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2024-10-25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共12篇)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1

金融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说要想发展经济, 必须要注重金融体系的建设。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新农村的建设, 而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必须要关注农村经济的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与否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金融体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建设农村经济, 首先需要对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然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

1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1 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建设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缺乏了资金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建设将无法有效推进。而在农村中, 储蓄是吸引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所以说新农村的建设和三农建设必须要依赖于储蓄提供资金。不仅仅是我国,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农村发展都离不开储蓄, 通过储蓄, 可以有效的将农村的分散资金进行聚集, 然后生产者和建设者再通过贷款的方式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 从而使得农村在各个方面取得发展。农村金融可以有效的保证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供给, 所以说必须要加强农村金融的改革, 使得农村金融体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农村金融服务的资金效率较高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正在一步步的加大,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资金的效率往往就直接决定着生产和建设的进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 资金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的农村中, 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是致力于服务当地农业, 而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通过农村金融体系, 可以有效的将交易的成本降低, 并且由于农村金融扎根于农村并服务于农村, 所以它对于农业经济领域往往较为敏感, 从而使得农村金融能够快速的发现相关投资领域, 从而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正是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它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效率也往往较高。农村金融除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外, 它还具有中介的功能, 通过农村金融服务, 可以有效的对资金进行监督, 从而有效的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1.3 有效推进农村建设

要完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必须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引导, 如果缺乏了资金, 新农村建设将举步维艰。而农村金融可以有效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农村经济得以发展之后, 可有效地通过货币资金运动来促进商品的交易, 从而使得整个农村中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农村金融使得农村市场中的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配置, 既满足了农村市场的需求, 也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2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策略

2.1 促进农村金融主体的多样化

要想使得农村金融得到更好的发展, 首先必须要丰富农村金融的市场主体, 所谓的金融主体, 就是指的那些金融市场活动的参与者, 就农村金融市场而言, 金融市场主体主要就是指的农村合作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随着近些年我国农村的不断发展, 在农村中, 许多适合商业银行投资的农业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 所以商业银行也应该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转变, 积极去探索和发现农村市场中的优质项目, 一方面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中找到新的盈利点, 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也只是众多金融主体的一种, 农村的金融建设应该随着农村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引入更多的金融主体, 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得以丰富, 最终服务于农村的金融建设和经济发展。

2.2 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问题, 那就是农村金融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十分的良好, 这也使得农村的金融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金融市场中的各个主体都积极加以配合。首先, 相关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规范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信用环境下, 金融体系才能够更加的完善, 农村金融的发展也才能够面临更小的风险;其次, 要对国外的先进经验加以借鉴, 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出一个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就具体的措施来说, 首先可以对农业贷款的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 要简化农业贷款流程, 就必须要依靠良好的信用环境, 应当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 从而使得贷款的流程能够得到简化;其次,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远不能与城市相比, 所以在贷款上应当给予利率上的优惠, 这样可以促进人们进行贷款, 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的阻力大大减小;最后, 就贷款的额度而言, 在当前的基础上还应当予以一定程度的提升, 农村贷款额度不高在我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但是往往当前的额度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求, 所以应当对贷款的额度加以提升。

2.3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要想使得农村金融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除了要促进金融主体多样化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之外, 还必须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服务, 第二就是产品。就服务方面, 必须要转变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 以客户为中心, 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 此外, 还应该对服务的方式加以创新, 只有创新了服务方式, 才能够使得顾客感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 大大提高服务的效率。而对于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则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 必须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农村金融产品, 从而使得农村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都得到了改革和创新, 才能够有效的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提升, 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也是农村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所以说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结束语

农村对于我国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政府应当关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关注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通过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 以及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 来使得我国农村的金融能够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农村金融得到发展之后, 又能够反作用于农村的经济, 使得农村的经济也得以快速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鸿钦.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5, (3) :146-147.

[2]卢胜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探究[J].经济师, 2015, (2) :177-177, 179.

[3]张思阳.加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10) :12-12.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2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一语道出了理论之于实践的关系。我们学理论,搞研究,目的在于要为社会实践服务,在于改造世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着力于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今年暑假,我在进行民意调查的同时,着意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调查,5天的时间里,我调查了大通县塔尔镇的塔尔湾等8个乡,现将我的调查和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对劳务经济的冲击影响

1、塔尔镇劳务经济的情况

劳务经济在塔尔镇经济中占50℅左右的比例。塔尔镇地处西宁市比较偏远的地区,交通比较闭塞、经济十分落后,农民的生活吃紧,地方没有像样的集体经济和特色经济,农民主要靠劳务经济的收入致富。其中凉州庄村、中庄村和河州村主要以温室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泉沟村、韭菜沟村和药草乡的几个村因为坐落在山沟里面,所以主要以养殖业为主。中庄和韭菜沟村的外出打工人员比例较大,均超过了本村人口的40℅,这两个村刚建起的楼房很多,中庄村的赵刚盖新房面积达200多平方。他告诉我,靠种粮食是根本盖不起这样的楼房的,他带着两个儿子常年在外烤羊肉串赚钱才盖了新房。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女孩在外面比较吃香。从深圳打工回来的拜玉容在阳光工程学过裁缝,这次出去两个多月,挣了四千块钱。还有在西宁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的马凯也挣了不少钱,他是靠开挖掘机赚钱的。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塔尔镇因为农民的灌溉用水源缺少,好多农田浇不到水,粮食欠丰收,所以家里人员外出务工是农民盖房、买摩托车等消费的最主要经济来源。

2、打工人员返乡情况

目前塔尔镇外出打工人员现已返乡的大约有2000人,占在外打工总人数的30℅左右,并且仍在继续提前返乡。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农民工增加外出的时候,返乡要在春节的前一个星期左右,但是今年不如往年好挣钱,所以在以下行业打工的人员返乡的具体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进场务工尤其从事服装电子行业的冲击最大。在塔尔镇中庄村,刚刚回家的李鹏和冶小龙告诉我,他们在广东的一家服装厂打工,现在厂里没活了,只能回来了,往年这个时候是最忙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赚到2000多元,今年他们村的人大部分都回来了。“做好的产品卖不出去,老板发不出工资,所以只好回来了”李鹏无奈地告诉我。他们还告诉我,本来还想另找一个厂子干活的,但是好多厂子里都在大量裁剪员工,活不好找,只好打好行李回家了。陈明在一家配件公司从事鼠标、键盘等电子产品的清洁工作,往年厂子里来订货的人挺多的,但是今年明显少了很多,库房里面存放了很多滞销的电子产品。苏桂花也是在外打工返乡的人员之一,她是在一家纺织厂干活的,在这个行业已经干了几年了,往年的话加上奖金之类的能挣一年能挣八千多元钱,但是今年她们厂里的物品卖不出去,老板发不出工资,员工纷纷回家了。

