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通用6篇)
《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 篇1
《文化生活》第二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二教案
集体备部分题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中心发言人备时间第一周上时间第二周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重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1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一、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生的塑造,知道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应该是物质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 篇2
一、大学的核心理念———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1.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发展到今天, 人们更加关注“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需要, 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几十年前就提醒我们:“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在逐渐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未来的学校, 教学活动必然让位于学习活动, 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 现代高等教育既要培养造就适合社会需要的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 又要培养德智体等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经过学科培养专业训练变成标准化的产品,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格完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的人。
2.大学生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 高等教育的教育主体有着自身的特点。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有着自身独立的人格、兴趣爱好和能力。在大学的教育阶段中, 他们逐渐从依附教师走向独立获取, 从自发的学习转向自觉主动的追求。他们会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地通过各种途径达到塑造和锻炼自己的目的。这个时期的学生, 随着他们智力、精力、体力的发展, 其社会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迅速走向成熟, 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也正在逐步提高, 已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有较强的选择意愿和选择能力。因此大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 是人生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
3.社会需要自由发展的人
人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其实社会也需要各具特色的人。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因其独特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成长变化而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这种个人的独特性存在于社会之中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社会大系统。每个个体其独特之处对周围的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特有的价值。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整体, 需要每个人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完成不同的使命。社会也需要其构成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功能, 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这样才能使社会的大系统保持平衡, 同时社会大系统也因其构成个体的不同特色而显得异彩纷呈。换句话说, 越是和谐有序的社会, 就越能够让她的社会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和魅力。因此, 即使是走过精英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也应当培养具有各自特长和优势的人, 为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而发挥作用。
二、教育方式的重新组合
大学理念的发展, 为教育实践提出了挑战, 那么有什么样的教育途径能够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 提供更丰富的发展机会, 培养全面发展而又学有特长的人呢?将“学分制”应用于“第二课堂”之中, 创造性地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 这种做法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1.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除在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各类课程和专业实践活动外的一切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活动, 在高校中主要包括团委、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级各类活动和一些学生的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 弥补了课堂的不足, 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才干, 增添了情趣, 是学生实践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教育实践当中, 开辟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一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培养路径。
2.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能够提供更多自由学习机会的制度安排, 其自主选课的方式和累计学分的管理, 都体现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己安排教育计划进行学习, 学校通过学分的计算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数量和质量, 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学分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进学生全面并且自由地发展的愿望,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发展的平台, 是大学学习自由理念的一种表达, 是学习自由的具体体现, 能够保障学生的基本学习自由权。学分制的形成从形式上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让学生从自由学习中学会自我探索, 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 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完善自我, 在这之中获得进入社会所需的人格和精神。
3.第二课堂学分制
北京城市学院从1994年就开始了“第二课堂学分制”的探索工作, 即在第二课堂中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各种活动, 学校将活动情况和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分成不同的类别设置不同的分值, 然后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级别、数量和质量记录学生取得的学分。学校建议学生每个学期修满12学分,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累计60~84学分的第二课堂的实践任务 (专科生60学分, 本科生84学分) 。积分的内容包括:各类学生组织举办的各种级别的活动、学生个人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竞赛、职业项目等活动, 还有选修素质拓展课程、讲座、学生干部的工作评价等方面。学生参与优秀干部、三好生等奖项的评选, 都要考核第二课堂学分的情况, 从而体现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课堂学分制”与一些高校在培养计划中拿出一部分学分作为选修社会实践活动的做法非常不同。此做法提供的是一个独立的, 更为开放自由的实践平台, 对于学生的要求更高, 培养的力度更大, 近20年年来教育效果非常突出。
