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精选8篇)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篇1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如今在国内一些农村与城市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真正提高国内人均GDP还是需要对农村进行一些经济改革。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在财务制度有缺陷。比如财务账目混乱,财务公开透明度不高,会计人员能力偏低等问题。这是成为发展基层经济,深化农村改革的最大障碍,使农民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些问题,应提高对村级财务管理的认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组织村级财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业务和道德水平。另外,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和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多渠道向群众普及经济和法律的相关常识知识。加强政府的监管和群众的监督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行为的有效途径。将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并以此为基础设置相关的财务管理的考核指标,该指标可以作为对村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
1.基层干部的培训
目前,真正接触村民的基层干部的培训非常少,甚至没有。更多的培训是针对领导进行的。对下面那些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可以针对当地的特殊情况,请专业老师对村干部进行指导,也可以到发展成果好的村进行观摩学习,多与当地村干部进行交流。
(1)开展和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村级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村级财务管理的好与坏,与财务人员的素质是分不开的,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性。财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还要高度重视和支持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将村级财务人员包括乡镇从事村级财务管理的人员,纳入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计算机操作技能、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及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村级财务人员的的综合素质和依法理财的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应建立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其次,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要做出明确规定,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村委会成员的直系亲属不得任该村的财会人员。再次,村级财会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无正当理由,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调换,若要更换,必须报经乡镇财务主管部门同意并进行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
(3)加强监督检查
村级财务工作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除要求村级财务人员必须从严要求自己,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过硬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外,还必须定期对村级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村级财务人员的办公行为,教育和引导村级财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原则,所有开支必须由村民主理财小组研究审批,财务公开内容要全面、具体,公开形式要多样,公开程序要规范,公开时间要及时,让群众监督,帮助和促进村级财务人员提高素质。
5.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
一是要制定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促进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保障经费,特别是必要的办公经费和财务人员的报酬待遇一定要保证落实。经费的来源通过转移支付解决,以消除财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去工作。同时精简人员,减轻村民负担。三是对自觉参加财务知识、财经法规、村级财会、会计电算化、会计知识更新学习培训,使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人员实行物质奖励。
(三)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村级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环节很多。当前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财务制度的完善和实施。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各村必须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农村财务审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让每笔收支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财务会计人员通过加强业务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规范村级财务处理方法,制定有关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详细规定现金、财产物资管理办法。
2.切实执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
农村是广大村民的农村,建设新农村是村干部与村民共同的任务,提高村干部与村民合作,缓和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紧张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增大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如可以选拔村民组成公示小组,直接负责财务公开的具体事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设置固定的财务公布栏,公布财务信息,做到准确、清晰、易懂,及时整理村民的建议,迅速反馈。财务公开,须贯彻民主和透明的原则:村级财务工作应全面、完整地公开,涉及到收支情况的应细化;建立定期公开制度,至少每月公开一次,公开时间要及时;重点公开土地征用补偿款、上级下拨的专项补助、集体资产承包、租金收入、集体债务等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彻底消除群众心中疑虑,建立起村民对干部的信任。
3.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定期核查和审计制度
实行季度财务核查、专项资金收支核查和财务审计相结合。核查和审计工作从镇财务管理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核查或审计小组,重点检查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的合规、合法性和真实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专项资金或投资项目的收支情况应逐项进行核查或审计,核查或审计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向群众公开。在核查或审计过程中发现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严肃处理。
9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
为了健全约束机制,就必须得加强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一方面,是要建立对乡级领导层的责任追究制度,村级的财务管理事项要由乡级领导负责起来,当今农村中存在很多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都是由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引起的,对于这种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经查实,须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情节十分严重的要给予一定的党纪政纪处分。另一方面,是对村干部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违纪违规问题要加大查处力度。一旦发现村干部在村财务中有虚报、谎报、瞒报、白条入账、贪污受贿、占用挪用集体资产或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的,一律严肃处理。
(四)提高村民的民主认识
加强村级财务监督,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村民监督。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的村民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主体监督的作用,不能意识到村干部的某些行为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是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要强化村民的主体监督作用,加强村民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的意识,肩负起主人翁的监督责任。基于此,对村民
进行普法教育成为了农村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又因为村民监督意识的培养与村民普法教育息息相关,所以对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长期的普法教育,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常识进行宣传,这些工作会对开展村民监督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具体措施有:
1.农民普法教育的推广
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农民的法律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农民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积极地对村委会成员进行监督就必须实施法律教育,财务资金合理使用以及财务制度执行都需要村民的监督来保障,鉴于此,农民法律教育推广可以概括为以下
几种方式:
一是为各级政府的“农民普法”制定任务;
二是组织法律专业大学生深入农村,为农民宣传法律知识;三是在农民普法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基层村委加以奖励。
2.加强村级文化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首先,对农村基础设施加以健全和完善,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扶持或者是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等方式,为村子修建文化广场,阅览室等农民活动的公共场所,引导农民健康、积极的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其次,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注重农村人才的培养,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再次,关注农村文化服务工作,努力建立适合农村的文化服务机构,与此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服务意识。通过这些办法使农村的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所以,当今农村的财务管理中的确存在着很多不容小觑的问题,足以妨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严重影响到我国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有针对性提出各种解决措施,包括对村干部、村民进行教育,对财务管理的公开力度,监督力度及制度环境需要进行全面改善,由此提高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这些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加强村级财务的有效管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篇2
