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意

2024-10-15

文化语意(精选10篇)

文化语意 篇1

摘要:佤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佤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有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 有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及原始古老的宗教信仰。许多文章和著作都从民族学、民族史、民俗学以及社会科学等角度对佤族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文章对佤族器物进行了分类, 从设计学的角度, 分别从材质、制作工艺、功能、装饰纹样和使用情境五个方面对佤族特色器物长刀和木鼓进行分析, 并对其背后的文化语意进行了分析研究, 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佤族其独有的造物文化以及给当代设计以启示, 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佤族,器物设计,文化语意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云南的一个古老民族, 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古铜色皮肤和民风习俗, 主要生活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西盟、沧源、孟连三县, 山峦起伏, 平坝极少, 又称阿佤山区。自古以来, 因为佤族聚集地都地处边疆, 相对闭塞, 缺乏对外交流, 又因为交通不便, 佤族人民很少能够走出阿佤山。同时, 佤族先民的性格比较彪悍, 很多外族人也不敢贸然进入, 所以使得佤族与其他族群鲜少沟通。正是因为以上原因, 佤族的器物设计和造物文化一直保持着古朴的原始风貌, 他们信奉原始的自然崇拜, 相信万物有灵, 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精灵, 会给人们带来祸福。而这样的文化观念, 对其民族的造物思想以及设计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佤族器物设计发展状况

佤族的生活生产和造物设计也是极尽简单原始的, 据记载, 从明清开始, 佤族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 并从原始氏族的公社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村公社。然而与其他较先进的氏族比较, 社会发展仍较缓慢。生产方式水平较低下, 农业与手工业用具及其简陋原始, 生活用具及器物设计制造一般都趋于简洁, 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物尽其用, 适材而造。一直到解放前, 许多偏居深山的佤族人都还过着刀耕火种, 衣不蔽体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 在政府的帮助下, 佤族从贫穷原始的采摘渔猎走向了社会主义。如今佤族人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和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一起享受着现代文明。佤族民族传统的手工艺造物方式、独特的设计造物技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佤族器物设计分类

佤族器物, 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根据其使用情境的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餐饮器具, 包括餐饮具如饭盒、木拉等, 炊具如蒸饭筒、漏勺等, 灶具如三脚架、锅股等。

2. 生活用具, 包括打水用具如取水瓢、打水筒灯, 挑具如背篓、箩筐等, 乐器如葫芦笙、短笛等, 烟锅、刀具如砍刀、镰刀等。由于生活水平较低, 佤族房间内的陈设简单, 没有桌椅等精细复杂的家具, 只用竹席木板当床, 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

3. 生产工具, 包括耕作用的抓耙、脚耙、犁等, 粮食加工工具如石磨、簸箕等, 畜牧用具如牛鞍等, 渔猎织作工具如捕鸟器、捕鼠器等。

4. 节庆及祭祀用具, 包括举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时要用到的木鼓, 佤族传统新米节用到的竹筒, 传统剽牛仪式中用到的长刀、砍刀等。

三、佤族器物设计特点

佤族日常用器物种类众多, 本文选取了具有佤族民族特色的器物, 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刀和兼具实用功能和精神象征的木鼓进行设计学分析, 分别从其材质、制作工艺、功能、装饰纹样以及使用情境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 长刀

在造物的取材方面, 皆是阿佤山区常见的竹材,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长刀分为刀身和刀鞘两部分, 刀鞘采用了当地分布面积最大, 最广的丛生竹---龙竹制作。龙竹光滑坚硬, 纹理通直, 硬度大, 韧性强, 比起其他竹类更加经久耐用。刀身是铁制, 佤族打铁技艺历史久远, 村寨中都有铁匠, 且技术比较好。

制作工艺方面, 长刀全部都是手工制作。传统手工技艺是每个佤族人民的生存技能, 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佤族几乎人人都是手工艺人, 围绕着衣食住行的造物, 涵盖了佤族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长刀的刀身是利用火塘里的火, 将铁材锻打成型, 而刀鞘则是将龙竹进行切削成型, 然后用铁丝和麻线捆绑扎紧。长刀的整体造型简洁, 结构比较简单。

功能方面, 在以前, 部落征战的时候, 长刀是铁骨铮铮的武器, 用来征战四方。后来, 长刀被用来进行剽牛等祭祀活动, 甚至进行人头祭的时候也需要长刀。而追溯到解放初期, 长刀则开始逐步褪去了原始野蛮的功用, 开始从祭祀台上下来, 转变为用来打猎, 砍柴等其他日常活动。直到现在, 长刀已经演变成了佤族人民生活必须的用具。出门砍柴, 上山开路, 夜里防身, 或者平时制作工具时的削削砍砍, 都离不开长刀。在佤族人家, 长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甚至小孩子出门也会随身佩戴。以便放学回家的路上, 砍柴回来烧火做饭。

装饰纹样方面, 刀鞘或者刀柄上有彩色的璎珞缠绕。一般刀鞘上还会有麻线或者其他其他线绳编制的图案或者结扣, 一般呈菱形或三角形, 色彩或红或黄, 淡雅美观。

使用情境方面, 平日佩戴长刀时, 刀鞘上都绑有背带, 直接背在肩上, 一手扶着刀身就可以出门。使用时, 两手握住刀柄, 对准目标物, 用力砍下。如今, 长刀一般用来上山时开路, 或者砍柴以及制作修理家具和其他木制器物等。

2. 木鼓

材质方面, 木鼓是佤族远古文化的象征, 是佤族最原始最独特最神圣的一件器物。它选用粗大的红毛树, 取自中间笔直修长的一节树干做鼓身。由于红毛树形状高大挺拔, 且木质细腻, 硬度适中, 便于后期木鼓的雕刻和穿凿。红毛树纤维组织韧性强, 做出的木鼓声音清远浑厚, 可传到几里之外。

制作工艺方面, 木鼓的制作分为选料、拉鼓、制鼓、上架四个过程, 一般合称为“拉木鼓”。首先选择合适的红毛树, 用咒语驱散树鬼之后昼夜砍伐直到树倒下。然后将树干中间两米左右的一段砍下, 凿两个耳洞, 穿绳拉回村寨。路上要喊号子, 边拉边唱。回到寨子便要剽牛祭鼓, 举行仪式。祭鼓完毕开始制作木鼓, 剥去树皮, 把上部的两侧凿空, 分为四个部分, 深浅有别, 敲击时可以发出不同的声调。最后把木鼓固定在支架上, 放置在木鼓房。

功能方面, 就基本功能而言, 木鼓纯粹是一种打击乐器, 但随着民俗演变, 木鼓衍生出了一系列象征功能, 并表达出特殊的信息。在世俗生活和大的宗教活动中, 佤族都离不开木鼓, 因此木鼓有许多特殊功能。木鼓是佤族的神器, 具有神性, 是剽牛祭祀对象, 保佑阿佤人平安。木鼓还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寨子里一般德高望重的寨王才能负责举行宗教活动和专门管理木鼓。同时, 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件礼器, 木鼓在佤族的婚礼和丧礼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木鼓不同的鼓点代表着不同的信号, 或紧急求助或节庆聚会。随着历史的发展, 木鼓作为神器以及祭祀的功能已经慢慢消失, 更多的是作为礼器和乐器来用。

装饰纹样方面, 木鼓一直以纯朴厚重的形象出现在佤寨里, 一般没有任何装饰纹样和色彩, 但有些寨子的木鼓的鼓身上雕刻有牛头纹样, 这与佤族人民的宗教活动和祭祀行序有关。有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木鼓则用黑色、红色和黄色的颜料彩绘出圆形以及星形图案装饰, 引来游客的观赏。

使用情境方面, 以前寨子里遭遇重大事故, 会有人击鼓求助发出信号。如今作为一件乐器和礼器, 木鼓更多的使用在节庆宴会等气氛欢快的场合。在重要的节日里, 年轻的小伙子用力击打木鼓, 发出有节奏感的声音, 同时踩着鼓点, 跳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木鼓舞, 姑娘们也盛装打扮, 随着鼓点跳甩发舞。在激昂欢快的鼓声中, 节庆气氛达到高潮。

