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育改革(通用12篇)
初中语文的教育改革 篇1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也是性格塑造期, 这时期的学生叛逆心理很强。教师一个不屑的眼神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更不用说打骂、讽刺学生了。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呢?采用愉快教育艺术就很有必要。
一、愉快教育的前提
1. 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 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们的喜好, 尊重他们的个性。我想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中, 教师是人, 在生活中难免也会发火。但是在上课之前, 正确地说, 在进入教室之前要先把不良的情绪消灭在教室之外, 以免影响学生。
第二, 在课堂上, 难免会有学生冲撞教师, 这时, 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要让自己做出出格的事情。
第三, 学生有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没办法达到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进行反思, 布置的作业是否太多, 难度是否太大, 学生是否有别的客观方面的原因没办法完成, 等等。
2. 要有渊博的知识
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更应该有非常渊博的知识。语文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广, 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事迹有很值得研究的地方, 学生对这些方面也很感兴趣, 加上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非常强烈的,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 历史类的、文学类的、时事类的, 不一而足。学生很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多读些书呢?
3. 要有出众的口才
能言善辩的人往往能把一个枯燥无味的道理说得生动感人, 把课文知识讲得妙趣横生, 把一个故事讲得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教师经常教学生写作文要懂得采用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进行训练, 相信一定会有进步的。拥有一个出众的口才无疑是让学生听课时非常愉快的事。
二、语文愉快教育的艺术
1. 创设良好氛围, 让学生笑出声
因受到考试、升学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学习是一件很累的事,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就显得很重要。有专家做过专门的测试, 学生心情高兴时, 他的理解能力、记忆力是平时的好几倍。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多想想办法创设氛围, 让学生笑出声来。
可以借题发挥。初中生是活泼好动的年龄, 上课偶尔说说话, 做一做小动作也是很正常的, 更何况是听了好几课之后, 难免会烦。这时, 如果大声去批评学生, 会让他觉得很没面子的。不妨和学生讲一个故事, 说一个笑话。我喜欢结合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编一个故事, 创设氛围, 让学生笑一笑, 轻松一下, 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这样做, 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可以顺水推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有时答错了, 我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发挥一下, 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可能会出现哪些可笑的现象都设想出来。可以想像:会出现一些荒谬的问题。学生立刻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法, 别的同学也会受到启发而开心地笑出声来。
不过要记住, 以上这两种方法要点到为止, 不要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否则, 那就事与愿违了。
2. 给予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有成就感
创造机会, 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望很强烈,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 朗诵能力强的, 多给他们朗读的机会, 演讲能力强的同学多给他们演讲的机会, 书法好的同学可以让他们表演书法的机会。学生在擅长的领域里再现自己的才能, 可以大大地增加他们的信心, 激发他们的潜能, 促进他们的特长发展。学生有成就感, 心情也就高兴, 上课积极性高了, 教学效果就好。
另外, 在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水平难免参差不齐。不要老是照顾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更要注意培养水平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或者做小游戏时, 可以根据难度的大小, 给予基础差的同学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也有成功的机会, 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的机会, 他们有了成就感, 学习也就不都是苦的, 也会有乐。
3. 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不能停留在教教材, 应该懂得充分利用教材, 把教材当作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工具。如果把教材内容照抄照搬给学生, 那这样的教师不能算是教师, 只能算是搬运工。真正的教师要懂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去探索课本的知识, 去思考教材所蕴含的真理,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 教材上的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是非常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这就需要教师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堂课, 真正吃透教材, 上课不大用书, 但是胸中有书。上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重要的知识重点探讨, 次要的知识可引导学生自行探究。争取每一堂都有不同的收获,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学生的也会对语文这科感兴趣的。
4. 巧设问题, 调动学生进行思考
愉快教育艺术之一, 就是调动学生进行思考, 要进行思考, 就要提问题。这就对教师的创设问题能力提出重要要求。巧设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 而相对于那些水平差的同学, 就得适当降低要求。但是所提的问题要求能让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能回答出来的为好, 也就是说就像是学生摘桃子一样, 跳一跳够得着。
学生如果能回答出一定难度的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情况, 适当加点难度, 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 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经过一番番用心的思考, 学生还是能回答出较大难度的问题, 相信他们是会喜欢上语文的。
5. 分组竞赛,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懂得和别人合作, 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是很重要的。语文课上, 语文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精神, 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 各组的好、中、差要均衡。可以提问题让学生进行集体思考、交流探讨、合作抢答, 以计分的方式看看哪组取得的分数最高, 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可以在复习课上以这种方式测试一下各组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在合作中, 思维的碰撞、交流, 会产生快乐的火花, 在分组比赛中如果能取得胜利, 那将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感到更加愉快。
总之, 现代教育需要愉快教育, 这一教育形式能创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 使学生更加乐学、学好, 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 真正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初中语文的教育改革 篇2
后来进入高中,起先教语文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据说已到退休年龄了,因为学校教师不够,便返聘了她。半年以后,又换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头,讲课时总是仰脸望着花板。在后来,又换了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的小伙子,年龄距离虽然拉小了,但是心里距离又增大了,因为他好像是挺阔绰的城里人,似乎不是很容易的接近,像我——一个从农村来的家境又不是很好且自尊心特强的孩子——遇到他时总觉得很自卑。总而言之,高一一年时间换了三位语文教师,换来换去,我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了。相反,对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那时的英语教师虽然也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但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每逢周末总到我们的教室里看看,和我们聊聊,一来二去渐渐的熟了,对英语也就渐渐的有了兴趣。现在想来,一个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实际上是从对老师感兴趣开始的。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本想选英语,可口试那天偏偏发了烧,路也走不动,耽误了口试的机会。理科成绩一向不大好,选来选去,还是选择了中文,这样就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就这样我和以后的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了大学,图书馆为我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那时大学的学业不是很重,进了大学也就拿了“金饭碗”,无需为就业而烦恼,不像现在这样,毕业就等于失业。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我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到了周五、周六,甚至通宵达旦。阅读使我兴奋,也使我忧伤。看得多了,有时就很想倾诉一下阅读的心理感受,于是就摘抄了一些打动我的语句或段落,然后加以评注。记得托尔斯泰的《复活》就曾经写下两厚本信纸,现在想来那时的感悟还很稚嫩。很可惜,毕业时收拾东西时恰恰把这两本信纸遗失了。