(2)建筑业在其次。在建筑工地打工回来的占从业人数的比例小一些,大约有30℅左右。很多的建筑工地停工,许多从事建筑的外出打工人员没有活干,还有 些人没有拿到工钱仍在滞留城市讨要工资。所以在建筑工地打工人员的情况比目前返乡的情况要严重,还有些包工头跑了拿不到工钱的情况。张海就是因为没有拿到工钱,所以才提前回来的。据了解,往年他都要至少在年前才回家,这次出去只四个月,而且只拿到一半的工钱。在调查中张海告诉我,他原想多挣些钱好回家好好过年的,他们家就只有他这么一个劳力,全家上下就指望着他的这点工钱生活的。张海还告诉我,同他一起出去的堂兄张得龙也是没有要到工钱,无奈之下回家的。

(3)自主经营的从业者及服务业受冲击要小一些。凉州庄村的人主要从事温室种植,虽然收入少了一些,但是还可以有一些收入的。药草村的外出打工人员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尽管企业消减人员,也有大量人员返乡,但仍不比其他行业受冲击得大。王燕在一家旅馆当服务员,我在问到她关于工资有没有什么变动时,她告诉我工资是比以前少了几百块,而且住前来住宿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往年在旅游旺季有很多人来登记住宿的,但是今年不比往年多。

(4)其它行业务工人员的情况。捡破烂的人员大都返乡,因为捡的东西卖不掉。出车司机受影响较小只有很少部分人员返乡,但同样从事出租车司机行业的人员业也少,药草村有10多人在西宁市开出租车。他们中的王福全告诉我,他觉得今年打车的人数没有明显的减少,同往年一样,他拉的客人还是很多。

3、特点分析

从返乡的人员来看,一是有技术特长的人员影响小,尽管纺织、电子行业的冲击大,但能留在没有倒闭的企业里的人员,大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二是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影响小,比如出租车司机。三是自主经营和自主创业的影响较小。

(二)金融危机对农产品价格及销售的影响

塔尔镇的主要农产品是小麦、大豆,土豆,油菜。小麦是国家保护价格的农产品,由于国家公布了保护收购价格在提高,所以小麦的价格较去年有上涨,但化肥等农资的价格也在上涨,成本增大,所以小麦涨价并没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油菜,大豆国家均没有保护价格,它们受市场的调节。去年,塔尔镇的油菜价格卖到每斤1.8元,而且客商上门收购,今年每斤1.5元也没人要。下旧庄村的张军告诉我们,今年,他收获了1千多公斤油菜,可以说是丰收了,但1千公斤油菜卖不出去,就快长芽了,说不定要烂在家里了。去年小麦每公斤卖1.2元,还抢着收,今年每公斤0.9元,也没人要。

二、关于调查的分析和思考

(一)金融危机对落后地区的影响首先在农村。通过调查我认为,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不仅仅是发达地区以出口和国际市场为主的经济,同样也冲击着以劳务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其影响首先在农村,首当其冲的是农村经济。

(二)从农村会逐渐影响到城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农村购买力受到削弱,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消费购买力水平,城市商业服务业会

受到影响,以轻工产业为主的我市城市经济也必受到影响。建立西宁市农产品购销网络系统,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信息的配置下更加合理。要为农民提供网络销售的中介实体机构,引导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全面建设道路交通系统,使农产品走出去,打工人员走出大山去,打破消息闭塞,经济落后的面貌,走现代化农业的路子。

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邮政储蓄银行农村金融金融深化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优势

加入WTO后,我国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风险增大。这使得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多年来处于萎缩、凋敝状态,农村信用社呆坏账问题严重,农民贷款难,手续繁杂,并且由于缺乏竞争农信社将贷款利息一浮到顶,又增加了农民的贷款成本,造成非法集资盛行、私人借贷严重,市场也需求全国性银行机构来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都已经撤出了农村,在农村中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已超过3.5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三分之二以上,邮政储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机构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面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农村邮政储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快速发展提供地域条件。

2.政策优势。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收缩基层营业网点,这都给农村邮政储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网络优势。2004年12月邮政储蓄绿卡全国统一版本成功上线,实现了中国金融信息化工程建设技术上的新突破,邮政储蓄3.5万个联网网点全部使用统一的软件,使邮政储蓄真正成为覆盖面最大、实现城市和乡村交易额最多的全国个人金融服务机构。2005年6月邮政储蓄与邮政电子汇兑实现两网互通,极大地方便了个人结算客户。

4.信誉优势。中国邮政经过百年的发展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良好的信誉,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邮政通信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惟一渠道,所以中国邮政的品牌价值很高,邮政储蓄依托于邮政也享用着这一优良的无形资产。

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积极完善网络服务功能,面向“三农”开展业务。另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通过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因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有利于农村资金回流,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供需矛盾。农村经济承担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农业长期属于弱质产业,农业项目获利周期长、产品结构以粮食为主,利润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自然灾害难以有效预知和防范。并且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高风险与低收益的不确定性,制約着农业的信贷投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针对农村金融需求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为农民提供小额生产及生活信用贷款,将极大地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

2.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管理,县级行基本上无贷款审批权,基层农信社的信贷自主权仅3万元,超过权限须到联社审批,一笔贷款顺利的话也要花费1~2周的时间;农行至少需3~5个月,影响需求时效。大部分农信社以小额贷款为主,大额贷款受到严格限制,资金支持局限于传统小农生产,无法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资金需求。农信社在当前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同时,也基本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者。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外部竞争压力,造成了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感应迟钝”,提供于“三农”的金融产品单一,仅仅包括传统的存贷业务、结算业务和代理业务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

3.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状况要落后20年左右。“覆盖面”和“可持续性”是评价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两个主要标准。从覆盖面指标来看,虽然我国的农村金融几乎覆盖了绝大部分地区,但从资金的可获得性看,我国的覆盖面不到25%(有人认为不到15%),而印度农村金融的覆盖面达到75%以上。从可持续性指标看,农村金融运行、尤其是小规模信贷运行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效果还停留在国际先进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这意味着与其他银行一样,邮储银行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将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这有利于银监会依法将邮政储蓄纳入银行业监管范畴,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从而加快农村金融深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林洪伟郑宇婴: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定位及发展.深圳金融,2006年02期

