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水平

2024-10-11

集约化水平(共10篇)

集约化水平 篇1

为全面落实公司集团化、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国网河北泊头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紧紧围绕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管控”资金集约化管控体系的目标, 开展一系列有效措施, 切实提升资金集约化管理水平。一是以银行账户管理为基础, 搭建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平台。多方位清理整合账户, 压缩管理层级, 撤并账户;二是强化企财合作, 统筹调控运作资金, 资金管理成效明显。与中电财建立资金“一体化”协同运作机制, 优化资金收付时序安排, 实现资金存量、融资规模双降;三是推行大额集中支付和全业务、全集成电子支付, 资金结算效率和安全管控实现双提升。电子支付比率保持90%以上, 资金集中支付率达到85%, 资金管理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工作描述

国网河北泊头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以服务“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出发点, 以深化财务集约化应用为主线, 结合实际情况, 夯实管理基础, 发挥管理优势, 建立符合本公司管理特色的资金管理模式。建立更加扁平、更加集约的账户管理体系。同时推进资金一体化高效协同运作管理。与中电财河北分公司建立了资金“一体化”管理协同工作机制, 实施二级资金池透支业务, 开展企财银三方长效合作机制, 采取延迟融资、循环贷款、法人透支等方式, 累计实现了压降融资规模, 节约了融资成本。此外, 建立严密高效的电子化结算体系

二、主要做法

以账户高度集中管理为核心, 搭建集团化账户运行平台, 提升账户管理效益。

一是以业务上划, 机构撤并为契机, 撤销公司农网工程、农维费专用账户, 撤并直属单位、城区公司结算账户, 合并基本账户和贷款账户, 形成账户向上一级集约, 开户金融机构向工、农、建三家银行高度集中的结算体系, 实现资金结算“一口对外”。将全部帐户划分三级帐户, 中电财分公司为一级帐户, 省公司本部为二级帐户, 省公司所属分、子公司为三级帐户, 将资金在三级帐户中实现资金的上划和实归, 二三级帐户中零余额, 实现真正归集帐户。

二是以“大营销”电费账务地市集中为契机, 督促各银行定制开发电费集团账户, 实现县、乡镇电费资金的实时上缴, 资金归集路径进一步简化。账户数量跨越式缩减, 账户管控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为地市公司归集账户的增设留出空间, 拓宽电费资金归集渠道。

三是制定下发《银行账户管理工作规范》, 编制账户规范管理的实操手册, 通过示例, 业务处理模板、简易流程图等形式, 为基层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技术指导, 实现“一册在手, 人人能管”, 银行账户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

三、强化措施

1. 以财务公司为依托, 强化资金统筹运作力度, 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一是泊头供电公司与中电财河北分公司签订《资金“一体化”管理协同运作实施方案》, 成立了协同运作组织机构, 明确双方职责分工, 确立十个方面26项协同配合内容, 深入基层现场调研, 合作课题研究, 共同探索资金管理的思路和方向, 资金管理工作顺畅高效。

二是针对我公司间歇性、临时性融资需求多或现金管理服务需求高的情况, 开展“资金池”账户透支业务, 按周调度资金, 压降备付, 推迟融资。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资金预测工作, 提升现金流预算对融资管理的指导性;加深资金需求分析, 有序安排支付时序。

2. 以安全、高效的资金支付方式, 服务“三集五大”体系

一是强化标准流程管控, 完善台账资料, 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制度执行力度, 建立资金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特殊资金安全管理, 努力压降银行承兑汇票的收取比例, 防范票据风险。

二是深入推进大额资金集中支付工作, 制定《大额资金集中支付实施细则》, 对集中支付资金申请单线上、线下双控, 依托银财平台、多重电子签名, 加强支付环节管理。

三是细化资金支付流程管控, 全业务、各层级推广电子支付, 实现财务管控系统对资金流的全过程、全天候监控, 公司资金安全管控有力, 结算方式快捷高效。

四、特色亮点

推进账户集约管控, 实现地市电费账户全集中。积极服务“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全面压缩电费账户总量, 拓宽收费渠道和方式, 顺利实现管控系统电子对账功能。为更好解决资金集中支付和电费账户集约管理带来的银行账户对账工作量大、资金安全风险高的问题, 积极探索, 创新研究, 开发银行电子对账功能。实现了自动核对银企双方数据, 自动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进一步提升银行账户对账准确性和对账效率。

五、实践效果

国网河北泊头市供电责任公司以财务集约化完善提升为主线, 有重点、分步骤, 全面推进, 统筹兼顾, 将资金管理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 建立了更加集中、更加高效的资金集约化管理体系。账户结构更加优化, 资金实现高度集中。国网河北泊头市供电责任公司通过不断的撤并账户, 优化资金归集路径, 为资金集中运作, 账户集约调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强化账户基础管理工作, 实现账户信息动态更新, 准确率保持100%, 简化授权、挂接流程, 账户监控率和集团账户挂接率均实现100%。账户管理成效突出。

压缩管理层级, 账户管理更加精益化。电费账户撤并工作, 实现直供直管县“零”电费账户, 电费账户数量减少, 账户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低于国网公司管控标准数量近80%, 也极大的减小账户管理难度, 展现账户管理新的高度。

资金高效运作, 资金使用成本明显降低。为合理调控运作资金, 国网河北泊头市供电责任公司按月开展资金需求分析, 深化现金流预算管理, 开展资金流变动曲线分析, 开展内部资金“削峰平谷”工作, 推进“资金池”账户透支业务, 日均存量不断下降, 资金运作效益明显增加。

资金支付方式优化, 结算效率高效安全。依托中电财结算平台、财务管控信息化的集成对接, 资金支付方式实现全面电子化。资金支付与现金流量预算有机结合, 资金管控手段更加严密。在实施资金集中管控的同时, 实现资金的有效、统一调度, 极大降低基层单位资金沉淀, 实现资金支付风险的可控、在控。

摘要:围绕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管控”资金集约化管控体系的目标, 开展一系列有效措施, 切实提升资金集约化管理水平。国网河北泊头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以服务“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出发点, 以深化财务集约化应用为主线, 结合实际情况, 夯实管理基础, 发挥管理优势, 建立符合本公司管理特色的资金管理模式。

关键词:资金,集约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漫谈中小学课题的研究方法[M].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国藩.实现资金的有效、统一调度模式的研究[J].湖南财经, 2011 (12) .