三、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实践效果
北京城市学院是全国著名的民办本科院校, 计划内学生超过2万, 学生分布在二类本科、三类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建立, 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使校园文化呈现积极健康, 生动活泼的面貌, 实施效果非常显著, 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
(一) 校园活动层面
1. 学生普遍参与社会活动
由于有了学分制的要求, 学生都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加, 各级各类的学生组织也积极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据统计, 我校每年的学生活动2000项左右, 参加的学生在5万人次以上, 形成了积极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
2. 学生活动更加规范
学分制的管理办法, 要求每一个活动都要填写一张表格, 来如实记录活动的时间、举办者、参与者和活动的基本情况, 这些信息要经过团委老师的审批后登记“素质拓展活动管理系统”, 记入学生的个人活动档案。活动整个过程的管理成为一个标准化的程序, 能够进行量化管理, 能够随时分类提供统计信息, 使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3. 社团组织蓬勃发展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组织社团, 只要有五个发起人申请, 社团活动的内容健康向上、会费合理就会得到批准。学生社团的活动自行管理, 每学期上报活动情况、社员学分和财务报告, 每年进行一次登记注册。10几年来, 社团的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1994年前后全校只有8个社团, 全校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后的第二年就接近100个, 2001年已突破了200个, 之后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学校每年通过社团活动月和社团风采大赛来鼓励、推动社团的发展, 每年也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社团竞争全校最佳社团, 角逐“校长奖”。
4. 活动质量迅速提升
活动激发了很多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学生活动质量有了快速的提高。学生在全国的科技竞赛中多次取得骄人成绩, 如学生的作品《北京城市乞丐调查报告》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北京市人文组的第一名;每年有几百名学生在校外获得各类比赛奖项;一些体育类社团在北京市连年的获奖;几个文艺类社团在北京高校中很有影响力;学生的调研活动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学生志愿服务的身影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
应该说, 第二课堂学分制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使学校的第二课堂持续繁荣。
(二) 培养学生层面
1. 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
第二课堂学分制拓展了大学教育的空间, 把教育的外延扩大到了课堂之外更大的社会范畴。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等会以极其自然的方式沉淀到学生身上, 潜移默化,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它帮助学生形成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观念和习惯, 给积极实践的学生以鼓励和认可, 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 学会相处和合作,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增加自主选择的机会
第二课堂学分制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机制, 它鼓励学生参加活动, 但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有利于分类指导,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 搭建丰富的实践活动平台, 扩大学生的自由, 给予了学生更充分的发展空间, 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激发了学生内部的发展动机,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全面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通过实践形成了在专业学习外自己独特的优势, 具备与众不同的能力素质结构, 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这种教育形式对于“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个重要的补充。
3. 有利于教育机会的公平
“第二课堂学分制”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把一些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拉进实践活动教育体系, 对所有的学生都能发挥激励作用。所有的学生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加活动, 都能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社会、塑造品格、发展特长、提高应用技能, 锻炼综合能力, 提高社会化程度。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相同的, 所提供的资源是学生共享的, 这就是教育公平思想的体现。
4. 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主要得到的是来自学习成绩的评价。第二课堂学分制从更多视角来评价学生, 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可以有意识加以培养。第二课堂学分制尊重差异, 鼓励进取, 在实践活动中许多学习不好的学生都由于其他方面的特长成为了学生中的明星, 从活动中得到的积极评价重新树立了他们的信心, 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而对于自己不足的方面也有勇气去努力, 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力量。
四、结论
“第二课堂学分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 它遵从教育规律, 符合学生积极表现自身能力、实践自我价值的心理愿望, 适合社会的要求,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投入到拓展素质的实践活动中来, 有效地促进了北京城市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获得了更多自由、平等、和谐的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机会。经过多年的积淀, 北京城市学院形成了“尊重差异, 兼收并蓄, 实干进取, 知行统一”的校园文化特色, 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机制完善了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力推进了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是大学核心理念的现实表达,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 随着教育观念的演变, 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大学的核心理念。“第二课堂学分制”是将学分制的自由学习方式应用于第二课堂领域的教育方式,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和学生自主、平等、和谐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大学理念,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学分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00.
[2]杜作润.大众化时代的大学之道[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6) :11-14.
[3]邓敬雷.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办学理念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9) :151-154.
