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2024-08-27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共10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篇1

盈江一中200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学案

2009年月 30 日

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思考题1 阅读本文,你知道中国航天史有几个阶段?

2. 准确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的真实性特点。思考题2 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文章的真实性如何体现的?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思考题3 看课文,查资料,你知道中国的哪些航天科技成果?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 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是详细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飞船上天后航天员的所见所感,还是叙述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问题2 本文内容包括哪几个部分?分别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问题3 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问题4 这篇新闻的真实性事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问题5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四、目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翌()年 橘()红 摘星揽()月 ....

盈江一中200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学案

2009年月 30 日

酝()酿()嫦()娥()....乾坤()记载()墙垣()...莅临()呻吟()装载()横亘()....蜿蜒()云霄()辉煌()着陆()....垂涎()通宵()仓皇()着凉()....诞生()肖像()彷徨()...铤而走险()销声匿迹()..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ǒng()入云天 gèn()古未有 横gèn()断壁残yuán()zhèn()动天下 3.解释下列词语。尘封: 横亘: 不同凡响: 一鼓作气: 谈笑风生: 无微不至: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总结一下。

配餐作业 A、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苛(kè)刻 着(zhuï)陆 乾(qiān)坤 ...B.翌(yì)年 横亘(gèn)高耸(sǒng)...C.透露(lîu)集(jí)成 揽(lǎn)月 ...D.运载(zǎi)舒适(shì)不懈(xiè)...2.树立 竖立

(1)作为政府官员,如果不()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就会经受不住各种考验,就会使权力“错位”,就会腐化堕落,身败名裂。

(2)记者在隧道出口看到()的警告牌,上面有“限速60”的警示标志。

审定 审订

(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之后,即可付诸行动。

(2)新()的新课标各版本的教材已于2008年夏天陆续出版发行。3.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标新立异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盈江一中200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学案

2009年月 30 日

B.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C.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道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D.“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

A.巩固题

1、阅读课文导语部分,回答问题:(1)导语部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如果把第二段文字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如何?

(3)为什么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

2、语言欣赏,说说句子的含义及情感。

(1)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C.提高题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篇2

1.学生对长篇新闻的结构把握不太准确。

2.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不完全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关注中国航天,感受到航天人员的敬业、诚信,学习航天人的执著、拼搏、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分析整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课型】

导读课、合作讨论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PPT 1,上课!同学们好,请坐!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神五飞天”)

PPT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但大家可曾想到,这伟大梦想终于成真的背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挥洒了多少智慧与汗水,付出了多少牺牲与奉献……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二、向学生展示“飞天”组图

(出示幻灯片三)飞天梦之一 龙在九天 我们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那是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灯片四)飞天梦之二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让飞天梦具有浪漫色彩,更引发了后人无数的幻想。

(出示幻灯片五)飞天梦之三 敦煌飞天 甘肃敦煌地区的大量的飞天形象,是飞天梦走向现实的一种体现。

(出示幻灯片六)飞天梦之四 万户飞天 六百多年前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三、合作探究

1.(出示幻灯片七)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反映最真实最简明的内容。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思考:

你能从本则新闻的标题中看出什么?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虚实):

其一,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喻指中国飞天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探索过程。

2.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现实—历史—现实

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让人印象深刻。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和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主观评价)组成;而主体部分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而《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体部分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概括一下。)

3.筛选信息。

课文主体部分按照怎样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航天发展史的重大事件?有哪些重大事件?

明确:时间顺序。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体部分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过渡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4.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梦想将变为现实,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欣喜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神五”后期的航天发展概况。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1日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总结: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无到有,从航天弱国到航天较强国,彰显了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展示出中国跻身太空强国的雄心壮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2.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航天英雄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集体奖。

从2003到2013,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让我们向载人航天英雄群体致敬。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爱岗、敬业、诚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五、课堂总结

为实现中华民族载人飞天这一瑰丽梦想,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永不言弃,铸就了“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航程远未结束;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正向着更远更深处迈进,太空行走、交会对接、绕月登月,甚至飞向火星。(师诵)

让我们和中国航天人一起,和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和全世界所有的炎黄子孙一起,在中国航天精神的激励下,万众一心,与时俱进,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我们无比瑰丽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生齐诵)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给杨利伟、刘洋、景海涛等航天员写一封信,题目自拟,字数700字左右。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3

教案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四、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五、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六)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七、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 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6楼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 6 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子教案 篇4

双辽市职业中专 陆璐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系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浅谈中国自古以来的飞天梦在哪些地方有所体现?

明确: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敦煌飞天壁画”、“明代万户 飞天实验”

二、导入(背景导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三、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四、新课 1.体裁

新闻报道及格式

(1)新闻报道: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格式: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2.课文阅读 3.结构内容(1)标题

生评价标题

师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2)内容结构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生阅读概括

师补充: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

生阅读概括

师补充: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生阅读讨论概括“航程”(重大历史事件)。师明确六大历史事件

④生讨论:研发中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三部分,结语。总结,回归导语重点内容。

生阅读归纳出结尾内容:时间、人物、事件

师明确: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猜一猜:“神舟五号”升入太空时,杨利伟将那些东西带入了太空? 4.探究

(1)小组讨论:这篇新闻报道好不好?好在哪里?

