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同业业务

2024-07-10

金融同业业务(共11篇)

金融同业业务 篇1

一、前言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过程中, 表现出规模迅速扩大和所占比例上升、主要业务结构为同业存放和买入返售等特征。从而造成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受到不利的影响, 阻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急需加大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管理, 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保证货币正常的有效实施。

二、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影响货币政策的表现

(一) 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目前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 而同业业务的信贷作用机制并没有在央行的监管范围内, 造成央行降低了调控信贷渠道的作用力度。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 出现旺盛的资金需求情况, 于是同业业务对这一额外的信用创造功能进行充分的利用, 将央行监管范围之外的可贷资金投放到市场中, 于是导致过度扩张信用的问题产生, 若是同业业务某个信用链环节有危机产生, 那么商业银行为了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就会采取资金的囤积策略, 这时就会出现过度收缩信贷的情况, “钱荒”也会因此而产生。于是货币供应量与央行预期严重偏离, 对货币正常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产生严重影响[1]。

(二) 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

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表现为降低其有效性, 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同业业务的发展会造成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被削弱, 在资金来源中同业负债所占的比例会逐渐上升, 使准备金的缴存基数逐渐下降, 对同业业务进行利用, 银行可对存款规模进行灵活的调整, 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进行有效的缩小, 从而造成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的法定政策的有效性出现了削弱的现象。另外同业业务的资金融通功能, 促使金融机构减弱了依赖央行资金融通的程度。使再贴现政策、再贷款政策的有效性出现降低的问题[2]。

三、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影响金融稳定的表现

(一) 造成金融系统的风险性增大

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下, 逐渐壮大了资本市场, 促进了我国同业合作形式、合作内容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主要形式为银银合作, 银财、银保、银证等合作方式并存的情况。加大了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密切联系, 导致在不同的市场件和机构间迅速传染风险的局面发生, 极大的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关联度, 提升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增大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若是某个银行中有流动性风险产生, 那么整个银行间市场都会受到该风险的影响, 使得金融机构出现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 导致金融系统流动风险增大

期限错配是同业业务的主要盈利方式, 利用短期套长期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利润, 同业资产中具有较长的期限的资产形式是买入返售、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例如, 在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中, 买入返售票据通常有3个月左右的余期、信托受益权有9个月的余期。而与同业资产相比, 同业负债的期限要较短一些, 例如民生银行在2012年末的时候, 其大约有50%的同业负债剩余期限是1个月, 而同业拆入往往具有较短的期限, 如1年、6个月、3个月、7天、1天, 而且7天、1天期限较为集中。而所有金融机构的特征就是期限错配, 若是商业银行在获取拆借资金的时候不断的利用同业市场, 那么期限错配就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若是在收紧的货币政策下, 流动性风险则很容易发生, 甚至造成“钱荒”, 极大的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性[3]。

(三) 对金融系统现有的监管效力产生了削弱作用

目前主要依靠资本充足率、贷款投向、信贷额度等实现对银行信贷增长的有效监管, 金融创新的一种方式就是银行的同业业务, 能够实现对金融机构内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 对各项监管指标等进行优化的目的, 但是却造成了较大的风险的出现。如在央行对银行过度扩张进行控制的时候, 对于商业银行的最高存贷比央行的规定为75%, 而且在相关商业银行法律中也对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可是银行同业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有被该规定所限制, 于是银行同业业务也不需要对存款准备金进行缴纳, 同时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有25%的风险权重, 与对一般企业100%的债权风险权重相比要低出很多。所以银行在放贷的时候会利用同业业务进行信贷资产的挪用, 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 不仅可以避免对信贷额度的占用, 还可以实现对存贷比约束的有效规避, 从而造成对现有监管效力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4]。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 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影响金融稳定的表现在于造成金融系统的风险性增大、导致金融系统流动风险增大等, 而影响货币政策的表现为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等, 为了有效的促进我国银行的持久发展, 应当加大对同业业务的管理, 促进金融稳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雪, 牛锋.金融业务创新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J].西南金融, 2014, 09:46-49.

[2]董骏.基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4, 24:119.

[3]于水.银行同业业务扩张动机、模式及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5, 05:25-29+84.

[4]陈德胜, 邓莉.回归本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新变化[J].南方金融, 2015, 08:71-74+82.

金融同业业务 篇2

情况调查

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中,有3.3万亿元源自中小企业,同比增长22.4%。其中,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7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29.3%,增速比中型企业高11.5个百分点,比大型企业高16个百分点。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抢滩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是促使其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它们所看中的,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贷款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对高利率贷款的认可,更有预期中的政策扶持所带来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改善。

首先,中小企业贷款发展空间巨大。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为社会提供了75%的城市就业,创造了全国60%的GDP,贡献了50%的国家税收,但该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尽管增长势头喜人,但《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中,银行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仅为41.5%。中国有4000万户中小型企业,资金缺口庞大,每户50万元的融资需求计算,中小企业市场有20万亿元的融资需求,当前实际得到满足的信贷供给不超过1万亿元,未来5年内银行还将处于挑选客户的阶段。

其次,出于对中小企业偿债能力差的担心,银行长久以来一直对中小企业采取惜贷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议价能力较弱,为了获得贷款,可以接受高利率贷款。以浦发银行、及交通银行为例,60%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在20%左右。

一、交行银行怎样发展小企业贷款

以交行为例,交行在竞争的压力,带来了创新的动力。近年来,交行花大力气先后开发了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露等一系列风险评估模型,对小企业贷款预期损失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贷款评级、审批和风险定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开发了小企业信贷管理系统,有效实现了与公司信贷、个人贷款等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风险隔离。小企业要贷款,先要填评分卡,其中非财务状况因素的评分占比达70%以上,与公司大客户评分体系中财务因素占比近70%正好相反,有效避免了一些优质的小企业客户由于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而被拒之门外的现象。

管理体制一变,产品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大。交行上零贷部负责人举了个例子,有不少中小企业没有抵押担保却有良好的纳税记录。为此提出,只要流程完备、操作合规,允许发展中有一定的风险代价。针对连续3年年纳税在200万元以上且现金流充足的中小企业,交行可凭税务部门的诚信记录,向企业发放单笔不超过500万元的信用贷款。

想做,也敢做,更须精做。去年,交行首创的“漕河泾模式”在业界引起了良好反响,5000万元贷款规模让40多家中小企业受益。但也有不少企业提出,这一模式贷款期限过短,单笔不到100万元的资金也不解渴。交行又开动脑筋,改良“漕河泾模式”,将资金池中的5000万元划出部分作风险拨备。再为企业一比一配套商业贷款,相比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了4%。

二、浦发银行小企业贷款创新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财务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导致融资难。浦发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单纯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力量,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往往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全部融资需求。探索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或者合作模式,调动社会上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共同给力中小企业发展,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把金钥匙。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浦发银行推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模式——中小企业信用培养计划。

浦发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心总经理说,中小企业信用培养计划是在风险可管可控的前提下,独辟奚径地为因缺乏抵押品而资金受困的中小企业提供亟需的融资。具体模式是,浦发银行通过开推介会等形式批量推介相互熟悉的几家企业或者上下游企业,由企业互相认可后组成一个信用培养计划,每家参与企业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集合组建一个资金池作为向浦发银行贷款的风险保证金,风险保证金以外的其余贷款敞口部分采取担保公司担保、现金流控管等手段覆盖风险。参与信用培养计划的企业在上述条件下均能获得浦发银行一定额度的贷款。

三、总结

招行零售业务领跑上市银行同业 篇3

零售利润占比:招行居首

2014年上半年,招行以37.58%的零售.利润占比在已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中为最高水平,第二名为农行,占比32 56%,接着是工行、建行和光大。较去年同期而言,民生提升6.44个百分点,农行提升5.41个百分点,建行提升3.55个百分点,招行提升2.41个百分点,工行提升1.65个百分点,而中信却下降4.99个百分点。在零售利润规模方面,工行以601.5亿元居四大国有银行首位,招行零售利润151.3亿元位居股份制银行首位,超越交行。

结合上市银行的网点数量计算网均零售利润,招行以1363万元居已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首位,并与排名第二与第三的民生和光大拉开了较大距离。并且该行的零售利润、零售营业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储蓄存款、个人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网均规模数据均居已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首位,表明其集约经营效率处于领先地位。

储蓄存款成本率:招行最低

一般而言,储蓄存款活期率越高、储蓄存款占比越高的银行其存款成本率越低。今年上半年,招行储蓄存款成本率最低,达1.61%;农行紧随其后,为1.89%。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储蓄存款成本率最高的是交行,高达2.33%,其次为中行,达2.24%。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储蓄存款成本率最高的是光大银行的3.21%、其次依次为中信银行的2.88%、平安银行的2.55%、民生银行的2.30%。其中,光大银行上升幅度最大,为0.62%,中信银行和交行紧随其后,储蓄存款成本率上升幅度分别为0.41%、0.21%。

