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约

2024-09-24

绿色节约(共9篇)

绿色节约 篇1

摘要:广义上说, 绿色动物建筑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实践, 人们发现建筑节能和动物建筑既有关系又有区别。“动建”是自然节能的, 是利用自然界温差来调节笼舍温度, 达到了不用空调的目的, 应该称为节能性建筑。

关键词:节能,环保,动物建筑

为了建设节约型建筑, 并将节约性园林和动物建筑合二为一, 不仅融合, 还要更深入的变成一体, 形成“动建”与山林和动物园林的整体和谐, 这就产生了节约性建筑。动物建筑首创了建筑的改变性节约, 同时更有益于动物生存, 因为这些建筑不适合人居, 因此产生了动物建筑的独特存在性。

“动物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是将动物建筑发展成生态建筑, 与周围环境融成一体的“自然建筑”。现代建筑工艺可将动物建筑更惟妙惟肖的模仿成“大自然”的笼舍, 成为山中的一部分, 或改变成为体型更小更复杂的自然建筑, 这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也是动物建筑设计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现代动物建筑属于小建筑设计。现有的动物园在发展初期, 多半以普通的设计概念来处理动物们的“家”, 这些大建筑与目前社会倡导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 为了迎合时代发展潮流, 当代的动物建筑设计应改变过去高大的建筑型态, 以生态性为前提形成新的动物建筑系统。

动物习性是天天饮水洗澡, 长期居住于水塘旁边, 这与人类的绿色建筑功能明显不同。“动建”可以也必然先挖水塘, 大面积栽树, 所以“动建”本身比人居建筑更生态一些。在目前城市中小区林立、“城市楼”蔓延的情况下, 将动物园绿地更好的发展和保存势在必行。因地栽树, 根据动物需要减小笼舍体量, 同时作好隐蔽性设计, 将笼舍变成动物自然生存的自然建筑家园。

动物建筑的设计要求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人居建筑的设计要求。“动建”最好有更多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动物园中的控制室离展出区很远, 加上动物凶猛饲养员无法进笼观察, 用智能控制系统远距离摇控管理是最好的方法。采用摄像头、电网、地热等智能系统控制动物的日常活动, 是饲养保护动物的最好方法。比如用电脑板远距离控制太阳能集热供水系统, 饲养员就不用再爬高处理 (爬高容易跌入笼舍) 就可开启热水阀门, 或在夜晚打开热水下流阀门来取暖等。

动物建筑需要更多的光照、更大的阳光照射面。设计不仅需要利用中庭采光, 还要考虑形成更强的自然通风结构。每个笼舍都做天窗, 可以形成更强的自然对流, 以去除各个房间中的异味。同时要注意对房间内拐角的设计, 以最大程度减少微生物滋长为前提。这类建筑还需要恰当地控温和控湿。这些功能都可以在设计中结合智能化管理恰到好处的实现。

动物建筑用地选择应利于游人参观、动物展出及运动。然后再对其提出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 使其隐设在山林之中, 周围的植被仍能旺盛的生长。这需要完善所有配套设施, 建设好参观道路, 对周围的植物应采取尽量保护原生植物的措施。在对选用地块的改造严禁大幅度、大面积的开挖山体或将整个土丘抹平盖场馆, 应将巨大场馆设计成生态式的中小结合场馆, 将小建筑互联式散落于公园内。

过去动物园选址, 多半以破坏原有林地和山地重新建成最初的动物馆舍及场所, 这种作法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浪费。改变这种方式, 将小建筑穿插于林地内, 更加容易符合动物生长居住的需要。小建筑不仅满足了各种动物对居住环境的不同要求, 其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增强了, 整体建设技术高且造价和建造难度都降低了。

动物建筑多半是矮小的笼舍, 以不影响动物生存为目标。体型较小所以相对节约了用地, 同时栽植树木草皮, 还能有效提高环境的质量, 形成健康的空气环境等, 保证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和谐共存, 高效利用了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 也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观赏绿化环境。为了实现动物在建筑中生存活动的多种功能性, 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定出动物建筑的具体细节, 对各大动物园的建设和动物饲养起到一定的规范设计作用。

动物建筑的墙壁也可少做装饰, 可将瓷砖废料粉碎后做二次瓷砖贴面, 需要注意的是瓷砖表面需要光滑, 以免划伤动物。某些怪异的动物图纹或麻点凸起式瓷砖, 恰好可以被动物视觉所利用, 起到仿造动物环境居所的结果。

“动建”中的材料首先要求轻质、无毒、环保, 其次在颜色选择上要进行“绿色系”的控制。动物看到的颜色与人眼看到的有区别, 动物喜欢墨绿色, 它们在绿色系统中相对安静。同时, 做了泡沫保温材料后的墙体, 用绿色装饰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这不同于人居建筑一般做成浅色外墙, 这源于通过外墙传热计算得出的“浅白色”的设计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 初期建造的“动建”一定是高成本的建筑。其实不然, 单层动物建筑体型小能够采用较薄的现浇顶板, 加以泡沫隔热层或用泡沫储热墙, 就可以建成适合动物的简单住宅。如果全部用空心砌块来砌墙效果更好, 不用隔声, 不需装璜, 其保温性加强且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生态性动物建筑还可以成为所在城市的绿肺。如果采取大量砍伐树木以建设巨大的笼舍, 这对所在城市的空气会产生破坏性影响。所以, 我们首先要规划好动物建筑所在的位置, 以确保其包含的园林能够继续存在, 保证整个城市的绿化面积没有大的改变。同时, 要做好“动建”的围护结构、管网热平衡等工作, 再以建筑门窗、外遮阳板、自然通风等为重点, 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的区域进行“动物建筑”的先期建造和试点工作。

“动建”的特征性内涵是可以节水和节材。因为动物园中有森林山体, 完全可以建设较小的储水池以收集部分雨水, 在山下二次回收利用冲洗笼舍。或者用园内的水池收集雨水, 可以饲养水生植物或水中动物, 这就生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减少使用自来水, 同时提高了动物生态生活的质量。

“动建”一般采用阳光照射动物居室, 减少使用空调以节约能源。其建造时所用的墙体, 要用空心砖或砌块以节约材料, 低炭环保的同时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 对环境质量也起到互生互融的保护作用。“动物建筑”保证了居住环境的日照、自然通风、采光、低噪声等, 在各方面都要达到适宜动物居住的标准。

为了更进一步的建好动物园, 完成保护濒危动物的使命, 我们提出了“动物建筑”这个建筑方式和种类范畴。这是一个不同于人居建筑的体系,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作用, 也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健康、更适用和更高效的使用空间。其本质是维护生态, 降低污染, 注重和森林相融合, 减少山体和建材资源的浪费, 确保人和动物及建筑成为一个有机共同体。

人们又回到过去关于动物园设置的讨论中:是动物园好, 还是野生动物区域对动物的生长更有利;动物是在山中好, 还是在园中好, 这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不管怎样, 将动物园建成“动物建筑”的乐园, 可以将动物园的发展更好的向前推进。“动物建筑”目前确实存在, 在保护野生濒危动物事业中, “动物建筑”在起着重要作用, 以完成保护动物的重要使命。动物究竟最喜欢怎样的家园, 在不久的科学研究中会逐步得到答案。让濒危动物更快繁殖出更多更好的后代, 这是“动物建筑”追求的方向和结果。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倪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中国古典园林大观.蓝先琳编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1.

