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2024-07-24

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精选8篇)

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篇1

近几个月来,我们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市的县(市、区)乡镇、部分村,召开有县级民政局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村民代表、乡镇人大代表等参加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座谈会,结合以往的调研活动和平常的工作实际,对我省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掌握,对进一步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当前我省村民自治工作的主要成效

1、民主选举日臻规范,选举质量逐届提高

我省村委会换届选举已进行了九届次。民主选举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我省受到各级领导、有关部门,直至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重视和热心支持,首先是选举法规比较健全。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和《福建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和《选举办法》),并经过多次修订完善。2005年在总结2000年、2003年两次换届选举实践经验和分析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对两个“办法”进行进一步修订完善,使法规更加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其次是操作程序更加规范。在换届选举过程中,各地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办事。做到凡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严格遵照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坚持村民自治的原则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办理。各地还对操作程序和操作办法作出了严格具体的规定,尽可能地压缩了操纵选举的空间。三是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由原先的直接任命,到后来的间接选举,再到目前的直接选举,以及备受关注的不确定候选人选举,选举的民主程度一届比一届提高,运作程序也一届比一届规范,成功换届选举的数量与质量在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应换届的14433个村委会已有14379个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完成率为99.6%,其中厦门、三明市100%完成选举任务,福州、泉州、宁德、龙岩市完成率达99.8%以上。通过换届选举,各地村委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基层组织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为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全省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占60.2%,比上届提高了3.4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5%,比上届提高了5.6个百分点;平均年龄40.9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16.8%。许多地方的经济能人和高素质人才当选为村委会成员。福州市村委会成员中30岁以下的占10.5%,村主任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7%。厦门市由当地企业家当选村主任的约占三分之一。龙海市村委会成员平均年龄38.8岁,30岁以下的占14.7%,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村主任占15%。

2、民主决策日趋严谨,决策方式更加多样

当前,我省农村民主决策形式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全省50%以上村委会在村务决策中引入民主听证制度。在开展决策听证中,村“两委”努力做到立足本村实际,认真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精心组织召开听证会,扎实做好听证事项的落实,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包括重大村务决策意见出台、村集体财务收支、村干部管理、计划生育、企业(耕地和山林等)承包、工程招投标、宅基地分配和土地征用补偿、义务工摊派和农民负担、优抚、福利、救济、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以及村民反映强烈的其他事项,都纳入了听证内容。三明市共有1514个村开展了村务决策听证活动(占村总数87.4%)。近年来,全市先后召开听证会4000多场(次),列入听证事项3600余件。泉州市今年来通过听证议定事项5523个,已办结的事项4193个,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认可,群众满意率达90%。宁德市今年来共召开听证会1968场(次),确定听证议题2238个,其中涉及村级重大事务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1809个,最后形成统一意见的有1776个,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在未实行村务决策听证的村,沿用村民代表讨论决策的传统形式。具体做法是: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或其他组织提出,由党组织受理,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提出方案,再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表决结果和会后执行情况通过村务公开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莆田市秀屿区东埔镇下坑村在刚开始提议集资建设公益性骨灰堂时,响应者寥寥。随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不断深入和建设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绝大多数家庭愿意参与集资建设。村务决策听证制与民主决策制度的实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的弊端,减少了村务决策失误,优化了村务决策水平。

3、民主管理更加主动,管理方式更趋合理

九十年代后半期起,特别是近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社区建设后,村

民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由村民讨论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及村中的各种管理制度,作为干部和村民的行为规范。目前,全省有98%的村委会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有95%的村委会制定了有关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福利保障、干部目标管理等项制度。许多地方还建立了由村民代表或群众团体人员参加的执约队,依据

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活动,确保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贯彻落实。邵武市村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务管理规定。古田县各个村委会还把《村民自治章程》印制成册,分发到每家每户,成为村务管理的依据和村民言行的准则。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实施,减少了村委会工作的随意性,许多山区农村因为制定了自治章程,实施了民主管理,使村务管理加强了,干部群众更加和谐了,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减少了。

4、民主监督意识增强,村务公开日臻透明

我省农村民主监督工作,主要是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务公开等形式对村委会及其干部的工作进行审议和评议来实现的。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村务公开作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省100%村委会设立了村务督查小组或民主理财小组,所有的村委会均设立村务公开栏。南平市农村实行集体财务一月一公开,确保村集体财务公开情况让村民看得见、看得懂、看得早,深受村民群众的欢迎。漳浦县前亭镇田中央村许多村民说:“村里的事,以前公道不公道天知道,如今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

近年来,各地还通过村财阶段性审计和离任审计来实现民主监督。在很多村委会,凡超过一定数量(一般是1000元以上的)的开支,均经过民主理财小组的阶段性审计。村委会干部离任审计,是村财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届村委会换届之前都要进行村财审计。2006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之前,全省审计面达99.6%,审计金额达405亿元,其中查出违纪金额1.35亿元,涉及3584个村委会,处理了涉嫌贪污挪用集体财物者263人,其中受党政纪处分53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42人,清退款物1174万元。通过村财审计,农村经济和村财管理问题得到再整顿,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村集体财务和资产的管理,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5、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民主自治上新水平

近年来,我们结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际,紧紧围绕改革创新这一时代精神核心,从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上,从民主自治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新水平。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地方性法规,从法规上进行改革创新。2005年11月,省人大十届20次会议对《实施办法》和《选举办法》进行重新修正、完善并颁布实施。两个办法对选委会的直选、选民资格的认定、不确定候选人的选举、选举效力的认定等问题作出了符合基层实际的具体规定,尤其是明确了村委会成员在任职期间,有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多生育或者婚外生育,连续六个月以上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职务三种情形之一的,其职务自行终止。2006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有49名村委会成员当选后职务自行终止,其中村委会主任30名。实践表明,这些措施的出台,对促进村委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制订下发各种规范性文件,从政策上进行改革创新。2003年,省民政厅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立法宗旨的原则下,下发了《关于2003年村委会换届选举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对选委会选举、村民代表选举、选民登记、候选人资格等13个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使选举工作更便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掌握和操作。两年多来,省民政厅对村民自治中的村委会成员另行选举、驻村单位是否参选、选举效力、村委会成员职务自行终止等问题,共下发了近20份规范性文件,从政策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法规规定,创新了村民自治工作。三是深入开展村务决策听证活动,从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省里下发了《关于开展村务决策听证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农村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工作。《意见》明确了开展村务决策听证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总体安排、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并制定了《福建省村务决策听证办法》,从工作方式方法上对深化村民自治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