从储蓄存款结构来说,受益于活期存款占比较高,招行依然保持储蓄存款低成本优势。但受同业竞争和揽存策略调整的影响,储蓄存款成本率略有上升。

零售存贷款规模:招行领衔股份行

2014年上半年末,零售贷款规模国有大行依旧领衔。其规模最大的是工行,为28689亿元,其次是建行、农行和中行,而招行零售贷款规模超过交行,位居第五,领先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中信、浦发、光大在规模上不相上下,华夏银行的零售贷款余额全面落后于上述几家银行,仅为1579亿元。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招行零售贷款规模为8476亿元,交通银行为8160亿元,民生银行6076亿元。此外,光大银行的零售贷款规模为4344亿元,浦发为4220亿元,均约为招行的一半。分析人士认为,招行贷款余额增量居首是该行深化零售小微客户群综合经营,持续提高小微贷款占比,信用卡业务积极适应客户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结果。从零售贷款结构来看,招行个人经营性贷款规模仅次于农行、民生,且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居银行同业第一。

高端私人银行客户:招行户均管理资产遥遥领先

在财富管理的塔尖,商业银行正展开一轮酣战,目标则是高净值人群。根据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的私人银行业务数据,今年上半年各行私人银行业务客户数和管理资产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招行私人银行管理客户资产6621亿元,排名第二,距排名第一的工商银行(6757亿元)仅一步之遥。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的入门标准是1000万人民币,是同业中标准最高的,高于工行的800万元。同时,从体现私人银行业务“能效比”的户均管理资产规模指标来看,招行户均管理资产为2267.47万元,超过了工行的1719万元,居上市银行首位,堪称能效比之王。

除招商银行和工行跻身“6000亿”级别外,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上下,其中交行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为2732亿元,另外处于“2000亿”级别的有三家,分别是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

银行业同业业务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篇4

一、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

所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 简言之就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同业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 在以往体现在资金的结算、拆借和存放, 因此, 同业业务初始存在的价值是调节银行之间的资金头寸以缓解临时流动性问题, 但随着该业务的发展, 现阶段的同业业务除了实现资金调节的用途外, 更多的是指多个金融机构通过某种特定的交易结构, 以达到向客户融资以及资产出表为目的的业务, 应该说, 同业业务特征的变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系列的经济金融客观环境的变化也造就了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环境和基础, 总体而言, 近年来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套利空间。二是金融机构的多样化的经营的差异性催生了同业业务需求。三是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同业业务提供了市场基础。但是, 笔者认为, 上述三点原因并不是近年来银行业同业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准确的说只能称为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而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 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银行业对信贷资产的渴望, 更直接的说是对各类考核压力导致对利润的极力渴求。前些年, 为确保国家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各金融机构由于信贷规模控制, 在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其资产出表、表外融资腾挪信贷资产的需求强烈, 这一方面可以腾出更多的额度发放贷款, 另一方面还可缓解贷存比压力。同时按照有关政策规定, 贷款资产在计算商业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时, 风险权重为100%, 而同业业务的权重仅为20%~25%, 导致银行业变相通过同业业务为工商企业发放非标准化债权, 将本应占用工商企业额度转换为占用同业的额度。因此, 相较于贷款而言, 同业业务大规模减少风险资产占用, 有助于缓解巴塞尔协议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的要求, 因此商业银行利用同业业务放大资本杠杆, 获取单位资本下更多利润的动机非常强。

近年来, 同业业务发展品种层出不穷, 创新的形式花样不断翻新, 通过梳理, 以前银行业做过的和现在还在做的主流业务包括以下的几种:一是银信理财合作, 即商业银行负责筹集理财资金, 然后以单一委托人的身份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和经营。二是票据信托, 指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的银行承兑票据, 以约定的利率转让给特定的信托计划。三是同业代付, 指一家银行代替另一家银行来兑现信用承诺。四是票据买入返售, 指银行按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 再按固定价格返售票据的活动。五是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 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 指的是买入返售方与资金需求方签订协议, 现在买入信托受益权, 同时在规定时间由资金需求方赎回的业务。六是同业应收账款投资, 同业应收账款投资同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有相似之处, 出资方银行将同业或自有资金通过信托计划投向非标资产, 与买入返售不同的是, 协议并未规定必须在到期前回购。七是委托定向投资, 是从同业拆借或存放资金入手、利用拆入资金形成的同业存单, 实现非标出表的目标。

二、同业业务发展的特征和问题

经过对近年来同业业务发展历程的梳理, 银行业同业业务发展的创新存在以下的特征, 在发展过程中亦存在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 银行业同业业务具有监管套利特征

近年来, 银行业同业业务变化较大, 并且这种变化是行业性的, 目前, 同业部门已经从流动性补充部门演变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中心, 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同步增长且规模逐年上升, 从二线前台部门部门变为一线重要部门, 所从事的业务已由拆借、存放和票据等传统业务, 发展到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等类贷款融资业务, 业务品种的快速发展显示出同业业务始终处在目前创新的前沿, 一定程度上领先于监管并呈现监管套利特征, 形成到监管套利到监管规范到再套利再规范的循环。

(二) 银行业同业发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

如前所述, 和传统的银行业同业业务相比, 国内银行业同业业务的业务品种发展较快, 品种较多, 且产品的结构日趋复杂, 参与的机构更为广泛, 银行业同业合作机构已扩展至保险、证券、信托、基金子公司、私募等, 依附于业务链条上各家机构往往均在异地, 以便增加监管的成本, 同业业务发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正是基于此种业务特征, 同业业务的风险特征也正伴随着同业业务的急剧扩张发生着深刻变化, 相应的, 风险的复杂性、传染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增强趋势。同时, 由于交易链条的不断延伸, 参与银行往往需要与其他一家或多家金融机构签订借款合同外的诸多法律文件, 业务中涉及担保则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就会更加复杂, 操作风险明显上升。

(三) 银行业同业发展围绕资产出表开展, 部分业务具有会计处理不规范的特征

由于受到信贷规模、同业授信规模和风险资本硬约束的因素, 近些年来, 银行业的同业业务一直围绕表外融资和资产出表展开, 以腾挪出更多的空间开展资产业务, 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不论是表外融资也好还是资产出表也好, 部分业务品种从设计上看并未出现问题, 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存在会计处理上的不规范, 因为针对资产出表而言, 一家银行实现了出表, 另一家银行必须进表以实现平衡。比如:在委托投资业务中, 正常的模式应该是委托行把资金以同业存放形式存入受托行, 受托行开具存单, 委托行再将存单质押给受托行, 受托行用自由资金投向委托行制定的资产项目, 在此情况下, 委托行实际上出具融资性保函, 会计科目应计入涉及融资性保函或投资类的科目, 并计提全额风险资本, 而受托行业务发放的贷款必须入表并占用信贷额度, 但由于有担保, 风险资本可不计提, 这种情况下, 等于是委托行占用了受托行的信贷额度, 但实际的做法是, 受托行并不会真的使用自己的资金来投资委托行的项目, 而是直接利用委托行的存款进行投资, 在具体的处理上, 委托行只计入同业存款科目, 而向监管隐匿投资的实质, 而受托行则依据委托投资的协议, 并不将资产做入表处理。会计记账的不规范必然导致报表信息的不准确, 使得该类业务透明度下降, 统计数据失真。

(四) 银行业同业业务扰动宏观调控效果

近年国内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增长有相当部分是得益于旨在规避监管政策的所谓“通道业务”。在“通道业务”中实际资金需求方的信用风险一般不由提供通道服务的金融机构承担, 而往往是由实际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承担。实际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通过各种“通道”可以将信贷资产和投资资产、表内和表外科目相互转换, 从而达到调节监管指标的目的, 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了监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 通过“通道业务”获得资金的客户大多为平台和房地产企业, 这显而易见的影响了国家有关信贷政策, 同时容易导致政府和监管层对银行业运行情况产生误判和采取不当策略, 形成恶性循环, 同业资金融通带来的大量派生存款也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 银行业同业业务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商业银行同业资金融通业务具有单笔资金数额大、波动性强的特点。不少银行为了赚取更高收益, 大量依靠短期同业负债资金滚动对接长期资产, 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使得流动性风险激增, 同时, 同业业务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使得风险传染性的增强以及局部风险事件通过同业链条扩散的可能性显著上升, 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出现叠加放大的效果。

四、建议

(一) 加强对银行同业风险经营和创新的引导

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创新方面, 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动力和能力, 面对可观的利润回报和投入产出比, 其他银行也纷纷参与其中, 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很多同业创新存在模式上的瑕疵, 而较多银行业仍积极参与, 体现了银行业在利益的诱导下, 集体对于风险的淡漠。同时, 商业银行要发展, 离不开创新, 但金融创新一定要符合实体经济的需求和政策导向, 符合相关会计计量原则并充分披露, 因此, 监管部门应通过各种措施, 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引导, 使银行业金融创新能够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二) 适度进行杠杆叠加, 信用风险关系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合理的错配和杠杆运用是金融机构增加利润的必要手段, 但是过度的杠杆叠加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健度大打折扣。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挤泡沫、去杠杆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 也会对商业银行的客户、合作金融机构乃至整个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因流动性收紧、监管治理同业业务措施等引起的银行间资金成本上行、银行融资规模缩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逐步传导, 商业银行面临的整体信用风险很可能上升, 需保持高度警惕。对于同业业务中债务人信用风险实质由自己承担的业务, 无论业务形式如何, 商业银行都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债务人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和集中度管理, 审慎筛选客户、适当分散风险并做好资金投放后的管理工作。

