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2024-10-20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精选8篇)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1

寺政字[2010]16号

寺湾镇人民政府

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发挥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的重大作用,加快形成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协会参与为动力的群众自治格局,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少生快富的能动性,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现就加强村级基础建设,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镇负责、村为主、1组配合、户落实”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针,按照“强基固本抓基础、规范建设促管理、综合治理上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基层网络阵地建设、台帐资料规范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任务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和“三无”创建活动,规范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不断提高基础工作水平。重点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实施以队伍、阵地、台账三大建设三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工程,力争到2011年,全镇自治合格村总数达100%,其中群众自治模范村达到80%以上。

2010年目标任务:90%以上的村达到群众自治合格村要求,40%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村要求;

三、基本要求

(一)群众自治一体化。村民委员会要按照“建章立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围绕自治章程、合同管理、村务公开三个环节,努力构建“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群众做主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一体化自治模式,提高人口和计划生

育工作水平。

(二)队伍建设网络化。在村两委班子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村计生专干、村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信息员和村民小组长四支队伍建设。

(三)阵地建设标准化。村民委员会要按照镇上统一要求和“五个一”的标准,建设好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宣传栏、政务公开栏和人口理论学校等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坚持面向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配齐配好人员和设施设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阵地的管理与维护,充分发挥阵地的宣传、咨询、服务功能和作用。

(四)台帐建设规范化。村民委员会要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即:记好一本工作记录、填好一本信息报告、建好一本已婚育龄妇女台帐、落实一套流动人口报表、收集好每个育龄群众在实行在实行计划生育中的意愿和要求,抓好台帐建设,使台帐登记及时、填写规范、信息统计与报送准确无误。全面建立定期随访、定期核对、适时监测的工作制度,确保统计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台帐建设和管理工作科学、规范。

(五)技术服务优质化。村民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开展人口理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奖励扶助政策,少生快富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群众转变生育观念,提高其实行计划生

育的自觉性。以落实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积极推进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使已婚育龄群众及时落实安全、可靠、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六)合格村管理科学化。按照合格村标准,制订村级计划生育工作规范,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建立村、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将村党政一把手、村计生专干和信息员职责完成情况与工资补贴挂钩,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使村级组织切实担负起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计生协会的作用,发挥党员、团员、会员,信息员和村民小组长、中心户长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作中要坚持分类指导、分层管理,根据工作实际,将村民委员会分为自治模范村和自治合格村两种类型实行分类管理。对未达到计划生育自治合格村标准的村纳入重点帮促范围,进行重点帮促指导,加快计划生育群众自治进程。

四、组织保障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村要把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村级基础建设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坚持支书,村长亲自抓负总责,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各计划生育成员单位和职能部门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工作部署,全力支持群众自治建设活动。镇党委、政府将把创

建活动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检查督促,严格考核评估。对创建的自治合格村、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整体推进,全面实施。寺湾镇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2日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别于2011年6和12月,在甲篆乡各随机抽取18岁以上60岁以下150名村民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甲篆乡赶圩日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总体分3个阶段。首先根据严格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前进行问卷调查;其次6月底至12月初在甲篆乡开展防艾村民自治工作,最后进行实施后问卷调查,通过前后两次调查评价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工作效果。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艾滋病基本知识、个人行为调查。两次调查每次发放问卷150份,每次回收150份,共300份,回收率100%。

1.3 评价指标

知晓率(%)=正确回答题数/回答总题数×100%(适用各题知晓率及总知晓率)

1.4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在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前后各调查150名村民。调查对象按3个年龄段划分,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前的调查18~30岁年龄组43人,31~45岁年龄组66人,46~60岁年龄组41人;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后的调查18~30岁年龄组50人,31~45岁年龄组58人,46~60岁年龄组42人,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5,P=0.590>0.05)。调查对象按文化程度划分,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前的调查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84人,初中37人,初中以上29人;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后的调查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78人,初中42人,初中以上30人,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6,P=0.757>0.05)。

2.2 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艾滋病基本知识调查共8个问题: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后,村民对8个问题的知晓率比实施前均有提高,平均知晓率均在70%以上。第1题的知晓率由实施前的32%上升到实施后的89.33%,第2题的知晓率由实施前的26.67%上升到实施后的73.33%,第3题的知晓率由实施前的36.00%上升到实施后的82.00%,第4题的知晓率由实施前的51.33%上升到实施后的96.67%,第5题的知晓率由实施前的46.00%上升到实施后的84.67%,第6题的知晓率由实施前的48.00%上升到实施后的77.33%,第7题的知晓率由实施前的28.67%上升到实施后的86.00%,第8题的知晓率由实施前的34.67%上升到实施后的86.67%。各题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 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前后个人行为改变情况比较

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前后个人行为改变的调查共有3个问题:第1题的回答有的比例由实施前的52.66%上升到实施后的78.66%,第2题的回答有的比例由实施前的30.00%上升到实施后的65.33%,第3题的回答有的比例由实施前的24.00%上升到实施后的90.00%。各题经χ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宣传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经济的手段

目前,治疗艾滋病无特效药物,也无有效疫苗,在预防艾滋病上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宣传教育[1],巴马县甲篆乡通过对农民群众反复灌输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2],促进他们在行为上的变化,进而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由于农村群众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少,通过加大农村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力度,群众更容易接受这种单一的宣传知识,通过实施防艾村民自治后,群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很大提高,个人行为也有相应的改变,群众阅读艾滋病宣传资料的人数变多、与家人或亲戚朋友聊起艾滋病这个话题次数有所增加、安全套使用率明显提高[3],这将筑起农村群众预防艾滋病的“防火墙”。

