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2024-11-02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精选11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篇1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当前的初中学生特别聪明、懂事, 也特别调皮好动,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 锐意改革, 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瓶颈, 让素质教育再上台阶呢?

一、自主学习

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课文, 感知教材。这是一种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过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是接下来学习环节的准备, 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

奥苏贝尔认为, 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因此, 他提出, 要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知识桥梁”, 并把它称为“先行组织者”。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当一个人对学习新知识有准备时, 学习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成为他前进的下一步骤。根据这两种理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 自主学习阶段包括:对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 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 以架起“认知的桥梁”。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理解, 以便从中提取信息和发现问题, 实现“常识反馈”。具体是指:学生通读课文,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理出课文结构, 编写结构提纲;结合课后思考题中的提示以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 领悟作者情感;记下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准备提出讨论。

自主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步, 体现出超前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 而新课改则提倡“边学边教, 学在教前”, 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教师的教是超前的, 这种超前学习使学与教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 其最高境界就是鉴赏共鸣。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 是作者心灵的产物, 情感的结晶。因此, 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获得知识, 教师就必须根据文本特点, 创设一种体验的情境, 营造一种鉴赏的氛围, 从而引领学生进入“状态”, 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作品, 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憎同怒, 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 使之自觉地、忘我地投身于探究和创造之中, 与作者和教者“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建构主义也强调情境的作用,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则要引起“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或巧妙幽默的导语, 或图文兼美的投影, 或绘声绘色的演绎故事, 或声情并茂的赋诗歌咏, 或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 或借用多媒体等, 融形、声、情、理于一炉, 营造一种人人跃跃欲试、个个奋勇争先的语文实践氛围。这样,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三、关于初中语文教材的思考

教材, 又称教科书, 是学生学习的课本。记得从前有一篇课文叫《珍贵的教科书》, 讲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为了教科书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故事。可见教材对于热爱学习的人们来说, 是多么重要。然而时代在前进, 社会在发展, “教材”的形式甚至含义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将那三五本或薄或厚的书本当作一字千金的教材, 并把它化作金箍牢牢套在学生的头上, 那么造就的顶多是“孙行者”, 绝不是“孙悟空”。人们常说:教材是死的, 人是活的。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死的教材造就不了活的人才, 教材也必须是活生生的。何谓活的教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才能编出富有生命力的教材。以“四书五经”取士的封建统治者不明白这一点, 即使明白了也不可能改变它, 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成批的奴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初中学生风华正茂, 他们有的是活力, 有的是激情;如果用死的教材去扼杀活的“青春”, 语文教学岂不是走向了自身的反动?所以, 初中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国编的, 还是地方编的, 都只是“素材”;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编定的才是真正的教材。初中的语文教材可以取舍, 可以自编, 前提是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据说某私立中学采用四大古典名著为教材, 学生在会考中语文成绩居然名列前茅。当然就算此事属实, 也不过是个特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语文还是应有基本的教材, 教师在此基础上又作增删取舍, 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

四、质疑讨论

讨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允许有一个或多个结论甚至没有结论。质疑讨论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 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对于学生有创见的观点, 只要能自圆其说, 哪怕略显稚嫩, 也要给予鼓励。质疑讨论体现出互动性特征,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台上教师, 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 创建了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模式。

由此看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的简单过程, 它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站在高角度上多侧面设计并付诸实践, 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任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1导言

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的重视。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持续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应用,为当代初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不断创新发展。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1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人文性过多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这些人过于关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性,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情感教育与态度教育上。这样,初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忽略,教师不再仔细地讲解课文,不再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很少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完全丧失学科特色,影响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

2.2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关注过多

教学改革下,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及创新化,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學与教学内容与目标不尽相符。一些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或者探究模式教学。在这些活动中,并不是所有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理解活动目标,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教师只关注教学形式的丰富,而忽视教学形式丰富的作用,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要点

3.1既要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又要保证其工具性

语文与其他学科最不相同之处的特性就在于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新课改革的过程中,既要符合新课改的标准要求,又要注重体现课堂的人文性。这并不是要舍弃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对改革的标准认知理解错误,过于强调人文化的教学,渐渐忘记了语文学科中的工具性的特征。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学习的。