四、器物设计背后的文化语意初探

通过对长刀和木鼓的设计研究可以发现, 佤族的造物设计方面, 虽然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 但如今主要还是靠传统手工艺生产制作。自古以来, 虽然生产力不发达, 生产方式落后, 但是佤族人民依然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佤族的生活用具材质上都是当地盛产的木材和竹子, 就地取材, 因材造物, 功能性极强, 鲜少使用装饰纹样或者色彩, 保留着原材料本身的色泽, 有种古朴自然的美感。

佤族人的设计造物, 无论从材质、制作工艺、功能、装饰纹样还是使用情境, 都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个依赖自然, 讲究单纯质朴的民族。他们敬畏自然, 也依赖于自然。佤族设计造物现状也折射出了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 也反映出了佤族人民膜拜自然神, 无欲无求安闲自得的生活哲学, 这已经成为佤族人民的一种独特的生活观念和文化意境。

五、结语

文章从五个方面对佤族特有的器物, 长刀和木鼓的设计制作进行了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 并由此得出了佤族人民基于需求, 回归本真, 倡导自然原生的器物设计思想。在物欲横流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这个一切都用利益来衡量的物质社会, 缺少的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天真和随心而为的率直, 这种粗犷豪放而又细腻的民族风格和造物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现代文化背景下, 我们的设计要有新的发展, 需要回归本质, 在新科学和新技术的基础上, 对传统多一些挖掘和尊重, 更加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灵魂, 并结合当代现状, 不断继承和发扬, 做基于传统, 面向未来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富荣, 中国佤族文化[M].民族出版社, 2005.03.

[2]毕登程, 隋嘎, 司岗里文化新探[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04.

[3]徐志远, 佤山行云南西盟佤族社会调查纪实:1956-1957[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4]毕登程, 隋嘎, 司岗里 (佤族创世史诗) [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5]王毅, 远古司岗里——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M].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2.10.

文化语意 篇2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 民俗文化 产品语意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13-02

1 前言

产品语意学强调产品除必须具有功能外延含义以外,还需体现一定的人文内涵,即重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所产生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现如今千篇一律的造型模式已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以产品语意学理论为指导,将地域文化内涵融入到产品符号语意的表达中,是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需求的十分可行的设计方法,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等,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等省份,其中赫哲族为黑龙江省特有少数民族。这几个民族因长期生活于北方较为寒冷的气候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相近特色且又个性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以赫哲族为例,他们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沿江居住民族所特有的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赫哲民俗文化中闻名于世的鱼皮文化以及“木克楞”特色建筑文化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很值得我们艺术相关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赫哲族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文化精髓,总结归纳出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的共性,提炼成为可视化的图形符号,并将其以产品语意学研究方法作为指导,融入体现到现代家居产品的造型设计中,使其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造型语意中能够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2 通过产品语意体现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在通过产品语意来体现出文化内涵方面,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表现出对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衷,并将其中内在精髓应用于现代产品的设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其中我们较为熟悉的代表作如近几年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片中大量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功夫、禅境、庙宇、牌坊,以及我国四川地区古城镇街景等,动画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同时又保持了好莱坞本土的西化特征,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成功之作;另外,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其设计作品在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北欧人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哲学理念。

我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近年来,设计研究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将地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并以此来增加产品的人文内涵,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例如体现山西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茶具设计、以内蒙古传统建筑——蒙古包为原型设计的灯具等。

3 北方少数民族代表性民俗文化语意分析

3.1 赫哲族“鱼皮艺术”文化语意

赫哲人以渔猎为生,以鱼为食,又以鱼皮来缝制衣物。鱼皮文化是赫哲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核心体现,是赫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活理念的真实写照。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来讲,鱼皮文化反映出了赫哲人民的生活状态,鱼皮取自于大自然,是族人渔猎的副产物,赫哲人食鱼肉、衣鱼皮是长期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的文化积淀,正是这种积淀成为了赫哲族独立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重要特点,鱼皮文化可以说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徽征,现如今这种文化仍然完好的保留下来,并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文化界的重视,对其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国也将赫哲族鱼皮文化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其次,从审美的角度来讲,鱼皮就地取材,是大自然“恩赐”的物品,赫哲人凭借高超的审美品位将鱼皮按照自然的纹理进行拼接,鱼皮背部的花纹颜色较深,腹部的花纹颜色较浅,按照纹理进行排列后,形成了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独特的鱼皮纹理,这种纹理是变化万千的,具有着古朴、自然、神秘、典雅的特质。此外,在对鱼皮衣进行染色和装饰方面,赫哲人多使用深灰色、浅灰色、淡蓝色、白色来进行染色,很少有使用艳丽的色彩,如红色、紫色等,这种色彩与北方寒冷的冬季景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也反映出了赫哲人崇尚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哲学生活理念。

3.2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木刻楞、撮罗子文化语意

“撮罗子”也有称“撮罗安口”是一种使用桦树皮、树枝、兽皮、茅草搭建而成的具有“尖顶”的赫哲建筑形式,其形状类似于不规则的圆锥形。“撮罗子”造型简易,容易搭建,适合随时拆迁的使用环境。赫哲族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名为“木刻楞”,这是一种建于地面适合于永久居住的赫哲族传统特色建筑。赫哲族代表性传统建筑“撮罗子”、“木刻楞”等,其形式的形成发展与使用环境都能折射出赫哲族作为北方渔猎民族的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材料选用上,赫哲族建筑全部使用天然的树木,如杨木、桦木等,在建筑色彩中“撮罗子”体现出白桦皮的天然纹理,而“木刻楞”则是纯木的原色,这样的表现给人带来了原汁原味的自然体验,是一种“原生态”建筑。今天人们看惯了无数的体现高科技感的高楼大厦,在这种视觉疲劳的状态下,大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这种带有“原始森林”气息的原生态建筑,而赫哲族建筑正是这种原生态建筑的代表。在造型形式上,赫哲族建筑造型简易、无过多装饰,体现了良好的功能需求,但又不缺乏天然古朴的美感,建筑的形式与色彩能够与北方寒冷的冬季景致相协调,好比“就生长在那里一样。”这是赫哲人与自然同生,崇尚自然理念在建筑中的体现。

4 体现北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语意的灯具设计

经由上文中对北方少数民族代表赫哲族的代表性民族文化语意的研究与分析,确定本次设计的语意原型为“鱼皮艺术”与“撮罗子建筑”。将这两种文化中的元素符号进行归纳提炼,得到图1中所示的文化语意符号图形,并通过产品语意传达方法中的图像、象征、隐喻等设计手法将其应用到现代灯具设计的语意传达中,设计成果如图2所示。  “撮罗子”灯具产品语意分析:(1)造型语意:模拟“撮罗子”类圆锥形造型作为灯具的主体造型,并以条形物作为分隔圆锥表面的格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产品造型的画面效果,条横分布错落有致,具有一定的秩序美感;同时从功能角度来讲,桦木格栅还起着支撑灯具主体构架的作用。灯具造型使人很容易识别出其原型来源于赫哲族传统建筑——“撮罗子”,从其简易的造型中体现出北方渔猎、狩猎民族建筑搭建、拆卸方便的功能特点,从而反映出以赫哲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傍水而居,居住地点随季节更换的生活习俗特点;(2)材质语意:灯具主体材质选用鱼皮为制作材料,条行分隔物采用桦木原木,选用这些材料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鱼皮及原木材料天然、清新的原生态自然特性,同时也可以使灯具具备天然、原始原生态性格特征。通过灯具材质可以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制作建筑就地取材,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生活理念。(3)色彩语意:主体色彩为鱼皮天然淡黄色,配以木材的红色,给人一种柔和、温暖、亲切的心理感受。

5 结语

虽然现今我国设计界不乏有通过产品来体现出地域民族文化内涵的优秀之作,但相关理论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保持有浓郁原生态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引入到现代产品语意的设计中,为通过产品语意来体现地域民族文化内涵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并期望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未来推广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提升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能够贡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何明泉,蔡子纬.设计之文化意义初探[J].工业设计,1893,23(1).

[2] 王伟.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及现代设计[J].山西建筑,2007,(10).

