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

2024-07-24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精选12篇)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 篇1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宗旨。可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政府浪费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非个别现象。

行政浪费现象的存在,大幅度增加了行政成本,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甚至对我国的国家形象也造成了损害,长久以来都是从政府到大众十分关心的问题。近20年来中央下发了数十个旨在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也曾多次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外出参观和制止公费旅游的通知,但几十个红头文件“管不住公务员一张嘴”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铲除政府部门“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之根源,这是民众更为关注的。

而今,建设节约型社会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义,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打造“节约型政府”,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而且还能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

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节约光荣、厉行节约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大力表扬集体和个人节约的先进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认识到厉行节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切实认识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加强各部门的监督。政府部门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政府花钱大手大脚、无所顾忌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彻底根绝政府存在的“小金库”。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把收入纳入国库,杜绝大笔公共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和随意支配。

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近些年来,一些政府实行政府财政公开的政策,就是很好的尝试。如果在消费方面能够打造“阳光政府”,那么绝大部分不合理消费,就能够因“阳光操作”而受到约束。

要进一步树立官员“公仆意识”。政府浪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工作用餐超标、公车超标、办公室配备洗澡间和休息问等浪费现象的存在,是一些政府官员把这些当做自己级别高、受人尊重的标志,这种观念必须根除。

探索并完善类似于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利于节约型政府建设的新制度,确保政府采购符合公共需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部门要带头。只有政府部门自身提高认识,各部门加强监督,才能够管好政府的财政收支,捏紧政府的“钱袋子”,刹住行政机关“豪奢风”,将节约型政府建设落到实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点睛考试网》[] ;原文链接地址: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 篇2

关键词:节约型政府,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

一、建设节约型政府要求推进预算会计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节约型社会, 首要的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政府。所谓节约型政府是指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 以尽可能高的行政效率来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具体来说, 就是政府如何尽可能“廉价”地为人民“多办事”、“办好事”。“廉价”是指政府尽量降低保证机构运转所需要的费用, 这就体现了行政成本;“多办事”、“办好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办尽量多而好的事, 或者办同样多而好的事用尽量少的时间, 这就体现了行政效率。这表明, 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是节约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 政府机关普遍存在能耗大、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等问题, 已经和大型公共建筑、高能耗企业并列为资源消耗的三大重点领域。可以说, 政府的浪费是社会最大的浪费, 只有建设好节约型政府, 才能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健康进行。

建设节约型政府, 关键是要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由于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 是为国家预算管理服务的, 预算会计的组成体系与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相一致。所以, 预算会计制度作为国家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规范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我国预算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新公共管理体制理念的引入和新会计分类的实施, 预算会计制度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因此, 建设节约型政府, 从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的角度, 必须强化预算会计制度这一管理的基础性技术手段, 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在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中的保障和制导作用, 提高政府财政收支透明度, 合理评价政府绩效, 以便于社会公众的管理与监督, 最终实现科学理财的目的。

二、现行预算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现行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无法体现政府的“隐性债务”, 弱化了风险和责任意识, 不利于推进政府绩效考核;二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三是现行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体系不尽完善, 难以发现和防止政府财政资源的滥用和低效率使用;四是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的财务报表缺乏完整性, 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

(一) 现行预算会计目标偏重于满足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

我国现行预决算编制方法采用收付实现制, 在收付实现制的预决算体制下, 满足政府预算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主要是每年的收入、支出和结余信息。所以, 现行预算会计目标主要核算财政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节余情况, 政府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主要侧重于反映与之相关的当期财务资源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所应反映的政府所有资金运动状况及其结果的财务信息, 财务成果易于被政府部门操纵。在收付实现制下, 收入、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 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 每期所列报的收入和支出 (费用) 与当期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 (费用) 往往有一定差距, 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余既不能反映政府部门的成本控制情况和投入产出情况, 也不能反映政府部门实际的经营绩效和效率。政府管理部门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 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 导致年度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 客观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最终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

