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设计

2024-09-17

集约设计(精选12篇)

集约设计 篇1

一、救援担架

一款好的担架不仅能紧紧局限于某一单一的功能,而是多功能性的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来达到目的。作为转运伤员的最主要的工具,当然,运输是担架最主要的功能,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担架在运输功能使用过后的状态,增加担架的使用效率,如果在运输过程中或者转运时能够同时对伤员进行救治,那么更能减少伤员的痛苦;在灾难发生时,基本上所有的人员都投入了抢救工作中,这时候是最需要人手的时刻,如果此刻能够用最少的人员做相同的工作,那么是最再好不过,因此对于担架的设计方面还要考虑到一个急救人员使用时、多个使用时的多种情况。其实对于功能方面,可以通过模仿将产品的其他功能隐藏在实用功能背后。比如,闲置时的担架在简陋的救治现场可以充当担架床。设计不仅专注于产品本身,还满足消费者的软性需求,促进情感化的交流。

在救护伤员的过程中,运送伤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包括将伤员搬运到运送的车辆上和将伤员迅速送往医院。而在现场救护中,采取正确的救护措施是很重要的。而伤员的受伤情况在没有医生在场的时候很难确定。这时候只要能把伤员用担架安放好后迅速寻找车子运到医院救治才是关键。一床担架对于伤员运送是至关重要的。担架不仅能将伤员舒服平稳地被抬送到车上,而且一般的汽车座位都不适合让伤员直接躺上去。最好的办法是在用汽车运送时,也让伤员躺倒在担架上。这样就不仅能减轻汽车行驶中的颠簸,而且能在到达医院后直接将伤员抬进手术间。如此便能大大缩短伤员运送过程的风险与时间。

当突发自然灾害并使人们生命受到威胁,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如果提供一副担架让伤员躺着,这不仅将能很好地降低伤员的痛苦,而且还能大大提高重伤病员得救的成功率。另外,而且根据医生的救援经验得知,在使用担架运输伤者的过程中,病人的重心不能集中在头部,这将很容易导致医学回流而使病人伤势恶化。而且在搬运脊柱受损的病人时必须先把病人固定住,然后才能抬出。在突发灾害带来的交通不便、医疗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现场急救是必须的,而且早一步进行处理病人的危险就会减少一分。所以,在紧急情况下要是能有一架担架来承担紧急医疗救援和运送功能,将发挥很大的作用。立足于关爱生命的救援医疗设备的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集约化设计概述

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在设计语言中集约化是高效益和高效率的一种设计方法。虽然集约化在经济学中有质量经营、集团规模经营、效益效率经营、高科技经营、人才经营这五大特征。但是在设计语言中我们对集约化有不一样的解读。一般来讲,集约化设计同样具有五大特征:重功能、重模块化、重效率、重技术、重操作。这也是集约化设计不同于一般设计方法论的地方。

三、集约化设计宗旨

在以集约化设计方法来寻找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牢记以下几点:第一、集约化不适用于单一场景单一问题。独特的设计演变与方法决定了集约化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系统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此时不可局限于某一功能的实现。第二、高效率始终是第一要素。当我们着手解决一个问题,并思考设计方案的时候可能要考虑很多元素,比如人机工程学、色彩、心理等等,但在集约化设计方案里,能够高效率的使用才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第三、目标导向。以集约化设计方法来寻找设计方案的时候要时刻问自己两个问题,给谁用?什么环境用?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给众多问题排出合适的优先级。

四、集约化担架设计研究

就目前国内外担架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更细的领域更单独的场景下都有很多的思考和可取的方案。但就担架所属救援设备这一大类来看,集约化的趋势却是越来越明显的。以美国为例,其设备运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其应急医疗队配置的所有装备均可在一个托盘上托运,远程机动性极强,基本实现模块化且分组合并性能好,具有较强的独立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这些设备的特点刚好符合了集约化设计的特征同时也验证了集约化设计的可行性。国内担架这一领域依然处于待开发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在应对灾害时我们不仅要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如水灾、地震,同时也有救援环境的考验,如物资难以进出、救援资源有限、灾害造成的复杂地理环境、多种途径的运输转运方式,还有伤员的多种创伤类型的不同救援方式等等。这一领域急需以集约化的设计方法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又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旱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等灾害的袭击,地震灾害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在面对无情天灾时,人类显得那么的无可奈何。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存在的应急与安全教育的缺失,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目前世界各国在加紧突发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应急救援设备的建设。作为开展应急救援的物质基础之一,应急救援设备建设水平的高低、功能的强弱以及通用性的大小,对现场急救效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灾害,救援,设备

参考文献

[1]崔鹏.中国山地灾害研究进展与未来应关注的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4,02.

[2]许世虎,鲁红雷.便携式救援担架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2014,04.

[3]桑林华,肖烨.基于企业信息化工程模型的项目集约化管理研究[J].工程经济,2016,02.

集约设计 篇2

发布日期:2011-10-25 17:19:34 浏览数:242

字号:〖大 中 小〗

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

江苏江阴,一个面积仅有988平方公里县级市,2009年却完成17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1.7亿元,连续八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名列榜首。

近十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倍,9家企业销售超百亿,11家企业挤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挤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江阴人以超乎寻常的创意之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隔江借地:跨区域联办经济园区

进入21世纪,江阴市的35公里长江岸线开发接近饱和,而一江之隔的靖江,尚有39公里的长江岸线有待开发。敢为人先的江阴人,把拓展用地空间的眼光投向了长江对岸。

2003年2月,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分属无锡和泰州的江阴市和靖江市签署协议,由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在靖江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3年8月,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8.6平方公里的靖江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江阴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20多家重点企业当年落户靖江。2004年,阳光、双良、申达等14家江阴上市公司在靖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2亿美元;2005年,靖江园区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3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4个,完成总投资10.5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3.62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工业气体、焦化、特种冶金、机械零部件、整车装备和造船为主体的产业链。2010年,园区可实现工商销售收入50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视察靖江园区后作出批示:靖江园区给予江阴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创新平台,江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和平台。

江阴的创新之举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各地纷纷学习效仿。目前,江苏省已有20多个跨区域联办的经济园区。

点评:当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的时候,必须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发展难题?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江阴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到政区外去寻找投资空间。

集中生地: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

从2001年开始,江阴市开始推行“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度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布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001年,江阴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全面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沿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重化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在进区项目用地审批中,开发区坚持规划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IT、能源、钢铁、化工、新材料等临江优势产业,目前沿江地区已初步形成5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全市各乡镇工业园区在建设中不是盲目求大,而是求专求精,建设一业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营造现代人居新环境。江阴先后出台了《江阴市城市规划区农民房屋拆迁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农民拆迁安置公寓房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彻底改变农村“独门独院”的传统居住方式,节省出了大量居住用地。同时,把全市28个镇撤并为17个镇和街道,524个行政村撤并为253个村和社区,为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创造了条件。新桥镇通过规划,将全镇19.3平方公里建成工业、生态农业和商贸居住三大功能区。目前,全镇建成了10个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80%。农民集中居住区后,全镇农民住宅面积由0.72亩下降到0.25亩,平均每户节约土地0.47亩。

三是实施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营造现代农业新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江阴把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园区、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园区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基地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璜土果蔬、青阳家禽、祝塘奶牛、新桥苗木4个特色专业镇,13个特色专业村,3个出口创汇基地,4个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十大集约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瘦肉型猪、奶业、优质家禽、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水果等八大主导产业。

点评:集中是把金钥匙。当新的发展任务提出用地要求时,江阴的选择是着力调整已利用土地的格局,积极引导“三集中”,不仅有效缓解了发展与用地的矛盾,而且使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业发挥出更强的集聚效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保障能力。

“三强”盘地: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

2006年以来,江阴以“三强”举措,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取得了调整使用一批土地、依法收回一批土地、推动新上一批项目的良好效果。

一是强势分割。江阴在政府与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明确载明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在出让合同和划拨土地决定书中也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并明确了相关违约责任,保留了政府对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分割的权力。2007年,江阴市临港新城的江苏准提机械有限公司,因资金和经济诉讼问题,导致300亩土地闲置未用,临港新城管委会将该宗土地强势分割给了11个急需用地项目。

二是强力征收。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如该宗土地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按每年每亩5000元征收土地闲置费;如该宗土地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则工业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5%计征土地闲置费,经营性用地和其他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0%计征土地闲置费。将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土地界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参照法定闲置土地的要求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从而突破了大量的未充分利用土地难以收取闲置费的障碍。

三是强制收回。对闲置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土地,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坚决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进行配置使用。如:石庄办事处辖区内的外资企业亿诺生化有限公司,由于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落实,在责成限期开发无效的情况下,江阴于2007年6月依法收回了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用地面积达500亩。

“三强”举措的实施,既严肃了土地管理法规,又缓解了用地压力,成为江阴破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一大亮点,被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管理创新奖。

点评:“三强”盘地,其实就是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置,方法并不新鲜,只是江阴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土地闲置并不可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生生灭灭,闲了再用起来就是了。怕的是一边闲置不用,一边又去占用新地,里里外外都是浪费。

门槛限地:政策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自2004年以来,江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文件,以政策为引导,提高用地门槛,保障江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江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的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标准厂房;市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250万元,镇工业集中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

2006年,江阴出台《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用地门槛,规定对达不到江阴市集约利用土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2007年,江阴出台《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规定生产性工业用地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30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200万元以上,用地规模在10亩以下或总投资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一般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绿化率不得超过1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一般应大于50%。

2010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规定省级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必须分别达到390万元、260万元以上和500万元、400万元以上;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工地规模15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

点评:门槛限地,就是用政策来抬高用地门槛。江阴几次抬高用地门槛,是因为江阴的土地实在太珍贵了,只能让那些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进来,而不能来者不拒。

论证核地:超百亩用地专家质询论证

2010年,江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市发改、经信、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在项目用地论证中,各职能部门和各位专家在对企业投资强度、生产规模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精确计算,帮助投资方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核减用地。文件出台后,已先后对3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共核减项目用地510亩。

通过实行项目用地专家咨询论证,一是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二是节省了用地指标,为安排更多项目腾出了空间;三是不仅满足了投资方的用地需求,还给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用地单位都很满意,没有一家企业因专家论证而撤销投资。

点评:其实,衡量一个企业的大和小、强和弱,不是看铺的摊子大小,而是要看产出。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产出越大、效益越好,就越能说明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差别定地:按产业定价、按园区定价

在土地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地租和土地价格是调节土地在各个行业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也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力杠杆。按照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精神,结合江阴实际市情,2010年,江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差别定价机制。

一是实行按产业定价。对列入现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江阴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在市场评估的前提下适当下浮,其中对项目投资大、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工业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按国家发布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其他工业项目一律以市场评估价为底价进行公开出让。

二是探索按园区定价。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按照园区特色和区位,确定各类园区相对统一的用地基准价格,用价格杠杆显化区位地价,促进工业行业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点评:这项政策刚刚实行,作用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创新之举必将对江阴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次用地:鼓励企业提高用地效率

在江阴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文件中,都明确了对存量工业用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位于夏港街道的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受这一政策的启发,于2009年通过科学论证、技术创新、合理布局,拆除原有的一层旧厂房,建起了五层标准厂房。在未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该公司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万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2.2万平方米,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该企业还计划于2011年将厂区内近3亩地的绿化用地拆除,再次建造3至5层生产用房,并将绿化搬至房顶,在不新增用地面积的前提下,生产厂房增加至3万平方米。

点评:鼓励企业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原有土地进行二次利用,企业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解决了生产用地,又节约了用地成本。想方设法让企业立足现有土地谋发展,可以说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方向。江阴乡镇企业发达,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土地的企业,手里都或多或少有着存量土地,或利用不太充分。把这些土地盘活了,就是下好了保障发展的一步绝妙好棋。

分期供地: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

江阴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的现象,对企业的新增用地需求,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江阴按照整体规划、总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开发的原则,按照其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

