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金融

2024-12-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吉林农村金融(共11篇)

吉林农村金融 篇1

1 引言

随着通信科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 金融业也不例外, 特别是近年来,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已经快速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战略提出后, 更是极大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战略就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 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 被用户熟悉接受后 (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 , 自然而然地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源于互联网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它的业务优势表现在服务方式的虚拟化、金融产品的个性化、经营环境的公开化、速度效率的便捷化都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带给我们的新特点, 特别是金融产品的开发门槛相对较低更是刺激了资本之间的流通, 盘活了经济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 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12.3万亿元, 增长21.3%, 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 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农村电商的交易额达到1800亿元, 可见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但是由于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安全性等问题也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挑战。特别是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链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这都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而吉林省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无法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发展, 吉林省农村金融业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在经过不断地改革和调整之后, 初步建成农村现代互联网金融体系。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来看, 还是存在许多不足, 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安全问题已成为阻碍未来互联网金融在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阻碍。

2 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值得加强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 这既是互联网能迅速发展的原因, 也是未来制约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因素。可谓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而吉林省农村金融在未来依托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来看, 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但是这一切都是以安全的互联网环境为基础,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加强互联网的安全性, 创造一个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环境。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企业业务范围混乱, 信息披露混乱、违背金融监管法规进行非法运营, 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等问题。由于媒介的不同,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交易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的空间, 网络的监管总有些不到位的地方, 而网民也可能对一些业务并不是很熟悉,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网络的一些特性对交易过程产生一定的干扰, 甚至会出现诈骗行为。

3 金融产品单一, 产品缺少创新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 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需要量身定制适合自身特点的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产品。而在吉林省农村中, 互联网金融仅限于电子支付等比较单一和简单的应用上, 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传统地把理财发售渠道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或是设立电子银行等严格意义上说顶多算是金融的互联网化, 并不是真真正正地把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了金融服务中。这一方面与吉林省农村村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不足有关, 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根据农村实际开发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符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还是陷入到千人一面的制式产品的缰化模式, 缺少产品创新, 导致金融产品单一, 从而无法推进互联网金融在吉林省农村地区的深入发展。

4 内部机制不健全, 决策风险大

改革开放以来, 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初具规模, 并在逐步完善当中, 但是至今为止还是存在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信贷奖惩及风险控制制度;二是在管理上仍存在以习惯代替制度, 以信任代替管理, 以情面代替纪律的现象。有些金融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 素质偏低, 有些甚至不是通过正式招聘进入到金融行业中来的, 而是通过社会关系等不正当手段, 因此造成吉林农村地区的信贷工作重发放, 轻管理, 出现一些损害农民和国家利益的事件, 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比较粗放。

5 金融门槛过高, 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

目前, 和东部沿海的城市相比, 我国农村属于欠发达地区, 金融方面主要是以国家为主导, 民间资本和力量难以介入到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当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注重风险控制, 强调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在进行农村信贷风险的评估中, 一般认为农民收入水平低且波动性大, 还款能力差, 农村借贷存在额度小、风险高、收益低的问题。这些方面使得金融机构对农民贷款的发放采取了相对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因此, 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和东部沿海城市相比资本来源较为单一, 资本运作模式也比较单一, 与成熟、完备的金融体系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资金难以盘活, 市场就难以活跃, 农村金融就难以继续向前健康地发展。

6 农村地区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不高

虽然目前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不断扩大, 但仍有许多处在偏远地理位置的农村地区无法正常使用互联网或电脑等通讯设备, 再加上广大农村居民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更是十分缺乏, 这将极大地限制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对接。

同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情况, 互联网金融要想在农村落地开花, 首先就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因此, 政府应当加快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建设, 提高农村互联网使用率。

7 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建设落后, 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缺乏法律的保障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法律法规, 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尚未建立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从而导致暗箱操作, 不少对于互联网金融了解程度偏低的投资者与消费者上当受骗, 尤其是对金融知识较为缺乏的农村居民更易成为受害者。因此, 国家相关机构应当加快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法律法规, 使监管机构有法可依, 使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更加安全可靠。

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改革如果能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就可以对原有的农村金融模式进行重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整合成本, 为金融资本在农村的流通找到一个更加便捷的突破口, 降低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时间、空间与成本约束, 有效地兼顾普惠性与可持续性;互联网金融还有助于打破城乡资源单向流动的困局。和发达的城市相比, 农村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闭塞, 不流通, 与外界交流困难。长期以来, 吉林省的农村都存在农产品不出村、镇的现象, 农民由于自身素质所限, 视野不够开阔, 而互联网金融不但可以帮助农村的农产品走出去, 更重要的是将外面的世界引进来。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将发达地区的各种先进、新生的事物引进到农村中来, 也将发达地区的资金回流到农村, 例如电子商务极大地拓展了农村创新创业空间, 互联网金融正吸引资金从城镇流入农村、互联网营销极大地带动了乡村旅游等, 都是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力量盘活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 让农民真正开阔了视野, 在意识上真正从农村走出去。

互联金融并不是对传统金融模式进行替代, 而是对原有的金融体系进行提质和扩展。总的来说, 互联网金融要想在吉林省农村继续发展下去, 就必须要加强管理,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创新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金融在吉林省农村的发展还需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多开发出适合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 容易被当地群众接受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 将侧重点放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上, 进一步做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 同时加强风险防范。

(2) 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金融机构的建立和运行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导, 因此在吉林省农村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中, 要充分发挥财政在金融支农上的作用。同时从法律上要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优化信用环境, 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以“政府领导, 多方参与, 联合推动”为主要导向, 探索互联网金融的继续发展, 建立符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解决担保难的问题。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 互联网金融主要在现金业务领域和大数据方面对传统金融体系进行了改革。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出现以来, 随着移动支付的推广, 现金支付慢慢被弱化, 而大数据也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对目前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改造。2014年10月, 阿里巴巴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 在3~5年内投资100亿元, 以线下实体服务农民的形式, 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可以预见全国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都将获得其电子商务服务。同时, 2015年京东“县级服务中心”将在全国区县铺开, 预计年内开业数目将超过500家, 而京东金融是京东集团2015年的重点业务。可见,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并不缺少动力, 而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 所以优化农村信用体系, 营造安全、可靠、快捷的发展环境是发展互联网金融, 以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4) 推行互联网金融改革试点, 广泛吸取经验。互联网金融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农村改革, 它具有涉及面广、风险性大等特点, 因此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但也一定要注意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因此, 开展小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改革试点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吉林省农村土地面积广阔, 互联网金融改革在吉林省实施之前, 一定要在农村地区进行试点, 直面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不断地优化和改良, 一定要确保广大农村地区金融系统的稳定。

8 结语

因此, 互联网金融下的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带来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 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农村金融改革, 缩减运营成本, 减少中间环节消耗的时间和费用, 缩减成本;另一方面, 网络的不稳定、不安全等因素将给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带来一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吉林省未来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今年我国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的模式, 更是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摘要:随着通信科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 金融业也不例外, 特别是近年来,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已经快速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战略提出后, 更是极大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战略就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但是由于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安全性等问题也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主要是以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为例, 剖析互联网金融给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带来的挑战, 希望能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下的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一些发展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改革,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科学, 2009 (11) .