(二) 收付实现制的预算编制基础使政府行政成本高, 行政效率低。

在预算管理年度内, 行政运行方面哪些应该支出, 开支多少, 都必须有科学的决策体系, 同时还必须有预算支出管理的严格制度, 对财政预算资金收支的执行者或操作者行为加以约束。由于我国现行预决算编制方法采用收付实现制, 这种预算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 比如财政支出项目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 各部门只有总体数字而缺乏部门内部的详尽预算, 预算的约束性不大, 在制度上也未形成鼓励节约惩罚浪费的机制。而满足政府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会计信息确认基础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 没有成本核算, 造成政府“不节约”, 预算资金支出管理的浪费现象很严重:1.建设豪华办公楼。在豪华的政府办公楼背后, 是不断加重的财政包袱和群众负担, 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2.公务接待费用严重超支, 公车消耗成本高。据有关报道, 2007年我国公款吃喝约2000多亿元, 公费出国约2000多亿元, 公车消费约3000多亿元。“三公”支出占该年我国税收收入总额20%左右, 这与社会的发展目标、民众的基本愿望不相符合。3.“冗官、冗员”的多。当今吃“财政饭”的约4600万人, 还有500万人依靠政府给予的权利, 实行自收自支。我国总人口中财政供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26:1, 这样的比重显然高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水平。

(三) 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基础不能客观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情况, 不利于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

在收付实现制下, 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 如欠发的退休养老金、应由本期负担、但却在以后年度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等, 因未付款而不予纳入预算会计核算之中, 这些均被制度“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 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 人为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假象。同样, 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 对已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 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入预算会计核算之中, 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角度看, 这些都产生了一种财政资源在特定情况下, 无形地“消失”在政府部门“视野”之中的现象, 不利于完整反映政府部门的运营业绩和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问题。

非税收入是政府预算收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的非税收入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欠规范, 存在超常规膨胀的问题。据专家估算, 2007年全国非税收入大约为10000亿元, 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40%左右;中央政府非税收入约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0%左右;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50%左右。尽管经过多年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减并、撤销, 但仍有不合理和欠规范的收费项目存在。

鉴于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要做到“一手抓收入, 一手抓支出,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这把“钝器”, 已制约了我国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建设节约型政府, 不仅要求政府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还应该要求预算会计制度强化核算监督, 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预算会计改革是一场关乎政府的公开透明、管理方式、行政职能转变和预算管理制度的变革,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有理论层面的问题需要研究, 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 通过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建设资源节约型、公共服务型政府,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 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

按照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要求, 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应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从整体框架上进行全面改革, 研究制定我国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预算会计体系在近期应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构成, 但在远期应是政府会计体系, 其中政府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在近期应纳入非营利组织会计, 但在远期应向企业会计靠拢。把政府作为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 引入“债权制”和“受托责任”概念。这种拓展决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 而是从根本上转变会计观念, 较为全面地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会计习惯做法。它将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可核算性”,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并极大地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更好地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目标。

(二) 引入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 充分反映受托责任和业绩信息。

预算会计引用权责发生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革, 更是政府预算与会计功能的根本性变化, 这种方式能适应政府管理要求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目前, 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 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政府会计准则还未制订, 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 因而, 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还不能“一步到位”式地将预算会计基础由收付实现制直接转为权责发生制, 而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 采用“分步到位”的方式。也就是说, 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 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 采用修订的收付实现制, 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 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以保证预算会计核算的正常秩序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待时机成熟时, 再逐步向较高程度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三) 预算会计模式逐步转变为基金会计模式。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集中采购”、“会计集中核算”等制度的推行, 财政资金的流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为一级政府成为会计主体提供了可能。为配合政府资金的核算和管理, 提高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基金会计模式。基金会计模式, 是以资金活动为核算的中心, 有利于对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进行准确的界定, 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 便于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我国预算会计可根据公共财政框架和基金管理的要求, 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和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等, 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具有特定目的的公益事业,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改进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为达到改进政府财务报告质量、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强化政府的公众受托责任、合理评价政府绩效等目的, 必须改进目前政府会计报告体系, 在设计上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包括:及时提供有关政府支出和成本的可靠信息, 以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和控制支出;报告有关政府产出或政府政策后果的信息, 促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成本管理;将会计系统与计划、预算、现金和债务情况及审计系统相结合, 编制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 提供全面反映政府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披露预算情况、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信息等。

(五) 转变政府职能,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建立廉价政府是世界各国政府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也是我国建立廉洁、精干、高效、灵活政府的应有之义。必须优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 有效地监控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 建立健全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腐败和预防犯罪体系, 保证行政权力的合理合法,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效率:一是政府部门要顺应新形势的需要, 把政府职能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推进电子政务工程, 加强行政运作透明度, 降低政府的决策成本和运行成本;三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推行行政问责制, 从根源上加强节约意识, 鞭策行政机关人员的廉洁行政、科学行政。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J〕.2004 (10) .

