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人类健康》教案(精选7篇)
《植物与人类健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掌握一些植物的初步知识
3.明白保护植物是每一个小学生的责任并自觉的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保护植物的责任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植物,能简单说说吗?你知道这些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引出课题,宣布本课学习任务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仔细听并思考
☆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什么?
《植物与人类健康》教案 篇2
“人类健康”或“人类医学”的概念要求在临床保健、共患疾病监控、科技宣传教育、病理研究、诊断治疗、防控接种以及全球变暖等环境因素对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健康的冲击方面要建立医学和兽医职业的联合探索 (Monath等, 2010) 。该概念不是一个新的想法, 在历史上, 有影响的人物已经提出过“人类健康”这个话题。在法国里昂庆祝第一个兽医学院建立250周年时, 就知道学院的创办者Claude Bourgelat曾在文章中陈述:“我们已经看到了人和动物机理之间应有的亲密关系, 这种亲密关系是当我们抛弃嘲弄甚至偏见时, 其中的一类医学对另一类医学有促其成熟和完美的作用”。19世纪的伟大医学家Louis Pasteur (巴斯德1822~1895) 、Robert Koch (1843~1910) 和Rudolph Virchow (1821~1902) 都研究过动物疾病。Virchow曾说:“人和动物医学没有分界线, 也不应该有分界线。尽管主体不同, 但机理和医学构成是相通的”。在英国, 最早的“人类健康”概念倡导者是John Mc Fadyean先生 (1853~1941) , 他既是兽医学家, 又是外科医学家, 曾在英国伦敦皇家兽医学院从事过动物主要疾病的研究 (Pattison, 1988) , 他还在1888年创办了“比较病理杂志”, 使它成为共同研究人与动物疾病的主要宣传工具 (Day, 2008) 。
1 再提“人类健康”的概念
虽然这个概念现在有很多倡导者, 但“人类健康”概念的再次出现很大程度归功于兽医传染病学家Calvin W.Schwabe (Cardiff等, 2008) 。现在医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工业部门都承认在实验室研究、公共卫生、食品和环境科学以及生化武器研究等方面人和动物科学所做的贡献对二者之间的有利互补。在2005年英国医学协会和英国兽医协会共同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和“兽医记录”补充册中, 重点讲述了两个职业之间的亲密关系 (Alder和Easton, 2005) 。2006年, 当“美国兽医协会 (AVMA) ”和“美国医学会 (AMA) ”之间确立联络关系后, 2007年的“美国兽医协会 (AVMA) ”主题就是“人类健康” (Enserink, 2007) 。2008年, 美国兽医学院内科医学院的论坛题目也是“人类健康, 人类医学:兽医和医学的共同之路”。“人类健康”的概念也再一次出现在2008年“国际新发传染病会议”的议题中。英国比较临床科学基金会的建立, 促进和资助了人畜共患疾病的研究。2009年, 该基金会在伦敦主办了一次专题会, 吸引了100多位英国医学家和兽医学家参加 (Anon, 2009) 。在欧洲, 多数欧盟国家的资助也贡献给了LUPA项目, 该项目是一个关于犬类疾病基因也许和人体生理紊乱极其相似的研究课题 (Pennisi, 2007) 。“欧洲兽医联盟 (FVE) ”和“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 (WSAVA) ”都采用了“人类健康”这个主题。
最近一次“人类健康”专题是由世界动物卫生协会 (OIE)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粮农组织 (FAO)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系统流感协调员和世界银行共同发起的, 这个群体组织产生了一个关于医学和兽医合作的文件, 在2008年10月份由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会议上被采纳, 2010年4月由DIE、WHO和FAO三方共同产生的一份关于“人类健康”的联合报告出台 (Anon, 2010) 。最近, 美国宣布成立了“人类健康专业委员会”, 这是由AVMA“人类健康”发起者Task Force组织的、8个专业机构介入包括AVMA和AMA在内的一次合作 (King等, 2008) 。
此外, “人类健康”课题也广泛讨论“人类病理”的问题。因它促进了医学和兽医学的结合, 尤其是促进了在未来取得主要成果的基因工程鼠的特点研究等前沿科学方面的有机结合 (Cardiff等, 2008;Sundberg和Schofield, 2009) 。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举行的“第一届人类健康国际大会”已把所有对此感兴趣的组织迅速联合了起来。
