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

2024-07-10

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通用8篇)

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 篇1

城市园林是一门综合感受艺术, 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注重为人服务, 走出设计室去观察人、研究人、理解人, 懂得人的习性、情绪、修养、爱好, 尔后去寻找自己的灵性和感觉, 在广阔的天地里, 用博大的胸怀为人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环境。在高科技、电子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 科教兴国为强国之路,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播知识的场所, 校园绿化作为城市专用绿地的一部分已被日益重视起来。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的侧面反映, 对青年学生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在校园环境设计上必须深层次的体现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 力求塑造出高品位的文化精品, 创造出校园绿色文化氛围, 以教书育人, 寓教于景。吉林市第十八中学位于昌邑区九站乡, 是一所寄宿制市级重点中学, 学校占地9.5hm2, 有一定的绿化基础。

1 校园绿色文化的定位

对吉林市第十八中学进行校园绿化规划时, 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校园绿地是学校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环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陶冶情操, 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是以绿地规划校园文化为主脉, 校园自然环境为依托,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塑造一个校园环境突出、生态效益良好、面向21世纪的园林式校园。三是校园作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 设计时要突出校园特色美, 满足学校的使用要求, 营造舒适温馨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的校园活动空间。四是寓教于景, 在校园环境中, 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 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同时在景观及内涵上力求体现奋发上进的主题, 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校园绿化的景观设计

为创造校园绿色文化气氛, 校园内有几处进行了重点美化, 着意于校门入口处小游园的环境设计和入口主路的设计, 对2栋教学楼和实验综合楼围合成的半封闭空间, 也作为全校重点绿化地段。景观设计以“以人为本, 抒发自然、回归自然”为原则;改造原有植物景观, 形成乔木、种类、花卉、草坪几个层次, 使其稀疏有致、生动高雅, 原有生长良好、树形高大完整者留, 反之挖掉。

2.1 景群划分

一是水景、桃林景群。位于校门入口处为重点美化地段, 设置喷泉水池, 水上架设彩色拱形装饰, 显示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校园文化的特殊个性, 喷泉气势磅礴, 象征着学校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景区内开辟小广场及人行步道, 精心布置铺装形式, 在步道两侧设有坐凳和宣传画廊, 刊登校园动态及学生书画作品, 将校园内原有雕塑移至此处中轴线上, 形成主景, 在轴线尽端布置一弧线面壁, 其上镌刻校史、校训, 象征沉重悠久的历史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植物种植以京桃为主, 有桃李满天下之寓意。二是主路路旁景群。此处为校园内的主路, 比较宽阔, 为校内重点绿化、美化道路。设计将此路布置成一条迎宾路, 施绿地前低后高, 形成坡面, 以路口对称修剪整齐的流线型宽篱, 在红花绿草的映衬下跳动着曲线, 象征着中学生的青春活力。整条道路显得整齐、高雅而富于韵律, 活泼、热烈而极具感染力。三是装饰草坪景群。此处为2栋教学楼和试验综合楼围合成的半封闭空间, 绿地具备周围向其俯视的条件, 考虑以上2点, 为使空间开敞, 装饰图案缀花草坪, 采用地肤形做回纹图案, 象征校园的书卷气息。草坪中心栽植花卉, 烘托气氛, 使整个环境色彩绚现, 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四是生活区绿地景群。包括2栋宿舍楼前后及食堂周围绿地, 在其中设置了多个由植物材料分隔而成相对封闭的空间, 在精致的铺装地面周围设有坐凳组合花坛、蘑菇亭、花架等, 其平面布局紧凑而灵活, 并以草坪为底色, 配植了大量的乔木、花灌木、花卉, 力求营造出舒适且富有层次、色彩艳丽的植被, 以满足中学生晨读、交往、休憩等多重要求, 成为人与自然的纽带, 让学生们更接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2.2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最直接手段, 同时也是室外空间布局和空间限定的重要元素之一。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构成要素, 形成有生命力的空间。大的落叶乔木夏日为人们提供荫凉, 冬日的树枝可接纳阳光, 乔木和灌木还有分割空间、秘密性控制、遮挡、导向等作用, 为边界区域提供隐蔽、可防卫的安全空间。植物还可作助景, 创造出切合主题的植物空间, 它比人工构筑更富于自然意味。十八中的校园绿化中采用了绿林种植, 如京桃林、成片的木绣球、玫瑰树丛等, 在重点部位栽植了流线形宽篱及有图案装饰的草坪, 用常绿树作为建筑小品的背景树, 使小品建筑在清脆草木的映衬中显得明净脱俗、生机勃勃。由于校园东侧濒临火车轨道, 故校园的外绿化生态防护为减噪防尘, 栽植极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垂柳。校园的中心区以美化为主, 注重布置点状绿地, 创造出花树草坪景观、树林草地景观、装饰草景观, 并引进新品种以丰富植物色彩。在植物配置上做到乔、灌、花、草相结合, 常绿与落叶相结合, 速生与慢生相结合, 尽量保留原有树木, 可尽快发挥植物景观效果。