二、村民自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民主选举的重视度下降,选举难度略显增大

一是部分乡镇对村委会选举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有所下降。随着农村政策和农村工作重心的变化,乡镇在工作上对村级组织的依赖程度降低,财力上对村级的依赖性减弱,部分乡镇领导机关对村级组织选举的关心程度降低,对村委会选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领导不力,依法指导不细致,宣传发动不充分,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组织选举,有的消极应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委会选举的质量。

二是选举的竞争性进一步增强,妇女当选的难度加大。妇女当选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有: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村“两委”交叉任职的比例逐步提高,村委会成员的职数大幅度减少,村委会选举的竞争性增强;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逐步提高,参与竞选村干部的人数越来越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群体和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利益群体的竞争日益激烈。我省目前约10%的村委会没有女委员,在将来的选举中,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村委会成员中妇女的比例将会进一步下降。

三是违法干预选举的现象依然存在,贿选现象增多。贿选现象已在很多地方出现,部分地方已呈蔓延之势。贿选的手段多样化,有给钱的,也有给物的,还有既给钱又给物的。有候选人直接参与贿选活动的,也有候选人指使他人所为的。2006年换届选举时,福州市有一个村,候选人扛着80万元人民币,用透明塑料袋裹着满村游走,给人一种暗示:候选人若当选,村民将有好处。因贿选引起的选举争议和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四是对村委会选举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存在困难。由于对村委会选举中违法行为的查处机构及其职责的规定比较原则,涉及选举中的一些矛盾和纠纷,如村民资格、候选人条件、贿赂选举、另行选举、重新选举、选票认定、罢免、违法行为处罚等,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规定不明确或处理措施难执行,处理难度大,群众只好逐级、越级上访。一些人钻了法律空子,致使干扰破坏选举现象时有发生,纠错效果不明显。

(二)村委会届期三年太短,基层选举过于频繁

近年来,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村委会届期三年太短。太短的任期一是造成村干部队伍不稳定,二是增加了行政成本,影响了农村的发展。有一种说法叫一年选、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第一年要接受任前必要的培训,还要忙着定计划,确定发展思路,第二年才忙工作,第三年快要换届了,至少半年要考虑是否参加下一届选举,如何连选连任等等。此外,基层选举活动过于频繁,用群众的话说,十年九选,今年是村委会换届选举,明年是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后年是县区人大代表选举。每次选举,都要让村委会干部忙碌一两个月,开支一笔钱,少则几千,多则数万不等。有的村干部反映说:他们村里几乎每年都要搞一次选举,而每一次选举都得花上2至3万元。毋庸置疑,目前,我省仍有部分村经济较薄弱,频繁的选举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负担。而且,选举活动多了,牵扯着村干部的精力,也影响发展经济。再者,次数多了,也影响村民参与积极性。

(三)村“两委”关系不尽和谐,选举联动有待推进

在一些地方,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很融洽。有的村委会班子成员认为自己是全村群众选举的,而村党支部书记只是由占村民总数一小部分的党员“两推一选”的,于是盲目自大,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尊重党支部的领导;有的村党支部认为,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就是要领导一切,于是就大包大揽,妨碍了村委会班子正常行使应有的权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尚有8%左右的村委会与党支部关系处理不好、村“两委”选举联动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

(四)村务公开仍需规范,监督整改措施乏力

一是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和业务部门对开展村务公开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推进村务公开工作的要求把握不准,存在安于现状、盲目乐观、松劲懈怠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存在怕麻烦不想公开,怕监督不敢公开的心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些群众认为村务公开只是上级和村干部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不闻不问,不参与监督和公开。二是工作不规范。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存在内容、时间、地点、程序的不规范。公开内容不全面,省里要求公开11项内容(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企业承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被征土地面积及补偿款项、义务工摊派、救灾救济物资和生产资料发放、扶贫资金使用等),有的才实行四方面、六方面的公开,一些比较敏感和群众关心的内容不公开或公开不彻底。有的公开项目不细化,只笼统公开大的支出项目,而不公布具体的支出情况,群众看了还是不明白。特别是在村财的收、管、用等环节上,普遍存在失范乃至混乱现象,乱发补贴、乱开支等违纪违法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监督整改不力。有些地方监督措施乏力,监督滞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查处不及时,整改措施未能真正到位。

(五)基层工作队伍较薄弱,局面难以开拓创新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专业工作者扎实工作和不断创新,需要农村基层骨干和积极分子投身其中积极实践。但我省许多地方的情况是,从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人员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不够。作为职能部门的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的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科、股)的同志屈指可数:设区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的工作人员,多数单位只有一人,许多县(区、市)政权股大都只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人(即一个人,兼办其他事务)。而乡镇从事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则更缺乏。另外,在很多地方基层政权建设没有专项经费,也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新局面

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管下,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各级党组织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二把手亲自抓、带头抓。要确定目标,部署措施,落实奖惩手段,组织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加强对村民自治工作的具体领导,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村民自治的全过程,保持村民自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各级人大要切实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要求,发挥好自身职能,一方面搞好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建设,另一方面开展经常性的执法监督活动。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掌握工作动态,及时总结经验,并推广典型经验,加强指导力度。司法、公安部门也要积极关注村民自治工作,搞好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及时惩治那些干扰破坏村民自治工作的不良行为。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宣扬各种先进典型,曝光各种违法现象,引导农民群众在自治活动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和监督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民主选举制度