[2]高凯山张开立:浅析邮政储蓄改革的市场定位.开发研究,2004年09期

[3]郭晓东赵小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调整后对农村资金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01期

[4]周颖 王姣:谈邮政储蓄银行对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商业时代,2006年第17期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农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对“三农”日益重视的情况下, 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作用十分巨大, 在农村经济实体不断增强的过程中, 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 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壮大, 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壮大, 可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提高农村经济运营的稳健性, 改变农村企业的金融状况和财务状况, 提升农村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范围, 进而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就也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经济的发展落后, 农村的金融发展就比较脆弱。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农村经济发展比较, 农村金融发展也十分强健, 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强的地方保护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的壁垒十分明显, 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流动性, 这样就会导致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 形成的金融体系也不相同。

二、农村产业结构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资源配置的作用, 并在不同的经济部分进行调整与演化, 进而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也是决定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提高。而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的支持, 也是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效率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 农村经济效益变化将会对农村金融的绩效产生影响, 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总量, 影响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 农村金融的发展, 对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对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企业, 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 农村产业也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促进农村产业实体提高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 这样就会实现实体经济部门传递到农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增强, 也能有效的改变农村企业的财务状况, 优化农村的产业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农村经济景气程度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表明农村经济的活跃程度, 是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与环境最为直接的反映, 也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越高, 农村经济发展就越好, 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 农村经济的景气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农村金融体系的活跃程度。活跃的农村经济就会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发展, 同时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有助于农村金融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 也有利于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般来说, 农村经济越活跃, 农村产业的发展就越好,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进而也会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十分明显,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 农村的产业发展就会比较活跃, 也要求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优化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 我国农村经济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政府的管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正在减弱, 意味着市场配置的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有利于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发展, 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同时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也会促进农村诚信文化的发展, 进而也能够促进农村形成良好的经济体系, 这对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及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因素, 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建设的重要途径, 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就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 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 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立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合理有效的农村市场金融体系, 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培育农村金融的内在生长机制, 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 2012 (07)

[2]赵振全, 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13 (08)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14 (05)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5

第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誉度。通过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增加老百姓对它的信赖度。第二,存款保险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管理权。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对其进行监管的韦海祥: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及机遇金融市场时候,管理得过于严密,这就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权。第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人的法律保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下,对存款人的存款保障有存款保险准备金为后盾,当农村金融机构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就能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好存款人的利益。第四,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帮助其更合法地抵御资金风险。

5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利大于弊,在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不全面的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相应的负面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问题和历史亏损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上能得到一定的自主管理权,还能抵御一定的资金风险,完善内控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作出一定的贡献。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民收入;吉林省

一、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农民收入情况

(一)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国有商行撤并设在县以下的机构网点,并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在县及县以下的农信社网点,大多也只有吸收存款权,没有贷款权,促使了存贷款缺口大,资金的供给能力不足,农村信用社往往是存大于贷,还有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等情况,这些都导致了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失。2006 年,吉林等六省被选为“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首批试点单位,之后吉林省陆续出现了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止到 2011 年末,吉林省共有 1842 家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 22425 人。农村信用社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无论在机构数量还是人员数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吉林省农民收入情况。2011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509.95 元,是 1981 年的25.6倍,这二十年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村货币财富的增加有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但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扭转,不仅会影响吉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更会影响到整个吉林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削弱吉林省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大省地位。

二、吉林省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一)吉林省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功能缺失。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位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后者的融资需求构成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农业金融体系的各机构分工不明确,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职能分工存在严重错位的现象,造成目前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严重影响着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下。目前吉林省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也制约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体业务的农村信用社,受其贷款期限和规模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发展高效农业和非农产业对借贷资金的需求。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差强人意,跟不上农民增收的需求。目前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差,制约农村金融机构职能的发挥。一是法制环境缺失。二是诚信环境的缺失。三是市场环境缺失。

(四)农业用资投入严重不足。吉林省是一个工业大省,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农村资金缺口相当大。吉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农业银行由于商业化改革的而需要,已在很多乡镇不设机构。农业银行在增量贷款上主要倾向于城市,向房地产、学校、第三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倾斜。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明显减弱,农村中80%的农户和大部分私营经济企业在贷款上得不到支持。

三、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深化农村正规金融的适应性改革。积极建立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机制,明确县域内各商业性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义务。农业银行,应扩大向县城、小城镇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转移,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拓展农村内部发展空间,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其次,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成长。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行业垄断,允许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形成一个多样化、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推行农村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培育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势在必行。其次,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创新贷款担保方式。

(三)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改变邮储只存不贷,并将存款大部分转存人民银行的管理模式。引导邮政储蓄走商业化竞争之路。允许邮政储蓄把资金委托给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支配,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和政策倾斜,提高其推行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是缓解农业生产种种不确定性、分散风险和提供经济补偿的有效途径。

(四)积极引进外资,扩大投资规模。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领域积极有效地扩大利用外商投资,不仅可以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良好的市场销售渠道。实践证明,外商投资有效地缓解了吉林省农村正规金融信贷力度的不足,对农民增收起到了正向影响。吉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应积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增加涉农贷款项目,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机构多元化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贫困成因及影响 篇7

1 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 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 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 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 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 其贷款风险较大, 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 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 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 一般较为讲求信誉, 但因其力量单薄, 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 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 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 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 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 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 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 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 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 因此, 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 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 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 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 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 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 (如房产) 非流动性, 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 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2 从金融供给的来看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金融机构纷纷奉行城市化发展战略, 实施金融投资的城市化、金融决策权力的城市化、金融业务的城市化, 收缩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业务, 使得农村金融供应相对萎缩, 农村经济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撤退与放弃。

一方面,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 金融贫困地区支行被大幅度削减与撤并, 就连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削减其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所设置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另一方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吸收存款, 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却越来越少, 农村贷款业务日趋下降,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沦为金融资源的输出地。

2.2 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零投资现象。

我国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步入了空前大发展阶段, 机构的数量在增多, 经营业务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化, 对经济的渗透力在加大, 对中国金融的贡献在增加。然而, 自创建以来就与农村金融保持距离, 它们既不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 也不为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加剧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金融贫困化。

2.3 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深度的淡化。

农业发展银行由最初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转变为主要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办理粮食企业的建仓贷款等。而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必须办理的农业贷款项目外, 其他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从这个角度分析, 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主权越大, 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2.4 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 难以负重。

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 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 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 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 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 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 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 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 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 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 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 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 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 (1998) 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3 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3.1 农村金融贫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 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 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3.1.1 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 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 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1.2 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

从一定的角度分析, 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 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 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3.1.3 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 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3.2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扩大。容易获得金融支持的地区先行, 先发优势更明显。而金融贫困地区的后发劣势更为突出。随着金融向经济渗透的深化, 这种不平衡的程度更加明显与突出。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贫困阻碍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会导致该地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滞后, 从而加剧中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

摘要:农村金融贫困是指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乐.合作金融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

[2]谢安等.德、美、日三国农村信用合作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1

[3]谢丽萍.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分析.农村金融.2005 (1) .