2.3 建筑小品设计

校园内的建筑小品包括小游园的园路、汀步、喷泉水池、拱形装饰管、宣传画廊、弧形面壁、雕塑、坐凳组合、花坛、蘑菇亭、花架等, 设置时注意环境与尺寸的关系, 建筑小品内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尽量贴近学生心理。重点小品重点设计, 用标题与意境的烘托来激励学生勤奋向上, 丰富绿地内涵, 创造有新意的现代园林景观, 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给树木挂上制作精美的识别标牌, 学生可积累植物知识, 亲近大自然, 形成校园绿化的又一特色。

3 分期实施

根据校园现状, 近期、中期可实施的有主路路旁景群、装饰草景群和生活区绿地景群, 水景、桃林景群现为家属住宅区, 待搬迁后再建, 列为远期实施目标。因此, 校园绿化工程总体上采取规划一步到位, 建设分期实施的策略, 整个规划按近、中、远逐步实施, 近期做好重点地带的绿化、美化工作, 并着眼于长远利益, 对预留地切实做好先保留、后发展的工作, 做好已建成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 保证整个校园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以吉林市第十八中为例, 对校园绿色文化的定位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校园内各景群的划分以及植物景观、建筑小品的设计, 并说明了校园绿化工程的分期实施策略。

关键词:校园,绿色文化,定位,景观设计,实施

参考文献

[1]颜路平, 肖焕.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7) :115-116.

[2]肖英.论校园绿化建设[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0) :29-30.

[3]陈涵子, 严志刚.高校绿化功能及设计原则[J].中国城市林业, 2009, 7 (2) :40-42.

[4]苏有文, 俞建栋, 王凌晖, 等.大学校园绿化空间布置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1) :5248-5250, 5265.

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 篇2

一、精心布置——让“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不经意间从校园的角角落落凝聚成的校园文化,折射出一个学校内在的底蕴和非物质的气质。静态环境是物化的文化,表现为学校的外观、文化的营建,是明晰可见的。比如,宽阔的体育场,富有号召力的宣传标语,会唤起学生健体意识;操场中央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教学楼墙壁上那一幅幅科学家的巨幅画像,会激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意识;布告栏内那一个个评比结果,会激发学生自觉地爱集体、争上游的思想感情,会凝结成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师生长年浸润于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呼吸着充满文化的空气,可以凝练出高雅脱俗的特有气质。

二、以人为本——让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在校园文化中,除了不断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各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注意体现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育人观念等进行大胆的改革:

一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营造“学习超市”,让学生在学校里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自主选择权。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必须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际关系文化和学习文化,培养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发展学生生动活泼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选择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同时不会受到讽刺与打击。

二是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首当其冲地贯彻人文精神,要学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学习权利,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在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和旧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承认学生的多元智能,绝不能只用分数的高低和驯服听话来评价、衡量学生的优劣。

三是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强调科学、规范的管理文化的同时,不要忽视建造集体主义和爱心世界的人文精神。不容否认,目前许多学校管理者往往处理不好科学管理和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习惯于使用管理制度去管、卡、压学生,美其名曰:“一切让制度说话”。但是,在人们的生活实际当中,有许多问题不是制度可以解决得了的,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不能只靠规章制度说话。如果只靠制度说话,忽视人的心理问题,这就严重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三、不拘一格——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一是确立并精心布置能够体现本校特征的校训、校园标牌、路标、雕塑、艺术走廊等,形成鼓励师生开拓进取、努力奋进的校园环境,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校史展览。校史展览是一个学校历史的形象再现,它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教育、凝聚和鼓舞作用,它能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学校精神代代相传,成为鼓舞师生开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三是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好学上进、积极进取是青少年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这种积极精神,广泛在校园中开展争创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文明个人等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造就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活动能够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交流、借鉴与学习的机会。它一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对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朝着高格调、高层次方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五是积极开展“双休日”系列活动。在“双休日”适时地开展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是积极举办学校、班级墙报与学习园地,使之成为师生关注,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的圣地。

