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2024-10-15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篇1

新课程标准给予语文教学研究新的启示, 拓宽了教学研究的思维空间, 给予我们总体性动态研究新思路。初中语文试题的命题应该遵循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色彩与地方特色、引领教学方向等原则。

一、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无论是哪一门功课, 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抓基础, 不能过于追求新异, 赶时髦, 盲目使用新名词, 摆花架子, 不重实效。其实, 中考语文对基础能力很关注, 如第1、2题的字词, 第3题的默写, 第二部分古文与课内现代文的阅读等。因此, 语文教学目标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 通过听说读写多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继承发扬人文精神。

二、体现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2010年苏州中考试题中, 第1、2题的字词 (梦幻、挺拔、孜孜不倦) 均为中性或褒义词, 第3题的默写 (《观沧海》、《饮酒》、《行路难》等都是经典古诗文, 第4题的阅读 (《西游记》、《水浒传》) 等都是经典或美文, 《愚公移山》、《我叔叔于勒》等思想性较强, 尤其人文性较强, 这是一个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掌握知识, 锻炼能力。如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或课后, 精选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美文让学生朗读,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了解祖国语言和文学的博大精深, 并培养人文精神。

也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用多媒体, 如录音机的范读、画面的适时投影等都会给予人美感, 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给语文教学增色不少。如看戏剧《陈毅市长》、《苏州园林》的园林图片都给人直观的感受, 印象非常深刻。又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 通过PowerPoint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一系列图画, 色彩艳丽的画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视觉上的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时, 可通过声音 (或一首歌) 导入, 或画面 (包括动画、影片) 导入, 刺激学生的视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千篇一律, 甚至脱离传统, 造成人机对话, 否则提高语文素养将是空话。

三、体现具体的生活感受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我的叔叔于勒》的第11题则应揣摩人物心理,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才能回答正确。这就提醒我们, 语文教学应该联系生活体验, 增强实践性。文学来源于生活, 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 同样生活体验也能反映语文学习。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等时, 可让学生讲述有关童年的趣事。在写作中同样如此, 如写儿时趣事时, 凭借课文或范文的“触媒”, 通过问题的激发和老师的启发与诱导, 使得儿时的生活趣事又活跃在学生心头。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 践应用能力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课外阅读《寂寞的月亮》第19题对句子的理解, 第17、18题“哪些方面”和“特点”体现的是概括能力, 第20、21题“安排理由”和“表达作用”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实践应用能力。我们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引导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 增强语文的实践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我班曾有一位同学孙某, 一直很少交作文, 写作自觉性不高。一次写《龙舟赛》时, 我发现他写得相当细腻, 针对这个优点我写了评语:“你很有文学细胞。我相信, 如果你持之以恒十年或二十年后, 定能成为一个作家。”结果, 这个学生真的奋发图强, 再也没少交过作业。

五、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

初中语文试题命题对学生知识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科普说明文阅读中。如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的倒数第二篇科普说明文阅读《—暴雨的形成》, 2009年的水资源, 等等, 与自然学科掺杂, 充分体现知识性、实用性、综合性、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使教学更具知识性、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我在教授《三峡》一课时, 是这样尝试的:导入时以三峡画面切入, 给予学生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新课时, 通过配乐朗诵,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领略三峡风光;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三峡的景物及特点, 体会语言的优美精彩、生动简练和写景状物的方法, 品味三峡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拓展练习时, 讲究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了解祖国的三峡工程,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布置巩固练习时, 紧跟大纲要求和中考题型, 避免过多过滥。

六、体现地方特色, 突出人文色彩与欣赏性

原来, 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关于地名, 如周庄、山塘和苏州名人唐寅、范仲淹、伍子胥、常建等内容经常出现。2009、2010年有所改变, 但人文色彩与欣赏性更强。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注意强调课文中的人文色彩与欣赏性。如我在教学《黄鹤楼》时, 就曾经让学生模仿《黄鹤楼》写方塔, 既有地方特色, 又有人文色彩与欣赏性。

七、体现思维广度和难度的结合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作文“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不仅有诗意, 还有语文味道。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准确导向, 尤其第一语文味道要浓, 第二要有“我”, 初中倡导写记叙文, 真情实感, 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 诸如四不像之类的文章就违背了写作的初衷。

总之, 新课程新标准下, 我们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 用创新思维进行课堂教学。考试只是检验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试题命题的宗旨只有一个“提高语文素养”。 考是为不考, 但愿我们有不再统一命题的那一天。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篇2

首先,标题一定要新颖,老师阅卷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标题,而大多数人的标题又容易起的千篇 一律。

其次是结构,作文内容用双线索来写是较为新颖和简单的。双线索的意思就是取一个物件做为明线,而人物情感变化做暗线,文章就会显得条理清晰过渡自然,立意也是以小见大。

另外,解题也很重要!偏题严重你写的再好也是白费。

作文是没办法临时抱佛脚的,因此同学们平时要多读课外书,不仅可以为你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还能通过阅读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