(三) 规范发展银行业同业创新业务

同业监管下银行同业业务走向 篇5

进入2017年4月份以来,银行业“疾风骤雨”般地刮起了金融风险防控风暴,一系列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多个专项治理工作正同步展开。中国银监会相继对外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等文件,针对十大重点风险领域分类施策,尤其剑指发行量激增的同业存单、规模庞大的委外业务。

具体来看,同业业务整治将从四方面入手,即控制业务增量、做实穿透管理、消化存量风险、严查违规行为,以根除“多层嵌套”,严控交叉性金融风险。

一、银行同业业务的类型

同业业务的业务类型以及交易模式有很多种,但大都可以归为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

(一)从资产端出发的同业业务

1.存放同业

存放同业(Nostro)是商业银行放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从期限上来看,以活期款项和一年以内的定期款项为主。127号文明确规定存放同业的期限只能一年以内。

此处的存放同业与同业存放是银行间为了各类业务往来清算方便或其他原因而存放的。

2.同业存单

同业存单是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在同业拆借交易中心交易。

同业存单有具体的期限额度限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6月30日颁布的《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对同业存单进行了期限上的限制。法规要求:“固定利率存单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定价。浮动利率存单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浮动利率基准计息,期限原则上在1年以上,包括1年、2年和3年。”即需要将额度在央行备案,期限1个月到3年,但未要求有评级。

3.拆出资金

拆出资金是金融机构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关于拆出资金的期限和额度在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3日颁布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第二十五条做出了明确的限制。限制内容要求拆出资金的最长期限为交易对手能够拆入的最长期限;额度中资行存款余额8%,或外资行资本金的2倍,或券商净资本的80%,信托净资本的20%。

拆出资金通过在同业市场融通,以获得盈利。依据同业拆借,目前逐步形成了中国银行间短期利率曲线,并广泛应用,即SHIBOR。

4.买入返售

买入返售是指先买入某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进行回售从而融出资金。本科目核算本行按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规定价格返售?o卖出方的票据、债券等金融资产所融出的资金,也包括本行因证券借入业务而支付的保证金。其本质上相当于有抵押的拆出资金,因此并不占用信用额度,风险权重也与同业存放和拆出资金相同。计入该科目时一般以担保物的不同分别列示。买入返售的额度不受限制,但其期限受返售市场的约束。

5.同业代付

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接受金融机构的委托向企业客户付款,委托方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款项本息的资金融通行为。分为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

127号文基本禁止了境内同业代付业务:“同业代付原则上仅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跨境贸易结算。境内信用证、保理等贸易结算原则上应通过支付系统汇划款项或通过本行分支机构支付,委托方不得在同一市、县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委托当地其他金融机构代付,不得通过同业代付变相融资。”

6.同业借款

根据127号文定义:同业借款是指现行法律法规赋予此项业务范围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资金借出和借入业务,且期限不超过3年。线下借款合同,无额度限制;同时又不属于3+1贷款约束范围,不受资金流向审查。

7.同业投资

同业投资,也是在2013年理财非标之后大幅兴起的新型业务类型,是当前混业资管反映在银行表内的最主要形式。127号文明确定义了“同业投资”:指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目前同业投资成为银行表内绕监管最主要渠道。如果穿透需要按照底层资产计提资本,但鉴于目前跨监管核查困难,穿透能力有限。

(二)从负债端出发的同业业务

1.同业存放

同业存放是指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本业务对应于资产端的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是指接受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放而产生的负债。以第三方存管资金为主(其中协议存款计入一般存款,不计入同业存放,纳入存贷比考核,缴纳存款准备金)。同业存放并无期限和额度的控制。

2.拆入资金

拆入资金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对应于资产端的拆出资金。指通过同业拆借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票据清算、先支后收等临时性资金周转的需要,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实际操作中分为线上线下交易两种,期限以3个月以内为主。

3.卖出回购

卖出回购,根据回购协议按约定价格卖出金融资产从而融入资金,以及为证券借出业务而收取的保证金。对应于资产端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当于有抵质押的拆入资金,一般以利率债或票据作为抵质押品。主要是债券、股票金融资产的回购。127号文对该科目做出了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同的投资标的及担保物规定。

二、近年来国内同业市场发展特点

(一)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市场扩容明显

2016年债券回购、信用拆借交易量6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存单发行量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4%。2016年末,银行业存放同业余额1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5万亿元。

从规模增速来看,2015年底至2016年年中,主要大中型银行的同业往来资产增速为11.9%,分别快于总资产增速和生息资产增速4.6和4.5个百分点,为贷款资产增速的1.65倍。

利润贡献度方面,以同业业务为标志的非信贷业务的利润贡献度增加,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完成同业及投资类利息净收入27.6万亿元,占全部利息净收入的34.6%。

(二)顺应金融监管形势,同业业务标准化和透明化提高

2014年央行等多部委联合出台127号文、140号文,规范同业投资业务发展、引导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2016年央行进一步推出MPA考核体系,规范同业业务发展。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近三年网上市场相继推出同业存单、匿名回购等标准化产品,2016年末,匿名回购交易量27.5万亿元,占比约4.8%。

网下业务呈现向网上转移的趋势。2016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资产端存放同业余额3.19万亿元,近三年增速分别为11.6%、1.8%、0.8%,显示网下资产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与之对应的是,近三年来中资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量每年分别增长2542.8%、490.6%和144.3%。

(三)市场杠杆率仍较高,“资产荒”推动委外业务蓬勃发展

低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借助反复加杠杆套取更大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是当前同业业务的主要盈利方式,加速了资金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

以托管量/(托管量-待购回余额)计算,截至2016年底,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的整体杠杆率约1.1,其中交易所市场的实际杠杆率达到1.34左右。一旦资金市场发生波动,去杠杆极易引发资金的集体踩踏和风险的链式传导。

持续低利率、资产荒的市场环境,倒逼金融?C构自营和表外资金通过委外模式扩充资产运作渠道。2016年以来,各类银行、保险等资金富裕机构,通过非银机构的产品通道,间接购买标准型和非标准型等各类同业资产,丰富资产配置结构,成为大资管时代的新型投资方式。

三、未来同业业务的走向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开展的是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而国际市场的同业业务一般是指更为宽泛的、基于金融机构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同业往来。

(一)向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银行业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进程,并通过规范流程和信息披露、增加参与主体以及丰富证券化资产品种等方式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并将证券化额度循环使用,投入政策支持的行业和企业中去。

(二)拓宽同业业务的经营内涵

目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结构相对单一,有所失衡,收入来源主要为同业投资业务利息收入,受市场和监管环境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建设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将传统同业业务、代理业务和清算结算类业务线上化,服务同业客户,增加渠道销售收入、代理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提升收入占比,降低市场波动和监管约束对经营计划的影响。通过平台集中化运营同业业务,能够优化业务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做大做强同业业务,丰富同业业务经营内涵。

(三)发展同业网银

各商业银行早已推出了个人和对公网络银行渠道,而且在不断优化和升级。同业金融机构客户已不满足现有的线下服务模式和效率,同业业务“触网”大势所趋。“同业网银”整合商业银行同业板块的各类产品和服务,通过流程重构和流程优化,“搬到”线上,同业客户从互联网渠道获取产品和服务,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同业业务线上化后,标示商业银行业务全面线上化,是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宁军兴 圣地延安金融同业领跑者 篇6

在延安工行行长的岗位上,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引领延安分行确立全新的经营战略,积极稳健调整结构,大刀阔斧进行经营转型,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金融发展模式,使一个经营基础脆弱、结构单一、内外交困的金融企业突出重围,步入了结构合理、资产优良、充满活力、效益稳步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各项指标遥遥领先延安同业,也走在了全省九地市工商银行前列,为延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瞻远瞩的金融业领军人

宁军兴杰出的能力突出体现在其前瞻性、战略化的目光、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根据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需求,果断提出资产、负债、收入结构调整的“三大转型”战略,以新跨越,以质取胜,使工行延安分行走出了一条二级分行经营转型之路,成为圣地延安最受尊敬、效益最好的同业领跑银行。

2006年在第一次全行工作会上,宁军兴指出,我们身处产生光照千秋延安精神的红色土地,我们要用延安精神打造延安分行,要建设同业领跑、系统先进分行。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军兴这样说是有前提的。2004年,他由省行调任延安分行副行长。一到任,他就延安分行工作进行了反复调研,作为延安分行第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副行长,他用睿智的战略眼光审视延安分行,用先进的理念思考延安分行的发展。2006年1月,他开始主持延安分行工作。此时,延安分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后,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等因素所形成的落后、保守的观念严重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延安分行赖以生存的石油企业改制重组,占到全行70%的石油贷款面临退出,经营基础脆弱、客户结构单一等问题所造成困难十分突出地显现出来。

怎么办?作为延安工行掌舵人,宁军兴思考着工行走出困境的思路和方法。于是有了对工行发展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在那次工作会上,他还强调:“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特别是延安分行要走出困境,就要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在调整业务结构上下功夫,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大力发展低成本负债业务,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收入结构的根本性好转。”在宁军兴的带领下,分行制定出了《三至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近三年的发展思路,即积极发展“三大业务”(公司机构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中间业务),加快调整“三大结构”(资产、负债、收入),提高“三种核心竞争力”(人员、客户、产品),将经营转型作为经营的重心和第一要务。

宁军兴雷厉风行,马不停蹄。在分行中层及全行员工中及时广泛开展理念教育,树立全员正确的转型思想,全行上下围绕各自专业展开讨论,迅速形成了“三个共识”:一是公司业务“以利润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向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提高客户综合贡献度;二是机构业务以“存款+理财”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提高综合收益水平;三是个人金融业务“以客户为中心”,开展分层营销,建立“大个金”服务格局。

2006年春,迎着早春和煦的阳光,一场从行业、客户、产品结构到资产、负债、收入结构优化、加快经营转型的革命在工行延安分行迅速展开!