现有的相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虽经多次修订,但有的仍然不能完全适合当前农村新形势新情况。因此,有必要依据村民自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对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修订法律法规,是对以往村民自治制度的再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用发展、辨证的态度去修正不适应农村实际的有关制度,以充分体现法律和制度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从现在情况看,修订的内容首先要着重考虑民主选举的办法和程序。比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量大,部分村民长期外出,他们有的想回村参加选举,但无法脱身,有的则干脆不回村参加选举,这无形中给村委会选举带来不小的困难。比如在选举中,要想达到“两个过半”(即选举村民委员会,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已不太容易,这样的规定原来是必要的,因为这样有利于扩大民主,培育民主,可以维护村委会选举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增大,一定要坚持“两个过半”会增加选举的难度,加大选举的成本。另一方面,弃权也是一种权利,或表示不在乎选举的结果,或表示认同所有的结果,即使在美国,近几届选总统,选民也均未过半。因此,参选应坚持自愿原则,以获得参选人的多数票的当选,这样既体现了民主,又降低了选举成本。再就是明确对违法行为具体的惩治办法,要把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民主权利切实地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建立明确的可有效操作的村民自治的保障机制。比如,对干扰破坏民主选举的行为,不执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行为,应负什么样的责任,受到什么样的惩治,由谁来执行惩治行为等,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修订法律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延长村委会任期时间。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当前选举活动过于频繁,他们希望对选举活动予以整合,简化选举过程,改村委会一届任期三年为五年。

(三)正确处理乡与村及村“两委”关系

正确处理“乡村关系”。要正确理解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在制定农村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科学划分农民与政府的利益格局,理顺管理体制,既要防止乡镇政府的“越权”,又要防止政府对农村社会的“失控”。乡镇政府必须在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权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协调、效能、服务、法治”的原则,不断强化法律意识与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村委会要把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协助和配合作为自己的法定义务,决不能以自治组织要服从民意为借口,不愿接受乡镇政府对村务工作的指导,甚至唱对台戏或抵制乡镇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村委会必须纠正实践中村委会包办乡镇政府对农村和村民相关事务的做法。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政关系的自然延伸,处理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对村民自治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尤为重要。要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统一的总体要求出发,努力探索规范、协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一是要科学划分职权与职责,处理好政治领导与具体事务之间的关系。村党支部是农村的领导核心,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管理好党务工作和村党支部自身的建设。这就决定了村党支部不能代替村委会直接管理具体的村务。村党支部应督促村委会依法实行自治,积极提出村的发展规划,并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决议,监督村委会贯彻落实,监督村委会和村委会干部的工作。村委会要增强党的领导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依靠村党支部的领导。二是要增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提高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作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村党支部要加大建设力度,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以适应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作为村民自治主体之一的村委会不仅要树立依法自治的意识,提高民主自治的能力,而且要牢固树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政治觉悟。

(四)进一步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民主理财为主要手段的民主监督制度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切实把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对公开事项、公开时间、审核办法等做出具体规定。同时,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工作程序,包括定期公开事项的内容、时间、地点、形式和意见受理等,都要符合规范要求。进一步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细则,以保障村民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群众监督由对村务活动结果的监督延伸至村务决策及其整个执行过程的监督。坚持村民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制定评议规则,定时定期进行统一安排。明确规定评议主体、评议对象、评议内容、评议方式、评议原则和评议要求等事项,使这一制度的实施既要有利于对村委会及其成员的有效监督,又要有利于发挥村委会及其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村务管理效率。坚持民主理财和财务监督制度,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和《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健全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制度,保障村务监督小组充分履行职责,努力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达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五)进一步扩大宣传,树立正确的村民自治观

农村干部群众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施主体。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广泛深入的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关于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村干部群众增长村民自治的知识。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群众的意愿,如何进行村民自治基本制度的建设,如何依法有效实施各项自治活动;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遇到违法行为时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从而提高民主实践的能力和水平。树立起健康的村民自治观念,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统一的观念,明白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发扬民主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观念。要纠正那些认为农村实行自治了,可以不受约束,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错误思想。

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实际效果,要做到经常性宣传和阶段性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和典型教育相结合,一般性宣传和疑难问题解答相结合,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报道村民自治的典型事例,批露违法问题,营造全社会尊重、支持农村民主建设的良好氛围。

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篇2

所以说, 我们应该针对该现象来分析一下原因,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原因之一: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这个原因应该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所受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水准都有很大的差别。再加上农村人口主要以务农为主, 务农是他们的经济来源, 因此, 他们没有机会、没有时间也没有剩余的财力接受更高级的教育。这些因素的结合导致了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只学了一些他们认为很重要的、生活中必须要有、对自己的生活、务农有帮助的知识。而相对的, 就像问卷显示的那样, 他们忽视了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 因为他们认为法律不重要, 或者说是对其正常的生活没有帮助。但城市人口却不一样。除了掌握生活中必须要有的知识, 他们有剩余的财力来补充自己、增加知识量, 有足够的时间供自己学习。因此他们知道法律的重要性, 所以会主动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原因之二:分不清楚什么是违法, 什么又是犯法。

在我的调查中, 75%的人分不清楚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法。其中, 70%的人认为违法与犯法是同一个意思。这样的认知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影响。违法的范围比犯法要大。犯法是要受到刑事处罚的, 而违法受到的是行政处罚。而且, 两者的惩罚力度也大不相同。如果说这些都分不清楚的话, 那么村民们很容易将犯法的行为当做违法来看, 而忽视了对于这个行为的补救。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这种误解的危害会使当事人后悔终身。

原因之三: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没有认知。

当我们做某一行为时, 我们应该考虑该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杀人、抢劫等行为是违法的行为, 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有些常见的行为, 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为是否为违法的行为, 村民们却不知道。这在调查中显而易见, 在调查中我问:“已经结婚的李某, 在外与杨某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是否构成犯罪”, 根据收回来的调查报告显示, 90%的人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犯罪。所以说, 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没有认知, 或认为自己的行为违法而诚惶诚恐 (实质该行为并不违法) ;或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触犯法律而逍遥自在 (实质该行为是违法的) 。这些都会对当事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从而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

