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24-09-22

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用11篇)

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1

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村民委员会组织过程中,大多数的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未进行过学习,选举中盲目行使权利;

2、贿选和家族式的选举普遍存在,不能真正意义上选出那些有能力、有魄力、愿意为村民办事的人,极大地强奸了法律和民意;

3、对候选人没有一个严格的候选标准和程序,思想腐化、行为不检点、政治意识淡薄、个人素质低下的干部大有人在。

4、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较差,搞形式多,不能真正切合农村实际,支持和带领农民增收、增产。

5、村干部在选举中的承诺,往往夸下海口,难以真正兑现,导致村民对干部失去信任。

6、村委会在实际工作中透明度不高,老百姓的知情权往往被侵犯而全然不知。

几点建议:

1、加强群众对民主建设有关法律和政策的了解和学习,提高群众的法律、政策和民主意识;

2、完善村委会组织法相关内容和细节,从法律上杜绝和禁止贿选和家族式参与的选举,让选举重点体现民意;

3、加强村干部候选人的思想、行为和政治考核,完善相关制度;

4、积极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者、指挥员为服务员、指导员,为群众提供积极的政策、法律和信息支持。

5、加强对村干部选举承诺的兑现监督,严禁欺骗民意的行为屡屡发生,监督树立好村干部的信誉度,强化村干部的责任感,增强老百姓的信任感。

6、加强村委会事务的透明度建设,从法律上和行政上坚决维护好老百姓的知情权。

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2

1. 1 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具体来说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科技创新、土地流转、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其他工作没有物质保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生活宽裕。这种宽裕不但体现在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体现在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福利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即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的法制观念,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第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地要因地制宜,在周密规划的基础上整治农村的村容村貌。

第五,管理民主。即在农村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村民自治的形式应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有多样性,评价村民自治的形式先进与否,应当以能否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进步为标准。

1.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 2.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现实,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而投资过多,也会产生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所以从根本上说,培养和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依靠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可靠后盾。把亿万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1. 2.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重要保证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不能仅仅发展城市而忽略农村,只有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共同富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从而实现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1. 2.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实现 “三个文明” 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包含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属于物质文明;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属于精神文明; 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1. 2.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 “三农问题” 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2006年,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制度,农民直接和间接因此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2004年,政府推出了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政策扶持建设农村电网,使得大电网的电可直接进村入户,农村电网的改造后农村的电价基本上做到同网同价,明显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保证全国1. 4亿农村学生,能顺利接受义务教育; 初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建立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避免很多农民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出现,保护农村低收入者的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流转权能。这些新的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不少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样也曝露出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2. 1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亟待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涣散,存在着没有好的领头人,班子结构不合理,班子成员不团结等问题,出现了无人管事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债务负担比较重、经济薄弱的村级组织,村干部工资都难以得到保障,有的村级集体经济为零,出现了无钱办事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大大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2 部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滞后,法制观念落后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不善于耐心说服教育、发扬民主,开会走过场,漠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影响了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权利。

调查显示,目前仍有不少农民不愿意也不懂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由于传统观念,致使农村中不少农民厌烦甚至害怕诉讼。这些弊端的存在直接导致“无诉”“私力救济”成了中国传统观念的主导价值取向,成了许多普通农民的生活准则。今天,法治的任务即为解除公权力对个人合法权利的压迫,但千年沉积下来的无诉厌讼观念导致人们法律意识淡薄,个体的权利受到极度的压抑,从而使现代法治在以权利义务关系为主的法律认可上受到了极大阻碍。

2. 3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为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提供物质保证,它代表村民行使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巩固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发展后劲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3 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3. 1 继续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稳定农村基层政权,能够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那么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下,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大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承担起三项责任: 一要做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者; 二要做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指导者; 三要做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

人是最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迫切希望,讲党性、有魄力、无私奉献的人士担任农村领导职位,带领他们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基层党组织要按照政治过硬、作风正派、群众认可、具有奉献精神的标准,配置村级班子,尤其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继续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全面推行“两推一选” ( 党员民主推荐、群众推选、党内民主选举) 村级党组织选举制度,努力把党性强、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

