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共9篇)
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1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要看到,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这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节约型社会是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应用写作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节约型社会与“勤俭建国”
节约型社会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基于此,必须着眼于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资源、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把节约资源纳入经济转换方式的重要内容,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让每个人羞于浪费、不敢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只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过去我国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要打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另外,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经济运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退化、恶化严重。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转变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要的一步。最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我国正在积极实行资源的“走出去”战略,但是对于重要资源特别是粮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战略性资源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如果依赖进口,就会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只有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有国家的长足发展。
编辑本段措施
温家宝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第一条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二条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三条 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第四条 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第五条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着力点
第一点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要求真务实,居安思危,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从今天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地、节材等具体工作做起,让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第二点 二是加大调控和监管力度,杜绝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顽症”。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没有看到资源的无端消耗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消极后果。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于企业行为要积极引导和规范,对于政府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改变唯GDP的政绩考核体系,把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列入监督考核内容。
第三点 三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
业加以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
生产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力争用信息技术降低对
能源的消耗。四是大力扶持环保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根
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产业潜力巨大,不仅能回收废弃物,减
少污染,它的产值巨大,还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劳动及就业。环保
产业只是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着手建立循环经济
体制。循环经济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
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
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我们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着手
建立支撑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公众体系,促进
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循环经济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发挥重大作用。
第四点 其他相关条件建设节约型社会,还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以
科技进步带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
范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
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
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
不遗余力地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能源开发的速度。完善法律法规,创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机制。要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资源产权权益,这样才有人对资源负起责任,才能尽量发挥资源的效益。要完善《节能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法规,加大实施力度,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者依法惩处。建立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根据资源的承载能力来配置资源。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还要建立健全民众的监督机制,让制度成为资源节约的有力保证。
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后,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便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业已取得可喜的进步与成效。然而, 就现阶段而言, 自身资源拥有量相对匮乏、资源对外依赖性强及节约意识较为薄弱等因素的存在, 仍制约着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目前而言, 国内一些区域 (如成都、宁波、天津等地) 已开始尝试性地就如何建立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但其系统性和可资应用性仍嫌不够, 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套较为系统权威的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已有的评价多仅围绕某一产业或某种资源展开。叶蔚等 (2006) 从动态和静态两个部分创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主要考虑了节能、节水、节地3个可操作性强的方面, 并将具体指标与产值相联, 而且考虑到了所有的指标都能可以通过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进行计算, 具备一定程度的简明性和适用性[1]。黑龙江省统计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 亦曾建立起一套包括三大类指标在内的, 适用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跟踪监测和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统计报表制度。周永章, 陈杰 (2006) 共选用了包括减量化指标、再使用再循环指标、节约支撑能力指标及资源禀赋指标与弹性系数等4个领域的指标, 对广东省节约水平现状进行评价[2];其指标体系框架内容覆盖面较广, 因而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但在对数据的处理方面, 只是将广东省相关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简单的横向比较, 并未对其成因及不足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分析, 在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方面仍略显不足。本文拟以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立足点, 在充分考虑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可信度及其权威性的基础之上,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对我国省域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1 我国省域节约型社会建设现状的总体评价
