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

2024-07-01

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精选12篇)

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 篇1

美具有客观性,人的意识不能抹杀美的存在:美具有社会性,它离不开人。美与人是分不开的。所谓审美教育,是以美为对象,特别是以各门类艺术为主要手段,寓教于乐,培养和提高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潜移默化地塑造健全心灵,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美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没有美育,语文教学是片面的;没有审判,人生是残缺的。”

一、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教育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审美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审美教育不能独立开展,而是要综合、全方位地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所以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就要从这三个途径进行实施。

1. 把学校特别是语文课堂作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是审美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教学,所以审美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中的文学教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实施审美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质,当学生在生活中有所闻有所感时,就可以调动自己的能力,激活自己的灵感,挥毫泼墨,抒发情怀。

除了课堂教学外,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有益的补充,是课内审美教育的继续。通过课外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通过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感悟意境美,体验韵律美,既而激发创造美的冲动。通过书法比赛,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字的结构美、艺术美,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美。

2. 把家庭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良好环境、和谐气氛及家庭成员的内在美、形象美的展现,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因此,良好的家庭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中的美育能够巩固学校美育的成果。

单就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而言,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名著之类的书籍在学校是很难完成其阅读的,而且学校图书馆也不会存有多套,这时,家庭对于完成这类书籍的阅读任务就显得极其重要。而且实际上,中小学生阅读的许多书籍都是家庭提供的。

3. 把社会作为审美教育的大熔炉

家庭和学校都只是美育的小环境,只有社会是大环境。学生总有脱离家庭、学校的一天,作为社会成员,他一生都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更广泛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鞭挞、惩治假、丑、恶,利用多种社会活动、多种宣传、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产生影响,美育活动的减少与美育效果的减弱就意味着丑与恶的滋长与蔓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美的程度如何,那么学生受到审美的成效也如何。“只有进入了人的生活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的那种美,才会唤起美感。”所以利用社会美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能够发现心灵之美,品德之美”。

二、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朗读教学、作文教学、识字和写字教学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各类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值得发掘的审美因素极为丰富,都能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因此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阅读是一个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个过程可分个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概括作为一个层次,联想作为一个层次,鉴赏和评判为一个层次。

(1)通过理解、分析、概括,让学生领悟:

第一,心灵美。

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精神的美。这种内在美必然表现于外部,即语言和行为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如坚持正义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献身于革命事业的林觉民(《与妻书》).;有在残酷斗争中觉醒的愿意抚养革命后代的自觉反抗者老妇人(《夜》),等等。教师在讲到这些课文时,要善于从美学因素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就具有批判丑、揭露丑的不合理性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就肯定和表现它的反面,即作者要求改变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美好生活的美学理想。这也是一种艺术美,是寓肯定于否定之中,寓美于丑的艺术哲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自私、顽固、守旧的人物,是丑的化身,但在艺术中却是美的。这里作者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上的美,一方面揭露了丑,引起读者的憎恨、厌恶、嘲笑,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一方面采取夸张、讽刺、对比等艺术手法,对丑的事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使丑的形象变成了美的艺术。又如周朴园的伪善,康大叔的残忍,鲁四老爷的虚伪,葛朗台的吝啬等等,都能使人通过对这些性格的憎恶而产生对与之截然相反的美好性格的追求,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第二,意境美。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的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意”与“境”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

利用意境美进行美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中表达的与形象密切相连的感情。要顺着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导之入境,细心体味,使作品的此情此境化为学生的我情我境,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有机地融合,使之与课文中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共鸣,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如《沁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述这篇课文,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景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达到审美的效果。

第三,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描绘生活图画,抒写内心感受的根本材料。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了语言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无不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美,体味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自学性。在语言的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到:

①领悟语言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②领悟语言的生动美。

语言的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提炼和选用上,还体现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显出江南初春景色的美丽,风光宜人。

③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表现为均衡美、错综美、抑扬美和回环美。语言的均衡美表现在对偶、对照、排比、顶真等上。语言的错综美主要表现在长短句、偶句与散句的综合运用上。语言的抑扬美表现在语言的平仄上。语言的回环美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

④领悟语言的情感美。

别林斯基说:“美文学感受力在一个人身上是被美文学作品本身发展起来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毫无奴颜媚骨的高尚品德;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甘做孺子牛的精神,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原则立场和爱国爱民的情感美。

第四,结构美。

作品的结构是形象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对整个作品的精心设计。它既包含了素材的提炼和剪裁、意境的展现和烘托、事件的安排和铺叙、细节的精选和描绘,也包含了名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推敲等等。

一篇美文的结构,既会有常见的结构方式的影子,更会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构思。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常见的结构美,更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美。如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文章没有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全文先总后分,总说高度概括,统辖全篇;分说条分缕析,分项成段,各段多设中心句,且与前文总说相照应,显得脉络清晰,文意显豁;分说各段又有主次之别,前主后次,详略得宜,使全文构成了一个严谨的整体。

(2)启发联想和想象,把文字美转化为形象美。

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联想和想象,把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陌上桑》里的罗敷,美在哪里呢?作者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罗敷究竟怎么美,一句也没写,作者只是从美的效果来写。读者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无拘无束地联想和想象人物有多美,把这种美的效果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美。

(3)通过鉴赏和评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和理解相通,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鉴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思想情操。

2. 在朗读中体会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选文内容就成了学生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课文的朗读就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培养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断的意境和神韵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一种审美传情的好手段。朗读可分为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和学生自读,这两种方式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先用饱满的激情、昂扬的声调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细致体味语气、声调、节奏,感知其意蕴,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读,读准字音、因音求义、因声求情,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

3. 从识字、写字教学中挖掘审美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拙,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为,开信是也。”这四种造字方法,反映了汉字字形与词义的密切联系。汉字本身具有的形象性的表意特征,有利于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审美功能。儿童阶段的识字教学,应着重于形、音、义的基本联系的初步形成,而上了中学就应当逐步深化,由形、音、义的单项联系发展到多项联系。这有助于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

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不能上成书法教学,但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粉笔字写成书法的粉笔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4. 在作文中表达美、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还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即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抒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了表达情感的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学会了表达美和创造美,又提高了审美水平,净化了思想。

摘要:语文教学中,美无处不在,美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没有美育,语文教学是片面的;没有审判,人生是残缺的。”本文从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来谈初中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玉能.荧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2]聂愿青.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语文教学阵地.1993(2):3-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314.

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 篇2

要说我怎么开始喜欢上(他)的,那就是一次网上偶遇,在一款网页游戏上看到一副对联,写的是:春去秋来穿越这边风光好夏暖冬凉没币没票砸墙。手拿m4a1专打播音747。怎么游戏上也有用到对联啊!于是又连着看了几副对联,后决定:专研语文!

