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

2024-07-10

农村金融服务(精选12篇)

农村金融服务 篇1

近几年来, 我市农村金融业在服务水准、服务方向、服务素质等方面千方百计下功夫, 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寻找和开拓服务新领域, 在业务拓展上加快结算业务畅通渠道,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沿海地区开发的贷款品种等, 为方便农户和客户办理各种农村金融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提升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新的形象。

但是,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现代化迅猛发展, 农村经济正在复苏, 这对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提出更高更新要求。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看, 本文就如何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努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谈谈农村金融业今后服务发展方向:

一、切实抓好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就农村信用社来说, 在经常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的同时, 偏偏出现这样那样存在问题及违法乱纪行为, 联社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这些给我们带来了不必要经济损失和工作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和化解人的自身风险, 应该要从人的自身素质方面着手。

(一) 抓好职业道德教育。

抓好职业道德教育, 也是一项细致工作, 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要从员工的工作环境、思想品德、服务水准、经营理念、好学上进等方面着手, 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反腐倡廉的教育, 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提高全体员工廉洁自律的思想。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和塑造每一位员工优秀的品格与职业道德修养, 培养员工忠诚敬业、勇敢坚韧、恪尽职守、自律守法的工作态度。例如:某市信用社今年上半年发生一起内部员工利用当班期间盗窃库款的案件, 案件的发生进一步暴露目前农信社在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以及个别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因此, 要确保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构建合规的企业文化, 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要更新观念, 开阔视野, 突破陈旧落后的服务思维。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 遵守市场法律法规, 强化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档次。要树立“客户至上”、“敬业爱岗”的服务理念,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协调、调动各方面资源,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服务体系。

(二) 强化内部制度建设。

狠抓制度建设工作, 要经常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制度检查, 加强计分考核, 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才是关键, 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以人为本, 强化管理。内控制度是单位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强化内控制度,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 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寻, 违章处罚有法可依;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 将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 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三要强化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奖惩, 用铁制度、铁规章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 以此保证农信社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 以农为本, 开拓创新, 提高竞争力。

农信社的宗旨就是服务“三农”, 但是要想在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服务手段、开发多种金融产品, 此其一。另一个方面市场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需要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要让农信社真正成为员工发展的平台;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最大的空间和机会;培养树立“社兴我荣, 社衰我耻”的意识;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业务技能比赛、业务知识培训等, 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增强农信社的创新力、竞争力、生命力。

二、农村金融服务于“三农”, 立足“三农”, 扶持中小企业

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应加大对“三农”基本建设投入的同时, 积极开发农民合作社和扶持中小企业。以支持农民互助资金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例1:就海复镇“启东市能兴果疏专业合作社”为例, 该农民合作社在海复镇东岗村种植果疏约400多亩, 自有资金200多万元, 尚缺少资金100多万元, 但农村信用合作社没有这方面专项贷款品种。如何解决农民合作社资金困难呢?启东市海复信用社通过对该合作社进行专项调查和可能性论证, 决定解决其燃眉之急, 给予贷款。但贷款品种又如何解决?后来通过以担保的形式, 由乡政府担保, 担保公司进行反担保, 给予启东市能兴果疏专业合作社贷款100万元。

例2:还有中小企业贷款, 如启东市惠丰信用社依托当地钢贸市场, 联手担保公司, 适时创新推出钢贸企业信贷“批发化”营销业务――钢贸通, 助钢贸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进一步拓宽了领用社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融资平台。钢材贸易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中小型的钢材贸易企业在面对钢材生产企业时, 很难在资金融通方面具有话语权;在面对下游客户时, 钢贸企业又必须要垫付大量的资金来实现交货、运输和库存, 这就需要以大量的现金流作为支撑。长期以来, 银行为规避风险, 普遍对中小企业采取抵押贷款的形式进行放贷。而该类企业经营场地都是租用的几间办公用房外加一块空地, 固定资产基本不值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型钢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汇融钢贸市场是启东市委市政府2010年引进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集码头、仓储、结算、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于一体, 待大型市场建成后可进驻钢贸企业500多家, 提供1500多个就业岗位, 预计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该市场的推出将改变苏中地区钢材交易的市场格局, 建立大型现代化平台, 化零散经营为规模化、统筹化的市场经营, 重新整合苏中地区现有钢材市场资源, 优化市场结构, 不仅将吸纳区域内的消费力, 更将深度辐射苏北、安徽、山东等广大地区。惠丰信用社敏锐地意识到汇融钢贸市场是一座富有的“金矿”, 也是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 商机巨大, 有待挖掘。对此, 积极进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 找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业务突破口, 通过对信贷政策的梳理, 与担保公司“结盟”, 帮企业之所需, 解企业之所难, 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又控制了风险。

笔者认为农村金融业应开发支农贷款新品种和大力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大力支持这方面贷款。

三、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拓宽服务领域

服务是农村金融业永恒的主题, 在任何时期, 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抓好“服务”这个关键。实践证明, 服务是竞争的重要手段, 农村金融业要想得到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取决于是否拥有自己的“黄金客户群”, “黄金客户群”必须提高服务质量赢得, 目前, 当务之急是如何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铸造具有农村信用社特征的“名牌服务”, 在农村金融业中, 提高服务品位。

(一) 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要做到知己知彼, 选择主攻方向, 挖掘潜在的市场份额。农村金融业要想得到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当务之急是如何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拓宽服务领域,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铸造具有农信社特征的“名牌服务”, 拥有并不断扩大自己的“黄金客户群”, 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二) 增加和扩大服务范围, 办有特色的金融企业。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服务内容的增加, 诸如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上门服务以及帮助黄金客户理财当顾问等等。二是加强服务、延长服务时间。诸如围绕自助银行设定的二十四小时服务区, 满足不同阶层客户的需求。三是品种上的创新, 诸如一卡通、一证通、提供住房信贷、开办票据贴现、投资业务、开办农村保险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等。四是手段上的先进。电子化建设一定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时效, 金卡工程要真正实现全国联网, 一卡多用、一点多通、卡卡通用。

(三) 拓宽客户类型, 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 保持可持续发展。

从金融业自身利益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讲, 必须对现有的客户本着“淘汰一批、保留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 进行筛选。绝对不能再背过去专业银行丢弃的“垃圾户”包袱。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业绩出众、资信情况可靠、发展前景光明的优良企业, 要千方百计的扩大业务往来, 密切银企关系。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关键在于自身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要适应新形势下服务机制。过去农村金融业仅仅在硬件和软件上做文章。在硬件设施上, 改善了便民服务设施。为客户提供笔、毛巾等便民用具。在软件上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开展微笑服务、站立服务等。但是, 随着社会进步、市民文明程度提高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促使农村金融业必须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一) 强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新的理念。