初中语文复习方法

1.文言文

1)默写

很多同学可能对默写不以为然,认为它太基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默写是很基础,但中考重视的就是基础。况且默写一题三分,还是比较“贵”的,一个不小心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默写没有很强的解题技巧,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背。决不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倒背如流”确有夸张,但至少顺着背下来不可错一字。尤其给下句填上句的题型,一定要对古诗文非常熟练。有些篇目的字句容易混淆,大家一定要进行区分,这时就体现理解的重要性了。结合古诗文的背景意境,就比较容易区分清楚了。初三一学年老师一定会反复地要求背诵,默写也是一轮又一轮,千万不要嫌麻烦,这时候发现错误总比中考时发现要划算吧。如果发现错字,建议把错误的字涂掉,不要再让大脑留下错误的印象,一定要多写几遍正确的字,心中庆幸:中考我又“捡”回来一分啦,噢耶~~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默写字迹的工整——这一点老师也一再强调。一笔一划要写清楚,切莫出现连笔等情况。建议默写时用一支比较细的笔,字体稍微大一些,这样阅卷老师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是否出头、两笔是否碰到等都是要仔细仔细再仔细的。

众所周知,批阅默写部分的老师眼睛都是非常非常……“尖”的,会“计较”你的一笔一划。尤其中考是电脑阅卷,可以把你的字放大n倍,所以说嘛,大家千万要小心,不要给老师抓到把柄啊。

2)赏析

赏析的考点主要是字词解释、中心把握、作者简介等,一般而言是2题,合计4分。

赏析也要求熟背,不可以“粗枝大叶”。《点击》上的每个字句都可能成为考点,不要抱侥幸心理略去某些字词。省一时之力,可能就会多一分之差,其间利弊读者可自行决断,就不多言了。

字词解释要注意指代,考到的可能性较大。每篇古诗的中心关键词务必牢记,不要混淆。作者生平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做成表格,复习的时候比较直观清晰,一目了然。

赏析部分分值不算大,但背诵的量还是比较多的,同学们要早做准备。想当年《点击》不离手啊…咳咳,略有夸张…但稍有闲暇的时候一定是选择去看点击,珍惜每分每秒零碎时间。这点细小时间可能做不了理科习题,于是乎背语文就是当之无愧的首选啦~~

3)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主要考点:文学常识、加点字解释、翻译、作者简介、中心段意等,可能会有1-2题选择,合计8分。

课内文言文要注意重点篇目,但是就去年考题而言,考得比较偏也是不无可能。

课内文言文复习方法大致与赏析的相同,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还是要提醒大家,背诵的内容切莫大意啊。

4)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的类型主要是寓言、人物传记、小议论文等等,前两类考到频率较高,小议论文难度略高,一般不会考到。

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与课内文言文相类似,但分值相对较高。加点字解释2分一题,共两题,句子翻译及中心道理启示类均为2-3分一题。可能因为对于文章不熟悉,理解上会有困难,这就需要大家多做课外文言文的习题,加以训练。

做课外文言文首先要做到整体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是关键。某些文后会有少部分注释,一定要加以注意,结合注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文。

文言文中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要仔细区分。尤其,在解释加点字中容易碰到此类题型,这不仅需要同学们熟背150个实词,更要结合文章进行一定的判断。

句子翻译要注意句式,即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这是一个高频考点。翻译中也可能涉及虚词,词义较多,容易混淆。翻译完后可以自己念一遍,检查是否通顺。如果念起来绕口,就要想想是否是倒装或是省略了成分,尤其要养成补全句子的主语的意识。注意字字落实,批阅翻译时大多是“踩点给分”,千万不要忽略关键字词。有些词义可能超出150实词表范围,尝试自己组词,意思正确即可。人名地名(看情况,可以补为“xx县”等,如不确定也可补为“xx这个地方”等)官名等可以照抄,不用翻译。

有些题型,比如问主人公具体表现等,能抄原句尽量抄原句,可以免去因意译不准确或遗漏重点带来的扣分。而且要注意问题中的主语,保证问答一致,不要“挂羊头,卖狗肉”。感想启示的总结要贴合文意,语言精炼,表意完整,最好能正反结合。注意文章的标题、首末句等,可能会提示中心。还要仔细审题,若要求抄原句,则要注意不多抄不漏抄。课外文言文需要一定的语文积累,答题时注意技巧。平时也可以多做一些课外文言文的题目,熟悉题型,培养“语感”,这还是很重要滴~~

2.现代文

1)记叙文

记叙文主要考点为:标题作用或含义、品味句子或词语的作用或含义、记叙顺序、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修辞作用、标点符号的作用、中心启示等等,题型较为复杂。