3.2合理的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开放程度

在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大部分都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改革。这样的教学改革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着学生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活跃思维,展开一系列的阅读学习活动,使学生们的阅读内容具有开放性。但教师必须把握好尺度,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遵守教学改革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过度的开放,没有加以选择,这样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没有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学校必须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开放尺寸的把握,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是要积极健康的。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与老师沟通与交流。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语言的应用有着促进作用。

3.3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教学改革的首要培养目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后,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会积极地展开自主学习,但是存在一部分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导致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没有目标,抓不住重点,盲目的学习。乍一看会觉得学生积极地参与,但其实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有效地引导,合理的规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地发挥。

4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4.1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上或者课后扮演适当的角色。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让初中生批改作业、上讲台讲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初中语文课堂的角色扮演环节,有利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4.2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模式是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合理设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语文学习水平及新知识接受能力,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内容设置,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教学创新的今天,教师可以将自主学习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利用多重标准要求班级学生,使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如学习《安塞腰鼓》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设置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发现生字与生词。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总结中心思想,找到每段的关键句。对于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需要其提出三个有效问题,找到答案。

4.3初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取新知。与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模式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4.4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而不仅仅是出示目标,是因为目标是一堂课的统帅,是灵魂,是整个语文学习系统中的一个“点”,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让每个学生懂得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应达到什么要求,以利于学生对当堂所学进行巩固和落实。为此,确定目标就不能太笼统,太抽象,太繁杂,而应该具体、简明、得当,做到一个“实”字。

5结论

实施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课题。要取得新课改的成功,关键是要及时更新观念。初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更新语文的教学理念,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创新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语文的无穷魅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值得每个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仔细思考,全面贯彻,认真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会芹.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4,18:100.

有关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3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

1. 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 在广大农村中学, 由于师资匮乏, 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 (有些为跨年级) 的语文教师外, 还兼有学校管理职能的岗位。这一局面的存在, 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 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 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 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 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 与学生进行交流, 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论”的原则下, 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 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

3.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 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 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 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 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 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于自发检查及评估, 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 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举措

1. 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 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 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时, 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 无不让人交口称赞。但在佩服之余, 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这之前, 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朗读了, 那学生真正能理解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罢了, 真正的“神”却很难领悟出来, 形神兼备就更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 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 倡导“四步读书法”, 即读准 (要动手查字典) 、读畅 (要反复读, 达到熟练) 、读情 (要分析内容, 把握感情基调) 、读境 (要发挥想象, 仔细品味) 。如此步步深入地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 能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特别是后两个层次, 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 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 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 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 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 有鲜活生命力的, 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 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这样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 而是“内明于心, 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朗读, 或如小溪流水, 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 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 鸟语花香, 于人于己, 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2. 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由此可见, 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 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 制定出标准答案, 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某地某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 问学生说这是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卡……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 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 哪个学生还敢说, 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 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 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没有了师道尊严, 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 学生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 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 老师轻松了, 效率却提高了, 学生思维也活跃了, 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效果?

3. 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初中英语特点与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4

一、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语言灵活,内容丰富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教材包含的学习内容广泛,保证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地区文化,让学生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学习,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吸收。

2.新教材注重引导教学

新教材的改革是根据改革纲要进行的,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应试教育的被动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能力。

3.新教材的编写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

初中新教材的改编,充分考虑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等特点,符合学生需求,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新教材的编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的一种媒介,教师的教学不能对教材生搬硬套,教师要正确利用教材,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和创新。

二、教学方式改革和新教材的结合

1.教学“以生为本”,灵活教学

教材是教师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教学的纲领,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趣味性教学,突出教材特点

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教学中设置教学游戏,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编排对话等。

3.听、说、读、写全面抓,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是初中所有教学课程中最为接近生活实际的一门课程,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人在无意识时表现出来的文学素养都与语文有关,语文教学因而受到相当多的关注。社会在发展,对文学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以下将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學的改革进行分析思考。

