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共7篇)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篇1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措施
摘要:村民自治是反映一个村社区是否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隧道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是关系到国家与农村社会进行互动的一个主要形式,它们之间互动的状况如何,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村官大学生是否把学到的知识只运用到村民自治的实际当中去,使村民村民自治沿着健康、良好的轨道发展的重大的意义,并尝性地提出相关策。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建设;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方面,村民自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由于村级事务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广大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4项民主权利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逐渐认识
了现代民主运作的基本制度及基本技术、基本程序,民主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学会民主管理,锻炼和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搞好农村村民自治,就等于办好了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民主培训班。农村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社会民主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了国家制度的民主化。另一方面,村民自治重构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秩序,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相对稳定,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和人口为主导的超大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这正是中国民主建设赖以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此外,农村村民自治还有利于防止国家公务员腐败,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人民直接的参与监督,使一些腐蚀社会主义的“蛀虫”难以下手。
二、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1、制度方面,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矛盾突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脱节。乡镇政府过度干涉导致村委会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乡镇政府同村委会之间本该是“指导”非“领导”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指出,政府仅仅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给与指导、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服从领导,而仅仅是协助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而现实中人民常常把乡镇政府错误的看作是领导。村委会现在的确是完成镇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2、村委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复杂化。现在农村都是以支部书记说了算,支部是村里一把手,也有某些村社区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村委主任应该听支部书记的,这样就会导致矛盾产生,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权利往往集中在村主任一人手中,甚至是村委主
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办事不公开、不民主、不透明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的安定团结。
3、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质偏低,当家作主意识不强。村民参与度低。对村民自治态度冷漠,大多数人缺乏法律意识,不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不愿意去参加与日常事务和关心村集体的公益事业。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否受到损害。这样往往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及作用的发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村居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反映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差,大多村民在某种程度上注重个人生产经营上,而忽视集体经济的创造,这也暴露出村民自治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三、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1、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改善乡村关系,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村委会的自治权,防止村委会自治权受到行政权不适当的干预。要用法律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使指导而不是管理关系,要明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程序、步骤。同时,要使乡镇政府明确意识到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村委会的关系,使其意识到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组织,不能对村委会职能的实施加诸不适当的干预。由于村委会在某些决策上的局限性,乡政府应该以“查、缺、补、漏”的方式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和必要的补充。其实,所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主要是指在一个村的村务范围内而言,但是如果超出了一个村的范围,涉及到全乡(镇)、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事务,如计划生育、扶贫、征兵、收购等工作,村委会则应在乡镇的领导下协助乡政府去完成,因此,村民自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完全不要上级政府的领导。
2、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
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性规定。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
3、规范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时候,要实现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功能转换。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内容就是要把直接管理生产和全面干预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转变为以农村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而村委会则应该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村民各项活动,带领村民治理好村务,尽量使二者和谐相处;保障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四、村民自治具体运作方面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建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政治参与要求有很大差距,远不能适应政治参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比较单薄,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的法制教育,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社会和谐一个重要现成部分。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对自身的权益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建设农村和谐的基本条件就是让农民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确保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2、采取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手段,提高村民对农村自治的热情,大力引导村民参与农村自治。村民之所以对农村自治存在冷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身边的村民自治组织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村民传统观念,使村民认识到农村自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奠定村民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物质基础。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鼓励农村各种农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自治组织的发展,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使村民真正感受到自治的好处,从而逐步改变村民对自治的冷漠态度,使村民真正参与到农村自治中来。
3、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当前大多数村级干部普遍的低素质,文化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有待提高。构成了影响村民自治、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成员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去把握和处理,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村级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训就非常重要了,并要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为村民自治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
