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技术

2024-09-28

经营管理技术(共12篇)

经营管理技术 篇1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著名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的观点, 明确指出作为管理科学的“管理之知”在管理实践中的局限性, 他说:“当管理科学首次出现时, 管理人员曾为之欢呼。从那以后, 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管理科学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协会, 有自己的学术杂志, 在大学、商学院中有管理科学这门学科, 但是, 管理科学却使人失望, 迄今为止, 它未能实现其诺言, 并没有为实际的管理工作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事实上, 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它。”本文从“管理之知”、“管理之术”与“管理之道”的角度论述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区别, 并试图说明只有“管理之术”和“管理之道”才是真正面向实践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按照传统的说法, 科学是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的“事实”和运用某种逻辑程序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的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物理学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认为, 观察的事实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们承认的宇宙模式, 但是, 在伽利略看来, 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这些事实, 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 科学问题起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中产生的困难。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在伽利略看来就是不断修正这些“宇宙模式”, 使之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这就是求真的过程。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 或者说, 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术与“管理之术”

致用是技术的目的, 技术问题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产生于人类实际的或潜在的需要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 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与现有条件不足以达到目标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是想出方案, 想方设法加入主观努力、技术思考和物质手段, 以便达到目标。因此, 与科学问题不同, 要解决人们在改造世界中产生的矛盾, 就需要从现存的东西推理到现时还不存在的东西 (如技术工具、解决方案等) , 而不仅仅是对现存的东西进行解释。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技术的目的就是“致用”, 通过管理技术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规则等来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 这可称之为“管理之术”。

并不是所有“管理之术”都来自于“管理之知”, 企业家的创新, 也很少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例如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丰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来都不像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而更像一种结合了经验、文化与灵感的混合物。从理论自身来看, 一些极为重要的管理理论, 其产生过程也没有遵循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 例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就更像是一个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管理哲学与“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关系中, 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并不全部都来自于作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学, 这阐明了德鲁克“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的逻辑基础, 然而, 是不是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 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 同时它也是东方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整体论, 但各种整体论所共识的基点是“非加性”, 即整体不是部分的加总。基于非加性, 当我们逐一清楚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管理, 再往下一层, 当我们弄清楚了SWOT、环境、目标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一个完整的计划, 换言之, 管理是一个整体。从“管理之知”的角度看, 管理不等于有关组织行为、战略、营销、财务知识的简单罗列;从“管理之术”的角度看, 管理并不是所有细碎的管理规则的叠加。

管理作为一个整体,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多种原因与结果关系共存, 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现象。在自然界中, 同样是适应自然界的水生环境, 自然界发明了几乎无限多的水生生物, 它们的身体结构存在无线差异。而在管理实践领域, 同样是适应市场竞争, 企业家们可以发明出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 它们绝不是某一领域知识或规则的简单叠加或复合。换言之, 当进入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环境里,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组织行为、战略等各个分支领域内的知识或规则的适用性。

另外, 在传统的管理科学中, 我们通常强调上行因果关系, 上行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从部分来解释整体, 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 因此, 整体的因果关系能够分解为部分之和。然而, 在整体论中, 还存在由整体到部分的下行因果关系, 例如, 在社会中人的行为受社会道德与规则的约束, 主要约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谓下行因果关系就是处于低层次的所有过程受到高层次规律的约束, 并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因此, 管理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 而非相反。

佛学意义上的“道”, 有几个含义, 其一指的是“能通”的意思, 即达到目的的途径, 例如通向天、人、阿修罗的是三善道, 通向地狱、恶鬼、畜生的是三恶道;其二指的是真理;其三指的是修行的方法。道家将“道”提升为万物的本体和来源, 这刚好符合整体论中的下行因果关系, “道”虽然难以精确说明, 但是,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其中有物, 其中有精”。从这个意义上, “管理之道”就是对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律性的理解, 它包括对管理的本源、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追问, 因此, 对“管理之道”的探寻属于管理哲学的范畴。

作为强还原论者的温伯格强调:你若想弄懂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那你就必须弄懂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是它们现在这个样子。现代物理学已经证实温伯格观点的错误性, 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具有内廪的特征, 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就是关于微观粒子不确定的极好表达。只不过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在常态下的统计现象, 才导致在宏观世界中我们经常感受不到那种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 复杂系统所揭示出的混沌、突变仍然经常提示我们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曾经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基石的物理学尚且如此, 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管理领域也理应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管理哲学虽然宏大, 虽然不体现为细节的“管理规则”或“管理知识”, 但管理哲学是直面管理实践的。因为“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面对的都是管理的某一部分, 现实中的管理者不可能只面对部分, 如同医生面对的不是心、肝、肺而是人的身体, 管理者天然面对的就是一个整体。因此, 作为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管理之道”与“管理之术”一样, 具有现实实践价值且随着管理者的级别越高实践价值越大, 因为越是高层管理者, 越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组织。

管理哲学视角下的“管理之道”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 因此从其表现形式来看, 肯定是区别于“中层理论”的一种“宏大理论”。“中层理论”与“宏大理论”的区别是著名社会科学默顿在1968年提出的。默顿对以社会学理论总体系为目标的“宏大理论”批判道:这种社会学一般理论足以囊括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组织和变迁的所有细节, 并且足以指导研究者注意经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熟和有害的信条, 我们还未准备好, 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 默顿的策略是: (1) 创立可推导出能够接受经验研究的假设的特殊理论; (2) 逐步地而非一蹴而就地发展概括化的概念体系, 既能够综合各种具体理论的概念体系。

然而, 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看, 若干“中层理论”的累积并不能形成一种掌握全局的综合性理论, 默顿关于逐步地“由中层理论建立宏大理论”的设想就普遍的社会科学而言并没有实现,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 还没有一种宏大理论是依靠不断地累积中层理论而实现起来的, 相反, 大量的中层理论假设是在已经存在和不断出现的宏大理论的启发下而建立的。这足以说明, 我们不能累加“管理之知”与“管理之术”而成“管理之道”, 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展开对“管理之道”的研究, 这就是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孙耀君,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吕力.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J].管理学报, 2011, (6) .

[3]吕力.中国管理哲学的恢复与重建[J].管理观察, 2010, (24) :28-29.

[4]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 2003.

[5]温伯格.自然本性与还原论[J].江向东, 黄艳华, 编译.现代物理知识, 2003, (5) :3-7.

[6]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 齐心,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7]吕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与作为系统反思的元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 2012, (4) .

经营管理技术 篇2

一、精细整地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经营管理技术 篇3

【关键词】用电管理技术;用电检查;问题;策略

1.简述加强用电检查的重要性

用电检查作为保障供电企业正常供电及安全供电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整个供电系统都发挥着重要的管理作用,对于消除用户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在电力系统的供电环节与用电环节中,安全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所有电力系统的工作都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用电检查工作则是加强电力系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用电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于对电力对象实施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估,对每一个环节都需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全力排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进行定期的用电检查对于降低安全隐患、避免用电事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

2.用电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2.1违章、违约用电现象频繁出现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新型电能计量方式逐渐代替人工抄表计量方式,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下,电力企业虽实现了远程集抄,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但同时也存在着无法对供电可靠性进行全面管理的弊端[2]。部分用户存在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利用用电检查的漏洞进行违规操作,违规用电情况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供电的有序性,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2.2用户侧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保障

在电力维修工作不到位、电工资质较低、安全工器具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下,用户在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随之逐渐形成,这些存在的漏洞虽不至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经过长期使用后,危害程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伤亡事故的几率也会不断增加,不仅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冲击,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威胁[3]。检查人员在进行用电检查的过程中,多次发现缺乏相关安全设备、没有合理接入电网等安全隐患的存在,并多次下发用电检查结果通知书,予以限期进行整改,但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3.提高用电管理技术的相关措施

3.1完善负荷测量工作

负荷测量工作作为电力需求测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作用在于通过负荷预测为用电方案提高科学的依据,实时跟踪电力企业的实际供电情况与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同时对气温、电价等因素对电力负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利用对综合因素的结合考量来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4]。因此,对负荷测量工作进行一定的完善,可为电力供应系统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3.2建立起电力需求测管化