一、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村主要干部经手财务收支,监督机制缺失
部分村主要干部仍存在着自收、自支、自批财务现象,有的村干部还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收支,使会计成了“记账员”,出纳成了“票据员”,甚至长时间不向财务人员移交收支票据,会计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账务记录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大权独揽,视集体财产如自家财产,带头违反制度或不按制度办事,是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首要因素。
(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账务记录不规范
会计核算未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其中白条入库”仍是村级财务的一大顽症,几乎每个村都有存在。部分有正规发票的原始凭证上,也存在无经办事由、无经办人、审批人签字等。记账凭证有自设一级科目和不按会计科目规定内容进行核算的现象。部分村只设有总账,未建明细账,不能详细反映集体的财务收支和债权、债务、资产状况。特别是固定资产账簿登记不完整,造成账面不能真实反映村组的集体资产,使固定资产缺乏账务监督,容易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村财务人员更换随意性较大,财会队伍缺乏稳定性。财会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指定,在村两委会换届后,财务人员也容易跟着换人,这种现象导致会计人员刚熟悉会计知识、适应会计工作后又被更换,使会计业务技能的提高缺乏重要的实践保证。二是农村财会无准入门槛,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经统计,全区共有村级财会人员324人,其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只有28人。而且部分财会人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难以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三是会计工作缺乏积极性。村会计大部分由村文书兼职,由于工作较多,待遇较低,因而从主观上不愿意提高和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结构,仍然停留在原先业务管理水平上。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执行不力
汉台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出台了《汉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该办法从集体资产管理、票据管理、财务审批、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财务审计等十五个方面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规定,为全区的农村财务管理提供了规范化的操作标准,但仍有部分村未按要求对财务制度进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主监督不力。虽然各村都建立了民主理财制度,成立了监督委员会,但由于部分理财小组和监委会业务不熟,觉悟不高,导致其并没真正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同时还有部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集体观念差,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使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二是财务管理不透明。由于部分村账务处理不规范、不及时,导致了财务公开也不能及时进行,有的村虽然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够明细,使群众无法详细了解资金的用途和去向。三是财务工作交接不规范。有的村在更换财务人员时,新老财务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备,存在一任会计一本账的现象,造成了票据遗失和会计资料不全,严重影响了会计记录的连续性和真实性。
(四)农村财务管理检查指导力度不够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村级财务的规范化管理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日常检查和业务指导。汉台区作为汉中市的中心城区,现有行政村176个,财务管理指导工作量相当大,而财务检查指导人员相对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财务的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抓好村级财务管理,村主任是第一责任主体,财务人员是关键。其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村级财务工作的好坏,因此要大力加强对村主要干部农村财务管理和会计法律法规,尤其是《会计法》的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结合近年来村干部在财务管理方面违纪违法案例的特点,通过以案说法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村主要干部的法制观念。
(二)严把准入制度,提升会计整体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村级财务很多未能持证上岗。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财务法规的普及,新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条件的人员,坚决不准其从事财会工作,严把财会人员上岗关。同时还应加强财会人员后续教育,使其具备较高的会计业务水平和会计职业道德,尽快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财会工作。
(三)多种培训方式,夯实财会人员素质
近几年,汉台区财会干教中心与区农工部、区农经站配合,建立了汉台区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对村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首先通过大规模轮训,普及财务人员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法律法规,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规范其账务处理;其次对已轮训过的村级账务实地指导,通过查检指导找出各村在财务管理及账务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予以解决;最后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年纪大、资格老、观念旧的财务人员,因人施教,结合实际,手把手实地模拟讲授会计实务操作。
(四)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各村实际,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制度来约束规范村干部的管理行为。同时还应做到制度上墙并按制度来管理,切实做到有章必行、违章必究。
1、建立现金管理制度。
现金收支必须由财务人员经办,非出纳人员不得保管收取现金。村民小组在非经财务人员委托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得私自收取所属财产的经营租赁、承包等各项收入,违者视情节轻重移交有关部门处理。严禁在未与出纳交清手续前开支,严禁以支出票据顶交收入,防止发生出纳见票不见钱的行为。严禁私设小金库、保留账外账、收款不入账。
2、建立票据管理制度。
各村收款收据应由村会计一人管理,严格实行领用核销制度,非财会人员不得领用收款票据。若因工作需要领用时,应及时向会计人员交清手续。支出票据要取得合法、规范的原始凭证,严格履行财务审批程序,每张票据上要详细注明经办事由并由经办人签字盖章。
3、建立民主理财制度。
对村民主理财小组进行充实完善,选取有责任心、思想觉悟高的村民代表参与。民主理财小组应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对村组报账的票据、凭证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的签字盖章,同意入账。对不规范的退还补办,违反制度的不予入账。
4、建立财务公开制度。
各村应严格按照财务公开的要求,对公开内容、程序、形式、时间进行规范。公开的内容要做到全面,不仅要对财务收支进行公开,还要对农户尾欠款情况、财务计划、收益分配、债权债务、征地补偿费分配、上级拨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使用、固定资产购建情况等内容进行公开。公开程序要逐步规范,按规定填制财务公开清单,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群众代表会议公布,公开栏公布,接待群众来访,解答群众疑问。公益事业项目,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真正做到财务公开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五)推行政府监管,增强审计工作力度
针对一些村存在的财务不民主、账目不规范等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各镇办事处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按照“三年一轮审”的原则,在每年年初对部分村上年度的财务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对离任村干部开展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重点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并采取账内审查和账外调查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审出的问题,如:征地手续不齐、资料保管不完整,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出租行为不公开,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不规范等问题进行及时纠正,通过审计加大对村级财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从而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农村财务管理是解决当前农村突出问题的基础,也是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党群干群关系。通过调研,深入分析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策
