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

2024-10-15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通用8篇)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 篇1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田雨露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措施?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十六大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的学习,应用科学的发展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村民自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以供参考。

一、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现状

从本地区来看,农村自治组织主要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蔬菜专业协会、蚕桑协会和群团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多年来都是由政府组织发展起来的,长期受政府的制约,其自身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现阶段发展起来的农村蔬菜专业协会,蚕桑协会也同样受到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干预。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改革开放的一家一户的承包地土模式,对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着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形成了一些空壳合作社。农村专业蔬菜协会、蚕桑协会又由于因没有资金和大面积的土地开发,也是名存实亡。

二、村民自治与经济发展的探索

(一)、农村自治组织发展的探索

1、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首先要改变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2、转变观念。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探索和选择,放宽对农民各种协会的行政管理,切实转变“全能政府”、“大包大揽”的观念,努力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坚持用市场、民主、法制的办法引导农民自治组织开展活动;摒弃放任自流的消极思想,因势利导推动农民自治组织的发展。

3、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前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宽、太紧。政府应把不该管的简政放权,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来。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我们的目标。

4、制度创新。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对农村自治组织和各种协会进行立法建设。同时,对束缚农民自治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的自发性组织活动,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配置资源、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规范调适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对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农民自治组织、协会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农村经济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农业的发展格局如何?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如何?山区人民怎样脱贫致富?这正是我今天要探索的内容。

(1)立足农业企业化、农业科技化

西部地区的农业乡镇,也要立足农业企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土地要逐步集中,由企业来经营土地,实现农业企业化。农业的最终出路是减少农民的绝对人口,农民进城的问题。就本地而言,2003年,我镇引进了一批企业,特别

是“华山生态园”的引进,建立了我镇第一个现代化的养猪场,给农民科学养猪、农民住宿人畜分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农民看到了农业企业化,土地集约化的例子。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产业进行优势组合各乡镇都有自己的优势,要找准发展的方向,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我镇的情况来看,要依托于重庆和长寿的发展,来决定本镇的发展方向。现在,我镇除了为重庆、长寿提供了蔬菜外,还没有什么象样儿的商品。而城市所需的牛羊肉和奶类以及园林绿化,旅游等产品,确是我镇的产业空白。从2004年的年报来看,我镇的牛羊肉产量为4吨,奶产品为0,旅游收入为0,园林收入为0,这正是我镇经济的薄弱环节,又是城市最需要的产品,大力发展牛羊数量和奶产品、园林绿化、开发我镇的旅游项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我镇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也是为城市服务的配套产业。

(3)、城镇化建设的方向

怎样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化方向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就本镇而言,在外打工人口已达5400人。他们的工作早已脱离了农业,但父母子女却居住在农村,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给他们父母子女的生活和生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们想进城,却又买不起城市的住房。现在乡镇的商品房普遍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300至800元之间,却无不能满足农民购房的需要,乡镇征占地又受政策的限制,使农民进城成为空想。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各乡镇应拿出各自的城镇建规划,在规划区内,由开发商同农民进行协商,农民出地,开发商建房。开发商建房再给占地农民房屋和门面,多余的商品房用来满足农民进城购屋的需要,解决农民进城难的局面,实现农业人口的转化。达到农民进城和实现小城镇建设的目的。

(4)、山区人民怎样脱贫致富,进城农民的农房和土地怎样解决

西部农村乡镇农民生活环境普遍恶劣,劳动力收入低下,特别是山区农民,有的在外打工十年以上,却不能建一幢砖房。而山下有许多农民早已进城,农房闲置而买不出,土地荒芜而无人种,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应鼓励农民逐步逐户从山区迁移到山下,协调购买迁出农户的农房和承包其土地,让山区的农民到山下生产生活,山区全部自然退耕还林,这样既能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又能解决迁出农民农房和土地的闲置,还能减少国家退耕还林的资金补助,实现资源互补的目的。

(三)、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概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根据这一要求,我镇首先要借助三峡移民新村的建设条件,在条件符合的地方帅先建设新农村的样板。在建设移民新村中要实现人畜分离、畜禽集中圈养、统一防疫、分户管理的模式。统一使用清洁能源,在没有天然气的地方,要建设农村沼气池。各居民点还要结合农村医保统一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室,还应加强公益性建设,如幼儿园、图书室、以及体育活动场所等的建设。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最后,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农业人口的绝对量减少到5000人,城镇人口增加到2万人,完全实现服务型政府、基本实现新农村、工农业总产值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5—10倍,城镇面积扩大到现在的20倍,实现富民强镇的目的。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 篇2

8、改变补偿模式, 加强费用控制

目前重视大病忽视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和预防保健的补偿模式可能造成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院走上与城市医院发展相同的道路, 过度强调设备和规模, 导致资源浪费, 费用急增, 而人

目前, 除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外, 具体指导基层实践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颁布。国家应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 以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 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站的组建方法及其职能, 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保健站医生的选拔方法及职责等。各省区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 制定具体的适合本地特点的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2]卫生部长陈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的讲话[EB/OL].http://www.moh.

gov.cn/newshtml/20100.htm, 2007-09-05.