一、传统课堂的不足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相对较为严肃,教师负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知识接受程度则不在关注的范围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极容易造成思维的游离,精神不集中,只能够被动地“听”,而不是主动地“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授课过程中缺乏激情,更无法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二、改革新措施

1.为学生确立短期内的努力目标

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最怕没有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自己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迷茫、彷徨等情绪。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短期内可以见到效果的目标,目标确立得过大,比如,某学生在语文中考时得第一名等,这样的目标就会显得空泛,学生就无法具体实施,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恰当的目标可以从小处着手,比如,今天要掌握多少个成语解释、明天要背诵几首诗歌等,这样的目标就容易落实到行动中,而且容易达成,日积月累,提高自信心,就会得到令自己满意的语文成绩。

2.课堂氛围适当轻松化

语文课堂是帮助学生体会语文之美的场所,倘若过于严肃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当然也不能过于轻松,学习氛围过于轻松化,学生的精神就会懈怠,同样不利于语文的学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氛围把握好分寸,该严肃时严肃,该轻松时轻松,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劳逸结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的教学尽管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不应当全盘否定,要适当保留,再融入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1).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篇6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中学,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应试教育痕迹严重,教学能力低下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多侧重应试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艺术欣赏却普遍重视不够。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活生生的语文课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失去了语文的魅力。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能力却下降了。

(二)学生学习没有动力

现在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陈旧、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得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日渐失去兴趣而处于抑制状态。学生容易失去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不得不采用增大作业量的方法来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当老师和学生都被题海淹没时,哪还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思路程式化

就阅读教学来说,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认为一篇课文教学只要完成了这三步,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在整个教学中没有听说读写训练,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提问上,不管学生是否懂,也不管提问是否有意义。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教学沦为程式化。

(四)教学手段单一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是很多农村中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工具,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不少学生不喜欢语文,或者说,大多数学生更习惯于利用大脑储存知识,而不善于发挥思维的能力。这样,长此以往,势必磨灭学生的创新意识,窒息智慧的火花,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法原则

原则通常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据此,语文教法的改革原则是指贯穿于中学语文教法改革的整个过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初中语文教法的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认为,语文教法的改革原则有:

(一)整体教学原则

语文教法中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要更高的质量、更佳的教学效果。为此,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一方面是语文教学课堂结构应是一个马鞍型流程,课堂上应体现三个基本环节,即从整体把握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局部做精雕细刻的揣摩回味,再回到文章的整体结构上来总结;另一方面是在课堂上要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四项任务熔于课堂教学的一炉之中。

(二)思维创新原则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语文能力的重要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

(三)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要内容而实施的教育。为此,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农村语文改革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近八年,深感农村教学改革的艰难。农村中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关键在于教学改革,它取决于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强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既有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利,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既要提高新理念、新方法的掌握能力,也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教材的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教师要合理地处理好课内、课外两种资源,实现有效整合,还要辩证地看待和理解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是讲授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学生。善于开发,综合利用,才能把教材用活,而不是囿于教材。理解了教材选择的“借用”观念,才能够跳出教材去思考,去实践,把握好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对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7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简要分析

(一) 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尚未完全消除

几十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理念, 并非素质教育一声令下就会灰飞烟灭的, 其或多或少还在影响着广大教师, 部分教师将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卷面成绩上, 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没有充分兼顾, 或是兼顾不足, 导致教学改革推动乏力。

(二) 新型教学手段作用发挥有待提升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 现代化教学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因为自身运用能力不强, 或是思想上不够重视,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成为了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摆设, 教学设计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一手段的重要性, 导致部分教师完全依靠口头讲解开展语文教学, 效果不理想。

(三) 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存在短板

有些教师虽然在形式上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设计了一组不疼不痒的思考题, 但缺乏深度, 没有能够全面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 只是走过场以体现形式上的相似, 实际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

