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2024-09-28

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化学实验, 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高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一、设计有效实验, 使化学实验具有发现知识、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培养品德等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 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化学知识, 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课程的三维目标上看, 化学实验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实现程度的多少, 就体现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高低。而判断实验教学有效的程度,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后, 了解学生在上述诸多方面获得的发展程度来衡量。

二、有效实验的设计

1. 改进演示实验。

一些学生不容易做成功的、有一定危险的、污染相对较大不宜大面积进行的实验, 教师在设计时, 就要从演示的时间、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是否能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观察清楚、是否存在污染等方面来设计,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不受到任何伤害。因此, 教师在设计和实验演示时, 就要想到在教室的什么地方, 怎样操作实验才能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实物投影仪将实验的整个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 这样就能将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

2. 引导分析、探究实验。

在教师与学生边研讨边实验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要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钻研教材。在设计思考问题之前, 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设计问题循序渐进, 保证在实施过程中, 使学生全员参与思考探究。在学生具体操作时,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操作问题并予以规范;在观察实验现象时, 引导学生观察对象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协调小组成员在实验时的分工协作, 提高实验效率。

3. 设计探究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发现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 如观察法、调查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并将最后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行, 先提出问题, 再设想一些符合逻辑的假设, 如何去验证这些假设, 证明结论, 解释现象等, 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些活动,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 分析理论实验与实际实验在操作时出现的偏差。

从失败的实验去发掘一些看起来很容易成功, 但实际操作时, 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的实验。这时就要及时抓捕这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通过再认识、再研究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这些实验包括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钠在空气中燃烧、镁与水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等。

6. 学会对他人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在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过程中, 学生也将体会到自己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到什么注意事项。对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上, 不应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 运用生活中的物质设计实验, 使化学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身边的物质, 身边的现象,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知、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

7. 对实验课后的总结, 包括规范操作、注意事项、分析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 在实验结束后,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和实验数据等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思考如何改进, 才能得到科学的实验结论。

三、有效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明确实验目的。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它的主要目的, 以主要目的为前提, 来进行教学设计, 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 充分利用好实验资源, 发挥实验的最大效益。为了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 要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实验主要目的进行教学。

2. 挖掘本地实验资源。

自然界的物质, 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 化学教师要教学生把身边的物质、相关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 并加以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比如, 新磨的刀更容易生锈;白醋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丰富多彩, 在不经意之中, 把学生培养成经常关注身边事物、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潜移默化地缩短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3. 创设真实实验情景。

通过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分析原因, 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说法, 使学生对这些说法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4. 追求高效实验课堂。

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可为分为观察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 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 其层次也不相同。实验是否有效, 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 而是取决于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否达到?是要突出方法、技能, 还是观察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对于不同类型实验, 教学设计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方能取得最大的实验效益。

总之,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不但要重视实验教学, 还要始终树立“有效实验”的理念。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 时刻树立有效实验理念, 并将此理念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责编金东】

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摘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教学设计高度有效,才能赢得课堂的真正实效,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才能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应该把“立足于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支点”。探究有效教学设计,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终有效促进体育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体育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教学设计的高度有效,才能赢得课堂的真正实效,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才能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阿基米德有句名言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无须考虑的那么复杂, 能否设计出一堂有效的好课,重要因素是教师设计之初有没有确定好自己的教学“支点”。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应该把“立足于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支点”。如何从教学设计入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真正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呢?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精彩的导入设计,吸引学生的眼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是的,好的导入,就像戏剧中的“序幕”,能立刻抓住观众的心,让人禁不住想深究一番;好的导入,也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总能给人带来一些令人回味的东西,引人深思,给人遐想。设计一个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上三年级体育课《障碍跑》的时候,手指向放置在场地上的障碍器材,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红军,再走一回长征路。”三年级的很多学生对“红军、长征”这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没有亲切感,对场地上的障碍器材也没有想象的欲望。这样为导入而导入,导入在这里只是个虚设的过场。如果教师能先铺设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并伴以一段有风声、雨声、枪声及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音乐,将分别障碍物布置在画上雪山、草地等图案的区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些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产生亲切感和探究欲望。这样的导入,有血有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精彩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让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中来,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一年级体育课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小朋友,机械式的传授知识根本不可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一年级的体育课时,应多用情景式教学,用故事、场景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一年级障碍跑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设计成小动物游森林的故事情景。障碍物被设计成了小溪、小山洞等,学生分成小猴队、小象队等。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开心,学得用心。而在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时,情景式教学起的作用已经不大了,他们更希望的是表现自己,在上五年级体育课时,尽量加入一些展示、竞赛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成就感。如50米加速跑这个教学内容,不光可进行比谁起跑快、比谁跑得动作正确,还能进行比谁起跑得快。通过多种比赛、展示来给予学生满足感、成就感,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设计课堂常规教学内容,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之所以需要常规,是因为有三四十个甚至更多的人在操场上一起学习,一节课只有40分钟,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再好教学设计,再吸引人的教学内容,再效的教学方法,没有课堂常规作为保障,一切都是无效的、空谈的。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宽松的、无序的课堂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体育课堂不是让孩子们在操场上无序、混乱的自由驰骋。