为相应2006年诸暨市对全市各乡镇行政村撤并的要求,大唐镇将原有38个行政村,撤并为10个行政村和三个社区。在新的形式与情况下,撤并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集体资产的管理成为了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针对如何对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问题,谈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明,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在農村集体资产存量的统计标准与统计口径方面,均没有较规范的要求,以致有的村级组织说不清有多少集体资产,因而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不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在农村经济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农村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集体企业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土地所有权造成的产权不明晰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原有的资产没有划清所有权。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集体与农民权利边界模糊。在缺乏民主和监督的情况下,有的村轻易取消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或重新分配、或另行承包给他人、或中饱私囊等等。改革开放后,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集体资产所有的产权性质始终没有改变,产权主体缺位和产权边界模糊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集体资产产权主体虚置,产权边界不明晰,产权制度滞后、效率偏低的弊端逐渐显现。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造成的产权不明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农民个人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其产权主体如何体现。或者说,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实现产权主体的人格化。二是如何将模糊的集体资产产权明确到每个农民的头上。经过艰苦探索,股份合作制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股份合作制以合作制为基本原则,吸收了股份制的适用规定,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它类似于合作制,但它明确了资金的联合,明确了农民个人产权,明确了按资分配,使农民真正拥有自己的产权分额。
然而,在实践中往往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反而造成了投资主体不明,无法划分所有权的集体资产很多。
(4)其他资产的产权不清的情况
有的集体资产被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无偿占有、使用;有的集体资产被工商、税务、土地管理等部门平调,形成了大量产权不清的集体资产。有些国家扶持,乡村集体投资、群众集资,或占用集体设施兴建的公益性事业、基础设施和镇企业没有明确各自的产权。
2.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落后
一些改制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清产合资时,本应当由具备资产评估资格的权威机构对企业资产存量进行正规的资产评估,并建立起正常的验资审计和资信评定制度,而一些村下属企业在改制时,是由村委班子确认企业净资产的。同时一些改制集体经济组织的企业经营层与普通职工之间股权分配比例失调,实际中仍存在法人股比例过高的现象,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同时也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流失,因而这几年的集体资本金没有产生相应的增值,造成了有些村民的上访、集访。
3.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必要的审计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支关系到组织内每一位农民的切身利益,集体财务会计不仅反映了国家、集体、农户之间的分配关系,更反映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和干部的作风。因此,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但长期以来,由于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财经观念不强、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财务公开不规范和财务人员素质偏低等原因,造成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主要表现在:
(1)费用审批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第一,审批不符合有关程序规定,有些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开支不经理财小组讨论,个别人说了算,或者说理财小组只是走过场。第二,审批手续不全,有的有经办人无审批人、有的有审批人无经办人、有的甚至无经办人也无审批人、有的自用自批。第三,报销凭证不规范,收据、自制单据、白条入账的现象大量存在。
(2)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账务处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第一,账簿尤其是明细账设置不全。在调查中,有的村应收款和承包及内部往来科目设置了明细账,其它科目都只是在摘要栏中作了记录,时间长了,业务多了,不易核对,容易发生错误。第二,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有的科目,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有明显的差错,都堂而皇之的进行账务处理并每月进行结账。第三,账务处理错误。村级会计在进行账务处理时,经常是以收抵支,差额入账,不按会计制度要求进行账务处理。第四,会计出纳对账不及时,相互监督不力,凭证传递不规范,有的村会计和出纳甚至长期不对账,出了问题相互推诱指责。第五,工作不认真,有少记、多记、漏记及随意调账等现象发生。
(3)会计档案管理不善,财务资料保存不完整。现在农村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办公在许多仓库或者是危房中,没有特别的档案室来摆放各种档案资料,出现了许多村会计档案出现霉烂、鼠啃、虫蛀、遗失等情况。有些村是过了许多年才发现情况的,造成了部分资料的缺失、不连续。
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法律制度完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立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不明确、《宪法》和《民法通则》都只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性有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究竟属于何种形态的组织,法律上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其产权不清,法律责任不明确,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难以较高效地开展商品经营活动,集体经济的交易成本非常高。同时,对集体资产的处置、评估等也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因而随意性较大。
2.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素质低下
从本质上讲,农村集体资产面宽范围广,涉及部门多,认识也不够统一,导致集体资产管理相当混乱,常常出现有好处时哪个部门都管,无好处时谁都不管的现象,管理机构的不明确,使得管理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任务与目标模糊。农村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不少管理人员认为,集体资产管理就是看管好“分”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已为较少的集体资产,没有认识到集体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好、用好、保值增值。
3.集体债权催缴困难或催缴不力
农村集体债权既有历史上积存下来的,又有承包以来新形成的,都存在催缴困难问题:主要是债务人长年出走下落不明(外出打工经商);债务人经济确有困难无力偿还、历史欠账不好理清;有的在合同中没有清楚的规定权利和义务,同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己经过了规定的时间,胜诉权消失等。“催缴不力”主要是对部分无故拖欠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措施不力,或有些欠款属于村组干部关系户欠款而给予包庇或放任等。债权越多,拖欠时间越长,出现坏账的概率就越大,时间长了,就不了了之。
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国家层面上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基本法律体系和具体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法规体系,是构建有效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和机制的重要前提,是搞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分清不同主体、层面、部门之间职责的法定依据。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责任制度,至少要确立五个方面的规章: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责任部门、责任人,界清政府部门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面的权能和职责;明确农村集体企业受托的农村集体资产数量、法人财产权对应的责、权、利,明确政府部门与农村集体企业之间的责任、权能界限,并成为农村集体企业拒绝行政干预的法规依据;明确年度农村集体企业经营者的责任目标,奖惩的数额,奖惩的形式,奖惩的范围等;关于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监督方面的规章,向农村集体企业派出不同身份的监督人员。并按规定行使监督职权,对监督人员进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对监督报告及时处理等;关于农村集体资产收益、集体股权管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查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等方面的规章,维护国家所有者的权益,服务农村集体企业改革,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
2.避免出现过度集权的问题
在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过程中,由于强调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所有者代表,因而很容易走向过于集权。过于集权,一是容易导致对农村集体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度干涉,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权;二是面对大量的农村集体资产,过于集权容易造成管理幅度过宽,影响管理效率。
所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要实现责任与权利的统一,行使作为出资人应有的全部权利,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
(l)管资产。应通过立法或规章的形式明确管理委员会与农村集体企业的关系是资产管理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履行农村集体资产的出资者职能;要从实物形态管理向价值形态管理转变,明确第二层次运营对象是资本,而不是资产;要逐步实现从前置性审批管理向后置性监督管理转变,管理委员会主要监督运营主体是否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科学决策,而不是事事都要事先报经审核和批准,出资人的利益将来主要依靠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来维护。
(2)管人。应实现从管班子向推荐或委派产权代表转变:从按劳分配为主向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并重转变;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农村集体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党务工作特别是党管干部方式的转变。一是对全资农村集体企业,仍实行现行的干部管理方式;二是对非独资或全资农村集体企业,采取国际通行的推荐或委派董事的办法;三是对非独资或全资农村集体企业,总经理人选完全由董事会依法定程序确定。要注意实施人力资本管理,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做到既要按出资者份额分配,又要按人力资本的份额分配,实践上可通过年薪制与期股制相结合等形式使农村集体企业的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把自己的利益与农村集体企业的利益真正紧紧地捆在一起。