十岁时

十岁时迷上了鲁迅先生的(野草)(狂人日记),品味着不同人物带来的不同感受,体会鲁先生那春风般的神笔,描绘出一副副异样的画卷,我仿佛画卷的一部分,久久沉醉,不愿清醒。

十四岁时

十四岁时迷上了红楼,体会这世态炎凉,体会宝玉的痴情,也深知宝钗的心事,也淡化了红尘中的情与恨。也许黛玉就是一颗沙子,风儿轻轻一吹,就会随之而去,刹那间找不到半点离去的痕迹。我明白了人世间的悲欢情仇。

现在

我迷上了青年知识画报,博览青年时代事迹,学会做人,学会使自己更优秀,学会如何把握青春。

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在师生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展尽心关注和培养,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中关注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个性,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更加完善。除此之外,情感教育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秀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增强审美的能力。

何为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具体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象的态度、观点、情绪进行关注和影响,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通过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因素进行的。教材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表现的显性情感和隐含在课文中的隐性情感。教师的情感体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表达、教师本身的表达能力和人格吸引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的情感表现在对教材内容和课堂的理解和反应、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对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教师和同学的情感与热情等。三要素中教师是主导因素,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艺术,搭建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延伸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兴趣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对那些符合学习目标的兴趣要进一步引导培养。教师的精力不要仅放在课堂之内,课余时间也要利用起来多关心学生,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如写作组、书法组等,多鼓励学生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并拿出一些好的作品去参赛、展览;又如朗诵组、情景剧表演组等,可进行公开演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而且还能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初中生处于成人与儿童的分离期,此时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凸显,在情感和理性上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强迫性的灌输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是巧妙的课堂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导入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能力,以情感为突破点,以情感人,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得他们自觉地沿着教师的情感预设,步入课堂。

二、借助教学手段创设最佳情境

语文学科是一门蕴含丰富情感因素的学科,在教学时要倾向于用文字表达感情,这些感情都是依据特定的情境产生的。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为语文教学素材十分广泛,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生动的描绘人物、书写历史、展现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画面将教学内容立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创造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境,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为此,需要教师在讲解时结合文中的情节进行模拟,重现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学效果非常不错。例如,在分析《春》这篇文章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春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下感受春的美,通过渲染,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此时,再导出《春》这篇课文,并利用文章中的优美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都能更好地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愉悦感情。例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配上优雅的古筝曲,让学生配乐朗诵,学生在婉转清雅的乐曲中,观赏着田园优美宁静的画面,感受着陶渊明超凡脱俗的诗句,自然体会到了恬淡祥和的意境,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高尚的向往,实现了课堂情感的升华。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外在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能召唤学生更好地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进而再构建、再创造,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则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之审美境界。例如,当欣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我们会为诗人的这种欣喜若狂、激动和轻快的心情所感染;当我们在欣赏《囚绿记》时,也会为诗人那种忠于祖国的情怀而震动;当欣赏冯君莉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同样也会为青海湖的奇丽色彩而心驰神往,并且留恋忘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用心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做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在探究中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为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要素挖掘出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比如说歌颂祖国、赞扬人民、事业追求等。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时,要主动将教材中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将文本中深层次的“情感”要素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文章作品中的深层蕴含,借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将语文作品的深层情感要素充分挖掘出来。首先需要教师将自身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境有机融合在一起,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分析看待问题,并与作者同爱同恨,这样也利于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也能就教材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最终实现感染学生的目的奠定基础。例如,在分析《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教师就可以从文章中挖掘“老树、枯藤以及昏鸦”所蕴含的萧条情境,渲染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也能产生断肠人在天涯之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情。

四、结合课外活动实现情感教育的延伸

适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方说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等,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积极向上之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受到思想熏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适当拓宽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诗歌朗诵讲演比赛,成语、古诗、文学知识竞赛,开展讨论会,做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在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活动中,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古诗知识与成语典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外阅读还能适当补充、深化、巩固课内知识,这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铸造美好的心灵,陶冶情操。要培养学生的丰富感情,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之相应的情感因素,并恰当运用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又能丰富他们的头脑,提高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戴为明.“交往视域”中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实施办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7).

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 篇4

事实上, 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 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网上的交流活动, 它的使用范围正越来越广, 甚至从网络上走进了现实生活, 走进了菁菁校园, 在学生当中盛行, 成为很多学生的口头禅, 甚至在课堂上也经常听到学生在使用。不仅如此, 许多学生还经常在随笔、周记、日记中使用这些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影响日常语文教学

在网络语言中有违传统语言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故意写错别字、故意歪曲字词的本意等。这种偏离传统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 已影响到正常的语文教学。网语可说, 但充满网语的作文不能写, 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高考作文检测的是学生与教材结合的语文应用能力, 考的是书面语表达形式, 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规范” (教育部官员语) 。对网络语言的争论归争论, 但作文的评判必须遵守教育部统一的规定和法则。

二、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1. 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时代变迁的记录, 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它彰显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思维习惯与言语方式, 也传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 只有青年能领悟的人文精神。”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志, 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年青一代对网络语言的热衷, 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影响, 我们要客观对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并运用网络语言, 如果人为地阻止他们使用, 势必导致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代沟不断加深。语言是活的, 语言本身也是发展的, 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不可能局限在以前形成的规矩中。网络语言既然能够在青少年中风靡, 就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 强行阻止是不对的, 引导是个好办法。当然也不能全盘吸收盲目顺从青少年的喜好, 而要在他们运用网络语言的同时, 给予必要的引导, 使他们在运用过程中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提高分辨能力, 做出正确判断, 使网络语言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生活。

2. 有针对性地加强现代汉语知识的教学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网络语言的基础是传统语言, 无论是构词方式还是遣词造句, 都借用了古今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等体系, 只是在运用过程中为了适合其交际需要而有所改造和发展, 形成自身的特殊性。教师使学生明白了两者的传承和两者性能的异同后, 可以用所教所学的传统规范的汉语知识理论来解释网络语言, 分析哪些是合理存在、有着较强生命力的, 哪些是粗俗的、不规范的。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增强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运用借喻手法构造新词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将网民比喻为网虫, 于是, 初级网民便成了虫类中最低等的爬虫, 也有称其为菜鸟的, 而高水平的网民成了高一级的飞虫。除了比喻之外, 比拟、借代、摹声、反语等修辞方法都是构造网络用语的常用手段。教师在教授传统语言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丰富的网络语言作为研究分析的语料素材, 结合语言知识的教学, 认识那些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 探究其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 并以传统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为依据, 找出网络语言中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和缘由, 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论上有理有据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范威.情感表达在网络传输中的异化.新闻前哨, 2005 (2) .