文化语意 篇3

关键词:诗情,画意,乐语

1 艺术语意的真谛

当代的设计, 其实是在设计和引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环境艺术设计必须“以人为本”, 使建筑与建筑空间艺术化、人性化, 让人们的身心情感在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具有精神内涵的理想空间, 获得最大限度的愉悦和释放, 这是摆在每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前面的重要课题。

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语意的研究, 就是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等各种艺术语意的分析, 研究这三者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指导设计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艺术语意并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使设计作品艺术化、人性化, 让具体的人或具体的群体在其拥有的特定空间享受到充满艺术的并具有个性的语意关怀。

艺术并不是单纯描绘可见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和表现出来, 这就是艺术语意的真谛!

2“语意”在本文的基本概念

“语”, 通常指涉的是人类言说的动作与结果。另一方面, 也指代替语言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如灯语、手语、旗语等。[1]

正如人类的言说动作必然表达一定的涵义, 环境艺术设计也承载着多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涉及到音乐、美术、文学等多个领域。本文所指的“语意”, 具体为无声语言代替有声语言表达艺术设计的音乐、美术、文学等信息内容、意思、表情等。

3 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语意的三种类型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尼尔森·古德曼 (Nelson Goodman) 在《哲学在艺术中的地位》一书中, 简洁而精彩地论述了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建筑物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标致、传意、象征功能时, 才是一项艺术作品。”[2]

为了达到以上言说的“具有标致、传意、象征功能”的目的, 使设计的作品充满艺术的灵性, 笔者概括了以下三种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语意的类型。

3.1 诗情

诗情, 即诗中的情景和情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特指建筑以及建筑空间的布局和装饰方式, 其所产生的、可通过文字表达的或使人们可用心灵感应到的如诗意境和情志。诗情, 必须通过赋、比、兴, 特别是比、兴手法来表达。而比、兴可以解释为“一种艺术性的特征, 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一语。”[3]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的建筑 (园林建筑) 、传统建筑空间有着血与肉的紧密关系。以我国苏州的园林建筑为例, 其每一个景, 每一个建筑空间都有一首诗, 或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达到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目的, 因此, 诗歌可视为环境艺术和欣赏者 (或居者) 之间的媒介, 记录和传递两者之间的信息, 无论是由诗联想到景物, 还是由景物联想到诗, 均是人审美情感的体现。诗情可让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建筑或是建筑空间充满艺术灵动或者某种精神能量, 而不再是简单的建筑材料的堆砌物。例如, 苏州留园一角落的“华步小筑”, “以湖石作台、天竺少许, 悄然侍立锦川石, 蔓壁随布爬墙虎, 洞墙相隔狭长小径, 颇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4] (图1) 又如拙政园的扇面亭, 亭子很小, 而且仅有两把椅子, 但却引用宋代诗人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借此表达园主的高雅情操和意趣。 (图2)

3.2 画意

画意即绘画的语言以及绘画所产生的不可用语言来描述只可用心灵感受的意境和情思。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设计师往往用绘画的观察方式、构图方式以及写意的手法来进行设计和表达立意。笔者把环境艺术设计所指的画意概括为:神、势、韵、意。

“神”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好比画龙点睛。在特定的区域, 要使原本平淡无奇的自然的环境、室内空间具备一定的特点, 一定的风格形式, 突出其优点, 我们就需要“点睛”。例如在风景秀丽的湖面上设计一座大桥, 从画意出发, 首要考虑的就是“神”, 采用哪一种风格造型的桥, 才会使湖面增色, 且保持原有客观内容不被排挤, 要达到情因景而发, 景因情而活。

“势”反映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者的心理活动, 因感情起伏在作品虚实的对比中有一种势。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始终保持着对作品的一种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他对周围环境的感悟, 创作往往是在这种激情驱使下完成的, 因而作品中就存在了“势”这个概念。例如著名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伟大作品———法国的朗香教堂的外观, 就充满了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探索和对其派生出来的“粗野主义”的一种激情。

“韵”是指环境艺术中建筑和建筑空间的节奏、比例关系、动势变化以及序列性, 它能充分体现设计者对韵律和空间尺度的把握能力。

“意”是环境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人们在感受形式美时, 往往会产生联想, 化景物为情思。设计师有意地将主观的情感移入作品中所设计的造型、场景、空间, 这些物质基础可以让人产生情思和联想, 从而达到成功营造能够激发观者产生超然画外意象、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最高境界。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 如竹子造景的一些手法“移竹当窗”、“粉墙竹影”, 就是绘画艺术的写意手法应用于竹子景观设计的。苏州有许多名园, 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 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 各有特点并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但是从总的造园手法来看, 就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所谓“画意”即此。

美学家宗白华曾说过“人的心中情思起伏, 博览变化, 仪态万千, 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用如量表出, 只有大自然的全副生动的山川草木, 云烟山明晦, 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5]

3.3 乐语

乐语, 顾名思义即音乐之语言。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曾说“概括的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6]而著名的德国诗人、色彩学家歌德也说过:“建筑所引起的心情, 很接近音乐的效果。”[7]

本文所指的乐语, 是无声的音乐语言, 是设计师通过精心勾勒的结构、独运匠心的布局、奇妙的线条、斑斓的色彩、物件的陈设等, 犹如一部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复调一样, 在建筑或建筑空间传递给人们心灵的一种特殊的音乐信息, 它使人们获得不能言传的美妙意会。

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其关系可以二者比对简单说明。建筑 (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师以直观的造型语言构架建筑体与物理空间, 而音乐设计师则以直觉的音响语言创造音乐的建筑体与情感空间。下图为音乐创作与环境艺术设计共同的美的形式因素与共同遵循的美学法则, 如表1所示。

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一文中也谈到:“节奏和韵律是构成一座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 “……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8]文中以北京天宁寺塔为例: (图3)

由于艺术的共通之处, “彼此相互联系, 吸取、交融成综合。建筑师常常在音乐的陶冶里, 激起设计蓝图的灵感和韵律;音乐家则从建筑的联想中, 捕捉交响乐曲的动机和旋律。”[9]据传, 德国的伟大作曲家门德尔松置身于古罗马废墟时曾激动地说:“音乐就在这里, 它从四面八方在这里震响着!”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诗情、画意、乐语三者的表现手段既有差别, 但又能互补:具有画意的设计通过视觉形象来传达感情;诗情则通过能被理性了解来陈述;而音乐则直接地通过赤裸的感情去宣泄。诗情、画意、表达不尽之处, 就是音乐的开始, 所以, 当我们谈到表现各种程度的激情和最细腻的感情色彩时, 我们总是看到音乐的威力。正如法国伟大的作曲家圣-桑所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 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 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也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心灵状态’。”[10]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尼尔森·古德曼 (Nelson Goodman) 哲学在艺术中的地位[M].

[3]王元化.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M].

[4]辛华泉.空间构成[M].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

[6][德]谢林.艺术哲学[M].

[7][德]歌德.歌德谈话录[M].153.

[8]梁思成.建筑和建筑的艺术[M].

[9]项祖华.建筑与音乐[M].

“语意不明”的语病辨析 篇4

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隆重简短的欢送仪式之后,这架飞机开始了大陆民航56年来的首次台湾之旅。

B.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C. 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D. 在美国家庭中,汉语已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又一种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

这道题主要是辨析“语意不明确”这一类语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C项中“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到底是“他”批评了很多饮食习惯不良的人,还是“他”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语意不明确。

语意不明有“费解”和“歧义”两种类型。

一、费解

费解指句子不明其意。如:

1.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句中“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在归途中要做的事”。

2.从60岁到99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好像59岁以下和100 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而作者的本意是指“60岁以上”。

二、歧义

同一个句子的表达,不同的人去读可能会有不同理解,如果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法,表达不明白就容易造成歧义现象。

第一种歧义现象:两种解释一正一误。如:

3.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

这一句容易使人误会为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应该把“和”字改为“夹”字,或者在“一辆”后面加“漆了”二字。

4.在几天时间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5公斤),精神非常愉快。

这一句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重量最高有5公斤,这不符合事实。 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

第二种歧义现象:两个解释都可能。如:

5.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公里。

句中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公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公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公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公里”。

6.介绍菲律宾的一部权威著作。

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介绍一部权威著作,这部著作是菲律宾的”,也可以解释为“这部权威著作是介绍菲律宾的”。