3.2 多方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艾知晓率

在宣传教育方面,巴马县甲篆乡通过乡干、村干等防艾骨干进村、进社区,深入各村屯开展防艾村民自治工作,确保农村居民防艾知识宣传达到全覆盖;同时要求各村屯要有1份宣传资料,有1块永久性标语,有1版宣传版报,召开1次培训会,集中组织观看1次以上宣传光碟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促进防艾宣传全覆盖。此外,强化党员远教终端作用的发挥,充分利用组织部门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服务农村卫生知识、防艾知识的宣教工作。全乡所有行政村全部安装服务终端,为了丰富点播内容,更为了让群众喜欢点播,该地制作了一批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防艾壮话山歌、快板、小品等课件上传远教网络,深受群众欢迎,并在村民中广为传播;同时是利用远教喇叭开设空中课堂,可以解决村民农活多人员难以集中学习的难题,无论在田间地头、家里家外、坡上坡下、村头村尾都能听到喇叭播放的宣传内容,使宣传的知识入耳入脑入心,达到宣传效果。另外强化学校“小手拉大手”活动的开展。学校师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防艾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教师将防艾知识传授给在校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艾滋病防范知识,再通过学生们对家长的传播,以“小手拉大手”方式,将防艾知识传送到每个家庭中,从而使群众防艾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通过以上措施,巴马县甲篆乡群众知晓率得到了明显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诚,何文淑.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74-75.

[2]胡连鑫,陈燕燕,李杰.杭州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与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6):431-433.

[3]陈胤瑜,宋卫,林嘉.新形势下口岸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思考[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34(5):415-417.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3

秦斌指出,教育综合改革涉及面广、头绪复杂、周期较长、影响深远,编制一个科学规范、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改革方案,必须统筹协调,做到“六个结合”。

一是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编制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以改革的战略、系统的方式、法治的思维和开放的态度,思考作为民生之本的教育在经济社会新常态大格局中的责任与担当,科学谋划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依法推动改革不断深入,为实现广西教育振兴廓清思路、找准出路、明晰道路。

二是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结合。我区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在国家教育改革这个大环境、大框架下进行总体考虑,必须将教育部对我区的多项政策支持与我们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区情进行统筹谋划,密切关注教育部各项改革以及各省教育改革的动向,做到既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又充分借鉴兄弟省份的有益经验,力求各个专项改革得到教育部及其各司局的指导、支持与帮助,使综合改革实现顶层设计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

三是与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我区正在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构建“三区统筹”格局,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突出创新驱动”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育改革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教育是“惠民生”的重要内容,编制广西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必须紧扣区情、针对民情、把握实情,主动对接我区经济社会的改革现状,使教育改革与各领域改革同频共振、同步推进,以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共助“两个建成”目标的实现。

四是与贯彻全区教育发展大会精神相结合。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既要对已实施的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进行总体评价,又要放远眼光,聚焦问题,预测未来,瞄准2020年,以更深入、更全面、更务实的视角谋划未来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策略。

五是与推进各个专项改革相结合。编制工作要从全局的角度深入思考已推出的专项改革,结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改革思路、完善相关措施,突显改革的融通性、综合性、整体性,形成改革之力有机叠加、深入推进。

六是与研制“十三五”规划相结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要总结近期改革的经验、找准制约发展的问题、研究破解发展的对策,形成深化改革的方案,力求实现2020年广西教育目标。这些工作,与“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是相通的,因此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统筹思考,深入研究我区教育发展新模式,梳理我区教育的发展重点、改革难点、建设亮点等,探索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内在关系,形成更加切合我区实际的改革思路、改革策略和改革方案。

(责编 欧金昌)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促进和谐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居)务管理监督制约机制,根据居民的民主、发展和生存需求,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村(社区)公共事务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健全村(社区)民主协商流程;

加强对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规范,引导村(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全区所有村(社区)的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协商流程明确,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覆盖率达100%并形成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村(居)务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完善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

三、任务安排 (一)规范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实现村(居)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做到公开有内容、有阵地、有载体、有制度、有监管、有考评。到2020年底,全区村(居)务公开率达到100%、规范率达到95%、合格率达到90%。具体做到“六个”规范,即:规范公开阵地;

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规范公开时限、规范公开程序、规范档案资料。

1、规范公开阵地。按标准室外建设“五务一点”公开栏。即:①党务公开栏;

②政务公开栏;

③财务公开栏;

④事务公开栏;

⑤服务公开栏;

⑥点题公开栏。

2、规范公开内容。村(居)务公开的内容统一划定公开栏版面,村(居)务公开栏形式及具体内容如下:

(1)党务公开:

村(社区)党组织基本情况:任期目标及年度计划、班子成员及分工情况等;

基础党务工作情况:党组织议事决策制度、开展活动制度,党员党费收缴及使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及发展党员、党员年度评议、党员奖惩情况等;

日常活动情况:民情恳谈、结对帮扶等;

重大事项通告:上级党组织的重大决策、重要决定,本级党组织的重大活动等;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党风廉政监督举报电话等。

(2)政务公开:

村级:村委会基本情况;

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村庄规划、征用征收土地和宅基地审批及补贴政策措施;

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有关其他涉及“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

计划生育有关政策、法规;

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社区: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及分工情况等;

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

社区管理相关政策,重大事项及活动;

计划生育有关政策、法规;

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3)财务公开:

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

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村级年度财务收、支预算方案及决算情况;

国家强农惠农资金收支情况:各级财政下拨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扶贫、农业开发、以工代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资金;

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包括项目预算、资金来源、具体开支、工程决算等;