(3)管事。要逐步实现从对农村集体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重视微观管理向注重中观管理和宏观管理转变。主要是通过立法、政策、授权、委托、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产流动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等进行农村集体资产的中观和宏观管理。立法和政策上:一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范畴是经营性农村集体资产;二要明确如何确定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主体及其权责;三要尽快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经营权等有关产权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资产统计报告、保值增值奖惩考核、收益收缴、资产评估等管理制度,形成比较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融合,并加速培养一批懂资本运营的干部队伍。
3.进行“分类”监管
农村集体企业数量众多,情况复杂,目标也多种多样,分类监管十分必要和重要。迄今为止,人们在论及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时,过多的強调“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所有者代表职能,忽视了农村集体企业的目标和行业的差别问题,很少提及分类管理问题。一般认为,农村集体企业的症结在于经营效率低下。其实准确地说,由于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双重存在,农村集体企业牺牲了根本的经济目标却获得了有限的社会目标。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的经验表明,必须进行分类管理。要提高监管效率,就必须进行分类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菊香.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思考.中国农业会计.2008/09
[2] 何伟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的做法与成效.新农村.2008/09
[3] 宋爱琴.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7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重心和根本。然而政治、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也是树立乡风文明的基础性工程。
一、目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经验是可贵的,同时我们感到,从发展的眼光、时代的要求看,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总体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精神文化有效供给与农民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以绍兴市为例,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不适应:
一是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整体素质丞待提高。绍兴市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40%,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农民固有的小农意识和价值取向根深蒂固,市场经济某些消极影响日趋明显,一些村民集体观念正逐步弱化,利己意识明显增强,道德观念弱化。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农村的公厕、垃圾收集点选址较难,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行,因此,经常受到附近村民阻挠,有的甚至多次损坏建好的卫生设施。在村两委换届中,随意损坏选票、票箱的情况也有发生。二是公德水准不高。一些村民的文明意识与礼仪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知行不一。一些村民只要服务,不要义务;只要权力,不愿出力;共建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只顾自己有利,不管他人方便。乱丢、乱堆、乱摊、乱倒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一些地方“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创新意识不强。广大农民“随大流、跟风走”的思想较为严重,人家做啥,我也跟着做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停留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小打小闹、得过且过的状态。
二是精神文化生活与群众愿望需求不相适应。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十分强烈。已不满足于吃得好、住得适、行得畅,需要更高的精神生活上的愉悦。一是文化活动少。只有20%的村由集体组织1次以上活动,大部分村集体不组织文化活动。群众自发组织的村落文化、传统文化也由于工作分散等原因日渐减少。二是文化下乡少。一些文化活动大多集中在城市进行,向农村延伸比较少,电影下乡,文娱进村也只是某时某地,普及性不够。“三下乡”活动也不够经常,一般在年底和年中,集中组织一下文化下乡。三是文化产品少。不少文化产品处于“自说自画、自娱自乐”的“体内循环”阶段,群众真正需要的、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有线电视虽然普及了,但中老年人听不懂普通话,看不明时尚节目。一些家乡话的戏曲少之又少,常常是几只老生常谈的几个戏,农民群众不满意。适合农民口味的节会少,缺少庙会、赶集等传统文化节会,村落文化挖掘利用也不够。反映农村题材,服务“三农”的图书、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明显不够。适合农民特点的报纸、杂志很少,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
三是精神文明硬件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绍兴市农村人均GDP已突破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已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而精神文明硬件设施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有关资料显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城市与农村之比为10:1。一是教育设施落后。尽管近几年教育设施改善很大,但在农村,特别山区农村,中小校舍及内部设施仍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要。许多农民舍近求远送子女到外地上学。社会教育培训设施则更少,广大农民培训无着落。二是文化阵地欠缺。一些行政村的宣传文化设施主要是黑板报、宣传窗和阅报栏等传统设施,只有54%的村有文化活动室或室外文体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活动的所需。部分行政村甚至村委办公楼房没有,更何谈文化阵地了,如越城区164行政村,没有村委办公场所的村有17个。三是社会保障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不快,小毛病求近求医不方便。卫生设施简陋,有的村甚至没有。农民最怕生病,怕因病致贫,90%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占绍兴市总人口79%的农民,仅享用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
四是社会风气与文明风尚不相适应。尽管农村社会风气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但与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求相差很远,不良风气仍然存在。一是治安状况复杂。个别村赌博风缕禁不绝,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赌博成风。流动人口增多,有效管理滞后,农村小偷小摸现象也在增多。二是封建迷信现象普遍。部分农民精神寄托扭曲,封建迷信盛行,一些农民希望得到祖宗、财神的保佑,家里供奉着“如来佛”、“财神爷”,有的村干部家里也放着“观音菩萨”,把“钱、运”全寄托在“佛、神”的身上。市郊一个村90%的农民靠种蔬菜、贩水产致富,然而该村却有40%的家庭有供神现象。三是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对村干部在土征款使用、环境污染、宅基地报批等方面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现象深恶痛绝,已成为村民上访的主要动因。
二、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变化所显露出来的多元性、不稳定性和矛盾复杂性,应该说都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生成的。造成这种多元性、不稳定性和矛盾复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旧经济体制转轨,使农村思想道德变化出现双重走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毕竟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毫无疑问,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引发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相应变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历史性改革以来,由于农民由集体劳动者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者,一方面,他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因价值准则的调整受到冲击而逐渐淡化;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难以成为具有较强强制力的道德力量。因此,在农村的道德领域很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种“失范”含有双重意义:第一,通过对传统道德的改造,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服务于这一经济社会环境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二,在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各种道德意识、规范鱼龙混杂,并存于农村社会生活中,进而使人们的道德信仰处于一种矛盾、复杂、多元甚至畸变的状态。
二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农民的价值观产生双重效应。市场经济注重效益的原则,使农民追求物质利益的意识显著增强,对农民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双重效应:第一,在农民身上,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变为新型的“义利并重”,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这是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的“正效应”。第二,“重利轻义”的价值准则简单地替代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形成畸形的、极端的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价值观,从而导致个人主义思想蔓延,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这是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的“负效应”。
三是农村中积极进步的社会道德示范效应减弱。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农民身份的变迁,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已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等众多类型的利益主体,并在农村社会中产生不同的道德示范。而原本那些代表集体利益、维护社会公正的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由于其中一部分人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其积极进步的表率作用,即道德示范作用,正在逐步减弱。调查表明,目前农村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积极进步的社会道德示范效应差。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先进的道德示范力量还远远不够,广大农民群众因此缺乏足够的道德支撑力,从而使道德变化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走势。