总之,现在农村村民自治更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同时,不断地提高村民和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才能把村民自治朝健康良好的方向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社区。
学习科目内容;《社区行政与管理》张堃主编
《农业政策与法规》周建华陈亚平主编
《民法理论与实务》郑玉敏主编
姓名:陈镇川
编号:096331392018号
班级:09级行政管理大专班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篇2
“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指出, 要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 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 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自1988年6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 (以下简称《村组法》) 至今, 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形式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在中国广大农村已实行多年, 但总的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 农村留守妇女已成为农村人口结构的主体。与之不符的是参与农村事务自治管理的妇女比例显著偏低, 留守妇女的社会地位仍未得到改善[1]。对当前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选举中的现状研究, 有助于对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产生积极作用, 体现农村社会的民主公平。
推进农村妇女参政是加快农村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但农村妇女参与自治管理程度不高、自治管理效率低已然成为农村民主和谐发展的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农村妇女政治效能感低, 组织行为力度弱, 以致农村妇女缺少参与村务管理的兴趣[2];如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家本位意识的影响, 成为羁绊农村妇女参与行为的桎梏[3];如胡荣等 (2006) 指出, 现阶段男女选民在农村选举中参与的差异是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有较大差异造成的, 要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 除了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之外, 还有待于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公民意识, 从根本上改变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性别角色[4]。从现有文献看, 对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研究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对其原因分析还不够深入, 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淄博市大旦村妇女参与选举情况, 研究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对其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 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以期对农村妇女维护权利, 参与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状况, 不仅是妇女作为农村社会“半边天”地位的集中体现, 也是衡量中国妇女地位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评价指标[5]。民主选举在村民自治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特别是制约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各种条件仍然有待改善。据调查显示, 全国83万个村委会中,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女性仅占1%, 村委会成员的女性比例目前只有16%, 任正职的女性仅为1%[6]。针对这种现象, 本文调查了淄博市大旦村妇女参与村民选举情况, 具体情况如下:
大旦村是淄博市南定镇主要村之一,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城区——张店区近郊10公里处,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近年来村镇企业发展较快, 主要以制陶业为主, 村民的大部分收入为在村镇企业打工的工资收入, 村里基本没有种植农作物, 只有少部分土地外包出去种植棉花。该村共1 400人, 350户, 女性630人, 约占总人数的45%。
本文选择大旦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该村男性村民大部分在临近的村镇企业打工, 没有长距离外出务工, 选择该村可以部分程度隔离由于村中只有留守妇女导致的女性政治参与度的偏差; (2) 由于务农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高, 在典型农业村落中, 男性劳动者付出更多, 女性极易在家庭中沦为附属地位, 势必影响其参与村民自治的权利释放。而大旦村家庭收入以工资为主, 从事农务劳作的人较少, 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较低, 可以屏蔽由于务农导致的男女家庭地位的天然不平等; (3) 大旦村距离城区距离适中, 交通便利, 接受社会信息及政府政策宣传到位, 在信息的传递扩散过程中, 妇女更有机会接受村民自治的相关政治、法律常识, 不会由于过分闭塞或过分封建的村落环境导致其无法正常参与村民自治选举; (4) 该村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5%, 比例接近一半, 男女人口相当, 女性不会因其数量过少而处于劣势。
调查以问卷发放的形式在大旦村进行, 调查对象是该村的女性, 共发放问卷102份, 其中有效问卷96份。除基本调查外, 调查小组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个别的深度访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妇女对选举的态度、基本素质以及参与意识等 (见下表) 。
从上表可看出, 大旦村妇女参与自治管理情况主要表现为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自治管理的素质有限、参与选举的法律意识淡薄。从参加选举活动的积极性来看, 在调查中发现仅有6.3%的人作为被候选人参加过村委选举, 而其中认为是行使自己权利的仅有3人, 其余都是说村里要求参加的。调查表明在行使选举权利参加投票过程中, 以户为单位发放候选人名单时, 家中男性代表了全家的意见, 妇女或者无发言权或者不过问。而村民会议上, 有91.7%妇女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无不表明农村女性在村民自治中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从参与自治管理的素质来看, 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妇女占了一半以上, 而高中及以上没有一个, 这种低学识也直接制约着农村妇女参与选举的态度和结果;从参与选举的法律意识来看, 仅1/4的妇女知道《村组法》, 而在这些知道《村组法》的人群中, 仅2%的妇女表示非常了解《村组法》, 这说明大旦村妇女政治认知程度较低, 村里相关宣传工作很不到位。
二、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现状的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 在这个现状背后存在这样一些原因:
1. 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影响女性参与选举的自觉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是以男性为中心, 女性的身份只是在家里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存在[7]。中国传统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塑造严重影响着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 一方面, 传统文化中塑造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贬低了女性价值, 使女性天生成为男性的附庸, “三从四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伦常纲常, 从根本上抑制了女性才能的发展;另一方面, 这种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心态, 在社会实践上的表现就是将女性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 这种角色差异把女性的命运锁定在家庭范围内[8]。
另外, 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导致女性的自我意识缺失, 也影响到她们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9]。女性认为村民自治是男人的事, 与妇女关系不大, 没参加村委选举的理由是妇女不感赞成中立反对兴趣, 表现在村庄事务中, 政治属于男人而女人被排除在外。再有的人认为丈夫不支持自己去参加选举, 为了维护丈夫的权威, 自己就不去了。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和要求, 不仅得不到社会的支持, 反而遭到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指责和干扰, 以至农村女性自我意识没有觉醒, 未树立起参与观念, 只是安心当好家庭主妇, 为丈夫和孩子贡献自己的一生, 对公共政治生活缺乏了解和兴趣。正是因为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农村妇女在选举过程中不珍惜自己的权利, 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村民自治中来。再有就是有些女性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认为即使选举成功, 一般也只是作为村委会委员, 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特殊的经济效益, 因而不愿去浪费时间。归根结底, 是农村女性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 没有意识到自己价值和权利的存在。
2. 女性经济地位不高, 影响女性参与选举的积极性。
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各个领域中, 对政治参与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经济基础, 因此, 经济地位影响并制约着女性权利的发展。中国社会从20世纪中期以来, 农村妇女经历了两次解放历程。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推翻了阶级压迫, 使农村妇女摆脱了在经济中的边缘地位, 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的农村改革, 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步走出了依附状态, 在经济中表现出独立性, 经济的独立也预示着权利的平等, 中国女性享受着这一丰硕成果。
