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利用

2024-10-04

集约利用(精选8篇)

集约利用 篇1

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及国土资源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定》的同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不断创新思路,深挖土地潜力,争取高效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土地基本情况。工业园区下辖一个XXX,面积为12734.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38.99公顷,园地面积229.02公顷,林地面积1602.39公顷,草地面积1752.77公顷,城镇村和工矿用地面积1604.0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39.2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3.1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84.93公顷。

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园区用地规划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注重行业集中布局和产业优化互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对园区范围内闲置土地进行调查摸底,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理办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监管管理办法》,2市场化程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但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规划不科学,土地利用粗放,深挖潜力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土地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工作思路,坚持“保重点、攻难点、提效率”的服务理念,采取计划用地、项目争地、依法供地、集约用地、拆迁增地等多条路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在土地精细化管理上求突破,努力提高资源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集约利用 篇2

造成土地分散的原因

零散土地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零散建设用地的成因大致分为两种, 首先, 现行的土地审批制度是按照项目进行“事前审批”, 由于建设周期长, “事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 项目建成后, 项目周边或其内部往往会形成零散的剩余土地。其次是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 由于征地拆迁、城市建设等原因造成土地产权主体发生变化, 土地难于集中使用, 从而造成的一些零散建设用地。

零散农用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我国农业人口存量巨大, 耕地十分有限, 人地矛盾严峻, 过高的人地比例使得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保障功能的农地不得不被细碎化。同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分田到户, 为了保障公平, 土地分配时要考虑到土壤质量及地块与居住的距离, 实行好坏搭配和远近搭配, 从而导致了农地的零散化。

零散建设用地的利用办法

(一) 加强用地规模的科学管理

对项目用地规模应科学论证, 严格审核, 将项目规划、设计单位纳入用地规模责任主体, 精确核定用地规模, 对于非经营性用地项目在土地供给合同中增加有关土地利用程度的约束条款。同时, 大力加强“事后监管”力度, 证后监督工作要做到关口前移, 着力于“早发现、早治理”, 加大惩罚力度, 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

(二)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对于其他原因形成的零散建设用地, 应鼓励这些零散土地的产权主体、毗邻土地的产权主体及其他社会机构运用市场机制,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约束下, 利用市场机制, 实现零散建设用地与毗邻土地的整治, 以实现零散土地的规模利用。

零散农用地的利用办法

(一) 建立新型的土地股份制

实践中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解决土地权属调整问题, 但土地价值静态化、土地三权分离不充分等问题制约着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功能, 因此应建立新型的土地股份制。

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土地产权方面应体现3个层面, 即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 (含承包权) 、经营权。具体而言就是, 第一, 在村集体范围内以土地面积份额量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使农民对土地的实物占有转变为按份共有的股权。第二, 根据区域内的功能分区、农业区划, 组建若干个面向市场的跨村、跨街道的以土地所有权入股的土地股份, 此时的土地股份根据土地分等定级的评价结果, 将各村拥有的土地折算成以一定等级为基础的标准亩及在总计标准亩中的比例, 按该比例计算确定各村集体的土地股份。第三, 将组建好的土地股份面向市场优选资金、技术与管理, 洽商土地要素的分配方式与分配额。土地要素分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土地所有权的绝对地租, 即土地要素的固定分配, 这与土地经营的盈利状况无关;二是体现要素贡献的利润分配, 取决于土地经营状况。土地股份获得收益后, 首先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 再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成员进行分配。

(二) 创新土地经营模式

为了在土地使用过程中不再出现新的零散土地, 在保证农民权益的基础上, 为了保证公益化、专业化的运营, 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单位。第三方主体作为专业性的运营机构, 实际是职业经理人身份, 在完成各方目标的前提下, 根据合同约定, 由投资主体付给其一定比例的代理费用。具体运作方式为:

第一, 规划编制。在征求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要求, 农民安置、保障等方面目标的基础之上, 由第三方主体编制项目区规划, 规划应包括政府与农民的目标要求。

第二, 合约签署。与农民、投资者的意向达成后, 由政府做信用担保, 第三方主体与农民、投资主体签订合作意向书, 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

第三, 项目实施。第三方主体在政府、农民及投资主体的监督下进行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以政府公益目标及农民权利目标为主导, 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农民的安置保障事项。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土地;集约;闲置;规划