3. 2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应当因地制宜,选好项目。根据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等情况,确立项目,保证新上项目的成功率,决不能“一哄而上”麻木上新项目,使村集体旧债未偿又添新债。一定要因地制宜,慎重考虑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好项目,上水平,增效益。

3. 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 3. 1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就业,同时也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国家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从税收优惠、政策优惠、项目服务等方方面面扶植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壮大。

3. 3. 2 创新农村宅基地的产权改革,破解农民融资难问题

以前行政村农民在自家宅基地自建房,因手续原因,无法办理抵押贷款,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房因为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精确确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合法手续,且用途明确,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符合办理“双证”的条件。多年来,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住宅,由于得不到产权证明而只具有居住功能,是真正的“不动产”,而给农房发放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证就是要盘活资产,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基金缺乏问题,方便农民以符合规定的房产手续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并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建设资金缺乏问题。

3. 3. 3 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权能

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合作社 + 农户”、“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大园区 + 小业主”等多种经营形式,更有利于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3. 4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部分,因为农村新型社区建成以后,人数规模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一个现代化的成熟农村社区,已经具备了城镇所具备的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的功能,农民在现代化的社区里能够享受到各种生活便利,规模大的农村社区已相当于小的城镇。新型城镇化,把农村涵盖进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有了具体抓手,使农村享受到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搞活农村经济,例如因为人口的集中,大型超市、学校、医院就应运而生,必然会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强化社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推动了自然村落合并,扩大了人口聚集规模,有利于支农资金集中使用,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本文具体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细致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以上论述,提出了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等四条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办法,具有理论创新性和较高现实意义。

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3

关键词:测绘;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1 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如城乡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都需要测绘地形图作为规划底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农村饮用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电信工程等,测绘都要贯穿始终; 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如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生态保护等,都离不开测绘的支撑;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如涉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和农村信息服务等,需要基础地理信息作为支撑; 在数字农业方面,如土壤侵蚀调查、农作物估产和监测、精准农业和测土配方等,也需要空间地理信息支持。

2 新农村建设测绘中存在的问题

2.1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开展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执法检查活动尚缺乏经常性的机制。目前只对重大测绘项目产品质量组织专门的质检机构进行监督检验,而对一般性的测绘项目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不到位。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测绘队伍水平参差不一,无证测绘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2.2 测绘体系尚未健全,测绘管理不到位。根据《测绘法》的规定,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制,与此同时,测绘体制发展的目标也应该是形成三个体系:测绘行政管理体系,基础测绘保障体系,经营性测绘和中介体系。但至今还有好多地方未按照《测绘法》要求,设立测绘的相关行政管理职能部门。

2.3测绘宣传重视不够,测绘产品单一。测绘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具。测绘成果是国家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当前,有相当一些政府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领导对测绘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前期性认识不足,对测绘工作重视、支持得不够。

新农村建设有别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测绘产品的主要用户是乡镇、村庄,甚至是农户。目前针对新农村建设制作的测绘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测绘产品形式单一。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运用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如GIS 技术、数字城市建设、规划信息系统、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传统单一的测绘图纸资料均不能很好提供测绘保障,纸质图、黑白航空影像图、低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图等也不能满足对空间数据的深层次需求。2)提供的数字产品多为图形数据,属性信息少,不能满足各种专业GIS 对数据的需求。3)临时突击的测绘成果质量普遍低下,不能或勉强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存在质量隐患。4)测绘图纸资料目录不齐全,资料分散,不能共享。

2.4 测绘仪器设备陈旧,测绘专业人员技术力量不足。在我县,目前能够从事测量工作的单位主要有房产、规划处、国土以及水利等部门附属的或经过改制的测绘队伍。这些队伍成立比较晚,起点低,业务范围也很窄,机制不活,有的甚至不具备专业测绘资质。工作效率低,部分测绘结果准确性差,产品质量低。面对测绘的市场化趋势,由于体制限制,队伍普遍没有竞争意识,始终依偎在相关管理部门“羽翼”下工作。这对测绘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百害无益的,也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违背的。而且测绘人才更是相对缺乏。在各测绘队伍专业技术岗位中,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偏少,落后的测绘生产方式影响、制约和阻碍了测绘新技术的运用,与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不相协调。