区域节约型社会构建现状的评价问题所涉及到的环节很多, 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其内涵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系统评价得以成功的根本保证, 因此, 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根据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要求, 基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结合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 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区域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各个方面, 能够较为科学合理地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和建设目标。
(2) 简明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力求简单明了, 应选择那些概括性强、所代表的信息量大, 信息可取性较强, 资料获取可行性较高的指标, 使指标体系较为简洁明晰。
(3) 动态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系统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 所选的指标应能够综合反映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动态发展状况, 且设计时应考虑可比性, 便于进行跟踪分析与比较研究。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充分认识节约型社会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依据上述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尤其是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和权威性 (所有指标的数值均可通过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资料获得或计算得出) , 借鉴已有的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本文拟从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4个操作性较强的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上述4个层面, 其中, 节能层面选取了3个具代表性的指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节水层面选取了两个具代表性的指标: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节地层面囿于数据的可得性仅选取了一个具代表性的指标:万元GDP建设用地面积;资源综合利用层面的相关指标则分别从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及生活垃圾处理等4个方面选取, 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SO2排放达标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3 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介绍
用于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在已有的多数文献中, 大多是利用德尔菲法等主观法来对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行评价或赋权,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取的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择采用因子分析法, 通过使用SPSS软件的客观赋权, 来进行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因子分析是指用较少的公共因子 (综合因子) 的线性函数关系和特定的因子之和来表示原观变量, 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依赖性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3]。其基本思路是, 在处理多指标构成的问题时候, 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变量分组, 使得组内相关性较高而组间相关性较低, 每组变量所代表的一个基本结构即为公共因子。这样便可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表示每一个分量, 并且要求各因子之间互相独立, 进而达到消除指标间信息重叠、降维的目的。
1.4 评价过程简介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及《中国国家统计局专题统计数据之环境统计数据2005》中相关统计数据 (限于篇幅略) ,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 可对我国各省 (市) 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水平做出分析与评价, 受数据可得性等因素制约, 本研究未包括西藏藏族自治区。
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并实施标准化变换后, 发现各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 因而有进行因子分析的必要性。利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亦表明 (如表1所示) , 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622, 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显著性水平为0.000, 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是合适的。
运用SPSS进行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经varimax (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旋转后前5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已达93.956% (远高于85%) , 其中Z1、Z2、Z3、Z4、Z5 (分别代表第1~5个因子) 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8.24%、23.464%、19.576%、11.505%、11.071%, 特征值均大于1。故可将这5个因子确定为所需提取的5个公共因子, 由此可写出综合因子Z综的评价公式:
Z综=
经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如表2所示, 可以直观看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3个反映节能状况的指标在公因子Z1上载荷的绝对值最大, 且与其显著正相关, 故可以将公因子Z1命名为节能因子, 通过该因子得分状况可大致反映各地区的节能现状;而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等反映节水状况的两个指标在公因子Z2上载荷的绝对值最大, 且与其显著正相关, 故可将公因子Z2命名为节水因子, 通过该因子得分状况可反映各地区节水效率的高低。万元GDP建设用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SO2排放达标率等3个指标在公因子Z3上载荷的绝对值最大, 且与其显著正相关, 故可将公因子Z3命名为节地及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因子, 通过该因子得分状况可反映各地区节地及废水废气综合利用效率的高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在公因子Z4上载荷的绝对值最大, 且与其显著正相关, 故可将公因子Z4命名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因子, 通过该因子得分状况可反映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效率的高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在公因子Z5上载荷的绝对值最大, 且与其显著正相关, 故可将公因子Z5命名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因子, 通过该因子得分状况可反映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的高低。
由此可进一步计算得出各地区在主因子1、2、3、4、5上的得分状况, 及综合因子的得分, 如表3所示。
2 评价结果的聚类分析