学生们一到体育课就特别的放松,因为不用象上数学、语文课那样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但是放松不等于懒散、无纪律。每堂课都需要在有序的纪律下进行。课堂常规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合理安排学生的站、坐、行、排队、分组、有序地进行练习这些方面教学内容。

可以把体育课堂常规的训练内容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的、有秩序地完成相关动作。如:听音乐进操场、整队,听音乐踏步,听音乐慢跑、做操等,用音乐提示学生注意力集中。

如何有效设计教学 篇3

教案中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变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三项内容: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中提到“知识和能力”是指学习活的知识,生成获取知识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学科能力,还包括检索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而“过程与方法”这项教学目标则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从中学到东西,得到培养。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学习是快乐的事。第二是有成功的体验,我能行,我能学会,我明白了,我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这样的。第三,学了有用。不是只学到应付考试的一些东西。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效学习方式的设计。具体地说,有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七件事。从理论上说,学习方式有个体、群体两类。个体的学习方式首先是亲身经历的体验,在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中学习。有了体验,出现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探究。教学中,很多原来由教师口传心授的事情,现在都设计成由学生自己探究。个体学习的第三种方式是接受,但不能事事让学生探究。前人的智慧、成果、科学技术,有文字记载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人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接受,首先是阅读好书,吸纳营养,其中有效的检索是极其重要的。在书海当中,各种好资料、烂资料、垃圾资料都有。要能从中迅速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这是接受学习的核心能力。所以教师设计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选择体验、探究、接受;群体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具体的方式就是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做一个实验,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可以全方位展示,直到学生看清楚为止。讲课也一样,时刻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同水平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情况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这一点。“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听;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说。”这是教学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也包括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创造性。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执行大纲、教材和教法,而是要创造性地工作,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创造,这是教师尊重自己的表现。

教学设计以人为本的基础是了解学生。这项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日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日新学生的了解,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调查必须不断进行。

设计有效提问 构建有效课堂 篇4

一、正确理解有效课堂的含义

在新课标下, 有效课堂的含义是什么?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追求的“有效”就不是真正的有效。不要再认为教师讲的知识越多, 学生练的题目越多就越有效。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 关键看学生, 如果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活动, 并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实在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就认为这节课有效。具体就高中物理课而言, 如果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物理知识, 并在活动中体会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探索未知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这样的物理课才有效。

如何构建有效的物理课堂?笔者认为依据教学内容, 设计有效提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实现有效教学。

二、构建有效课堂的措施

提问是课堂的灵魂, 提问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课堂提问不是随便问问, 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一听就懂,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 学生无处下手, 最后由教师解答, 自然也失去了提问的价值。提问的方法不科学会使学生的思维混乱, 迷失方向。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 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问导学, 形成学习主线

我们知道, 清晰的教学流程能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主线, 而清晰的教学流程正是通过问题设计呈现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问题的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顺序, 问题设计影响学生思维活动。下面以高中物理“平抛运动”为例加以说明。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 学生已学习曲线运动的基本性质。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就是会利用直角坐标分解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 在对“平抛运动”进行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面对全体同学拉平起点。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进行教学提问。

问题1:什么是平抛运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可近似看做平抛运动?

问题2: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x轴方向上的分速度如何变化?y轴方向上的分速度如何变化?

问题3:如何求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问题4: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x轴方向上的分位移如何变化?y轴方向上的分位移如何变化?

问题5:如何求平抛运动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依照这样的提问, 不仅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 而且还可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上问题, 有的学生自学就可以解决, 有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 有的通过教师提示, 班级讨论可以解决。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 可视学生情况灵活处理, 但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学”。

2.以问导疑, 激发思维火花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抛运动的速度和位移方向规律, 学生通过一次学习很难真正掌握。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不习惯用角度去表示矢量的方向,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们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在平抛运动中我们如何表示速度和位移的方向?