[3]2006—2008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19.htm.

[4]马海龙: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J].经济观察, 2006 (9) .

[5]张建平:中国农村医疗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6]郭静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评估与完善[EB/OL].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

[7]顾涛、蔡敏: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 2006 (7) .

[8]张万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9) .

[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评估组:发展中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评估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余微1李学军2

(1、中共金寨县委党校安徽2、中共兵团党委党校新疆

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最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也称村民自治, 是农村村级管理制度的基本设计, 曾一度占据农村治理乃至整个农村问题讨论的中心, 是农村改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党领导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村民自治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及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 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村民自治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正在不断的进步与完善。

一、村民自治拉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农村是中国全面改革的起始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 农村改革的突出特点, 一是在经济上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根本标志的新型生产关系形式, 二是在政治上实行了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显著特征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 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很多地方农村的社会管理一度出现失控现象。80年代初, 针对管理上出现的失控现象, 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村管会”、“议事会”等组织, 制订了村规民约, 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产生的重要基础。它的制度精神是通过实行直接民主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198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合寨村村民代表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 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这也拉开了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由此可见,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国农村

大探索与实践

金寨237321

五家渠831300)

制的必然结果, 村民自治是这一重大变革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通过试点逐步建立村民委员会。1985年生产队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在全国基本结束, 建立起村民委员会92万多个。1988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正式实施, 标志着村民自治活动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 逐步在全国农村普遍地建立了村民委员会。1990年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建立起一大批示范县 (市) 、乡 (镇) 、村, 使村民自治建设进入有法规、有典型、有路子的阶段。到目前为止, 村民自治制度已在全国各地农村深深扎下了根。

毋庸置疑, 村民自治的民主模式和民主意识, 积极地推动了我国各个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 并为探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打开了思路、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力量。也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村民自治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全面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

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存在于社会组织系统的最底层, 但其作用和意义却不容小视。它所引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效远超出了农村基层, 从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生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1、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七大报告也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 当前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目前的民主还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 因此, 就必须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村民自治层次虽低、范围虽小, 但其意义却非常重大, 它代表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2) 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村民自治是人民群众实际参加社会事务管理活动的体现, 是向着人民群众知政、议政、参政迈出的重要步骤, 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真实性的体现, 也标志着我国人权事业的实质性进步。这一制度已引起世界的注意, 不少西方政治家和学者在实地考察了村民自治建设实践后客观地指出村民自治是“老百姓的民主”, 是“东方式的民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8年5月访问西安时, 也在演讲中将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称为“自由的微风”。

(3) 体现人民群众的普遍意志与愿望。村民自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制度建立之初, 有的人认为中国目前还是欠发达国家, 经济文化水平比较低, 老百姓的政治素质不高。在农村搞不搞民主问题不大, 意义也不大。甚至担心, 让老百姓充分地行使民主自治权利会把政局搞乱, 搞得不好会带来麻烦。事实证明,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村民自治不仅使广大农民积极地关心身边的事, 参与自身事务的管理, 而且使他们开始自觉地关心起国家大事, 村民自治真正起到了“唤起民众”、“教育农民”的作用。而且, 自治活动不仅没有搞乱农村社会, 反而使民心顺、社会稳, 农村更加和谐。同时, 村民自治制度是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伴而生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确立, 这一制度不仅没有被削弱, 而且越来越发展, 越来越显示出与市场经济高度的相融性、相互促进性, 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村民自治积极促进了我国农村的全面进步

(1) 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更加科学高效。由于受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 村一级在管理活动中长期存在着被动接受上级指令、拍脑门决策、管理无章法、监督无保障的现象。村民自治建设将程序化、规范化引入其中, 逐渐形成一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系统化管理制度及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并通过村民自治章程固定下来, 使长期以来松散、随机、无序的农村社会纳入有序的轨道。

(2) 农村干部群众的政治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村民自治是一所大学校, 通过它, 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权利义务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参政议政能力大幅度提高, 逐步成长为一代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民主自治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基层干部。

(3) 理顺干群关系, 促进了农村的和谐。村一级大量存在着的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村民自治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恰恰体现二者关系的理顺上。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后, 各地普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干部心系群众、关心群众, 群众理解干部、支持干部, 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而且自治活动开展得越充分、越深入, 干群之间的信任度、配合度就越高。村民自治制度还是医治村干部贪污腐化现象的良方。通过开展自治活动, 把村干部置于村民的监督制约之下, 再附之以民主评议、村务公开等制度, 有效地防止和杜绝了村干部以权谋私、损公济私等现象的产生。也解决了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 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谐。

(4) 促进农村的整体性进步。村民自治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曾说“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实践表明, 村民自治使广大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洪流之中, 最大限度地施放自己的干劲和能量。同时, 村民自治还解决了基层干部为谁负责、为谁办事的问题,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外, 实践也证明, 就自治论自治是不可能有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凡是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地方, 都是把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作为开展自治活动的中心环节来抓, 把民主与富裕、文明有机结合在一起, 促进了农村的整体性进步。