明确:写作技巧 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2)通讯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五、练习

针对近两天内学校、班级或生活的周围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写一篇短小、内容完整的新闻通讯。

六、作业

对比阅读: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与《别了,不列颠尼亚》谈感受。

七、总结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板书:

飞 向 太 空 的 航 程

贾永、曹智、白瑞雪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词语解释 篇5

【关注】关心重视。

【翌年】第二年。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厉;刻薄。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气】比喻趁着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为期不远】从时间上看已经不远了。

【谈笑风生】谈话时兴致勃勃,气愤活跃,多指平时说话。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整体把握

(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

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三、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四、作业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篇7

【知识应用自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辉煌 嬉戏 耸入云天 眉目传情 B 枯竭 忌讳 转瞬即失 活灵活现 C 横亘 伶俐 扭转乾坤 洗耳躬听 D 翌日 引擎 不可逾越 谈笑风声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③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_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④ 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 的各种身体测试。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 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 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 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C、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D、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4、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梵高的坟茔 范曾

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答题向导

1、“失”“躬”“声”这几个字形有误的词都是音近词的错误。虽然音近,但意义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一些固定的短语(包括成语)里面的词,是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更改。

2、这是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的辨析,最关键的是弄明白其意义,然后把它放入上下文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这几个词都是从课文中抽出来的,又换上了相近的词,看同学们能否理解。当然,近义词的区别,有些在字典上是查不到了,需要我们通过运用,通过读优秀作品来揣摩其区别。经常这样做,才能有更深的认识。

3、本题考查了引号、分号、书名句、逗号的用法。两个并列的分句,如果分句内部无逗号,分句之间,用逗号即可,如果中间有逗号,则必须用分号隔开。“863计划”是一项计划,不是书籍、报刊名,所以不能用书名号。

4、本题考查的是歧义句。所谓歧义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让人听不出是说哪一个。这需要仔细揣摩。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面临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然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籍。当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到她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的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的梵高毫不相干。

⑤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5、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2段的阅读中抓重要的语句要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要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不超过30个字)

语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有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3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是直接关系,如中心语句;有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的警句本身就是中心,或是中

心的部全思想内容。有的是间么作用?

接关系,如文眼可以窥视中(1)这是用了___表现手法。

(2)在文中的作用是(不超过25个字)_______心;有的精彩语句可以反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甚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过渡句常常可以提示中心。______

2、根据语序和词与词之间的7、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3段,用简要的语

关系,根据句子的语气与语言归纳。答: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根据修辞手法的运用,根______

据句子的各成分各分句之间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的关系等,正确理解关键语A 文章第3段说“这种画一旦 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句。3 不同文体的文章重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要语句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画风填补了病态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文中交代要素的语句,以及叙新领域。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B 第5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的语句是重要语句;议论中提

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C 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 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D 古往今来的画家,不可胜计,然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类。

E 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出观点的语句,论述精辟的语句,以及得出结论的语句,反映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语句等是重要语句。文学作品中那些最能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是重要性语句。抓住这些语句是理解不同文体文章的基础。

F 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应用自测解析】参考答案

1、A(B项“转瞬即失”的“失”应为“逝”,C项“洗耳躬听”的“躬”应为“恭”,D项“谈笑风声”的“声”应为“生”。)2.C(“托举”把火箭推动飞船飞上天的状态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而“带着”则应是火箭在前,飞船在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用词不准确;“震动”(重大的事情或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震惊”则是使大吃一惊的意思;“实施”虽也有实行(法令、政策等)的意思,但它比“实行”更正规一些,它后面往往跟的就是“法令”“政策”等;“苛求”后面往往有宾语,而“苛刻”一般没有。)

3、A(B项分号改为逗号,C项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发射探空火箭”后,“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后应为分号。)

4、B(A项有歧义“政府颁布法令,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政府颁布法令,对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的任何做法,加以禁止”。C项也有歧义,是“独联体国家“‘瞧不起’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还是“独联体国家收看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项歧义在于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人’”还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围观者’”。)

5、【答案】梵高的艺术无人欣赏,穷困潦倒的他也只好用自杀反抗这不公平的社会【解析】既要答出“他的艺术无人欣赏”,又要答出“自杀”才能得满分。

6、【答案】①反衬②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的朴实淡泊的画风(答衬托也对)【解析】既要答出“衬托手法”,又要具体谈作用,切不可笼统去谈。

7、【答案】①取材于平凡事物②感悟真挚自然,决无矫饰③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④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 【解析】可用分层次的方法,然后归纳。