1 9 9 2年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那时的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特别差,教师除了教本和一本参考书外,很难看到其他的教学研究之类的杂志。乡里的邮差投递也不正常,经常遗失一些东西,尽管这样,我还是自费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成功之路》等杂志,悉心加以研究。
上个世纪9 0年代的语文教学与现在新课标教学迥乎不同,教学大纲列举出了语文知识点、能力点6 7个,课文只是例子,用来印证这些知识。至于说用这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是一种想象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实效。相反倒是为应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最可怕的是由这些知识点繁衍出来的海洋般的试题,充满着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我感到语文教学很简单,有本可依,有章可循,有试卷可做,有答案可抄。当时的试卷结构也很简单: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基础知识部分通常考的是语法,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选取一般是教材中教师讲解的文章,所以每年中考结束以后,买一本全国中考语文试题集,临考之前翻来覆去分类强化训练,保准你的学生考得优秀。作文教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空白点,但那时也是有规律可找的。中考作文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无外乎家庭、学校以及有限的社会。中考作文的选题也有规律,今年考学校话题,明年就考家庭话题或社会话题,每年都不重复,每年都是这样的循环。因此,中考前夕,估计今年考某个方面的话题,找几个题目,强化训练一阶段,哪怕你初一初二没有写过作文,那也没有关系,中考时作文照样不会失去很多的分数。凭这样的苦干,凭这样的“投机取巧”,虽然我是一个刚刚从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很快在当地学生的家长中赢得了尊重,是一个深受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喜爱大语文老师。每年分配毕业班工作时,总有一些本地有威望的家长找到校长,指定要我带他家孩子的语文课。
我工作十多年来,都是在农村中学执教,农村中学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受环境的影响,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的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着先天发育健全,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生,知识面窄,能力低下,思维呆板。因此,研究分析农村中学的教学,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改规划,探索农村中学的教改新路,是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目前所面临的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在农村的希望田野上,我始终不渝地对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形成了题型化教学的风格。
一、题型化教学的优点。
所谓题型化教学,就是给学生以明确具体又系统的习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既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又有创新,有其自身的优点。
1.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给学生一定量的习题,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作答。做多了,练多了,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2.能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分析课文、传授课文知识,对于知识水平、智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不可能都照顾到。如果分析深了,智力较差的学生就难于接受,这时往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果分析浅了,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又会怨声叹气,埋怨老师讲解太浅白了。而题型化教学就能避免这种情况,让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有事可干,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起来。
3.避免老师整堂课作四十五分钟的报告,减轻老师的声带负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满堂灌,老师在台上声嘶力竭,倍感辛苦,时间一长就会声带拉伤,造成慢性咽喉炎;同时学生也难于接受,老师的报告通常会使学生昏昏沉沉。题型化教学就避免了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忙里偷闲”,学生也不会因整天听报告而头昏脑胀。
4.题型化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今天的社会,竞争的意识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里。根据心理学专家研究,中学生都有好胜之心。采用题型化教学,就会常常出现这样的心理:别人可以作答,我为什么不能解答?下一次我一定回答所有的问题。为此,就会下决心去钻研,几次后,其智力也会相应提高。不管怎样,题型化教学的施行会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经过这样锤炼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环境。
二、题型化教学的步骤与设想。
题型化教学的步骤,可分为五个。
1.导语,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导人新课。内容可以是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高度概括课文内容。
2.印发习题。教师要系统地编好资料,注意难易适中,并可操作。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在学生中巡回,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
4.教师提问学生,然后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归纳。
5.教师点拨总结。点拨总结力求少而精。当然,教学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要求不断地变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弓l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题型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在农村中学的教改工作中,大胆地尝试题型化教学,可谓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取得了一点成绩。教师的教学思路广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涨了,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本人所任班级每次的统考成绩均在同类
型的班级之上。实践证明,题型化教学是适应农村中学的,也是可以适应当今社会改革之路的。
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素质教育的提出,语文考试的开放改革,农村中学语文教改中,还遇到不少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1.认识不一致,难于被人们接受。有人认为农村中学水平低,学校条件差,语文教改条件不成熟;也有人认为进行语文教改得不偿失。倘若要进行题型化教学,必然会弓i起一些波折。因此在进行题型化教改实验时一定要取得领导的支持,同行的肯定。
2.题型化教学也要注意灵活性。如果在实行题型化教改过程中,呆板、教条化,千篇 一律,那么就会走人另一死胡同,学生同样会出现厌学情绪。这样就要求教师对习题的设计要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如可采用比赛、谈话、讨论、辩论等教学手段。
3.要注意教师本身素质的培养。题型化教学的习题设计,教学方式的设计,都是创造性的劳动,必然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因此就要求执教者刻苦钻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改革;教育理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始往新的层面发展,其主观能动性也不断提高,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重要时期。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日益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改革,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语文课程。
一、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
虽然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当前形势下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转换教育理念,以改善学生对语文的印象,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情结。其次是淡化知识系统,虽然在淡化知识的同时也会弱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一改变也是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再次是增加“教学评估”等板块。教学评估不仅仅是为评价老师教学而准备的,同时也是评定教师素养的方式。最后是取消基本科目。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些内容。
(一)转换教育理念,正确对待语文课程
在推进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语文课程。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为应试教育做准备,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实践,而语文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其中的一方面,或者只关注其中一名或者几名学生的情况。虽然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但是也不能将教学能力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它可以占教学评定中的一部分,但不能作为全部,因此老师也应该多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能力。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虽然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努力与否的标准,但是这并不是限制学生发展的原因,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老师也不能将语文作为单纯的应试工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让学生从语文课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基础。