电力需求测管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可对用户达到一定的激励目的,使用户可进行新型用电方式与用电技术的选择,避开主要的用电方式,从而达到提高用电效率的目的。建立电力需求测管化之前,首先要进行合理的用电需求调查,并对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握,并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即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建立起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符的电力需求测管制度。

3.3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供电企业在加强服务质量这一板块,可采用针对性的有偿服务等措施进行改进,无需实施全部的无偿服务,如在室外安装、非正常线路改造、用户自购设备等方面可实施有偿服务,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保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无偿服务方面,电力企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服务的针对性,主要划分为对电力设施的维护、抢修及对电能表的轮换、校验等几个板块。另外,在进行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划分时应制定好明确的界限,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避免乱收费等现象的出现,在促进供电企业效益增长的同时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4.完善用电检查管理的相关措施

4.1深化对用电检查重要性的认识

对用电检查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认识是做好用电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供电企业中新的管理人员、用电检查人员及用户的不断涌现,每个人对于用电检查意识便难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因此,为全面提高所有相关人员对用电检查重要性的认识,供电企业可采取演讲、培训或开设黑板报等形式加大用电检查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务必将每一位相关人员对用电检查重要性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对用电管理工作进行巩固。

4.2彻底贯彻执行用电检查程序

在实施用电检查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检查人员应严格以用电检查的程序为标准,对各个环节、各个细节进行深入的检查,对一切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用电检查人员在进行企业电力检查的过程中,需严格以《用电检查管理办法》为参照,根据其中的检查准则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用电检查,除此之外,进行用电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与带电设备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3加强对用电检查人员的岗前培训

用电检查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用电检查工作的完善性,因此,通过岗前培训的形式加强用电检查人员的综合素养是完善用电检查工作的一项重要途径。由于当前许多用电检查人员仅具备了理论上专业知识,对于实际操作的板块缺乏一定的熟悉,因此在实际检查工作中常常出现不够严谨、违规操作的情况,形成了用电检查过程中的一大漏洞。针对此相关问题,供电企业可开设相关的培训机构对用电检查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设计到相关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也应进行一定程度的渗透,全面提高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对用电检查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以保障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5.小结

综上所述,用电检查与整体用电管理工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将用电检查工作做到尽可能地完善,才能够实现用电管理效率的整体提高,在进行用电检查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应将用电管理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深化,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建平.用电管理技术对完善用电检查管理的作用[J].2014(12):151.

[2]李文俊.提高用电管理技术,完善用电检查管理[J].2013(02):67-68.

[3]鞠鹏来.提高用电管理技术 完善用电检查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20.

用电管理技术及用电检查管理 篇4

1 用电管理技术特点及现状

1.1 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强

用电管理技术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用电管理专业人员需要具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学历,同时要对培训经历、专业水平、专业工作经历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具有专业知识的用电管理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特长,有效提高用电管理效率,进而减少电能的直接和间接损耗,更好地提高能源利用。作为用电管理专业人员需要加强节能管理,同时提高用电管理的效能,用电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以及技术水平,以便为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用电管理工作人员在用电管理技术的应用中需要进行专业的用电培训,熟练掌握电费电价、业务审核等工作流程,在电力系统日常工作中起到业务指导和业务把关的作用。总之,电力技术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水平。

1.2 实践性强,与基础管理联系密切

用电管理技术与电力系统的基础工作密切相关,紧紧围绕这电力系统基础工作,是为电力系统基础工作服务的,用电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以保障安全、稳定用电为前提,积极开展用电管理技术宣传、培训活动,以促进电力系统科学管理为目标,合理进行基础管理工作,为其他任务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对用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督促其进行相应的改进,有效减少电力系统的故障率,促进电力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为人民提供更加稳定的用电服务。

2 用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用电用户与用电管理工作人员管理不够统一

电力系统的最终使用者为用电用户,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有时对于用电设备的安全定期检查等工作不够重视,与用电管理工作人员产生矛盾,导致用电管理困难。电力系统中包含众多的用电设备,用户用电设备时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电力系统中的电气事故会对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产生影响。

当前,用电管理主要进行的时检查及监管,而用电用户对此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对用电管理产生隔阂,随着供电企业职能方向的逐步转变,现在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从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逐步向合约条款的平等约束管理方向转变。管理者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电力管理供应服务,使电力网络安全管理逐步成熟,从而使电力企业安全管理防范体系逐步从主网开始向配网推广。

电力管理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由于用户配合用电检查的意识并不强,用电检查工作人员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提出意见时,往往用户不予配合导致供受电关系逐步恶化,不利于用电检查工作的展开。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对设备隐患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总是以经济利益为上,而对用电检查工作不予配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2 用户用电过程中违法、违约行为频发

用电户在用电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存在侥幸心理,进行窃电以及违约用电行为,随着社会发展,窃电手段越来越隐蔽,具有高科技的特点,给用电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客观上增加了用电检查工作实施的难度。同时,由于窃电与违约行为具有一定的时间上的延续性,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对于查出及取证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进行现场查出、集中取证等方式来进行用电检查工作,这需要用电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人员的配合,减少窃电行为的发生。

3 提高用电管理效率措施

3.1 健全机构强管理完善制度抓落实

健全的组织机构能够为用电管理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实施过程中,以电力企业以管理层和工作骨干为基础,充分认识用电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协调各方面人员,对用电管理高度重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完善的技术保障是提升用电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每年应定期组织检查工作,确保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准确。使用电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化、正规化,有力地促进用电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实现电力系统用电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 确定合理的供电方式

供电方式的确定应尊重供电用户的要求,按照用户所报用电容量,高供高计,同时避免用电用户表前接线行为,用电用户的供电线路必须尽量采用暗敷电缆,提高反窃电、反违约用电的能力,综合考虑后续使用过程中是否方便,避免用户在表前接线或者将进表线进行更改,采用高供高计方法时,必须同时使用专门的计量柜、专用的计量箱,减少窃电行为发生。在封闭变压器的低压出线端与计量端设置导体也能有效的预防欠压法、移相法以及欠流法等窃电方法的使用。

3.3 加强日常计量

用电管理工作人员要做好营业管理之间的部门衔接与协调工作,对用户每月的用电量予以跟踪,对用电量和符合利用率等归入档案中,为日后用户用电变化情况的分析提供数据资料。此外,要做好对配电设备的日常巡查工作,尤其是供电企业内部从事用电检查、装表接电等工作的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电力系统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不断充实到我国电力系统中来,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用电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电力利用效率,为我国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

摘要:用电管理具有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同时,其实践性强,与基础管理联系密切,由于用电用户与用电管理工作人员管理不够统一,用户用电过程中违法、违约行为频发,通过健全机构强管理完善制度抓落实,确定合理的供电方式,加强日常计量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用电管理效率,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用电管理,技术,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荣辉.浅谈电能计量装置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 0(33):46.

[2]李海荣,赵静茹.提高用电管理技术.完善用电检查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 3(15):253-254.