基于上述评价结果, 可对福建省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解读。为了对所得结果进行更为深入地分析, 我们进一步使用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 (Cluster Analysis) 来达成目的。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 由于在所研究的统计总体中, 各样品或指标 (变量) 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 (亲疏关系) , 因此可以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 具体找到一些能够度量其相似程度的统计量, 并依据这些统计量完成事物的聚类分析。具体方法是, 按样品或指标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 把一些相似程度大的单位聚合为一类, 把另外一些彼此相似程度较大的单位聚合在另一类, 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 直到把所有单位都聚合完毕, 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出来, 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即按照样本间的距离和相似系数, 把相近样本归为一类, 然后再逐步合并, 直到所有样本合并为一个大类为止。最后再把整个分类系统绘成一张分类图谱, 根据图谱描述的情况, 完成对事物的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 可以恰当地对样本进行分类, 避免了主观分类的随意性。运用这一方法, 可按照甘肃省各市州人口环境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值对其进行分类。
运用分层聚类分析法 (Hierarchical Cluster) , 进行Q型聚类, 以欧氏距离平方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 衡量单位间距离, 进行聚类计算。聚类结果产生的图谱 (见图2) , 形象地反映了各类地区之间的异同:
(1) 全国范围内总体而言, 北京、天津、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上海、广东等8个东部省 (市) 区综合得分最高, 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现状水平相对较高, 属于第一类地区;
(2) 重庆、海南、辽宁、江西等15个省 (市) 区的综合得分处于中等水平, 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现状水平较为一般, 属于第二类地区;
(3) 山西、甘肃、贵州、内蒙古、青海5个省 (市) 区的综合得分较低, 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现状水平较差, 属于第三类地区;
(4) 新疆和宁夏这两个西部省 (市) 区的综合得分则属于全国范围内最低之列, 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现状水平最不理想, 属于第四类地区。
3 结论
本文从区域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角度出发, 在充分考虑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可信度及其权威性的基础之上, 通过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应用对我国省域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和归纳总结。从分析结果来看, 我国各地区节约型社会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 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在现阶段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推进工作中, 应因地制宜,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现状水平及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从全国范围来看, 由于新疆和宁夏等地区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最为低下, 应考虑将这些地区作为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区别对待, 其次应重点加强的一类地区还包括山西、甘肃、贵州、内蒙古、青海等5个地区。当然, 对于国内其余地区, 即便是北京、天津、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上海、广东等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较为良好的地区, 亦不能放松警惕, 应针对其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的放矢, 积极应对, 以防止其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状况在未来一段时期出现退化。
摘要:本文以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立足点, 在充分考虑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可信度及其权威性的基础之上, 通过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运用对我国省域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省域,城镇化,节约型社会,耦合协调发展度
参考文献
[1].叶蔚, 于忠军, 汤建泉.浅谈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J].权威论坛, 2006, (9)
[2].周永章, 陈杰.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与广东节约水平现状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水资源;节约;策略分析;研究
水源是一种有限资源,如何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其与国家建设的需求相匹配,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自身的特定屬性以及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资源使用模式,导致了现阶段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应该主要通过行政管理形式开展。其重点就是提高对水资源的实际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内部关系,对此在实践中主要重点如下:
第一,优化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在现阶段的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法律就是《水资源保护法》,对于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与调控有着一定的指导规范作用。在今后的水资源建设方面,政府要提高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与管理,综合现阶段的问题与状况,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系统,进而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奠定夯实的基础。
第二,完善水资源管理系统。
相关水资源管理部门要提高合作能力,明确分工,基于区域以及流域管理基础之上,构架完善的管理系统,通过优化政府以及公共服务的基础能力形式,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同时,要对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规范,基于我国的发展趋势与规划,设置科学的方式与方式,全面有效的促进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系统、规范以及社会化发展趋势。
第三,明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
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水资源管理的内容与重点有着不同的定义,对此要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明确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有侧重的开展管理工作,不断的优化我国水资源的配置,缓解水资源开发以及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处理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始终贯彻执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论。政府要基于不同的矛盾问题,科学的选择管理方式,全面有效的保障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二、水资源管理经济
第一,明确水权。根据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基础,明确水权,全面充分的彰显市场经济的自身效能与作用,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奠定基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等级,基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构建合理的水权制度,平衡责任与权力自检的关系。避免水权混乱等问题,避免各种水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制约问题。因此,基于整体的考量,进行系统的责权平衡,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权制度形式。
另外,也要提高对水市场的重视,这是巩固水权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基础。对此政府要通过宏观的调控,全面促进水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水市场各种行为进行系统的规范,提高监督管理工作自身的效能。