[2]谢伟杰, 谢丽华.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效应分析——以兴业银行为例[J].经济问题, 2013 (11) .

吉林农村金融 篇2

关键词:高职金融专业 农村金融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c)-0159-02

1 吉林省高职金融专业助力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1.1 高职院校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很少

从现在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很多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都是依靠教师的私人关系,金融机构才勉强答应合作。还有很多单位不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但又碍于关系人的面子,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暂时接受,学生又不能进行对口实习,只能从事一些内勤的工作,并不能实现顶岗实习的目的。但事实上,进入农村金融机构实习的学生,往往就会进入柜员、大堂经理这样的岗位进行顶岗。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以城市金融为主,针对城市里的金融机构,没有主动和农村金融机构联系过,而农村金融机构有些时候对自己的定位还不是很明确,也出现了非本科毕业不录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金融专业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是寥寥无几。

1.2 高职院校对农村金融状况缺少关注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全省县级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 170个,新增惠农服务点19 640个,村镇银行55家,小额贷款公司814家,担保机构190家,改建及新建“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179个,“三农”保险服务站188个、营销服务点2181个。由此可见,农村金融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这些对于高职金融专业来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甚至对于以农业银行为首的涉农金融机构所营销的农村金融产品更是不够了解。高职院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互联网金融,但是却忽略了离我们最近的农村金融。

1.3 高职院校忽略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农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要求所招聘的人员应该是具备扎实的金融业务知识,熟悉农村和了解农村产业结构的高素质基层应用型金融人才。依照相关数据得出,农村金融机构缺少科技创新人才和专业复合人才,全省农信社系统全日制本科学历的高管人员不足5%。县域党政经济部门有金融从业背景的领导干部不足3‰。高职所培养的就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符合农村金融机构的用人需求。但由于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主要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课程设置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和实训,这也造成了高职金融专业的学生供给充裕,但是需求却不是很旺盛,而农村金融机构是需求旺盛,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员。

2 吉林省高职金融专业未能实现助力农村金融机构的原因

2.1 从学校的角度来分析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针对城市里的传统金融机构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以它们作为学生就业的主要出口,所以,无论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还是校企合作方面都是围绕这些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的,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这类新兴的金融组织,缺少足够的关注度和研究。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从学校的层面和其进行沟通和商讨,只是局限于由专业或是系部自己联系,作为金融专业就业的一个补充。但是,从201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对于笔者所在省来讲,高职金融专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未来。

2.2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分析

随着新农村政策的不断推出,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会借着这两股力量乘风远航。农村金融机构会不断推出更加适应农民需求的新业务,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关键岗位人才稀缺,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急需专门为农村培养的具备扎实的金融业务知识、熟悉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的专门金融人才。为了弥补人才的空缺,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以社招的形式招聘人员,招聘以后就要进行新员工培训。而新员工的培训多数都是由金融机构自己来完成的,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发现这种培训不但成本比较高,还未必能达到效果,所以急需由专业的培训师为其完成培训,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可以节约资源。

2.3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

从对高职学生的情况掌握来看,高职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于乡镇或是农村,学生们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意味着跳出了农门,多数都不愿意再回到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工作。现在的学生不管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就业的时候,都想找份薪资待遇好,工作少的这样的工作,缺少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从某种程度来讲,学生对于农村金融缺少足够的了解,需要给予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改变“城市金融”的理念,使其明确农村金融未来更有发展前景。

3 高职金融专业助力农村金融机构路径

3.1 根据人才需要的状况,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对于现在全日制的在校生,进行适当的涉农知识的渗透,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我们将在原有的金融技能之上,增添一些农业知识或是农业经济方面的课程,培养了解农村、懂农村经济、适应农村金融机构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还可以和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利用高职金融专业现有的师资和实训资源,承担起他们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既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又可以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3.2 改变传统的“城市金融“观念,支持农村金融业务发展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级,所以,多数学校都是在城市里,金融专业更是一个舶来品,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说到金融业就是银行,保险公司或是证券公司,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往往是很低级的,甚至不屑于与高职院校合作,入门的门槛就设定为本科以上了。

所以,根据我们吉林省的情况,还有国家对于农村金融的方针政策,高职金融专业应该改变专为城市金融提供人才的观念,另辟蹊径,选择适当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和农村金融相关的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信担保公司及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等金融机构合作,现在需要业务的开发和不断升级,而高职金融专业的师资可以为其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比如一些投资咨询,送金融知识下乡等等,帮助其业务进一步拓展;高职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对应的专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还解决了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找不到专业人员的问题。

3.3 加强对于金融知识的宣传,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和它自身的生长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民金融意识淡薄,比如没有风险防范意识,靠天吃饭,不懂得用农村保险来获取保障。农民没有信用观念,宁可向高利贷“抬钱”,也不选择资金互助业务。因此,应该定期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并且和农村金融机构一起调查研究,融入金融创新,开发更加适合“三农”的金融产品,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吉林省的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主要包含机制创新及技术创新,农村金融市场即将面临新的格局,涉农金融机构也将面临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让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抓住机遇不断创新,高职金融专业应该利用现有的师资、学生资源、实训资源等等与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孙光杰.地方院校金融人才差异化培养研究—— 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5.

[2]王艳丽.基于吉林省地方经济需求的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0):57-59.

