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绿色校园

2024-08-18

节约型绿色校园(精选9篇)

节约型绿色校园 篇1

高等院校历来是社会教书育人的培养基地, 科技与先进生产力的培育基地, 塑造社会良好公共形象的基础, 同时又是人员相对密集的能源与资源大量消耗的公共机构单位。即是引领社会进步、展示自身节能成就、交流降耗经验、探索资源再利用与开发新能源事业的科研孵化器, 又是存在巨大节能降耗空间的公共环境。

节能降耗创建绿色校园, 《资源节约与环保》编辑部2012年走进高校, 发挥专业媒体出版物 (国际刊号:ISSN1673-2251, 国内刊号:CN12-1377/X) 优势, 构筑绿色校园的宣传平台服务于高校,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校园;从校园管理、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 描绘高校人绿色家园的引领责任。

在全国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今天, 发挥节能专业出版物宣传优势以创新的面貌服务社会。走进高校, 从建立高校节能通讯员队伍做起, 努力成为广大一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工作者展示工作成就、宣传校园建设、发表学术论文的文化平台, 能源管理人员的服务平台, 师生课题论文展示的窗口, 学生记者团的实习基地, 大众的良师益友沙龙。

同期由编辑部组织的“节能杯”摄影大赛活动同时面向高校征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教学科研、校园生活、校园建设等题材作品。

(实习记者报道)

节约型绿色校园 篇2

全体员工们:

总书记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说,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我们的目标是将企业做大做强。做大与做强是辨证的统一,做强是内容,做大是形式;做强是做大的基础。在发展中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带头树立良好形象,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们的方法是坚持走降本节支之路。具体运作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的管理方向、管理手段要明确;管理方法、管理措施要可行。小的管理细节、管理漏洞要改进。

有了好思路、好方法也需要员工来配合,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我们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张,职工人数在不断增加,设备添置在不断增多,材料消耗在不断增长,从而各项成本相应增加。降本节支就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成了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兴衰连着每一位员工,企业的增效靠着节约每一样东西,员工们应该自加压力、保持危机感,始终将提高个人素质、养成良好习惯作为工作来对待,将杜绝浪费和勤俭节约作为美德来发扬。尽管我们过去创造了可观的效益,但如果我们放弃继续加强管理、降本节支、节能增效的努力,庞大的开支将使我们企业陷于瘫痪。

浪费是最可耻的行为,希望我们员工要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度电抓起,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来调动各个岗位的节约意识,发挥公司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将节约的意识深入化、节约的行为日常化、节约的成果扩大化。

生态节约型绿色动物建筑初探 篇3

关键词:节能,环保,动物建筑

为了建设节约型建筑, 并将节约性园林和动物建筑合二为一, 不仅融合, 还要更深入的变成一体, 形成“动建”与山林和动物园林的整体和谐, 这就产生了节约性建筑。动物建筑首创了建筑的改变性节约, 同时更有益于动物生存, 因为这些建筑不适合人居, 因此产生了动物建筑的独特存在性。

“动物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是将动物建筑发展成生态建筑, 与周围环境融成一体的“自然建筑”。现代建筑工艺可将动物建筑更惟妙惟肖的模仿成“大自然”的笼舍, 成为山中的一部分, 或改变成为体型更小更复杂的自然建筑, 这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也是动物建筑设计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现代动物建筑属于小建筑设计。现有的动物园在发展初期, 多半以普通的设计概念来处理动物们的“家”, 这些大建筑与目前社会倡导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 为了迎合时代发展潮流, 当代的动物建筑设计应改变过去高大的建筑型态, 以生态性为前提形成新的动物建筑系统。

动物习性是天天饮水洗澡, 长期居住于水塘旁边, 这与人类的绿色建筑功能明显不同。“动建”可以也必然先挖水塘, 大面积栽树, 所以“动建”本身比人居建筑更生态一些。在目前城市中小区林立、“城市楼”蔓延的情况下, 将动物园绿地更好的发展和保存势在必行。因地栽树, 根据动物需要减小笼舍体量, 同时作好隐蔽性设计, 将笼舍变成动物自然生存的自然建筑家园。

动物建筑的设计要求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人居建筑的设计要求。“动建”最好有更多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动物园中的控制室离展出区很远, 加上动物凶猛饲养员无法进笼观察, 用智能控制系统远距离摇控管理是最好的方法。采用摄像头、电网、地热等智能系统控制动物的日常活动, 是饲养保护动物的最好方法。比如用电脑板远距离控制太阳能集热供水系统, 饲养员就不用再爬高处理 (爬高容易跌入笼舍) 就可开启热水阀门, 或在夜晚打开热水下流阀门来取暖等。

动物建筑需要更多的光照、更大的阳光照射面。设计不仅需要利用中庭采光, 还要考虑形成更强的自然通风结构。每个笼舍都做天窗, 可以形成更强的自然对流, 以去除各个房间中的异味。同时要注意对房间内拐角的设计, 以最大程度减少微生物滋长为前提。这类建筑还需要恰当地控温和控湿。这些功能都可以在设计中结合智能化管理恰到好处的实现。

动物建筑用地选择应利于游人参观、动物展出及运动。然后再对其提出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 使其隐设在山林之中, 周围的植被仍能旺盛的生长。这需要完善所有配套设施, 建设好参观道路, 对周围的植物应采取尽量保护原生植物的措施。在对选用地块的改造严禁大幅度、大面积的开挖山体或将整个土丘抹平盖场馆, 应将巨大场馆设计成生态式的中小结合场馆, 将小建筑互联式散落于公园内。

过去动物园选址, 多半以破坏原有林地和山地重新建成最初的动物馆舍及场所, 这种作法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浪费。改变这种方式, 将小建筑穿插于林地内, 更加容易符合动物生长居住的需要。小建筑不仅满足了各种动物对居住环境的不同要求, 其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增强了, 整体建设技术高且造价和建造难度都降低了。

