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
阅读教学应注重讨论,强调“读”、“议”结合。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就课文各抒己见,有什么感受都可以提出来讨论,让学生学会从各个不同角度用各种表现方式来揭示课文的思想和寓意。如读《宋定伯捉鬼》,有的同学认为“人不是好人,鬼才是好鬼”。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种看法很有见地。我觉得这是得益于他对课文的朗读理解。在教学中,老师可常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的讨论,通过讨论辨真伪,知美丑,晓善恶,教师则只需要适当点评。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同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从而使课堂充满着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即“有思考、有感情、有个性的思想的积极”活动。
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又能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艺术形象和语言手段,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的阅读的自主习惯自然也会形成。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的现状就有如下几点。一是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本来就是个很系统、很严谨的教学内容, 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比较随意, 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设想。虽然整体目标都清楚, 但是具体到实施时,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 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 即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 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 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 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有什么效果, 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二是教学效率低下。本身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 在教师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 很多学生都是敷衍了事, 随便写写完成任务了事, 没有达到最终的写作效果;写作前部分教师不重视写前指导, 写后讲评, 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 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 批改中的评语都是套话, 甚至有些作文出现不改, 拖改现象, 有些批改的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什么错字别字、标题标点、开头结尾、语言表述等等, 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 全方位讲评, 什么问题都涉及到, 什么都没解决, 学生写了不少, 写作的水平提高却不快。三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 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 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 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 作文时文思枯竭, 硬挤强凑, 自然文不成篇。
二、初中语文作文兴趣的培养
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什么都快, 写作也是如此, 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后面的作文教学就不成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 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 局限在课本中,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兴趣, 埋没了学生的天性, 以致使学生作文空洞、呆板、虚假。作文教学时可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传统的说教教学让学生昏昏欲睡, 在教学中加入有趣有益的游戏、把活动引入课堂, 让学生动手去玩、去做, 动脑去想去探索, 才能在开心的活动中培养起浓厚的作文兴趣。如把课堂开设为运动场, 让学生扳扳手儿, 捉捉迷藏, 钉纽扣比赛, 打补丁比赛, 削苹果比赛, 无不其乐融融, 气氛热烈。还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 辩论会, 主题班会等等, 因地制宜, 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玩中学, 调动起学生无穷的乐趣, 然后因势利导, 进行兴趣迁移。学生通过动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 教师稍加引导, 学生必是文思泉涌, 妙笔生花, 沙沙沙就能把此情此景生动逼真地叙述出来。作文教学时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通过情境的创设, 调动学生的思想, 开启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说出心中所想, 写出心中所想。如教完《苦柚》一课后, 让学生围绕“假如你是那个卖柚子的小姑娘, 当伯父给你100元, 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收下这100元, 你会用它来干什么?”这个问题写一段话。结果交上来的作文不约而同写道要向文中的小姑娘那样, 坚决不收伯父的钱。评讲作文时, 我则让学生来讨论:“假如你有100元钱, 你会拿来做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 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作文中不仅要反映真实的情感, 更要体现善良的人格, 美好的心灵, 体现明辨是非的理智。
三、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技巧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有没有技巧?其实第一要多看, 多阅读。养成良好的观察和阅读习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写作得有材料, 材料怎么来的?来自生活, 来自社会, 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互动, 多了解社会生活中一些新鲜事, 积累作文材料。在进行观察时, 要了解全面, 抓住事物特征, 这样写作需要用到时, 才能有内容写, 才能写出活力。看的同时, 还要多阅读, 如阅读一些书刊杂志, 经典名著, 作文选等等。通过阅读可以拓展视野, 提高认识, 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能力。通过阅读积累语言, 积累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内容, 积累范文, 作文就能逐步提高。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多想。在生活或活动中观察时要多想,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 有什么意义。这样在写作文时, 不仅是让人知道所写的事的具体内容, 还要让人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意图。这就是要想好文章要选好哪些材料, 这些材料怎样安排, 怎样用词用语, 这些在动笔之前都要想好。
总之,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有计划, 要有条理, 要有针对性。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使学生愿写、乐写, 善于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使学生爱写、会写, 让学生在多看、多读、多想状态下, 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美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新意探析[J].现代阅读, 2011 (11) .