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 篇5

目录

学的状况。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大都是本科,少数老教师是大专文凭。其次,从现今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学的语文老师基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基本都能使用多媒体。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从教学态度上来讲,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单个人的不同时段语文成绩也有很大差别,老师们一视同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都有耐心,视学生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中学语文的发展现状。

我实习的年级是初一,这个年纪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很常见。而此时他们上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掌握不了语文知识的。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富有激情的声音、起伏的腔调,游走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是他们维持课堂秩序的手段。我在实习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些方法,效果还不错。

中学生是很单纯的,正因为这样,当一个称职的老师就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夸奖他们。当然也不能全靠表扬,在行为习惯方面,批评和惩罚也是必要的,否则引不起他们的重视。中学生也是很敏感的,不能因为他们年龄还小,就认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都拥有雪亮的眼

睛。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最喜欢的是贴近他们思想的老师,如果师生共同喜好多,他们会比较亲近这个老师,反之,则比较生疏。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对待学生不公平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是想通过自己的途径引起老师注意的,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产生的后果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可以说学生的出发点是无害的,端看老师如何对待。实习中,我就见到这样的事。我实习的班级有一个男生叫万俊豪,很调皮,上课老是插嘴,老师越是说教他他越是调皮,老师对他很头疼。我认为万俊豪除了自律能力不足外也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我会注意他的言行,每次跟他谈话都争取引导他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最后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学生的感知觉已经逐渐完善,中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

中学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找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引导他们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点:入学以后,他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相处中,他们逐渐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他们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感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两个能力。当然,要完成这个目标,须具备一定基础:即字、词、句知识;基础知识;表

达技巧;文学常识等。这就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三大现实目标:基础知识、阅读、表达。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能力。根据以上了解到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必须先从制度改革抓起。其次要提升教师团队的水平和专业素质,要培养一批关爱学生的教师。最后就是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制定合适的课程,让他们在身心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学问。

书的料,在哪个学校念都一样,就选择了我校;也有极个别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就辍学了;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念书的态度不够明朗,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也有一部分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即使考上大学也得自己找工作,对孩子的读书情况不闻不问。这就使得学生流失率居高不下,比如7年级入学200人左右,到9年级毕业时也就90人左右,一多半的学生流失了,保证不了人人受到九年义务教育。

2、学校的办学条件

目前,地处乡镇的农村的中学教学条件普遍不好,多年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从校舍看,大部分都是平房,冬天要靠火炉取暖,学校没有宿舍,家远的学生只能暂住在校外的农户家,存在安全隐患,时有事故发生,并且有些学校还存在着危房无力维修。教学配套设施也相对滞后,不少学校没有语音教室,没有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图书室的图书无法完成更新换代,几乎是摆设,也难得对学生开放。理化生实验室由于长年没有填置实验备品,教学器材种类不全,数量少,现有器材完好率不高,无钱维修,造成教学实验开出率不高,学生操作实验开出率不达标。

3、学校的师资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情况甚至进一步恶化。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对农村教师片面强调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规定中

学教师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0%以上的教师达到了标准。可学生还是说老师“没水平”,许多被指责者甚至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即使教育局组织大家进行网络学习、培训,可真正学习的没有几人,都只是留于形式,强迫命令,不得不学。二是优秀教师流失较多,特别是年青的骨干教师,培养一个走一个,只我校到目前为止,已走7名教师,其中英语学科2人、数学

1、语文1人、历史1人、物理1人、生物1人,都是市级骨干教师。总之,教师队伍老龄化,教师总量偏高,但真正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数太少,师资使用效益不高。

二、解决办法

1、控辍、控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看后很受感动,一个农村代课教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保证学生一个不少的回到课堂上,条件相对来说较优越的我们,已没有理由让学生的流失率总是居高不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流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1)如果是经济原因,可以实行教师包保制度,一对一帮扶救助,每年教师捐款,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学校联系上级部门,争取捐助者对他们进行捐助。(2)如果是学困、厌学的原因,那么找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人先天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有些学生确实想学,就是学不会,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细心教、认真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于厌学的学生,就要和家长常联系,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放弃,另外,结合本校实际,开一些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设《水稻栽培》、《葡萄种植》、《养鹿》

等课程,教给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农业技能。再者,也可将《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教给学生礼仪,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要增加对学校办学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校舍,增加教学辅助设施的配备,强化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的运用。

3、制定合理标准,任用优秀教师人才。

根据农村中学教育现状,制定严格的考试考核办法,吸引农村中具备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受聘,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组织学习,单独培训,限期提高,最后实在不行者予以坚决清除,以打开被挤占的编制空间,增加政策导向,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基层,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近几年,我校的骨干教师向外“迁移”的比较多,多次向教育局要人,没给,因为编制够了,怎么办?教学不能等,学生不能等,自己想办法。我校现在非常缺少数学、英语、历史教师。53岁的数学女教师身体不好,还在上课;英语课时安排得看英语教师教几个年级??我们就从学校内部挑选有素质的、有进取心的年轻教师,由老教师帮、带着培养,手把手的教,三年一个循环之后就是“成手了”。今年我们中小学面临合校,对中学来说是个好事,我们可以从小学聘一些教师进入中学来,为我们中学的教学增添活力。

三、小结

通过走访、调查,目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很重视的,他们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要求很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建设的财

政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为优秀教师提供实现自身价值,展示自我的平台,留住优秀教师不外移,引入优秀人才进农村,到那时,何愁金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a、单词太多记不住b、语法不好学c、口语说不好d、其他

7、你现在最想提高的是? a、英语口语会话能力b、英语阅读能力c、英语写作能力d、英语应试能力e、其他

六、调研过程:在各班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七、调研结果:

从本次调研得出的结果看,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极大的重视。题项1、2、3中,反应了学生平时讲英语及应用英语的局限性。学语言的目的在于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日常交际。然而,学生平时却是有时或偶尔地开口讲英语,而且不能随心所欲地讲英语,甚至听不懂别人讲英语。到目前为止还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有人虽然笔试会得高分,但需要运用英语时却出现“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实际教学中的一大遗憾。这也说明了我国英语的教育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弊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多开口、勤开口,而且要尽量创设真实、宽松的语言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创造讲英语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乐学、善说英语。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调研结果还表明,学生在背诵新的语法规则和生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单词太多,记不住;语法太杂,不好学(如题项4、5、6)。所以在指导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时,要避免孤立、机械性的记忆,应依据情景、上下文及句子来记忆单词。至于语法问题,教会学生巧记语

法规则的同时,对部分容易混淆的语法现象要进行比较、分析,并应有相关的语法专项及辨析习题,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轻松、自然地掌握语法。另外,依据题项7,表明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不足,他们急切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资源、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语言知识,拥有较大的词汇量,还得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及文化习俗、背景等;同时必须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较强的推理、归纳、判断及解题能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及焦炉心理,加强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八、调研启示:

通过这次调研,我清楚地了解到初中学生平时在英语学习中的现状,这对我今后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实施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因“生”施教,即不忘考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确实做到教学相长,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问“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先放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听录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优美,语句优美,写景优美。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景的段落(造性,如何使问题更有连贯性,使问题更有概括性。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引导呢?首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鼓励。发完言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不要小看了那几句鼓励的话,它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有好几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本里写道:“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这是他们心底发出的话,因此不要忽视了给她们鼓励。

引导可适当启发、点拨。如教《华罗庚》一文时,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传主思想、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我都会联系先前学过的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启发他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是通过生活中的几个方面表现传主甘于淡泊的品质。那么《华罗庚》还是不是从一个方面来写的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以时间为顺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我接下来便问: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是漫长的、复杂的,作者是不是只写了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很自然的转为课堂的重点——讨论文章突出了华罗庚怎样的品质,通过什么事怎样来表现的。在上《作文有文采》这堂作文课时,唐突的叫学生分析一个例句的好坏,他会哑口无言,不知从何入手。我会提醒他们例句中用了哪些修辞,哪些修饰词,用了哪些动词,调动了哪些感官,这样写的效果怎样,给人的感觉怎样等等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这样不仅使他们学到了作文怎么做到有文采,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文学习的

方式。由此看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了,要通过知识迁移、层层推理、由浅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自己作答。

实习内容主要是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工作。既然是实习教师,语文教学自然是重点。