在问卷中通过对女性家里的经济条件、经济来源以及经济收入比例的调查得知:45.8%的女性在经济上没有获得独立, 而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女性说话口气明显理直气壮一些, 靠家里男人维持生活的女性说话明显对丈夫有委曲求全的感觉, 经济地位低下导致家庭地位低下, 说明女性对男性有更多的依赖和服从。农村女性在经济上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上的从属, 一方面农村女性缺少参与政治的物质基础, 没有物质作保证即使妇女有参与选举的意识也难以实现,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才可能追求政治上的民主。另一方面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构成了对丈夫绝对权威的威胁。
3. 受教育水平偏低, 直接影响女性参与选举的能力。
问卷中调查了该村女性所受教育程度, 通过统计得知, 所受教育在六年以下的女性占62.5%, 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中国妇女的受教育年限为七年, 通过对比, 该村女性的文化水平明显偏低。另一组统计数字表明, 按中国大陆13亿人口计算, 平均13人中就有1人是文盲, 可见文盲比例不小。数字还表明, “在1亿多文盲中, 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 尤其是在西部地区, 其中一大半是女性”。而2006年7月在第六届东亚妇女论坛会上,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少华就称, 中国仍有5 500万妇女文盲 (中新网, 2006年7月20日) 。由此可知, 当前农村女性文化水平现状不尽人意。农村女性因为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相对来说缺乏竞争意识;因为本身文化的低下, 导致获取信息渠道窄, 对外界信息了解少, 对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缺乏必要了解[10];文化素质低下导致女性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困难, 而村民自治过程中, 需要有组织和管理才能的人在村委中担当重任, 农村女性受本身素质影响难以达到要求。
4. 制度不尽完善, 宣传力度不够, 严重影响女性参与选举的可能性。
现行《村组法》为保障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做出了相应规定, 但比较宽泛和笼统。比如在有关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和管理方面, 第9条指出“……村委会成员中, 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从字面上看, “应当”一词表达了一种建议性的语气, 法律效力不强;在措辞上, “适当名额”又留下了许多进一步阐述的空间, 因此该法条的规定因缺乏应有的“硬性”而难以落实。宪法第48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 “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这也对妇女的权益保障作了法律上的规定, 但是, 法律、法规的条文并未改变妇女在村委会中的弱势地位[11]。主要表现为村委组织中女性职位数量少和配角性职位明显。虽然1998年《山东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14条中明确规定“候选人中应当至少有一名妇女;没有妇女候选人的, 以得票最多的妇女为候选人”。但从大旦村及周边历届村委组织成员看, 女性村委干部几乎全是一个职位即妇女主任, 并且在村委领导班子内没有什么发言权, 像是一个幌子。
在问卷调查中统计有79.2%的女性认为村组织没宣传过《村组法》, 更深入的调查询问“了解村委会干部的选举程序”时, 仅有两人非常了解, 有14人比较了解, 绝大多数不了解, 由此可见, 村委会对选举工作的组织和宣传没有完全到位,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法律效力还不强, 以至农村女性的选举权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使一些农村干部没有很好地领会《村组法》, 他们从心里就不赞成、不喜欢、不乐意让农民特别是女性当选村委会委员, 因为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权力;或者怕选乱了不好收场, 影响安定;或者认为工作量太大, 怕麻烦[12]。由于有着这样的认识, 在选举中往往是简单从事, 把一些重要的程序想当然地简化掉, 甚至搞假选举, 指定人选或代写选票, 如自己不满意的候选人当选, 就阻挠其上任, 甚至以党委、政府名义将民选的村委会撤职。在村委选举时很少见到有关宣传条幅, 村宣传窗也没贴什么东西。这些都违背了农民的意愿, 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农民的反对, 对女性权利的行使也是一种阻碍。
5. 妇女组织力量薄弱, 农村妇女参政缺少话语权与监督权。
问卷调查显示, 有90%以上的女性认为村委会妇女组织在村委会选举中没有产生作用, 除此之外, 还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村委会的妇女组织存在意义不大, 作用不明显。这些数据均反映出当前农村妇女组织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尽管各个农村基层组织都设定了妇女主任等, 但由于缺乏农村妇女的积极支持, 基层妇女组织几乎形同虚设了。正是由于这种尴尬的局面, 使得农村妇女在参政时缺少其他妇女代表的支持, 选举中也无法履行相应的监督权利。
三、对策及建议
农村女性在参与村委会选举和进行村民自治的过程中面临各种难题, 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善:
1. 加大宣传力度, 解放思想, 提高农村妇女参与自治自觉性。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 农村妇女的政治不作为现象已经使得大多数妇女产生了一种“政治惰性”, 这种“政治惰性”的根源还是在于农村女性自身无法转变“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宣传, 改变农村妇女现有的性别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妇女的从属地位, 积极争取农村妇女的政治权益。
2. 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 以吸纳更多的留守妇女, 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 从而摆脱长期以来的从属地位。
历史告诉我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事实证明在农村女性参与自治过程中, 如果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权利的行使非常困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充分利用大旦村交通便利这一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为提高女性地位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是首要任务。因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与观念, 进而提升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的: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 而且社会经济更发达的社会, 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总是更高的价值。其次就是在选举过程中给妇女加大财力投入, 政府经济投入主要是宣传方面的经济投入。如果财政允许, 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 政府也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来干预农村妇女选举, 但这种措施难度大, 政府对农村妇女选举最大的作用在于制度的制定与保障实施。所以不断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妇女经济地位是列入提高村民自治的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方面。
3. 改善农村教育体系, 加快农村村内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基本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文化教育是一个民族的魂, 是人类进步的先导和旗帜, 也是农村妇女参与自治或选举的基础。只有摈弃落后文化, 接受新思想, 才能有助于农村女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选举。只有加强业务学习, 开拓新视野, 才能有助于农村女性以更高的业务素质参与自治管理。在农村内部开展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激发妇女的参政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 提高妇女的竞争能力和参政能力, 使农村妇女正确认识自我,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依靠个人素质和能力公平竞争, 而且能够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 即通过加强农村内部文化教育, 将对男性村民以及下一代村民思想的转变、业务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4. 完善农村自治管理制度, 在农村内部定期举行法律知
识培训、维权知识讲座等, 为妇女参与村务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方面, 需完善立法, 填补相关法律制度的空白, 如根据当前农村妇女参政的现状与趋势, 立法增设监督机构以及确立妇女参政的比例等;另一方面,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确保农村妇女懂法、知法, 特别是在村委选举中, 农村妇女选举权益受到侵害时, 能够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处理和解决问题。
5. 健全农村基层妇女组织, 合理合法地保障农村妇女的选举权益。
在相关立法程序的配合下, 积极部署与建立规划一批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妇女代表组织, 提高农村女性参政议政水平。妇联组织可凭借其特殊的组织定位, 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政治组织的强制作用, 加强对妇女政策执行的监督, 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供给推动妇女政治参与力度, 为妇女进入村委会创造条件。同时, 妇女组织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解决农村妇女的困难, 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为妇女争取更多的权益。
摘要:中国农村人口半数以上是女性, 她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农村女性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发挥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未来。基于这一问题意识, 在对山东省淄博市大旦村部分妇女选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对制约妇女作用发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要充分发挥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为妇女参与选举提供制度保障;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 促进妇女参与选举;开展教育与培训, 提高妇女参与选举水平;推动交流与合作, 共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美好未来。
关键词:村民自治,女性,选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吴亦明.留守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公共参与及其影响———来自苏、鄂、甘地区的一项研究报告[J].南京师大学报, 2011, (3) :2.