在资产结构调整上,该行把单一依靠石油行业的信贷结构,调整为以石油行业为主,城建、房地产、煤炭、电力、交通等行业为补充的结构形式;在负债结构上,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要求,大力发展低成本负债业务,在对公存款和储蓄存款两方面对负债结构做出调整;在收入结构上,在增加利息收入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使利息收入渠道更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更广。

思路决定出路,宁军兴的卓识远见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短短三年时间,延安分行资产结构日趋合理科学,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实现了良性互动发展。

在稳步调整资产、负债、收入结构的同时,宁军兴锐意推进机制创新工作,全面清理扫除影响发展的机制性障碍。针对管理链条长、管理效率低的现状,他坚决推进了分行机关、县支行的内设机构改革和城区网点扁平化改革,使二级支行自主经营意识明显增强,经营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为了构建新型用人机制,给年轻有为的干部提供发展平台,他推出管理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制度,使一批德才兼备、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提高管理人员在经营中的执行力,宁军兴推行了“问责、问廉、问效”的“三问”制度,及时解决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经营决策真正落到了实处。

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宁军兴以客户为中心,加大了业务流程整合和再造。他对原来层层递延、分散处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营业网点所有业务,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了整合和再造,形成了高效运营的二级分行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宁军兴大力实施服务升级工程,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他视风险管理为发展生命线,坚持业务发展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积极从被动“承担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转变,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全面深刻的变革,使工行形成了良好严谨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精简高效的工作流程、全面悉心的优质服务、安全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从而使工行延安分行迅速走出困境,步入了快速持续的发展轨道。

开拓创新的金融业领跑者

引领延安金融发展方向,领跑金融同业,宁军兴始终这样要求自己,要求全行。于是,在延安、在陕西,工行延安分行有了一串串率先记录:率先与政府签订了《政银全面合作协议》,全面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率先成立延安市金融系统首家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率先推出应收账款为质押的保理业务等十多项新型金融产品;率先在全省办理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使延安行成为全省票据贴现大行……

力推重大项目,服务重大项目,是宁军兴提出的延安工行的工作重点。石油工业对延安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4.2%和88.5%。宁军兴加大对大客户的投融资力度,针对石油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他与上级行主动沟通,积极实施行内银团贷款,先后成功给延长石油集团油田股份公司银团贷款近1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石油企业投融资和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他积极工作,配合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延安市城市基础建设,三年来累计发放搭桥贷款3亿多元,为公路、煤矿、医院、大学、城市建设等一批重要客户贷款1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延安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积极服务中小企业,是宁军兴工作的又一着力点。围绕石油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他及时在延安工行成立了延安市金融系统首家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推出了应收账款为质押的保理业务。并与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国内保理业务合作协议,向23户企业发放批量保理融资5亿多元,成功办理了全省首笔国内信用证买方融资,尝试签发了延期付款方式的国内信用证。围绕延安成品油市场结算,宁军兴率先在全省推出了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为客户提供快速融资贴现,解决石油链下游客户资金周转问题。三年来,累计办理票据贴现40多亿元,其中买方付息票据贴现30多亿元,创全省办理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之先,成为延安乃至全省的票据贴现大行。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居民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宁军兴加大了个人贷款的支持力度。目前个人信贷业务已涵盖了个人消费、住房按揭、汽车按揭、工资质押等多种贷款类别,个人贷款增幅达到288.83%。信用卡贷款也步入了正常发展轨道,投资银行、银行卡、电子银行、保险等理财产品业务也得到全面发展,金融产品极大丰富。去年以来,他们先后与12家县信用社建立了存款、法人理财和结算业务合作,累计销售法人理财产品100多亿元,完成年任务的449.5%,法人理财业务规模效益翻番增长。

先进的金融企业文化的打造者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引擎”,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内容。宁军兴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营造先进的服务文化,从而使企业发展获得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于是,宁军兴加强员工先进思想理念的培育和灌输,实施了重塑企业文化的工程。

正确的思想方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宁军兴认为,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其放射出时代光芒,以此树根铸魂,是每个圣地工行人的职责和义务。他们邀请专家学者办讲座,参观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在全行上下展开“延安精神与现代金融工作”大学习、大讨论,人人写心得、谈体会,结合实际,改进工作。同时,他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新理念:“没有利润的规模是无效的”、“不创效绩的工作是徒劳的”、“合规创造价值,创新带动发展”、“治行贵在问责”、“内因决定未来”……,形成了“业绩导向”、“合规经营”、“诚信服务”、“责任员工”等文化教育体系。

商业银行属于服务性行业,打造先进的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现在,全行职工已经逐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客户满意为核心、实现盈利为原则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服务理念。

2006年以来,延安工行实施了服务工作“一把手”工程,先后构建了服务创新联动新机制和不同价值含量的差别服务新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的“大个金”服务新机制。与此同时,宁军兴全面加快网点升级改造,加强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建设,不断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引领了圣地延安金融生态建设步伐,重塑了工商银行服务新品牌。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宁军兴还把责任意识培养纳入了视野。正人首先正己,作为一名管理者,宁军兴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向上级交出了做事与做人的良好答卷。

近三年来,延安工行利润增幅达31.38%,年均增幅34.18%。同时,该行连续荣获陕西省文明标兵单位、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因为业绩突出,宁军兴也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突击手”、“延安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延安市十大杰出青年”、“延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金融同业业务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问题,建议

2014年12月,人民银行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外汇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就规范同业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和改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意见。 五部委专门就这一问题出台政策文件, 说明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促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问题的同时促进商业银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有关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文结合国家最新相关政策和本人实际工作经验, 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同业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同业投融资业务设立初衷原本在于加强流动性管理, 促进银行之间资金调剂,但后来由于其具有跨行、跨业、跨市场的特点,逐渐发展出了商业银行利用同业拆入资金或吸收理财资金的功能, 科目不断变化,除了传统的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同业票据转贴现,又衍生出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买入返售等各种“创新”。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非常迅速,据央行数据统计,2009年初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从6.21万亿元增加到21.47万亿元 ,增长246%,分别为同期总资产和贷款增幅的1.79倍、1.73倍;同业负债从5.32万亿元增加到17.87万亿元,增长236%,为同期总负债和存款增幅的1.74倍、1.87倍。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1) 同业业务成本较低 , 可以为商业银行获得丰厚的利润 。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融资比重和存款稳定性下降较大, 需要通过新型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式, 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以满足客户需求。 同业业务的对象是大型金融性公司, 风险控制较为严格, 其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往往高于其它客户。 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流程中除了必要的资金划转外,几乎不从事任何实质工作, 但其作为将信贷业务转化为同业业务的催化剂,通常能够获取可观的收益。

(2)同业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规避监管 。 2011年后 ,我国开始改变原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政府对房地产和融资平台信贷限制条件较多, 但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监管相对较松,约束程度较小。 例如,同业存款无需缴纳20%的准备金,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信贷规模和信贷政策约束等。 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公司或其他金融公司平台将对企业的融资转换成权益或资产项目,而后借助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 科目,绕开信贷规模调控。

(3) 金融机构寻求差异化发展 , 避免同质化竞争 , 为同业业务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 各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各金融机构的差异化日益显著,业务趋于多样化,业务需求各有不同,同业间有了合作的基础和需求。 例如,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资金量和丰富的客户资源, 但在信贷资金运用上存在规模和投资渠道等的诸多限制,并且受到严格的资本约束;而信托、证券的资金运用则较为灵活,但却在筹资渠道上受限。 总之,同业业务的互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使得同业业务创新不断繁荣。

2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

(1)同业业务不断创新加剧了金融风险。 同业业务类型繁多, 交易内容复杂,交易双方关系关联度高。 如果一家企业出现资金问题,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上下游相关金融机构出现兑付困难或者流动性阻滞。 此外,很多商业银行为逃避监管,将同业理财产品、进行定期存款、同业代付等许多本应反映在“短期投资”的项目纳入监管相对较松的“存放同业”科目,形成所谓表外资产和负责。 如果市场形势出现较大变化,表外资产与负债严重失衡,同业风险通过风险加权侵蚀利润形式转移到表内,资金流断裂,连带的正常贷款融资也无法按期偿还,导致多个授信主体集体陷入资金困境,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2)阻碍了资金从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的转移 。 在国家鼓励投资创业、发展实体经济的背景下,迅速发展的同业业务在为商业银行创造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形成所谓“资金黑洞”,对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造成“挤出效应”。 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为规避监管不断创新业务形式,交易流程越来越复杂,无形之中增加了交易成本,交易各方利用针对实体经济的垄断地位,最终将成本转嫁给实体企业。