江阴市吉鑫风能科技股份公司于2009年年初提出了265.16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通过详细地考察和周密的论证,最终在2009年4月、9月和2010年2月和6月分四期对企业进行了供地。江阴贝卡尔特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于2008年提出了349.97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根据其资金到账情况,分别在2008年8月和2010年的6月及8月分三期对其进行了供地。

同时,对企业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江阴国土部门要求必须优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同一企业有多处土地,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或已批土地尚未建设的,不再安排新的用地。

点评:项目到底需要多少地、每一阶段土地建设利用得怎样、如何防止假借项目圈占土地,江阴分期供地是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按照企业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大手大脚用地、违法违规用地就没了市场。

合并省地:拆迁企业集中安置

南闸街道是江阴的南大门,为打造江阴城市“南花园”,江阴启动了老镇区改造工程。街道镇区北部,北新街两侧,是原南闸镇办企业的密集区域,农机站、供销社、食品站等30多家老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低矮陈旧的厂房占居着南闸的北大门,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借着镇区改造这一契机,按照新的规划,南闸把北大门的老企业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内。

搬迁过程中,南闸街道对涉及的国有土地全部进行回购,对涉及的企业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安置。除少数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和货币安置外,大部分企业都接受了集中安置。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被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起了标准厂房,有的还共用了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和食堂,与原来相比,节省了近一半的土地。

点评:老镇区改造,是许多城市都会碰到的问题。江阴南闸街道在老镇区改造工程中,特别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压缩工业用地数量,提高用地效率,整个镇区改造涉及30多家企业搬迁,没有新增一分建设用地,而且工业集中区内有些土地和厂房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因搬迁企业的进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回头”找地:低效用地退出,闲置土地处置

每年年初,江阴都要组织“回头看”活动,由市长率领监察、财政、发改、招商、规划、国土等部门领导,深入各镇、街道和开发区,检查企业投入产出情况和用地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对查出的部分投入产出达不到要求或存在闲置、浪费土地的企业,由原招商部门与企业签订补充投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要达到的最低投入产出标准和开竣工日期。对不积极主动配合、无正当理由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或转让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单位使用。

同时,对各镇、街道和开发区处置闲置、未充分利用土地工作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处罚。

通过开展“回头看”,督促部分企业盘活利用了闲置土地,促使部分低效用地企业增产增效。

2008年,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回头看”检查后,将大部分厂房由原来的一层改建成以二至四层为主,容积率达到1.96,并将闲置的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建造了一些存储池,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6200吨,2010年7月底已完成销售额近7.5亿元,亩产出超过600万元,成为江阴高效利用土地、高投入、高产出的典范。

点评:低效用地要退出,闲置土地要处置。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怎么落实。“回头”找地,其实是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查地,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从而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说到底,土地就应该是这样“多家用、多家管”。

规划控地:划定“不开发区域”

科学规划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江阴市一直以来都将用地规划作为各项规划的龙头,建立了以规划为中心的宏观调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业聚集区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电力能源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包装新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仓储)产业基地等8个主题园区,基本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2010年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用4年时间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了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益。

不开发区域规划,提升节约用地水平。江阴市按照全面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要求,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模式。2010年,江阴编制完成了《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扩大了集约用地的内涵,在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6个镇专辟200平方公里列为禁止建设区域,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以保护促节约,进一步提升集约用地的水平。

点评:划定“不开发区”,是件新鲜事。按照各自特点划定禁止建设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本身就是集约用地,也拓展了集约用地的内涵。

履约取地:用地先交履约保证金

从2010年起,江阴对企业拿地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办理出让的工业用地,要求企业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向企业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依据出让合同约定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经项目用地竣工验收,达到出让合同中约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与相关集约用地要求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或集约用地指标不符合出让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对办理出让的经营性用地,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验收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和竣工验收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点评:对土地加强批后监管,用好经济手段非常有必要。江阴通过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强化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了企业按时开竣工和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促进了土地高效利用。

宕口垦地: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采矿业和砖瓦窑业曾经为江阴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行业成为了两只吞噬土地的“老虎”,引发了土地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2004年,江阴市政府作出了全面禁止开山采石的决定,将全市91家矿山企业全部关闭。2005年,又对砖瓦窑厂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关闭砖瓦窑厂71家。

关停矿山宕口后,对部分在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废弃地,国土资源局积极引导进行盘活,先后建成火车站、垃圾发电厂、殡仪馆等一大批建项目,盘活存量土地3800余亩,保障了发展用地。

同时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875亿元,先后完成矿山整治,复垦土地13251.32亩,完成窑业整治,复垦土地6929.79亩。

经过整治,原来犬牙交错、怪石林立,浅坑深潭、砂土遍地的矿山宕口废弃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用地;通过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周庄生态园、南闸狮子山生态园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深受入民群众赞偿的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废弃地整治、土地盘活、环境保护多赢。

点评:关停矿山、窑业,整治废弃地,既有效增加了土地,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虎口”夺地,方法并不稀奇,关键是有没有去做、有没有真正去做。江阴做得早、做的实,所以收获大。

向天要地:建立高层农民公寓

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阴华西村,曾被人们称为“别墅村”。如今,别墅村不再盖别墅,一幢幢高层农民公寓让华西村“长”高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西人提出了“多借天,少占地”的发展理念。2001年,华西把周边16个村并入,组成了一个拥有3万人口、30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华西村。合并前,16个村共有113个自然村8417户村民,农民居住分散,住宅占地面积达6210亩。合并后,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了两个集中居住区、近百幢6层以上的农民公寓,节约土地4800多亩。

2006年,华西建成了9座“塔楼”式农民公寓,每座15层、占地面积仅2.4亩,可住48户村民。2007年,华西村节约用地又添大手笔,一幢74层、高328米、名为“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农民公寓破土动工。大楼占地面积23.89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达到12.4。大楼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有200多户村民搬出别墅,搬进高楼,此举可为华西村节省近400亩土地。

华西村走过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江阴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村用地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每个乡镇都建设了颇具规模的高层农民公寓,新桥、申港、南闸等镇的大型农民公寓,将几千户农民集中居住,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点评:有钱了盖别墅,这是中国农民最大的住房消费逻辑。然而在江阴,这条逻辑行不通,因为江阴人多地少,盖不起那么多别墅。江阴停建别墅建高层农民公寓,是可贵的觉悟和理智的选择。

考核节地:以考核促节约集约

2004年起,江阴成立了由“一把手”市长任组长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领导、任务下达和监督管理。领导小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每年对镇(街道、开发区)实行分级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根据差距程度,市政府不予安排或减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受理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审批等相关用地手续。同时,每年对各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产出、土地资源消耗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并进行综合考核,将全市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进行奖励,对集约利用水平较差的责令整改。对市各有关部门执行不力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关责任,有效促进和全面提升全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点评:不以GDP论英雄,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论英雄,是江阴的一大创举。难得的是,江阴出台了这项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

置换增地:向农村土地要潜力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江阴市打响了以土地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战,率先开展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改革试点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

按照“先试先行、积累经验、梯度推进”的原则,江阴选择了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通过农村住宅置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根据规划,5个试点村共可节约土地2200多亩。其中周西村积极实施镇村规划对接,打破行政界限,向邻村调剂168亩土地集中建设小高层安置房,至2012年,可将全村958户、3525户村民全部安置进新型小区,预计可节约705亩土地。

2008年10月,江阴启动万顷良田一期工程,总面积18331亩,位于徐霞客、青阳、月城镇范围内,分别命名为高效设施农业区、优质粮油生产区、生态经济林果区。投资总额达5.6亿多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可新增耕地1500多亩。

据统计,近年来,江阴市累计共完成复垦整理土地2.4万余亩,净增耕地有效面积1.15万亩。

点评: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既挖掘出了一些建设用地,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优质耕地,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是一项利在当前、公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科技管地:摸清全市土地家底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全市节约集约用地,2003年,江阴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投资35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程,建立了城镇1:500、农村1:1000的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该项目无论是工程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属全国领先,被广泛用于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修编等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领域,为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报批、违法用地查处等国土资源业务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使江阴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对提高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大比例尺调查的空白,被国土资源部领导誉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获得了“2005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点评:土地怎么用,家底须摸清。建立城镇1:500、农村1:1000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依法管地、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点供奖地: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且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高新技术类工业项目,采用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点供用地计划指标的创新办法予以重点保障,提高了有限计划指标的使用效益。

自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实行点供办法以来,江阴共争取点供项目25个,涉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8300亩,涉及总投资额34.8亿美元、243.9亿元人民币。

同时,江阴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了项目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仅要看项目的规模和科技创新含量,还要看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和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点供政策不仅保障了江阴重大项目的用地,同时也提高了项目质量,促进了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点供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产出率达450万元/亩。同时,点供政策也促进了产业层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点供的重头戏,25个点供项目中,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有17个,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市的产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

集约设计 篇3

本文研究集约空间理念在LOFT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初步分析了集约空间理念在室内空间的表现方式,通过对集约空间理念在LOFT空间中的气氛渲染、巧妙布局、家具运用分析,提炼出集约空间理念在室内空间中的设计体现,以及对未来的室内设计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集约 空间 Loft 室内设计

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了快速城镇化阶段,伴随而来的便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建设用地的减少,反映在室内设计中,可利用的空间越来越有限,节地原则往往就表现为提高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集约空间就是充分使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设计方法、装饰材料、科技技术将已有空间高效利用的一种理念。用这种设计理念去创造超出它原本空间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当下流行的LOFT室内风格作为一个设计典型,我们可以看到集约空间理念的多处体现。

1.集约空间理念的特点

1.1因地制宜

建筑是城市的灵魂,那么室内空间则是建筑的灵魂,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空间变化无穷,空旷巍峨的宫殿、精致小巧的民居、简约时尚的咖啡厅、工业风十足的创意园等,室内空间组织形式千变万化,风格不一,怎么才能做到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无限的可能性,本着集约空间的理念,因地制宜,既要有对原有空间的分析和把控,又要有对空间进行新的整理和组织的创新,例如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有一座L形的小院子,有5座旧房子,占地面积达450平方米。原先是一家企业的会所,之后荒废闲置,如今被改造为茶舍,设计团队对保存相对完好的北房采取小修小补的针灸式改造方式,拆除了后期修缮的外墙和屋顶装饰,以及临时修建的小空间,恢复到最早民居的基本样式,还原了院落与房屋原本的肌理结构。而对于破损严重的东西厢房进行翻新修建,将其恢复成木结构斜坡屋顶的建筑。在院落空间植入了许多曲廊。模糊了室内室外的空间,增添了很多生趣。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保留利用原有空间的精华,增添新的内容完善这个空间。使原有空间获得新的生命力。这也体现了集约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新空间的统筹设计,也包括着对旧空间的改造和创新。

1.2装饰百变

室内装饰对空间的作用不容小觑,除却本身结构的固有硬性分割,装饰材料的肌理、色彩、材质都会对空间进行一个软性分割,例如色彩的区分可以分割不同功能区域,对人们视觉进行引导。有时没有硬性分割的空间便可以利用装饰材料来进行视觉上分割,使整个空间集约有效地整合使用,不用担心硬性被分割为小空间而无法满足需求。装饰材料的分割灵活多用,满足了美感也集约利用了空间。

1.3家具组合

家具可以帮助室内产生更多的神秘空间,这些空间分为隐藏空间和开放空间。隐藏空间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常见的一种镜面虚拟空间,通过镜面反射出的虚拟空间可以使视觉上增大原有空间的面积,还有多功能家具的使用,多功能床,折叠起来就是立柜,整个空间宽敞明亮,放下下来就可以当作床,整个空间便成为卧室,日本室内设计师柴田优子曾设计了一个多功能小公寓,本该是卧室的房间通过可移动绿色隔断打开后便是一个可以进行阅读的小空间。完美地整合划分了空间,又合理地隐藏了备用空间。书房是没有门的房间,利用了可移动书柜去遮蔽房间,书柜可以储物,又可以遮挡室内,一举两得。而开放空间的表现形式比较常见的是利用家具作为空间的分割,比如客厅中的沙发围合的空间形成视觉上的休息会客功能区域,还有一些利用书架作为隔断,既有通透性又可分割空间,使空间保持开放宽敞。