村集体土地征用征收及补偿情况;

农村低保、救灾救济、移民补偿、农村征地补偿安置、退耕还林还草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处置情况;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个人等捐赠款物使用情况;

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社区: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

居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年度财务收、支预算方案及决算情况;

社区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固定资金投资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城市低保、救灾救济、扶贫慰问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个人等捐赠款物使用情况;

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4)事务公开:

村级:村委会组织网络,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及分工情况;

村级建设规划方案及其实施情况;

“五议五公开”执行情况;

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

新增五保及低保对象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情况;

各种农业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

征兵工作开展情况;

村民宅基地批建情况;

村民的建议及意见反馈等;

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社区:居委会组织网络,居委会和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及分工情况;

社区建设规划方案及其实施情况;

“五议五公开”执行情况;

社区“三重一大”决策工作制度情况;

新增低保对象情况;

困难群众大病及临时救助情况;

征兵工作开展情况;

居民申请住房补贴、申请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房屋改扩建批准情况;

居民的建议及意见反馈等;

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5)服务公开:

村级:经济服务:农产品供求信息、生产经营、市场流通,培育农村经济组织、金融贷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农村灌溉、机耕植保、农村劳动就业培训等;

社会服务:扶贫济困、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烈军属优待、残疾人及托老托幼等;

综治维稳服务:农村治安、外来人口管理、人民调解等;

公益事业服务:村公共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乡村道路修建和维护、公共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兴办村小学(托儿所、幼儿园等)、合作医疗建立、实行计划生育、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禁黄、禁赌、禁毒,抵制封建迷信,开展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等;

便民服务:开展便民服务的内容及程序。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社区:执法执纪部门的办事依据、办公程序、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主要包括民政、税务、市场监管、派出所、综合执法对执法依据、办事程序、收费项目和标准;

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社区服务、捐款捐物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及办理结果;

社区理事会情况;

社区志愿者服务事项。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6)点题公开:村(居)民要求公开的其他内容。

3、规范公开方式。村(居)务公开形式以制作公开栏、电视公开、网络公开等形式为主,也可通过召开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听证会或发放明白纸(卡)到户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助公开。公开栏旁应设立“意见箱”并公布监督电话,广泛收集村(居)民意见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公开。

4、规范公开时限。公开的时间要及时,一般实行季公开,具体公开时限由业务主管部门界定。其中:

(1)一般性的村(居)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

(2)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

(3)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居)委会,财务收支情况应每半年公布一次。要推进村(居)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保证村(居)务从事前决策到办理过程再到办理结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公开透明。

5、规范公开程序。村(居)务公开应遵循如下程序:村(居)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依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要求提出村(居)务公开的具体方案;

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居)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集体讨论确定;

确定后的方案根据公开的内容呈报乡镇、街道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核签字;

村(居)民委员会通过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公布;

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审查村务公开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是否及时;

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解答群众疑问;

建立村(居)务公开档案备查。

6、规范档案管理。村(居)级资料按8类收集装订存档。其资料分类为:(1)制度类;

(2)党务类;

(3)政务类;

(4)财务类;

(5)事务类;

(6)服务类;

(7)会务记录类。

(二)实现村(居)民自我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

1、明确主要内容 (1)组成结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一般由名称、正文、审议主体、日期四部分组成。名称为《××村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

正文应简洁明了、贴近群众生产生活、易于掌握和遵守,可采取结构式、条款式、三字语、顺口溜、山歌民歌等表述形式;

审议主体为村(居)民会议;

日期包括村(居)民会议表决通过的日期和实施生效的日期。

(2)主要内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要体现正面倡导和负面约束两方面的内容,应当针对违反的情形,提出适当、合理的惩戒措施。村、社区除制定综合性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外,还可以就某一项具体事务制定单项性规范。村(居)民小组、住宅小区、楼栋可以依据本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结合实际制定“组规”“楼栋自治公约”“小区公约”等。

2、遵循制定程序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或者修订,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征集民意。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通过会议、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提出需要规范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2)拟定草案。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就提出的问题和事项,组织群众广泛协商,根据群众意见拟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草案,同时听取村(居)民代表会议、村(社区)法律顾问、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驻村(社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等意见建议。

(3)提请审核。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根据有关意见修改完善后,报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把关。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就内容合法性、完整性、可操作性等提出意见建议。

(4)审议表决。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根据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审核意见,进一步修改形成审议稿,提交村(居)民会议审议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订完善后提交村(居)民会议表决通过。制定或者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应当召开村(居)民会议,女性村(居)民应当占村(居)民会议组成人员三分之一以上,参会人数和通过人数比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执行。

(5)备案公布。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于村(居)民会议表决通过后十日内,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报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十日内完成合法性审查工作,发现有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内容的,由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经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合法性审查、出具准予备案通知书后予以公布,让群众广泛知晓。

3、加强监督落实 (1)加强指导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指导,将其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常态性工作,纳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防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2)加强内部监督。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遵守情况的监督,村(社区)“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村(社区)妇联主席和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村(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监督。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建立履约评议和公示制度,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遵守和落实。

(3)完善奖惩机制。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文明家庭创建、模范村(居)民评选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遵守和落实。对违反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情形,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公示通报、适当惩戒,同时在评优评先、诚信评级等方面予以约束,督促纠正,切实增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权威性。对可能构成违法犯罪的事件,应当及时提请执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处理,防止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代替法律制裁。

(三)推动村(居)民自治,健全民主协商制度 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城乡社区公共事务和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扩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形成参与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规范、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1、明确协商内容。坚持从村(居)民自治实际出发,将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等纳入协商范畴,合理确定协商内容,明确城乡社区协商目录。