(3)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不利于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 同业业务大量在场外进行交易,使得货币市场数据失真,监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 而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操作,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监管要求, 使得旨在控制信贷规模过快增长的调控政策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3解决同业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3.1不断加强同业业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目前,虽然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业务资金量越来越大,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各个银行之间并无多少差异。 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的种类很多,既有工农建中等全国性的大银行,也有大量地区性小银行,这些银行发展定位和服务对象都不尽相同,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资金组织能力、资产负债匹配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建议各个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对不同区域的同业业务进行分层管理, 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程度的同业业务类型; 对与不同类型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的同业业务资金流向、业务过程与实质操作等进行监测与跟踪,对业务规模或指标进行量化管理。

3.2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监管体系,有效预防各种风险

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监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从分类独立监管走向全面综合监管,避免监管空白和监管重合。 其次,针对同业业务领域创新日新月异的情况,要经常重新评估、修订金融统计、货币政策、监管体系中与同业业务相关的规定,如资本充足率中关于同业资产风险权重的规定等,准确衡量评判同业业务的实际发展情况。 要从制度基础上保障同业业务规范发展。 再次,要加强信息共享制度建设。 在当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重大监管政策在出台之前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以确保相互衔接和一致。 最后,相关的监管制度也要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3.3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建设

同业业务的风险主要通过同业授信业务在各机构间传导。 做好同业授信的管理,一是要严控客户准入,择优选择经营体制完善、盈利状况较好、符合监管要求的同业客户。 二是要核定恰当的授信额度。 如给予银行的基准授信额度可按照拟授信银行所有者权益的一定比例来核定,同时参照其总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产利润率等指标上下浮动。 三是要选择合适的授信产品, 金融同业授信业务涵盖了银行大部分的授信产品,但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原则要以风险低、利润大、 有助于带动相关业务发展为准则选择授信产品, 同时计提相应的拨备。

北京市金融同业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如何充分利用北京地区金融资源优势, 与证券、银行、期货和信托公司等同业客户相互之间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 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建立“高层次、宽范围、深领域”的同业合作, 成为未来金融同业合作发展的方向。本分析从银行与证券、银行、信托和期货公司四个同业客户的合作, 来分析同业客户合作点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北京地区金融同业情况

1.1 北京市金融发展概况

据2006年北京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 有3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北京;《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 已经有185家企业来京投资;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 北京有96家;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下的187家国有企业中, 有147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这种密集的大型企业集中在北京发展, 极大的带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1.2 北京市金融机构设立情况

目前, 北京已经成为银行、证券等大中型骨干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要聚集地, 是“一行三会”所在地;是4家国有银行总行、3家政策性银行总行、6家股份制银行总行、4家资产管理公司总部、16家证券公司总部、7家基金公司总部、16家期货公司总部所在地;拥有财务公司31家、信托公司6家, 以及众多的租赁公司、外资金融机构等同业单位。

2 同业客户合作分析

金融行业分类众多, 其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也各不相同, 也就决定了同业之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 具有各自的特点。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以资本市场为主, 通过承担较大的风险来获取较高的收益;银行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为主线开展业务, 呈现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特点;信托公司经营则以灵活性著称。

2.1 证券公司

(1) 北京市证券公司情况:作为重要直接融资渠道的证券市场, 是金融行业内的一支重要力量, 证券公司在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07年末, 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 2007年资产总规模达到了1.7万亿元。其中, 北京共有证券公司总部 (或管理总部) 16家, 资产规模4, 565亿元, 是证券公司总部较多的地区之一。同时, 北京还分布着80余家证券公司的180余家证券公司营业部。

(2) 证券公司经营特点:传统的分类中, 证券公司按照经营范围分为综合类、经纪类两大类。综合类证券公司主要开展经纪业务、自营业务、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经纪类证券公司只可以开展经纪业务。目前证券公司主要经营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业务、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自管管理业务等。证券经纪业务又称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投资者 (客户) 委托代投资者 (客户) 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证券自营业务, 是证券经营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和资金买卖证券从而获取利润的证券业务;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股票IPO、证券交易等, 新兴投资业务包括兼并与收购、创业投资基金, 项目融资, 公司理财等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为客户全权代理资产增值管理业务, 主要是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3) 银证合作分析:现阶段, 我国银证合作的主要方式有两大类:一是双方利用各自的业务优势和网点对称性, 开展经纪业务方面的合作, 主要是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和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二是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主要是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外部的一般性业务合作。

(1) 传统的资金结算业务。由于证券公司自营下对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要求较高, 因此市场上, 银行吸收证券公司同业存款时主要以活期为主, 并且需支付较高的利率。目前, 中小股份制银行纷纷以高息吸收证券公司同业存款利率 (活期) 。

(2)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该业务遵循“券商管证券, 银行管资金”的原则, 将投资者的证券账户与证券保证金账户严格进行分离管理, 该业务的推出, 使银证双方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银证合作格局, 更使银行、证券对客户和市场的争夺愈加激烈。

(3) 代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是指通过银行利用自身网点、网络、客户资源及清算手段, 代理证券公司推广其公开对外发售的集合理财产品, 对集合资产管理进行托管, 为证券公司和投资者提供账户管理、资金划拨、资产托管等服务的业务行为, 是银证经纪业务合作一种重要方式, 银行通过代理该业务也达到了营销和维护高端客户的目的。

(4) 开展股票质押贷款等资产业务合作。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可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质押按照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借款。但由于股票的波动性, 质押风险相对较大, 大型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较少开展此项业务, 中小股份制银行对此类业务相对比较积极。

(5) 开展银行同业拆借和国债市场回购业务等资金业务合作。即我国证券机构和银行机构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与债券回购市场, 参与拆入拆出资金解决短期资金余缺。目前证券公司是主要资金拆入方, 银行是主要的资金拆出方。

2.2 银行客户

银行业同质化经营的特点决定其行业之间的关系定位在多数情况下是竞争大于合作, 尤其是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工、农、建、中、交等大行。

(1) 北京市银行同业情况:截至2008年末, 北京共有24家中资银行金融机构, 其中总部在京的商业银行10家, 政策性银行3家, 总部在异地, 在京开办分行的有11家。中资银行分支机构共有3, 345家、外资银行机构共有111家。全市银行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额达到40, 513亿元, 其中总部在京商业银行占81.6%;各项人民币贷款总额19, 281亿元, 总部在京商业银行占62.3%。

(2) 银行客户分析:银行主营业务主要是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其中发放贷款、吸收存款仍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体业务。

通过对商业银行主营业务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利息收入是银行收入的第一来源, 其次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2007年为例, 辖内中资银行机构虽然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但从盈利结构看, 利息净收入约占90%, 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净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生息业务仍是收入主要来源。

(3) 银银合作分析:近年来, 随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 我国逐步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在内的多层次银行体系, 银行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之间、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普遍建立了合作关系, 广泛开展了结算代理、同业融资、票据买卖、债券投资、银团贷款以及担保承诺等多方而的业务合作。与之对应, 银行同业的各项合作业务, 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型亮点业务之一。

2.3 期货公司

(1) 北京市期货公司情况:在期货市场整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近年来北京期货公司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从掌握的数据分析, 截至2007年末, 北京地区运行中的17家期货公司共吸收客户保证金51.32亿元, 期货公司客户保证金存量增长43%, 期货公司手续费收入增长67%, 市场规模、盈利水平和公司的资本实力具有较大的发展, 公司竞争力迅速增长, 市场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 期货公司经营特点:期货公司业务主要分为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两大部分, 以经纪业务为主营业务。经纪业务包括传统经纪业务和投资咨询业务。自营业务包括自有资金投资业务和代理客户资金投资收益分成等业务。此外, 金融期货推出后, 具备一定资格的期货公司可从事的金融期货结算业务。

(3) 期货公司分析:据向客户了解, 期货公司收入来源包括佣金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入等, 其中佣金收入是其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占到公司总收入的60%~90%, 利息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5%~20%, 投资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0%~10%。除此之外, 部分期货公司还通过为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套利等服务收取服务费。

以目前唯一一家上市的期货公司中国中期披露的08年三季报显示, 前三季度公司手续费和佣金收入983万元, 投资收益仅32万元, 不足前者3%, 具体情况详见表1。

2.4 信托公司

(1) 北京市信托公司情况:北京目前现有信托公司6家, 分别为中信信托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中诚信托有限公司、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和国民信托有限公司, 都已取得了银监会批准换发新的金融牌照。

(2) 信托公司经营特点:信托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信托业务和自营业务两大部分, 以信托业务为主营业务。信托业务包括财务顾问、信托资产管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资产流动化信托, 信托公司管理运用信托财产时, 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 采取投资、出售、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租赁、贷款等方式进行。自营业务包括货币资产运作、资本一级市场投资、短期贷款等, 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对外担保、投资等业务。

(3) 银信合作分析:随着《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和历次整顿, 困扰信托业功能定位的问题得以解决,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 作为今后其主要业务的资金信托业务增长势头强劲, 其业务开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银行合作,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比较成功, 创新金融品种推陈出新, 推动信息、客户包括功能等资源交换和共享, 银信合作已成为信托业务发展和银行业争取高端客户、发展延伸业务的互利平台。

现阶段银信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传统的资金收付清算、信托理财、授信拆借, 以及其他具体业务领域的合作。