7.十多位家长和老师在一起探讨有关学生的教育问题。

“家长和老师”是并列短语,“十多位”是专指“家长”,还是把“家长和老师”都包括在其中呢?因此,可改为“老师和十多位家长”,或改为“共有十多位家长和老师”。

第三种歧义现象:把读者引入歧途。

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 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如: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

从字面上看,是说“妇女彼此之间在法律上平等”,但是实际上作者是说“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

9.制造郑州花园口决口,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 万人口。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到语意解读 篇5

在言语交际中, 人们都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传递的信息, 因此他们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原则。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 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 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或者说, 合作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或方向。人类的语言交际是随着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的, 如果人人都遵守合作原则, 谈话会变得单调而毫无悬念。

二、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的四种情况

(一) 数量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按照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说话者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 提供给对方所期待的信息量, 即按照说话者的原始目的, 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不能多说也不能少说。违反数量准则的第一条是信息量的不足, 即说话人所说的话不包含需要的信息。如:A:你刚刚到哪里去了?B:到外面去了。在这个对话中, B的简单回答故意违反了量的准则, 没有提供足够量的信息, 想让A感到他不愿意详细作答, 暗含了他不愿说出自己的去向, 有“我去哪里与你无关”的含义。

(二) 质量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故意违反质准则的情况,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尤其是诗词当中可以经常见到;比如李白《蜀道难》中写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显然, 蜀道难的程度在这里被极度地夸大了。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违反质量准则的夸张手法, 把蜀道难的程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 关联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按照合作原则的关联准则, 问话人和回话人似乎应该问啥答啥, 否则就会显得答非所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稍加留意, 我们不难发现问东答西的情况实在是屡见不鲜。如:A:吃饭了么, 一起去吧?B:我刚刚从食堂回来。在这个例子中, B没有正面回答A的提问, 即没有回答“去”还是“不去”的问题。按照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A断定B的回答是“合作”的。如果B的话为真, 在现时情况下, A肯定是吃过的;如果B的话为假, 则A断定B不愿意与其一起吃饭。因此, B的回答在这里是否定的回答。

(四) 方式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违反方式准则的情况指的是, “人们不用那种语言本身为我们提供的简洁的、通常使用的方式去说话。而是拐弯抹角、咬文嚼字地去说话, 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如:“……我即刻胆怯起来了, 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 ‘那是……实在, 我说不清……其实, 究竟有没有魂灵, 我也说不清。’” (鲁迅《祝福》) 在这里, 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 而是采用暗示的手法。即用含混、闪烁的话, 既使作者的本意模糊起来, 又使读者能够隐隐约约地得到暗示。

三、从会话含义到语用推理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 违反合作原则的非常多。但这并不是讲, 违反了合作原则有碍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或者有碍于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如果在交际中和文学作品中, 都刻意去遵守合作原则, 那么, 交际将会变得呆板僵硬, 文学作品将会变得单调平淡而失去价值。相反, 正是由于违反合作原则的出现, 才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 使作品有揣摩欣赏的余地。合作原则的理论, 有利于我们对交际语言和文学作品的解读。要想真正弄懂说话者或文学作品的含义, 必须进行语用推理。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 要做到成功的语用推理, 我们就要做到:把握数量准则, 理解话语表面的语义;把握质量准则, 理解交际的目的意图;把握关联准则, 了解相关的语境知识;把握方式准则, 利用逻辑推理。

四、结语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学说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 激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它的这个理论体系不断地被完善。虽然它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交际是否必须合作, 说话人是不是必然地遵守着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或准则等。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会话合作学说作进一步的探讨。尤其是在文学作品领域, 它有助于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54.

[2]唐家璇.交际语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19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182.

手机造型设计中语意的传达 篇6

一、形态元素

物体的形态是我们认知的主要参考依据, 手机也不例外。形态元素是表现手机设计美感与语意的依据。什么是形态呢?形态具体是指———建立在物体外观轮廓形状的基础上, 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形态元素在手机造型设计中非常重要, 每款手机产品都是由基本形态组合而成的, 所以手机形态也具有较强的个性。如机身的大小、厚薄、方圆等。从几何学上来看, 点、线、面是使用者认知的主要造型元素。所有的形态元素都是由最基本的点、线、面所构成的, 这些点、线、面的基本元素, 传达了丰富的语意性, 如轻重、动静、缩胀、软硬等等。如梯形给人稳定感与沉重感。而三角形给人不稳定感与时尚感。圆形系列往往给人带来强烈强烈的跳动感, 方形系列趋于停滞的感觉。全身饱满的形态常常有膨胀感, 细长的形态具有柔软度。圆形和钝角形状往往呈现柔软, 温和的感觉, 方形和角度的形状往往呈现硬朗, 锋利的感觉。不同的语意也正是通过形态元素来传达, 如高贵的、时尚的、经典的、奢华的、实用的、卡通的等等。

随着《变形金刚》的热映, 让人在不经意间回忆起童年的动漫记忆, 在现实的变形生活中, 一位韩国网友就根据变形金刚设计出一款可随意变形的金刚手机, 为此让我们惊叹, 变形手机原来也可以变成“金刚”。该原始手机采用了日韩流行的折叠造型风格, 但其实内有乾坤, 手机不仅打开后可变成一部普通的移动电话, 还可以继续分解成为我们手机中的变形霸王, 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新鲜视觉。

来自匈牙利的设计公司Egy Studio近日公布了他们为华硕设计的概念手机“Aura”, 厚度仅6mm, 比目前世界最薄的三星5.9毫米手机仅厚0.1mm。有3.9寸液晶屏幕, 占据了整个表面, 而拥有导航方向, 拨打挂机等按键的操控面板可在表面滑动, 滑至底端时就是一款PDA式智能手机, 并可横向显示。而当滑至屏幕中段, 则下方可显示虚拟数字键盘, 回归手机的普通操作模式, 左侧还可拉出完整的QWERTY键盘。

二、色彩元素

色彩感觉是手机形态比较重要的部分, 与手机造型相比较, 手机的色彩有时更为重要, 比如一般情况下手机使用者在购买手机时, 首先接受的是手机的颜色信息, 然后才是形态。所以, 手机的色彩在手机的语意信息传达中是非常重要的。色彩为手机造型设计, 手机产品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特征。如手机的色相, 明暗对比度, 与色彩对比度。

根据手机色彩元素的色相, 明暗对比度, 与色彩对比度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意, 体现了不同的冷暖感、缩胀感、轻重感、动静感、软硬感和远近感。每种色彩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性格属性, 产生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喻意和象征义。色彩的语意联想:如红色代表太阳或血液, 表示热情, 坚强, 抵挡与警告。黄色代表光明, 暗示希望, 智慧和力量。蓝色代表冷静, 象征广阔的和神圣。绿色代表安静, 表示和平, 安全和活力。紫色代表不安;表示嫉妒, 高贵和神秘。棕色代表柔软, 代表健康和收获。黑色代表平静, 暗示冷与邪恶。白色代表安静, 代表干净, 明亮和永恒。灰色代表安静和低调。

手机色彩元素在使用者中, 传递语意的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并能左右使用者对手机的认知。比如青年人喜欢鲜艳明亮的手机色彩, 如红色、橙色;而年长者则多半选择黑色、银灰色、深蓝色等成熟稳重的色彩。例如:三洋时尚概念手机———INFOBAR2, 就是靠多使用者对彩吸引视觉。INFOBAR2拥有多彩的颜色选择, 在新潮的时代中抢眼的机身给我们带来养眼的时尚视觉。其创新的长方形糖果造型, 并在四侧轻轻下滑仿佛逐渐熔化的前兆, 而适度的轻微环绕更是迎合人体工程学设计, 彰显出现在的时尚气息。

三、材质元素

材质是我们认知手机产品的又一重要元素。材质在狭义上是指工业生产和加工所使用的物质, 它可以直接加工制作成成品。在广义上是指材料性质的组织与材料表面的视觉和触觉效应。材质是产品设计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是产品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必须通过的材料和过程可以转化为真正的产品, 材料和技术通过设计实现自己的价值。