[4]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格差异原因初探.王航兵.中国园林.2002.

[5]杨艳清.园林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04) .

[6]徐志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式城市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4) :6774-6775.

[7]陈金印, 王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2 (4) :70-72.

绿色节约 篇2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的传家之宝。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想过好日子,就要勤俭节约,而不能外面挣块板、家里丢扇门。

文艺明星挣钱,而且挣大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提起刘欢,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可人家还捡废品卖呢。我在一个网站就看过刘欢卖废品的文章,有时间不妨去看看,感受一下大明星的勤俭节约之道吧。

想让你的家庭和企业富起来,就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和一支笔等这些小事情上做起。日积月累,这些小数字就会变成惊人的大数字。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他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神奇力量是“兴国之光”。事实上,我党我军也正是靠着这种力量,战胜了无数艰险,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人的一生,无论在贫穷、困难的时候,还是在宽裕、顺境的时候,都应该始终与勤俭相伴,始终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司马光曾经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他在《训俭示康》中讲到,凡是有德行的人,都必定崇尚俭朴。俭以养德,奢以败德。力戒奢华,无论对个人一生的进步,还是对部队建设的发展,都是有益而必要的,切不可视之为小事。

追溯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19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横扫大半个中国,立国建号,定都南京。建都称王后,统治阶层带头奢靡,大小官吏群起效尤,很快就因奢侈腐败而亡。清王朝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八旗兵也曾所向无敌,但后来慢慢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留恋于声色犬马,吏治不修,武备衰败,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史学家认为:罗马帝国不是被他的敌人打败的,而是淹死在葡萄酒里。事实证明,勤俭节约是治国安邦的动力源泉,奢侈浪费只能是走向没落的开端。我军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只有高擎勤俭节约的大旗,才能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确保“打得赢”、“不变质”,才能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绿色节约 篇3

天津市经信委节能处处长刘文胜:贯彻学习十八大报告内容,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结合我市经济发展, 既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又要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

天津市节能协会秘书长郎万发:党的十八大坚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发展、低碳发展等作为以后工作重点,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无疑是让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静的美好憧憬。党的十八大报告, 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指明了方向, 为党的事业发展确立了奋斗目标。

天津市经信委节能处副处长朱天利: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国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降耗, 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推进水循环利用, 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天津市发改委李湃:学习十八大报告, 深入解读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环保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 节能减排活动从企业、机关、学校、家庭将延伸至军营、农村等各个角落, 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节能减排青少年行动、节能减排企业行动、节能减排学校行动、节能减排军营行动、节能减排农村行动、节能减排政府机构行动、节能减排科技行动、节能减排科普行动、节能减排媒体行动等十大专项活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 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天津市环保局研究室主任朱振彪: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由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至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新部署。

勤俭节约、创建绿色环保校园 篇4

在3月5日,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实验二中利用校集时间开展了“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创建绿色环保校园”倡议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艰苦奋斗,俭以养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节俭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

倡议全校师生积极营造厉行节约的校园氛围,珍惜水资源,合理循环使用自来水,杜绝“长流水”;节约能源,开源节流,尽量多采用自然光,避免“长明灯”;使用完计算机、打印机、多媒体等办公设备后,及时关闭电源,减少待机损耗;节约用纸,提高纸张利用率;节约粮食,不随便丢弃剩菜剩饭,积极实践“光盘”行动。

浅谈绿色建材与节约型社会 篇5

1 绿色建材的概念及特点

联合国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立了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1999年,我国首届全国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研讨会将绿色建材定义为: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放射性水平低,达到使用周期后,可以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它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与传统的建材相比,绿色建材具有以下特征[1]:

1)其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使用铅、镉、铬等各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应有益于人体健康,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2 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态势及现状

我国对绿色建材的全面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材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材料的绿色环保认证,但受到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现状的制约,无论是在绿色建材的品质、推广力度方面,还是绿色建材的认证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目前,我国研究绿色建材的重点是研究开发节能、节资源、环保型的绿色建材。即研究和开发节省资源的建筑材料、废弃混凝土和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高性能长寿命建筑材料、生态水泥、抑制温暖化建材生产技术、绿化混凝土、家居舒适化和保健化建材等。借鉴发达国家由“被动的末端治理”向“环境协调化”方向发展的绿色材料发展思路,重点推广包括新型结构材料、新型墙材、化学建材、环保型装饰材料、高效建筑功能材料在内的各类节能、节资源、环保型绿色建材,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存在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选择资源节约型、污染最低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将建材工业的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2]。由国家科委,国家建材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编写制定的生态建筑材料研究,已作为新材料领域被列入《国家S-863计划纲要》,正在实施中。

3 建设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具有双重含义:1)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2)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就要求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建设行业而言,推进建筑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推进建筑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

4 结论与建议

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后,国家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在对过去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由过去的功能性发展到现在的绿色性、生态性。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绿色(生态)建材、建设节能建筑,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1)要大力宣传绿色(生态)建筑材料,让全社会了解绿色建材的知识,告诉普通百姓怎样鉴别、购买、使用健康环保、性能最优的建材产品。2)要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建材评价体制和指标体系,引导建材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更多更新的绿色建筑材料。3)制定、修订全国和地方建筑设计规范和规程,从设计上要求应用更多的绿色建材,建设节能建筑。通过在生产、设计和使用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全社会建设更好的节能建筑,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锦子.浅谈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6(5):74-75.

[2]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3.

[3]姚雷,贾开武,李晓芝.节约型社会与绿色建筑材料[J].山西建筑,2008,34(9):11-12.