[2]杨秀敏.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 2011 (11) .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3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的现状就有如下几点。一是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本来就是个很系统、很严谨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比较随意,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设想。虽然整体目标都清楚,但是具体到实施时,“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即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二是教学效率低下。本身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在教师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是敷衍了事,随便写写完成任务了事,没有达到最终的写作效果;写作前部分教师不重视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批改中的评语都是套话,甚至有些作文出现不改,拖改现象,有些批改的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错字别字、标题标点、开头结尾、语言表述等等,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学生写了不少,写作的水平提高却不快。三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
二、初中语文作文兴趣的培养
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什么都快,写作也是如此,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后面的作文教学就不成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局限在课本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以致使学生作文空洞、呆板、虚假。作文教学时可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传统的说教教学让学生昏昏欲睡,在教学中加入有趣有益的游戏、把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去玩、去做,动脑去想去探索,才能在开心的活动中培养起浓厚的作文兴趣。如把课堂开设为运动场,让学生扳扳手儿,捉捉迷藏,钉纽扣比赛,打补丁比赛,削苹果比赛,无不其乐融融,气氛热烈。还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等等,因地制宜,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调动起学生无穷的乐趣,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兴趣迁移。学生通过动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必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沙沙沙就能把此情此景生动逼真地叙述出来。作文教学时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思想,开启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说出心中所想,写出心中所想。如教完《苦柚》一课后,让学生围绕“假如你是那个卖柚子的小姑娘,当伯父给你100元,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收下这100元,你会用它来干什么?”这个问题写一段话。结果交上来的作文不约而同写道要向文中的小姑娘那样,坚决不收伯父的钱。评讲作文时,我则让学生来讨论:“假如你有100元钱,你会拿来做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作文中不仅要反映真实的情感,更要体现善良的人格,美好的心灵,体现明辨是非的理智。
三、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技巧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有没有技巧?其实第一要多看,多阅读。养成良好的观察和阅读习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写作得有材料,材料怎么来的?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互动,多了解社会生活中一些新鲜事,积累作文材料。在进行观察时,要了解全面,抓住事物特征,这样写作需要用到时,才能有内容写,才能写出活力。看的同时,还要多阅读,如阅读一些书刊杂志,经典名著,作文选等等。通过阅读可以拓展视野,提高认识,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能力。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积累写作方法,积累写作内容,积累范文,作文就能逐步提高。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多想。在生活或活动中观察时要多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这样在写作文时,不仅是让人知道所写的事的具体内容,还要让人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意图。这就是要想好文章要选好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怎样用词用语,这些在动笔之前都要想好。
总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有计划,要有条理,要有针对性。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愿写、乐写,善于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学生爱写、会写,让学生在多看、多读、多想状态下,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美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新意探析[J].现代阅读,2011(11).
[2]杨秀敏.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11).
[3]姜兴民.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2004(9).
初中语文教育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4
一、新尝试:学生=小老师。
由于本学期的教学周期短,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也相对重一些,其中的古诗文所占比重更是大。四月份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五单元的部分古诗文、课本后的课外古诗词。考虑到长时间的古诗文教授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于是我采用了一些新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备课,小组上台讲授诗歌。
经过三个小组的实践,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更多的是值得肯定。
接下来的教学,可以选择相对容易的诗歌让语文小组成员准备并完成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讲授内容和方式方法教师应多加指导和培训,争取让他们做合格的小老师。
二、继续改善:朗读训练
如何让语文课文产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激荡,只能依靠学生多读,多与作品产生正面交锋,所以在古诗文的教授中还应当多注意朗读的训练。目前要做到的就是争取多培训出几个朗读比较有感情的先进分子,接下来接着采用互帮互助、互相带动的形式带动全班朗读氛围。
三、不足:不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在每堂课之前都有预设要讲完的内容,但我几乎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以至于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目标,是我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对自己做了如下的改进措施设定:
1、教学过程每部分的内容设置更加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课堂实际;
2、尽量在课前做好演练工作,根据演练时间进行内容调整;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5
通过多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几十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 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6
谈起语文教学,我的经验可以说并不算长。但是工作几年来,却也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语文课。对于语文课的最初理解也在不断的改变。这其中有让人欣赏,值得学习的课堂,却也有很多语文课,刻板、教条而又一味的拔高煽情。一堂语文课,学生听完没有更加爱文学,没有更想交流,也没有想写作的丁点儿欲望,只是单纯的背诵,诱导式的牵强附会的点拨和答题公式的背诵。这样的语文课,文学的味道在哪里?