农村金融应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和客户的金融业务知识, 规范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管理。就目前一部分农户和客户在办理柜面业务中, 连密码器、自动取款机都难以操作, 特别是一部分年龄大的农户和客户。农村金融业目前正逐步完善电脑化服务, 近几年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应用了自动存款机、补登折机、排号服务机。应用了电脑化服务功能, 这对于服务广大农户和客户提出了新的智能化服务工作要求。笔者建议农村金融业应加强服务方面的宣传, 经常开展电脑化服务辅导工作, 柜面应设立客户经理及服务引导员, 更好地为广大农户和客户服务。有利于完善和提高农村金融业服务工作的水平及工作效率, 减轻广大农户和客户电脑化操作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减轻农村金融业一线服务人员工作压力。

(二) 农村金融业在业务规范化操作工作上做好文章。

怎样服务好广大农户和客户, 这是农村金融业最根本服务基础。目前农村金融业各基层营业网点服务机制还不够统一, 主要体现在:服务环境陈旧, 办公自动化跟不上国有专业银行, 信用社标识牌不统一, 宣传服务窗口设施不到位, 为农户和客户服务的便民措施不健全, 一线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服务基本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业应在硬件和软件上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着重在电脑化服务方面适应农户和客户各种操作快捷便利化服务, 进一步提高柜面员工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修订服务公约, 改善服务环境, 以适应现代农村金融业服务机制和科学服务管理。

(三) 农村金融业要大力支持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随着农村金融业服务需求量大, 分布范围广, 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民种养业、农民合作社经营、沿海经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基本建设、节能减排等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就现在的金融服务业难以应付这方面的需求。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质量不高, 没有监督好这部分贷款, 形成了不良贷款。二是前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不景气,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给农村金融业自身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三是农村金融业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近年来, 银监会加强了对农村金融业的监管, 特别是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资金运营全过程加强了检查力度, 规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工作基本制度, 改善了信贷工作服务环境, 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同时也给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由于受以上几方面的限制, 造成了“既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不利局面。所以说, 农村金融业要寻求今后服务发展方向, 最关键的主要在自身经营体制的完善性, 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研究, 把握合理的支农贷款政策, 稳健开发农业多种经营贷款品种, 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三农”的基本建设。以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 更好地为广大农户和客户服务。

综上所述, 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的同时, 要立足“三农”, 服务“三农”, 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农村广大农户、客户及中小型企业服务体系, 这才是有效地推进农村金融业健康发展必由之路。

摘要:本文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在立足“三农”, 服务“三农”, 服务中小企业方面, 提出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几点有效措施, 来促进农村金融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康发展,措施

农村金融服务 篇2

机构人员分布变化情况

县城区域银行业网点比较密集,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覆盖程度较低,西部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且在县及县以下的银行业网点数量呈下降趋势。

2005年末,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地区银行业机构网点总数为12万个,从业人员106.61万人,其中在县城区域的网点4.9万个,在乡镇的网点6.22万个,行政村网点9368个;平均每个县城区域25.09个网点,每个乡镇有 2.13个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有1个网点,而西部则分别为18.96个、1.58个网点,近80多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在乡镇的网点占到了银行业机构的86.45%,在行政村中占89.83%.“十五”期间,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银行业网点和人员呈减少趋势,到2005年末网点和人员分别比“十五”初期减少了 24.37%和14%.其中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大幅度压缩了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和人员,到2005年末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有3.19万家网点和43.14万人,分别减少了2.62万家网点和17.9万人。

从银行业服务从业人员地域分布情况看,东部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2005年末,东部平均每万人有 13个银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而西部每万人只有9个银行业从、业人员为其服务。但从问卷调查情况看,64.33%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当地金融机构数量合适,24.0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金融机构偏少,分别有 22.38%的农村企业和15;6%的农户认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地金融机构偏少”。

存贷款资金情况

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 278 7亿元,贷款余额 24355亿元,存差8432亿元,存贷比74.8%,比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低5.46个百分点。2005年未,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953亿元,贷款余额38825亿元,存差高达30128亿元,存差比2000年增长了2.57倍,存贷比仅为56.3%,与同期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差距拉大到 12.72个百分点。五年来,县及县以下银行机构存款年均增长15.99%,接近全国银行业机构17.74%的增长水平,但县及县以—卜银行机构贷款年均增长仪为9.72%,大大低于全国银行业机构15.66%的增长水平。

资金外流情况地域差别较大,中部资金流出最为严重。2005年末,东北、东部、西部存贷比分别为63.68%、57.37%、56.05%,而中部仅为51.8%,低于调查地区平均存贷比4.5个百分点。

人均业务量城乡和东西部差异巨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发展。2005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人均存款1300万元,而据调查测算,农村地区人均存款仅为650万元左右。其中东部农村地区人均存款921万元,西部农村区域人均存款527万元,受效益驱动因素的影响,东部县均商业银行网点22.5个,而西部县均9.88个,另外西部不少县的贷款市场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家经营,缺乏有效竞争。[!--empirenews.page--] 各项业务产品开展情况

农村地区各类主体对银行业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需求最为强烈。调查中,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生产贷款、存款、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通存通兑业务、扶贫贷款、汇款、银行卡,而对代收代付、代理买卖各类证券、保险、个人理财业务、外汇业务等需求较小,需要这些业务品种的农户比率不足受防农户的 4%;农村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或技改等中长期贷款、支付结算、存款、现金管理、银行卡、担保,而对代理、咨询顾问和外汇业务等业务的需求不大。

存、贷、汇业务基本覆盖县乡两级,基层农村金融产品匮乏。调查显示,现有县、乡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能够提供基本的存贷汇服务,但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除存贷汇以外的金融业务覆盖率较低,县及县以下地区对住房和汽车等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银行汇票、承兑汇票、银行卡等业务的需求较大,但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农村银行业网点不足20%;二是村一级由于缺乏银行业网点,当地居民和企业难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据调查,行政村中设有的网点多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一般只能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农民和农村企业需求最大的贷款业务无法在村一级的银行业网点办理,更难以获得其他金融服务。

农村借款人需求情况和服务满意度

农民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贷款方式解决,资金用途主要是生产贷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农户借入资金主要渠道为贷款。农民的贷款用途主要集中于种养业、多种经营和买房建房,期限主要是半年到3年的中短期贷款,其中需要半年至1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47.09%,需要1年至3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35.93%.农村企业资金缺口弥补渠道多样化,但仍然以贷款为主,赁款主要用于短期流动资金。农村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商业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原辅材料以及其他流动资金,期限集中于半年至3年区间,37.1%的企业需要半年至1年的贷款,45.61%的企业需要1年至3年的贷款。

被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银行业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55.15%的农户和44、36%的农村企业认为所需贷款可以得到满足,44.85%的农户和55.64%的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其中 11.47%的农户和13.59%的企业认为很少得到满足。

受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中认为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程序和时间简便”的分别只占 21.59%和15.45%,而认为“过于繁长”的农户和企业分别占21.72%和26.29%,企业贷款难问题甚于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卖方市场,61.61%的企业认为不能自主选择金融机构。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对在县(市)以下增没网点的银行业机构给予优惠政策

