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2024-10-14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共8篇)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篇1

节约型社会论文对建立建设节约型

社会的思考

节约型社会论文对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2007-02-10 16:48:59

节约型社会

要以节约型经济为基础

我不仅赞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和提法,而且十分赞成这句话:“中国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是曾培炎副总理的话。

构建节约型社会,要以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为基础。不以这些经济为基础,节约型社会是建立不起来的。因为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

如果我们把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作为一个主课题的话,那么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则无疑是它的子课题。

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很有针对性

我认为,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

第一,我们早就提出了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直到现在,增长方式的转变成效甚微。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约型的。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已经进入中后期了,但仔细观察,实际上是粗工业化、粗现代化。许多产品非常粗糙,而不精细。有数量而欠缺质量。1958年大跃进时追求的是钢产量1070万吨,实际上生产出来的是烧结铁,而且是靠几千万人上山大炼钢铁,砍伐森林实现的。现在当然不是这样了,我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3亿多吨,居世界第三位,成绩突出,但铁矿石绝大部分要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远距离进口,价格很高,消耗的资源、电力居高不下,而且许多高质量钢材还得靠进口。据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透露的数字,目前,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可见转变增长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喊空口号、说大话是实现不了的,必须采取措施,下苦工夫,扎扎实实地工作。

第二,我们的自然资源确实很紧张。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资源利用率不仅明显偏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而且许多资源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例如石油、铁矿石等进口比重近些年出现增长的趋势。而这些资源的世界市场价格,却又大幅度上涨。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以缓解这些矛盾。

第三,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状态,制约了增长方式的提升和转变。科学技术落后,并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

是长期的闭关自守、专制独裁体制,束缚了人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因为在四、五百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到清代以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专制独裁统治,才落在其他先进国家的后面。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技水平本应追赶上来。但因为实行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知识分子当作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看待,不断地搞政治运动,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结果适得其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市场化取向改革,重视了科学教育,重视了技术引进等等,才有所好转。总体上看,我国科技水平还落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有十五年左右,个别领域好一点,多数高新技术,如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差距更大。今后只有深化改革,创造更快地发展科学技术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努力,才有可能追赶上来。

第四,我国公众,整个社会风气,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意识严重缺失。大吃二喝,铺张浪费,比比皆是。而且普遍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节约是小气,以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该讲阔气,讲派头。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在一些人头脑里,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浪费可耻,变成了浪费光荣。整个社会每年浪费的物资相当惊人。生活上如此,生产经营上能好吗?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严重。因为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希望节约型社会概念提出以后,通过宣传教育、揭露批判,能把这个风气扭转过来。同时还要考虑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用法治手段,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构建节约型经济

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确实很高。特别是近十多年,每年的GDP增幅都在8%~9%以上。它促进了中国的崛起,引起世人的关注。这

当然是好事,应当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自己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生活的高消费来刺激和支撑这种高增长的。我们虽然成了世界工厂,同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源损耗最严重的国家。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把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研究,是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经济,使以后的经济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

中国不要再单纯追求GDP了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再单纯地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就很不理性、很不应当了。因为GDP这个指标,太简单了,不能反映其成本、代价、损失的补偿和耗费。长此下去,就会得不偿失了。何

况GDP这个指标的增长,也反映不了人民群众究竟得到了多大的实惠。

GDP的好处是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目前它已为国际社会认可。但这种对比带有虚幻性质。因为人家的GDP是在转变了增长方式条件下获得的GDP,而我们的GDP是在粗放经营下获得的GDP。人家的GDP包含的代价很小,而我们的GDP,包含的代价很大。单纯追求GDP,还会使我们的干部丧失清醒的头脑,“自欺欺人”。

现在既然我们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构建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明确提出了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那么,作为配套性举措,就应当不要再单纯地追求GDP了。应当追求实实在在的增长,实事求是的增长。这个实实在在的增长,应当是绿色GDP。

建设节约型经济的主体是企业

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那就必须明确,这个社会、这种经济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因为,我们的社

会主义社会必须以人为本,现代社会经济的细胞只能是企业。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大显身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顺理成章地提出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这些概念了。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约型经济的中间环节和必要步骤,使节约型经济真正得以实现。

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都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合理利用为特点,并且以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来支撑的。这方面由于我们刚刚起步,许多问题的解决要靠探索。