绿色节约 篇6

一、学校概况

建院附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部管庄地区, 2001年由北京市第119中学东校、杨闸中学、管庄二中3所中学合并成立, 是普通公立完全中学, 现有教学班35个, 师生1200余人。

从2004年开始, 学校参加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EPD) 教育项目, 成为项目成员学校。2005年正式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 (ESD) 项目实验校。随后, 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精神以及学校发展的实际, 学校逐渐明确了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多年来, 学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创建绿色学校、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研究到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活动, 建院附中的校园建设不断朝着“绿色”“生态”“环保”的目标靠近。2008年, 学校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团中央三部委联合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学。2008年学校获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共同颁发的“青少年爱水行动”最佳项目学校奖;同年, 还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组颁发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称号。

二、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原则

1. 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不断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工作, 进一步推动学校在各个管理领域, 如行政管理、教学和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团队活动管理、后勤管理, 融入环境保护、勤俭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计划、建立机构、组织培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等环节, 科学系统地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 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 共同参与原则

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需要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干部、教师及学生根据自己的职责共同参与, 为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 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鼓励家长、社区、媒体、政府机构等人员的有效参与, 切实推动节约型 (绿色) 学校的建设工作。

3. 循序渐进原则

在创建“节约型 (绿色) 学校”过程中, 特别是在环境建设和开展教育活动方面, 依据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 开展切实可行的创建活动, 在创建中探索, 在创建中提高。

4. 育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创建节约型学校也要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生态学校的建设, 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习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节约教育和宣传, 培养具有节约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满足节约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促进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

5.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学校自身条件, 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发挥师生智慧, 充分体现活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创造性地开展节约型学校的创建活动。

6. 效率优先原则

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总务等各领域、各环节, 建立健全学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在节能、节水、节电、节材、节粮等工作中, 科学设计, 节约成本, 提高利用效率, 争取以最少的资源代价, 发挥最大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构建节约型 (绿色) 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们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 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广大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既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也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许多孩子生态环保意识、节约意识比较淡薄, 节约习惯尚未养成, 因此, 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节约型学校建设, 这对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及保护人类共同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构建节约型 (绿色) 校园, 我们责无旁贷, 我们身体力行。

在几年的创建过程中,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从理念到实践不断推进和深化学校的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学校的生态建设, 紧紧围绕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的热情, 注重“实践性、开放性、主动性、过程性、研究性”,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从管理入手

(1) 成立管理组织, 加强创建力度。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创建生态学校是学校参与全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起点和标志。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任组长, 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参与的特色建设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了由德育处、团委、总务处、教学处等牵头组成的宣传与教育、环境与设施等具体的工作保障小组, 做到创建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出成效。

(2) 制度创新。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它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 而是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 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 在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 学校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 补充完善了能源与物资的使用管理制度、资源与能源的统计公示等节约管理制度;对原有的旧制度认真修改、科学完善, 既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又降低资源的消耗, 避免了传统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制度性浪费。同时, 从学校行政管理上把好教育经费的预算关、使用关和学校资产的管理关。

(3) 关注细节。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大工程, 但更要从细小处入手, 要把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发挥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想点子、谋方法, 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要增强师生员工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下班只关电脑主机而不关显示器、打印机;大白天光照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仍然开灯;门窗大开开空调或空调温度设置过低等现象。建设节约型校园, 首先要在全校树立勤俭办学思想和节约观念。要大力倡导节约是美德、节约是智慧、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的观念, 提高师生员工对节约的认同感, 增强节约的责任感、光荣感, 使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科学发展观、适度消费观与正确价值观, 养成节约的习惯, 形成节约的风尚, 自觉投入到节约的行列之中。如, 电器在不使用时应关闭电源以减少能耗;教室、办公室、楼道等场所除了照明、多媒体上课、电脑等正常用电外, 严禁使用大功率生活电器等;要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严禁跑冒滴漏, 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

(4) 推行无纸化办公。学校是用纸的大户, 在学校校园网全面开通的情况下, 为促进无纸化办公进程, 学校专门成立了研发小组, 根据学校管理各方面的需要, 开发适合本校的管理软件, 相继推出了即时通讯系统、成绩管理系统、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电脑报修系统等一系列网上办公的软件, 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工作效率。最近, 学校又引入了网上协同办公系统, 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节约了办公成本。同时, 我们倡导打印纸双面用, 有效提高了纸张的使用效能。

2. 从育德入手

(1) 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 中华民族长期与自然共存, 保护资源, 崇尚节俭, 反对奢侈, 积累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和经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无不倡导和身体力行俭朴的生活。勤俭节约精神在我们老一代革命家的身上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种勤劳俭朴的民族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内容, 我们要通过大力弘扬这种传统精神, 让勤俭的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2) 价值观和消费观教育。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 已经影响到校园内, 现代学生追求名牌、追求享受, 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 学校德育要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的职责, 教育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 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 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校园普遍的价值取向。

3. 从活动入手

(1) 积极营造节约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建设节约型校园。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为此,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率先垂范, 厉行节约, 时时处处精打细算, 上上下下勤俭节约, 彻底杜绝学校管理中的一切资源浪费现象, 使同学们都能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同时, 我们充分运用学校德育的各种资源条件, 让节约的宣传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堂、食堂以及校园的各个角落, 使浪费资源的行为在校园内处处受到警示。我们在校园的突出位置布置宣传展板, 从多角度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我们的操场边, 甬路旁, 楼道中, 教室里, 定期更换不同的宣传环保、节约、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 让节约、环保、生态的理念渗透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我们面向师生征集“打造无浪费校园”的校园标语;组织学生制作节水、爱米手抄报, 张贴在校园各个角落;设置分类垃圾箱, 在学生中开展废弃材料制做环保纸篓、布袋等废品回收、再利用实践活动;废旧光盘换树苗等活动, 积极营造一种“我节约, 我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我们还通过宣传表彰师生中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 批评揭露各种不良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

(2) 教育效果的展现不是一时的, 而是贯穿于学生一生的。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 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发展了个性, 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我们始终围绕生态、环保、节约、可持续等理念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在开展“我爱我家——绿色班级文化评比活动”中, 我们提倡班级环境的布置要勤俭节约, 既要体现班级特色, 又要防止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能节约的就要节约, 能自己动手的就自己动手, 即花小钱办大事。这不仅是创建节约型学校的需要, 而其本身也是对师生进行再教育的过程。