监管部门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整体分布,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乡镇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可以通过对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营业税减免的办法进行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经济核算、保证安全、方便农民的原则,在乡镇以下的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对现有业务量比较大、符合条件的信用代力、站,可以改为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empirenews.page--] 逐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主体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鼓励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兼并、重组、参股现有银行业机构,适度增设多种所有制银行业机构。

积极培育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

允许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由村民通过自愿联合组成资金互助组织,服务对象严格限定在组织成员内部,资金互助组织除保留限量库存现金外,其余吸收的资金由当地农村信用社托管,结算委托农村信用社办理。

建立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机制

加强对邮政储蓄人员银行业务知识培训,放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邮政储蓄机构对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贷记卡等业务的限制。通过邮政储蓄机构购买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债、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债券以及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使邮政储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三农”的发展。

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

注重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网点和人员众多的优势,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宅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引导商业银行新增存款投放农村

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改变信贷策略,加大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制定相关办法,明确各类银行在县域内设立的机构网点,要将当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增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

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信贷投向逐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农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在不增设新分支机构的原则下,政策性银行加强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各项业务,主要委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代理。着力满足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

改善农村需求最迫切的银行业机构信贷服务水平,按照简便、高效的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积极开办对农户的小额资金贷款业务。进一步加大对优质成长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金融服务方式,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贷款高效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在内的“六项机制”。遵循“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提高扶贫贷款的使用效率。

大力增加农村金融产品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代理、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新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empirenews.page--] 通过有效宣传培育农民的金融意识

农村金融服务 篇3

梨树县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发放力度在不断加大,农业贷款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我县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15259万元,净投放61029万元,农行农业贷款余额6727万元,净投放5139万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信贷资金的需求量猛增,小额贷款的额度与贷款期限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县委、县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服务非常重视,与县农业银行从“三农”服务目标、服务领域、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农业银行为更好的服务“三农”,专门为农民设计了金融产品“惠农卡”。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取现金、转帐结算、消费、理财、财政补贴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缴纳、农村公用事业费代收、代付和做为农户小额贷款的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办贷款手续简便,一次调查,一次审批,循环使用,最长贷款期限可达三年,在贷款期限内,可以随借随还,贷款额度可达三万元或者更多,贷款利率与同业相比较低。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农资局配合农行发放惠农卡,2009年9月10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农经站长参加的发放惠农卡工作会议,利用2009年“十一”节前半月时间,突击发放惠农卡。经过短时间的运作,全县共发出惠农卡6.45万张。截止到目前,全县共发放惠农卡12.75万张,发卡覆盖面村级达到100%,累计发放贷款4.2亿元。在具体工作中,着重作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会同农业银行成立领导组织,实施“一把手”工程

由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局负责总调度,靠前指导,亲临现场检查落实督导等具体实际工作。本着“普惠制,广覆盖”的服务原则,让农民手中真正拿到为其量身定做的惠农卡。

2.会同农业银行制订了《梨树县惠农卡、广覆盖,整体推进实施方案》

明确了惠农卡发放对象、方式、目标、措施,从而保障了惠农卡在发放的各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惠农卡发放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搭建两个平台

全力依靠地方党委、政府,调动“三级”干部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为惠农卡广覆盖发放服务。农资局分9个组与农行9个分理处相互配合,分别包保各乡镇,建立以各乡镇经营管理站为惠农卡发放中心,以各村为惠农卡发放网点发放网络。形成了各级政府层层有人管,时时有人抓的惠农卡发放管理体系。乡镇经管站的全体职工、村、社全体干部,全力以赴,全县参加惠农卡发放工作人员达到3600多人次,出车140多台次,农经部门和农业银行共拿出复印设备52台用于惠农卡的发放。

4.采取灵活的发卡形式

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确定农行各基层营业网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严格执行惠农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发卡方式。

4.1农经站人员同流动客户经理组织工作人员到村屯开卡

对距离农行营业网点较远、交通不便的农民,到村屯收集资料,进行批量发卡,集中激活。

4.2柜台发卡,当场激活

主要是对距农行营业网点较近的农户,尽量宣传和动员到营业网点开卡,当场激活,可减轻批量开卡后到户激活的工作压力。

4.3依托村屯工作人员

让他们协助收集整理资料,填写开卡申请表,然后由客户经理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审核,这样既解决本行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节约时间,提高办卡效率。

4.4锁定目标,重点支持,集中快速办理惠农卡

对过去贷款额度大,还款率高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已经形成规模的村或屯确定为“贷款信用村屯”,坚持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确保发卡质量。

5.積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快速发放惠农卡

农业银行把合作社作为优先发卡群体,优先授信营销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现在农行已经给合作社社员发放惠农卡1.8万张,发放贷款7000万元。

农村金融服务 篇4

一、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金融支农体系战线的收缩, 弱化了其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近几年, 随着农业银行市场定位从农村转向城市, 农行基层服务网点大幅撤并, 基本上不再办理农户贷款和一般性农业生产贷款, 尽管迫于政策压力承担一部分支农贷款任务, 但在利益机制驱动下, 其支农贷款比重连年下降。而其他商业银行更是把农业当作低效、市场风险大的领域, 纷纷从农村撤离, 把资金投向回报率高、见效快的行业。目前, 农户得到的正规金融贷款的80%来自农信社。这种尴尬金融支农局势, 限制了金融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问题之二:农村金融资金的大量外流, 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的不平衡。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在农业开发、产业化建设、农村道路以及住房改造、农村水利、大型设备建设和购置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渠道却相对萎缩, 扎根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其吸收的存款通过资金上存、缴纳存款准备金、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以及邮政储蓄通过转存等途径将资金流出辖区及农业产业之外, 严重的农村资金外流, 使得本来就趋紧的农村金融形势更加严峻, 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也愈加明显。

问题之三:农村信用社现实的发展状况制约了其支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一是金融服务水平低。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系统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信用工具单一、不能通存通兑, 其业务品种和服务功能尚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二是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不能满足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需要。三是支农贷款少有优惠利率。农信社为了获取自身最大化收益, 其贷款利率普遍偏高, 上浮利率基本在基准利率的50%~80%幅度, 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暂时给信用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在目前农民尚不富裕的条件下,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也难以体现国家“减负增收、多予少取”的“三农”政策。