2.LOFT室内空间的集约体现

2.1LOFT空间的浪漫艺术气氛

从“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有着这样解释的LOFT,到现在是指那些由废弃工厂改造的高大而开敞的空间,有着上下双层的复式结构,类似戏剧舞台效果的楼梯和横梁。

20世纪90年代由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所构造的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便引领了一种席卷全球的艺术设计时尚。他们办画展,创作行为艺术,极尽才华的产品设计展示,好像一切都是那么不经意的艺术家气质的生活点滴,使冰冷,废弃已久的厂房变得那样炫彩夺目,这样肆意人生的生活状态慢慢被年轻人所喜欢,逐渐地从民间发起演变到政府也开始鼓励旧厂房的改造与再生。不得不说这是工业时代遗留建筑的重生。在中国我们也取得了成就,比如在中国北京的798,艺术区的名字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而来,现在798成为了都市文化的新地标,包括上海的田子坊、杭州49。这些废弃空间的集约利用也是另一种城市空间再生的方式。

2.1.1时代特性。LOFT居住生活方式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纽约出现,由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发起,他们的初衷是节省开支,去租用宽敞明亮,结构分明的旧厂房,以满足工作生活之需。所以LOFT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地面墙面,原有构件,展现了建筑经历风霜的原始美感,例如北京798部分被保留下来的机械构件,装置。你可以看到那些原厂留下的清晰痕迹,有着历史的沉淀感。并增添新技术和新材料满足符合现代需要的设计。“建筑物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将建筑物的过去和现在结合在一起,为了达到这种统一,需要将那些既矛盾又有联系的东西编织在一起。”新的设计与旧结构结合共存,新旧结合的集约利用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2.1.2人文情怀。旧厂留有的标语保留下来成为墙体装饰以体现那个工业化年代的人文情怀,也可引起整个室内设计的空间怀旧情绪。在北京798的爱特咖啡墙上保留了一些斑驳但依然清晰的运动口号或毛主席语录。人文的保留使整个空间情感得到升华。

2.1.3艺术效益。原有空间废弃,而艺术和设计赋予它新的含义,艺术家和设计师所带来的艺术价值,使这个空间焕然一新。不得这样说,旧工厂和旧建筑中被改造后的艺术和设计给这个空间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的价值。

2.2LOFT空间的集约组合

如果说建筑围合了这些空间,那么可利用的室内空间便是这个建筑的生命以及灵魂。不管曾经的空间用途是什么,设计可以将其改变为不同功能空间。

2.2.1立体空间。废弃工厂的特点是高尺度,想要充分利用空间,就必须竖向发展空间,在LOFT中居住办公的运用,打破了常规的空间组合,例如居住办公一体化,通常一楼会作为会客、就餐、工作。二楼作为居住,于是楼梯成为划分空间的重要角色,例如在电视剧《奋斗》中的年轻人就住在一个叫心碎乌托邦的地方(地点取自北京798“饭统”餐厅),楼下为室内活动场及住宅的辅助用房,使空间的使用率提高。还有一些,例如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798,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

2.2.2模糊空间。LOFT空间并不循规蹈矩,可以随时按照主人的习惯改变空间组织方式,是利用空间的设施和材质去划分切割、重构、组合空间。比如有一些创意园区,工作和展览在同一个空间,没有明确划分。通过人的“视觉完整性”来联想感知,具有意象性的心理效应,其空间划分隔而不断,通透深邃,层次丰富,流动性极强。

2.2.3独立空间。独立空间往往是一整个空间拥有特定功能的前提限制,会作为某—种功能空间来使用不与其他空间混淆。例如①博物馆等展厅的运用,位于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区(Ruhr)是众所周知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而埃森(Essen)则是坐落于鲁尔区的工业重镇。自从鲁尔区完成它伟大的历史使命之后,政府就积极促使城市转型,将它从嘈杂的老工业区逐渐转变为充满文化和现代气息的城市,很多个闲置、废弃掉的工厂经过改造最终变成了今天的博物馆、豪华餐厅和文化娱乐场所。埃森也因此获得了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的美名。②商业餐饮的运用,例如北京798艺术区“火车站”改造魅力ACE咖啡厅由原751火车站改造而成,强调机车与摇滚等重金属主题,通过数字技术和机械动力学的结合,试图赋予冷酷的建筑空间以灵动的生命,希望人们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呼吸与机械的魅力。将原始的火车站的结构保留,赋予它新的意义,作为咖啡厅重生。这些公共空间有特定的功能意向,所以室内的空间划分远远没有像类似创意园区多元化的空间划分,这些空间的室内划分往往清晰明确,如餐厅,就餐区以及厨房区域会明确的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空间使客人不受影响。

2.3LOFT家具空间集约体现

家具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家具承担着装饰与储物的作用,有时也会作为隔断。在LOFT中家具承担着重要的角色。“Loft并不以房间来划分和组织各功能空间单元,而是用家具围合出不同性质的空间,但是各个空间又是灵活,不确定的。”

2.3.1旧材料再生创新家具。

继纽约SOHO,LOFT风格的室内设计以及家具引领了一股风潮,在LOFT风格中家具的设计材料推崇的是用旧实木板、旧房梁、旧木门等来制作,再结合铁艺,形成材料的二次使用的实木铁艺家具,这也是室内设计所推崇的环保可持续的集约利用理念。例如旧工业水管,可以用来做成装置艺术,与旧木板结合可以做成一个书架,工业气息十足,不仅利用了废弃材料,实用性又很强。这些看似旧却造型独特个性的家具往往成为了空间中人们的视觉焦点。

2.3.2多功能家具。

“只有设计师对组成物进行了符合主题的适宜的符号化处理,经过艺术的提炼、组织、整合,在重新的构成之后所带来的创新,才应该是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满足感的创新,才是真正实现创新性设计。”多功能家具在一定程度上为空间子单元的组合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LOFT空间中有4种分割方式绝对分隔、局部分隔、弹性分隔、意象分隔,而一部分家具在空间中担任了局部分隔和弹性分割,例如带轮子的书柜方便移动可以划分空间,可以用来储藏物品,实用性强,不仅使整个空间变的灵动,也可以任意的组成临时空间来供主人使用,多功能家具不仅节省了室内的空间,它的功能也并没有减弱。

2.3.3装置艺术品。

LOFT空间有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介入,大面积的墙绘,室内装置艺术,大量作品分布在空间中,你可以想象出这个空间不仅仅是工作空间也是展览空间,这个空间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具有原创性的装置艺术品可以对既定的室内空间进行再塑造和重新定义,进而用更前卫更时尚的手法去诠释空间的含义。”LOFT空间里的艺术品装饰便是这个空间更具生命力的存在,不仅作为装饰也有着营造空间气氛的功能性作用,在室内空间中装置艺术分为3种形式空间装置、界面装置、室内陈设装置。空间装置主要是利用装置艺术品来呈现不同主题空间的设计感以及去营造幻想的空间。界面装置主要是利用装置艺术品成为整个空间中的焦点,或者成为空间中的某一个面或多面,去提升空间整体的设计感。

室内陈设装置主要是空间中的陈设点缀,例如台灯、沙发等家具依靠独特巧妙的设计形态抓住人们的眼球,增添空间的趣味性。

3.集约空间未来发展的展望

集约设计 篇4

交通的发展肯定会占用、消耗一定的土地资源, 近几年我国的交通建设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也使得公路占地面积在急剧上升, 中国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稀缺, 公路发展中的用地面积和土地资源稀缺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 公路建设的用地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交通建设。公路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充分考虑工程占地问题, 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资源, 做到高效利用, 缓解公路建设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在公路路基设计中利用土地节约集约技术, 合理设计路基高度, 路基的横断面形式, 路基的支挡结构以及控制用地红线等。

2 公路路基设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应用

2.1 路基高度设计

公路路基的填筑高度与公路底部宽度直接相关, 公路底部宽度又直接决定公路的占地面积, 公路路基的填筑高度越高, 则底部宽度越宽, 公路的占地面积也就越多, 并且路基的高度越高则相应的土方工程量越大, 土的用量也就越多[1]。目前我国路基的平均高度为4米, 在保证设计科学、合理的条件下, 很少有公路路基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考虑节约建筑用地问题, 造成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所以为了实现土地节约集约设计理念, 在公路路基设计中尽可能的按照最小路基高度进行施工工作, 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 使资源使用量最小。

低路基设计是公路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既能够减少公路建设用土量, 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公路施工工程的工作量, 降低公路施工成本。但是低路基的设计方法容易使公路工程受到严重的地下水的影响, 所以很多的公路工程施工完成后因为低路基的设计方法使公路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都大大降低, 所以在低路基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证公路工程质量这个重要前提, 在公路路基高度设计和具体公路施工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公路施工过程中, 根据实际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合理设计地基高度, 保证施工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下, 合理降低路基的填筑高度。第二, 通过合理设计、优化公路的纵断面, 适当降低公路路基的填筑高度。第三, 合理设计施工公路和施工场地已有道路的汇合点, 重点考虑施工场地的排水灌溉情况, 设计科学、合理的路基涵洞以及路基通道。第四, 根据公路施工工程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工程方法, 降低公路路基的最低高度要求, 如增加排水设施的建设, 对路基土地进行预处理等措施。第五, 可以通过选择好的公路路基填充材料, 改善公路路基的填筑施工工艺等方法, 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第六, 通过优化低路基的排水系统的设计, 可以提高路基的抗水稳定性, 从而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2.2 山区的公路路基高度设计

山区的地形较为复杂, 高低起伏的坡度比较大, 公路工程设计过程中很难使填挖工作达到平衡的状态, 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高填深挖公路路基。高填方路基的填方量很大, 占地面积广, 填方边坡的坡面容易受到雨水的冲刷, 路基的沉降、变形情况严重, 并且难以保证路面的平整度, 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 但是当公路工程中存在较多弃方时可以综合考虑高填方路基高度和弃方、弃土占地等因素, 设计合理的公路路基高度, 减少弃方、弃土占地情况[2]。公路工程的地形、地质条件, 施工场地的原有自然山坡或是人工边坡都是公路工程挖方边坡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 挖方边坡的高度要保持在30米以下, 当施工过程中遇到30米以上的深挖方时, 应该尽可能地尽快调整公路施工路线方案, 调整路线纵坡等来降低挖方的边坡高度, 或者是采用隧道的施工方案,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节约公路工程用地面积。

2.3 路基的横断面形式

公路路基的横断面包括硬路肩、碎落台、土路肩以及边坡平台和排水沟等, 所以合理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可以很大程度的节约工程用地。一般情况下, 当施工公路的等级和技术标准已经确定后, 公路的横断面形式以及更组成的施工要求必须满足施工标准, 不可以随意改动, 以免影响公路工程的后续施工情况, 但是当施工过程中严重受到用地限制时可以在满足施工规范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使用规范标准的下限值, 合理调整土路肩、硬路肩以及碎落台和边坡平台等的宽度, 灵活运用设计规范标准。

(1) 硬路肩设置。公路横断面的硬路肩主要供紧急停车使用, 保护行车道的路面结构, 提供适量的侧向宽度, 保证车辆的安全、舒适行驶, 同时为道路养护工作和临时车道提供空间, 为公路挖方段留有足够的视线空间, 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及减轻事故的严重度。但是当情况有限时可以适度降低硬路肩的宽度, 但是最小不能低于0.5米。