2 小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人类健康”专题的一个目的是讨论目前人类发生的和在生产性为主的动物以及野生动物之间发生的共患疾病。这里有小动物起传染作用或为传染贮源疾病的具体实例, 如狂犬病和利什曼病的研究。狂犬病仍然是人类的主要疾病, 且往往“被忽视”, 世界2/3的人口生活在狂犬病疫区, 每年有超过5.5万人死于此病, 多数在非洲和亚洲地区, 疫苗注射和管理流浪犬是控制此病的关键。在近期的“兽医记录”上刊登和总结了这方面开展的活动文章 (Anon, 2009) 。 (1) 由OIE、WHO和美国疾病中心 (CDC) 等发起的世界狂犬病日活动; (2) “动物医学+人类医学=人类健康”主题的欧洲兽医周活动; (3) 为了研究消灭狂犬病, 由Gates基金会奖励1000万美元给WHO的热带病防控部门的活动。利什曼病是在许多国家发生的人类疾病, 家养的犬是主要的传染贮源, 尽管同狂犬病发病机理不相似, 但对犬群防控仍是此病的关键。第一代利什曼病疫苗已在巴西应用, 而且很有效 (Palatnik-de-Sousa等, 2009) , WHO将此病认定为“被忽视”的疾病, 此病在世界上88个国家存在, 其中72个是发展中国家, 每年有200万新增病例发生, 估计目前有1200万人感染。狂犬病和利什曼病是宠物和野生动物之间交叉感染的典型实例。城市饲养的狐狸也认为是这两个疾病的传染贮源。以上内容证实了小动物的这两个全球性疾病感染的实例, 但伴侣动物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创造了许多疾病传染的机会。猫易感染SARS病毒和全球新出现的流感病毒如高致病性H5N1型 (Kuiken等, 2004;Marschall和Hartmann, 2008) 和H1N1型 (Lohr等, 2010) 就是最好的例证 (Van den Brand等, 2008) 。宠物对西尼罗河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都易感。目前, 宠物传染病随着伴侣动物的国际旅行有明显增加 (Brown, 2010) , 自从2000年“英国宠物旅行计划”推行后, 截止2010年8月份, 猫、犬和雪貂的旅行数量达到了717965只 (Anon, 2010) 。宠物医师对此应高度警觉。在发达国家, 引起高度重视的实例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的感染, 认为这些有抗力的病原体也容易感染宠物 (一般认为是由人传染到动物的) 。
“人类健康”专题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整合医学和兽医学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犬和猫病的自发研究对理解人类疾病有重大的帮助, 因为犬和猫身上出现的大面积感染、产生的赘生物、炎症和免疫低下等疾病症状和人体机理发生的紊乱极其相似。随着对环境影响、生活方式所起作用的认识明显增强, 人们都知道引起人和犬共患疾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且人和动物分享着同一环境, 这种比较研究日趋成熟 (Bernstein和Shanahan, 2008) 。在西方国家, 人和动物的最主要健康问题仍是肥胖, 这与人和动物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人类健康”最后讨论的是“人和宠物建立联系”的议题, 家庭饲养宠物对小孩的抚养、老人慢性病的恢复以及保健有好处, 人类也能从动物身上获得身心愉悦。
3 关于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 (WSAVA) “人类健康委员会”的介绍
小动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清楚的, 但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类健康”的平台将重点放在了人、生产性动物和野生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上。为纠正这种观点, WSAVA在最近成立了“人类健康委员会”, 宗旨之一就是确定了小动物在人类健康框架中的地位。“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是一个独特的组织, 它是80多个国家小动物兽医机构的8万小动物兽医执业者交流的平台。该组织的基本精神是通过年会和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就, 提高人类的科学技术教育意识。因为通过物种交叉感染人畜共患疾病时, 发展中国家的兽医执业者处于疫情的最前沿, 宣传这些科学技术是“人类健康”专栏的主要功能。
“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这个特殊的地位能够快速联系和收集到在发展中国家兽医执业者所做的教育努力的成果。例如该协会的许多成员国就是狂犬病和利什曼病流行的国家。它在人类健康领域所起的第一个核心作用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有效的全球网络系统, 可以很快提供这些技术信息, 如有关伴侣动物的全球传染病病例, 或推出新的疫苗等, 对OIE这样的组织有很大益处。近年选择了由WSAVA“疫苗指导”生产的猫和犬疫苗就是该网络系统的作用。
陈新平 植物营养决定人类健康 篇3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环境科学中心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兼化学肥料与施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北京市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兼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高生产力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工作。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植物也和人、动物一样需要吃喝,也就是营养,只不过动物和人需要的是植物生产的营养产品,而植物需要的是一些营养元素,专业人士称这些元素是“养分”,用老百姓都懂的话说,就是水、肥料等。给植物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都是学问,研究这门学问的学科叫植物营养学。
虽然植物营养学在近几年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陈新平就已经开始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了。
记者:怎么看待植物营养在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呢?