答题之前还是建议认真读两遍,带着问题去阅读,从文中寻找根据。中考现代文阅读大多有据可依,所以熟读原文很重要。

审题也是现代文阅读一大关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往往一词,甚至是一字之差都会造成极大偏颇。

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非常之多,同学们务必熟记于心。这是一项十分“浩瀚”的工程,但为了中考语文的分数,我只能说一句,大家辛苦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苦不苦,其实也要看方法。如果是考前临时抱佛脚,一口气记忆所有的解题技巧,那一定非常非常非常…之辛苦,脑子里昏昏沉沉,感觉所有的解题技巧都在那儿转啊转啊转的,效果也不好。但若是细水长流式地记忆,每天记忆1-2个,反复复习,不仅不用花很长时间,效果也是会非常好的。同学们可能会问,每天1-2个是不是太少,在我看来,并不是。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嘛,只要大家做好有序的规划,天天坚持,相信那个吸收效果啊。

还有令大家比较“头疼”的一块应该就是小作文了吧。给大家一点忠告:审清题干,理清思路,文字表达清晰,切莫轻易下笔。写小作文开头不用空格,标点符号可以不占格,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多写一点内容。超格必扣分。

现代文小作文的考点有:补写、改写、缩写、扩写、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用(标题、修辞…)、中心道理启示感受…最后一点尤其令人“头疼”,但只要对文章理解到位,做到观点鲜明、结合原文、联系实际、感想深入、语言精炼,大家也是可以拿满分的。

2)说明文某些同学会觉得,说明文比记叙文要简单,对此我是比较赞同的。在我看来,要想答好说明文,关键在于你会不会“抄”。说明文结构比较鲜明,提示性较强,所以难度就会有所降低啦。

不过呢,说明文的解题技巧也是不少的,题型比起记叙文略有减少,主要是考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等等,但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家还需谨慎对待。说明文解题之前有一步必不可少,那就是分段。只有理清文章层次,才能最好地把握文章。

注意首末句,或许会给解题带来一点提示。

说明文以科学准确著称,因而答题时要细心,千万不可漏写一字。尤其注意限制性词语、模糊性词语(大约、主要、大概、大致、可能、一般…)、关联词语(也、并且、还有、但是、更…),

还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的差异,这些都可能是考点。

说明文的最后一题也有可能是高分题,主要考到题目合理性、简析说明文语言特点、设计广告、拟宣传语…对于不同的题型,大家要融会贯通,看到不熟悉的题型切莫自乱阵脚。

3)议论文议论文接触较晚,可能会觉得有一定困难。在中考中,已经连续几年考到说明文,去年、前年曾有不少老师押宝在议论文上,而结果…大家业已知晓,因此你们将要面对何种文体还真的是很难说的。在此奉劝给位,不要抱侥幸心理,两类文体都要掌握好,“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华育学子对待考试应有的态度。

议论文的关键在于论点、论据和论证。考点大多在此基础之上。与说明文相类似,建议答题之前先分段,疏通脉络,有助于更好答题。

议论文行文严谨,因而答题时也要注意规范性。比较有难度的几点是议论文论点、议论文结构形式、开头论据、补写论据(考察同学们的日常积累,考到几率不大,即使有也很有可能是选择题)

议论文曾经考到过的高分题有谈看法、仿写、扩写…解题技巧就不再详述了。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语文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多,学生在理解上遇到更多的困难,需要打造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逐渐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逐渐提升,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高效课堂的建立,是教学情感、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生动的、丰富的、趣味性的高校课堂,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提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它与其他劳动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教学活动的教学对象是人,他们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需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敏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对教学活动可能有一些制约。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喜爱语文,热爱语文,增强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学生向来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歧视讽刺任何学生。在班级中有的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消除学生自卑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来,对于那些学习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给与鼓励,表扬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主动地帮助学生,寻找他们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学习计划,一点点的进步。教师要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打造快乐语文的课堂,在“乐”中教,在“乐”中学

教师要教的快乐。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专心的教语文,快乐的教学生。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的交流媒介正在发展,给社会语言带来巨大的变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语文文字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初中语文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语文教师自身也要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例如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朗诵的能力、吸引与打动学生的能力,这是建设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适度合理,不可过高,不可过低。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语文教学的快乐,在语文教学中包含汉字之美、语言之美、诗词歌赋之美等等,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之美,并且将之传递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只有教师的教学是快乐的,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

三、打造实践语文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是实践的课程,应该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的资源有很多,学习的机会也无处不在,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读书,多多积累,在大量的阅读与语文实践中,体会语文教学的魅力。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交际、思维等多方面进行影响,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进行把握。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感受的是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习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听清楚字音、字义,专心收听语言信息,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看法,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困惑、感悟表达出来。教师要特别注重阅读环节的教学,阅读是学生、教师与作者进行对话的桥梁,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获取语言文字的能力,要重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评价能力。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切的机会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建设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与质疑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质疑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新课程提倡的是问题时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大有益处,将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与探究的动机,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利用这个优势,善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去质疑,去疑问,对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与多多的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内心的疑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感悟出人生的道理与真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

[2]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04).