材质元素的语意传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种新型材质的运用, 足以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例如苹果电脑i MAC, 它成功的运用透明塑料这种新型材质, 打破了彩色塑料材质的局限性, 使之得以广泛应用。

手机的材质元素是手机触感的物质承担者, 是手机产品与使用者进行语意传达的最最直接和重要的方面。比如:中兴U880机身背部采用磨砂材质可以大大提高手机手感的舒适度。豪雅推第二代奢侈手机采用碳纤维材质, 也为手机增加了卖点。另外触控手机屏幕的材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直接关系到手机的使用, 目前较为常见的就是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简称TFT, 另外还有迈向3D世界的LCD屏幕, 高端的OLED屏幕, 炫丽又省电的AMOLED屏幕, 一贯优秀的ASV屏幕, 家电液晶技术的IPS屏幕等等。合适的材质元素可以成为手机的卖点, 丰富手机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传递。反之, 错误的或者是不适合的材质元素, 对手机语意的传达也是欠缺的。

综上所述, 不同的形态元素、色彩元素和材质元素作为手机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各自承担着向使用者传达语意的重要作用, 从而给使用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简单的说, 手机造型设计中语意传达的过程, 就是一个手机设计师与手机使用者进行情感交互的过程, 而手机造型就是该过程的载体。在设计过程中, 手机设计师首先要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转化成为手机造型的各方面的元素注入到手机中, 表现为所传达的语意;接着手机的使用者再通过对手机造型的认知, 感知手机造型中的情感因素, 体会设计师的语意。当两者一致的, 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体现得更充分, 更加合理。创造性利用形态、色彩和材质等基本元素, 手机将会更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和心理需要。手机造型设计中语意的传达是否成功, 能否满足手机使用者不同的审美与心理需求, 已经成为现代手机设计师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盛传新.3G手机形态语意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文化语意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中城市、旅游目的地商业经营场所的硬件设施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完善软件环境建设, 尤其是设置合理、汉英翻译得法的公示语成为目前在国际化都市、旅游目的地大环境中创建更加开放的、人性化小环境的当务之急。

一、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意义

商业经营场所设置的公示语服务于经营机构的营销目标和消费者消费需求, 在宏观环境明显体现多元文化或主流文化特点的情况下, 商场的微观环境却突出了“亚文化”环境的趋同特点。因此, 在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方面“功能对等, 转换对应”的翻译准则在这一特定“文本”转换实践中的可行性得到验证。

商业经营场所设置公示语在使用中所展示的信息状态既有“静态”, 也有“动态”。公示语在使用中所体现的信息状态是汉英公示语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转换对应、词汇的词性选择和使用、语句风格展现的关键因素。

1、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信息的“静态”意义

商业经营场所设置的公示语突出服务、指示功能, 如:免税店Tax Free、购物商城Shopping Mall、中国土特产品Chinese Products、宠物商店Pet Shop、购物推车Shopping Cart、2005新款2005 Model等, 展示的往往是“静态”意义的信息。

2、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信息的“动态”意义

商业经营场所设置的公示语突出提示、限制、强制、呼唤功能, 如:不接受信用卡No Credit Card、送货上门Delivery to Your Door、欢迎惠顾Enquiries and Orders Are Welcome、紧握扶手Hold the Hand Rail、当心不要遗忘携带物品Take Care, Not to Leave Things Behind等, 更多地使用展现“动态”意义的语汇表达。

“静态”公示语与“动态”公示语的有机结合, 恰当摆布, 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消费信息的需求, 有效提高消费满意度;“动态”公示语摆布位置失当或过于频密则会使消费者眼花缭乱, 整体营销环境也会显得杂乱无章。

二、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营销与社会功能

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的设置与翻译重点服务于商场的营销和社会两大重要功能。为此, 商业经营场所内外设置的公示语依据消费者类别和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分为引发兴趣、提供信息、加深理解、促进行动、巩固形象、服务社会等突出的促销公关功能。

1、引发兴趣

这类公示语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激发消费兴趣, 或筛选特定消费群体为目的, 所以更多地设置于商家门面、橱窗、外围等处, 如:开业纪念特卖Anniversary Sale、货品齐全Comprehensive Stock、名特优产品Famous Local Quality Special Goods、中华老字号China Long Standing Shop、最后机会Last Chance to Buy等。

2、提供信息

这类公示语以提供服务和消费信息为主, 指示、导向消费者消费的类别和区域, 如:美容化妆品Beauty Products、服饰Fashion Accessories、男人用品Men’s Store、露营装备Camping Equipment等。

3、加深理解

使消费者对商业经营机构的经营有更多的理解和好感, 为消费者采取消费行动做好铺垫, 如:薄利多销More Sales at a Low Profit、畅销海内外Enjoy a good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无假冒产品商场Fake Commodity Free Store等。

4、促进行动

将消费者消费行为推向高潮, 实现消费, 如:八折优惠2 0%Off、今日特价Daily Special、服务快捷Quick Service、当日可取Daily Service、免费送货Free Delivery等。

5、巩固形象

商业经营机构不仅要促进消费者即时的消费, 还要通过公示语使用为树立、巩固良好企业形象,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培养消费者的“忠诚”, 提升企业的“美誉度”、“知名度”服务, 如:顾客第一信誉至上Customers First and Credit First、和气生财Harmony Brings Wealth、服务监督电话Service Supervision Phone、我们关注!欢迎批评!We care!We want your comments!等。

6、服务社会

商业机构既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为社会公益事业效力, 如:

共同努力, 世界更精彩。Working together, we can make a world of difference.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ocialism is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

拯救自然, 拯救世界。Save the wildness and save the world.

牺牲环境, 发展无望。Noeconomy without environment.

三、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信息的应用功能

商业经营场所设置的公示语满足的不仅是经营者销售推广的需求, 更包括了旅游者、在华外籍人士的文化、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商业经营场所的公示语依据对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突出的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明确的应用功能。

1、指示性公示语

指示性公示语体现的是周到的信息服务, 没有任何限制、强制意义。因此语言应用也不一定要求公众去采取何种行动, 其功能在于指示服务内容、服务设施, 如:服务咨询Information、经营服务范围Business and Service、化妆品部、Cosmetics、货运电梯Freight Lift、专卖店Boutique等。

2、提示性公示语

提示性公示语仅起提示作用, 没有严格的约束性, 使用广泛, 如:请在黄线后等候Wait Here、售完Sold Out、此路不通No Thoroughfare、小心扒手Beware of Pickpocket、加收10%服务费10%Service Charge、非饮用水Not Drinkable等。

3、限制性公示语

限制性公示语对消费者的行为提出某些限制、约束要求, 语言应用直接了当, 但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 如:谢绝更换No Exchange、现金支付Pay in Cash、残疾人通道Handicapped Only、钱款当面点清, 离柜概不负责Complete Transaction Before Leaving the Counter等。

4、强制性公示语

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消费者必须采取或不得采取何种行动, 语言应用直白、强制、没有商量余地, 如: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No Admittance in Sloppy Dresses、紧急出口保持通畅Keep Clear Emergency Exit、严禁吸烟No Smoking、请勿触摸Don’t Touch等。

摘要:商业经营场所设置的公示语在使用中所展示的信息状态既有“静态”, 也有“动态”。公示语的设置与翻译重点服务于商场的营销和社会两大突出功能。为此, 商场内外设置的公示语依据消费需求、消费过程分为引发兴趣、提供信息、加深理解、促进行动、巩固形象、服务社会等突出的促销功能。商场的公示语在提供给消费者服务信息方面具有突出的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明确的应用功能。商场英语公示语广泛使用名词、动词、动名词、词组、短语、缩略语、文字与标志组合、现在时态、祈使句和规范性、标准性语汇、语汇简洁措辞精确、遵守严格的法律规范、部分公示语还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了解了商业经营场所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和信息状态, 便较容易精准判定公示语翻译中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和词语选择, 实现功能对等, 转换对应。