吉林农村金融 篇3

吉林省作为粮食和农作物产量的大省, “三农”问题十分突出, 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而解决这一现实难题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就现状而言,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矛盾突出,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外,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过程必然存在风险问题, 保证风险在控制范围之内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 农村金融体制伴随着整个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吉林省在农村金融领域不断尝试, 创新金融支持的新模式, 开拓金融服务的新思路。从2004年7月成立的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资金互助社, 到2012年率先开始试点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吉林省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意识始终未变。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 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涉农领域融资渠道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不断迈进, 资本注入对各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 如何提高自身的利润率以吸引资金流入显得尤为重要。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 资本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偏好, 即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高流动性。然而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信用系统落后, 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成本极高;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内外部不确定性均较高, 风险和收益难以确定;农业投资作为国民基础性投资, 可交易性较差, 不具备高流动性。这不仅仅是吉林省农村金融当前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的农村金融都存在相类似的矛盾。如果完全靠社会资本自发进入难度较大, 这样资金来源将大大减少。因此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开展政企合作显得尤为关键。

2. 农村金融投资方式单一

当前在农村地区, 金融供给不足的背后是保障性金融需求远大于发展性金融需求。保障性金融需求对应着再分配过程中政府的财政补贴, 而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关注的是发展性金融需求带来的投资机会, 这恰恰是当前吉林省广大农民经营自有土地的背景下所不具备的。尽管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地位十分重要, 但农村地区给外界提供的投资平台与城市中现已具备的平台相比, 优势并不明显, 甚至不确定性要大很多, 具有投资意愿的机构和人群经过对比筛选最终宁愿选择自己熟悉的、可控的领域进行投资。因此, 在这一方面急需解决的是, 如何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将农村金融投资平台用现代金融方式搭建起来, 有效为投资者提供各项服务。

3. 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用少量的投入带来大量的产出, 用少的资源消耗带来多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金融供给无法满足金融需求。同时金融抑制现象严重, 正规金融产品种类陈旧数量不足, 民间金融不活跃, 农村资金也不断流入城市, 在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农村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 将各经济体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过程伴随着驱动力的转换, 当前农村地区仍处于要素驱动为主, 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初级方式。而只有提高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在农村发展中的比重,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方能将农村地区资源配置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从而引导现代金融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进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1.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存在风险种类及其特点

随着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外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开发和创新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如新制度缺陷风险、新形势判断风险、新产品推广风险等, 同时, 农村金融所特有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样不可忽视。面对诸多不确定的风险, 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所能做的并非只有被动承担, 主动进行充分分析并积极应对, 将风险变得可控。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转型是金融体制改革和当前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时代产物, 是农村经济得以发展、落后局面得以扭转的必由之路, 承载着促进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创新发展应纳入金融机构自身监管框架, 明确其金融功能, 设立必要的保护机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只有不断健全内控体系, 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2. 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吉林省农村金融创新进程中可能存在的特定类型风险, 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眼, 推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就内部防控而言, 首先, 应健全金融机构内控体系, 在风险来临前进行充分分析和预案, 通过自身的风险管理将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其次, 应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通过当前定量分析技术的先进成果, 将各种潜在结果的影响标准化、数量化, 从而为金融创新服务的供需双方采取恰当的风险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 应强化金融风险管理的合规文化建设。有效的合规文化对于金融机构创新服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合规氛围, 抑制潜在的违规行为, 有助于金融机构有效控制诸多风险, 文化一旦形成, 将转变为一种约束和力量, 寓风险管理于无形。

对于外部防控而言, 首先, 完善创新服务的立法, 健全法律保障系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的理性预期, 而完善的立法将保障其可以建立合理的预期, 完备而统一的规则将对金融创新的方式和范围起到有效的约束, 规避系统性风险。其次, 完善农村金融征信体系,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弘扬守信品德, 提高失信成本。制定与建设农村金融的征信体系, 不仅有利于金融创新业务的有效开展, 同时也是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 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产品大都属于准公共物品性质, 因此对其经营需要政府介入,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持。

三、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本文所论述的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为使金融机构更好的创新金融服务内容, 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显著提升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创立融资租赁中心, 提供专业金融服务

创立融资租赁中心, 旨在形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金融投融资架构, 搭建起全方位的专业投资信贷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 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营造更有利的资金环境。吉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 要努力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 从而卓有成效地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进程。单一金融机构存在制度性缺陷, 通过产业融合、业务联合可以直接建立金融通道, 积极调动全社会的经济力量, 加强平台建设, 协调各方通畅信息共享渠道, 努力完善服务“三农”的金融功能。

2. 创新资产抵押制度, 盘活农村沉睡资本

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就是改变农村资本流动性差的现状, 农村并非没有资本, 农民并非没有可抵押物, 加快确权与产权交易, 使农民、农村的各项财产可以商品化、货币化。想方设法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本, 理顺各方的风险和收益、权利和义务, 不再是单纯通过政府补贴向农村注血, 而是通过创新制度培育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同时完善农村担保体系, 通过政策鼓励组建担保公司, 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加快出台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 建立风险分散控制机制。

3. 完善征信授信模式, 助推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金融深度发展的重要阻力之一, 便是农村征信系统的不健全, 这将使金融机构相关支农业务的开展成本加大、耗时加长, 从而影响授信工作的进行, 无法让广大农民享用金融工具对生产经营的有力支持。在过去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缺少信用记录和正规财务报表, 且缺乏信用意识。因此需要从根源着眼改变农村信用环境,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征信授信模式。同时各地方村镇银行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特色, 充分发挥自身审批环节少的优势, 不断设计、推出差异化的信贷产品来满足不同种类的需求, 只有两者结合, 在更大范围内的普惠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陶艳珍.生态视角下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7, (4) .

[2]中国金融监管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3]胡骏.浅析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金融经济, 2012, (9) .

吉林农村金融 篇4

【中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举措。现阶段的中国农村正处在一个艰难而伟大的变革的时代,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如农民增收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这些与“三农”有关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反映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所以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进入21世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我国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相比较,全面小康社会既是惠及全社会,缩小城乡、地区、阶层差距的共同富裕的小康,也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和改善生活环境的全面进步的小康。毋庸置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而其中一个面临形势最严峻、建设难度最大,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很明显,如果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2020年之前,我国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近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一直处于呼声高而进展慢的状态,因而至今在全

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对农村广大老年人有实际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没有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比较成熟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框架,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这是国家对于农村社会养老的一个分担责任的开始,体现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改革民生,并在思考公民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缺失,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希望以政府暖意为民生驱寒,彰显了中央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持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好“蛋糕”,使的公共财政洒向民生,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同时也被看作是具有和2006年废除农业税同样意义的德政工程,中国亿万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享受到有国家财政补贴的养老生活。这一重大惠农工程能否落到实处?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都是依靠子女赡养或自己养老,中央政府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中国农民常常只能采取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以农民个体家庭自身有限的资源为基础的手段和策略来抵御养老风险。现在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说我国已经站在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起点。在对基本养老保险现阶

段突出问题和矛盾调研的基础上,又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特别是结合和龙市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作法,为下一步研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问题奠定了较好基础。本文针对吉林省农村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远没有满足农民通过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养老后顾之忧,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英文摘要】It is importa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of“three rural”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achieve of the social harmony to properly resolve the pension problem of farmers.Traditional family protection, land protection and other means of social security old-age security in rural areas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It’s a long process tha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the form of such protection.In recognition of China’s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basis, should reform and achieve a unified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step by step.against

unreasonable at this stage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In addition, old-age insurance in rural areas were

investigated and researched on the basis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survey of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nther research and establish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the problem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tatus.In Jilin Province,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issues in-depth research,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particular integration and long experience in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practice.The greatest feature of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e “farmer Paul” and “new rural insurance,” an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concrete practice ,which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制度