建议国家把环保

作为发展战略的内容

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只有经济发展战略。后来由于学者们的呼吁,才改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经济后面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现在我提议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 的后面,再加上环保的内容,把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更加重视起来。这样做的好处:⑴可以彻底纠正政府的短期行为;⑵有利于统领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使这种社会的构建逐步变为现实,因为和谐社会也好,节约型社会也罢,归根到底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⑶更加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⑷为了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都要制定构建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篇2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谓的节约型社会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最大化效益的使用,追求一个最大化的投入产出比,追求的是健康、持续、有序、高效的发展,这是他的实质内涵所指。据此我们的眼光就应该瞄准内涵所指的社会资源,应该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而不是单单盯住单一的自然资源这一狭隘的领域,由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应当体现在人之于、人之于自然和自然之于自然等三个层面。

一、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在社会资源中,人才是最重要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靠的就是人才,人力资源是改造、创新、发展社会的基本力量,是无可替代的;另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实体不断发展繁荣的原动力,而这一切都必须靠人才来实现。要想人尽其才,就必须具有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而能否给他们创建适宜的环境,就显得很关键。

要真正建设好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科学技术来完成。

一是要提高科学管理能力。一方面要有高效廉明的政府来保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市场主体的规范高效运行;另一方面要有适应市场发展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以确保在世界的大市场里不遭淘汰、发展、繁荣壮大。

二是要有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使资源持续发展,物尽其用。科学技术不但可以提伸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而且可以对未知的资源进行研发,创造新的效益。我们在保证环境不被污染、资源不被毁灭性开发的前提下,要保证物尽其用。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经济实体不培养人才、不好好地使用人才,那将是十分愚蠢的,也是没有希望的。相反就会出现活力无限、动力无限、生机勃勃的繁荣兴旺的景象,所以说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人才的浪费才是最大的浪费。

要保证人才不被荒废、不被流失,是讲究人才资源使用效益的核心,但还应该引进关键人才,带动和开启一大批人才的智力宝库,产生巨大的联动效应。

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有一个培养成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成本的严格控制,对于高校的资源应当充分提高其使用效益,防止闲置和浪费;二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防止脱节,尽管完成了培养过程,但很难使用,结果仍是一种浪费;三是防止人才外流到其他国家,减少或者杜绝那种他国廉价掠夺人才的现象。

如何使用人才,自有专门的专家去研究实施,包括专业技术、工商管理、公务员等类别,我想重点谈谈使用公权力的公务员这一块。公务员履行的是人民赋予的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具有非常关键的链接连锁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公权力的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究的核心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在于公权力的正确行使。

1.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之于人、人之于自然的配制和利用

这里要触及到人才配制的体制问题,就是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人才配制制度,以确保一心为公、管理能力强的人走到行使公权力的岗位;保证业务技术高精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走到充分发挥他们技术的技术岗位;保证有工商管理能力的人才真正经营公司管理等等。现在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随着大家想像中的市场经济概念,一窝蜂地涌去做所谓的“生意”、追逐金钱,但大多是低规格的重复建设,利用的是市场漏洞来赚取利润,利用的是原始资本的自然增值,例如土地价格被推波助澜走高后所形成的利差等,真正有创造性的高薪技术鲜有所见;要么是倒来倒去,反正中国的市场很大,总有他们倒腾的机会,如果长此以往,是根本无法承受得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洗礼的。我们从英国人胡润发布的《2006百富排行榜》上读出这样的信息:前10强无科技富豪,多在进行地产投资。接下来的福布斯富豪榜公布的数据也让人读出了这样的信息,尽管这是仅供参考的信息,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靠稀缺自然资源的自然增值、靠社会发展的自然增值而攫取财富,这是怎样的资源配制呢?足以引起上海市政坛震动的社保资金违规进入生产领域(主要是房地产),捧出的系列财富神话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该产业由于缺乏科技含量而唯以资金为堆积所具有的脆弱性。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他们的这种目前并未给社会造成多少负面影响的自发的逐利行为,但是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的深思: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才不是在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才能去创造子新的有竞争力的价值源泉,而是去瞎倒腾那些小小区域的利润呢?为什么大多数所谓的财富英豪使用的是政策的漏洞、自然资源的自然增值呢?比如最近由上海社保案所牵出的相关财富神话,都是虚幻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并不是惟一的,类似的情况肯定还有,只是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就必须保证能够得到严格的实施。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任人唯亲、任人唯帮派、任人唯心腹,包括政府等无关人员无端干预经济实体的人员治理结构等现象比比皆是,这是严重破坏人才的市场经济配置规律,给发展生产、推进社会进步带来阻碍的行为,应该铲除掉。