陈新平: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安全十分重要,而且对保证食物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植物营养为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因为植物营养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对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我国创造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世界22%人口的奇迹,其中化肥的贡献巨大,增产作用约在50%左右。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由于缺少化肥,依然在饥饿线上挣扎。
其次,植物营养也在资源环境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肥料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其合理施用不但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人類健康,也关系到矿产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由于肥料生产要求活化自然界中大量的氮、磷、硫等元素,并把它们转化成可供植物吸收生长的养分,因此肥料必然要和整个生态环境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当肥料施用不合理时,其中的养分会迁移到大气和水体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记者:我们人类营养失调时会出现各种病症,那么,植物营养失调要怎么来判断呢?植物营养失调对人类又有哪些危害呢?
陈新平:所谓植物营养失调,主要就是植物的营养成分出现了问题。一是缺少养分,如缺氮、磷、钾,缺铁、锌;二是吸收多了,如环境污染物中的铅、砷等。营养成分的问题首先影响的是植物本身生长,如缺氮的水稻粒瘪;缺钙的西红柿发生脐腐病;砷污染的作物死亡。这些不健康的植物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和动物健康。
记者:那么,如何来保证植物有好的营养呢?施肥量与植物营养的好坏是否成正比呢?
环境激素与人类健康 篇4
环境激素与人类健康
摘要:通过对环境激素的种类、特点、作用机理的阐述,表明其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威胁,说明环境激素控制的重要意义,提出控制环境激素的.手段,对系统控制环境激素的研究奠定基础.作 者:杨天宇 顾娟红 作者单位: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苏州,215104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2010,(23)分类号:X196关键词:环境激素 人类健康 控制
大气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篇5
正常成人每天的呼吸量约为10~12立方米,大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引起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严重时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与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同时也与人体的敏感性有一定关系。
大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硫酸雾、氯气、臭氧、烟尘等被吸入后能够直接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喷嚏和呼吸困难等。其慢性作用还会导致呼吸道抵抗力减弱,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的还可引起肺水肿等疾病。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吸道疾病总死亡率和发病率一般都高于轻污染区。其它大气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虽然无直接刺激性作用,但也能够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造成低血氧症,致使人体组织缺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酶的活动,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严重时会昏迷致死。
工业废气中可能含有多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镉、铍、锑、铅、镍、锰、汞、砷、氟化物、石棉、有机氯杀虫剂等。它们虽然浓度很低,但可在体内逐渐蓄积,影响神经系统、内脏功能和生殖、遗传等。大气中砷、镍、铍、铬、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还具有致癌作用。另外大气中的花粉和霉菌也可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诱发鼻炎、气喘、过敏性肺部病变。抵抗力较强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碳疽杆菌、化脓性球菌,能附着在尘粒上污染大气。SARS(非典)是一种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病人排泄物和物体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在新世纪之初面临的重大灾害,已给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而且其潜在影响尚不可估量。亚洲包括中国是非典的集中暴发区,也是世界范围内受害最严重区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市环保局所针对重点疫区北京和广州开展的研究证实空气污染与SARS传播具有显著相关性,且PM10的贡献最大。
当工厂发生事故,突然大量排放污染物;或气象条件突然改变(如出现无风、逆温、浓雾天气);或地理位置特殊(如地处山谷、盆地等),使大气中有害物质不易扩散;这时有害物质的浓度会急剧增加,引起人群急性中毒,尤其对患有呼吸道慢性疾病和心脏病的人会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形成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二.历史上的大气污染事件导致的重大的死亡事件和教训 1.历史上著名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世界历史上曾今发生的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有五件与大气污染有关。它们分别是: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天,而这里却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工厂排放的烟雾被封锁在山谷中,使6000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造成20人死亡。这次烟雾事件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的金属微粒引起。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拥有大量汽车的美国洛杉矶城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雾造成的黄色烟幕。它刺激人的眼睛、灼伤喉咙和肺部、引起胸闷等,还使植物大面积受害,松林枯死,柑橘减产。1955年,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5、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1955年日本第一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四日市上马,1958年当地海产品的捕捞开始下降,打捞的鱼开始出现难闻的石油气味。1959年昭石石油公司投资186亿日元的四日市炼油厂开始投产,四日市很快发展成为“石油联合企业城”。然而,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当地天空终年烟雾弥漫,烟雾厚达500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很多人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不适。从1960年起,当地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一些哮喘病患者病甚至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杀。到1979年10月底,当地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达775491人,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2.公害事件的教训:
1、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大气污染公害事件一但发生对人体健康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大气污染事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损失远远大于工业环保治理成本,因此在企业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加大环保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2、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在城市和工业建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是避免发生大气污染公害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3、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们,除了直接排放的一次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以外,一次污染物在光照下发生相互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可能较一次污染物毒性及对人本的危害性更大,也更难治理。
4、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是减少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三.外国重视大气环境及相关措施、净化大气的技术手段
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气污染先后经历了由燃煤污染向交通污染、由局地污染到区域污染的转变,重点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也逐渐由早期的酸沉降问题转移到臭氧和细粒子等二次污染物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和重金属所导致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发达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酸沉降污染控制
酸沉降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在大气中传输并沉降所形成,酸雨是酸沉降的典型代表。欧洲和北美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证实了酸沉降存在跨界输送现象以来,加强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沉降物质的控制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在电厂、工业等部门的燃料燃烧排放的控制工作。自80年代以来,欧洲SO2、NOx、NH3和NMVOC排放量分别下降了70%、30%、25%和35%;美国电力行业SO2排放较1980年下降了45.6%,NOx排放较1995年下降了41.6%。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
首先,建立完善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区域框架体系。1979年,欧洲各国于日内瓦共同签署了远程大气污染跨界输送协议(CLRTP),从而建立了跨国界的政策平台,协议制定了减排总体目标以及各国减排份额,实现了污染物减排的区域合作。此外,为进一步控制酸沉降和富营养化,2001年欧盟制定了国家排放限值规定。美国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第四修正案提出的酸雨控制计划(ARP)。与欧洲酸雨控制有所不同,美国的酸雨计划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命令加控制的法规管理方式,而是引入了市场机制通过广泛的排放权交易来实现。
其次,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1984年,欧洲建立了远程大气污染输送监测和评估合作计划(EMEP)。美国酸雨计划则是通过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对列入酸雨计划管理的每一设施的SO2、NOx排放速率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限额交易的可信度,并准确评估排放削减目标。此外,美国在2005年的“清洁空气州际法规”(CAIR)中建立了一整套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包括排放清单编制技术、空气质量数值模拟技术、情景预测技术等,而遍及美国各地的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站则为验证这些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持。
第三,制定污染源排放标准和开展多种控制措施的综合实施。1988年,欧盟制定了大型火电厂特定污染物排放限值,并分别在1994年和2001年进行了更新和严化。除此之外,欧洲在控制酸沉降过程中还在电厂、工业等部门广泛开展了用天然气替代高硫燃料、控制燃料含硫量以及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等措施。美国也在1990“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后推出了新污染源排放标注体系(NSPS)。在法规和标准的推动下,污染源排放控制措施开始大量实施。1990年美国酸雨计划实施后,占计划中总电厂数10%左右的大电厂开始集中安装烟气脱硫设施,未安装脱硫设施的一般都采用低硫煤(<0.61%)。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控制措施涵盖了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工业产业以及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等多方面,这些综合措施使日本SO2排放量削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机动车污染控制
机动车污染控制一直是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机动车污染不仅对城市交通环境造成了威胁,它所排放的NOx、VOC和PM也是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机动车污染控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控制手段是:
首先,不断严化新车排放标准。2005年,欧盟、美国、日本都分别实施了最新阶段的新车排放标准,排放限值比此前标准降低一半左右。随着清洁发动机和燃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排放标准还将不断严化。
其次,通过检查/维护(I/M)制度加强在用车污染管理。检查/维护(I/M)制度一方面能够识别出有系统故障从而导致排放超标的高排车,另一方面还能够促使车主加强维护,确保车辆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第三,通过改善燃油品质控制污染物排放。当汽排放污染控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燃油品质的好坏就成为制约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关键因素,因此削减汽车排放污染必须从提高车辆的性能和燃料质量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第四是结合加强交通管理,鼓励公共交通发展。从各国交通发展经验和趋势来看,公共交通发展是缓解机动化出行需求的关键,欧洲以及日本主要城市对于发展公共交通十分重视,特别是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使个体机动化交通出行需求得到了缓解。
第五是通过经济杠杆鼓励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英国伦敦2003年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机动车征收交通拥堵费后,每天进入伦敦市中心的小汽车减少20%~30%,公交车因此提速25%。伦敦未来还将对所有进入伦敦市区的车辆征收“污染税”,这项措施将会加大低排放汽车的吸引力。德国则采取利税刺激手段来鼓励消费者选择大大低于排放限值的清洁能源汽车。美国通过提供方便的服务来鼓励购买低排放的车辆,如购低排放车者可免除强制性的无车日等。美国还对清洁能源车辆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使清洁能源车辆在生产成本仍然较高的情况下得以普及。另外美国通过征收燃油税的手段来协调交通部门燃料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路交通能源的大量消费,将消费者引导向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清洁燃料。3.区域复合型污染控制