动物建筑多半是矮小的笼舍, 以不影响动物生存为目标。体型较小所以相对节约了用地, 同时栽植树木草皮, 还能有效提高环境的质量, 形成健康的空气环境等, 保证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和谐共存, 高效利用了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 也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观赏绿化环境。为了实现动物在建筑中生存活动的多种功能性, 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定出动物建筑的具体细节, 对各大动物园的建设和动物饲养起到一定的规范设计作用。

动物建筑的墙壁也可少做装饰, 可将瓷砖废料粉碎后做二次瓷砖贴面, 需要注意的是瓷砖表面需要光滑, 以免划伤动物。某些怪异的动物图纹或麻点凸起式瓷砖, 恰好可以被动物视觉所利用, 起到仿造动物环境居所的结果。

“动建”中的材料首先要求轻质、无毒、环保, 其次在颜色选择上要进行“绿色系”的控制。动物看到的颜色与人眼看到的有区别, 动物喜欢墨绿色, 它们在绿色系统中相对安静。同时, 做了泡沫保温材料后的墙体, 用绿色装饰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这不同于人居建筑一般做成浅色外墙, 这源于通过外墙传热计算得出的“浅白色”的设计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 初期建造的“动建”一定是高成本的建筑。其实不然, 单层动物建筑体型小能够采用较薄的现浇顶板, 加以泡沫隔热层或用泡沫储热墙, 就可以建成适合动物的简单住宅。如果全部用空心砌块来砌墙效果更好, 不用隔声, 不需装璜, 其保温性加强且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生态性动物建筑还可以成为所在城市的绿肺。如果采取大量砍伐树木以建设巨大的笼舍, 这对所在城市的空气会产生破坏性影响。所以, 我们首先要规划好动物建筑所在的位置, 以确保其包含的园林能够继续存在, 保证整个城市的绿化面积没有大的改变。同时, 要做好“动建”的围护结构、管网热平衡等工作, 再以建筑门窗、外遮阳板、自然通风等为重点, 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的区域进行“动物建筑”的先期建造和试点工作。

“动建”的特征性内涵是可以节水和节材。因为动物园中有森林山体, 完全可以建设较小的储水池以收集部分雨水, 在山下二次回收利用冲洗笼舍。或者用园内的水池收集雨水, 可以饲养水生植物或水中动物, 这就生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减少使用自来水, 同时提高了动物生态生活的质量。

“动建”一般采用阳光照射动物居室, 减少使用空调以节约能源。其建造时所用的墙体, 要用空心砖或砌块以节约材料, 低炭环保的同时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 对环境质量也起到互生互融的保护作用。“动物建筑”保证了居住环境的日照、自然通风、采光、低噪声等, 在各方面都要达到适宜动物居住的标准。

为了更进一步的建好动物园, 完成保护濒危动物的使命, 我们提出了“动物建筑”这个建筑方式和种类范畴。这是一个不同于人居建筑的体系,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作用, 也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健康、更适用和更高效的使用空间。其本质是维护生态, 降低污染, 注重和森林相融合, 减少山体和建材资源的浪费, 确保人和动物及建筑成为一个有机共同体。

人们又回到过去关于动物园设置的讨论中:是动物园好, 还是野生动物区域对动物的生长更有利;动物是在山中好, 还是在园中好, 这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不管怎样, 将动物园建成“动物建筑”的乐园, 可以将动物园的发展更好的向前推进。“动物建筑”目前确实存在, 在保护野生濒危动物事业中, “动物建筑”在起着重要作用, 以完成保护动物的重要使命。动物究竟最喜欢怎样的家园, 在不久的科学研究中会逐步得到答案。让濒危动物更快繁殖出更多更好的后代, 这是“动物建筑”追求的方向和结果。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倪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中国古典园林大观.蓝先琳编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1.

[4]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格差异原因初探.王航兵.中国园林.2002.

[5]杨艳清.园林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04) .

[6]徐志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式城市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4) :6774-6775.

节约型校园 篇4

摘要: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应尽的责任,更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从校园中存在的一些资源浪费问题,和一些应对办法中也可以体现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必要性。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学校,教育,责任

节约型学校是指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并能不断促进自身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学校发展模式。

节约型学校既突出强调了学校资源利用的节省与高效以及以学生为本注重质量的内涵,从而降低学校运行成本和学生的学习成本;又强调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校注重质量的同时,适度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以满足更多人的受教育需求。节约是人类永恒的责任。我们不相信一所充斥着浪费却无以制止的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节约意识的学生,也不相信一个没有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的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负责。因此,建设节约型学校,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加快建设节约型学校,是客观现实的要求,与谋求和谐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新资源发现,都依赖于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其焦点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建设节约型学校不仅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技术支持。

建设节约型校园也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

(一)水资源浪费。刷牙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不及时报修;食堂附近的水池,公共厕所以及宿舍水龙头未拧紧,水白白浪费等。

(二)电力资源是工农业发展和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学校是用电大户,可在校园中浪费电的地方却随处可见。办公室空调和照明灯从早开到晚,实验室烧电炉取暖,学生在寝室用热得快烧开水的现象经常可见,公共教室有人无人照明灯全亮,楼宇走廊灯及公共卫生间照明灯长亮,浪费严重。我们国家现在所用电力大部分是火力发电,靠燃烧煤炭,也就是说靠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产生温室气体的方式取得。另一方面如果发生电力短缺,造成企业限电停产的话,造成的损失绝不是一点点电费所能计算的。

(三)说起学校首先大家能想到的就是学习,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书本,离不开纸张。观察我们学校可以看到用纸存主要在这几种浪费现象:一是草稿纸用量过大。二是教材过于豪华。这不仅浪费了纸张,还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三是学校打印卷子不是双面用纸,而且从我们学校考试情况可以看到考试所留的答题卷过多,大部分纸张都用不完就浪费了。四是图书更新过快,好多同学不爱惜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造成有些书破坏严重,需要再次购买。