(3) 作为E S D可持续发展实验学校, 我们紧紧依托“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这一研究课题, 探索在中小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模式。“节”字系列活动, 指在不同的年级分别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粮、节物”活动。在活动中, 我们引导学生“爱生命、爱学习、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从举办“节水、惜水”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设计家庭节水方案, 到开展“节能减排”漫画比赛;从鼓励学生深入社区调研节电情况, 到举办“环保小论坛”;从组织毕业年级捐赠参考资料和教科书, 到将毕业生的校服洗干净捐给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中学;从节约每粒粮食的“爱米行动”到“共同承诺, 节约粮食我签名”活动, 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让他们体验到自身能为社会所作的贡献,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生命的意义、集体的力量、学校发展对自身发展的推动以及国家的需要。目前签名活动已在一届又一届新生中传递和延伸, 校内影响不断扩大, 不少家庭也加入到我们爱米行列中来。我们希望, 通过这样的活动, 能唤醒更多人珍爱粮食的意识, 将“爱米”行动带出校园, 走向社会。

(4) 创新学校的常规活动, 实践生态教育活动。

在举办开学典礼时, 我们以生态教育为主线, 以师生对话的形式, 别出心裁拉开序幕。在典礼上, 有“通惠河采风”生态小组活动小品展示, 有师生共同为生态校祈愿、签名承诺, 有学生生态手工作品展示, 有绿色生命接力启动等环节, 使在场嘉宾和师生触动很大。在举办“科技节”时, 我们举办成了解节能环保最新成果的课堂, 成为学生为学校改扩建工程——建“绿色学校”出谋划策的载体。

在“艺术节”上, 学校兰圃文学社, 进行历史名剧、校园剧、课本剧展演。学生们用自己的观察视角, 倡导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认知自然、善待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 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和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消费观等。

构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系列讲话。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向国旗献词的时间, 形成了保护绿色环境、塑造良好品格的系列献词。如:《绿色, 地球的颜色》《让世界充满绿》《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人人种上一棵树》《珍爱生命之水》《天天都是环境日》《珍爱生命, 注意安全》《用超越开启春天的旋律》《诚信, 从我做起》《净化语言, 美化校园》《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等, 利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 向全校师生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发出建设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和谐社会的倡议, 鼓励同学们将行动落实到平时的点点滴滴, 落实到节约一滴水一张纸, 落实到文明语言、仪容仪表, 落实到关爱一棵小树、一棵小草……

(5) 利用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等节日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6) 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低碳生活, 率先创建“建院附中碳汇科普林”, 成立了“天之蓝”“地之绿”“水之清”等小队, 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践行碳汇林行动。

全校师生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倡议, 参加了“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大家熄灭电灯, 切断电源, 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学生打着“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的宣传标语走上街头, 走向奥运场馆, 吸引众多行人加入到了保护环境的行列中。

4. 从课程入手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使生态教育活动固定化、系列化。例如:《通惠河采风》是历史组教师开发的一门注重活动探究体验的校本课程, 在高二年级实施。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 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在活动中要采集水样, 采访居民, 参观古建筑, 了解污水处理等, 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又提升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由生物组教师组织研发的碳汇科普项目, 是在整个世界关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开始实施的。各国强调的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一种必须从娃娃抓起的养成教育的培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生物组的教师们正积极依托在常营公园内建立的“建院附中碳汇科普林基地”, 向学生和社会宣传推广碳汇理念,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大力倡导“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链接家庭、社区和社会“小手拉大手”, 对社会起到了示范作用。“碳汇科普林”建设工作将作为一个长期的、固定的教育环节一直坚持下去,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林业碳汇工作的热情, 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作为北京市节能减排示范学校, 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留住一桶水”项目活动, 并获得“全国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勇于创新奖”和“优秀创新小分队”称号。政治教研组把“留住一桶水”项目活动作为一个实践探究的课程在初二年级全面展开。

地理教研组更是在此基础上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 从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北京的水文化、水资源的匮乏等方面, 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 精心选择, 系统设计, 使之成为宣传水土保持的校本课程。目前, 《保护生命之水建设绿色北京》校本教材已由全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以“保护生命之水, 建设绿色北京”为主题的节水五进行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园区、走进社区也随之展开。

5. 从未来规划入手

2010年朝阳教委投资2亿元, 正在把我们学校打造成东部地区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校。作为国家首批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我们将抓住学校改造的契机, 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星级要求和北京市教委制定的《节约型学校建设的标准 (试行) 》, 充分贯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原则, 设计建设北京市首座生态教学楼。

针对建院附中用地面积不足的问题, 该工程在保证适宜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地下体育场馆,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解决了室外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做到了“小地办大事”。在节能方面, 采用风能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电作为学校用电的主要部分, 同时利用市电作为辅助电源。在节水方面, 采用高级氧化和絮凝过滤单元深度处理, 将废水回收利用,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 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与校园绿化设计、景观设计、生态建设充分结合。校园内绿地、道路雨水以渗透为主, 屋面雨水以回收为主, 主干道雨水排入路旁绿地或渗沟渗透。在节材方面,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 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在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

在改扩建过程中,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校内绿地及屋顶绿化按生态效应种植, 形成群落。垃圾严格分类, 不可再利用的垃圾, 经由最先进的悬浮燃烧炉洁净处理, 余热再利用。这些装置的使用, 将大大节约水资源、电能源等, 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我们的成绩

1.2008年学校获得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林业局三部委联合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2.2008年学校获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共同颁发的“青少年爱水行动”最佳项目学校奖

3.2008年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组颁发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称号

4.2009年学校在北京市构建节约型学校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

5.2009年“留住一桶水”活动方案获得北京市教委、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授予的“全国社区水资源优化使用方案勇于创新奖”

6. 学生节能减排宣传小分队被中国青年丰田环

境保护组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 (ESD) 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全国组委会评为“优秀创新小分队”

7. 多名教师多篇有关生态建设方面的论文和案例获奖

8.2010年3月7日和9日, 分别有两批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国政协委员, 利用会议的休息时间, 专程来到建院附中, 调研座谈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和生态文明特色教育情况。随行的还有《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及华夏小记者团的4名小记者

9.2010年3月1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门采访了学校的校长和书记, 并报导了建院附中生态文明教育的事迹

1 0.《人民政协》杂志连续4期对学校生态校园的创建进行了报道

五、结束语

绿色节约 篇7

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技术创新

1.1 科技兴农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方针, 农业科技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节能减排能力。我国农业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学技术、技术创新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经过详细的测算, 提出了有关“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论文, 引起全球轰动。他在走访中国几个部领导之后, 认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城市快速扩张, 高速公路大规模兴建, 占用越来越多的农田, 而可开垦的荒地资源不足以补偿占地规模和速度, 导致农田面积萎缩, 中国人自己无力解决粮食问题, 这会导致世界范围的粮价猛涨, 谁都没能力养活中国人, 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前景。将近二十年过去了, 布朗的预言破产了, 中国成功地养活了自己。布朗犯的最大错误是低估了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过去曾经冠以“低产作物”帽子的小麦做到大面积亩产过千斤;水稻更是创造出平均亩产近一吨的超高产记录。这一系列重大突破, 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全面理解农业技术创新