《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迟缓,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急需大量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职业教育才迎来了灿烂的春天。而职业教育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却坚持的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就要以抓好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其他的都可以放到第二位,甚至第三第四位。事实上知识性与技能性教育相结合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我个人认为趣味性其实也是这个特征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就能够将学习的知识性和技能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趣味性可以说是这二者的催化剂。提高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性在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个管理过程中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决定学校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和激励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的鼓励和带领着他们向前探索、迈进,而第二课堂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形式。蚌埠职教中心自2006年以来开始实施第二课堂活动,在此之前学校一直是按普教的课外活动进行着。第二课堂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而进行的除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类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文体竞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
一、理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堂以接受知识为主;第二课堂以培养能力为主。第一课堂讲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习得各种现成的知识和技能;第二课堂则更多是学生根据自己意向进行创新或创造。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的知识技能在第二课堂中可以得到印证和发挥。学生在课堂中获取以文字等为中介的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类知识;而第二课堂中学生身体力行,直接吸收知识和技能。在第一课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规范的要求实施规范的课堂教学;学生在第二课堂则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展自主的学习与实践。第一课堂讲究集中:集中的地点,集中的时间,固定的教师,固定的课程;而第二课堂讲究自由:随机的地点,随机的时间,课程内容相对自由。统一的教学要求使第一课堂选择了班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第二课堂则主要由学生个体完成组织与活动。教师讲授演示加之学生参与构成片段式的40分钟课堂教学情景;第二课堂则从头到尾充彻着校园文化氛围,持续弥久,源远流长。
对于第二课堂,我认为它是用来补充和完善第一课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将第二课堂看作是第一课堂的继续和延伸。第二课堂作为绿叶只有生长得越来越茂盛,校园文化这朵红花才能越开越艳。校园文化绝非是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天外”文化,它是一种环境,是氛围,是全方位的,应立体地发展,不能割裂开来。因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应注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配套协调发展。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就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设立的。我校更是加强了第二课堂工作力度。从管理入手,抓好活动落实,要求做到“六定”、“五性”、“四有”。“六定”是指定师、定时、定点、定员、定事(内容)、定标;“五性”是指活动内容具有目的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四有”是指活动小组要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成果。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专业特点,加强投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给同学们搭建一个又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组织成立了文学社、广播站、篮球班、排球班、舞蹈队、合唱团、音乐欣赏小组、美术班、电脑网页班、数控车工小组、钳工小组、时装模特班、西点艺术班、街舞活动组等10多个兴趣小组。由学校指定有专长的教师负责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自由选择参加。活动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在专门的教室(场所)进行。辅导的教师能精选活动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形式,以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来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效率,让第二课堂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潜能,成为学生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舞台。学生也能积极按时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见识,增长自己的才干,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又创造了一种“学习、团结、活泼、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第二课堂活动与优良校风学风的营造
优良的校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校风的优劣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说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广大师生言行举止的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它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第二课堂活动带给学校的正是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良好的育人氛围,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校园文化具有制造氛围、优化环境、熏陶思想、净化心灵的作用,它对人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渐进性。这种影响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需要长期稳定的环境,所以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有系统的安排,要有长远的规划,并不断更新其文化内涵,丰富其底蕴,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我们一定要审视度势,塑造崭新模式,从而使校园文化继承优良传统而不僵化,发掘符合时代精神的崭新内容,围绕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熏陶、规范、激励、凝聚等作用。
文化塑造人生教案 篇4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提高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②端正对文化活动的态度,体会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鼓舞作用,树立不断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个人发展观。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课重点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表现
本课难点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表现
2009年9月28日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60年纪念日。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10大思想家,第一名就是孔子。孔子写《诗》《书》,修《春秋》,订礼乐,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兴办私学方面有重大贡献。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他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孔子的学说在世界各国传播也很广泛。儒学从它的故乡中国,逐步走向世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说。
[思考]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明了什么?
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孔子思想的优秀内容不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说明了以上内容。
一、丰富精神世界
1.人创造了,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
2.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文化 文化 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
3.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和 大大增强,、、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自立意识 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 民主法制意识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二、增强精神力量
1.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 和,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 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精神力量 感染力 感召力 旗帜
中国先进文化 无穷的精神力量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 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和 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 的作用。
人的发展
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健康素质
精神食粮
不可替代 1.“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就是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种说法对吗?