我实习的班级——高二(10)班,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他们的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同时还是校长办公室的主任,颇受关注,他们使用的又是我所不熟悉的新教材,这些都让我颇感压力,因为我作为他们的实习老师,总是要给他们上课的。怎样才能上好课,怎样才能教好他们,正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入手。既然指导老师教的这么成功,学习他的方法、吸收他的经验自然是一条捷径。实习开始的两周,我便专心听指导老师的课,揣摩他的教学风格。指导老师也很负责,很热心地告诉我怎么听课,在课堂上如何观察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呢,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至于如何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主要就是采用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法国教育学家 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在听课的同时,我也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进行了调查。通过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显然,指导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适合他们的。

新教材也是我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改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新教材的指导思(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请保留此标记。)想肯定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指导老师在课余,还教我如何去研究教材,如何去备课。他要求我先熟悉课本,然后在课本中挑选几篇我认为对学生有帮助,或者与高考相关的文章,去编写教学案。要挑选对学生有帮助的,或者与高考相关,这就要求我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高考的要求和趋势,工程量可谓浩大,但不可否认这是必须的。好的教学当然是能够满足学生

需要的教学,这种需要可能是现实的参加高考的需要,也可能是解决学生

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迷惑的需要,而满足后面一种需要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前一种需要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不是单单一个“应试教育”的指责所能逃避的。了解了学生的需要,高考的形势之后,便开始着手编写教学案。指导老师告诉我,教学案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使用的,不同于一般的备课,除了要体现教学思路,还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学案中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对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意图起关键作用的。教学思路不是大问题,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就大有学问了,不仅要对教材十分熟悉,有透彻的理解,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十分地费脑筋。

在备课方面,指导老师也给了我讲述了一些注意事项。备课时,不要巨细无遗,那样在上课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要讲的东西,最好只是提纲挈领的一些东西,再补充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具体的用到的知识,自己应该十分熟悉,记在脑中。上课的时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课堂的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在语文教学这个方面的实习可以说还是成功的。

班主任工作也是实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的设计者,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负责沟通协调好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谓任重道远。班主任的工作真的是十分烦琐的,事

无巨细,都要过问。早上要很早到班级检查早读情况,还要做好考勤工作,在别的老师上课期间,还要不时到班级外面转上一圈,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有时候还要帮助任课教师维持班级秩序,这些都是班主任每日必修的功课。此外,班主任还要指导班干组织班会活动,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起着沟通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在实习期间,我除了学习、实习那些每日的必修课,也曾指导组织过一次班会活动,主题就是“感动中国xx年”。首先是让大家观看cctv“感动中国xx年”的视频录像,然后由学生发言,谈谈他们的感想,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成文章。看着他们交上来的作文,我想这次班会是成功的,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些感动,受到了触动。

课中只有1人。从访谈的情况看,部分学校开始实行集体备课制,少数学校的集体备课不仅落实较好,而且抓出了一定的成效,个别学校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且落实较好;部分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意识和愿望,其中城区和城郊的语文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方面显得尤为迫切;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课堂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并能想方设法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从整体上看,我县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农民穿西装”,“满堂灌、满堂问”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在少数教师和少数课堂上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是开始使用学案教学;三是开始关注“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四是有了初步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五是能正确把握“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言的积累。

3、学科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县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全市排名还比较靠后,但进步的幅度较大:中考平均成绩与市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且缩小的幅度较大;学科等级划分的分数线在逐年提高;县内各校的平均成绩分布逐年趋向均衡,差异系数逐年减小。尤其是XX年中考,我县语文学科人均成绩取得重大突破:在市直、五区、五市县等11个单位中排名

4、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XX年全市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世纪星实验学校青年教师曾利平获全市 少整体规划,逐题讲习的多,重点突出的少,没有充分发挥典型试题在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上的作用,就试卷讲试卷的倾向明显;笔练意识淡薄,学生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能上黑板板演的机会更少,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较差;试卷讲评中忽视“互动性”,没有为学生充分表达思维过程提供机会,学生参与度不够。又如综合复习课,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学起点和标高确定不当,示例分析中缺少方法渗透,方法领悟与示例分析脱离,示例呈现缺乏层次、梯度、拓展和延伸等问题。再如作文指导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两个课时中仅仅是命了一个题目,没有方法指导和作文讲评,学生学习写作的环节严重缺失。

教学环节不完整。首先是部分教学环节的缺失,如课堂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板书、拓展训练、作业布置等环节经常被教师简省;其次是环节之间缺少过渡与照应,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是教学的各环节之间缺少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教学内容散乱,逻辑性不强。这些缺点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调动不够,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活动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活动形式单一,个别学生活动时,其他学生因为没有任务驱动而乱动。学习过程缺失,“结论教学”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学生阅读与写作过程得不到保证,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活动的效率低、价值不大,无效活动较多。讨论交流的向度单一,只见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不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

课堂点评与指导不到位。首先是课堂点评没有原则,缺少激励与引导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新课程关于学生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回答不问正确与否,不管是否合理,一律使用“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予以评价,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不及时矫正,尤为关键的是教师不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推动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其次是课堂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教师心中无数,如语文阅读课中朗读训练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都用朗读的数量来衡量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至于什么时候安排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基本上指导不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不当。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使用的时机、长度、效度处理不好。要么使用时机不当,多媒体应用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严重背离,而不是有机结合;要么用之无度,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要么用之无效,不是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落实到有效上,而是把它当成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唯一标志,反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时间分配失当,教学重心偏移,教学效率降低。

三、诚恳的建议

1、强化教研意识。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诊断、说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应牢固树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意识,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学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要尽可能利用上绩效课这一契机,逐

步养成研课、磨课的习惯,切实增强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教学(更多请关注)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让常态课能达到甚至超过绩效课的水平。

2、提高自身素养。一要重视案例分析与研讨。从调研的情况看,教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而是教学操作能力的问题,而提高教学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案例分析与研讨,如文本解读案例分析、课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处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标研读案例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分析、训练设计案例分析等。二要狠抓业务自修与提升。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因为任何形式和层次的培训,只有与自身的专业发展欲望相契合,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要切实制定业务自修项目书,并认真落实,逐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3、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构建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水平来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用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形式。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课堂讲授限时制度,着力解决讲与练、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教程推进与方法融合等关系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敢于突破教育教学传统,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关系,按照“构建——实践——反思”的思路构建自己的课型教学模式。

4、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学案编制、课堂实录、训练检测、经典试题、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课

标研读、教学交流、教育理论等方面。教学资源库中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的原创,也可以是教育名家的资料选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以电子邮箱、个人博客等为平台,教研室应分学科设有公共的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教师个人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设立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

推荐访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语文教师初中教育实习报告 初中语文教育实习报告2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

关于振兴xxx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提纲

初中语文老师个人述职

目录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造学生的最佳途径。我为自己确立了“改造好每一个孩子”的目标,而且“不奢求改造好每一个孩子,但是决不放弃对每一个孩子的改造”,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我对它的关心,让每一个孩子多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我努力树立这样一个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真正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也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容易开展了。

二、勤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外出学习同样严格遵守学习纪律。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不落下每天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对人真诚,尽量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能

