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优质课教案整理

2024-06-24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优质课教案整理(精选4篇)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优质课教案整理 篇1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优质课教案整理

体味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探究:P9

归纳: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1—2,做

《第二教材》上填空题。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对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反映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绝对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课堂练习: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

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巩固练习:P10相关链接一

思维拓展:P10专家点评二

结论: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这些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化不但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融。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特点日益显著。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优质课教案整理 篇2

一、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依据】因为“文化是什么”贯穿整课书的知识点,是本课时的最基础的问题,所以确定为重点。

2、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依据】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确定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

2、讲授式教学法

因为本课时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这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时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区别文化和经济政治,通过钱钟书的一个问题引入文化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讲授

第一框 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学校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本环节设计意图]

(本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文化)【过渡】

既然我们从生活中能够感悟什么是文化,那我们文化生活中式如何定义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

(2)区别与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区别与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结合定义分析的第一点,得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请同学们看课本P7两幅图,思考: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相对于那位西装革履的青年来说显得更有文化。因此,这里的文化体现为一种文化素养,那这种文化素养是不是和我们与生俱来?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啦,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例说明:龙泉塔、墨子鲁班博物馆等等(4)本质:是精神现象。(注意是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政治现象)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本环节设计意图]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区分文化政治经济的区别,并总结分析出文化的特点)【过渡】

研究文化不仅要关注他的含义特点,更重要的是他的产生能够带来哪些作用,对国家多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三)文化的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本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文化的力量的一个总的介绍,同时也是本框内容的升华让学生明确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教师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环节设计意图](明确文化的涵义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七、分层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3.下面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在有人类社会之前 就有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的每一处古迹都 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脑

B.人类的精神产品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来体现 C.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D.人们的文化素养都不是生来就有的

5.人民网载文指出,构建思想道德防线,关键在抓教育,要重视经常性的教育,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强调抓教育 是因为()A.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B.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文化的形成 C.教育是塑造人们文化素质的物质力量 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8.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造 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 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全部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选做题)

11.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中,一个正在看动画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小男孩,当看到灰太狼的阴谋即 将得逞,将要吃掉喜羊羊的时候,出于义愤,一时激动,竟然拿起自己的心形塑料玩具,用尖角狠狠地砸向灰 太狼。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 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1)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属于文化范畴吗?为什么?

(2)材料反映出文化的哪些特点?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由于是文化生活第一课,对整个教材和学生今后的学习都起着一个很强的引领作用,所以关键是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时政性强的特点,在讲授该课时首先使用了枣庄本地的特色文化来引领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文化形式有一个直观并系统的理解,提起学生对研究文化特色和形式的兴趣。通过展示,效果较好。不过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的特征是由于较为难理解,用的材料较多,耗费的时间较多,有点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引以为戒。

九、使用说明

1、本节课的特点是:主要选取了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文化元素来进行学习

2、学习第一部分“文化万花筒”,建议采用交流学习的办法,引导学生区思考身边的文化元素优哪些,并且存在什么特点

3、学习第二部分“文化是什么”,建议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材料中总结文化的内涵。

4、学习第三部分“文化的力量”,建议采用分类分析的方法,从个人和国家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凸显出文化的这种精神力量。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AAC

(二)主观题:(1)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动及其产品。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化产品。

(2)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化产品。

②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

1.1体味文化 篇3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③文化是自然界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右下图)。如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与马有关的字就造了许多,如驳(马的颜色不纯)、冯(疾行中的马)等。这一现象说明()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D.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3.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一词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自“人猿相揖别”之后,出现了“只几个石头磨过”到“铜铁炉中翻火焰”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精神产品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D.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文化的生产

4.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2012年红色旅游再受游客热捧,韶山、井冈山、延安三个示范基地新年后迎来了更多的游人,日均人流量均比过去增加20%以上。参观者很受教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热爱,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材料表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红色旅游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2011年11月3日,2011中国(江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节在开平市区城南广场拉开帷幕。据了解,在旅游节期间,游客除了品尝特色美食外,更可以看到全新打造的夜色赤坎,也可以到当地的大沙镇品味当地特色茶文化。这主要告诉我们()