[4]吴晓灵等.2005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7.

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

1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研究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金融体系越完善, 就能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经济发展得也就越快;反之, 经济发展就越缓慢。同样, 经济发展程度越高, 其金融市场与金融结构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由此看出, 努力提高金融发展水平, 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水平的滞后, 将有碍于经济增长。将上述金融发展理论应用于农村,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理:农村金融发展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农村生产经营提供一切金融服务, 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动员和金融资源配置, 从而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国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 它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国内对整个中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在对区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结论的不同可能与学者采用的实证检验方法和度量指标不同有关。尽管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观点, 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 是连接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 对农村经济增长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 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 也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 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 在河北香河县成立我国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 完全由市场主体自愿参股, 政府主要发挥监督、管理与引导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入不仅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 也给农信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促使其改革。

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处于劣势状态, 函待提高。同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几经改革, 但发展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我国贷款几乎全数投向了工业和服务业, 而农业仅仅占据了极小的比例。这些现象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 在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显著, 即农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显示农业并不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农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 与前面进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规模时得出的结果相反。但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 农业贷款的余额大于农业存款, 只能表明它相对于农业存款是有效率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农业的发展上, 农业贷款的供给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为农业存款余额本身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所以农业贷款与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对优势。

3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农业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贷款的供给不充分, 尤其是真正用于农业的农业贷款不足, 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即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为何存在抑制, 即农业贷款为何不足。

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 即我国农业贷款不足, 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足。需求性抑制, 即农户对该部门资金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小也存在, 但它只是从属现象。

(1) 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资金的供给不足

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所, 但是它们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向农村尤其是向农户提供充足的资金。

(2) 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管制, 减少了农业资金供给来源

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 往往是官方金融组织的数倍, 使借款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竞争力下降, 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同时它的组织行为不规范, 部分经营混乱, 容易产生金融欺诈, 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甚至扰乱金融秩序, 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另外, 由于农村地域范围广, 交通不便等原因, 政府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运营成本较高, 难度很大, 因此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 限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 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来源。

(3) 农业贷款风险高, 农户缺少贷款抵押物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 资金回收期长, 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 因此农业贷款涉及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 农民收入低, 借款之后还款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从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 设置了繁杂的抵押担保等手续。由于农户本身资产较少, 其拥有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并不能作为抵押物, 金融机构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 再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 大大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中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现象相当突出, 甚至很多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这样一来, 农户无法进入融资环节, 严重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4) 农户融资需求不足

市场交易中, 风险大成本高。面对这些风险, 在缺乏克服风险的政策工具的条件下, 多数农户选择经营传统农业, 不敢也不愿意改变, 如改种植经济型农作物, 发展牧业渔业等, 从而减少了农户对资金的投资性需求。

3.2 对策分析

3.2.1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收益

考虑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农户的借贷能力等原因, 贷款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然而在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我们必须要解决当下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因此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型支持,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 提高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收益, 使其将资金投入农业领域, 促进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农业结构调整。

3.2.2 减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成本

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以后, 面临一个收回贷款的问题。如果贷款不能如期足额收回, 必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长此以往, 金融机构便不愿意再提供农业贷款。因此, 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让金融机构能够如期足额收回农业贷款。

3.2.3 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增加资金供给

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官方正规金融而言的一种金融活动或组织。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农村民间金融让渡出越来越多的空间。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可以增加供给农业资金的金融机构, 使农业信贷资金增加,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罗富民.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9.

[2]姚耀军, 和王禅.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978-2001) 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3]李刚.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科学, 2005, (4) .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9

关键词:新形势,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影响

一、引言

当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筹资困难、金融机构匮乏、金融服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严重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 国家逐渐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 并且屡次提及“三农问题”。要想全面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断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就必须实行金融改革, 将互联网金融渗透到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之中, 真正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满足大多数村民的资金需求, 从而推动农村金融的有序发展。

二、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 金融资源的严重匮乏

农村经济发展始终都是党和国家经济改革的侧重点, 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则应从金融改革方面入手。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稠密度低, 大部分金融机构考虑到成本问题, 不愿到农村地区开设金融网点, 进而造成部分区域存在密度不均、网点设置不足等诸多现象, 更未谈及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加之绝大多数的农村企业都是微小型企业, 由于信用度不够、固定资产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农村企业难以申请金融贷款业务, 使得民间融资比例增大, 极大地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发展。

(二) 金融服务水平落后, 与现代化科技的融合度不明显

现阶段, 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仍然存在金融产品种类单一、融资渠道固定化等方面的问题, 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已全面覆盖存取款、小额贷款及支付结算等业务, 但是在理财服务、基金、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上有待进一步改善, 而适合村民需求的金融产品更是少之甚少。农村对现代金融服务概念和网络支付工具的认识缺乏, 并对某些支付手段不甚了解, 很少会有村民使用互联网渠道来实现转账结算, 这就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工作效率, 增加了时间成本。

(三) 网络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尽管部分地区已触及到网上银行、阿里淘宝及支付宝等诸多金融产品, 但因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政策体系不健全、电子运营体系不完善、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

(四) 信用环境亟需改善, 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 我国已经全面创建了城市征信系统, 而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具体而言, 首先, 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信用教育, 致使大多数村民忽视社会信用的重要性, 因而守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 村民的信用等级难以估测, 很难对其进行衡量, 也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城市管理方式;再者, 国家法律对村民违约、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信用体制的良性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

(一) 低成本优势

随着信息工具日益呈现精准化、智能化, 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型农村金融逐渐受到排斥。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思想为核心, 全面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 建立现代化金融模式, 一改原先农村金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的封闭局面。此外, 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 突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界限, 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也满足了买卖双方的实际需求。因为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的, 金融交易双方可通过网络进行了解和咨询, 并最终在线上完成交易。如此一来, 既可以节省大量的额外成本, 同时又可以节约时间。

(二) 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 开发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