(二)淡化知识系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在修订过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淡化知识系统,弱化能力培养成为另一重点。在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原本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板块和“能力训练”板块,共67条,其中能力板块为48条,所占的比例超过了总比例的70%,基础知识占30%不到。而在新大纲中,不仅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并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教学内容经过缩减后总共22条,相比较之下,新大纲淡化知识系统和能力培养,能够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同时,新大纲中还添加了新的内容,要求语文教学需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与旧大纲所不同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提高学生在阅读、写作和表达上的能力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评估”“教学设备”并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虽然我国教育为应试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同时也不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老师教学效果的根据。而在新大纲中,“教学评估”的出现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老师的题海战术则让学生对语文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需求,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的后果。而“教学评估”是学生根据老师的上课情况来对老师进行的评估,其评定标准是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促使老师以语文课程的魅力为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学设备”则为老师提供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媒介,通过教学课件,老师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将语文课文内容呈现给大家,同时也能够推动语文课堂良好气氛的形成,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四)取消基本篇目,推行学习新版教材
在新大纲中,原来的基本篇目已经被取消,但同时,新大纲也规定了学生应该背诵的古诗文以及必须阅读的课外读物。基本篇目的取消能够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生在学习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课文。而以附录形式出现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和中外名著阅读篇目则成为新大纲中的亮点。这些篇目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别,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阅读和背诵这些篇目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误区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已经领悟改革的重点和意义,但是由于在此过程中急于追求教学质量,导致在教学方法中出现诸多误区,在本文中选取两个典型误区进行论述。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老师的主导地位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很多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学生鲜活地呈现教学内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的误区是老师过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自身的主导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对学生有着不一样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可能由于忽略自身的主导地位导致课堂呈现混乱的局面。同时,老师选取的教材内容可能也因为需要精讲但是却不讲,直接让学生进行阅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不能更深层地发掘作者的思想。例如,在《黔之驴》的学习中,老师可能只是简单介绍了“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意思,然后对课文作了简单的翻译便没有再进行深层次的讲解,而让学生自行学习这篇课文。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相应地,老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挥,老师过于注重课文的表层意思,而没有设计好教学课件,从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因此,精讲不等于不讲,老师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带领学生逐渐进入课文中,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思想,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
(二)改革教学评估手段,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在教学评估改革中,很多老师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不吝于经常性的表扬奖励,而对成绩排后的学生通常采取忽视态度。这种现象导致了成绩好的学生会对这种表扬奖励采取漠视态度,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容易对语文失去信心。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采用的统一标准是对学生的不公平,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反而会造成学生对教学评估的反感抵触。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奖惩政策的实行需要采用不一样的标准,对于优秀的学生采用高标准,而对于差等生,需要老师经常对其实行鼓励政策,以此提高学生对待语文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不能放松对差等生的鼓励,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语文课程中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同时,老师也不能对自己产生放松心理,需要时时刻刻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并且综合学生的评价对自己进行鼓励政策,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选用新型教学模式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指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保持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应该关注每一名学生,在考虑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对学生采取激励性政策,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老师也应该树立自身的主导地位,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将学生进行分组后让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老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如“孔乙己这个人在课文中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来让学生解答,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内提问,这种方法能够加强组内互动,带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挖掘课文思想。在分组学习后,对于组内成员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间讨论,如果还是不行,那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答案,提升学生发挥自我优势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改革教学方法
在进行语文教育改革的同时,老师需要注意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改革成功的保障。作为母语教学老师,语文老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吸取。因此,老师需要对语文专业知识进行了解掌握,这样才能够解答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同时,专业知识也为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比起更专注于课本讲解的老师来说,有着高素质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也是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而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典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中,老师也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舞台。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老师以自身了解到的范仲淹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寓言故事教学法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因此老师需要在讲解过程中正确使用故事,以引导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认真设计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应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涉猎范围,以弥补语文教材内容范围狭窄。因此,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收集一些有教学意义的资料作为教学材料,例如报纸、音频、视频等。这些材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除周边生活以外的环境和实践,同时在累计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乡土,或者邀请一些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进行课堂讲座,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习俗的来源等。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设计,选用新颖时髦的题材为学生进行讲解,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材料课堂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燕娜.初中语文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09(S1).