中图分类号:[Z-00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64-1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供应与保障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强化土地管理方法和措施,对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布局、开发次序做好统筹安排,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坚持依法保护和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当前土地利用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但就是存在这种严重状况,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还未能提高,没能发挥土地利用的潜力,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

1.1 县域土地利用低下

我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县域所占有的土地面积又是整个国家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四以上,所以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1.1.1 县市政府发展思想畸形 一些领导考虑政绩和利益,进行大搞开发和建设,低廉的土地取得的成本不足以让开发商学会合理节约利用土地,使一些土地浪费严重。

1.1.2 政府职能欠缺导致土地利用低下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对土地批后未进行有效地跟踪管理,同时受地方利益的影响,相关部门的职能未能发挥其实质性作用,没有形成有效的批后集约利用体系,供地环节中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未进行实际量算,所以存在许多职能管理漏洞,造成土地利用低下。

1.2 规划不合理导致土地利用混乱

由于历史的遗留原因使城区、乡镇、村屯规划混乱。现在由于规划意识淡薄等原因使一些建设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使一些土地由于规划原因处于低效利用或不合理利用状态。特别是旧城区长期得不到改造,使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1.3 闲置土地增多耕地减少

闲置土地增多主要是旧城区用地未得到开发和利用,破产的工业用地长期得不到利用,处于荒废状态。由于种种原因批后未建都是使土地闲置的因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造成农村房屋闲置,村镇企业倒闭形成大量的土地得不到利用。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建设,而闲置的土地不进行开发利用,要新占耕地进行开发建设,势必使耕地逐年逐渐会减少,建设用的增多,这就形成了要发展与保护耕地红线之间的矛盾。

2 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建议。

由于當前社会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那么克服种种不足就是现在乃至今后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下面就其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几点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建议:

2.1 要严格规划,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科学的规划是集约用地的前提,是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首先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现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持续性,依据规划调整好各类用地的供地需求,政府部门依据规划调整好用地思路,确定土地集约节约用地新理念,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法,明确各类用地供地的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予供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以规划做好农村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2 加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树立土地长效的集约利用观念,对建设用地与耕地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方便经营生产,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建设用地作用,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减少耕地的占有量,保证耕地红线。

2.3 创新机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真正显化土地资源价值。

2.3.1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耕地转用总量,保证耕地的总量;严格控制增量,农用地转用和征地规模与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建设相适应,并与开发建设的速度相适应,树立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经营理念。

2.3.2 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集约利用的力度 社会的发展,土地需求量增大,供地与增量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存量土地弥补增量土地的现实需求,有效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所以就需要对城乡大量的闲置土地进行盘活,整理,挖掘潜力,使其再开发利用。加强控制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盘活城区建设用地,促使零星闲散地块充分利用,拓展闲置土地发展空间。

2.3.3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法规,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一是制定从严审批政策,从严管理政策。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建立鼓励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机制,形成土地市场公平、合理、有序的作用。二是制定土地利用的监督检查制度,依据相关制度对建设用地进行监督检查,打击投机倒把,防止批而不建,跟踪监督土地利用环节,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发生。

2.3.4 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以地价为杠杆,实现对土地经营监管调控,不同区位不同地价,不同用途不同地价。地价管理从有利于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调整,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4 强化农地、废弃地整理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要积极争取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合理确定整理地段,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整理低产地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土地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之路。自觉保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才能发挥土地资源的实际价值,才能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产出价值。实现增收,改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解读 篇4

面对日益严重的粗放浪费土地的现象,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以下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9章38条,于2014年9月1日起实施,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一、限定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规定》明确要求:“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这是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相关要求,即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限定。但考虑到国内城市数量庞大、地形地貌各异,再加之对城市功能定位千差万别,国土部决定今年先划出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的发展边界,因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占有、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国土部需要与住建部、农业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达成一致意见,才能最终完成规范城市边界的政策制定。

二、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用地划拨

《规定》明确要求,“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根据2001年《划拨用地目录》,19类建设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而《规定》将19类划拨用地目录中的大部分供地排除在划拨用地的范围之外,这可能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项目用地成本增加,公众购买相关公共服务的价格会提高,或者是以BOT等方式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会延长。

三、先出租后出让

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提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以出让方式拿地,土地成本较高,并且企业拿地后若效益不好,则很难退出。采用“先租后让”的方式,企业可以先租赁土地,等进入稳定期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土地,若企业放弃购买,政府可以收回土地,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土地资源。但不利于的是,企业可能无法利用租赁的土地进行融资贷款。