问题2:同一时刻, 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是否相同? 这两个方向存在何种联系?

以上问题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 学生通过归纳前面的知识可回答第一个问题, 但对第二个问题会存在疑问: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难道不同吗?如何比较同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呢?这种疑问会驱动学生开动脑筋寻找答案。通过回答这样的问题,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问导察, 提高实验观察能力

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 运动, 按理论分析可以把它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进一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 教材安排“做一做”的演示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如何判断两球是否同时落地?

问题2:如果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 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3: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和打击力度, 两个小球还能同时落地吗?

改变高度和打击力度相当于改变平抛运动的什么物理量?

问题4: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由什么决定?

囿于视线的限制, 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真正看到小球落地, 但小球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到, 前提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再做实验,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他们想知道:两个小球是不是同时落地?由实验现象到实验结论是要经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的, 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高度决定运动时间”的结论就会由自由落体运动迁移到平抛运动, 从而实现物理方法的迁移。由此可见, 通过合理设问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4.以问导练,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为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深化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 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 不同时刻的速度方向是否相同?

问题2: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 速度方向越接近哪个方向?

完成下列表格的运算, 并回答以上问题。

有效学习设计教学 篇5

摘要: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逐渐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英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而达到英语的良好效果。关键词:学习兴趣 求知欲 课堂气氛 游戏

所谓兴趣,就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纵观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传记就不难发现,进化论创使人达尔文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物理学巨人牛顿整天心里只装着他的实验室;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爱做实验,虽然屡次受挫却矢志不移;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曾经被一只只小小的罗盘迷住……总之,兴趣就是这些科学巨人得以在人类科学文明史上树立起一座座不朽丰碑的重要动力之一。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培养自己对其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教学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因害怕,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表现出喜悦和求知的欲望,加强对知识的探索力量,激起克服困难的意愿。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应该不断控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第一、把握小学生的特点是培养和激发兴趣的基本前提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和生理处于发展的过程,准确和适度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前提。我认为小学生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好奇心,尤其是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好奇心更大。因而在每一节课的开始不要把讲的内容平铺起码叙的讲出来,故意设点伏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上课兴趣。结束时再埋下伏笔,为下节课准备。

2、好动:好动是小学生的本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自摸一摸,亲自试一试。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多设几个场景,让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3、好问:对不明白的东西,大多数小学生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我注意在教学中自己问同学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问老师几个为什么,要求学生之间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

4、好说: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好地表现为敢说,较少学生有怕错的心理障碍,我得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加强课堂中的口语练习,多用英语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成为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场所。这样的氛围也感染了有心理障碍的同学,促使他们也敢于发言,教师对这样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5、好唱:多数小学生好唱爱跳,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多引入教唱英语歌曲的内容,往往是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短句,念几遍都记不住,而唱几遍就会长久不忘。这样,不公使用权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兴趣。

6、好玩: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许多知识都是在玩中掌握和巩固的。在教学中,把游戏带进课堂,如变样读单词为同学之间猜单词的游戏,使学生倍感兴趣,使之在玩中强化了语言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好胜: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欲望很强,好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能处在领先的地位。在教学中,正确引导,把竞赛式的教学方式引到课堂中,进行分组或者单个的竞赛,看谁的英语念得准,谁的发音最好听,谁的对话编的好,在相互竞争中,学生格外注意对手们的表现,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正是在这种竞争中,同学之间加强了交流,口语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二、师生情感的沟通是培养和激发兴趣味的重要条件

情感是人们的心理机制的中心,是一种很强的内动和,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们感到老师不仅是长辈和师长,也是知音和朋友;不仅有师长的尊严,也有朋友间的亲近。要通过各种方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自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其实,要讲究教学方法,俗语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教师要经常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充分新生学生的人格,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同信任产生的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透过教与学的交融贯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应。