技术管理及质量管理制度 篇5

项目质量控制应包括人、材料、机械、工艺(方法)的控制。项目质量控制主要为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1.1.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图纸审核和技术交底

项目开工前,项目总工应组织相关人员仔细研究图纸并认真准备图纸会审。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总工应向施工员或班组长(分包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2、测量控制复核

项目经理部应在图纸会审和交底后,依据设计文件要求,向业主索取工程控制点并对工程控制点进行复测后办理验收交接手续。

3、分包队伍和材料供应商选定

项目经理应按公司规定,选择并评价劳务分包队伍和材料供应商,并应保存评价记录。

在考核确定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队伍时,分包队伍的质量管理水平应是重点考核内容,选择材料供应商时应严格保证材料质量,力求价平质优。

4、入场三级质量教育

所有员工入场后应接受公司级、项目部级、班组级三级质量教育后方能上岗。教育应做好登记并保存记录。

教育形式可以是专题会、观看录像以及班前会等,工人接受三级质量教育的时间不能少于三小时。1.1.2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工程测量

项目测量员应按规定提前做好现场测量。从控制线引出的位置线由专业施工队技术员放测,施工员进行抽查、复核。

施工过程中应对测量控制网点和工程测量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保护。

2、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的进场检验和使用

材料进场检验首先由材料设备人员进行外观质量初验,保管员根据出厂合格证、产品许可证、出厂试验报告等资料进行验证。

质检员按规定的批量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样送检,并做好状态标识和试验记录。

对使用的新材料、新产品,应有鉴定证明或生产许可证,并要有产品质量标准、使用说明和工艺要求,使用前必须按规定进行检验。

3、机械设备质量控制。

现场的施工机械应满足施工质量、安全及进度需要。

项目部应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无证或资格不符合者,严禁上岗。

4、工序质量控制

施工员和班组长应确认作业人员上岗资格或能力,组织并检查作业人员严格按施工工艺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和技术交底要求进行施工,不得违章作业。

工序施工时,施工员或班组长应遵循“旁站制度”和“巡查制度”,在工人进行工序施工时应有施工员或班组长旁站和巡查,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和违规操作,减少事后返工。项目总工应对施工员和班组长旁站和巡查进行监督考核。

工序检验和试验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对查出的质量缺陷,由质检员做好标识和记录,确定处理方案后通知施工员及时整改 2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验证。

工序结束时,班组长做好工序三检工作。质检员对三检情况进行监督。

1.1.3 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1、竣工资料编制

1)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按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对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归档,经全面整理、分册立卷、监理单位审核无误后,交建设单位或城建档案馆,送总公司档案室归案,并保存移交记录。

2)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内容:政府档案馆规定的工程技术档案;政府档案馆不要求提交的重要现场施工和质量控制活动记录;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的其他施工记录;项目发生质量事故的档案资料。

2、竣工内部验收

1)单位工程完工后,项目经理先组织项目技术人员进行自检自查,对自查的质量缺陷经过整改纠正后,向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提交“内部验收申请报告”。

2)内部验收主要是查找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在内部验收后二个工作日内发出“内部验收会议纪要”,提出具体的整改事项并监督整改,整改未完成不得申请交工验收。

3、竣工验收移交

工程内部验收合格后,由项目经理向业主和监理申请竣工初验。项目竣工终验后,项目经理部应及时向建设局办理《竣工验收备案证明》并填写《工程验收移交书》,经相关人员签字、单位盖章后办理工程移交,并按规定办理“工程保修书”。1.1.4 质量持续改进

1、不合格品控制

项目部应按公司程序文件中的不合格控制程序,严格控制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严禁不合格工序未经处置而转人下道工序。

对验证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和过程,应按规定进行鉴别、记录、评价、隔离和处置。

不合格处置应根据不合格严重程度,按返工、返修或让步接收、降级使用、拒收或报废四种情况进行处理。构成等级质量事故的不合格,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置。

对返修或返工后的工序,应按规定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并应保存记录。

对影响建筑主体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不合格,应邀请业主代表或监理工程师、设计人,共同确定处理方案。

质检员必须按规定保存不合格控制的记录。

2、纠正措施

项目部对业主或监理工程师、设计人、质量监督部门和自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不合格报告提及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实施纠正措施的结果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验证并记录,对严重不合格或等级质量事故的纠正措施和实施效果应报公司工程管理中心验证。

3、预防措施

项目经理部应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潜在原因以及质量通病及可能出现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并实施。

项目经理部应定期评价预防措施的有效性。1.1.5 质量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四不放过”的工作原则。

1、质量事故的报告程序

发生质量事故(包括质量问题)时,项目部的相关人员应在第一时间逐级向上级报告。如有瞒报、迟报、谎报,要逐级追究项目部相关人员的责任。

发生质量问题(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下)时,施工班组长应立即报告施工员、质检员和项目经理。

发生一般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50000元)时,项目经理应在第一时间将事故概况口头向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报告,并在事故发生三天内向工程管理中心书面报告。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0元以上以及造成工程倒塌、报废和人员伤亡的)时,项目经理应在第一时间将事故概况向公司副总经理和总经理电话报告,并在24小时内向工程管理中心书面报告;总经理按规定向上级部门报告。

2、质量事故调查(1)调查小组的成立

1)发生质量问题时,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和技术员等组成调查小组。调查组成员设为单数。

2)发生一般质量事故,由公司工程管理中心组织成立调查组,中心主任任组长,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质检员、施工员、施工班组长等为组员,调查组成员设为单数。

3)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由总公司成立调查组,主管施工(生产)的副总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工程管理中心相关人员任组员,调查组成员设为单数。

(2)调查小组的职责:

1)组织技术鉴定;

2)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3)查明事故的性质、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者;

4)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管理措施; 5)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写出事故调查报告。(3)、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程序

1、调查组的工作内容和先后程序是:事故调查、事故分析、结构可靠性鉴定、处理方案、监督施工、检查验收、提交调查报告、建立事故档案。

2、调查组必须仔细勘察事故现场,量测和掌握事故第一手数据;调查和询问事故现场目击人员,并做好书面记录。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拟定调查工作计划。计划包括调查的内容、需调查的人员、调查时间安排、调查组成员分工等。

向有关人员调查情况,调查组成员至少应有两人参加,并做好笔录。笔录应交被调查人员校阅签字。

调查完成后,召开事故分析会,对事故经过、原因、损失和责任进行分析,并拟定对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提出总结事故教训和拟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组长指定专人起草“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经调查组全体成员讨论,表决通过后提交总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决定。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调查组人员组成、事故的状况、类别、经过、有关数据、原因分析、直接经济损失、责任分析、对事故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

总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事故报告讨论、表决,形成结论,关于重要人事处理意见需经公司党政联席会最后决定。

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和财务结算中心等部门执行有关处理措施,办理有关处理手续。

(4)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的审批生效

1)“质量问题调查和处理报告”,由项目经理组织调查小组成员召开会议,小组成员签字确认,项目经理批准后执行。质量问题要求在问题发生后15天之内调查和处理完毕,由该项目的资料员备案。

2)“一般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由工程管理中心负责组织事故调查和处理小组成员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小组成员签字确认,总经理批准后执行。一般质量事故要求在事故发生后60天之内调查和处理完毕,并报工程管理中心备案。

3)“重大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由公司总经理负责组织事故调查和处理小组成员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小组成员签字确认;其中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还需要经过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参加成员的过半数通过,并经总经理批准后执行。重大质量事故要求在事故发生后180天之内调查和处理完毕。

(5)质量事故档案的建立及管理

质量事故档案应当在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报告获得批准生效后的7个工作日内建立并存档。

质量问题的事故档案由发生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负责建立,发生项目的资料员保管存档。

一般质量事故的事故档案由发生单位的技术负责人负责建立,由所在项目的资料员负责保管存档原件,并复印所有档案资料上报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备案。

重大质量事故的事故档案由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负责建立,总公司档案室负责接收和保管存档原件。

关键技术环节的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1.6 隐蔽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凡分项工程的施工结果被后道施工所覆盖,均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项目经理部设质量管理工程师和专职质检人员,跟班检查验收。每一道需隐蔽的工序未经监理工程师的批准,不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并确保监理工程师有充分的机会对即将覆盖的或掩盖的任何一部分工程进行检查,检验以及任何部分工程施工前对其基础进行检查。

1、质量管理措施

(1)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坚持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制度,并采取签字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签字,下道工序不施工。

(2)每道工序完工后,由分管该工序的技术人员、质检人员、领工员、组织作业组长按规范和验收要求进行验收,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返工重作,直至再次验收合格。

(3)工序中间交接时,应填写工序交接清单和工序质量自检评定表,互相签字认可。

(4)隐蔽工程经自检合格后,邀请驻地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同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质量记录和签字工作,并归档保存。