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大脑B.人们的文化素养是生来就有的 C.精神产品要通过物质载体来体现D.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7.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D.只要参与文化活动就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8.首届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于2011年12月中旬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它由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荟萃、中外著名体育俱乐部文化精髓展示、高端国际体育文化与经济论坛、国内外体育集藏精品展示交流、体育明星签名互动、品牌体育赛事文化沙龙、体育美术影视艺术博览等内容构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育文化博览会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体育文化博览会是由人创造并为人所享有的 ③体育文化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④体育文化博览会就是文化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10.看了2010年11月12日晚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后,一位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这是一台气势恢弘的史诗般的杰作,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表明()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C.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D.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11. 20世纪末,四川全兴集团宣称,在对成都锦江水井街的酿酒车间实施环保改造时,发现了历经元明清600年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于是他们追溯历史,把文化掺在酒里卖,抓住多次文化事件树立水井坊品牌形象,仅仅用了7年便取得了骄人的营销业绩。这表明()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1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说明文化()①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④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1年9月10日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了热情似火的开幕盛典。操着不同的民族语言,穿戴着各异的民族服饰,但都拥有对民族体育的挚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兄弟姐妹齐聚美丽的贵阳参加全国性运动会。58年来,民族运动会既为我国少数民族提供了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也为各族同胞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不仅是民族体育的节日,也是民族情感的融合,民族文化的展示,民族和谐的庆典!

结合材料,请问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是文化现象吗?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14.近年来,各地纷纷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节。例如,深圳于2011年10月22日至23日举行了第二届孔子文化节。本届活动呈现诸多亮点:文化节携手文学艺术名人,推出名人书画作品展,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审美化、具体化,文化活动更丰富,整体联动性更强;本届活动的主题、表现手段、演创队伍等均来自深圳,祭孔大典上的《祭孔子文》的撰稿、书写更是立足深圳,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深圳特色更加突出。据悉,10月23日晚慈善晚会拍卖所得善款将作为“孔子文化节”活动基金,用以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复兴。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各地举办文化节的原因及积极意义。

第1课时 体味文化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能力。其中③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①②④都属于对文化基本内涵的正确理解,故选C。

2.B 文字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也就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选B。A项表述错误,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C、D两项片面地表述文化的内涵,故排除。

3.A “人猿相揖别”表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最初的“只几个石头磨过”到现代的“铜铁炉中翻火焰”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B、C、D三项说法均错误。

4.D 根据材料信息,主要说明文字的来源及发展过程,强调来源当时“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观点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D。

5.C 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①入选。由“参观者很受教育”可知②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参观者坚定了信心,说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符合题意。故选C。

6.C B、D两项错误。A项与材料无关。开平碉楼属于物质载体,故选C。

7.A 电脑、外国名著、少儿读物都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物质载体,故A项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C、D两项说法错误。

8.C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④说法错误。①②是对体育文化博览会的正确认识,③属于举办体育文化博览会的意义。①②③当选。故选C。

9.B “饮早茶”、“扭秧歌”、“侃大山”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故排除A。题目是从区域角度分析,与时间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老年人也可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故排除D。

10.A 题干中的“极大激发了”体现文化的力量,选A。C项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B、D两项均与题意无关。

11.B A项中的“决定”说法不正确;题目之意是强调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故C、D两项与材料不相符。

12.D ①说法明显错误,应舍弃。②③④正确。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判断,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体育项目、语言、服饰等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一个展示我国各族文化的平台,有民族语言、民族服饰等,各少数民族尽情展示自身风采,说明运动会开幕式属于文化现象,而且展示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据此展开分析即可。[答案]①运动会开幕式属于文化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14.[解析]解答本题可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深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1__《体味文化》学案 篇4

山东省泰安长城中学2012级政治学案低重心先自主再合作争展示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第一课1.1 《体味文化》学案

编制人:纪宁宁审核人:董涛使用人:高二全体

一、学习目标

能在感受各种文化现象的同时了解文化的内涵,能熟练掌握文化的作用并用来分析现实问题。

二、使用说明、方法指导

1、请你对教材第15页~18页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文化的内涵,认真完成导学案。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规范完成学案,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合作交流课堂案,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三、重点难点

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预学区 : 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2)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3)文化生活:各具特色,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实质)含义: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产品。意识形态部分非意识形态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的产物, 是特有的现象,纯“”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文化素养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特别是通过、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活动是一种离不开的精神性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1

开。

[注意]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等同的。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2)狭义的“文化”:。

(3)我们所讲的“文化” 是指。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动态)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之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上一篇:借款合同的注意事项下一篇:教师寄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