[3]蒋义清.初中语文积累之我见[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3).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育 篇4

在我们主观意识里, 语文就是学单词成语, 写作文背唐诗宋词。不少语文老师似乎也认为语文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对教科书的讲解分析和重点段落的背诵上, 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生层次面——理解和欣赏。就这点而言, 老师首先就带领学生走进了语文学习的盲区。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思考, 老师如果能避免填鸭式的教育, 不照本宣科, 为考试而教学, 而是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 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从不同层面理解一段文字, 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字描述的境界, 对他们的想法保持肯定态度, 给他们张扬自己个性的空间, 青少年的孩子, 往往是你给他一个平台, 他能还你一个大千世界。老师千万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扼杀他们最初的想象, 不要按教科书的死板规程对他们的看法进行评价, 在有明显错误的地方, 稍稍加以点拨即可。这样一方面能保持学生积极思考的激情, 另一方面, 可以将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如果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保残守缺的话, 不仅会使学生的思想因受束而变得狭隘, 变成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而且会让课堂失去活力, 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 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要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毕竟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语文教学目的顺利实现。只用肤浅的课本文字让学生学习必然会导致失败。语文教学本身即是语言教学, 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等等, 让它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分分秒秒、每个细节, 使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 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和提问意识, 重视课堂探讨

学习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多年来, 我们的教学总停留在老师讲课, 学生听课的阶段。长此下去, 学生慢慢养成了不思考只埋头记笔记的习惯, 主观意识渐渐淡薄, 思维也随之钝化。初中语文教学想要摆脱这种上课枯燥无味下课脑袋空空的尴尬局面, 就必须打破这种毫无创新和思想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很好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所谓自学, 顾名思义, 就是在没有老师讲解的前提下, 单独一个人的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 由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 请老师帮忙, 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这个学科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探讨学科, 它不似数学题目般,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也是这样的,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她, 你能发现不同的精彩绝伦。

所以,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有开设课堂讨论环节的必要, 积极启发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 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且不管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 先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给学生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不要以高考的名义囚禁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 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但是, 就是在以高考为前提的情况下, 初中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畸形的现象:过分地看重了一次考试的作用;应试成为初中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目的;教学完全围绕考试作文章, 忽略了初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不同形式、不同等级的考试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逐步把考试渗透到各个年级 (甚至初中、小学) 、各个环节以形成覆盖所有学段的考试网络。在考试的压力下, 老师开始统一模式的训练学生。拿作文来说, 我们有统一的论文模式, 固定式样的开头和结尾, 就连论文中的举例论证, 相似率都极其高。我们的学生, 就像一个个的克隆体, 你拿一个班级的作业或者作文一路看下去, 不说完全相似, 也基本类似了。先在的初中, 生就像是磨圆棱角的鹅卵石, 表面看上去光洁漂亮, 其实, 他只不过是众多鹅卵石中的普通一颗, 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一个人, 若没有自己的个性, 就会显得平庸盲从, 一个高考的学生, 若没有自己的个性, 就很难突破自己, 在万千学子中凸显出来。老师不应该束缚学生个性的张扬, 像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一样, 只有学生拥有了自己的个性, 才能独树一帜, 不至于沦为众多普通初中生中最普通的一个。

摘要:近几年来, 初中语文教育成为很多教育人士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 本文针对语文教育现出现的一些问题, 以老师为主体, 提出了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教学思想,兴趣,提问意识,个性

参考文献

[1]孙建飞:《尴尬中的初中语文教学》,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篇5

第二、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⑴粗读,整体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⑵细读,问题研究。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⑶回读,总结反思。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这样几种方法可供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缺补漏,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第三、学会阅读与写作。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这两种能力之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可以把对二者的训练、培养结合在一起,融汇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除了在学校的固定阅读和作文训练,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因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素材积累大部分来源于课外。要学会合理分配、充分运用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每学期应至少有五十万字的阅读量,很多同学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具体到时间上的分配,我认为寒暑假应分别阅读两部长篇读物,平时在校学习的时间多阅读《读者》等精短读物或是文学家们的短篇作品集,就不要再看长篇作品了,尤其是在学习紧张期间,否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在阅读时要注意积累,好的语句,段落,触动你心灵的地方都要及时做摘抄,并写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它会具有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也就是要做好读书笔记。同时要注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说这篇文章用到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者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要在读书笔记中体现出来并在以后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再一方面,阅读时要学会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作者,面对这个题目,我应该如何来写。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每周周记和摘抄的机会,将优美文段和自己在阅读时的思考都记录下来,并且要养成这种习惯,将其作为一种心灵上的需要来倾诉,切不可单纯当成一项作业任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可敷衍了事,要知道,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关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除了以上阐述的问题之外,我认为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四个一”,即培养“一种习惯”,提高“一种能力”,重视“一种工具”,掌握“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培养思考与分析的习惯;提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重视工具书的使用;掌握积累与分类的方法。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应落实素质教育。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它那里去。”显而易见,初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意义重大,它落实素质教育情况如何,不仅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自身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及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一、初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为了达成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应以更新观念为先导,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下原则,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1、全面性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追求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各类目标的和谐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健康成长。