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对现代语文教学也颇有微词。在听完一堂名为《怒吼吧,黄河》的公开课后,他曾怒气冲冲的说道:“这是典型的假语文!”这让那位刚刚讲完的年轻老师十分尴尬。但王旭明却“不依不饶”,他操起手机又写了一则微博:“„„先放五分钟音乐(音乐课),问听出什么感情(大而空),老师朗诵并配乐朗诵《五月的鲜花》(个人炫技型的艺术指导课),让学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音乐理论课),反复讲爱国达十多次(思品课),要命啊,是所有课独非语文课„„”
无独有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与王部长有着相同的疑惑。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矫情造作和陈词滥情,让我对未来的路茫然无措。是该坚守自己对于文学最初的热爱和理解来讲出有自己风格的课,还是和老教师一样,臣服于传统,一板一眼的按照“常理”出牌?其实,很多老教师们也曾和我一样,有过探求文学,别具匠心的愿望,却被残酷的考试成绩达标评比残忍的摧毁。是啊,着重培养文学底蕴的课堂,论应试成绩怎能比得上针对试题进行专题讲座的课堂呢?论观赏性也无法与集多媒体、配乐、动画、朗诵、表演与一体的课堂相媲美。然而,文学美感的培养,怎么会有速成班?怎么可能小锣打鼓、皆大欢喜?博大精深的国学,从《诗经》到诸子百家,从唐诗到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白鹿原》,这些由中国的文字组成的如此美感的文学世界,我们却无法用一颗平常心来传递给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似乎越激情越亢奋越好,教师的个人表演能力成了国学如此悠久历史和底蕴的代名词。可是我却认为,相比较这样极端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更应传达文学中的温文尔雅,韬光养晦。我们自然可以在文学的世界中展开想象力,天马行空,恣意狂狷的挥洒自己的才华,但是,传递这种能量的方式应该是隐忍的、是内敛的。教师的激情固然不可缺少,但这种激情应该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病态的亢奋和剑拔弩张的课堂氛围。
当然,传统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对于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来说,前辈们摸索出来的讲课的思路与模式确实是培养语感与得分两者兼得的最佳方式。我个人并不是很赞成每逢课改就对以往的讲课模式进行批评。每一种得以传承的教学方法,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而被广为借鉴。不能因为要改革就批判旧有的模式。课改,到底应该如何改?这本应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问题。古今中外,对于教学尚且无法推选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我们面对如此多元化的学科,却非要定出一个标准来执行,让穷尽一生研究教育理论的学者们情何以堪?我想推行课改的学者们也必定是为了传递一种更科学的价值观在努力。没错,课改必须得进行,然而,需要优先改革的却是我们的选拔制度。语文教学只有推行了正确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剔除教条死板的阅读和死记硬背的基础,将文学的灵动通过文章,通过更灵活更主观的阅读体现出来时,一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才会得以彻底的贯彻,发挥其原本被赋予的作用。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 篇7
笔者通过听课调研发现,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从教学上看, 新理念、新方法在课堂上有所体现, 课堂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 但总的来说, 课堂效率还是不高。从学生学情上看, 很多时间花在应试题海和各类程式化的篇章分析上, 缺乏语言的感悟、内化与运用。同时教师疲于授课, 学生穷于应付, 新课程基本理念难以落到实处, 师生负担有增无减,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依旧低下。
二、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 课堂教学变味, 应试倾向明显。
为了应付中考,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 无论思路与落脚点均难以跳出所谓的“考点”, 往往容易把原本的分析鉴赏课, 变成应试“考点”强化课, 无休止地强调考点与题型, 不断模仿, 强化训练, 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导致分析讲解陷入题海练习, 不少教师认为考试知识覆盖面广, 题型多变, 唯恐不全面地讲, 学生就难以应付。结果, 课堂严重背离语文教学规律。
2. 课堂随意性大, 缺乏时效观念。
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环节和教学新知识的最佳时间, 也就更谈不上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了。有的教师导入就占了10分钟, 甚至更多;有的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几乎从上课讲到下课;多数教师是一堂课津津乐道讲授40分钟, 然后让学生单纯地齐读或自己看看, 而不练不小结不反馈……这样不合理的时间安排, 忽视学习心理规律, 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导致了学生厌学和心身疲惫, 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3. 重点无突破, 课堂训练低效。
一是课堂上教师讲授分析花费时间过多, 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体验感悟训练与教师的讲授时间比竟达8比1, 少数教师教学甚至没有学生训练时间;二是学生训练形式单一, 大多以阅读或填空了事, 对读写听说思的能力缺乏有目的的系统训练;三是选题不精, 泛泛而练, 机械重复, 答案唯一,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达不到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4. 讲与听主导课堂, 力求面面俱到。
笔者发现, 有80%以上的教师一上课就是解题, 介绍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分析课文、概括主旨、写作特点, 从语文基础知识的字、词、句、语法、修辞到文章写作分析, 可谓面面俱到。学生则从头听到尾, 疲惫不堪, 这样, 教师“讲”学生“听”, 肢解课文, 以致脱离了课文语言环境, 脱离了学生主体, 结果学生对语言没有得到内化, 知识迁移效果差, 收效甚微。
5. 课外阅读面狭窄, 语言积累不够。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 近85%的农村学生, 除了教材涉及的文章外, 学习渠道单一, 几乎没有其他阅读和延伸, 而且缺乏语言材料的积累, 导致知识面狭窄, 思路不宽, 语文素养欠缺也就不言而喻。
三、改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策
1. 课堂教学应突出“四个一”。
突出“四个一”, 即选取一个精教点, 设计一个精练点, 贯穿一种学法指导, 养成一种习惯。精教点既是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关键所在, 又是重点部分, 精选出重点或关键所在, 然后进行精讲精教,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精练点, 是根据精讲内容设计编排的, 能多角度调动学生感官的练习。贯穿一个学法, 就是要求语文课在精讲精练中, 授之以渔, 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解决新的问题, 以此提高汲取新知识的能力素质、技巧和方法。养成一种习惯, 就是要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预习与复习, 倾听和思考) , 习惯成自然, 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强化实践养成的, 并上升为学习能力。
2. 把握好教学环节, 合理分配时间。
课堂一般都由导入、讲解、训练、评讲反馈、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构成, 并科学分配时间:一是导入, 时间不宜长, 否则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着力点应放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活潜能上, 导入最佳时间应控制在3分钟内。二是精讲, 精讲是教学的关键, 把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 (根据课堂心理分析, 是上课后的15至20分钟内) , 故教师应在导入后抓住这段时间精讲, 并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为宜。三是精练 (读写听说思训练) , 它是学习活动的另一种转换, 是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转移和再刺激, 课堂精练应不少于10分钟。四是讨论评讲反馈, 在组织学生训练后, 通过有梯度的提问设计或小组讨论,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以掌握学情, 获得信息反馈, 应在5分钟内为宜。五是小结和布置作业, 完成上述教学活动后, 要进行小结, 成为一节课的精华浓缩。布置作业是在反馈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存在问题和对知识的巩固强化, 量要做到少而精。