(四)学校资产是重要资源。合理购置固定资产,盘活现有固定资产,提高

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在我们学校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疏于管理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各单位往往提出种种理由申购仪器设备,包括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增加实验用房和附属设施,搞实验室“小而全”,时常出现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造成设备购置的浪费。对已购置的仪器设备也多注重本单位的业务应用,而对与自己业务关系不密切的其他功能利用不够,又担心用坏,不愿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人员使用,造成设备功能开发利用的浪费。在我们学校经常出入实验室的同学会发现,有好多设备有同样的用处,在一些角落可以看到一些设备由于不好用或者较难操作而缺乏使用,长时间的放置造成了设备的损坏,而且这样的现象是很常见的。这些资源使用的不合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的困难,对此有施是要我们坚持和实施的。

(一)高校领导要对建设节约型校园承担更多的责任。坚持节约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领导是关键。只有学校领导重视,把“节约型校园”建设与学校的工作计划有机结合,明确校内有关单位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职责,职能处室和相关单位领导重视,认真履行应有的职责,才能使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落到实处。要发挥高校的宣传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站、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校内舆论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宣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大意义,增强全体师生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营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文化氛围。

(二)节约用水一直以来都是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环节,校园节水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校园水资源的浪费大都集中在两个方面——水龙头漏水与不合理使用。我们建议,校园节水先从管住水龙头开始,这项工作好做且效益明显。让广大同学们参与这件事,我们可以(1)建立良好的水龙头管理制度(2)把水房厕所等水龙头集中的地方,分配给各个班级,使每个班级都分有指定的水龙头,班级应对这些水龙头妥善管理,定期检查,与管理员联系修换。

(三)节能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全校性的管理工作,应从设施改造和强化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能源节约资金与设施改造资金统筹考虑,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为解决公共教室有人无人照明灯全亮的问题,采用节电控制系统,根据教室内学生人数的多少合理控制照明,达到节电的目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按照每开关控制3—5盏灯设立红外热释控制开关,学生公寓按照灯具设立红外热释控制开关。

(四)对于严重的纸张浪费我们建议:一是提倡学生随身携带固定的草稿本,不要用单张的草稿纸,随用随丢。二是改“豪华课本”为印刷质量好的普通课本,发展循环用书。三是大力回收废纸,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四是要教育同学们爱护图书,设置监督原则,对于造成图书损坏的行为要进行索赔。

(五)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节约学校资金,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使用环节,组建学有专长的高级技术人员团队,建立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大型仪器设备的潜能;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开展服务型收费,对内为教师科研服务,对外为社会服务,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解决部分仪器设备运行和维修经费问题,保证大型仪器平台的持续发展。

(六)面对制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高校应从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道德培养做文章。学校应主动成为进行节能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学生节能的道德意识和习惯,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学校德育的各种优势资源条件,使节能的宣传渗透到课堂、食堂、寝室等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浪费资源的行为在校园内处处受到警示;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宣传表扬师生中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批评揭露多种不良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积极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浓厚的校园节能舆论宣传氛围。

建设节约型学校不仅是因为浪费严重,更是由于总体上教育资源的稀缺与不均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供给,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稀缺及非均衡性。受此“瓶颈”制约,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面对压力,学校做出最好的选择便是走节约发展的道路,这是节约型学校形成的内在要求。建设节约型学校,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让节约成为每一名公民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浅谈绿色建材与节约型社会 篇5

1 绿色建材的概念及特点

联合国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立了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1999年,我国首届全国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研讨会将绿色建材定义为: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放射性水平低,达到使用周期后,可以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它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与传统的建材相比,绿色建材具有以下特征[1]:

1)其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使用铅、镉、铬等各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应有益于人体健康,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2 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态势及现状

我国对绿色建材的全面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材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材料的绿色环保认证,但受到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现状的制约,无论是在绿色建材的品质、推广力度方面,还是绿色建材的认证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目前,我国研究绿色建材的重点是研究开发节能、节资源、环保型的绿色建材。即研究和开发节省资源的建筑材料、废弃混凝土和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高性能长寿命建筑材料、生态水泥、抑制温暖化建材生产技术、绿化混凝土、家居舒适化和保健化建材等。借鉴发达国家由“被动的末端治理”向“环境协调化”方向发展的绿色材料发展思路,重点推广包括新型结构材料、新型墙材、化学建材、环保型装饰材料、高效建筑功能材料在内的各类节能、节资源、环保型绿色建材,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存在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选择资源节约型、污染最低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将建材工业的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2]。由国家科委,国家建材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编写制定的生态建筑材料研究,已作为新材料领域被列入《国家S-863计划纲要》,正在实施中。

3 建设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具有双重含义:1)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2)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就要求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建设行业而言,推进建筑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推进建筑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

4 结论与建议

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后,国家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在对过去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由过去的功能性发展到现在的绿色性、生态性。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绿色(生态)建材、建设节能建筑,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1)要大力宣传绿色(生态)建筑材料,让全社会了解绿色建材的知识,告诉普通百姓怎样鉴别、购买、使用健康环保、性能最优的建材产品。2)要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建材评价体制和指标体系,引导建材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更多更新的绿色建筑材料。3)制定、修订全国和地方建筑设计规范和规程,从设计上要求应用更多的绿色建材,建设节能建筑。通过在生产、设计和使用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全社会建设更好的节能建筑,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锦子.浅谈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6(5):74-75.

[2]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3.

[3]姚雷,贾开武,李晓芝.节约型社会与绿色建筑材料[J].山西建筑,2008,34(9):11-12.