关于工业用地方式,2013年7月出台的《北京经开区发布加强工业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种转变工业用地方式:

1)缩短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在法定最高出让年限内,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用地单位经营情况确定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出让年限一般不高于2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仍然正常生产并保持增长态势,可以申请延期使用土地。

2)代建厂房用地供应:由建设方通过出让或直接租赁方式取得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标准厂房或者按照产业要求定制厂房,将厂房出租给入区企业。

3)工业用地使用权直接租赁:经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开发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开发区内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出租给入区的用地单位使用,与用地单位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由用地单位支付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金。租赁年限一般为1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可申请续租。

四、禁止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规定》明确要求,“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行使的是公权力,如果不受制约很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比如为了招商引资低价出让土地,或者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贪大求全,浪费土地。绝对禁止抵扣或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企业和政府都会理性思考土地未来收益的最大化,开发商会考虑尽量少拿土地,政府上项目也不会那么容易,实际上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

为什么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篇5

为什么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仅有利于节约和降耗,而且有利于发展和增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措施,也是衡量科学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准。

把节约优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潜力很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就相当于新增加了资源储量。对企业来讲,节约集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倒逼转型升级,增强和提高竞争能力;对全社会来讲,节约集约可以催生新产业,创造新财富,发展生产力,提升生产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改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都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集约利用 篇6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所以土地资源相对来讲是匮乏的,加之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发展和建设必然要用地,所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土地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大,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激化,而同时我国人均耕地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粮食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因此,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确保国民经济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在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可持续;利用;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进程来不断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大,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现阶段正是实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阶段,综合实力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翻两番,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实现的阶段,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建设活动不断增加,对土地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大,而同时我国人均耕地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粮食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面对如此严峻的土地现状,节约与集约用地显得极端重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可以给我们提供可观的土地资源,通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我们才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过程中,虽然我们有着不小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1.我国现阶段推进节约与集约用地中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通过各方面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如节约了一定耕地的面积、降低了土地利用成本和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等等,但从某些方面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在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方面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现阶段大多民众甚至部分国土部门用地观念滞后,缺乏进行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急迫感、责任感。从目前情况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还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一些地方领导还错误的认为,土地供给问题是阻碍其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原因,在严格落实土地政策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的工作进展缓慢。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相应带来了资源紧缺的问题,但是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因过分追求经济发展,急于求成,往往用资源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繁荣,利用有限的甚至是紧张的土地资源进行招商引资、进行大面积的房地产开发等等,导致了土地利用中的浪费、闲置,造成空置率居高不下,使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成为空谈,直接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集约节约用地共识仍未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文件上和试点区上,并未成为企业和民众觉行为,更不要说是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果没有用地者的自觉遵守、主动参与,节约集约用地只能是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一厢情愿的事,所达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1.2闲置土地和违法用地是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必须克服的难题;

由于近几年招商引资活动与城市建设活动比较频繁,所以现阶段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现象较为突出,为了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各地或多或少实行了以地融资的政策,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等,造成了部分土地的无效扩张,影响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虽然法律法规对闲置土地规定了处置办法,闲置一年以上要收取闲置费,闲置二年以上要依法无偿收回,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利益的保护,政府职能部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土地批后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往往是企业取得土地后,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和低效利用。

相对于闲置土地的行为,违法用地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土地利用动态巡查、跟踪管理不到位,存在土地违法利用现象,违法案件执法不到位,在农村强行占用、征用耕地建房、建厂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内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随处可见。总之,土地违法使用的情况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3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土地低效无序,农村土地浪费严重;

在前一发展阶段,大部分工业项目用地基本上以传统独立式院落为主,且面积较大,工业规划区块内标准厂房及多层厂房等先进的空间组织形式所占的比例比较低,土地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工业用地除生产及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外,其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过大,致使建设用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在农业发展上,农民建房是用地大户,随着农民不断沿村庄外围建房,在村内产生了大量的空闲地、空地、荒地、劣地;另外,由于农村的监管措施与管理力度不够,有很多一户多宅的现象产生,更有甚者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进行建设活动。