四是一些地方出现轻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只注重抓农村经济建设而忽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一些地方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处于无人管、放任自流的状态;一些农村基本文化设施建设“队伍散了,阵地丢了,网破了”;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忽视正面灌输,教育缺乏针对性,内容空洞,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总之,造成当代农民思想道德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我们应当从众多的原因中,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寻求推动农村思想道德进步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对策思考
当前要推动农村思想道德进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
(一)正确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当前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一是在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中积极倡导社会理想道德。社会理想道德的内容应该包括: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信念;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见利思义、以义至上、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这种社会理想道德应成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促进农民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应结合现实的农村社会环境,大力加强社会理想道德的正面倡导,使这一先进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并在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中树立起来。二是在广大农民中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培育造就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应该在当今的广大农民中继续发扬光大。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时,必须注意帮助广大农民从思想认识上分清哪些是应当继承的好传统,哪些是应当提倡的新风尚,哪些是必须破除的旧观念旧习俗,提高广大农民对传统道德糟粕的抵制力和免疫力。三是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新型道德。当前,培养社会新型道德要教育引导农民在经济行为中处理好如下关系:既要承认和保护个人利益,又要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自立、自强、自主,又要树立整体意识、集体观念,履行社会义务;既要增强实惠观念,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又不陷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短期行为的泥沼;既要增强竞争观念,又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和真诚合作;既要增强效率观念,又要重视社会公平,坚持共同富裕;既要增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目的意识,又要讲究手段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道德性。
(二)着力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对象,坚持分类施教
这是保证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要求。一
要坚持层次性。农民这一整体的分化,使不同的农民群体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用统一的道德观念对农民作普遍性要求是不切实际的。除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社会公德外,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分层次、有区别,突出不同的教育内容。二要加强针对性。对贫困温饱型、富裕小康型农民,应根据他们不同的道德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引导。对贫困温饱型农民,主要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克服愚昧落后的思想、封闭保守的思想、“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平等竞争意识,克服“温饱即安”、“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心理,树立敢富争富大富的时代新观念。对富裕小康型农民,主要是要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要通过合法手段和技术进步取得收入实现自身价值,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一切坑害国家、集体、他人的行为,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发扬互助精神,积极回报社会,扶贫帮困,带动帮助他人共同致富奔小康。同时又要把各类群体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以“村企结对、党群结对、贫富结对,共建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三结对”活动等。三要突出重点性。从当前农村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来看,青年农民是教育引导的重点。青年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突出青年农民这个教育重点,显得十分紧迫与必要。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艰苦朴素,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尊老爱幼,求知求新,爱国爱家,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近年来,通过广泛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在农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了广大农民的道德情操。
(三)努力营造健康高尚的道德环境———加强舆论导向,搞好示范引导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优化教育环境。通过舆论导向,把农民的道德、价值观念及行为引导到适应时代需要的先进的道德轨道上来。一要抓好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电视、广播等新闻传媒要做到百分之百进村入户。要按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设立农民道德学校,做到有队伍、有阵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二要发挥舆论导向“弘扬”和“批判”的两种功能。当前,在舆论导向上,要重点围绕市场经济对农民价值观念双重效应的影响,始终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弘扬平等观念,反对等级观念;弘扬竞争性,反对平均性;弘扬开放性,反对封闭性;弘扬自主性,反对依赖性;弘扬重义轻利,反对拜金主义;弘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反对腐朽的道德。三要搞好农村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这是优化农村道德教育环境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就目前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在道德形象示范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这一群体的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无论从“正向效应”还是从“负向效应”看,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在当代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中主要都是通过这一“示范性群体”实现的。所以,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共产党员及基层干部自身先进性形象的塑造,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个关键点。
(四)切实加强道德“硬件”的建设———抓紧道德规范的制订与实施,建立与完善道德约束机制
社会思想道德虽然依靠教育灌输、舆论维护、示范引导,但要使其真正实现向实践的转化,形成对人们道德行为有效的制约力,必须加强道德规范本身的基本建设和道德规范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一要针对目前农村道德体系不规范、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应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出一系列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规范。其中包括“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以及个人的、家庭的各项规约,使广大农民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并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种规范内化为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二要在规范建设中,要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要通过社会公德规范的建设,在农村倡导文明礼貌、助人
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道德风尚;要通过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在农村倡导诚实守信、真诚合作、处事公道、奉献社会的道德风尚;要通过家庭美德规范的建设,在农村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道德风尚。三要建立道德报偿机制和道德监督机制。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道德报偿机制,并使之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鼓励、支持和保护群众中的道德行为。建立道德监督机制除了应充分运用政策、纪律、法律等手段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加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外,还应该在农民中倡导建立“自我组织”,加强自我监督和约束。如目前一些地方成立的“道德评议小组”、“红白喜事理事会”、“赡养老人协会”、“禁赌会”等,都是农民群众自我约束的好形式,要大力倡导和推行。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篇5
随着改革发展的力度加大,对加强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城镇相对缓慢,社会各项事业和基础建设较城镇相对薄弱。因此,从“全面建设小康”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党中央的一系列决议中都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从中央的决策看,整个“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将不断扩大,这些投入将主要集中在村,农村各项建设将不断升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全面展开。因此,如何发挥法律援助的职能作用切实有效地服务“三农”,法律援助工作如何面向基层,找准服务位置,为基层发展服务,为农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已成为司法行政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一、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基本情况