【英文关键词】Farmer Paul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old-age insurance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目录】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4-6Abstract61 绪论8-14摘要1.1 研究背景及意

义8-10

和方法12-13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0-121.3 研究思路2 中国农村社会1.4 本文创新点13-14

保险的理论基础14-18

及特点14-16

16-18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概念界定2.2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3.1 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18-21

18-20

20-21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段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21-30

21-233.2 我国现阶4 新型农村社4.1 “新农保”采用的制度模式4.3 “老农保”4.2 “新农保”施行的方式23-24

和“新农保”的衔接方式24

新政策24-274.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4.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5.2 吉机制建设创新27-3030-335.1 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30

30-31林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5.3 吉林省建

31-336 吉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易陷的三个误区

林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法和策略33-376.1 吉林省

6.2 吉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33-34

林省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当采取的四个策略

34-35

吉林农村金融 篇5

吉林分行是农业银行第一批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工作的省分行,是总行“四个一工程”中推进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广覆盖的省分行。2007年9月以来,为加快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化”建设,该行探索了多元化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有效推进了吉林省“龙腾计划”的实施。先后累计投放贷款23.8亿元,对在吉林省内的24家国家级、18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了支持,有效支持了现代农业建设。目前,该行已与省内43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服务覆盖面达80%。

面对新的“三农”市场环境,近年来,吉林分行积极支持农民展业创业。按照吉林省政府提出的“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繁荣农村必须做大城镇”的要求,在全省9个市、州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多种经营户、合作社社员、信用村农户、品牌农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等为重点,探索和创新“农行+信用村+农户”、“农行+合作社+农户”、“农行+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实施整村推进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商业化经营,实现展业创业致富。据统计;该行2009年至2010年累计投放农民展业创业贷款60亿元,支持近25万户农民展业创业,辐射带动全省41万户农民走上展业致富路,扩大了农户贷款的社会效应。截止2011年末,该行惠农卡发卡总量达到372万张,覆盖全省80%以上的农户,覆盖率位居全国农行系统第一位,累计发放农户贷款281亿元,惠及50.5万农户,覆盖全省548个乡镇、5713个行政村,金融服务覆盖和辐射了全省所有乡镇和行政村。

针对惠农卡已经覆盖全省农户80%以上的实际,吉林分行不断拓宽服务“三农”渠道,着力解决惠农卡项目代理和落地业务环境建设问题,真正使惠农卡成为农民手中的“一卡通”。在惠农卡代理项目上,该行获得了新农保、财政直补贷款、农发行粮食收购、新农合等多项代理权。通过集成为农民提供贷款、结算、代理等多功能服务,使惠农卡成为农民的必备卡,该行还重点构建了以乡镇营业网点为中心、以自助机具为手段、以流动服务为补充的“三农”服务渠道基本架构,加大农村网点装修改造、功能升级、扩容迁址等力度,几年来共装修改造农村网点100多个,优先满足“新农保”、“新农合”及财政直补等项目代理需求,实施了金穗惠农“村村通”工程,试点推广助农小额取现业务,延伸了服务渠道。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在农村网点布放ATM机、转账电话、POS机等设备,并开通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组建流动服务组,深入村屯开展流动服务,还通过多种措施实现惠农卡结算、汇兑和小额取现等金融服务,在全省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有效提升了服务“三农”水平。

在做好财政直补担保贷款工作中,吉林分行经过不懈努力,还创新了单独制度、操作流程、支持系统和风险管控措施,仅2011年该行所辖36家支行在全省498个乡镇,为10.86万户农户发放财政直补担保贷款14.21亿元,余额占全行农户小额贷款总额的20.35%。通过发放财补资金担保贷款,优化了农户贷款结构,弱化了贷款风险,扩大了服务“三农”覆盖面,得到了财政部、国家银监会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吉林省王守臣副省长高度评价该行财补担保贷款工作“措施好、力度大、效果明显,值得其他金融机构学习”。

吉林农村金融 篇6

1. 农业生产资金短缺。

吉林省财政仍然是“吃饭”财政,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省内维系水田的水库设施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 多年未加维修, 多是险库。吉林省长春市是水旱灾害多发区, 建国以来平均四年发一次水灾, 五年遇一次旱灾, 灾年一般会造成粮食减产20-30亿斤, 直接影响的农民生活的质量。面对比较频繁的灾情, 吉林省的农村保险仍是一片未开垦的领域。

2. 吉林省的大多数村镇背负大量债务。

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 2009年四县 (市) 和双阳区实现财政收入450亿元, 占GDP (2848.6亿元) 的16%, 经济运行质量较差。截至2009年底, 四县 (市) 和双阳区政府债务本金余额接近7亿元, 平均每个县 (市) 区债务达1.7亿元。最多的榆树市接近2.8亿元, 最少的双阳区也接近6500万元, 算下来乡镇的平均债务迫近600万元, 村级债务过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呈萎缩状态。

(1) 农业发展银行支农作用弱化。农发行一直未能很好地承担起扶持农业经济发展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任以及对商业银行和其他投资主体对农业投入的导向、示范功能。 (2) 中国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萎缩。农业银行的网点正逐步从农村收缩, 农村贷款的增幅趋缓, 占比开始下降, 造成对农业和农村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 (3) 农村信用社对三农支持乏力。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业务上全部停止了对农村的贷款, 唯一发放农业贷款的农村信用社由于规模小, 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4. 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吉林省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表现在:已有的正规金融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当数量的现代正规金融组织未在农村设立网点, 无法开办某些相关业务, 使广大农民享受不到现代金融给他们带来的便利;缺少专项支农的省级区域性金融机构来运作农业贷款, 未能使支农资金运作到位。

5. 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金融业务品种少。

现代金融服务品种和业务种类较少。从融资业务看, 融资结构单一, 过分依赖间接融资;从中间业务看, 种类极少, 目前, 只有结算汇兑等少量银行中间业务;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空白, 保险业务也不发达。这种单一的金融服务品种供给是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

6. 金融服务效率不高。

目前, 吉林省金融市场城乡分割相当严重, 农村信用社现代化设施配备不够。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体系都非常落后, 联行和电子汇兑业务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 现金结算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少地方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 缺乏竞争, “破产失灵”, 使得这些信用社缺乏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从而使整个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下。