第二,优化水价形成制度。
水价形成是水资源经济管理重点所在,是推动水资源节约、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因为水资源的使用性质、形式多种多样,导致水价的形成与规范相对较为复杂。对此。在遵循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价值以及供求规律的同时,要区分公共利益以及经济发展的两种特点,逐渐的完善水价的形成制度,进而全面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利用效率。
三、水资源的管理技术
首先,构建完善的规范程序。
在社会中水源管理领域相对较为广阔,在环境领域、生态领域、技术领域以及社会与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此要提高相关涉水技术的重视,通过各种全新技术形式的应用,提升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率与质量。要基于水资源管理的不同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加强技术评估与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监督管理工作全面保障工作质量。
其次,构建完善的水资源规划系统。
水资源规划主要涵盖了水资源的专业、区域以及流域综合规划等。对此要构建完善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提高对水资源管理的整体科学性,进而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实践中,通过对具体的地区以及区域等相关水资源情况开展综合性的评估管理,基于具体的环境状况与周边情况,全面系统的分析水资源的整体承受嫩老公,进而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工作,为今后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再次,构建系统的宏观与微观指标系统。微观与宏观系统的构建就是基于生产力发展技术的相关标准基础开展的。其中微观系统就是相关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水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不同的地域以及行业之中就会有着不同的水配额指标。宏观角度的系统就是基于水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以及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进行的宏观调控。两种形式的共同开展有利于推动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完善发展。
最后,水资源监控系统的优化。
水资源监控系统对于水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是各种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经济性、合理性以及时效性。监控系统,可以对水资源的整体变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掌握,进而完成各种实施资源的调控处理工作。
结束语: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提高对水资源节约的重视,通过科学的管理形式,提供的管理工作开展,全面有效的正确水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保障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可以真正的起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霞.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4:447-454.
[2]马一兵.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3:133.
建设节约型社会1 篇4
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
二、2005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发表讲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指出: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4)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3.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节约能源。
(2)大力节约用水。
(3)大力节约原材料。
(4)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5)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2005年7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
1.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2)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3)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4)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小事做起 篇5
关键词:建设节约型社会,从小事做起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
资源节约型机制。它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资源节约型机制是一个大系统,它通过资源节约型管理系统来具体运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资源探测管理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和资源节约调控系统。其中,资源探测管理系统是对我国现存资源总量进行科学摸底,探明实有存量,为资源长远开采制订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依据的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是对资源开采制订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并依据规划,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进行资源开采的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是采用先进加工技术,以最低加工成本、最高综合利用率加工资源的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是以最低的运输成本、最低的运输损耗、最快捷的运输方式运送货物的运输组织和管理网络的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是由资源探测信号、价格信号、供给信号、需求信号、运输信号和环境污染信号等形成的,能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预警资源消耗程度的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是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使用资源的数量进行日常监督、测算和反馈的系统;资源节约调控系统是由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组成的,能调节和减少资源使用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调控系统。
资源节约型体系。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产业为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二高一优”节约型农业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节约型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另一类是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节约不仅仅是在保护现有的资源,也是在创造价值,具有惊人的力量。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生活十分节俭,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他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呼唤节约型人才。教育部在《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正气,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节约资源,应从小事做起,要善待资源、节约资源。首先,就要珍惜每一滴水。我国古代曾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国,就是因缺水而走向衰败,最终被黄沙掩埋。楼兰古国的悲剧结局,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水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保护和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我们家就有不少节水的小窍门,比如:用淘洗过米的水浇花;洗手过程中,在打肥皂时,先暂时关闭水龙头等等。节约用水,需要我们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切莫让楼兰的悲剧重演,切莫让我们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
其次,我们还应该力行节约用电。坚持以够用、节约为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光,白天尽量不要开灯;办公设备长时间不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关闭电源;夏季空调调到26度以上,冬季暖气温度适当;离开时,关闭灯具、空调及办公设备电源。