问题之四:民间金融长期排斥在体制之外, 缺乏政策及法律的规范支持和监督。由于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使得民间金融活动在县、乡 (镇) 农村地区十分活跃。虽然, 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是直接面对中小企业、乡村、社区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 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的矛盾。但长期以来, 由于民间金融一直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制之外, 没有合法地位, 处于一种半公开或完全地下的状态, 缺乏政策及法律的规范支持和监督, 因此, 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潜伏的风险也较大, 处理不当的话, 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以上问题背后隐含的深层次问题是体制问题。因为目前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工业化的制度安排, 其农村活动的目的还主要是为城市工商业动员储蓄, 实际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非常的有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必然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城市, 致使农村金融供求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失衡。也表明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农村信贷的特点和农民的金融需求, 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对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农村信用社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 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发展, 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使农村金融规模和业务能够与目前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二、对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符合现实“三农”发展之需的农村金融体系。总体上是应建立一个能够顺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营金融及其他金融组织相互并存、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为此, 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贷款审批、利率定价、风险防范等内控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尽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根据不同的经营原则转换经营机制。对因承担政府行为而形成的政策性亏损较严重的农村信用社可酌情转入地方的政策性银行。农信社资金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 用于重点支持区域经济特色的发展亮点, 以此来带动一方。二要完善邮政储蓄制度, 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将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 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使农民的资金大体上仍留在农村, 可考虑用于发放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商业性、支农性贷款。还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涉农信贷的投放资金, 以此缓解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商业性金融资金可重点用于支持那些具有产业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为其提供金融服务。三是可以设立支农开放政策性银行或将农业发展银行改造直接面向“三农”的政策性银行, 以政策性优惠利率和农产联保方式向“三农”提供贷款支持, 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和农村生态环境改造等产业, 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四要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 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以满足农村资金多样化的需求。

(二) 适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于“三农”的效率和质量。一是农村金融机构要认真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 因地制宜地确定贷款投放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 并及时根据市场需求, 推出适当的信贷产品, 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确立适应市场要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营造鼓励创新氛围, 引入考核竞争机制,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 以营利为目的的营销体系, 增强金融服务和市场经济的融合力。二是在农民融资普遍缺乏可抵押资产或物品的情况下, 在农村市场设立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农业担保机构, 建立担保基金, 以及发展农户联保贷款、农村互助担保组织等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就成为帮助农民融资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 应该大力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不断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创新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 探索实行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仓单抵押、权益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 从而改变农村抵押担保不足的状况。三是加快农村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建设步伐, 大力开发银行卡等现代支付工具, 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方式;积极开发中间业务, 创办个人理财、代理、结算等业务, 以适应农村各类经营者对结算票据流通、资金流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四是创新信贷支农定价机制, 制定风险定价制度和贷款利率浮动管理办法, 对农民、信用户和农村工商户等贷款分别视不同情况实行差别和优惠利率。积极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制度, 逐步提高贷款信用额度, 拓宽贷款范围, 并根据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阶段性的信贷投放重点。五是创新用人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 建立以“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为内容的“三能”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管理素质和业务水平, 吸收懂经营会管理、通晓金融、计算机、法律法规的人才, 改善队伍结构。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增强金融服务于“三农”的信心。一是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利用财政资金的扶助作用, 对农业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针对农业投资风险大的现实, 由借款人、贷款人和保险公司三方协商, 在支农贷款时给予保险。这样, 既拓展了农村的保险业务, 又解决了银行的支农信贷风险问题。三是建立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由各级政府出资, 用于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项目的投资, 引导社会民间资金对农业领域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建立政策性农业风险补偿制度。国家财政对农业的灾害救助可通过保险形式实施, 即将财政预算的救灾款设立保险公司, 农民可享受低于商业保险的费率获得保险。五是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渠道、经营主体多样化的农业保险机构, 并鼓励引入外资保险公司, 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六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四) 打破金融业的准入限制, 鼓励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一是打破垄断, 允许民营性质的金融资本进入农村, 发展地方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 增加对农村民营企业的贷款。二是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积极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 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 给民间金融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农村金融体系, 并充分利用民间金融的积极因素,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三是发展和培育私营性股份制非存款型金融机构, 允许投资者以自有资金投资于农业和农村特定领域。不管何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 必须杜绝行政办金融行为, 要合法合规, 特别强调金融监管和法规约束, 要遵循经济规律。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农村金融支农现状与当下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还很不相适应, 成为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严重障碍。本文试从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入手, 来进一步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钱亚玲, 宁海明.对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金融调研, 2007, 3

[2].彭莉戈.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现状及改革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 2006, 5

[3].孙立平, 杜永武.对重构新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 2006.5.9

农村金融服务 篇5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都是依赖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推动了农村面貌的彻底改变。如:1960年至1975年,日本用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由841亿日元增加到9685亿日元,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了从耕作、插秧到收获的全面机械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这就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

(二)农村金融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现代农业越来越表现为机械化和社会化生产,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调查,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公司加农产,这一农业生产新形式的出现,为金融机构确定了新的服务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据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至20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巨额资金我国财政无力承担,也不能完全由财政承担,农村商业化、市场化的这部分资金需求,应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党和政府一向非常重视农业发展,面对发展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的现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却不能与之相匹配,严重影响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贷款投入多,效率低,资源浪费。

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指标。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第三位,但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农业贷款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农业贷款占GDP的比重三项指标在样本国家中名列第一。仅农业贷款一项,投入的数额己高于农业产值。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投入多效率却不高,农业领域对金融资源的消耗较大是一个现实问题。

(二)银行机构改革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服务出现真空状态。

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导致了各国有银行在县域机构的收缩。同时,风险管理的强化大大减少了基层银行机构的权限并提高了贷款发放的门槛。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受人员、机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约,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在市场化改革中,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农村地区出现金融空白。

2008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县域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在四大商业银行缩减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这些乡镇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其中,西部地区占了金融空白乡镇的绝大多数,共有2367个金融空白乡镇地处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仅有291个。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4个省市已经实现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l/3。

(三)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平均13.4%,远高于同期四大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同期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更高(分别为29.9%、20.4%和16.4%)。

(五)农村地区金融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产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下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下一步的农村金融改革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从商业性和政策性不同渠道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要从商业性和政策性等不同渠道构建职责分明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政策性金融服务方面,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来提供,包括政策性财政资金的安排和运用,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贷款服务等。在商业性金融服务方面,主要由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组织、邮政储蓄机构等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来提供。农村金融发展比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设施(网络、网点、支付清算体系等)比较差,要特别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从

基础方面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根据目前农村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的状况,特别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准金融组织。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性金融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只有商业上可持续,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并使之能覆盖风险和成本,益于商业性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益于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在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培育金融产品创新和自主定价能力,以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此外,政策性金融也要做到财政补贴后可持续。要先确定财政补贴规则,对市场透明。补贴之外的风险由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承担。凡具备条件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竟标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

(三)加大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机制。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弱势部分,要多种政策配合使用,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另外,适应农村金融组织特点,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在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运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在完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机制方面,一是建议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涉农信贷部门,建立农业信贷绿色通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和时间。二是适当放宽涉农贷款的信贷审批条件,创新农业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扩大农业抵押担保贷款范围。三是深化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创新涉农金融服务品种和手段。

(四)坚持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

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难问题。二是制定税收减免和贴息等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经济转移,制定农业产业化风险投资鼓励政策,缓解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三是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发展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搭建民间借贷服务平台,活跃民间借贷市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四是鼓励典当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化,将方便快捷、融资期限短的典当融资与农业产业化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衔接起来,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多途径地解决农村融资问题。

四、结论。

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66-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及其服务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而目前,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擾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农村金融服务 篇7

随着我国政府相关政策出台, 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因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需求者主要有农户、乡镇企业及各级政府。其中农户根据其收入水平的不同, 可分为:富裕型农户、一般型农户和贫困型农户;乡镇企业根据其经营内容和生产规模的不同, 可分为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各级农村政府可分为乡镇政府和村集体两部分。

