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经营技术(精选12篇)
集约经营技术 篇1
0前言
节水灌溉是实现水的高效利用, 以同样的耗水量实现产能的最大化。这在我们这个目前依然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农业灌溉粗放型的状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1 农业水利灌溉的大概现状
1.1 灌区水源缺乏保障, 当代农村很多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由于历史原因, 灌溉渠标准偏低, 工程不配套, 农村承包户经营规模小, 基础设施投入少, 加之长期以来的管理体制的陈旧、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经费不足, 群众和当地管理者缺乏工程保护意识导致渠道常年失修, 淤积、滑塌严重;更有甚者, 有些田间水渠由于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 农户甚至将秸秆直接倾倒其中, 造成基础灌溉的瘫痪。现在农村还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原始的机井抽水喷灌或引水漫灌, 或者从沟河中直接抽水喷灌。遇到旱季, 因水源供应紧张对农作物的产出造成不利影响。
1.2 传统灌溉方式效率低下, 水资源浪费严重。
如斗渠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不足0.4, 每667平方灌区要用水高达320方, 水分生产率仅为每立方0.25kg。喷灌效率更是少的可怜, 尤其到了夏天, 地表蒸腾作用的大大加强, 水分来不及浸透地表达到根系就有相当一部分被蒸发走。造成农业成本增大, 灌溉效益低下。
1.3 农业节水灌溉中的综合技术应用重视度不高。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节水灌溉中, 往往只是重视单项节水技术的应用, 例如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滴管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等, 但没有进行灵活的使用, 形成综合性的技术, 提升节水的能力和增产的效果;在水肥综合管理过程中, 没有根据作物的施肥时间, 合理安排灌溉, 造成肥料吸收效果的下降, 也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 灌溉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 农业节水灌溉制度不够完善, 存在一些盲目进行节水灌溉、擅自改变节水模式的问题, 造成了一些节水灌溉的工程利用效率不高, 水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 在管理制度方面, 没有建成严格科学的节水组织监管结构, 没有对节水灌溉进行严密的控制管理,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 目前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采取的有效实现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
目前, 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防渗、滴灌、薄膜灌溉等形式, 而滴灌应用更为广泛。
2.1 滴灌 (drip irrigation) 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
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 同时可以结合施肥, 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 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 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目前此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以色列。以色列地表水分布很不均匀, 80%集中于北部地区, 但是全国65%的耕地却在南部。其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并大力推广滴管技术, 历经近半个世纪发展, 其滴灌节水技术已然成为世界典范。如果这个技术被推广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 这将对我国的农业的良性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渠道防渗 (seepage control of canal) 是减少渠道输水渗漏损失的工程措施。
不仅能节约灌溉用水, 而且能降低地下水位,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止渠道的冲淤和坍塌, 加快流速提高输水能力, 减小渠道断面和建筑物尺寸;节省占地, 减少工程费用和维修管理费用等。渠道防渗方法可分两类: (1) 改变原渠床土壤渗透性能, 分为物理机械法和化学法。前者是通过减少土壤空隙达到减少渗漏的目的;后者是掺入化学材料以改善渠床土壤的透水性。 (2) 设置防渗层, 即进行渠道衬砌, 可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塑料薄膜、砌石等材料衬砌于渠床中。采用这种防渗措施后, 渠道渗漏损失可以有效减少50%~90%。混凝土衬砌是一种较普遍的渠道防渗形式, 防渗防冲效果好、耐久, 但缺点是投资较大。这在我国较为常见, 同时渠道防渗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日益受到重视。
2.3 薄膜灌溉 (Membrane irrigation) 是一种将塑料薄膜覆于垄沟底部, 引入的水通过地膜时候从其上面所开的小孔渗入到作物的根系处进行灌溉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渗漏和蒸发, 节水效果十分显著。在此基础上不需要后期的设备投入, 并且还能对土壤起到增温保墒之作用。尤其在缺水地区, 可以将滴灌管置于塑料薄膜下面, 或者通过毛管进行滴灌, 这种灌溉方式叫做膜下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 同时又具有地膜覆盖的长处, 节水效果最为明显。这种技术在新疆地区率先推广, 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3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由于土地灌溉技术水平不高, 往往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且灌溉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农业开发扶持农业力度的加大, 农业开发项目区已经成为基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很主要途径。
3.1 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紧张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 气候复杂, 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每逢旱季,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或大或小。同时很多省份仍然长期面临缺水危机, 比如西北地区以及西南部分地区, 总是处于长期缺水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推广节水理念和技术, 尤其是农业节水灌溉, 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3.2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的腾飞, 工业用水不断增加, 而供水量是及其有限的, 这将直接制约经济的向前推进。实现农业水利灌溉的节水技术的推广将实现农业用水在区域用水比重的大幅下降。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能有效避免土壤盐渍化, 减少地下水的过渡开采,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实行集约化经营,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农田趋于无脊、不排水。提高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等。在降低农业用水的同时,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的水平, 有利于推动我国农田建设工作,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并且区域分布不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经济向前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农业节水灌溉是的推广应用更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快步伐, 改善现在面临的粗放结构问题, 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化农田水利节水技术的改革和推广, 走出一条灌溉节水型的发展道路。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但是全国的农业水利灌溉却是普遍呈现粗放型模式,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亟待不断发展和推广。在农田水利灌溉中采取系统科学的综合节水措施, 以减少水分流失, 提高农作物对水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具有重要重大历史意义。
关键词:粗放型,农业灌溉,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刘新江.农业灌溉中存在的问题[M].科学杂志出版社, 2004.
[2]周维, 黄凤.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浅析[M].黑龙江出版社, 2006.
[3]蔡晓莉, 韦顺帆.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08) .
集约经营技术 篇2
2012年04月06日 本站原创
关键字:读《日本技术创新经营》有感
作为《日经产品制造》杂志的系列丛书,最近发行了由新木广海刚刚撰写完成的《日本技术创新经营~丰田培育出来的新模式》,新木曾在丰田汽车工作,先后担任过生产技术人员和系统工程师,目前担任日本一家CAD/CAM开发公司的社长。看了这本书,笔者真正明白了产品制造能力得到业界一致公认的丰田之所以强大的另一个理由在于IT(技术)。在此,笔者希望在制造业的竞争力方面从自己的角度向大家介绍3个观点。第一是为实施以数据为中心的“工艺改革”,丰田生产方式的活用行之有效;第二是纠正过去那种“轻视软件”的风气,运用日本产品制造经验,提高质量非常重要。第三是日本和欧美对产品制造的看法是不同的,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去研究如何根据日本的产品制造模式进行IT应用。
率先着手以数据为中心的工艺改革
对于第一个观点、即“工艺改革”,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本书作者新木上世纪70年代参与的冲压模型制造工艺的开发故事。新木当时正在丰田工作,参与了模具制造工艺的改造。丰田此前采用的方式是,首先制作一个模具模型(主模型),然后再根据主模型加工模具。详细来说,就是利用“仿形加工”法制作模具。所谓仿形加工就是指,通过电信号将沿着主模型表面描出的三维坐标传给机床的伺服马达,对三维形状进行切削加工。
但主模型方式难以提高加工精度。因而,在最后阶段就会产生对照实物对模具进行修改的工序。这种修改就会造成效率下降。于是,新木等人就想废除主模型,而改为直接根据设计数据刻制模具的方法。也就是说,使用CAD数据(主数据)直接以数控(NC)方式对模具进行加工,检查工作也根据数据来进行。换句话说,就是将产品制造的标准由主模型变成了主数据。这种使用主数据的全新方法从结果上说将会在模具质量的提高和缩短开发周期等方面产生戏剧性的效果。而新木称,开发之初并未打算对整个模具制造工艺进行变革。总之,只是想把仿形加工变成数控加工。但在模具的直接数控加工中,从未有人成功过,说起来“只是变成数控加工”,但做起来却很难。
经过艰苦努力,新木等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他们立刻意识到仅靠这一点是不够的。新木等人认识到,必须改变模具的整个制作工艺,才能获得更大的效果。
为了改变整个工艺,新木等人接着所做的就是采取了丰田生产方式,但要是有人说这是典型的丰田方式,笔者也就无话可说了。丰田生产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质量在工序中实现”。另一点值得庆幸的是高精度的数控加工正好符合这种观点。由此一来,以数控加工为核心,根据丰田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没有浪费的流水化和平均化生产,进而就能作为整个模具制作工艺的变革手法确立“主数据方式”。
运用“产品制造”经验,使软件更具“灵活性”
同时,新木也向软件业发出倡议,如能汲取制造业的经验,有可能更好地对软件产品加以改进。新木认为,从软件业来说与“软”这个字眼并不相符,由于人们不知道某项变更会对整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而现在更多的人反倒将它视为“硬件”业了。对此书中建议,如果将产品制造的有关知识和对软件发展历史的充分理解结合起来,可望使软件更具“灵活性”。
新木的这种自信似乎来自于本文开关所讲述的在冲压模具制造工艺的改造过程中,依据丰田生产方式这种观点,成功开发出了用于软件开发、改善和维护的工具这种经历。据称,这种工具至今仍十分流行,并且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以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近已经出现在软件开发工具中导入丰田生产方式的动向。其实,依据丰田生产方式开发的工具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发成功,并且沿用至今,从中即可令人看到丰田强大的一面。(未完待续。藤堂安人)
日本的产品制造是“融通无阻”,欧美的产品制造是“完备确定”
对于第3个观点、即“日本与欧美在产品制造理念上的差异”,新木甚至追溯到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历史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就像是由同种民族组成的“粥”一样,隐性知识很容易在大家之间传播。因而,“彼此默契的配合”就会发挥作用,自然而然地就能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新木从这个意义上将日本的产品制造理念形容为“融通无阻主义”。