七是积极组织学生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在教学系统以外自愿组织参与的某一方面群众性的活动群体,它既使学生的特殊素质得以展现,爱好得以发展与升华,又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新的学习锻炼机会。

八是建立和完善校园节日。如完善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这些活动既是展现学校风采的机会,又是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好形式,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园节日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使它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载体。

九是多组织知识型活动,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如演讲赛、辩论赛、知识抢答赛及其他智力竞赛等,让学生以学为主,学用结合。

十是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 篇3

文化即人化, 是生物进化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外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认知和改造, 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灵魂脊梁、传承民族和历史进步的精气血脉。较之注重理性、重视科学思维、强调个体能力发展的西方文化特质, 中国的文化特质则更偏重人文关怀、推崇天地人和、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修炼, 正如宋儒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周礼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提供了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 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基本的精神信仰, 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 强调“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人们要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 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传播。《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 “德”意指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周易·系辞》曰:“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将德涵盖诚信、仁爱之意。儒家对“德”的解说偏重于人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 用于人伦, 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推崇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孔子将“德”的价值原则发展为“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 孟子进一步衍生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原则;《礼记·大学》则凝聚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 使“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当前, 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政治多极化风云变幻, 世界各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竞争风起云涌, 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人才的PK。文化是大国雄起的命脉和根基, 人才是竞争制胜的法宝和王牌。当前, 高校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 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和庄严的人民重托, 必须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涵, 重塑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文化特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优秀人才具有系统的知识储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人格素养以及由此产生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无私献身的高尚情操, 能正确处理国内外思想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担当起传承德育的神圣使命,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自身行为对社会文化建设的示范、辐射和提升功能,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特质———以“德”为根的危机遭遇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中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势必体现中国文化特质, 当代以“德”为根的文化教育规范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 反映时代发展要求, 浓缩为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24字基本道德规范。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 校园文化建设遭遇困难、面临危机。

1“立德树人”——中国教育之本遭遇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中“明德”意指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 发掘、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而摒弃邪恶。由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神速发展, 导致市场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人性分离危机, 生性善良、本质淳朴的人在利益驱动机制下的致富行为, 最初是实事求是的, 但是随着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内心不断膨胀至贪婪时, 就开始表面上道貌岸然、义正言辞, 实际上不择手段、违背良心, 更甚者顶风作案、违法犯罪, 彻底扯断社会道德规范对人性约束的绳索。正如社会生活中暴露的用“钱”衡量人生价值之怪现象, 知书达理的才女誓嫁有钱人以体现个人身价, 犀利批判“炫富”之人内心反而羡慕嫉妒, 标榜清廉的政府“裸官”贪污腐败, 新晋公务员的寒门学子用职权为“贫穷”买单, 食品商贩自制商品自己不食, 问题饮品老板深知问题所在等诸多事件直接冲击民众良心的道德拷问, 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导致某些思想认识不成熟的大学生内心产生了对金钱的极度渴望, 对物欲的肆意崇拜, 校园内已出现傍“大款”、交“土豪”等攀荣附贵现象。

2“立德为公”———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遭遇西方个人主义思潮

邓小平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9月第一版P373) 此处的“共同”正对应“立德为公”中的“公”, 只有每个公民“立德为公”, 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为国之复兴努力奋斗, 逐步实现国家整体的繁荣富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 中国与世界各国共生于地球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分彼此、血肉相连。当代大学生身处中国集体主义思想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大碰撞、大融合时期, 西方文化以影视、歌曲、明星等娱乐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迎合90后大学生追新求变的心理特征, 好莱坞大片以全球最先进高科技为技术支持, 用宏大震撼的场景和极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视觉冲击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视明星以最豪华璀璨的阵容全球宣传, 所到之处无不掀起耀眼的追星风暴, 价值巨额的出场费冲击着大学生内心个人出名的欲望;某些反映青春期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大学生效仿的文化元素, 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成为90后大学生身上的特有标签, 甚至出现西方社会中青春期黑色特征:迷惘、沉沦、堕落、叛逆、罪恶。

3“立德修身”———自我素质培养准则遭遇“外强中干”的窘境

中国自古以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抱负的基本理念, 立德是修身的核心要素, “德”区分君子与小人, “君子立德”对应“小人无德”。进入21世纪的今天, 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学开始, 延续至大学, 据很多大学生反映仅有的道德常识停留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阶段, 从小学到高中以应试教育为主, 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目前, 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社会为个人事业的成功提供了诸多便利的条件和优越的环境, 但读书深造仍是个人成才的捷径, 升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实现“光宗耀祖”之家族梦想和校级之间生源竞争之战使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均感“压力山大”。因此, 家长和校方关注文化课程的分数胜于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造成“小学教育共产主义、中学普及社会主义, 大学培养道德品行”之怪现象, 此现象造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个人思想已趋于成熟, 性格特征基本定型的18岁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步履维艰、缺乏实效, 面临“外强中干”的窘境。