[3]金凯丽.多媒体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J].中国财经报道, 2011 (17) .

番茄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 篇2

【关键词】番茄;集约化育苗技术;日光温室

随着日光温室种植的不断发展,番茄种植规模正不断扩大。种植茬次也从过去的一年一茬转为一年两茬,极大地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其中,育苗技术属于番茄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番茄的产量、熟期、品质等,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引进相关育苗设备与集约化育苗技术,确保番茄秧苗达到优质、高效。

1 规程简介

本规程规定了番茄集约化育苗的设施条件、成苗标准及基质复配、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适用于凌源市番茄集约化育苗。苗龄是指番茄从播种到成苗的天数;发芽率是指发芽种子数与催芽种子数的百分比。根据幼苗大小,用分苗工具将其分放到不同苗盘中。育苗场地环境应符合NY5010的规定。

2 成苗标准

3叶1心至4叶1心,具有3~4片平展真叶,子叶完整,叶片深绿、肥厚、无病斑、无虫害;植株生长健壮,株高15~18cm,茎粗4~4.5mm;根坨成型,根系粗壮发达;冬春季育苗苗龄35~40d,夏秋季30~35d。

3 育苗设施与设备

3.1 育苗设施

主要设施有基质搅拌车间、催芽室、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塑料拱棚,温室结构、设计应符合GB/T18621、GB/T18622、JB/T10286、JB/T10288的要求。根据育苗季节不同选择适宜的育苗设施,凌源地区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旬至翌年的5月上旬使用日光温室,在每年的5月至9月使用塑料拱棚,加温及降温、通风设备较好的连栋温室可以周年使用。

3.2 生产设备

配套设备包括基质搅拌机、恒温箱、穴盘、苗床、湿帘、风机、喷淋系统、防虫网、补光灯、遮阳网等。

4 生产技术

4.1 准备工作

4.1.1 设施、设备消毒

(1)设施消毒:温室消毒采用药剂喷雾、熏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所用药剂包括杀菌剂、杀虫剂,这些药剂应符合GB/T8321的要求,具体可参照以下方法:配制氯溴异氰尿酸300倍液、高锰酸钾500倍液、啶虫脒3000倍液,对棚室的墙体、苗床、地面进行喷雾;每个棚室(1000㎡)用烟雾剂百菌清1000g、异丙威1600g、蓟马先锋1600g,分8~10个点由内向外点燃,密闭消毒48h后打开棚室通风,待气味散尽后使用。

(2)设备消毒:苗盘使用前,用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min,清水冲洗、晾干后备用。

4.1.2 育苗基质的配制

基质原料由泥炭、珍珠岩、蛭石构成,将三者按体积比3∶2∶1混合,每立方米基质加入国标复合肥1kg、微生物菌剂1Kg,加水使基质含水量达到50%~60%,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装袋,放于阴凉处备用。

4.1.3 穴盘的选择、装盘、打孔

根据苗龄安排选用105孔或72孔黑色ps标准穴盘,穴孔尺寸为:105孔,540mm×280mm×60mm(长×宽×高);72孔,540mm×280mm×40mm(长×宽×高)。将复配好的基质装入苗盘后刮平,用打孔器打1cm深的穴孔。

4.1.4 选种与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应符合GB/T16715.3中的各项规定。包衣种子晾晒3~5h后可直接播种;未包衣种子先晾晒3~5h,再采用温汤浸种法消毒,将种子先用清水浸泡15~20min,后放入55~60℃的温水中不断搅拌,待水温降至常温后继续浸泡4~6h,之后将种子捞出,包于消毒后的纱布中,在28~30℃的恒温培养箱内暗光催芽,注意保持种子湿润,当70%种子露白时播种。

4.2 播种、催芽

根据育苗季节不同,在定植前30~40d播种。采用人工点播,将种子播于穴孔中央,每穴1粒,播种后覆盖一层厚约1cm的珍珠岩(粒径2~3目)并刮平。催芽是将播种、覆盖好的苗盘用行喷车浇透水后放入催芽室,在黑暗弱光条件下催芽,温度保持在白天28~32℃、夜间18~20℃,基质含水量保持在90%以上,当有60%~70%幼苗拱土后即可出盘转入温室正常管理。

4.3 苗期管理

4.3.1 温度

番茄出苗后应适当降温,以防止徒长,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5℃、夜间12~15℃;真叶露心后进入正常管理,保持白天气温25~28℃、夜间15~18℃[1]。

4.3.2 湿度

白天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夏秋高温季节通过湿帘、风机或地面洒水进行降温或增湿;夜间空气湿度保持在60%~85%,冬春季节及连阴雨天气通过暖气供暖、地面洒生石灰等方式增温或降湿。

4.3.3 光照

冬春季节,白天尽量延长光照时间,保持覆盖物的清洁,棉被尽量早揭晚盖,将日照时数控制在8h左右;夏季中午强光照时,对真叶露心前的幼苗遮光2~3h,后期可不用遮光。

4.3.4 肥水管理

真叶露心后,视天气状况采用行喷车与施肥器每5~7d浇1遍肥水,轮换使用氮磷钾均衡肥、高钾肥、高磷肥等优质肥料(所用肥料应符合NY/T496要求),根据苗龄大小,浓度由0.5‰逐渐提高到1.5‰,浇过营养液后需浇1遍清水。

4.3.5 分苗

在番茄苗成长至2叶1心期时进行分苗,分苗前用消毒液(1000倍次氯酸钠溶液)洗手,并对分苗工具进行消毒。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将其分为大、中、小、弱4个等级,用分苗工具将其从穴孔挖出,将同等大小的苗放进同一穴盘,分别放置。

4.3.6 炼苗

在种苗出圃前5~7d开始炼苗,主要措施有:加大通风、降低温度、减少水分、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等,出圃前喷施1次杀菌剂[2]。

5 病虫害防治

苗期常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茎基腐病等,虫害主要为潜叶蝇、白粉虱、蚜虫等。防治方法可参照GB/T23416.2 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第二部分的茄果类执行,生产过程施用农药方法按照GB/T8321(所有部分)执行。