在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中国金融市场中, 商业银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但是出于对其利益与风险考虑, 尤其在融资层面则针对那些需要提供资金服务的大型企业, 而未能兼顾到村民和农村微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 大部分村民和微小型企业正面临着“融资难”, 继而制约其建设与发展。而针对上述现状, 互联网金融可以弥补市场融资的需求, 并根据其融资特点,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模式。另外, 互联网技术可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将分散的企业具体信息和村民的信用等级进行聚合处理, 妥善解决好金融市场信息不吻合的问题, 不断扩大贷款抵押物的担保范围, 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

(三) 金融产品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网络化是互联网金融的显著特征, 它不仅能有效突破传统的金融地域限制, 而且还能不断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因此, 必须要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积极引导农村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新市场, 而随着线上金融企业的加快发展, 逐渐推出各种各样的创新型金融产品, 譬如网易公司的“添金计划”、百度公司的“百度百发”以及阿里巴巴公司的“余额宝”等产品, 产品的多样化在适应不容层次顾客需要的同时, 还为其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带来便利。此外, 金融机构也开发了多种经营模式, 比如“三农”服务商、电商平台、P2P平台等, 这些模式不断提升村民的金融意识, 大大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四、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一) 有利于拓宽村民的销售渠道

从以往的发展经验而言, 针对农村经济的特征, 只有拓宽销路才能引导村民走向致富道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 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模式已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销售需求, 而集体化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村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渠道。由此可见, 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规避农产品滞销风险, 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而且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快速提高农业发展规模, 形成专业化产业链。因此, 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 有利于扩大农村企业的融资渠道

农村信贷服务主要针对那些养殖户、种植户及零售等诸多小型经营者, 其信贷特征为资金较分散、额度较小。传统金融信贷因审批手续复杂、门槛较高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村民无法申请信贷业务。相比较于传统农村金融信贷, 互联网金融具有低成本、信息透明、低门槛、核心竞争力等。此外, P2P (网络贷款与众筹融资) 是互联网金融所采用的主要贷款形式。具体而言, 首先, P2P是以“金融中介”为服务模式, 通过电子商务网站, 运用互联网技术, 进而实现个体信息与资金借贷之间的互通;其次, 众筹融资是利用互联网来集聚交易双方, 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突破性、大众性及无地域性等优势, 处理农村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和筹资渠道狭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系统”不仅有效地突破信息采集的诸多障碍, 增强信息的科学性和对称性, 而且也制约了交易双方的违规行为, 从而降低不良信贷率和违规风险等。

(三)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

农村金融的发展亟需金融网点服务覆盖整个城乡地区。当前, 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一是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线上机构实现存取款及转账业务;二是支付宝、Q Q、微信等一些移动终端实现金融交易。因此, 网络支付业务是以“云服务”为主要平台, 并具有交易成本低廉、服务便捷、手续简洁、范围广阔等天然优势, 极大地顺应农村金融的发展要求。此外, 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 运用PO S机、手机、平板电脑和计算机等诸多设备向顾客提供各项金融服务, 满足广大村民的理财需求。

(四) 有利于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众多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网络借贷、线上支付、基金销售、保险业务以及互联网信托等诸多方面的金融产品, 这不仅丰富银行的存取款、保险、借贷、期货等传统的金融业务, 打破固定化金融服务网点的限制, 而且也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目前, 在互联网金融的思想指导下, 大部分村民和微小型企业都深深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 并且使每一位村民都积极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建设之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新形势之下, 互联网金融是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促进农村金融走上一条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尽管当前仍面临很多问题, 但其发展前景良好。因此, 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 应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 把握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君, 胡艳.基于互联网金融角度的农村普惠金融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07) .

[2]孙煜.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浅析[J].新经济.2016 (20) .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10

一、我国农村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一) 缺乏高效、优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生产的发展路线一直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的农业发展, 这种发展方向重视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忽略了农产品生产的质量, 精细加工的农产品数量相较于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数量而言要少很多。因此要想改变优秀产品少、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较多的格局, 就必须改进农产品生产的技术, 改变生产格局, 通过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改变农产品生产格局的过程中, 必须对不同区域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种结构进行细化、对市场结构进行细分, 精确市场定位, 从而以优质的产品、优惠的价格迎接国际市场的压力与挑战, 改变大宗农产品难卖的现状, 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

(二) 缺乏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技术

由于农业科技的投入较少, 因此我国农产品的发展现状仍是以初级低档加工消费品以及原料、鲜食为主, 缺乏精细加工、深入加工的技术, 对农产品的资源利用不彻底, 因此由此产生的农业经济链较小、产生的经济附加值较低, 阻碍了农产品流入市场的动力。因此要想使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 必须进行农业科技的改革, 实现农业实现现代化。在这一方面, 不仅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投入能力, 也应该提高农药生产能力, 使我国农药生产技术符合产品质量、技术、动物疫情预防的标准, 使其能够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三) 缺乏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

由于我国农村服务信息技术比较落后, 因此在获取相关农业信息时便遇到了很多阻碍, 获取渠道单一, 造成市场定位不准确、生产量少、生产产品不明确等问题, 而由于对现代农业服务的相关信息了解较少, 因此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生产模式, 导致与社会发展、市场运行环节的脱节, 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因此, 要想建设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技术网, 就必须提高对政策、市场、技术和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能力, 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 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 在国内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 仍然沿用传统的农村金融发展方式, 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而且使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了较大的阻力。因此, 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研究, 并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与扶持政策, 协助农村地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与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接轨。

农业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时期与范围内, 形成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特征的农业形态。要想实现现代农业, 就必须从农业发展的科学化、产业化、集约化与商品化发展, 采用现代经营理论、管理方法、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农业发展中的弊端。针对国内年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是人口众多, 平均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发展的水平。又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的恶化, 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缓慢。我国加入WTO后, 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短缺的自然资源又面临流失的危险, 使原本极为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如果我国不能够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率, 开发新科技、拓宽农业发展的空间, 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资源存量, 就会与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产生冲突, 从而远远落后于世界农业发展的规模。因此我国必须在应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的同时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化、农产品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多样化以及优质化, 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三、结束语

农村金融发展方式的相对陈旧、落后, 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在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是加大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 加快农业资源的整合, 实现以先进生产方式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7-01-30.