三、村民自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索

当前村民自治工作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甚至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出现了停滞和徘徊不前的局面。

1、相关法律规范应加快制订和完善

我国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规范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唯一的一部法律,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的基础上于1998年11月4日完善后正式公布实施的。但是, 通过近几年来依法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践证明, 该法的有些规定已经与当代中国新时代新任务的客观要求很不适应, 有些条款在具体实践中渐露弊端和缺陷, 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比如目前的《村委会组织法》在选举程序上的笼统规定, 是村民自治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目标的公正, 而没有程序的公正, 这样目标的公正将难以保证, 这已经是普遍被印证的规律。有些乡村权势阶层正是利用了选举过程无法可依的状况, 很容易地实现了对选举本身的干预, 出现村委会选举失序, 舞弊、贿选、乡镇政府干预选举等现象。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对于村委会选举 (及罢免) 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实际操作有很大偏差。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选民与被选人资格的认定, 候选人提名程序, 竞选活动规范等。

另外, 从性质上讲, 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组织法, 决定了它不能从制度的层面去规范村民自治制度。从内容上来看, 我国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主要是围绕村民委员会的建设和权力行使、制约进行规定的。虽然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村民行使自治权的重要途径, 但是, 这并不能成为基层民主自治的全部内容, 村民自治权的行使也不仅仅局限在村民委员会的运作上。所以, 用组织法去规范村民自治制度的全部内容, 结果只能是“小马拉大车”, 不堪重负。因此, 应探索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 构建起基层民主自治的基本框架, 从而使村民自治有一个完备的法律规范, 并依法推进。

2、村民自治中村“两委”关系问题应更加明确和协调

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是性质不同的组织, 两种组织的权力来源、行使程序、性质都是不同的。实践中经常出现党支部过多干预村委会事务的情况, 或者是有的村委会不接受村党组织的正常领导。直到目前, 中国村一级权威机构还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 农村的所有问题, 也是在这个权威机构之下发生的。农民直接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如果不能听命于党支部, 也就得不到乡党委和乡政府的支持。乡党委为了更有效地维持既定的权力格局, 对选举进行干预也是普遍现象。因此, 这也容易打击村民参与自治活动的积极性。有报道说, 某些村里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 村民去投票的动机仅仅是为了领回两袋洗衣粉, 可见村民参与自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为解决好村“两委”关系问题, 一要扩大村党支部书记选民认同的范围。胡锦涛总书记针对走出“两委”关系的困境有过几次讲话, 认同和支持了学界的一些建议和地方出现的积极办法:提倡搞“两推一选”, 把村党支部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更大范围的选民认同的基础上;提倡支部书记候选人参加村委会选举, 当选后再参加党支部书记选举, 如果落选, 则不能参加支部书记选举;提倡吸收合格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入党, 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二要严格界定和明确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工作规则。这样, 有利于村“两委”关系的协调, 有利于村民自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3、村民自治活动中的“四个民主”应协调推进

“四个民主”是村民自治的四个具体环节, 具体是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民主”既是由村民自治本质决定的内容要求, 也是村民自治制度区别于和先进于历史上其他农村基层管理制度的根本特征。但很多地方“四个民主”的发展不够平衡, 选举民主单方突进, 后三个民主相对滞后, 甚至形同虚设, 难以开展。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有些地方, 选举成为村庄内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竞争焦点, 但候选人的选举动机则偏向于个人和小集团获利, 增加了贿选和不正当竞争的可能;选举后治理呈现出“村委会少数人自治”局面, 村民没有更多有效途径监督村干部。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把“四个民主”的每一个环节都抓好了, 也就意味着做好了整个村民自治建设工作。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深入开展“四个民主”实践, 即“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 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 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 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 通过这些实践, 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改革开放以来, 村民自治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现实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有很多。只要我们坚定信心, 就能够战胜困难;只要坚持改革, 就能够取得突破。在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推动村民自治的完善与发展。

摘要:村民自治是农村改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党领导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之一。村民自治拉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其作用和意义以及它所引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效远远超出了农村基层, 从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村民自治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但在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同样不容小觑。

关键词:村民自治,农村改革,基层民主

参考文献

[1]张文山等:自治权理论与自治条例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5.

[2]王京文:美国观摩团眼中的中国基层民主[J].了望, 1998 (14) .

村民自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村民自治;村民会议,村民委员会;两委矛盾;村务公开

村民自治,是指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新世纪以来,村民自治已成为亿万村民政治生活方式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和自己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制度平台。

一、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依法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村两委矛盾问题

所谓两委就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的简称。两委问题指的就是这两个委员会的关系的问题。

1.两委矛盾的具体表现

村主任与村支书争夺权利。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1)由谁持有公章。

(2)花钱及费用报销由谁来签字。

(3)在大事上谁说了算。

村委会与党支部各自为政。因对“两委”的职能范围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界定,党支部和村委会对自己的权利范围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工作时劲用不到一起,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党支部包揽了一切具体事务,取代了村委会的职能。

2.原因分析

那麽,为什麽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1)对“两委”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