我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积极参加“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改革,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研究中,坚持使用《能力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有效问题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课堂效率极大地提高,真正使有效课堂转向高效课堂。

四.绩

(一)教学上有了进步

本学期承蒙学校领导的信任,在学校“师徒结对”的活动中,我与陈晓玲老师结成了师徒对子。使我在这个学期中,进步不少,为我

的工作点亮了引航明灯。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作业丰富多彩。

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也下了很大功夫,每周写一篇周记,并及时批改,《能力培养》随堂做,面批面改。每月两次测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我配合学校开展了“写字比赛”、“口语作文

训练比赛”等等。在校长带领下我去三中听了自主高效模式的语文课,受益匪浅,回来后及时调整自己的上课模式,并且上了《斑羚飞渡》的示范课,效果较好。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班主任工作中学会考虑细节

班主任工作是细小琐碎的,例如学生定期换座位、排队、指导早读与打扫卫生等。作为班主任不能有任何忽略。于是我尽量多的夸奖孩子,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让平时因为调皮而甚少受到表扬的孩子也有奖励。同时,我还学会了从家长、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量把班主任工作做到细致入微。

四月份学校组织了队列广播体操比赛,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班取得了中学组 讲比赛中获得优秀奖。在彰武县写字竞赛中,认真指导,所带班级荣获二等奖。

以上,是我这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这一学期,我成长了,我收获了,但更发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使自己能更健康更迅速地成长!

3.勇于钻研,大大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

我经常利用课余及节假日休息时间钻研业务,加强基本功训练。经过努力,我撰写的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在XX年**市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我总是把自己置身于集体这个大熔炉中,不断锻造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XX年9月还获评“优秀教师”。

二.教育工作方面

我总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断更新观念,荡涤灵魂,把满腔热血和无私的爱倾洒于圣洁的校园之中。我极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利用课堂教学,而且不断在课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三、继续教育工作方面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积极组织教师们参加各类活动。

1.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中,我们坚持自学、互学、集体学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多方法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求老师要有学习笔记,笔记中有摘抄,有体会,有反思。

2.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

(1)以科研为中心,请专家进行专题性辅导。本学期我校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请了专家分别就新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及指导。

(2)充分发挥我校人才资源优势,请名师、骨干进行专题性的讲座;结合校外的一些教研活动,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高专业水平。

通过参与以上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专家面对面的谈话、交流、评述,更能够较快的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最新的经验和技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全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均为合格。

两年多来,我风雨兼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但我愿为春蚕,吐尽蚕丝,织出万丈绸缎。在今后,我将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为教育事业增色添辉。

“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和前面介绍过的朗读竞赛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地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我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安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iq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小教一级;XX年—XX年考核,由于工作认真、负责,被评为合格;XX、XX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考核被评为优秀;现已具备申报小教高级职称资格。

七、八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培育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下,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使自己更优秀、各方面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现对六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参

加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忠诚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八

荣八耻” 和“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理论,并用这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

我 忠诚于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教书育人为

己任,勤学乐教,爱校如家,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这六年来,我坚持出满勤,从未 请过事假,从未迟到、早退、旷工。在工作中,我任劳任怨,勇于承担艰苦工作,乐于接受学校安排的常规和临时任务,并能认真积极地完成。严格遵守学校的劳动 纪律、规章制度,识大体,顾大局,尊敬上级,关心同事,爱护学生。一直以来,我信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踏上讲台的

二、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

在 教学中,我严以律己,努力熟练掌握语文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积极学习新的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认真钻研素质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断地进行教育反 思,同时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学习、跟同组的老师深入探讨,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 方法,拥有扎实的教学、教研基本功,在XX年县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课件制作、下水作 文一等奖。并将所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已经能够胜任小学到初中各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我不断鞭策自己,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深入学习新课标,认 真领会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每 学期期初,我结合教材和学生状况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主导思想,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训练方向。我认真钻研教材,结合 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 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评价,运用启发学习、尝试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同时积极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语文课外活动。1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扩展视野,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写旁批,总批及心得体会等;精心设计名人故事会、古诗词背 诵比

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在班级举办 “优秀作文选”、“班级报社”。耐心细致地进行课外辅导学生,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几年来,我所教的班级的语文成绩年年获乡镇

四、班主任工作。

自XX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中兢兢业业,用“心”耕 耘,以责任心和爱心为基石,以细心和耐心求实效。班级建设中,注重培养班干部,形成良好班风,树立远大的追求目标,积极应到具有努力、好学、坚持不懈学 风;团结、奋进、积极、乐观班风的优秀班集体。班级管理中,以班干部为骨干,全班共同参与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并与任课教师精诚协作,家校联系形成教育教学合力,因而班级凝聚力强,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在工作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同时注意培优辅差。做学生的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在处理学生事务中坚持做到了“公平、公正、无私”,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坚持做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每个学期个别谈心不少于120人次。对优生,引导他们注意保持优势,树立远大的理想,及时调整不适应的学习方法,防止不良的意识的侵蚀;对学习差或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放弃,耐心教育,悉心指导,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后进生转化率100%,XX级的年李远,以前是个典型的“坏学生”,曾经无心上学,旷课迟到严重,甚至纠集社会上的打架斗殴,经过转化教育,现已 2 改邪归正,顺利毕业,成绩良好。同时,我坚持不懈地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几年来,所带班级的学生从未出现安全事故。

过 去的几年,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在自己勤奋努力下,各方面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工作上也取得了一点成绩。“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今后,我将依然本着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对未来的信心,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努力学习,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教育这方乐土,争取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改作业等工作,能够认真完成教研组和备课组分配的各项任务.热爱,关心所有学生,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

生养成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注意激发学生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坚持勤跟,坚持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严格管理,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现错误,坦诚交流.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在工作上敬业乐群,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党的教育事业中。

二、追求有效教学,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孜孜追求.任教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在教学上有机地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在执教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备课,辅导,考练三个环节上下功夫,花气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较好学生点拨式辅导,较差生详细型辅导,很差学生鼓励性辅导;考练不超越考试说明,注意结合课本,注意考题的固定性和灵活性,考后认真改卷,及时反馈并查缺补漏,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上,把教学的有效性放在 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学生拥有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还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高中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

三、科学管理学生

(一),要求自己始终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真心地关心他,鼓励他,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也就更容易表露自己的想法,接受我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二),我知道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主性,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他们探讨,交流.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特别注意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进步,马上以真诚的态度表扬,鼓励;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同样以真诚的态度,平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五、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知识不断丰富,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的21世纪新型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兼具的高层次人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本文来自好:)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自己,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知道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党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己经确定,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初中体育老师述职报告 初中语文作文感恩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稿格式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老师工作总结 记我的初中语文老师

初中语文教育调研报告

目录

学的状况。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大都是本科,少数老教师是大专文凭。其次,从现今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学的语文老师基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基本都能使用多媒体。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从教学态度上来讲,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单个人的不同时段语文成绩也有很大差别,老师们一视同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都有耐心,视学生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中学语文的发展现状。

我实习的年级是初一,这个年纪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很常见。而此时他们上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掌握不了语文知识的。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富有激情的声音、起伏的腔调,游走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是他们维持课堂秩序的手段。我在实习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些方法,效果还不错。