7. 民间金融运行不规范。

由于农村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严重不足, 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借贷必然异常活跃, 并因此成为农村私人借款的主要渠道。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主体包括典当业、私人钱庄、合会及民间私人自由借贷等金融组织。同时农户的微观活动和其融资需求具有明显的特点, 比如贷款数额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希望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及时, 等等;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 而这些要求在民间借贷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

二、完善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1. 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要调整和优化市场定位,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县及县以下的广大农村;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逐渐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 对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 应鼓励其业务范围延伸到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做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完善工作。

2. 创新涉农金融产品。

目前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往往只拥有雷同的、最基本的存货类金融工具, 除了存贷款等基本的金融服务外, 应适时发展农村其他金融服务, 如汇款、支付、银行卡、保险、证券、信托、租赁、期货等, 并创新金融产品, 优化金融工具结构。

3. 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

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要从不断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出发, 制定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 尤其要加大吉林省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

4. 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方式。

吉林农村金融 篇7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述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或者一方信息的不完全性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特别是信贷市场的分析上,产生了信贷配给理论。典型代表便是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J.and Weiss,1981)的信贷配给模型,该模型清楚地解释了信贷配给产生于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完全这一性质。

信贷配给指不是由于货币当局对利率上限的管制,而是出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所发生的在一般利率条件和其他附加条件下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1]。对于银行来说,预期利润取决于贷款利率和贷款风险这两个因素。如果银行不能评定借款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利率会使借款企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银行会选择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企业的贷款,而不是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企业的贷款申请。

正是由于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以及由这一性质产生的信贷配给,使得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更难获得银行的贷款。而这一问题在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中更加突出。吉林省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透明等情况,使银行等金融中介在收集、分析中小企业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等问题上存在着巨大障碍。在第一还款来源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抵押物成了银行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但是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可抵押资产,难以实施信用增强,特别是高风险、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其无形资产占比很大,能够作抵押的资产价值严重不足[2]。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

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07~2009年实施的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和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成长计划,2010年底,全省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达到1.39万亿元,是2006年的3倍;民营经济增加值4219.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5%提高到49.2%;实缴税金412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25.4%提高到34.1%;从业人员470万人,占全省城镇职工总数的比重由2006年的54%提高到70%;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数11.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10万户;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

可以看出,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就成为吉林省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吉林省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口号的提出,吉林省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而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金融业也与经济发展同步日益壮大。

目前,吉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主体、其它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结构体系。

截至2010年,我省金融机构共有6类,营业网点4851个,从业人员87144人,第一类为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其在我省金融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绝对的市场份额。第二类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近几年,随着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继入驻,我省的金融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类为城市商业银行———吉林银行。自合并更名以来,吉林银行不断发展壮大,大连分行的设立标志着吉林银行顺利实现跨区域发展。第四类为农村合作机构。经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我省农村合作机构已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第五类为邮政储蓄银行,凭借着网点资源优势,其在我省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第六类为外资银行———韩亚银行。2008年,韩国韩亚银行在长春成功设立了分行,是吉林省唯一一家外资银行。

近年来,吉林省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其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逐年快速增长,为我省的经济增长提供的重要的支持。如图1所示,2003~2010年,吉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6.62%和12.02%。

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年)

2吉林省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不强

近几年,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有所增加,但金融生态环境仍存在“上热下冷”现象。

现行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1亿元贷给上百家小企业与1亿元贷给一家国有企业相比,显然风险大得多,成本费用也高得多。加之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有些信用差的中小企业甚至视银行贷款为“唐僧肉”,抱着能借则借、能逃则逃的态度,使银行信贷支持的信心和能力减弱,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敬而远之”,存在“惜贷”、“惧贷”、甚至“恐贷”的现象。严重破坏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诚信体系,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

2.2银行难于对中小企业进行合适的风险评估和定价补偿

吉林省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是银行信贷,企业融资中90%以上通过银行配置,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性很强[3]。相对于中小企业,个人客户的业务量更小,实力可能更弱,但其却是眼下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重点拓展领域。深入对比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异同,可以发现,中小企业既缺乏大企业的技术、市场、信息和资产规模优势,又缺乏个人客户的个人终身连带责任保障。因此,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于对其进行合适的风险评估和定价补偿,使得中小企业较难获得银行的贷款。

2.3 吉林省银行资金投向失衡

长期以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直以服务国有大企业为主,授信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信贷资金倾向于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导致众多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较低而难以得到贷款支持。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信度低,可供抵押的物品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破产率高等,影响了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近几年,商业银行为了加强风险管理,普遍上收和集中了信贷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压缩风险资产的比重,国有银行普遍减少了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并上收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使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减少,也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2.4 吉林省银行资金投量不足

吉林省中小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呈快速增长趋势,近几年年增长率为30%左右。但吉林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年信贷总额仅4千亿元,扣除对大中型国企的支持,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寥寥无几。银行资金投量不足,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矛盾。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资金的满足率不足50%;流动资金满足率不足70%;中小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已达30%以上。银行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投入不足,不仅造成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

2.5 担保体系不健全

尽管担保机构在国家支持下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行业监管体制不一,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建立,银担合作不对等;政策不配套,征信系统不能共享,不利于识别和控制风险,有的地方涉及土地、房管等服务效率低、收费高、手续繁,有的甚至不予办理反担保登记等[4]。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更加的谨慎。

3吉林省金融机构应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主要力量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以及人民银行等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制度,旨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作为银行的直接监管机构,银监会则进一步要求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必须尽快建立起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强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职能。这一切都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更多新的解决思路和途径。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是吉林省金融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其提高市场份额,保持发展动力的选择。

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是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其提高市场份额,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金融机构应根据其自身特点与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以拓展自身的利润空间。

3.1 搭建银企平台,充分了解中小企业需求

金融机构应选择时机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平台,通过组织各类交流、研讨等活动,创造了解、熟悉众多中小企业的机会。同时,借此平台,也使中小企业熟知各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与流程,真正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搭建一个良好的桥梁。

金融机构应转变营销理念,拓宽中小企业服务渠道,建立中小企业重点客户营销管理机制。通过事先对众多中小企业的筛选,选择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好、具有上市潜力的中小企业,开展积极的上门营销活动,主动去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时下面临的实际资金需求情况,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抓住时机,及早介入,提供融资咨询服务,做好贷款前各项准备工作,从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投放。这有利于金融机构扩大授信客户数量,分散客户集中度风险,提升整体收益水平

3.2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和信用不佳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金融机构应为潜在中小企业客户建立信用档案,这不仅将有利于金融机构把握授信风险,进行客户选择,而且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真正树立起诚信观念,打造信用形象和信用品牌,主动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赖和支持。