(2)认为村主任是村民选的,代表村民利益,应当事情村主任说了算。

(3)部分村民认为村支部作用不大。他们认为村民选举会使村委会大权独揽,而党支部大权旁落。

(4)认为党支部是领导核心,应该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

(5)部分村委会干部认为党支部要听村委会的。

3.制度的不完善使“两委”缺少必要的运行规范

《村委会组织法》中清楚地说明了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但对于党支部的具体权利范围以及具体实现对村委会的思想政治领导的方式都没有具体的规定。

4.村委会成员与党支部成员的素质不高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组织能力低,使得农民在行使自主权,自发形成其他组织方面受到制约。

综上所述,制度以及文化的落后导致了两委关系运行不畅,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二)村务公开问题

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制度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它是指村委会接受村民的监督,将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的一种制度。

村务公开制度在村民自治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一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公开村务。即使村务公开已成为了法律规定,也有部分村子的村务没有公开。每年民政部门的督查也大多是走走过场,并没有深入调查。

(2)不是按照法律规定来公开村务的。对于村务公开的内容、期限、次数等,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是这样,一些村庄的村务公开也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而且财务中经常出现意义不明的“其他支出”、“工程支出”。

(3)无法公开村务。这是由集体账目不健全导致的,在“两委”关系紧张的村庄中表现尤为突出。

(4)假公开村务。这种情况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5)原因分析:①民主监督力度不强。村民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分辨村干部们所做的事是否符合广大村民的利益。②一些群体的利益摩擦。一些村干部,包括村支两委的成员,只顾及本村本组的利益,置政策、法律于脑后。③农村各群体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农民本身存在的自私、保守、依赖性。

(三)对策研究

在村民自治出现的诸多问题中,上文对“两委”问题、村务公开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而下面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解决途径。

1.村“两委”矛盾问题的对策研究

要做到理顺两委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

(1)正确理顺两委关系。村民自治的实践证明,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的不当干涉主要源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巨大弹性,这种现象与法律的明确性、可执行性是背道而驰的。

(2)健全“两委”的工作、管理和用人机制。①要理顺工作机制。“两委”要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包括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度、理会制度等。村委会一般一个月应向党支部汇一次工作,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大事、要事,要及时主动地向村党支部汇报;村委会每年至少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汇报一次工作。②要理顺管理机制。村级管理工作,要走制度化、民主化、法律化的路子,努力作到村里各项事务的管理都有章可寻。③要理顺用人机制。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村里的干部无论是由选举产生还是由任命确定,村党支部都有对候选人进行考察的责任,并就如何进行的程序,候选人资格合格的标准进行立法。

2.村务公开问题的对策研究

(1)深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充分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

(2)完善公开方式。要做到灵活多样,方便群众。建立固定的公开阵地,如在村委会办公室比较醒目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及时按要求更换公开的内容。或是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辅助形式。如印发"明白卡",利用广播等。在工作实践中还可以根据实际大胆创造一些简便易行的形式,切实方便群众。

(3)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性。①确定内容。根据村务公开制度规定的内容,由村委各分管干部逐一列出拟公开的内容清单。②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监督小组的工作。③凡是政府职能部门规定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向全体村民公开。尤其是关于财务方面的账目。

三、结论

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应在村民自治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村民自治得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村“两委”班子建设的思考.来源:人民代表报.

[2]影响村民自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原因何在.

[3]薛铁民,李成满.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的思考.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 篇4

关键词:宁夏 农村金融 制度变迁

从目前情况来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仍然是由正式金融机构一统天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战略的实施,宁夏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宁夏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式金融制度供给不足

正式金融制度是指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质的金融制度安排。从宁夏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特征看,正式金融部门很难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其中的原因既有微观上的市场失灵,又有宏观上的政策歧视。从微观角度来讲,导致宁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信用,就此而言,宁夏正式金融制度为农户提供贷款面临的是高于东部的信息成本。从宏观层面上看,由于宁夏总体经济比较落后,各地采取侧重于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相对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供给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率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因其采取了逐步撤并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事实上造成了县域金融的萎缩,直接导致县域资金的巨额外流。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机构,纷纷退出农村市场。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的供给不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其成立的目的就是承担农业政策性贷款,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来看,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也是普遍做法。但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

一、业务范围狭窄等问题,不但农业发展银行自身经营状况不佳,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也使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大打折扣。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按规定应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也可以其他形式的有偿措施作为补充。但由于财政拨付资金有限,且常常不能按时到位,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不得不主要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目前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中约90%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筹资成本较高。这种资金来源的高成本与农业发展银行面向农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形成了利差缺口,这就使农业发展银行举步维艰。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已失宠于国有商业银行,因而更需要政策性银行的投入与支持,但是据我们所调查的宁夏中宁县、同心县及盐池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均未提供足够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不足

农户贷款难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解决的具体程度和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农村信用社。当前农村信用社比较普遍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拖欠率和风险贷款率高,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二是多数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财务风险高。另外,在宁夏还普遍存在农村信用社占有人民银行数额不小的再贷款问题。以上这些突出问题形成了一种“吸收存款-贷款沉淀和亏损及耗费占用-再吸储和人行再贷款补充”的恶性循环。