3 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测绘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和测绘市场管理。为做好新农村建设测绘工作,要加强测绘宣传和测绘市场管理。一是加强测绘法律法规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法律法规,使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再妨碍和阻挠测绘人员依法进行测绘活动。二是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做好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财政预算纳人基础测绘的投资,加强测量标志保护,规范独立坐标体系的管理。三是加强测绘日常监管。加强测绘市场和测绘资质单位的监管,确保测绘产品质量提高。四是加强职能落实,提高保障能力。要设置测绘管理机构,配备人员,明确职责,强化责任,确保测绘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五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测绘成果既体现专业化又能互相共同利用,避免重复性工作。

3.2 加大测绘投入,扩大测绘技术和产品的应用领域。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应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支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设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专项。同时,积极制定测绘投融资政策,通过各种形式,拓宽测绘的投资渠道和规范测绘项目资金的使用。测绘生产部门要扩大测绘技术和产品的应用领域,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测绘保障。充分利用全国和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积极配合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为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时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努力做到一镇(村)一图,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航空影像等先进技术,加载土地、矿产资源、环境、商业、旅游等信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测绘产品;立足农村需求,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3.3 培养技术人员,加强测绘队伍建设。测绘人才资源开发是测绘界应首先思考的问题。要从理论、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几个方面加强对测绘人才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接受测绘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应用新设备。同时,为适应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需要,除应加强培养技术人员外,还应进行测绘生产组织的结构调整,搞好测绘队伍建设。测绘单位应及时调整现有测绘队伍结构,形成特色、形成规模。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保障测绘产品质量的新机制,来提高测绘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在新农建设中的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3.4 加强科技创新,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测绘产品。测绘管理和生产部门应了解社会各部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对测绘的需求,更应及时了解农村发展和农民对测绘的需求。新农村建设测绘产品的用户是乡镇、村庄,甚至是农户,因此直观易读的高分辨率、大比例尺的真彩色影像图将更适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测绘单位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方法,创新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加强地理信息与其他涉农信息的整合分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快捷、实用的测绘新产品。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测绘产品生产示范工程。

4 结束语

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篇4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学校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学习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有关文件规定,根据发放意见征求表、召开座谈会、班子谈心活动、广大群众、同志们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所提出的问题,并经过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深刻反思,对照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着重从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性修养、加强道德建设,保持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方面的要求,现将学校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思想根源剖析以及整改措施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1、思想理论学习还不够。班子的学习抓的不够紧,班子成员学习的自觉性不是很强,往往因为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影响了学习,使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在学习过程中,念文章、读报纸的多,而把学习内容与学校实际相结合起来的不够紧密。

2、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班子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发扬的还不够好,眼界还不够宽阔,对如何加快学校发展的方法还不是很多。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步子迈得还不大,在工作面前有畏难情绪。

3、对师生家长冷暖关心的还不够。对如何维护师生家长的切身利益,引导、发挥好师生家长的积极性,做得不够

深入,不够细致,对师生家长关注的问题关心的不够,解决的不是很有力。

4、艰苦奋斗,廉洁勤政的自觉性不强。在工作中,对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教育抓得力度不大,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学习教育上,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到关系人心向背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上对待,班子成员在工作中有参与迎来送往的吃喝现象。

5、深入群众,对师生家长的所思所想了解的不深不透。班子每年真正静下心,深入到师生家长中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确不多,既是下去了几次也是安排工作,对师生家长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的不深入,不透彻。

二、思想根源

1、学习缺乏系统性,对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学习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其精神实质领会的不够深刻,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深化。

2、还存在着自我满足的意识,对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领会不够深刻。

3、一些在重点工作中,虽然对师生家长的利益考虑得很全面、很细致,但有时涉及一些问题时,存在为难情绪,因此没有一一将问题解决得彻彻底底。

4、对于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理解的不够深刻,总认为学校是一块净土,工作清苦,没有进行经常性地反腐倡廉教育的必要性。