(四) 语文教学资源整合工作较为乏力

对于许多语文教师而言, 他们对课外活动的认识不够全面, 存在着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 没有能够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开展课外活动的参考依据, 尚未有效形成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 扎实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不改革就无法推动教学成效的提升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只有全面深刻地领悟新课程理念, 才能够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工作。

(一) 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推行“分数 + 等地 + 评语”综合考核评估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走出应试模式的尴尬境地, 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与组织工作中, 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避免以一张试卷论英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推行分数 + 等地 + 评语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 既通过卷面检测考查学生的分数, 同时对朗读、背诵、理解、普通话发音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进行过关考核, 以等低的方式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学习状况。

(二) 发挥新型手段作用, 让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 有了多媒体手段这样的教学资源, 广大教师更要强化教学研究, 使其作用体现出来。多媒体手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具有营造氛围、补充信息、提高兴趣等方面的作用, 其中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形象化信息补充是最为显著的功能, 比如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凡尔赛宫 (吉祖英) 等建筑说明文的教学中, 学生往往感到枯燥, 因为他们缺乏直观的感知, 教师的讲解如同空中楼阁一般。对此, 教师可以发挥信息化媒体的作用, 从网络中搜集有关中山陵、凡尔赛宫的景观图片, 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选取视频短片,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 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方面对于提高语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刻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帮助。

(三)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以自主探究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并非仅仅设置一些自主探究题, 而是要注重实际效果, 以探究题为线索, 扎实有效地引领学生开展探究, 并且相互交流、集聚智慧、加深理解, 实现知识点掌握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这才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精髓。笔者在《老山界》教学中, 将整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提炼出来, 设计为一组思考题, 这样的思考题体现了对重难点的囊括, 同时也与整个教学流程相吻合, 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笔者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的基础上, 总结本文的写作顺序, 研究翻越老山界“难”在哪里, 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的, 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风格, 教材是如何刻画红军战士顽强意志和乐观形象的, 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你学到了哪些构思方面的技巧。这样的一组思考题在内容上涵盖了学习的难点重点, 从形式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 从拓展上既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描写手法、刻画角度, 同时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写作技巧的感悟与提炼。这样的一组思考题以及探究活动, 对于提高学生理解效果作用非常明显。在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 笔者还注重指导点拨, 让学生全部动起来, 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 整合教学各类资源, 发挥立体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促进功能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要立足课堂, 放眼课外, 尤其要利用课外资源, 将其整合、发掘、运用起来对课堂进行补充, 以弥补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笔者在这一方面首先体现兴趣小组活动的作用, 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探究, 让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方法, 深刻理解重点难点, 以及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合作学习意识, 这对于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帮助较大。另一方面, 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相互交流生活感知体会, 这对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方面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 各类竞赛活动、专题研究活动都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课外组织这些类型的活动, 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掌握的效果, 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广大教师要深刻分析、认真反思, 针对教学不足进行全面优化, 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

摘要:改革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工作深入推进的强大动力, 广大教师要深刻分析、认真反思, 针对教学不足进行全面优化, 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本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8

近年来, 我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还是相当低的,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始终用比较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课堂气氛不活跃,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例如, 在课堂上, 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述课文, 而学生只是在下面听听, 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 课堂参与度也不高。所以, 长时间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就比较死板。导致老师教育方式单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 是由于老师们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且自身素质不高, 没有创新意识, 所以上课时教育方法比较机械。另一方面, 是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 学校的教育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 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是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教学。再者, 学校通常只会把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归结为学生自己不努力, 忽视了老师的作用, 放松了对教师考核和评价, 而且对老师们的评价制度也不是很完善, 难以对老师进行严格的监督,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教育方式的滞后。

二、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的策略

根据上面显示的我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落后的现状, 我们知道制定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不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方法,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语文教学。

1.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要想学生的成绩不断的取得进步不仅需要端正学生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更新教师们的教育理念, 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 改变过去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并且互相之间讨论解答。最后, 老师在对学生们讨论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评价, 指出不足, 并赞扬他们出彩的部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语感对学习语文非常之重要, 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全面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 多进行写作训练, 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 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努力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拥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所以,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 老师要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例如, 当我们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 老师可把学生们分为一个个的小组, 在开讲前让学生先品读以下文章, 读完之后小组之间按分析、欣赏、练习三步讨论一下课文, 并从中找出疑难问题, 最后在集体探讨解决问题, 从而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课堂, 学生便可以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堂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2. 创新教学形式