2、确定协商主体。城乡社区协商的参与主体要有广泛性,根据利益相关原则。涉及行政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村(居)民小组的公共事务或部分群众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村(居)民小组居民或部分群众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的重要事项,单靠某一个村(社区)无法组织开展协商时,由乡镇(街道)党(工)委牵头组织开展协商。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小区、院落或楼宇有需要协商的事项,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进行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协商事项,应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协商中应广泛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及群众代表参与。

3、拓展协商形式。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可以采取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村落和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民主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以民情恳谈日、警务开放日、村(居)民论坛、多方联席会议、道德讲堂、妇女之家等为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大力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社区QQ群、微信公众号等,拓展社情民意征集渠道,为城乡居民搭建更广泛的网络协商平台。

4、规范协商程序。协商的一般程序是:

(1)收集协商信息。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通过社区QQ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以及利用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论谈、走访座谈、民情恳谈等时机,掌握和收集村(居)民、辖区单位、小区业主等个人、单位和社区组织有关推进社区建设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确定协商内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对村(社区)重大事项或村(居)民建议事项,在调查研究、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召开“两委”联席会议,集体研究确定协商内容。其中,村(居)民建议经研究未被采纳的,要及时向建议人做好解释工作。

(3)确定协商主体。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按照依法、属地、利益趋同、公开透明、平等理性的原则,根据协商内容类别、利益关系、复杂程度和影响范围等,确定参与协商的主体。

(4)确定协商形式。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协商内容的性质,综合相关利益方的诉求,确定协商形式。

(5)做好协商准备。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在充分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协商方案,明确协商的时间、地点、主体、内容、形式、程序以及协商结果的运用等,并通知参与协商的主体。

(6)组织开展协商。根据协商方案,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民主协商。主要流程:一是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介绍议题的内容、来源和协商规则;

二是由提出议题的代表人对议题进行说明;

三是相关人员就议题发表意见;

四是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各协商主体的意见,引导各协商主体找到群众意愿与要求最大公约数,按照实现公共利益和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形成商议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

(7)公开协商结果。村(居)民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群众公布协商结果。协商未果的要说明原因。

对于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事项,要经过专题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程序进行协商。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二次协商,或者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跨村(社区)协商的程序,由乡镇(街道)党(工)委研究确定。

5、运用协商成果。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确保协商成果落到实处。协商结果达成后,牵头协商的部门或组织应对落实协商成果的事务进行分类,明确责任分工,尽快组织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村(社区)网络平台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媒体和社会监督。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

应由村(居)民群众自己解决的事项,应组织村(居)民群众自己解决。受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协商结果要及时向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及时反馈。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协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的,基层政府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四)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务监督机制 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是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民主监督机构,由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向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不直接参与具体村(居)务和经济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

1、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1)监督村(居)民委员会落实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决议执行情况;

(2)监督村(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情况;

(3)监督民主理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

(4)监督村(社区)集体经济负责人和财会人员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

(5)监督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款物、扶贫资金、补助补贴资金的管理发放使用情况;

(6)监督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村(居)民小组长和由村(居)民或者村(社区)集体承担误工补贴人员履职尽责及廉洁自律情况;

(7)监督村(居)民委员会依法执行村(居)务公开制度情况;

(8)支持和配合村(居)民委员会等村(社区)组织正确履行职责,协助做好有关工作;

(9)主动收集并认真受理村(居)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反映。

2、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享有下列权利:

(1)列席村(社区)“两委”联席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和村(居)民委员会会议。向村(社区)干部和村(居)民了解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了解掌握村(居)务决策和管理执行情况;

(2)对村(居)务事项和村(居)民委员会履职情况提出质询,要求村(居)民委员会作出说明和解释。逾期不答复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可申请村(社区)党组织或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督促村(居)民委员会答复;

(3)参与制定村(社区)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

(4)围绕村(居)务事项,结合村(居)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村(社区)“两委”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

(5)主持对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及其他由村(居)民或者村(社区)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人员履职情况的民主评议。

3、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履行下列义务:

(1)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和处理问题;

(2)认真完成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授权监督的事项;

(3)向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履行职责情况,自觉接受民主评议;

(4)支持村(社区)“两委”工作,不干预村(居)民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5)带头廉洁自律,遵守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

4、监督内容和工作程序 (1)监督民主决策。监督村(居)务是否按照民主的程序进行决策,及时纠正违反决策程序的行为。对应当依法由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决定的有关事项,而村(居)民委员会不组织召集或擅自作出决定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应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反映,并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及时召开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对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以及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监督村(居)务公开。监督村(居)务公开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形式是否科学,公开程序是否规范。对公开事项存有疑义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应及时向村(居)民委员会提出,村(居)民委员会应在10日内予以答复和处理,处理结果在村(居)务公开栏予以公示。村(居)民委员会未按时答复并处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应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反映,督促落实到位。

(3)监督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对财务支出事项进行审查,未经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盖章的票据,乡镇街道会计代理服务中心或“三资”服务中心不得入账。对有争议的票据,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可提请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社区)集体投资经营情况和集体土地、房屋、山林等资产、资源处置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督。

(4)监督村工程建设项目。对工程从立项、招投标、质量验收到资金预决算及支付等进行全过程监督。主要监督项目立项是否科学、民主;

是否按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

有无随意变更工程设计;

工程建设质量是否合格(可委托专业机构验收);

资金管理和支付是否规范等。对项目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反映。若发现有村(社区)干部违规违纪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和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反映,并协助进行调查。