[2]张凤华.农村妇女参与村务管理的现状及其特点[J].社会主义研究, 2005, (4) .
[3]张超一, 王余丁, 刘峰.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农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1) .
[4]胡荣, 胡康, 郭细卿.影响妇女参与村级选举的诸因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 (9) .
[5]《中国乡镇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乡镇发展报告 (摘要) [N].农民日报, 2004-11.
[6]蔡一平.推进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N].中国妇女报, 2004.
[7]李炎, 张小青.时政纵横[EB/OL].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2003.
[8]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2) [EB/OL].南海网, 2005-10.
[9]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122.
[10]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79.
[11]何包钢, 郎友兴.妇女与村民选举:浙江个案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1, (2) .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篇3
关键词:村民自治;选举;民主建设;法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053-03
所谓村民自治,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并获得这一区域相应身份的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渠道的形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对本区域的村庄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依法进行管理、参与的群众性自治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1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由于村级事务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广大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4项民主权利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逐渐认识了现代民主运作的基本制度及基本技术、基本程序,民主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学会民主管理,锻炼和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搞好农村村民自治,就等于办好了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民主培训班。农村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社会民主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了国家制度的民主化。另一方面,村民自治重构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秩序,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相对稳定,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和人口为主导的超大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这正是中国民主建设赖以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此外,农村村民自治还有利于防止国家公务员腐败,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人民直接的参与监督,使一些腐蚀社会主义的“蛀虫”难以下手。
2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2.1制度方面
(1)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矛盾突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脱节。乡镇政府过度干涉导致村委会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乡镇政府同村委会之间本该是“指导”非“领导”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指出,政府仅仅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给与指导、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服从领导,而仅仅是协助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而现实中人民常常把乡镇政府错误的看作是领导。村委会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村委会的成员也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代理人而不是村民的代理人。
(2)村委会过度越权。自治权本应该由村民行使,但在实践中,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村干部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制约,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是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
(3)村委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错综复杂。许多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在农村就是坚持党支部的领导。那么党支部书记还是村民的一把手,村委会主任应该听党支部书记的。这种矛盾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2.2具体运作方面
(1)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质偏低,当家作主意识不强。村民参与度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则流向了发达地区,使得村民自治落实度降低,参与度低。
(2)村民对村民自治态度冷漠,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及作用的发挥。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冷漠主要表现在村民对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上。根据调查,只有刚满1/10的村民对选举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而近一半的村民对民主选举持冷漠态度。村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而很少有热情去参与村级政治事务和关心村集体的公益事业。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
(3)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差,凝聚力不强,许多村庄处于瘫痪状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付诸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自治性,但在某些程度上注重了个人生产经营,却忽视了集体经济的创造。其实,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正常运转的后盾,现实中,村组织凝聚力的缺乏,使得农村村民自治难以付诸实践。村民罢免不了村主任,暴露了法律制度在设计和执行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2.3民主选举工作
(1)贿赂问题。在很多地方换届选举中,送钱、送物,拉拢选票等现象广泛存在,但真正受到查处的却屈指可数。
(2)非正式组织及家长制的参与,在广大农村姓氏、血缘和姻亲,依旧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同姓人、同族人之间产生了相互保护、联合的关系,投票时,村民往往局限于熟人圈子里,他们相信这样的投票会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民主的选举发展。
(3)乡镇府不合理介入。《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有些地方图省事,往往由乡镇政府直接指派或由党支部村委会直接确定。有些地方用一纸“文件”强行将自己认为不称职的村委会干部停职、撤职等等。
(4)村民流动性强,很难展开选举,农村社会出现空心化。农民离开村庄越远,参与村民自治成本(车费、来回花销等)就越大。有很多村庄参加会议仅是一些妇女和年迈的老人,他们的议事和决策能力相对较低,很难展开选举。
3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3.1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3.1.1改善乡村关系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村委会的自治权,防止村委会自治权受到行政权不适当的干预。要用法律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使指导而不是管理关系,要明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程序、步骤。同时,要使乡镇政府明确意识到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村委会的关系,使其意识到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乡镇政府
的派出组织,不能对村委会职能的实施加诸不适当的干预。
由于村委会在某些决策上的局限性,乡政府应该以“查、缺、补、漏”的方式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和必要的补充。其实,所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主要是指在一个村的村务范围内而言,但是如果超出了一个村的范围,涉及到全乡(镇)、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事务,如计划生育、扶贫、征兵、收购等工作,村委会则应在乡镇的领导下协助乡政府去完成,因此,村民自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完全不要上级政府的领导。
3.1.2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性规定。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
3.1.3规范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有许多地方采用的是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的模式以此来解决村级党政关系。这样就减少了树干部的数量,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效率。但这种做法只能暂时解决二者关系。因为村委会主任任职资格并不要求一定要是党员,而在实际中,许多村委会主任根本就不是党员。在“一肩挑”的情况下,可能排斥非党员当选村委会主任,这就违背了民意和村民自治的精神。从长期来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之后,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逐步考虑“一肩挑”,这样,既减少了村干部数量,又保障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适当的时候,要实现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功能转换。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内容就是要把直接管理生产和全面干预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转变为以农村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而村委会则应该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村民各项活动,带领村民治理好村务,尽量使二者和谐相处;