三塑造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文化特质的基本路径

“明德”乃大学之道、“立德”是做人之本, 高校只有稳固以“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弘扬以“德”为本源的精神文明风尚, 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才能真正背负起历史的重任和民众的嘱托,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栋梁精英。面对当前校园文化特质所遭遇的诸多危机, 高校必须剔除浮躁、静心思考;寻找规律、潜心研究, 重塑以“德”为根的校园文化特质, 基本路径是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三个方面入手, 对其思想、行为、心理三个层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提升大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树立以“德”为本的信念、践行以“德”为根的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高校以“德”为根的校园文化特质

“立德”才能“树人”, “成人”才能“成才”, 大学教育不同于小初高的教育, 它基本脱离应试教育模式, 可依据自身优势实施技能型、专业型、研究型等各类人才的素质培养, 灵活性与自主性超越后者的单一性和强制性, 但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之才, 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第一位要素是优良的道德品质, 较之“废品”、“次品”的不尽人意, “危险品”对社会的发展则是致命伤, 一个良心泯灭却拥有世上最多才智的人是人类“公敌”, 一个忽视道德建设、国民素质, 盲目追求经济指标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以强取豪夺为荣耀的民族是充满危险的。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国人理应具有“厚德载物”的素养, 当代大学生更应做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表率。因此, 高校应全方位加强以“德”为根的当代校园文化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24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 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血脉, 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要求, 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和民族标识, 是引领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前进的兴国之魂, 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和未来的发展之源, 是高校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武装师生、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的重要依托。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表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得益于每一个公民自身道德素质的完美塑造。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 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 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关键在人。”[2] (p190) 分解报告中的三个“倡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对公民道德规范提出的具体要求, 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更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 通过自身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逐步完善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塑造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身受隔代人的专宠, 思想开放、思维多变, 喜跟潮流、勇敢求新的同时不免个性叛逆、桀骜不驯, 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同时也易入圈套、被人诱骗。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成熟等诸多方面亟待优化, 表现在价值观上呈现不稳定性和多元化趋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场所、校内学习园地、实习培训基地等成长环境入手, 重塑以“德”为根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而言:

构建赋予校园物质文化“德”的精神特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追求技术先进、光鲜靓丽的外表, 更应注重德育内涵的积淀,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思想渗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中, 要升华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体馆等场馆建设的精神追求,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培养当代大学生既要拥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赤子情怀又要具有不畏艰辛勇攀知识高峰的雄心壮志;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落实到校园环境设施建设的每个角落, 从校园环境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考量校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彼此监管增强师生们对大学校园物质文化以“德”为根建设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德”的时代要求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高校必须把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指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核心工作。学工处制定时代感强、针对性准、内容务实、便于操作的制度文本, 权责清晰、奖惩分明;注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及学生工作的实际表现, 鼓励嘉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制约规避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校团委、宣传部根据时代变化的需求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监管论坛、网站、部落、QQ群、博客等大学生网络平台的规范性, 及时更新工作亮点、曝光错误不足;健全决策、执行、监管、反馈、整改的工作运行机制, 完备人员、设施所需的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调动师生共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德”的教育方法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基础思想理论、现代心理学、人文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不断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德”的教育方法。精神的战地要靠精神去占领、思想的困惑要靠思想去化解、心理的疾病要靠心理去根治, “德”育的形式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实效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针对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性格特点, 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育遭受“冷遇”, 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 用他们喜欢的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交流方法进行“走心”式教育, 将昔日“德”的科学内涵赋予时代精神, 将“治国平天下”衍生为构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将“仁义礼智信”体现于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修身齐家”融化于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思政教师要将当代德育理念借助文艺汇演、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接地气”的形式直抵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地带, 把主流价值观渗入他们的心灵深处, 把社会的道德诉求融入他们的观念中, 只有当大学生对此产生思想同感、情感共鸣时, 才能从内心真正认同, 逐步形成思想意识, 真正践行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20.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90.

[3]冯刚.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5) :9.

[4]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宫向阳, 吴益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5) .