5、总感觉我们工作在最基层,工作在师生家长中,每天都与师生家长打交道,接触师生家长最多,了解师生家长最深、最透,就是深入基层了解、关心师生家长冷暖,就是调查研究。

三、整改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班子成员要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在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带头坚持每月3次的中心组理论学习,并妥善处理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坚持做到每天自学1小时,每季度写1篇学习心得体会,每半年写1篇调研报告,每年写不少于1.5万字的政治学习笔记。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把学习与学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加强政治学习以及国学经典、教育法规的学习,切实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严肃学习纪律,加强管理,使领导干部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2、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班子成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工作过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慎权、慎欲、慎言、慎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权利观、利益观、地位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

践的能力。领导班子成员要把精力集中到谋事创业上,带头把精力放在学校精细化管理来,每位班子成员要做好联系点工作。要带头讲奉献,把谋大局、干实事、要把师生家长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让师生家长作为第一目标,扎扎实实为家长办实事,让家长得实惠。同时要求教职工做的,我们必须以身作则要做到做好,要求教职工不做的,我们坚决不做,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抓好抓细,只有这样干部才能使你干的舒心,群众才能对你放心,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上级对你的信任。

3、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修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和思想作风建设,是学校发展成功的关键。因此,一是领导班子成员要正确对待自己。首先,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利,权利来自于师生家长,应该服务于师生家长,这是为官者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我们每个人对自身最大的负责任,所以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而不是放在争名夺利上,要时刻牵挂着师生的冷暖。其次,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绩,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足,要经受得住荣辱的考验,要体现一种平常心态,不要把自己看得妄自高大,也不要妄自菲薄。第三,要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工作是大家干的,也只有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干好工作。二是领导班子成员要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别人总有比自己强的地方,不要持己之

长,鄙人之短,要胸怀宽广。

4、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我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带头维护班子团结,增强凝聚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全校上下努力工作。其次,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严肃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增强全局观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求真务实。第三是作为班子成员,始终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摆正位置。按照努力学习、加强修养、真抓实干的自我要求,去实践、去锻炼,去工作。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5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

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2对策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2.1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3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

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2.4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2.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6

-------以长安区西崔村为例

当代中国新农村的发展,使中国的农村面貌的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下面以长安区西崔村为例,浅谈如今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逛西崔村,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想就是基础设施都哪里去了?虽然到处都是小店,但是我们很难见到路灯,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路灯。走了很长时间,我们才发现了一座学校,而且很小,这应该是在西崔和东崔村发现的唯一一所小学了。沿路的小孩子很多,应该都集中在这所小学上学。其次,西崔村周遭都是泥泞的小路,一道下雨天,都是烂泥巴,走起路来十分不方便。第三,西崔村根本就没有公用娱乐设施。譬如公园或者公众免费休闲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公路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我们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交通网路建设,加强薄弱地区的农村交通建设力度。交通规划目标要有科学性、实用性,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打通镇至县城或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发展县域经济。二是接通断头路,尽可能避免迂回线路,缩短里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三是做到村村、屯屯通公路。同时大力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在教育方面,应当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充实学校图书馆,提高小学生教育水平,增加教育设施等,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设施良好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素质。

二、规划不合理

西崔村各个房子之间建设的十分密集,大多数地方冬天都很难见到阳光我们询问租户的大妈,她冬天楼顶才能见到太阳。另外房间周围的陈设十分杂乱。这种住房规划不合理不仅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对住房的合理规划,做到统一规划,节省经费,使其规范化,城镇化,杜绝土地资源浪费、农村房屋乱建及房屋密集化。在住房建设中,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乱建现象。

三、环境脏乱差

走到周围不难发现,从来没见到公用垃圾桶,也没有见到集中的垃圾处理厂,有垃圾大家都是随手扔。房子周边都是随处可见的垃圾。居民的环境意识有待增强。西崔街临近西北政法大学,因此小商小贩及饭馆居多,造成地面脏乱,垃圾无人清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商贩的环境意识差,缺乏营造优美环境的习惯。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没有形成讲卫生、讲文明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二,缺乏统一规划,一些村屯房屋布局不合理,样式不美观,视觉效果不好。第三,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缺乏带有约束性的规范性文件作为支撑,难以推进工作开展。第四,管理不到位,领导缺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如何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缺乏管理手段,没能实现有效管理,严重存在领导缺位问题。在农村