[2]李小明.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11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服务满意度 原因 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起民生问题。我们注意到,国家“十二五”规划锁定民生主题,明确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这对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增强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制约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满意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制约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满意度的原因

影响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很多,它涉及网点形象与服务硬件环境,内部管理机制运行与制度执行,队伍建设和员工素质等三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1 服务网点数量少且布局不合理,服务环境有待提升。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偏少,网点分布不合理导致业务办理极为不便,客观上增加了客户获取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同一家金融机构乡镇一级网点与城区、标准化网点的服务硬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还有就是业务咨询、投诉处理机制不健全。虽然大多数营业室对业务咨询、监督投诉电话进行了公示,但多为县级农村金融机构办公室或稽核监察部(纪检监察室)的电话。

1.2 服务效能差的问题最为敏感。服务效能通过服务质量和效率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在办理业务时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态度冷淡、“不够热情”现象急需改进。如在申请办理信贷、股金类业务遭拒时,银行工作人员未给予合理解释,在银行开展的营销活动中有“前热后冷”之嫌。二是尽管农村金融网点在营业室均公布了服务监督、举报电话,但仍有客户表示“投诉无门”,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咨询电话未能得到满意答复、监督投诉反馈质量不高。三是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办理业务排队等待的时间在10-30分钟,尤其是政策性资金集中发放时期和赶集日较为突出,银行未开放更多窗口。四是业务办理程序复杂,如由于客户经理的失误,导致贷款补充调查或由贷户补充资料,影响了办理时效,增加了客户融资成本。还有就是文明规范服务各项制度规定“执行难”。银行业协会、上级银行等出台制度对网点服务环境、理财资讯及信息公示、业务种类及处理效率、人员配备与精神风貌、服务制度与规范等作出了具体要求,农村金融机構还专门开展了文明服务礼仪等培训活动,但效果总体不佳,管理部门也未作强制性要求,未建立统一、切合农村金融机构实际的服务制度和惩戒机制。

1.3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研发不足、可选择度低,“贷款难”客观存在。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一对一的个人理财服务几乎为零,供客户选择投资理财的渠道严重不足,而代理保险业务因期限较长等原因多数人主动购买愿望不强烈;在贷款方面,尽管近年农村金融机构推出较为丰富的信贷产品,但仍有受访客户反映因自身无足够抵押担保导致“贷款难”。

1.4 少数网点“属地业务”思想突出。少数网点对非本地客户办理大额取款等本来可以办理的业务,因嫌“麻烦”变相拒绝受理或借故推托,“引导”客户到其他网点或机构办理,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度。新产品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推广乏力。少数职工宁愿不办少业绩,也不“冒险”为客户提供无抵质押贷款,在各项制度严格约束下,一则担心新业务资料收集较为繁多、新业务易违规受损,二则对信用贷款抱有“成见”,认为信用贷款风险高、只有抵押才是风险的保障,三则少数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贪大、求全心理,对小额且无抵押贷款存在惧贷、惜贷心理,致使新产品推广很难实现。

1.5 农村客户群体金融知识普遍匮乏,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应用推广存在现实阻力。随着银联卡、ATM、POS、EPOS等结算渠道日益丰富和完善,自助服务程度显著提高,相应要求客户具备必要金融知识。但目前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留守老年人、妇女等一大批弱势群体,他们对银联卡系列业务、新型网络终端业务存在排斥,不会用、不敢用,而更“相信”、习惯于存折(单)等传统的业务办理方式,不利于农村地区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应用。农行、邮储虽“再入”农村,但加快乡镇一级网点建设也面临经营成本和人员配备不足等压力。二是“三农”自身发展具有局限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纯粹靠种养为生的农民急剧减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本身对金融服务了解不够、需求不旺,抑制了农村金融改进、优化、创新的动力。同时,一些返乡农民工创业致富意愿强烈,但往往陷入经营项目盲目、从业经验匮乏、启动资金不到位的困境,农村金融机构从风险性、盈利性等多方考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动性受制。近年来,尽管国家在农村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实行了准入优惠政策,但仍然不能回避涉农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等问题。

2 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质与量的竞争,笔者认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必须抓好硬件、软件和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目前,农村市场仍然面临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低收益等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将资金“融出”农村,不利于城乡统筹长远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离不开财政政策扶持和货币政策激励,政府应发挥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并把对金融的补贴以激励金融机构降低利率、改善贷款条件、增加信贷额度、扩大贷款范围等,综合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信贷窗口指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农村金融给予必要的支持,对社会贡献度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政策倾斜。

2.2 坚持把服务满意度作为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好坏的考核标准。定期开展“服务满意度”测试和暗访工作,全面掌握金融服务领域制度执行、内部管理、队伍建设、信息反馈渠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发挥客户咨询、监督、评议促进工作优势,以外部监督促进经营管理。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应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为己任,注重自身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在发展方式转型、经营模式转型、流程银行转型、服务渠道转型和队伍建设转型等方面有所突破。

2.3 以实施“惠农兴村”工程为动力,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2.3.1 做好农村金融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完善网点便民服务设施,搞好网点绿化,循序渐进推进精品网点战略,优化网点服务环境。其次是在人流集中的地区增设ATM、广布POS和固定、无线EPOS机、自助查询机,开通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让广大农民客户“人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三是增设便民金融服务点,推行金融服务联络员制度。

2.3.2 结合农村实际做好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巩固现有存款类、贷款类产品,推广支付结算类产品,大力发展代理类产品,开发应用符合农村地区客户投资特点的理财产品,全面满足农村客户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2.3.3 巩固涉农信贷业务市场。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开展“惠农兴村”工程为契机,密切联系“三农”,普及金融知识,抓实评选信用户,创建信用村、信用乡镇基础工作,及时采集农户、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认真评定信用等级,科学合理授信,健全资料档案,大力营造诚实守信氛围,培育社会诚信体系。

2.4 突出经营考核的杠杆作用,有效强化内部管理

2.4.1 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坚持分配向一线倾斜和责任与收益相匹配原则,给予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服务质量、立足本地市场扩大业务规模、在当地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镇网点一定的专项奖励,对服务态度好、服务方式受到普遍欢迎、客户反映表现突出的一线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调整完善考核分配方式,实现内部有序竞争。

2.4.2 严格学习、培训、执行、监督一条龙式的服务机制。以人为本,从提升员工素质上下功夫,鼓励员工多方位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农村金融机构安排的业务培训应以实际操作人员为主,防止出现“该培训的人未参加培训”,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各职能部门、营业网点要按照培训要求督促员工执行各项服务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内部规章、服务制度执行到位。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 篇12

关键词:农村银行业结构,农村经济增长,赫芬达尔指数 (HHI)

一、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农村银行业结构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这一议题的研究背景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地区一直存在的金融机构网点少、信贷供给不足的问题,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允许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 从而在县域农村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 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强度, 并导致农村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发生了此消彼长的结构变化。那么, 中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变化是促进还是抑制了农村经济增长?

