮化
耕地,特别是作为基本农田的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农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危害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地流转的非粮化情况严重,所谓的规模经营,大部分变成了比较效益更高的蔬菜、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或者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下滑。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一)正确定位承包地流转政策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政策,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明确的阐述,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因此,应当按照中央政策,稳定和完善承包经营,不得贬损家庭承包经营,不要夸大规模经营的好处,有条件的可以适度规模经营,而不得不顾条件地无度推进,要尊重农民的自愿,不得强制。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农民劳动权的实现
如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强制流转将承包地变为私人资本,就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条件,使农民丧失了劳动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政策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首先要解决转出土地的这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承包地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每亩多少租金,而是它是生活安定的基础和保障。在农民自愿流转的情况下,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应当没有问题,否则,农民不会流转土地。但在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承包地流转中,土地被转出后农民就往往失地失业。因此,要坚决制止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强制流转。
(三)应当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
违法强制流转农民承包地、强占土地的行为,是对农民财产的严重侵害,应当通过行政、刑事和民事责任予以追究。对政府违法流转土地应当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由上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土地管理和土地督察、行政监察部门严格地联合问责,追究其行政责任,具有问责权的任何一个部门都应当有首问职责,问责滞后与失职的应当追究各个问责部门的责任。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9
经 济 学 专 题
(课程论文)
学号:
专业:学科教学(思政)姓名: 教师: 年 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X县新农村建设发展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长期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实际、广泛宣传,采取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有待进一步总结分析,找出当前问题所在,提出积极对策,才能较好、较快地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使我县新农村建设达到更高的水平。关键词:新农村 问题 对策 因地制宜 正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小康就难以实现,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另一方面,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农业得到提升,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才有可能增强。
从经济上来看,农业发展不起来,农民不能摆脱贫困,国民经济的全面提升就很难赢得主动、农业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有所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管是农业还是农民,抑或是农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还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社会原因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农民都受着三座大山:住房、看病、就业的压迫。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摆脱传统做法,实行新农村的改革。
二、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县结合自身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遏制了土地抛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到目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速。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我县水利部门每年出资兴修农田水利、对各乡镇中小型水库实施加固、防险、扩容,对用水较为困难的农村启动扩堰增容、新建泵站,解决农田用水问题;村村通公路已基本实现,至2015年底除有个别的村尚未实现通村水泥路,全县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电话已进入农户家中,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现代化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脱粒机、播种机等在部分地方得到了应用。
2、我县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已修建了村民住宅楼(小区),行政村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3 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了农民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体育运动场所等娱乐文体设施,同时在农村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新能源,提倡村民的节约环保意识。
3、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15年全县人均纯收入达8850元/人/年,生活相对富裕,农户家中已基本拥有摩托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和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顺利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积极改造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覆盖全市各个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农民种养积极性增高,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积极发展牲猪、肉牛、蛋鸡、山羊等养殖产业、种植大棚蔬菜、茶叶,发展农家乐,办农产品加工、创办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先进县相比,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新农村建设步伐相对较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有些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的事,于是产生一种把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归咎于上级领导不力、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个别农民则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农民说:“我们欢迎、拥护、支持新农村建设,能不能搞好、建好,那是上级和干部们的事。”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难。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3、农民专业技能不高,短期难以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幼,加之新生代农村人口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这些都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
4、规划建设不标准,随意性大。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我县各村的地理环境又各不相同,很难制定一个统一标准的规划方案,规划工作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盖房无规可循,4 随意性大,往往是农民住房反复拆建,到处建,有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之感。另外,农村巷道有些还没有得到硬化,农民乱搭乱建,禽畜散养,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很大。
5、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发挥作用小。新农村建设,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作后盾的,再好的设想没钱也难办,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完善(如吴陈河镇山区乡大部分通村路还没硬化到位,或者不合格),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只依靠传统的农业难以实现集体增收,而市一级财政也比较困难,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没有能力投入和运着。
四、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应以政府统一规划,财政投入和多渠道融资建设为主,农民改善居住等生活环境条件,政府应以引导为主,不必强行推动,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要结合我县各地的实际情况,把乡村规划与农村生态环境优势结合起来,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实施以点带面方式,建设一批像吴陈河镇陈河村那样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2、发展红色旅游业、旅游农业。我县是大别山老革命根据地,产生过许多位将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通过广播、标语、文化墙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农民保护爱护文物的意识。利用山区优势打造中原山水红城。同时还可发展旅游农业,如建设草莓采摘观光园,生态园,板栗采摘园等,打造特色南方梯田景观。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县第二大支柱产业。
3、发展优势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牲猪养殖、茶叶、板栗、茶油、油菜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林业、畜牧、蔬菜等支柱产业,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4、强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强农 5 民的种植、养殖及务工技能培训(如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普及政策法制教育,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懂政策守法规、爱国家讲诚信、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5、扩展筹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筹集、捐助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还可以招商引资,兴办集体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解决集体经济薄弱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水利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后续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村容村貌整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
总之,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要克服“急于求成”思想。总之,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观念问题,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明确目标,要搞新农村,必须先搞清什么是新农村;二是解决态度问题,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投在哪儿,需要决策者端正态度,切实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为已任,而不是猛干一阵,寻求政绩。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所发展。参考文献
[1]庞守兴著 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N]。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徐辉、黄学溥著 中外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改革[N]。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09-22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05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09-11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10-20
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7-03
当前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07-05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