6 包装出圃

包装箱应具有防压、透气、防冻、放热、耐搬运的特性,根据育苗季节的不同,可选用保温箱或纸箱。种苗包装一般采用将种苗根系坨自穴盘中拔出后整齐地装入塑料袋中,再将塑料袋装入包装箱内的包装方法,一箱装3~4袋,每箱最多装种苗420株,种苗装袋、装箱时要用力均匀,避免损失植株、破坏根系坨以及种苗摆放交错、重叠等[3]。

种苗装箱出圃前,要求棚室管理人员认真核对合同号,并与客户共同确定好种苗的品种、数量、质量,签订种苗质量验收单后方可出圃。一般采用厢式货车进行运输,要求育苗车辆具有良好的保温、防雨、防晒等功能。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要加快番茄规模化生产和打造本地优势农业产业,就必须依靠先进的栽植方法,因此,應大力推广番茄集约化育苗技术,以为发展番茄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春艳.日光温室冬春茬番茄集约化育苗技术[J].温室园艺,2011,(12):51-52.

[2]赵亮,丁明元.临泽县番茄集约化育苗技术要点[J].北方园艺,2012,(14):50-51.

集约化水平 篇3

1 集约化养殖中氨氮的来源及危害

1.1 氨氮的来源

池塘中的氨氮 (NH3-N) 主要是在氧气不足时饵料 (饲料) 、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等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 或者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生成, 在高密度养殖及淡水综合养殖的水体中, 由于使用消毒药剂, 在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 也会造成有益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相应减少, 进而导致水生态失衡, 大量积累的氮素使硝化过程受阻, 形成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超标。氨很容易溶解于水, 生成分子复合物NH3·H2O, 一部分解离生成铵离子 (NH4+) , 在NH3·H2O与NH4+之间建立化学平衡。

1.2 氨氮的危害

水体中的总氨包括分子氨 (NH3) 与离子铵 (NH4+) ,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的危害, 氨的毒性很强, 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 一般养殖水体中离子铵允许的最高浓度为每L不超过5mg氮 (5mg N/L) , 而分子氨允许的最高浓度仅为每L0.1mg氮 (0.1mg N/L) , 但在集约化养殖中, 氨的浓度可能会达到抑制鱼类生长的程度。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 对酶水解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 表现出呼吸困难、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 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与生长状况, 严重时可导致养殖生物大批死亡, 造成经济损失。

2 集约化养殖中氨氮的测定方法

水中氨氮的测定方法, 通常有纳氏试剂比色法、气相分子吸收法、苯酚-次氯酸盐 (或水杨酸-次氯酸盐) 比色法和电极法等, 就水样中氨氮测定操作的简便性和准确性而言, 应优选气相分子吸收法进行测定, 然而在我国现有技术装备经济条件下, 该方法测定受到了很大限制, 而以纳氏试剂和水杨酸-次氯酸盐进行显色反应的分光光度计比色法, 由于具有操作的便捷性、测定的灵敏性,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应用更为广泛。

2.1 纳氏试剂比色法

纳氏试剂比色法是测定地表水中氨氮的一种经典方法, 操作简单快速, 灵敏度高, 但其对显色剂的要求比较高。同时, 纳氏试剂含有毒化合物, 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实验时应谨慎使用。其原理是以游离的氨或铵离子等形式存在的氨氮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棕色络合物, 该络合物的色度与氨氮的含量成正比, 可用目视比色和分光光度法测定, 但是由于海水中含有的大量钙、镁离子易与纳氏试剂发生反应, 导致水样浑浊而干扰测定, 因此不适于测定海水中的氨氮。实际测定中常寻找一种有效的掩蔽剂去除海水中的干扰物质, 来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海水中的氨氮。

2.2 气相分子吸收法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手段, 具有准确可靠、测定成分浓度范围宽、抗干扰性能强、不受样品颜色和混浊物的影响等特点。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 将水溶液中的离子或者分子转化为气体, 利用基态气体分子能吸收特定紫外光谱, 根据光被吸收程度计算出分子浓度, 原理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但这种方法对于仪器设备依赖较高、检测成本较高。

2.3 水杨酸-次氯酸盐比色法

水杨酸盐法灵敏度高, 稳定性好, 其原理是在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 铵与水杨酸盐和次氯酸盐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 在697nm处比色测定。测试范围是使用最大试样体积为8m L时, 氨氮质量浓度可达1mg/L, 使用10mm比色皿时, 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1mg/L。但是标准方法中对亚硝基铁氰化钠和次氯酸钠溶液的用量均以滴来计量, 不够精确, 另外这个实验比较耗时。

2.4 电极法

电极法测定氨氮的电极最常用的是氨气敏电极。氨气敏电极是一个复合电极, 以p H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 银—氯化银电极作参比电极。电极法具有不需对水样预处理和测量范围宽的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该方法用于废水中氨氮的测定准确度及精密度良好。

3 集约化养殖水环境氨氮水平调控技术

3.1 利用微藻调控

微藻也称单细胞藻类, 目前用来降氨氮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微藻可以吸收水体内过剩的氨氮形成并形成优势群体, 并能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对氨氮吸收效果最好的微藻是螺旋藻、小球藻、栅藻、颤藻, 栅列藻等, 尤以小球藻的降氮能力最强。微藻又能产生水体生物赖以需求的氧气, 据报道, 水体中的溶氧80%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 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 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抑制和减轻氨氮鱼类的毒害作用, 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 促进鱼类生长发育。同时微藻蛋白质含量都在50%以上, 藻粉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14%, 也是鱼类的天然优良生物饵料。因此微藻的生长不仅可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又有增氧、增饵、肥水的作用。