(1) 传统的资金收付和结算:信托公司原结算资格取消后, 只能作为一般企业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 贷款、投资等业务资金往来通过银行账户结算。资金信托业务开办后, 必须在银行开立信托专户, 形成同业存款。 (2) 信托理财合作:银信信托理财合作主要包括代售集合信托计划和人民币信托理财两种。代售集合信托计划是指银行通过其营业网点, 代理信托公司向合格的投资者销售集合信托计划, 代理收付资金, 代理兑付信托收益。人民币信托理财是指我行向投资者募集理财资金, 募集完成后, 我行作为委托人, 将理财资金全部或部分按照信托方式委托给信托公司, 由其按照事先确定的方式投资于信托项目的业务。 (3) 担保和同业拆借:信托公司为借款人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银行为信托计划提供担保 (目前已被监管部门叫停) ;作为金融同业, 双方互为交易对象, 进行资金 (债券) 交易;银行通过授信, 与信托公司开展同业拆借业务。 (4) 信托账户的保管:为了规范运作, 保证银行、信托和客户等各方利益, 参照基金托管方法, 信托公司为信托资金管理人, 银行为托管人, 开立信托专户, 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账户托管协议》, 对信托计划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金融同业业务 篇9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的平衡是其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而流动性则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所谓流动性, 通常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资产或负债能否及时或迅速地进行变现, 二是指资产或负债能否以预期的价格进行变现。而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缺乏足够的现金而无法满足客户提取存款或贷款需求, 或者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一般来说, 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盈利性差, 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盈利性强, 如何在保证流动性充足的前提下提高收益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领域。

从国外代表性文献看, Diamond & Dybvig (1983) 对流动性风险最严重的状况“挤兑”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DD模型, 认为银行由于无法完全预测存款人的消费时机等原因而可能遭受流动性风险的威胁。Peters·Rose (2002) 通过流动性指标法、资金结构法和流动性缺口法三种方法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衡量, 提出了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是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匹配以及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Mariam Krausz和Raphael Frank (2007) 对流动性危机的引发模式和引发因素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从国内来看, 姚长辉 (1997)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流动性风险产生的表面原因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确定性, 深层原因是资产负债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巴曙松、袁平、李辉雨 (2007)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 认为微观主体行为、央行政策和金融市场环境都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产生影响。于坤 (2012)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原因进行的研究认为,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由于其资产负债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以及商业银行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所造成。

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同业业务在商业银行中所占比重大幅增加, 同业业务也成为了与公司业务、私人业务并列的三大主线业务之一。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这一变化也给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在2013年6月发生的“钱荒”也使得同业业务与流动性风险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单湘莉 (2013) 认为同业拆借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这次流动性危机, 并从加强业务结构调整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流动性危机的对策;林志华 (2013) 对我国同业业务扩张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同业业务的扩张会干扰金融秩序, 使流动性风险聚集以及弱化宏观调控;徐寒飞、李清、杨坤 (2013) 分析了同业业务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影响, 认为同业业务创造了一种脆弱的流动性, 这种脆弱的流动性会使市场容易受到外部和内生冲击而重新产生流动性紧张局面, 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溢价会增加, 促使资金利率中枢上移。

与现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分析同业业务对银行及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同, 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 从同业业务如何通过商业银行内部资产和负债影响其流动性风险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敞口比较了我国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 最后从监管制度、引导同业业务标准化及完善业务期限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金融同业机构之间的同业往来。同业业务最初的主要内容就是资金融通, 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 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 同业业务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种类多、范围广的业务范畴。现阶段的同业业务已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近几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迅速扩张, 表现出了增长速度快、合作范围广、品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已成为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管理资产负债、创新产品和拓展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渠道。具体而言,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

第一, 比重大、增长快。从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来看, 总体上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从2007年的11.65%增长至2012年的18.13%, 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从2007年15.41%增长至2012年的22.25%。至2012年各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占比如图1所示, 其中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和兴业银行同业资产或同业负债占比已超过30%, 且国有商业银行占比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二, 范围广、种类多。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拓展除了过去传统的“银银合作”形式外, 同业业务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包括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等各类合作形式。对于不同的合作主体, 商业银行开展不同的合作业务, 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同业业务最初在商业银行主要发挥融通资金、调剂头寸等传统的司库功能。近几年来, 商业银行大量配置票据和信托收益权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从市场中拆入资金也不光是因为自身流动性紧张, 还为了转拆给其他银行而赚取差价, 使同业业务逐步发展成为帮助商业银行增加盈利的工具。同业业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帮助商业银行在降低资本占用、增加利润、短期内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 也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途径

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 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以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通常金额大, 期限短, 本身稳定性不强, 每个项目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和资金安排, 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各上市商业银行年报计算得出)

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期限错配与利率波动, 其中,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与同业存放通过期限错配影响流动性风险, 而利率波动则是同业拆借资金影响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内部结构如图2与图3所示。在同业资产方面, 对流动性风险影响最大的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指商业银行买入金融资产并承诺到期再按照协议价格卖出的资产, 包括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和买入返售票据业务, 其标的资产包括票据、证券、贷款等等, 在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中占比较大 (图2) , 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主要领域 , 也是同业资产不稳定性的主要来源。

商业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最基本的业务模式为:A银行需要向客户发放一笔贷款, 但由于信贷规模或指标限制无法完成时, 可以由信托公司成立一份单一信托计划, 由B银行出资认购该信托计划的信托受益权并由信托公司向客户融出资金, A银行承诺到期回购并支付B银行一定的利息费用, 这笔业务就形成了B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如图4) 。经过这一过程, A银行将信贷资产转换成了信托资产, 有效的节约了信贷额度, 而B银行将对企业的债权转化成了对银行的债权, 资产的风险权重由100%降低到25%甚至更低, 大幅降低了资金占用, 还能够赚取一定的利息费用。但由于商业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通常因资金占用期 限较长而被“锁死”, 而不少商业银行是以短期资金滚动买入的, 即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而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同业负债方面, 同业存放和拆入资金都会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同业存放属于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 在期限、金额等方面基本没有选择权, 而同业存放通常期限很短, 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匹配难度较大, 且由于短期融资成本较低而长期投资收益较高, 很多商业银行用同业存放来对接长期资产, 如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或贷款等, 造成期限错配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资料来源:中国货币网)

拆入资金则会由于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同业拆借利率特别是短期利率对市场变化很敏感, 市场资金面紧张时利率上升, 资金较宽松时利率下降。观察我国隔夜Shibor利率近五年的波动可以发现曾五次发生短期内利率大幅波动, 幅度最大的就是2013年6月发生的“钱荒”。这类波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影响很大, 一方面利率大幅上升说明市场中资金紧缺, 可能无法及时或足够的拆入资金; 另一方面若拆入资金则要面临很高的资金成本, 即无法以预期价格获得资金。

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个性特征

不同的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项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同, 而不同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又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这样各银行流动性风险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16家银行同业资产及同业负债的内部结构来看, 同业资产中, 除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外,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同业存放所占比重较大, 相对来说流动性风险有所降低;而同业负债中, 除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外, 同业存放均是各商业银行同业负债的重要成分。由此看来, 对大多数银行而言, 同业业务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主要来自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期限错配。

(资料来源:根据各上市商业银行年度报告计算得出)

流动性风险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指标分析以及流动性缺口分析。流动性指标分析是通过流动比率、存贷比、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定量的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 而流动性缺口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期限下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大小来判断该期限下资产是否足够偿还负债。对于期限错配状 况通常是通过流动性敞口进行衡量, 从我国各上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敞口单独计算的结果看, 总缺口上, 中国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与中信银行4家为正, 其余11家商业银行为负, 即多数商业银行总体上同业资产是无法覆盖同业负债的, 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负缺口很大, 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压力也较大。

从各期限下的缺口看,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缺口集中在即期偿还期限下, 除同业存放占比较小的宁波银行与南京银行缺口为正外, 其余商业银行均为负, 且国有银行的负缺口达到数千亿元, 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达数百亿元;三个月以内的期限下, 7家商业银行为正缺口, 9家为负缺口, 其中被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负缺口最大 , 达到了一万多亿 , 此外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及光大银行也表现出较大的负缺口。从这一结果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由于期限错配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是很大的。

随着期限的延长, 缺口为负的商业银行数量减少, 缺口也有所缩小。3个月至1年内缺口有7家银行为负, 1年至5年缺口5家银行为负, 5年以上缺口有5家银行为负, 且不少商业银行实际上在该期限下没有配置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

五、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同业业务之所以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青睐, 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危机以来实体经济下滑, “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等因素给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巴塞尔协议III》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授信额度等指标的监管加强, 而对同业业务的限制相对较少, 使得商业银行纷纷转向发展同业业务, 在避开监管限制的同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甚至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完善监管体系, 构建同业业务监管指标

目前我国对于同业业务的规范制度还比较少。《商业银行法》中对商业银行同业拆借资金的用途以及使用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2012年我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必须遵循“三真实”原则, 即真实贸易背景、真实会计处理、真实受托支付。监管体系对同业业务发展缺乏及时应对, 需要对同业业务设立监管指标, 或调整现有指标的统计口径, 将同业业务纳入监管指标内, 如计算存贷比时将同业存款包含在内等。

(二) 引导同业业务由非标准化向标准化发展

同业业务灵活多变的操作流程和会计处理, 使得监管机构难以把握到实质性风险。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推进资产证券化, 引导同业业务向标准化发展。我国自2005年3月首次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 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宣布暂停, 直到2012年5月底,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事项的通知》, 允许银行再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推进资产证券化, 能够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有效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 并且能够缓解商业银行盈利性目标与监管指标之间的矛盾。

(三) 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应积极安排同业业务的期限结构, 减少期限错配, 尽可能缩小流动性缺口, 保持资产和负债期限的对称性, 降低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对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要有完善的处置预案, 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警机制, 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叶翔, 梁珊珊.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海南金融, 2013 (1) .