中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语意营造 篇8

1 中式文化

中式文化在设计中表现的是一种稳重大方的气势,按一定的格局布置空间,其间明清家具的摆放、字画古玩的陈设、装饰纹样的绘制、造园手法等,都采用对称、均衡的手法,整个空间具有获得沉稳古典雅致的氛围。这种取其传统本身的元素、造型、色调、材质来再现古风古貌的设计手法,称为中式风格。新中式传统风格则主要以现代与古典两元素的结合,以一种清新、简约、多面的风情来搭配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其设计思路灵活多变、个性突出,使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装饰风格相得益彰,迥异的风格相互融合。结合现代人对中式风格的新思想和新需求,推陈出新混搭出具有创意、时尚的新风范。

2 中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设计原则

1)设计中运用简约、质朴、自然的美学观,体现古雅中见精致、简约中见丰富的视觉效果。如采用构图中的重复和图案形成韵律之美,通过疏密、虚实渗透形成主次层次关系。合理选择搭配饰件,将简洁的时代感和传统的古典美、中式与西式合二为一。处理好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联系,将室外自然景物元素通过室内陈设的开敞、交流,形成室内外空间相互融洽的自然意境。2)把中式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空间设计中的元素,在这里有两个概念。一种是借鉴传统原有的固定符号进行装饰。对传统的材料、纹饰、图案、家具、构件等的组合,具有回顾历史、传承文脉、古色古香的特点。另一种是将传统原符号的整体或局部作概括、简化和抽象的提炼,以现代的形式美感诠释传统的文化。将传统符号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组合的方式进行整合,使表现形式具有新的延伸和拓展、分解与重构,以富有时代特征的独特视觉形象出现在现代空间中。3)明确表述传统审美意蕴的文化特征,使形与意恰到好处得以呈现。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特征的文化符号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以图案和纹饰最为普遍,每个纹饰或图形都体现了特定的精神涵义,寓意深刻。如:体现道家思想的有八仙、八卦等纹饰,体现佛家思想的有莲花、飞天、菩提树等纹饰,体现儒家思想的有龙凤呈祥、三阳开泰等。将特定文化意蕴以有形的符号表达出来,成为建筑和室内空间体现审美文化意蕴的重要途径。

3 中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语意表达

居住空间指人们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包括玄关、客厅、餐厅、厨房、书房、卧室、卫生间等不同功能的房间,这些居室有着不同的平面区域、朝向方位、层高。在此探讨中式风格与新中式风格在不同空间的设计语意表达。

3.1 玄关

中式玄关,在玄关处可放置一张古典桌,既作为装饰又可以放置花瓶,与整个住宅风格协调。玄关空间较小,在墙上可安置玄关镜,使空间有加大扩展的效果。再搭配窗花、中式镂空木花格、雕花木门、明清家具、古董陶瓷、羊皮纸瓜灯等元素来体现东方神韵。如:一尊佛像放置矮柜上,石头砌成的墙面仍留有凹凸不平的纹理,让人感觉设计带来的质朴传统随意生活。圆形拱门后两支梅花伸出来,再搭配中式家具,将古典主义发挥到极致,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3.2 客厅

沙发区域,作为客厅的主要装饰重点,沙发周边的设计营造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打造一个中式风格的客厅,通常会选择传统或新中式风格的沙发及带有古韵味的中式陈设小品来共同渲染氛围。如:一个古朴雅致的屏风、一扇精雕细刻的格窗、一盏古色古香的宫灯……都能将中式意境演绎的绘声绘色。一副苍劲有力的书法字画更能突显业主的深厚文化底蕴,让人进入客厅感受到的是清闲雅致的居住氛围。如:中式家具,主要借鉴的是明清塌、边柜、茶几、太师椅等,材质多以红木、紫檀木、黄花梨等为主。新中式家具,主要借鉴明清时期的造型并加以改良,使其造型简洁明了、色彩可喷白并加入西式元素。陈设小品可以选择窗格、宫灯、扇面、木砖石雕刻、兰花盆景、茶具、佛手摆件、青花瓷。造型采用中式的窗扇图案纹理。

3.3 电视墙

电视墙作为客厅的中心,一直以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电视墙周边陈设则往往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中式风格可以借助于空间清雅气质的呈现,一般都加入了现代的元素,表现出一种新中式风貌,至于空间的古韵更多的借助于周边陈设品的营造。如:镂空的屏风与厅顶的中式纹理设计、彰显汉字文化的壁纸、原木地板与墙面中式元素的陈设品渲染的中式氛围、古董摆件上斑驳的纹理都能无形中增强空间的古典韵味。

3.4 餐厅

古代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出于礼节,常一家之主用餐,其余人则侍奉。或是将餐饮分至下面各院自行用膳。近代小家庭的兴起,家中就餐区域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设计师通过对餐厅的整体布局的把握,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重视和怀旧之情。如:空间多采用LED小灯,灯笼则起装饰作用不直接提供照明,营造出浓郁的中式风情。圆形的中式餐桌与天花的中国画、周边的博古架、屏风隔断、高背太师餐椅,突显宁静悠远的独特氛围。梅兰竹菊等元素在壁纸图案的运用将中式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色彩上选择青灰色调,让空间显得更加静谧舒适。

3.5 厨房

厨房设计通常将橱柜、厨具和各种厨用家电按其形状、尺寸及使用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巧妙搭配,实现厨房一体化。厨房的设计在传统设计中主要围绕着功能展开,厨房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追求空间设计的审美与舒适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中式窗扇作为隔断分隔厨房与就餐区,顶棚作木格栅吊顶配以中式吊灯,地面铺设复古中式印花地砖,绿漆门、红橱柜,色彩的强烈对比足以让餐厅有一种怀旧的情感。

3.6 卧室

中国传统的居室很讲究空间的层次感,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在中式风格中得以显现。根据住宅的使用人数的不同,作出相应的分隔功能区域,利用哑口或博古架的简化设计来区分。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使用中式屏风或窗棂。在卧室中着重设计的是床头区域,如:床头上方以红色作为亮点,利用空间中其他区域的灰白色调,使得红色成为了视觉中心。整体感觉中式格调清新可见。床头灯的选择可以借助传统的灯具造型或新式材料技术再设计的样式,让灯光充满空间体现温暖古典的气息。卧室中加入一些古色古香的床品陈设、实木家具、巨幅梅花牡丹、中国水墨画元素等,都会让空间更加灵动。卧室的中式风格更倾向于表达空间的文化内涵,体现主人的古典气质与文化层次,使整个空间呈现出宁静、古典、雅致的意境。

3.7 书房

中式书房本身具备一种雍容典雅的气质、浅淡的情怀。天花的设计中,色调可以选择典雅、明净、柔和的浅色。地面的铺设应该以深色地板、花色地毯为主,体现中式书房的古典理念。木质家具除了红木书柜、红木书桌、红木太师椅还可配备沙发、茶几,对于喜欢收藏的主人来说,博古架必不可缺。传统的中式书房的软装饰除了佛像古玩、文房四宝、茶艺,更多的则体现在墙面装饰上,如:书法绘画作品、绣品、佛像壁画、木格镂空的装饰挂件等,大多为清雅、端丽、雍美的作品。新中式的书房在色调上可采用黑白搭配,如:白色木镂空纹案在深木色材质中,黑色书桌配白色太师椅、白色书架,周围配以巨大荷花照片,显得整个空间朴实无华、宁静深沉。

4 结语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式风格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承载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东方文化的独特意境,让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于此。面对着国际化的今天,倡导现代化的理念与民族个性、文脉传承的结合成为了设计中的一个新的课题。第37卷第36期山西2 0 1 1年1 2月

摘要:对中式风格和中式文化的概念进行了介绍,结合中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设计原则,分别阐述了中式风格在玄关、客厅、电视墙、餐厅、卧室、书房等不同居住空间中的语意表达方法,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中式文化,中式风格,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潘吾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高祥生.室内陈设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吴维.简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Z].2001.