节约型绿色校园 篇6

一、学校概况

建院附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部管庄地区, 2001年由北京市第119中学东校、杨闸中学、管庄二中3所中学合并成立, 是普通公立完全中学, 现有教学班35个, 师生1200余人。

从2004年开始, 学校参加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EPD) 教育项目, 成为项目成员学校。2005年正式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 (ESD) 项目实验校。随后, 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精神以及学校发展的实际, 学校逐渐明确了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多年来, 学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创建绿色学校、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研究到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活动, 建院附中的校园建设不断朝着“绿色”“生态”“环保”的目标靠近。2008年, 学校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团中央三部委联合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学。2008年学校获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共同颁发的“青少年爱水行动”最佳项目学校奖;同年, 还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组颁发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称号。

二、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原则

1. 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不断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工作, 进一步推动学校在各个管理领域, 如行政管理、教学和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团队活动管理、后勤管理, 融入环境保护、勤俭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计划、建立机构、组织培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等环节, 科学系统地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 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 共同参与原则

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需要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干部、教师及学生根据自己的职责共同参与, 为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 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鼓励家长、社区、媒体、政府机构等人员的有效参与, 切实推动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建设工作。

3. 循序渐进原则

在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过程中, 特别是在环境建设和开展教育活动方面, 依据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 开展切实可行的创建活动, 在创建中探索, 在创建中提高。

4. 育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创建节约型学校也要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生态学校的建设, 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习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节约教育和宣传, 培养具有节约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满足节约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促进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

5.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学校自身条件, 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发挥师生智慧, 充分体现活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创造性地开展节约型学校的创建活动。

6. 效率优先原则

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总务等各领域、各环节, 建立健全学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在节能、节水、节电、节材、节粮等工作中, 科学设计, 节约成本, 提高利用效率, 争取以最少的资源代价, 发挥最大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构建节约型 (绿色) 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们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 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广大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既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也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许多孩子生态环保意识、节约意识比较淡薄, 节约习惯尚未养成, 因此, 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节约型学校建设, 这对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及保护人类共同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构建节约型 (绿色) 校园, 我们责无旁贷, 我们身体力行。

在几年的创建过程中,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从理念到实践不断推进和深化学校的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学校的生态建设, 紧紧围绕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的热情, 注重“实践性、开放性、主动性、过程性、研究性”,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从管理入手

(1) 成立管理组织, 加强创建力度。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创建生态学校是学校参与全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起点和标志。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任组长,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参与的特色建设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了由德育处、团委、总务处、教学处等牵头组成的宣传与教育、环境与设施等具体的工作保障小组, 做到创建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出成效。

(2) 制度创新。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它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 而是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 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 在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 学校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 补充完善了能源与物资的使用管理制度、资源与能源的统计公示等节约管理制度;对原有的旧制度认真修改、科学完善, 既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又降低资源的消耗, 避免了传统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制度性浪费。同时, 从学校行政管理上把好教育经费的预算关、使用关和学校资产的管理关。

(3) 关注细节。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大工程, 但更要从细小处入手, 要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发挥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想点子、谋方法, 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要增强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下班只关电脑主机而不关显示器、打印机;大白天光照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仍然开灯;门窗大开开空调或空调温度设置过低等现象。建设节约型校园, 首先要在全校树立勤俭办学思想和节约观念。要大力倡导节约是美德、节约是智慧、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的观念, 提高师生员工对节约的认同感, 增强节约的责任感、光荣感, 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科学发展观、适度消费观与正确价值观, 养成节约的习惯, 形成节约的风尚, 自觉投入到节约的行列之中。如, 电器在不使用时应关闭电源以减少能耗;教室、办公室、楼道等场所除了照明、多媒体上课、电脑等正常用电外, 严禁使用大功率生活电器等;要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严禁跑冒滴漏, 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

(4) 推行无纸化办公。学校是用纸的大户, 在学校校园网全面开通的情况下, 为促进无纸化办公进程, 学校专门成立了研发小组, 根据学校管理各方面的需要, 开发适合本校的管理软件, 相继推出了即时通讯系统、成绩管理系统、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电脑报修系统等一系列网上办公的软件, 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工作效率。最近, 学校又引入了网上协同办公系统, 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节约了办公成本。同时, 我们倡导打印纸双面用, 有效提高了纸张的使用效能。

2. 从育德入手

(1) 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 中华民族长期与自然共存, 保护资源, 崇尚节俭, 反对奢侈, 积累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和经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无不倡导和身体力行俭朴的生活。勤俭节约精神在我们老一代革命家的身上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种勤劳俭朴的民族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内容, 我们要通过大力弘扬这种传统精神, 让勤俭的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2) 价值观和消费观教育。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 已经影响到校园内, 现代学生追求名牌、追求享受, 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 学校德育要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职责, 教育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 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 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校园普遍的价值取向。

3. 从活动入手

(1) 积极营造节约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建设节约型校园。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为此,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率先垂范, 厉行节约, 时时处处精打细算, 上上下下勤俭节约, 彻底杜绝学校管理中的一切资源浪费现象, 使同学们都能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同时, 我们充分运用学校德育的各种资源条件, 让节约的宣传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堂、食堂以及校园的各个角落, 使浪费资源的行为在校园内处处受到警示。我们在校园的突出位置布置宣传展板, 从多角度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我们的操场边, 甬路旁, 楼道中, 教室里, 定期更换不同的宣传环保、节约、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 让节约、环保、生态的理念渗透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我们面向师生征集“打造无浪费校园”的校园标语;组织学生制作节水、爱米手抄报, 张贴在校园各个角落;设置分类垃圾箱, 在学生中开展废弃材料制做环保纸篓、布袋等废品回收、再利用实践活动;废旧光盘换树苗等活动, 积极营造一种“我节约, 我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我们还通过宣传表彰师生中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 批评揭露各种不良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

(2) 教育效果的展现不是一时的, 而是贯穿于学生一生的。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 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发展了个性, 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我们始终围绕生态、环保、节约、可持续等理念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在开展“我爱我家——绿色班级文化评比活动”中, 我们提倡班级环境的布置要勤俭节约, 既要体现班级特色, 又要防止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能节约的就要节约, 能自己动手的就自己动手, 即花小钱办大事。这不仅是创建节约型学校的需要, 而其本身也是对师生进行再教育的过程。

(3) 作为E S D可持续发展实验学校, 我们紧紧依托“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这一研究课题, 探索在中小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模式。“节”字系列活动, 指在不同的年级分别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粮、节物”活动。在活动中, 我们引导学生“爱生命、爱学习、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从举办“节水、惜水”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设计家庭节水方案, 到开展“节能减排”漫画比赛;从鼓励学生深入社区调研节电情况, 到举办“环保小论坛”;从组织毕业年级捐赠参考资料和教科书, 到将毕业生的校服洗干净捐给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中学;从节约每粒粮食的“爱米行动”到“共同承诺, 节约粮食我签名”活动, 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让他们体验到自身能为社会所作的贡献,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生命的意义、集体的力量、学校发展对自身发展的推动以及国家的需要。目前签名活动已在一届又一届新生中传递和延伸, 校内影响不断扩大, 不少家庭也加入到我们爱米行列中来。我们希望, 通过这样的活动, 能唤醒更多人珍爱粮食的意识, 将“爱米”行动带出校园, 走向社会。