(1) 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的语文教学虽然都是基础知识, 但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而我们的课堂时间又是短暂的, 所以老师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使课堂学习效率更高。这就要求老师们不断的汲取知识, 增加知识面, 提高自身修养。在平时要大量搜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 并渗入课堂中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共同交流, 从而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 进而开拓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并懂得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2) 加强教学评价

正确的评价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要重视评价, 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初中生正是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 老师的引导对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老师的激励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 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说, 当学生某篇作文写得特别好时老师可以说:“啊, 你这篇作文写得真好, 要再接再厉呦。”这样学生就可以产生自我认可, 以后做作业时也会更加的用心自信。然而当学生把某个题做错了的时候, 老师们不应一味的指责, 而是要鼓励他说:“下次你一定会做对的”。实践证明适当的激励评价, 会让学生受到鼓励, 从而增强自信, 更加努力的学习, 学到更多知识。

三、结束语

总之, 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不仅是改革农村初中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 也是我国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所以为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夯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必须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努力制定出科学的教师评估制度, 创建先进的教师培训机构, 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更新, 从而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为我国的教育革新做出一点贡献。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升入, 各个学校也在极力推动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因此, 为了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顺利进行, 老师们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教学模式, 全面认识新课程的宗旨, 从而提高教育改革的速度, 使我国早日实现科教兴国。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明伟.浅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化[J].时代教育, 2008.

[2]王立良.小议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化[J].时代教育.2008.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9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要想在教学改革中取得好成绩,语文老师必须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因为语文老师若能够正确认识并顺应新课改的主旨, 就能有效实施教育的改革行为。如果老师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2.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能以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除了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外,还能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任务高效完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转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1创 设情境 ,展现语文的教学魅力 。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作出大胆回答。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即可。例如: 在完成朱自清的《背影》教学后 ,老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培养亲情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思考,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亲人之间的感情。通过对学生不断进行训练,使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老师应该在学生面前塑造一种平易近人的形象,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助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老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方式互相讨论。这样,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自己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2扮 演课堂角色 ,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甚至课外进行扮演角色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阿长及迅哥儿的角色,并分角色朗读课文等,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利用这种扮演角色的方法,有助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

2.3加强语文课堂教学 。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强化原理”引导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成绩定会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学生肯定会有很多问题想要问, 老师在回答完学生的提问后就可以说:“其他同学有问题就要勇于提出来。”使学生大胆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并得到解答。不仅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2.4合理把控人文性 、探究性及自主性尺度 。

语文课堂中,只有合理、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及理解。要凸显初中语文内容的丰富,不仅要注重人文性,还要强调工具性,新课改的要求就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老师不能完全放松管理,而要利用奖惩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约束,这样就不会导致其讨论问题停留于表面。

2.5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

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应当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取新知识。例如:在八年级语文名著跟读部分,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对全文 中心思想 进行探究 ,还可以要 求学生充 分发散思维,写读后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2.6对学生开展适度的评价 。

老师在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可以对学生开展适度的评价, 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应该给予肯定评价,而对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最好不批评,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自信心。尽量使用多激励、多鼓励的方法从正面开展语文教学,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平衡地发展。