[2]彭明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探讨[J]教师,2011(11).
[3]苏卓.打开初中语文教学的“金钥匙”[J].才智,2010(29).
[4]丁松元,陈俊兰.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作者简介:李建江,男,1972年生,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四川师范大学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研究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 思维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在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 思维在知识的积累速率方面也具有动力作用, 所以思维是初中生智能提高的中心。当然初中语文课对初中生的思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 作为母语学科, 将语言与思维有机地联系规划在一起, 语言是一种说话活动, 它必须通过思维来产生;同样, 思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也必须依靠语言来表现。语文把两种相互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一、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
1. 统一性。
在传统的观念中, 教师往往认为智力的高低决定了创造力的有无, 而不注重思维情感对创造力所起到的作用。其实, 创造力不仅伴随着智力的活动, 而且也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情感活动, 任何创造都有着思维情感的升华。因此, 必须着重把智力、创造力和思维情感三者统一起来, 这有利于初中生的思维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2. 鼓励和完善。
随着人文素养的发展, 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不再注重选拔、等级与淘汰的原则, 而是注重鼓励和完善的原则, 鼓励初中生开放思维的空间, 完善初中生的思维程度。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 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提高的过程中的变化和体验。教师要利用较多的鼓励性评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 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的发展者, 教师的教育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变化,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主体性发生变化和改善。其具体表现为: (1) 思维教育方式应该有利于发挥、展现初中生的主体性; (2) 思维教育方式应该充分产生对学生的自我制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思考能力等方面, 因此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型的思维教育。
分析型思维, 简单地说, 就是抽丝剥茧、从小处入手, 深入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及感受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这种思维教育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必需的, 它能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质疑, 并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及验证。
2. 创造型思维教育。
初中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和根本源泉, 初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语文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即提高初中生的创造型思维,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3. 实用型思维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是提高初中生对繁琐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性学科, 是初中生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关键途径, 也是提高其它学科成绩的重要环节, 例如, 数学公式的理解, 历史、政治等学科阅读理解等。因此, 实用型思维教育集合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实用性, 而不是应对考试。
三、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 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 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 使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轻松的氛围, 使其思维处在最佳状态, 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参与的愉悦、思想的乐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初中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使学生们能够尽力去想大脑中产生的各种疑问, 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地培养其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提高思维教育质量。
开设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既能深化和补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 进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参加阅读比赛的活动, 交流心得体会,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积累学生们的素材储备。此外还可以开设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思维辩证能力等等。但是教师在组织语文学习活动时, 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以及课堂内容, 细心设计, 合理化开展, 以更好地提高初中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教师应该加强探究文学优美的初中语文素材, 提高思维教育质量。
我们知道, 唐诗、宋词、元曲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 其文辞优美, 脍炙人口。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技巧,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它们都是提高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优秀素材。
结束语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教学重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对初中这个特殊阶段而言, 发展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性。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充分开拓初中语文的特殊优势,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六碧.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路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7) .
[2].屠水英.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策略研究和改进.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2 (6) .