原因之四:村民们不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

换句话说, 也就是村民们不知道该如何维权。最明显的应该表现在选举方面。《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 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投出自己最神圣的一票。《宪法》还规定:选举要公平, 公正。然而贿选的现象却在农村里普遍发生, 一方面, 有些人违背了选举要公平公正的法律, 为了谋取职位, 对村民们进行金钱的诱惑, 或者答应给他们某些好处, 然后在其位不谋其政, 反而作出有损于百姓的事。另一方面, 村民们却对于这个行为乐此不疲, 他们没能够很好的履行《宪法》中义务, 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投出神圣的一票, 而是受利益的驱使。而且, 村民之间的家族气息浓厚, 他们往往会将选票投给他们的亲属。①其次, 在强拆方面, 村民们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比如最近出现的村霸强拆现象等。在调查中, 我问“如果遇到强拆现象该怎么办”?很多村民的回答是“死守阵地”, 认为除了这样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土地。这时就反映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村民们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土地, 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

原因之五:维权时间长。

有些村民知道面对问题时, 应该向法院起诉。但是面对维权时间时, 就退缩了。主要是诉讼时间长, 村民们没有大把的时间花费在这个上面, 大部分村民都表示耗不起。

虽然我的调查并不全面, 但总的来说也反映了村民法律意识单薄的原因。既然已经分析了原因, 那解决措施必然少不了。

措施之一:村民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

在上述的各种原因中, 我们分析出来:

首先, 现在农村家家都有电视, CCTV-1的今日说法节目就是普法类的节目, 我们每天只要花个45分钟就可以看完, 而且它是在中午播出的, 那时候每个人都有时间看。同时, 关于村里的人没有剩余的财力来了解关于法律方面的书籍这一问题, 那村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由整体的村集体来负责关于法律书籍的购买和管理, 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室, 费用由村里的人共同出资。这样既减少了每个家庭费用的支出, 同时有利于村民在剩余时间可以了解关于法律的书籍, 一举两得。除了购买书籍, 村里的人可以邀请本村中学法律的大学生来给村民进行简单的法律问题的讲解和普及, 以激发村民对于法律的兴趣, 加深对于法律的了解, 以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且, 如今即使是农村, 网络也都是普遍盛行的。村支部可以建一个法律宣传网站, 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与咨询。

措施之二:村民应该分清楚什么是违法行为, 什么是犯法行为。

在上述的原因分析中, 我们了解到有75%的人不知道如何分辨他们。但就如我上述所说, 如何分辨他们很重要。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法, 才能正确的认定自己的行为, 才能正确的把握该行为的性质, 才能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与此同时, 当分清楚了违法和犯法之后, 我们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当遇到不公平的问题时, 我们才能了解到可能私人暴力的行为会导致违法, 严重的会导致犯法。而运用法律武器, 则会是这件事情事半功倍, 何乐而不为呢。

措施之三:村支部应该向村民宣传宪法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村支部应该向村民宣传他们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在选举的时候, 我们做不到杜绝贿选的发生, 但应该做到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对自己、对村民负责, 认真、谨慎的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 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民。同时, 村支部也应该宣传村民们应有的必要权利。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当遇到问题时, 不能运用私人暴力解决, 应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于此同时, 村干部在选举时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 坚决不搞“小动作”。

措施之四:村支部要加强宣传常见犯罪的后果。

在调查报告中, 我问“盗窃要判几年”。很多人不以为意, 认为最多几个月就放了。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如果情节严重的话, 要判上几年的有期徒刑。这就说明了村民们对于某些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不清, 这样做会造成对于此罪的轻视, 从而进行毫无忌惮的犯罪活动。所以为了防止这些行为, 村支部要加强宣传, 要将某些生活中常见的罪行的后果进行宣传, 防止有些村民误入歧途, 害人害己。所以当村民之间遇到纠纷时, 村支部应该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 告诉他们用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关于农村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调查报告。我认为目前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非常的淡薄, 在如今这个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的社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我认为村民们应该学习法律知识, 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只有整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 中国才能真正的强大。

摘要: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很大, 不光体现在经济上面, 还体现在对于法律的认知程度上, 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强农村法律建设, 将依法治国普遍到每一个人身上。通过对村民法律意识的分析, 能够帮助村民增加法律意识, 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关键词:村民,法律意识,权利义务,宣传

注释

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篇3

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迈出较大步伐,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68万亩,退牧还草5998万亩,加上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协同推进,使全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整体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7%,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的13.8%提高了3.9个百分点。风蚀沙化状况得到遏制,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15%提高到70%以上;沙漠化扩展速率也由1994—1999年的0.87%下降到现在的0.25%,属于国际认可的正常波动范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强度不断减轻,同时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部分多年干枯无水的河流,出现了常年流水的喜人景象。

(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经济效益日趋明显

内蒙古自治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后续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初步形成了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等主导产业,涌现出规模以上企业30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8家。2004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亿元,带动了200多万农牧户(占全区农牧户的50%以上)走上稳定致富之路;农牧民纯收入中来自产业化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由2001年的人均236元提高到2004年的820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7%。同时,生态建设还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另外,农牧民不仅可以通过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开发获得稳定收入,还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钱粮补助政策中得到实惠,直接增加了收入。据测算,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每亩退耕地平均增收100元左右,每个退耕农牧户平均增收700多元。

(三)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通过退耕还林使农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劣质的农用地逐步转变为林地、牧业用地,剩余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自1994年以来就自行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2003年与1994年相比,在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多半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由过去的12亿斤提高并稳定在25亿斤左右,去年达到了28.4亿斤。通过退牧还草使牧区靠天养畜的粗放式经营向舍饲圈养的集约化模式转变,畜种结构由过去的土种牛羊为主向优质高产乳、肉、毛多型转变,在草原休养生息的同时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做法,核心就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在逐步“绿起来”的同时真正做到“稳得住”、“富起来”。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保护好、调动好和发挥好农牧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把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还将其作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契机,积极培育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吸引和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鄂尔多斯市着眼于形成完整的林沙产业链条,依托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进入林沙产业加工领域,加快林草资源转化利用。目前,全市已培育和吸引林沙产业、饲草料加工企业30家,年生产人造板17万立方米、饲草料50万吨等,年产值达到6.9亿元,年创利税1.4亿元。通过产业拉动,鄂尔多斯市2000—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草原植被覆盖度也由25%提高到70%。