3.2具体运作方面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建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政治参与要求有很大差距,远不能适应政治参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文化水平落后的地方,民主制度、民主观念和民主作用都很难树立,而愚昧、盲从现象却盛行,这样,务必制约村民自治活动的进行。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2)采取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手段,提高村民对农村自治的热情,大力引导村民参与农村自治。村民之所以对农村自治存在冷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身边的村民自治组织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村民传统观念,使村民认识到农村自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奠定村民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物质基础。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鼓励农村各种农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自治组织的发展,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使村民真正感受到自治的好处,从而逐步改变村民对自治的冷漠态度,使村民真正参与到农村自治中来。
(3)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当前中国村级干部普遍的低素质构成了影响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障碍性因素。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需要党支部的于部与村委会的成员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去把握和处理,‘而中国农村村级干部素质相对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村级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训就非常重要了。一般来看,村里两委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支部身上,因而尤其要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
3.3规范民主选举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治,强化监督。在确定为候选人和正式选举期间,上级应该专门设立临时督察小组,对候选人进行监督。科学、有效的监督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下行监督与自下而上的上行监督有机统一的双向运动过程。一经发现并查实不当行为,立即取消被选资格,同时,村民也要积极举报并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
(2)对家长制残余比较严重的村庄的村民进行政治教育,使他们真正意识到民主选举是为了实现他们自身长远利益,不能因为一时的“压力”、“面子”、“交情”而置本村的长远发展于不顾。选举是公民自身的权利,珍惜自己的权利也就是通过捍卫自身政治权力进而维护自己经济利益。因此在投票时不要因小利而失大利,慎重考虑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消除非理性的、狂热的、偏激的或冷淡的政治心理和意识,确立一种民主的、正确的选举观。
(3)针对农民流动削弱村民对村务的参与。建议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之际,对他们进行选举动员。这样既降低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成本,也使村委会工作更易开展。村民自治制度应该服务于当地农村特殊人口结构形成的特殊需要,加强保障及维持农村社会治安、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协助照管老人妇孺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篇4
(武政(2003)87号 2003年12月22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国办发〔1999〕39号)下发以来,我市集体土地的管理特别是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地区和部门仍存在随意审批农村村民建房的情况,个别乡、村仍然存在非法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等问题。为认真贯彻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现就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坚持以规划指导土地利用的原则,加强农村村民建房批前管理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乡(镇、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未经批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审批宅基地。
各区人民政府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以乡(镇、场)为单位的新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的新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经区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规划局审批;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新洲、黄陂区的新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由区人民政府审批。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村村民建住宅,应与旧村改造、土地整理相结合。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相对集中,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占用耕地的,应按有关规定开垦耕地补充;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二、坚持城市规划和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
农村村民建房应当依法统一管理。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依法经村委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受理、审核,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新洲、黄陂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依法经村委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由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受理、审核,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农村村民建房规划审批管理,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新洲、黄陂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农村村民建房规划审批管理。
三、严格控制农村村民建房用地、建筑面积标准,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
中环线内的农村住宅建设,原则上不单独审批宅基地,应按照社区建设模式,集中统一建设多层住宅楼,但不得进行土地和房屋开发经营。确属从事农业生产且人均农用地达到或超过全市人均耕地数,并符合宅基地审批条件的,可申请审批宅基地,有关部门按1户1处宅基地进行审批。宅基地的标准是:占用农用地的,每户不超过80平方米;占用其他土地的,每户不超过100平方米。
中环线外的农村村民,符合申请建房条件的,可以申请宅基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标准审批宅基地:
(一)使用农用地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00平方米;
(二)使用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
在依法批准的宅基地上建房或在原有宅基地上改、扩建房屋,不应超过3层。
农村村民1户只能拥有1处宅基地,对于出卖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农村村民1户人均建筑面积超过50平方米,新分户后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对经批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多层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超过50平方米。
四、规范农村村民建房审批及发证、交易行为,加强对农村村民建房的监督管理
具有审核、审批职责的政府和部门应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符合审批条件的农村村民建房,应在法定时间内办理完毕有关手续。
各区、乡(镇、场)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农村村民建房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用地、建房行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对未经批准的农民建房行为及时进行制止、依法拆除违建房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遵照本通知的规定加强农村村民建房审批后的管理,并对违反规定超面积占用宅基地的,责令其退还多占的宅基地,对超过批准面积建房的,依法拆除超面积部分。
违法审批个人建房的,批准文件无效,除依法拆除所建房屋外,对违法审批部门的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应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未经依法批准在集体土地上修建的房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土地登记、发放土地使用证;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工商部门不得以该违法房屋为注册住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农村村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城市居民不得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住宅,也不得购买农村村民的住宅;土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
根据上述原则,有关部门已经办理审批手续或发放证件的,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认真进行清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篇5
(新政办发〔2010〕16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启动实施了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兴办了一批农村“双语”幼儿园。为充分发挥国家、自治区资金扶持建设农村“双语”幼儿园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提高农村“双语”幼儿园办园效益,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各级政府职责,规范农村“双语”幼儿园管理体制
(一)农村“双语”幼儿园实行“分级负责,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原则。自治区负责制定全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农村“双语”幼儿园机构设置及编制配备标准并监督实施;制定农村“双语”幼儿园公用经费标准,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等,并监督实施。
(二)各地区(州、市)行署(人民政府)加强对本地农村“双语”幼儿园的统筹管理,根据自治区制定的农村“双语”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核定本地区各县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落实自治区学前“双语”教育规划和各项政策。
(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农村“双语”幼儿园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各有关部门落实农村“双语”幼儿园各项管理职责;按有关规定无偿划拨新建、扩建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用土地;按编制统一调配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积极筹措经费,结合本级财力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保障农村“双语”幼儿园各项经费落实到位。
(四)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乡、村适龄幼儿入园;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支持农村“双语”幼儿园发展;治理幼儿园周边环境,维护农村“双语”幼儿园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
二、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五)农村“双语”幼儿园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原则上每个乡(镇)独立设置一所“双语”中心幼儿园,距离较远或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可以设立分园,并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结合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生源变化等情况定期调整。