创建绿色校园文化 篇4

“绿色校园”不仅具有美丽自然的绿色环境,而且没有歧视、体罚、人际间的勾心斗角,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在理念上,它体现进步与创新;在言行上,它体现文明与儒雅;在心理上,它体现愉悦与健康;在竞争中,它体现智慧与合作;在评价上,它体现公正与科学;在时空上,它体现绿色时代的气韵与风采。

当前,“绿色校园”理念与平安校园、诚信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一样,已经融入以生命教育为重点的现代和谐教育体系,成为校园教学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组织结构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和谐的有力保证。

“绿色校园”以绿为主、绿中衬景。每当校园苍翠欲滴、花开烂漫之时,宜人的景观不仅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更能激发人们良好的心理联想,营造一种人性化空间。当人们置身于别致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路面、葱郁成行的树木、翠绿连绵的草坪、芬芳四溢的花圃之中,甚至更有小桥流水、池塘山丘、树庭院落等自然点缀,如此清新自然、恬静典雅、具有环保意义的绿色空间是何等地令人赏心悦目和留连忘返。

生态怡然、环境优美的“绿色校园”既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又是学生留连忘返的成长乐园。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绿色校园内,学生会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

“绿色校园”不只是绿色的自然环境,更具有丰富的绿色文化与深厚的绿色人文底蕴。“绿色校园”因其和谐的绿色文化而成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人格完善的乐园。学校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文化的发源地,是文化的辐射源。“绿色校园”文化是和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形象文化的整合,是继承与创新的融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发展共性与张扬个性的融合。是面向未来和与时俱进的融合。

“绿色校园”中的绿色环境是和谐校园的一个外在标志,更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的自然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儒雅。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

以“绿色”为背景的和谐校园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的整合,给学生以心灵的净化、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曾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这就是说,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株绿色花草树木都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好教材。与之相映的每一幅醒目的仁人志士肖像、每一件闪射艺术光芒的名人字画、每一篇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佳作、每一句催人奋进的警句格言以及包涵着师生理想激情的校训都是一部部优秀的隐性作品,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绿色校园”中的艺术节、校园网、英语角、校报校刊、艺术作品展等文化阵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风采的绿色空间。这里既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又有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既蕴含着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又渗透着放眼未来的治校方略,这是一种巨大无声的力量源泉,它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犹如说,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臂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 篇5

因此, 营造健康、活泼、多彩的校园文化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学院作为一个新升的本科院校, 亟需塑造本科理念下的校园文化, 如何开发、利用好隐性课程资源, 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隐性课程资源概念及特征

教育者通常所说的学校课程, 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 也称显性课程、常规课程或正式课程。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 学生们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

隐性课程这一术语最初由杰克逊在《课堂生活 (Life in Classrooms) 》 (1968) 一书中使用, 用来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它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不明确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 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 主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情感方面经验的那些内容或要素。隐性课程有其明显的德育功能。科尔伯格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将隐性课程等同于德育课程, 他认为综合地考虑隐性课程的方法就是把它看作是道德教育, 讨论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 就是讨论它是否可以以一种道德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某种有价值的东西, 或是否能使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传递。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 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不带强制性, 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的, 即学生是处在不知不觉中,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它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学生的影响是逐步产生累积效应, 进而通过学生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隐性课程所传递的道德准则是通过非课堂的形式如教师的言行、师德师风、校风校貌来影响学生, 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来掌握道德规范, 其效果或快或慢地产生作用, 但其影响是长久的、稳定的, 甚至穷其一生。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应该关注隐性课程, 并获得一个校园环境的全面视图。

2 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影响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一种方式, 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般说来,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而广义的校园文化则指学校校园存在的一种区别于社会的独特的精神生活文化, 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和物质文化 (校园物理环境) 等。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是广义上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 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对学生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和人格的塑造功能, 它们都是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调节、感染和控制, 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

2.1 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区文化, 它是学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向导。它以师生员工与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谐一致为目标, 产生对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人生价值、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导向。

2.2 情感的激励功能

首先, 校园文化是激励学校师生员工追求卓越、努力创造、获取成就的一种重要机制。校园中催人积极进取的艺术雕塑、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名言警句等, 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 都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能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 产生共鸣。

其次, 教师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满足学生的需要, 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无意识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也是很重要的。所以, 倡导良好的师风师德, 形成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很有意义的。

2.3 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力量, 它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得不接受一定的文化价值规范。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训、校风等, 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和遵守的, 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一个积极健康的公众舆论比有形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不良品德思想和行为更有约束力和规范力, 集体舆论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4 人格的塑造功能