中学生是很单纯的,正因为这样,当一个称职的老师就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夸奖他们。当然也不能全靠表扬,在行为习惯方面,批评和惩罚也是必要的,否则引不起他们的重视。中学生也是很敏感的,不能因为他们年龄还小,就认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都拥有雪亮的眼

睛。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最喜欢的是贴近他们思想的老师,如果师生共同喜好多,他们会比较亲近这个老师,反之,则比较生疏。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对待学生不公平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是想通过自己的途径引起老师注意的,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产生的后果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可以说学生的出发点是无害的,端看老师如何对待。实习中,我就见到这样的事。我实习的班级有一个男生叫万俊豪,很调皮,上课老是插嘴,老师越是说教他他越是调皮,老师对他很头疼。我认为万俊豪除了自律能力不足外也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我会注意他的言行,每次跟他谈话都争取引导他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最后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学生的感知觉已经逐渐完善,中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

中学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找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引导他们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点:入学以后,他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相处中,他们逐渐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他们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感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两个能力。当然,要完成这个目标,须具备一定基础:即字、词、句知识;基础知识;表

达技巧;文学常识等。这就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三大现实目标:基础知识、阅读、表达。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能力。根据以上了解到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必须先从制度改革抓起。其次要提升教师团队的水平和专业素质,要培养一批关爱学生的教师。最后就是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制定合适的课程,让他们在身心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学问。

书的料,在哪个学校念都一样,就选择了我校;也有极个别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就辍学了;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念书的态度不够明朗,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也有一部分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即使考上大学也得自己找工作,对孩子的读书情况不闻不问。这就使得学生流失率居高不下,比如7年级入学200人左右,到9年级毕业时也就90人左右,一多半的学生流失了,保证不了人人受到九年义务教育。

2、学校的办学条件

目前,地处乡镇的农村的中学教学条件普遍不好,多年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学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从校舍看,大部分都是平房,冬天要靠火炉取暖,学校没有宿舍,家远的学生只能暂住在校外的农户家,存在安全隐患,时有事故发生,并且有些学校还存在着危房无力维修。教学配套设施也相对滞后,不少学校没有语音教室,没有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图书室的图书无法完成更新换代,几乎是摆设,也难得对学生开放。理化生实验室由于长年没有填置实验备品,教学器材种类不全,数量少,现有器材完好率不高,无钱维修,造成教学实验开出率不高,学生操作实验开出率不达标。

3、学校的师资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困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情况甚至进一步恶化。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对农村教师片面强调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规定中

学教师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0%以上的教师达到了标准。可学生还是说老师“没水平”,许多被指责者甚至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即使教育局组织大家进行网络学习、培训,可真正学习的没有几人,都只是留于形式,强迫命令,不得不学。二是优秀教师流失较多,特别是年青的骨干教师,培养一个走一个,只我校到目前为止,已走7名教师,其中英语学科2人、数学

1、语文1人、历史1人、物理1人、生物1人,都是市级骨干教师。总之,教师队伍老龄化,教师总量偏高,但真正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数太少,师资使用效益不高。

二、解决办法

1、控辍、控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看后很受感动,一个农村代课教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保证学生一个不少的回到课堂上,条件相对来说较优越的我们,已没有理由让学生的流失率总是居高不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流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1)如果是经济原因,可以实行教师包保制度,一对一帮扶救助,每年教师捐款,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学校联系上级部门,争取捐助者对他们进行捐助。(2)如果是学困、厌学的原因,那么找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人先天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有些学生确实想学,就是学不会,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细心教、认真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于厌学的学生,就要和家长常联系,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放弃,另外,结合本校实际,开一些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设《水稻栽培》、《葡萄种植》、《养鹿》

等课程,教给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农业技能。再者,也可将《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教给学生礼仪,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要增加对学校办学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校舍,增加教学辅助设施的配备,强化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的运用。

3、制定合理标准,任用优秀教师人才。

根据农村中学教育现状,制定严格的考试考核办法,吸引农村中具备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受聘,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组织学习,单独培训,限期提高,最后实在不行者予以坚决清除,以打开被挤占的编制空间,增加政策导向,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基层,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近几年,我校的骨干教师向外“迁移”的比较多,多次向教育局要人,没给,因为编制够了,怎么办?教学不能等,学生不能等,自己想办法。我校现在非常缺少数学、英语、历史教师。53岁的数学女教师身体不好,还在上课;英语课时安排得看英语教师教几个年级??我们就从学校内部挑选有素质的、有进取心的年轻教师,由老教师帮、带着培养,手把手的教,三年一个循环之后就是“成手了”。今年我们中小学面临合校,对中学来说是个好事,我们可以从小学聘一些教师进入中学来,为我们中学的教学增添活力。

三、小结

通过走访、调查,目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很重视的,他们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要求很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建设的财

政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为优秀教师提供实现自身价值,展示自我的平台,留住优秀教师不外移,引入优秀人才进农村,到那时,何愁金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a、单词太多记不住b、语法不好学c、口语说不好d、其他

7、你现在最想提高的是? a、英语口语会话能力b、英语阅读能力c、英语写作能力d、英语应试能力e、其他

六、调研过程:在各班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七、调研结果:

从本次调研得出的结果看,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极大的重视。题项1、2、3中,反应了学生平时讲英语及应用英语的局限性。学语言的目的在于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日常交际。然而,学生平时却是有时或偶尔地开口讲英语,而且不能随心所欲地讲英语,甚至听不懂别人讲英语。到目前为止还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有人虽然笔试会得高分,但需要运用英语时却出现“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实际教学中的一大遗憾。这也说明了我国英语的教育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弊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多开口、勤开口,而且要尽量创设真实、宽松的语言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创造讲英语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乐学、善说英语。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调研结果还表明,学生在背诵新的语法规则和生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单词太多,记不住;语法太杂,不好学(如题项4、5、6)。所以在指导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时,要避免孤立、机械性的记忆,应依据情景、上下文及句子来记忆单词。至于语法问题,教会学生巧记语

法规则的同时,对部分容易混淆的语法现象要进行比较、分析,并应有相关的语法专项及辨析习题,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轻松、自然地掌握语法。另外,依据题项7,表明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不足,他们急切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资源、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语言知识,拥有较大的词汇量,还得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及文化习俗、背景等;同时必须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较强的推理、归纳、判断及解题能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及焦炉心理,加强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八、调研启示:

初中语文中的“预设”和“生成”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88-01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巧妙预设,还是精彩的生成,无不折射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智慧。那么怎样“预设”课堂,才能收获“精彩”的生成?下面从以下几个课例谈几点浅陋之见。

1 于细微处听惊雷

教学中,教师能独具慧眼、去粗取精,发现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的走进文本核心内容,实现阅读兴趣与自主解读的枢纽问题,在文字中窥见其与文本的联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挖掘教材,于平凡中见伟大,这样才能“生成”出期待的精彩。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主题—— 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其中有这样几句很简单的话:“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位优秀老师就此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我想……;“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时母亲想……。两个空白一下子走进了文章人物“我、母亲”的内心,也让所有的学生深切的感受“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母亲”慈祥对孙儿喜欢和爱护,从而展现一个幸福家庭互敬互爱的融洽气氛。当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加入文本一起朗读时,干瘪的几句话立刻丰满起来。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结束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把多彩的春天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拓宽思路用所积累的成语概括图画内容?”对学生拔高要求,使得语文教学与知识迁移结合起来,学生讨论热烈,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春……冰雪融化、水位上涨、土膏微润、万物复苏、小草报春、桃李争艳、春风拂面、莺歌燕舞、横笛悠扬、细雨空蒙、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万象更新、生机勃勃”,运用成语“不仅多彩而且多姿”,在引导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言的魅力。