(六)建立健全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工作机制。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按照“凡进必考,公开招聘”的原则,由自治区和各地、州、市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自治区统一组织笔试,考核汉语和专业知识水平,地、州、市组织面试,考察课堂教学能力。
(七)按照自治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有关政策,新进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实行一年试用期,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新进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组织试用期考核。试用期考核不合格者即行清退,试用期考核合格者,予以转正定级。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实行合同聘用制管理,聘用合同期限为三年。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定,聘用合同期满考核合格者可续聘,聘期内连续 2年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辞退,实现教师“有进有出”,确保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纳入编制管理,进入县财政供养人员范围,其工资进入财政统发序列,享受小学教师各项待遇。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设置参照小学教师专业技术系列有关规定执行。社会保险按照有关规定参保缴费。
(九)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对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及教学业务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等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双语”幼儿园正常运转
(十)根据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纪要(新党常〔2007〕33号)精神,享受国家财政专项扶持政策的七地(州)及九县(市)的县级人民政府要比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双语”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其他县市要统筹使用本级财力和上级转移支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农村“双语”幼儿园公用经费、园舍及教学设施设备维修更新、免费教科书等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安排使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的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好农村“双语”幼儿园工程建设,改善办园条件。
(十一)县(市、区)财政、教育部门要按照《预算法》、《会计法》以及自治区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相关财务改革的要求,完善农村“双语”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双语”幼儿园各项经费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农村“双语”幼儿园要严格按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经费,单独设账,独立核算,定期公布收支情况,严禁挪作他用。要建立农村“双语”幼儿园经费预算和年度审计制度,确保相关经费的安全运行与合理使用。
(十二)七地(州)及九县(市)享受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全额支持的公办农村“双语”幼儿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上述地(州)、县(市)受到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支持的民办农村“双语”幼儿园要减免学杂费、管理费、伙食费、教材费等,具体事宜由地区(州、市)行署(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核定。(七地州九县市包括: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州、伊犁州、塔城和阿勒泰等7个地州,以及尉犁、和静、若羌、吐鲁番、托克逊、伊吾、巴里坤、温泉和木垒等9个县市)
四、加强农村“双语”幼儿园日常管理,保证教育质量
(十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对农村“双语”幼儿园的管理职责,指导和管理农村“双语”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农村“双语”幼儿园要建立健全教学业务档案、财务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检查和指导农村“双语”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及饮食卫生工作,依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加强幼儿卫生健康、饮食安全保障。县级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农村“双语”幼儿园园舍及设施的建设标准,并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园舍及设施的安全。县级公安部门负责农村“双语”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依托乡(镇)公安派出所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治理,维护农村“双语”幼儿园正常的治安秩序。
(十四)要遵循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学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听说能力为重点,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汉语学习于各项活动之中,培养少数民族幼儿运用汉语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防止教学“小学化”倾向,使幼儿健康、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不断提高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条件的农村“双语”幼儿园要实行民汉合园,民汉幼儿混合编班,共同接受教育。
(十五)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为教师的培养培训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着眼农村“双语”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制定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培养规划,依托师范类高校及具备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大批合格的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要切实加强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将其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不断提高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汉语教学水平。
(十六)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督导机构作用,定期组织对农村“双语”幼儿园的督导评估工作。县级教育督导机构要把督导农村“双语”幼儿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断完善农村“双语”幼儿园督导评估体系,健全督导评估工作机制。通过督导评估,促进农村“双语”幼儿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本意见适用于国家、自治区资金扶持建设项目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援建项目实施的农村“双语”幼儿园管理。
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6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村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层农民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村民自治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基本情况
2005年乡镇撤并调整后,全县辖7镇3乡,152个村(街)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22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占总人口的8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村民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高,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强。在第四届村委换届选举中,一些村民漠视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对选谁当自己的村主任关心不够,持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很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落选。有的村之所以多次选举失败,如桥业片的21个村成为这次换届选举的重点村和难点村,就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等造成的。由此可见,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直接影响到了换届选举的质量和效果。
(二)村委工作难度大,部分村干部无所作为。导致村干部完不成任期目标,难以有所作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村干部以为工作越认真、越积极、越坚持原则、就越容易得罪人,因而工作消极,畏难情绪严重,得过且过,缺乏干事创业劲头。二是一些人竞选村干部动机不纯,存在私心杂念,担任村干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不能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任。三是一些村干部不服从村 1
支部的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乡镇政府布臵工作时,有些村干部总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最后,工作都是乡镇政府包办。四是一些村委经济紧张,工作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影响村干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三)村务公开不够规范。虽然今年我县头塘、田州、那坡、百育、五村等5个乡镇被评为“百色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的称号,从整体上看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一是有的村重视程度不够,村务公开工作的力度被弱化,谈不上规范化管理,与要求差距很大。二是畏难情绪明显,村干部怕麻烦,怕公开后产生新的矛盾,因而一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不热心、不积极。三是公开的形式单调,内容简单,村务公开大多是通过公开栏来公开,但多数公开栏经常都是空白或是几年前的内容,没有按制度定期开放,要检查时才公开应付检查,工作很被动。
(四)大多数村委会集体经济薄弱,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能力有限。由于很多村委会集体经济空白,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村民自治,不是实行不实行的问题,也不是实行多久的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深入贯彻、完善提高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县村民自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下届换届选举前,要对村委干部进行考核、审计。通过考核,将一些能力强、上任以来为村里作了大量工作、政绩显著的干部公之于众,大力宣传,以避免坚持原则、工作能力强的干部落选。同时要做好选前审计工作,对没有经济问题的干部,还他一个清白;对有经济问题的干部,给群众一个清楚的交待,从而防止把贪污腐败的村委干部再次选入村委班子。鉴于换届选举工作量大,在选前县委、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应早部署、早动手、讲速度、讲实效,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村、难点村。