从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来看,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一是贷款手续太烦琐,办理贷款时间过长。无论贷款数额大小,均需层层负责

联兴棋牌官网 lxq 人审批后农户才能获得贷款,程序过于复杂。而且往往是同一贷款人多次贷款就得多次重复上述手续和程序,这无疑增加了每次只需一千或者几百元贷款用于购买种子、种苗、肥料等农户的负担,无形中影响了农户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手续烦琐有些农户干脆不贷,许多农户宁可碍着面子向亲戚朋友借款甚至是高息民间贷款,也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二是农村信用社“官商”作风还未得到根除,不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思路。“官僚主义”的风气很严重,并且对贷款发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透明度,在贷款利息外加重了农户的各种负担,增加了农户贷款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三是客观上农村信用社人员偏少,与广大贷款需求面严重失衡。大多数农村信贷员平均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农户,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平均每个信贷员对应的农户达到1662户,信贷员只能对农户贷款进行“粗放式”管理。这些主客观原因,直接导致了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不足。

正式金融制度供给的趋同性

宁夏农村正式金融的供给不仅在量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口,而且在质上也存在着严重的趋同性。这导致了宁夏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同一地区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在空间上配置十分均衡,几乎每个县域内都设置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们的设立几乎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无关,这严重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金融产品在横向服务上基本同质,宁夏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均是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两类,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强,无法满足宁夏弱质农业的多元化需要。从金融需求角度来看,宁夏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然而,不同的需求应该由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如贫困农户,其生产和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其作为金融机构放款的承贷主体时是不健全的,贷款风险较大,虽然其对贷款也产生需求,但是被排斥在正式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只能以较为特殊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如政策性金融的优惠贷款资金、民间渠道的小额贷款、政府财政性扶贫资金,都是贫困农户满足资金需求的重要方式;市场型农户由于从事专业化技能型生产,对于贷款资金的需求大于一般农户,但其缺乏有效的承贷机制,缺乏商业贷款供给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因而难以从银行申请到贷款。目前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主要开展的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业务单一,大多饱受不良贷款之苦,金融效率低下。这种农户、企业需求的多层次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趋同性形成了矛盾。

非正式金融的兴盛

非正式金融制度是相对于官方正式金融制度而言的,民间借贷属于非正式金融制度。西北地区农户面临着正式金融制度的缺口和金融产品单一的问题,其对正式金融制度的多样化需求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潜在的需求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满足。而在现实中这种需求又确实存在,无奈之下,只好转而寻求非正式金融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金融制度就自发成长、壮大起来,并对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它的兴起对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据调查统计,仅2010年宁夏中宁县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比例已经高达65%,农村民间的高利贷借贷金额,就约占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金额的14.55%,约占农村资金需求总量的45.76%。从经济学上来说,游离于官方监管之外的民间借贷,实质上是一种处于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和规范金融市场之外,由民间自发推出的,进行中、短期投资或投机的个人金融行为。作为一种借贷资本形式,民间借贷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

诚然,非正式金融的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部分资金需求,但同时也要注意到非正式金融的发展给农村金融的安全带了不小的隐患,如:高利率与资金流向的失调、组织不规范性与运营中的高风险、活动的隐蔽性与政府监管的困难等。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安排

就目前而言,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无非两条路径:一是对现有的正式农村金融组织

联兴棋牌官网 lxq 进行功能性的调整;二是赋予非正式的农村金融组织进行平等的竞争。但无论选择哪一种变迁的路径,都必须兼顾改革的成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

(一)正式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应该回归和强化

正式农村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其宗旨是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转轨,这些机构的功能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输血”功能演变为后来的“抽血”功能,给农村特别是宁夏农村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为了促进宁夏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效解决宁夏“三农”问题,不仅必须使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回归到服务农村的功能上来,而且还要对这一功能进行强化。改变其主营存贷款的单一功能,使它们的功能逐渐扩展到现代金融领域,比如,结算、同业往来、信息咨询以及信用卡服务等。让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的特点,以便满足农村经济的多样化需求。

(二)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的地位

正式农村金融组织的功能回归和强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对其功能扭曲的一种纠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变迁。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制度变迁能否实现,取决于选择的路径是否改变了既有的制度结构,是否开拓了制度选择的集合以及制度的空间。因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只能从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集合中挑选出来。制度选择的集合越大,制度变迁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如果只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框架和利益结构中进行选择,那最多是做些“技术性的改进”而已。

金融制度结构反映了金融资源的各种配置关系,金融制度运行本身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些有形的经济部门(如银行等),而且还依赖于很多经济部门(包括家庭、企业等)之间的市场联系与资金交易关系的确立。因此,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关系。显然,这意味着我们在选择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路径时,就要在现存制度框架之外去寻找答案,即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的地位。从理论上讲,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需要多种金融产权形式的并存。因为,制度变迁的本身就是不同的产权之间进行竞争与重新界定产权边界的过程。在只有一种金融产权(正式农村金融产权)的情况下,不管人们作何努力,都不会出现令人满意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最多是在现存的制度结构和利益框架内进行一些修补,而不会从根本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变迁。允许和鼓励非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是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要害之处。因为作为一种制度选择的一个增量,它具有完整的、明晰的和可交易的产权。而且它还是“轻装”上阵,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制度创新的余地大。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金融制度的实质是金融运行的规则,金融运行的规则又内生于金融产权交易,金融产权交易本身又是不同金融产权主体之间“私人利益”的冲突过程。