工作中,偏重经济工作,而对农村社会性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追求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大力整治,同时培养农民及商贩的环境意识,使其明白只有环境良好,其经济才可持续发展。

四、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受创。

走完西崔村发现西崔村没有一点耕地,这或许也与西崔位于长安近郊有一定的关系。但纵观中国新农村这几年的发展,不难发现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效益偏低,许多土地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因而造成农业的发展遭受一定的打击。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先征用耕地,后旧村复耕,前提条件是只有新型社区达到入住的条件后,旧村址土地的复耕工作才能开始。而且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确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这就造成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间内,在原来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再次削减遭遇雪上加霜的困局。中间的这一空档导致在原有农村人口基数不变的情况下,大量的耕地减少,这一时期更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矛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的制度和法规,保障耕地面积。

五、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虽然新农村发展使农村的生活条件的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因而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会选择去较发达地区打工,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这其中一个很大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受教育低,常年见不到父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一部分群体就是空巢老人,他们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定居大城市,只剩下他们自己在农村生活。这两个群体造成了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特有的现象,他们孤独无助,缺乏关爱。因为也成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大多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看病就医难、办事困难、难以得到心理慰藉;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同时失管失教失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建设中,应当加强保障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加强相关部门为空巢老人的服务延伸与转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7

第一, 缺乏现代农业意识, 产业特色不明显。发展是硬道理, 没有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县域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由于大多数县域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拉动, 农民增收异常困难。农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还是很有限的,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优势还没有显现出来,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强化、去打造。另外部分县域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区规划、小区建设等“面子”工程上, 而忽略了如何寻求生产发展,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问题, 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到一家一户的农民群众没有一个较清晰的发展思路, 缺少一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有效途径。

第二, 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 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年久失修, 抗旱、排涝设施老化, 渠道淤塞, 病险水库面大, 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 综合生产效益低, 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如丰顺县北部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都很少, 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 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 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 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近几年, 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 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 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 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 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 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 只对上不对下, 只要你能搞出政绩, 让领导看到, 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 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 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 答应不答应, 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 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 旧愁没消又增新愁”, 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 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二、对策建议

第一, 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 必须有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有了明显加强, 要继续下大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要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 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 可以通过下派、选聘等多种形式解决。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 上级党委要选派得力干部帮助进行整顿。要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行政区划调整等情况, 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 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切实抓好思想作风建设, 突出抓好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第二, 做好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尤其是新农村布局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一个好的村镇规划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着眼长远。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 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二是具有配套性。工业园区、农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社会事业区定位恰当, 衔接配套, 功能齐全。山、水、田、林、路、供水、供电、供气等, 要通盘考虑, 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注意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 尽量少占用耕地, 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四是具有宜居性。以人为本, 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农村, 是农民自己的家园, 让农民举手投足都感到舒适、方便。

第三,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 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 建立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 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

第四, 培育新型农民。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培育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入手, 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养落实到人”的工作机制, 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和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证”、“百村万人”等新型农民培训, 依托县、乡、村三级培训阵地,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畜牧养殖等专题培训。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及“学政策、学法规、学技能、学先进”活动, 引导农民健康生活。要利用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 不断培育新能人, 以能人带能人。要围绕产业发展, 组建协会及民间群众性组织,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培训, 要不断适应群众对科技知识需求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进农家活动, 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缺乏现代农业意识, 缺乏现代农业意识, 产业特色不明显;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对策建议部分, 本文提出要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规划;加大农村投入力度,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词:新农村,生产,农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6, 2, 22

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可再生资源利用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调研对象

我们在宿迁市农村街道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调查问卷1920份,回收率94.6%,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738份,有效回收率86.9%。