校园文化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 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 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 使他们的心灵和形象打上校园精神文化的烙印。校园文化的演变过程, 包括了对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一个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其优良的传统、风尚会被继承和发扬延续下去并代代相传。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系统, 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不断地调整原有的价值观系统, 确定新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和校园的规章制度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内涵。在这种不断发展的动态校园文化中, 会塑造出继承历史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人格。

3 如何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 发挥其隐性课程资源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我院塑造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 可以主要从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入手。

3.1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因此, 高等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营造要符合育人特点:既要有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 又要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和雅静的美。这样的物质文化环境不但包括建筑设施, 园林绿化, 还包括生活服务。所有这些都要围绕育人这一中心, 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安排, 使它们既具有方便、宜人的实用功能, 又和谐、舒适, 有益于紧张工作后的休息, 进而熏陶情感, 启迪思想。所以, 在我院进行北校区的建设时, 要重视物质景观的这种作用, 对学校范围内进行整体设计, 使学生能在美好的环境中受到心灵的陶冶。

3.2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建遵循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如校风、校貌、校训等文化因素, 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这是隐性精神形态的德育课程。它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联系, 表现为学生内在的、信念化的、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应营造成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 引导人才的塑造, 创设激发学生道德需求。

3.3 创建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 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寿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我院现在应借2008本科学位评估这个契机, 检查并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促使学生们能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维护了校园的秩序和规范。

3.4 创建丰富的校园活动文化

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譬如:我院每年举办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时间跨度逐年拉长, 内容逐年增加, 每年以高品位、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活动为载体,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促进学风建设,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塑造独特了的校园活动文化, 它已经变成对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的正确导向和对师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检阅, 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普遍的文化需要。因此, 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项传统项目继续开展下去, 努力开创拥有广东金融学院特色的校园新局面, 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

当前,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着如何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教育现代化的潮流势不可挡, 相信优化教育环境, 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资源, 建设校园文化必将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极具生命力的重要内容而为人们所重视。

摘要:学生品德形成具有内隐学习的特点。内隐的、下意识的学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因此, 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只重视显性教育的做法, 而更多地关注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一种, 对每天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们的品德形成能够产生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院现正处于升本后的转型期, 亟需塑造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氛围, 帮助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因此本文试图从利用好隐性课程资源的角度, 为我院塑造新的本科理念下的校园文化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玲, 杨龙.校园文化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2】郭英, 郭安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6 (4) .

【3】周杰.论校园文化建设与精英人才培养.高教与经济, 2006 (3) .

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 篇6

新疆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新老校区建设、校园面积小绿化面积少等问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指导, 在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的建设中, 由于经费等原因许多学校还只停留在简单的硬件建设上, 多致力于专业的设置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上, 停留在景观的直观美感上, 对于组织管理的深层建设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且缺乏一些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对校园景观的文化现象有所忽视, 没有进一步地挖掘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发挥其职业教育功能, 并作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由于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 教育经费短缺等一系列因素, 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新疆高等职校的景观文化建设, 仍需要不断提升与完善。

高职院校的本质特征, 决定校园景观文化必须走特色建设之路。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着其各自的特点。作为农业类职业院校,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校园内的树种植物都标注了品种、树龄、特征、品性等, 使学院洋溢着文化气息, 更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农业校园文化底蕴。而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自己本校的校训“励学、笃行”镌刻在正对图书馆大门的一块石碑上, 这样提升了校园的审美层次, 又彰显了校训的教育意义, 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将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 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行动将其升级为一种行为操守;同时, 其装挂着严格交通标识的校道还体现出自身学院特色, 是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文化的象征。此外, 还有新疆轻工业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许多成功做法, 都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参考借鉴的地方。

2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景观文化应该具有的职业教育功能

2.1 职业定向教育

职业定向教育是指学校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选择正确的职业,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各种技术人才为目标, 故职业教育是比较专业的定向教育。很多学生在刚刚踏进职业院校的时候, 一般都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要从事的工作产生诸多的疑惑, 而这些疑惑学生都可以在校园景观文化的熏陶中, 不知不觉地得到解答。因为校园景观文化所拥有的职业教育氛围能够对学生思想等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将来职业的各方面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 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早点树立就业意识, 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方向, 从而让学生懂得合理科学地规划学习生活, 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职业的美好憧憬。

2.2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指能够胜任某一职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是从事某一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其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形象等多个方面。自从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之后, 企业的发展不断与国际化市场接轨, 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看重敬业程度、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与经验。校园景观文化可以把要求具备的职业素质通过各种不同的有效途径融汇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可以全方位创造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职业道德教育