过去曾有一种观点, 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指农业科学研究, 忽视了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活动。从理论上讲, 技术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 二是集成创新, 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者相互依存, 各有侧重。原始创新主要集中科研领域, 是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集成创新是适合农业多科学、综合性特点, 把单项技术优化组合, 解决农业生产上重大的科技问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是把从国内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本土化, 使之实现技术上的新进展和新突破。这第三个方面的技术创新是产生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的过程, 这是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创造。例如:塑料地膜是在1979年北京举办的十二国农机展上由日本引进, 在日本主要用于稻田上, 但是, 经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地膜已在几乎所有农作物上大面积应用, 特别在新疆大面积棉田实现机械化铺膜, 在技术上有突破性创新。再如, 由日本引进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经过黑龙江等地再创新, 出现单本稀植新技术等。

1.3 技术创新应注意观念创新

技术创新有着宽泛的领域, 它不仅仅指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设备的创造, 而且也可理解为新的思维创造, 产生新的理念、新思想或者转化为新的软件设计。农业技术创新往往容易被局限在新品种、新农机具、新农药、新化肥、新饲料等上面, 而对技术创新中的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法则重视不足。如上所述, 水稻稀植是对通常密植增产模式的逆向思维结果。1958年提出“八字宪法”中“密”, 是通过加大播种量, 增加密度获得增产。而稀植则反其道行之, 减少每亩秧苗密度, 充分利用单棵稻株的有效分蘖, 也能达到增产的目的。由于稀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减少种子、秧苗的投入, 增收效果更为明显。这就是由于技术创新中产生的新理念导致的巨大效果。

1.4 技术创新的多向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它的发展和创新带有鲜明的方向性。科学家诺贝尔发明的黄色炸药, 可以成为和平发展的开矿利器, 也可以成为毁灭成千上万生命、财产的战争工具。追溯几千年的农业史, 自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来, 任何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都是紧紧与提高产量、解决温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短缺经济的阴影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 技术创新只能是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 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要求。一些产量高而品质不太好的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淘汰了很多品质优、有特点的农家品种, 使其灭绝。以至于国际组织墨西哥小麦玉米中心专门立项研究如何保护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目标, 调整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 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方针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农用化学品及各项农业物资的投入, 使得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九连增”。全国人民彻底地摆脱短缺经济的阴霾, 解决温饱奔小康。党中央及时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和谐的节约型社会的方针政策。在这样大的背景下, 我们应当认真考虑调整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 我们要鼓励技术创新向绿色、节能、减排、低碳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也应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 农业污染严重急需绿色节能型技术

2.1 农业生态环境长期欠账太多

当我国在1959~1961年三年遭到农业歉收、粮食匮乏的煎熬的时候, 西方正悄悄地发起一场绿色革命, 以良种、化肥、农药等投入物的广泛使用, 使得玉米、小麦、水稻单产提高, 有效地缓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的短缺。但是, 另一方面发端于绿色革命的这场运动, 继而引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能源和农用化学品需求的迅速增加, 加剧农业对工业和自然资源的依赖。当中国尚未完全走出“文革”阴影时, 也开始后起直追。在1972~1974年先后引进13套大化肥成套生产设备, 又自行研制33套化肥生产设备, 年产尿素可达2 000万t。我国化肥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平均贡献率为32%。

与此同时, 农药的使用量也在迅速攀升, 还不断引进国外新型化学农药。自1975年起, 我国农用物资物耗指数超过农业总产值增幅, 呈现出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1990年与1980年相比, 化肥用量为1980年的2.12倍, 而粮食产量仅为1980年的1.29倍。每hm2耕地化肥施用量超过了美国和前苏联的化肥用量, 化学农药也居高不下, 农用塑料薄膜用量更是全球之冠。到21世纪初, 每年大约需要投入4 200万t化肥、120万t化学农药和30万t各种农用塑料薄膜。这些投入品大部分遗留在农业环境之中。加上星罗棋布在农村的乡镇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废水、废气、废渣的点源污染, 农业环境每况愈下。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曾初步估算:重金属污染农田达30 500万亩、农药污染农田13 600万亩、污水灌溉引起耕地污染3 250万亩;大气污染8 00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6亿t畜禽粪便点源污染严重;乡镇企业排放未治理的废水59亿m3。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农膜使用导致塑料残膜对农田土壤结构的破坏污染。过度使用化肥, 特别是氮肥, 造成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 湖泊、近海富营养化, 造成红潮泛滥。此外, 由于滥用农用化学品, 还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农药残毒超标, 出口农产品时有退货。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0年一年, 共发生891件农业环境污染事故, 污染农田4万hm2, 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 489万kg, 直接损失达2.2亿元。

2.2 农业环境污染深层次原因

在我国农业环境演化的历史长河中, 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自然的因素, 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 我国农业环境呈现出污染退化的趋势, 其根源仍在农业发展模式自身, 仍然走着仿效工业“先发展后治理环境”的老路。长期以来, 只是向大自然、向环境索取, 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 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 农业污染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稀缺资源的消耗, 同时环境又是一种公共物品, 处于非竞争性使用状态。农民认为任意取用, 用之不竭。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 不关心未来, 在决策上存在短视的倾向。而保护环境往往要求农民部分地牺牲当前利益, 保护长远未来利益。这样, 就存在认识水平问题。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 存在着“政府失灵”。当需要政府干预时, 政府却没有及时干预。另一方面, 有些政府干预在某些方面的目标获得了成功, 但是对环境却产生负效应。例如, 对特定化肥的补贴有助于化肥推广使用, 但对土壤和地下水有长期不良的影响。此外, 存在着管理失灵, 缺乏强劲的行政手段和指令以达到政策目标与农业环境目标的一体化, 从而导致农业环境的整体性污染退化。

此外, 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也是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农民不了解环境成本等信息, 决策者不了解农民为清洁水支付意识, 水价定价过低, 造成农民不注意节水或污染水体。政府对农民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滞后, 信息渠道不通畅, 不能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环境滥用与“公地的悲剧”有关, 个人对公共环境资源的超标利用, 因此, 有必要引入“环境产权”概念。只要产权归属明晰, 环境资源的配置也就有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2.3 绿色、节约型技术的创新