为切实加强我市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更多的弱势群体享受法律援助,市法援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司法局的领导下,采取了切实措施,全面加强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服务保障。近年来,我市经济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困难户增多,法律援助事项较多,需法律援助的对象增加。
二、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我们发现目前我乡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宣传不够,农民群众知晓率不高从数量上来看,我乡涉农的法律援助案件绝对数量很小,在整个法助案件总数中的比例也不高,农村法律援助的需求还存在很大潜力有待挖掘。当然,涉农法律援助案件总量少,一方面与我乡乡小、人少,农业人口数据小有密切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对法律援助工作宣传的力度不够。因为宣传少,广大农民对法律援助工作了解得不多,导致部分农民在需要法律援助时不能得到应有的帮助。一是深度不够,尽管每年都在开展宣传,但是没有深入到基层乡、村、屯,很少有与农民面对面的宣传活动
(二)基层法律援助力量薄弱,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推进和外出务工农民的不断增多,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宅基地纠纷、婚姻家庭等纠纷将呈不断攀升趋势;同时,随着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农民寻求法律帮助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然而我乡法律援助力量非常薄弱,目前,仅有编制1人,在编工作人员1名,光负责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批及日常的法律咨询、接待和各类调研、报表报送已不堪重负,更不要说办理具体的援助案件,进行调查取证了。随着法律援助案件的日益增长,这种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三)涉农法律援助范围过窄,经济审查要求过严
目前我乡正处于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时期,农民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农村中各种利益关系也会发生大的调整变动,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也会不断出现。农民可以享受的民事法律援助范围主要是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几类,范围比较窄。而且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申请法律援助,受援对象还要提供经济困难的证明,无形中又设置了一道门槛,将一些确实需要援助的农民拒之门外。此外,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经济困难的证明”在实际操作中难于统一,有很大的随意性。
三、对策及建议
做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多管齐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对下一步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确保我乡法律援助工作实现“应援尽援”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乡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扩大法律援助的知晓率,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法律援助宣传的广度。要结合“3·15”、“12·4”等维权日、法律宣传日等活动开展大型法律援助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法律援助制度,关心支持法律援助事业,形成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创新宣传手段,增强法律援助宣传的深度。要采取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送法下乡、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以案说法等形式开展宣传,把法律援助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到基层农民群众心中,让老百姓了解法律援助,知道在何种情况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如何申请法律援助,让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怎样去寻求法律保护,使“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难题得以解决。
(二)加强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充实法律援助队伍力量
重点是增加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编制名额,充实法律援助队伍力量。建议编制部门改变过去根据本地人口确定机构人员编制的做法,根据法律援助的实际需求量来确定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人员编制,保证老百姓的维权资源、格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还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三)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加大涉农援助案件办理力度
针对农村法律需求不断扩大的现实,把与农民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纠纷纳入法律援助范畴,扩大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积极开展试点,将困难农民土地、林地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中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困难群众因交通事故和医疗事故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免予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直接作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
同时,针对农村法律需求量不断增加的趋势,我们的法律援助机构要尽快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式,加大对涉农援助案件的办理力度,确保涉农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 及时高效的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受援对象法律权益的最优化。给予农村困难群众更多的支持与救助,使他们平等享有和实现法律规定的权利,不仅是建设法制社会、公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法 律 援 助 调 研 报 告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篇6
摘要:文章以哈密市农村信用社被撤销案件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
一、案件回顾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务院在2003年6月通过了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方案,预示着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任务更加艰巨,作用更加凸显。然而,在改革关键时刻,农信社的各类违规案件不断发生。2007年6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包括大泉湾信用社在内的哈密市4家农村信用社,因特大经济案件造成资产严重损失,无法支付到期债务,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依法予以撤销。这是全国首例县级金融机构被行政撤销的事件。2004年9月7日,哈密市农村信用社新西分社曝出金融大案,司法调查显示,会计王凤霞、出纳尉萍等人,从2000年起即以储蓄款不入账方式,进行账外资金循环。累计账外吸收存款1.89亿余元,账外支付5900多万元,涉嫌侵占、挪用资金高达1.45亿元。“9·7”案在当地引发严重的挤兑风潮,哈密市农信社正常经营难以为继。此案平息之后,哈密市4家农信社展开“自救”行动。但挤兑危机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信誉,吸储已经越发艰难;而案发前放出的贷款呆坏账率高,清收难度也大;另外,由于停止放贷以后,农信社只能封闭发放每年7000万-8000万元的央行支农再贷款,所得利润也仅能维持农信社的日常经营支出,“自救”几无可能。哈密市农信社在困境中挣扎了3年,此间又爆出22起农信社职工涉嫌犯罪案,涉案金额达1.56亿元。至此,案件频发的哈密农信社不得不走上撤销末路。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哈密市农村信用社,十年前曾是新疆管理水平最高、效益最好的信用社,十年后却因为违规被撤销。对国内外金融机构违规案件的分析表明,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一不与机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这一根本性、基础因素相关。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首先体现在制度空缺,农村信用社正常经营所必须具备的若干基本规章制度,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盲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现风险损失自然不可避免。其次是虽有制度,但制度设计漏洞多,许多制度设计从方便自己工作出
发,对方便客户和防范风险考虑的不同。再次是有章不循,本来就不多且还存在漏洞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得到认真执行。不乏领导将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独断专行、以权谋私,增加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人事管理混乱,任人唯亲,人员素质低
一是部分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不强,贪图个人享受,责任心不强,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和所负责任重大,人事派遣中讲人情,任人唯亲;二是人员文化、业务素质低,缺乏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导致经营风险发生;三是法制意识淡薄,为谋私利,无视法纪法规,中饱私囊。
(三)职能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少必要的制约和监督
各职能部门上下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工作指导只针对本部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制约和监督。本来计划部门通过计划报表可以制约信贷部门的违章拆借,计划部门可以制约会计部门的利率执行,另外信贷岗位的审贷分离制度、会计岗位的交叉复核、储蓄岗位的事后监督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但各部门没有真正发挥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三、对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要建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农信社全体员工都应该有这样一种理念:内控管理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要建立合理的内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实现内控制度管理的多元化目标。