有才无德的人才不算真正的人才,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职业道德是企业单位选拨人才最重视的一个素质, 指从事该职业的人在工作活动中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其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校园景观文化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活动来让学生接触企业, 了解企业管理规范, 学习企业的职业道德;利用校园的各种宣传途径让学生知道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 进一步深化对其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2.4 职业能力教育

能力是人们进行某项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 职业能力就是就业者就业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职业能力是人们在工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包括操作力、应变力和创造力等。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期间就可以培养的, 因为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校园景观文化所拥有的教育氛围所熏陶。而且, 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校内实习基地等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 令学生的各方面的职业能力得到训练, 从而得到提高。

3 如何塑造具有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景观

3.1 体现地方特色植物配置的景观文化

校园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以城市绿地系统来指导校园绿化。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 应当优先考虑当地气候的乡土树种 (在新疆, 白杨、青杨、胡杨、沙枣树、红柳都是著名的美化类的树种) , 反映地域特色的植物, 对其进行合理配置, 根据立地条件, 做到适地适树, 垂直结构组织合理科学化。这些都是基于植物生长的地域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而进行分析探讨的。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亦可通过充分挖掘植物的文化内涵, 来塑造学校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 如新疆的白杨树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胡杨树象征着坚毅不倒、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师生可以通过这些校园景观文化, 陶冶高尚情操, 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2 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校园景观文化建设要融入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

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 理解、消化、吸收行业企业文化;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 形成职业文化氛围, 如在校园内的各种标语、园林小品、壁画、视觉传媒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息息相关, 形成有职业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

校园绿化把院校的专业特点和绿化结合起来, 如园林专业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文化景观, 对校园进行园林构景、规划, 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也锻炼了专业技能。

3.3 符合各功能区特点的绿化景观文化

针对不同高等职校的特点, 校园景观的建设也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区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交流需要,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力求在乔、灌、草的搭配上做到点、线、面有机组合, 使景观校园文化展现出优美动人、生机勃勃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杨云峰.论高校校园景观特色的塑造——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扩建工程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2]赫湘红, 孔令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以新疆的职业院校为例[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Z2)

[3]王重贤.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研[J].兰州大学, 2010

创建绿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篇7

一、绿色物质文化建设, 放飞希望

建设校园绿色环境文化, 以绿意浓浓、生机盎然、富有内涵的物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为师生提供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沃土。梁平县实验小学一直把“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基, 精心建设校园绿色环境, 全力营造充满绿色的校园环境文化, 实现了“百鸟婉嘀花争春, 日影斑驳绿荫夏, 柚子香黄杉叶秋, 菊残腊艳不知冬”的美景。

在天竺桂的绿色渲染和水杉树铁锈红的映衬中, “船帆型校门”隐喻扬帆远航、前途似锦。“书画长廊”展示教师学生艺术风采, 特别是“梁平年画”的小桃红把书画长廊点染得分外妖娆;“名人长廊”用静立的形象、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孔子、司马迁、祖冲之、爱迪生、贝多芬等伟人的成长的历程、成功的艰辛、成就的喜悦, 激励全校师生努力奋斗, 见贤思齐;“专栏长廊”彰显绿色班级文化特色, 是绿色班级师生心灵的舒展, 是绿色班级文化创建的名片, 为班级师生提供展演场。“水杉道”春季绽绿, 冬季飞红;“夹竹桃道”花开争艳, 吸臭吐香;“茶花道”蜿蜒花间, 曲径通幽;“天竺桂道”环绕操场, 绿意泛波。绿色包围和掩映着塑胶大操场、塑胶休闲活动广场、绿草如茵的小足球场、大黄桷树下的乒乓球场、香樟树林中的羽毛球场。翠翠“竹园”、青青“桉树园”、绿绿“香樟园”、黄黄“柚香园”、红红“橘子园”、鲜绿“黄桷园”、浓绿“桂花园”随着季节变化, 演绎不同色彩。攀“铸英亭”可览梁平县城全景, 胸怀梁平, 放眼祖国;登“展望亭”可观学校全貌, 心系母校, 常怀感恩。整个校园既是师生的读书园, 又是师生的休憩园。

二、绿色精神文化建设, 快乐学习

建设校园绿色精神文化, 构建和谐人文环境,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引下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使师生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使学校最终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精神文化, 对外是一面彰显办学特色的旗帜, 对内是一个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的纲领;是沉淀了学校的历史传统, 反映了学校的社会背景, 以及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的结晶, 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因此,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1、校风建设。