而欧美,尤其是美国由于人种多,因此就把它看作一个由胡萝卜和莴苣独立混合而成的“色拉盆”一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若非显性知识,相互之间将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因此,新木根据如果不交流完整的模型(实体模型)数据,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这种特点,将欧洲的产品制造理念比喻成“完备确定主义”。
建立在“完备确定主义”基础之上的产品制造理念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作业流程进行分工。比如,在欧美通常都是设计人员将设计意图和结构画成一个草稿图,再由操作人员完成数据化,因此欧美研制的CAD/CAM系统都是在这样的流程基础上制成的。而日本则具有设计人员自行使用CAD的文化。
虽说很多日本大型制造企业都采用了来自欧美的CAD,但书中已经敲响警钟:若硬要按照欧美的方式去做,就有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操作人员,造成成本上涨。而且,日本先前那种设计与生产部门配合默契的优势将会逐渐丧失,由此就会受工具的摆布,而沦落到和欧美没有太大差别的地步,进而就有可能削弱竞争力。
新木在书中从CAD/CAM开发商的立场宣扬说,创造与“融通无阻”的日本产品制造理念相适应的源自日本的CAD/CAM,并将其创建成全球标准非常重要。并且声称,其中的关键在于提供能够将欧美式的分工作业和日本式的团队作业融为一体的环境。
管理者就是要有重视“软件=技术”的态度
对于(上)所讲的第二个观点,即“软件开发”,新木在书中对日本“轻视软件”的风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日本从根本上存在着重视有形物、轻视无形物的倾向,对软件的关注度较低。
书中指出,尽管身边难得有个拥有庞大经验的“产品制造”世界,但在生产效率和品质提高方面却比较落后,经常发生软件导致的故障。
本书题目中所说的“技术”指的是一个与实物相对立的概念,包括CAD/CAM、嵌入软件、思路、想法等所有无形的东西。新木在书中这样写道。
从制造“产品”的想法(技术)开始,通过设计(技术)的具体化,形成“产品”,然后再将嵌入软件这种“技术”注入到“产品”中,使“产品”发挥某种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和虚拟样品的制作所使用的就是作为“技术”集合的CAD/CAM,它也是典型的“技术”。
而且,嵌入软件的程序量近年来呈爆炸式增长,“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在现实中对“技术”的关心程度较低,软件的质量问题正在不断增加。新木指出,要想打破这种状况,希望产品制造企业的管理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软件。在本书题目中加入“经营”这个字眼目的就在于此。
“日本特色的东西”和全球标准的融合读到这一章节,笔者想起了大约10年前的1995年采访丰田汽车常务董事蛇川忠晖(现为日野汽车会长)时候的事情。笔者当时还在《日经机械》杂志社工作,就当时汽车行业开始导入的SE(同步工程)、即通过同步推进各自开发阶段,缩短生产前导时间的手法,听取了丰田的看法。
然而,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那次的谈话内容主要集中在数据和IT上。当时,业界普遍认为SE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数据为主体的美国式SE,一类是以人为主体的日本式SE。听说丰田那时非常热心于解释和汲取美国式SE。随着实体模型的出现,欧美已经进入没有三维数据就不能生产出产品的时代,蛇川在采访中做出上述表示后又说:
柯达的陨落:技术超前,经营惨淡 篇3
I grew up in a Kodak family. My grandfather worked in the photography dark rooms of a Kodak production facility in Rochester, New York for better than 30 years. My father was a supervisor at Kodak headquarters in downtown Rochester, and later became a liaison1) between Kodak and Disney in Orlando, for 25 years. Other members of my family worked for the company in various roles, some until retirement.
When I was a kid, the Eastman Kodak brand was the undisputed2) king in a city known for its industry giants, including Bausch and Lomb3), Xerox4), Gannett5), and Western Union6). If you lived in Rochester and worked for Kodak, the expectation was that you would stay there until retirement and receive a handsome pension thereafter. Every Kodak employee looked forward to a generous bonus—an annual event that juiced the local economy unlike any other.
By the mid 1980s—just about 100 years after George Eastman invented paper-based film—my father was already voicing concerns about Kodak’s future. The digital revolution was sparking, and he wasn’t seeing signs that Kodak knew exactly what to do about it. Instead of focusing its strategic attention on the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Kodak was making odd maneuvers7), like acquiring pharmaceutical giant Sterling Drugs8) for $5.1 billion and trying to establish a brand in the battery9) business.
The connection with Sterling—really the only linkage that made sense for Kodak—was Sterling’s diagnostic imaging10) business that Kodak rightly forecasted would become gigantic in the years ahead. But acquiring the entirety of Sterling proved a disastrous decision, resulting in massive losses and the eventual selling off11) of all Sterling’s divisions within six years. Likewise, Kodak took a costly black eye in the battery business from industry leaders Duracell12) and Eveready13), and divested from its battery spin-off14), Ultra Technologies, with another painful loss.
While embroiled15) in the Sterling and battery debacles16), the digital revolution was already passing Kodak by, and the corporation’s infrastructure was steadily cracking. My father, along with tens of thousands of others, was among the first to receive an offer of early retirement. Each year after brought more forced retirements, more layoffs, and more downsizing.
Even in the film business, which Kodak comfortably owned for nearly a century, the losses were mounting. Fujifilm had strategized around its titanic American opponent and was outselling Kodak in key markets. Brand partnerships that Kodak had invested in, nurtured and grown—like that with Disney—were no longer secure. It seemed to me at the time that Kodak was fighting a war on multiple fronts and losing across the board17). When Kodak finally shut down its largest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facility in Rochester, known as Kodak Park, it appeared certain that the Kodak brand I grew up with was gone.
nlc202309041234
Popular perception is that Kodak didn’t even enter the consumer digital tech business until the mid 1990s, but that’s incorrect. In 1990, the company pushed out the “Photo CD18)” as the industry defining digital image medium. That was a bold move and the company invested millions to make it work, but it turned out to be a myopic19) decision. Kodak was trying to benchmark20) the quintessential21) photo storage medium, evidently not realizing that the digital revolution was obliterating artificial boundaries between “photo storage” and other sorts of data storage. Kodak, by sticking to its old school philosophy that the photo is king, failed to see that there would never be a sustainable market for what it wanted to sell.
The company also courted the professional photojournalism market with a $13,000 digital retrofit22) camera that used a Nikon film body—the Kodak DCS 100—but it was slow to transition into the consumer market and fell behind competitors (including Nikon) that were closer to making the technology affordable to nonprofessionals.
Kodak did eventually make more aggressive moves into the digital tech business. By this time, most of the old guard of the corporation was gone and Kodak was recruiting from companies like Lexmark23) to re-create its brand image as a digital leader. Kodak sought to become the master of digital printing and was forging headlong into the self-service digital printing kiosk business, among others.
The problem Kodak would face in all of these new ventures is that it was too late to own any facet of the market. Whether fighting for territory in the printer or digital camera markets, it was always behind well-established players. The investment required to ramp up24) in those markets generated a debt load that outpaced the company’s ability to generate revenue.
For me, it’s sad to see one of the country’s greatest homegrown brands fall, especially since Kodak was such a dominant force for much of my life. It has also been sad to watch the decline of Kodak’s (and my) hometown, Rochester, which has taken the brunt25) of the company’s decline.
The fall of the company that George Eastman built is perhaps the best commentary on the new economy in recent memory, and tells an unfortunate story about much of America’s industrial base. Monolithic26), inflexible and unable to keep up with the shifts and turns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once great companies like Kodak can’t survive without exhaustive restructuring. Hopefully, other U.S. companies have been watching and learning.