创新农村初中语文的教育方式 篇5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课堂教学思路较为闭塞
在传统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思路较为闭塞,学生往往无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能力也就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纵观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进程,常常出现闭门造车和模仿照搬的现象,这必然衍生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农村语文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首先体现在课堂活力不足上。要想获取显著的教学成果必然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需求,但是部分农村语文教师仍旧无法认清这一客观事实,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够深入具体,忽略教学与操作的联系,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与城市教育存在较大差距
与城市相比,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让人堪忧,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引导模式缺乏创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家庭不重视。如何创新提升农村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的成败。因此,需要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引导,更好开展语文引导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甚至包括很多语文老师都认识不到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学创新的意义。
二、创新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努力目标
(一)打造新型创新课堂
在农村初中教学环境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创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和学生,在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学也需要富有新意,这种新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与时俱进、新式教学思想的兼容并包方面,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保持教学的创新性和敏感性,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二)创新培养学生语文体系
要想提升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要注重教学系统的构建,从宏观来看,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系都是系统之内的编排,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在研读的基础上,树立教育的全局意识。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个人来看,教学风格的迥异和教学经验的多寡都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同的原因,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依据自身的特色提高对语文学科的把控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好信息的分类与存储,实现教学创新,帮助学生形成教学体系。
三、创新开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教学要先从基本功做起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素材,通过教学资料的整合,夯实学习基础,提升学习综合效果。积累教学素材要通过创新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引导学生通过利用记录下自己善于接受的知识,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材料花样繁多,农村学生也接受到大量的网络学习素材。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比如说,对于《孔乙己》等经典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精读、细读,品味其中的语言表达,有效获取其中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文思维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打牢语文知识基础。
(二)帮助农村学生拓宽语文视野
由于农村初中语文常常忽视拓展学习,学生视野相对也较为有限。作为主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之一,农村中学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这就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这种相对较难的学科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后续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应该通过拓展学习的方式,帮助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阅读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通俗易懂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动能,开拓语文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注重农村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在开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创新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的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老师一般只关注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了,相应的知识也就掌握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多弊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能力才是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关键,也是开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大纲也不止一次的强调,要将农村中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在农村中学教育的始终,让农村中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语文学科自主学习意识,真正让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发挥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操陶冶
情感教育是中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文化情趣,保证情操正常成长都意义重大。而初中生正在情感成长期,因此正确的引导可以说对于学生三观的塑造非常的重要,而这方面也需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确保对于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1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概述
1.1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在一般而言是指人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和感觉,也包括感性的评价。情感也是人类特有的表达交流方式,作为最重要的非智力性因素之一影响着人整个生命的发展和行为状况。
而对于情感教育而言,则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促进人的情感的发展,针对人的心理情感的和谐和调节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从兴趣和自主方面来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完善程度。
1.2情感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学天生似乎可以和情感教育有相应的共同点,由于其本身有着比较强的人文特性和感情的发挥应用,因此天然的可以作为促进和完善感情教育的工具。正确的情感激发,也可以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所洋溢着的饱满的感情,并且联系和对照自身,加强自身的情感水平[1]。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的应用并不是最近的事情,应当说对于情感教育的实践国外已经有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了,而国内这方面起步晚,发展也说不上迅速,也缺少合适的针对实际情况的方法,因此在效果方面也不得不说非常的有限。因此也必须让大家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够真正的贯彻下去。
2.1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首要的意义就在于保证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情感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都有比较良好的培育作用,尤其是初中这个心理不稳定的发展阶段,更是需要通过比较全面而有效的情感培养来促进。因而对于学生心理有着全面指导作用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语文水平的全面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改进教学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比较刻板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占据了主流的地位,一般而言教师通过机械的分解和讲述,对于学生认知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既难以引发学习兴趣,也对培育情感不利。而通过情感教育的实践,则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来保证语文教育的正常进行[2]。
2.3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情感教育从目的到方法上面,都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的具体体现。在目的方面情感教育要求培养情感更加成熟的学生,而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方法上,情感教育进一步要求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进一步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实现学生素质学习的方式也进行了有效的贯彻。
3 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3.1教师素质方面
对于情感教育的贯彻,教师的素质本身就代表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教师的以身作则和亲自的执行,更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感情抒发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塑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素质在情感教育的发挥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只有教师自身的完善,才能够保证将情感教育真正的落实下去,从而实现完善和提高的结果。
3.2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面,首先教师要加强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自身对于教材内容的感情的了解,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进行有效的引导,去领会其中的情感蕴含,就可以在情感教育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发展了。
而在课堂效果方面,应当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情感切入点,并且重点去理解和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包含的深情,引导学生对于情感的共鸣和思考。通过适当的情感教学方法的综合培养,对于学生健全情感和完善情操都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3实践教学方面
情感教育的培养,也不仅仅是需要通过课堂教育的发挥,更需要联系实际,从实践效果出发,进一步进行综合的教育,必然的可以保证将情感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
教育形式的多元性决定了在方法上应当尊重多样性教学。语文本身就是语言的运用,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通过实践性的指导,也能够进一步使得学生培养自身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4 结语
积极引导和积极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改造的程度而言,都不是灌输式的认知教学所能够比拟的。对于情感教育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运用,使得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能够进一步的完善自己,实现素质的全面塑造。
参考文献:
[1]李晓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4).