(1)优秀文化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谱写出一曲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这是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所发挥的巨大影响作用。该观点肯定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是正确的。
(2)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除了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外,还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文学、音乐欣赏等形式从事文化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笼统地说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只有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认识是片面的。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只要人们平时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就能塑造健全的人格。”这种说法对吗?(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它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还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一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所从事的文化活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一经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肯定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是正确的。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个人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
(3)优秀文化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不仅表现在人通过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还表现在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优秀文化为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认为只要人们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就能塑造健全的人格是片面的。
[例1](2009·广东)温家宝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这表明读书()a.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b.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 d.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解析]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体现了这一文化活动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选b。[答案] b [例2](2008·江苏单科)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故排除,因此选d。[答案] d [例3]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由于
()a.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人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解析] 文化塑造人生,表现在三个方面: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其原因是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选b。d项表述错误,因为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而不是意识,故舍弃。[答案] b [例4]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不是意与境的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的和谐,产生独特的美感,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这说明()a.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d.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答案] a [例5] 在一次评选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 b [例6](2007·宁夏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自治区党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思路。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神秘而璀璨,边塞文化、大漠文化、黄河文化悠远而豪放”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带有民间文化特色和塞上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实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和“千里文明长廊工程”,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文化”的重要意义。
[解析] 本题以宁夏“小省区办大文化”的发展思路为背景,考查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解答本题,注意教材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办大文化”的意义,首先应从先进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先进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其次,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角度,分析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答案](1)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落后的小省区可以“办大文化”,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文化产业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外国封建势力的联军屯兵法国边境,革命处于危急之中。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一位工兵上尉用一个通宵写出了《莱茵河军队战歌》。马赛营志愿军率先唱着这支歌向巴黎挺进,所以后来此歌被称为《马赛曲》。歌声充满着爱国激情,使人民热血沸腾,很快传遍了全国。1795年,《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材料反映出优秀文化作品()
①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②是充满爱国热情的人写出的
③能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 ④能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答案] d 2.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主流的是()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②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 ③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恨 ④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求同存异的精神 a.①② b.③④ [答案] a 3.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下列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等同
②人的发展越全面,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 ③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的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答案] d 当前我国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网瘾青少年高达1300多万,更糟糕的是网瘾已成为中国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为此,工信部下发通知,2009年7月1日以后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计算机要预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给孩子们建起健康的城墙,让他们能够在网络天地里健康成长。完成4~5题。4.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工信部下发此通知是因为()a.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不真实的世界 b.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力量
d.消极腐朽的文化不利于青少年的素质提高,对社会的危害很大 [答案] d 5.加大对孩子的网络教育是解决网瘾的最好办法,只有引导孩子提高判断力,才能让他远离不良网站、不良网络游戏,主动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这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取决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d.优秀文化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答案] b 6.辨析: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答案](1)优秀文化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所以,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但不能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腐朽之分。只有参加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活动会腐蚀人的精神,参加此类活动会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
(3)人们参加优秀文化活动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如果只是被动地、受强制地参加优秀文化活动,也难以产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学该不该分文理
——从院士要求博士生背《论语》谈起
中科院院士、机械学专家杨叔子没有想到,他无意中提起的一句话,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前不久,身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的杨叔子在江苏演讲,在畅谈机械学如何与人文相结合时提到,自己很早就要求博士生背诵《老子》和《论语》前七章,“堂堂一个博士生,连经典文集都不了解,还有必要学其它知识吗?”他说,从高中开始实行的文理分科教育,只能教出“1/4个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中学文理分科的是非功过,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日前随即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的整体素质,导致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随后,许多专家学者发表相关评论,广大网友更是褒贬不一。
中学文理分科是否制约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是否已成了一种必须革除的积弊?杨叔子带有个人色彩的教育“试验”,究竟是矫枉过正,还是亡羊补牢?
“1/4个人”是怎么教出来的
分科造成“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研究领域越来越专,越来越小
杨叔子对博士生的这个要求始于1997年,当时他卸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职位,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培养上。他向学校提出:1998年随他就读的博士研究生,在2001年答辩前先要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博士生,还要增加背诵《论语》前七章。过不了《老子》和《论语》关,休想从他手里毕业。杨叔子说,他希望搞理工科的人能增加点“文人气”,让思维发散;学人文的也要学一点理科知识,防止思维“不着边际”,“文理兼修,并不会有冲突。”
现代社会中,偏才、怪才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是大学教育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但杨叔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学时的文理分科。他说,“梁思成先生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意思是说,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可是时至今天,文理分科不但没有变,而且分得更细,学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学机械的不懂电气,学制造的不懂汽车,“当年所说的半个人,到现在已经是1/4人,甚至是1/8人。”
10多年来,杨叔子让学生背《老子》和《论语》,在华中科技大学几乎无人不知。当年该校几乎是清一色的理工类专业,一些学生沿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育模式一路读下来,研究领域“越来越专,越来越小”,以至于部分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修养”。杨叔子指导的2003级博士生小易说,“我从小接受过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但读了理科后,就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再去读文科方面的书了。报考前我就知道杨老师的这个要求,正是冲着这一点才报考他的。”他清楚地记得,杨老师对学生特意强调,读《老子》和《论语》,是希望大家关注传统文化,提高人文修养。如果只是为了毕业,不背也罢,“背诵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位姓杜的教授表示,杨叔子的努力是一种立意高远的尝试,但在强大的教育体制面前,其力量和影响毕竟有限。说到底,要破除文理分科的弊端,必须从高考开始改起。
中学就分科有没有必要
大学时再进行学科交叉学习,“补课”代价太大
其实,对于我国中学文理分科教育模式的批评由来不久。许多人质疑:如果说这种教育模式一开始是学习苏联,为的是快出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有其时代特征;那么,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阶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中学时就开始文理分科,还有没有必要?