2.调研结果

对于“您居住的房屋冬季是否有采暖?”这个问题上,78%的农民选择了“没有”,在对于“您认为您居住的房屋是否有必要冬季采暖?”这一问题上,87%的农民选择了“有必要”,在对于“您对冬季房间温度是否满意?”这一问题上,66%的农民选择了“不满意”,我们不难看出,农民对于冬季采暖的需求很迫切,大部分并不滿足于现状,房屋采暖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您的房屋如果进行节能改造你希望改造哪些部分?”这一问题上,32%的农民选择了“室内供热管网装置安装”,27%的农民选择了“温控调节改造”,24%的农民选择了“热源改造”,17%的农民选择了“维护结构”,数据表明农民对于室内供热管网装置安装和温控调节改造持热衷态度。在对于“您是否了解我国建筑节能相关政策?”这一问题上,67%的农民选择了不了解,这反映了我国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建筑节能知识匮乏的现状。在对于“您认为开展居住建筑节能有必要吗?”这一问题上,79%的农民选择了有必要,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可以意识到建筑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具有潜在的建筑节能意识。在对于“如果政府对于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费用给予30%的补贴,您是否愿意进行节能改造?”这一问题上,70%的农民表示愿意,这表明在我国农村,政府需要加大建筑节能改造投入,实现农村低碳、环保房屋的建设。在对于“您是否愿意购买高于市场均价的新型节能建筑?”这一问题时,93%的农民选择了不愿意,这表明目前经济原因依然是制约我国农村绿色环保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3.存在问题

我国农村每年新增住宅约8亿平方米,且绝大多数为高耗能建筑。在未来10年,全国农村住宅将达到60亿平方米,其中地处严寒、寒冷及夏热东冷地区的住宅将达到50亿平方米。中国的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长期以来,村民盖房大部分使用粘土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民第一个愿望就是盖房子或者翻新住宅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建房中大量使用粘土砖将导致烧砖毁田的现象日益严重。另外,农村建房很少使用科学的保温技术,冬季采暖效率很低。因为是采用实心黏土砖维护结构,木质或少量单层钢门窗,门窗单薄、缝隙不严、门窗及空气渗透所损失的热量占到全部热量损失的一半以上,其余热量损失在外墙、屋面。在夏热冬冷的农宅中,夏天闷热、冬天潮冷,房屋缺乏舒适性。总体来看,农村建房存在建造方式传统、建筑材料陈旧、结构设计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要想实实在在改善农村住宅条件,提高居住舒适性,必须将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到新农村住宅建设中,通过节约能源,保护大气环境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应对办法

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要从墙体隔热、通风式节能玻璃幕墙、断热节能铝合金门窗、屋面隔热等方面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愿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保证建筑节能的效果,首先设计严格执行《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96-2010)、《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71-2008),用行政法规的形式将建筑节能渗透到新农村建设中去,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违规建筑的查处力度,使节能环保相关政策法规得以落实。在建筑节能领域,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上可以对节能建筑采取减免规费等形式予以奖励,在经费上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在建筑节能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措施。在农村要加强建筑节能知识宣传力度,让农民意识到发展低碳环保型建筑的迫切需要,通过试点让农民看到节能建筑的好处,最终达到由政府提倡节能建筑到农民主动建设低碳环保建筑的巨大转变。另外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沼气,太阳能,地热,风冷,水冷等的使用,尤其是沼气和太阳能的利用,沼气是种生物能源,目前适用于农村的模式是“四位一体”,该模式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控温、畜牧养殖、沼气建设和蔬菜花卉种植有机结合:而太阳能目前在农村主要还停留在太阳能供热水上,以后可以在采暖系统,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上发展。

5.结束语

农村节能住宅建设首先要实现观念的更新。从解决住房短缺的需要向满足住房需求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优化生态并重转变;从低品质、频拆迁的住宅向高品质、长寿命的住宅转变。做好农村新建建筑的节能以及即存建筑的节能化改造T作是未来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着重点之一,有着极大的现实及长远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抛开广大农村,在农村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工作至关重要。从住宅人手,在农村推广建筑节能,改变传统建筑理念,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北京土木建筑学会,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技术[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牛明成,谷延霞,韩璐,新农村住宅节能研究[J].山西:山西建筑,2007,33(22).