当然, 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并不是绝对的、机械的, 而应根据具体课型具体处理, 灵活掌握, 以抓住最佳时间提高效益为目的。
3. 听说读写思并举,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是传授零星知识, 而是靠理解感悟积累, 培养技能, 形成习惯, 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 养成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具体的讲就是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听、读是基础, 说、写是目的, 思是核心, 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来。
4. 给学生一定时空, 扩大阅读面。
古人提倡熟读成诵, 朱熹强调“读书之法, 在于熟读而精思”, 这就是语言的内化, 杜甫说得更透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著, 真正把课文的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使表达有更新、更美、更有内涵, 写出的文章才有灵性。上海育才中学就是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写写”, 把“读”放在了第一位, 这在教学中同样值得借鉴, 因此注重从初一开始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指导学生阅读, 积累和吸收。
如何撰写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8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把写教学反思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想写好语文教学反思,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到精
即简单扼要。教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每节课后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出这节课中的得失,可以分条叙述,不要啰唆。
二、力求快
力求快就是要做到及时,一节课上完,下课要立即写出反思,如果不即时写出,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因此在讲完课后要趁热打铁,快而有效地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一旦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就很难追补记忆,效果会相差很远。灵感常常是在持续和紧张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中出现的心理、意识的运动和发展的飞跃现象,灵感就是一瞬间的,时间长了就没有了。
三、突出重难点
语文教师写教学后记,要参考教学目标而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设计好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想达到什么目标,可以一个,可以多个,事先有个考虑,课堂上要时时关注目标,时时围绕目标,这样写教学反思时,才能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对于那些目标不容易实现的,或者没完成的,应重点记录,让它成为下一节课的第一手资料。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平时上课后我是从这些方面来写反思的:
1.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2.反思课堂不足。一节课结束后要立即总结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历史上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不足之处,对我们上过的每一节课进行系统的反思,回顾,这样可以使自己不断成长,在以后的课堂上避免再次出现同类问题。例如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聆听了《我是一只小小鸟》的歌曲,让学生说说要与鸟类和平共处,要保护大自然。其实教师假如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同学演唱,这样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3.反思意外之事。一节课就是一场演出,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你意料之外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能随机应变,变被动为主动,化沉闷为愉快。所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譬如:进行《老师,让我悄悄地告诉你》的作文教学时,突然从教室外飞进一只麻雀,学生们兴奋极了,没有一个听我作文指导的,于是我灵机一动,不如先让学生观察一下麻雀,然后写一段描写麻雀的文字,最后在全班面前展示。后来学生写的都非常精彩,我觉得这是最成功的一节课。4.反思课堂结构、手段措施。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以笑为主线来设计课堂结构,课后反思,认识到语文老师要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但是人无完人,教师不可能拥有所有知识,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知识不足。在教学这课时我还反复让学生模仿酒客的笑,运用这种手段措施来激发学生,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5.反思学法。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要不断总结反思。如:课前预习,对将学知识进行初步概念性了解,明确会学习什么,会学到什么,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课中认真听讲,注意勾画,当堂熟读,背诵。在遇到新鲜知识时,集中注意力,尽量速记,重要的可以课下多记。课后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对课上老师讲的知识,积极进行反复多次阅读,不理解处,追问至理解,可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学习,做课外习题等,遇上麻烦,还是求助于老师。反思好学法的关键还要教会学生注意学习态度,态度要端正,明确学习目的,知道在新的年代,知识就是力量和财富。学习心态也很重要,心情好,学的时候会认真。6.反思二次备课。第一次备课无论多么充分,毕竟是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总不可能和设想一模一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情况发生,在与学生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也有可能触发灵感。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反思这些会让一个语文教师有质的变化。
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师写反思的态度一定要诚恳,因为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理论脱离了教学实践便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反思的生命力在于它在教师中间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为我下一次安排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9
乳山市实验中学
丁进涛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认真反思了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反思
乳山市实验中学
丁进涛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今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三,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阅读教学体会与反思
乳山市实验中学
