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

2024-09-24

节约集约(精选12篇)

节约集约 篇1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土地管理领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意义十分重大。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用地的关系,将节约土地资源放在土地管理的首位,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

1 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必要性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土地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只有把立足点放在内部挖潜上,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才能不断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

从白山市的土地情况来看,经济、社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势在必行。一是从白山市的区位状况来看,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称之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市土地面积为1747372.81公顷,其中耕地102990.90公顷,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9亩,不到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水平。二是从近几年来的新增建设用地情况来看,新增建设用地逐年在增加。从2006年—2009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共3168.07507公顷;三是当前我市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极严重紧缺。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规划理念及管制措施等方面,切实加大集约利用土地的力度,确保土地供需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白山市在节约集约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程度还不高,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状况仍需改善。出让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土地市场竞争机制。二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招商引资中对土地利用状况不够重视。目前我市大量土地被占用,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建设用地的存量空间已十分有限。为追求招商引资目标,将土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对用地单位的后续开发缺少约束,导致了一部分用地单位的投机行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三是监管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制约粗放用地、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3 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措施

要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3.1 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本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统筹规划各类用地”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土地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超前预测,充分论证,科学划定土地用途区域,使用地空间布局更为合理,引导合理、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强化土地市场管理,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市场,国土资源的需求信息、审批结果、价格水平、登记资料等要全部公开,接受社会公开查询。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土地潜在价值,增强市场主体用地成本意识,提高全社会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自觉性。

3.3 强化用地项目审查与项目用地批后管理,督促节约集约用地

加强预审管理,把好用地预审关,严格审查用地规模。严格用地审批,对要求新增建设用地的用地单位,必须充分消化使用了现有批准土地,才能安排新的用地指标。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对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建设用地供应情况、建设情况,实行跟踪检查验收制度。

3.4 节地挖潜,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力度

一是加大利用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要在做好现有建设用地普查评价的基础上,加大闲置土地、转而未供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依法可以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二是提高低效土地的利用效率。完善节地挖潜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实施厂房加层、改造老厂、内部整理和余缺调剂,引进先进设备,节约生产空间等途径将存量变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们要深刻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路上,不断开拓新思路、建立新机制,加快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利用向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突破土地资源瓶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摘要:要破解土地资源瓶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利用向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以白山市为样本,分析了白山市用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2]赵江虹,马占一.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吉林农业,2010,(04).

[3]谢晓玲.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对策.甘肃科技,2008,(9).

节约集约 篇2

来源: 天津日报

2008年1月,国务院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十八条举措:

一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二要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要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要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

五要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要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

七要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

八要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九要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十要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

十一要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

十二要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督促及时开发利用,形成有效供给;

十三要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

十四要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

十五要优化住宅用地结构,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

十六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

十七要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浅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篇3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

一、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

由政府引导,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特别要加强土地所有权方面的权利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国家集体意识,增强义务观念,形成土地是国家、集体所有的共识。同时,要加强土地管理执法人员和县、乡镇、村、组领导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有关土地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避免政府违法、领导违法。特别要把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在可操作和程序上下功夫,切实履行好土地管理方面的经营和管理职责,扎实做好统一思想和行为的基础性工作。

二、建立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制度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

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形成三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调动村级监察网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员的监督作用,使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处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以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把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和始发状态,以减少经济损失。

三、规范用地结构

①改善工业用地结构。首先要停止工业项目用地单独选址,引导新增工业项目向工业区集中;其次要提高工业用地地价和容积率,容积率越低,地价越高;第三,对于污染重、能耗高、产出低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一律拒之门外,不予供地;最后是制定土地投资强度标准,不达标者,一律停建、缓建。②规范农业用地结构。农民建房是用地大户。第一,应坚持住宅管理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村内有空闲的,住宅用地一律使用村内空闲地,无空闲地的住宅首先利用村内空地、荒地、劣地;第二、严格实行一户一宅,鼓励建设多层楼房,节约附属建筑用地;第三,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四、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①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要日常化、制度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用地、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以便充分利用。②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对使用未利用地建设工业项目的,可降低市场准入标准,优先安排计划指标,同时应适当按照低于周边土地市场价格确定土地出让底价,鼓励企业开发使用未利用土地,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率。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土地,对废弃土地也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处理。③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和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在保障人防、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和人防要求的同时,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和规划,做好与土地功能的衔接,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空间的有力补充。④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以相对集中的组团形式加强“城中村”改造,鼓励城市规划区内集中建造多层、高层公寓,切实提高城郊结合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旧城改造应充分挖掘原有建设用地潜力,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城市内部低效利用土地通过转让、改变土地用途等措施进行盘活利用。