再如,亿利资源集团是以沙地生态资源为载体的中蒙药和染料化工生产加工企业,开创了“生态资源产业化和资本化”的生态经济模式。还有以沙棘果实深度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宇航人高技术产业公司,产品销往东南亚、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种植沙棘的农牧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上中下游配套措施协同推进,确保生态建设成果的长久稳固

鄂尔多斯市在推行全市禁牧舍饲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恢复植被和不使农牧民收入降低的双重目标,重点抓好了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源头——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鄂尔多斯市在饲草料“开源节流”上做文章,取得了较好效果。“开源”就是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改良饲草料种植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节流”就是要提高饲草料加工技术和利用率。5年来,鄂尔多斯市共新增拧条种植面积400万亩,飞播草场600万亩,建设人工基本草场400万亩;推广青贮养畜,使之成为全市一项基本的常规技术,同时购进饲草料加工机具近1万台套,使饲草料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二是抓好主体——提高牲畜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0年开始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种羊,特别是去年一年就引进肉羊种羊1949只,与当地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肉羊进行杂交,生产优质肉羊。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质种畜扩繁,完成优质奶牛、肉羊和绒山羊胚胎移植分别为300枚、1万枚、1万枚。加强当地名种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选育,提高个体产量和绒质,发展育种核心群400群。强制淘汰劣质低产种公畜,使大小牲畜改良率达到97%。

三是抓好发展——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鄂尔多斯市在继续壮大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使全市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带动了农牧户近8万户,建设骨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98处,日交易额380万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达到240多个,农牧民经纪人2000多名,加快了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三)以养殖小区建设为推进舍饲圈养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通过多年摸索,鄂尔多斯市以捆绑、组合养殖适用技术为手段,形成了建设“十有六化”养殖小区。“十有”即有一定的饲养规模、有标准化棚舍、有贮草棚和草料房、有青贮窖、有饲料加工机具、有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地、有“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配种站、有兽医防疫体系、有专业协会;“六化”即品种良种化、饲喂方式配方化、饲养管理标准化、防疫检疫制度化、经营管理组织化、效益实现最大化。去年,全市已建成养殖小区240个,带动了科学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三、启示

当前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要在继续稳步推进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成果上来。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切实落实“五结合”配套保障措施,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舍饲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生态建设后续产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篇4

一、村民自治现状与问题

(一)村民选举普遍性低,公正性较差

调查表明,对选举持积极态度的样本仅占合格样本(指1299份村民样本,下同)的53%,参加过最近一次选举的村民也只占被调查对象的70.7%。更突出的问题是:投票方式是逐户收选票,使得这种低普遍性的村民选举带有“暗箱操作”的可能;认为选举前上级打招呼和村党支部指定候选人的样本占31.4%;认为私下做工作和贿选的样本占23.4%;认为宗族势力干扰村民选举的样本占5.1%。这些因素显然会影响村民选举的公正性,影响村民对选举的态度,从而导致村民选举的普遍性降低。

(二)村民民主监督意识不高,对村务公开的信任度低

民主监督是实行村民自治的保障,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村务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唯一平台。调查显示,完全知道村务公开的样本仅占35.3%,知道一点的占39.3%,令人遗憾的是竟然还有25.4%的人不知道村务公开,这个比率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经常去看村务公开栏的被调查村民有362人,占27.9%;有34.6%的人根本不去看或根本不知道有村务公开栏。同时,被调查村民对村务公开的理解比较狭隘,虽有65.6%的村民对村务公开感兴趣,但其中的70.3%仅对“村务账目”感兴趣。对村务公开内容完全相信的样本仅22.3%,有一点相信的36.9%。

(三)村民民主决策参与意识薄弱,决策者漠视民意

被调查村民只有不到50%愿向村干部反映自己的意见,72%认为村里的事情村民没有必要介入;仅有54.5%的村民认为村里的重要事情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调查表明,当村民意见和乡(镇)政府指示有矛盾时,有33.5%的村民样本和57.4%的村干部(村干部总样本204份,下同)认为应该按照乡(镇)政府的指示去做,74.9%的村民和78.4%的村干部样本都认为乡(镇)政府的指示应优先,而认为村民意见优先的村民样本和村干部分别只有27.6%和17.6%。另外有98.3%的村干部认为应把“完成乡政府布置的任务”放在首位,认为向乡(镇)政府反映村民意见非常重要的也只有30.4%。同时,有的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干预严重,无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随意撤换村委会干部。

二、改进我省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为改进我省的村民自治,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改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务公开的操作者是村委会,到头来还是自己监督自己,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并不是最合理。为此,一方面要逐渐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切合农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制度的本义进行实际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村民自治改革的关联面很大,尤其会涉及到相关的经济制度的改革。所以,村民自治制度的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农村工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

(二)努力增强村民民主政治意识,完善村民委员会监督机制,我省村民对村务活动参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民主政治意识薄弱,必须把提高村民民主政治意识,作为当前我省村民自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省以村务公开为核心内容的监督并未达到应有效果。由抽样调查可知,其原因除了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识不强外,最主要的是“村官”及少数乡镇的领导层漠视民意。真正的监督应该是主动的,因此,必须完善村民代表会议等监督机构,构建更为有效的监督平台。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5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领导,抓考核。市委、市政府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专门调整了村民自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和职责,党政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农办、妇联、共青团、计生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还把此项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目标之中进行严格考核,保障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有力有序深入开展。

二是培训动员,抓基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三农”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坚持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配套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紧紧围绕《村委会组织法》、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四个重点内容组织脱产培训,及时组织学习“四议两公开”等基层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大大提高了村级干部的民主管理意识,在广大村干部中筑牢了正确的自治观念、理财观念和民主管理观念。同时,在全市各村,利用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走家串户方式向广大村民广泛宣传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意义、方法和程序,提高群众参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意识。同时,充分发挥市、镇两级机关干部作用,开展“基石工程”活动,下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脱产下村指导各项工作,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薄弱村”治理工作打牢了思想基础,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是完善制度,抓落实。昆山市抓住村党组织班子调整,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的有利契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民主

三是抓住村级重大事项

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篇6

自治区文明委:

铁力木乡9村于2003年被授予自治区级文明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岳普湖县经济发展稳定大局,深化改革,依法行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创建自治区级文明村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大力开展以“整治乡村环境卫生,改变乡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极大地改善了该村的整体面貌,实现了内增凝聚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铁力木乡9村通过几年扎实有效的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自治区精神文明工作的要求》和《岳普湖县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精神,铁力木乡9村通过自查,认为已符合届满复验标准,根据《关于对届满的三级“文明单位”(示范窗口、社区、乡镇、村)进行重新申报验收的通知》(岳文明办„2007‟3号)精神,现特申请“自治区级文明村”届满复验,请予验收。

特此申请!