在我所教的班里有一个孩子是多动症儿童,听同学说,他上别的课经常下座位、说话、撕书、传纸条、上厕所等等。可以说上课时嘴没有一刻是合拢的,时常发出怪声,所以同学们都讨厌他。在一次英语课上,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孩子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我看,嘴也在动,模仿我的发音。我想,不管是怎样的孩子都渴望知识与温暖。在我教完单词请同学起来朗读时,我发现他举手了,我抓住机会,让他回答。起初他不会,我又教了他一遍,他终于读对了这个单词。全班齐声对他说:Good Good Very good!他甜甜地笑了,也许这是他第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之后,他经常来问我问题,我也很有耐心地向他讲解。在各课上,老师都反应他有了很大的进步,英语课则成了他最喜欢的课了。第三、培养兴趣的具体措施:

1.要创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教师只有将师爱融于教学中,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克服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活动,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各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公正,平等,和蔼,信任地对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只要有所进步,教师就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倾向。用“Great!/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You are clever!/Clever Boy!/” “Don not be nervous./I a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这些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语言,以及翘手指,拍手,摸头和拍肩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成功的肯定,从而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再获成功的强烈欲望。

2.要创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英语课不能单调的读和背,而是通过很多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如传话(Gossip)又称“葡萄藤”。学生分成四排,老师给每排的第一位学生耳语同一个单词或句子,其余的学生将这个单词或者句子传下去,不能让第三个人听到,否则犯规。传得又快又准确的队获胜。这个游戏可以考察学生的听力,反应能力,口语的准确性。为了做好这个游戏,学生势必会更努力的学习英语。通过这个游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促使他们更认真的学习英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

就拿我开课的那次来说,我所教的是3A Thank you.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实物教学。在课前准备了:蛋糕、鸡蛋、牛奶等。更加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闻其味、辨其形、观其色来判别某一事物。在游戏。再去教授新的内容。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确定学生对新授词有一定掌握,然后我请了任意4个学生(各组排头)进行传话游戏,学生们一个传一个,十分认真,取得的效果也很不错,这节公开课有了学生很好的配合,学校对此评价也不错。3.要创设多样化课堂。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满足学生发挥创造,享受愉快报的心理需要。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会本领,所以,在教学将语言材料设计成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是必要的。让学生在学中动,动中学,充满乐趣的学习语言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eye, ear, nose, face等身体部位时,可用快速发口令:“Touch your-----”这种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学生也不觉得记单词枯燥了,而且学得快,记得牢。一堂课刚开始,我们可以先做一热身运动,把学生带入英语的氛围里,如唱一首英语歌,说一段韵文,表演一个短剧,讲一个英语故事,或由一位学生来讲一段话等等。然后可以做一些游戏来复习一下已学的内容,这样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调动了课堂气氛。在学习新内容时,刚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或幻灯片,老师的活泼有趣的肢体语言,幽默夸张的语言语调来展现,使学生哈哈大笑,并很乐意来模仿。模仿活动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模仿FISH摆尾,模仿驾驶CAR,模仿ROOSTER鸣叫时,学生不仅有趣,形式多样的,全员参与,主题突出的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活化教材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大脑及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使他们在喜爱的学习活动里感受到探索的乐趣,满足其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需要。

4.寓表演于课堂。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英语课中表演往往是学生最爱。表演需要孩子耳,口,脚参与,表演时又有小伙伴的合作而减少孤立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性属上的弱点,发挥良好水平,穿插跳,唱,说等多样形式,非常符合獐受玩爱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性恪内向,自卑的学生来说,童话所营造出来的轻松恰愉快的气氛会在不同程度上舒缓他们的紧张感,使他们觉得“只是玩玩”,而且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对角色进行选择。当然,表演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表演,导演才能。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缺乏角色表演基础,他们只能先从模仿开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表演示范。、5.将竞争带入课堂。

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设计有竞争性强的游戏或者活动。例如在学习新的课文和单词时,可以进行男女同学或者小组比赛。在模仿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时,要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佳模仿者和最佳模仿搭档。教师应该随时记下比赛结果,对学生的成绩和获奖次数进行评比,设最佳奖,如对获奖达六次的学生可免去口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练习口语,争做“最佳模仿者”。在这种竞争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毋庸置疑,成就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教学氛围,不断为学生创造获取成功心理体验的机会,满足他们获取了成功的心理需要。

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在我所教的班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简单地分为四组进行比赛,学生的课堂气氛立即高涨了起来,人人争当第一,举手的学生争先恐后,就怕自己的组的成绩落后于其他组。班里有个学生,以前她总是不出声,甚至很多人都以为她是个哑巴,可在这小小的竞争中,为了组的荣誉。她每个问题都回答地非常好,虽然声音很低,但我们鼓励她,她有了信心,得到了我们的关怀。让她明白,英语只要你肯开口说,不要怕说错,是没有人学不好的道理。