3.2 利用微生态制剂调控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 经培养、复壮、发酵、包装、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对人和动物有益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目前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微生态制剂由于采用单一微生物菌种, 控制水体有害菌的含量和净化水质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使用中效果并不理想, 而由多类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则很好地起到降低氨氮、净化水体、改善水生态的作用, 并且由于水体中有害菌处于被抑制状态, 鱼类病虫害发生几率也大幅降低, 提高养殖生物成活率和养殖的收益, 因而复合微生态制剂逐渐成为微生态制剂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刘淇 (2001)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使用复合型活性生物净水剂, 氨氮含量平均比对照组降低33.10%;白维东等 (2002) 报道在成鱼养殖池中施用EM活性微生物水产专用肥, 氨氮含量比对照池降低54%;阎斌伦 (2001) 在中华绒螯蟹育苗中使用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 结果水中氨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39.44%。众多研究表明, 当向水体添加微生态制剂, 可以大幅降低水体的氨氮含量, 进而改良水质。

3.3 利用藻菌联合调控

藻菌联合调控是利用藻类和微生态制剂的有益菌两类生物之间在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集约化养殖水环境的一种生态系统。藻类植物利用水中的NH4+等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 合成自身细胞物质并释放出O2, 好氧细菌则利用水中O2进行呼吸作用, 分解、转化水体有机污染物, 陈海敏探索了光合细菌和小球藻联合处理调控养殖水体水质情况, 试验结果表明, 光合细菌和小球藻能很好地去除水体的氮、磷, 尤其对铵氮的去除效果最好, 而且菌藻联合处理有利于养殖废水的重新利用。因此利用藻菌联合调控水体, 不仅能降低水体氨氮, 又能保持水体透明度, 给予鱼类优良天然饵料, 这也是以后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方向。

摘要:浅析了养殖水体氨氮积累的来源及危害, 综述了目前测定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常见方法, 并提出了一些降低水体氨氮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氨氮,水体调控

参考文献

[1]宋协法, 宋伟华, 田树川, 等, 集约化养殖水处理系统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2 (1) :35-39.

[2]张进凤, 李瑞伟, 刘杰凤, 淡水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 2009, (6) :41-44.

[3]蔡继晗, 沈奇宇, 郑向勇,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9 (2) :167-172.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276-282.

[5]王洋, 朱旭, 微污染水氨氮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4) :117-119.

[6]刘林斌, 水中氨氮测定方法比较[J].广州化工, 2011, 39 (10) :110-111.

[7]臧平安,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简介[J].光谱仪器与分析, 2000, (1) :1-4.

[8]农业部《新编渔药手册》编撰委员会.新编渔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368-389.

湘云鲫池塘集约化精养法 篇4

在近年鱼市行情持续低迷的状况下,养殖大规格的湘云鲫将独具优势,其价格看好,市场紧俏,经济效益高。各地实践证明,湘云鲫池塘集约精养,元月上、中旬投放鱼种,11~ 12月分批起捕,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700 ~ 1000公斤,产值5000 ~ 7000元。

一、池塘选择与清整施肥 选择面积0.667公顷(10亩)以下池塘配备1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鱼种下池前10 ~ 15天,每667平方米池塘用生石灰100 ~ 125公斤或漂白粉3 ~ 5公斤清池、消毒、除野,5 ~ 7天后注入60 ~ 70厘米深的水(用60目聚乙烯网过滤),同时每667平方米水面施发酵好的鸡粪、牛粪、猪粪等有机肥300 ~ 400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培肥水质,为鱼种提供丰富的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适口饵料。

二、鱼种放养与驯化投饵 元月上、中旬,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平均规格100克/尾的冬片鱼种,每667平方米投放2000尾,另搭配尾重150克的白鲢200尾。鱼种放养前用1毫克/升漂白粉、0.8毫克/升硫酸铜合剂浸洗15分钟。饵料选用配方合理,粒径2 ~ 4毫米、大小适口的鲫鱼专用颗粒饵料,其粗蛋白含量27% ~ 30%、粗脂肪8% ~ 10%、粗纤维12%、粗灰分10%、水分12%、磷0.9% ~ 1%、钙1%。鱼种下塘后2天内不投饵,使其饥饿难耐,迫使其主动摄食。具体驯化方法是:在池塘向阳处选择一个投饵点,搭建一个3米左右长的跳板伸向池中作为投饵台,人在台上投饵。投饵训练时,首先敲击木桶、木板等,发出固定的音响信号,同时撒料,使湘云鲫在音响信号下吃到饵料,逐渐形成上浮抢食习惯。驯化期间,每天投饵3 ~ 4次,每次30 ~ 40分钟,一般10 ~ 15天即可驯食成功。进入正常投饲后,计算出每月投饵量,每天投喂4次。投喂应坚持“三定”(定点、定时、定量)和“四看”(看天气、看水温、看水质、看鱼的吃食情况),每次以鱼吃八成饱为度,投饵频率按“慢、快、慢”进行。每10天根据鱼的生长情况调整一次日投饵量,投饵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 ~ 6%。

集约化水平 篇5

1. 注重项目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力求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1) 提前准备。针对高产创建资金到位较晚的问题, 市政府提前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 作为项目垫付款, 以保证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市财政还专门拨付10万元用于项目实施工作经费。 (2) 提早规划。制定《海城市2012年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海城市高产创建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进一步明确资金使用范围、重点、责任等重要事项, 为高产创建资金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3) 明确职责。高产创建实行市、镇、村三级联创, 以市镇两级创建为主的原则。通过抓市级层面的科技示范户和镇级层面的重点户, 带动项目区各村农户。市政府专门成立高产创建资金管理领导小组, 各项目镇区也相应成立了资金管理领导机构, 并上墙公示。 (4) 合理分配资金。为使项目资金使用有据可依, 在方案中明确每个示范区的资金安排, 同时制定《海城市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资金使用预算总表》《玉米水稻资金使用预算分表》, 每个示范区20万元的使用方向为市级和镇级各10万元。市、镇两级分别都有资金使用预算表, 明确各分项资金的使用明细、资金安排、支出标准、拨付对象和考核内容等, 形成较为严密、统一、完整、科学的资金使用办法。 (5) 规范报账程序。项目资金实行财政报账制, 由市、镇两级凭服务合同、服务档案、正规发票、影像资料等到市财政局统一报账, 完成一项报账一项,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有序使用。