许多教育界人士对此确有共识。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等人,在不同场合表示过,从人才培养的大计考虑,应当取消文理分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也曾多次指出:中国可能到了要好好解决中学分科问题的时候了。在今年举行的“医学与人文”论坛上,他感慨地说,专业学科分得太细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学化工的往往是“化工脑袋”。学机械的人往往是“机械脑袋”。“工科的脑袋是办不出世界一流大学的。”
对此,许多大学教师深有感触。他们在教学中发现,从高考中选拔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受文理不同学科背景的影响,不仅知识结构有显著差异,就连思维方式也有明显不同。大学里虽然开设了不少学科交叉、文理相融的专业,但中学文理分科打下的烙印,在许多学生身上依然清晰可见。中学时代将文理分得那么细、那么清,到大学再让他们掌握交叉学科知识,这种“补课”代价太大,为时太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清华大学外语教授崔刚说,就拿外语这个学科来说,优秀的外语人才应当是复合型的,比如一位优秀的翻译,不仅要外语好,还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但这些大学生在高中时其实已经文理分科学习,从培养优秀外语人才的角度看,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确实该改一改、动一动了。
在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黄炜文告诉记者,对比欧美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文理分科大概只是中国才有。因此,许多国外教授对中国的文理分科很不理解,不明白这样过早地分科出于什么原因,究竟有什么好处。外国教授的不解,也正是中国教育者的困惑。既然文理分科被很多人视为教育沉疴,为什么就不能改改呢?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学时。【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视频《汶川地震》
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将震级修订为里氏8.0级。据初步调查统计,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四川特大地震5月15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集国内权威专家,对四川特大地震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三是浅源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提问: “汶川地震”,反映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讨论: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任何事物都只能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
案例2:常州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变化
现在常州中职生就业率高,职业稳定,收入上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职业院校办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职业院校进入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峰,由于受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供求及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影响,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压力。然而,走进常州铁道高职校却感受到另外一番景象----来校企业络绎不绝、招聘市场红红火火!据悉,春节刚过,就有几十家企业纷纷来校招聘预订学生,更加可喜的是:许多国内大型知名企业更是先下手为强!如全国五百强企业----国资委所属中国南车戚机有限公司、中国南车南京浦镇有限公司、中国南车戚墅堰工艺研究所、中天钢铁有限公司等近期就招聘学生382名,为学校圆满完成今年的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也是如此。后进生通过寻找原因,凭借自身的努力,后进生也有可能成为进步生,甚至成为优等学生。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也说明,人生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提问:喜马拉雅山最初是山还是海?长江最早是由西向东流的还是由东向西流的?