(5)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未经签字认可的,严禁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经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不合格的隐蔽工程项目,返工自检复验合格后,重新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向驻地监理工程师发出复验报告,经检查认可后,方可办理签证手续。

(7)按竣工文件编制要求进行整理各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按ISO9001系列质量标准《技术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分类归档保存。工序施工中保证施工日志、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项、分部工程质量 8 记录等资料齐全,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为确保质量所采取的检测试验手段及措施

1.1.7 检测、试验组织机构

(1)开工前,公司实验室及时与监理工程师联系,负责施工现场所需进行的试验及测试工作。

(2)试验室配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负责试验工作,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

(3)现场试验室主要负责现场材料进货检验、标识、抽样检验、配合比设计、强度、抗渗试验及现场质量控制与指导,并负责有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1.8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1)工地试验室按检测试验工作需要配置检测能力符合规定要求的检测试验设备和经资格认可的工作人员。

(2)建立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管理、周期检定校准制度,对已进行周期检定校准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标识,并建立台帐。妥善保存检验、测量结果,提供准确可靠的测试数据。

(3)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使用人员,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填写使用维护保养记录,表明仪器状态。

(4)发现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偏离核准状态时,应评定已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并决定是否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1.1.9 检验、试验

(1)进货检验和试验

对采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工程设备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和试 验,确保未经检验或验证不合格的产品不投入使用或安装。

(2)物资检验、试验的样品,由采购员、物资接收人员配合试验人员取样,必要时请监理工程师或业主代表参加。

(3)因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且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又能立即追回和更换的物资,可按规定进行紧急放行。

(4)紧急放行的物资由各工点技术人员做出明确标识后,并将该物资何时、何地、用于何处记入《施工日志》,以便实现可追溯。(5)紧急放行的物资应及时进行检验和试验,一旦发现不合格立即追回和更换,并做好处置和验证记录。1.1.10 过程检验和试验

(1)保证检验、试验的准确性、可靠性,防止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工序或不合格品(半成品)转序,确保施工过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项目经理部在组织施工前按程序规定,确定工程项目质量目标,选择使用的检验评定标准。

(3)所有工序的转序经质量检查人员签字认可,在所需求的检验和试验完成前或必须的报告收到和验证前,不转入下一道工序。

(4)因施工急需的例外转序,必须有可靠的追回程序及明确的标识、记录,并经项目总工程师批准。在例外转序的同时,及时进行检验和试验,发现问题,立即追回处置。

(5)所有检验和试验记录清晰完整、准确无误、结论明确、签字日期齐全。

(6)设专人收集、整理、保存检验和试验记录。1.1.11 最终检验和试验

(1)通过最终检验和试验,提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2)项目经理部制定最终检验和试验计划,各有关部门按照检验和试验的内容,根据有关合同要求、设计要求及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试验规程,对进货、过程检验和试验的各项记录和资料进行审核并加以确认,并填写好《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3)按设计及招标文件要求,需要请业主代表或监理工程师等参加最终检验和试验的产品,最终检验和试验结果要经上述人员签认。

(4)完成最终检验和试验后,编写《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并附需要的有关附件,向业主提出竣工申请。1.1.12 主要项目检测、试验手段及质量保证措施

本合同段工程主要项目检测、试验手段及质量保证措施如下:

1、检测、试验手段和措施

为确保施工现场的各种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我单位拟采用如下措施:

1)对所有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和说明书进行验查,并登记记录。2)对有合格证的原材料进行抽检,抽检合格者才能使用。3)经抽检不合格的原材料,书面通知物资部门做出标记,隔离存放,防止误用,及时退货。

2、质量保证措施(1)人员组织与安排

1)本项目的管理人员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并有一定的施工及管理经验。

2)专业工种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培训考核,获取上岗证及相应技术等级,持证上岗,未经专业技术培训考核的不准上岗。

3)施工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操作者进行培训。

5)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每项工作由专人负责。(2)物资、设备管理措施

1)按工程编制物资与设备需求量计划表,力求准确、可靠。2)机械管理部门定期维修、保养现场的施工机电设备,保证其满足施工需要。

3)所有进场设备保持良好状态。(3)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1)详细审核施工图纸,发现问题,及时与监理工程师、设计人员联系,尽快处理解决。

2)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计划,安排施工顺序。3)向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并对其进行技术培训。4)工种试验工作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并确保试验设备状态良好,所有试验设备的校验在有检校资格的单位进行,使用时,按设备使用说明选择适当的环境和适宜的操作方法。5)设专人管理文件,将其分类归档,对于指导施工的技术文件,经有关领导审批后,方可下发执行。

6)关键工序实施前编制详细的工艺细则及作业指导书,并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7)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工序完成后经自检、互检、质检工程师专检合格后,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证,报监理工程师,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8)加强施工监测工作,利用监测数据分析施工现状,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

9)由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工班长、12 领工员等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找出质量隐患因素,制定处理方案。

1.1.13 成品、半成品保护的保证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制订多工种交叉施工作业计划,避免盲目施工,凡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会产生损伤和污染的,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装、拆模板时,格外小心,避免碰伤已施工的构件。

(2)在基层班组设成品保护员,负责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及时处理。

(3)对成品的保护采用护、包、盖、封等措施,分别对成品进行栏杆隔离保护,用塑料布包裹,斑马布覆盖,对已完工地段进行局部封闭的办法。

(4)现场的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半成品须放置于有盖仓库内,并加以支垫,防止雨淋、暴晒及受潮;

(5)严禁践踏预埋件或将其作为施工受力构件;

(6)在施工场地四周设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流进隧道,并控制施工用水的跑冒滴漏;

果树冬季管理技术 篇6

[关键词]果树;冬季;肥水管理;冬季修剪;科学防冻

冬季是调整树体结构的重要阶段,果树冬季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果树第2年树体的强弱、结果量的多少、品质的优劣以及越冬病虫害的危害发生等。搞好果园冬季管理,有利于促进花芽的进一步分化,确保树体安全越冬,从而为果树翌年生长发育及丰产、优质奠定良好基础。

一、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早补施基肥。对于秋季没有施基肥的果园,根据产量、树势,结合冬季深翻全园施基肥,肥料以有机肥料为主,配施一定数量复合肥(15-15-15)。施肥时可采用环沟状、条钩状、辐射状等多种方法,在树冠投影以外挖深40~50cm的施肥沟,然后将肥料和土混合后填人沟内,最后回土填平。二是及时深翻土壤。果园深翻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加深土壤耕作层,为根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冬季深翻在果实采收后至封冻前,有利于根系恢复,减少对根系的损伤,同时能冻死土中的病菌虫卵降低越冬基数。深翻方法有扩穴深翻、隔行深翻和全园深翻等,深度以稍深于果树主要根系分布层为度一般为30~50cm。

二、冬季修剪

通过冬季修剪,调整树体结构,剪掉徒长枝、密生枝、重叠枝、断垂枝,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树体营养的积累,促进花芽分化。冬剪在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一般从12月开始,于翌年2月结束。冬剪的方法主要是疏枝、甩放、短截、回缩、开张角度等,不同树龄应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对幼树注意培养树体骨架结构,选留好各级骨干枝,一般不短截,并疏除附近同向的弱枝和旺枝。对于盛果期果树,要调节好营养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利用辅养枝结果,适时适量回缩,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促进花芽分化,形成结果枝;强枝短截,利于营养积累,形成花芽;同时注意疏除交叉枝、重叠枝、丛生枝,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生花芽。对于衰老树,酌情采取主枝更新、露骨更新或轮换更新的方法进行修剪,同时注意通过短截、回缩促发新枝使之重新形成枝冠。