基于绿色、环保和节约理念的技术创新是缓解、减轻农业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技术创新与大多数农业技术一样, 旨在发展生产力, 但又有些不同。一般农业技术创新都立足增产增收, 通过增加物资投入来达到目的, 通俗地讲, 在做“加法”;而绿色、节约型技术创新的理念是做“减法”, 适当地减少物资投入, 达到生态平衡、天人合一。

从理论上讲: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是在生产力方面, 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有生产经验及劳动技能的人, 技术创新着力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物质资料, 而绿色、节约型技术创新则侧重于第三者, 通过创新, 采用和推广绿色、节约型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物质资料的投入。打个通俗的比方, 治病救人常规做法是打针吃药, 但是, “是药三分毒”, 在治病的同时会给机体带来毒副作用。而针灸则不同, 它只是给机体输入信息, 没有物质投入, 又省钱, 也不会有毒副作用。绿色、节约型农业技术就类似于医疗中的针灸技术。

绿色、节约型技术创新源于基本理念的创新, 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简称IPM) 技术体系为例, 长期以来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喷洒化学农药为主, 为了将害虫、病原菌赶尽杀绝, 农药越用越多, 越用越毒。害虫不但没杀光, 而且, 抗药性越来越强, 打药打不死。可是不耐药的有益天敌却大批死亡, 破坏了生态平衡, 导致害虫更加猖獗, 害虫越治越多, 越治越重, 形成恶性循环。大量使用剧毒农药不仅造成有益天敌的死亡, 人类也不能幸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农药中毒, 其中20万人死亡。滥用农药还导致农产品残毒超标, 直接危及广大消费者。1972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提出了IPM新概念和新技术体系, 立足于生态系统对害虫种群的协调管理, 充分利用自然防治 (包括生物防治) , 只有在必要时才用人工的防治害虫方法 (包括喷洒化学农药) 。不是用农药将害虫彻底消灭, 而是将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IPM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改善了农业环境。从过去只想把害虫杀灭光到允许田间有一定数量害虫与天敌共存, 形成了一个协调的、可控的田间生态系统, 应当说是观念上的一次飞跃。正是这一先进理念, 催生出生物防治等一大批绿色、环保技术。

再如, 综合植物营养管理 (IPM) 技术体系, 纠正了传统盲目施肥的观念, 根据各种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具体需要, 有针对性平衡施肥, 避免了过多施肥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我国正大力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是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使农作物获得特定肥料效应, 如:生物固氮、微生物溶磷、溶钾, 菌根协助作物吸收营养等, 充分利用土壤环境中的营养元素, 节约了投入成本。

3 推广绿色、节约型技术的对策建议

3.1 减少污染、降低残留、改善农业环境的基本思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 中国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主要是“一低两高”, 即农产品质量低、农药残毒高、生产成本高。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节约型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业不能重蹈西方“石油农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从农用化学品投入这个源头上下手, 扼制滥用化学农药、化肥的势头, 积极寻求利用技术创新替代农用化学品的绿色技术。中国自古就有崇尚“天人合一”哲理的传统思想, 殷商甲骨文就有施猪粪肥田的卜辞, 我们提倡多用有机肥, 少用化肥, 鼓励生物防治, 既提高农产品品质, 又保护了农业环境。

3.2 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推广绿色技术的对策

首先, 要制定优惠政策, 推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绿色、节约型技术不同于增产增收技术, 它的效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民自身可得到的近期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如没有相应优惠政策的鼓励, 农民较难接受和使用绿色技术。例如在IPM中, 常使用物理方法 (黑光灯诱杀害虫) 、释放天敌等方法替代过多的化学农药。农民传统的观念是看见害虫死了才算数, 而生物防治技术毕竟起效慢、着眼于环境与生态, 不如打剧毒农药来得快, 况且, 虽然省了化学农药的费用,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比打药还麻烦。在农民头脑中缺乏生态、环境意识, 这给绿色技术推广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 建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适当的补助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其次, 将推广绿色、节约型技术与绿色、有机食品挂钩。由于绿色技术直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而间接地由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效益却十分突出, 将两者相结合, 有助于绿色、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和创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 两者效益互补, 相得益彰。鉴于今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以此为契机, 加强绿色、节约型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第三, 要充分利用WTO的环境条款, 通过援引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 在一定时期向全部或者部分免除我国应履行的某些义务, 为农业环境治理赢得宝贵的时间。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 为政府大力增加农业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开了绿灯, 应该用足、用好这些绿箱政策。

绿色节约 篇8

1 我国绿色财税体制的问题

目前, 我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步伐, 但由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水平有限, 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1 加强节约资源的意识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及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 存在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保护的现象, 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发展。很多地方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淡薄, 无法从源头上制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经营管理意识落后, 没有严格审核一些重污染的项目和企业, 严重浪费国家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针对性不强, 监督复杂、落实困难, 甚至出现了废旧物清理无法可依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前进步伐, 制约了节约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 完善节约资源的标准

有些地方政府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建立了一系列的地方性规章制度, 以此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但是由于起步晚, 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例如很多耗能产品还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和使用规范, 浪费社会资源;社会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统计制度不健全, 参考价值较低。

1.3 加大财税政策的激励力度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并且在逐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功能, 但是这些管理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对浪费资源、严重消耗能源的行为, 处罚力度不大。同时, 由于地方政府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促进资源节约、科技的进步的企业, 没有提出相应的奖励措施, 打击企业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财税政策, 绿色财税政策更是如此, 一旦行政手段消失, 绿色财税政策没有着力点,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成了空谈。

2 促进绿色财税体制发展的策略

2.1 提高政府认识

政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绿色财税政策发展的主导者。因此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 明确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做好绿色节能工作中的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工作, 采取有效手段切实提高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 提高资源使用率;同时还要不断健全有关绿色财税政策的法律法规, 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 科学管理、生产负责

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减少当地环境污染。这就要求政府和生产管理者对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改进等各个方面实施严格的监管, 减少生产废弃物, 并通过技术手段, 实现废物回收利用, 提升资源利用率。资源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政府进行科学的安排, 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2.3 合理消费

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 消费者的观念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度。首先, 要通过提高税率的方式提高一次性产品的价格, 从而减少消费者对一次性资源的消费;其次, 要加强技术水平, 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加大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后, 要完善奖罚措施, 鼓励研发和生产一次性产品的替代品的企业和政府。

3 结语

近年来, 世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资源和能源的数量逐年减少, 各国纷纷采取政策, 保护环境,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我国作为世界大国, 保护资源义不容辞。绿色财税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通过这种政策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绿色财政税收政策通过理性思维的分析与指导, 实现人文观与效率观的有效统一, 在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 完成政府财政税收的职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对政府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入手, 分析目前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少华, 储德银.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1) .