再次,还可以从节约用餐抓起。积极倡导餐桌文明之风,去餐馆就餐点菜适量,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
最后,节约用纸也是力行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行为,要提高纸张的使用率,尽量两面使用,尽量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书信来往。我们应该争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先进个人和时代先锋,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广大学生要互相监督,做到厉行节约、人人有责。
总而言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无论何时何地,特别是在家大业大的时候,决不能坐吃山空,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时刻警醒不忘弘扬艰苦创业、朴素节约的优良传统,明观而慎思:哪些地方存在浪费,哪些地方还可以节约,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每个公民都应当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相互攀比的陈旧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可不要小看我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节约资源意识行为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价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各级机关要带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社会做出表率。各类企业都要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坐起,自觉参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只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倡议书 篇6
一、提高全行业的节约意识。
餐饮企业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深远意义,制定落实节约计划,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实行定额,定量管理,在广大员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
二、合理利用资源。
1、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加强对高耗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最佳运行状态。合理调整空调温度,采用节电新技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使用节能灯具;
2、节约用水。使用节水器具和容器,实现一水多用,减少用水量。加强对各类设备的检查和保养,防止跑、冒、滴、漏。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安装废水处理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利用。
3、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不使用一次性,不易回收利用的各种物品和材料,杜绝使用各类不可降解的泡沫塑料餐具、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桌布等易造成环境危害和资源浪费的物品。
4、做好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在严格消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各类物品的循环再利用。实行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处置,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三、引导客人节约、节能。
1、向顾客宣传节约资源意识,在顾客满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各类物品消耗,尽量减少纺织品的更换、洗涤次数。
2、主动提示顾客合理点菜、配餐,避免铺张浪费,客人就餐完毕,主动征求顾客意见,为客人打包。
四、形成节约制度,降低各项成本。采用高效节能新产品,推广各类节约型水阀、卫生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耗能监测评估,完善设备,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各类设备的完好率,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努力减少各类物品消耗。
五、节约的前提是保证质量。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建设节约型社会与鼓励消费并不矛盾。我们的目标是:在尽量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提倡节约精神。要防止借节约之名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企业要在树立企业诚信形象的前提下,节约各项社会资源。 节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餐饮业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我们向全省餐饮业同仁发出倡议,共同行动起来,同心协力,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7
一、农业机械化与水资源、土地、能源、种肥药的综合节约和合理利用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和实现手段,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物资装备。
(一)农业机械化与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的1/3。而近年来水资源又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生态破坏更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加之我国传统农业中大水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又加剧了我国发展农业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换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逐步推广滴灌、微灌、喷灌技术和灌溉机械,实现灌溉的机械化,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农业节约用水又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农业机械化与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化利用。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但是近年来,我国的耕地资源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各种开发区、房地产的大量圈地占地,生态破坏造成耕地的水土流失、风化沙化,土壤污染,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耕地肥力急剧下降等,无一不威胁着土地这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在耕地量的减少的同时,土地肥力质的下降也已相当严重。耕地长年遭受风蚀、水蚀,以及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也常年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土地肥力减退,农业投入成本增加,而耕地产出率下降。要解决我国耕地质和量两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开展综合治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条有效途径。一是推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在北方风沙区、水蚀区,大力推广免耕、少耕、作物留茬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减少土地翻耕,防止土壤被风蚀和水蚀。桔杆留茬,覆盖了土壤,减少耕地被风蚀水蚀,同时起到了保肥保水的功效。在南方,推行精耕细作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对耕地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加大土地的复垦和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加大对废弃工矿企业占地、水毁耕地、荒漠化土地、滩涂地的复垦力度,增加耕地面积,扭转耕地面积连年下滑局势。土地复垦是浩大的工程,必须依赖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的利用。增加耕地的复种指数,就是增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的增加,也必须依赖于农业机械化的采用。三是推广以秸杆还田为主的”沃土工程”。大力推广秸杆还田的农作物收获机械,将农作物秸杆粉碎还田,变废为宝,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节能增效。农业机械与节能增效的关系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新能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农村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作物秸杆收割、粉碎、固化成型等方面的功能。推广机械化秸杆气化、发电技术,推动生物质能建设,从而调整农村能源结构。二是注重农业机械本身的节能。我国拥有近5000万辆的农用运输车辆和数千万的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机、农产品加工机械和排灌机械等,农机总动力过亿千瓦,而我国的农机配备的柴油动力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其效率较低,能耗较大,且废气排放较高,农业机械节能还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并不全在于其数量的增加,关键在于农机质量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必须以拥有大规模的能耗小、效率高、污染小的农业机械为基础。如果全国的农机动力,通过对柴油机的技术改造,平均降低10%的能耗,减少10%的尾气排放,其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就是不可估量的。