岳普湖县铁力木乡9村

关于我国村民自治三种模式的探讨 篇7

在九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实现现代化, 难题很多,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后, 我们以村民自治作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政治实践。坚持农村村民自治发展的正确方向, 基本原则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并且把“四个民主”要求具体落实到农村基层工作实践中, 形成一种有效的农村治理机制, 并使之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 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 尤其是“四个民主”的制度机制建立是深入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也应该成为我们对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各种模式的评价及总结其经验的着眼点。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现有三种基本模式的概括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现有河北青县模式、浙江温岭模式、广东蕉岭模式等三种基本模式。青县模式的形成最初是为解决河北青县时楼村的村民上访问题, 由此引出村民的政治参与问题, 并在县委书记赵超英的带领下, 由2002年起到2003年全县推广的村民自治、新农合、新城合、农合组织等创新模式。温岭模式的形成则要得益于民主恳谈会的成功, 从1999年浙江省委发文要求各地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开始, 就形成了旨在调动老百姓参与热情的民主恳谈会, 发展到现在每年都做的参与式预算。蕉岭模式是对村民代表会议的有效改革, 2007年, 由中共蕉岭县纪委带头在芳心村试点村务监事会制度, 通过复活乡绅的力量, 来监督村委的举动, 使停滞的村民代表会议真正发挥了监督的作用。

1.河北青县模式。河北青县从2003年开始, 在全县所有农村全部建立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会议授权, 村民代表会议享有决策权和监督权。村民会议确定的合法决议, 村委会必须执行, 否则村委会应提出辞职。村党支部主要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发挥领导作用。简单地说, 就是党支部为核心领导, 村民代表会议做主, 村委会办事。这种模式在2006年受到推崇, 被称为“青县模式”。

2.浙江温岭模式。浙江温岭从1999年6月开始探索建立村级民主恳谈会机制, 它发轫于浙江温岭市的松门镇, 是指开放政府、拓展参与、实施制度化协商、对话式民主的一种制度安排。民主恳谈会由镇政府组织、内容是公开村务, 让村民参与村务的讨论、决策和协商。1999年12月, 温岭市政府在全市所有乡镇建立、推行这一制度。从2005年开始, 在全市民主选举村民代表监督委员会 (监委会) , 对村级政务、财务和村干部实行监督。村监委会与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起, 并称“三驾马车”。浙江温岭模式延伸到镇一级就是镇人大参与地方预算, 简称“温岭模式”。

3.广东蕉岭模式。广东蕉岭模式是通过建立村监事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乡绅自治, 并探索增强村民代表会议的独立性, 从而实现村委会、召集组和村监事会的“三权分立”的村治模式。

以上三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制度创新改善和密切了干群关系, 减少了矛盾, 调动了农民参与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 也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

河北青县、浙江温岭、广东蕉岭模式的异同比较

河北青县模式、浙江温岭模式、广东蕉岭模式都是在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模式, 比较三种模式的异同对坚持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发展的政治方向、以探索实现“四个民主”的方法, 不断完善村治方式改善村镇间的干群关系, 均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三种模式的共性。我国农村村民自治上述三种模式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强有力领导, 并且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探索权力的相互制衡方式。

第一, 有一个求真务实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按照中国共产党的章程进行工作, 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这三种模式中, 基层党委和农村党支部在各地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三种模式的探索中都有优秀的党委领导者支持:河北青县县委书记赵超英, 温岭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民主恳谈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奕敏, 蕉岭县纪委书记卢晓生。三种模式的探索中都有农村党支部的强有力的领导。农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自然形成的, 并且被广大群众所拥护、所接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党组织不起作用, 这个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实践表明, 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不仅不能削弱, 还要加强。上述三种模式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党支部支持村委会大胆的工作。村民委员同时充分发挥作用, 认真履行职责, 为全村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 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农村改革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到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上三种模式中不难看出村务工作的基本目标是要做到“思民之所想, 察民之所虑, 亲民之所爱”。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就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关注的切身利益。要尽力解决好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河北青县村代会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了为民代表, 以前是干部个人说了算, 这事你看对了, 你说了算;看错了, 你也说了算。现在, 你考虑的事, 经两委班子认可, 拿出一个方案, 放到村代会, 让代表们说到底对村里有没有利, 只有有利于大多数老百姓的事, 才可能通过。浙江的民主恳谈也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积极参与, 并且这个民主恳谈名字的确立还是通过老百姓自己讨论决策而产生的。广东蕉岭所形成的村委会、召集组、村监事会“三权分立”模式是为提高农民表达与参与合作能力, 加强农村民主监督的创新。不管哪种模式, 我们真正要了解的是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体现他们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 而不是农民被民主。

第三,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要制约权力, 从政治学理论来说, 前提是分权, 包括纵向分权 (中央和地方分权) 和横向分权 (政府部门内部分权, 如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权) , 以及权力的制衡, 以权力制约权力;它的实质是要以权利制约权力, 权力必须为权利服务, 而不能反过来侵犯权利。河北青县村治组织机构包括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三个大的层次, 其中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继续充当农村村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主要是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发挥领导作用。村民代表会议是村里集体事务的常设性议事机构, 享有决策权和监督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负责村务日常管理。浙江温岭的组织结构则是党支部、村监事会、村委会三个层次, 唯一不同的村监事会是对村级政务、财务和村干部实行监督。广东蕉岭实现的则是典型的村委会、召集组、村监事会的“三权分立”。