由于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结构的竞争,一些单位盲目招商,对项目把关不严,不能从长远角度综合考虑问题,引进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潜力低下,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极不合理。大多城市的旧城区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一些房屋破旧不堪,长期空置,街巷纵横交叉;而新区建设更是只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另外,有一些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不能有效的同步衔接,尤其是小城镇建设,居民点分散,缺乏科学规划,只贪图一时方便,缺乏长远规划;忽视规划投资,起点低,摊子大,建筑容积率低,建设随意性强;不能立足当地实际,以外延扩张为政绩,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应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逐年缩小。但是在农村,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建住宅也不断向外扩张,转移到靠近公路等交通方便的地域,很多老村内形成了“空心村”,对它们的治理利用也有相当的难度。根据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农村居民点粗放型用地的现象仍旧存在,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明显偏大,一户多宅或一家多户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土地管理措施的不到位,使农村成为土地利用效率最为低下的重点环节,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也最为严重。

1.4规划修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快,以便于开展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等活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造成了社会和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因此原来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且原规划用地布局较分散,导致了重复建设的现象,不利于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另外,由于许多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满足不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为追求经济发展不惜过度开垦利用土地、浪费土地、甚至占用耕地的行为。

另外,由于在规划目标、内容等方面缺乏协调,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特别是城镇规划衔接不够密切,不能很好地控制和引导用地,一些边角地、废弃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状态,土地资产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因土地利用效率低而引发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现。

2.解决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的对策:

2.1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不高的问题;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正确的土地利用观念,使节约与集约用地、先进科学的用地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对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至关重要。在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路径是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倡导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良好氛围,全面建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切实管好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开发后备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创新中,要始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路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要切实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确立“只有节约与集约用地,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走内涵挖潜的新模式,全面推进资源、资产、资本的圆满结合和数量、质量、生态管控并举的资源管理新机制,真正实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由粗放使用向高效利用转变。

2.2利用相应制度和政策处理闲置土地和违法用地;

(1)加强全程调控,把好项目关口,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利用相应制度和政策处理闲置土地;

严格把守项目预审与土地供应,提高建设项目审批标准,避免闲置用地的产生。首先,建立项目申报预审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用地的“门槛”,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的项目;对一些投入少、效益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要进行否决;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非生产用地比例不达要求的项目,要相应核减用地面积,促进企业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其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土地供应政策,按照项目每亩的投入强度进行考核供地,对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项目或固定资产投资低于标准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挖潜力度,发挥土地最大效能。从我国现在土地利用现状看,走土地扩张发展的路已经不符合实际,应把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放在盘活存量土地上。要出台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处置力度,促进闲置地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开展以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为主要内容的“三旧”用地改造工作,盘活这些建设用地,即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实现了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盘活存量土地要形成制度,要把每年利用存量土地的比例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激励地方官员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2)健全执法机制,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利用相应制度和政策处理违法土地。

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执法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由县国土、纪检监察、建设、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执法联动机制,持续开展用地情况执法检查,从查处非法转让、闲置土地和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等违法违规案件入手,动真碰硬,切实提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实效。对一些违法批地、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破坏耕地、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重大违法案件,要从重从严查处,并公开处理结果。做到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该退地还耕的坚决退地还耕,该拆除地面建筑物的坚决拆除,该罚款的坚决罚款,该追究责任人责任的必须追究。对农民违法建房行为也要严肃查处,同时要加大力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力争从源头堵住土地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

2.3改善规范用地结构,合理配置城镇用地,加大农村土地开发整理。(1)改善规范用地结构

改善工业用地结构,首先要停止工业项目用地单独选址,引导新增工业项目向工业区集中;其次要提高工业用地地价和容积率,容积率越低,地价越高;第三,对于污染重、能耗高、产出低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一律拒之门外,不予供地;最后是制定土地投资强度标准,不达标者,一律停建、缓建。

规范农业用地结构,农民建房是用地大户。第一,应坚持住宅管理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村内有空闲的,住宅用地一律使用村内空闲地,无空闲地的住宅首先利用村内空地、荒地、劣地;第二,严格实行一户一宅,鼓励建设多层楼房,节约附属建筑用地;第三,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规范城乡基础建设用地,针对城镇建设及各类项目的大量用地。一是要严格坚持按照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供地,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地价管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监督土地市场行为。二是规范节约集约用地:首先是各项建设用地都要尽量节省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其次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强度,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后是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2)合理配置城镇用地。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越来越大。要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土地资源紧缺成为“瓶颈”的问题,需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是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当地政府所在地的一些困难企业的场地、低效利用的办公用地进行重点收购。其次,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企业通过“退城进郊”向园区集中,可腾出土地,盘活存量,当地政府要对园区内用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配套设施比例等控制指标提出明确要求。最后要加强地价管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加大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在当今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转变观念到存量挖潜上。对布局分散农村居民点,要通过合理规划,发展小城镇、中心村,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理“空心村”,可以腾出很多土地。要将农村分散零落的耕地进行开发整理,把耕地连成片,在开发整理方向上,要向粮食生产区倾斜,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另外,还要加强对废弃地进行开发整理利用。对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和建设破坏的废弃地,兴建水利、修筑铁路公路、建筑取土等废弃地进行开发整理利用。对大量灾毁地、荒地、工矿建设废弃地、废弃宅基地等及时进行科学整治、复垦,重新利用。