2. 探索示范区建设新模式, 突出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几年探索, 在示范区内建立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促进高产创建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合作社统一动作转变。 (1) 推行合作社订单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 积极实行订单式耕、播、收、运农机一条龙作业。根据示范区机械种类、保有量、作业效率等, 提前签订好作业合同, 实施整村、整块地合同作业的办法, 减少人工投入, 增加农民收益。示范区内共有10万亩为合作社统一耕作, 占全市高产创建面积60%。 (2) 培育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项目建设, 涌现一批示范性强、带动能力突出的重点合作社。高坨镇超越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示范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从水稻育苗、机插、防病虫、统收全程服务, 特别在2012年投入16万元创造性引入无人驾驶飞机打药进行统防统治, 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省里要求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个百亩核心示范区, 在落实上级要求时创造性地安排了4个核心示范区, 并且全部为合作社承建。合作社按照统一要求, 在串地、育苗、插秧、中期管理、收获、数据统计等方面负责实施, 减去了市、镇两级操作的繁琐, 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

3. 推进集约化生产, 实现示范区统一管理

(1) 培育水稻种植大户。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土地流转原则, 以新成立的海城市农用地流转中心为平台, 采取多种形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全市高产创建示范区内50亩以上种植大户258户, 总面积达到3万多亩, 其中仅水稻种植大户郑久涛1人就规模化承包2268亩。 (2) 鼓励集中大棚育秧。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水稻万亩高产片发展育秧大棚500栋, 即由农户委托合作社或育秧大户育秧, 合作社统一采购水稻优良品种, 由农村经济局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按照技术规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秧方式和播种时间、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育秧管理, 确保育秧技术到位, 向农户提供高品质的秧苗。 (3) 示范区进行统防统治。几年来, 全市不断扩大示范区统防统治范围, 水稻示范区已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 并通过政府统一集中采购的方式将统防统治药品发放到镇村, 努力实现规范化管理, 并坚持“严把三关”: (1) 严把前期招标关。从8月份开始对全部水稻示范区喷施磷酸二氢钾、三环唑和井冈霉素, 总防治面积13万亩全部药品通过市政府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的方式供应。 (2) 严把中期物资下摆关。在具体操作中, 全面规范使用由市农经局统一印制的物化补助到镇发放表和到户发放表。同时, 物化补助发放档案坚持“五齐全”原则, 即农户姓名、补助面积、补助数量、农户签字、联系电话五项资料必须齐全, 从而做到物化补助区域农户应补尽补, 切实提高了补贴实效。 (3) 严把后期服务关。根据不同区域生产情况确定不同的技术操作措施, 采取技物结合方式统一开展技术服务, 确保示范区作物长势整齐一致, 实现创高产目标。农村经济局抽调30余名技术人员组成4个技术指导组, 分镇包村, 通过发放明白纸、举办现场观摩和电视讲座等形式指导农民生产。

川南地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分析 篇6

一、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上,集中投入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以求在更小的土地面积上获得更大的利润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理查德伊利在《土地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动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地利用的集约”。李秀彬等指出土地利用集约度为“在生产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进行的非土地投入的数量”。

综上所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合理布局、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和现期的经济、技术等前提下,通过增加单位土地的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的投入,以及改善经营管理等手段,最终使城镇土地的综合效益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不断提升。

二、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测度模型

城市中人们的日常活动除了经济生产活动,还有消费、休闲、娱乐等非生产性活动。因此,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可从人类的生产性活动量和非生产性活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和评价。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测度模型见公式(1)

式中:LUI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亿元/km2;EU为生产性活动经济量,单位:亿元;HA为非生产性活动量,单位:亿元;A为城市土地面积,单位:km2。

将公式(1)进行改进,EU可以用城市土地所产生的GDP来表示;HA可以采用城市人口生活性消费总额来代替。因此,上述公式(1)可以写成:

式中:LUI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亿元/km2;NA为经济产出,单位:亿元;P为城市人口,单位:人;C为人均生活性消费额,单位:元;A为城市土地面积,单位:km2。

三、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1. 研究区域概况

川南地区是由四川盆地南部的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和乐山构成,将打造成四川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黄金水道”建成全省次区域交通枢纽。川南处于成渝经济区的南翼,是中国城市化格局中第二横和第三纵的交叉地带,鉴于该区域已有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只要把握机遇,川南地区能够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实现异军突起、跨越发展,进而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均来自《2014年四川城市统计年鉴》。

四、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分析

1.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测算

根据公式(2)及川南地区各城市的经济产出、城市人口、人均生活性消费额和城市建成面积等数据可计算得到各自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LUI,具体结果见表1。

根据上表可知,川南地区5个城市的LUI平均值为0.213亿元/km2。其中自贡市的LUI值为0.323,水平最高,乐山市的LUI值为0.127,水平最低,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度排序为自贡市>内江市>宜宾市>泸州市>乐山市。

2.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LUI与人均用地面积、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和城市土地面积的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可得,其相关性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见下表。

从表中可知,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城市人口、城镇化率的相关性显著水平为0.349和0.649,均大于0.05,表明其不显著相关。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人均用地面积呈现显著性负相关,表明人均用地面积越小,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越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城市土地面积呈现显著性负相关,表明城市土地面积越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化水平越高。这是由于土地面积减少,导致人口集聚,人均用地面积相应减少,不仅促使人们更频繁的使用城市公共资源,而且会促进人们其他的社会经济活动,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

五、川南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与川南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呈现显著性相关的是人均用地面积和城市土地面积两个方面,则本文主要通过这两方面对川南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进行分析。

1. 按人均用地面积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川南地区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人均用地面积呈显著性负相关,即人均用地面积越小,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越高。根据表1可知,整个川南地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都偏低,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度排序为自贡市>内江市>宜宾市>泸州市>乐山市,而人均用地面积排序为乐山市>宜宾市>泸州市>自贡市>内江市。建议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要保持人均用地面积在一定可控范围内,促使城市土地在有限的面积上提供更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坚决禁止以占用大量耕地来促进城市搞建设的粗放式利用道路。

2. 按城市土地面积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川南地区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城市土地面积呈显著性负相关,即城市土地面积越小,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越高。根据表1可知,川南地区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度排序为自贡市>内江市>宜宾市>泸州市>乐山市,而城市土地面积排序为宜宾市>乐山市>泸州市>内江市>自贡市。由表1可知,各城市的城镇化率差异不大,而土地集约水平却呈现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议集约度较低的宜宾、乐山和泸州市应对城市建设发展道路做出一定的调整,优先考虑通过开发已有的土地(譬如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来接纳更多的农业转业人口,慎重选择通过扩张城市版图来接纳农转非人口的方式。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利用优化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测度模型,得到川南地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值,结合川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川南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均值为0.231亿元/km2,整体水平偏低,其中以乐山市最低,仅为0.127亿元/km2。