2、基础性原则:中学语文教学是打基础的学科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基本知识的教学必须精要、有用。基本技能训练必须扎实、严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基础打好了,才能谈到创造和发展。

3、主体性原则:不仅在思想上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要在实践上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要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在“学生是主体”的框架内发挥教师在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方面的主导作用,解决好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问题。

4、创造性原则: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宽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亮点,但目前学校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仍起着“指挥作用”,“应试”还是学校教学的重头戏,许多学校的创新教育还停留在“多动口少动手”的层面。

5、发展性原则: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上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他们在离开学校之后,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还能够发展。

二、初中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思想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总称。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的关键,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它以素质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以发展为动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它以全体为对象,按“四有”标准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它以未来为目标,把学生引向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坦途。转变教育思想,可以说是说者容易做者难,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实践,实实在在地总结。

2、激发学习动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已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感受理解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灌输、加压,使他们被动地接受,他们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那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兴趣,发展能力。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体制根深蒂固加之受教师素质、教学环境和学生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数学成绩很难提高甚至出现下滑,这些问题已不容忽视。如在教学中首先注意不生硬灌输,也不让学生死啃书本,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营造和谐的学习情景和氛围,使其在愉悦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实现培养学生兴趣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其次是充分估计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类型的训练题目,使他们都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加其克服更多学习困难的信心。

3、面向全体学生: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负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如果说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那么语文素质就是民族的根之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并不是排斥学生冒尖,而是让更多的学生都学好都冒尖,它反对的是只顾个别尖子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教学行为。

3、进行情感引导:初中语文教学是有情的教学,而学生则更是充满感情的个体。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使得语文课堂变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如今的课堂效果不是看教师口若悬河的演讲,也不是看学生无动于衷当听众,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也就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凭借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更好的进行情感的培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其思想内涵、抒发情感并增强艺术效果这是作者描绘情境的目的。而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人情境,帮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主动探索代替以往变被动的学习,积极扩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明确课堂需要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现代教学技术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有时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节教学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以上讲到课前导语、借助音乐以外,还可以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或是运用电影、电视等,通过合理的运用,就能起到激励学生情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篇7

那么, 台湾初中语文会考怎么考呢?现就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做些分析。

一、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基本题型与考测要点

(一) 基本题型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共有49道题, 分三个题型, 一是“单题”, 二是“题组”, 三是“作文”。49个题目中, 只有作文是主观表达, 别的48道题 (单题34题, 题组14题) 清一色的都是单项选择题。

单题, 就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单项选择题。从第1题到第34题, 都是单题。

题组, 就是给一段语言材料, 然后针对这段语言材料, 完成两至三道单项选择题。所给的语言材料都不是整篇文章, 而是文章中的一部分, 很短小, 不长。从第35题到48题属于题组, 共六个题组14道题。

作文, 即第49题, 是一篇命题作文, 题目叫《从那件事,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除了文题之外, 还有一段不足200字的提示性说明文字。

(二) 考测要点

全卷除作文以外共48道题。考测要点大致状态分析如下:

二、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基本特点

(一) 试题内容混杂编排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从题目类型上看, 分为三大部分, 即单题、题组和作文, 非常简明;从题目内容上看, 考测点比较多样。然而, 单题部分34个题目并不是按照字、词、句、段这样的一般顺序来安排, 而是无序编排、非常随意的。比如, 第4题是关于词语辨析运用的题, 第14、17、21、24、31题, 也是关于词语辨析运用的题;第13题是关于成语的题, 第16题也是关于成语的题;关于字音的一道题竟放在第27题。

(二) 没有考测古代诗文背默

在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 并没有专门考测古代诗文背诵的试题。

(三) 除作文外, 均为客观题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与大陆中考卷明显的不同处还表现在, 除了作文 (第49题) 是主观题以外, 别的所有题目 (第1-48题) 都是客观题, 即单项选择题, 无论是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还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测一律采用单项选择题。

由于主客观题的比例不同, 因此,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题量达49题。

(四)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从表1就可以看到,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特别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首先, 从题量的比例上看, 语文基础知识与句段材料理解主要考测学生的“双基”, 占了34题, 而单列的阅读理解题只占14题。其次,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点比较多, 比如, 成语运用、词语辨析、错别字判别、看图拟题、字音辨别、故事寓意概括、词性运用、句子简洁判别、语法基础、信息提取、对联理解、诗文句段理解、诗句结构理解、提炼观点等等。再次,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 多用比较性理解判断的表述方式来出题。在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 用“与下列何者最接近”来设问的题目就有11道题, 占五分之一多。