(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用种、用肥、用药的综合节约。大力推广农作物精播机械,实现节约用种;推广化肥精施和深施机械,节约用肥;推广农药精喷机械,节约农药用量。种肥药的节约,不仅降低了农业成本,而且提高了种子、肥料、农药的使用效益和农产品质量,真正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差距还较大。特别是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几乎陷入了停滞。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国家近几年对农业机械化的项目资金投入儿近为空白,农机部门的自我更新和发展能力几近丧失,国有农业机械发展甚至山现负增长,县乡农机推广服务网络接近于崩溃边缘。农业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不足50%。农业机械化对于节水、节能和耕地的集约利用,以及种肥药的综合节约,作用甚微。如何发展节约型高效农业,建设和谐小康农村,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效,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要让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关键前提就是务必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尽快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各级政府都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切实执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将各地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真正列于本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去,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充分发挥农业化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财政列支中要扩大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和额度;要支持先进、适用、安全、高效农业机械的研发和生产:要出台优惠的农机生产、研发、购买、作业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要尽快实施农机作业的燃油补贴和机耕道建设补助政策。同时国家要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项目规模:着力实施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大力发展滴、微、喷灌等农业灌溉新技术;启动机械化秸杆还田的“沃上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实施机械化耕地复垦丁秆项日,提高十地复种指数:实施农业机械的节能技改:厂程项日,实现农机节能、增效、降污日标。
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8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节约的科学,经济学中的节约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生产成本的节约主要在微观层面,交易成本的节约主要在宏观层面,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经济学研究节约问题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资源稀缺和理性人。因为资源稀缺才有必要研究节约问题,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研究节约问题就没有意义。同时,节约也只有在理性人假设的条件下才成立,只有人的理性行为才有可能节约资源,非理性行为节约无从谈起。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并非完全理性,他们在消费自己的资源时非常理性,消费国家或他人的资源时部分理性,或者非理性,他们总认为国家或他人的资源无穷无尽,无论如何消费都不需要自己付出任何代价,自己的资源是稀缺和珍贵的,来之不易,这种观点和想法是产生损失和浪费的根源,也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必须依靠制度来管人管事。制度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制度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恰当的制度选择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的制度有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讲主要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履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和规定。这两个层面的制度都很重要,它们相互补充完善,缺一不可,但相对而言,能从根本上抑制资源的损失浪费,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资源配置制度,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调控社会资源,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余缺,用经济的方法把资源节约与否的受益受损规定到个人,使所有的人都能为自己消费的资源付费或负责,使社会资源的价值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社会资源的初次配置很关键,初次配置的公平、公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资源能否有效的被利用。如果社会资源的初次配置合理有效,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基本一致,那么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资源的二次配置就会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严谨、细致、周密;如果社会资源初次配置就不合理,资源的社会价值不能得到真正体现,或者把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在不需要资源的地方和不能使社会资源发挥作用的地方,那么无论资源的二次配置多么优化,对资源的管理有多么规范和严格,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如某工厂如果是免费用水或用水成本很低,工厂很可能就不关心节约用水问题,也不会采取更多的措施限制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措施制度越多,监督成本就越高,有时候监督成本甚至超过水费,这对工厂是得不偿失的,但如果工厂的用水成本很高,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计节约用水,控制成本,这是制度和市场的力量,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 篇9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大力节约能源。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大搞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
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目前,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前,正值用电高峰,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要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需求侧管理,鼓励节约用电和提高用电效率,确保安全迎峰度夏。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10-24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10-14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07-24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08-10
建设节约型社会先进典型演讲08-26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06-15
毛概论文——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09-06
毛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稿08-13
关于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论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