2.三种模式的差异。上述三种模式尽管有共性, 但各地在改革的重点、村治结构的侧重点以及历史原因、经济情况等方面也具有各自特点。

第一, 各地改革的重点、协调村治结构的侧重点不同。青县模式是一系列创新模式, 而不是只有一个。但是, 在所有这些创新中, 居于核心地位的、最为人所瞩目的则是青县在乡村治理体制方面的开拓性成果, 这是青县模式最主要的部分, 人们一般所说的青县模式就是指青县的村治模式。按照青县县委书记赵超英的总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 调整村治结构; (2) 加强党的领导; (3) 充分发扬民主; (4) 依法规范管理村务。温岭的民主恳谈作为一种民主形式, 意味着政府和公民之间围绕公共事务平等、自由、公开的对话和讨论。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合法性, 还为公民参与基层公共管理提供了制度渠道。“民主恳谈”还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 有助于防止违背大多数人意愿的决策。类似“暗箱决策”、“拍脑门决策”、“少数领导决策”的传统决策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充分吸收民众智慧的“阳光决策”。广东蕉岭模式的侧重点是建立有效监督的制度体系。蕉岭纪委2007年在芳心村试点村务监事会制度, 通过复活乡村绅士的力量, 来监督村委的举动。芳心村的监事会有5名监事, 所有监事都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民主推荐产生, 与该村的5个自然村相对应。蕉岭县纪委书记卢尧生认为, 这5名监事都是村里的“三老” (老干部、老模范和老党员) , 都是在村里有一定威信的人, 让他们来担任监事会成员, 一方面他们有威信, 村民信任他们, 另一方面他们对监督村干部也有比较少的顾忌, 敢于监督。2008年, 在村务监事会制度的基础上, 芳心村又开始试行村民召集组制度, 从全体村民代表中选举5名成员组成召集组, 主要是召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相当于是村民代表大会的一个常设机构。而召集组的工作, 就是要把开会的议题提前告诉村民, 广泛收集村民的意见, 使村里的事情都能做到民主决策。这意味着村里大事的决策更加民主, 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第二, 三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所处区域经济情况不同。青县人在谈起“青县模式”时, 认为它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该县陈嘴乡时楼村的成功实践。时楼村曾是青县有名的上访村。由于历史的原因, 以时姓家族为主的“北院”和杂姓联合组成的“南院”形成对立, 水火不容, 纠纷不断。这个村“北院”人少, “南院”人多, 过去当干部的基本上都是“南院”的人, “北院”的人很难参与村庄事物的决策, 导致双方长期闹矛盾, 村务管理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时楼村的问题, 青县县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进驻该村。在深入细致调查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工作组提出了“把该村村民代表会议建成一个有权力的实体组织, 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共同管理村务”的工作思路。从2002年7月开始, 按照这一思路, 时楼村逐渐把村代会建成了常设的议事机构, 把村务的决策权拿到了村代会。这样“南院”、“北院”有了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的均等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 原来对立的双方开始可以坐在一起商量问题、解决问题, 新体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该村的形势日趋稳定, 村容、村貌也大有改观。村代会制度在该村的成功, 成为青县村治模式改革的第一块试金石。以此为契机, 新的村治模式在青县迅速开展。

温岭市是一个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 民众在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乡镇政府的统治能力和合法性危机开始浮现, 农民民主政治意识得到唤醒, 民主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因缺少合法的制度安排而出现农民政治参与危机和干群矛盾紧张。因此, 在农村现代化教育的试点乡镇, 开始了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式, 由最初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为转变干部工作方式而创造了民主恳谈会形式并进而涉及到农民参与式预算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

广东蕉岭模式是以蕉岭县纪委书记卢尧生为直接推动者, 学者理性指导和以防治村官腐败为初衷的农村治理改革的活动, 在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试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村民自治与民主监督的基层实验逐步推开。

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异同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现有的几种模式对我们在民主实践中特别是村民自治中是可以借鉴利用的, 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的。虽然上述三种模式有成功之处可借鉴, 但是在全国推而广之是否具有普遍性, 如果没有领导人的推动我们能否改革成功或制度建立后能否持续坚持和发展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推进民主需要在根本性、基础性、决定性环节和大范围上下功夫, 既要大胆实践, 又要慎之又慎, 通过典型试点进而推广全国。

我国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上述三种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需要依据各地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当前, 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毕竟尚不完善。我国幅员辽阔,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 民主政治建设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表现在村民自治方面, 存在着流于形式的状况。尽管全国大多数地区正在逐步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 但普遍未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因此, 在借鉴典型模式的同时适当创新是村民自治改革的应有之意。

2.改革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 特别是当地党委领导的组织领导作用。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各级领导机关要正确领导, 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农村建设上的方针政策, 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之中。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工作中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村党组织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规范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制度, 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决策, 要组织党员和群众监督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实施情况, 加强民主监督。特别是当地党委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为民办实事, 为民树榜样, 为民定方向, 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3.改革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普遍意志和愿望。村民自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同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制度建立之初, 可能会有人认为中国目前还是欠发达国家, 经济文化水平比较低, 老百姓的政治素质不高。在农村搞不搞民主问题不大, 意义也不大。甚至担心, 让老百姓充分地行使民主自治权利会把政局搞乱, 搞得不好会带来麻烦。事实证明,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村民自治不仅使广大农民积极地关心身边的事, 参与自身事务的管理, 而且使他们开始自觉地关心起国家大事, 村民自治真正起到了“唤起民众”、“教育农民”的作用。而且, 自治活动不仅没有搞乱农村社会, 反而使民心顺、社会稳, 农村更加和谐。同时, 村民自治制度是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伴而生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确立, 这一制度不仅没有被削弱, 而且越来越发展, 越来越显示出与市场经济高度的相融性、相互促进性, 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4.改革要有相应的制度设施与之相配套。村民自治发展到今天, 虽然有了法律法规规定, 但与实践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 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会发展中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只有不断创新, 不断创造和完善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形式, 才能使村民自治制度体现时代性, 与时俱进。当前, 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的重点主要是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上, 使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配套协调发展。只有不断的完善制度, 村民自治工作才能得以一次次推进。再就是认真做好制度落实。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实, 建立起良好的机制, 确保“四个民主”的落实, 保证村民和代表对村务实行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 落实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5.改革需要体现权力的相互制约监督。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 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从现实来看, 可以说绝大部分村干部们竭力争夺权力的动机就是“可以腐败”。村民自治普遍实施前, 村干部还受乡镇管;自治实施后乡镇权力的退却没有转移到村民的自治权上, 而是扩大了村干部的绝对权力。乡村的这种权力个人化、任人唯亲、裙带关系、意识形态淡出、村官权力不受限制等现象常常发生。如果村民自治权不能很好执行或者说村官的管理权任意践踏村民自治权, 村民自治将是空架子, 农村社会势必不和谐, 农村经济势必不发达。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 村民自治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现实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有很多。只要我们坚定信心, 就能够战胜困难;只要坚持改革, 就能够取得突破。在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推动村民自治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明华, 赵超英与“青县模式”[J].决策, 2007 (6) .