〔2〕楼继伟, 张弘力, 李萍.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建设节约型政府从三方面破题 篇3

据了解,近20年来中央下发了数十个旨在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也曾多次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外出参观和制止公费旅游的通知。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十个“红头文件”管不住公务员一张嘴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避免“热闹一阵子后,奢侈之风依旧”的现象,如何铲除政府部门“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之根源,这是民众更为关注的。

严格标准:让遏制浪费具有可操作性

“职务消费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不少专家对当前政府职务消费概念无限泛化与模糊化现象提出了批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说:“要构建一个廉价的政府,必须制订一些严格的而且可以操作的规范。现在已有一些规定,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到底什么叫职务消费,职务消费的标准怎样,由谁来监督,还比较模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告诉记者,现实中,政府有很多会议要开,有很多客人要请,购买公车,修建办公楼,都在所难免。但关键是要制订一个具体、合理的技术标准。比如什么样的部门,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级别,需要用什么样的餐,需要用什么样的车,可以修建什么样的办公室。

武汉大学教授洪可柱认为,官员用公款大吃大喝等问题,其实质是违规行政,违背了政府行政的“精简、节约、有序、高效”原则,所以要走制度建设的道路,从制度管理着手,以制度约束为突破口,才能刹住不正之风。温总理说关键在建立制度,这说明我们现在的制度是不健全的,有欠缺的,我们对一些违规行政还管不住。虽然我们也有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实用性差,如界线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约束不足,不利于执行。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有一套能够制约不正之风的系统的行政法规。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政府官员人手一册这样的法规,上面写得清清楚楚,谁还敢搞不正之风,谁还干越雷池一步?

加强监督:堵塞政府浪费“黑洞”

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是政府浪费现象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据悉,我国政府机构控制着80%的公共管理信息。多年来政务信息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具体政府部门或官员的开明程度。人大、审计、检察院和上级对官员的监督都属于体制内监督,在行政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

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政府花钱大手大脚、无所顾忌的重要原因。汪玉凯指出,本来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政府无权任意改变,实际上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情况屡见不鲜,预算执行弹性化和容易变通的特点为官员大手大脚地花钱提供了便利。清華大学廉政与智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教授指出,现在的浪费性腐败,主要是用预算外的资金,而预算外的资金是很难监督的,一些地方政府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预算外的收入数额是越来越大,比如,一些城市土地出让金全部都是地方的税收,属预算外的收入,可以用来给公务员长工资,吃喝招待等。

因此,汪玉凯建议:“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机制。提交人大审议的政府财政预算报告,编制必须健全、详细,要列举所有的羡慕开支,对每项开支都要说明理由。而且要给予人大代表足够的时间来审议。预算一旦通过就要形成强大的约束力,没有列支的项目不能开支,列支的钱不能挪作他用。”

毛寿龙告诉记者,必须彻底根绝政府存在的“小金库”,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把一切收入都纳入国库,杜绝大笔公共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和随意支配。同时要在政府行政行为透明上下工夫,把预算内容与整个预算过程都完全公布于众,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如果在消费方面能够打造“阳光政府”,那么绝大部分不合理消费,就能够因“阳光操作”而受到约束。

制度建设:明确政府浪费“责任主体”

“必须有人对政府浪费负责。要把行政费用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人,把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列为第一责任人。” 汪玉凯认为,对违反规则和规定的各级行政主要负责人,一经查实要坚决追究。

目前,在政府行政方面存在一个重要缺陷:责任主体不明,无人关心政府行政成本。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分析人士指出,奢侈了怎么处罚,不奢侈怎么奖励,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也少有人监督,不奢侈不光荣,奢侈也不可耻。更重要的是,有些奢侈者因为“大方”、有“魄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仅平安无事,而且很快高升。

对此,专家建议,应把行政费用占GDP和财政指出的比重、公务员人均行政费用和行政费用增长率等作为行政费用的控制指标,列入政府工作计划和报告,建立既注重政府职能实现程度,又注重纳税人满意程度;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政绩考核体系,做到赏罚分明,激发政府官员节约和用好公共资源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做到两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一是纵向考核的改革创新。从上到下,层层强化“节俭行政”的理念,力压行政支出,以“投入绩效比”来取代不计行政成本的偏颇做法,明确各级政府行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第一责任人,增加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二是横向监督的制度突破。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向人大汇报性质预算执行情况;通过会议、信访、网络等各种方式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界群众的质询,质询者有权得到比较充分的解释。