还有很多人,想方设法都想到其他发达的国家去获取绿卡,难道是他们不爱国吗?非也!他们是在寻找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稳定、宽松的环境。同时这也是它国搞人才掠夺的一种方式,试想在国内花了多大的成本才把他们培养成人,但一下子就流失到他国去为其他人服务了,我们难道就可以不计算这里边已经投入的高额成本和未来潜在的巨大的创造吗?不能闭关自守、不能干涉公民的自由选择权,这是肯定的,但是其他有没有值得自己深刻检讨的地方呢?毫无质疑,问题还很多,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回避现存的弊端。我们要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留住或者唤回一个关键技术人才,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带着这样的思想去珍爱人才,就创造了新的希望。

由此看来,对人力资源正确使用的政策、社会引导和控制力度还是不够的,人才的浪费是惊人的。

2. 公权力的正确、充分使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保证

首先,公权力的基本职能就是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所以它必须得正确使用,不然就会发生连锁的不良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就必须用公权力消除垄断经营、地域保护、无序竞争等破坏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障碍。所以只有保证公权力的充分发挥,才能保证有一个公平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才能保证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

其次,公权力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孵化器。现在有很多地方在大张旗鼓地讲“软环境就是生产力”,这一说法有它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充分说明了公权力在优化资源配制中的重要作用。试想一想,如果行使公权力者,能够充分发挥主管能动性、完整地行使其管理职能,肯定就会形成一个吸引外来投资者的良好环境;与此相反,不但增加了外来投资者的进驻成本和运营成本,更主要的是无序的环境让人望而却步、引不来投资,本地资源也就得不到深入、有效、持续的开发利用,要么处于沉睡状态、要么在低效运转、要么被毁灭性短期使用,这样所造成的损失浪费是惊人的,但这种现象并不能触动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地方政府领导的麻痹、麻木的思想,无法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同时可以看出,上述说法显得有些可悲,悲就悲在充分说明了公权力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多么大的差距,把本职的份内工作提到了如此高的地步来强调,确实有些失却履职公权力者的颜面,应该说“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就是本职工作”。

我们必须认识到,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正确、完全行使公权力的自然结果;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摇篮和孵化器,哪儿的环境好,那里的市场经济就会发达,人们就会安居乐业,就会创造并享受一种高品质的生活。

再有,就是必须铲除化公权力为私用的市场经济的毒瘤。生意人为寻求保护、手握公权力的人想得到享受,成就了官商勾结的基础;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监督的缺失提供了官商勾结的条件,于是官和商相互渗透、勾结的社会丑恶现象就适时而生。其实他们是在浪费巨大社会的资源以满足极少人的私利,各自耗费的是一小部分,但为了这一小部分所造成的损失浪费是惊人的,严重破坏了劳动分配的公正性原则,不但有可以实际计算出来的,而且更多的是间接的、潜在的、滞后的,比如对投资环境的破坏、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毁灭性开采、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等等。

公权力的滥用,不仅会造成经济的损失,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损失,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阻碍,其损失是无法计算的。

实行问责终身制,避免短期行为的巨大浪费。短期行为,并不直接表现出违纪违法的特征,但其危害是很大的,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浪费,因为它缺乏长远周全的规划、前后脱节,大量的资源也就处于短命夭折状态,比如修了没几年的建筑紧接着就因规划的改变而拆了、大量的投资因为形势的变化就无人问津了或者根本无法继续利用了、后届领导的风格与前届的迥然不同,于是很多东西就推倒重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就在于短期行为效应,没有终身问责追究制,很多领导踩在表面暂时的辉煌成绩上不断升迁,至于身后留下的那些无用但无过的事项则不会对他造成丝毫的不利影响。

最后,要真正落实好对公权力的监督,避免浪费。上面说到了履职不充分、错误的浪费也应该交叉包含在这里,但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政绩工程的浪费,这不是一种化公为私的违法犯罪行为,它是一种在看似冠冕堂皇下的无畏浪费,是一种个人或领导班子的邀功请赏式的浪费。这种行为,一无是处,实质是以浪费社会资源来赚取政治资本。虽然显得隐蔽些,但多不为人所齿。不断有新闻媒体报道,有些地方的政府为了修建所谓的城市形象工程,搞得负债累累,被债权人告上法庭,这种浪费到底该谁来买单呢?结果还是纳税人的钱,因为政府不会直接创造利润的。

公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随时都会盯着权利的使用效果,因此公权力的行为后果会产生很大的示范效应。

三、结构性浪费是巨大的浪费

缺乏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收,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既有条条上的、也有块块上的,总的突出变现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浪费,结构性浪费的表现是各自在低效益的状况下运行、大量闲置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比如影响很大、很典型的江苏的铁本事件、内蒙的火电厂事件。结构性浪费,有其地方政府追求本地产值的牵拉因素,更重要的是缺乏全国的统一调控;在某一区域就是缺乏区域调控,比如省(市)、地级市一级等。