nlc202309041234
我成长于一个柯达世家:我的祖父在纽约州罗切斯特市一家柯达工厂的摄影暗室里工作了三十余年;我的父亲在罗切斯特商业区的柯达公司总部担任主管,后来任柯达公司与奥兰多迪士尼乐园的联络员,一干就是25年;家里其他成员也在柯达公司担任不同的职务,有些人一直干到退休。
罗切斯特以其辖区内的产业巨头闻名遐迩,这些产业巨头包括博士伦、施乐、甘尼特和西联汇款。在我小时候,伊士曼-柯达这个品牌是这里无可争议的王者。住在罗切斯特的居民如果在柯达公司工作,一般都会干到退休,然后领一笔不菲的养老金。柯达的雇员都盼着能拿到丰厚的奖金——这是每年一度的盛事,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能刺激当地的经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恰好是乔治·伊士曼发明纸质胶卷大约一百年后——我父亲便已开始担心柯达的未来。数字革命的发展如燎原星火,而他没有看到任何迹象表明柯达公司确切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公司没有把战略重心放在新兴的数码技术上,而是推出了几项匪夷所思的举措,比如花费51亿美元收购制药业巨头斯特林制药公司,还试图在电池产业创立一个品牌。
柯达与斯特林的生意往来在于斯特林公司的影像诊断业务——事实上这也是唯一对柯达有价值的业务。柯达的确正确估计到了这项技术在未来几年的蓬勃发展。但事实证明,收购整个斯特林公司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不仅让柯达蒙受巨大的损失,还让它最终不得不在六年时间内以低价卖掉了斯特林公司的所有部门。与此相似,在电池产业方面,柯达被产业巨头公司金霸王和永备“揍”得鼻青脸肿,被迫放弃了其旗下的电池分拆公司——超级技术公司,这又是一笔惨重的损失。
当柯达在收购斯特林公司与经营电池产业方面受到重创,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时,数字革命已经与之擦肩而过,公司的基础结构开始逐渐瓦解。我父亲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起成为第一批提前退休的员工。此后,每年都有更多的员工被迫退休、下岗,公司规模日益缩减。
就算在柯达轻松把持了近一个世纪的胶卷业方面,公司的损失也在与日俱增。富士胶卷为了抗衡它的这个美国巨无霸对手已制定了相关的战略计划,而且在关键市场的销售份额超过了柯达。柯达曾经投资和栽培的合作伙伴——比如迪士尼——也不再可靠。在我看来,那时的柯达正四面楚歌,全面溃败。当它最终关闭了公司最大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位于罗切斯特的柯达工业园——时,伴随我长大的柯达品牌看来注定要灰飞烟灭了。
人们普遍认为,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柯达公司才涉足消费型数码科技产品领域,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990年,柯达公司推出了Photo CD技术,作为业界典型的数字影像媒介。这是一个大胆的举措,公司为之投入了数百万美元,以确保其有所成效,但最终却证明这是一个缺乏远见的决定。柯达公司试图设定标准来衡量和评估典型的图片存储介质,显然没有意识到数字革命正在模糊“图片存储”与其他类型的数据存储之间人为划分的界限。柯达公司墨守成规,坚持认为照片是最重要的,却根本没有认识到,它想销售的东西不会再有持续性的市场。
柯达还曾推出过一款价值13,000美元的数码相机——柯达DCS 100,以迎合专业摄影市场。这款相机采用尼康相机的机身,并进行了升级改造。但这款相机难以打入消费市场,落在了包括尼康在内的竞争对手之后,因为这些竞争对手比柯达更有可能使摄影成为非专业人士消费得起的技术。
柯达公司最终确实为进驻数码技术产业做过更积极的努力。那时,公司中的大多数保守派都已离开,柯达开始从诸如利盟这样的公司招募人员,以重塑其数码领军者的品牌形象。柯达还寻求成为数字打印行业的主导者,力图迎难而上,进军数字打印自助服务亭这一领域。
但无论涉足哪个新领域,柯达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为时过晚,无法抢占市场。无论是在打印机市场,还是在数码相机市场,柯达总是落后于那些已有建树的竞争对手。同时,为抢占这些市场而不断增加的投资又让公司负债累累,入不敷出。
柯达是全美最伟大的本土品牌之一,它的陨落让我很难过,尤其是因为这一品牌对我的大半生产生过重大影响。柯达公司的大本营(也是我的故乡)罗切斯特也由此受到重创,目睹这个城市的衰落,我同样感到心情沉痛。
乔治·伊士曼创建的公司最终衰落,这一事件或许是近年来对新经济最好的说明,也反映了美国大多数工业基地的不幸命运。庞大笨重,缺乏灵活性,无法跟上突破性技术的发展变化——像柯达这样曾经辉煌的公司若不经过全面彻底的重组,便无法存活。但愿其他美国公司已经在观察、学习,以之为鉴。
1.liaison [li?e?z(?)n] n. 联系人
2.undisputed [??nd??spju?t?d] adj. 无可争辩的;毫无疑问的
3.Bausch and Lomb:博士伦,一家全球性的眼睛保健公司,成立于1853年,致力于通过创新的科技与技术,让消费者看得更好、形象更好、感觉更好。
4.Xerox:施乐公司,全球最大的数字与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商之一,是复印技术的发明者。
5.Gannett:甘尼特报业集团,成立于1906年,在美国拥有多份日报和周报,其中包括全美发行量排名前三的《今日美国》(USA Today)。
6.Western Union:西联国际汇款公司,简称西联汇款,是世界上领先的特快汇款公司,迄今已有151年的历史。
7.maneuver [m??nu?v?(r)] n. 策略,巧计
8.Sterling Drugs:斯特林制药公司,美国一家全球性的制药企业,1988年被柯达兼并。
9.battery [?b?t(?)ri] n. [电]电池,蓄电池
10.diagnostic imaging:影像诊断,是在传统的X射线影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其借助现代物理学、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图像形式显示动物体内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以供疾病诊断。
11.sell off:廉价抛售(库存积压品)
12.Duracell:金霸王,美国电池品牌,世界上制造和销售高效碱性电池的领先企业
13.Eveready:永备,美国电池品牌,电池行业中长期的领先者
14.spin-off:分拆公司;资产分派产生的新公司
15.embroil [?m?br??l] vt. 使卷入;使陷入麻烦
16.debacle [de??bɑ?k(?)l] n. 崩溃;大失败
17.across the board:全面地,包括一切地
18.Photo CD:是一种以数字方式把日常的彩色照片压缩存储到CD光盘上的技术。
19.myopic [ma???p?k] adj. 缺乏深谋远虑的;目光短浅的
20.benchmark [?bent??mɑ?(r)k] vt. 用标准衡量评估
21.quintessential [?kw?nt??sen?(?)l] adj. 精髓的;本质的;典型的
22.retrofit [?retr???f?t] adj. 改进的,翻新的
23.Lexmark:利盟国际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国际知名企业,为全球用户提供质量上乘的激光、喷墨和针式打印机。利盟是全球唯一专注于打印机的厂商。
24.ramp up:增加
25.brunt [br?nt] n. 冲击,撞击
26.monolithic [?m?n??l?θ?k] adj. 庞大的
采育林经营技术 篇4
采育林经营是针对林分质量退化、非目的树种比例较大、目的树种生长量低的残破林分, 遵循自然选择, 通过实施抚育作业, 伐除非目的的树种或病腐木、保护冠下幼苗幼树、适地适树补植珍贵乡土树种、配置良种壮苗, 促进森林尽快向地带性顶极群落演替, 培育出接近自然的、多树种混交的、多世代同林的复层异龄、目的树种生长量达到或接近同林分速生丰产指标的森林。
通过多年的生产与科研实践, 我们总结摸索出了一系列采育林生产工艺技术。
1遵循伐区生产作业规程, 认真开展三类调查设计
一方面, 对林道及各项生产设施的勘察设计采取不破坏现有地表植被的作业方式, 主道宽一般4~5m, 支道3~4m, 集材网道为2~3m。因地、因林制宜地合理区划伐区, 确定合理的采伐方式和应伐对象、作业时间和生产顺序。采伐小班道与道间距离为应伐木高度的1.7~1.8倍。遇到坡度大的作业小班, 将网道斜山设置, 通过挂弦、留耳、抽片等技术措施, 控制树倒方向, 使采伐木向一面倒。另一方面, 坚持实行每木调查, 应伐非目的树种和病腐木全部挂号, 并严格按抚育生产作业规程控制抚育强度在15%左右。因地因林制宜地设计林间空地和裸露地的林下补植, 合理确定造林树种和公顷株数。
2抚育改培作业过程管控
按照采育林经营技术要求, 调整林木组成、改善林地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间伐非目的树种, 包括病腐木、枯立木、秃头木和弯曲木等。同时清除妨碍林木生长的藤条、灌木。
抚育作业前先进行通道, 道路伐开宽度一般小于设计宽度, 打安全道时, 在不妨碍安全作业的条件下, 尽量多保留幼苗、幼树, 在道两侧保留一些大径木做档木并在树木伐倒后必须将枝丫打掉、打平、双桠杈要截掉, 以防集运作业时刮伤幼树。作业时正确掌握抚育树到方向, 使树倒方向呈“人”字形, 为剩余物的集运创造条件。对应伐木比较集中的地方, 采取分次集运作业, 使树倒向一个空间, 以减少砸伤面。作业中按照随抚育随清理的原则, 及时清理伐区现场。对空地和幼树、幼苗分布不均匀的地块, 根据作业平面图踏查勾划出来, 以便据此作出补植计划和抚育管理措施。此外, 抚育作业完成后, 对林中空地、天窗、天然幼苗、幼树稀少且不均匀的地方, 要进行人工补植。栽植的主要树种有红松、鱼鳞云杉、红皮云杉和珍贵阔叶树种。随整地随栽植, 造林连续抚育3~5年。
3实行清理、利用、截流相结合的迹地清理方式
实行随抚育随清理与集运后复清相结合的方式清理林地。把直径3cm, 长1m以上的小规格材单独堆放, 集运下山, 做综合利用的原料。割除妨碍幼树生长的藤条和灌木, 与无利用价值的枝丫整齐堆放到一起, 堆在伐根上, 尽可能躲开幼树、幼苗和树干, 并为补植创造空间。对有潜在冲刷林道的地点, 迹地清理后, 利用枝丫堆分段截流, 防止水土流失。枝丫堆的规格为长2m, 宽1m, 高1.7m。
4伐区的拔交与检查验收
作业开始前, 由主管部门签发抚育许可证, 没经拔交的伐区一律不准作业。在作业过程中, 营林和生产等业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重违犯规定的, 停止采伐作业, 全面返工, 直到符合要求为止。作业结束后, 林场先进行自检并上报自检结果, 上级质量检查验收队再进行检查验收。首先对抚育、集运、清理技术操作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验收。对使用的工具、采伐作业技术、抚育强度和保留木的数量、迹地清理质量、枝丫堆的规格和摆放位置是否合乎要求。其次对采伐迹地的伐后郁闭度、幼树、幼苗的损失率和保留情况以及林道的处理是否妥善进行验收。出现林道清理不合格、林道处理不好等情况, 限期整改, 达到合格后再进行验收。
摘要:保护森林资源, 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 转变林业过去“重采轻育, 重造轻管”的发展方式, 要把林业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森林质量上来、转移到森林经营上来。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产品结构, 推进森林经营工程, 提高林地生产力的总体水平, 实现林业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的探索, 确定和完善了科学经营采育林的技术措施, 提升了森林的综合效益。
电力经营部个人技术总结报告 篇5
一、加强标准设备管理,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性。