(5)实施监督程序。

①收集意见。根据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决议事项,围绕村(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或根据上级要求,通过上门走访、个别约谈、议事日、民主会商等形式广泛收集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定监督事项。

②调查研究。围绕监督事项开展调查,了解、核实相关情况,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及时将工作建议向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反映。

③监督落实。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整改和处理意见,督促村(居)民委员会落实到位。

通报反馈。通过公开栏、召开会议、个别反馈等形式及时公布监督结果,对村(居)民的询问质疑作出答复。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要高度重视,将规范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民主协商制度和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为加强基层组织自治的重要内容,强化组织领导。组织、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政法、宣传、农业农村、住建等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抓好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

(二)做好宣传总结。要利用公开栏、QQ群、社区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提高群众知晓率,及时公开村(居)民关心的事项。加强民主协商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丰富民主协商理论体系,为城乡社区协商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健康有序发展。要积极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征集展示活动,深入做好挖掘、记录、收集、整理工作,总结和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一批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范本,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5

为进一步加强高桥社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强化居民自治功能,进一步规范社区自治工作专项经费(原新区“以奖代补”经费),保障专款专用、公开透明,坚持民事民提、民议、民决、民评、民管、民治,按照浦民〔20XX〕91号文《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浦东新区居委会建设相关经费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结合高桥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区两级对社区加强自治能力建设的要求,通过对社区自治工作专项经费的扶持,来进一步提升居委会履行法定职能、进一步增强其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居委会协调联动、平衡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调动居民主动参与、民主决策、有效自治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民主、文明、和谐的高桥社区。

二、扶持原则

1、突出重点原则。自治工作专项经费设置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居民自治,主要是用于激发各居委主动创新的意识,倡导民主规范的`管理,鼓励各居委着重在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在探索真正契合群众需求的民心工程、真正符合群众利益的自治模式上狠下功夫。

2、民主公开原则。自治工作专项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必须征求和听取居民意见,经费的用途和使用明细必须在居务公开栏、居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等载体形式上予以公示,自觉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

3、厉行节约原则。各个居委自治工作专项经费使用额度是有限定值,因此各居委申报项目需控制成本、勤俭节约、量力支出,额度不应超过使用额度和比例。

三、扶持办法

(一)经费定义:为加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采用自治方式,回应居民需求而开展社区各类工作所需的经费。

(二)扶持标准:按照居委管辖户数20XX户以上9。2万,1500-20XX户8。8万,1100-1500户8。4万,800-1100户8万,500-800户7。6万,500户以下7。2万的标准下拨。

(三)使用范围(具体见附件)

(1)基础建设类(10%):主要用于弥补居民区公共基本设施维护的不足。

(2)打造特色(55%):主要用于居委会在民主自治、特色创建、解决民生、化解矛盾等方面,大胆创新开展的亮点和特色工作。特别是能体现“开拓创新有新精神、社区管理有新思路、破解难题有新方法、化解矛盾有新措施、示范带头有新经验、服务居民有新贡献”的项目。

(3)社区公益(30%):主要用于在社区开展各类文体、教育、治安、精神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公益活动以及社区自有民间组织的培育、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

(4)表彰扶持(5%):主要用于对居民区自治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居民、社区单位等的奖励以及基础条件相对差弱、资源相对不足的居委进行适当地扶持。

(5)注意事项

①社区自治工作专项经费的使用须向居民实行全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禁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业务接待、外出考察以及各类人员的工作补贴等。

②社区自治工作专项经费所涉项目如为工程类项目,超过5万元即按照镇工程项目相关使用办法执行实施,接受审计。

(四)操作方式

1、申报程序

征集需求→提交项目→审核报批→备案公开→情况通报→接受评估→明细公开

①征集需求。各居民委员会需提前一年上报项目,在下一年度分上、下半年实施。上报项目前必须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全体居民征询等方式,调研、收集社区居民相对集中的意见建议和较为迫切的需求,做好下一年度实施项目计划。

②提交项目。征集好居民需求后,填写项目申请书提交给社区管理办公室。

③审核报批。由社区管理办公室报镇自治工作专项经费管理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各居委提请各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会议讨论通过。

④备案公开。项目通过后,凭居民代表或者居民会议纪要,向社区管理办公室备案。由社区管理办公室先行拨付项目80%的启动资金,由各居民委员会负责予以实施。并在项目实施前,居委会按照居务公开要求,向社区居民公开项目的实施目的、实施内容、时间进度、经费预算等。

⑤情况通报。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发布公告等形式,向居民通报进展情况。

⑥接受评估。项目完成后,各居委在居民中开展项目随机满意度调查,将满意度调查表汇总后,和项目总结报告书一并报社区管理办公室。经社区管理办公室确认后,拨付项目剩余20%的经费。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6

我镇第五届嘎查村民委员会任期已满,为做好全镇第六届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市第六次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及《鄂托克

前旗第六届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和要求,为切实做好我镇第六届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增强可操作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这次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开展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线,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为着眼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蒙古自治区办法》为依据,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农牧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真正把群众拥护的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政治觉悟高、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并能带领群众致富建设新农村的能人选进嘎查村委会班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推动农牧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办事原则。要严格依照“两法一通知”具体规定进行实施。

(二)坚持“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有利于调动农牧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牧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进农村牧区和谐社会建设。

(三)坚持民主自治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切实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由选民自由直接选举自己信任的村委会成员。