2010年,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的积极推动下,征信数据库覆盖面和信息采集量进一步扩大,2010年末,全国企业、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吉林省企业达13.5万户,自然人1591万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为4.3万户中小企业和326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多、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3 改革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近年来,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断进入,吉林省金融机构的竞争不断加剧,各金融机构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转变业务发展思路,重视中小企业客户。然而,目前银行的贷款业务流程仍多是针对大中型企业而设计的,讲求一户一策,而此特点并不适应中小企业用款“急、频、少、险”的特点。用它来处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操作成本必然很高。因此,改革信贷业务流程,建立与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相适应的贷款发放与审批程序就十分必要。通过多因素分解、数据模拟,建立类似个人信用评分卡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将单个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融入到分行业、分地区的贷款组合中,有效分散风险,解决单个企业风险难以衡量的问题。金融机构应建立标准化的评分系统,流水线式的审批流程,既较好地对信用风险进行了量化,提高了审批质量和审批效率。

3.4 给予优惠贷款利率,鼓励诚信经营

金融机构应对信用记录较好、发展潜力较强的中小企业采取鼓励贷款的激励机制,例如采取无息、贴息、低息等各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特别是信用保证贷款的利率幅度应该下浮,要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手续和条件,允许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

3.5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探索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机构应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根据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和信贷需求,积极推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1)针对中小企业抵质押不足值的特点灵活创新担保方式,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可创新组合资产抵押等。(2)发挥多元化创新优势,在客户定位、营销模式、专家顾问咨询、审批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积极创新,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短期循环资金使用,延伸服务链条等创新产品。(3)发挥多渠道优势,开办多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积极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服务,拓宽服务领域。

吉林省金融机构应贯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调整自身经营理念及业务流程,积极开展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工作,形成以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多元化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宵,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J].经济研究,2003,(3)

[2].余剑梅.以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经济纵横,2011,(3)

[3].刘静,赵文霞.论吉林省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吉林农村金融 篇8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吉林省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均不同程度的受到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实体经济经营困难, 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减少, 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财政收入增幅下降, 诸多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下降下滑。

(一) 外贸市场需求萎缩, 进出口大幅度下降

吉林省属内陆省份, 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经济对外贸依存度较低, 金融危机冲击有一定的滞后性。2008年四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 外贸进出口增速下滑。1—8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4.5%, 9月份增速开始下滑, 当月下降了20.8%, 到年末增幅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进入2009年, 金融危机对吉林省外贸进出口影响不断加深, 对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朝鲜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呈大幅度下降, 玉米、汽车、服装等主要出口产品额大量减少, 钢材、铁矿砂及精矿、汽车等主要进口商品也全面下降, 致使吉林省外贸进出口转为负增长。上半年同比下降27.7%, 1—10月同比仍下降17.7%, 高于全国平均下降幅度。

(二) 工业经济增长下滑, 企业利润减少较多

随着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 体现在对吉林省工业的影响, 增长速度明显回落。2008年1—8月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 9月受影响下降, 全年增幅回落2个百分点。进入2009年增幅继续下滑, 1月份增长6.1%, 下滑到最低点。2月份开始企稳回升, 1—10月份增长16.7%。虽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回升逐月加快, 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增长水平。受国内外市场订单减少, 原材料价格上涨, 部分重点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开工不足, 停产企业增加, 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9月开始下降, 到2009年2月末, 累计净利润同比下降74.9%, 降至最低点。此后, 随着国家和省保增长各项措施陆续到位, 政策效应开始显现,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 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 降幅逐步收窄。1—10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1%, 首次恢复了正增长。

(三) 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回落, 减收数额较大

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制约, 财政收入增幅呈回落态势。2008年8月份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长43.8%, 9月份起逐月回落, 全年累计增长31.8%, 前高后低走势明显。2009年1月份增长2.9%, 增幅降至最低点。2月份起呈逐月上升的趋势, 到11月末吉林省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6.2%, 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 但仍大大低于危机前增长幅度。

(四) 部分重点行业和企业用工减少, 全省就业压力加大

从2008年四季度起, 吉林省汽车、钢铁、纺织、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受严重冲击, 部分企业销售减少, 停产、半停产增多, 致使就业不稳定, 裁员减招用工现象较普遍, 吸纳就业能力下降。据统计, 全省270户重点失业监控企业年末在岗职工比危机前减少1万余人。域外输出劳动力出现回流, 返乡农民工10万多人, 省外就业渠道受阻。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由于有地理和人文优势, 劳务输出是全州支柱产业, 每年去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有10万多人, 很多朝鲜族家庭通过在国外打工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但危机爆发后, 东亚等国经济衰退, 企业用工大量减少, 致使全州境外劳务人员大量返乡。据统计, 2009年吉林省全年预计就业需求82万人, 能够实现新增就业42万人, 尚有40万人就业缺口,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吉林省应对危机的财税对策

如何应对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重大挑战。地方财政部门要正确运用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经济的规律,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手段, 积极推进投资拉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效益, 全力促进吉林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一)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全力促进投资拉动

近几年, 吉林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 立足吉林经济总量规模小的省情, 坚持实施投资拉动, 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GDP增幅连年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00亿元左右, 比2003年增长6倍, 投资已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在目前应对金融危机、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入的新形势下, 更要坚持和强化投资拉动。2009年起实施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力、生态环保、城市公共设施、民生等八大重点工程和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的“十大”项目建设, 预计投资4000亿元以上。这些项目建成后, 对扩大吉林省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跃上历史新台阶将起到重要作用。财政部门充分履行职能, 大力支持项目建设, 培育财源新的增长点。一是增加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筹措安排财政预算资金, 加大支持经济发展投入, 重点用于八大重点工程和增产百亿斤商品粮项目建设。积极向上反映, 争取中央财政在安排扶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整合财政现有支持生产专项资金, 重点投入使用, 促进投资拉动。二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围绕新兴工业基地建设, 统筹使用预算内外资金, 综合运用预算贴息、补助、资本金注入、以奖代补等手段, 带动和吸引民间、社会、域外等资本投入,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注重发挥财政与金融的联动作用。大力支持投融资平台建设, 进一步增强融资能力。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融资服务。2009年, 吉林省财政安排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比上年增长17.2%;中央代理发行并拨付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5亿元;由省市县财政承诺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融入资金400多亿元, 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 促进了全省经济回升向好。

(二) 认真落实财税扶持政策, 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

全面贯彻执行结构性减税政策, 落实好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降低房屋交易环节税率、科技成果转化、节能减排等税收优惠政策, 发挥财税杠杆作用, 支持和鼓励企业扩大投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吸纳就业及产品升级, 克服生产经营困难,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恢复增长。提高部分行业和产品出口退税率, 优化出口退税流程, 支持企业恢复和稳定出口。继续实施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扶持政策。延长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至今年底。全面实施国家燃油税改革。认真执行取消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 省级48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降低5个百分点, 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80亿元左右。