我们常说计量表计是电力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秤杆子”,那末标准计量设备则是校准“秤杆子”的工具,对电力企业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局共有标准设备3套,为保证这些设备稳定健康运行,我主持建立了标准计量设备台帐,明确专人管理,定期送检,避免超期服役。对性能不太稳定的便携式单相表校验台,我们每年送到生产厂家维护一次,不定期与其它标准做比对,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几年来我们都会送检标准设备3套,由于工作到位、措施得力,送检合格率达100%,今年的县级计量所授权考核时受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电研所领导的好评。
二、搞好表计管理,维护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
电能计量装置是计量供电部门销售电能也即计量用户使用电能多少的设备,是供用电双方电贸易结算的法律依据,其计量结果是否可靠、准确、真实,直接关系到双方贸易结算是否公平、公正、合理,直接关系到双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计费电能计量装置尤其是对大用户进行技术改造以提升其计量性能是关系供用电双方的大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计量装置安装、管理不规范导致不法用户大量偷用电能,严重损害供电企业利益,所以供电部门对计量装置的改造更显得紧迫和求真务实。通过营业性普查,我们建立了表计台帐,将计量表计纳入规范化管理。我们确定了电表校验工作流程,由专人对台帐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台帐与实际相一致。表计在校验前先核对台帐,登记工作记录,校验中由微机自动记录误差资料,校验后由专人更改表计台帐;若需换表则出据《计量装置更换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出据《计量装置退补电量报告书》。这样做的后果,有效的遏制了个别人通过电表做文章、为个人谋私利的不良行为。为保证电表校验质量,我们实行电表校验终身负责制,电表只要被确定为人为调整不合格误差,不论时间多久,都要追究校验人的责任,决不姑息。2005年,我们共校验电表1000000块,电流互感器3896块,超出计划任务67.5%,为全局降损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狠抓母线平衡管理,消除线损管理的盲区。
一般说,线损由高压线损和低压线损构成,这两级线损均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受到普遍的重视;介于高低压线损之间的母线平衡则很容易被忽略。而实际上,母线平衡是不允许被忽略的,如我局2005年全年完成供电量8000万KWH,若全局母线平衡率由0.5%上升到1%,全局全年择要多损失电量0.8万KWH。母线平衡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计量装置的准确性。为保证站内计量装置的准确性,2005年7月份,我们将站内计量电表部分更换为多功能电子表,并按照计量规程的规定每季度现场校验一次,确保表计稳定运行。通过此项工作,母线平衡率大大降低,新村、金江两站平衡率由原来的1.5%以上降到0.5%以内,效果尤为明显。为及时准确了解站内平衡情况,我们设专人每天都关注各站的平衡情况并每周核算一次,只要发现某个站连续两天平衡率超过0.5%,便立即赶赴现场查找原因;对各站上报的计量故障,我们保证在12小时内人员到位,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2005年,我们共换表46块,现场校验146块次,处理站内计量故障3起,确保全局全年母线平衡率在0.5%以内。为完成供电量指针,确保经济效益,更换电子表的工作我们凌晨即出发,尽量在用电低谷期工作,首开我局“零点工程”先河。
四、重视现场管理,全力配合降损工作。
现场管理包括定位、验收及多种形式的现场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每一次下现场校验电表或换高、低压计量装置及装置内的一些表计我都会
认真负责,不能局限于做记录,而要真正参与进去,该把关的严格把关。2002年9月份,在对金江一私人铁矿厂315KVA变压器增容工程进行验收时,我们仔细检查接线,发现了厂家的计量接线错误,防止了一起严重计量事故的发生。
对其他现场工作,无论是用电普查、还是重点调查某些线路、台区,还是调查公用配变的负荷情况,我都坚持实事求是、力争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调查清楚,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我还将现场调查作为自己深入基层、接触第一线的难得机会,通过现场调查,为供电所的同志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丰富自己的阅历,补充缺少的知识。2005年,我们共调查线路30条,台区8个,纠正错误接线11处。
五、优化无功配置,为降损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无功管理是线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无功管理,我不满足于供电所报几张表、填几个数字,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我一方面深入实际、多次下到各个供电所等地,从改正无功表接线入手,帮助供电所人员测量用户的无功状况、为用户确定无功补偿方案、检察无功补偿效果;另一方面查阅相关数据、了解无功补偿最新动态,不断补充自己的头脑,为我局无功补偿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通过不懈努力,供电所的同志们及不少用电户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去年共增无功补偿量近10000Kvar。
六、完成的其它工作。
几年来,我除完成以上几项工作外,99年还参与了全县的农网改造工作,全县的表计校验工作。
七、今后的工作思路
总结过去的工作,本人在业务知识、管理方法、处理问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缺点和不足,认真分析自己、总结自己、反省自己,从以下几个方面锲而不舍、虚心进取的开展工作。
1、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继续参加函授学习扩展知识面,为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作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管理能力,努力学习管理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结合自己来提高自身的管理艺术才能;
毛竹丰产林科学经营技术措施 篇6
一、合理留养新竹
合理留养新竹是调整竹林合理结构、增加竹林产量、提高集约经营水平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1. 留养新竹要适时 一般从春分开始禁止挖春笋,特别是清明前后10~15天的出笋盛期,要选留健壮笋体,并做好留养记号,留足后要及时挖掉退笋、小笋、弱笋、过密笋与病虫为害笋。
2. 留养新竹要适量 笋竹两用竹林的合理密度为每亩150~180株,大小年明显的,大年每亩应留新竹40~50株,小年全留;花年竹林每亩留新竹20~30株;用材林合理密度为每亩180~220株,平均留新竹50株;笋用竹林合理密度为每亩120~140株,留新竹30株。
3. 留笋养竹要适当 第一,要留好大笋、壮笋。最好选留9厘米以上高的健壮笋体。第二,留笋要分布均匀,多留空堂竹笋和林地边缘竹笋,促进自然扩鞭。第三,要尽量挖冬笋和及时挖退笋。适当早挖多挖冬笋,可以促进潜育性鞭芽转化成发育性笋芽,最好结合施发笋肥进行,这样不仅不影响春笋生长,而且可以提高产量。及时挖退笋要在留足母竹笋后挖取,可减少退笋养分消耗,但不管是挖冬笋还是挖退笋都要注意不伤鞭、不伤笋芽、不断鞭、不裸露鞭,挖后及时覆土,穴与沟都要填平,防止积水烂鞭。
二、科学垦复抚育
科学垦复抚育是调整竹林地下结构,诱导新鞭生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毛竹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1. 劈草松土 每年至少进行1次,以盛夏三伏天为最好。坡度大于30°的竹林地实行全面劈草;坡度小于30°的林地实行全垦,用锄头削除杂草、灌木,疏松土壤。其方法是每年的7~9月,在竹林中疏松10~15厘米土层,铲除灌木、杂草。
2. 深翻垦复 即冬季深翻20~30厘米,除去土中大石块,挖除灌木根、树桩、老竹蔸、老竹鞭。垦复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每3~4年进行1次。大小年竹林,垦复应在出笋成竹后的冬季进行,原因是此时竹鞭上的笋芽很少发育,不易受伤;而花年竹林,垦复时应注意保护活鞭和已发育的笋芽(冬笋)。平缓地(25°以下)的竹林可以深翻垦复,其好处有:提高竹林地保水、保肥、保温和透气的能力,改善毛竹根系水分供应和土壤内通气状况等。
三、合理施肥
1. 把握好施肥时间和数量 发笋与留养新竹肥以立春至雨水施用最佳,目的是促进笋芽膨大生长,增加发笋量、提高产笋量和留大竹、留壮竹量,以速效肥为主,每亩施尿素20~3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30~50千克。长叶与行鞭肥以小满至夏至施用最好,目的是促进新叶长成和鞭根生长发育,使叶茂鞭粗,以施长效肥为好,每亩施三元复合肥30~50千克或农家肥1~2吨。催芽肥以立秋至白露施用最适宜,目的是促进更多的潜育性笋芽萌发长笋,以施长效肥为宜,每亩施三元复合肥30~50千克或农家肥1~2吨。用笋肥以白露至霜降施用最理想,目的是促进更多的笋芽孕笋和笋体膨大粗壮,每亩施三元复合肥30~50千克。
2. 施肥方法要科学 一般有沟施、穴施、撒施、竹桩施肥和竹腔注射法几种。
四、适当择伐
合理择伐是优化竹林结构的重要手段。择伐的竹林要坚持“存三砍四不留五”的原则,保持“四代同堂”的竹林结构。坚持“大年砍、小年养”,最好是大年秋分至小年立春前休眠期择伐,以避免伤流。择伐数量以不超过新竹生长量为宜。
五、防治病虫害
青虾集约化养殖技术 篇7
关键词:青虾,集约化,效益,水生植物
1 虾池建设
1) 虾池面积为2~5个/667m2大小为宜, 形状为长方形, 东西方向, 池坡比为1:2.5~1:3, 池深1.2m左右, 底泥10cm左右。水源充足、自流灌溉, 水质清新, 无污染, 水体ph值7.0~8.0, 溶氧量4.8mg/L以上。
2) 虾池清整:3月上旬干塘20天左右, 清除部分淤泥, 维修池岸, 堵塞洞穴等。
3) 虾池消毒:在虾苗投放10天前进行消毒。经常采用干池和带水消毒两种方法。干池消毒每667m2用生石灰100kg, 化水后立即全池泼洒。带水消毒为池塘水深1m, 用生石灰200kg/667m2, 化水后立即全池泼洒, 杀灭各种病原体和有害水生生物。
4) 放水与施基肥:虾池清整消毒10天后灌注新水, 灌排水是进排水口用双层80目筛绢过滤。第一次灌水60~80cm。在虾苗下塘前7天, 每施经发酵的人粪尿或猪粪200~400kg/667m2。
5) 栽种水生植物:池中栽种水生植物既可以为青虾提供栖息场所, 又可为青虾提供部分植物性饲料。一般栽种品种为空心菜、水浮莲、轮叶黑藻等浮水植物或沉水植物。栽种水生植物布置为条形, 1m宽, 与池埂平行, 用竹杆固定, 形成水草带。栽种面积约占鱼池面积的20%~30%。
2 苗种放养
虾苗投放:虾苗放养前, 要进行试水, 试水的虾苗安全后, 才可大规模投放, 通常放苗时间在4月中下旬。放养越冬虾苗, 规格1 500~2 000尾/kg, 放养密度为3~4万尾/667m2。如果密度过大, 会导致上市规格小, 产量低;密度过小, 又会使水体利用率低, 效益不高。放养的虾苗要规格整齐, 大小一致, 肢体完整, 健康无病。为充分利用水体, 每667m2池塘可投放规格10尾/kg的花白鲢鱼种300尾。
3 饲养管理
1) 饲料来源:青虾为杂食性, 饲料食谱广。饲料原料主要有米糠、麦、豆粕、鱼粉、螺蛳、小鱼、蚕粉、蚯蚓等, 饲料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情况。
2) 饲料喂养:虾苗下塘时投喂糊状饲料, 等幼虾长到2cm以上后, 改用颗粒状饲料, 也可辅喂些鲜饲料。