随着局地性污染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和解决,臭氧和二次颗粒物等区域复合型污染控制已成为发达国家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包括: 首先,不断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1999年,美国颁布了“区域霾害规定”,要求所有50个州制定相应的治理实施方案。相比之下,欧盟更为关心臭氧污染,2002年,欧盟推出了专门针对臭氧污染的通报和警戒限值规定。其次是开展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区域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针对多种污染物采取总量控制。1990~2004年间,欧洲各国通过机动车污染控制和溶剂使用管理等措施的实施,使臭氧前体物排放削减了36%,PM10排放削减了44%;而在1990~2006年间,美国NOx、VOC和PM10分别削减了28%、35%和33%。尽管如此,发达国家仍然为寻求更为有效的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措施而努力。为此,2001年欧盟在欧洲委员会(UNECE)和远程大气污染跨界输送协议(CLRTAP)的框架下制定了欧洲清洁空气计划(即CAFÉ计划),这个计划期望到2020年使年早死人数在2000水平上降低40%,同时持续减少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受大气污染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控制酸性气体排放,同时减少PM2.5和地面O3的复合型污染,2005年,美国EPA发布了“清洁空气州际法规”(Clean Air Interstate Rule, CAIR)。CAIR将通过减少跨州传输污染物的排放,保证美国未来的10年内在最大的程度降低空气污染。CAIR将持续限制美国东部地区的SO2和NOx排放。控制措施完全实施后,美国东部的28个州以及华盛顿特区范围内SO2和NOx的排放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70%和60%。与此同时,CAIR和其他控制措施的协同实施将使O3和PM2.5浓度未达标区的面积分别减少95%和67%。2015年,这些大气环境的改善将带来850亿~1000亿美元的健康效益以及近20亿的能见度效益,约为CAIR实施费用的25倍。第三,建立和完善区域联合减排的政策保障。区域复合型污染的特点要求建立区域范围内联合减排机制才能达到共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目标的。为此,欧盟在1979年远程大气污染跨界污染输送协议(CLRTAP)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各国联合的总量削减机制,为欧洲各国实现区域跨界污染物的联合减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国的区域减排战略开始于在“清洁空气法”基础上建立的州实施计划(SIP)。SIP由各州立法部门会同当地环保部门及市政、交通等职能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此外,1976年美国南加州地区为了控制该区域光化学烟雾等日益严重的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成立了南部海岸空气质量管区(SCAQMD)。其后南加州地区采取各种可能的办法在区域尺度控制空气污染,包括机动车污染控制、燃料控制、清洁燃料和清洁汽车、消费产品控制、市场手段和应用先进技术等。4.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
大气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发达国家在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有:
在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控制上,199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列出了189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并由EPA负责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标准(NESHAP),其中包括了VOCs中主要的有毒有害成分。欧洲在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法规中明确规定了空气中多环芳烃、镉、砷、镍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限值。日本也于2002年立法限制了149种VOCs的排放。欧盟的VOCs污染物控制主要关注在化工炼油行业VOCs挥发、涂料与有机溶剂使用过程中的排放以及工业废气和垃圾焚烧厂的排放,其控制措施主要依赖排放标准的执行。在重金属汞的污染控制上,2005年EPA颁布了燃煤汞排放控制标准(CAMR),这是首个针对燃煤汞控制的标准。该标准针对新建及已有燃煤电厂,建立了限定汞排放的运作标准,并成立基于市场的排放交易机制。目前汞的控制只是传统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如布袋除尘、电除尘、脱硫、脱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控制技术的附加控制效应。为实现将来汞的减排目标,美国能源部正在支持吸附剂喷射脱汞技术的研发工作。此外,美国还开展了在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添加化学添加剂来提高其脱汞能力的研究,以及基于钙基吸收剂和氧化剂的多种污染物的共同控制技术,来提高脱硫效率和脱汞效率,降低污染控制的投资费用。四.中国的相关情况 1.我国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1、城市空气质量 1990年以来,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中SO2的年均浓度在1992年达到最高值后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1990至1999年十年间全国SO2浓度平均值为0.087mg/m3, 2006年平均值为0.053 mg/m3,总体水平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值降低了30%以上。我国城市NOx/NO2 浓度比较稳定。目前所有统计城市的二氧化氮浓度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但广州、北京、乌鲁木齐、深圳、兰州等大城市二氧化氮浓度相对较高。此外,卫星资料显示中国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存在大面积的NO2污染,且大气NO2总负荷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全国300多个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呈下降趋势,1999年国控网络城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平均值比1990年下降31.78%,南方城市的年均值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此后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变化不大,在0.09~0.12 mg/m3区间,处于国家二级标准上限附近。
总体上,我国城市中PM10和SO2浓度约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6倍,NO2浓度接近或高于欧美国家,整体污染十分严重。
2、酸沉降污染 酸雨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降水pH均值较稳定,九十年代后期出现逐年升高趋势,2000年以后则出现总体下降趋势。降水离子浓度和沉降量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降水SO42-沉降量总体表现出升高趋势。1990~1999年降水中SO42-平均浓度为12.8mg/L;2000~2003年上升为14.8mg/L,升高了大约15%。1990~1999年降水中NO3-沉降量平均值为1.8 t/km2 /year,2000~2003年上升为2.5t/km2/year,升高了大约39%。根据酸雨监测数据,降水中NO3-与SO42-当量浓度比值1999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氮氧化物对酸雨贡献在增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区域,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2006年出现酸雨城市占统计城市的比率虽不断降低,但仍超过50%。
3、霾、能见度和细粒子污染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 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1957-2005年间我国东部年平均能见度下降~10 km,下降速率为~0.4 km/yr,西部能见度下降的幅度和速率约为东部的一半。以广州为例,2002年灰霾天气有85天,2003年上升至98天,2004年达到了144天,相当于每5天中就有2天为灰霾天气。
4、臭氧和光化学污染
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性污染物,城市臭氧主要是由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与氮氧化物(NOx)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机动车排放是城市臭氧污染的最重要来源。由于臭氧前体物和臭氧本身在大气中的输送,使得光化学烟雾往往成为一个区域性问题,其覆盖范围可达几十甚至数百公里以上。光化学烟雾污染和高浓度的臭氧污染频繁出现在北京地区、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甚至经常出现臭氧最大小时浓度超过240 ppb(欧洲警报水平)的重污染现象。2.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历程