五、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①强化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工业用地中应积极提高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 7%,工业企业内部一般不得安排绿地。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在目前《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适当提高。②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包括配置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通过补办用地手續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③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六、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要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切实承担起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测,主要是做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土地变化状况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对批多用少、占而不用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重新配置。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总之,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集约节约用地 篇4

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的节约集约用地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它能够调整经济结构因此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 在这之后国土资源部于2012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 明确的规范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容。通过这些政策性管理规定可以看出, 节约集约用地是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土地发展的主要方向。

1 集约节约用地的内容

1.1 节约用地的含义和要求

节约用地具体来说就是各部门或者用地单位以及个人因为生产、生活需要而节省使用土地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的土地利用形式。通常来说, 节约用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按照国家相关的土地管理规范, 不占用规范中不能使用的土地。

(2) 严格的依照国家相关土地法律法规执行, 不能占用超过规定标准的土地。

(3) 依照高利用率和程度集约化的标准使用土地资源。

(4) 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 将闲置和废弃的土地利用起来。

(5) 减少土地使用量, 能少用地绝不多用地。

(6) 在劣地、次地能够满足需求的时候就不用优质土地。

(7) 尽可能的减少耕地的征用量和使用量。

1.2 集约用地的含义和要求

集约用地是一种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投入, 以最大程度的获取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通常来说, 在一定的投入范围内, 加大投入可以让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土地的利用率得到高效益, 且随着人力、物力、资金投入的加大而提高效益产出的特点。

2 开展集约节约用地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我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人多地少, 土地的人均占有面积为11.65亩,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更少仅为1.41亩, 同比世界水平来说只占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的37%。由此可见, 在我国有着较为突出的人地矛盾,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低,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这一矛盾会进一步的加剧。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迅速的现代化阶段,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对于土地的需求量也逐步的加大, 土地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所以, 需要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 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 将中央提出的“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实处, 只有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 才能缓解我国日益扩大的人地矛盾和土地供需矛盾, 保护好现有的耕地, 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集约节约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3.1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就很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采用集约节约用地模式时往往只重视建设而不重视理念, 在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上没有摆正两者的位置。

3.2 相关的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目前还不够合理, 需要不断的改进。

3.3 相关的地单位和个人的自觉性不高, 没有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用土地资源, 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不强。

4 关于集约节约用地的建议

4.1 加快转变传统的用地观念

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粗放型的, 很容易导致土地的大量闲置进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们节约用地理念的淡泊, 没有节约使用土地的意识。所以, 需要改变人们对于使用土地的传统观念, 通过大力的宣传, 不断地深化节约集约用地思想, 树立起节约集约用地的新理念, 并结合切实可行的措施, 逐步的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强土地使用管理, 通过法律效应约束相关土地使用单位和个人,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益。

4.2 充分发挥土地规划和计划的作用

合理的土地规划和计划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基础, 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所以, 科学合理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就一定要依据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要求, 制定相应的土地应用规划, 编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统筹城乡土地数量, 具体的安排工作,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严格进行土地用途管制, 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

4.3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积极的参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 控制建设用地数量, 调整经济结构, 合理布局建设产业用地布局。不能一味的追求建设发展, 盲目的扩大建设用地的规模, 而应该依据国家土地政策在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同时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 限制建设用地的规模, 不为违规的建设项目提供建设用地。

4.4 推进土地市场建设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动力是市场机制, 它可以有效的推动节约用地的进程。所以, 需要逐步的推进土地市场化建设, 深化土地使用的制度革新,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范围和比例, 尤其是对于一些经营性基础设施要施行有偿土地使用机制。

4.5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

就我国房屋建设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70%的房屋建设所使用的墙体材料为粘土砖, 而制造粘土砖对于土地资源的消耗极大, 每年要耗用粘土资源达10多亿立方米, 这相当于毁损了50万亩田地。所以, 为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进程就需要逐步的推进墙体材料革新, 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技术改革, 逐步禁止生产, 减少因制造实粘土砖而导致的土地消耗, 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作为建设材料。

4.6 建立和完善各种与节约集约用地有关的指标体系

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地区、产业的情况, 加快用地定额指标体系、土地投资强度指标体系的建设, 逐步的提高土地容积率, 让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姜松, 王钊, 曹峥林, 等.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经济效应及位序—来自重庆市的经验证据[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8) :10-18.