对此我想有两点可以做。

一是做好规划、调控。涉及重大资源利用、重大资金支出要立项逐级报批审核,相关部门工作要有全局观、有连续性,切实做好宏观调控、布好点,引导到资源优化配制、效益为先的路子上来,避免一届领导一个样、一个理由一个样等不连续、不科学的做法。有许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缺乏科学论证,实施的结果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比如一些三番五次调节而保留下来的评估、达标活动,只注重了其个体必须满足的硬件、软件要求,而忽视了从全局着眼的通盘考虑、忽视了整体结构的最优性结果造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重复性浪费,但局中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二是对资源的充分共用、共享。追求大而全,是很多单位的通常做法,因为这样好办事、不求人,显得财大气粗。你有、我有、他也得有,实际使用率却很低,大都成了摆设,由此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我想是可以成立一种共用、共享的实物(信息)中心,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同时节约很多购置费用。

现在扩招后的高校,正处于大规模的扩建中,很多已经是负债累累了。扩建诚然有其必要性的一面,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恐怕是不容乐观的,我担心有一天高校会走国企的老路,即破产、重组。

结构性浪费比较隐蔽,没有什么评判的标准,一般也不会追究到某一个人的责任,所以有着一种“慢性病”的味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然就会走上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必须花大力气、牺牲高成本投入才能扭转的不利局面。

四、预算的严肃性是对财政资金支出的一种硬性约束,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制度

来自纳税人的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管好、用好这些财政资金,是对纳税人负责、是对国家负责,因此必须强调预算的严肃性,保证最大化使用有限的财政资金。

预算的制定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现资金流向与资源良好配比、资金规模与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现在有很多地方表现出预算的随意性,下一级千方百计向上一级争资金、争项目,甚至有许多不顾客观事实和条件的谎报、瞒报情况,但实质上又很难发挥出所争到的资金的应有效益,大凡只要资金到手,自己的“家”就好当了,随意支配而不计较效益的情况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向来缺乏可靠的资金使用效益的后续监督的体制,确保了不会有人被问责追究,因而这种争资金的方法也就长年被发扬光大地被沿用。

在预算的使用过程中,要对所谓的机动部分严加控制和实施严格的事后效益考核制,避免一把手的“拍脑袋”工程。预算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应付许多突发意外事件,本无可厚非,但很多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上面,尤其是在特定项目或者某一时段期末结余额较大的情况下,表现出了突击花钱、乱花钱、搞政绩工程等现象。

在整个预算的确定、使用和决算的过程中,人大应该切实负起监督职责,必须制定一套可以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办法,不放马后炮,要做事前诸葛亮,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避免很多东西积重难返。

必须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独立公正的评估制度,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都要介入,全程接受全民的监督,把综合评估的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构成要素。

政府预算的执行与公权力是紧密相连的,是权力实施后的数字化表现,其结果的影响将是深远和巨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到公正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市场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利益得失、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政府的权威和信任……,因而必须保证它的客观真实、高效、不被个人或小集体非法侵占、不被合法合情合理外衣掩盖下的无谓消耗。

五、对企业的诊治

企业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主体的重中之重,是产生产值、利润的最重要的载体,企业的运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大部分社会资源的使用效果,因而保证和促使企业高效运作是每一个人的职责。

作为企业自身来说,应该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规范运作,树立和落实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思想,狠抓产品开发、强化成本和市场的管理,把企业维持在具有强的竞争力、良性运行的状态。

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我想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企业进行诊治,深入其内部探知阻扰发展的问题的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指导实施,以求落到实处,产生明显的效益。

这种机构可以是社会中介组织,或者形成由政府组织专家为企业无偿服务的长效机制,但我想这一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参与和指导,以有效地解决企业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按理说,企业的种种问题都是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管理者和市场的裁决者来解决的,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特殊阶段,还得更多地依靠政府来调节(解)外部环境,作为一个过渡,最后待市场经济环境完全形成之后,才能完全淡化政府的具体参与运作。

六、树立、鼓励“从小事做起”的全民节约意识行为

今年8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引用的有关数字为: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变现为消费超标严重、消费随意性大、效率低下且浪费严重。这些数字和现象是触目惊心的,是一种软性的巨大浪费,是消费观念落后、预算管理软弱、公权力滥用的综合变现,有必要强化综合管理,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

建立全民节约意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是实施实际的节约行为,改变粗放、不计成本的浪费行为。比如随手关灯、关水,废水的循环利用,办公室纸张的反复使用、尽量使用无纸网上办公等等。