2.4进行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调控作用,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利用规划是管理土地的根本,是审批用地、控制规模和用途的依据,所以,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规划修编,统筹各类用地布局,才可以顺利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适合当地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符合发展要求,也要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整个规划,科学细化分区土地用途,合理用地布局,要从平面规划向立体规划转变;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和统筹协调功能,做好城市规划、行业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

要想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首先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建等各项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叠加,科学划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域,为今后重点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其次要结合老村庄整治、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分散、闲置和空间较大的特点,调整用地布局,积极促进村庄合并,合理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第三要结合产业布局规划,着力调整工业和农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引导各类项目向县城经济圈、产业带和特色园区集中。最后要注重长效管控,要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制定出台相关细则,还要建立土地动态巡查系统,建立“以图管地”的监察模式,提高土地执法监管效率,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督、检查和执法,保证和促进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3.在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在开展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我们的观念转变,现实存在的一些困难等等,而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一些手段、政策和制度去解决,但是我们一定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一些特殊问题或者是由原来的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我们要坚持一些原则,以保证我们的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顺利开展。

3.1要加强国土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合理解决土地纠纷问题;

当涉及土地规划使用时,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建等各项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叠加,科学划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域,为今后重点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才能使土地的规划利用达到符合发展要求,使用地布局合理,使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而当项目涉及违法问题时,我们要国土、纪检监察、建设、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执法联动机制,开展用地情况执法检查,从查处非法转让、闲置土地和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等违法违规案件入手,动真碰硬,切实提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实效。

3.2跟随社会的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特殊情况下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

许多项目、工程因为前期因项目分期实施、法律缺乏约束、资金量条断裂等多种原因,造成土地利用不完全,甚至造成烂尾工程。目前,在处理这些拥有合法使用权且依法审批过的项目用地时,仍然缺少必要的法律条款支撑,或者是缺少实时的监管、处理措施跟不上,而要改善这些低效利用土地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定的困难,手段和措施还不够有力,比如目前基本上局限于经济补偿这一办法,容易与当事人造成经济纠纷,致使处理困难。

3.3国土部门一定要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以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 我们了解到我国现状是土地后备资源少,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难度大,新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不足,抛荒、非法搭建时有发生,对存量土地如何有效利用还在探索过程中,但是,如果就现阶段这样很多土地就这样很低效率的利用甚至闲置,对我们的国土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去利用这些低效率的、闲置的土地,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结语:

面对曾养育我们的大地当今的紧张形势,我们只有做好节约与集约利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大地永恒的馈赠。我们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宣传,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节约集约用地的意义,让节约集约用地逐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的自觉行动;我们要服从国家的政策与制度,从自身做起,做好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合法合理科学用地;我们要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所见所识,向国家在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上献计献策,为我国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是关系我国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我们要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阐述 篇7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是来自农业土地的利用研究, 是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其所谓农业土地集约经营, 是指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 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土地集约经营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 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 他们分别是指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集中地投入在一定的地块上。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基础之上的。资金集约型应该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 马克思曾经指出, “在经济学上, 所谓耕作集约化, 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 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劳动集约型即为通常所指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 该种集约型必须以充足的劳动力作为条件;技术集约型则需要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前提。总体来看, 最初的土地集约利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强化投资从而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的一种方式, 即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它是与土地粗放利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二、与相关理论比较分析

土地合理利用与由可持续发展理念衍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与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两种概念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发展而来。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提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五项衡量标准: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的水平;保护自然资源潜力和防护土地与水质退化;经济上的可行性;社会可以接受。其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建立,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土地可持续利用标准兼顾了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强调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关系。