2. 数据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城市人口、城镇化率不显著相关,而与人均用地面积、城市土地面积呈显著性负相关,因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均用地面积两项指标在趋向上具有同一性,故本文提出人均用地面积是决定川南地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关键因素。

川南地区作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地区,其主要的5个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土地集约水平均偏低,根据上述情况,本文建议:

1.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标准和用地总量,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不能简单的通过扩张周围土地的方式来发展城市,而是充分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譬如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来承载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坚决禁止占用大量耕地来搞开发的粗放式利用道路。

2.为使川南地区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偏低的乐山、泸州和宜宾应做重点关注,但整个川南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都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3(1):152.

[2][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滕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李秀彬,朱会义,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61).

集约化水平 篇7

1. 研究背景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1]。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中外学者和政府专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述[2]。世界各国对土地集约利用相关问题十分重视, 并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缺乏相应的提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规划学界提出了“精明增长”“紧凑式发展”“内填式发展”等城市土地利用思想, 随后整个西方规划学界开始了对传统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反思, 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逐步得到确立[3~6]。协调建设用地规模的无限扩张与农用地严格保护的关系成为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作为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也将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2. 研究意义

陇南山大沟深,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受地形条件和水资源的限制, 陇南市的人口、经济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地势相对低平的河谷和山间盆地中, 城市空间发展受地形条件的严重制约, 现有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成为城市发展重要途径。河谷盆地中城市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交错分布, 建设用地的扩张, 极易占用基本农田。因此, 合理分析陇南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明确各区域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 对于提高陇南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引导产业和人口合理布局以及缓解建设用地增长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矛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本文中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陇南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 数据基础年为2008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所用数据为1997~2008年陇南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三、陇南市建设用地变化分析

1. 建设用地变化分析

单位:公顷

2. 各区县建设用地类型区位熵

土地利用类型区位熵 (也称专门化率) 的相关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区域某种地类的富集程度。某种地类的区位熵定义为:某区 (县) 某地类面积占全市该地类面积的比例与该区 (县) 国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之比。公式为:

Q= (A1/A2) / (A3/A4) = (某地类面积百分比) / (国土面积百分比)

式中:Q为区位熵;A1为某区 (县) 某地类的面积;A2为陇南市该地类的面积;A3为某区 (县) 的国土面积;A4为陇南市的国土面积。该式的计算结果可直观的反映区域某种地类的富集程度, 全市的平均水平为1, 高于1说明该地类的分布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小于1则说明该地类的分布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利用陇南市二调的建设用地数据, 根据上式计算各区 (县) 各类建设用地相对于陇南市的区位熵, 结果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 在建设用地中, 陇南市九个县区在各地类的区位熵都较低, 这表明陇南市的城市开发建设的程度普遍不高。其中两当、徽县、康县、宕昌和文县的各类建设用地区位熵都低于1, 反映出这五县较低的城市化水平。成县各类建设用地的区位熵都较其他各县区为高, 反映成县的城市化水平在陇南市比较突出, 尤以城镇建设用地的区位熵最高。而武都区的各类建设用地区位熵在各县区中并不突出。

四、陇南市建设用地特点与集约利用水平动态变化

1. 陇南市建设用地特点

(1) 主要建成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 外围用地相对粗放

2005年, 陇南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55.05平方米/人, 低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中的Ⅰ类级别 (60.1~75平方米/人) ;其中武都区、成县的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分别为:36.21平方米/人和33.93平方米/人, 集约程度非常高, 而两当、徽县、西和、文县的人均用地面积均低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中的Ⅰ类级别 (60.1~75平方米/人) ;康县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 137-90) 中的Ⅲ类级别, 礼县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 137-90) 中的Ⅳ类级别, 而宕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超出《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中的所允许的最高限额 (120平方米/人) 将近30平方米/人, 呈粗放状态。

(2) 城镇用地增长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不对称, 二元用地结构突出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度增加的同时, 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相应减少, 建设用地总体利用效率没有相应提高。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1997至2005年, 城镇面积增加了45.44公顷, 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并没有相应减少, 反而面积在此期间增加了204.74公顷。城乡土地缺乏互动的二元结构, 不仅导致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集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状况无法改变, 同时也影响到城乡土地问题的整体解决, 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

(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潜力巨大

2005年, 陇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36808.23公顷, 农村人口143.85万人, 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255.88公顷, 高于国家《村镇规划标准》 (GB 50188-93) 中的所允许的最高限额 (150平方米/人) 的约105平方米/人。从各县区数据可以看出, 成县、两当、徽县、康县都超过300平方米/人, 其中成县高达905.09平方米/人, 所有县区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均超过国家《村镇规划标准》 (GB 50188-93) 中的所允许的最高限额 (150平方米/人) ,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巨大。

2. 陇南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动态变化

从图4中可以看出, 除2005年略有波动外, 整体呈下降趋势。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GDP、单位建设用地财政收入、单位建设用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逐年增长, 呈上升趋势, 分别增长了128.26%、210.26%和166.07%, 增长势头强劲。由此可见, 近年来陇南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逐年提高。

五、陇南市分区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1. 陇南市分区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择4类评价因素, 4项评价因子, 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如表2所示。

2.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指标类型, 其确定标准值的方法也相应不同:对于正相关指标类型, 采用各区县的合理最高值作为指标的标准值;对于负相关指标类型, 采用合理平均值作为指标的标准值, 或采用各区县的最高值作为指标的标准值;对于双向相关指标类型, 参考国家相关标准确定其标准值。

3.陇南市分区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评价

总分值的计算方法是用各评价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化值进行线性加权平均, 通过各指标标准化值与相应权重的加权计算, 得到各区县的指标得分及评价总分 (表4) 。

从陇南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总分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成县和文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高, 综合评价值在70分以上, 其次为徽县, 武都、宕昌三县区, 康县、两当、西和、礼县三县得分最低, 而其中以礼县为最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 可以将陇南市各区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致分成三个等级:

一级为成县和文县。评价总分值在70以上, 远高于陇南市平均水平的48.19, 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相对其他区县来说, 为集约利用。

二级为徽县, 武都区、宕昌县。评价总分值在60以上, 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略高于陇南市平均水平。为低集约利用状态, 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级为康县、西和县、两当县和礼县。评价总分值处于60以下, 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于陇南市平均水平。为低度、粗放利用状态, 挖潜潜力空间较大。

参考文献

[1]《昆山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5, 8, 22.