三、病虫害防治

一是刮皮。可以利用冬季果树休眠期及早春发芽之前的时间,刮除果树主干分叉以下的粗皮、翘皮。可消灭其中的苹果盘蛾、红蜘蛛、苹小卷叶蛾等越冬虫源,并可检查出苹果树腐烂病、枝杆轮纹病、干腐病等枝干病害。发现病害后,及时刮除病斑,并用45%施纳宁水剂100倍液或843康复剂原液涂抹技干。刮皮时,不能伤害果树木质部。刮皮后,将刮除的树皮带出果园,集中烧毁。但桃、杏、李等刮皮后易流胶的果树不宜采用刮皮处理。二是涂白。树干涂白不仅能有效地预防果树冬季冻害、日灼和畜禽啮啃,而且能对残留在树干上的病虫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涂白一般结合刮皮处理,在落叶后进行。涂白的部位以主干为主主枝分叉处和主干基部处要多涂。涂白时要由上而下,涂抹均匀,涂白高度一般为60~80cm,浓度以涂干后不往下流又不粘团为宜。常用的涂白剂配方为:水10份、生石灰3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0.5份及油脂少量。早春时应再涂1次,可以防止果树的日烧病和冻害的发生。三是清园。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枯枝老枝、病虫枝,并及時清除果园内的枯枝、病叶、僵果、残叶等,集中烧毁或深埋。四是喷药。果园清理后可以用石硫合剂对全园进行1次喷洒,以降低病虫越冬基数,减轻翌年病虫为害。也可针对不同病害进行喷药处理,如对于蛀干性害虫,采用人工钩杀或注射药剂封堵虫口。五是深翻土壤。清扫果树后至土壤封冻前,可以将果树周围树冠下深翻20~30cm,深翻后灌水,以改变土壤的环境条件,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

四、科学防冻

常绿果树或落叶果树在开花、发芽时如遇到低温天气,就会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与结果,因此要注意冬季果园的防冻工作。目前常用防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培土防寒。在结冻前于树体地上部分向地下部分交界处培土,厚度20~30cm,翌年化冻时撤除。葡萄、猕猴桃等采用埋土方式越冬最为稳妥,既能保温又能保持树体水分。二是主干束草。用稻草绳缠绕主干,不仅可有效地防冻,又可消灭越冬的病虫。三是覆盖地膜。冬季在树盘周围用绿肥、稿杆、稻草、地膜等进行覆盖,能有效的起到保温保湿与防寒作用。特别对于幼树,在霜降前于树盘覆盖地膜,然后在地膜上加盖15~20cm的草,以便增加土壤温度,防止冻害发生。四是叶面施肥。常绿果树冬季晴天中午可用0.2%~0.5%尿素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以提高果园湿度,增加抗冻能力。另外,要及时清除树体积雪,并根据建造防护林的要求以减小风速,减轻病害。五是浇好封冻水。在土壤封冻前根据情况给果园灌一遍水,有利于增加土壤热容量,保证根系安全越冬。

参考文献

[1]王金琴.果树冬季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3):97

[2]张乐森.冬季果树管理要点[J].烟台苹果,2008(1):51

[3]沈慧.秋冬季节果树管理措施[J].河北果树,2006(5):38

经营管理技术 篇7

景宁县地处浙江省南端, 属于浙南中山区, 是浙江省9个重点林业县之一, 也是全国重要的集体林区。全县土地总面积19.47万hm2, 辖5个镇, 16个乡, 1个管理区, 2个国有林场、1个森林公园, 1个自然保护区。总人口16.97万人。全县林地面积16.16万hm2, 其中有林地面积15.03万hm2, 森林覆盖率77.9%, 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 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四季分明, 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交通便捷, 适合林业发展。林业肩负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

毛竹是景宁县的重要森林资源之一。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1.6万hm2, 总立竹量4 023.6万株, 毛竹林分平均立竹密度为2 505株/hm2。近几年,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竹业开发, 把发展竹业经济作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先后出台了有利于竹林资源培育和竹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并通过落实竹山生产责任制、实施科技兴竹战略、实行竹林分类经营、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流通渠道、依靠技术创新开发竹产品深度加工等措施, 不断提高竹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 广大竹农已深深感受到竹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 都能自觉投工、投劳, 护好笋、养好竹。现将毛竹林丰产高效经营管理关键新技术总结如下。

1 毛竹林分类经营管理

1.1 按照毛竹林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

将毛竹林划分为两大类:第1类是土壤贫瘠和经营管理水平极差, 目前比较难开展人工进行经营管理的毛竹林, 将它划分为生态经济型的毛竹林;第2类是土壤比较厚、坡度在35°以下、交通相对便利、经营管理水平尚好等条件下, 开始定向培育, 即从低产低效型毛竹林向丰产高效转型升级, 其模式为低产低效毛竹林到笋材两用林再到笋用林或用材林的进程培育。

1.2 根据毛竹林立地条件

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山区, 分布面积广, 立地条件各不相同, 有的差异很大。为了充分发挥毛竹林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收入最大化, 在经营管理过程应根据毛竹林的立地条件实行分类经营。其具体做法是选择在山谷和山中下缓坡, 土壤深厚肥沃、水利条件良好和通气排水优良、交通便利、有良好水源的毛竹林作为冬、春、鞭三笋的高效笋用林生产基地;选择坡度在8~25°、土壤深厚、水利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毛竹林, 建设笋竹两用林基地;立地条件差、水利条件缺乏、交通不方便的毛竹林, 可建设为用材林生产基地。

2 按毛竹林分结构动态经营管理

2.1 不同毛竹林分结构

一般笋用林密度以1 650~2 700株/hm2为宜, 笋用林基地, 是从笋竹两用林基地向笋用林基地过渡过来的, 过渡初期, 应保留密度适当低一点, 随着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用2度3年时间毛竹逐渐增加立竹量, 笋竹两用林基地, 平均密度为1 800~2 100株/hm2;笋用林基地, 平均密度为2 100~2 400株/hm2。

2.2 不同毛竹年龄结构

笋竹两用林基地的年龄结构一般为1度、2度、3度、4度竹的比例为3∶3∶3∶1较好, 保留少量4度竹用于填补毛竹林的天窗;笋用林基地的年龄结构一般为1度、2度、3度竹的比例为1∶1∶1。

2.3 不同毛竹竿胸径

笋用林基地的毛竹胸径以9~10 cm为好, 母竹主干太大, 出笋的数量少、个体大。因为过大的毛竹笋, 市场价格偏低, 而且不利于笋罐头加工。同时, 由于过大的母竹枝、叶发达而茂盛, 所需空间大, 影响日照, 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毛竹林密度, 且容易受雨雪冰冻危害。

3 按毛竹林土壤经营管理

3.1 土壤深翻

低产毛竹林林地土壤一般比较板结, 透气透水和保水保肥能力差, 林地深翻可使本来板结的土壤得以疏松, 以促进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解,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为毛竹鞭根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4]。选择在春笋大年的夏初或冬季, 进行1次深翻, 深翻深度一般要达到20~30cm, 并清除林地石头、伐蔸和大石块, 敲碎土块, 挖除老鞭、死鞭、霉鞭和细弱的浅鞭, 逐步改善林地土壤结构。随着经营管理集约水平的不断提高, 低产毛竹林林地生态系统将得到不断改善。要求挖去林地竹蔸、树蔸, 深度为15~20 cm。坡度20~25°的实行带状深翻垦复 (带宽0.5~1.0 m) , 逐年实施。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缓坡地 (25°以下) 的竹林, 可以全面垦复;坡度较大 (25~35°) 的竹林, 可用等高水平带状垦复, 带宽及带距离均为3 m左右, 隔年隔带轮流;陡坡 (35°以上) 的竹林, 一般不宜垦复, 但可以浅锄和带状松土。

3.2 浅耕除草

由于毛竹林林地易滋生杂草。为了防止水分和养分消耗, 并为竹鞭生长发育、笋芽分化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在冬笋大年的8—9月, 结合施肥, 对毛竹林林地进行浅耕除草经营管理, 改善毛竹林林地土壤环境, 为毛竹丰产增效奠定基础。