土地合理利用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 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 并通过和利用组织, 协调人的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以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它要求土地利用保证土地资源充分开发, 杜绝浪费;发挥区域优势, 获取较大的区位效益, 促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布局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与改革;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土地的合理利用更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 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代价。

比较来看, 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合理利用是较为相近的概念, 其内涵基本一致, 都寻求对土地的最佳利用, 具有维持和增加土地创造财富能力的本质特征。但前者体现了代际公平原则, 后者则没有体现, 这是两种理论的最大区别。而土地集约利用注重土地投入与产出率, 即经济效果;土地可持续利用强调社会的公平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近远期的各种利害关系;土地合理利用涉及到土地资源配置的诸多方面, 土地集约利用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用地, 仅仅体现了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方面。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收入, 主要考虑的是在土地上的投入和产出, 显然没有注意到土地利用中对环境的保护, 所以土地集约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片面的土地利用行为。因此, 如果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把握不当, 土地利用的必然趋势将是土地低度或过度利用, 而不是达到适度利用的理想水平。比如, 对于一些已经高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 如果一味地追求集约利用, 其结果必然导致偏颇的过度利用, 过犹不及。

三、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的发展

1、以可持续利用、合理有效利用为前提。

通过上文比较说明, 可持续利用不但要得到经济收入和物质资料, 并且强调了对土地利用前的合理开发以及利用中的保护和管理, 强调了利用的可持续性和多目标性, 是更深层次上的利用, 是一个综合概念。而土地集约利用仅考虑在土地上的投入和产出, 是相对较为片面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 土地集约利用只有以可持续发展、合理有效利用作为前提, 才能实现真正的集约利用。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 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 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同样地, 土地集约化利用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大量实践表明, 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才能避免造成土地浪费的低度开发和破坏环境生态的过度开发。同时, 集约利用土地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减缓城镇外延发展速度, 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 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2、扩展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涵盖对象。

一般情况下, 过去在谈及土地集约经营时, 往往是指耕地, 言及非农业用地的很少。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及其过程中大量问题的产生, 促使土地集约利用内容逐步涵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并且研究得到很快的发展。近年来,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和研究、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和节约利用也是随着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很多方面问题应运而生的。

但目前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尚未涵盖到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并非全部土地, 但可以预言, 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 人类的文明意识必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 改造自然、开源创新, 那么它们又将会成为土地的资源效益。因此,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不仅限于农业用地, 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同时也要逐步将未利用土地纳入其中。

3、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扩展与丰富。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单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合理性的研究, 土地集约利用已逐渐从原来仅仅衡量土地投入、产出要素扩展到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比如, 土地集约利用逐渐演变成这么一种观点: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思想为依据, 通过合理增加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 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生态效益。按照这一观点, 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是土地的投入产出比问题, 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的用地布局、优化的用地结构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还有学者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提出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认为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是一个包含了生态农业、规模效益农业和人本农业三个子系统的系统整体, 是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

可见,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原有的理论基础, 成为逐渐完善、内涵丰富的理论。

4、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土地集约利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以本地区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上的, 即建立在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社会经济在不断改变与进步的, 经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导致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不同的。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性的情况下, 因此对于不同地区就具有不同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和集约化程度, 不同的区域, 某一区域内不同用途土地类别应采用不同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从区域角度看, 土地集约利用宏观上主要强调土地综合效益及用地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则注重某一类型用地分区的用地规模、开发强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投入产出合理性等方面。

同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与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 土地集约利用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或者是僵硬的模式, 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以时间、空间和土地类别为坐标的三维概念。

5、土地集约利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国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发展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人, 即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土地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存的载体, 其利用理应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融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物质、精神生活多种需要的满足, 生存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现在, 人们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而这一切均以土地作为载体, 因此土地的利用方式对此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是多目标的, 除了物质需求和经济需求之外, 人们对良好环境的需求也逐渐变得强烈。土地集约利用的任何模式和实现途径都应该以实现此目标为根本原则, 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 不断消除贫困, 提高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四、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化指标体系建设

土地集约用地评价是通过设计一整套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衡量和分析, 探索不同背景条件下集约用地的标准及其方法, 进而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

国际相关经验表明, 一个完善的制度理论必须有一个标准、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加以支持, 才能使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在推行一个制度或者一种理论运用在实践中时, 为了达到既定目的, 一般都采取从试行、标准到扩值的三个步骤。