第一, 山区的地形、地势以及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所以当要修建的公路的工程规模较大并且交通车流量较小时, 可以考虑适量减小硬路肩宽度, 降低公路工程施工量、减少工程施工成本的同时还能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的使用。第二, 如果需要修建的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 并且耕地面积比较多, 土地资源比较缺乏时可以考虑适当减小硬路肩的宽度。第三, 对公路进行改造扩建时,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改变硬路肩的原有用途, 充当行车道使用, 提高公路的行车量, 充分利用现有公路资源, 减少建筑占地。

(2) 碎落台设置。碎落台是指在修建在路堑边坡的坡脚和边沟的边缘处, 为了堆放碎落物而设计的纵向平台。但是目前公路的边坡设计比较保守, 边坡处的防护措施较多, 很少产生碎落物, 因此碎落台的使用功能逐渐降低, 在公路工程设计中不考虑实际路堑的边坡高度、防护设施的类型, 而全部设计通用规格的碎落台, 是一种严重的工程浪费现象, 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国家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规定的碎落台宽度大于1米, 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设计碎落台宽度为1.5米到2米之间, 所以在用地受限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最低限值, 甚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取消碎落台的设置。

(3) 边坡平台设置。边坡平台是指在边坡坡率发生改变或是单级边坡的高度达到一定值时设置的一种横向平台, 公路挖方的边坡平台一般为1米到2米之间, 但是实际施工中可以具体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边坡的稳定性, 局部的挖方可以适当的减小边坡平台宽度, 减少土方的开挖工程量还能节约土地资源的使用。

(4) 路基边坡设置。路基边坡的设计需要在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基础上, 选择设计合理的边坡率, 合理的边坡率和防护形式能够使路基的设计更好的适应自然。边坡比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边坡的防护措施和防护措施施工费用, 工程前期的综合成本和边坡失稳后需要的维护、处理费用等, 在确保边坡可靠的情况下, 从经济和节约土地两个方面, 设计科学、合理的边坡比, 降低施工工程成本, 减少占地面积。

(5) 排水设施设置。公路的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地下平排水系统等, 对地形比较平坦, 冲刷性比较小的路段进行浅碟形边沟设计时采用草本植物防护措施, 实用性很强, 并且施工成本比较低, 对汇水面积比较大的深挖方路基路段采用加盖板的矩形边沟较为适合。因为矩形边沟相对于梯形边沟来说能够减少对土地的占用情况, 浅挖路段可以利用自然草本植物或人工培育的方法取代边沟的设计, 降低施工成本。路基横断面的排水设施都是按照最不利的情况设计排水断面的, 所以排水距离是否相同或者排水沟底的纵坡是否相同基本上都采用相同尺寸的排水断面, 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很大压缩空间, 所以在设计排水断面时灵活设计断面的尺寸, 减少占地面积。所以, 在公路排水设施修建过程中排水设施的大小要根据具体施工的地形、地质情况, 路基填方高度以及汇水面积、排水设施泄流能力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3]。

(6) 路基支挡结构设置。公路路基支挡结构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路基在荷载组合下发生的不稳定的现象, 是一种公路加固措施。为了减少土地使用情况可以在土地价值比较高或者敏感性比较强的公路路段设置合理的公路路基支挡结构, 优化路基边坡设计, 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公路工程中路基支挡结构一般包括挡土墙、抗滑桩等, 在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过程中也要根据具体施工环境周围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公路工程的具体要求等综合考虑设计路基支挡结构, 在保证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占地面积。

(7) 用地红线设置。公路的用地红线是指按用地范围使用的用地边线, 用地边线要按照施工技术标准严格执行, 在耕田等的土地价值比较高的地方尽量使用下限值, 用地边线设计时设计人员一定要严格区分安全要求和景观美化的区别, 某些公路工程为了制造美化景观而人为的在路边设置绿化长廊, 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4]。

2.4 以桥代路

以桥代路是节约土地资源的最好方法, 在公路路线经过大片耕地时, 公路路线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路基高度、公路工程施工成本以及环境代价等确定施工采用桥梁或是路基方案, 最大的发挥耕地价值。

2.5 以隧代路

山区修建公路时因为地形、地势比较复杂, 经常要穿过崇山峻岭, 所以在公路路基开挖时经常出现边坡高度太高, 边坡稳定性不足等安全隐患, 此时一般绕开或者采用隧道的方法, 所以在施工设计阶段通过修建隧道将公路线路拉直[5], 优化设计方案, 节约工程用地, 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 结束语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是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路基设计是公路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满足公路功能需求的情况下降低路基高度、合理设计路基横断面形式以及路基的支挡结构, 在降低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土地资源的使用, 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金虎.公路路基设计中土地节约利用技术[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5 (31) :52-53.

[2]徐舟.公路路基设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J].公路工程, 2014 (02) :163-166.

[3]张淑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政府与公共管理, 2014 (29) :30-32.

[4]苑菲菲.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管理科学, 2015 (28) :278.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篇5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及国土资源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定》的同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不断创新思路,深挖土地潜力,争取高效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土地基本情况。工业园区下辖一个XXX,面积为12734.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38.99公顷,园地面积229.02公顷,林地面积1602.39公顷,草地面积1752.77公顷,城镇村和工矿用地面积1604.0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39.2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3.1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84.93公顷。

预防监管并重 促进节约集约 篇6

国土资源部1999年发布实施了5号令《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这次修订基于哪些考虑?

王守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土地管理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1999年的5号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闲置土地处置涉及当事人重大财产权益,但现行处理方式缺少与当事人协商环节,处置难度较大;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处置主体等缺乏处置程序性规定,需要进一步明晰;因政府原因导致的闲置土地占了较大比例,需要妥善处置盘活利用等。

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严格闲置土地处置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推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根据中央精神,国土资源部对5号令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再次以部令发布实施。

从指导原则来说,这次修订有哪些特点?

王守智:主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依法从严和权益保障原则。强调对闲置土地财产权处置的相关政策设计,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处置主体、程序、方式必须与5号令颁布以来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最新要求相衔接,并在处置过程中充分体现土地权利人的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二是坚持以用为先和惩防并重原则。在符合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制定灵活的处置政策,建立积极的预防机制和相应的惩戒措施,促进已有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尽量避免产生新的闲置土地。三是坚持适用可行和操作具体原则。突出发挥协商处置和依法处理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处置程序。

从管理上来说,闲置土地应重在预防和监管,尽量避免新的闲置土地产生。

王守智:不错。闲置土地处置重在预防,这次修订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相关制度。

《办法》明确要求土地出让必须是“净地”、禁止“毛地”出让,这就避免了因拆迁等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规定市、县政府供应的土地应当是土地权利清晰,安置补偿落实到位,没有法律经济纠纷,地块位置、使用性质、容积率等规划条件明确,具备动工开发必需的基本条件。

《办法》明确了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应当约定开工、竣工时间和违约责任,强化违约责任对土地使用者和政府双方的约束,促进土地及时开发利用;明确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应当就项目动工开发、竣工时间和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约定、规定;约定、规定动工开发时间应当综合考虑办理动工开发所需相关手续的时限规定和实际情况,为动工开发预留合理时间;因特殊情况,未约定、规定动工开发日期,或者约定、规定不明确的,以实际交付土地之日起一年为动工开发日期等。

《办法》强化了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规定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闲置土地情况严重的地区,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采取限制新增加建设用地等措施。

关于“什么是闲置土地”,过去业界曾有争议,这次《办法》如何认定?

王守智: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更加清晰,操作性更强。

过去,5号令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没有“动工”状态的具体标准,管理者经常遇到用地者以“围墙”为动工标志的现象,不利于闲置土地的认定和处置。另外,开发建设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1/3或已投资额不足25%的计算标准也不清晰,闲置认定的难度很大。

这次修订,专门在附则中作出名词解释,其中,“动工开发”定义为依法取得施工许可证后,区分需挖深基坑的项目、使用桩基的项目和其他项目,分别确定标准;“已投资额、总投资额”均不含土地价款和相关税费。

《办法》特别强调闲置土地处置的一些程序,比如调查认定、组织听证等。这些规定有哪些作用?

王守智:程序更加完善,有利于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原来的5号令,规定的程序相对简略。这次修订作了补充完善:一是增加了闲置土地认定的环节和方式,要求在确定土地闲置的事实、依据以及闲置原因的基础上作出认定结论;二是完善了征缴土地闲置费和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程序,明确了收费和收回的批准权限在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执行,并细化了具体的启动和操作程序;三是明确了土地使用者申请听证和复议、诉讼的权利。

以往因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情况比较多,这次修订有哪些具体规定?

王守智:主要是区分闲置土地处置方式,强化政府原因导致土地闲置的责任。

一是细化了因政府原因造成动工开发延迟的情形,区分政府原因和企业原因,特别是明确了政府不按期交地、修改规划、政策调整、处置信访事件、军事管制、文物保护等因政府原因导致的土地闲置,对此采取协商方式处置。二是强调政府与土地使用权人在民事合同关系中的平等地位,规定对因政府原因造成闲置土地,应由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承担违约责任,加强监管。三是增设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闲置土地日常监管和调查处置中的法律责任,强化行政和刑事责任约束,确保相关监管措施的落实。

在促进闲置土地有效利用上,《办法》明确了哪些措施?

王守智:我们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闲置土地有效利用。比如,《办法》对因政府原因导致的闲置土地的处置上,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采取更加灵活和更加符合实际的措施,包括明确延长动工开发期限、调整土地用途和规划条件、安排临时使用、协议有偿收回、置换土地等多种处置方式,强化了对土地权利人的保护,增强了该类情况处置措施的可行性,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另外,为促进闲置土地的有效利用,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明确了土地使用权人开发进度报告制度,要求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项目动工开发、开发进度、竣工等情况;二是在用地申请和闲置土地登记等方面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控制,增强对土地使用权人违规闲置土地的威慑力;三是在融资等方面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的联动,促进土地使用权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四是建立闲置土地处置备案制度,要求地方处置闲置土地必须备案,促进地方显化和利用存量闲置土地。

高速公路节约集约限地设计研究 篇7

节约集约用地是当前高速公路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限地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规范和控制高速公路建设用地规模, 是实现高速公路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途径。所谓限地设计就是按照批准且通过建设单位设计用地审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用地预审请报告》批准的用地面积估算控制初步设计的公路用地面积, 按照批准的《用地申请》总用地面积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按分配的用地控制指标限地控制设计, 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 保证总用地量限制不被突破。限地设计可以有效的约束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追求总造价的最低而忽略对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提高用地的效率。限地设计也并不是一味考虑节约用地, 简单地将用地面积砍一刀, 而是包含了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实事求是, 精心设计和保证设计科学性的实际内容。并要求设计人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不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水平, 不同国外攀比, 使建设标准根据客观条件的许可, 体现“中等、适用、在适当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 合理利用土地, 力争少占用农用地, 多利用未开发地及建设用地, 努力提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节约集约用地效果。

2 限地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限地设计目标的设置

高速公路项目节约集约用地限地设计目标应随着工程项目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分阶段予以设置。《用地预审请报告》批准的用地面积应是设计方案选择和进行初步设计的高速公路用地控制目标;《用地申请》上报的用地面积应是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用地控制目标;《建设用地批准书》则应是施工阶段控制用地面积的目标。限地设计设置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各阶段的目标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前者控制后者, 后者补充前者, 共同组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限地设计的目标系统。

2.2 限地设计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

(1) 决策阶段。决策阶段要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合理确定设计限地目标。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国家主管部门核准投资总额的重要依据, 一经批准, 用地总面积是下阶段进行限地设计控制的目标。为适应开展限地设计的要求, 应加深可行性研究的深度, 认真进行多方案的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和论证, 择优确定最佳方案, 认真地、实事求是地编制用地面积估算, 使整个工作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就树立限地设计的观念。

(2) 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要重视设计方案比选, 把用地面积控制在批准的用地面积内。在初步设计开始时, 项目总设计师应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设计原则、建设方针和各项用地控制指标向设计人员交底, 对关键路段和各环节用地控制指标要提出合理的方案比选;要研究实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用地限制的可行性, 特别要注意对用地面积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并将任务与规定的限地设计指标分专业下达到设计人员, 促使设计人员进行多方案比选。