(二) 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

农村金融需求分为资金的融入需求与融出需求。从资金融入规模看, 既有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也有农村龙头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从融出资金的角度看, 农户融出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储蓄且这一金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1]。

(三) 融资规模急剧扩大

依据朱守银等 (2003) [2]的调查显示, 1999—2001年, 样本农户每笔借贷数额平均为3 019.6元, 其中1999年为2 644.8元, 2000年为3 945.3元, 2001年为2 630.2元, 均在5 000元以下。农户单笔借贷的资金量普遍较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户的单笔贷款需求呈现出金额扩大化的趋势。

二、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供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即包含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多种类型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下面简要介绍重要的金融机构。

(一) 正规金融机构

1.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 是涉农最多的商业银行。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 农行对农户的直接贷款仍只占小部分。

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09年末, 有农村商业银行43家, 农村合作银行196家, 农村信用社3 056家。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它是一种特殊的农村金融组织, 为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6月, 全国共设立村镇银行400余家, 小额贷款公司3 366家。

(二) 非正规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组织是指组织或活动处于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之外从事金融活动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合会是一种小组金融, 它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带有互动合作性的民间金融组织。 (2) 临时借贷, 主要是指亲友之间, 农户与企业之间直接发生的有息或无息借贷活动。 (3) 专职放贷, 主要包括私人钱庄、钱背、高利贷等, 是一种间接借贷活动形式。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行为选择

通过分析, 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时, 又会作出何种行为选择呢?为了分析这一现象, 构建了以供给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函数, 在对供给方规定相应假设条件的基础上, 对农村金融组织客户类型倾向作出说明。

(一) 基本分析模型

1. 模型基本假设条件

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利率为i (不存在利率上限) ;贷款者需要付出相应的金融交易费用, 其付出的金融交易费用为d[3]将d单位化, 使得d∈ (0, 1) ;贷款者将资金投入农村借贷市场的机会成本为d1;借款人取得借款后从事投资或生产, 获得收益为R, 付出成本为u, 其还款概率u取决于i和d;借款人运用贷款从事投资或生产的机会成本d0 (R>d0≥0) ;借款人与贷款人都是风险中立者, 当生产或投资项目失败时, 借款人将不履行贷款合约, 反之若成功, 则会偿还全部的贷款。

2. 基本模型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期望收益为: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期望收益为:

本文以贷款者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 而需求方只要满足基本的约束条件即可。因此, 基本模型可简化为:

对于任意一个金融组织而言, 若存在均衡的i*n, dn*则必然要求满足:

即可得:d*≤u (i, d) -m-d0+d1

从公式3和4可知, 要使公式5成立, 则要求金融交易费用d*、机会成本d1、机会成本d0以及付出的成本m必须较小, 而还款概率u跟收益R必须足够大。

(二) 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对不同类型客户的选择

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通过长期的生活互动, 放贷人对借款人有着充分的了解, 他们依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决定是否放贷。同时, 非正规金融只要付出少量的辨别成本, 就可以对潜在的借款人类型进行区分, 对他们实行不同借贷利率。

1. 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的比较

富裕型农户, 在非正规金融组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情况下, 其供求约束条件为:

一般型农户, 在非正规金融组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情况下, 其供求约束条件为:

假设非正规金融机构对三种类型农户所付出的交易费用相同, 农户还款概率u除取决于i和d外, 还取决于农户的经济状况, 那么在相同的情况下, 富裕型农户偿还贷款的能力高于其他两类农户, 即uaubuc;同时, 我们还假定富裕型农户借款的机会成本要高于其他两类农户, 因此, 非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时, 会对前者提供较低水平利率的贷款。

2. 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的比较

贫困型农户, 他们几乎没有生产能力, 融入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性需求, 而这些用途是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4], 即uc0。对于贫困型农户而言, 他们基本没有能力从事其他经济活动, 其贷款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因此非正规金融机构在面对贫困型农户时, 就有:

同时满足条件:

由上分析可知, 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而言, 向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提供不同利率的贷款是最好的选择, 不会向贫困型农户发放贷款。

(三) 农村正式金融组织的客户类型倾向

农村正式金融组织不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 若要对不同类型的农户进行筛选, 要付出高昂的辨别成本。因此受成本的限制, 正规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往往会要求农户提供相应合格的抵押品M。

1. 富裕型农户与一般型农户比较

由于uaubuc, 因此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 放贷给富裕型农户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对于富裕型农户而言, 在统一贷款利率的情况下, 它所获得的效用跟其它两类农户相比是最低的。因为富裕型农户的还款概率高于一般农户型农户, 双方要获得相同的效用水平, 则富裕型农户就应支付较少的利率。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受成本的限制, 只能以相同的利率水平向不同类型的农户提供贷款。

由模型分析可知富裕型农户、贫困型农户可接受的最高利率水平分别为:

与。由于富裕型农户具有较高的还款率, 因此, 两种农户之间所能接受的利率上限具有以下关系:。因此, 若正规金融组织向所有贷款者提供的利率水平为i, 当时, 所有的借款人都会申请贷款;当时, 一般农户会申请贷款而富裕型农户将会退出正规金融借贷市场;当时, 一般农户和富裕型农户就会退出正规金融借贷市场。

2. 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比较

正规金融组织在面对一般型农户与贫困型农户时, 作出的行为选择与前一种情况的分析是相同的。贫困型农户接受的利率上限为:。由于贫困农户的, 因而贫困型农户具有很高的利率忍耐能力, 但是由于贫困型农户没有任何合格抵押品, 因此, 他们往往被排斥在正规金融借贷市场之外。

从以上分析看出, 正规金融部门偏好具有较高还款概率的富裕型农户;在存在较高的利率下限的情况下, 三类农户就会退出正规的农村借贷市场, 这使得贷款合约达成的空间大大地缩小;抵押品的存在减少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不确定性风险, 但是这会使得大部分的一般型农户跟全部贫困型农户退出正规的农村借贷市场。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供需主体分析, 认识到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需求者的贷款要求。基于此, 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除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农村金融机构, 这对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2009.

[2]朱守银, 张照新, 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 2003, (3) :88-95.