2 于惊雷中听心声

一堂课,恰当地处理和把握教学内容用留白的方式触摸语文,用巧妙的预设带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猜出了情,品出了味,激活了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整节课对话充分,起承转合间展示了文字、文化、意境的魅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公开课《蜡烛》时,充分考虑到文本、人物、学生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了巧妙的预设,课堂效果颇为精彩。本节课从“战争”两个字的篆书字开始: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的含义,然后介绍了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的纳粹组织的凶残,并用图片展示了那一段悲惨的历史。笔者认为这些预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介绍就不会有课文中故事的特定环境,老妇人玛利·育乞西掩埋烈士的故事就不会那么动人心魄、震撼人心了。教学过程中请学生挖掘老妇人,三“爬”、三“跪”、三“休息”的细节动作,讲述这位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的感人故事情节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究老妇人这其中一爬:“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预设了这样的内容:这时老妇人她心里想到……,她似乎听到了……,她决定做到……。让学生透过文字直达人物内心,与人物的命运连在一起;当讲到老妇人这一跪、这一吻“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又不失时机地出示一个空白,让学生们去想象。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通过教师的预设得到深入进行,使得文中人物和读者交融在一起。老妇人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的高大形象让学生得以深刻的感悟。当讲到故事结束:“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又一次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了思考:红军战士们在对话,他们说:……。“文章最感动人心的莫过于情”透过文字折射出的人间真情,唤醒了学生久已沉睡的人性和人情,使主旨得以体现和升华。当然这些都是需要精心预设得恰到好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于矛盾处起波澜

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大家能抓住这些矛盾点实施点拨,顿时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一位名教师在教学鲁迅《风筝》一文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当“我”为了自己童年的无可把握的无知,而毁坏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不停地深深的自责和忏悔,决定去讨弟弟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无怪你啊。”那么,“我”的心情一定就轻松了。可弟弟却是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我”的心情轻松了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一矛盾问题的深入思考认为:“我”的自责和哀伤的心情是无法摆脱的,因为自己犯下的是不可挽回之错。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蕴含在文章里的多角度的主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应加以保护;虐杀者变成觉悟者甘爱虐杀毫无反抗的可悲。文本的矛盾是作者巧妙构思的外显,及时准确地抓住这些矛盾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课堂精彩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留心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对于勒叔叔回来问题的“盼望”与“躲避”;《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审判时的反复无常;《范进中举》的中举后喜极而疯等。在指导理解和朗读这些课文时,只要一个设问,就能产生“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

4 于平淡处激感情

《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再三嘱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这本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在教学时往往就一带而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此句时,却充分地发挥了预设的作用,进行了下面的练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教师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父亲”怎样的再三嘱咐,怎样甚是仔细,从人物的身体、动作、语言、心理深入的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们读着加入自己想象的文字的内容时,竟然有了催人泪下的力量。这正是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努力追求的。

大凡教育大师都善于挖掘教材中看似平淡实则深刻的句子,稍加点拨,就如同待熄的炉火,立刻燃烧起来,从而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这些也正是巧妙预设带来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细节中,“当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我的泪很快的流了下来”。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提示,果然补充出不同的修改的情感形象。

初中语文和素质教育 篇7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 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 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 初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也决定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

现代社会科学日新月异, 经济飞速发展, 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 人们的心理需求也相应的在迅猛增加, 这是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党的十八大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则是通往这一“教育梦”的必由之路。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初中生正处在人的一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可塑性极强, 发展很不稳定。在享受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成果、前所未有的优越教育资源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关爱的同时, 其身心发展, 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水平正在经历着一场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近些年来, 诸多教育专家、心理学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自我调节、学业学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初中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 阻碍了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更有甚者有一小部分学生心理扭曲、道德沦丧, 导致违纪违法, 做出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 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 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知道,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其中心理素质居于素质结构的中间层次, 是先天的生物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因素的合金, 它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素质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素质的积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素质是核心素质;心理素质是基础素质;心理素质是第一素质”。因此, 素质教育目的的最终达成必须首先依赖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恰恰就在于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文化课教学几乎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除此而外, 如果说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对学生的体能、体质等生理素质有所关照的话, 心理健康教育则完全或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下“生产”出好多次品、废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是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既重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 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由“知识本质”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只有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及个性特征的全面、和谐发展, 保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接受语文知识、素养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才能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 与之相适应,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如何必要, 意义如何重大, 但如果缺乏实施的基础和条件, 那也是很徒然的。那么,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究竟如何呢?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目标的一致性

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原本就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学科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大类, 其中的情感领域不只是情绪、情感, 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等内容。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组织的“教育与发展”实验研究表明, 各学科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其实质也就包含了心理的发展。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所做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也揭示了教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的设计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着手。可见,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二) 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载体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身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事实上, 初中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特点决定了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广泛、形象、生动, 其中不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他们鲜明的个性、感人的情怀、博大的胸襟……这些都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为培养他们健康情绪和高尚情操的基础, 并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磨砺意志, 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 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多向的互动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组织充分利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建立、竞争与合作活动的开展、教学气氛的营造、课堂管理模式的改进、课堂秩序的维护、反馈评价的方式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施加积极的影响, 极大的发挥这些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是十分可行的。初中语文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和勇气投入到这一教学改革和实践之中, 摒弃各种源于主观的疑虑, 排除重重外来的阻力和干扰, 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方法, 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4]14号文件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叶一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5]钟增志.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电力教育, 2001

初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小议 篇8

一、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现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进行改革, 教师的教是教学工作的源头, 如果不对源头进行治理, 教育改革就不可能顺畅地进行, 改革也只能沦为一句口号。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也才能利用全新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要牢固、扎实, 既要学识渊博, 还要勇于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教学研讨活动, 教师要积极参与, 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手段, 将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 共同探索语文教学的秘诀, 掌握更好的、更科学的教学方法, 让素质教育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广泛地推行。

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正人先正己”,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使学生受到感染, 引发学生的“向善”心理。教师要不断学习, 让自己的道德和觉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以自己高尚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 使他们也关注自己的道德、品行建设, 修身养性。教师要具有强大的亲和力, 这样学生才乐于接近你, 才想要和你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师生间的距离感少了, 教师热爱学生, 学生尊重教师, 二者平等交往,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迅速建立起来。师生关系好了, 课堂上的教学气氛也会愉快, 学生的思维便能更加活跃, 对学习更有热情, 教师推行素质教育也就更简单。

四、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并行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渗透审美的观念, 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去鉴赏美,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上有很多知识与美感并存的文章, 要想让这些文章都能充分发挥其审美教育的作用, 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美学的修养, 积累审美教育的经验, 在教学中结合文章的特色向学生讲述相关的美学理论, 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学生德育的好坏是与他们的终身发展休戚相关的。德育不好, 学生就可能是教学的“危险品”, 日后或许会对社会、家庭产生很大的危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那些高尚的品德、优雅的言行提倡学生学习、模仿, 那些粗鄙的品质、粗野的言行要让学生坚决杜绝, 以文章中正面的内容教育学生, 让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为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少年。