科学地制定一个适合相应管理的“标准”, 制定标准后还要制定一个“阈值”。“阈值”是用来评价实施管理的效果, 我们要根据这个实际的效果来调整我们的制度规范, 为此我们要“扩值” (也就是具体调整规范的既定内容) 。

经扩值后的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内涵具有宽泛性, 单项指标将难以实现科学量度, 必须采用多指标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计算。因此, 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要以节约和集约用地内涵界定为基础, 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合理、合法、高效利用为出发点。在具体指标设计中, 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影响制约土地集约利用因素指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土地集约利用趋势和可持续度指标;土地利用效率指标。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的评价引子要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数据来源渠道, 应能在相关权威机关提供的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直接获取这些指标可以量化的数据, 以便开展定量化分析与评价。指标计算尽量以定量计算为主, 体现科学性, 但必要时也对个别难以定量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 以利于操作, 减少随意性。

目前, 国内外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研究在地域范围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 在土地利用类型上则主要集中在非农建设用地, 针对农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 以及某一具体综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型集约用地评价指标研究涉及不多, 也很不系统。因此,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分区域、分地类进行, 体现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五、结语

土地集约利用有其不完善性, 在实践中如果仅仅将其仅注重经济学效益的理论特点作为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 结果可能并不能真正达到集约利用的目的。只有灵活的扩展其内涵, 并辅以其他科学的理论, 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多目标为原则, 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合理有效利用, 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75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占用大量土地是不可避免的,加之,我国人口持续上升,人地矛盾有增无减,如何平衡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与土地日益减少的矛盾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土地对于一个国家甚至世界而言都是非可再生资源,同时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我国的相关报告中指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点来抓。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的产出价值对我国发展影响较大,耕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相关文件明文规定,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所以在保证18亿亩耕地前提下,有限的土地资源需要更加集约化和节约化利用。就现在而言我国土地的利用存在不合理性。

1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小城镇的发展缺少规划性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一些小城镇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情况下对土地的利用问题有待考究。对于小城镇而言,人均土地占有量要远高于城市,所以对土地利用的风险意识较弱,思想局限,只考虑本区域的发展,没有长远打算,致使土地利用缺乏有效控制,土地利用单一化、土地规划简单化,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更是无从谈起。某些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对于建设用地盲目审批,上项目,导致接口失衡,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不能实现双向调控。在建设中注重表面工程,热衷于广场和马路建设。大肆引进项目,对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和价值并不做相应考察,最终导致项目开发不利,土地污染严重。

1.2违法用地现象普遍

一些地区为了追求GDP的增长,盲目进行招商引资,为了能够尽快落实项目,不惜一切代价。不顾耕地红线违规占用土地,以农用地搞非农建设,突破土地规划范围,强行开发利用,以各种名义建设开发区、工业区等。更有甚者,在没有完成审核程序,就迫不及待的进行征地施工。这类盲目的做法,虽然得到了经济和利益上的满足,但是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遇到更难解决的问题。

1.3后备土地资源紧缺逐渐凸显

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土地开发潜力最大约为1亿亩,土地整理潜力约为8000万亩,土地复垦潜力月1400万亩,土地后备总潜力还不到2亿亩。而且其中还包含是否能够实现转化的未知因素。按照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后备土地难以满足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所以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价值,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和节约化利用,达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土地集约节约化利用措施

2.1增强土地规划的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整体把控,保证各项建设用地都符合土地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根据相关部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把控建设用地的总量,使每个建设项目都做到合理的用地规模,合理的用地布局,合理的土地用途。

2.2整顿和开发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闲置土地是指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根据我国2011年12月颁布的《闲置土地处理办法(修订草案)》,加码闲置土地管理,土地闲置2年可无偿收回。

但是有些地方并没有按照“修订草案”来执行,闲置土地现象还是比较严重。根据调查显示,北京、广州、海南和江苏等地是闲置土地的“重灾区”,这四个地区闲置土地数量超过全国的1/4左右,通过土地囤积几年之后,增值可达原来的几倍甚至上百倍。这些土地的闲置,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该区域的长久发展。

2.3加强市场调节作用,增强政府的土地调控

土地市场需要政府调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要想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的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土地合理调配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市场的性质决定其存在一定的缺陷,所有需要政府的宏观把控,规避市场的漏洞,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总之,土地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不仅要依靠政府的调控,个人集体也要具有土地保护意识,提高土地的集约化、节约化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上一篇: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证所需材料下一篇:诺贝尔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