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是从1973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的。最初的工作重点根据当时的经济及技术条件,主要以改造锅炉、消烟除尘、控制大气点源污染为主。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城市环境空气的二氧化硫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出现了区域性的酸雨污染。1987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确定了以防治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基本方针。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编制污染防治规划,改变城市结构和布局,加强节能和改变城市能源结构,综合防治煤烟型污染。这些手段为控制大气环境的急剧恶化起到了一定作用。90年代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向区域污染控制转变。在法律法规制订、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防治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199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在全国范围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简称两控区)。1998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两控区”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行动方案》。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写了《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两控区总量控制目标、酸雨和空气质量目标,提出了限制燃煤含硫量、电厂脱硫以及治理其它重点SO2排放源等控制措施,同时提出在两控区实行SO2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以及排污交易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控区的划分在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的综合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全面进入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新阶段。200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在重点区域实行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按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加大了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力度,提出划定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城市和规定达标期限,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等。新修订的大气法的出台,使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初,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又一次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比“十五”期末减少10%。2006年底,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尤其是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了总量控制办公室,专门负责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到2006年底,全国脱硫装机容量占火电总装机的30%。到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统计公报中第一次出现下降。
在机动车排放控制方面,首先加强源头控制,将汽车排放标准由相当于欧洲70年代的标准提高到90年代初的标准,国家每年公布达标排放机动车目录。对在用车实行污染物排放检测制度和道路检测措施,不符合标准的不准行驶;加强在用车的维修保养,对性能恶化,无法修复达标的,强行报废。“九五”期间每年报废汽车约30-35万辆。此外,城市政府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从根本上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国家积极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汽车。国务院1998年发出通知,要求在2000年7月1日,全国停止、销售、使用含铅汽油,目前目标已实现,每年可减少排铅约1500万吨。
总之,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经历了从点源治理到集中控制、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到区域污染控制、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标准及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大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已有所减缓。但是,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加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浪费严重,工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缺乏适合国情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环保投资渠道不畅、力度不够,机动车污染控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环境管理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我国大气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在不断加重,未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3.我国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与危害
我国研究者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辽宁省煤烟型污染严重,据2001~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辽宁省中部城市大气SO2和PMl0分别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8~1.0倍和0.1~0.3倍。其中,鞍山和抚顺市大气PM10中苯并(a)芘浓度分别超标2.4倍和2.2倍。与此相对应,辽宁省脑血管病死亡率也高于国内外其它城市和地区。1991~1995年辽宁省主要城市癌症标化死亡率为145/l0万,2003年则增加到了197/10万。沈阳市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大气中TSP浓度每增加100μg/m3,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死亡率增加3%;S02浓度每增加100μg/m3,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2%,COPD死亡率增加7%。同一时期在本溪市的研究结果显示,TSP浓度每增加100μg/m3,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24%,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8%,COPD死亡率增加24%。