校风包括教风和学风, 教风是主导, 学风是主体。经学校反复酝酿, 全校师生达成共识, 提炼出“绿色校园, 放飞希望”的办学理念, 形成了“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的校训,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整体风貌。教风“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奠基终生, 持续发展”, 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学风“勤奋、守纪、养成、进取”, 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志向、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活教乐学, 高效和谐, 个性张扬”是学校课堂教学的特色, 并形成了“主体性, 研究性, 互动式, 体验式交叉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2、管理建设。

对学校的领导, 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学校实施“人文管理”的理念, 采取一系列的人性化、自主化、规范化的有效办法, 用宽松的氛围善待人、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用真挚的情感凝聚人、用不断的发展完善人、用成功的绩效激励人。治校求和谐, 和谐促发展, 努力创建“人文”校园。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学校管理中, 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创新能力;践行领导干部的人格影响力、思想辐射力、道德感召力和威信穿透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熏陶人、以实际的行动带动人, 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工作实绩好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3、师资建设。

学校坚持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的人本观念出发, 把各项工作的基点放在紧紧依靠和团结全体教职员工上, 注重管理的人性化、情感化、民主化, 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成功、幸福、发展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强化教师敬业爱校意识,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一是开展师德师风学习, 深入实施“树形象, 正教风, 崇师德, 铸师魂”的“师德工程”, 加强教师师德修养;二是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 大力培养名牌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鼓励教师自培自训, 提升教师专业水准;三是强化校本教研, 启动“青年教师成长学习演讲展评”活动, 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听课评课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4、课程建设。

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 篇8

关键词:绿色网络文化;中职校园;德育工作;监管教育

在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递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这给中职校园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较大影响。我们应将中职校园的德育工作通过网络文化全方位地贯穿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打造健康、和谐、绿色的精神文化环境。校园文化通过网络技术保持了校园的特色,使学生的身心等全方面健康成长。

一、以“绿色网络”为核心建立德育工作的保障体系

网络信息时代为中职院校带来了方便、快捷、信息化等全新的理念,使学生在校园中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和新观念。为了构建“绿色网络”,学校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打造出适合校园文化的网络信息氛围,以“绿色网络”为核心建立起德育工作的保障体系。

1.网络监管的缺乏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信息在校园内逐渐渗透,使网络信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增大,不良信息为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传播带来了严重阻碍。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信息污染”对校园文化和学生均就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能够为校园文化带来多元化的信息内涵,两者间的融合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其中也包括道德规范、信念、追求等因素。由于学生的身份特殊性,在沒有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念之前,社会的荣辱观同样缺乏,很难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尤其对于一些缺乏自控能力、情商较低的学生而言,虚拟的网络信息将会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学生需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核心,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2.以“绿色网络”为环境的德育工作保障体系

建立“绿色网络”的校园文化,其主旨是要在校园网络上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但就目前来看,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网络信息的建设和监督方面也十分缺失,学生对网络信息产生好奇心理,沉迷于网络,对负面信息的接收难以控制。因此,学校需要对网络信息的监管进行系统、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监督和管理。

二、以“和谐教育”为核心建立德育工作的支撑体系

1.打造与社会相结合的校园网

学校应该以价值观为标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以主流文化为主体的资料库,利用校园网络的先进技术做到图文并茂,突出校园文化的氛围,打造出校园网络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信息延伸,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2.打造以校园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校园网

校园网络是建立校园主流文化的基础平台,是学生获取校园文化信息和师生信息的有效平台。因此,校园网络的建设需要基于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引领校园主流文化,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精神财富。

三、良好的网络素养形成方式

1.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学生应该对信息具有处理能力,也就是说需要正确地利用网络知识,不断加强信息处理能力和意识,包括知识技能和在网络中的态度、价值观念等行为标准。德育教育需要利用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更应该对学生的网络素质培养承担责任,培养学生对大量外部信息的收集、处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

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冲击时,必然会对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判断,搜索有用的信息,扩大知识位。学校应利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渠道,对校园网络进行全方面的组建,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鉴别能力,具备超强的网络文化意识,不断提升和调整自身的网络认知结构。

总之,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中职院校中的“绿色网络”德育教育已成为重点目标。中职院校既要加强网络信息的扩展和管理工作,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和普及校园主流文化,又要让校园网络具有丰富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身心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何红.“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2]肖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网络德育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戴丽艳.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对策——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5(2):64-67.

[4]戴丽艳.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对策——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点思考[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3,5(4):28-31.

上一篇:农村金融服务下一篇:徽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