第二,健全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内控考核管理办法推动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在信用社内部,要不断地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建立涵盖经营效益、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的内控考核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建立完善的内控考核体系,对机构负责人实现有效控制,有利于信用社内部的自我控制和约束,保持业务发展和内部控制的和谐统一。不断完善内部自律机制、内部制约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制约机制可以使业务处理与业务监督彻底分离,避免因个人包揽经营业务全过程而造成的错误和漏洞。另外,要建立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内控系统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能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明确内部控制系统当中每位员工和每个内控管理部门所负有的内控管理信息的交流职责、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交流时间;保证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第三,要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有效控制的原则。针对我国农信社目前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者不健全的现状,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完善统一的业务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流于形式,没有效率的问题。运用合理的控制方法,能够促使信用社内部各职能部门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统一体。此外,必须制定严格的员工行为规范制度和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实现对人员的有效管理。相关部门要完善以防为主的内控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其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信用社业务开拓和发展。因此,首先要完善各业务部门的自身监督,加强规范管理,形成横向的制约机制。其次要完善以稽核监督部门为主体以纪检监察部门为辅导的内部稽核监督体系,使内部控制制度严密有效。
参考文献: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篇7
一、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分布在农村的, 所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到全社会的团结与安定。
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参保对象是农民, 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低, 没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同时也正因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群体的特殊性, 建立养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档案, 让他们在日后出现纠纷的时候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 服务对象人员复杂而广泛
因为参保对象社会属性的特殊性, 所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内容复杂和来源广泛。在这之前, 往往只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的离退休职工才拥有养老保险档案;并且这之前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 档案的提供、收集、处理通常都是由各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负责, 所以档案在管理方面内容简单, 来源比较单一。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逐渐地走进农村, 走向社会, 与此同时养老保险档案在管理上必然存在着内容更加地多样性、来源更加地广泛的特点。又因为参保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 这样便造成了档案来源更加的复杂;同事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又是处于初始阶段, 没有对应的规范和格式, 相对来说内容较为杂乱。因此, 现在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已经是迫在眉睫, 很有必要了。
(三) 较强的流动性
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是农民, 一般来说他们的工作稳定性较差, 变动性大。尤其是最近几年, 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 因为常年在外, 工作地点又会经常发生变化, 这样变增加了档案的建立以及管理难度。同时也正式由于流动性强, 所以才更应该建立起和完善档案记录, 以供日后在养老问题中的查阅。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不足
一直以来, 资金问题都是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中央财政每年用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都在不断地增加, 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要求。通常都是由县级的财政部门来提供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经费,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就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导致档案的管理不管是在软件管理还是硬件设施方面, 都没有办法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产生了影响。
(二) 档案所需要的材料收集不全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是从1992年开始试行的, 一直以来农村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都是一个非常严重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档案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各地的管理也是五花八门,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由乡村和镇所填的记录卡存在着漏、乱、错等严重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在转、领、查、退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漏洞, 这样变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人民群众对养老保险的不信任。
(三) 缺少具有专业性的档案管理人员
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知识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人才, 只有具有很强专业性知识的人才能够胜任。有学者曾经调查表明, 我国的市县有超过88%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不具备专业性的知识, 都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生, 大多数是由乡镇的文秘人员所兼任,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 一方面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没有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 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所需要的经费不足, 在某些地区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室, 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简陋, 这样最终导致了管理人员的流失。
三、如何做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
(一) 提高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的限制, 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能够落实, 同时也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能够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了管理的不完善。随着新农保的实施和开展, 人们的档案管理的意识逐渐有所提高了, 这样一来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 建立健全我国养老保险档案的相关管理办法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具有约束力的、完整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正所谓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只有制定出具有有约束力、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够确保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迈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让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与档案的管理工作保持同步, 从而保持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进一步使得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能够不断地完善和规范。
(三) 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 我国很多县级市和乡镇的档案管理工作都是手工管理的方式, 这样不仅仅费力费时, 而且数据在统计的时候比较的繁琐, 这样严重阻碍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采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是新时代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使得我国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也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 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利用和开发
档案工作最终都是为了利用, 所以在整理和搜集档案的基础上再做好档案的利用和开发, 有利于其真正地为农村社保服务, 进而让社保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得以提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关系到每一个参保人员自身的利益, 所以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时刻保持认真、规范、严谨的态度, 让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在日后的农民养老问题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分析现今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在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讨论如何加强管理农村养老保险档案。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研所等“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4) :14-21.
[2]韩淑华, 李晓辉, 贺桂欣.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档案管理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 (18) :120—122.
[3]阳义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机制改革的若干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l) .