按照“四看” (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和活动情况) “四定” (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的原则进行投喂。日投饵量为全池虾总重量的3%~5%, 在青虾饲料投喂中, 要求动物性饲料占饲料总量的30%以上。以2~3h内摄食完为好。每日投喂2次, 上午9点一次, 下午6点一次, 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总投喂量的30%, 下午占全天总投饵量的70%。饲料投喂地点以池边浅水处或池边浅水处的水草丛中为好。由于青虾有抱啃食物和边游边食的摄食特性, 所以颗粒饲料的粒径不宜过大, 一般以粒径2mm~3mm为宜。
3) 勤巡塘:坚持每天早晨巡塘检查, 检测水质, 观察青虾活动及摄食情况, 捞除残饵, 做好每天巡塘检查记录。如发现青虾跳到水草上或岸滩上则表明池中已严重缺氧, 必须及时加入新水或开机增氧, 防止浮头和死亡。
4) 施追肥:青虾池要有适当肥度, 一般保持既“肥”又“活”, 具体要求是“肥两头, 清中间”。“肥两头”是指虾苗至幼虾阶段和晚秋时节, 一般水体透明度为30cm;“清中间”是指7~9月份高温阶段, 要求水质清爽, 透明度为40cm, 防止缺氧。
5) 注新水:为防止池水老化, 在青虾养殖前期及后期少加水, 7~10天加一次, 每次加水10cm;中期多加水, 5~7天加一次, 每次注水后使池水抬升15cm, 加注水时, 要在进水口设置纱绢对进水进行过滤, 防止敌害进入。
6) 调水质:每1 5天泼洒生石灰1次, 每次使用3 0~40kg/667m2, 将生石灰加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 保持池水p H值在7.0~8.0之间, 以利于青虾蜕壳及生长。
7) 除敌害: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 青虾池塘内可能出现少量野生杂鱼和害虫, 要适时拉网清除, 防止争食和氧耗。同时要经常堵塞鼠洞, 捕捉螯虾等青虾的敌害。
4 捕捞上市
捕捞采取捕大上市、留小续养的措施, 每年8月份后, 每月捕捞一次, 把规格达到3g/尾以上的青虾选捕上市。年终全池捕捞进行大小分离, 大虾上市, 小虾留池, 培水越冬。捕捞方法有虾笼诱捕和大网围捕等。
5 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 及时消除残饵。苗种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浸洗5~8min, 彻底消毒,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养殖中有少部分青虾发现烂鳃病和白斑病等。症状是鳃上出现黑鳃或烂鳃, 有的虾腹部肌肉出现白斑。治疗烂鳃病的方法是用强氯精0.3ppm或漂白粉1ppm全池泼洒;治疗白斑病方法是用土壤素粉2.5ppm全池泼洒。
6 小结与讨论
1) 青虾集约化养殖鱼池应以2~5个/667m2大小为宜, 水深应1.2m为好, 以便于青虾活动、觅食、晒阳、增氧及管理等。
2) 集约化青虾养殖池要有充足的水源, 以保证水质调节控制。
3) 集约化青虾池应栽种水生植物和定期泼洒生石灰, 以调节水质, 改善青虾栖息、觅食、蜕壳和防病等。
4) 集约化青虾养殖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否则上市规格小, 影响经济效益。
5) 集约化青虾养殖水质调节应做到“肥两头, 清中间”和“肥、活、嫩、爽”, 在投喂饲料中, 动物性饲料应占饲料总重量的30%, 并辅喂一些鲜活饲料, 以保证青虾的蜕壳生长与适时上市。
6) 青虾养殖池中套养部分花白鲢鱼种可以充分利用水体, 调节水质, 增加收入。
7) 青虾捕捞应用虾笼诱捕为好, 可以减少青虾受伤, 并可捕大留小, 随时上市销售。
参考文献
营林育林技术经营工作的分析 篇8
1 进行营林育林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文明的进步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环了生态环境, 尤其是森林资源的减少给我们带来的后果尤其严重, 如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各类生物群体也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灭绝。所以, 在意识到森林覆盖率的减少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之后, 国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 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管护、营林育林政策, 各界人士也发挥自己的力量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重建绿色家园。在这样一个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时代, 各项政策的出台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营林育林的措施,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政策也让维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得到了较大进展, 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生态建设阶段。
1.1 营林育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总体规划
在进行营林育林植树造林的经营管理工作时,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以保护为前提, 以当前的自然基础为主来开展的, 所有的一切营林育林工作的开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为了做好营林育林的经营管理工作, 我们必须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在了解当地地区的现存森林情况的前提下, 根据营造林区的土壤、气候、植被情况以及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等情况进行记录, 然后根据了解的情况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并且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之后, 对营林育林植树造林经营管理的费用支出和劳动力投入做一个有计划的指导, 这样不但能够确保营林育林的经营管理质量, 还能够确保营林育林植树造林的进程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上。
1.2 营林育林经营的技术措施
实行森林营林技术措施必须要保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并且创造较为适宜的林分环境, 以此确保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了改善目前国有林区生态恶化的现象, 我们必须立足于林区的发展, 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管理天然次生林。在平时的抚育采伐中, 我们应该注重林分中树木的分布均匀性, 在面对一些地段符合能够采伐的树木较多、分布集中的情况时, 我们应该只对其中的部分林木进行采伐, 从而保持林分中的树木分布均匀。在一些树木种类较多的地区进行伐木时, 我们应该要遵守“砍大留小, 去小留大”的抚育原则, 这样通过人为的干预和集约经营, 就能够在培育森林资源的同时维持次生林的结构的生物的多样性。为了满足加快生态林建设的目的, 我们一般会选用营育人工林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 为了保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和创造适宜的林分环境, 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我们可以结合抚育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进行工作, 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幼根的存活率, 在秋冬季来临的时候, 还要对栽种的幼林进行修枝,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顶芽发育, 而侧枝分布均匀。
2 当前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来说, 因为前期的不重视, 导致林木的种子类型较为单一, 母树林的更替又较为缓慢, 所以种苗的投放与市场的变化形势不相符合, 而更新造林的数量与质量也发展极不平衡, 这些情况都造成了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不容乐观。
2.1 营林技术的应用之加强苗种基地建设
对于林业生产来说, 优质高产的关键在于选用合适的良种。在我国东北地区, 一些种子园的建设刚刚跨入第二代, 而在一些林业企业的落叶杉和云杉种子园却还停留在初级, 对于阔叶树的种子园建设更是处于起步状态, 这样的一个发展现状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 就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所以不管是从建设规模来说, 还是从经营类型来说, 我国的种子园发展与营林生产用种的需求速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这样的局面也造成了经营树种单一、树种更新缓慢和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所以为了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 我们必须要选择一些保持水土能力较强、而且生长速度较快、品质较好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树种。在保持水土能力方面, 常绿阔叶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我们可以培育和发展珍贵阔叶林基地, 这样就可以让阔叶林在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实现林木良种化的目的。而且还能在这个前提下, 满足人们对于良种的市场需求。
2.2 适应林业市场化的要求
在当前的一些农场丰产林和幼培丰产林管理过程中我们逐渐地开始推广集约化管理,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投机性和短期性的问题较为突出, 所以投资的周期性一般在两年左右, 抑或者是对于集约化管理理解不到位, 只停留在精细化施肥或者修枝等表层, 使得林木的生长不符合丰产林的标准。集约化管理作为一种遵循作物生长规律的科学管理方法, 是为了在短期时间内实现林木生长量的最大化,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在林木丰收之前, 都应该根据林木的长势进行定期的维护和适时的抚育管护。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的宣传, 只有让人们意识到抚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才能用大家的力量来保护森林资源, 促进林业的发展。
3 结论
森林资源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 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 我们更是要强化森林营林育林技术经营的管理, 从而实现林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建设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洪发.对营林育林技术经营工作的思考[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4, (10) :32-32.