[2]林志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经济, 2013 (16) .

[3]单湘莉.同业业务扩张导致流动性危机[J].银行家, 2013 (8) .

[4]吴霞.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J].武汉金融, 2012 (11) .

金融同业业务 篇10

(一) 同业资产规模和占比均有所回落

截至2014年末, 16家上市银行资产总额105.76万亿元, 同比增加10.63万亿元, 增长11.17%;贷款总额53.48万亿元, 同比增加5.62万亿元, 增长11.74%;同业资产余额为9.44万亿元, 同比减少7384亿元, 减少7.26%;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8.92%, 同比下降1.77个百分点。其中, 国有银行同业资产余额5.10万亿元, 同比减少511亿元, 减少0.99%;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余额3.93万亿元, 同比减少6298亿元, 减少13.81%;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余额3993亿元, 同比减少576亿元, 减少12.60%。

(二) 同业负债规模增幅较快

截至2014年末, 16家上市银行负债总额98.35万亿元, 同比增加9.39万亿元, 增长10.55%;存款总额75.70万亿元, 同比增加5.28万亿元, 增长7.49%;同业负债余额为14.75万亿元, 同比增加2.20万亿元, 增长17.54%, 同业负债增速较同期存款增速高10.05个百分点。其中, 国有银行同业负债余额7.79万亿元, 同比增加1.39万亿元, 增长21.66%;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余额6.31万亿元, 同比增加8017亿元, 增长14.56%;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余额6498亿元, 同比增加124亿元, 增长1.94%。

(三) 商业银行同业项目的变化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后, 其传统的同业存放、拆放和回购等业务整体进入到收缩调整阶段。尤其是2014年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 (127号文) 、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 (140号文) , 专门针对同业业务进行规范, 商业银行因此加快了对于同业业务经营策略的调整步伐。从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余额来看, 同业业务在资产方和负债方呈现出不同特点。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为负增长, 其增速显著低于其贷款增速, 而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中存款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的增速远远高于其存款增速。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剖析

(一) 同业业务市场风险

1. 金融机构间关联性增强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的放开为同业合作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目前已形成了以银银合作为主导, 银信、银证、银基、银保、银租、银期、银财等多种合作方式并存的局面。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金融机构风险关联度, 导致风险可以在市场间、不同机构间迅速蔓延, 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2. 期限错配易形成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高收益, 往往以低价吸入短期资金, 再以高价来配置同业资产, 以短债长投的手段来赚取利差。期限错配的方式使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获取可观收益, 但是易带来流动性风险, 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造成较大压力。

3. 复杂交易结构易引发操作风险。

在同业融资业务中, 商业银行有时会与信托或证券公司签署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同业借款合同等, 或引入其他银行作为“过桥行”。由于出资行的权益只能通过与提供通道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契约关系、中介机构与债务人的契约关系间接体现, 使得出资行对于实际债务人的约束力相比传统贷款业务有所下降。此外, 资金需要通过中介通道划转, 对资金的控制力也有所减弱。

(二) 同业业务的监管风险

1. 同业业务易粉饰会计报表。

一是商业银行可能通过买入返售票据提升经营利润, 降低对经济资本的占用。此外买入返售票据属于同业业务, 不纳入存贷比监管范畴。二是两家商业银行之间可能通过互相存放资金的方式, 以达到完成同业存款任务, 虚增资产负债规模的目的。此外, 通过“存放同业”和“同业存放”的利率差额, 调节利润水平。三是商业银行可能将应计入其他科目的资金计入同业业务科目, 如“投资”等科目。

2. 同业业务易产生操作风险。

相对于传统存贷款业务, 同业业务属于新型业务, 实际操作和会计处理较为复杂。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的日益创新, 同业业务资金发放和筹措的渠道和方式也发生了快速变化。商业银行可能由于制度解读不到位, 工作不细致等原因, 造成操作风险。如:商业银行可能存在未直接签订合同买入返售业务合同, 委托第三方办理的情况;在开展涉及三方的买入返售业务时, 将信贷资产包装成同业资产避开了人民银行月末、季末的贷款规模控制;利用买入返售业务在分支机构间转贴现, 空转套利的现象;同业投资开展表外增信业务时, 为其他银行融资项目提供远期回购承诺, 盲目风险兜底;未准确计量同业业务风险并计提拨备, 或计提比例不足, 低估了同业资产的风险;对单家机构同业存放比例过高, 加大了违约风险等。

3. 同业资金投向易引发金融稳定风险。

商业银行可能存在通过同业渠道, 将不同性质存款混杂在同业存款中现象。在对象选择方面, 将同业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境内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托管信托资产的存款、托管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财务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的存款;在行业选择方面, 将同业资金投向一些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的限制性行业企业和项目, 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等, 甚至利用同业业务向授信客户提供融资。金融机构通过包装同业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 以谋取可观利润, 从而酝酿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不利于金融稳定。

三、防范同业业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 继续完善同业业务监管政策。

一是加强后续监测监管。鉴于同业业务涉及机构多、驱利性强和易于反复等特点, 人民银行、银监会应继续加强后续监测监管, 创新监测监管方式方法, 开展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现场检查, 对防范同业业务系统性风险形成监管合力。二是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人民银行要积极推动探索建立同业业务信息共享平台, 统一规范同业业务统计项目、口径及报表体系, 准确反映同业业务总量、结构、项目类型及投向等数据信息, 强化同业信息报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 应对同业资金的来源与运用进行动态监测, 严禁资金从同业渠道流向一些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的高风险领域, 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严重过剩等行业。

(二) 加强同业风险防范, 增强经营合规性。

一是完善授权授信管理。商业银行应规范内部职能部门同业业务的授权体系和权限管理, 做好同业授信后项目的风险动态跟踪、复查和监控, 建议每年对授权进行一次以上的重新评估和核定。二是加强风险控制。商业银行要将同业业务资产比照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办法, 强化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严格执行同业业务审批与操作流程, 健全风险准备金计提机制, 形成完整的、高效的风险拨备计提体系, 以提升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三是增强经营合规性管理。对同业业务按交易的业务实质进行正确归类, “同业存款”科目中核算的业务不能包括未具备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存款。对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坚持双方交易, 标的物实现实时交割, 减少中间环节, 防范操作风险。进一步优化同业业务投向, 确保业务投向符合国家的信贷政策要求。

(三) 加强业务精细化管理,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同业业务研究, 提高市场敏感度。商业银行应及时掌握金融行业同业业务发展情况, 切实提高市场敏感度和前瞻性, 把握业务发展先机, 促进同业业务稳健发展。二是提升对银行流动性的管控水平。商业银行要建立专项计量体系, 通过对表内外、资产和负债方的合理计量, 强化动态现金流管理, 降低流动性风险。三是提升对金融资产的精细化定价水平。商业银行要平衡市场价格竞争、机构盈利与信用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 建立同业业务定价机制, 合理确定同业产品价格, 实现同业产品价格的差异化经营。

摘要:近年来, 随着金融脱媒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资本约束的不断增强等, 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 从而激发了银行间市场同业业务的扩张。本文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深入分析了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风险隐患, 并提出防范同业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防范,研究

参考文献

[1]姚斌.引导银行同业业务规范发展, 中国金融[J].2013 (22) .

[2]宋军.改进金融同业业务监管.中国金融[J].2014 (08) .

[3]吴豪声.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研究——以江西省商业银行为例.金融与经济, 2014 (11) .

[4]李捷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现状、问题与方向.银行家[J].2014 (01) .