节约集约 篇5

我县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立足城区改造挖潜,一可使旧城更新,二可使城市增容扩能,三可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积极实施“平改楼”工程和盘活“城中村”、“城中厂”用地,去年以来我县已对县城小汶河、泇河古道两边进行拆迁改造,预计2013年能够完成。

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出村”,发展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理“空心村”,退宅还田,我县在兰陵镇开展土地整治综合项目,6大社区已陆续开始建设,拆迁村庄27个,预计腾出土地252.8公顷。

对开发区建设的工业项目,严格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四项指标(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标准),采取以下措施:

1、取消或严格控制项目预留用地。对需要分期建设的项目,根据其近期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供地;对于已建设投产的项目内预留用地,及时督促企业尽快按企业规划投资建设,同时不再受理其用地申请,要求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

2、把好工业项目用地关,鼓励引入占地少、用水少、能耗低、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求不低于100万元/亩。

3、调整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0.8,建筑系数不低于35%。

4、严格界定和控制企业配套用地。工业项目的行政办公等

非生产型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对闲置土地满两年的将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通过招拍挂出方式确定新的土地使用者,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二、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制度

我们要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建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要以划拨决定书、出让合同和土地登记资料为依据,对建设项目的用地情况、开工和竣工时间、投资强度等进行跟踪巡查,为加强监管落实长效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跟踪巡查的基础上,实时查询欠缴出让金、改变规划条件、未按期开工或竣工的项目,并对该类项目自动预警。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实施项目建设,防止土地圈而不用。项目必须按规定开工竣工。只有在按合同约定付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后,才可以持合同和缴款凭证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环保、交通、水利、国土、监察等部门在建设项目立项、2

工程设计、用地选址、用地预审和规划审查、供地审批、工程审计决算、综合验收等各个相关环节上,都要把集约用地作为报批审查的基本原则贯穿全过程。监管机构和人员,要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资金投入情况、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违反协议达不到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的,要收回部分土地,重新调剂使用,共同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手段,实现全面监管、长效监管。

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土地管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 机制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农业大国,但现实中土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地使用。尤其是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的合理性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与此同时,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闲置以及废弃等现象严重,节约集约用地程度还很不够,因此,专题研究如何构建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的问题意义重大,分析我国在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有效破解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难题。

二、当前制约节约集约用地的突出问题

招拍挂出让效果不明显,拍卖比例偏低。近年来,各地虽然对经营性用地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但由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效果并不明显。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不足,“净地”出让比例不高。大力开展招拍挂工作,必须扩大土地储备量,而收购储备土地需要大量的资金。受地方财政影响,大部分县(市)收购储备资金一直没有落实到位,资金来源有限,地方土地收购储备主要采取红线储备和信息储备两种方式,影响了土地市场建设的规模化和招拍挂工作的全面开展。政府手中的土地储备量不充足,无法对土地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土地资产的价值就不能够充分显现。

对司法机关处置划拨用地缺乏有效约束。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政府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但在房地产纠纷、企业破产、房地产抵押贷款等案件的司法裁决中,法院不经有权机关批准,直接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使本应由国土部门统一组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使用权脱离了统一管理,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给政府土地收益造成了损失。

村屯规划布局不合理。目前农村建房大多没有统一规划,居民建房随意性较大,布局散乱,土地利用率低,少批多占和“一户多宅”的现象没有得到完全控制。

三、土地粗放和浪费原因分析

土地粗放和浪费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過程,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投资意识和行为脱离企业经营规律和市场需求,往往在争项目、要投资、占土地上下功夫,在规模上求大、在结构上求全、在效果上急功近利,大量资金投入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建设。与此同时,我国的土地管理是以保证项目用地为主要目标,土地配置的方式是行政划拨,加上人们又缺乏“人多地少”的忧患意识,因此在用地行为上普遍存在着宽打宽用、多多益善的现象,导致对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的低效利用和闲置浪费。

(二)经济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和利益驱动

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从当地实际出发,不从全局利益出发,不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只考虑局部利益,只考虑本届政府和个人的政绩,因此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想法。

(三)土地的配置机制不尽完善,有些方面公共用地配置不尽合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土地作为商品性资源同样需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但是,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稀缺,不能再生,且具有强烈的公共性、明显的共享性。为此,除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外,还应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规划和计划,使土地的供应和交易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合理和科学的分配。实际上既存在土地市场机制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着过分市场化的问题。

(四)缺乏协调区域发展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没有协调区域发展的国土规划,资源开发、投资建设缺乏统筹,致使不同部门的各类规划间缺少协调和衔接,造成了用地空间布局重叠、散乱和用地效率低下、不能节约用地等问题。各地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区域协作和资源共享,盲目投资,争上大项目、大工程,甚至出现了相互攀比、过度竞争的现象。

四、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对策建议

(一)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有关部门的协调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建设用地的结构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各专业用地,严格控制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占用,努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这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途径。