(4) 创新学校的常规活动, 实践生态教育活动。

在举办开学典礼时, 我们以生态教育为主线, 以师生对话的形式, 别出心裁拉开序幕。在典礼上, 有“通惠河采风”生态小组活动小品展示, 有师生共同为生态校祈愿、签名承诺, 有学生生态手工作品展示, 有绿色生命接力启动等环节, 使在场嘉宾和师生触动很大。在举办“科技节”时, 我们举办成了解节能环保最新成果的课堂, 成为学生为学校改扩建工程——建“绿色学校”出谋划策的载体。

在“艺术节”上, 学校兰圃文学社, 进行历史名剧、校园剧、课本剧展演。学生们用自己的观察视角, 倡导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认知自然、善待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 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和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消费观等。

构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系列讲话。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向国旗献词的时间, 形成了保护绿色环境、塑造良好品格的系列献词。如:《绿色, 地球的颜色》《让世界充满绿》《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人人种上一棵树》《珍爱生命之水》《天天都是环境日》《珍爱生命, 注意安全》《用超越开启春天的旋律》《诚信, 从我做起》《净化语言, 美化校园》《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等, 利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 向全校师生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发出建设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和谐社会的倡议, 鼓励同学们将行动落实到平时的点点滴滴, 落实到节约一滴水一张纸, 落实到文明语言、仪容仪表, 落实到关爱一棵小树、一棵小草……

(5) 利用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等节日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6) 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低碳生活, 率先创建“建院附中碳汇科普林”, 成立了“天之蓝”“地之绿”“水之清”等小队, 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践行碳汇林行动。

全校师生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倡议, 参加了“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大家熄灭电灯, 切断电源, 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学生打着“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的宣传标语走上街头, 走向奥运场馆, 吸引众多行人加入到了保护环境的行列中。

4. 从课程入手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使生态教育活动固定化、系列化。例如:《通惠河采风》是历史组教师开发的一门注重活动探究体验的校本课程, 在高二年级实施。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 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在活动中要采集水样, 采访居民, 参观古建筑, 了解污水处理等, 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又提升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由生物组教师组织研发的碳汇科普项目, 是在整个世界关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开始实施的。各国强调的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种必须从娃娃抓起的养成教育的培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生物组的教师们正积极依托在常营公园内建立的“建院附中碳汇科普林基地”, 向学生和社会宣传推广碳汇理念,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大力倡导“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链接家庭、社区和社会“小手拉大手”, 对社会起到了示范作用。“碳汇科普林”建设工作将作为一个长期的、固定的教育环节一直坚持下去,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林业碳汇工作的热情, 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作为北京市节能减排示范学校, 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留住一桶水”项目活动, 并获得“全国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勇于创新奖”和“优秀创新小分队”称号。政治教研组把“留住一桶水”项目活动作为一个实践探究的课程在初二年级全面展开。

地理教研组更是在此基础上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 从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北京的水文化、水资源的匮乏等方面, 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 精心选择, 系统设计, 使之成为宣传水土保持的校本课程。目前, 《保护生命之水建设绿色北京》校本教材已由全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以“保护生命之水, 建设绿色北京”为主题的节水五进行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园区、走进社区也随之展开。

5. 从未来规划入手

2010年朝阳教委投资2亿元, 正在把我们学校打造成东部地区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校。作为国家首批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我们将抓住学校改造的契机, 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星级要求和北京市教委制定的《节约型学校建设的标准 (试行) 》, 充分贯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原则, 设计建设北京市首座生态教学楼。

针对建院附中用地面积不足的问题, 该工程在保证适宜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地下体育场馆,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决了室外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做到了“小地办大事”。在节能方面, 采用风能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电作为学校用电的主要部分, 同时利用市电作为辅助电源。在节水方面, 采用高级氧化和絮凝过滤单元深度处理, 将废水回收利用,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 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与校园绿化设计、景观设计、生态建设充分结合。校园内绿地、道路雨水以渗透为主, 屋面雨水以回收为主, 主干道雨水排入路旁绿地或渗沟渗透。在节材方面,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 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在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改扩建过程中,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校内绿地及屋顶绿化按生态效应种植, 形成群落。垃圾严格分类, 不可再利用的垃圾, 经由最先进的悬浮燃烧炉洁净处理, 余热再利用。这些装置的使用, 将大大节约水资源、电能源等, 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我们的成绩

1.2008年学校获得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林业局三部委联合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2.2008年学校获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共同颁发的“青少年爱水行动”最佳项目学校奖

3.2008年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组颁发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称号

4.2009年学校在北京市构建节约型学校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

5.2009年“留住一桶水”活动方案获得北京市教委、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授予的“全国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勇于创新奖”

6. 学生节能减排宣传小分队被中国青年丰田环

境保护组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 (ESD) 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全国组委会评为“优秀创新小分队”

7. 多名教师多篇有关生态建设方面的论文和案例获奖

8.2010年3月7日和9日, 分别有两批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国政协委员, 利用会议的休息时间, 专程来到建院附中, 调研座谈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和生态文明特色教育情况。随行的还有《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及华夏小记者团的4名小记者

9.2010年3月1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门采访了学校的校长和书记, 并报导了建院附中生态文明教育的事迹