我们要在全社会掀起“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节俭光荣、浪费可耻”、“少花一分钱、建设大世界”、“节约就在你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等的宣传教育,重新拾起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优良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现在的条件好了,很多孩子丢掉了很多许多优良传统,因此诸如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尤其要从娃娃身上抓起,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把节约勤俭的意识培育在根子里。

曾经读过一篇《一个节约起来的富裕之家》的文章,故事讲的是美国的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家庭,该家庭的家庭主妇,精打细算,想了很多方法来安排开支,非但没有影响平常的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个家庭几年之后,相对于同等收入的家庭来说,显得异常富有,别人大惑不解地问她的缘由,她说“这是我节约起来的一个富裕之家”。这就是节约的效果,一个家庭是这样,千万个家庭就将汇成更大的富裕的世界。

另外,我们应该向日本多学习一些,探究这样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强国?他们是如何依靠人力资源、依靠科技强大起来的?他们是如何再战后废墟的国土上,以“小气+吝啬”的行为方式而节约积累起来那样一个强盛的国家的?

二是,鼓励人人都来找问题、想办法。找到跑冒滴漏的地方,再想办法堵上,也是节约的另一个方面的同向含义;还要鼓励人人都来出点子、想办法,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例如技术革新、新发明创造、工艺改革等等,要不拘形式、遍地开花,只要有益的,都可以鼓励、利用。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地方可以使用标准定额管理办法,据此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引导节约行为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节约节约型社会现代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张,把节约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节约不仅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概念,而且是具有丰富和深刻理性内涵的哲学范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理性解读和思考

节约是合成词,在一般意义上指人和物的关系。节是节省、节俭,节制;约是约束、简约、克制。节约本意指人对财富、资源以及人力的支配、使用和消耗要有节制和约束,要适度和适当,要追求合理性、合目的性,不能随意、任意和盲目。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理性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约概念产生的原始根源在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理性的生成。人的自然本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盲目、无意识、无目的,没有对行为后果的估计和预想,只凭借本能去实现和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人的类本性则不断节制和约束人的自然本能,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人类在支配和消费财富资源时,必须以资源财富的有限性、稀缺性为前提,才有自我节制约束和互相节制约束。因此,提倡节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合理的,合人性的。

第二,节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根源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愿望要求。如果我们把人类所创造的财富资源(包括已经形成的创造能力)定义为A,把所消耗和消费的资源财富(包括预期的消费和消耗)定义为B,那么,我们必须明确地意识到,在任何情况下,A都必须大于B,即我们所消耗消费的财富和资源的数量规模都必须小于所创造和开发的财富和资源的数量规模。只有如此,人类以及个体才有生存的保障,国家和社会才有发展进步的基础。反之,如果A=B,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如果A小于B,那就预示着将要发生灾难性的结局。因此,节约是人类社会和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群体生存和延续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作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规范。

第三,节约根源于人类创造力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对立。从人类不断发展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力、开发力是无限的。人类有能力创造出满足自己生存延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找到对那些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资源。然而,从当代人或者可以预见的一两代人的实际状况来看,人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无疑又是有限的,资源、财富、创造力、创造的途径手段对象等都有限。因此,解决这种有限无限矛盾的唯一手段就是节约。节制约束自己对财富和资源的消耗和消费,以求得这种有限无限矛盾的缓解和暂时的平衡,使人类社会尽可能从容地面对自身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以更加理性和人性化的姿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处。

第四,节约根源于人类求善抑恶的道德追求。道德不仅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也规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必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人以外的其他物种和种类,必须在有节制、有约束的状态下从自然界攫取资源,有节制、有约束地消耗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物是人创造的,是人的生命过程的转换形态,是人的体力智力活动的凝结。敬物就是敬人,珍惜财富资源,就是对人的创造活动的珍惜尊重,就是具体展示人类求善求真的一种道德要求和道德本性。因此,在道德层面上,节约就是美、真、善,挥霍浪费就是丑、假、恶。节约是人的扬善抑恶、求真求美的道德本性在经济运行和生活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节约和节约型社会的时代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实证分析

不同时代对节约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阶段,节约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以传统社会对节约范畴的理解作为参照,描述和分析节约概念时代涵义和基本特征。