情到至深处,无语意更浓 篇9

一、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符合古代文人表达感情的习惯。他们往往不是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渗透到笔下看似平常平淡的景物中,让读者自己去品悟,从而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这样一篇佳作,文章通篇没有出现“依恋”“不舍”等字眼,但最后的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却曲折道尽了这种不舍,我们仿佛看到了他那愈行愈远的朋友,还有那痴痴伫立不忍离开的诗人。目睹此景,还需要什么表白?有心人自能领会这深沉缠绵的感情。

运用这种方式抒情,景和情大多是和谐一致的,即哀景显哀情,乐景显乐情;但有时情和景也可能是相反相成的,如以乐景写哀情等。但无论哪种,景都是为情服务的,不能为单纯写景而写景,而要通过写景达到“动人心扉”的目的。

二、梦境幻觉,曲折表意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现实生活中人物情感的曲折反映,描写梦境幻觉,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在文学作品里,借梦和幻觉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常用的手法。如苏东坡《江城子》悼亡妻之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里,作者就是借梦境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对亡妻的朝思暮想,不能忘怀。所以即使在妻子去世十年之后,作者在梦中仍与妻子相逢,让人真正体味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味。

梦境和幻觉的描写,因为往往与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者夸大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所以比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三、描写细节,反复渲染

一提起散文《背影》,大家脑海中就会立刻出现朱自清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深入人心得益于细节反复呈现的技巧。朱自清在文章中先是非常细致地描写了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文末写到“最近两年不见”之后,我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在这里,文章没有直接抒写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以及悔恨等复杂的情感,而是将终生难忘的一个定格画面,再次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也跟着回味那种种细节,感受父亲的音容笑貌,这样自然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叹惋等强烈的情感。

成功的细节描写,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极易感动读者。而细节的反复出现,则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除了凸显人物鲜明的特征,还可以使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绵长。

四、借物抒情,情移于物

古人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而借物抒情就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末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就是借助“枇杷树”这一物象来完成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记载着夫妻植树时的甜蜜,记载着作者睹物思人的惆怅,也记载着光阴的流逝和绵绵的痛苦。正所谓“不思量,自难忘”,这里不言情而情无限,一棵树让人想见作者的深情与眷恋。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要求在描写物象时,把物象与所写人物紧密结合起来,以物象为载体,使物象承载着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和情味,收到饶有意味的艺术效果。

五、反常情感,感人肺腑

在文学作品中,以悲写喜,以喜写悲的情况时有所见,文学创作的实践证明,作家在创作时处理好悲与喜的辩证关系,其作品往往更加具有艺术韵味和艺术情趣。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作者用泪来表现她的悲痛。但在知道宝玉要娶宝钗时,她去探望宝玉,却是这样一番情形:“黛玉笑着道:‘宝二爷在家么?’袭人不知底里,刚要答言,只见紫鹃在黛玉身后和她努嘴,指着黛玉,又摇摇手儿。袭人不解何意,也不敢言语。黛玉却也不理会,自己走进房来。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座,只瞅着嘻嘻地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这段文字写的感人至深,黛玉和宝玉这里的“笑”,给人一种极度悲哀的感觉。这是任何号啕大哭都无法代替的强烈悲痛的宣泄,让人感到凄戚不忍。作者在这里以“喜”的情态写出了“悲”的本质。

这种手法一般用来表现大喜或者大悲的情感,比直接抒情更能感人肺腑,它能让读者感受到事件对人物的影响之深,感受到人物对事件的关注与在乎程度,感受到人物来不及宣泄的情感,触摸到人物最真实的灵魂。

当然,含蓄抒情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介绍这些抒情方法,希望同学们写作时,在抒发真挚感情之余,要力争富有文采、韵味、艺术性,与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引人深思的目的。

《例析情景类语用题解题技巧》参考答案

1.(示例)尊敬的华南大学的各位代表: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粤中学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感谢华南大学为我校无私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

(最后,)再次向华南大学表达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示例):史先生,我非常非常感激你,是你捐赠肝脏救了我的生命…….(如果对“患者,逝者,感激”三者的说法没有去换位思考,丢分很惨)。

3. 示例“ ○1 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2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肴行吗?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

4.示例: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2011年8月24日上午9时至8月31日下午5时,网址为www.hpta.com);现场报名报名时间为8月31前,地点在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办公室。

5.示例:老师,今天到您家请教问题,您不在,拙作(论文)交给尊夫人了,请斧正。我改日再登门求教。祝您愉快!李小可

6.“闲适”示例:人散后,新月依旧舒眉头,清风恰似你的温柔。人走香却留,芬芳飘满楼。月淡如水,心静似水,虽散不寂寞,相约到永久。

“凄清”示例:人散后,椅空、茶冷、夜凉,四周一片空灵;热闹远去,冷清却登场。望苍天,月如钩,一股离愁涌心头。一个人的舞台,只有寂寞在喝彩。

7.答案示例: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弯刀、豪情填膺。送别诗是陌阳江边的一株杨柳,温柔而妩媚,古道、轻舟、晓风、残月、愁绪满怀。

8.按分析的思路和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9.示例:选—被选出来的人,应该事事走在别人前面。舒—舍予即忘我,这是何等舒畅的境界。值----人生要有价值,首先要正直。起—欲要崛起,必须走自己的路。

10.我更喜欢庄子。庄子热爱生命,追求自由,他的文章中有一种博大的境界,没有孔子文章中那些道德说教的仁呀,礼呀等,他的文章中充满自然的天籁,有哲学的高度和人格的亮色,他与孔子是鸿鹄与燕雀之别。

11.示例: 悲观的人埋怨风向,乐观的人期待风向改变,现实的人则调整风帆。此刻,我想到一支歌——《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能接受。同学们,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意与你分担所有。

12.就不要抱怨不能发出太阳的光辉 假如你是一只鲲鹏 就决不能满足于燕雀的志趣。

13.(1)我们会帮你出名,但你必须要知道: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2)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14.(1)看看我还能帮你做什么? (2)我非常想帮助你,但我们公司另有专人负责。我给你一个电话,或者我帮你打电话联系,好吗?

15.(1)欢迎您届时惠顾 (2)敬请您届时光临指导(3)务必准时出席(4)到时候一定回来

16.②“您一戴上就像‘大款’”改为“您戴上很有风度(或很华贵)”③将“弱队”去掉。⑤“拜读”改为“费心一读”,“雅趣”改为“爱好”,“斧正”改为“修改”⑥“毁灭”改为“燃烧”或“奉献”“牺牲”等

文化语意 篇10

一、彝族舞蹈及其类别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其舞蹈风格古朴凝练,种类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追根溯源,这与古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源自于古羌。彝族及其先民进入凉山之后,其舞蹈文化即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长期延续。因此,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当地社会形态的痕迹。彝族舞蹈的形成期约在公元8到10世纪,那时庙会舞、巫舞、佛舞以及各类乐舞颇为盛行,至今有些歌舞还留存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据统计,有超过170多种彝族民间舞蹈,以及1900多种跳跃方法。

根据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分,彝族舞蹈主要分为集体舞与独舞,此中以集体舞为主,如“跳月”“跳歌”“跳乐”“锅庄舞”和“打歌舞”等。彝族民间舞蹈,按史学源流可分四类,即征战舞、劳动舞、宫廷舞与祭祀舞。从艺术表现可分为花灯、乐舞和歌舞三种类型(乐舞包括铜鼓舞、烟盒舞、阿细跳月等,歌舞包括罗作舞、打歌、四弦舞等)。从内容上可分为:娱神驱鬼舞、送灵舞、虎舞等。

二、语境中的舞蹈体语

人是环境的人,作为一种场景动物,所有的人的行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人在不同的语境下说不同的话,而同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又传达着不同的语意信息,所以,要确切无误会意人们语言传达的切实内容,必须结合其语言表达时所处的具体环境——语境。犹如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所言:“语言表达形式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确切地说,它有一种意义潜能,只有在完整的话语和情景中意义才能产生。”[1]语言如此,身体语言亦如此,舞蹈身体语言自然也概莫例外。

(一)身体语言

人类伊始,人与人的交流是由语言和非语言两类构成的。研究显示,人类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语言(口述的字和词)传播占信息总量的7%,声音(音量、语调及其变化)传播占38%,另外由无声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传递的占55%的比例。我们把这种无声的、非口头表达的“能够传递信息及观念的显意符号系统”称为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2]。

身体语言,也叫肢体语言(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从语言学的视角说,身体语言其实是副语言(paralanguage)的一种类型,表示使用姿势、动作与动作群、表情来替代或作为口头言语、声音以及其他交流方式的辅助,以达到交流目的的方式的一个术语。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对身体语言进行研究,具体的任务是研究身体语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身体语言的美是怎样产生的,如舞蹈身体语言研究。