浅谈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 篇7
美育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美育与智育、德育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而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以下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首先, 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我们知道, 语文课本的内容思想性和审美价值都很高。那么, 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去欣赏这些美的情感与世界呢?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美的第一挖掘者。教师必须先去领会、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 感悟了解文章的美。
例如, 在教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时, 我先布置学生阅读 《蝉》《贝壳》《紫藤萝瀑布》这三篇文章。通过比较阅读, 要求学生划出文中你认为美的语句, 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然后通过讨论由学生归纳文章的主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谈、议三步来完成美的传播。“读”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的过程;“谈”的过程是学生领略自然美、分析语言美、感悟生命美、想象生活美的过程;而“议”的过程则是学生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以美激情的过程。这三篇文章的阅读讨论, 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了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境界, 他们真正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很多,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 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 美育的渗透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其次, 要注重学生的感悟。
现行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这样, 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更要加强。而学生的基础、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作为教师, 我们没有全盘否定学生思维的权力, 我们要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用教师美的心灵和语言去鼓励学生, 鼓励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 不同程度的学生才会不断进步, 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也会促使他们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
比如, 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 由于是自读课, 我只要求学生阅读后写一写自己对诗的理解即可。收上来的条子却让我感慨万千。有同学写到“人生的路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杯茶, 一杯是甜的, 一杯是苦的。那杯甜茶在我们不经意间喝光了, 而那杯苦茶我们喝得很慢, 正是在慢慢地品味中, 我们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有同学写到“人生的路有两条, 一条是正道, 一条是邪路, 那些走上邪路的人也是由于偶然的一念之差导致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而他要改邪归正有时也很难, 因此同学们要走正道, 千万不能走邪路”, 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还有很多, 我就此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 更加深了学生对是非美丑的识别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 学生的感悟能力有时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说明学生不但在自觉地发现生活中的美, 而且在创造美了。作为教师, 这怎能不使我们感到欣慰呢?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作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项活动,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同样重要。因为教师教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写作技能的过程, 还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的过程。学生从构思到完成一篇文章, 也是他们寻找美、想象美、体味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渗透审美教育了。
在此, 我重点谈谈教师在作文评语和讲评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一般来说, 学生喜欢不喜欢写作文与教师有很大关系, 尤其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 他们完成作文后, 最想知道老师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就应抓住学生的心理,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适度地给他们一个评判。学生是不愿看到格式化的评语的。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理解, 甚至是老师的表扬, 哪怕是一个红圈, 这些都会激发他们再创作的欲望。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 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要讲究艺术美、含蓄美, 以及情感投入的美。
在讲评作文时, 审美教育的渗透也要把握好时机。当然, 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好作品可以由学生本人朗读, 从而树立榜样形象。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共同来欣赏, 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对于问题多的作文, 教师可采取面批或请同学们分组修改、评议的方式, 既可以增添审美情趣, 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方便。教师的品读分析同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美的愿望, 力求自己的作品也成为典范性的有价值的美文。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人文美的因素, 运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方式去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愉快、健康的发展。长此下去, 学生就会自觉地把审美活动变成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自我教育的乐园。让我们共同撑起一片徜徉美的天空。
摘要: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尝试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愉快、健康的发展。
浅谈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 篇8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首先,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的内容思想性和审美价值都很高。那么,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去欣赏这些美的情感与世界呢?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美的第一挖掘者。教师必须先去领会、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感悟、了解文章的美。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时,我先布置学生阅读《蝉》《贝壳》《紫藤萝瀑布》这三篇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要求学生划出文中你认为美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由学生归纳文章的主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谈、议三步来完成美的传播。“读”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的过程;“谈”的过程是学生领略自然美、分析语言美、感悟生命美、想象生活美的过程;而“议”的过程则是学生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以美激情的过程。这三篇文章的阅读讨论,学生自觉地投入了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境界,他们真正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美育的渗透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感悟。
现行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这样,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更要加强。而学生的基础、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教师,我们没有全盘否定学生思维的权力,我们要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用教师美的心灵和语言去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才会不断进步,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会促使他们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
记得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学生通过自学,用列表的形式分析“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学生分析总结后,我把特意准备好的红玫瑰花举起来,右手的一枝鲜艳欲滴,左手的一枝有点枯萎了。正在同学们莫名其妙的时候,平时最调皮的一位学生已开腔了“老师手里的玫瑰花正是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真实再现。”其他学生投来赞许的眼光,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顷刻间,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情此景,还用老师多说什么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情和兴趣的投入能达到情与美的有机结合,不但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再如,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由于是自读课,我只要求学生阅读后写一写自己对诗的理解即可。收上来的作业却让我感慨万千。有同学写到:“人生的路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杯茶,一杯是甜的,一杯是苦的。那杯甜茶在我们不经意间喝光了,而那杯苦茶我们喝得很慢,正是在慢慢地品味中,我们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还有很多,我就此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更加深了学生对是非美丑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作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项活动,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同样重要。因为教师教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写作技能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的过程。学生从构思到完成一篇文章,也是他们寻找美、想象美、体味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渗透审美教育了。