(多媒体展示)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
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 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自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又是绝对的。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动漫展示: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臵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人们利用企鹅的走路,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案例:“爱我就不要管我”
有一次,一群科学家在海边考察,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堆上的一个洞穴里探出头来四处张望 ,在确认没有危险之后,慢慢地警惕地朝海里爬口这时,一只在 空中盘旋的海鸟发现了它, 使冲了下来, 小海龟急忙掉头往回爬。这群科学家见状 , 恻隐之心顿生,决定帮小海龟一把。他们跑过去抱起小海龟, 把它放到海里去。正当他们为自己的“义举” 而沾沾自喜时,始料不及的事发生了。洞穴里别的小海龟见爬出去的那只小海龟没有回来,以为外面安全了,使纷纷往外爬。这立即 4 引来了一大群海鸟,他们不断地冲下来,享用着丰盛的美餐。实际上,第一只爬出来的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哨兵,一旦有危险就回去报信。人们出于好心帮了这只小海龟,却害惨了整窝海龟。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规律具有客观性 ,我们要尊重规律 , 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引出常州这座最佳投资城市的建设高速发展。常州这几年间,城市建设从十亿投入到百亿投资,常州迎来了城建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指挥 者卧薪尝胆,奋起直追;建设者披星戴月,戎马倥偬。
镜头一: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放、高水平建设,常州在过去几年完成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项目,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正是这种发展和巨变,促使香港路劲等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来常投资;正是这种发展和巨变,增强了他们在常投资的信心,一再追加投资。
香港路劲基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单伟豹慷慨激昂地说:“选择常州作为投资乐土,是我们最英明的决策。尤其是这次随香港考察团察看了其他城市后,我觉得还是常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常州的行政效率最高,常州的人居环境最佳。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这就是最优的发展环境,我对自己在常州的投资充满信心。” 这些纷至沓来的外资企业还为常州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镜头二:畅通南北,方便。
陆敏驾车驰骋在双向六车道的青洋路上神清气爽,他由衷感叹:“这条路修得太好了!”他在东南经济开发区有一家工厂,可家住新北,原来从家到工厂要辗转好几条拥挤不堪的马路,开车没有四五十分钟搞不定。现在,有了南北通畅的青洋路,可以节省一半时间都不止。他感慨直言,这几年常州大刀阔斧的建设,真的是为常州人创造了很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曾经,常州晋陵北路上面是一片荒芜的杂草;勤业小区与白云新村虽近在咫尺却没有道路沟通;一些偏远村庄因不通公路而开不进公交。5年多来,我市从完成13亿元投资到完成100多亿元投资,迎来了常州城市建设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
5年多来,常州市对外交通建设取得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达到了2.7公里。全长110公里的城市公路大外环全线贯通,形成了环绕城市外围的快速通道。市区道路总面积达39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已由2000年的10.68平方米增至目前的17.89平方米,建设了长江路、龙江路、青洋路等一批骨干道路。这一条又一条的通衢大道,既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镜头三:改善居住,造福百姓。
孙梅梅拿到蓝天花园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由于城市改造,她家成了被拆迁户,当面对15万元的拆迁补偿费,全家都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 好的时候,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让她把家安到了蓝天花园。孙梅梅一家走进这个紧邻五星公园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都愣住了,这个规划合理、配套齐全、景观优美、质量优良的小区简直就是个花园小区。臵身花园般的新小区,孙梅梅说了一句掏心窝的话:“开始我害怕拆迁,但事实上拆迁改善了我家的居住环境。因为,如果不拆迁,靠我们的能力根本不可能买得起这么好的新房子!”
几年来,常州市在热火朝天地大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廉租房工作从试点开始,通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操作办法,建立了特困群体的社会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1100户左右“双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建设经济适用房近30万平方米,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土地收储项目拆迁中的低收入困难家庭和社会低收入家庭住进了花园般的新小区。此外,近年我市还建设了55万平方米向拆迁户定向销售的商品住宅,解决城市建设中被拆迁户的住房安臵问题。
五年多来,市区居民人均房屋建筑面积已由20.2平方米提高到28.1平方米,自有住宅拥有率由87%提高到94%。拆旧为建新,建新为人民;建设常州城,造福常州人。”几年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一幕幕镜头和一句句感言,正是市长这番肺腑之言的最好佐证。
<板书>: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练习题>:单项选择题
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课后拓展>:
第二课 感受文化的影响 篇6
大家请看P13方框里的两张图片。
左边这幅是中国家人在吃火锅,右边这一张是外国人在聚餐。
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生:中国人的是几个人吃一锅菜,而外国人是自助吃的,各吃各的。师:对,还有呢?
生:中国人用的是筷子,外国人用的是刀叉。
师:对,这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外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外,中外还有哪些文化是不一样的呢?
生:节日不一样,中国过的节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西方国家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
师:说的非常好,一聊到这些节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比如一到中秋,大家就会吃什么?
生:月饼。
师:对,我们潮汕地区还会拜月娘。那一到端午节„„ 生:吃粽子。
师:外国的节日对外国人也一样,一到圣诞节,外国人就会买圣诞树,会吃火鸡,会戴圣诞帽。那么大家知道一到万圣节,外国人会做什么吗?
生:扮鬼。化装成电影里面的怪物,吸血鬼„„
师:对,有一个外国青年,万圣节到了,他装扮成很恐怖的怪物去吓人,Paty开始了,却没有人被他吓到,他很失望,就坐了下来,无奈的摘掉面具,结果旁边的人看到他的真面目后,吓得跑了出去。
生:哈哈„„
师:这些都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那我们接下来进入新课。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谓文化影响面面观了。讲授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到底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什么?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讨论)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我们生活在潮汕地区,潮汕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我们会说潮汕话,喜欢吹潮州菜,过节了还会去拜老爷(神)。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交往呢?