因此,发展非正式金融组织并鼓励其产权交易对于确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完善的正式农村金融制度迟迟不能够建立的时候,非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确立能够有效地弥补正式金融制度所留下的空白点。其次,当非正式农村金融组织以合法化的身份进入到农村金融领域参与竞争时,对正式金融的功能回归和强化有着促进作用。最后,非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合法化,能把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控制之下的农村金融供求的强制性均衡转变为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自发均衡,从而降低农村金融交易的成本和费用,提高西北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玮,曾国平,何勋鲲.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统筹城乡收入区域差异研究.商业研究,2010(1)

2.胡元聪,杨秀清.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基于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3.肖燕飞,刘寒波,吴金光.农村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财经理论

联兴棋牌官网 lxq 与实践,2011(5)

4.谷慎.西部农村金融的供求与均衡-基于双重二元结构约束与一体化金融制度安排.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史亚荣,何泽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经济学家,2012(3)botxt

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探讨 篇5

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探讨

作者:张建恩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2期

【摘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指村民依据计划生育政策、规章及村民自治章程,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对村民自己婚姻、生育、节育和接受生殖保健服务等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一种计划生育管理机制。通过村民自治,使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落到实处,体现以人为本,从而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关键词】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对策及措施

引言

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是由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生育行为,是国家计生委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法制社会的要求

为保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开展,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规定了一系列奖励保障措施:一是对独生子女的父母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按规定给予奖励。二是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鼓励保险公司举办有利于计划生育的保险项目,以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公民晚婚晚育,给予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奖励;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四是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公民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等。

2、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时代的要求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50年代刚认识,60年代刚起步,70年代重视,80年代抓紧,90年代形成一系列政策措施。经过几十年努力,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过渡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为防止人口出生反弹,国家计生委提出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顺应了改革的历史潮流,也是新形势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3、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是高压政策强力推行的时期,这一点从90年代初出台的七不准文件中可见端倪。过去的干群关系之所以一度扭曲,就在于无法可依的情形下政府行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相当大的范围里,我国控制生育的机制基本上就是一条腿走路,就是依靠社会制约机制发挥作用,靠基本政策的影响力和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过日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做法越来越不可行了。从社会心理承受力的角度看,老让群众“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种做法早晚是要终结。

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人口计生部门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口计生部门切实转变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实际行动。帮助村委会依法制定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完善合同管理,纳入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发挥广大会员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可能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干部可能认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民主意识不强、自治的自觉性不高,村民不可能自己管得好自己的计划生育。另一些干部认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只能在群众民主意识强、村级经济条件好、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推行。还有人认为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在欠发达农村全面推行,条件不成熟,缺少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群众基础,现阶段全面推行,不符合中国国情。以上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开展。

2、农民存在后顾之忧。在旧生育观念的影响下,没有男孩的家庭总想生个男孩传宗接代。有些干部对一孩户多是深表同情,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养老依靠儿子,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村民参与计划生育自治工作。

3、管理体制不完善。党和政府部署的无论哪一项农村工作,最终还是由村委会和广大村民去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更是如此。加上乡镇级基层管理体制的原因,经济上自身难保,难以全力支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计划生育这一原本就十分敏感、难度大的工作,村委会一但失去乡镇的支持就很难开展工作。

4、无人带头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一些村民只忙着外出经商、务工,对一些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文化水平稍高一些的青壮年多是外出打工了,有些村都很难找到一个文化稍高的合适的村干部,无人带头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加上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不高。没有较高素质的村干部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开展。

三、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应具备的条件?

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是有良好的计生工作基础。在具体操作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时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将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原原本本交给群众,直接由群众讨论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通过自定的这一制度可以有效规范村级干部的行政行为和村民的婚育行为。二是有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三是村计生协会组织健全。广泛发动群众关心、支持计划生育工作,让群众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过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村级经济有一定实力,能够足额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和优惠政策。五是有技术服务室,具有基本的计生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开展经常性的生殖保健服务;有人口学校,能够经常性开展宣传活动。六是村干部和村民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有实行计生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应当接受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并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四、贫困地区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对策及措施

一是建全组织,明确职责。首先成立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计生办、卫生、民政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为成员,主要职责是指导村民自治工作。试点村领导小组组长由支部书记担任;村主任、协会副会长为副组长;计生专干、协会理事为成员。主要职责是领导本村的村民自治工作。这样形成了党支部、村委会、协会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和以计生专干、宣传员、协会小组长(中心户长)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职责是做好育龄妇女宣传服务工作。?其次,村两委班子根据本村情况,落实创建村民自治示范村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对班子成员进行了分工,除两委班子一把手具体负责外,还明确一名德高望重、群众威信高的退休干部为计生协专职副会长。村委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已婚育龄妇女中采取自愿报名、业务考核及面试、村委把关、群众选举的方法,选出了10名高中毕业的年轻育龄妇女为村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员和10名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热爱计生工作,愿意为群众服务的村民自治小组长。并按方便群众学习、生活、生产的原则,建立了以多个育龄妇女为中心的学习户,每月10日中心户组织学习。