农村金融服务 篇8

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这个不足既包括结构上的不足, 也包括数量上的不足。要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全方位供给、多层次服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第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要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 采取差异化策略鼓励产业资本和民营资本在农村兴办对应不同层次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机构,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金融供给;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立法和培育工作, 调动并尊重农民参与农村金融交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保护民间金融合法利益的基础上, 引导、规范其科学发展。第二、激励扶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范围应有所侧重, 使农村的金融需求都有对应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来满足, 避免出现金融机构扎推利润高的金融项目而利润低的项目无人问津的现象, 其中, 政策性金融应侧重为农村中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融资需求提供金融服务, 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稳定供给。第三、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网点体系, 确保农村地区金融全覆盖。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等条件, 因地制宜的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农村金融网点体系, 确保农民能就近获得存储、信贷等金融服务, 切实消除部分农村地区金融零机构零网点零服务的现象。

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与农村金融运行发展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法制、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 是农村金融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一, 在统筹城乡、以工促农的大背景下, 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夯实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发展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 延伸产业链, 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大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资力度, 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建设, 提高城市化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健全农村金融法治体系, 建设农村金融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金融机构自愿交易、平等竞争的农村金融法治体系, 以完善农村金融产权制度为中心, 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 切实保护农村金融机构作为股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农村金融稳定机制, 督促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保护储民、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处理好政府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关系, 强化依法行政和合法竞争意识, 为农村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协调工商、税务、财政、审计、银行、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开放数据, 组织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检索平台, 形成大规模的征信数据共享网络;推进信用法制体系建设, 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修改和完善涉及信用方面的法律的有关内容, 特别要强化其中的惩罚性条款, 建立社会失信惩戒及守信激励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居民商业信用意识的宣传和培养, 强化有偿金融服务意识, 采取金融联结等方式培育发展乡村征信中介, 建立以生产小组、队、村、乡为平台的农村居民征信系统。第四、积极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 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 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 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农业保险等物品的抵押方式, 扩大有效抵押物范围;积极创新担保模式, 探索建立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政策性的、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商业性的、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合作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探索建立以农业保险为抵押载体的保险抵押模式。

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

金融企业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金融资金和服务的供给主体,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现代金融企业应具备明晰完善合理的产权结构、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型的人力资源机构, 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健康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也是现代金融企业应有之义。

第一、现代农村金融企业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具有明晰完善合理的产权结构。在国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金融的大背景下,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国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农村金融机构, 不仅有利于动员资本和扩张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 而且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保持灵活的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二、现代农村金融企业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内部要具备完善的治理结构, 拥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企业内部要设置权力制衡机制, 使控制权处于均衡状态, 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 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决策行为不至于扭曲。第三、现代农村金融企业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拥有良好的、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结构, 使之不仅能够满足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要求, 而且要满足未来金融创新的要求。第四, 现代农村金融企业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在财务上必须具备可持续性。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自身业务结构的合理调整、不断的金融创新、提供各种符合农村需求的金融服务, 实现财务上的盈利,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现代农村金融企业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拥有健康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 借助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但是, 农村金融机构持续不断的创新与风险管理要求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与时俱进, 规范并引导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构建以控制风险为核心、适度监管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控制风险为核心, 构建由农村金融监管机构、政府、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组织构成的外部监督与管理, 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以及辅助监管相结合的立体式、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体系, 分别从行政规范、社会指导、自我约束和市场约束四个层面构成正常、有序运行的农村金融监管网络;监管当局应根据被监管的农村金融机构潜在影响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类, 并赋之以不同的关注程度, 合理分配监管资源;适度监管, 在监管原则和监管规则之间寻求平衡点, 避免过渡监管抑制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第二、构建与金融混业经营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监管模式。混业经营是当前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证券、保险在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势必被混业经营模式所替代,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混业监管模式, 协调、整合、共享各个监管主体的信息和资源, 避免政出多门所导致的政策不一致和监管中的重复与遗漏。第三、建设农村金融监管的外部大环境。金融监管能否取得成效不仅仅取决于监管者的主观意愿, 它还取决于一些外部因素或前提条件。当前要做的主要是培育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 减少直至杜绝行政对农村金融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涉;修定与完善有助于公平解决争议的长期实施的商业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独立的司法部门和接受监管的会计、审计和律师行业;建立安全、有效的农村金融支付和清算系统, 确保农村金融交易的清算;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 培育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培育适度的系统性保护机制, 建立与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 对农村金融机构在出现经营危机时进行适当保护, 避免发生金融风险。

五、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扶持政策

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势必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弱势金融地位, 内生决定了政府对其必要的政策扶持。

第一、政府要继续完善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 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业产出和生产者劳动剩余, 确保农业收入稳定增长, 从而提高农业的信贷效益。各级政府要承诺保证财政对真正惠农而非惠全民的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要本着公共服务城乡公平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的投入, 尤其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提高农民创造财富的素质和能力, 降低其因病致贫返贫的概率和风险。第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对真正的涉农贷款实施税收减免、费用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只针对涉农贷款项目实施, 不管发放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是否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继续完善农村金融的统计政策, 完善农村金融绩效激励相容机制, 加大对涉农贷款的统计和监督, 确保该项政策的有效运行。第三、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的普责制。农业和农民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低效益, 低效益的金融服务由农村金融机构独自承担, 有悖于金融公平, 也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结果必然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离农和远农, 因此, 要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的普责制, 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全部金融机构的金融支农责任, 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农, 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发放涉农贷款, 开展涉农金融项目, 也可以通过购买发放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的股票或债券等方式间接发挥金融支农作用, 这既有利于实现金融公平, 又有利于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有利于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吴晓灵: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 2009 (1)

[2]甄朝党: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建立现代金融制度[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3]王 朴: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探析[J].特区经济, 2008 (8)

[4]李 林:中国金融监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5)

农村金融服务 篇9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特点与问题

1、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 (包括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 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补充。随着各大商业银行大量从县级以下农村地区撤并机构, 裁减营业网点, 收缩放贷业务。从1998年至2004年,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基层机构75585家, 其中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占大半 (截至2002年底, 共有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经营网点被撤并) , 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近年来, 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但是这些地方性商业机构的资产状况和信贷方向令人忧虑。2009年末, 全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270.1亿元, 占总贷款的2.76%, 明显高于同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1.80%、0.95%、1.30%。这将严重影响这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合作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包袱、信贷质量差的问题, 亏损面和亏损数额较大。并且, 随着2003年农村信用合作社试点改革, 信用社的战略也在发生改变, 逐渐趋于以利润为中心, 支农资金在供给方面呈现明显的弱化趋势。这一战略的改变, 使得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农业生产发展举步维艰。

总之, 各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在收紧对农放贷业务的同时, 也从农村地区吸收存款, 这种“只存不贷”的虹吸效应, 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乏力、农民增收、农村企业增效得不到改善, 并有越陷越深的趋势。

2、农业政策性金融。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政府政策为主导的,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在市场金融条件下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优惠的存贷利率, 不以盈利为目标, 支持、保护农业生产,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活动和金融形式。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国家财政资金的延续, 同时也是对农村商业资本的补充。它的存在有其理论依据。

W·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以后,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经历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这两种理论是截然对立的, 前一种理论认为只有政府提供的信贷补贴资金才能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后一种理论认为, 金融市场应该发挥竞争机制, 由市场决定利率, 反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的发展。这两种理论都走入极端。直到斯蒂格利茨 (1981) 提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 应该有政策性金融的介入, 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的问题时, 政策性金融才真正达到它应有的地位。