1 0.《人民政协》杂志连续4期对学校生态校园的创建进行了报道

五、结束语

节约型绿色校园 篇7

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技术创新

1.1 科技兴农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方针, 农业科技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节能减排能力。我国农业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学技术、技术创新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经过详细的测算, 提出了有关“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论文, 引起全球轰动。他在走访中国几个部领导之后, 认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城市快速扩张, 高速公路大规模兴建, 占用越来越多的农田, 而可开垦的荒地资源不足以补偿占地规模和速度, 导致农田面积萎缩, 中国人自己无力解决粮食问题, 这会导致世界范围的粮价猛涨, 谁都没能力养活中国人, 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前景。将近二十年过去了, 布朗的预言破产了, 中国成功地养活了自己。布朗犯的最大错误是低估了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过去曾经冠以“低产作物”帽子的小麦做到大面积亩产过千斤;水稻更是创造出平均亩产近一吨的超高产记录。这一系列重大突破, 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全面理解农业技术创新

过去曾有一种观点, 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指农业科学研究, 忽视了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从理论上讲, 技术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 二是集成创新, 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者相互依存, 各有侧重。原始创新主要集中科研领域, 是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集成创新是适合农业多科学、综合性特点, 把单项技术优化组合, 解决农业生产上重大的科技问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是把从国内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本土化, 使之实现技术上的新进展和新突破。这第三个方面的技术创新是产生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的过程, 这是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创造。例如:塑料地膜是在1979年北京举办的十二国农机展上由日本引进, 在日本主要用于稻田上, 但是, 经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地膜已在几乎所有农作物上大面积应用, 特别在新疆大面积棉田实现机械化铺膜, 在技术上有突破性创新。再如, 由日本引进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经过黑龙江等地再创新, 出现单本稀植新技术等。

1.3 技术创新应注意观念创新

技术创新有着宽泛的领域, 它不仅仅指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设备的创造, 而且也可理解为新的思维创造, 产生新的理念、新思想或者转化为新的软件设计。农业技术创新往往容易被局限在新品种、新农机具、新农药、新化肥、新饲料等上面, 而对技术创新中的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法则重视不足。如上所述, 水稻稀植是对通常密植增产模式的逆向思维结果。1958年提出“八字宪法”中“密”, 是通过加大播种量, 增加密度获得增产。而稀植则反其道行之, 减少每亩秧苗密度, 充分利用单棵稻株的有效分蘖, 也能达到增产的目的。由于稀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减少种子、秧苗的投入, 增收效果更为明显。这就是由于技术创新中产生的新理念导致的巨大效果。

1.4 技术创新的多向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它的发展和创新带有鲜明的方向性。科学家诺贝尔发明的黄色炸药, 可以成为和平发展的开矿利器, 也可以成为毁灭成千上万生命、财产的战争工具。追溯几千年的农业史, 自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来, 任何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都是紧紧与提高产量、解决温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短缺经济的阴影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 技术创新只能是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 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要求。一些产量高而品质不太好的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淘汰了很多品质优、有特点的农家品种, 使其灭绝。以至于国际组织墨西哥小麦玉米中心专门立项研究如何保护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目标, 调整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 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方针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农用化学品及各项农业物资的投入, 使得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九连增”。全国人民彻底地摆脱短缺经济的阴霾, 解决温饱奔小康。党中央及时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和谐的节约型社会的方针政策。在这样大的背景下, 我们应当认真考虑调整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 我们要鼓励技术创新向绿色、节能、减排、低碳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也应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 农业污染严重急需绿色节能型技术

2.1 农业生态环境长期欠账太多

当我国在1959~1961年三年遭到农业歉收、粮食匮乏的煎熬的时候, 西方正悄悄地发起一场绿色革命, 以良种、化肥、农药等投入物的广泛使用, 使得玉米、小麦、水稻单产提高, 有效地缓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的短缺。但是, 另一方面发端于绿色革命的这场运动, 继而引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能源和农用化学品需求的迅速增加, 加剧农业对工业和自然资源的依赖。当中国尚未完全走出“文革”阴影时, 也开始后起直追。在1972~1974年先后引进13套大化肥成套生产设备, 又自行研制33套化肥生产设备, 年产尿素可达2 000万t。我国化肥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平均贡献率为32%。

与此同时, 农药的使用量也在迅速攀升, 还不断引进国外新型化学农药。自1975年起, 我国农用物资物耗指数超过农业总产值增幅, 呈现出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1990年与1980年相比, 化肥用量为1980年的2.12倍, 而粮食产量仅为1980年的1.29倍。每hm2耕地化肥施用量超过了美国和前苏联的化肥用量, 化学农药也居高不下, 农用塑料薄膜用量更是全球之冠。到21世纪初, 每年大约需要投入4 200万t化肥、120万t化学农药和30万t各种农用塑料薄膜。这些投入品大部分遗留在农业环境之中。加上星罗棋布在农村的乡镇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废水、废气、废渣的点源污染, 农业环境每况愈下。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曾初步估算:重金属污染农田达30 500万亩、农药污染农田13 600万亩、污水灌溉引起耕地污染3 250万亩;大气污染8 00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6亿t畜禽粪便点源污染严重;乡镇企业排放未治理的废水59亿m3。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农膜使用导致塑料残膜对农田土壤结构的破坏污染。过度使用化肥, 特别是氮肥, 造成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 湖泊、近海富营养化, 造成红潮泛滥。此外, 由于滥用农用化学品, 还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农药残毒超标, 出口农产品时有退货。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0年一年, 共发生891件农业环境污染事故, 污染农田4万hm2, 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 489万kg, 直接损失达2.2亿元。

2.2 农业环境污染深层次原因

在我国农业环境演化的历史长河中, 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自然的因素, 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 我国农业环境呈现出污染退化的趋势, 其根源仍在农业发展模式自身, 仍然走着仿效工业“先发展后治理环境”的老路。长期以来, 只是向大自然、向环境索取, 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 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 农业污染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稀缺资源的消耗, 同时环境又是一种公共物品, 处于非竞争性使用状态。农民认为任意取用, 用之不竭。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 不关心未来, 在决策上存在短视的倾向。而保护环境往往要求农民部分地牺牲当前利益, 保护长远未来利益。这样, 就存在认识水平问题。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 存在着“政府失灵”。当需要政府干预时, 政府却没有及时干预。另一方面, 有些政府干预在某些方面的目标获得了成功, 但是对环境却产生负效应。例如, 对特定化肥的补贴有助于化肥推广使用, 但对土壤和地下水有长期不良的影响。此外, 存在着管理失灵, 缺乏强劲的行政手段和指令以达到政策目标与农业环境目标的一体化, 从而导致农业环境的整体性污染退化。