[2]王静, 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第27卷第3期, 2008年05月.

[3]张庭伟.构筑21世纪的城市规划法规-介绍当代美国"精明地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指南".城市规划, 2003, 27 (3) :49~52.

[4]关涛, 宗晓杰.经营城市土地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规划研究, 2005, 29 (4) :52~55.

[5]庄悦群.美国城市增长管理实践及其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启示.探求, 2005, 155 (92) :62~67.

[6]H James Brown.城市土地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国外城市规划, 2005, 20 (1) :21~23.

[7]陇南年鉴编纂委员会, 陇南统计年鉴 (2006) , 2006年12月.

[8]陇南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2005年) .

集约化水平 篇8

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可以从经济, 政策, 技术等多个层面入手加以实现。规划作为土地管理的龙头, 起着先导和调控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隶属划分分为五个级别: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规划的最低层次, 属于实施性规划。规划成果以规划图为主, 为用地管理提供直接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属低层规划, 其执行质量直接关乎着上层规划意图能否得到顺利贯彻落实。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各类土地的用途布局作了详细规定, 并制定出每类用途的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 是使土地能够地尽其用的直接依据, 是促使土地节约集约科学利用的重要支撑。

1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的作用

1.1 提高乡镇土地利用的理性

土地宏观调控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合理调整和布局各业用地, 尤其是城乡建设用地, 达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因此, 不能把土地宏观调控简单等同于限制土地供应, 而应该在保护耕地、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重点通过优化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各业用地, 积极挖掘存量土地潜力, 引导土地利用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规划目标、利用方向运行, 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环境, 这才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宏观调控背景下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土地利用的变化也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 乡级行政区作为最基本的土地管理单元, 其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集约性关系着整个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1.2 促进乡镇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它既是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 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要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的蓝图, 也是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及审批各项用地的重要依据。做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就是要协调好各部门用地比例,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1.3 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对土地资源调查、分类、分区, 制定土地利用标准, 对土地利用进行安排和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措施或利用其他手段, 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实现。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土地利用规划能够防止最终导致破坏性后果的市场投机保障土地利用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目前乡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期过长引起的规划实施效果减弱

乡镇级规划是基层的规划, 要征求民意, 进行调研分析, 结合现状利用情况给出初步的指标, 报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核, 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在统筹各乡镇经济发展和用地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指标的分解。如此自下而上, 又自上而下的反复研究分解过程,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方式下, 极易出现拖沓, 延迟等现象。

2.2 规划基础数据、图件及文本三者不能严格统一

乡镇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要求各乡镇的基础数据、图件和文本应严格一致,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有的乡镇基础工作开展较晚, 没有电子版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即使是有电子图件的, 由于不同权属的宗地界限不规整, 作图时需要打破图斑进行手绘, 准确性大大降低;另外也出现文本中的数据与电子底图的统计数据有出入的现象, 出现原因难以考证。

2.3 规划内容刚性强, 实施难度大

根据新形势的需要, 为了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 按照“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原则, 把指标分成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规划制定一些刚性指标是必要的, 但实施过程中需要足够的弹性内容作为补充, 这就要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在内容深度和具体程度上把握适当。

2.4 现有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不当

由于我国的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规划编制时间、调整范围不统一, 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规划等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规划在乡镇一级不衔接的问题比较突出。重城镇规划轻土地规划的倾向比较严重。虽然在理论上各项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 但由于各项规划的侧重点不同, 修编期限不同步, 缺少统一的建设用地标准, 操作起来协调性差, 实施难度大。各规划之间缺乏一致性, 有的甚至对乡镇的功能定位相去甚远, 让基层的规划执行人员无所适从。

3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完善

3.1 改变管理体制, 加强法制建设

要在《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土地利用规划条例》, 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手段, 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3.2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亟须规划统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建议《土地管理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第三款中土地等级每六年调整一次改为每五年调整一次, 并且最好在每次规划制定或调整前一年就做完更新调查工作。以表示村级界线为基础的万分之一图件已不能适应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管理的需要, 迫切需要更大比例尺的图件以反映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界线, 满足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的要求。权属调查不再以行政村为最小单元, 而应调查到村民小组和承包的农用地块。这样便于农民保护自己的权益, 有利于保护耕地。此外, 土地流转不允许改变用途, 确需改变用途的, 要求必须是经有关部门论证通过的高科技项目。

3.3 提高规划技术含量

内部审计资源集约化研究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资源;集约化

一、内部审计资源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随着企业业务的迅猛发展,相应的审计任务也愈加繁重。相对于目前企业资产规模及业务监管范围,审计人员的严重短缺,与繁重的审计任务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企业审计功能的实现。

2.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扩展到生产经营业务、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审计项目更是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审计范围的扩充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内部审计人员仍以财务专业为主,工程、营销等人员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

3.职能定位存在偏差

部分单位及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和行为日的缺乏准确认识,思路不开阔,沿袭以前旧有做法,与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审计方式单一,大多为“查错纠弊、堵塞漏洞”式的事后审计,事前、事中的实时监督较少,不能做到防患工未然。

二、审计资源集约化目的

所谓审计资源是指审计组织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要素,是审计力量、方法、于段、法规、成果、信息、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要素的集合体。审计资源集约化就是对审计资源各要素进行整理、组合的过程,其日的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资源集约化的主要做法

1.审计项目计划优化整合

完善制度体系,科学制订计划。推行指令性工作计划模式,对综合性、普遍性工作,由总公司统一安排计划和审计方案、制订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由分公司和子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引导各单位审计资源向重点业务、关键和薄弱环节转移,推进两级审计工作组织体系的有效联动。