飞向太空的旅程,教案 篇8

1、导语: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遥远深邃的天空,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远古时代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敦煌壁画中有飞天的形象,到了明代,一个叫万户的人,用47根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上天空,不幸被炸死??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着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时,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变为现实了,当人们沉浸在喜悦和自豪中时,是否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课文精讲:

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飞天梦的“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平安返回,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进入太空的新成员,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力量,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溢于言表。面对如此重大题材,新华社的几位记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从更高的角度立意构思了这篇新闻报道,成为众多相同题材的报道中与众不同的一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文章。

板书1:文题 插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有关图片

1、这篇报道的导语部分是哪些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主要交代了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同时对此事作简要评论:“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些评述一方面点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指出了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板书2:

交待事实——“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导语

简要评论—— 不同凡响的发射

2、作者在主体部分中回顾了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新闻的主体部分是课文的第4段至倒数第5段,主要回顾了新中国的航天历史。回顾了我国从1958年5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至2002年“神舟”四号的发射成功的历史。

板书3: 主要回顾了以下事件:

(1)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这样构思报道的主体部分有什么独到之好处?

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荡开一笔,用

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新中国的航天历史地回顾中。这一部分大篇幅的背景材料的插入,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一般都是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人们对此事的关注表现,以及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的报道重点没有放在关注火箭发射的一些琐碎的场景上,而是把目光放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这种立意的角度更高,使读者了解了成功背后的艰辛,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几代航天人半个世纪努力的结果,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从而使事件本身有了历史的凝重感。

板书3: 成功背后的艰辛

主体—— 回顾航天史

(记叙)历史的凝重感

4、文章在记叙中还插入了一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请结合课文分析其作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插入议论和抒情性的句子,不仅能使报道的主题深刻,增加文采,还能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和抒情很难截然分开。本文中作者主要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使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例如文中第三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的重大现实意义,这样就能深化主题,揭示事件的本质。又如 “为了这个飞天梦,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园的辉煌时刻”等议论抒情的句子,把读者的情绪激发起来,使其感受到实现飞天梦过程的艰辛和取得胜利后的喜悦,激发了读者的情感。

板书4:

深化主题

议论抒情

激发情感

5、读完全文,你觉得这篇报道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标题是新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标题能更吸引读者。这则新闻的标题首先富有动感:巧用动词“飞”,唤起人们对“飞”的动作的联想;“航程”又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流动过程。其次这个标题内涵丰富。一表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取得成功这一结果;二点明本文要让读者了解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一个经过了几代人不懈努力的探索过程。

板书5: 富有动感 文题 内涵丰富

三、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贾永、曹智、白瑞雪均是新华社记者。

2、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配套图书:

1、感知欣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上天空。“两弹一星”的成功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这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东方大国自信地屹立于国际舞台。如今,“神舟”五号的发射,令全世界瞩目,当航天勇士杨利伟在人们的牵挂中平安归来时,新华社记者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

2、探索创新:

飞向太空作文 篇9

我们进了礼堂,做上位置,过了两三分钟,讲座便开始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腾飞的民族”这句话的确不假,从古代到此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传着许多的传说,最典型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所以,中华飞天的梦想就诞生了!

从古至今,中华人民飞天的梦想一刻也没有消失过没有停止过,许多中华儿女都背井离乡,跑到遥远的沙漠,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完成所有中国人的心愿,证明中国人的实力!

宇航员在太空要完成吃、喝、睡、出舱等一系列高难度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使命、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些事在地球上做起来简直是不费九牛一毛,而在太空却要非九牛二虎之力。所以,宇航员在地球上经过无数次的高难度的训练,要面临无数次的考验!做这么多就是为了完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证明中国人不输给那些世界强国!证明中国人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证明中国人是一个像龙一样腾飞在蔚蓝天空的翔龙!

此刻,我们国家的航天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使我们国家在群英之中能够昂首挺胸,有了一个高高的立足之地。虽说此刻中国的经济实力跟西方有一点略微的差距,可是我相信将来中国的航天和经济实力足以和强大的美国比拼,甚至能够在世界上取得一个遥遥领先、数一数二的位置!

飞向太空 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一篇情景识字课文。这篇课文课型新颖,它借助多幅图片组成的画面,创设出一个宇宙空间,让我们与学生共同走进科学,飞向太空。这些图片旁边都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这些词语承载着识字任务,因此本课教学除了指导识字、写字外,还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太空,了解太空,了解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

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激情引入,情景识字读词语,词语分类,课外拓展,学生质疑。

我以带领同学们到太空去旅行为主线,进行了情景看图片读词语,并相机介绍学生查到的相关资料。当介绍到机器人和宇航员时我让学生想象他们会在这个星球上做些什么,学生想象大胆合理,培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把词语分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做出了合理的分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外拓展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观看地球遭到破坏的视频,让学生自由地谈体会,对学生进行要爱护地球的思想教育教育。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太空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了课文后让学生谈学到了什么,自己的打算怎样做,和你对太空还有什么疑惑的质疑,这些设计是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深化了主题。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表达等能力。

上一篇: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下一篇:干部履历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