[2]吴晓虹.植树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探究[J].农业与技术, 2015, (6) :53-53.
山核桃林立体经营技术 篇9
1 山核桃纯林经营特点
山核桃属于山核桃科落叶大乔木, 结果寿命长达50年以上。适宜在海拔200~700 m的中低山生长, 要求土壤相对深厚肥沃、微酸性至中性。质地黏重、透气性差、石砾含量过高、土层浅薄、丘陵开阔地均不宜造林。山核桃造林密度为300~375株/hm2, 栽植后约10年开始结果, 此期间林内郁闭度小, 林下空间大, 杂草多, 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垦复和除草等管理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力和财力的浪费。
2 立体经营主要模式与特点
2.1 林竹模式
山核桃与毛竹、元杂竹混交, 这种模式有的是天然混交林, 有的是人工混交种植的, 后来在经营中发现互补优势不强, 现在经营面积已逐渐减少。
2.2 乔灌模式
为山核桃与油桐、棕榈、老鹰茶、茶叶、天竹等混交, 油桐是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 是一种优良的潜在生物柴油资源, 具有广泛的用途。油桐种植3年开始结果, 7年进入盛果期, 山核桃开始结果后将油桐逐渐间伐成为山核桃纯种;茶叶、天竹、棕榈都是经济价值较好的矮小树种, 与山核桃生长互不影响。
2.3 林粮模式
在山核桃幼林时种植玉米、芝麻、油菜等粮油作物, 这种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粮食较紧缺时十分普遍, 既促进了山核桃生长, 又解决了吃粮问题。
2.4 林草模式
利用山核桃林下杂草或种植牧草, 利用牧草放养鸡、羊、牛等, 这种模式可长期经营, 动物粪便、牧草可作有机肥, 鸡可吃掉害虫, 同时放养动物的肉、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发展前景好, 目前林下养鸡经营规模在逐渐扩大[1,2]。
2.5 林药模式
适宜幼林期种植的有宁前胡、白术、半夏等, 结果期林分郁闭度增大后可种植玉竹、黄芹、白合等耐荫中草药, 目前宁国市种植最多、效益最好的是幼林套种前胡。
3 幼林种植前胡技术
3.1 栽培效益
一是前胡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 取根供药用, 主治感冒、上呼吸感染、咳喘痰多等症。宁国市是“中国前胡之乡”, 以盛产优质白花前胡而著名。二是幼林套种前胡, 既促进山核桃树根系生长发达, 发挥土地最大潜力, 又降低了山核桃林管理成本, 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山核桃幼林套种前胡可以防止表土流失, 前胡施肥和采挖留下的茎叶提高了土壤腐殖质含量, 培肥了地力。四是前胡当年栽种, 当年收益, 见效快, 产值可达7.5万元/hm2以上。前胡用量大, 野生前胡早已供不应求, 进行人工栽培前景十分看好。
3.2 种植技术
3.2.1 选地与整地。
前胡为伞形科草, 野生前胡与山核桃的适生环境基本一致, 多生于海拔200~700 m的山区阳坡、半阳坡。土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为好。荫蔽过度、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长不良, 且易烂根;质地黏重的黄泥土和干燥瘠薄的土壤不宜栽种。在每年的秋、冬季, 砍去地上杂灌草, 然后深翻土地让其越冬。于次年2月前施入腐熟的农家肥、饼肥或复合肥后再翻1次土, 将土块敲碎整平。
3.2.2 播种。
前胡种子较小, 种子发芽率较高, 在3月上旬之前播种, 可采用撒播、穴播或条播, 一般多采用撒播, 播后用竹扫帚轻扫土壤, 至不见种子为度。用种量15~22 kg/hm2。
3.2.3 田间管理。
做法如下: (1) 化学药剂除草。整地播种后可用50%乙草胺乳油等在杂草出土前对表土进行均匀喷洒封闭处理。在前胡苗未出而杂草已出时, 也可用克无踪水剂、草甘磷水剂喷洒。前胡出苗后勿使用以上药剂除草。 (2) 人工除草。苗期植株小, 杂草易滋生, 应勤除草, 一般需3~5次。除草要占前胡全部管理工作量的1/2, 若草荒将致前胡小苗死亡。 (3) 施肥。前胡需肥量较大, 整个生长过程一般施肥3次, 第1次在5月底、6月初苗全部出齐后结合除草, 撒施尿素300 kg/hm2或浇对水后的人粪尿, 目的是提苗、促进叶子生长旺盛;8—9月可施2次复合肥, 每次施750 kg/hm2。在小雨前或大雨后施肥, 施肥时注意不要沾到叶子, 目的是促进根生长。 (4) 病虫害防治。主要是白粉病和蚜虫, 白粉病常在夏季高温干燥时发生。发病后, 叶表面发生粉状病斑, 渐次扩大, 叶片变黄枯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 并喷施三唑酮、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蚜虫为害前胡花梗, 可用吡虫啉、啶虫眯等无公害农药防治。
3.2.4 收获加工。
在11月以后均可进行, 用板锄挖出全根, 细毛根留在地里可作翌年的种根进行繁殖, 割去茎杆除净沙土, 可直接出售鲜根或晾晒2~3 d后用麻袋或竹筐包装贮藏待售。
4 山核桃林下养鸡技术
4.1 林下养鸡前景广阔
一是林下养殖的鸡肉质好, 风味佳, 符合健康食品标准, 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销路好。二是鸡可以捕食林地金龟子、小地老虎、天牛等害虫, 鸡粪又可提高土壤肥力。既节约管理费用, 又促进树木生长, 增加山核桃产量。三是山核桃林给鸡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 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和防病, 也节约了另建鸡舍占用的土地。四是经济效益显著。3.33hm2林子可养鸡1 000只以上, 除去成本, 一年可获利2.0万元以上。
4.2 管理技术要点
4.2.1 品种选择。
当地土鸡善于觅食, 抗病力、适应性强, 耐粗饲料, 管理技术易掌握;三黄鸡、乌骨鸡等杂交品种食量大、生长快, 群众可根据当地市场销售情况选择养殖品种。
4.2.2 简易鸡舍建设。
鸡舍应选在树林中或林地边地势高燥向阳、排水方便处, 与居住地保持一定距离。鸡舍可采用竹木、砖墙、石棉瓦结构, 舍长、宽5~6 m, 养鸡数量以不超过15只/m2为宜。鸡舍内用塑料布围起, 利于保温, 鸡舍地面铺砖, 或垫细沙、锯未等, 使室内干燥, 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和换气, 同时要搭建多层栖架。
4.2.3 牧草选择。
林中要求杂草丰富, 如果草少, 最好种植营养丰富且鸡的食口性好的豆科与禾本科牧草, 这些牧草中富含蛋白质和钙质, 豆科牧草具有根瘤, 能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适宜的牧草有白三叶、紫花苜宿、黑麦草等, 也可混播种植。
4.2.4 饲养管理。
具体如下: (1) 雏鸡 (0-6周龄) 。调节体温的能力差、代谢旺盛、消化能力弱、胆小、易惊、抗病力差、群居性强, 管理难度大, 林下养鸡一般在4月气温上升以后开始喂养为好。雏鸡需在舍内养殖2~4周以后开始林下放养, 舍内养殖需注意鸡的保温、防病。 (2) 饲养密度与规模。养鸡的效益与适度的饲养规模有关。一般放牧密度以300~450只/hm2为宜。适宜放牧规模以每群300~500只为宜。随着鸡的生长, 密度要降低。避免超规模连片养殖。 (3) 定时定量喂料。一般15~30日龄约3 h喂料1次, 5周龄约4 h喂料1次。在喂料前后给予充足的饮用水。30~60日龄日补精料25 g左右, 日补1~2次。参考配方:玉米61%、豆粕15%、花生仁饼6%、麸皮7%、细糠5%、鱼粉3%、骨粉1.7%、植物油1%、食盐0.3%。 (4) 定时放牧。放牧散养鸡应将放牧草地划块, 进行分区轮牧, 以合理利用牧草和减少对草地破坏。同时一个鸡场饲养时间太久, 场地会受污染、病菌增多, 对鸡群健康威胁大, 影响成活率;时间太短, 投资重复, 成本增加, 造成浪费, 影响效益。一般以2年一轮为宜。 (5) 疾病预防接种。在饲养过程中, 必须按时对鸡进行疫苗的接种和疾病的预防。特别是育出雏阶段白痢病、霉菌病、球虫病等主要疾病的防治。 (6) 适当的饲养时间。土鸡的饲养期, 直接影响鸡的肉质风味及养殖效益。饲养期太短, 肉质太嫩, 风味差, 影响销路及价格;饲养期太长, 肉质变粗, 且饲料报酬降低, 增加饲养成本, 效益差。一般体重达1.2~1.5 kg, 时间在150 d左右可上市, 养殖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成本作合理的安排。 (7) 出栏。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 就是指同一时间饲养的同一批鸡, 育成后待全部销售处理后再养下一批。每出栏一批鸡后要对鸡舍及放牧场地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 这样做有利于杜绝传染病的循环发生, 可以提高饲养量, 增加经济效益。
5 立体经营应注意事项
一是山核桃林下种植应块状轮流开垦种植, 防止水土流失, 降低土壤肥力, 特别是坡度较大的地方。二是山核桃林下养鸡在防治病虫害时, 尽可能使用人工、物理方法, 在应急情况下应选择生物农药, 最好将治虫与放牧时间错开, 尽量使鸡少接触药物[3,4]。建议使用杀虫灯, 既可杀灭害虫, 又可增加光照时间。同时, 害虫又是鸡的好食料。
摘要:介绍山核桃纯林经营特点及立体经营模式和特点, 总结山核桃幼林种植前胡技术和林下养鸡技术, 以促进山核桃立体经营。
关键词:山核桃林,立体经营,前胡,养鸡
参考文献
[1]程有友, 徐荣章.传统山核桃林分的立体经营及其效益[J].浙江林业科技, 1996, 16 (1) :10-19.