新增建设用地,要在符合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有能力履行法定义务的前提下,按照法定程序报批;要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的审批程序,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全程管理 ,做好建设用地批后检查工作,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充分发挥规划在耕地保护、城乡建设、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土地资源中的龙头作用;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积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严格保护和集约利用为前提,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二)将“节流”与“开源”协调统一起来

一手抓“节流”,节约用地、盘活存量,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一手抓“开源”,多渠道多途径千方百计地拓展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来源,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 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核心是盘活存量,严控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关键是摸清底数,开展城镇存量土地专项调查,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充分运用市场准人标准,经济杠杆和供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凤凤.试论吕梁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32期

[2]程瑶.税收的土地资源配置效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篇7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 一是节约用地, 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 想方设法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 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 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 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 挖掘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2 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稀缺, 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严格土地管理,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后备资源十分稀缺, 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 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更为严峻的是, 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继续减少。目前, 我国耕地只有18.27亿亩, 人均仅有1.39亩, 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我国人多地少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 用地结构也不够合理, 土地的粗放利用进一步加剧了人与地的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 经济建设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不可避免, 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必须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节约集约用地, 坚守耕地红线, 有效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 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借鉴过来的, 但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有自身的特殊性, 迄今为止, 中外学者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从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投入, 提高城市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而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益, 是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前提。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用地的增长加以适当的控制,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基础设施运行费用, 提高大城市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城市建设应当尽量集中布局, 集约利用土地, 以减少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 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 提高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土地管理部门可以充分了解当地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和对策, 正确引导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向。其次, 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 推动土地管理法制化的进程。再次是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的布局和利用强度, 有利于土地管理部门加强低度利用土地的管理和规划部门调整城市规划, 合理布局城市用地, 发挥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在土地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 把握好突破指标限制、布局限制和调整限制, 使建设用地保障能够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做好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组合, 抓住“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土地的聚合优化、园区功能化, 使土地利用从“松散型”、“粗放型”走向“节约集约化”的管理模式, 高度科学地推进土地使用的“变迁”价值。土地的经济价值的提升, 凝聚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土地品位拉动了土地价值的提升, 突出了“土地经济评价”的重要问题, 由此推动了土地市场的运作。土地资源在分级、类型、结构和用途方面, 往往构成了土地品位的综合指数, 优质的环境带来了土地价值的再生、升级。土地经济建立在合理的土地功能配置与和谐的环保生态环境, 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 有效抑制了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作为失当的负面现象, 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而有利于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 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型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完成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富有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分散在广大城镇和农村, 具有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和企业规模小等粗放型经济特征, 而占地规模小、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产业发展的一大能量得以释放,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发区、城市的扩张均涉及土地用途的改变, 最终引发土地供求不足, 造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下和土地供需矛盾空前激化并存的不合理现象。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土地产权制度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这两种土地所有权都存在主体模糊的问题, 客观上缺乏对用地主体集约利用土地的有效激励。就城市土地而言, 由于土地开发利用、出让转让都是由当地政府实施, 土地收益基本归政府所有, 或进一步演化为部门所有, 实际上地方政府或部门不是土地所有人身份, 而是以代理人的身份管理土地, 因此并不具有对土地财产的责任感。就农村土地而言,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归集体所有, 但未规定是属于哪一级集体所有, 有的法律中界定为乡 (镇) 、村两级, 有的界定为乡 (镇) 、村或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所有权主体及内涵不清。城市土地产权模糊, 往往造成多处供地及地方政府违法用地的情况。农村土地产权不明及承包期的限制, 往往造成农户缺乏集约经营土地的激励, 存在经营的短期化行为。再加上城市土地所有权与行政权紧密结合, 造成农村集体产权受到歧视, 农民表面上看来对土地拥有租赁权、承包经营权, 实际上从农民手里买到的一级市场土地, 价格是严重背离市场定价原理的。在土地由农业用途转为非农用途时, 由于缺少真正的约束机制以及部分集体组织领导人的违规行为, 造成农业用地的大量流失及农民利益被侵占。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机制缺失, 各地为加快招商引资而实行的土地优惠政策, 不仅引发了地区间在工业用地供给上的无序恶性竞争, 直接导致工业用地地价普遍低于征地开发成本, 扭曲了土地价格对土地稀缺程度的信号显示, 企业没有对土地集约利用产生紧迫感, 相反在土地低价格的诱惑下, 催生了企业随意增加用地需求甚至发生“圈地”的行为。