毛寿龙强调,政府浪费的问题,还在于官本位思想作怪。实际上,工作用餐超标、公车超标、办公室还要配备洗澡间和休息间等,其原因是我们的官员把这些远远超过工作需要的东西,当做自己级别高,受人尊重的标志。因此在提倡节约意识的同时,要进一步树立官员“公仆意识”,否则,只要官本位思想存在,政府浪费问题就很难解决。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彻底解决政府浪费问题,必须加快知道自身的改革。只有在制度上堵塞了官员浪费的“漏洞”,才能真正建立节约型政府。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 篇4

活动总结

土官中心完小:六年级一班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侧重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节水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课题的来源是来自于生活——学生学习的环境中引出的浪费水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充分体现了学生选择课题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学生们到网络上查询问卷资料,汇总后编写适合自己的问卷资料,提出了个人实践方案以及与家长一起完成的完成的问卷调查资料,接着分班级进行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然后记录学生活动体会;主题班会中各班发挥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班会课,同学们都认为浪费水不仅仅是浪费钱,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个人做起,从家里面的珍惜能沿用到学校中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树立节水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品质。电脑小报的制作和绘画作品充分表达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体会和认识,展示我学生的风采的同时更是达到了活动的有效性意义。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的角色,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在活动中应积极地观察和适当的引导,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鼓舞,活跃学生的思维,让自己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用好学校的学分制奖励学生,既完善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细节做起 篇5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有着14亿之多的人口。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可是我国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我们从细节做起,不浪费一点一滴的资源。循环使用纸张。

我们在日常生活,办公学习中都会用到纸张,但是在很多人手里这些都是一次性的,并没有养成循环利用的习惯。甚至,我们忘了那些纸张都是双面使用的,也忘了我们的森林资源是有限的,还有些人认为浪费纸张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纸张=树木,每造一千张普通A4纸,就需要漫漫十年长成的一棵树木。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树木,就是保护森林资源。循环使用纸张,就等于为我们的地球多植了一棵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使用纸张,做到一张纸两面用。我们要拒绝过分包装、装饰的物品。尽量以打电话、发E- mail、电子贺卡或手机短信息等方式代替纸质贺卡。不用或少用贴膜纸张、一次性水杯、饮料纸包装等不可再利用的纸制品。购买纸张时尽量选择再生纸。我们还可以把废书报、废纸等集中回收再利用。

节约用水,循环使用。

“节约用水”这四个字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从我们小时候就知道要节约用水,但是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洗衣服,洗澡,饮用等等很多人都在无形的浪费了很多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都是在保护自己的生命。节约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不要到“世界上最后的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的时候才后悔现在没有节约。今年,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大旱灾。看着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影像资料,难道不能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吗?难道你不认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已经迫在眉睫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一水多用。例如,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在家中可以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用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这样去油又节水。我们可以用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

向一次性木筷说不。

众所周知,一次性木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其原料多为桦木、杨木。日本的国土森林覆盖率率高达65%,但他们从不砍自己的树木用于制造一次性木筷。其一次性木筷全依赖于进口,日本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次性木筷进口国。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然而我国每年就有2500万棵20年的树木、百多万立方米的木材被我们“吃掉”,生产着即内销又外销的一次性木筷。而这其中的150亿双是被我们出口到韩国、日本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减少木筷,尤其是一次性木筷的使用,可选用以可全降解性淀粉基塑料、竹子为原料生产的筷子。如果外出就餐,可自备筷子,或要求餐馆提供清洁卫生的非一次性筷子。已经使用过的一次性木筷要注意回收利用待重新处理后,制成纸张、铅笔等等。我们还应当养成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同时也要对滥用及破坏森林乱伐原材料的行为进行举报。

节约用水从身边做起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巩倩颖,来自和平街小学四年级一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节约用水,从身边做起》。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有人说是石油,有人说是黄金,有人说是生命可在我眼里,我想说,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每天起床,我们要用水洗脸刷牙;一日三餐,我们要用水洗菜做饭;在酷热难耐的夏天,放学回家最先想到的是一杯甘甜的凉开水你能想象失去了水的生活吗?如果没有了江海湖泊,鱼儿将死亡;如果没有了甘霖,植物会枯萎;如果没有了生命之水,祖国富饶的土地将被沙漠掩盖

同学们,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三的水是不能喝的咸水,淡水只占百分之七;而能喝的淡水只占百分之零点八!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很丰富,但分布严重不均,南多北少,人均水平很低!就拿我们武威来说,我们被沙漠戈壁包围,人均水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世界水平的三十分之一。节约用水已关系到我们的生存问题!