(五) 阅读理解多取片段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的“题组”类似于大陆中考卷中的阅读理解题。但不同的是, 卷中所选文章全为片段, 共选取了六个片段, 每个片段两至三道题, 共14道题。这样, 学生在答卷时阅读时间宽裕, 所以, 题量就大, 考测的知识点就多些。

(六) 考测多关注语文素养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试题设计, 总体上说, 形式比较巧妙灵活, 又多取材古代诗文, 所以, 虽是选择题, 但还是能够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状态的。

(七) 联系生活, 题目灵活

请看一个例子:

16.下列各组对话中使用的词语, 何者完全正确?

(A) 甲:“请问令堂高寿几何?”乙:“家母屑龙, 今年贵庚七十。”

(B) 甲:“请问贵姓?府上哪儿?”乙:“敝姓吴, 府上在台中市。”

(C) 甲:“明天郊游, 令姊能去吗?”乙:“家姊有事, 无法参加。”

(D) 甲:“初次来到贵宝地, 请多指教!”乙:“欢迎光临贵宝地。”

这样的试题, 紧密联系生活, 不仅灵活多变, 而且富有语文内涵, 很值得称道。

(八) 作文试题朴实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是《从那件事中,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这个题目不仅朴实, 而且贴近初中学生的成长实际, 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可以这样说, 写作的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淘洗。

三、台湾初中语文毕业会考试卷的启示

(一) 要尊重存在, 取长补短

应该说, 台湾卷重客观选择, 试题内容编排随意性大, 无古代诗文背诵, 特别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测等。作为借鉴, 我们要以尊重的姿态取长补短, 积极扬弃。

(二) 要多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在多方位多角度考测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方面是优于大陆中考卷的。这一点, 很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说, 一份试卷不需也不必面面俱到地把知识能力点都设计出试题来考查, 但是, 可以通过不同的年份的变化来实现对不同知能点的考查, 以此来“指挥”一线教学, 不让一线教学走偏。

(三) 要更加注重语文素养的考查

台湾的会考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 通过这些试题, 导引语文教学, 导引学生积累, 导引学生思想, 从而起到评价与促进的双重效应, 更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愉快教育的艺术 篇8

一、愉快教育的前提

1. 尊重每一个学生

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 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们的喜好, 尊重他们的个性。我想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中, 教师是人, 在生活中难免也会发火。但是在上课之前, 正确地说, 在进入教室之前要先把不良的情绪消灭在教室之外, 以免影响学生。

第二, 在课堂上, 难免会有学生冲撞教师, 这时, 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要让自己做出出格的事情。

第三, 学生有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没办法达到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进行反思, 布置的作业是否太多, 难度是否太大, 学生是否有别的客观方面的原因没办法完成, 等等。

2. 要有渊博的知识

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更应该有非常渊博的知识。语文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广, 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事迹有很值得研究的地方, 学生对这些方面也很感兴趣, 加上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非常强烈的,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 历史类的、文学类的、时事类的, 不一而足。学生很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多读些书呢?

3. 要有出众的口才

能言善辩的人往往能把一个枯燥无味的道理说得生动感人, 把课文知识讲得妙趣横生, 把一个故事讲得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教师经常教学生写作文要懂得采用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进行训练, 相信一定会有进步的。拥有一个出众的口才无疑是让学生听课时非常愉快的事。

二、语文愉快教育的艺术

1. 创设良好氛围, 让学生笑出声

因受到考试、升学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学习是一件很累的事,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就显得很重要。有专家做过专门的测试, 学生心情高兴时, 他的理解能力、记忆力是平时的好几倍。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多想想办法创设氛围, 让学生笑出声来。

可以借题发挥。初中生是活泼好动的年龄, 上课偶尔说说话, 做一做小动作也是很正常的, 更何况是听了好几课之后, 难免会烦。这时, 如果大声去批评学生, 会让他觉得很没面子的。不妨和学生讲一个故事, 说一个笑话。我喜欢结合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编一个故事, 创设氛围, 让学生笑一笑, 轻松一下, 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这样做, 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可以顺水推舟。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有时答错了, 我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发挥一下, 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可能会出现哪些可笑的现象都设想出来。可以想像:会出现一些荒谬的问题。学生立刻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法, 别的同学也会受到启发而开心地笑出声来。

不过要记住, 以上这两种方法要点到为止, 不要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否则, 那就事与愿违了。

2. 给予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有成就感

创造机会, 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望很强烈,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 朗诵能力强的, 多给他们朗读的机会, 演讲能力强的同学多给他们演讲的机会, 书法好的同学可以让他们表演书法的机会。学生在擅长的领域里再现自己的才能, 可以大大地增加他们的信心, 激发他们的潜能, 促进他们的特长发展。学生有成就感, 心情也就高兴, 上课积极性高了, 教学效果就好。