3.结 语

语文作为一门知识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 不仅能培养 学生的表 达能力、语 言组织能 力与写作 能力 ,而且能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充 分发挥创 新能力、更 新教学模 式 ,充分展现 初中语文魅 力 ,使学生能 更好地学 习 ,进而实现 新课程改 革的目标。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对初中语文投去关注的眼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法及模式都需要不断创新。所以,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新明确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本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找出了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手段。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初中语文作为初中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学习的一门课程,可是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初中语文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课程,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更加艰难,教学效果也越来越低下,学生甚至已经渐渐的忽略了语文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作出适当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设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想要适当改革,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有一个全新的指导方向,从而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根据新课改的内容显示,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应该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参与感,他们才能够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一部分。至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就需要细细思考斟酌,例如创设课堂情境,初中语文课堂氛围经常出现尴尬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都默不作声,各自低头不语,因此创设课堂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相当重要,同样也是真正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二、转变课堂角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的课堂中无非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构成,二者缺一不可,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可以从这二者之间着手展开。教师和学生可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角色,而这两个角色可以时常灵活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似乎是整个课堂的主控者,学生始终位于被动学习的处境,而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的抑制,学生缺乏参与的激情,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可是如果时常转变课堂角色,让学生体会“教师”的感觉,让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的参与教学,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如果强制被动的让学生参与教学,往往会适得其反,反之,适当的引导却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学生是一群很奇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正如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说,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强化原理,所谓的强化原理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战术,一种赞美的技巧。每个人都会有需要赞美的时刻,而学生正处于这种急需鼓励和赞扬的年龄阶段,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当我们做某件事遇到挫折时,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在身边鼓励我们,告诉我们很棒,甚至还能做到更好,我们就能够充满勇气和战斗力,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得到强化。适当的鼓励和赞美是一剂良药,可是与此同时,强化也需要注意技巧,切忌大肆滥夸,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作出强化调整,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加以鼓励,而对于过于自负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督促改进。

四、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能够墨守陈规,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学生需要不断发散思维,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够更好的得到全面发展。或许在大部分学生的眼中,语文就是一门传统学科,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我国古代文人的著作,学习模式似乎都已经被固定了,例如学生学习古诗就是一个背诵、默写,了解诗词大意,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这种学习古诗的模式,可是却忽略了自己掌握古诗的真正意义。古诗虽然是我国古代诗人的著作,可是同样也可以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同样可能有另外一层意义,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否开拓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的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非常重要,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初中语文的学习达到最好水平,让自己的学习成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沈明煊.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改革分析 篇11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09年第一次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并召开了会议, 这标志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正式启动。随后几年, 政府每年都出台相关文件指导校园足球教学的发展, 涉及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师资引进、招生考试等各个方面。2015年,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 包括:推进足球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多元化资本投入, 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足球俱乐部。中国拟以推进足球改革与发展作为突破口, 力争将体育大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1]

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 教育系统中的学校也逐步将足球教学纳入课堂之中, 但由于“重教轻体”的思想阻碍, 导致在非体育性质的学校中, 足球教学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 既无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足球教学的初衷难以实现。

一、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发展现状

自政府鼓励足球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 校园足球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截至2012年8月,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国家级布局城市已有49个, 国家级试点县3个, 省级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省份10个, 省级布局城市68个。目前, 校园足球活动已经覆盖大陆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这反映了足球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具体的施教情况还需进一步的数据说明。

王梅莹调查了河南省新乡市校园足球试点学校的情况, 调查显示, 新乡市145所学校中足球教学试点学校仅有12所, 占据了8.3%;而12所试点学校中, 就有一半的学校未开展足球活动。这些数据表明新乡市的足球教学仍浮于表面, 并未真正贯彻下去。在江苏省南通市调查范围内的30所中小学中, 有20所校园依据标准建立了针对性的校园足球机构, 临时成立球队的学校占60%, 这些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一周训练1—3次的有21所学校, 占到所有学校总数的70%, 训练频次比较低下;没有组织班级间与年级间的足球比赛, 占到所有学校的53.3%, 竞赛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 南通市的足球场几乎全部是人工草场, 足球器材基本上能够保障使用, 但是教师大多是本科生和大专生, 专业性不足。

通过以上两个地区的调查可以总结得出:我国初中学校的足球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足球教学的效用还未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 今后的足球教学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二、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现状