(3) 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要认真进行技术分析, 使施工图阶段用地面积控制在《用地申请》上报的用地面积范围内。施工图设计是设计单位的最终产品, 是指导工程建设的文件, 是施工企业实施施工的依据。设计单位发出的施工图及其用地面积要严格控制在《用地申请》上报的用地面积范围内, 并有所节约。

2.3 限地设计的要点

(1) 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限地设计的前提是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每项工作都必须在其前一步工作真正完成的前提下进行。

(2) 在决策阶段, 要提高用地面积估算的准确性。为了适应限地设计的要求,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充分收集资料, 提出多种方案, 认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 选出技术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方案。

(3) 认真对待每个设计环节及每项专业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每个设计环节和每项专业设计都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 注意它们对用地面积的影响。

(4) 实施设计用地审查。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必须做好设计用地审查工作, 既要审用地面积, 又要审造价;既要把住总体用地面积关, 又要把住局部用地面积关。

(5) 建立设计单位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设计单位要进行全员的节约集约用地控制, 必须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上, 科学地确定限地控制指标, 然后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6) 施工图设计应尽量吸收施工单位人员意见, 使之符合施工要求。

3 限地设计的管理

3.1 确定限地设计控制指标

在初步设计开始之前, 根据经项目建设单位设计用地审查后且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用地预审报告, 项目经理或总设计师应提出编制工程设计的限地设计控制指标, 由相关部门进行编制, 经主管院长审批之后, 确定限地设计控制指标。

3.2 采取优化设计

采用高速公路节约集约用地工程技术进行优化设计, 确保限地设计指标的实现。所谓优化设计 (又称为最优化设计) 是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 应用现代数学成就———最优化技术和借助计算机技术, 对工程设计的方案、设备选型、参数匹配、效益分析、项目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设计方法。它是保证项目限地设计的重要措施和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在进行优化设计时, 必须根据最优化问题的性质, 选择不同的最优化方法。

3.3 推行限地设计责任制

(1)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和监督, 对于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条件的坚决不予审批, 同时应出台限地设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对业主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约束。

(2) 业主单位在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 应明确将限地设计的要求写进委托书中, 同时应委派专业人员对设计单位的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估, 保证在不同的阶段和每个环节, 限地设计都能够有效的实施, 保证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在设计阶段能够实现节约集约。

(3) 设计单位应设立项目总经理, 其应负责组织设计和技经人员按照不同阶段审定的用地面积进行限地设计, 使工程总用地面积 (尤其是基本农田面积) 在许可的变化范围内;督促检查设计专业提交给技经专业的资料, 并力求准确, 不重、不漏、不扩大。在设计初期, 认真编写设计计划, 及时解决设计审查遗留的问题, 提出节约用地的指导性措施, 并坚持事先指导;掌握重大设计变更及方案论证, 报请院长、总工批准, 并及时调整各环节的限地设计控制数;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现行政策文件、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认真控制主要工程量;签发限地设计任务书和变更通知单;在中间检查验收时, 掌握限地设计执行情况, 对超过控制额的设计进行评估并组织研究, 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调整。

(4) 业主单位应委托工程咨询机构做好审查评估工作, 设计单位应当积极配合, 及时提供所需相关资料。工程咨询机构应认真听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意见, 按照规范科学、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实事求是的对用地进行核算和审查。对差错较多、存在问题较大, 不符合限地设计要求的, 设计单位应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后重新报审。

(5) 设计的相关人员应认真负责对审定的用地面积进行具体分析, 认真编写好限地设计任务书。在限地设计中经常保持与不同设计人员的联系协作, 及时反映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改进工作, 如发现单位工程或分部工程用地面积与控制指标相差较大时, 则应协助项目总经理做好平衡协调工作, 工程施工结束后, 及时编写本工程限地设计总结报告。

3.4 建立限地设计的奖惩机制

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在与设计单位签定设计合同时应将限地设计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奖惩办法写入委托合同。凡不能达到要求的, 应适当扣减其设计费, 反之, 对限地设计搞得好, 节约用地确有成效的, 项目法人应给予设计单位适当奖励。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重点突出对基本农田及建设用地占用面积节约的奖励。

承担限地设计的单位, 要制定本单位内部的限地设计考核和奖惩办法。对重视限地设计并取得节约用地成效的处室及成绩显著的个人, 应予以奖励;对不重视限地设计、不采取节约用地措施, 造成某一环节设计超过限地控制指标的处室和个人给予经济处罚。

4 限地设计的实施

高速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限地设计主要是由设计单位来实施, 在限地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必须强化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节约集约用地观念, 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有关规定搞好工程设计, 节约用地, 这是限地设计实施的基础;其次, 建立限地设计的管理体系, 使设计人员, 并加强管理, 这是限地设计实施的关键;再次, 引入用地设计审查机制和吸引施工企业参与设计, 这是限地设计实施的保证。

4.1 强化专业设计人员的节约集约用地观念

同一个项目, 不同的设计者就会有不同的设计观念, 必将产生不同的设计结果、不同的设计及实施方案, 所占用土地面积都不会相同。有不少设计人员缺乏节约集约用地观念, 重技术、轻用地, 甚至脱离实际, 片面追求设计的工作量和经济效益, 缺乏节地意识, 于是有的高速公路设计片面的追求高设计标准, 路基设计过宽;有的建设单位不结合自己本地的实际情况, 只求“宽”和“贵, 结果使得设计项目规模过大, 不但设计项目工程造价提高, 也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这种技术与用地相脱节的现象, 是工程项目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限地设计的实施。为此, 应强化专业设计人员的节约集约用地观念, 使其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用地的关系, 专业设计人员应掌握必要的节约集约用地工程技术知识, 及时了解所采用技术的用地指标, 对涉及本专业的项目设计进行方案比较和优化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将技术与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节约集约用地观念和技术素养, 在保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力求节约, 降低用地面积, 为限地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2 建立限地设计的管理体系

实施限地设计必须加强限地管理, 建立限地设计的管理体系, 实行对设计阶段用地面积的有效控制, 切实做到限地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4.2.1 限地设计目标的管理

(1) 合理确定项目限地设计控制指标。鉴于经审批的设计任务书中的项目用地总面积, 即为进行限地设计控制项目用地面积的主要依据, 而设计任务书中的项目总用地面积又是根据审批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用地面积下达的, 那么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用地面积估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可信性, 便成为合理确定项目限地设计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推行限地设计的要求, 应适当加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 并维护项目用地面积估算的严肃性;使用地面积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用地的作用。为此, 在编制项目用地面积估算时, 避免故意提高项目用地规模, 做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编制项目用地面积估算。

(2) 科学分配初步设计的限地设计控制指标。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以前, 项目总设计师应将项目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建设方针、设计原则、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向设计人员交底, 并将设计任务与规定的限地设计控制指标分工程分专业下达到设计人员, 亦即将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限地设计控制指标分配到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 作为进行初步设计的限地控制指标, 并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认真研究实现限地设计控制指标的可行性, 对项目的总图方案、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和各种用地指标提出方案比选, 作出限地设计控制指标决定。

(3) 根据限地设计控制指标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开始时, 项目总设计师应组织专业设计人员对主要构筑物、工艺流程和各种用地指标提出技术方案比较, 研究实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限地设计控制指标的可行性, 将设计任务和限地设计控制指标分专业下达, 促使设计人员进行多方案比选。并以单位工程为考核单元, 事先做好专业内部的平衡调整, 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 力求将项目用地面积控制在限地内。对由于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设计方案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设想方案相比较发生重要变化所增加的用地, 应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经方案优化, 报总工程师和主管院长批准后, 才可列入工程总用地面积。初步设计阶段控制用地面积不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的用地面积。为此, 初步设计阶段的限地设计用地面积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用地面积为依据。

(4) 合理分配施工图设计的限地设计控制指标。经审查批准的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及用地申请, 应作为施工图设计的限地设计控制指标。设计单位把限地设计控制指标分配给各单位工程各专业设计上作为其限地设计控制指标, 使之按限地设计控制指标确定施工图设计。

4.2.2 限地设计过程的管理

设计人员必须要有“节约用地目标一经确立, 就成为该工程的最大用地面积”的观念, 实事求是地进行合理的限地设计。在限地设计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重视方案的选择, 论证各技术方案的先进性, 比较其用地的合理性, 工艺流程、总图规划、主要构筑物等进行技术、节约集约用地多方案的筛选, 以实现限地设计的目标要求。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确定的原则、范围、内容等展开设计工作, 坚决杜绝为迁就各方面不合理的要求而突破初步设计所确定的范围、改变己确定的功能、提高设计标准等情况的发生。如确有重大设计方案改变, 则必须先算地, 后设计, 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对于设计变更的发生, 也要进行节约集约用地测算, 选择最为合理的方案, 并要实行按用地面积大小、授权范围逐级审批的制度。变更在必须发生时, 应尽早发出, 发出的越早, 损失越小;反之, 则损失越大。

总之, 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 以及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 都要始终坚持;进行限地设计, 而且要贯穿于每一个设计阶段和各个专业的每一道工序,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限地设计目标的实现。

4.2.3 制定和实施限地设计制度

设计单位应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促使设计人员自觉地按照限地设计的有关规定, 搞好限地设计, 控制工程用地面积。另外, 在限地设计实施的过程中, 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必须制定与限地设计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 将设计阶段的用地面积控制纳入到设计质量体系中; (2) 应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 组织专家们对工程设计中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功能的实用性和用地的合理性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论证、评价, 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3) 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工程设计及工程节约集约用地的审查、监督、检查, 从而保证限地设计的实施和推广。

4.3 引入设计用地审查机制, 逐步吸收施工企业参与设计

我国大多设计单位在建筑及结构方面力量雄厚, 而节约节约用地工程技术方面较弱,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结构和造价, 忽略工程用地的问题。引入设计用地审查机制, 对设计用地进行审查, 可以有效的对设计人员进行约束, 加强设计人员的节约集约用地观念, 避免设计人员只关注设计任务的完成, 用地多少与其无关的现象。引入设计用地审查机制, 要求审查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就要介入, 代表业主与设计人员共同选择设计方案, 加强各阶段图纸的审查工作, 使项目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在批准的范围以内, 保证限地设计的实施。

另一方面, 逐步吸收施工企业参与设计, 也可以促进限地设计的实施。长期以来, 我国都是由设计单位出施工蓝图, 施工企业照图施工。但是, 由于我国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都是专职于从事设计工作, 缺少施工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往往造成设计特别是施工图设计与实际脱节, 降低了节约集约用地程度。吸收施工企业参与设计, 使设计与施工相互沟通、靠拢, 施工企业能够为设计单位设计最优化的设计方案提供意见, 将长期施工中所积累的经验融合到设计工作中, 提高设计水平, 降低用地面积, 从而实现限地设计。

参考文献

[1]王静, 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 (3) :68-74.

[2]韩晓宇., 吴群琪.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设计.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8, 8 (4) :121-126.

[3]卢毅, 邓小华, 王礼志等.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政府主导型模式研究, 交通企业管理, 2009, (1) :48-49.

[4]卢毅, 邓小华, 王礼志等.高速公路建设征地中政府的角色与责任.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 :5-11.

[5]王业侨, 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 2006, (6) :24-31.