丁进涛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习惯和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那么,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此,笔者就初中阅读教学发表点粗浅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学生往往产生烦燥不安情绪,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以至不能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更谈不上准确解答关于阅读的训练问题——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却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这样的训练是不会有收效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的确,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样,课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笔者以为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他们选准读物,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5、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交到我们手上,接受这份礼物,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文化。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2、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3、指导学生质疑。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阅读进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求发现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观念,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阅读归根结蒂是为了创造,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超越了自我是创新,超越了前人是创造。要做到继承而超越,借鉴而创新。因此,阅读创造是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是高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
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写作教学反思
乳山市实验中学
丁进涛
语文教学着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从这一方面来说,写作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语文素养培养要求的这一运用层面的水平。因此,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写作教学呢?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初中学生的人生经验以及阅读体验都相对有限,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如何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等教学要求,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觉,沟通见解”。而一般来讲,写作教学流程可以划分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阶段。据此,笔者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的策略构建如下: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命题说起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写作教学也不例外,要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不良心理状态,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最苦于被迫写作。教师逼迫学生写,逼迫学生交,学生无奈,只好咬着笔头,生搬硬套,胡编乱造。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要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不只是教师要求写,而更是他自己要求作,有不吐不快、不写不罢休的表达欲望,这样才能文思泉涌,写作出好文章。我们激发学生的写兴趣和动机,要根据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要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可采取以学生自主拟题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避免学生的写作过于偏向某一方面,对作文题目可作适当的范围限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母题”,学生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这样,学生乐于写,甚至把写作看作一种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开始写作。另外,每个学生都有很多呼之欲出的心里话,包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长中的喜怒哀乐等,如此丰富的写作资源,可以孕育出大量文题,这便是题源。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自掘题源、自拟题目、自由写作,将胸中的激情倾泻到笔下。不断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自我表达的习惯,并将此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素。教师还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交谈,熟悉他们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如同进山探宝,会发现大量学生乐于写作的素材,由此搜集拟写的文题,既能激发写作情趣,又能促进他们进一步自掘题源。学生可通过联想进入自己题源的宝库,从而产生体验,自选角度,自定目标,表现自我,也能收到促进自掘题源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写作
(一)、厚积薄发——观察、积累对写作的作用
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材料。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是很难切实地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的。引导学生积累材料,首先要就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之处,观察要有顺序,不杂乱,要完整。还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并要求学生以随笔、日记、周记等形式笔录下来,既积累素材,又练了笔。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都亲目能睹,亲耳能闻,亲身实践,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须记住:阅读是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时笔下越有神。
(二)、写作技法的指导
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则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方法繁多,不胜枚举。但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新课标要求“关注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忌教师作机械灌输,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宝贵的创新意识。应着重培养学生从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创新。首先应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求“丰富多彩的答案”,从中选择最佳,最新的角度立意。语言的创新要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炼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平时就要注意炼字炼句,巧用修辞,化用古语、成语,收集积累生活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力求原汁原味原生态。还有结构的创新,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的依附。内容相同而结构不同,效果也就迥异。因此,只有敢于打破写作的固定模式,才能写出结构创新的文章。
三、引导学生互助自改与讲评