在此,我重点谈谈教师在作文评语和讲评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一般来说,学生是否喜欢写作文与教师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完成作文后,最想知道老师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就应抓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适度地给他们一个评判。学生是不愿看到格式化的评语的。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理解,甚至是老师的表扬,哪怕是一个红圈,这些都会激发他们再创作的欲望。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要讲究艺术美、含蓄美以及情感投入的美。
在讲评作文时,审美教育的渗透也要把握好时机。当然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好作品可以由学生本人朗读,树立榜样形象,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共同来欣赏,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对于问题多的作文,教师可采取面批或请同学们分组修改、评议的方式,既可以增添审美情趣,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方便。教师的品读分析同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美的愿望,力求自己的作品也成为典范性的有价值的美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9
情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现。古人言“立学先以做人为本”, 做人的本质就是对情感的认识。也有著名的教育家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先人们的教诲, 无一不说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教育在情感培养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利用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 是非常可行的。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优秀的作品, 并且从这些优秀作品中认识到可取之处, 并且从这些可取之处中挖掘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语文教师调动情绪, 和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同步交流, 让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产生一致的情感共鸣,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落实到情感教育中
情感教育是人内心深处精神的象征, 这个精神在动情的时候强大, 在脆弱的时候萎靡, 就像人一样充满张力, 待我们给它呵护, 助它更好地生长, 它强壮的枝桠会紧紧环抱着我们, 给我们力量给我们温暖。就让学生尽情的去飞扬思想, 在这个烂漫的季节里种下梦想, 憧憬生命的亮光。别林斯基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是应该好好的做梦, 想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 而不是过早地接触到赤裸裸的现实并为之妥协;等我们长大一些, 变得更加成熟, 这个世界慢慢变得清晰了, 那些太美的梦想会破灭, 可因为精神的力量让它升华成精神的存在, 这就是做梦的意义。”我们已经有很多先辈留下来的著作和传承, 可是为什么现在依然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不分是非, 颠倒黑白, 不知礼教, 任性妄为呢?蔡元培先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 它看到那些表面花哨、义正言辞却满嘴胡言的言语, 在那个华丽却腐败的物质世界缺少太多精神层面上的信仰, 真正的人格培养不能执迷某一类世界, 客观全面地看待一切是基本的认知要求, 跨越政治、科学和人文, 广义的美学也应该是语文担负责任的其中一种。
在课堂教育上, 首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感, 学生内在的情感在积极的情景培养下, 才能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提高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家在优秀文学中得到灵感、激情和思想, 并转化为精神财富, 这样由外而内, 从虚到实的渗透学习, 会一点点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塑造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形成更完善的表达方式和更强的思考能力, 最后积淀成他内心完整的精神世界。
三、创设情感课堂氛围
在学生学习环境中, 创设情感课堂氛围, 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每一段文字背后传达的特定情感和精神意义。
所以, 在学生即将学习某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契机, 用文章的情感个性引导学生带着线索带着作者铺就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进心灵碰撞的地方。因为有了情感作铺垫, 故事引人入境, 以情动情, 思想在那一刻找到共鸣点。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方式, 还可以用语言和动作, 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和心境, 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 有趣的学习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期待感, 在充满好奇的等着接收信息的情况下, 教师讲的东西得到关注是最多的。
四、读出情感信息
所谓“三分诗, 七分读”。古人诵读诗经以学习其中道理, 可见朗诵的意义不止在于发声而已。之所以寄寓朗诵学习, 是因为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 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 即背诵。朗诵, 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 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增强艺术鉴赏,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朗诵, 大者可以陶冶性情, 开阔胸怀, 文明言行, 增强理解;小者, 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地体味能力, 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声音本质上是一门情感表现的艺术, 用声线和语调重新塑造形象。加里宁曾经这样说过:“没有任何人可以像孩子的眼睛一样去捕捉一切细微的东西”。朗诵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形成活动过程。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情感的求知欲望, 才能有深入人心的效果。文章有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叙述方法, 自然就有不一样的朗诵风格。用恰到好处的音量、语调以及动作等, 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气氛和张力。这样真切的情感体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情感的纽带变得更加紧密。
五、做到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哪个人的情感是与生就有或者与生就没有的, 而情感的存在是对真理更细致的追求。”这样的论述更加深刻地表明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育学生情感上要顺势而为, 必将事半功倍。把作品的内化知识通过学习和理解转化为学生能够自主思维的动力, 积极提高学生感悟文字的能力。在这种时候, 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学生对于文章表达的意境做什么样的理解, 以及怎样才能够由浅及深并且能够触及到创新思辨的层面上。
教师可以用解释词语和分析句子作为重要的手段, 以剖析结构为依据的基础上, 通过时间、地点的不同去寻找线索, 一一把其中人文部分的情感挖掘出来, 出情入理。通过情感与情理相结合, 启发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态度体验。层层剖析的情况下, 更能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 达到由情入理, 寓情于理的思维模式, 完成对精神更高的追求。
好的文章, 可以激起学生对审美愿望更热烈的向往,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更全面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方向。郑愁予的《雨说》是一首非常值得品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雨说》作者似是说雨, 却又不是说雨, 在说雨的同时我们看到他在说自己, 在对孩子倾诉, 想要和孩子拉近距离成为朋友, 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欢笑。《雨说》的时代背景是文革不久, 郑愁予身处台湾心中却始终牵挂着祖国, 作者借雨达意, 多次以“雨说”为提示语。“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中雨化身使者带来春的气息。第二节中作者说“走的很轻”“温声细语”“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细腻而柔情地展示了因雨及情对孩童博大的爱心, 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最近的地方。《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 是一曲春的赞歌, 在雨的清灵单纯中表现一个人。通过原文完整的鉴赏, 让学生体味对雨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 情感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空间。通过实际的探索和理解,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提高想象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中对情感这一元素是不可忽略的。情感是人们在对待事物挖掘时个人需求以及社会存在需求而自然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纽带。所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务必要重视课堂情感的学习以及接收情感的信息。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课堂氛围,信息传递
参考文献