二是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在市、县、乡的指导下宣传发动群众,提高对村民自治工作的认识。相继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协会理事和会员会,层层动员,广泛发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村民组织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方案》等有关文件,同时,还通过举办村干部培训班、村民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社会氛围,消除误解,达成共识,把思想统一在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工作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有效工作机制上来。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 篇6

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

摘要:阐述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从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入手,提出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的政策建议.作 者:李彦玲 李延华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河北,邯郸,056038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20)分类号:X322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良性循环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 篇7

一、前言

我国民族地区一般是处于偏远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来比较弱,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但是,为了能够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必须要发展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才能谋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为此,本文笔者就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两者的融合。

二、民族工艺品与旅游业的结合策略分析

在民族工艺品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必须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艺品的形式,才能达到纪念和实用价值的双重价值。例如,政府可以利用会展平台来实现对民族工艺品的宣传,推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发展。进一步挖掘技术性的民族设计者,鼓励其进行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黔东南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在全国闻名,但是,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黔东南的民族工艺一直是家族传承,为此,我们就必须要冲破这种旧有观念束缚,不断加强民族和民族工艺的职业教育,彻底地将民间技艺和高等院校进行结合,才能让更多的血液融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如果是从市场经济上看,我们都知道,任何国家,拥有民族性的特征而成的旅游资源或者是旅游目的地,正是由于该地区特殊的民族特色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可以有效地避免民族文化旅游的泛化,尤其是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来看,只有保持自身特有的民族特色,才能永远保持旅游资源的优势。如果是对民族文化旅游特定的研究和开发中,尽量突破工艺品行业的困难之处,努力培养和保护好传统技艺人才,但是,从现实来看,只要实现行业发展,使得效益增值,并且在文化产品和旅游资源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使得工艺品设计人员的技术得到体现,如果是设计人才的缺失,这将会使得整个民族文化产品缺少生命活力。因为缺乏制作人才,只能让工艺产品的创新无法进行。

在现代化的民族工艺产品中,传统的工艺品发展势头是非常迅猛的,例如是侗族的根雕,在贵州的民间大赛上获得不少观众的青睐,现如今,黔东南拥有众多的传统工艺纪念品生产商,破土而出,从而能够引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市场发展方向。为了能够实现工艺品和旅游行业之间的高度融合,就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尊重民族工艺,才能促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业发展。

三、会展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

在会展和旅游业的共性上,两者就必须要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气,会展和旅游业上都会涉及一些餐饮和住宿等方面的内容,必然会要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能够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完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还应该要能够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会展品牌,借此来推动我国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发展,综合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将民族工艺品和传统医学作为会展的主题,才能形成固定的会展品牌。

只有充分地开展一系列的会展,才能真正地体现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文化优势,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只有成功进行会展对商务和休闲以及科考等方面高素质游客群体对旅游吸引力,才能助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业发展。例如,举办多届的生态文明贵州会议,不仅仅可以让外界有更多的机会接近贵州,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这一旅游形象能够得到完美切合,这是当前贵州会展品牌与旅游融合的佳作。

在会展品牌的展示过程中,更多是展示其特殊资源,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旅游发展必须要紧紧依靠会展平台,逐步展现其生态自然的完整性和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并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的目的,切实提升文化旅游的品位,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加大推力。切实提升文化旅游的价值。开展苗医的论坛,通过多种不同的文化活动,将更加具有影响力的资源逐步上升到世界的高度,打造高品质的旅游价值产品等。只有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两者只有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稳步推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工作。

四、结语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 篇8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特区范围内使用集体所有土地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用地和建筑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公安消防、城市综合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房产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技术规范,实行先规划后建设;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适度集中布局;

(三)建筑设计应当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体现村居地域特色,鼓励采用农村村民住宅通用设计图。

编制和修改村庄规划,应当按照适度集中布局的原则规划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

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农村村民住宅通用设计图,由市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并免费向村(居)民提供。

第五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优先利用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和未利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六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应当按照适度集中布局的原则实行规划管理和用地管理,并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但使用原有宅基地(含本办法施行前已分散布局的宅基地,下同)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除外。

在城市(镇)规划区外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或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鼓励交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也可以由村(居)民自建。

第七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不得建设低层联体式或者单户独院式住宅。

鼓励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小区。

第八条 城乡规划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技术标准有规定的区域,按照城乡规划执行;尚未编制城乡规划或者已经编制城乡规划但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技术标准未作规定的区域,按照下列规划技术指标执行:

(一)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其规划技术指标为:

1.容积率:中心城区和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澳县县城不大于4.0,其他地区不大于3.5;

2.建筑密度:不大于40%;