第一,传统社会理解的节约主要是针对生活消费领域的节制和约束,一般被理解和解释为日常生活中的省吃俭用、因陋就简、满足现状、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而当今时代的节约主要指社会生产领域,对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的节制和约束。从宏观意义上讲,生产领域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生产领域的浪费是最严重的浪费。理性的社会只能在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效益和效率,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创造和积累财富,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提倡节约,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传统意义上关注生产领域的节约主要是关注生产过程的节约,如尽量减少人力物力成本的投入和消耗,强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财富。而现代意义上关注节约是比生产过程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决策领域。当今时代,或者由于随意性、头脑发热、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违背科学、违背规律等导致盲目冒进;或者由于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目光短浅等而导致坐失良机,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甚至重大失误,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损失和严重浪费。

第三,传统意义上的节约主要指社会成员对个人财富消费行为的节制和约束,而现代意义上的节约则主要是节制约束国家政府和权力阶层对公共财富资源的使用支配,强调对公共财富资源支配、使用、消耗的合法性、合理性,关注其支配使用的效益和效率以及公正和公平的状况。节约公共财富资源不仅是对权利和权力所有者——人民的尊重和敬畏,对权力执掌者——人民公仆个人良心和政治道德的拷问,而且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领域节制、制约和约束公共权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当代社会对公共财富资源的节约必须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意义上去理解和诠释,才能够更加贴切准确地体现节约范畴的时代内涵。

第四,传统意义上的节约主要指对生活消费资料的节约,是狭义的节约,而从现代意义上理解节约则是广义上的节约,包括对资源、能源、环境、生态、人力、时间等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在开发利用消耗方面的节制和约束。

因此,我们把21世纪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描述概括为:保持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社会生产和经营的集约化,生活消费的合理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以及政治清明和权力运作的廉洁高效等。其实证分析如下:

第一,节约型社会的生产和经济

运行追求集约型的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先进的管理手段,通过规模经营,节约投资、资源、人力,以较低的消耗和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和较好的效益,通过综合协调和科学决策,尽量减少和避免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杜绝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架子工程,半截子工程等。这种经济运行和增长的模式,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出较多的、可资利用的社会财富,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逐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经济运行模式是集约型的发展和增长模式,节约就是在生产领域追求集约和集约化的经营。

第二,节约型社会的决策追求政府和社会管理机关以及决策部门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模式。国家和社会管理决策的成本要降低,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和效率要提高,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现代社会运行节奏快、风险大,如果能够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特别是避免重大失误,那就是最大的节约;如果能够不失时机,抓住一切有利的机遇,果断决策,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就是最大的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是追求节约型的政治,塑造节约型的政府,建设节约型的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约型社会的权力阶层、党政官员群体必须清正廉洁、廉政勤政,其个人财产的来源和数目应该能够接受法律和公众监督,其公众形象应该值得信赖托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力阶层和官员群体如果能够作到不事奢华,求真务实,奉公敬业,那就是最大和最有效的节制;如果执政党和政府能够自觉作到取信于民,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施爱于民,就是最大和最有效的自我约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是执政和施政主体方面能够自觉作到自我节制、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和消费概念,而是政治上的要求、法律上的规范,更是道德境界上的追求。

第四,节约型社会追求文明节俭、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消费方式。在当今时代提倡节约消费,不等于提倡禁欲主义;反对奢侈浪费不等于反对和抑制正常合理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消费已经从过去的生存型消费逐渐演变为集学习、发展、休闲、娱乐和享受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方式。不论层次和水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消费都应该遵循科学理性的原则,做到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瞻前顾后,合理安排,统筹考虑,留有余地,以防不测,有备于不时之需等。对于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指导消费的理念,永远不会失去其意义和价值。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经济学家们在这个原理中所讲的“消费”,只能是局限于公民对个人所拥有的、合法财富的消费,而绝对不能笼统地包括和涵盖权力阶层、党政官员群体对公共财富(主要指国家财政资金、税收,党政机关的行政经费,国有公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利润、收费、罚没款项、公共事业建设项目投资等)的消费,即公款消费。节约型社会,必须坚决杜绝和彻底根除腐败赖以滋生的消费土壤和条件,杜绝以“拉动经济”为借口的公共财富私人消费行为。否则,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想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关于实现现代化的途径问题,我们曾经有过多种战略层面的思考和选择。但如果不改变目前生产领域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不改变决策领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降低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成本,不能有效遏止权力阶层的贪污腐败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历史和现实都已充分证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必然和唯一的现实选择。

第一,基本和现实的国情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主要指标在世界上几乎都是位居后列。按照中国的国情,我们的现代化只能是适度发展,适度繁荣,适度消费,适度享乐。必须以生产、创造和节约三个因素的实际状况来决定消费水准和对消费的期望值,必须用节约的观念和理念来统领人们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追求。因此,节约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必要手段。