[1]钱尧钟.情感, 让语文教学更加美丽!——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初中语文的教育改革 篇10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初中语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生涯的筑基阶段,初中语文一旦加入人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但目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却缺失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 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 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毛主席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毛主席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毛主席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 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 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26-0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然而,由于目前应试的束缚,教师过于注重考试,拘泥于题型,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文本,如果教师过于注重细碎分析或禁锢于前人的定位,就会失去个性,学生很难得到情感熏陶。学一篇课文如同观一朵花,读者的经历各异,感受必有所不同。教师教一篇课文经常习惯分为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固定模式给学生讲解,每节课先给学生几分钟的阅读时间,接着就按考点开始训练。学生既没时间读完课文,教师的讲解又禁锢于教材,学生对文章没有美的分享,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教师个性的彰显,所以就更没有学生兴趣的融入。而这样的课堂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矛盾,也就更无法谈创新教育了。
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过于注重文体与格式,忽视学生自身经历与感受。然而现实状况是,学生对于作文心理上普遍怀有畏惧,因此学生作文就会出现内容空洞、语言僵化等现象。而且文章结构上照搬范文,记叙文总是平铺直叙,议论文脱不了惯常的三段论,整篇文章就显得比较机械、格式缺少变化。好多学生语言上大多数作文八股调,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须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开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 篇12
笔者以为, 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 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一开始, 必须遵循本学科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 更应注重于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追求对真理的认识, 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情感的体验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个性、自我、人内在的主体精神品格。人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 向往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 追求真、善、美。人文精神的培育更注重培植、潜移默化, 通过心灵体味和精神熏陶, 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由此可见, 语文教育因教材选编了古今中外数千年诸多精英的优秀文学作品而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作为一门学科, 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文化的智慧, 展示高尚的情操和人生的哲理, 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接受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 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
那么, 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科特点, 在教育学生不断获得知识的同时, 逐渐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
教师是传递和培植人文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初中语文教育中,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自由开放的思想, 厚重的知识贮备, 高度的人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 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置身于宏大的民族文化和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 始终站在思想潮流的前沿, 在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同时, 必须时刻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文教育坚持以人为核心, 实现多边辐射, 从而把语文教育真正推向培育人文精神的新境界。要明确语文教师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价值理想, 是引导学生在人生路上勇于前进的航标。
二、教材学习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人文知识, 所选的作品涉及人文精神的诸多方面, 如孔子的“仁爱”, 孟子的“舍生取义”,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龚自珍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 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潜移默化, 时常通过心灵的体味, 精神的熏陶, 促成学生健全人格和崇高信仰等的形成。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风貌, 可以说不同时代的人可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心灵体验对它作出更新更丰富的诠释。愈是优秀的作品愈体现出多层内涵, 呈现出主题的“多元性”, 因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是, 我们以往习惯对语文教材作“一刀切”的处理, 不讲个性, 只求共性。不仅教师对文学作品的处理如是, 而且对学习、欣赏这些作品的学生也是如此要求的。因而长期以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说穿了就是老师的理解, 也就是教参对作品的理解, 是思想政治课上对某一观点的理解, 而没有略有个性的声音和自己的观点。可见,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就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独立自由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实践。这些都是依据教材内容培植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育的思想教育一定是基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的。
三、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我们从时下初中学生的作文中不难看出人文精神的缺乏和失落。
长期以来, 在平时或中考的作文中, 往往要求“思想健康”, 但对“思想健康”的内涵,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理解和思考中存在着误解和偏见。
许多教师甚至片面地只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思想看做是唯一高尚的、健康的、先进的, 往往看不到学生作文中张扬的鲜活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表现。似乎一提个性、自我就一定同集体对立起来, 一提自由、独立就一定同法制对立起来。学生作文中有一点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或发自内心说几句真话, 往往被教师认为偏激。于是, 学生只好写老师认定的那些积极向上的、深刻健康的和有深远意义的。这样, 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写作只是在教师规定的思想范围里填内容, 而且常常出现“高大全”的单调重复现象。例如, 写教师一定是满头银发或灯下备课, 写助人为乐不是拾金不昧, 就是雨天送人等。在我们看来, 在学生作文主题和主题升华问题上, 个性、自由、人性、人道主义等一切趋真、向善、至美的思想意识, 都应该是健康的。团队协作精神或许就在两个人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闪烁, 不一定只有百人以上的救灾队伍才能展现。正常的物质渴求是人类积极向上的动力, 何必一定要说是腐朽的思想呢?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育, 首先是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 从自我、个性, 从率直的思想, 从真善美出发, 打破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 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淳朴、求真、求善求美, 忧患意识、实事求是上来。
鼓励学生写真话、写真情、写实感。现代社会, 公众的社会思想意识已经有了彻底的解放, 但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思想解放却远远落后于时代, 这也是造成学生写作中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虚假、套话空话多的原因之一。因而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实感就要求老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解放自己。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尤其要尊重对方的人格
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 正是人格意识的雏形期, 教师要特别爱护他们悄然起步的独立的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 要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个性独立等, 实际上这是形成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把真理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对此恕不多说。
【初中语文的教育改革】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11-02
初中语文自主教学更加高效的教育方式论文07-31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论文08-14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10-19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07-03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10-15
创新教育之初中语文08-04
初中语文学科人文教育09-30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11-17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