以Petersen和Rajan (1995) [1]为代表的局部均衡模型认为垄断的银行业结构一般是有利于经济增长。以Ceterolli和Peretto (2001) [2]为代表的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垄断的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一般而言是有害的。林毅夫等 (2008) [3]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认为, 现代的发展中国家的最优金融结构是选择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作为主体;而在现代的发达经济中, 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应当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国内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中国银行业结构集中度的下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如李琼和刘建军 (2005) [4]根据1999年和2000年国家层面上的跨省数据得出银行市场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王红 (2005) [5]基于1986—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得出中国银行业较高的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 但并不明显;谈儒勇等 (2006) [6]基于中国31个省区1999—200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后, 发现两者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且中西部地区各省区银行集中度的提升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以上的研究使用的都是小样本数据, 影响了其结论的可信性。其后, 林毅夫和孙希芳 (2008) [3]运用中国28个省区在1985—2002年的面板数据得出, 在中国现阶段, 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贺小海和刘修岩 (2008) [7]利用样本期为1987—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得出中国各省区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 并且东、中、西部区域银行集中度降低将促进经济增长。但以上文献均依赖于省级层面数据, 截至目前尚未见到基于更低层面 (地市级或县级) 数据来分析银行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中国2006—2010年各县域数据所构成的县级面板数据, 本文实证分析了农村银行业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本文其他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最优银行业结构”;第三部分为选择分析变量、设定计量模型、介绍数据来源并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统计;第四部分是对计量结果的解释;第五部分是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最优银行业结构”

目前, 中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由于农业信贷的高风险、低回报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相背离, 所以从1999年开始,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地区撤出, 目前已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款权。当前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或改制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 此外还有其余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少量分支机构。但是从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仅限于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 基本上不直接对农户和小企业办理业务;农业银行在2007年后坚持三农的市场定位, 但其经营中心仍在城市工商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2007年开始涉足农村小额贷款业务, 但规模很小。农村信用合作社基本上垄断了对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田杰等, 2012) [8]。

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导致了农村正规金融中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发生了此消彼长的结构变化。尤其是2007年以来, 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逐步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 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 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强度。例如2007年开始在四川等6个省区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改革工作, 并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 截止到2010年底, 全国成立了319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而且贷款的80%以上投放于三农和小微企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农村银行业结构, 那么, 就中国农村地区而言, 当前的农村银行业结构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大量的文献研究了银行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大多数都是基于林毅夫等 (2008) [3]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展开实证研究的, 本文也同样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其在农村地区的适用性。根据“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在现代低收入国家, 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应当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代发达国家, 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应当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林毅夫等, 2008) [3]。按照这一逻辑, 中国农村银行业市场选择较低的集中度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是这一理论在中国农村地区成立必须满足两大基本前提:

1.中国县域农村地区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 其产业选择也应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相一致, 如在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中, 选择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更有利于分工合作及本国经济的发展 (林毅夫等, 2008) [3]。当前县域农村地区集中了中国80%的人口, 吸纳了65%的农村劳动力,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且绝大多数设立在县域内。在当前中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 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促进中国县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农村银行业基于规模的专业化分工。即县域内的大银行主要向大企业提供贷款而小银行主要向小企业贷款, 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工的形成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种因素: (1) 风险分散。县域内的农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风险承受能力强, 有能力为资金需求大的大型企业和风险较高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由于资产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弱, 难以为上述企业提供贷款, 它们更倾向于对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提供额度相对较小、回收期较短、风险较小的贷款支持 (田杰等, 2012) [8]。 (2) 信息不对称。大企业一般都能提供财务报表等易于传达的“硬信息”, 而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组织结构不健全、无法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等“硬信息”, 更多的是关于不易于传达的软信息 (比如企业家个人品质和能力等) 。大企业和小企业由于自身传递信息的差别导致了大银行更适合监督大企业, 中小银行更适合监督小企业。而且县域内的中、农、工、建等大银行组织结构庞杂、信息传递路径长, 难以依赖“软信息”进行决策, 一般要靠财务报表等直观的“硬信息”。相比而言, 县域内的中小银行, 比如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由于结构简单、信息传递路径短, 在处理“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必须符合农村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及融资特点。农村金融供给的分层与多元化由农村金融需求的分层决定。因此, 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在县域农村地区设立与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特点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 , 明确各涉农金融机构职责, 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定位, 最终在县域农村地区构建以合作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因此, 中国农村“最优银行结构”应该是以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为主体, 这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三、分析变量、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 分析变量的选择

1. 农村银行业结构。在有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 对银行业结构指标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邹薇, 蒋泽敏, 2009) [9]。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 现有文献对银行集中度的度量主要采用CRn (最大规模的n家银行的资产占所有银行总资产的比例) 。本文采用赫芬达尔指数 (Herfindahl Index, HHI) 。HHI同时涵盖了所有银行的数量及市场份额差异程度的信息, 但是要求计算出每家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 对数据的需求量非常大, 中国银监会农村金融图集比较详细的提供了每家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总额, 从而使本文能够使用HHI指数进行计算, 弥补了以往文献的不足。HHI指数用一个地区内任一银行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计算, 具体形式为:

其中Dj, k表示第j个银行在第k个地区的分支机构所获得的存款或发放的贷款。HHI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到1, 数值越趋近于0时表示银行集中度越低, 竞争越大;而越趋近于1时表示银行集中度越高。本文中农村银行集中度用贷款集中度 (CRL) 来表示。

2.农村经济增长 (Y) 。用人均GDP取对数的数值代表农村经济增长。

3.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是参考了以往文献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主要包括: (1) 教育发展水平 (EDU) 。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 产业结构 (IS) 。用来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 本文预期其能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 (3) 政府财政支出 (GEB) 。用来衡量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一般认为政府的参与程度越高, 对经济发展越不利。 (4) 投资水平 (Inv)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 投资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5)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FD)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由于结构和功能失衡, 没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6) 城镇化水平 (UR)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显著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每个变量的含义及具体赋值见表1。

(二) 模型设定

本文设立实证模型主要是分析中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对各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也就是说农村银行业结构变化是否构成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影响因素。参考林毅夫和孙希芳 (2008) [3]、贺小海和刘修岩 (2008) [7]的回归模型, 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设立如下的回归模型:

其中, Y表示农村经济增长, HHI表示农村银行业结构 (用贷款集中度CRL表示) , 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 包括政府财政支出比例 (GEB)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Fd) 、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Inv) 、城市化水平 (UR) 、产业结构 (IS) 、教育发展水平 (EDU) 。

(三)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上变量的数据时间为2006—2010年, 数据来源于2007—2011《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中农村金融图集收集的2006—2010年各个县市的银行类和经济类统计数据及国研网县级经济数据。剔除数据缺失或数据不合格的样本县 (市) , 最终选取了1 868个县 (市) 作为本文的样本数据, 占中国2 070个县 (市) 的90.3%, 能够代表中国农村地区。

在计算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 (HHI) 指标时, 本文用中国县域内不同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的市场结构来衡量, 涉及的银行及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信社 (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其他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 其中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是加总后的数据, 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 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家大型的商业银行。其他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数据详细。因此本文计算出的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是可靠的、详细的。

现有文献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寡占型、适度集中型和低集中度三种类型, 本文用HHI指数计算的中国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可以划分如表2所示的三种类型, 从表2中可以看出, 2006—2010年中国农村银行业结构一直属于寡占型。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各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 所以首先要对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测定, 然后使用Klein法则进行判别。根据Klein法则判断原理: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回归模型中的多重决定系数 (R2) , 则二者之间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3所示, 各个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小于多重决定系数0.623, 因而根据Klein法则, 可以初步判断本文选取的变量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进一步判断模型中的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本文依次加入变量进行回归。

根据设定的回归模型,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 以农村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对样本期为2006—2010年的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逐步带入变量进行回归, 得到如表4所示的模型 (1) 到模型 (7) , 然后使用HAUSMAN判断表4中的7个模型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随机效应估计, 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是比较合适的。但是仅仅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可能忽略了模型存在的异方差性和内生性, 所以必须尽可能将其消除。

首先分析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表4中模型 (1) 对农村银行集中度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但是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 因为模型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内生性指的是由于存在解释变量与误差项相关, 所以导致了违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一个假设cov (εi, xi) =0, 这样得出的结果是估计有偏和非一致的, 即使无限增大样本的容量, 估计也是有偏误的。一般来说导致内生性的可能原因有三个:一是农村银行集中度与农村经济增长互为因果, 即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 农村经济增长也可能导致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二是基本回归模型中遗漏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控制变量;三是测量误差。在统计数据中, 误差难以避免。现有文献中处理内生性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寻找工具变量。林毅夫等 (2008) [3]选用1994年启动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政策因素来构造银行业结构的工具变量, 但在本文中选取的数据虽然也发生了2007年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但是总的样本时期太短, 而且在统计数据时也没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 因此只能尽量地控制住其他因素, 把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离出来, 而且更多遗漏的重要控制变量的加入, 也可以尽量消除内生性。二是用农村银行集中度的前一期或前几期数据。但是本文数据只有5年的时间, 所以也放弃这种方法。三是面板数据模型也能解决内生性。

注:*代表在10%水平下显著, **代表在5%的水平下显著, ***代表在1%的水平下显著。

本文使用的是2006—2010年1 769个县 (市) 的面板数据, 属于宽截面、短序列面板数据, 可能会存在异方差性。因此有必要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以确定模型中异方差的存在, 然后使用PCSE对异方差进行修正。从表4可以看出, DW值在接近2, 因此可以基本判断不存在严重的序列相关性。

模型2到模型7依次加入控制变量投资水平 (Inv)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Fd) 、政府财政支出 (GEB) 、教育发展水平 (EDU) 、城镇化水平 (UR) 、产业结构 (IS) 。模型2中加入投资水平 (Inv) 后, 与农村经济增长成负相关, 这显然违背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因此在模型3到模型6中, 去掉了投资水平 (Inv) 变量, 继续加入其他变量进行回归, 结果都表明农村银行集中度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上成显著的负相关。模型7中对所有的变量进行回归, 结果仍然是一样的。这表明农村银行贷款集中度的下降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中国农村“最优银行结构”应该是以区域性的农村中小银行为主体, 这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表4也展示了各控制变量的系数及其统计显著性,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Fd) 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下成显著的负相关, 验证了以往文献提出的农村金融存在功能和结构失衡的观点。政府财政支出 (GEB) 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成显著的负相关, 表明政府干预过多不利于农村经济增长。教育发展水平 (EDU) 的发展、城镇化水平 (UR) 提升和产业结构 (IS) 的优化将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这与以往文献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 本文将用其他衡量农村银行集中度的指标做稳健检验。度量银行集中度的指标有CRn指数、H统计值和Lerner指数, 也有学者采用金融机构网点数来度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选用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数。以往文献在度量这一指数时考虑到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贷款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一个份额, 所以用四大国有银行的贷款余额占比来表示。而在县域农村地区, 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占据了农村金融市场较大的贷款份额, 因此本文用三家银行所占贷款市场份额来度量农村银行业集中度, 相应的指数表示为CR3。因此计量回归模型设定为:

其中, CR3具体度量值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三家银行的贷款数之和占农村地区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其他控制变量不变, 并进行了同样的检验。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注:*代表在10%水平下显著, **代表在5%的水平下显著, ***代表在1%的水平下显著。

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 模型 (1) 中只加入农村银行业集中度 (CR3) , 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显著负相关, 然后模型中逐步加入控制变量, 结果仍然是在1%的水平上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显著为负。以上的结果充分验证了本文的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改革, 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参与到农村市场, 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银行业结构, 促进了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基于这一重要的研究背景, 本文使用来自中国2006—2010年1 769个县 (市) 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农村“最优银行业结构”假说,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银行业结构的下降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然后本文使用CR3度量的银行集中度来检验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仍然是稳健可靠的。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审批效率, 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发起设立农村金融机构, 增加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数量, 建立集中度较低、竞争水平较高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坏境,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制定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国家可以通过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改善金融服务, 最终实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Mitchell A.Petersen and Raghuram G.Rajan.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1995, 110 (2) :407-443.

[2]Nicola Cetorelli and Pietro F.Peretto.Oligopoly Banking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IDEA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1.

[3]林毅夫, 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08, (9) .

[4]李琼, 刘建军.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J].价值工程, 2005, (2) .

[5]王红.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 2005, (5) .

[6]谈儒勇, 叶海景, 范坤祥.我国各地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 2006, (12) .

[7]贺小海, 刘修岩.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南方经济, 2008, (10) .

[8]田杰, 刘勇, 陶建平.社会经济特征、竞争优势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来自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上一篇:利益诉求机制下一篇:创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