广州市是我国大气污染较重的城市之一。根据广州市2003—2005年分娩时孕满37周的围产数据以及2002—2005年的空气污染数据开展的研究表明,可吸人颗粒物PM10、SO2、NO2浓度每增加10μg/m3,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减少1.90~3.94 g、1.65~2.73 g、2.70~3.76 g。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等通过临床和手术的统计数据发现,因吸入大量污染物,无论有病没病,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他还指出因空气中气溶胶的增加,寄生在气溶胶上的微生物也会相应增加,广州人被曲霉菌感染的人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太原是我国大气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为太原市居民第一死因。根据太原市大气CO污染对65岁及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急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CO平均浓度每增加100μg/m3,对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影响的OR值为1.006,心脏病OR值为1.010,缺血性心脏病OR值为1.007,心肌梗死OR值为1.005,心衰OR值为1.005,心律失常OR值为1.006,中风OR值为1.012。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大气多环芳烃污染日渐严重,中国城市多环芳烃的年平均浓度高出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亚洲其他国家,与韩国及菲律宾的部分研究结果比较接近,远高于欧美城市大气的污染水平,是世界上大气多环芳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挥发性有机物中苯的背景浓度是较清洁的海南省的5倍以上,中心城市苯平均水平普遍超过美国环保署推荐的限值(30μg/m3)。二恶英可以损害人体多种器官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广州的二恶英浓度高达104.6~769.3fg I-TEQ/m3,远高于西方主要城市,与日本、韩国城市相当。在电子垃圾高风险区,其浓度甚至高达4110-51200 fg I-TEQ/m3。4.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
国内多个研究机构的学者在我国各主要城市和地区开展了针对大气污染经济损失的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兰州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7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3%;抚顺市空气污染健康损失为1.1亿元,占2000年GDP的0.5%;洛阳市1994年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为1.504亿元,占当年全市总消费支出的13.5%,其中患呼吸道疾病提前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占该项损失的48.3%,误工损失占41.5%;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约为3.53亿元;徐州市区2003年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1.43 2亿元,占当年GDP的2.49%,而环保投资只占当年GDP的0.397%;2002年巢湖流域大气污染造成人体健康损失为1.51亿元。
近年来,世界银行组织中外方专家联合对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以人均GDP现值估算剩余寿命中因早死产生的损失保守估计,2003年因大气污染导致的损失为1573亿元,相当于GDP的1.16%;而如果以研究得到的生命意愿价值来估算,则空气污染带来的损失将达到3.8%。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段菁春大气污染与控制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7年清华大学环境系博士后出站,师从郝吉明院士,2005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师从傅家谟院士。主要从事环境观测及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专项等课题28项,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
谭吉华大气污染与控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谈谈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篇6
在从人类古猿进化到现代人类的几百万年时间里,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自野生动植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均衡丰富。自农业化以来我们的饮食营养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动物性食物摄入减少,谷物类食物大量食用,并且食物种类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增加。由此可以得知,如饮食营养和人类健康二者不相适应,最终将导致现代社会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等多种与营养相关性的疾病。
世界上有许多关于科学的营养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途的事例。众所周 知,印度用水牛奶完成了“白色革命”,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展示了发展中国家推行科学营养,提高健康素质的成功经验。而北欧国家挪威却依靠“一勺野生鳕鱼肝油,强壮了一个国家”,挪威根据其国情,强调学生每天要吃一勺野生鳕鱼肝油,结果大大提高了这个位于北极圈内国家的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国家。
重视营养科普,让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可以预防许多疾病。采取有效的营养措施,能大幅度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例如,北欧国家芬兰,有一个省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芬兰将该省作为这些疾病的重点防治试点省,5年内用于宣传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经费约100万美元,此后该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溢血发生偏瘫的患者数目大幅度减少,五 年内总共节省了600万美元的医疗支出,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
曾有说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以现在科学的说法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意即是要获得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荤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荤。同时,合理的搭配亦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为各种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甲蛋白质所缺乏的某种氨基酸恰为乙蛋白质所含有,乙蛋
白质所缺乏的恰为甲蛋白质所含有。例如小麦、小米、黄豆、牛肉分别单独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分别67、57、64、76,而混合食用时其生价值可达89,大大提高了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反之未被利用的蛋白质则排出体外,劳而无功。例如,近些年来随着生活的富足,都市中有相当多一部分的儿童出现肥胖症,其症结都在于其对某类食物具有超常的食欲感,由于对某种营养素超常的
吸收和利用能力,它与成年者出现的热能过剩、脂肪沉积而出现肥胖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他们应该要及时地调整控制其膳食结构。
总的来说,人类吃的食物不外乎以下五类。第一类是谷物粮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第二类是动物性食物,包括富含动物蛋白质的瘦肉、禽、蛋、鱼类等; 第三类是富含植物蛋白质的豆类,以及乳类和乳制品;第四类是蔬菜、水果;第五类是油脂。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脂肪、矿物质、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此外,食物中还含有许多具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而人体对不同的营养素需要量相差极大,蛋白质、脂肪 每日需几十克,而微量元素硒、维生素B12每日仅需若干微克。
不同食物的营养素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淀粉、即碳水化合物为主;牛奶、大豆、鸡蛋、瘦肉以蛋白质为主;水果、蔬菜则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
食纤维。食物间的千差万别要求我们想做到膳食平衡,营养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