金融同业业务 篇11

已有文献多采用计量方法对金融同业市场的发展进行研究,主要从银行间市场批发性资金的波动、银行间市场的有效性等方面展开。本文拟结合危机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的背景,在客观阐述近几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取向探讨同业业务发展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冲击,并就如何规范同业业务的发展作了初步思考。

同业业务功能的演进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运行环境发生改变,商业银行资产方与负债方同时遭遇“脱媒”,尤其在2011年中国实体经济降温之后,银行利润增长压力凸显。为了规避金融管制,谋求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已经完全市场化的同业市场成为商业银行突破传统业务模式、多元化利润增长的重要平台,而同业、投行以及理财业务等创新型业务已然成为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一个集体性方向。

首先,金融脱媒中“负债脱媒”导致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同业业务作为批发性资金的头寸调剂渠道对“熨平”金融体系流动性波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深化条件下资金存在的形态会多种多样,但资金频繁切换于存款、理财以及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则是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尤其在2011年下半年以后,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全面乏力,在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要求下,银行存款大战不断升级。从数据表现来看,2011年之后银行存款季末冲高的特征尤为明显,但一旦度过季末存款迅速从银行流走。商业银行依托同业市场调剂资金余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09年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与同业拆借的交易量是89.7万亿,到2011年增长到132.9万亿,这一指标到2012年则增长至188.4万亿。

其次,宏观调控下商业银行传统授信业务发展受限,依托同业业务创新,商业银行既能实现资本节约、满足监管要求,还能实现盈利水平的持续增长。在中国,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对银行经营至关重要,商业银行所有的经营行为与业务创新,除了利润导向,还有就是监管的导向。2010年以后,宏观调控转向,银行信贷额度收紧,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积极寻找各类业务的创新发展。如已经被叫停的同业代付,是以同业资产的名义为企业提供贷款,对银行而言,既可以逃避贷款额度以及存贷比指标的约束,又能帮助银行节省资本,还能将客户带来的利润最大限度留在银行体系内,这对银行而言是一举多得,这也是同业业务不断膨胀的最初动力所在。同业代付的具体模式,是一家商业银行向代付银行存出一笔同业存款,从而形成自身的同业资产,而受托支付的商业银行计入的却是同业负债,与企业发生的支付行为计入的科目是其他应收款项。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已经实现,但却未出现在任何一家银行的信贷资产中,只是体现为两家银行同业往来的增加,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也仅视同25%的银行同业类风险资产。在同业代付被叫停之后,商业银行则继续利用其他同业非标业务的创新、表外业务以及通道业务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并维持了盈利水平稳定增长。同业业务蓬勃发展的这几年,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业务创新最为活跃的阶段,充分体现出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再次,受到同业市场规模壮大的影响,同业业务本身蕴含的盈利空间逐步增大,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的一极。在实际业务运作中,同业资产的投资资金可能并不完全来自行内闲置一般性存款资金,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市场的同业负债,同业业务以短套长的期限套利逐步成为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同时,为了捕捉市场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同业市场中,以往以传统业务为主的部分银行也开始加大同业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力度,将同业业务授权下放至分行。随着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分层,在同业业务一对一的市场询价交易机制的安排下,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明显的套利机会。

同业业务发展的利与弊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符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改革发展的方向。尽管市场化运作的同业业务未必会改善银行的净息差,但它符合低资本消耗方向下银行集约经营的思路,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途径日渐增多,交易方式和品种也更加灵活多样。

(一)同业业务发展的合理性

1.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是商业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探索与萌芽

前文已经谈到,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在严格的监管压力下调节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最有效的手段,这实际是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缺乏资产流转渠道的背景下,银行萌发的非标准化资产流转方式。例如目前开展较多的信托受益权投资、他行理财投资以及券商资管计划等等,尽管其中各类投资项目本身存在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如果直接融资形成银行信贷,显然在目前缺乏信贷资产证券化手段的情况下,这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形成了一笔相对固定的资产,但如果包装成为信用受益权或者理财产品以及券商资管计划等,就具有了在金融同业之间流转的可能,而目前这类同业资产流转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国商业银行个体差异巨大,有些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占比较低,但负债资金富裕,而有些银行客户资源相对丰厚,但资金来源不足或自身规模受限。同业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资源的相互调剂,在解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往同业业务中相对传统与标准化的票据转贴现及回购业务便是典型的商业银行调剂资产结构的重要方式。从近几年上市银行的业绩表现来看,投资者对同业资产发展相对积极的银行往往更加关注,其盈利增长能力似乎也更强。例如上市银行中兴业银行的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拆出与买入返售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一直在上市银行中排名前三之内,尤其在2012年其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兴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经达到38%,与信贷资产比重持平,而其净利润的增速在上市银行中从之前的中等水平攀升至前三甲。

2.同业合作广泛深入发展,是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迹象的初步显现

近几年银基、银保、银信及银证的合作不断广泛,体现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各类金融机构突破自身业务边界谋求资源整合与借力发展的改革取向。同业市场的发展令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由单纯竞争转为竞争加合作分工,是金融机构在市场变化情况下的适应性选择,有利于各类型机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业务,分享收益,在带动各机构收益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如商业银行与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的应收租赁款回购,从某种程度上讲便是银行以自身的客户资源和资金承载能力对接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资源的重要体现。

(二)同业业务对金融体系运行带来的冲击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银行传统信用中介越来越多的不再通过直接信贷予以实现,而是借助金融同业之间的资金流转来实现,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表象将会有所改变,而传统的监管手段也可能趋于失效。

第一,企业授信向同业“信用”转化,宏观调控手段趋于失效。目前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存贷比、信贷额度、贷款投向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实现,但对同业业务的扩张没有额度限制,因此借助同业业务的包装,银行能够逃避贷款额度以及存贷比指标的约束,令宏观调控手段失效。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中,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投放也能通过包装成理财产品同时银行同业非标资产投资买回,将直接放贷带来的100%资本占用变为银行信用下25%的资本占用,变相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不利于宏观当局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的控制。

第二,资金投放链条拉长,金融资产趋于泡沫化。试想,如果一笔资金不是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投放,而是陆续经历若干个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最终传递至企业手中,必然会带来金融资产若干倍膨胀,造成金融资产“泡沫化”。尤其随着对同业业务利润增长要求的提高,同业业务本身就有了不断扩张的动力,如果考虑其中部分业务具有的回购放大机制,同业业务越来越体现“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从2013年前5个月经济金融数据来看,金融体系繁荣与实体经济低迷形成鲜明对照,一方面实体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2009年底以来最低水平,经济景气指标中PMI指数也徘徊于50%的“荣枯线”附近,但社会融资总量却能较去年同期猛增59%,M2同比增速也连续创出15%—16%的近两年较高水平。

第三,在同业资产自我膨胀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容易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增大。前文谈到,同业业务的重要盈利方式之一是期限错配,而每一个参与资金流转链条中的机构,都具有以短套长以获取期限套利的冲动,当金融资产泡沫化过程中期限错配现象同步加剧,就会意味着表面平衡的流动性局面实际非常脆弱。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上演的中国式“钱荒”,从某种程度上便是今年前几个月同业业务大规模膨胀导致流动性风险集聚的重要体现。这种脆弱的流动性局面一旦遭遇超预期因素干扰,市场流动性便会出现“崩塌式溃败”。

关于同业业务未来方向的几点思考

同业业务的发展顺应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利差缩窄、宏观调控以及监管收紧等几方面因素夹击下为寻求自身可持续性增长而进行的努力。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而言,未来金融体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资产或负债处于完全市场化状态,这意味着金融体系运行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出顺周期特征。作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在试水完全利率市场化的业务中,面对去年四季度以来各类资产利率全面下行,逐利行为下导致以量补价行为发生,金融资产膨胀而期限错配规模不断放大,由此也埋下了流动性风险的隐患。这反映出在金融经济形势日新月异、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与盈利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及宏观当局的监管政策与导向都需要作出积极调整。在2013年6月中国式“钱荒”发生之前,金融体系表面流动性的指标都非常正常,如商业银行总体杠杆率并未超标,上市银行总体流动性比例也维持在较高水平等等,而6月份流动性危机的冲击让人始料未及。未来规范同业业务发展,需要从宏观制度引导及微观化解渠道两方面展开。

在微观层面,第一,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引导部分同业业务由非标准化向标准化转变,为金融机构主动调节资产结构创造手段。前文已经谈到,同业非标业务的流转实际可以视为是一种类证券化产品,解决的是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问题,缓解商业银行盈利目标与监管指标之间的矛盾。但非标业务最大的风险在于形式多种多样,监管部门难以把握实质性风险。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能有效推动同业非标业务向标准化业务的转变,增加同业资产流转的透明度,降低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体系的整体风险。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还停留在试点阶段,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我国资产证券未到期的余额是278亿元,而同期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是26万亿,金融机构表内贷款余额是66万亿,信托公司与银行对接的单一资金信托余额也有6万亿。可见,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市场供给量及市场承接量来看,都存在巨大的可能。

第二,建立商业银行稳定资本补充机制。资本稀缺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同业业务不断膨胀的另一重要原因。在2013年新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令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对资本补充的要求更加迫切,而建立起商业银行稳定资本补充机制将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中监管资本套利的导向。

在宏观制度方面,首先需要思考存贷比等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因为为了满足这一监管红线是很多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创新的最早动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竞争格局已经有所显现,也体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资产负债结构特点。在统一的监管指标导向下,催生了众多为了规避管制而进行的创新行为,既不利于引导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也不利于引导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建议逐步调整存贷比等指标的政策工具定位,可以考虑从监管指标逐步弱化为监测指标,而针对不同类型银行可考虑设置差异化监管指标。

第二,改进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的设计与监督。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存贷款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及净稳定融资比率等等。从流动性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来看较为全面,其中创新性的同业业务对银行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等指标影响较大,但这类指标都是时点指标,而在业务运作中商业银行会通过关键时点的结构调整来满足监管要求,不利于对流动性风险的实质性把握,建议提高部分流动性监管指标的监管频率或改进监管方法,将时点指标修改为日均指标予以监控。

[1]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专题组.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11).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部课题组.金融管制下的区域银行同业市场业务发展及功能演进研究,西南金融,2013(4).

[3]叶翔,梁珊珊.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海南金融,2013(1).

[4]吴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武汉金融,2012(11).

[5]夏斌,徐佩.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同业授信业务的思考.银行家,2010(11).

[6]倪东明.利率市场化的中日比较及其推进效应.现代经济探讨,2012(1).

上一篇:精品实验项目论文下一篇:农村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