第二,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格局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立足于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把实现现代化的命脉所系和关键要素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够过分依赖外部世界。不管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和通过本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来实现现代化。在加紧寻找可替代资源的同时,努力降低消耗,探索以保护生态和不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为标志的循环经济模式。因此,当今的世界格局决定中国必须按照节约型的模式和思路来谋求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是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论是先富裕起来的阶层还是尚未脱贫致富的人群,都必须把节约作为劳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的基本准则。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扶贫济困,脱贫致富,所有这些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措施途径都决定必须提倡和树立节约观念和价值理念。

第四,执政党的宗旨和追求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选择节约型社会的模式。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和本色,也是我们党始终追求的价值信念。执政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只有努力倡导节约的观念和理念,作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厉行节约,抵制和克服铺张排场、奢侈浪费的陋习,才能够永远保持共产党艰苦奋斗的本色,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执政党保持自身本色的必然要求,是执政党意志和意图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体现。

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4

 联系实际谈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代学生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怎样履行自己的义

务,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谈建设节约型社会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就是要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首先,人均资源相对较少是我国突出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的发展必须实施以依靠本国资源为主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国内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而,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种类比较齐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均资源量少,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质资源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也不理想。多年来资源开发强度高,后备资源不足,加之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资源供应的紧缺。其次,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我国不仅存在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还非常低。这种低下表现在资源开采、资源加工、资源回收和资源循环等生产、生活消费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另外,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少,但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多数城市供水跑冒损失超过20%。矿产资源回收率低,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煤炭综合回收率为30%,其中小型煤矿仅为10%~15%,大量尾矿资源浪费。由于技术落后,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23%,内河船舶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由于设计不合理,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气候相近国家的2倍至3倍。最后,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由于我国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远远低于开采量的增长,开采量的增长又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形成了倒逼资源强度开发。但由于过去建设的矿山陆续进入“老年期”和“衰竭期”,资源产能大幅度下降,有的资源型城市所依靠的矿山又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资源的供给出现了紧缺,甚至“断层”。这一切,使煤炭、石油、钢铁、铜、铝等重要资源需求增长呈指数型曲线上升。为了平衡供需,2003年以来,铁矿石、石油、钢、氧化铝等资源性物资进口大幅度增长,我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明显升高,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映;不仅进口价格高速攀升,铁矿石价格一年上涨70%,运费上涨150%,而且被一些反华势力所利用,借口制造“中国威胁论”。因此,必须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所以,党中央作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不仅充分考虑了我国人均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在于:建设资源节约型,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当以身作则,遏制奢侈之风,杜绝奢侈行为,鼓励合理消费,提倡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要想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1)要端正消费观念。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辅相成和内在统一的关系。鼓励消费并不是无节制地制造消费,更不是奢侈浪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而人们消费的“度”就在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有的又是不可再生的,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人类必须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加以必要的、合理的节制。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和浪费之风。(2)要提倡文明消费。正常消费,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是随着生产和科技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不能“过度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不是不要人们消费,更不是要求人们压缩必要的消费和反对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是提倡合理的、正当的消费,实行文明消费。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不良消费习俗,如饮食摆阔,大量浪费,肆意斗富,挥金如土,无节制地盲目追求高标准、超豪华等。文明消费是要把生活消费控制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最大效用”上。应从每一个人做起,在生活领域实行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材等,真正体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5

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力求尽快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做到“五个依靠”:

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都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节约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强管理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节约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十分落后,这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重点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四靠调整,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比重偏大,这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必须注重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工。

建设节约型社会倡议书 篇6

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物品。建设节约型家庭,让文明节俭的家风代代相传。

爸爸的倡议:学习节约的知识,研究节约的方法,掌握节约的技术,使用节约的产品,重视节约,乐于节约,还得善于节约。时代不同了,节约也得讲科学,节约型社会就是学习型社会,活到老,学到老,节约到老。

乐乐的倡议:不但自己要节约,还得当好节约志愿者,宣传节约知识,推广节约技能,动员家家节约,人人节约;对节约的好人好事要表扬,对不节约的现象得批评,树新风,立正气,营造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氛围。

全家的倡议:开展“节约金点子,咱家大征集”活动,节约知识、节约方法、节约窍门、节约建议、节约新闻、节约故事、节约产品、节约设备、节约宣传画、节约文学作品、表扬节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批评不节约现象,凡是与节约有关的内容,都是我们征集的范围。

我们将通过BTV—7“快乐生活一点通”节目,向广大电视观众展示征集内容,同时向有关部门推荐,使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点子。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邀请观众代表和我们一起评选,选出“金点子”、“银点子”,赠送咱家的纪念品。