[3]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96-2010),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试点村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资金筹措难,因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村因为搞新农村建设而负债,有的村负债达20多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旧房拆迁难。由于“祖业不可废、存下一片瓦、留与子孙用”,以及宅基地是祖业等传统思想作怪,加上补偿费不多,即使是旧房、烂房,有些村民也不愿拆除,还有一些破旧房房主在外打工,难以联系到人,拆迁也很难进行。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许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三清三改”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四)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地方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以及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五)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空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一些村刚修好的整洁巷道、广场由于缺少专人负责,一年半载后,人畜粪、杂草、垃圾又到处都是。二是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器械自然磨损、灯具使用到期后,因为维修资金难筹,这些公共设备一旦失修便无法使用。三是规划坚持难。少数试点村没有按“五先五后”的程序建设,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过后,一些村民仗着家(宗)族势力,批地建房不按规划实施,甚至未批先建、随心所欲,新农村规划意图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处理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关系,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红、古、绿”优势,开发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二要依靠龙头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各县(市、区)要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马琴梅)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3.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时间比较短,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大或年龄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臵,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项更新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新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11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215-0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组机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丰富了老百姓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需求,但存在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需求的现象,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之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低水平的需求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精神文化根本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存在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可见,進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在结构、水平的多样性、层次性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较大,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1 资金投入不足

在村级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投入相对较为重视,如建有图书室或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但是由于受到乡镇财政和(或)村集体经济水平较为低下,没有足够的经费开展日常文化活动,忽视了文化建设。

1.2 村级文化设施落后

村级文化设施是老百姓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村级文化建设后,覆盖面越来越广。由于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等因素,文化设施有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存在闲置浪费现象;由于保障和运行机制不畅通,造成文化设施存在建而不用、挪作它用等现象,致使农民强烈反映文化阵地不足,意见较大。

1.3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

农民普遍欢迎文化下乡演出等文化活动,但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供给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岁末年终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落实到每个村的演出场次极其有限,文化活动室活动内容较为局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要求。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1.4 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

由于农村文化产品存在供给不足、内容比较单一和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农民的需求。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经营者更愿意销售急功近利的低级趣味文化产品,热衷开发和利用质量低俗的娱乐消遣特质产品,导致存在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

1.5 需求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

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需求及其水平。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造成农民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的行为特征。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向往和不懈追求富裕生活,无暇顾及文化生活和活动。有的村镇虽然建有文化活动室,但仅有少部分人积极参与。

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高度,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认真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各项措施,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2.1 多举措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

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并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强和扶持农村文化重点设施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为“三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建设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所以,不许加快实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低收入乡镇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扶持力度,通过配备村文化活动器材、安排基本文化活动经费等方式,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要求。

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城乡文化设施共享机制。要充分利用城市各种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联动和共享文化信息资源。要实施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市与农村文化同时快速协调发展。

要加强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的监督,防止挤占挪用。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根据农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2.2 供给范围广内容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

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要借助农民文化艺术节、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等机会,鼓励中介机构引进、组织和创演各种适合农民观赏需求的大型晚会、娱乐演出和活动项目,适当增加农村公益性演出的补贴。加大创作面向“三农”的尤其是政策法规类、信息知识类和文体娱乐类等精神文化产品,新闻媒体、宣传和文艺单位要开办服务农民的专栏、专版和节目,创作服务农民的文艺作品和宣传材料,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发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强化保护农村文化遗产。要努力挖掘农村文艺文化人才,提高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构建文化文艺团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利用农闲时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文艺团队的积极性,创作和演出积极向上的适合农民观赏的文艺和文化作品,给予适当补贴。

2.3 提高农村文化素质

要强化乡镇文化站和人员素质建设,挖掘和培养农村文艺文化人才,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提高农村文化员的综合素质。要传承和发扬本乡本土的传统文化,引导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把文化活动开展好。要把加强辅导培训作为提高农村文化活动层次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化需求水平,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汪青松.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化解[J].理论导刊,2013(10):89-91.

[2]孟芳.城镇化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理论导刊,2013(6):90-92.

上一篇:苏科版机械效率教案下一篇:土建工程验收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