我国1994年成立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是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它长期以来承担着粮棉油等重要粮食产品的收购、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等业务。在维护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方面起到一定作用。涉农贷款余额从成立之初的3564亿元, 增长到2009年末的14512.6亿元, 年均增长684.29亿元 (图1) 。2009年末,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油贷款余额为9407.6亿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82%, 比年初增加554.05亿元, 增幅6.3%。这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 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农发行并没有发挥其提供政策性资金的主力军作用。农发行在运行中存在职能定位不明确、资产负债失衡、与财政等部门关系不顺、缺乏金融支农合力、潜在风险突出导致的持续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限制了它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作用的空间。

(注:数据来源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历年年度报告。)

二、形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问题原因

1、职能定位模糊, 法人治理结构混乱。

长期以来, 农业银行在改革中不能找到盈利性和服务“三农”的利益平衡点, 未来走向不明确, 导致其改革进程缓慢, 效率低下。农村信用社当前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和基石。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在体制、机制上存在较多的缺欠, 导致其既缺乏实行合作制的先天基础, 也没有实行合作制的后天动力, 只能沿袭农业银行管理时期商业化的经营方向, 政策层面一直没有给其一个清晰的定位, 其经营一直在合作性、商业性、政策性之中多角色地变化与冲突。农发行自组建以来, 也存在着定位不清、职能不明、管理缺失的机制性问题。这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急需资金的重点领域, 得不到政策性金融的有效支持。

2、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农村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样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产权制度不清晰、职能不明确, 政策性金融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 导致市场效率低下。由市场效率低下引发的利率垄断, 农业信贷产品设计不合理, 导致了农业贷款供需不对接、不平衡。正是由于市场竞争的缺乏, 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大、交易少”的尴尬局面。

3、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缺乏相应制度环境。

纵观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完善的过程, 都与金融立法密切相关。如美国《农业信贷法》、日本《农业互助保险法》、菲律宾《土地银行法》等的建立, 都对本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当前, 国有银行都已完成股份制改革, 商业资本经营战略转移, 以提高自身资产利润率, 降低资产风险为业务目标, 在农村地区广泛收缩业务。而政策性金融注册资本到位不及时、资金来源狭窄, 其经营方式带来的债务包袱, 使其在农村信贷市场难有作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都以自身利益为中心, 缺乏提供涉农贷款的积极性。

目前, 我国对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国家提供灾害补助的方式进行救助, 这种救助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对农户援助力度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问题。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且为WTO规则所允许的农业补贴、保险体系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 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 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生产风险无法分散, 制约了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当中, 农业贷款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 大额贷款抵押物难选择。当前商业金融提供的农村无担保贷款额度较小, 在2—3万元左右且还款期限短。而需要贷款农户往往其资金需求高于此贷款额度。在寻求质押物时, 农户会选择以农产品为抵押, 但其自然风险较大。第二, 中小企业贷款难, 大企业贷款担保难。中小企业由于其资产信用状况难以评定, 贷款风险高, 不符合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自然贷款难。农村大企业贷款数额大, 难以在农村地区找到合适的担保人。第三, 道德风险问题。某些农户借款不还, 造成金融机构长期死账、呆账。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机制而未建立。

三、对策建议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职能定位。

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一级法人层层授权的治理结构, 所以农业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 应明确“服务三农”的思想, 找到盈利与支农的平衡。合作性金融, 应真正发挥其联动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 让农民参与到合作金融中来, 做农民可以信赖的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机构, 应以建立现代化的政策性银行为目标, 改善经营管理, 完善法人治理机构, 摒弃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经济观念, 运用市场与行政相结合的手段调配资金。

2、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政府加强引导。

市场经济是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信用经济。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那么就应当让市场自决, 决定产品的价格, 包括金融贷款的价格, 即利率。只有当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充分竞争时, 才能促使他们明确产权结构、定位准确、提高效率。继而才能使他们开发出适合不同类型农户、企业的不同种类的金融贷款产品和保险产品。同时, 政府应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积极引导农发行拓宽支农领域, 开发各种农业中长期信贷产品。

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发育的制度环境。

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 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事业。当前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这要求把做好农村信贷工作提高到立法的高度, 以立法的形式规范、规整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 以法律为手段, 进一步明确各类资本的供给者市场职能、提高效率, 引导其信贷资金流向农村, 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整体而言,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较低, 经营方式较粗放, 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入WTO后, 国外进口农产品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内外因素迫切要求我国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和补贴制度, 以立法规范农业补贴标准, 同时, 合理利用WTO规则允许的“黄箱政策”, 为弱势产品提供补贴。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建立农业保险方面的成功经验, 建立互助保险模式, 以政府牵头, 企业、农户为主力建立起互助合作式的农业保险制度, 分散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

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 这势必要求政府引导更多资金流入农村。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应加快引导和监督风险分担和信用担保机制的建立, 监督和指导各类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适应市场需求。同时, 政府应该对农民提供相应的金融知识培训, 提高农民金融素养, 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到金融市场中。

摘要: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的方法, 通过分析农村金融市场上三驾马车的特点与问题, 得出以下结论:政策性金融机构与非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不清、产权结构不合理;政策性金融机构没有发挥其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作用;制度缺失是导致我国现阶段农村信贷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并据此对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金融,农民,农业政策性金融

参考文献

[1]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EB/OL].http://www.lunwen00.com/jinrong/20100306/19589.html.

[2]唐自元、夏维: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 2009 (4) .

[3]孔繁波: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8 (8) .

[4]任海峰、丁忠民: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研究综述及展望[J].金融经济, 2009 (6) .

[5]李勇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7) .

农村金融服务 篇10

一、国外政策性金融支农特点突出且独立性强

(一) 政策性金融支农特点突出

针对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风险高、农业投资数额大、期限长、见效慢的特性, 由此决定了农村金融运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于1945年和1947年分别通过了创建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相关法律, 在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政府财政对合作金融组织运行及农村中的贷款提供各种补贴。在印度, 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都为农民提供创业资本。通过对农民提出的创业要求由政府无偿提供25%的原始资本, 商业银行提供75%的配套贷款, 对农户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对创业贷款形成的损失, 政府还给予一定补偿来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二) 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独立性强

国外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而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国农信社只是名义上的合作组织, 在实际经营中官办性质依然存在, 其经营难免受到官方行政干预, 难以履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业农民服务的宗旨, 往往恶化农信社资产质量。而且农信社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

二、国外农村金融贷款模式微型化

发源于孟加拉国的Grameen bank的微额信贷被世界公认是扶贫到户的最有效模式。所谓微额信贷 (microfinance) , 一般指通过想低收入客户、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 借以帮助贫困者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活动, 具有金融含义和社会含义双重含义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 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 相互帮助选择项目, 相互监督项目实施, 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 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 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 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印度政府通过一系列扶贫计划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微额信贷体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最近十几年, 互助合作团体法案的颁布促进了互助合作团体的发展, 微额信贷正通过银行-自助团体联系计划, 在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

三、国外农村金融环境安全

(一) 技术环境

国外金融对农村科技进步的成功支持主要表现在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支持的重点, 对大型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等的支持, 增加支农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等保险和风险担保。

(二) 金融风险防范

日本农村金融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首先是政府直接参与建立了农业信用保证制度, 对农协经营损失和债务进行补偿;农协之间还协议建立了相互援助制度, 即农协组织每年须将吸收存款的10%作为专项储备, 由农林中央金库统一运用和管理, 来提高农协组织的流动性;对于农协会员的存款方式实行强制保险, 农协会员存款后不用支付任何保险费用, 其储蓄存款就自动成为被保险对象。

(三) 监管环境

农村金融的监管由政府的金融监管厅负责, 它监管金融组织的资金运用情况, 确保其合规经营。而印度的农业保险却比较健全和完善,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 由国家设立农业 (政策性) 保险公司, 专为农作物生产、经营、加工等提供保险, 农民无论是否拥有土地或是否负债, 都可以申请加入农业保险。

四、结语

经济发展, 金融先行。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必须立足我国国情, 借鉴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村金融建设的成功经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形成有序竞争的局面, 解决金融抑制的难题, 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赵维清.日本认定农业者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 2012 (02) :65-72.