五、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 虽然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 但是大部分教师都不能将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仍将传授课本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他们缩小了语文的空间, 使语文局限在一域, 没有突破和拓展。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 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 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 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 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 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因此, 教师要勇于实践, 突破教材的束缚, 以“大语文”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不仅引导学生牢固掌握教材知识, 还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也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亲身实践中, 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 他们对于爱的需求, 对于友情的需求也会让他们逐渐走向成熟。在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过程中所必需的独立自主、表现自我等需求, 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所必需的民主合作、科技环保等意识都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实现。

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摒弃以往那种围绕教师的思想而展开教学的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的根本, 以正确的学生观指导自己的思想, 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使语文课堂焕发神采, 成为学生的一片乐土。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 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是封闭式的, 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重复作业、测试训练。教师在讲课时包办一切, 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能活学活用, 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所以, 教师要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 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性的互动。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和技巧 篇9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 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即丢包袱法。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 解决某个问题开始, 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新课的导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 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 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 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 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 小明妈妈出门。走时, 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 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经过讨论之后, 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少年时期, 偏重感性认识,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在教学中, 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 引发注意力, 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 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 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 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 普通的桃核, 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三、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 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 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 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 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 针对学生, 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周总理, 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 然后转入正课。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 经常动手, 可以刺激思维发展, 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 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渔歌子》, 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 我就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 请根据诗歌内容, 画一幅画, 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 可来劲了, 勾描的勾描, 涂彩的涂彩, 忙得不亦乐乎, 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又如, 《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 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学生动手操作, 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 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五、演示实验导入法

用实验导入, 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 所产生的现象, 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 根据课文内容, 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 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 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 马上变蓝, 又放进醋里, 又变红, 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 因此, 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 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我也采用实验导入, 既诱发学习的兴趣, 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 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 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六、讲故事导入法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10

语文教学要重视“两基”教学, 为学生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课应当重视识字教学。现在初中均配有一套《写字》教材, 笔者认为, 写字课要开, 而且要纳入语文学科的常规课来上。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课堂板演的时候要注意书写规范, 以起到示范作用;课外阅读贫乏至极,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一页报纸、一本杂志、一部小说, 古典名著能说出名字的怕只有《红楼梦》《西游记》等为数极少的几部了。课外阅读还有个正确引导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关键是先培养兴趣, 再循序渐进, 切不可把一些名著强压在学生头上。我还专门利用一些课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 如“新书快递”课、“美文传真”课、“时文选评”课、“新闻综述”课等课型。于是, 《三重门》《千年一叹》《长恨歌》《哈佛女孩刘亦婷》, 余秋雨、史铁生、阿英、斯宾塞等纷纷走入课堂,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知识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知识更替的速度、孩子成长的需要, 以致学校5天的教育被家庭2天的影响抹杀殆尽。家长的观念不转变, 也无须谈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实施素质教育, 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 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 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时地向家长传达到, 而且要有理有据, 深入浅出, 要联系实际, 因地制宜, 以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要先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要不断学习, 善于学习。要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理论,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要对各门科学广泛涉猎, 要在文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与兴趣。如有人喜欢诗歌, 有人喜欢散文, 有人喜欢婉约, 有人喜欢豪放;有人喜欢茅盾, 有人喜欢鲁迅;有人喜欢莎士比亚, 有人喜欢普希金;有人喜欢现实主义, 有人喜欢现代主义……因此, 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创新, 对教材不可迷信, 对权威也不可迷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教材敢删、敢改、敢增、敢减,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只要有敢于实践、身体力行的精神, 对学生充分信任, 对教研热心, 对工作热情, 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成绩。

四、改革师生评价制度

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1

(一)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把握不够。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三个维度的关系,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初中语文阅读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

(五)以中考为中心不重视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以中考为中心,阻碍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文本作为课外学习的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三、小结

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12

一、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 必须培养出一代能够迎接并参与到新世纪高科技挑战中去的新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发挥作用, 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将思想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渗透“五爱”“四有”教育, 不断创新教法, 力争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为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预习, 接触知识, 初步探究

新课标明确阐释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 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能力。教材要求必须使用单元教学法,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以文体和表达方式为主的, 教学时要紧扣单元教学要求, 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区分各类课文的特点, 找准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材从总体上分成了“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语法知识”四大板块, 每一板块都遵循“由知识到技能、由重点到一般、由主要到次要、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尤其是在阅读单元的编排上, 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出了“自学辅导教学法”, 就是通过思想动员、预习, 教会阅读方法, 加强预习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启发使学生会自学。这种提法和现行教材的编排要求非常吻合。洋思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高效”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三、学生质疑, 教师引导, 梳理知识

在教学中, 学生可先谈谈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然后教师罗列, 一一核对, 使学生进一步搞清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再鼓励学生闯入“最近发现区”, 向老师大胆质疑, 提出设想, 师生相互讨论, 共同找出答案。对较难的问题, 教师要适度引导, 直至把问题搞清楚。最后教师结合所罗列的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想, 将知识系统化, 再度升华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编排意图, 以及学习本单元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启迪。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锤炼。

四、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

技能的形成简单地说, 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因此, 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形成,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形成了能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 仅凭死记硬背或依靠单个模式训练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常常缺乏生命力, 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

现行语文教材除了在第一板块———阅读教学中注重于循序渐进、扎实有序地将学生从课内学到的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外, 还注重从课外涉猎更新更广的知识 (如根据课本后面提供的网址了解有关知识、信息等) , 有效地转化成学生应有的能力。在第二、三板块的写作、实践活动中, 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技能的形成和再现, 写作应紧密结合前面的阅读教学。写作不仅是对阅读的总结, 更是知识升华和技能表现的平台, 使学生写起来不仅有写的, 还可以有叙有议, 就连最低水平的学生也不至于跑题。教材编写的高绝之处不仅在写作中表现, 在写作后面安排的“说”更能达到完美的再现 (如开辩论会、演讲会等) 。这一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 更有利于培养群体意识和集思广益的素质, 还能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语文课不再是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课, 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工具课, 甚至使某些学生认识到学不好语文就是新时代的语言哑巴———有嘴说话不动听, 不吸引人;有手写不出好文章, 无人读。

五、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提高素质

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今天的中学生, 明天要走向社会, 走向更加绚丽的生活。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否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回报社会, 这就要看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随时可见, 尤其是受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些潜规则的影响、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行业之间不正常的竞争、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袭, 对一部分中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 除了完成知识教学外, 还要适时渗透一些国情、省情、地方情的教育, 掌握有关的人生知识和社会知识。比如, 列举近年来我国高科技的发展成就、当地人民较高的生活水平、交通信息等行业快速发展, 使学生既看到祖国蒸蒸日上、迅速崛起的面貌, 树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进的决心和信心, 又看到发展中的困难、挫折和阻力, 通过教育增进学生思维判断的能力和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 养成与祖国前途、命运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良好个性。

上一篇:社区网格化下一篇:新《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