由于世界各国人口、生产力水平、生活习惯各异,特别是农畜产品、鱼类 等食品生产数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食物结构。如欧、美等国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国为典型的素食结构;而日本则吸收东西方膳食的优点,植物与动物蛋白搭配得比较合理,加之政府对膳食营养比例、食品构成的重视,使日本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居世界前列。
同时也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存在着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 响饮食,从一定角度上来看,也就对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也是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
中华民族传统膳食强调“辨证用膳”,就是指膳食应该要结合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食物在养生防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四季气候存在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易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
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温盛、气候异常时,饮食则应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动火之物,并应选食鸭梨、荸荠、桔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绿豆芽等,取其清淡、甘凉之性,以免积热在里。
在夏季暑热兼湿,肤腠开泄、出汗亦多,人常贪食生冷,寒凉之物太过则 易伤脾胃,因此炎暑之季,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如西瓜、冬瓜、白兰瓜等,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石膏、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饮,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盛夏季节,平素为阳虚体质,常服人参、鹿茸、附子等温补之品的人,也应减少服用或暂停。
在秋冬季节的饮食也需要适应季节的气候特征,对于疾病治疗过程中食物 的选择,也要考虑四时气候。同是风寒外感,要用辛温之物取汗。如秋季燥盛,应配以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生津润燥之物,而葱白、生姜煎水则只宜在冬季服用。
以上的这些看似与饮食营养与人类健康这个话题无关,但其实是有关的,因为人体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底下吸收好了营养之后才能更有利于健康的发展,你说不是吗?所以我们要“因时进食”。
据美国“膳食与健康专家委员会”一项研究认为,膳食营养不平衡是导致 若人一的注才干慢性疾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由此可以得类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犹如水和鱼的个健康的身体,可以通过科学的食疗体系来食疗体系会对健康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不偏饮择食,做到饮食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更多的资本去“革命”。
动物性食品卫生与人类健康的分析 篇7
1 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分析
1.1 违禁药物的使用
部分养殖者为谋求一己私利, 在养殖过程当中使用违禁药物, 以此达到为畜禽增重的目的。与此同时, 部分动物性食品后期加工企业为提高产品成色与外观质量, 非法向动物性食品当中加入包括雄二醇以及腺激素在内的各种激素性药物与抗生素药物, 导致违禁药物大量残留于食品内而被食用。
1.2 化学物质的污染
主要是指在动物性食品的加工过程当中, 相关生产及加工厂家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 或是为防止食品腐烂, 提高食品的销售周期, 而违规向动物性食品当中添加大量的化学性物质, 而这部分化学性物质对于人类健康势必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2004年曝光的火腿肠中添加敌敌畏事件、2008年曝光的三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 均属于化学物质的污染问题。
2 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分析
2.1 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产生的直接性危害:
在畜禽养殖过程当中所使用的兽药残留于动物性食品内部, 从而导致人类在食用这部分动物性食品的过程当中引起包括呕吐、中毒在内的多种疾病。例如若长期使用含有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 则极有可能导致食用者出现慢性毒性作用, 危及健康。与此同时, 本文上述各种添加违禁类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属性, 可能导致部分食用者出现局部或是大面积性的过敏反应, 同样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后果。
2.2 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产生的间接性危害:
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报告显示:含有抗菌药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若长期被食用, 势必会导致食用者胃肠道正常性菌种及菌群分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 相关致病性病菌, 包括大肠杆菌在内在短时间内的大量性繁殖, 导致人类健康潜在危险极大。
3 动物性食品卫生中的完善措施分析
3.1动物性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过程当中应当通过构建统一性标准与体系的方式, 明确各方权责范围。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从权责跟踪与追溯角度入手, 构建一个以动物性食品卫生为中心的监督网络, 由公司至基地, 由基地至标准化, 从而确对动物性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能够深入源头。
3.2动物性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过程当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技术性机构的建设力度, 我国现阶段可以通过参与CAC食品法典委员会相关讲座与会议的方式, 吸取成功经验, 为我国国内动物性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动物性食品卫生与人类健康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各方严格杜绝动物性食品所涉及到的非卫生及不安全问题,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人类的膳食合理与健康, 值得各方人员引起特别关注与重视。
摘要:本文以动物性食品卫生为研究对象, 着眼于人类健康这一热点问题, 首先针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 并阐述了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动物性食品卫生应采取的完善措施, 旨在于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卫生,人类健康,问题,影响,完善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蒋定国, 等.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 (综述) [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2, 14 (2) :44-47.
[2]刘冬敏, 等.动物脂肪氧化酶及其对动物性食品的影响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 2012, 28 (1) :253-258.
[3]赵书景, 等.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 2009, 36 (8) :60-63.
【《植物与人类健康》教案】推荐阅读:
小动物与人类健康11-16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小班健康教案10-05
21世纪人类大健康产业时代的机遇与挑战09-04
人类生命健康11-18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水与人类》08-29
病毒与人类12-11
人类文明的引擎教案12-14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06-28
历史教案:中国远古人类07-31
化学与人类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