[2]曲顺兰, 路春城.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土地税制的完善[J].税务研究, 2006 (2) .

绿色节约 篇9

1948年, 育英学校创建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1949年, 学校随党中央迁址北京。1952年六一儿童节, 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词:“好好学习”, 这是解放初期, 国家领导人对学生们的殷切嘱托。60年的历程使我校已经发展成为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学校。如果说“红色”是育英学校的传统和精神, 那么“绿色”就是新时期学校不断追求的办学目标之一了。“绿色代表和谐, 代表生态环保, 新的世纪, 我们更想重描绿色, 因为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让学生在‘绿色’环境中得到熏陶, 在他们走出校园后, 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环境意识的人才。”这是我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严华对我校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定位。

一、组织与管理

按照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学校建设的要求, 我校将建立节约型学校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于2000年成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节能领导小组, 各部校长、后勤主任、中小学教学教育主任、学生代表为主要成员的节约型学校工作组。

工作组制定并健全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人, 如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及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利用的规定与措施;建立办公耗材、节粮、采购与仓库管理、物资设备配制、设备运行与维修管理、节地和投资管理等规定与措施;建立资源与能源统计和公示、资源与能源考核等规定与措施;建立节约奖惩规定与措施。强化管理, 有完整的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 对中小学后勤各部的相关工作进行汇总和交流。其中工作组日常工作由相关教师负责, 主要包括全校中小学各部工作的协调及后勤节能减排工作总体规划的实施;各部校长主抓, 把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学校等教育纳入我校课程教育当中, 培育学生的节约思想品行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政教主任直接负责, 要求师生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每一个人做起, 养成节约习惯, 培养节约意识, 逐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节约型学校。

为了营造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 让节约观念深入人心, 后勤和各部政教处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激发师生的节约意识, 另一方面, 学校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机制与合理的奖励制度, 对浪费现象用图片、板报等形式进行曝光, 进行宣传。学期末各部开会总结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级、科室和个人, 进行通报表扬,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存在浪费行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合理的经济惩罚。

2004年,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形成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决议, 建立机构, 统一规划, 各种图表档案整合分期实施;集中利用为主, 分散利用为辅;注重实效, 就近利用的原则。可以说, 在育英学校的教育中“节能”“环保”“绿色”“和谐”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我校先后被北京市命名为“绿色学校”, 也是北京市闻名的“花园式学校”, 市级健康促进校, 区示范高中校和素质教育优质校。目前我校是北京市100个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单位中唯一的一所学校, 也是北方第一所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获得者。

二、教育与宣传

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 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我校已将环境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中, 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环境教育, 使师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同时广泛加强宣传的力度, 如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水宣传日活动等。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并在全校展开“节约”的大讨论。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参加, 共提出有关节约的整改建议136条, 直接与学生对话, 学校到处呈现出人人讲节约, 处处见节约的新气象, 节约每一度电, 人走灯灭;节约每一滴水, 随手关紧水龙头;将矿泉水瓶中的剩水, 倒入节约桶积少成多 (用于浇花或拖地用) 等。

我校的环境教育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常态化的环保课堂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环保课堂由专职教师负责, 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主要针对八年级值周班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和有育英学校特色的环保校园游构成, 每周安排两课时。目前已有近700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 全校约5 200名师生通过校园大屏幕、广播、电视、班队会、板报、社团活动完成了该课程的普及教育工作;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以系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构成:小学主要以开展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养成、环保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如在全国推广的“假日小队”活动、亲子活动、环保运动会和即将开展的“环保再生本的使用”等活动。初中主要以校园实践活动为主—“育英学校节能减排之校园游”让学生了解和实地考察我校的节能减排设施, 感受我校在环保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 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 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高中主要以学生环保社团—环保部为依托, 参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管理工作, 校园环境的日常维护, 管理和对学生的环保行为的指导及监督工作;同时开展走进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如“垃圾分类—社区宣讲团”“垃圾换有机废品换绿色”的废旧物品置换活动等。让高中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好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把学校建成一个环保的教育基地, 如:组织参观中水处理系统、厨余垃圾处理过程等;请有关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把家长引进绿色学校的建设中, 引导在家庭教育中进行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教育和实践 (如:用好环保袋等) , 把绿色学校的影响扩大到社会,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校不仅支持本校教师走出去, 还定期请进环境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师生讲座, 如:“创建生态学校”讲座, “垃圾分类进校园”讲座,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绿色校园”等讲座, 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环保教育工作, 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师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了我校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 0 0 0年以来, 学校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EPD课题研究,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保护母亲河、维护公共绿地, 在长江源头立碑;2008年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市政管委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开展了系列垃圾分类、爱家减排的教育及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工作, 如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垃圾分类宣传、环境教育进课堂、小学环保嘉年华“小手拉大手运动低碳伴我健康成长”亲子运动会、中学艺术节中的环保创意服饰大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教育及实践活动。

2009年在学校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 学校又提出了“国际生态学校”的理念, 学校从生态意识、环境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实施, 并成立了学校环境教育办公室、学生环保部。师生还共同制定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师生保护生态公约和北京市育英学校环境教育歌谣。

2010年3月22日下午, 由环保部宣教中心项目主管杨珂、金玉婷和汇丰集团葛霖主席的夫人Mrs Janian Green及随行人员到北京市育英学校进行参观访问, 并与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此次访问, 专家们特别参观了学校的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收系统、有机垃圾处理机、塑料包装回收机、太阳能橱窗等设备, 并和学校的学生一起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劳技课。汇丰集团葛霖主席的夫人Mrs Janian Green给予我校“国际生态学校”工作很高的评价。

2010年3月25日下午, 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主办, 海淀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协办的“低碳生活进校园, 垃圾分类我先行”宣传活动在我校举办。学生代表张靓向全社会发出倡导低碳生活的倡议。

2010年6月10日拜耳 (中国) 有限公司的“地球怎么了—春天为什么来得这么早?”儿童画册北京首发式在我校召开。这本儿童画册的诞生, 给6~12岁的孩子带来了关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低碳生活的各种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使孩子们把抽象的理念和身边的环境现象联系起来, 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小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长大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2010年9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宣教司宣传教育处林玉处长和杨俊老师等人来我校进行调研, 我校总务副校长郭春家、负责学校环境教育的潘军老师等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中, 林处长对我校目前开展的环境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同时就其关心的全民宣教, 如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如何将社会化的环境问题融入到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中、如何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具有更广泛的空间, 如何使这种教育的穿透力和辐射力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2010年9月, 我校又开展了节约用水宣传月活动, 学生自制节约用水宣传画, 精心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厕所内, 以提醒师生共同关注学校的环保工作, 提高师生的节水意识。