集约设计 篇8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学校建设的投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促使学校建筑需要满足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相对短缺,加之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中小学校用地都相对紧张,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实现校园空间的高效、合理、灵活使用,也为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般来说,校园的整体性、集约性包含经济和规划两层面含义,本文仅对规划层面进行探讨。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位于古运河畔、同济桥堍,是四星级的全日制部分寄宿高级中学,至今已走过86年的风雨历程。新校区位于常州市中吴大道北侧,龙游路8号(原刘国钧职业高中),占地面积6.71hm2。因历史遗留问题,新校区用地被分成南、北两块,且很不规则,实际可用地面积不足6hm2。新校区规划建筑面积约7万m2,容积率达到1.16(依据中小学设计规范,中学校园容积率不宜大于0.9),用地相当紧张。

一、总体规划结构的整体性

总体规划是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应当在对项目自身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影响规划设计的种种因素,寻求建设用地的限制与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对场地最大限度的集约利用。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用地的集约利用,既可留出更多的开放空间,有利于校园环境质量的提高,又便于设施资源的共享使用,同时使用地的使用具有更大的弹性,适合校园长期可持续发展。“整合”的规划设计手法可实现校园建筑群的协调统一,使校园环境趋向整体一致,形成一种开放的整体性。

田家炳中学总体规划借鉴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式布局,采用“一心两轴多点”的形式规划整个校区,在校园总体结构、开敞空间体系、交通组织系统、景观生态系统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把握,通过轴线、对称、均衡等手法强化校园的秩序感,使整体校区规划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秩序井然,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图1,图2)。

一心——以校园的礼仪广场为中心,各个功能区由中心区向四周辐射。

两轴——依据校园的地形及走向,规划一横一纵两条空间轴线,相交于礼仪广场。横向轴线以校园的主入口为起始点,通过主入口两侧的教学楼和实验中心为引导,经过礼仪广场,以图书行政信息大楼为对景,形成校园庄重典雅的礼仪主轴。同时,图书行政信息大楼成为整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纵向轴线作为校园的南北向纵深联系轴,通过架空连廊与放大的活动平台,将南、北两块用地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多节点——在校园轴线上对各个空间进行处理,形成丰富有致的空间序列。同时,借鉴传统的院落形成营造校园空间和景观,赋予不同的院落各异的空间主题,实现不同空间的和谐共生,校园整体表现出多元的文化内涵。

二、功能分区的集约性与复合性

校园规划布局应切合实际,并具有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提高校园环境的整体机能。功能分区要基于校园整体的通盘考虑,在各功能区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比每个功能分区自身的设计更重要。对于功能分区的集约性与复合性,形成高效复合空间是其目的,紧凑、合理、高效、有序是其主要特点。以集约化、复合化的方式综合组织功能使用,强化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联,有利于促成校园的整体性,比如利用功能区间复合建筑、轴线、公共空间的连接,实现网络状的区间整合。

田家炳中学用地相对狭小且不规则,为了满足师生必要且充足的使用需求,设计在用地的整合与功能分区上下足了功夫。首先,基于校园功能分区的集约性和复合性的综合考虑,各部分功能通过一个综合的交通、交往空间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综合体;其次,进行动静分区,并促成课内课外、教学实践多元空间的便捷联系;最后,通过对不同功能、形态、大小空间的集聚、整合,实现校园空间效益的最大化(图3)。

1. 行政图书区

行政图书信息大楼位于整个校园的核心。建筑正对校园主入口,位于校园礼仪轴视觉焦点处,因相对探出的建筑体量以及富于文化特色的建筑造型而成为新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加之教学实验楼围合于两侧,使之成为行政图书区的中心节点与空间纽带。

2. 教学、实验、艺术区

教学、实验、艺术区位于校园西侧,借鉴苏南地区传统民居的院落式布局,建筑相互咬接以廊连接,围合成若干独立又串联的庭院空间,组合形式有收有放,严谨而不乏趣味,以丰富的建筑空间突出了功能区整体形象。

3. 后勤生活区

后勤生活区与东侧行政教学区、体育运动区沿校园景观轴并列,并以带形的人行景观带衔接,既避免相互干扰,又有效缩短了学生从宿舍到行政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的路程。

4. 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位于用地东部及北部,紧邻后勤生活区与行政教学区,使教学、生活、运动融为一体。体育馆位于基地北部,独立于主体校区之外,邻近城市道路,在满足学校师生教学及课余活动所需外,还可对外经营,提高场馆设施的使用率。除了集中布置的运动场之外,还在局部地方散布一些小型运动场,既能提高用地的使用效率,又能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5. 预留用地

根据规划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项目用地南侧的地块作为田家炳中学未来的教育储备地块,因此规划在功能分区方面作了如下考虑:一方面,教学区与生活区都可分别向南增建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用地的限制,现阶段只能布置250m跑道的运动场,预留出运动场将来向西、向南扩建成400m标准跑道运动场的可能性(图4)。

三、交往空间的集约性与多样化

校园生活中最富活力的景象是学生的活动,而各类活动也是校园精神的表现,因此规划应注意构筑多样化的交流空间来体现校园精神。中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交流空间设计应渗透到从建筑单体到外部空间的各个层次,多样化的空间方能满足学生不同的活动需求,创造富有生机的校园环境。

1. 交往空间的立体化、多样化

传统校园空间都是依附于二维平面而生长的,运动场、植物园等活动空间主要在地面上发展,各分项系统分别占据着校园的用地,不仅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教学功能。

在田家炳中学的设计中,我们尝试对交往空间进行立体化和多样化设计。首先,大量采用首层架空的处理手法,尽量拓展底层开放空间,并与绿化相互渗透,为校园公共活动提供空间,吸引学生参与交流,促进校园学习氛围的形成。其次,采用架空平台的设计,使师生在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增加了空间的渗透性、连续性,同时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空中户外交往活动场所。最后,通过架空连廊将校园内各功能区块连接起来。一方面,校园内形成全天候的立体交通体系,方便师生出行;另一方面,底层公共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集约和共享,留出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

2. 交通空间与交往空间的整合

交通空间在过去的校园建筑设计中常常被忽略,仅仅起到组织交通、疏导人流之用。走廊空间设计单调、缺少变化,而且交通人流和活动人群混杂,更缺少人性化的设计。

在田家炳中学的规划中,基于各功能区域的复合化布局,处于各功能区域间的交通空间成为各种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已从单纯的交通功能演化为一个特殊场所。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大连廊(图5),将校园内各个建筑以及室外活动场地联系起来,交通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连廊既是交通空间,更是交往空间,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师生交往的积极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对于教学空间内部的交通设计,我们通过将走廊拓宽到3.5m(局部增到5m)或在走廊上挑出阳台形成角落空间等方式,为师生提供交流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造型(图6)。

四、“以整体为主,在整体中突出个性”的建筑造型设计原则

在视觉上,整体性与个性是一种“图底”关系,有了整体性的“底”,才能有个性的“图”,个体设计需要从周边环境中选取参照系。整体性并不意味呆板的形式统一,也并非单调的重复,而是遵循一定形式规则的局部变化。

建筑造型设计就遵循“以整体为主,在整体中突出个性”的原则,注重校园建筑的整体性,和谐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设计首先基于校园整体的空间和形态,力求使建筑或景观成为校园系统中的有机单元;其次应充分利用建筑形体的错落、建筑元素的连接、设计母题重复等手法实现群体的统一性和灵活性,通过序列空间的组织实现群体的整体性,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达成校园空间的整体有机。

田家炳中学的设计中,建筑主要体量通过母题的重复与组合,形成统一的肌理和外部空间界面(图7),楼梯、走廊则作为立面上自由点缀的活跃元素(图8);建筑以红色为主基调,配以白色墙面和屋顶点缀,明快柔和的色彩体现出清新、蓬勃的校园形象(图9,图10)。

结语

面对土地资源有限、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进的现实,追求校园空间的高效、合理、灵活使用,实现校园建设的整体性、集约性理念甚为重要。本文结合田家炳中学设计案例,与同行交流实践思考,也望为今后相关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强.基于高校特点的校园建筑整体性规划设计.现代商贸工业,2010(9)

[2]杨希文.创造校园整体空间环境—连接空间的设计.中外建筑,2007(7)

[3]刘丹.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思考.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4]郑少鹏.组合·整合·融合—探讨新建校园群体建筑的整体性.华中建筑,2007(9)

[5]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兰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

集约设计 篇9

近年来,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计算模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NIST) 给出的定义[2]: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利的、按需的方式访问一个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 的模式, 这个资源共享池能以最少的管理开销及最少的与供应商的交互, 迅速配置、提供或释放资源。云计算已经成为人们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集约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2010年, 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纲要》中强调指出[3], “电子政务要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 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云计算以其共享资源、灵活调度、弹性可扩展等方面的优点, 很好地契合了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智能化管理的现实需求, 降低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 提高服务水平。这几年来, 美、日、英等国家都在云计算发展战略中高度重视云计算技术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4]。

电子监察主要针对政府和公共事业单位事物审批中的办事流程、办事效率、行政收费、服务态度等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察。通过开发电子监察系统, 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公正透明、优质高效的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电子监察作为政府阳光权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应的电子监察系统和云计算技术相结构必将成为一种趋势[5,6]。

1 平台体系结构

要实现集约型电子监察平台, 必须充分利用硬件资源的效率, 为平台上的各类电子监察系统提供高效、可靠、可扩展的资源, 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云计算技术的出现, 为实现该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1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的集约型电子监察平台体系结构。其电子监察平台体系结构主要分为4层, 自下而上分别为:

(1) 平台资源层。包括用于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监察平台的各种基础设施物理资源, 如各类主机、存储器、网络设施等硬件设施, 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其他软件等。

(2) 平台虚拟化技术层。指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各类基础设施进行虚拟化后形成的各类资源池, 如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数据资源池等。这些资源池具有可扩放性, 能够满足上层多电子监察服务的需要。

(3) 平台服务支撑技术层。该层为上层多电子监察服务提供各种支撑技术, 如智能报表、服务引擎、任务调度、工作流引擎等, 为支持电子监察服务服务的数据交换等。

(4) 平台电子监察应用层。该层为应用层, 主要包含各类电子监察系统, 如现已开发的城管电子监察系统、人防电子监察系统等。同时该层也能支持其他各类应用, 如各类电子政务系统, 或者其他基于软件即服务 (SaaS) 的应用系统。

除了上述4层,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监察平台体系结构还包含另外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云计算的集约型电子监察平台安全技术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前者包含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监察平台各类安全技术, 与普通互联网服务平台安全相比, 有三处更为突出:服务引擎安全、数据安全和虚拟化安全。后者包含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监察平台上的各类管理系统, 主要包含用户管理、任务管理、平台管理、资源管理和硬件管理等。

2 关键技术

2.1 数据交换技术

数据交换是各类电子监察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监察平台中, 行政审批系统和对应的电子监察系统需要频繁的交换数据, 平台通过数据交换模块实现这一功能。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监察平台采用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的数据交换技术, 实现同构数据、异构数据的交换, 充分利用XML具有强大的数据表现能力, 可扩展性强, 同时数据与表现形式分离的特点。该模块的主要数据交换流程包括数据抽取、XML格式转换、内容过滤、处理转换、数据生成、数据存入等。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存取抽取适配器实现数据抽取, 转为统一的XML格式数据,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过滤、处理转换等, 形成新的XML数据, 然后将新的XML数据生成为所需要的格式, 通过新的数据存取适配器进行数据存入。

2.2 资源虚拟化技术

资源虚拟化技术是利用云计算技术, 充分提高现有硬件资源利用率, 实现资源使用弹性可扩展的关键。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监察平台中, 主要通过构建虚拟机而实现服务器计算资源虚拟化, 以及通过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来实现存储资源的虚拟化。

服务器虚拟化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多个客户操作系统 (虚拟机) , 实现单机虚拟化, 并且在单机虚拟化的基础上, 实现多机虚拟化, 从而形成虚拟集群。整个平台通过对现有服务器资源进行虚拟化, 以虚拟机的方式提供计算资源;同时, 通过对虚拟化后虚拟机进行创建、迁移、关闭等操作, 实现对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以及分布式文件实现存储虚拟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若干个节点集合而成, 这些节点在通讯网络中互联在一起, 每个站点都拥有各自的数据库、中央处理机, 以及各自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们在逻辑上属于同一系统, 但在物理结构上是分散的, 这些节点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 而分布式文件系统则统一管理所有分布式节点计算机上的文件资源。

2.3 平台安全技术

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监察平台而言, 其安全问题变得非常重要, 除了基于传统的分层技术构建安全模型外, 文章还特别针对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的特点, 采用了基于安全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SOAP) 的WEB服务安全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思想是对现有的SOAP消息进行改造, 通过对SOAP消息头的扩展进行处理, 在SOAP传输方面实行对WEB服务请求者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 对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消息进行安全性处理, 这样可保证服务端到端的安全性。另外, 方案侧重服务安全层次结构上层的安全性处理, 具有灵活、可扩展、跨平台、易维护等特征, 适用于电子监察系统所处的环境, 图2为基于安全SOAP的网络服务安全方案示意图。

3 实现及应用

针对前文提出的基于云计算的集约型电子监察平台, 进行设计方案实现, 并结合公司开发的多种电子监察系统, 如城市管理电子监察系统、人防电子监察系统、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等进行了部署, 并在在盐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程、扬州市电子政务专网监理项目、江苏省建设厅权力阳光运行系统等政府信息化项目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图3为运行于基于云计算的集约型电子监察平台之上人防电子监察系统界面。

4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为人们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集约型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集约型电子监察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并详细阐述了其体系结构、关键问题与应用效果。

摘要: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 成为网络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文章针对集约型电子监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结合当前主流的云计算技术, 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集约型电子监察平台, 并详细阐述了该平台的体系结构, 关键技术和实现应用效果。

关键词:云计算,电子监察,虚拟化

参考文献

[1]陈康, 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 2009, 20 (5) :1337-1348.