另外, 在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水平难免参差不齐。不要老是照顾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更要注意培养水平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或者做小游戏时, 可以根据难度的大小, 给予基础差的同学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也有成功的机会, 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的机会, 他们有了成就感, 学习也就不都是苦的, 也会有乐。

3. 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不能停留在教教材, 应该懂得充分利用教材, 把教材当作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工具。如果把教材内容照抄照搬给学生, 那这样的教师不能算是教师, 只能算是搬运工。真正的教师要懂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去探索课本的知识, 去思考教材所蕴含的真理,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 教材上的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是非常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这就需要教师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堂课, 真正吃透教材, 上课不大用书, 但是胸中有书。上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重要的知识重点探讨, 次要的知识可引导学生自行探究。争取每一堂都有不同的收获,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学生的也会对语文这科感兴趣的。

4. 巧设问题, 调动学生进行思考

愉快教育艺术之一, 就是调动学生进行思考, 要进行思考, 就要提问题。这就对教师的创设问题能力提出重要要求。巧设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 而相对于那些水平差的同学, 就得适当降低要求。但是所提的问题要求能让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能回答出来的为好, 也就是说就像是学生摘桃子一样, 跳一跳够得着。

学生如果能回答出一定难度的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情况, 适当加点难度, 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 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经过一番番用心的思考, 学生还是能回答出较大难度的问题, 相信他们是会喜欢上语文的。

5. 分组竞赛,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懂得和别人合作, 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是很重要的。语文课上, 语文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精神, 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 各组的好、中、差要均衡。可以提问题让学生进行集体思考、交流探讨、合作抢答, 以计分的方式看看哪组取得的分数最高, 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可以在复习课上以这种方式测试一下各组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在合作中, 思维的碰撞、交流, 会产生快乐的火花, 在分组比赛中如果能取得胜利, 那将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感到更加愉快。

初中语文应渗透美育教育 篇9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 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陶冶人们性情、净化人们生活, 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教育。

语文课是“兼具思想性的工具课”, 语文教学是科学, 也是艺术。凡艺术都具有审美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也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综合性质, 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它明确指出, 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纵观现行的语文教材, 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典范文章, 折射了作者的美感, 从内容、形式到风格, 都蕴含着美质。这里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三峡》, 有催人奋进的社会美《散步》, 有波澜起伏的韵致美《望岳》, 有一线贯穿的亲情美 (《背影》) , 有催人泪下的妻切美《石壕吏》……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 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 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 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如能将美育贯通于课堂教学中, 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等美学内容启迪学生的心灵, 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可使美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互为促进。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1、动之以情——美读

“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不是无情物, 课文愈好, 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 单单依靠他人讲解, 分析说明是不行的, 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达到先声夺人, 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如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源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读此诗时, 既要注意启发学生体会诗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同时也要注意某些音节的读法, 更为重要的还可以将学生引进诗中所创造的美的意境中, 去体会诗人“春行”的感受, 同时也不知不觉得爱上这美好的湖光山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凡是善于借助语言的内在美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 往往借助于美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许多文学作品, 通过读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学的精妙, 感受到美的艺术享受。只有师生美读, 才能达到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

2、晓之以理——赏析

在美读的基础上, 留意寻找美育因素, 寻找养育渗透的最佳突破口, 善于把握启发诱导的最佳契机, 让学生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心,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把学生感受到的引向深入。

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 单从字面理解, 就不能真正体味诗歌的意境。如果借助形象思维, 拓展诗歌的意境, 则境界大开。诗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时序均交代清楚, 时值万紫千红、春光明媚之际, 使人们联想到春江两岸草长莺飞、春水潺潺、柳枝婀娜、鸟语花香。作者与老朋友依依惜别、离愁别绪、缠绵难分。遥看老友乘船而去, 消失在长江的尽头, 依然思念无穷, 翘道远送, 唯见长江滚滚东流, 带走无边的思绪。这是多么诚挚纯真的友情, 仿佛是烂熳的春花装点着大地。此时自然美与人情美融为一体, 意境是多么鲜明、空旷、清新。

我国古典文学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警句还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思想情怀, 多少年来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 是认识真善美、追求美好人生理想的范例。

通过赏析, 学生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 从而摒弃消极的情感, 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潜移默化中获得哲理启迪, 心灵的升华, 达到“妙语”佳境。

如何使初中语文教育适应课改 篇10

一、掌握语言工具, 夯实语文基础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 我们十分重视语文基础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如强调写字、默写, 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 强调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 这是符合语文教学特点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的。