3.绿地率:中心城区和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澳县县城不小于25%,其他地区不小于20%;

4.停车率:中心城区和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澳县县城不小于总建筑面积的15%,其他地区不小于12%;

5.其他规划技术指标按照城乡规划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二)村(居)民自建农村村民住宅的,其规划技术指标为:

1.建筑层数和层高:中心城区和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以及南澳县县城建筑层数不得超过6层,其他地区不得超过4层。建筑层高首层不超过4米,其他层高不超过3.5米。

2.建筑主朝向间距宜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7倍且不小于6米,次朝向间距宜不小于4米,且应当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对因用地指标或者建设现状等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满足上述间距要求的,至少应当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并征得相邻村(居)民同意。

3.临村民住宅区小区路及组团路的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应当不少于2米,临40米以下城市道路的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应当不少于4米,临40米以上城市道路的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应当不少于6米。

第九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审批管理遵循重心下移、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原则。

第十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涉及审批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相关审核工作,其中:

(一)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1.是否符合城乡规划;

2.建筑面积、建筑层数、建筑间距、建筑高度等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3.依法应当审核的其他内容。

(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1.是否符合宅基地管理相关规定;

2.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是否已办理用地手续;

4.依法应当审核的其他内容。

(三)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1.自行委托设计的,设计单位是否符合资质要求;

2.是否需要申领施工许可证;

3.依法应当审核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村(居)民自建农村村民住宅的,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委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审批手续,并向委托的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暂时不具备委托条件的,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继续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村(居)民自建农村村民住宅且尚未实行委托审批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实行牵头部门统一收件和答复,相关审批部门提前介入、集中联审。集中联审可以采取会议研究、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形式的,参与联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答复牵头部门。

前款规定的牵头部门,在金平区、龙湖区为市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其他区(县)由区(县)人民政府指定。

第十三条 村(居)民自建农村村民住宅的,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一)向所属村(居)民委员会递交申请材料。

(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申请人现居住情况及申请建房等情况公示十个工作日以上,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经村(居)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后,报送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办理审批手续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办理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审批手续;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村(居)民委员会,由其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尚未实行委托审批的,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出审核意见报送牵头部门;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村(居)民委员会,由其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2.牵头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联审,联审意见认为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需要办理土地、施工等审批手续的,由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联审意见办理;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其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一)提出集中建设方案和分配方案并公示十个工作日以上,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由村(居)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后,报送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出审核意见报送牵头部门;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牵头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公安消防等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联审,联审意见认为符合条件且不需办理建设工程基本建设审批手续(以下简称基建审批手续)的,办理规划许可等审批手续;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按照前款第三项规定联审后,认为符合条件但依法需要办理基建审批手续的,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出具规划审批意见,参与联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将办理基建审批手续依法需向本部门提供的材料书面告知牵头部门,牵头部门将规划审批意见和办理基建审批手续依法需要提供的材料一并书面通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其组织申请人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基建审批手续,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联审意见依法办理。

第十五条 申请人在办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审批手续时,应当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以下材料:

(一)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申请表;

(二)户口簿及家庭成年成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三)村(居)民委员会签署的书面同意意见,属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还需提供集中建设方案和分配方案;

(四)宅基地使用权证明材料或者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属改建、扩建或者翻建原住宅的,还需提供原住宅的权属证明材料;

(五)拟建住宅可能影响邻里等相关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需提供相关利害关系人的书面同意意见,书面同意意见应当经公证或者村(居)民委员会见证;

(六)住宅设计图,建筑层数在二层以上的,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或者个人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图;

(七)参与联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 农村村民住宅未依法办理规划许可或者其他建设审批手续的,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取得规划许可证件之日起一年内依法施工建设,需要延期的,应当在期满三十日前申请不超过六个月的延长期,但延长次数不得超过一次。逾期未依法施工建设的,规划许可证件自行失效。

第十八条 规划许可证件应当明确建设用地位置、建设规模、规划用地界线及面积、使用功能、建筑高度、建筑间距要求等内容。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农村村民住宅开工建设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验线。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进行验线。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就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许可证件的内容,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核实。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委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规划验线和核实。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委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的,应当一并委托其实施规划验线和核实。

第二十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工程未经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核实合格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验收和投入使用,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备案、权属登记等手续,供水、供电、燃气等单位不得办理相关开户接入手续。

第二十一条 村(居)民委员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建设的农村村民住宅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按照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分配方案分配住房,分户办理权属登记手续。

第二十二条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档案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并按规定移送城建档案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等向社会公开。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村(居)民建房申请和审批情况在村(居)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

第二十四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向村民宣传住宅小区规划、建房技术标准、质量安全、减灾防灾、生态环境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定。

鼓励社会各方面技术力量支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组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技术服务机构,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服务。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本辖区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村(居)民委员会发现本辖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存在违法情形的,应当立即制止并报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在镇辖区范围内的,由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强制拆除,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在街道辖区范围内的,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强制拆除,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配合。

前款规定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在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区域,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查处。

上一篇:同桌你真棒作文下一篇:星罗棋布-星罗棋布的故事-星罗棋布的寓意-星罗棋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