作为世界万物的一份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节约水呢?作为一名小学生,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小,但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节约用水也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细微之处都可以为节约用水贡献力量。我和我的家人就积累了一些节水的小窍门。比如,把洗菜的水浇花,或者把洗菜水、洗漱用水收集起来,先洗拖把再冲马桶;在每次用水时,尽量把水龙头开小一些,用水完毕,要及时把滴水的水龙头关闭;水龙头、马桶尽量使用节水型设施,减少每次的使用量

在我们的生产中,也有许多的节水方法。工厂的工人叔叔让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农民伯伯在农田里使用了滴灌、喷灌设施,种植节水作物,他们都为节水做出了努力!

有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如果我们不珍惜水,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的眼泪!!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希望大家认真学好科学知识,用我们的智慧发明更好的节水工具,造福于人类;做好节约用水的宣传小卫士,号召家人、朋友、同学、邻居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参与到节约用水的队伍中,珍惜每一滴水,那么我们的地球将永远是一个蓝色的美丽的星球!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之美德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7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 莫若啬”, “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 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 只有修养天机, 蓄积精神, 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 用之治国, 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 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 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 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 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 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在生活上克勤克俭, 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毫无疑问, 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勤俭节约, 止欲去奢, 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 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 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 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 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 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 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 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 一是节俭, 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 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 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 以“节衣缩食”为美德, 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节能降耗, 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 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 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 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 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 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 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 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 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耕地只有1/3多点, 石油只有8.3%, 天然气4.1%, 铝只有9.7%。近年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 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 要广泛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 进行绿色消费, 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 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 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 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 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结构升级, 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 提高资源生产率, 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 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 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 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 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 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 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 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降低能耗、水耗, 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 不断思考和探索, 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 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 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 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三废”综合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延伸产业链, 开辟新的生产领域, 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 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 到2010年, 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 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 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 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 但人才资源缺乏, 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 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 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 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 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 重文凭轻能力, 重数量轻质量, 重眼前轻未来, 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 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 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 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 节约利用人才资源, 不要造成人才积压, 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 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 高效益”。

其次, 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 获得最大的效益, 同时, 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 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 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 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 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 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 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 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 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 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 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技术进步,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措施, 强化节约意识, 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 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支持技术攻关, 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 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 从硬、软件建设入手, 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 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 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 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 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 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 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 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太原科技, 2004 (6) .

[2]、周冯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J].社会观察, 2005 (10) .

[3]、凌岚, 王少平, 陆雍森.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 2005 (6) .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 篇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降低行政成本,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要求所有党政干部要勤俭节约。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廉洁行政、勤俭行政作为重要的行政理念,并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一切都彰显了党和政府勤俭兴国为民、建设廉价政府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建设廉价政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廉价政府包括两大基本要求:一是政府要廉政,二是政府要节约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政府公务员必须强化节约意识,形成节约习惯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习惯是行为的支点。节约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自觉树立节俭意识、行政成本意识和形成良好的节俭习惯。政府公务员珍惜节约公共资源是其本分。每个政府工作人员都应意识到,自己的所有行政行为都关系到人民的福祉。政府财政支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行政性支出,一部分是民生性支出。行政性支出与民生性支出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行政支出或行政成本降低一分,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就可增加一分;反之亦然。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我们在民生方面尚有很多欠账,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那样,“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行政性浪费系非必要性行政支出,徒然消耗国家珍贵的财政资源,是对人民利益的侵蚀。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政性浪费就是对人民利益的损害,行政性节约则是为人民谋利益,节约为民应成为每个公务员的行为准则。

在行政活动中是节约还是浪费,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一个公务员的工作作风优良与否,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是改进干部队伍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应起示范表率作用。要从反腐败的高度来认识节约和浪费问题。“俭以养德”“惟俭可以助廉”,节俭有显著的助廉养德功能,是建设廉洁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廉洁的政府必然是一个节俭型政府。节约利用公共资源是每个公务员应有的道德素养。节俭体现的是对资源的珍视,本身就是生态伦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很难设想一个连公共资源都不珍惜的公务员会真正爱民为民。奢靡浪费助长腐败,严重的奢靡浪费本身实际上就是腐败。在人民群众眼里,公务员大吃大喝、慷国家之慨、浪费公共资源就是腐败。清廉自守,远离腐败,应从节俭做起。每个公务员都要自觉确立节俭意识,将节约利用公共资源作为一种道义责任,从一点一滴做起,行成节约习惯,切实做到勤俭行政。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建设节俭型政府的宣传,对奢靡浪费行为进行曝光鞭挞。干部培训机构要将节俭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每个政府机关也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教育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节能减排,营造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行政环境,并将勤俭行政制度化,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有利于促进节约的管理制度。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缩小政府规模