[2]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4:66.

[3]焦海英.日本农村合作金融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杭州:浙江大学, 2002:13.

[4]马忠富.国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1) :72-78.

[5]王煜宇.农村金融法制化: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08) :102-109.

农村金融服务的差距和潜力 篇11

根据人民银行沁阳市支行的测算,该市农村金融机构每名信贷人员需要面对约879户农户,面对约75户个体工商户,面对约925户农户和个体工商。从该市涉农金融机构掌握的情况看,目前该市约60%的农户有真实的信贷需求,以此计算,每名信贷工作人员需要面对527户有信贷需求的农户,需要面对约601户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如果考虑贷款户一年内重复申请的情况,每名信贷工作人员实际要面对的贷款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要更多。从该市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工作人员反映的情况看,一名信贷工作人员一个月最多能办理30个农户的贷款。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工作人员少、贷款需求农户多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至于出现农村信贷员对农户贷款需求“顾不过来”的现象。

“贷款难、难贷款”仍然是制约农村金融的“瓶颈问题”,如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金融工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继续增设农村金融机构,如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设立资金互助组织等,发挥农村民间借贷积极作用,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需要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加大营业网点建设,解决金融“空白村”问题,提高金融网点在农村的覆盖面。另一方面,需要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端正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切实有效地改进和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改变重存款业务轻信贷业务的经营理念,突破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机制体制的约束,合理确定基层行的授权授信,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开发适合农户需要的金融产品。要重点加强信贷业务组织体系的建设,加大信贷专业人员的培训,逐步壮大信贷队伍,改进内部考核管理机制,加大农户信贷营销力度、推动农户信贷业务的大发展。同时,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利用多种手段、各种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潜力,如农业银行利用科技手段推广的“惠农卡”,一些地区实行的“农民贷款协会”等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展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间,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

此外,发挥好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不仅需要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主动性能动性,还需要调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给予支持配合。地方政府要大力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利用财政手段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促使其吸取的资金尽可能多的回流农村,进一步加大为小微企业和农户服务的贷款担保公司的财政支持,合理分摊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保险机构,推动小额农户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探索保险和农业贷款的有机融合;各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区域内农村市場、产业结构的实际,开展特色服务,形成分工协作的服务格局。

农村大型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小额贷款公司的联系,创新形式,形成金融机构间资金“批发”与“零售”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农村民营融资担保机构稳健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 篇12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 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与评价情况

博州辖下两县一市一口岸, 总人口48.73万余人, 其中:农业人口22.21万余人, 农户数8.15万余户。辖内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和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 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精河县农村信用联社、温泉县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博州分行、农业银行博州分行和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 共33个金融机构网点;正在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 共5个金融机构网点。截至2012年4月末, 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为7.29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 占全州农户数的89.45%, 评定信用户5.8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79.56%。

(二) 惠农卡的发放及授信情况

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服务, 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推广发行“惠农准贷记卡”。截至2012年4月末, 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发行“惠农卡”0.02万张, 授信0.02万户, 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990万元。

(三) 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 建设情况

截至2012年4月末, 全州已评定信用农户5.8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79.56%, 评定信用村、信用乡 (镇) 分别达129、4个。

(四) 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情况

博州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每年的评定工作, 截至2012年4月末, 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对166户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级, 全州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37286万元, 分别占全州各项贷款余额和涉农的49.51%和55.05%。

(五)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情况

据调查, 截至2012年4月末, 博州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户, 有3户在人行征信系统中拥有信用档案。

二、采取措施

(一) 政府推动、人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参与, 积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思想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实践中, 博州中支结合人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引》, 制定《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明确了博州地区农村信用社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即以“信用工程”创建为载体, 以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信用宣传为抓手, 以建立、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 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与自治州政府沟通协调, 以博州政办发[2009]90号建立起了由19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 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及要求, 在全州建立起了以地方及农五师党政为服务的组织主体、以人民银行为服务的指导主体、以村队及连队为服务的传导主体、以涉农金融机构为服务的营销主体的“四位一体”合力互动的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二) 积极开展农村征信宣传工作

博州中支通过三个方面全面推动农村征信宣传工作。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为全面推动博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博州政府批转了由博州中支起草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站创建实施方案》, 成立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起了“县 (市) -乡 (镇) -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 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坚强宣传阵地。二是开展了“金融知识进牧区, 征信宣传入草原”系列活动。博州中支组织金融机构成立了“征信知识宣传队”, 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方面的知识带入牧区。三是举办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为全面推动农五师信用环境建设, 加快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步伐, 博州中支在兵团农五师9个团场开展了“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活动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在活动期间, 举办了30多场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 实现3000余名团场职工与信用知识的“零距离接触”, 为农五师开展农牧团场信用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 强化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民的信用工程, 必须有严密的制度来推动它的发展并防患于未然。因此博州中支制定了《全面推进博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和《兵团农五师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暂行办法》, 在博州地方以创建“信用乡 (镇) 、信用村、信用户”, 在兵团农五师以创建“信用户、信用连队、信用团场”为主要载体, 以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 健全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 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 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和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 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利率优惠措施, 积极服务“信用户”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以来, 博州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设计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科学评出农户信用状况, 不断增强农户信用意识, 为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合理放贷提供参考依据, 并对“信用户”实施利率优惠政策。据调查, 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一年期基准利率为6.56%, 对“信用户”实行上浮10%的利率优惠政策, 利率上浮空间大大低于信用评级较低的农户。利率优惠政策的实施, 使博州农户信用意识逐步提高, 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取得成效

(一) 农民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截至2012年5月末, 博州有3万户农户获得贷款, 农户贷款面达37.43%;农户贷款余额185359万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883269万元的20.98%, 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2589万元, 农户联保贷款65161万元。

(二)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信用社增效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 作为支农主力军, 博州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经营专业户贷款, 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集中体现在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932元增加到2011年的8008元, 高于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同时, 全州三家农村信用联社近几年以来, 已连续实现盈利大幅攀升, 实现了社农联动发展。

(三)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有效地传导了货币信贷支农政策意图

上一篇:金融同业业务下一篇: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