(四)坚持精干、高效、德才兼备原则。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确定嘎查村委会干部名额,倡导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支委、村委交叉任职,尽量减少职数。根据我旗实际,嘎查村委会的职数由3至5人组成,减轻农牧民负担。地域小、人口少的嘎查村委会原则上不设副主任,若实行“一肩挑”,各地根据工作需要可设副主任1名。要根据发展需要,倡导选拔年富力强、有文化、有道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担任嘎查村干部。特别是要选配好嘎查村委会主任。

三、组织机构

为了全面做好我镇第六届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特成立昂素镇第六届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1、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xxx(党委书记)

副组长:xxx(政府镇长)

xxx(纪检书记、人大主席)

xxx(党委副书记)

成员:xxx(副镇长)

xxx(副镇长)

xxx(组宣干事)

xxx(财经办主任)

xxx(司法所所长)

xxx(办公室主任)

xxx(民政助理)

2、指导小组成员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副书记办,办公室主任xxx(兼),工作人员:xxx、xxx、xxx。监督电话:xxxxxxx(办)xxxxxxxxxxx(手机)

三、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步骤

我镇嘎查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从2006年3月20日开始,至2006年4月30日结束,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日至3月24日)

1、成立镇第六届嘎查村委会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阿拉腾宝同志担任,副组长由镇长、人大、党务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旗委办、政府办、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司法局、农牧业局、文化广播电视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旗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旗民政局局长张虎同志担任,各嘎查村也要分别成立嘎查村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并接受镇领导小组的领导。其职责是:

(1)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蒙古自治区办法》和《昂素镇嘎查村民委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以及其他有关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根据镇选举实话方案,制定本嘎查选举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嘎查村的选举日;

(3)召开选举工作会议,部署选举工作,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4)设立选举咨询站,宣传教育嘎查村民积极参选;

(5)总结交流选举工作经验,写出选举工作总结,并上报镇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机构;

(6)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

(7)承办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2、做好宣传舆论工作。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大造声势,广泛宣传,使嘎查村民了解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动群众踊跃参加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3、上届嘎查村委会干部做好考核准备工作。

镇党委、政府将依据

嘎查村委会任期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嘎查村委会成员应向全体嘎查村民报告任期内的工作情况,公布集体经济发展和财务收支情况。

4、举办培训办。镇选举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培训选举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派往各嘎查的选举工作指导员、嘎查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和嘎查换届选举委员会负责人。

嘎查村民换届选举委员会负责组织培训嘎查干部、嘎查村民代表和嘎查村民小组长及其他选举工作人员,如负责选民登记的选民登记员、在选举大会上向选民宣讲投票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员、代选民填写选票的代笔员、秘密写票处的监督员、总监票员、监票员、唱票员和计票员、票箱员等。

(二)选举阶段(2006年3月25日至2006年4月20日)

1、推选产生嘎查村民换届选举委员会。在嘎查村党支部的领导和镇党委指导组的指导下,由嘎查村委会召集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及市、旗有关规定程序民主推选产生5—9人组成的换届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代表性,一般要有村民小组长代表和村民代表参加。

2、进行选民登记、认定选民资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及有关规定,对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进行登记确认,并发放选民证。选民的年龄限制为年满18周岁(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不予登记,不准参加选举),计算时限以选举日为准。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前20日张榜公布。

3、推选提名确定候选人。嘎查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候选人,由嘎查村民选举委员会召集过半数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法定程序直接提名预选。提名预选时,应至少提一名妇女作为嘎查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多民族居住的嘎查村,应在人数较少的民族中至少提一名候选人。

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主任、副主任候选人数应分别比应选人数多一人,委员候选人应比应选人数多1至2人。

候选人产生后,嘎查村选举委员会应按得票多少的顺序在选举日5日前张榜公布。

有条件的地方,嘎查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在正式选举前组织候选人与嘎查村民见面,介绍治理嘎查村的设想,回答嘎查村民提出的问题。

4、召开选举大会,投票选举。各嘎查必须于2006年x月x日前召开选举大会。选举实行差额选举、无计名投票、公开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的方式进行。组织投票选举时,由嘎查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召开选举大会,设立中心会场,当日组织集中投票。个别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嘎查村可以增设投票站。严格控制流动票箱,嘎查村民选举委员会要明确哪些选民确属老弱病残者,不能到中心会场或投票站投票,可以设立流动票箱,允许其在流动票箱投票,流动票箱应分别由嘎查村换届选举委员会成员带2名监票人员负责监督工作。流动票箱应当在选举日进行并完成。

依法办理委托投票手续,每一名选民接受委托不得超过3人,委托票不得超过总票数的五分之一。选举时已在本嘎查村的选民不得委托他人投票。

5、依法确认选举结果。选举结果认定要坚持“选举嘎查村民委员会,在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的规定,按法定程序确认。凡被确认为选举无效的,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重新选举。

(三)建章立制阶段(4月20日至4月25日)

1、推选嘎查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民小组长由嘎查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推选嘎查村民小组长应在嘎查村民委员会成立后十五日以内完成。小组长侯选人可以由嘎查村民委员会提名,也可以由嘎查村民小组选民提名。提名侯选人获得参加会议的嘎查村民过半数的同意,始得当选。

2、选举产生嘎查村民代表。嘎查村民代表由在嘎查村民小组按嘎查村民居住情况联户推选或以嘎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户代表会议推选产生。嘎查村民代表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名,或者由小组推选若干人,其中妇女代表比例不得少于20。推选村民代表,若村民意见比较超向一致,可举手表决通过,若分岐较大,应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决定。每个嘎查村民代表必须明确联系户,嘎查村民代表证由联系户户主签名。

3、建立嘎查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嘎查村发展规划和目标。

(四)检查验收总结阶段(4月25日至4月30日)

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镇党委、政府将组织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的标准是:

1、整个换届选举程序规范、合法,选出了新一届嘎查村委会。

2、指导工作及时有力,选举工作中的群众来信来访,得到及时认真地处理,村民对选举结果比较满意。

3、嘎查村下属委员会和嘎查村民小组组织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4、制定近期目标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

5、以村自治章程为主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完善健全。

检查采取镇普查,旗委、政府抽查的办法进行,检查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的嘎查村,举行嘎查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就职仪式,并由旗民政局和镇人民政府向当选人颁发当选证书。

6、各嘎查在接受检查的基础上,认真及时组织填报《选举情况统计表》,并务于4月28日前将总结材料上报镇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使村民行使民主权力和当家做主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基础和重要性工作。各嘎查要充分认识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把开展好换届选举工作作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头等大事,摆在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统筹安排。

(二)精心指导。嘎查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时限性、程序性都很强,既是村民自我行使民主权力地过程,也是集中民意,系统地、程序性地又一次实践《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民主性、随意性和法律性。各嘎查要从实际出发,本着尊重民意、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则,做好换届选举工作。一是要分清镇政府与嘎查村委会两者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嘎查村党支部在换届选举中的作用,嘎查党支部要加强对本嘎查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嘎查党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镇联系领导和各嘎查的指导员要及时掌握所在嘎查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切实履行指导职责,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认真指导好选举委员会产生、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预选、正式选举等环节中的各项工作,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问题要提前预想和谋划,对出现的有悖于法律法规的某些环节和问题应及时纠正和解决,确保换届选举依法有序进行。三是认真指导好“一肩挑”原则的贯彻落实,建立在尊重选民意愿,尊重党员意愿,遵循民主选举程序的基础上,确保选出党员群众双满意的一把手。

(三)依法办事。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的规定,按照市、旗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要求,严格规范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和步骤,把握好主要环节,处理好细节问题,要求做到:每一步选举程序严格按文本操作,每一则公告必须在村务公开栏及各组张贴,每一份选举资料按规定要求准备好、使用好、记录好。镇人大要加强对嘎查村民换届选举工作的法律监督,保证农牧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加强对农牧民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对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干扰、破坏选举工作的干部和农牧民,要依法严肃处理,确保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要切实引导好、组织好,真正选出精干高效、德才兼备的村委会班子。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7

调查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有基础教育学校约3000所,教学点约400个,学校专任教师约20万人。考虑到地区、城乡、民族等多方面的差异,本次调查选择两个市、四个旗县区的数十所学校进行。调查采用问卷、个别访谈、集体讨论等形式,问卷及访谈对象主要以一线教师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的开展情况、应用能力水平、教学应用现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培训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87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389份。

调查结果

1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满足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2信息化环境适应能力偏低。3教师自制教学资源困难。4民族教育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偏低。5城乡学校信息化程度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正相关。6培训内容与形式明显影响培训学习态度与效果。7网络研修与实践结合、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等形式远远高于其他方式。

地区培训规划

1.制定区域推进计划,提升区域研修社区地位

根据项目推进整体计划,制定全区推进计划,以旗县区为单位按年度遴选具体区域,充分发挥旗县区教研地域优势, 进一步整合教研室、师训中心等单位力量,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区研修方案、监督机制、测评方案等。设计线上研修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坊”作用,组建同学科跨校学习共同体,引领本学科教师开展研修,形成有效的区域性学科研修社区,使学科“教师工作坊”成为地区性学科研修交流的主要渠道,同时加强“教师工作坊”坊主的监督与考核,有效激发坊主积极性。线下研修活动配合“教师工作坊”,设计具有特色与创新,可操作性强,能够有效促进跨校交流合作的主题,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区域实施应突出对项目校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措施。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与发展需要,制定教师网络课程选学指导性意见,参与制定学校应用性评测与发展性评测的方案和监督实施。

2.构建完整支持体系,分层培训

为培训项目能够落到实处,全区构建多层次项目支持服务团队,支持各区域项目的实施及培训效果。考虑项目的延续性, 支持服务团队应定期进行人员审核,以确保2017年完成“提升工程”目标。项目支持团队主要包括全区专家团队、旗县区学科研修团队、工作坊指导团队、校长等。团队成员在完成网络研修的基础上,以集中面授交流的形式统一思想与认识,提升服务指导能力。服务支持团队培训主要以教师参与式培训为主要模式,解读“提升工程”能力标准、课程标准、测试指南;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校本研修案例、工作坊案例;提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认识和实施能力;构建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各级服务社区和网络指导引领平台。

3.一线教师基于远程培训与“送教下乡”结合模式

充分利用“三通两平台”优势,一线学科教师主体以网络研修培训为主,教学点和民族学校教师采用“送教下乡”集中培训与交流。要求各类网络培训机构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课程标准、测评指南等要求,结合自治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师应用能力实际,选取相关的课程内容(主题),基本划分为基本理念、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数字学科教学资源的教学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维度。分学段学科设置必修与选学模块,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要求有高校专家理论解读,一线教学名师案例分析,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讲解等,发挥“教师工作坊”的作用,主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落到实处。

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程教学主要面向教学点教师, 建议培训目标为提升教师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利用卫星与互联网提供的教学资源,采用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交互多媒体环境下以教为主的学科教学主要以盟市所在地中小学教师为主,建议培训目标定位为提升教师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的多媒体环境下,采用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建议面向教育信息化发展高地区中小学教师,其培训目标集中在提高教师在网络及移动学习环境下,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过程监控,以及组织开展探究学习的能力。