政府为维持自身运转,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而政府规模决定着政府维持自身运转所需经费的绝对基值。政府规模愈大,维持其自身运转所需要的经费就愈多;反之亦然。政府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也并非越小越好。政府规模过小,不足以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政府规模过大,则需要过多的财政经费支出,构成行政性浪费,构成对民生和社会福利支出的侵蚀,不利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因此,政府规模应当适度合理。

目前我国政府规模过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亟须通过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予以削减。一是科学设定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职能要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并以此为根据明确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能和责任。二是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对职能交叉的机构进行调整。三是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应继续探索实行省直管县(市)体制;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四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目前我国政府行政审批项目多达1700多项,依然过多过滥,不但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效率,而且也是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之一,亟须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削减。六是适当减少并严控机构编制。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推进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科学核定机构人员编制数量,避免十羊九牧、人浮于事。编制一旦确定,须严加控制,保持稳定,避免再度膨胀。对机构富余人员进行分流,一时难以分流的可实行只退不增,逐步减少。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减少领导职数,遏制领导职数增多的势头。

三、改革和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削减和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三公经费(消费)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项。尽管我国三公经费总体上是笔不透明的糊涂账,评估数据不一,但其规模过大且近年日益膨胀却是不争的事实。三公消费过度膨胀已成为广为社会诟病的政府弊病。建设节俭型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治理三公消费。我国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承诺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约法三章呼应了人民心声和期待,彰显了新一届政府廉政节俭为民的崭新形象。

严控并削减三公经费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日之功,须在深化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首先,削减和严控三公经费,须走出削减三公经费会减少内需、影响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此前,吃喝風的退潮引发高档饭店营业额大幅下降,有的政府部门就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经济增长,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靠吃喝风拉动的消费是一种畸形消费,这种畸形消费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依赖这种畸形消费去拉动经济增长,况且随着三公消费减少,政府可将财政收入用于急需财政支持的民生改善方面,从而更好地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公务接待制度。一要严格限定公务接待的对象范围和标准并强化可操作性。要本着有利于操作的原则细化接待标准,有的地方公务接待不上酒的做法很值得推广,只要不涉及外宾,公务接待完全可以不上酒,并形成制度。二要推行公务接待报批制。对不经上级批准、超出规定标准的接待费不予报销。三要切实杜绝小金库和转移至下属单位或企业报销。第三,要严禁不必要的出国考察和借出国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的行为,尤其是要严禁领导干部频繁出国考察。第四,要从严限定公车配置范围,大力推进公务用车市场化改革,大幅削减公务用车数量。除省部级领导干部外,一律不准配置专车或变相配置专车。目前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变相配置专车现象,亟须予以纠正。推进公务用车市场化,给予领导干部一定的补贴,但补贴数额一定要适度合理,普通地区以不超过领导干部工资的三分之一为宜,发达地区以不超过工资的四分之一为宜,因为过高的补贴同样会造成财政不必要的负担。一定要避免在公务用车改革中借改革之名为领导干部谋取不正当的过高补贴利益,造成更大的财政负担。

另外,建设节俭型政府,还要改革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杜绝高价采购;适当延长大件办公用品的使用周期,做到物尽其用;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尽力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严控行政事业单位脱离实际需要、贪大求奢而弃旧址择新址新建;等等。总之,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突出重点,多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学习论坛》杂志常务副主编

节约从我做起 篇9

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要让节约从自己做起。

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节约的东西有很多,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等等。一个懂得节约的人,他自身首先就有一个好的修养。节约,每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都该懂得节约的重要性。虽然一个人的节约看似无济于事,但是几十亿人的节约这之中的所节约下来的能源或者粮食是无法估量的。

让节约从自己做起,让我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节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只是一件小事,就比如我们随手关灯,控制用水量,一日三餐做到光盘行动……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就是我们节约的开始。不要一听到节约就想象要如何让如何的做,接着又思量着这些小小的节约太过于微小。可是当我们节约开始,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开始节约,以量积量,我们所节约下来的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听妈妈说以前我的爸爸就不是一个懂得节约的人,用电用水都大手大脚的。但是后来爸爸在妈妈的影响之下就渐渐改变了。妈妈是一个勤谨节约的楷模,在家里处处节约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家的节约是妈妈开始,接着改变了爸爸,当我出生后,在这种家庭的环境下,我自然的也养成了一个节约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篇10