(三) 认真落实兑现强农惠农政策, 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一是切实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确保农业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支持发展现代农业, 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等。二是加大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力度, 全面落实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增产技术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 其中:玉米、水稻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筹措安排“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财政补贴, 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三是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重点扶持安全饮水、村村通公路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等惠民工程, 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支持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

(四)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要求, 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新增财力70%, 用于民生支出, 建立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统筹落实好免除城乡中小学学杂费政策, 支持实施农村中学校舍改造, 分两年全面建设乡镇中学理化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 2009年完成50%任务。支持职业教育百强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按计划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历史拖欠问题。二是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财税优惠政策, 重点扶持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继续支持10万个公益性岗位开发规模, 努力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三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安排落实好省政府确定的“八件民生实事”所需资金, 提高了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农村低保对象、城镇低保对象、“新农合”补助标准。2009年下半年, 省政府又制定出台了10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政策措施, 妥善安排了财政资金, 确保促进消费政策全部兑现。三是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城市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煤矿和林业棚户区改造等“五路安居”工程建设, 进一步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

(五) 加快财政改革步伐, 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一是加大指导县 (市) 完善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工作力度, 进一步向下倾斜财力。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帮助困难县 (市) 弥补财力缺口, 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简化和理顺省与市县的资金分配关系, 调动县 (市) 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继续落实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等优惠政策, 完善“以奖代补”办法, 创造承接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条件, 全力支持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二是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和定员定额标准, 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 增强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009年县 (市) 部门预算改革实现全覆盖。三是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 逐步提高财政直接支付资金比重。进一步扩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试点范围, 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动态预测监控机制,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四是规范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 落实好自主创新、环保标志、节能产品和扩大内需政府采购政策。全省政府采购额比上年增长20%以上。五是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清理规范非税收入项目, 区别不同性质, 逐步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2009年省直行政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现收支脱钩, 市县也要积极推动这项工作。六是积极推进金财工程建设, 逐步扩大财政信息系统大平台试点范围。

(六) 强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按照强化财政综合平衡的要求, 建立由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 增强财政调配和保障能力。二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2009年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支农、社会保障等支出中的重点专项资金绩效考评, 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2009年重点检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等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坚决查处挤占挪用行为, 确保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完整,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强化中介行业监管, 不断提高执业质量和诚信度。强化国有资本金监管,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建立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七) 积极反映汇报情况, 全力争取国家扩大内需政策资金支持

吉林农村金融 篇9

我国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都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呈现扩张趋势。具体而言, 1990年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为1.71倍, 绝对差距为512.8元, 2013年上述指标分别达到2.31倍和4724.1元。关于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分别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均有显著成果。Greenwood和Jovanovic (1990) 最先研究并发现了存在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型关系, 认为初级阶段的金融发展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随着金融发展阶段的深入, 又会逐步缩小该差距, 直至均衡。Clark等采用91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不同结论, 认为收入差距会随着金融发展而逐渐缩小, 并非服从倒“U”型关系。姚耀军 (2005) 基于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尹希果等 (2007) 利用面板数据从金融抑制的视角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认为长期来看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稳定关系, 短期来看, “金融发展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大的原因”这一结论也只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 而东部地区并不适用。刘亭亭和刘传哲 (2011) 将金融发展分为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转化效率进行研究, 并提出金融发展规模提升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金融转化效率提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然而大多数研究均从国家层面入手, 针对区域层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本文将利用吉林省1990~2013年相关数据, 从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转化效率两个角度入手, 分析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2 计量分析

2.1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城乡收入差距 (IG) 以相对收入差距来衡量, 即IG=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金融发展的衡量从发展规模和转化效率两个角度选取指标:通常采用金融相关率 (FIR) 衡量金融发展规模, 该指标通常用广义货币 (M2) 表示金融活动总量, 鉴于数据收集存在困难, 采用全省存款和贷款总额表示金融活动总量, 即金融相关率FIR=存贷款总额/GDP。借鉴前人经验, 金融转化效率以贷款与存款的比值来衡量, 即金融转化效率FIE=贷款/存款。

本文所用原始数据来自《吉林统计年鉴》 (1991~2014) 和《中国金融年鉴》 (1991~2014) , 由于所选择指标均为相对指标, 所以并没有对原始数据进行剔除价格因素的处理。

2.2 数据预处理

经济运行过程中, 多数变量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 而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会造成虚假回归, 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 若初始序列为非平稳序列, 则对其差分后的序列再次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金融发展规模 (FIR) 、金融转化效率 (FIE) 与城乡收入差距 (IG) 三个变量的初始序列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而三个变量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形成的新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即FIR、FIE、IG三个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

2.3 协整模型

金融发展规模 (FIR) 、金融转化效率 (FIE) 和城乡收入差距 (IG) 为同阶单整虚列, 根据协整理论, IG和FIR、IG和FIE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 即存在协整关系。采用E-G两步法建立协整模型, 首先构建IG和FIR、IG和FIE两个最小二乘回归, 回归方程如下:

将式 (1) 和式 (2) 进行变换可得δ1和δ2两个残差序列,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这两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 两个残差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因此, 可以确定金融发展规模 (FIR) 、金融转化效率 (FIE) 均城乡收入差距 (IG) 存在协整关系, 即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这与经验研究相符。同时也定量说明:若金融发展规模增加1单位, 城乡收入差距将增加0.303643单位;若金融转化效率增加1单位, 城乡收入差距将缩小0.60963单位。

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吉林省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两个变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分别滞后1、2、3、4期, 对不同滞后期的结果进行对比整理。结果发现, 当滞后1~4期时, 金融发展规模 (FIR) 均是城乡收入差距 (IG) 的Granger原因;当滞后3~4期时, 金融转化效率 (FIE) 是城乡收入差距 (IG) 的Granger原因。这样的结果说明, 金融发展规模 (FIR) 对城乡收入差距 (IG) 的影响较为稳定, 金融转化效率 (FIE) 对城乡收入差距 (IG) 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吉林省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发现吉林省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为正向影响, 而金融转化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为反向影响。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 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较为稳定, 而金融转化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对滞后。可见, 吉林省金融规模增长加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而金融转化效率的提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虽然具有滞后性, 却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上述实证结论说明, 吉林省金融资源配置和许多发达省份一样偏向城市地区, 而农村地区金融排斥较为严重;另外, 金融转化效率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这意味着农村地区贷款排斥较为严重, 增强存款向贷款的转化是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

摘要:结合吉林省19902013年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相关数据, 从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转化效率两个角度入手, 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效应和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 无论金融发展规模还是金融转化效率, 均与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为稳定, 而金融转化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Greenwood, J., Jovanovic, B..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1076-1107

[2]姚耀军.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J].中国农村观察, 2005 (02) :2-8, +80.