2010年9月, 为响应国家倡导垃圾分类, 节能减排, 低碳出行的号召, 构建“国际生态学校”和绿色低碳班集体, 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环保”的校园环境, 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做起, 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小宽心都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在我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小农庄试验基地”项目—暨环保科普校园行废旧物品置换活动。通过校园环保科普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进环保知识, 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综合素质, 清洁美化校园环境, 垃圾分类绿色低碳从我做起, 让学生亲近都市农业, 了解大自然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奥妙, 积极参与社会垃圾分类与低碳节能活动, 努力争做环保低碳的校园卫士与绿色校园农夫小使者。

2010年10月, 针对我校低年级 (1~3) 学生的实际特点, 为使学校的环保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我校特与中华环保基金会联合倡议:倡导我们学生使用再生本、再生笔等再生学习用品的活动, 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置换再生本。低碳生活看似遥远, 实际却近在咫尺。在轻微的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为地球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也是我们身为一名社会人必须担负的责任。我们希望从自身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本学期开展的“使用环保再生本”的活动, 意在让学生实际体验到低碳生活其实就在你身边, 你每使用一本再生本就为低碳减排做出了贡献。

2009年至2010年, 我校多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阳光校园创意大赛,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了汽车尾气装置, 意在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雨水的回收和利用——雨水收集器, 意在解决校园雨水回收再利用问题, 为北京市的节水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共有2人获奖。在第十一届北京“美境行动”优秀设计方案中我校又有8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通过这些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建设

几十年来, 学校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坚持建设绿色校园。积极拓展各种环保的手段, 加大相关投入。学校全部采用节水龙头, 分别安装三级水表、电表。2000年, 我们请来百位名人与学生在校园中共植100棵树, 建成“世纪之林”, 树立了绿色理念, 也开始了绿色行动。我校现有的绿化覆盖率在50%以上。2005年“建设污水再生处理系统” (中水处理池) , 2006年建“雨水回收池”。2005年全年节水3万吨, 10月份污水处理试运行。学校各楼全部使用中水冲厕, 现每天用水量在50吨左右, 正式运行后加上绿化喷灌, 计划中水使用率基本满足, 每天可以节水100余吨。

由于我校有在校师生5 000多人, 每天食堂要供应3 000多人就餐。以前, 学校食堂产生的生活垃圾要经常找人来清运, 处理不及时就会产生异味、污水外流, 特别是夏天还会孳生细菌, 破坏校园环境。2008年我校引进两台厨余垃圾处理机, 保证了学校食堂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零排放”, 90%以上的有机垃圾转化为无害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及热量并以气体的形式排出, 体积大大减小, 约10%的残余物完全转化为标准绿色有机肥, 送至学校的果园作为肥料再利用, 大家都感受到了高科技环保的魅力。食堂员工还总结出几条好处:操作简单易学、节省人力、净化了环境、改善了卫生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员工的环保意识等。这些都使学校的环保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目前为止, 我校已有的大型节能减排设施共8项:游泳馆的空气源热水系统, 食堂的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住宿部和锅炉房楼顶太阳能热水器 (2处) , 校园雨水收集系统, 实验楼前的塑料包装回收机, 图书馆前的太阳能阅读窗, 锅炉房后面的中水处理系统。其他还有节能灯的使用、节能电热水器、分类垃圾桶的投放和使用等。这些设施的使用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意识上, 看到和感受到了什么是“节约”, 什么是“环保”。

60年的耕耘, 从树木葱郁的“世纪之林”, 到新颖独特的太阳能阅读橱窗;从楼道、办公区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回收箱, 到小型的中水处理系统;从学生宿舍楼上的太阳能板, 到妙趣横生的动物园;从喷泉鱼趣池, 到学校花房、果园;从在食堂就餐的师生自备餐具, 避免餐盒和筷子的浪费, 到厨余垃圾自行处理为有机肥使学校成为北京市100个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单位中唯一一所学校, 无不向人们诠释着育英人对绿色的向往。学校里的许多基础设施也都尽可能地融入了节约的理念。和谐的生态校园不仅成为最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也成为德育教育的资源, 李岚清、李铁映、雷洁琼等领导人种下的世纪之林;毕业生捐建的知乐园;我们自己亲手栽种的柿子树、红果树, 秋天丰硕的果实挂满树梢, 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0年在建项目:学校住宿部楼顶1 000平方米的“空中生态文化苑”工程, 意在打造环境教育实践区、生态文化展示区和交流活动休闲区。充分利用空间, 节约土地资源, 绿化美化我们的校园。

四、节约效果

我校除了在校园设备上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资源设施设备外, 也注重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理念, 如为体育组自制运动器材, 用废旧物品和边角料制作教学用具, 配合计算机的机器人课题自制机器人场地, 为物理实验室自制电路模型, 为通用技术课自制承重载体, 为思维创新小组自制桥梁模型等, 这些无不体现出学校的节约建校理念, 全校师生参与资源节约教育活动覆盖率在95%以上。

在食堂就餐, 按需取用不浪费粮食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已深入人心。食堂在使用厨余垃圾处理机之后, 我校的厨余垃圾已经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并送到花房作为校园绿化的肥料, 每天产生的约200公斤厨余垃圾实现了“零废弃”, 为北京市的垃圾减量化做出了贡献。

2009年, 我校自来水用水量:119 683吨, 中水4 771吨;2010年截至9月自来水用量:101 624吨, 中水1 290吨 (9, 10两月) 。平均每个月自来水减少用水量约1 318吨, 比2009年下降13.21%。中水数据2009年同比2008年下降约39%。

2010年的几场大雪, 使我校的雨水回收池得以充分利用。在下雪的那几天, 每天的早晚都由我校的郭春家副校长带领后勤教职员工参与积雪的清扫与回收工作, 就是周六日也没落下, 加班加点地将积雪回收到学校的雨水回收池中, 供日后世纪之林灌溉之用。

由于我们开设了垃圾分类进课堂的环保教育课及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使得校园内垃圾分类的正确投放率达到50%以上。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例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我校节水、节电、节能已蔚然成风, 创建节能减排学校是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

有一位专家这么说过:“当我们的孩子作为决策者时, 能有先进的环境理念;当我们的孩子作为生产者时, 能有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当我们的孩子作为公民时, 能有善待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当科学发展是一种思维、一种习惯、一种素质, 深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地球, 才可能成为我们永久的家园!”

上一篇:刚体系统下一篇:闭合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