此外, 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也是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农民不了解环境成本等信息, 决策者不了解农民为清洁水支付意识, 水价定价过低, 造成农民不注意节水或污染水体。政府对农民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滞后, 信息渠道不通畅, 不能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环境滥用与“公地的悲剧”有关, 个人对公共环境资源的超标利用, 因此, 有必要引入“环境产权”概念。只要产权归属明晰, 环境资源的配置也就有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2.3 绿色、节约型技术的创新

基于绿色、环保和节约理念的技术创新是缓解、减轻农业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技术创新与大多数农业技术一样, 旨在发展生产力, 但又有些不同。一般农业技术创新都立足增产增收, 通过增加物资投入来达到目的, 通俗地讲, 在做“加法”;而绿色、节约型技术创新的理念是做“减法”, 适当地减少物资投入, 达到生态平衡、天人合一。

从理论上讲: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是在生产力方面, 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有生产经验及劳动技能的人, 技术创新着力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物质资料, 而绿色、节约型技术创新则侧重于第三者, 通过创新, 采用和推广绿色、节约型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物质资料的投入。打个通俗的比方, 治病救人常规做法是打针吃药, 但是, “是药三分毒”, 在治病的同时会给机体带来毒副作用。而针灸则不同, 它只是给机体输入信息, 没有物质投入, 又省钱, 也不会有毒副作用。绿色、节约型农业技术就类似于医疗中的针灸技术。

绿色、节约型技术创新源于基本理念的创新, 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简称IPM) 技术体系为例, 长期以来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喷洒化学农药为主, 为了将害虫、病原菌赶尽杀绝, 农药越用越多, 越用越毒。害虫不但没杀光, 而且, 抗药性越来越强, 打药打不死。可是不耐药的有益天敌却大批死亡, 破坏了生态平衡, 导致害虫更加猖獗, 害虫越治越多, 越治越重, 形成恶性循环。大量使用剧毒农药不仅造成有益天敌的死亡, 人类也不能幸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农药中毒, 其中20万人死亡。滥用农药还导致农产品残毒超标, 直接危及广大消费者。1972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提出了IPM新概念和新技术体系, 立足于生态系统对害虫种群的协调管理, 充分利用自然防治 (包括生物防治) , 只有在必要时才用人工的防治害虫方法 (包括喷洒化学农药) 。不是用农药将害虫彻底消灭, 而是将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IPM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改善了农业环境。从过去只想把害虫杀灭光到允许田间有一定数量害虫与天敌共存, 形成了一个协调的、可控的田间生态系统, 应当说是观念上的一次飞跃。正是这一先进理念, 催生出生物防治等一大批绿色、环保技术。

再如, 综合植物营养管理 (IPM) 技术体系, 纠正了传统盲目施肥的观念, 根据各种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具体需要, 有针对性平衡施肥, 避免了过多施肥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我国正大力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是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使农作物获得特定肥料效应, 如:生物固氮、微生物溶磷、溶钾, 菌根协助作物吸收营养等, 充分利用土壤环境中的营养元素, 节约了投入成本。

3 推广绿色、节约型技术的对策建议

3.1 减少污染、降低残留、改善农业环境的基本思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 中国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主要是“一低两高”, 即农产品质量低、农药残毒高、生产成本高。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节约型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业不能重蹈西方“石油农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从农用化学品投入这个源头上下手, 扼制滥用化学农药、化肥的势头, 积极寻求利用技术创新替代农用化学品的绿色技术。中国自古就有崇尚“天人合一”哲理的传统思想, 殷商甲骨文就有施猪粪肥田的卜辞, 我们提倡多用有机肥, 少用化肥, 鼓励生物防治, 既提高农产品品质, 又保护了农业环境。

3.2 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推广绿色技术的对策

首先, 要制定优惠政策, 推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绿色、节约型技术不同于增产增收技术, 它的效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民自身可得到的近期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如没有相应优惠政策的鼓励, 农民较难接受和使用绿色技术。例如在IPM中, 常使用物理方法 (黑光灯诱杀害虫) 、释放天敌等方法替代过多的化学农药。农民传统的观念是看见害虫死了才算数, 而生物防治技术毕竟起效慢、着眼于环境与生态, 不如打剧毒农药来得快, 况且, 虽然省了化学农药的费用,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比打药还麻烦。在农民头脑中缺乏生态、环境意识, 这给绿色技术推广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 建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适当的补助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其次, 将推广绿色、节约型技术与绿色、有机食品挂钩。由于绿色技术直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而间接地由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效益却十分突出, 将两者相结合, 有助于绿色、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和创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 两者效益互补, 相得益彰。鉴于今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以此为契机, 加强绿色、节约型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第三, 要充分利用WTO的环境条款, 通过援引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 在一定时期向全部或者部分免除我国应履行的某些义务, 为农业环境治理赢得宝贵的时间。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 为政府大力增加农业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开了绿灯, 应该用足、用好这些绿箱政策。

节约型绿色校园 篇8

1 我国绿色财税体制的问题

目前, 我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步伐, 但由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水平有限, 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1 加强节约资源的意识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及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 存在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保护的现象, 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发展。很多地方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淡薄, 无法从源头上制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经营管理意识落后, 没有严格审核一些重污染的项目和企业, 严重浪费国家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针对性不强, 监督复杂、落实困难, 甚至出现了废旧物清理无法可依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前进步伐, 制约了节约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 完善节约资源的标准

有些地方政府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建立了一系列的地方性规章制度, 以此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但是由于起步晚, 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例如很多耗能产品还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和使用规范, 浪费社会资源;社会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统计制度不健全, 参考价值较低。