在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勤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深入学习和贯彻《纲要》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宏扬这一传统美德。

节约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勤俭节约早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唐朝的一位宰相——魏征。在他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其十思中的一思就是勤俭节约。可见勤俭节约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勤俭办事是事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从厉行节约的晏婴到“一钱大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都为我们留下一份份忧苦万民、勤劳天下的珍贵遗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艰苦朴素的光辉事迹,更是彪炳千秋。中华民族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断繁衍、兴旺发达。勤俭节约还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方针,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说“要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正是这一方针,才使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医治了几十年战争的创伤,甩掉一穷二白的帽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勤俭节约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现一种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浪费的现象,在我们的学校里也是屡见不鲜,例如:水龙头中的长流水;教室、宿舍中人去灯不熄;教室外的垃圾桶里还可以用的书包、文具、还没有吃或者没有吃完的水果、点心、牛奶;在餐厅吃饭时,我们经常看见有人吃鸡蛋时把鸡蛋黄扔在一边,这是一种极其浪费的现象;餐厅里剩饭剩菜严重,我们吃饭应该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买多了浪费,这种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我们学校实行科学的统一配餐制度,学生吃饭自己装,一个月交的钱一样多。就此,勤俭节约教育更是势在必行。还有,每到暑假时候,毕业班的同学,把还可以穿的衣服当作垃圾丢到垃圾房里,高考一结束后,课本、考试材料随地可见。

1、勤俭节约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勤俭节 约真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而应该丢弃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西部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在学校学生向往有个学习的好环境,没有铺张,没有浪费,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勤俭节约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2、勤俭节约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勤俭是建立在“勤”与“俭”的结合上。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只有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两者相加,劳动者创造的成果才会越累越多,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反之,则是社会衰败,文明倒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多少人,贫困时勤俭节约,奋发有为,终于成就大事,又有多少人富贵时骄奢淫逸、声色犬马,使千万家财、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即使国家足够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勤俭节约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衡量标准之一。

3、勤俭节约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发展创意产业与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11

关键词:创意产业;节约型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08-03

一、创意产业: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上。这种新经济的最大魅力就是文化。人类开始进入了以知识和文化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一个新型产业——创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崛起。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有多种理解。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将创意产业正式界定为“源自个人创造,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设计、出版、软件、影视等13个行业。创意产业首先在英国兴起,在短短的几年迅速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力量。据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其中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从全球来看,创意经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浪潮席卷全球。很多国家已经把发展创意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之一。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更宣称“创意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

二、发展创意产业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推动作用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1.创意产业是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首选产业

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曾以模仿创新和技术跟踪为主,发挥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比较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大国。目前已有170多种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今天的成就基本上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上。龙头产业几乎全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如矿产、纺织、冶金、造纸、钢铁、化工、石化、建材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资源需求急剧增长,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专家估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资源枯竭和环境成本加大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矛盾最为突出。要在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新一轮的增长,我们就不可能继续走过去的老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创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到战略高度。创意产业立足于人的创造性的活动,资源消耗少而又无污染,高附加值具有高文化内涵,是文化、技术、艺术多产业相融合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上不依赖土地、石油等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也不会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在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有极大优势,是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首选产业。

2.节约型社会建设必须有创意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又能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创意产业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产业领域,而是能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影响着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但又以其关联性和渗透性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不仅自身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了玩具产业、食品产业、服装产业以及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发展,我国湖南三辰公司的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不仅形成了动漫品牌,而且开发除了横跨十几个行业的“蓝猫”系列产品,形成年收入7.5亿元的产业链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创意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情操陶冶,从而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其次,创意产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将成为消费的主要增长点,我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的源泉,庞大的市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又一优势。2005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销售总额为76亿元。有近5 000万游戏玩家,有近4亿的手机用户,目前这些市场大多被外国公司占据着,开发的潜力十分广阔。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许多城市已经将创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通过创意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最后,依靠创意产业的引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突破现有之“世界打工者”命运和身份定位,成为集强大的发明、设计、制造能力于一身的经济强国,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所以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有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经济学家罗默在1986年就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它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3.创意产业的出现是世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发展创意产业都是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转型。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已把制造业视为低层次、低效益产业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发达国家纷纷将文化产业作为本地区的发展重点,以文化大国自居的英国开始意识到创意产业的重要性,着力推动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重振经济,政府开始重视产业多元化发展,并将目光投向具有低消耗、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上。不仅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而且也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确立和巩固了自身的高端地位。美国、日本、芬兰、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远远高出其他产业的发展,其增长率几乎是其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一倍。他们的实证案例证明了创意产业对企业、城市、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的国内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方式的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发展创意产业既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也符合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