江苏省苏州市中小学为促进足球教学, 近年来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开展校级足球联赛等各级竞赛、引进专业教师人才并不断培养自己的足球教学人才、建设人工足球场并配备大量足球运动设备。除此之外, 学校也注意加强对学生、教师的思想引导, 使其充分了解足球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培育的益处。然而, 苏州市各中小学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笔者通过访问该市某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得知, 困扰很多学校和家长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在当今社会学习成绩是唯一纳入升学考核的评判要素, 学习足球会不会挤占学习时间从而对考试不利。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阻碍, 导致一些学校和家长不希望足球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 也就根本不可能主动改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对足球的积极性。

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调查显示, 大多数足球教师都是体育专业的本科和专科毕业, 而并非从事足球竞技事业的专业人士, 教学水平受到质疑。此外, 由于学校对于足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足球教师或教练得不到及时的进修和培训, 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最重要的就是, 专业从事足球工作的人才数量有限, 师资队伍难以壮大。

3. 运动保障体系不完善

足球运动既可以帮助初中生锻炼身体素质, 又可以为祖国的足球队发现优秀苗子, 于公于私都是一桩好事, 所以学校和政府更有义务建设好保障体系, 确保足球运动的开展无后顾之忧。鉴于此, 学校、社会、政府更要联合起来, 加大资金、设备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 并且明确相关法律法规, 做好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理预案, 通过实施全方位的监督、考核与评估手段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获得踢球和看球的乐趣。

三、苏州市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改革方向

2015年3月, “足球进校园”再出新方案, 我国计划十年后, 建设5万足球特色学校, 容纳5000万人, 可能超过足球强国——德国。[3]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我国的足球教学建设也需要跟上节奏, 加快进行。

1. 明确教学目标, 改编教材内容

学校和教师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充分认识足球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深挖足球教学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使足球运动造福于学生, 也造福于民。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下, 教师和专家要加紧编撰教材, 确保教学有理论可依。江苏省苏州市中小学普遍使用的最新一版的《中小学校园足球教材》已经做得很好, 其中既有对足球知识和训练技能的讲解, 同时还配有具象化了的真人画面和3D图像, 便于学生更加直观感受足球的技巧。文字配插图的方式既有理有据又生动活泼, 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那么吃力。其次, 新版教材内容还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赢和团队意识, 这在技能教学之外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成功之后学生就会自动自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从而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的作用。这就需要江苏省苏州市中小学的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应用多种形式, 例如男女对抗赛、游戏环节、模拟足球赛等, 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4]创设情境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比较高,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设计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场景, 使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自在的环境中, 自主完成对足球知识和技能的探索和学习。为保证创设情境的效果, 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和课中的局面控制。

3. 组织多元有趣的竞赛, 巩固教学效果

竞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使其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而且足球很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精神, 所以通过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一支支足球队伍, 在比赛中并肩作战, 十分有利于“战友”间感情的培养, 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健康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学校可以将足球运动纳入“校园阳光足球计划”, 打造崇尚足球运动的良好氛围, 调动初中生的参与热情。此外, 苏州市可以通过开展校际足球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5]

结语

足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薄弱, 一直以来我国足球队员在大型足球赛事上不敌外国对手, 尤其是中国男足的表现一直不佳。这种现象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 而球员们在青少年时期的启蒙培养不足就是其中一大影响要素, 所以加强对初中生的足球教学非常有必要。文化课考试固然重要, 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才能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会中更好地立足, 所以学校和家长应避免短视行为, 保持长远眼光, 共同推动足球教学的发展。

摘要:强健的体魄是革命之本, 学生的健康更是兴国之本。足球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展了近十年, 但是其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虽然政府和社会已经认识到足球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技能,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 但是足球教学却由于教学观念不当, 教学材料、师资、设施设备等资源不足, 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发展缓慢, 从而也导致我国的足球竞技人才缺乏。本文立足于校园足球教学发展的现状, 着重探讨初中阶段的足球教学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初中,足球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天荣.南通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苏州大学, 2015.

[2]王梅莹.新乡市校园足球试点小学足球活动开展状况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3]徐高.试论新时期下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改革[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 (14) :112-113.

[4]杨刚.浅析新时期下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 (中) , 2015 (12) :249.

上一篇:作文学习论文下一篇:提取与组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