[2]Luis M V, Luis R M, Juan C, et al.A break in the clouds:Towards a cloud definition[J].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9, 39 (1) :50-55.

[3]林崇责, 黄炜.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探索[J].计算机时代, 2012 (8) :63-64.

[4]鲁俊杰, 侯卫真.面向信息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13) :36-40.

[5]尹霞, 周明昱.云计算在省级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思路浅析[J].现代电信科技, 2012 (10) :73-79.

集约设计 篇10

从1993年开始,我国高校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大面积调整,诸如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逐步由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无疑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在随后的大学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本着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定位上追求“大而全”,大面积征地,进行校园扩建、重建,导致一些新建校园建筑建成后感到“用之不适,改之不能,弃之不舍”的局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01年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上,针对目前大学校园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就指出“规模求大失控,不注重土地使用效益”反映了当前校园建设土地利用上普遍存在的不合理利用土地和不注重土地效益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道出了真正的大学办学理念:“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是学校的师资、学术、人才更重要”。把大量的资金投在校园的表面工程上,导致用于其他诸如师资、科研设备、实验设备资金的短缺,这样的学校既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也招引不来有成就的学术人才,距离大学的内涵将越来越远,也和当初的办学初衷相背离。

1 当前国内高校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经济性误区

1.1 总体规划偏离实际

主要体现在某些学校不恰当的定位导致规划流于形式,大校门、大广场、长轴线的现象突出。同时校园空间尺度过大,缺乏亲切感,道路过宽,建筑密度偏低,追求过度的景观建设,设置大湖面、大草坪、音乐喷泉等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学科规划与校园规划矛盾,学科之间没有合理的共享交叉,图书馆、会议中心报告厅、体育场地等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大学建设与城市建设未能形成合理的对话,未能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和互补。

1.2 建筑单体创作华而不实

现在某些建筑师在设计中只是一味高档豪华的建筑装饰,使校园建筑失去了朴素大方的文化内涵,或者贪大求洋,片面追求立面上的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的适用性与经济性。或者仅仅关注方案的功能使用、建筑造型等问题,忽视项目的利用率和工程成本。

1.3 设计过程闭门造车

在很多的校园工程中,设计师对校园的前期研究不够全面,埋头专注于方案设计,使得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直到施工阶段才暴露出来。同时闭门造车的做法导致设计过程中的错、漏、补等问题的出现,使工程造价极易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同时延长了工期,造成经济、时间上的浪费给校方带来不便。再有设计人员若是忽视与其它专业部门之间的交流,也难免会由于未选用合理的结构、材料、设备等而造成严重的浪费。

2 价值效益对于建筑设计的定义

价值效益在价值工程学中就是人们所谓的“价值”,其定义为“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是产出的价值量与投入的价值量的比值,是一种“评价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价值高说明该事物的有益程度高、效益大、好处多;价值低则说明有益程度低、效益差、好处少。

价值工程领域认为,产品的本质是它的功能属性,其根本任务就是寻求功能与投入成本的完美结合。功能对于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建筑设计过程来说,功能就是建筑产品所起到的作用或要达到的目的;对于设计师来说,功能就是他应该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功能是建筑使用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功能无论是针对机器还是针对工程,最终都是针对人类主体的一定需求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使用者的最佳使用与发展而服务,因而最终将体现为相应的使用价值。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因此,规划、设计工作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在满足社会目的和环境限定的条件下努力提高规划设计的经济效益。

建筑设计应以经济、美观、适用、高效为原则,从投资和价值回报的经济观念来看,也就是保证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地利用,以求尽可能少的投资带来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追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三统一”的一个过程。通常来讲,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和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是影响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设计费虽然不到工程建设费用的1%,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75%以上。

建筑师作为协调者与创造者,有责任在开发效益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市场经济下,由于建筑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利益的多元化,投资者、使用者、专业设计人员及管理者关心的焦点都集中在“面积”问题上,这是因为三大效益统一的核心是面积效益,在同一块用地上,在满足同样环境限定的条件下,开发的面积越多、越有效,达到的价值效益自然就越高。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充分发挥建筑师创造空间的能力,开拓更多更有效的空间来提高其开发效益,所谓建筑师“一线千金”并不算夸张。因此建筑师的职责,就是要为使用者开拓更多的活动空间。通过多个实践设计,我们感到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都应该体现出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注重利用校园建筑和相应的功能条件,二是尽可能最大地发挥校园土地的使用效益,从而产生最优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们可从其它行业的经验中得到集约型创造之路的启示。双层汽车、双层火车通过合理地分配空间,适当提高车厢高度,就提高了空间容量和效益,而增加的投人并不多,原来的站台、设备均未做大的变化。世界上最大的双层客机也已经问世,它能提供800座的空间容量,在不用修建新机场的前提下,能有效地满足旅客交通量在20年内将增长3倍的需求。可以发现,它们比规划设计更讲究空间效益,更注重空间集约化设计。

对于提高建筑的空间效益,人们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就提高容积率而言,常见的是采用增加层数、降低层高、缩小间距,80年代以后更是采用高层。但在一些大城市,由于用地紧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简单地压缩间距或增加层数来提高容积率,以牺牲环境效益为代价换取高的经济效益也是不足取的。所以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的初期就进行效益和功能最优化的平衡思考。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曾说,建筑就是居住机器,这一观点在建筑理论上曾遭到非议,但是他所倡导的集约化的建筑集约设计观念却是值得思考的。建筑如果能像设计机器那样,功能齐全使用紧凑,经济又高效,那么这样的设计将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在今天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尖锐矛盾时,这乃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艰巨的任务。

3 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集约化体现

建筑设计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约束下进行的,只有技术上先进可靠、经济上合理可行的建筑产品才最能被社会接受。随着建筑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建筑设计理论,新的结构形式,新型建筑材料,以及新型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这些科技因素都对建筑经济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以提高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的价值效益。

3.1 科学决策设计任务书

结合学校实际准确把握学校定位,深入研究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在任务书编制阶段就考虑到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无论在高校、社会或者高校之间,还是同一校园的不同学科之间,应该增强开放性和不同学科的交叉互动,集中布局,在节约土地的同时,有利于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公共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多功能礼堂等都可以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应强调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强化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确定校园建设规模,不能一味规模求大,注重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

3.2 准确把握校园总体规划

校园规划具有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持久性特点,是高校校园建设重要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注重校园建设的经济效益,首要措施是从建设集约型校园的视角出发。

3.2.1 总体规划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建筑师在

规划时,应当在对建设用地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全面、综合地考察影响场地设计的各种因素,充分考虑用地的经济性,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有效措施,寻求建设用地的限制与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使场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约建筑用地,可以空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而且便于设施资源的共享使用,同时使校园具有更大的弹性,适合校园长期可持续发展。

3.2.2 进行总体规划时,应在充分掌握基地的平面形状、与相邻

建筑的关系、以及现状地貌特征等基础上,思考如何将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并有效地利用基地、发挥用地效能以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校园建筑宜向“低密、高容、立体化”发展。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和地下发展争取更高的土地经济效益。

3.2.3 在校园总体规划中,合理完成建筑物的群体配置,提高用地的利用率,提高场地布局的经济性。

3.3 充分发挥建筑空间效益

追求建筑的价值效益就必须要有合理高效的空间布局,不仅要处理好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关系,还要充分利用空间,达到最终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空间的高效性要求建筑内部功能具有合理清晰的组织,各组成部分之间有便利的联系,采用的形式也要与空间的高效性相符合。在进行空间布局设计时,要将建筑物使用时的便捷和效率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建筑师通过分析各使用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联系,合理地安排平面布局,充分挖掘空间的潜力,创造出具备灵活适应性且经济合理、使用高效的建筑空间。为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取得紧凑而高效的空间效果,有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空间通透性不够、流动性差等。因此在单体设计时,必须注重内外空间的渗透,通过建筑间的连廊、活动平台、屋顶花园和低层局部架空,加强建筑内部与外部院落以及各院落间的空间联系,使之成为课间休息交流的舒适场所。此外,还可以将建筑的垂直交通与室外院落和平台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内外、上下立体的交通空间。进一步将户外活动场所置于不同楼层,交通体系贯穿其中逐步过渡递进,就可以形成立体化庭院效果,取得较高的空间质量。

3.4 提倡高效节能单体建筑

高校校园建筑是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构成校园硬件环境的主要因素,其本质特征应该是典雅、庄重、自然。建筑立面宜庄重典雅、朴素大方、经济适用,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建筑节能的要求。尽量少使用玻璃幕墙等耗能材料,采用有效的墙体保温材料,以降低能耗。单体设计中应以自然采光与通风为主,既可以形成舒适的学习环境,又可以节约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投入资金,取得最佳的价值效益。

4 结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是推进高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集约化校园建设,重视校园规划设计中的经济理念,实行对设计作品的多方面优化,保障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以求建筑作品的最大经济价值,不仅是评判建筑设计作品优劣的重要尺度,也是能否促进大学校园真正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

摘要:文章从经济效益的视点切入,阐述了在校园规划和单体设计阶段应该注重经济性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注重价值效益对于促进校园步入高效集约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价值效益,校园规划,集约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海峡两岸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比较研究[C].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2](英)斯通(Stone,P.A.)著,钟成勋等译,建筑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1987:98.