4.以应用测评监督网络培训学习质量,推进区域资源建设

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法 实施 差异平等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近况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治权的行使,极大的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少数民族有自主发展本地区经济事务的权利。由于少数民族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国家在财政和税收上采取扶持和优惠政策,国家也投资改善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国家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对带动民族自治地方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提供帮助。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区,具体措施有发展教育、高考照顾和加分、开办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干部、鼓励民族师范学生回到家乡去。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规定,55个少数民族有了自己的简史,53个少数民族有了自己的语言,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多达5000余部,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投入专项资金,抢救文化遗产,近年来仅抢救和整理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就达30万种。[1]在社会事业方面,国家投资在民族自治地区建设医院、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农村合作医疗等,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54365个行政村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自然资源主要集中的地区,又是生态系统相当脆弱的地区。为了保护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环境,国务院为此专门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四个重点地区和四项重点工程全部设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项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为扶持贫困牧区生产,确定了27个重点扶持的牧区贫困县,每年拨出专款5000万元,设立牧区扶贫贴息贷款。80年代末推行针对少数民族温饱问题的“温饱工程”计划,90年代中期,又推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2001年开始执行的《中国农村扶贫纲要》中,民族自治地方国家重点扶贫县增加到了267个,不包括西藏,西藏整体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此外,还提供贴息贷款等手段帮助民族自治地区建设和生产。从以上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来看,《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逐步实施为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真正落实情况还不能过高的估计。《民族区域自治法》并不能保障民族地方自治权的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地十八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该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第二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第七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政策落实问题

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等。这些条款的规定随意性大,没有标准和可管理性。《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些条款没有下文,比如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地37条规定了:“国家扶持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对外贸易”。但是具体怎么做,却没有配套的政策出台,致使法律流于形式,导致“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外贸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容易受到一些阶段性困难和问题的干扰,难以落实到实处,也影响政策的可预见性。”[4]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模糊,不具有可操作性,又缺乏相应的法律解释,影响了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真正的行使。

社会发展和经济在不断的变化,《民族区域自治法》虽然在2001年做过修改,却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法律的制定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脱离实际,法律落后等于无法可依。《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2条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之后,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属于地方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第15条规定,对少数民族地区投资方向调节税的优惠办法另行规定。没有下文。在国家机关的相关财政政策决策实施的过程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没有真正被考虑,而改革使得对少数民族的优惠单纯变为扶持和支柱,在政策上几乎采取了“一刀切”的行为,民族地区和别的省市没有区别。“据财政部的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果是:目前,我国地区间税收负担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出民族地区的税收负担重于经济发达地区税收负担的情况。”[3]

目前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多项条款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兑现,就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优惠政策,民族自治地区由于自身的限制受到的优惠很少,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虽然已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还在享受税收优惠,这样民族自治法规定的优惠政策流于形式,而事实上,东部沿海更多的分享了改革的果实,获得了真正的利益。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投资了一大批建设水电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矿山原材料等产业,在资源的开采和开发中,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和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原本用于资源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根本没有办法落实,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的恶化,有些矿产资源已经开发殆尽,民族地区却没有达到足够的补偿和发展。从人均GDP来看,1980年----2003年,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了1:2.59。[4]南水北调、退耕还林,但是已经破坏的环境严重危害了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比

作者简介:李京桦(1977—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民族政治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马列学院2013级博士生。

如很多内地人到内蒙挖掘“发菜“导致了内蒙古草原的极大破坏,至少造成了每年30亿元的经济损失。[7]民族区域自治法对财政、教育、传统文化等等个方面的规定都存在这些问题,因为法律制度政策化倾向严重,致使法律规范弹性过大,难以落实,权威降低。民族区域自治法还不能在遵循市场规律的过程中,保障民族地区自主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针对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一直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出台,在市场竞争下没有那个企业会照顾少数民族人民就业。

汪晖认为民族区域自治综合了传统制度与现代平等,是一种差异平等的实践。当前民族区域自治面临的恰恰是一种差异平等的危机,差异的消失,以及平等的空洞与被简单化。面对这种挑战和危机,在现代社会,制度和政策、法律会有相应的协调与平衡,在中国就是以民族区域自治法来保护少数民族这个弱势群体,提供少数民族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优惠政策。但是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执行效果并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和严肃性。

汪晖强调民族间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积累而成的差异和矛盾,并不必然的造成冲突,而“族群关系的重新阶级化”却是民族地区发生冲突的关键因素。在各个民族内部都有富人和穷人集团,新疆民族自治区的阶级结构和民族结构更为复杂,矛盾的凸显是在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原本计划经济时期对少数民族就业照顾的比例,随着改制许多工人失业,失去国有企业庇护的少数民族再就业时比汉族要困难的多,一方面民族产业在多个领域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任何企业都需要有文化和技术熟练的工人,相对来说,汉族占优势。因此在新疆自治区内部,新疆人也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城乡差异是 “族群关系的重新阶级化”的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和西藏城市阶层以的富人和汉人为主。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落后和贫穷有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与分配问题密切相关,面对分配平等和能力平等给少数民族人口带来的双重危机,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如何确保民族区域内部的民族平等。当前,国家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法律框架,在制度和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除了入学和生育等,更应该在就业上按比例进行分配,而不是放任“自然选择”。[5]

参考文献:

[1]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p33.

[2] 张文山.突破传统思维的瓶颈--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7.P27.

[3]潘岳.中国环保已到了最紧要的关头[EB/OL].http//www.china.com.cn,2004-10-28.

[4] 李锦、罗琼昭著.西部生态经济建设[M]民族出版社.2001.P85.

上一篇:乡镇文化站工作计划下一篇:餐桌上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