[2]程晓建, 黎章矩, 戴文圣, 等.生态经济林与可持续发展[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3 (3) :79-82, 89.
[3]冉家庆.我国立体农业经营的现状与前景[J].作物研究, 1994, 8 (2) :16-19.
集约经营技术 篇10
一
改革伊始, 广播经营就呈现出了自身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它的改革路径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自下而上” (5) 的意味。这也与整个改革开放大局以及新闻事业的整体变迁相契合, “从1978年底到1999年的20余年间, 中国新闻改革在整体上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6)
1979年3月5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广播电台中第一个恢复了广告业务。1979年11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 大众媒介的广告经营获得合法身份。到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广告作为电子传媒机构收入来源的意识, 已经开始进入行业的管理思维和运作之中。 (7)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 我国传媒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方针。广播电视经费管理体制应进行改革, 放开搞活, 由过去单纯依靠国家投资, 改为多渠道筹措资金, 要求广播电视机构广开财源, 提高经济效益, 以弥补国家拨款的不足。这为广播行业的经营性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广告经营是改革初期广播经营的主要形式, 同时节目经营、衍生产品经营和多元经营也初露端倪。1986年12月15日, 经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广东省委批准,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它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分台,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诞生, 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 使得整个广东电台的收听率直线上升。珠江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成为广东电台的创收支柱。珠江台“成功地把广播业务改革和经济收益结合起来, 构成了节目和广告互动的协同方式, 也找到了一条与国家财政拨款不同的、新的广播电台经营渠道。” (8) 1987年至1990年, 全国掀起了创建经济广播电台的热潮。在经济电台蓬勃发展的同时, 一些拥有较多频率的地方广播电台, 借鉴经济台的成功经验, 对其所属的不同频率在功能上定位, 办起了教育台、文艺台、音乐台、交通台等专业台, 形成了电台系列化布局。“经济台和其他各种专业台的建立, 把竞争意识、竞争机制等带到了广播界, 成为促进广播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9)
总体来说, “1979年到1991年这一时期, 可称为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经营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的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不仅刚刚起步而且发展得很不平衡。” (10) 市场竞争意识的萌芽, 频道资源的技术依托, 加上国家政策提供依据, 使得“中国大众媒介产业化的开端, 发生在中国大众媒介自发行为与产业政策的互动之中, 中国大众媒介发挥了自觉、主动的作用。” (11)
二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媒介产业化一直处于自发和酝酿阶段, 那么1992年开始, 产业化则明确地被写进政府的指导方针中。1992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 并指出, 以产业化为方向, 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 现有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性第三产业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随后广东电台召开了有11个省市电台负责人及许多专家参加的理论研讨会, 广东电台台长在发言中提出, 要从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广播, 认为在肯定广播政治属性和社会功能的同时, 还要看到广播具有的产业属性。 (12) 1992年10月28日, 拥有独立建制、自主经营权、独立法人资格和全额经费自收自支的上海东方电台创建, 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开辟了广播事业的新局面, 它与上海台的并立更是引发了两台在方方面面的激烈竞争。同年,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三元会议”开始酝酿分散经营的思路。1994年, 各系列台彻底自主, 实行“分散经营、统一管理”, 频率负责制发展起来, 形成各频率兼具节目制播和经营双向功能、独立成一体的局面, 通过刺激基层经营活力激活了产业经营 (13) 。紧接着, 1995年,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提出“统一管理、分级经营”模式。总台对各承包经营单位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财务、统一监管制度, 形成各系列台之间的良性竞争, 提高全台总体效益。
在广播节目制作交易方面, 也迈向产业经营。1994年11月, 率先挂牌成立了内地最早的广播节目制作公司———广州市至尚传播有限公司, 开创了广播电台从节目制作公司购买节目的先例。之后成立了一批节目制作公司, 他们或者有外资介入, 或者与企业结盟, 一方面进行节目制作, 另一方面进行广播广告经营, 成为促进电台经营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1992年之前,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经营是以台际间的节目交流形式出现的, 1992年在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指导下, 节目制作公司的出现, 是对这一情况的突破。尽管“纵然广播节目制作商积极突围, 谋求发展, 但归根结底, 还是要依赖于广电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而拓展出更大空间” (14) , 但是这一现象还是为广播产业经营进一步深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广播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1996年12月,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 是我国第一家上网的广播电台,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最早在内地开展了网上实时广播。紧随其后, 北京电台开广播热线节目上网之先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网站, 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也正式对外发布等等。到1999年, 全国各地多家广播电台都先后开通了自己的网站, 提供实时收听或点播收听业务。
顺应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2000年底, 《“十五”期间至2010年我国广播影视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指出, 我国广播影视科技事业以发展为主题, 以宣传为中心,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 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为重点, 更好地为宣传服务、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服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为根本出发点, 搞强搞大搞活我国广播影视事业。并指出了体制创新是广播影视系统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是影响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体制创新则成为未来广播发展的关键词。
三
新世纪以来, 广电集团化进程逐步加快。2002年12月26日, 全国广播工作座谈会上宣布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2003年1月, 在全国广播影视工作者会议上, 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广播, 要解决长期存在的重电视轻广播的现象, 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广播, 政策上要向广播倾斜, 给广播创造一个良好的、相对宽松的环境。
2003年7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文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明确将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两类, 之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全面铺开。“就广播而言, 可以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 面向市场进行企业化转制和重组。具体可以分三类进行, 一是对于新闻宣传类频率, 节目的采制、编辑、制作、审查、播出完全由电台掌握, 主要是实行公益服务。二是确保频率作为国家专有资源不得出售, 确保节目终审权和播出权牢牢掌握在电台手中的前提下, 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可以组建经营性公司, 制作、购买影视、大众娱乐、体育类节目, 并可以实际经营频率。这类公司可到社会上融资, 成为由电台控股的股份公司。三是对于可经营部分如广告公司、节目制作、节目交易单位等, 应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电台剥离出来, 实行转制重组, 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的企业性公司。可以同其他企业一样, 实行市场化运作, 也可以在境内外上市。” (15)
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又确立2004年为“产业发展年”, “数字发展年”, 2005年为“农村服务年”, 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 为广播事业向前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广播产业改革风生水起。广告经营从频率负责制的分散又走向了集中, 电台也出现了新的组织变革。节目经营出现了“类型化”发展趋势。第一个称得上类型化电台的是2002年改版推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其后是2003年12月1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之声”, 以及2004年元月开播的上海东广新闻台。 (16) 信息经营, 中央台、国际台、北京台、上海台、山东台筹备和开办了多套有线数字付费广播节目;2005年7月11日,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研发构建SMG手机电台开播, 是我国首个由传媒机构全程提供语音内容支持, 并通过通信无线网络实现语音资讯实时或延时互动传播的电台形式。
就网络经营而言, 2005年7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开办了各自领导下的“纯网络电台”——“国际在线”多语种网络电台和“银河台”, 改变了传统电台“网络版”的框架, 无法通过收音机接收, 提供的是在线音频服务, 显示了内地主流广播媒体在线传播的新方向。 (17)
就多元化经营而言, 2003年7月7日,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第一财经》开播。第一次打出了一个统一专业品牌, 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于一体, 并开创了中国媒体与世界主流媒体 (CNBC)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先河。2003年,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筹划将经营性资产整合到公司,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交通产业、音乐产业、奥运产业等与广播相关的周边产业, 实现广播外延的拓展、产业链的进一步拉长和完善。2005年5月18日, 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在北京成立, 近百家城市台的代表在平等参与、利益均沾的旗帜下, 议统议合。从媒体资源整合和广播统一市场形成的角度去考量, 这可以视为一种趋势, 是广播界突破现存体制, 朝着资源配置整体效能最大化迈出的可喜步伐。 (18)
就资本经营而言, 2003年博瑞传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 成为传媒资本市场的一个动向。国际电台、广州电台等也纷纷引入系统外的资本和资源, 经营外包, 通过与台外力量的联合实现经营突破。