生:会。
师:当然会了,比如两个人远距离联系感情,古代人用书信(学生在喊“飞鸽传书”),因为科技不高,一封急件要从地方火速送到京城要累死几匹马,很辛苦;到了近代,人类发明了电报,远距离交流再也不那么辛苦了,但还是很麻烦;到了现代,人类又发明了电话,交往不麻烦了,但只能在固定的地方使用;当代人又发明了手机,既方便,又可以发信息。现在的人们还可以通过上网跟远在他国的亲朋好友们联系了,通过QQ,MSN,E-mail,博客等等都可以跟远方的朋友们聊天,既方便又便宜。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不同时代的人进行交往都带有那些文化印记。
师:在中国古代,地位低的人去见地位相对高的人,一般要行什么礼节呢? 生:要下跪。
师:除了下跪之外,还有一种是表示对地位最崇高地位的人的尊敬的,是哪种礼仪呢?
生:„„
师:五体投地。(学生有的点点头,看来有所了解)所谓五体就是指头加四肢,行这礼时先跪地,然后手往前伸,身子向地慢慢趴下,最终五体都贴在地上,这个礼是很大的。《英雄》里面的无名见秦始皇就是行这个礼,所以我们现在成语里面还会有这个,表示对某人很佩服的意思。
但我们现代人交往基本上已不行这样的礼仪了,我们见了地位比我们高的人只需尊敬叫一声,点一下头,或握握手就行了。古代人见面下跪是取决于当时的价值观念。
不同民族的人们进行交往也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印记。大家看P14下面的图片。
课堂探究:①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②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提示:①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遇到婚丧节庆、应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的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哈达”在不同的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说来,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在一般的泰国人交往中,告别和见面时不是行握手礼,而是以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礼。此礼可表示问好、告别、致谢、感谢、原谅等意思,同时互说“沙瓦迪卡”(泰语“您好”)。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②列举几个少数民族的礼节,例如:朝鲜族历来重视礼节,以敬老爱幼为风尚。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为先,晚辈不与长辈同桌而饮,不并肩而行。尊敬师长是朝鲜族的一个传统美德。称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尊贵宾客。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锡伯族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们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如封建时期的下跪; 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比如潮汕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意思是说喝茶的时候最好是三个人,所以我们也发现潮汕茶具一般的标准配件是三个杯;喝酒的时候最好是四个人,这样大家就话会比较多;游玩的时候最好是两个人,大家不要笑得那么奸,不要理解错误了,(学生在下面奸奸的笑呢)理解错了也是对的。这些风俗习惯都深深地影响到潮汕人,特是家里有客人来了,潮汕人就会马上摆出功夫茶具,捧出珍藏很久的好茶,冲出最好喝的茶给客人喝。
有的源于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器物(功夫茶具)、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如绅士和淑女的行为举止。
刚才我们讲欧美人风面时总是拥抱、亲脸、贴面,但英国的绅士与淑女见面不能一下子就这样的,要握手时,绅士有戴手套的一定要脱下来,淑女可以不脱,然后绅士轻轻握一下淑女的手指头,不能握太多(学生笑),然后看情况,如果情况允许就轻轻亲一下淑女的手指,如果淑女对你不感兴趣可不要乱亲(笑得更厉害了),特别是亲的时候不能流口水。(笑成一片)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就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课堂探究: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的既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又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异。你能对此作出解释吗?(启示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看法。)设问:上面我们讲了文化对人的多方面影响,你参加或熟悉哪些文化活动?现在请大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这些活动对你产生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依次学习这两个特点。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课堂探究:①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提示:①游览泰山是一种文化体验。泰山是一座人文景观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山之一,有丰富的崖刻、寺庙、古迹文物、诗人墨客遗迹、历史名人趣事等。游览泰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让人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
②各种各样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有的是积极健康的,有的是消极被动的。由以上可以看出:
1、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1)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2)人们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推荐阅读: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精品教案10-12
文化塑造人生习题05-25
品德与生活第二课教案08-18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06-10
经济生活第二课导学案06-19
艺术生资料(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生版07-23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08-27
文化塑造感知05-16
当代文化塑造08-22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