4 制定政策, 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及建议

建立考评机制, 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基本农田的保护、土地出让金的收缴、土地出让方式的规范、农地转用计划的使用、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以及用地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率等。考评的重点放在县、乡两级政府。要将土地集约利用的考评机制, 与各级政府耕地保护、土地市场建设的责任目标、政绩考核等结合起来实施。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新情况, 确定迁村腾地、整理土地的经费来源。从土地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 用于迁村腾地农民搬迁的补偿、土地复垦的补助, 以鼓励村庄集并、旧宅还耕工作, 把高产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探索建立建设用地指标折抵制度结合起来, 努力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矛盾。对旧城改造、企业搬迁、使用地下空间、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工业用地, 可适当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调整土地契税、土地有偿使用费、容积率的额度与标准, 鼓励工业用地实行租赁制度。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纵向共同责任机制, 涉地股室各负其责、共同把关, 不断强化保护国土资源的责任和意识。另外建立完善横向共同责任机制, 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全力推进, 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紧密衔接、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执法监管机制, 逐步形成国土资源“大家管、大家用”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尽快扭转经济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的严重失衡趋势, 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合理、持续利用。

摘要: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显得尤为宝贵。针对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集约利用城市土地, 已引起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节约集约,土地,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2008.

[2]李元.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运营水平[J].中国土地, 2003.

土地节约集约现状和方法 篇8

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首先, 更好保护耕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土地, 人们之所以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开展城市建设以及保护耕地, 既是矛盾同时又彼此相互支持。城市要发展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 而耕地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 是确保城市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此外,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全面节省城市建设。投入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适当减少对土地本身的投入, 提升城市用地的布局以及人口分布的积聚程度。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需要集中布局, 适当集约利用后土地, 来不断减少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 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基础性设施, 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土地集约节约现状

首先, 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工业工地占到的比例相对较大, 交通与绿地偏少是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这方面的用地偏紧, 导致出现城市交通拥挤, 并且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还存在土地空间布局混乱, 不能建立功能合理的布局结构, 也就影响了城经济运作, 不能全面发挥好聚集经济效能。

其次, 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当前的一些项目的土地的宽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利用的效能较为偏低, 让原来就紧张的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 粗放型使用土地情况较为普遍, 土地利用整体效能低, 让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后劲。

3 土地集约节约的有效方法

首先, 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规划, 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建立在全面规划调研的基础上, 对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展开全面的把握。制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规划,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 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能。

其次, 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用地区位本身的稀缺性、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需要从集约土地的视角来选取配置方式, 真正科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通过土地整理和置换工作, 能切实体现出从土地低效使用到高效土地的利用, 能对经济结构调整与引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都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所起到的引导、控制作用, 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需要明确土地整理和置换的具体内容, 从整体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 编订土地置换与整理规划, 对需要进行置换与整理的土地进行科学安排, 并对整理与置换之后的土地控制指标、使用性质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从宏观层面做好土地的整理与置换工作。与此同时, 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整理或置换后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加以明确的规定, 避免因为置换与整理中存在的逐利行为, 导致超出了环境、经济的可承载范畴, 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 确保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

再次,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实际上由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 采用收购、征用以及置换等方式, 从分散的土地使用人手中, 将土地逐渐集中起来, 在经过对前期的放开之后, 按照土地出让计划, 再有计划、分批次的将土地投放到市场内。

最后, 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从事土地管理的部门, 需要充分使用好权利, 对土地使用中的违法行为按照法律的要求给与必要的处罚, 对土地闲置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或直接回收。做到政务公开化, 加强行政权利行使的透明性与公开性。确定好基础地价和公布工作, 全面扩大对低价监管的监测范围, 进一步增加对土地使用的监测点与监测数量。加大对土地地价情况变化进行监督, 对重要市场信息加大分析的力度, 判断并把握好土地市场运作情况, 探讨土地分析的供需矛盾, 预测土地开发的基本要求。要定期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与路径向社会全面发布土地供应规划, 及时公布土地地价的动态变化情况, 引导正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稳定市场预期, 避免地价出现大规模的变动。

4 结论

总之, 土地是重要的民生资源, 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用地, 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性, 特别是针对当前土地集约节约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以及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 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安排好土地投放的节奏与数量, 适当改善当前的土地布局与结构, 全面支持并实现保障发展, 发挥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 提升土地的利用效能,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土地节约集约是全面提升土地利用的整体效能,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因此, 考察当前的土地节约集约现状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全面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情况, 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现状,方法

参考文献

[1]乔晓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 2009 (2) .

[2]鲁慧勇, 胡秋莉, 胡朝阳, 梁伟.影响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因素及对策[J].国土资源导刊, 2009 (1) .