2.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

内部专业监督资源的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整合是审计资源整合的关键。在审计项目计划优化的基础上开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全系统、大覆盖的审计组织架构,建立包括财务、营销、人资、基建、运维、物资、监察、科技和审计等各类专家人才在内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盘活现有人才,引进新鲜血液,实现人力资源的集约化。

打破审计责任主体“单一化”的传统观念,联合公司各业务部门建立总、分(子)公司及三级单位的全方位、立体式审计组织架构(右上图:公司系统审计组织架构)。

审计组织架构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总公司及其领导下的各业务部门,即“主十”,涵盖了财务、人资、营销、物资、工程等业务,相互协作,构建企业“大审计”格局。第二层次是分(子)公司及其各业务部门,即“枝十”,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审计监督工作。第三层次是三级所属企业,即“枝叶”,负责其管理权限范围内的审计工作。三个层次彼此銜接,为内部审计合理利用其他专业部门资源创造条件,极大地丰富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合理使用社会中介机构。将部分不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审计结果不涉及第三方利益或审计结果需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投资审计业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按照“内审主导,中介机构技术支持”的工作原则,加强中介机构过程管控,实现审计质量控制,弥补审计资源不足。

3.审计信息资源集约化应用

审计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专业内外部检查成果、各种资料、相关法规制度信息等。审计信息资源集约化是把历史的、局部的、零散的审计资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整合起来,通过去粗取精,归纳分析,加工提炼,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在更高层次和质量上再现审计结果。

4.审计技术资源集约化应用

日前,现代审计已走上了信息化轨道,内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曰前电力企业建设了审计管理系统、ERP审计管理系统、审计门户等先进的审计工具,充分应用这些信息系统并逐步实现与财务、营销等经营管理电子数据的实时对接,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发现审计线索。积极探索远程在线审计,审计端口前移,实现对审计对象连续、动态监督,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评价的综合审计体系。

总之,通过各类审计资源的集约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每一份审计资源的效能,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

[1]王海艳.审计资源对社会审计质量的影响分析[J].赤子,2014年第2期

集约化水平 篇10

土地资源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 是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土地资源需求巨大, 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与否直接影响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 如当城市土地利用粗放式, 就会占用城市周边的土地作为新的发展空间, 往往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理论主要关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特征和经济规律, 地租理论、边际报酬递减理论、区位理论分别提出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的数量和空间最优配置规律, 这些理论为土地合理集约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学者近代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土地基本术语》 (GB/T 19231-2003) 将土地利用集约度表达为生产过程中, 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我国学者李秀彬等将土地利用集约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非土地投入的数量”。土地利用集约主要是从经济学上, 特别是农业经济学来定义的。主要考虑了土地上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通过不断的增加投入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模型

城市用地通常比农业用地集约度更高, 因为相对于农业用地, 城市土地所承载的人类活动强度高。城市中人们的日常活动除了经济生产活动, 还有消费、休闲、娱乐等非生产性活动。因此,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应该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承载人类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的总量。可从人类的生产性活动量和非生产性活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和评价。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 也可以称作市地利用集约度, 测度模型 (见公式 (1) ) 。

式中:LUI,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 单位:亿元/km2;EU, 生产性活动经济量, 单位:亿元;HA, 非生产性活动量, 单位:亿元;A, 城市土地面积, 单位km2。

那么EU就可以用城市土地所产生的GDP来表示;HA可以采用城市人口生活性消费总额来代替;用城市建成区面积表示城市土地面积。因此, 上述公式 (1) 可以写成:

式中:LUI,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 单位:亿元/km2;NA, 经济产出, 单位:亿元;P, 城市人口, 单位:人;C, 人均生活性消费额, 单位, 元;A, 城市建成区面积, 单位km2。

四、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分析

1.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测算。

对20世纪90年代初46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 (数据来自199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 最终获得了344个城市有效数据, 123个城市缺少数据。按照公式 (2) 计算, 344个城市LUI平均值为0.69亿元/km2, 方差为0.24。

2.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相关性分析。

计算LUI与人均用地面积、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建成区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系数, 结果分别为-0.43、0.29、0.15、0.02。从相关性分析可知, LUI与人均用地面积表现很强的负相关性, 表明人均用地面积越小, LUI越高, 也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越高。LUI与城市人口规模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 表明人口的积聚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这是因为人口的积聚会一方面会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 使原来同样面积的土地承载更多的人口。另一方面会促使技术更新, 这样会出现节约土地的结果。LUI与城市建成区规模表现为较差的相关性。LUI与城市化水平表现为不具有相关性。

五、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综合分析

1. 按人均用地标准分析。

按照我国城市用地标准, 分组统计 (见表1) 。结果表明, LUI的排序是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通过分析, 人均用地标准越低, LUI的数据越高, 可见人均用地标准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关键因素。人均用地标准低于90平方米/人的城市均表现为较好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大于90平方米/人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较低。建议在城市发展中, 要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标准。否则, 城市将走向粗放式发展道路, 这样发展方式是以蚕食城市周边土地 (主要为耕地) 为代价的。

2. 按城市规模分析。

按照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分组统计 (见表2) 。结果表明, LUI的排序是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小城市, 其中特大城市、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LUI均大全国LUI的平均水平。这样的排序与城市平均人均用地面积也呈现是相对的一致性。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不够, 这也表明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接纳农业转移人口, 而不是像大城市以扩张来接纳新来人口。中等城市与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尚可, 但是平均人均用地面积也超过90平方米/人。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很好, 其平均人均用地面积也很低。

六、结论及建议

1990年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均用地标准是决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关键因素。分析过去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路径, 并对现在及未来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建议: (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 大、中、小城市应协调发展, 逐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并重点提高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2) 在城市集约化发展建设中, 要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考虑到我国实际, 控制标准在90平方米/人以下较为合理。

摘要:通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界定, 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模型, 对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344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 344个城市LUI平均值为0.69亿元/km2, 方差为0.24。通过分析认为, 人均用地标准是决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 严格控制城市人均用地标准, 对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集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美]伊利, 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滕维藻,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3]李秀彬, 朱会义, 等, 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 2008, (6) .

[4][美]雷利·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M].谷树忠, 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9.

上一篇:脚本设计下一篇:森林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