[4]蒋蔷.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行模式的制约因素, 挤发展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 2007:36-39.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老龄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3-0074-03
收稿日期:2010-12-13
作者简介:姜彦国(1980—),男,吉林松原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养老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8811万老龄人口中农村为5938万,占老龄总人口的67.4%。[1]据2002—2005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1—2004年,我国乡村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但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机构很不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呈下降趋势,因而大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分析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35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7.13亿人,约占总数的53.40%。[2]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已超过20%,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已达到48.9%。因此,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基数大,农村高龄、半失能、失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传统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事实表明,机构养老在农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解决广大农民“老有所养”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均等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为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美好的前景,但由于农村资源不足,暴露出我国农村老年服务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⒈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匮乏。据估计,目前我国每9人中就有1位老人,到2050年每3-4人中就将有1位老人,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546家,床位149.7万张,收养老人1102895名,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3]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投入与城市相比微乎其微,难以满足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中,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仍然占大多数,社会参与不足。如北京市的养老机构65%是由政府主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办养老机构缺少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或是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在与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4]第二,由于制度建设和安排的障碍,社会资本难以有效地进入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未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良好合作。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单一性、主导性供给主体,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等问题产生“政府失灵”。
⒉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存在供需失衡。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总收入为5791元,但平均每人的年总支出竟达到5137元,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是1432元,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是147元,生活消费支出3223元。[5]农村地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偏低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收费标准相对偏高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愈显突出。
据统计,北京、上海等郊区养老院却“吃不饱”,床位空置率多达四成。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处副处长魏小彪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养老机构布局与群众需求不匹配,供给与需求错位。[6]此外,宋宝玉等人对全国14个省区的50000位老年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5%的老年人选择了“共同居住和独自居住居家养老”模式,有5%的老年人选择了“机构养老”方式。[7]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机构养老发展比较缓慢。见下表:
1989-2007年养老机构数量、床位数量及收养老人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季度
夏锋认为,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和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求矛盾的主要根源。[8]同时,由于制度建设和安排的障碍,社会资本难以有效地进入农村养老服务机构。造成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和表达渠道缺乏,结果造成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不符。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承担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重任,因此,未能形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表达机制。
⒊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总量不足且服务质量欠佳。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人口转变等重大社会变革的作用与影响下,我国农村家庭的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養老功能弱化。目前,期望入住养老机构的人已占一定比例,尽管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床位数在逐年增加,但仍然满足不了我国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8万余个,床位2.35万余张,平均计算每千名65岁及以上老人约有床位23张,与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有床位50~70张相比差距很大。[9]
众所周知,机构养老服务是涉及福利服务、医疗保健、社会参与等相关领域的全方位养老护理服务,住养老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与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硬件设施、技术含量、服务水准呈现“剪刀差”。我国目前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服务质量问题亟待提高。
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统筹层次低和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大多实行县乡统筹,总体上统筹层次偏低。农村机构养老服务呈现“条块化”和“碎片化”现象,不利于人员的流动和通过组合投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收益。此外,由于不同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市场条件、收入水平与技术水平及资源状况的不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配置水平与价格水平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不利于统筹城乡养老服务和区域养老服务。
二、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多维分析
⒈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制度安排分析。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是一个对每个社会成员都会产生深刻影响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家庭养老的模式,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以及社会养老观念的变化,原有家庭养老的非制度安排逐渐瓦解,从而产生对社会提供正式制度安排的需要。
罗尔斯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应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和补偿、社会差距的缩小,使得生活极其困难的个体以及群体的状态达到最优化,同时确保公平的机会平等。[10]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公平为基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制度,既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又有利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良性运行。
⒉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安排分析。从历史上来看,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正式安排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在“政府失灵”现象中体现出来,这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财权的资源配置模式。
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入的比例为4.7:1,高于一般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3.22:1。城乡1010万贫困老人中,农村有860万,占城乡贫困老年人总数85%以上。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约为8.5%,城镇约为2.5%,中西部更突出,农村老年人贫困比例达50.8%。[11]因此,应以公平为出发点优化财政制度,缓解老年贫困问题,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实现农村财政制度创新,解决乡镇政府财政资金缺乏问题,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农村养老机构的必要投入,解决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
⒊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安排分析。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问题和结构特征使得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影响要比其他国家严重得多。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1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加强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有利于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足是影响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因素。为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老龄社会的发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可以考虑以下举措:
⒈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表明,制度要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有效的制度建设和安排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改善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制度基础,首先就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发展的制度化与法律化。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监管机制,以避免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农民认识能力的局限造成缺位、错位等现象。此外,还要注意新旧体制的衔接和并轨,逐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城乡的养老服务机制。
⒉积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近期来看,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解决不同地区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在硬件设施、人员培训及资金投入不均等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是合理界定中央、省市和乡镇政府提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事权和财权,有效保障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二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不同区域、城乡养老服务机构供给均等化;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有限的財政投入优先安排到农村养老服务的社会保障中去,解决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和质量低下的问题。
⒊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人提出以多样化的提供方式取代单一政府提供方式,由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提供。[13]因此,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机构的供给中,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秩序,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社会组织,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当前,尽管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供给的主导性主体,但政府可以通过合同承包、许可经营等实现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总之,要通过改革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样化和资金来源多元化。
⒋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口流动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影响会逐渐增大,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市场,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对养老服务流动的阻碍,统筹城乡养老服务网络,才能实现养老服务均等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绩效管理,就要坚持以提供养老服务的结果为导向,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要始终以人为本,坚持绩效管理评估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质量、公平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在一个农业大国,任何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假如数量庞大的农村老人的福祉被忽视,那么“三农问题”的化解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妥善化解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必须转变农民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总之,公平和可持续的涉农政策和实践应与时俱进,系统而有效地关注农村养老机构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0-02-25.
[3]2009-2010年中国养老机构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咨询报告[DB/OL].中国调研报告网,2009-04-21.
[4][6]葛超.城市与乡镇地区养老机构现状调查与对比分析[EB/OL].http://sp.ruc.edu.cn/index. 2010-01-10.
[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8.
[7]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01):128.
[8]夏峰.从三维视角分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J].统计研究,2008,(04):103.
[9]胡泊.中国老年服务业发展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08):260.
[10]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穆念河.普惠制“新农保”填补了农村社会养老的空白[EB/OL].http://www.lwkeji.com/new_contnent.php?id=3209,2009-08-27.
[1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调查和研究 着力提高工作本领 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05-02-23(1).
[13](美)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上海三联书店,2000.
(责任编辑:王秀艳)
Strength the Rural Pension Agency of the Countermeasure in China
Jiang Yanguo
Abstract:The large rural population-base,accelerated aging,the basic pension in the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areas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of the continuous weakening on family pension,the pension service lags behind in rural areas that the problem is even more serious and prominent,which much-neede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ural old-age services to promote rural stability and social harmon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pens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and propose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推荐阅读:
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10-29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08-22
对加强农村无职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11-22
理顺农村管理体制,加强农村会计财务管理10-07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06-12
如何加强农村市场专卖管理10-16
加强档案管理 服务新农村建设06-28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