[3]梁宇哲.土地利用规划与节约集约用地[J].广东土地科学, 2009 (1) .

[4]朱天明, 杨桂山, 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 2009 (6) .

[5]温占军, 晏晓红, 耿冯康, 殷少美.FAO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综合规划指南及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S1) .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研究 篇9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 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

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 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 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 扩大研究成果, 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 有序实现集约 (如图1) 。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 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 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 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 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 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 提高地 (市) 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 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 发展方向清晰, 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 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 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 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 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 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 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 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 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 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 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 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 不仅是浪费资源, 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 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 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 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 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 建筑密度不到25%, 年产值也聊聊无几, 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 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 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 工业用地是这样, 房地产开发用地, 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 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 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 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 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 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 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 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 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 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 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 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 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 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 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 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 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 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 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 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 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 避免各自为政, 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 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 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 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 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 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 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 开辟地下建筑空间, 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 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 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 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 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 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 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 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 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 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 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 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 通力协作, 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 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 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

(1) 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

(2) 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 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 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 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 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

(3) 加快城乡规划立法, 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 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 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 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 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 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 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凡不符合节约和集约用地标准的规划, 不得审查通过, 必须按规定进行修改调整。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展, 实行城乡规划和用地总量管理, 即在建设用地规模上要受土地利用规划的制约, 在城市用地上要依照城市规划组织实施, 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建设用地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转变。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结构的调整, 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 工业用需求的加大, 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 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 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 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 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 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 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2.6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下面四项措施来实施。

(1) 强化建设用地项目的规划审查。 (2) 加强对城市和城镇规划的审查、审核。 (3) 加强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的审查。 (4) 完善规划调整的管理、规划调整和修改制度、违反规定随意调整修编规划的责任、规划的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1]刘汉成, 梅福林.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及失地农民关系研究[J].新农村理论月刊, 2007 (8) :11-12.

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探讨 篇10

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以土地浪费和粗放利用为其对立面来讲的, 即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确保以最小的土地投入, 来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确保土地产出的强度, 从而使经济和环境建设得以协调一致的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其一是节约用地, 即是在当前各项建设工作中, 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特别是要避免或是杜绝对耕地的占用;其二是集约用地, 即是在当前建设工作中, 确保以最小的土地投入成本, 来确保土地产出的最大化, 从而有效的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水平;其三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这就需要在土地利用中, 对投入土地的数量、节奏进行合理安排, 从而使用地结构和布局进行改善, 从而有效的挖掘用地的潜力, 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 这两者之间是即有区别又有联系。节约用地以保护土地资源为前提, 通过各种政策和技术手段、具体的措施等来减少、压缩对土地资源的占有和消耗, 从而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如可以对各类建筑用地标准进行压缩, 减产对有价值的土地不逆的消耗等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而集约用地是针对于人类社会活动而言的, 其是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化布局、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 加强对土地经营和管理工作的改善,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的综合效益。其目标是实现对土地的最优集约度和最佳集约度, 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所以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来看, 实行土地集约化必然会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即节约土地可以利用土地集约化来实现, 但土地集约化并不是实现土地节约的唯一手段, 土地节约可以通过更多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

2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也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交通拥护、环境污染、用地紧张及耕地短缺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也是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的过程。土地在利用过程中具有较多的功能, 而且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并不能单纯利用经济指标来对土地利用的价值和效果来进行衡量, 所以在对土地集约度进行衡量和评价过程中, 并无法单纯的通过经济投入产出的指标来进行。城市土地在利用效果上具有整体性, 所以并不能单纯的以某一宗地的高投入和高产出来评价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因为这可能是由于用其它宗地的低投入和低产出为代价的。这是由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仅具有复杂性, 而且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所以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不是固化的, 其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是在某一特定阶段及特定区内的,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这产使其获得最佳的效益, 而实行的以城市合理布局和用地结构的优化为前提, 利用加强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 来提高城镇土地的利用率, 从而推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对策

3.1 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编制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 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进行全面的把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包括对城市的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的数量、交通体系的建设等方面, 都需要做出科学的安排。既给城市留有余地, 又要满足其当前发展的需要, 坚持把当前与长远利用结合起来;既注重规划的超前性, 为城市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又注重对城市土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3.2 推进城市用地整理与土地置换

通过城市用地整理和土地置换, 体现出由低效土地利用向高效土地利用的特点, 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引导作用。可以在城市规划的各个层次中明确城市规划起着控制和引导作用。可以在城市规划的各个层次明确城市用地整理和土地置换的内容, 如依据城市总体计划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出发, 编制城市用地置换和土地整理规划, 对城市需要置换和整理的土地做出合理安排、统筹规划, 并对整理和置换后的土地使用性质、控制指标、基础设施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城市用地置换和土地整理。同时还需要在微观上规定整理或者置换后的土地容积率、使用性质进行严格的规定, 防止由于置换和整理的逐利行为而导致的超出社会、经济和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开发现象, 保证城市土地利用的适度集约。