(二)舞蹈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作为人类独特语言的一种,也与上述所受影响的因素一致。在通常的理解中“身体语言”仅指人的肢体,而在舞蹈身体语言中与舞蹈表演息息相关的因素,诸如服饰、道具与音乐等也是舞蹈身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形成合力为最终的舞蹈作品传达思想与情感。

“舞蹈身体语言”即“舞蹈体语”,其概念的提出也是近代以来舞蹈理论和实践观念变革的结果。尽管“身体语言”很早就已经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可是把这门学科引入舞蹈理论界却还是在现代舞蹈观念产生以后。上世纪初,以“现代舞之母”邓肯为代表的现代舞前驱们从批判古典芭蕾程式化,反对足尖技巧对舞蹈表现情感能力的约束,主张把人类的情感表现放在舞蹈的首位之始。现代舞使舞蹈重新回归到服务人类情感意义上的原初动作本身。

(三)彝族舞蹈体语

在舞蹈艺术中,要正确理解舞蹈身体语言所传达的含义,同样离不开对其具体语境的联系与判别。舞蹈身体语言的语境不单表现于运动人体的姿式、动作及其服饰、道具等物质载体上,还同时表现在不同舞蹈类别的审美和感知氛围等综合体验当中。

彝族舞蹈体语是彝族舞蹈特有的身体语言,同时也是针对彝族舞蹈的种类、特点以及生态学意义的舞蹈研究的方法。不管是在传统还是现当代的彝族舞蹈中,由于舞种、语境、舞者性别差异等而展示出来的身体语言都始终保持着那份神秘与不可或缺的地位,彝族的舞蹈动作以独具特色、别有意味的样式展现了其特有的身体语言的魅力。

三、彝族舞蹈体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意

谈“语言”就离不开“语境”,将舞蹈身体语言放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研究,才能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传达者的语意。[3]身体作为传达媒介时,会因为这种表达方式的抽象性而显得多意,就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理解,方能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彝族舞蹈身体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风格中所承载的文化传达、审美意义与历史价值均有不同。在不同语境中,彝族舞蹈身体语言的语意也自然会发生着变化,要正确理解交流对象语言的全部含义,就必须结合对方的语境因素,合理运用推理能力才可能获得对该舞蹈作品最准确的解读。

(一)彝族舞蹈远古时代的语意

舞蹈作为表现人的生活和情感的有节奏的运动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从圈舞这种人类古老的舞蹈形式就可窥见一斑。圈舞历经千年蜕变,在许多民族中已改头换面,汉族的鼓子秧歌以多种形式的跑场显示风采,傣族以双人对舞的形式独树一帜,维族、蒙族豪放多姿,不拘一格。而彝族舞蹈跟所有藏缅语族一样,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圈舞风貌,以连袂踏歌的方式诉说着他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老的圈舞文化在千百年中流传,奠定了彝族舞蹈文化的基础。透过彝族聚居区的火把舞,我们看到诸多原始舞蹈的特质,弥漫着强烈的原生态气息。火把舞在彝语中称为“米叠腾”,就是舞动火把的意思。通常火把舞是在火把节才跳。每年的火把节,彝族人民身着盛装,家家吃盛宴,纷纷聚集荒原,点燃篝火,唱着火把歌儿,联袂起舞,场面非常壮观。对于火把舞的源起,传说是很久以前一个叫阿史阿娜的彝家姑娘,因为美貌而声名远扬,被当时的一个汉人官员知道后,就把她的情哥杀害,抢走阿史阿娜,但是阿史阿娜宁死不从,最后点火自焚。后来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位以身殉情、坚贞不屈的姑娘,就把六月二十四(她死的这天)定为火把节,每年到这一天家家都点起火把,亦歌亦舞,祈望与阿史阿娜的不死之灵魂相通相息。

凡是到民族地区参加过圈舞活动的人多少会有这样的感受,连袂踏歌、携手而舞的形式很容易给我们现代人一种强烈的内心冲击。在携手同舞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化解了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的“潜在的敌意情结”。彝族舞蹈联袂他哥的这种形式也不例外,当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围着篝火携手而舞时,能唤起现代人对团结、信任、互助、协作的和谐大同社会的原始理想。释放自己、回归自我,人类最纯真、最质朴的一面悄然流露,一片和谐祥宁之气。

(二)彝族舞蹈的田园农耕语意

舞蹈在传承的同时也继承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在很多彝族舞蹈中都有生动形象地表现田园农耕生活的场面与语意。从发生学的角度讲,舞蹈的诞生绝非纯精神的产物,它具备与精神合为一体的实用价值。

彝族舞蹈动作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客观环境和人文因素。彝族人民大多长期生活在山高坡陡之地,由于生产力低下,劳动和生活资料的运输主要依赖于人力,沉重的背负必然会限制上肢的活动。因此他们的腿部变得坚实而有力,腿和膝部变得非常灵活。我们通过彝族舞蹈体语中的分析,很多脚部动作都含有许多生产劳动的影子,舞蹈的表演也起到了传授生产劳动技能的作用。譬如织毡舞、荞子舞、包谷舞等,基本就是表现生产过程和模仿劳动动作。在撒麻舞中,直接再现了从开垦到耕耘,从播种到出苗,从锄草到田间管理,从收割到纺线,从织布到缝衣这一系列的完整的劳动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以及男女情感都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得以互融,劳动改变着生活的品质。

(三)彝族舞蹈的当代舞台语意

社会的变化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不可估量,跟所有民族民间舞蹈一样,根植于民间,带着厚重的朴素的民间色彩一路走来。而在田野院坝和剧场表演,舞蹈的身体语言需要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当民族舞蹈走进剧场,就已经不再是原初田园舞蹈的意义了。即使将其最大化的还原为“原生态”的形式,但由于时空的改变,整个气场也随之改变。也正因如此,舞蹈的剧场表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与表演样式。近距离、互动性和亲和力作为民间舞蹈表演的优势和特点,这时候在剧场中就很难得以实现。所以,在剧场表演中,由于舞台和空间的客观性将舞者和观者放在了对立的两面,形成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这使得舞蹈编导家们不得不从新的视觉入手去进行艺术创作。

20世纪50年代,当彝族舞蹈进入都市舞台后,冷茂弘先生创作的彝族剧场舞蹈《快乐的啰嗦》、《阿哥追》《翻身农奴把歌唱》、《红披毡》等,舞蹈皆因该时期的政治诉求所致,强烈的带着显明的时代特点,作品的审美意蕴也被意识形态的观念消失殆尽。最后仅仅依靠舞蹈编创者的择取吸纳手法,得以巧妙的将其与时政嫁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彝族舞蹈也逐渐通过视频与观众见面。观众通过现场与电视影像的接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而另一方面,彝族舞蹈也在悄然的发生着重大变化,譬如马琳的《阿惹妞》、《阿嫫惹牛》,苏冬梅的《心之翼》等。通过对比这个时间阶段凉山彝族舞蹈的创编作品,发现有两个重大的转向:一是舞蹈从彝族人自己编创转向为他族人编创彝族舞蹈;二是彝族人自己跳彝族舞蹈转向他族人跳彝族舞蹈。彝族舞蹈的创编角度也多元化起来,从而丰富了凉山彝族的当代舞蹈精神与内涵。可以说,这是彝族传统舞蹈在面对现代族群观念变化后的一次重要革新。

四、结语

引发彝族舞蹈体语语意变化的因素很多。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网络数字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我们发现通过现场、电视、网络看到的各种舞蹈大赛中的彝族舞蹈作品,均在表现形式、内容、服饰搭配、细节处理等方方面面作出了很大的变化。在社会整体逐渐进入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不断主动或被动的吸收着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从乡村走向都市,从田野院坝走向华丽炫目剧场舞台,融合科技可能的辅助表现,将现代人的人文与生活诉求均纳入其作品表现的内容。同一个作品不管是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唯有将作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研究彝族舞蹈体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承传并发扬这门独具魅力的舞蹈形式。

参考文献

[1]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王甜甜、黄佼译.身体语言密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安德鲁·斯特拉桑.身体思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上一篇:识字教学点滴做法下一篇:初中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