4 肥水管理

4.1 平衡施肥原则

竹笋同其他植物一样, 需要各种营养成分, 因此要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合理施肥。即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毛竹需肥特性, 进行科学配方, 合理施肥, 均衡地为毛竹提供需要的氮、磷、钾及其他营养元素, 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施肥的原则, 一是根据毛竹的生长季节补充肥料。不同的生长季节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如:在出笋期, 主要需求氮肥, 而在笋芽分化的8—9月, 主要需求磷肥。因此, 在施肥时, 要注意各个生长季节所施的肥料是不同的。二是根据土壤已有的养分状况补充肥料。不同的竹林地以及不同的经营方式, 林地土壤中所含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各种养分是不同的, 对竹林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 然后结合经营情况进行肥料配比施肥, 可以节省成本、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三是根据竹笋的收获量确定施肥量。竹笋在收获时, 带走了大量的矿物质, 在补充营养的施肥时, 就要考虑收获量的大小, 收获量大, 施肥量也就大, 反之就少。

4.2 施肥方法

一是沟施。在竹山深20 cm, 宽25 cm, 沟距3 m, 将肥料均匀施于沟中, 然后再覆盖土壤, 略高于旁边的土壤。主要是诱导竹鞭在20~30 cm深的土层中生长。二是根施。在竹根上部, 距离竹根30 cm外, 开1/2圆形沟, 深20 cm, 宽15cm, 将肥料均匀施于沟中, 然后再覆盖土壤, 略高于旁边的土壤。三是撒施。结合夏季浅锄、深翻将肥料均匀撒于林内, 浅锄深翻时将其翻入土中, 养分分布均匀, 但发鞭期不能使用, 否则容易造成浮鞭。四是穴施。把肥料施入挖笋的穴中, 简单易行, 效果快, 节省肥料。五是蔸施。砍伐毛竹后, 将伐根竹节打通, 把肥料施入蔸中, 然后用土壤封口, 让竹蔸吸收和输送肥料。该方法省工, 肥料不易流失, 加快竹蔸腐烂。由于竹蔸连着竹鞭, 竹蔸中的肥料可直接转移到竹鞭, 不会造成养分挥发和流失, 所以比较经济。竹蔸也会因此很快分解腐烂, 增加肥力。竹蔸施肥方法简便, 且增产效果很好。缺点是被砍竹蔸量少, 分布不均匀, 会影响全林的肥效。从短期观察情况看, 以沟施效果较好, 撒施次之, 穴施最差, 因此不宜提倡穴施, 竹林施肥后效果明显, 可持续6年以上。

4.3 施肥时间与施肥量

在“春笋小年, 冬笋大年”年份, 需要施肥4次, 即换叶发鞭肥 (5—6月) 、催芽肥 (8—9月) 、孕笋肥 (11—12月) 、春笋肥 (3—4月) 。“春笋大年, 冬笋小年”年份, 需要施肥2次, 即发笋肥 (3—4月) 、长竹发鞭肥 (5—6月) 。1年只施1次肥的情况下, 以4—6月为最佳。施肥量按氮∶磷∶钾为6∶1∶2 (30%有效量) 计算, 1度施肥量为1 500~2 250 kg/hm2, 其中春笋大年占度用肥量的30%~40%, 春笋小年占度用肥量的60%~70%。

4.4 水分管理

利用山地自然水源为主、人工提水为辅, 通过建蓄水池等方法浇灌, 或利用灌溉设施抽水机等进行灌溉, 若连续出现25 d左右干旱时, 采用浇灌或喷灌一次性浇透。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地或山坳地带, 要开排水沟, 便于透水透气, 使地下鞭呼吸代谢正常。

5 竹笋采收

一是鞭笋的采收。既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又可以多发分鞭笋, 增加有效鞭段, 提高发笋数量。原则是早期、后期少挖, 盛期多挖;状鞭弱挖, 弱鞭强挖。二是冬笋的采收。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又为剩余小冬笋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三是春笋的采收和留养。遵从“初期挖笋, 中期选笋留母竹, 后期笋挖光”的原则。保留适当的密度, 即留600株/hm2左右;在发笋盛期的3~5 d内留养;使其达到壮、匀、空的技术要求, 即留养粗壮竹笋, 分布均匀, 林窗要适当早留、多留。四是根据经营目的, 合理留养春笋。如果原有立竹密度较低, 一般按上一年度留养株数增加30%左右, 通过1~2度留养, 逐步增加立竹密度。留足新竹600株/hm2左右。

6 砍伐毛竹

大小年明显的竹林, 一般在春笋大年新竹抽枝展叶后的初夏少量砍伐, 11月至翌年2月集中砍伐。花年结构的竹林在冬季或夏季砍伐。考虑到竹材加工新鲜程度的要求, 可适当延长砍伐季节, 除孕笋和竹笋出土生长2个季节外, 可将年砍伐的总数分摊在其他几个月砍伐。砍竹季节要避过鞭梢生长活动旺盛的6—8月。根据竹林定向培育的经营目标, 确定被伐竹年龄。笋用林一般采伐4度以上的老竹, 以保持竹林合理的年龄组成结构。在较大林窗位置, 适当保留4度以上的老竹, 使竹林分布相对均匀。此外, 在保证竹林有一定立竹的前提下, 一般砍伐强度应控制在采伐量不超过新竹的留养量。同时, 在竹根处理上, 将伐根竹节打通, 再用斧头把竹蔸劈开, 撒施尿素或碳氨后覆盖土壤, 促进其腐烂。

7 病虫害防治

坚持综合治理原则, 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优化生态、自然控制。主要防治方法:一是营林技术防治。通过适时深翻、施肥、灌水及优化竹林结构等措施, 提高对有害生物的耐受和抵抗能力。二是物理防治, 可采用诱杀、扑杀等方法。三是生物防治, 即天敌防治。四是化学防治。对症下药, 选择合适农药, 减少对竹林和环境污染。

摘要:毛竹是浙江省景宁县竹类资源中面积最大、用途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之一。结合景宁县毛竹林经营管理的生产实践, 从毛竹的生物学特性出发, 探索毛竹林丰产高效经营管理关键新技术, 为毛竹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毛竹林,丰产高效,经营管理技术,浙江景宁

参考文献

[1]肖复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2]周国模.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发布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3]威连忠, 罗华.从文献分析看浙江省竹类研究进展[J].浙江林业科技, 2000, 20 (6) :68-72.

经营管理技术 篇8

媒体作为经营机构,需要考虑的便是收益和利润,所以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生产的成本问题。基于各个维度的不同考量,将产业发展归类为短期生产、长期生产和极长期生产。这里将从短期和长期生产来主要研究其影响,以便于从长远角度来为极长期发展做出规划。

长期与短期生产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数量作为标准的,但从根本上来看,其根本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法一技术都没有改变。生产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媒介的短期生产决策只考虑可变动成本的变动,由于固定成本短期看属于沉没成本,所以媒体产品或服务价格只要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媒介单位便会选择营业。这种看似比较低的要求,其实对于媒体数字技术的革新容易产生阻碍作用,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并不愿意在短期内可以盈利的情况下并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革新,技术上的革新甚至可能损害其利益。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无线电公司担心推广FM广播会破坏公司在AM设备上的投资,强烈主张频谱应当保留下来以测试电视。而在数字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下,也难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阻碍的力量在长期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长期生产更倾向于产生规模效应,使用专用性资产,利用更大型更有效的先进技术设备,增强与价格生产要素供应者以及媒介产品买方的市场谈判力等优势的存在,使得媒体在技术变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可能损失的也就更多。例如,在数字出版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出版新技术的采用智能加速这些固定设施的折旧;另外,数字出版所需要的数字加密技术,数字信息维护系统与技术,相关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引进等又需要新的投入。最为重要的是,传统出版业内容为王的结构版图也将被打破,传统媒体面临着失去控制权的担忧。这种冲击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甚至已经不仅是生产成本提高这么简单的问题,数字出版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出版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

数字技术对于传统媒体产业产生的冲击是必然的,但并不代表传统媒体的必然陨落,历史证明报纸也并没有因为电视的产生而推出历史的舞台,所以媒体应立足于现状。如果本身没有发展数字技术的能力,或者发展本身就与自身的定位不相符合,还是应立足于短期和长期的身长目标,实现现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化利用,适应市场的外部环境,因时而动。就目前传媒产业的状况来看,这还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在现行体制下竭尽所能创造最大价值也是一个企业本就应该做的。