(二)把好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审查关。充分发挥村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应当成为村换届选举委员会的成员,担负起组织选举的重任。县、乡、村三级选举机构要配合好严格把关,制定好村委候选人的任职资格条件和资格审查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候选人依法予以取消。一定要让村民选出的村官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带头执行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表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先锋,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把工夫用在平时。重点是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指导各村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约束制度,比如按照有关规定应召开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必须如期召开,村民对村财务状况的咨询,村委必须给予解释和答复。要制定村民维权的办法,追究行政不作为者的法律责任。乡镇要督促各村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关规定,该公开的必须及时、全面、彻底地进行公开,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公开、公平、公正地管理村务,就能有效排除家族、宗派势力的干扰,村民的各项民主权利也才能落到实处。
(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只有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村干部的报酬、村集体和乡镇政府要求农户提供的奖金和劳务,才能主要由集体组织承担,农民因集体经济和自治组织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减轻负担,因而村民自治组织享有较高威信。由此可见,搞好村民自治,县、乡镇政府必须理清发展思路,为基层选准项目,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解决村委会无钱办事的困难,才能增强村委会的服务功能和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
(五)加强对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由于我县农村经济文化较落后,村民的民主观念、主体意识不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能力都很有限;还因为农村封建家族意识的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村民委员会难以自主地开展工作,不得不对乡镇政府产生依赖感;另外,许多村民包括村干部不能正确理解村民自治,或是自私狭隘,政治冷漠,缺少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热情和关注,或是认为自治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把村民自治同国家法律和乡镇的管理对立起来。因此,要提高村民自治组织的自身建设,必须加强对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民主素养,使其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
总之,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创造。我们必须不断为村民自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真正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就一定会有效地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AA县民政局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篇7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湖北省西南部,面积2.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0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06公顷(2010年调查数据)。辖区有30多个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据近期调查,全州共有农村人口309.5万人,20—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72.3%。本州公办全日制中职学校共有9所,在校生人数近40000人;高校2所。负责承担培训劳动力任务的主要是各县市政府和基层职业技术教育部门,其次是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承办单位主要是农业局、扶贫办、移民局等,具体培训任务由所在辖区的职业学校完成,经费由上级部门按参培人均下达。培训以短期为主,培训的内容多是应用性较强、市场急需的专业,如果蔬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富硒食品生产、农产品电商等。据调查,仅恩施市就有农村劳动力34.2万人,富余劳动力约15.5万人,每年净增劳动力约0.85万人,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的占总人数的85.6%,接受培训的只占23.2%。这些参培人员中,真正能与就业岗位对接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恩施州内的职业学校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经费短缺和师资不足等问题,在教学与实践上很难做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恩施州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贴近区域经济的发展尚有一段距离。
二、新常态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整体发展进程,关系着能否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关系到能否实现民族团结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关系到能否真正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农村职业教育围绕三大使命开展各项工作:一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感,湖北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把这一使命落到实处,成立了巴文化研究所,与此同时还积极倡导民族歌舞进校园,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瑰宝融入共享理念中;二是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少数民族地区优美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着力“互联网+”“旅游+”“硒+”“生态+”“安全+”等融合发展。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人口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率低。信息闭塞,对外交流有限,加之交通不便,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因此,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区域内全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全部民族成员的广泛性教育,与义务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对于改变当前的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民族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且职业教育有着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相较于义务教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①。
(一)农村职业教育担负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化的重任
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新时代,农业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的重要途径。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加快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这些政策和措施都着眼于高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②。农村职业教育在此转折时期担负着重要责任。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具备现代化机械设备操作能力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全面推广;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开阔农民视野,进一步遵循市场规律经营农村土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则有着更大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位置偏远,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远没有东部地区优越,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重视度不够,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开展不力,农业技术推广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面对的挑战更大,责任也更重。
(二)农业职业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物质援助和智力支持
为了维护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极大的物质投入,还需要充分的智力支持,而农业职业教育则能担当起这个重要的角色。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往往受到地域地形的限制而处于落后状态,再加上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农业整体推进难度加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传授最新、最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农村实现大规模生产培养合格的农村经纪人;另一方面,农业职业教育担负着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重任,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未来负责,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与智力基础③。
三、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村职业教育对于“三农”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在各方面的努力协同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新时代而来的新的要求和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和提升。下面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位于我国内陆偏远地区,虽然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思维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先进文化思想和技术的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始终受到一定的阻碍,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一般在固定的区域生活,有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要想彻底改变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其他地区高,许多人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有着执着的追求,自身不愿意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反对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总是沿着前辈的生活轨迹代代传承。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即使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对中职生的资助力度,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如果没有人进行配合,那么实施效果依然会受到限制④。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