以上是中国广播产业经营发展的深化期, 技术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 市场竞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 制度创新走上了改革的最前台。政府加大了对广播行业的政策支持和方针指导, 广播行业也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了诸多经营探索, “中国广播业正从单一性的体制解构走向均衡的体制建构。” (19)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广播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坚持喉舌性质的前提下, 以技术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制度为依托, 不断拓宽着发展空间, 积极寻求着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从最初自下而上的发动变革, 到技术、市场和政策的紧密配合, 再到制度推进的发展阶段, 广播不断进行着改革创新的尝试。随着产业化的逐步深入, 也碰到了一些症结性问题, 包括产权问题、行政壁垒问题和投融资体制问题等, 这就对广播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更多要求。因为, 广播“从运作机制改革到产业结构与融资政策重新调整, 都会对现有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产业结构等多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冲击, 改变广播产业各种资源的配置, 这就要求广播进行制度创新。” (20) 如何在各方利益博弈中形成相互协调的机制, 推进改革的持续稳定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集约经营技术 篇11
1. 肉牛和牧草品种
肉牛主要选择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安格斯二代杂交或三代杂交品种。这些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易于饲养管理等优点。牧草主要选择一年生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三叶草等。
2. 牧草种植
选择有利于排涝利水、灌溉抗旱的地块种植牧草。套种牧草要预留行,条件适宜的地区或地块也可采用半耕法和免耕法。
一般在农作物收获后播种牧草,农作物播种前收完牧草。草种组合分单播和混播,播种方式分撒播、条播或穴播,播种量按照单播、混播选择不同的用种量。牧草种子在播前应清选除杂,豆科草种还要处理硬实,并用根瘤菌拌种。
牧草5~10天出苗,半个月苗基本出齐,如果不齐应及时补苗。幼苗或刈割后,应视杂草侵害情况进行中耕除杂。播种时,要施足底肥,苗期也可施少量化肥,每刈割一次,要追肥一次。干旱时节应适当灌溉,低洼易涝地区或雨水多的季节要注意排水。多次性刈割的牧草,在植株长到30厘米以上时,根据品种特性适时刈割。一次性收割的牧草,一般在盛花期刈割。适时刈割可获得高产优质的牧草。种植采取多种模式。稻-草-稻轮作,即利用秧母田、冬闲地,排湿后种草,种草可选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等。稻-草-麦或油菜轮作,即中稻收获后种牧草,收草后种小麦或油菜;麦-草套作,即春季冬小麦拔节前套种豆科牧草。果(林、桑)间作,即果(林、桑)园间作牧草,品种可选当地适宜的一年生或多年生优良牧草。四边地种草,即利用田边、沟塘边、路边、地边、滩涂边、房前屋后、庭院等零星闲隙地种草,可选聚合草、苏丹草、籽粒苋等。
3. 育肥牛饲喂
选择合适的精粗比和营养水平。开始30天内,精粗饲料比为(3∶7)~(1∶1),粗蛋白质含量为12%;中间70天,精粗饲料比为6∶4,粗蛋白质含量为11%;最后10~20天,精粗饲料比为(8∶2)~(7∶3),精料粗蛋白质含量为10%。一般在最后10天,精料日采食量应达到4~5公斤/ 头,牧草让牛自由采食。合理利用啤酒糟、淀粉渣等工业副产品结合添加剂使用,以代替90%的精饲料,日增重仍可达1.5公斤。啤酒糟每天每头牛喂15~20公斤,加150克小苏打,100克尿素,100克肉牛添加剂预混料。淀粉渣、豆腐渣、酱油渣,每天每头牛喂10~15公斤,加150克小苏打,100克尿素,100克肉牛添加剂预混料。充分运用饲料青贮、秸秆氨化和发酵。牧草青贮是育肥牛的优质饲料。饲喂青贮料,在较低的精料水平下,能达到较高的日增重。在青贮饲料中添加2%的尿素,能获得很好的育肥效果。对秸秆和牧草进行氨化处理后利用,牧草氨化与秸秆氨化相同。
4. 种草养牛产业化经营模式
种草养牛是安顺市近年来积极推广的生态饲养模式,但由于饲养技术差,饲养户融资能力弱,大大限制了肉牛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目前,部分地区实行以村为单位(以安顺市关岭县冬足村为例),推广协会 + 农户饲养模式,每家每户饲养肉牛或母牛4~5头,通过协会集中统筹,解决饲养经费和饲养环节技术难题,饲养户分散饲养,有效地促进了饲养积极性。在生产上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购买和销售牛,统一采购牧草种子,统一防疫,统一修建标准牛舍,统一指导养牛技术和牧草种植技术”。全村年出栏肉牛800头以上,仅养牛一项全村年收入即达400万元,户均收入14954元,人均增收1920元以上,占年人均的50%以上。实现了积少成多、区域规模化的肉牛饲养产业化特色。
5. 结语
种草养牛可以创建生态、环保、节约型的畜牧业,也是优化畜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不仅解决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实际问题,还缓解了人、畜争粮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效治理安顺石漠化荒山荒坡环境。从目前情况来看,种草养牛规模化、产业化还属于探索阶段,部分饲养户还存在盲目投资的问题,但是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种草养牛业将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对促进安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浅析兽药经营技术人员的条件要求 篇12
《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兽药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 并以此条件作为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的法定依据。该条的首款规定了“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兽药技术人员”, 笔者认为兽药经营技术人员大致包括:采购供销人员、营业员、仓库保管员, 具有一定规模的兽药经营企业药品质检人员。兽药经营企业主是否应归为兽药技术人员范畴, 有待探讨, 应根据企业规模和经营机构设置而定。
兽药经营企业条件首款规定明确, 但在审查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条件时较难掌握, 笔者多年从事基层兽药经营监管工作, 所涉及和了解的大多是中小型经营兽药个体药店, 接触的大多是这些兽药经营企业的业主和从业人员, 只是各自经营的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部分业主申办的零药销售, 而实际从事着兽药批发业务) 。对经营兽药的技术人员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 对其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和有待改进的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
1 基层兽药经营企业及技术人员的必备条件和现状
以我市为例, 全市现有兽药经营户170多个 (其中注册的兽药经营公司1个) , 2008年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46个, 其中新开业办证14个。根据《条例》规定的兽药经营条件, 我们在实践中把审查办证条件重点放在经营业主、经营场所和仓储地。
1.1 主要必备条件
1.1.1 申请人必须具有兽医中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当于该学历的有效证件或具备兽医技术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1.1.2 无前款必具条件, 可针对申请人原从事兽药经营的时间、工作性质和工作经历, 有无不良兽药经营记录和原从事与畜牧兽医有关的工作情况, 综合考查后, 视其审查结果最终决定申请人是否符合办证条件。
1.1.3 要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合格的仓储条件。
1.1.4 通过市兽医主管部门统一考试和考核。达到上述条件才能最终符合办证条件, 方能办证。
1.2 现状
1.2.1 部分有一定规模兽药经营。企业主本人申请办证后, 并不直接参与兽药经营活动, 纯属企业管理者, 其真正参与兽药经营的“技术人员”全由经营业主自聘。
1.2.2有的中、小型兽药经营企业 (零售药店) 。即是业主直接参与兽药经营活动, 也数量不等地聘有经营兽药的从业人员。
针对上述经营兽药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现状, 我市在2008年试行对经营兽药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 由于各种原因, 培训考试结束后, 试行上岗制度无疾而终。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偏差
《条例》规定了应具备“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在审查办证时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兽药经营业主本人。只要本人符合兽药技术人员条件, 一般情况下就能认定这一条件合格。因此在审查办证条件时, 只注重申请人本人条件审查考核, 忽略对“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审查考核。按此要求理解, 如果开办有一定规模的经营兽药企业, 其业主只是管理者, 又不具有专业技术人员条件, 在申请办证上就可能“卡壳”。
2.2 经营兽药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缺失
首先, 一般中、小型经营兽药企业的从业人员纯属业主自聘, 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这类人员既无管理上的具体规定, 也无工作上的关系, 聘请条件由业主决定。因此, 这类所谓的兽药经营技术人员是结构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根本谈不上技术人员) 、人员岗位稳定性差, 兽药监管部门很难依法掌握控。这类人员在从事经营活动中, 直接面对兽药消费者, 他们的兽药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动物疫病防治效果和动物食品安全。
2.3 对申请办证人实行专业知识测试
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检测其兽药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知识水平, 二是对不具备规定学历的申请办证人员是否符合办证条件的主要审查程序。但目前考核、考试办法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如规定集中统一考试时间, 又不能在法定的时间 (或承诺时间) 内完成审查办证, 反之, 就形成考试随办随考。致使考题随时变更, 显失严肃。
2.4《条例》中规定
“相适应的技术人员”无论从技术人员范围、技术要求、专业知识程度、考核规则等概无国家的统一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一是扩大《兽药经营许可证》承办部门及其具体主管的工作人员对申请人是否符合办证条件的自由裁量权, 其办证条件就易受承办人意志左右;二是对办证条件尺度掌握上出现偏差;三是同是申请办证人, 其前后条件要求不同会显失公平。
2.5 特殊的人群办理
《兽药经营许可证》其办证条件较难掌握, 本文所指特殊人群主要为三类:一是从80年代中后期一直从事兽药经营的;二是90年代中后期原国有兽药经营企业改制后下岗职工;三是长期以来在乡村从事兽医防疫服务或长期从事与畜牧兽医相关的工作。这些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 大多不具备规定的本专业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或专业技能, 但他们有较丰富的兽药使用知识或兽医专业技能, 并有一定的经营兽药的经历和经验。他们继续从事兽药经营业务, 作为兽药监管部门, 目前是取缔困难, 办证又无法可依。因此, 在工作实践中针对这类申办人员应进行专业知识考试和对其经营场所、工作经历进行审查。
3 建议
3.1 办证时重点审核有无兽药技术人员
要全面正确理解《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 在审核办证条件时, 应全面审核兽药经营企业要有“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兽药技术人员”, 而不是只审查申请办证人个人是否符合兽药技术人员条件, 兽药经营业主不能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兽药技术人员”划等号。
3.2 制订系统规范的兽药经营企业条件细则
兽药行政管理部门要系统制定兽药经营企业条件细则, 按照企业规模、技术岗位, 规定技术人员范围、个人素质要求、技术标准、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等。
3.3 统一制定考试规则和标准
如需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 根据各地实际在一定的管辖区域内, 则应统一制定相应的考核考试规则和标准。
3.4 制定和完善
不具备规定学历的特殊人群经营兽药应符合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的条件要求。
3.5 加大兽药经营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力度
各级应制定相关培训计划,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分级培训县 (市) 级兽药技术人员师资, 县 (市) 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加强兽药经营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将培训工作视为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