[2]洪其华, “参与式改革”预算:“温岭模式”溯源[N].第一财经日报, 2007-04-17.

[3]胡念飞, 村庄治理的“蕉岭模式”[N].南方日报, 2009-11-06.

[4]陆雷, 河北省青县村民代表会议制度[R].2004-2005: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7-04-16.

关于村民自治工作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国土执法;执法问题;解决对策;执法环境

1 引言

土地是发展之基础,民生之根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党的惠民政策不断落实,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需要新建房的愿望日趋强烈,农村建房用地随之日益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国土部门体制不顺等原因,农村少批多占、改变地类骗取批准、一户多宅等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不断发生,也造成了土地信访、土地纠纷不断上升,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多种不和谐的因素。

2 当前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的特点

2.1 基层组织违法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各级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伴随着农民经济条件改善,新农村建设如雨后春笋,农村土地违法案件日趋增多,基层政府作为农村土地违法的主体一直是土地违法的重要参与者。造成基层政府违法主要是因为:一是发展乡镇经济,违法用地、占地具有所谓“合法性”。乡镇政府往往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等名义掩盖土地违法的实质,近年来,又出现了很多打着建设新农村的旗子违法占用集体土地开发房地产的现象。二是乡镇政府建设乡镇景观、乡镇产业园、工业园等,以建设工业园、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的名义违法占用集体土地。三是对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土地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横向制约机制。从国土部门联合开展违法用地清理数据来看,农民违法建房占比例达25%,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违法行为占50%以上。有许多的违法行为的背后多数是政府、村干部或是国家工作人员的默许、授意。

2.2 农村土地执法刚性不足效果差

造成农村土地执法难、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案件查处困难。农村建房量大分散,施工时间短,违法占地不易被发现。即使执法人员发现制止,在执法人员离开后又会继续施工,违法者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房屋建成后,强行拆除难度很大,且容易激化矛盾。二是土地违法责任追究不足以制止土地违法行为。三是国土部门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需要强行拆除房屋的,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 农村土地违法行为的原因剖析

3.1 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许多农民缺乏农村土地政策法规常识,认为谁耕种土地谁就拥有土地所有权。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不强,对土地占用、转用的审批程序、对土地管理的禁止性规定等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因缺乏法律知识而作出土地违法行为。

3.2 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土地违法

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有能力改善居住条件,纷纷从原来的旧房中搬进新房里来,在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土地政策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不愿意放弃原先的旧房不愿意拆除,即使是老宅基地空着也不退还村集体,老宅基地得不到重新利用和规划,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对现有农村土地政策的侵犯。

3.3 农村村民建房审批渠道不畅通,造成农民建房用地违法

土地计划指标却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建房要求,供求的巨大差异产生的矛盾直接激化了农民违法行为的产生。部分确需要建房的村民,在迟迟得不到批准的情况下,只能强行违法占地建房。

3.4 有效保证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应该进一步完善

对于农民的非法占地所涉及到的处罚措施较为严格,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应该对于符合农村土地使用规范,以及超占面积不大的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情况即可,并且要求尽快实施用地手续的完善工作;对于不能有效按照土地总体规划的情况,或者具有过大的超占面积的情况,则应该要求进行拆除处理。还应该要求能够使得执法过程尽量简化,使得案件处理时间尽量缩短,有效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能够对于违法用地的处理时间尽量缩短,因为,从发现违法用地到相关的调查取证,再到法院的强制执行,这样最少需要2~3个月的时间,对于行政处罚决定书生效来说,也存在难以执行到位的问题。所以,应该建议赋予相关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一定的强制执行权,能够有效进行施工设备、材料的没收、违法建筑的当场拆除、冻结、扣押银行账号等方面的权利。积极有效地探索通过有效的法律形式,能够对于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规定能够进入集体土地市场条件涉及到的相关的权利义务以及流转方式等问题。

4 对策和建议

4.1 优化执法环境

应该保证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的法律、法律得到充分宣传,比如,可以通过电视台的土地专栏节目、土地法律讲座等,能够使得群众更好了解到涉及到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和法规。这样能够保证使得执法监督网络进一步完善,有效实施预防为主的道路,坚持做好防查结合的道路。保证定期开展相应的执法监察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

4.2 加强体制建设

尽快出台对农村土地资源长效管理的系列文件,明确把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着力遏制农村土地违法行为、切实保护耕地和降低涉土信访等内容列入各乡镇(办事处)以及相关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4.3 完善监管网络

完善以市、县、镇、村(社区)四级为重点的基层土地执法监管网络,定期对所辖地域进行全面巡查,对土地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置;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选聘农村土地执法监督员,充分发挥村级协管员的监管作用,发现违法占地建房的,迅速国土部门报告;国土、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供电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承担土地监管、执法的职责,形成地方政府主导监管、土地管理部门专门监管、相关部门协同监管、乡镇政府属地监管、村(社区)委会直接把关和负责的土地执法体系,共同预防和打击土地违法行为。

5 结语

上一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下一篇:小学教育管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