3.3 健全和强化土地利用监督反馈机制

加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权利, 对于土地违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给予严厉惩罚;对于城市利用强度不够或者土地闲置的情况给予调整的机会, 否则予以收回。实行行政政务公开化, 增强行政权利行使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进一步加强城镇基准地价的确定与公布工作, 扩大低价监测范围, 增加监测城市数量和监测点;加大对土地供需、地价动态变化情况等重要市场信息的分析力度, 及时判断和把握土地市场运行状况, 研究分析土地供需的矛盾, 科学预测房地产开发对土地的需求。要定期不定期的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向社会发布土地供应计划、已供应、正在开发、待开发等土地供应数量、结构和分类情况, 以及地价动态变化情况等基本信息, 引导市场需求, 稳定市场预期, 防止地价大起大落。

结束语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所以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化利用,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土地利用上, 需要我们加快观念的转变, 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而且通过节约集约化用地, 可以有效的发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从而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 张波, 金克祥.浅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J].中国地名, 2011 (5) .

[2]周少红.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节约集约措施[J].北方经贸, 2011 (8) .

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 篇11

关键词:崇左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 区域概况

崇左市地处广西西南部,是桂西南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全市辖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和凭祥市7个县(市区),建设用地总面积57400.06公顷。2014年,崇左市全市常住人口为203.98万人,全市全年生产总值649.72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8.64亿元。

2. 基本思路

以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评价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定性分析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判定崇左市土地利用趋势类型。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评价分指数、指数和总指数值。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3. 定性分析

通过测算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3项指标,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的匹配协调程度。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计算方法为近3年的人口增长幅度与同期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幅度的比值。计算值大于或=1,说明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较匹配;计算值<1,说明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不匹配。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计算方法为近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与同期建设用地增长幅度的比值。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计算方法为崇左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与广西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的比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计算值大于广西全区水平,贡献度>1说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相匹配,反之,则不匹配(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崇左市总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0.36、说明崇左市总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协调匹配程度较低,土地的利用水平较粗放。崇左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计算结果为7.42,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为0.95。同期广西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6.59。因此,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的角度来是,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水平较为粗放。

4. 定量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值的确定

指标体系构建应因地制宜,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充分、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土地为目标,从建设用地利用动态变化、利用效率等角度,结合经济、人口增长变化情况,构建能客观、准确反映当地实际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因素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崇左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分为4个系统,7个子系统;11项指标。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值。通过对指数、分指数、指标的权重值进行3轮专家打分,确定评价体系的权重。详见表2。

4.2 指标标准化处理及指数值计算

为了加强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采用理想值比例推

算法,对各项指标初始值进行标准化。理想值的选取主要以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目标、《崇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崇左市下辖市县平均值为依据设定。确定理想值后,对各项指标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Si0=ai/ti

式中:Si0——第i项指标标准化值的初始值;

ti——第i项指标理想值;

ai——第i项指标实际值。

得到标准化初始值后,进行修正处理。对于正相关指标,指标标准化值Si=Si0,对于正相关指标,指标标准化值Si=1/Si0。指标标准化值需在0~1之间,大于1的直接修正为1,小于0的直接修正为0。应用特尔菲法得出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系数法,计算分指数值、指数值和总指数值。计算公式为:

计算结果详见表3。

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定量评价总指数分值为80.64,说明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节约集约水平中等。从分指数来看,利用强度指数、增长耗地指数的分值相对较高,说明崇左市建设用地的投入产出量较大,利用强度较高,经济增长消耗建设用地量偏低。用地弹性指数、管理绩效指数的分值偏低,说明崇左市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与建设用地增长不够协调,土地盘活、供应量偏低。

5. 评价结论

5.1 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定性分析情况

根据定性分析,崇左市总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0.36,属于粗放趋势型。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7.42,高于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6.59)。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ECI1)为0.95,<1,属于粗放趋势型。因(下转179页)(上接171页)此,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定性分析结果为粗放趋势型。

5.2 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定量评价结果

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崇左市总指数为80.64,分值属于中等水平。利用强度指数为83.55,说明崇左市对土地的投入情况较好。增长耗地指数为90.57,说明崇左市在建设用地消耗量较少。用地弹性指数为70.10,说明崇左市人口、经济变化与建设用地增长不够协调。管理绩效指数为69.61,说明崇左市的土地管理,存量土地盘活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6. 结束语