1.3 加大财税政策的激励力度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并且在逐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功能, 但是这些管理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对浪费资源、严重消耗能源的行为, 处罚力度不大。同时, 由于地方政府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促进资源节约、科技的进步的企业, 没有提出相应的奖励措施, 打击企业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财税政策, 绿色财税政策更是如此, 一旦行政手段消失, 绿色财税政策没有着力点,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成了空谈。

2 促进绿色财税体制发展的策略

2.1 提高政府认识

政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绿色财税政策发展的主导者。因此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 明确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做好绿色节能工作中的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工作, 采取有效手段切实提高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 提高资源使用率;同时还要不断健全有关绿色财税政策的法律法规, 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 科学管理、生产负责

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减少当地环境污染。这就要求政府和生产管理者对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改进等各个方面实施严格的监管, 减少生产废弃物, 并通过技术手段, 实现废物回收利用, 提升资源利用率。资源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政府进行科学的安排, 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2.3 合理消费

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 消费者的观念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度。首先, 要通过提高税率的方式提高一次性产品的价格, 从而减少消费者对一次性资源的消费;其次, 要加强技术水平, 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加大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后, 要完善奖罚措施, 鼓励研发和生产一次性产品的替代品的企业和政府。

3 结语

近年来, 世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资源和能源的数量逐年减少, 各国纷纷采取政策, 保护环境,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我国作为世界大国, 保护资源义不容辞。绿色财税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通过这种政策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绿色财政税收政策通过理性思维的分析与指导, 实现人文观与效率观的有效统一, 在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 完成政府财政税收的职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对政府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入手, 分析目前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少华, 储德银.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1) .

[2]曲顺兰, 路春城.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土地税制的完善[J].税务研究, 2006 (2) .

节约型绿色校园 篇9

一、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内涵与作用

“绿色财政税收”, 是为了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得到绿色发展而提的一项政策, 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地运用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上世纪7O年代至今,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西方发达同家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 这表明他们的绿色环保意识更加强烈。我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时间还不是很长, 其中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环节, 但其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具有盲目性, 有时会为了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出现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 所以他们在利用社会资源赢取利益时, 未必能够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经常现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况, 从而影响了全社会效益功能的实现。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 发挥财政和税收对市场的杆调节作用, 可以促进投资主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统一, 促进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研发, 让经济主体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 更加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我国绿色财税体制的问题

(一)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不够健全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不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再利用。具体到财政税收政策上, 各项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制定没有同资源的节约进行有效的结合, 政策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 在社会范围内也没有形成节约型的生产形态和消费形态, 所以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 南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建设上的滞后, 在社会范同内没有形成强烈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也无法形成对资源浪费等行为的有效约束, 不利于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例如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经济增长指标, 盲目审批和引进高耗能产业, 有悖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方向, 脱离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此外, 与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再利用问题相关的政策建设也严重滞后, 也影响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二) 绿色财政税收的政策标准不够具体

在大力建设节约型社的大背景下, 虽然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 都是在具体的执行标准上却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导致税种不健全、收费政策不合理、征税难度大、财政政策执行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具体一点讲, 很多资源节约的政策标准等配套制度的建设还没有得以及时的建立和完善, 如高耗能产业的节约标准、家用电器的节约标准、办公设备的节约标准等还不够完善, 阶梯电价、阶梯水价、阶梯气价等相关政策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始实施, 导致全社会范围内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节约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有些地方政府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建立了一系列的地方性规章制度, 以此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但是由于起步晚, 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例如很多耗能产品还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和使用规范, 浪费社会资源;社会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统计制度不健全, 参考价值较低。

(三) 财税政策的激励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并且在逐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功能, 但是由于我同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对相关政策存在宣传投入不足, 执行不到位等情况, 这些管理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对浪费资源、严重消耗能源的行为, 处罚力度不大, 使得绿色财政税收制度对资源节约的激励职能没有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 由于地方政府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促进资源节约、科技的进步的企业, 没有提出相应的奖励措施, 打击企业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财税政策, 绿色财税政策更是如此, 一旦行政手段消失, 绿色财税政策没有着力点,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成了空谈。

三、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体系的完善策略

(一) 提高政府认识

政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绿色财税政策发展的主导者。因此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 明确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做好绿色节能工作中的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工作, 采取有效手段切实提高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 提高资源使用率;同时还要不断健全有关绿色财税政策的法律法规, 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 完善绿色税收制度

目前, 我国税收政策的绿色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尚未形成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税收体系, 所以绿色税收政策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还非常有限。对此, 今后我国要加快绿色税制的建设进程, 实现绿色税收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一方面, 在资源的开采环节要合理征收资源税, 除了要对水资源、化石能源等常规资源征税外, 还要扩大资源征税的范同, 资源税的计征方法要尽快实现从量征税向从价征税的转变, 进而更好的发挥资源税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浪费的促进功能。另一方面, 在生产环节, 要开征污染排放税和垃圾税等环境税税种, 对于实现污染物净化处理或回收再利用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 从而降低生产环节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 在“消费”环节, 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消费税的征收, 对高耗能产品和高污染产品要重点征收, 引导社会多生产低能耗的产品, 树立更加健康的绿色消费观念。

(三) 实施灵活高效的“绿色”财政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中, 虽然有了很多关于资源节约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常常因为适用范围小、宣传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 绿色化的财政税收政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激励职能。因此, 在出台和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时, 一定要提高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降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一方面,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适用范闹, 对各种资源节约行为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另一方面, 我们要尽可能取消或调整不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的优惠政策, 采取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税收抵免、加速折旧、提取特定准备金、投资抵免等各种间接优惠方式, 都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 合理消费

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 消费者的观念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度。首先, 要通过提高税率的方式提高一次性产品的价格, 从而减少消费者对一次性资源的消费;其次, 要加强技术水平, 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加大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后, 要完善奖罚措施, 鼓励研发和生产一次性产品的替代品的企业和政府。

四、结束语

近年来, 世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资源和能源的数量逐年减少, 各国纷纷采取政策, 保护环境,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我国作为世界大国, 保护资源义不容辞。绿色财税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通过这种政策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蒋少华, 储德银.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1) .

上一篇:经济产量下一篇:有效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