[3]尹希果, 陈刚, 程世骑.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J].当代经济科学, 2007 (01) :15-24, +124.

吉林市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 篇10

赵静波在讲话中就做好今年“三农”工作提出四点意见:一要高度重视 “三农”工作。全市上下必须始终坚持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继续加大投入,乘势快上,加快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二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要坚定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統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在“三化”統筹当中加强“三农”工作,办好工业促农业,做优城镇带农村,做大龙头带农民,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始终把增产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综合效益;要把国家的利益、产粮大县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統一起来,在工作推进、在政策制定上想办法、求实效。三要重点推进县域突破。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强力推进县域突破。四要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仇福华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十二次党代会和十四届五次人代会精神,坚持 “三化”統筹,落实“三动”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稳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全面开创吉林市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达到110亿斤,增长10%;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440亿元,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重点抓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抓好农村民生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等七个方面的工作。

刘建林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各县及各有关部门要迅速传达和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认真结合实际,强化工作措施,奋力实现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各项任务目标。一要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细化措施,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要及早抓好备春耕生产准备。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切实抓好当前抗春旱、保春灌、保春播各项工作,各级农业、水利、气象部门要把抗春旱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全力以赴抓好抗旱工作的落实。三要全面抓好冬春农业科技服务。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继续推进提高农民素质工程,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四要扎实抓好冬春生产。要重点搞好畜禽养殖、棚膜蔬菜生产、农产品加工原料储备和农民劳务输出等工作。五要重点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各相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六要高度重视动物病害春防工作。各县(市、区)和畜牧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春防责任,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春季集中免疫工作。七要积极抓好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题,确保他们种上地、種好地。八要切实做好农村稳定工作。要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搞好森林和村屯冬春防火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各县(市、区)党委主要领导和政府分管领导,高新区、经开区分管领导;各县(市、区)农口各部门及发改、城建、气象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各乡(镇)和含村的街道党委书记;市直相关部门有关领导,市及各县(市)涉农金融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还表彰了2011年度全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各县、区向市政府递交了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责任书。(吉林市农委 供稿)

吉林农村金融 篇11

近年来, 吉林银行大力拓展新业务品种, 努力实现业务服务方面的创新。吉林银行推出了系列银行卡, 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所应有的基本功能外, 还可以乘坐公交车及轻轨等小额消费项目。同时, 吉林银行还推出了“社区一卡通”, 除了具备借记卡的所有功能, 还可以缴纳燃气费、电费、水费、供热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电话费等, 更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吉林银行还为客户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务, 设立了“社区金融公益岗”、建立了“社区金融服务站”、成立了“社区服务专员”队伍等一系列特色服务。这些服务不仅为吉林银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也提升了吉林银行的社会信誉度和知名度, 同时也增强了与同行业的竞争力。吉林银行服务先行, 推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 不断拓展业务营销渠道。

二、吉林银行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产品开发不规范。

为了更好的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 吉林银行开发了不少新产品和服务。但目前吉林银行开发的产品多数是服务性产品, 以模仿为主, 技术含量较低, 产品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需求产生的来源、经营成果分析、特色产品的研发、产品上市后评价等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产品创新的连续性需进一步强化。综合来说, 在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上, 吉林银行虽有超前意识, 但这样的意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推广给广大的客户。

2. 金融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内涵。吉林银行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 吉林银行对服务战略尚且没有策略性规划, 缺乏较为清晰的发展战略。其次, 营业网点的内外部环境还需完善, 有些业务和服务设施、设备亟需替换升级;最后, 有少数服务人员仍然机械地实施服务, 这给服务质量带来极大危害。总之吉林银行服务质量总体不高。

3. 忽视市场定位。

在实际的金融产品营销服务过程中, 吉林银行在战略定位方面明显存在方向感不足。在客户等级划分以及资源配置方面, 由于吉林银行一开始就被定为地方性银行, 所以规模上受到限制。而吉林银行过分强调对目标市场当中大客户的竞争, 并在此方面投入了过多的资源, 忽视了对自身竞争优势领域的投入发展, 没有在区域市场形成足够鲜明的经营特色。

4. 营销人员行为不规范。

营销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吉林银行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吉林银行是在联合重组省内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成立的。

三、推进吉林银行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

1. 科学策划新产品开发的总体布局。

吉林银行不能盲目地开发新产品, 而是应该在其经营过程中遵从客户导向原则, 把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一种全方位的企业文化渗透, 树立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出发的全新的、全方位银行营销理念。同时吉林银行要把客户的需求作为自身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展业务的出发点, 把客户视为上帝, 为客户提供方便、专业、人性化、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只有顾客满意了, 新产品的开发才有意义、有价值。

2.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银行属于服务行业, 具有天然的服务属性, 服务是其最基本的产品, 是经营的间接利润来源, 因此, 服务质量是持续经营的保证。首先, 吉林银行要以全局角度审视自身服务, 强化服务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要将“服务战略”纳入到整体发展战略之中, 并逐步加以实施和完善。其次, 吉林银行应该加强网点的内外部设施管理, 对网点进行升级。最后, 吉林银行应通过强化服务技能的培训, 打造一支积极向上、素质全面、富有激情的员工队伍。并且服务培训要坚持, 要把服务质量管理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3. 明确市场定位。

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吉林银行要想在众多银行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应该注重市场定位。首先, 吉林银行要努力改变固有的形象。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针对为大众百姓及中小企业服务的宗旨, 规范服务, 打造自身特色形象。其次, 吉林银行要明确对客户的定位。明确目标客户群体, 定位于社区居民及中高端客户群。最后, 新的渠道定位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效益的同时, 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吉林银行由于网上银行业务刚刚起步, 一些网络技术发展还不够完善, 这就要求其努力开发出新的网上业务操作方法, 加快发展步伐, 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网络金融服务。

4. 规范营销人员行为。

吉林银行要实现快速发展, 拥有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必备条件之一。首先, 吉林银行应当在加大内部培养力度的基础上, 广纳社会有识人才。其次, 吉林银行要结合自身情况, 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定期学习和员工培训机制, 完善分配制度, 不断提升吉林银行的人力资源价值。最后, 要注重人性化管理, 提升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 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吉林银行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素质、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其发展目标。

摘要:目前吉林银行在金融服务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在介绍吉林银行金融服务现状基础上,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吉林银行,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于丁一.吉林银行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2年5月.

[2]武忠旭.吉林银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2年5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学生的人文精神下一篇:创业教育对策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