与其他语言课程相比,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 是我们思维的外壳、情感的依托,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内容,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了母语的语感, 也有着极其丰富的语文资源和学习机会, 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认为,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时时刻刻学语文、说语文、用语文,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实践中学习语文。事实也说明, 这样的实践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与理论学科或是以知识系统为主的课程相比, 语文是一门实践课程。教学中, 我们不应过分地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而应重视通过语文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掌握语文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 小到字词, 全是老师说了算, “满堂灌, 满堂问, 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 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 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 (包括教参书) ,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舞台。“随文成形, 随课成形”, 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 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 当然准备必须充分, 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三、走向生活, 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教科书以外, 图书、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标牌广告等, 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学生要阅读这些材料, 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结合起来,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 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是一门重积累的学科。学习语文, 一条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外阅读。对于语文老师来说,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是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 介绍优秀作品, 使学生热爱读书; (2) 布置阅读作业, 督促学生阅读; (3) 通过与教材配套的资料 (读本) 的阅读, 使学生了解优秀作品, 并逐步扩大阅读面; (4) 放映影视作品, 引导学生阅读; (5) 通过学生阅读内容和经验的交流等活动, 促进学生阅读视野的开阔和阅读品位的提高。

2. 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的组织与辅导是发展学生个性、开拓学生视野、扩展语文学习空间的重要途径。在文学活动中, 同学们经常讨论, 评价各类作品, 交流各自写作的体会, 参加各类作文竞赛。在老师的组织下, 游历高山大河、秀水美景, 访问各行各业, 调查人民生活焦点问题, 与作家学者热烈对话。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 与同学进行交流也是拓展知识、陶冶性情、培育美感、锻炼意志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视野更开阔了, 思想更活跃了, 兴趣得到了发展, 个性得到了张扬。

3. 创设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

为了创设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 可以建立学校网站, 为学生提供便利, 更充分地发挥网络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为师生互动创设语文学习新空间。在学校网站中可以发布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切信息, 如教师教研论文、研究资料、畅销书和受到普遍欢迎的文章、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以及学生老师的创作成果。另外, 在学校网站中还可以建立贴吧,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 有什么语文学习的问题, 都可以到学校网站中发表, 寻求解答, 形成一个师生无拘束交流的空间。我们还可以与其他学校或是文学库建立链接, 方便学生查询和学习, 这样就使得语文学习的课堂不断扩大延伸, 成为系统和学生自主学习, 发表自己见解, 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

探析初中语文教育导入技巧 篇11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的方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语言实践》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使文章的用语口语化、规范化?学习《语言时间》这篇课文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二)“联系旧知,揭示新知”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三)“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湖心亭看雪》,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湖心亭看雪》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五)“直观演示,提供形象”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有的课程,既可用音乐导入法,还可用课件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不能占太多时间。

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浅析 篇12

一、德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育的关联

初中阶段正是个人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能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有积极的认识,德育教育对其有重要作用。然而,要想培养学生拥有积极的审美标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要学会利用语文课堂上的有限时间, 加强德育教育。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综合体,他们相互引导、相互作用。每一个都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辅相成。在语文课文中, 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人物的道德观和生活哲理等等。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的灵魂,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振奋人心的民族情感。语文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了解自己,认知世界、培养自身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阶段,是未来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走向社会的风向标。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丰富的人文文章,无论是诗歌、古文、散文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老师做到正确的引导,学生用心的品读内容,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将德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育中,可以让广大学生拥有“真善美”的高贵品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关爱同学、与同学互帮互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现在的年轻人最缺少的就是真诚,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已成为一种习惯,长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狭隘的生活理念,对家人、朋友都缺乏真诚。而通过语文学习中德育的熏陶,学生不仅学会如何运用语文知识,也懂得了和他人的相处之道,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实质上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丰富的文章内容中培养自立自强、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高尚品质,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 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语文与德育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文学知识层面和道德素养方面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应用状况

语文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平台,但在课堂上不能喧宾夺主, 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还是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渗透德育知识,讲究的是一种感染力,而不是讲给学生听。在德育教育的渗透中要讲究方式方法。

( 一 ) 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德育教育的目标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变化。老师在开课前一定要认真的研读有关德育方面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逐渐转变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结合语文的教学内容,研究德育渗透的方法,认清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影响的长远性。让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研究

在语文教育中要想把德育内容真正的渗透其中,就要求老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方向,不要只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而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掌舵者的语文老师,就该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使其产生共鸣,积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缺点,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学生。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运用到写作中

老师在语文教育中,要学会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审美因素,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引起学生与作者精神上的共鸣,并将这种审美能力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学会在自己的文章中选取合适的材料,体现文学的美。老师在对写作的方向上也要注重德育的渗透, 加强对学生选材、定题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质。

五、结束语

初中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德育工作不容忽视,将德育与初中语文教育结合是必然趋势。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中感受德育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青睐。而初中语文是一门将人文与审美相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德育内容,德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将初中语文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文化语意下一篇:教学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