集约化铺就康庄道 篇11

强化集约化

为了全面贯彻和深入推进集约化管理,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成立了集约化管理推进小组,制订了《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集约化管理手册》等,从体制机制上健全集约化管理。

施工队伍专业化。机械化公司依据《中铁五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架子队标准化管理的意见》,重点抓好架子队组织建制、混编型工班组建、架子队承包机制建设和劳务人员管理四方面工作,及时制订了公司内部《专业作业队管理办法》(试行)。从2012年2月开始,机械化公司成立了23支标准化专业型架子队、共146个工班(其中,37个自建型工班,109个劳务型工班),队伍涵盖桥梁、隧道、路基、路面等相关领域。之后,公司相继派驻到沪昆、兰新、湘桂铁路,江西奉铜、抚吉,甘肃雷西等公路路基及各大路面项目进行临场施工和成效检验,其效果反映优良,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为尽快使劳务队伍管理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从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转变、从临时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2012年7月3日,公司在南岳衡山隆重召开了2012年A级劳务队伍表彰大会,现场表彰了10家A级劳务队伍。为进一步探索、规范劳务队伍管理迈出了坚实步伐。

专业公司体系化。为实现组织构建专业化,机械化公司在原有物资分公司、机电分公司、试验检测分公司等专业化公司的基础上,又相继成立了测量分公司、混凝土分公司、海外分公司。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公司体系化,着力解决专业化公司管理体制机制和内部市场化问题,着手清理项目部和专业化公司之间、架子队与专业化公司之间的组织协调和利益责任问题,努力使专业化分公司实现良性运转。

突出精细化

调整要素。公司根据要素管控集中化要求,重组了公司物资供应站、机械租赁站、混凝土供应站,大力推进集约化管理,保证项目和谐运转。同时,项目部在要素管理集中化方面,不断摸索创新更有效更合理的专业化公司管理形式。首先,他们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好项目物资供应中心,解决隧道二三类材料供应;与修造厂协调建好钢结构加工中心,为工班及时供应钢筋笼、型钢半成品及模板等成品。项目部还大胆创新,成立了隶属于合同部的物资管理室、机电管理室,主要负责对架子队及工班的物资计划、材料分配、使用消耗、成本核算、日常管理与考核和各类台账、内业资料的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物资材料的采购模式、采购范围和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加强了项目对材料设备的管控,以期实现提高成本效益的目标。

完善考核。项目部全面推行经营考核制度,并以经营承包模式与专业化分公司、专业化架子队建立责任主体考核体系,通过经营考核,完善各级组织管理,确保项目在创收效益上有保障、有方法、有责任。目前,项目部共有4支隧道架子队(其中自建型架子队1支)、2支桥梁架子队、1支路基土石方架子队、1支劳务型架子队、1支混凝土架子队。项目部实行架子队经营承包责任制,项目经理与架子队长签订《经济责任承包合同》与《架子队经济责任承包协议》,完善对架子队的各项考核分配机制,采用工、料、机定额消耗加现场经费承包模式,每月对架子队按控制标准考核,考核指标分为完成计划产值、责任成本、安全质量、信誉评价和标准化建设、党建和精神文明共五项。同时,项目部还与专业化分公司派驻项目的架子队及52个工班共同签订了责任成本承包合同,并出台考核奖惩制度,对未完成合同内要求的承包费,按合同规定处罚,对达到要求的承包方进行相应奖励。项目部还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和架子队对工班承包分配制度,落实架子队实际施工作业职能。目前,项目部已全面实现“管理有效、运作高效”的既定目标。

实现高效化

优化组织快速跟进。沈阳四环项目部线路全长132公里,直径40公里,包围面积1 254平方公里。按照“管理有效、监控有力、运作高效”的原则,机械化公司和沈阳四环路面二标快速组建了两支路面架子队,这是机械化公司首次在路外项目成立的两支专业架子队,使公司在路外项目架子队建设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四环项目部按照精干原则配备架子队队长、技术主管、技术员、安全员、质检员、核算员、试验员、施工員等,优先选用了6支在公司注册的合格劳务队伍,对劳务队伍和劳务工分别按照“四个必须”要求,采取了签订安全责任书、承诺书、配备专兼职安全员、安全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等措施,使劳务用工达到了规范化。在拼抢全运会配套工程沈北路至棋盘山路K54+772~K58+283段实现2012年6月30日通车目标的会战中,两个架子队不畏艰难,以“白+黑”和“5+2”人停机不停的拼搏精神,仅用40天就完成了近亿元产值,创造了提前一年建成通车的辉煌成就。

集约并进提升效率。公司健全集约化治理机构,完善运作机制。公司沈阳四环项目坚持以效益为主的管理思想,致力探索和实践集约化管理模式,大胆向劳务资源管理要效益、向物资材料管理要效益、向机电设备管理要效益,向现场标准化管理要效益,走出了一条“集”显优势、“约”创效益的路面工程施工新路子。自推行集约化管理以来,项目部共完成建安产值3.950 8亿元,在2012年各月的评比及“第三战役”和“第四战役”综合评比中均获得第一名,累计获得业主奖金216.74万元。

雷西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小组,按照权责分明、相对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起了前后台分离的组织架构体系,并通过建立审计监督机制,形成了资产管理决策、执行、监督三方互为制约的运行机制。他们通过“五个集中”管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务管理的通知》《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物资管理办法的通知》《机电管理办法的通知》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促进集约化管理发挥了保障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集约化管理,机械化公司于2012年5月7日在陕西西安及甘肃庆阳雷西项目召开二次经营、双清工作会、物资管理现场交流会,会议公布二次经营管理办法和双清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并对岑兴路面、成绵、康临、西铜大修、十天10标、十天路面等几个项目进行了项目经营责任考核兑现,现场兑现了奖金。会议对雷西路面等5个新建项目下达经营责任指标并签订经营责任书,对20个收尾项目下达二次经营指标并签订责任书。通过合理部署,推动了公司利润创收目标的有效实现。2012年机械化公司共完成营业额28.16亿,新签合同达25.39亿元,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推行集约化管理,使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正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集约设计 篇12

世纪之交前后,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经历了一次快速增长期,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大学建设热潮逐渐减退。近年来, 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得到长足发展。

1.集约发展下的大学整体化教学楼群的出现

1.1我国大学传统教学楼存在的弊端

传统教学楼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从而导致高校各学科的过细划分和教学楼的分散设置。受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教学楼都采用了以各系为单位的单体建筑组合方式。这种 “按系设馆”“各系为政”“小而全”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各学科之间相互孤立、割裂,削弱了各专业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学设施及建筑空间的利用率较低,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道路及室外管网的一次性投资较大,经济效益较差。过于分散的建筑也使得校园土地利用率和绿化率不高,缺少预留发展用地。

1.2整体化教学楼群的出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发展呈现出整体化、密集化趋势,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密切,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容纳各种教学过程的教学楼应对这些趋势做出反应。孤立的考虑一个系一栋楼,各专业在空间上绝缘的陈旧设计观念已不适应这种趋势,一种可容纳更多专业,使各专业之间可以方便联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整体化教学楼群应运而生。

王琰老师(拍摄于图书馆)

2000年前后全国范围内掀起大学建设高潮,很多高校打破传统的分散式布局,以整体化概念对大学校园进行规划,采用整体、集约的建筑布局模式, 建成了一批整体化教学楼群。整体化教学楼群是一种适应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教学楼模式。它可容纳更多专业,多专业共处于一体,使各专业之间可以方便联系并具有综合功能。其外在基本特点为布局紧凑的群体建筑,各功能空间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2]。

2.整体化教学楼群的概念及建构要素

2.1概念内涵之一——“群”

整体化教学楼群的特性就是“群”的特性的具体体现,包括要素数量多、 空间聚集、彼此关联。整体化教学楼群不应是单栋教学楼的简单组合和叠加, 而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群体。在设计中,更应关注其建筑群体的整体性特征,而非建筑单体的特征。

2.2概念内涵之二——“整体化”

所谓“整体化”是指整体的东西的形成。整体化教学楼群是基于“整体化” 理念下所形成的教学楼 “整体”,它具有“整体性”,是教学楼在内外作用机制下,为适应高等教育理念所形成的产物。要实现“整体化”的作用机制, 首先应具备层次性和结构性。一定功能的教学楼单体构成子系统,若干子系统集中聚集,并相互关联形成教学楼群的群系统,群系统之间相互关联集中构成整体化教学楼群的整体系统。

1. 大学校园建构层次示意图

2. 整体化教学区建构模式图

2.3整体化教学楼群的建构

大学校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教学区是学校重要的核心区。大学校园建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整体化教学楼群的外在形式上则表现为由公共教学楼群、学科群教学楼(群), 又称院系楼(群)、特殊教学用房三大部分按照一定的整体组合方式组织而成的。整体化教学楼群与教学区的其他建筑如图书馆、实验楼群等相互关联,整体布局,共同形成整体化的教学区(图2)。 学科群教学楼是由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学用房组成的,其建构模式如图3所示。

3.西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1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近年来西北地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图4)。我国25% 的职业院校位于西部地区,受地理及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等客观原因制约,西北地区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是西北地区“三大教育”中最薄弱环节[3]。

3.2职业教育集约发展

基于西北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现状, 教育资源整合是当前形势所迫,也是加强内涵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调研数据(图5)表明,西北地区已有37%的高职院校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了教育资源整合, 并达到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型地级市。

4.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4.1缺少针对高职院校的细分设计研究

目前由于缺少对职业技术院校的专项研究,设计师多将中职借鉴中学,高职借鉴高校进行设计,往往不能充分体现职业院校地域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是职业技术院校的主体,虽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但其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建设重点等都与普通高校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在设计中应紧扣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而非简单套用高校模式,否则职业教育的诉求无法得到合理反映,并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4.2现行指标滞后

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 以下简称“92指标”) 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设置标准”, 以及《技工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是我国现高职校园的建设标准。“92指标”自颁布实施距今已有二十多年, 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对校园建设的投入水平 [4]。 随着社会经济、办学条件、教育手段、设计理念等的不断更新,“92指标”已不符合职校发展规律并与现实脱节, 严重影响其指导性及时效性。

4.3东、西部地区对指标需求的差异

受地域发展所限,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珠三角及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对职业院校规划设计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因东西部经济发展及地域特点差异很大,很多院校在照搬东部院校建设模式后,造成办学成本加高、土地及空间浪费等现象(表1)。因此急需进行具有地域针对性的设计研究。

3. 学科群教学楼群建构模式图

4. 西北地区五省近年职业教育在校生统计图

5. 西北五省已整合的市辖高职院校统计图

5.西北地区高职院校教育建筑设计研究展望

5.1深入调研,建立数据库

采取“点—线—面”结合的调研方式对西北五省区具有代表性的院校进行深入调研,同时对国内外院校进行借鉴对比调研(表2)。对调研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建立数据库,最终形成适宜西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指标提供重要参考。

5.2完善现行指标,形成具有地域性及动态适应性的建筑设计指标参考

理想的设计指标应当一种指导性标准,是动态的、可调节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因此当前亟需补充完善现行设计指标,针对地域特点、学校发展背景、专业特点、设备及工艺需求等,建立具有动态适应性的指标体系,而非全国指标“一刀切”,为建筑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以减少空间浪费, 提高建筑实用性,节约建设成本,减少设计返工,为职校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5.3构建集约发展下的适应性空间设计模式,有效节约空间资源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很多学校发展历史较短 , 规模较小,满足职业教育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较差 , 特别是实习、实训设施差,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亟需研究集约发展背景下的各类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空间布局、 空间借用、空间的适用性等问题,以整合空间资源,减少空间的误用或浪费, 促进职校健康科学发展。

5.4构建集约发展下校内外空间环境有效利用的适应性规划模式

西北地区很多高职分属不同部门管理, 因此总体布局分散独立,各自为政、缺少统筹规划和资源有效配置使得有限的财力、物力无法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市政府统筹规划的集约发展背景下,为有效利用教育设施, 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校内资源对社会开放,以及学校充分利用周边各种资源的适应性规划模式,为职教主管部门、 地方政府及校方在教育资源整合时提供选址、投资、规划、建设等方面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可以减少学校的土地浪费,节约建设成本,节省设计周期,提高办学效益。

6.结语

考察历史上大学发展演变的进程,可以看出校园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的螺旋式发展历程。这是与科学发展由综合到分化,再由分化到高度集约的历史进程相吻合的[3]。在集约发展的背景下,各大学教学楼建设应结合其自身特点,从深层次理解整体化教学楼群的本质,建构符合“校情”的整体化教学楼群,才能进一步提高其设计质量。

集约发展是基础薄弱的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该地区高职院校进行具有地域针对性的细分专项设研究及设计指标研究,可为设计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设计依据。同时还能够为政府教育部门科学管理高职院校,特别是对完善高职院校办学标准、掌握办学规模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上一篇:认识一棵大树下一篇:管理和配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