教育的核心依然是理念,理念是职业学校能够立足的精神源泉,缺失了理念指引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必然不能深层次开发农业生产潜力,游离在浅层技术层面的教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格局。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其与深层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还有极大的差距,素质教育的理念传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简单的课堂讲解、宽松的课堂环境、随意的课下练习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状态。狭义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农民全面素质的提升,在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灌输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开阔视野,合理地利用手中的土地资源,在广大市场环境下精准定位,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广义上讲,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要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向农业的未来,要在养活本地人口的基础上为国家提供余粮⑤。而当前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既不能以塑造素质为传承,也不能总览全局看长远,只是在局部利益的圈子里自我徘徊,不能达到新时期的农村教育要求。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接受教育的意识淡薄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在强烈的意识指引下才会产生巨大的求知欲望和行动动力,进而完成自身的成长与完善。职业教育是大范围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真正意识到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人数少之又少。人们一直束缚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经营着自己的土地,虽然时常跟着市场的导向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但是规模小、技术落后,不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达不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农业产出的效果⑥。
新世纪我国农业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政策做出了重要决策,这些政策的实施需要基层的广大农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以积极的态度执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除了进行农业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包含了国家政策的解读、未来农业的解析等,有利于培养农民经营的信心,坚定其跟着党走的信念,凝心聚力,上下保持一致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却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学习意识不强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被边缘化
在普遍的社会观点中,职业教育一直游离于主流教育之外,而农业更是从来不参与热门职业角逐,农村职业教育则将两个社会冷门结合在一起。此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严重,少数民族地区原本就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在社会上评价较差的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眼中更是可有可无,他们认为按照固有的传统进行耕作和劳动是最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当前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国家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其民族整体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民族风气逐渐开化,但是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解还甚少,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不清,因此,广大的少数民族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农村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思想观念中被边缘化。
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从当前的教育状况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要明确其教育地位,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各界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其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一)确立明确的目标导向,加大宣传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集中社会多种资源对其进行整合和改善,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少数民族民众的支持,比我国东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推进更具挑战性,当务之急是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政府发挥先导作用,依据现实情况从整体着眼,制定符合实际的农村职业教育目标。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民众的教育观念,要十分清晰地了解到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机构进行大力宣传,对其他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产生的重大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让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看到实实在在的益处进而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到农村职业教育中去⑦。
(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要保证政府对教育条件的支持,政府要有效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多方投资办学。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从单一的教学发展成为“投资办学有保障,知识技能教学设施全,学员毕业有收获”的相互联系的教育体系。在当前的形势下,在恩施州组建恩施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是发展恩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⑧。
(三)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作用
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优势,近几年来我国基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可以依靠手中的技术获得越来越多的收入,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城市,对于务工人员的待遇不断提升,一些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务工人员,往往出现被争抢的局面,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人才的培养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当前对于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充当民众就业的桥梁,主动和大厂家建立工作人员输送链,将经过专业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输送到人力资源缺乏的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打造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必须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积极采用灵活的用人方式,凡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用人机制都可以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聘用政策,吸收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⑨。要从教师评价体系出发,构建激励教师教育潜能的评价体系,在经济收入满足的基础上,划分教育水平档次,根据教学效果裁定,除经济利益的刺激外,还要建立符合农村职业教师教学特点的评价方法,完善教师资格认证。通过校方积极培养、教师个人素质进修、学员教育课堂评价等方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水平,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打造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团队。
五、结语
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增加民族地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恩施州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已通过实践和总结迈出了可贵的步伐,但今后的路途还很长。实践证明,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系统工作,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积极的引导,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地实践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通过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定向培养职教师资、落实职教优惠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等对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注释
1(7)陆兵,陈建军.农业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乡镇机构改革的形势[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2单再成.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02
3(6).
4(3)张玲,刘芹.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对策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5(4)梁修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6(5)韦兆钧.邓小平“两手抓”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7(6).
7(6)朱晓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8陈烨.组建恩施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是恩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J].市场论坛,2015(9).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08-22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实践与思考09-26
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07-04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07-24
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情况汇报08-29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08-17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