新课标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改文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由于思维的定势影响和疲劳因素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大乐意看自己的文章的。即使看也不易发现其中问题。指导学生互助自改,是一种较理想的批改方式。教师可根据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求组织批改和讲评,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评价作文,交流写作心得,分享写作感受。作文评改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是评改者和写作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作文评改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传统的作文评改比较注重教师的作用,比较注重对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对于新的教学过程,作文评改决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活动,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有助于调动其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热情,达到以评改促写作的目的。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所塑造的。学生在互批互改作文中,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对别人的作文进行细致地、深入地揣摩,然后进行修改并写出评语。对同伴给自己的作文所做的评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进行修改,意味着进行了再次自主建构。顺利完成这一过程,毫无疑问地意味着作文水平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平时的阅读中积累素材,厚积薄发,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同时我们还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倡互助自改讲评的改评方式,使学生从互改互评中找到乐趣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他们逐渐地就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浅谈备课一些体会与反思
乳山市实验中学
丁进涛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的规则。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许多质的不同,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它不仅为我们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的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那么,备课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备教材。要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还要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二.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三.备教法。“教无定法”,但也有一定的现成教法可以参考。如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从学生的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个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而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备练习。有的放矢。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要做到有的放矢。
.五、备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精心挑选,适量适度。
如何做好备课这方面的工作,使之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还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立足文本,创高效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乳山市实验中学
丁进涛
立足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基。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调要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要求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这样一个蕴含着社会规范文化、凝聚了许多专家、一线教师心血、智慧的“文本”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声响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咀英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文本作者,让文本说话。这就要注重文本字、词、句,尤其是关键字、词、句的落实,以此倾听作者内心的呼吸,因为,每个字典意义到了每个人的笔下,都会带上这个人当时当地的心灵特点。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满布在言语的密林,穿行在字里行间”。从《散步》中的一个“熬”字,我们感受到“母亲”每况愈下、弱如蛛丝的身体,感受到“儿子”一次次忧心如焚的煎熬、无可奈何的自责、虔诚神圣的祈祷和有惊无险的庆幸;从《我爱这土地》的省略号中读到了诗人感情的缠绵、持久和深沉,感受到这个沉重的省略点中涌动着火一般的激情。“文字是生命的酒”我们只有以语词的灵魂歌唱,才能真正触摸到作者的精神和生命最本质的跃动。再如综合性学习中,“非语文”、“泛语文”倾向,确实让人忧心忡忡。在一遍遍重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后,我坚信“综合性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其他什么素养为要旨的,活动中必须死死抓住“听、说、读、写”这条生命线。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语文味,正期待着中咬文嚼字、含英咀华的“推敲”。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超出文本的认识。
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现在有些语文课一味注重课堂的花哨和繁复。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仅仅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我们要尊重文本的具体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尊重文章的价值取向,如在教学中大可不必让学生扮演战地记者采访“丢盔弃甲忙于逃命的曹操”(《火烧赤壁》),不必让学生扮演特务来审讯“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不必专门因武松打死老虎开一个批斗古代人的会议。又如有些教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用教学手段的翻新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忽视了文本的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全部投影在屏幕上,图像一个接一个,学生像看电视似地学课文;一个个设计好的投影、音乐框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独特体验;轻视了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诵读。这些都降低了课堂效率,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10-13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论文08-14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9-05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举例07-25
初中语文教学科研反思09-12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汇总06-21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0-15
人教版初中语文草原教学反思10-21
初中语文优秀课堂教学反思09-29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