三、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

1.将创意产业发展纳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 篇12

1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粘土砖、粘土瓦的大量生产使用对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发达国家早已淘汰使用粘土砖作为建筑工程的墙体材料。我国人多地少, 但仍用粘土制砖作为墙体材料。推进墙体材料改革, 大力开发利用新型墙体材料, 是我国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综合利用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非粘土资源和废弃资源、再生资源, 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替代粘土砖, 可有效节约粘土资源、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并且, 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使用在技术和工艺上也已成熟, 应当大力鼓励支持发展, 促进墙体材料的革故鼎新, 将其纳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轨道。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国务院于1992年专门发文强调加快墙体材料改革。2005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 强调“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和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的城市, 要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 “在新型墙体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地区, 要禁止生产粘土砖”。形势的发展, 对我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提出了新的更为迫切的要求。

2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面临的主要难点和问题

多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在禁止、限制生产使用粘土砖的同时, 加大对新墙材发展的扶持力度, 把推进墙体材料改革、开发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作为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效果比较明显, 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得到了有效遏制,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的新墙材生产企业, 使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走在了前列。但还存在不少难点和问题:

2.1 从墙体材料产业结构来看,

目前仍有粘土砖瓦窑烧制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氟化物, 造成环境污染。

2.2 各地整治粘土砖瓦窑的要求和措施不

同, 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利用的情况不平衡, 特别是没有禁止广大的农村地区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 加上农民对实心粘土砖的使用习惯, 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和推广使用受到严重制约, 而政府对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扶持、激励措施不够,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缺乏社会认识和市场环境, 难以深化和普及。

2.3 规章虽然对生产和使用粘土砖瓦作了

局部区域的禁止、限制性规定, 但已不适应墙体材料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的需要。如在粘土砖瓦窑的整治中, 对关闭或者责令其停产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等。

2.4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建筑功能的改善和节能建筑的推广, 墙体材料在技术、性能、质量、档次、品种等方面已不适应发展要求, 急需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步伐。

2.5 有关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法律阶位较低,

政府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中的责任和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执法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等。

3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3.1 明确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条例第一条规定:

为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结合实际, 制定条例。

3.2 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加

强领导, 理顺关系。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领导, 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协调解决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3.3 加强宣传, 形成全社会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共识。

3.4 编制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

实行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管理。新型墙体材料, 是指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 具有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和能源等特性,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墙体材料。

3.5 制定和实施新型墙体材料标准。省建

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实施国家有关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标准和技术规范。需要制定本省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设计标准、施工技术规程和验收标准的, 由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和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组织起草、审批和发布。省新墙材工作机构应当协助做好相关工作。新型墙体材料必须符合产品标准, 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销售新型墙体材料应当提供该产品检验合格证和产品说明书。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生产、销售新型墙体材料的质量监督, 依法查处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在设计建筑工程时, 应当根据国家和本省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应用设计标准以及本条例规定, 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内容进行审查, 不符合规定的, 不得通过审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确需变更的, 应当经原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设计单位和审查机构同意。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要求, 对工程施工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情况进行监理。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工程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情况的监督, 依法查处违法设计、施工、监理的行为。

3.6 鼓励新型墙体材料的科技研发和应用。

3.7 分类禁止、限制粘土砖生产和使用。

3.8 征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推广和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3.9 规定法律责任, 保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贯彻实施。

4 条例立法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结构转变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型墙体材料的改革和应用, 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其他工作相比较, 虽然所处的具体领域不尽相同, 但是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 存在着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 都需要通过明确发展原则、加强政府领导、提高全民认识、制定产业政策、编制相关规划、鼓励科技研发、推动企业参与、依法监督管理、完善法制保障等措施, 来推动和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责任编辑:杨帆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结构转变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型墙体材料的改革和应用, 是其中的一个节点。以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为例, 结合立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谈谈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难点与解决路径的粗浅认识。

上一篇:初一数学学生论文下一篇:完整的网站推广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