2 发展方向

数字技术于旧有技术相比所拥有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以出版产业为例。首先,制作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数字出版可使制作成本在保持给作者版税不变的情况下减低75%;其次,降低发行成本,对于数字出版而言,出版商与发行商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出版商可以选择直接销售;最后,极大地减低了库存成本及耗损,不存在纸张的损坏和印刷的滞后性等。最为重要的是,这种便捷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扩大了读者人群,使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成为了现实消费者,从而增加了一个收入流——电子出版物销售收入。这些都是传统的出版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而传统的出版商如果能够看到这样的成本优势和潜在的试产优势,就必将采取行动,更新技术,为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设定好出路。而这个时候,新的投资和成本的产生不可避免,并且与其短期利益可能产生冲突,这个时候媒体人必须权衡利弊,而根据经济学“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的原理,增进决策者经济利益的考虑更倾向于成为一项决策的动力。

数字技术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关键在与传统媒体能否扭转旧有观念,抓住机遇。未来三网融合趋势,即电信网、电视网、互联网三网构筑统一平台,通过数字技术使交流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可能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和技术支持,也就更加要求传统媒体从极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待问题。因此,不仅是电视产业面对数字技术应该做出反应,广播、纸媒等也应为数字技术的应用做出努力。现在很多广播节目都可以直接在网上收听,广播剧的发展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也更添活力,很多并不认识的网友在网络平台交流沟通,可以在一个几乎零成本的平台上进行互动,从而大大降低了广播剧的制作难度。其实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容易带来规模效益,一方面是因为其极为低廉的成本,尤其是通过网络平台,近乎是一种零门槛零成本的方式;另一反面,其覆盖范围几乎包括整个世界,做到最大程度上的规模化。美国现在已经有一些报纸完全舍弃了纸质版的出版,而是完全依靠网络运作,这也是传统媒体面对数字技术冲击的应对之举,也开创了一条传统媒体发展的崭新道路。

3 结语

数字技术带来的媒介产业的经营管理变革是必然的,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既能保证眼前的营利,又能着眼于长远发展,在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摘要:数字技术被人们誉为时代的新宠,而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在推动传统媒体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式的变化。本文就其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分别进行讨论。

关键词:数字技术,经营管理,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草坪管理技术 篇9

草坪一生不能缺水, 干旱地区必须经常为草坪补充水分, 最好有喷灌设备。新植的草坪, 除雨季外, 每周浇水2~3次, 水量要足, 保证渗入地下10厘米以下。夏季天气炎热, 不要在中午浇水, 以免温差变化太大, 影响草坪的正常生长。对以往正常生长的草坪, 视当地气候状况, 也要定期浇水。每年开春发芽前和秋草枯黄停长时, 各灌一次足水, 前者称“萌芽水”, 后者称“灌冻水”。这两次水对草坪的全年生长, 安全越冬, 有很大作用。

二、施肥

草坪植物需要足够的土壤营养条件, 应该经常补充肥源。草坪生长期最需要的是氮肥, 其次是磷、钾及微量元素。

施堆肥应事先过筛, 粉状施入。每亩1000~1500千克, 每隔2~3年施1次, 在晚秋至早春整个休眠期均可。

化肥主要在生长季节作追肥, 一般为喷施 (根外追肥) 。也可将化肥按规定用量, 加少量细土混合均匀后, 撒施于草坪上。每次施肥后, 应适量喷水, 使肥料均匀渗入土中, 水量不宜过大、过猛以免造成肥料流失。刚剪过的草, 应在一周后喷施, 否则会使剪口枯黄。

三、修剪

修剪可以使草坪平坦、低矮、促进分蘖, 增加草坪密度, 加强观赏效果。通过多次修剪, 还可以消灭某些双子叶杂草 (不使结粒) , 保证草坪纯度。对于生长旺盛的草坪应多剪几次, 对于生长较弱的草坪应少剪。草坪高度超过10~15厘米时就应修剪, 过高会留下黄茬。修剪高度以留茬4~5厘米为宜。剪草最好在清晨草叶挺直的时候进行。

四、除杂草

草坪的除杂草工作有两种, 一种是靠手工操作, 人工用小刀将杂草连根挖出。另一种是化学除杂, 2.4-D丁酯和二甲四氯效果较好。2.4-D丁酯用药量每次0.125~0.15千克/亩, 加水150~250千克/亩, 杂草生长旺季每月喷1~2次。喷药选择无风的晴天。

五、病虫害防治

建造优质草坪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 常见病虫害有叶斑病、叶锈病、腐霉病。地下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蝼蛄等。

叶斑病可用25%多菌灵300~600倍每10天喷施1次,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7~10天喷施1次;叶锈病用粉锈宁1500倍1月喷一次;腐霉病可用甲霜灵、乙磷铅或甲基托布津防治, 7~10天喷施1次。

对于地下害虫, 多用灯诱捕成虫, 对幼虫可浇灌敌百虫、锌硫磷进行防治。

草坪的复壮更新。草坪植物生命期限较短, 要延长草坪的使用年限, 必须采取复壮更新。常用的办法有:在草坪上打孔, 断其老根, 洞内施入肥料, 促进新根生长;野牛草、节缕草等具有匍匐茎的, 到一定年限每隔50厘米起掉50厘米, 将地面整平, 用肥土回填并浇水。经1~2年即可长满, 然后再挖走留下的50厘米。这样循环3~4年即可全部更新一次;发现草坪已经衰老, 可以全部挖出来, 重新栽种, 只要加强养护管理, 很快就能复壮, 多余的草根, 还可作为草源, 扩大草坪面积;在枯草期火烧草坪地, 可增加草坪地的通风透气, 减少病虫害, 从而达到复壮草坪的目的。

玉米苗期管理技术 篇10

缺苗时尽量不丌丌丌丌要用种子补种, 否则补种苗的生长发育一直赶不上大苗。若有缺苗现象, 可在幼苗3叶期进行移栽, 移栽苗周围应压实。

2. 及时间苗、定苗。

间苗一般在3片可见叶时进行, 定苗应在5片可见叶时进行。间苗、定苗时, 应去掉弱苗、病苗和自交苗, 留下大小、高矮、叶片数一致的健壮苗, 做到苗不齐定齐、种不纯定纯。

3. 及时中耕、除草。

苗期一般中耕除草2次。中耕时要做到苗旁浅些, 行中深些。由于夏玉米苗期一般雨水较多, 深中耕遇雨后易蓄水过多, 造成“芽涝”, 因此在定苗前后中耕宜浅, 一般中耕深度为5厘米左右。拔节期前后可深中耕, 行间深度可达10厘米左右。在苗期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时, 必须按耕地面积准确计算用量, 不要随意加大药量。喷药时行走速度要均匀, 不要漏喷、重喷。

4. 及时追肥、浇水。

玉米苗期追肥一般采用沟施法或穴施法, 即在距玉米植株10~15厘米左右的位置开沟或挖穴施肥, 然后覆土盖严, 施肥深度应大于5厘米。玉米苗期耐旱能力较强, 若幼苗叶片在晴天中午卷缩, 到下午能展开, 第二天早晨叶尖能吐出露水, 就不要急于浇水;如果幼苗叶片在晴天中午卷缩, 到下午不能恢复平展, 就应及时浇水。但苗期浇水时要控制水量, 切勿大水漫灌。如果苗期降雨较多, 田间出现积水, 则应及时挖沟排水。

5. 及时防治病虫害。

枇杷花果管理技术 篇11

1.花芽分化特点:一是枇杷花芽分化属夏秋型,分化时间很短,约3个月时间完成整个分化过程。二是顶芽形成花芽,春梢顶芽枝、春梢侧芽枝、夏梢顶芽枝、夏梢侧芽枝的顶芽均能形成花芽。但不同枝梢类型的分化进程有差异,春梢顶芽枝上的顶芽分化最早,春梢侧芽枝和夏梢顶芽枝的顶芽分化稍晚,夏梢侧芽枝上的顶芽分化最迟。三是枇杷花芽形成的是一个复总状花穗,总轴和支轴在芽内分化;支轴的延伸及小花的分化,都是在花穗由芽内露出后,一边生长一边分化。