节约,从咱家做起,您也参加吧!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乐乐

浅议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7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 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构建节约型社会,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 调整产业结构, 已成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四个角度阐述了节约型社会内容及意义。

1 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 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 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 (或用可再生资源) , 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 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 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 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 必须统筹兼顾, 不能片面理解。

2 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2.1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解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 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 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是日本的11.5倍, 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 是美国的4.3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造成这种局面,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技术、资金、管理等诸多因素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经有关部门预测, 将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 目前我国的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倘若整个社会都能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资源能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是可以逐渐缓解的。

2.2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行开源节流, 不失为一副“良药”。建设节约型社会, 即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流通领域的损失, 制定节约方面的法律等等。具体地说, 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提高采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要提高运输效率, 减少运输环节的损耗;要倡导节约型消费, 减少奢侈浪费, 例如商家减少商品包装, 节约包装材料;餐饮业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节约木材资源;要出台《商品包装法》、《工业用水标准》等法律,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工业用水的标准。

2.3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只有通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才能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因为节约型社会能从观念、法律、经济等方面入手, 取得实效。观念上, 提高节约认识, 传授节约知识, 提高节约能力, 养成节约习惯;法律上, 奖励节约, 处罚浪费;经济上, 充分利用市场的杠杆作用, 制约浪费, 如加大奢侈消费方面的税金, 遏制高消费, 提高水价, 增强节水意识, 改变浪费的不良习惯。

2.4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减少污染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根治污染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能节约生活用水, 企业能提高节水技术, 就能既节约水资源, 又减少污水排放量;如果我们注重污水处理建设, 就能既实现废水的回收利用, 又改善污水水质;如果我们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循环经济, 就能既实现经济效益, 又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

3.1 推行节约型生产模式

推行节约型生产模式, 就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 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 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 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 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 促进提高资源的开采率, 和支持企业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与换代, 使采矿业与制造业能尽快转换到节约资源的新的技术轨道上进行生产。

3.2 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其中, 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方面: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 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 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

3.3 发展节约方面的科学技术, 着力培养专业人才

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继续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 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

3.4 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资源回收利用要从具体事情抓起, 大力推广物资回收、垃圾分类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据统计, 全国每年约有1400万吨废纸没有用起来, 若回收利用, 不仅能生产1120万吨好纸, 还可以少砍2亿多棵马尾松。因此, 资源回收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

3.5 推进节水建设

3.5.1 加大节约工业用水力度。

3.5.2 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 循环利用污水和废水。

3.5.3 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 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 尤其是节水型家用设备。

3.5.4 加强供水管道的检漏工作, 减少不必要损失。

3.5.5 采取经济措施是促进节约用水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5.6 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3.5.7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 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强海水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3.6 建设节约型农业

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加强乡镇企业节约生产工作。

4 结论

总之, 无论是做一名节约的公民, 还是打造节约型企业, 对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从自身做起,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国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前进.2006年02期;24-25

[2]刘振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1期;9-10

[3]陈永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北方经贸.2006年03期.7-9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篇8

要围绕“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支持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领域节能、节水和降耗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自主创新或引进技术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着力培植光电子产品、软件、新药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使我省传统的资源型产业达到国家所确定的节水、节能、降耗的目标,不断推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以推动与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节约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一是努力研究与开发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关键技术,如玉米深加工上、下游产品链的延伸与废物的再利用技术;肉类加工产业的副产品如骨胶、皮革再加工的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的绿色设计技术及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研究与开发;可与上述主导产业相链接的相关产业的开发研究与设计。二是循环经济发展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吉林省主导产业循环经济结构设计、产业链条延伸及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的开发;不同类型与规模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或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及规划的研究与建设;以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平台,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要搞好节约资源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示范。近期应对我省资源领域的主要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加大投入,争取“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示范。重点应对我省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原材料节约等方面进行技术开发,重点突破一批资源节约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若干示范性工程。

要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再利用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工程建设。本领域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包括:一是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和再利用技术: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与设备,切实可行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发电、菌肥以及绿色建材生产技术等)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三是包括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对各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系列废旧物资的再利用技术,并逐步促进其产业化。四是研究与开发农作物秸秆(重点是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

要努力构建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技支撑体系。首先,应进一步整合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技资源,建立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要制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规划,着力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平台。按全省的统一要求,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制定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规划,并把其主要内容纳入《吉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中。为了更好地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突出科技进步的作用,应尽快地建立推动节约型社会的技术平台。第三,组织实施节约型社会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专项。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重点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资源节约型产品、再生资源利用产品和发展一批相关的特色产业。

上一篇:审计报告案例习题下一篇:发说说搞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