根据定性分析,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定性分析结果为粗放趋势型。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崇左市总指数为80.64,属于中等水平。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结果,崇左市区域建设用地利用还较为粗放,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崇左市是一座新建的城市,是在原崇左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建市仅有12年,还处于城市发展初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新城区建设,消耗了大量的建设用地。而在人口集聚和二、三产业发展方面还比较缓慢,建设用地的消耗高于人口、经济发展的现象。因此导致崇左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水平较低,土地粗放利用的情况。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各项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将会得到大幅的提升。建议崇左市在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农村城乡增减挂钩等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 关国锋,马龙泉,汤永玲.肇东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8.

[2] 孔美琴,汤江龙,王少波.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以江西省乐安县为例。[J]科技广场2009,10.

[3] 王静.合肥市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证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

[4] 徐文丽,毛蒋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27-31.

[5]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Z]北京:[出版者不祥],2015.

创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篇12

一、节约集约新途径、新办法

一是高效能提升工业园区用地效率和强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资金和各类开发企业多渠道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积极引导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为鼓励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和提高投入产出水平,歙县规定,对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企业对原有工业用地进行扩容,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二是狠抓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工作。清理和处置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不仅是贯彻落实部厅“保增长、保红线”的工作部署,更是全面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2011年,成立了“歙县土地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和处理工作领导组”,国土、发改、规划、建设、法制、监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充分运用土地动态监测系统平台,将每宗出让土地按“属地为主”的原则,逐宗梳理、现场调查、严格认定,并依法落实对每一宗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具体的处置措施。对经认定的闲置土地,及时核发《限期动工通知书》并向社会公告;对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的,经使用权人申请和相关部门审核后可以批准延期;对因资金或市场因素原单位无法继续建设的,采取“腾笼换鸟”切实加大闲置用地清理。

二、规划引导、计划指导,严控建设用地指标

(一)严格规划管控。坚持“双严双控”,“双严”即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制,各类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超过年度用地计划;“双控”即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严格控制投资强度与容积率指标。同时加强对新批、在建项目用地的跟踪监管,对供地后企业实行跟踪管理,坚决禁止用地单位和个人闲置和低效粗放用地行为,切实杜绝借投资为名炒买炒卖土地的不法行为。

(二)严格产业政策。坚持土地供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发展领域倾斜,明确提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注意向“三个集中”转变,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种植大户集中,并制订了相应的引导激励政策,在鼓励企业、人口集聚和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认真执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严控限制类项目用地,禁止类项目不安排用地。

(三)创新土地利用机制。改变以往“重计划指标争取分配,轻项目落地供应监管”的状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做到了每一宗上市地块,均由县土委会集体研究审批通过,经营性用地及工业用地实现了100% 招拍挂方式供地,努力打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阳光地产”。

(四)严格矿产开采利用。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准入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凡对新设、变更扩大矿区范围的矿山企业,一律先由国土、环保、旅游、水利、林业等部门现场察看提出预审意见,对采矿权出让实行年度计划备案制(须报省厅),其招拍挂出让纳入省土地与矿产交易中心统一公开进行。

三、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一)用地评价求实效。建立各行业节约集约用地定期评估机制,定期组织监察、国土、财政、统计、建设等部门对各乡镇、工业园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率、土地规划执行度、土地执法效率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并进行综合考核,将全县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单位由县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单位,县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执法监管出重拳。一是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出台了《歙县国有建设用地开竣工申报制度》,依据土地出让合同、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明确的有关内容,实行项目用地竣工验收制度,强化土地的供后监管。对经营性用地、工业项目用地,由国土、发改、建设、环保、房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项目用地的竣工验收,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核验意见或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项目综合验收。二是健全执法网络,形成国土执法监察合力。县国土局加强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通报违法用地行为,将违法用地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县政府还从国土、住建、水利、城管等部门抽调监察人员组成“三违整治办”,进一步加大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在全县各行政村配备了村级国土信息员199人,建立了国土资源三级监察信息网络和村级信息员制度,为推进土地执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证。三是及时处理涉土信访案件,维护全县发展稳定大局。2011年度直接受理人民来信30件,市局和县信访局交办件56件(其中重复21件),民生热线等网上答复4件,共69件,自办30件。四是严格土地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用地。2011年,歙县国土局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01起,非法采矿案件2起,结案率100%。受理群众举报96起,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77份和《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19份,提出行政处分建议书9份,已落实处分责任人9人,申请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50起。基本刹住了乱占滥用土地、非法开采矿产的行为,为规范整顿全县国土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学习文化下一篇:构想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