2.花芽促控技术:一是在花芽分化前保持土壤适当干旱,重施氮、磷、钾的复合肥和腐熟的人畜粪肥,并在花穗抽出后用0.3%磷酸二氢钾+0.2%尿素混合液对树冠叶面喷施1~3次,有利于花芽分化。二是生长正常的枇杷花量均很大,有时全树90%都是花枝,一定要控制好大小年结果现象,并对夏梢侧芽枝上的花穗实行“大年疏,小年保”,辅以适当的肥水管理措施,能有效控制和平衡花芽的形成。

二、枇杷保花保果技术

1.开花结果特性:枇杷是冬季开花的亚热带常绿果树,花期长达3~4个月。一个花芽形成一个复总状花穗,每个花穗有一个总轴,总轴上有5~11个支轴,支轴上还有小支轴。绝大部分花着生在小支轴上,也有少量直接着生在总轴及支轴上。一个花穗上,小花的数量多达200~300朵,少的有30~40朵。枇杷整个开花期可分为3个阶段: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开的花为头花;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的花为二花;1月上旬至2月下旬开的花为三花。头花由于开花早,很快发育成幼果,幼果容易遭受冻害,但所结果实大、品质好。二花所结幼果受冻机会较头花少,且果实发育期稍短,与头花所结果实大小、品质无明显差异。三花所结幼果受冻机会最少,但果实发育期短,果实小,品质差。

2.保花保果措施:

施好越冬肥:在冬季,重施一次越冬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地温,保护枇杷根系少受低温影响,增强植株及花穗、幼果的抗寒能力。每株树施腐熟的人畜禽粪10~15公斤、尿素100克、磷肥500克、钾肥200克,沿树冠滴水线挖深、宽均为15~20厘米的环状沟,施肥并覆土。

喷施叶面肥:在枇杷花蕾期和幼果期,用0.3%磷酸二氢钾加0.3%尿素喷施树冠,花蕾期和幼果期各喷施2次,每次隔7~10天,均匀喷湿所有枝叶。

防治病虫害:枇杷花果受毒蛾、木虱、若甲螨、叶斑病、炭疽病、灰霉病等病虫危害,会造成大量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及品质,必须在开花前和坐果后各喷施一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5%敌百虫乳油1000~1200倍液进行防治。

培土护根:有条件的枇杷园,可在冬季用塘泥等铺施在树盘上,每株树铺50~150公斤,厚8~10厘米,然后用麦(稻)壳、秸秆或杂草将树盘覆盖,铺草厚3~5厘米,可有效防止杂草生长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强根系的吸收功能。

树干涂白:用生石灰、石硫合剂、食盐、动物油和水,按照300︰100︰2︰2︰1000的比例制成涂白剂,对枇杷树的主干全面涂白,一是可以防止病虫寄生和危害枝干;二是可以增强树体的抗寒防冻能力。

三、枇杷疏花疏果技术

1.合理确定留果量:枇杷结果树留果量的确定,要根据树龄、树势和该品种平均单果重等因素确定。一个果穗上留果的多少,可根据结果枝和结果母枝上叶片的多少、长势强弱而定。叶片多,长势强的枝多留,弱枝少留或不留。如果按结果枝和结果母枝二者合计的叶片数来确定留果量,一般叶片超过10片的每穗可留3~5个果,7~10片的每穗可留1~2个果,少于5片的及时疏除果穗。如果按果实大小来确定留果量,一般大果品种每穗留1~2个果,中果品种每穗留3~4个果,小果品种每穗留5~6个果。

2.适时疏花和疏果:

及时疏穗:枇杷结果树的结果枝与营养枝的比例以3︰2最适宜。如果营养枝不足,就要疏除部分结果枝的花穗,使结果枝转换成营养枝。过多、过弱和质量差的花穗要首先疏除。适量疏除树冠外围的花穗,宜多留树冠内膛的花穗。疏穗时间宜早不宜迟,以甘肃省西充县为例,在10月至11月进行最好。

合理疏蕾:枇杷树疏穗后还必须及时疏除多余的、发育不良的小花蕾。疏蕾一般是在支轴刚分离时进行。方法分为重疏、中疏、轻疏3种。一是重疏。将花穗的绝大多数支轴剪去,只留下部一个比较健壮的支轴,既省工,也便于后续套袋。二是中疏。剪去花穗的大多数支轴,留下部2~4个健壮的支轴,或剪去花穗的上部及下部的支轴,只留中部的支轴,将留下的几个支轴先端切短,以便套袋。三是轻疏。剪去花穗主轴上部1/2或1/3,再将支轴先端切短,此方法适合有冻害的地区采用。

精细疏果:疏果工作一定要仔细认真,严格按照合理留果量来确定每株树的挂果数量。疏果时期,宜在能分辨出果实发育的好坏时进行,时间宜早不宜迟,主要疏除发育不良的幼果、畸形果、病虫果、伤果、受冻害果等。选留在大小、形状、色泽、位置等相似的果粒。

果实套袋:套袋工作可与疏果同时进行。套果袋可用报纸或牛皮纸制作,袋的大小根据单果或果穗大小确定。单果袋为10厘米×14厘米,果穗袋为17厘米×20厘米。套袋次序宜从树顶开始,自上到下,由内到外。不同成熟期的果实在套袋上要做好明显标志,以便成熟后分期、分批采收。

(四川省西充县农牧业局 袁维虎 邮编:637200)

小麦冬季管理技术 篇12

一、查苗补种

一要搞好苗情调查, 掌握苗情动态, 特别是对整地质量差和播种基础不好的的麦田, 要及早开展查苗工作, 摸清出苗情况, 因苗进行管理。 二要抓好补种, 对于缺苗断垄15 厘米以上的垄段及时用同一品种进行补种。 三要对已经开始分蘖仍有缺苗的麦田, 就地进行疏苗移栽。凡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差、有疙瘩苗的麦田, 都要尽早疏苗移栽, 移栽时麦苗要带土并压实根部, 保证成活。

二、适时中耕

冬前应对麦田普遍进行一次中耕, 以破除板结, 增温保墒, 消灭田间杂草, 促进根、蘖发育。 特别是对浇蒙头水的麦田, 要及早进行划锄。 高产麦田在越冬前, 若亩茎数超过计划穗数的1.5 倍时, 要适时进行一次深中耕, 以防后期群体过大。

三、肥水管理

对没有施用底肥或底肥不足、群体小、麦苗生长瘦弱的麦田, 应在冬前分蘖盛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千克, 施肥后浇水。 对旱地麦田, 要用秸秆或粪土覆盖, 以保墒增温。 对底肥充足、群体适宜、生长正常的麦田冬前不需追肥。

四、进行冬灌

冬灌既可稳定地温, 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又可减少病菌虫卵。同时, 也可预防春季干旱, 为春季麦田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凡是土壤翘空不实、缺墒的麦田, 必须进行冬灌。

五、控旺促弱

受“温室效应”的持续影响, 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总体仍偏高, 但冬季部分地区将会发生较为频繁的强降温天气。 因此, 要控旺促弱防冻, 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一要促弱苗早生快发, 加快苗情升级转化, 多培育壮苗, 实现安全越冬。 二要及早控制麦苗旺长。 对播种早、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及时采取镇压、深中耕或化控等措施, 抑制麦苗生长, 控旺转壮。对播量大的假旺苗麦田要控制肥水, 剔除弱苗, 疏密留壮。三要在强降温天气来临之前, 对麦田适当灌水防冻。 四要及早制定防止麦田冻害的预案, 做到心中有数, 科学应对。

六、防止牲畜啃青

上一篇:管理动向下一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