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 篇6

一、课堂有效练习要有层次性

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生“吃饱”,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中,我就精心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个练习: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马上请学生运用公式,听老师口说图形长和宽的条件,口算其他图形面积,过渡自然。并且在计算过程中巧妙安排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第二个练习:运用本节课得到的公式,返回来帮助小兔解决开课时遇到的“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和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哪块土地的面积大”的数学问题。老师并没有直接告知边的长度,而是让学生体会到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或者边长。

第三个练习:求书签的面积。先估一估,“并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说到先估计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再用公式“长×宽”来求面积。老师这时就会有疑问:“你们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面积先要知道它的长和宽或者边长。再实际测量长和宽,求得准确面积,强化公式的运用,并通过计算和估算的比较,对一个物体的面积大小有个直观认识。

第四个练习:把这块地的长增加8米,宽增加5米,求新面积的大小,是在前面形成结论的基础上拓展,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全面性。

通过以上四个由浅入深的练习,使学生: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3,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锻炼自己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保质保量,高效率的完成。

二、课堂有效练习要注重开放性

课堂有效练习除了要有基础练习,还必须要有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容易让学生有强烈的挑战欲望、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束缚。

在这节课中设计的第四个练习,就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把这块地的长增加8米,宽增加5米,求新面积的大小。通过前三个练习,学生已经明确了求长方形面积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一部分学生看到这道题,首先分析找到变化后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求面积。另一部分学生用8×5算出所谓的“增加的面积”,加上原来的面积。就是新面积。而两种算法,求出的新面积差别很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两种算法的讨论,通过课件图式的方法,使算错的学生明白:8×5算出的并不是“增加的面积”,而只是增加面积其中的一部分。完成这道题的最佳解题策略就是找到变化后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求面积。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辨析、讨论,使方法错误的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思路,获得了新知识、新方法,学有所获。

三、课堂有效练习具有生活实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四、课堂有效练习时间的保证

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一节课上要保证10-15分钟的课堂练习时间。课堂练习量少,对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练习,不能深入,课堂效率自然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要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7

初中数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围绕这一问题几年来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魅力,更有效益。

一、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设计有效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设计情境的方法很多,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不错。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1:在教《余角和补角》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有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既感觉到这一问题很熟悉,觉得自己能解决,同时又碰到了困难,陷入了沉思。当他们思考后提出可以把AO延长,先测量旁边那个角,再用去减刚才量出的角度时,再自然地引入补角的定义,很顺畅,学生也兴趣浓厚。

2. 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案例2: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猜谜语:

(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能很好地概括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3. 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但是,动手操作所花时间往往比较多,情境设计得好,固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若为了情境而情境,则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情境不如不要。下面我举一个失败的例子。

案例3:我在杭师大组织的浙派名师新课程展示活动中听了《圆台的侧面积》这一课后颇有感触:上课铃响后,老师布置同学们用手上的纸自制一个圆台型的茶杯,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完全做好,老师显得很着急,但也只能等,最后将近二十分钟才有部分同学完成,时间显然不够了,拖堂二十多分钟才下课。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该老师的初衷固然是好的,能让同学们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之中让同学们明白圆台的底面周长就是扇形的弧长。但就这堂课的效益而言,我觉得是低下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完全失败的。倘若这一制作过程放在课前预习完成,课堂效果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是好方法,但要用得恰当。

总之,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在迫切愿望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展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设计更有效的开放题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开放题教学的特点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纲要》和《标准》都为开放题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设计得好的开放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案例1:七年级的学生初学完《整式的加减》后,往往对多项式的次数、系数、项及项的次数及系数混淆不清,老师经常在复习时要反复强调,但还是会有许多错误,后来我干脆布置同学自己写几个二次三项式,要求含有两个字母。这一改变,学生不再觉得枯燥,自己动手写之前,他就必须弄清楚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写出符合要求的代数式,答案又是开放的,当然也有写错的,我就把它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帮助纠正。这样,他们不但印象深刻了,错误也明显减少,目的达到了。

案例2:学完二次函数时,如果详细地去复述基本知识,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不喜欢听,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推出了一种高效环保型洗涤用品,年初上市后,公司经历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过程。下面的二次函数图像(部分)刻画了该公司年初以来累积利润s(万元)与销售时间t(月)之间的关系(即前t个月的利润总和s与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由于题目的开放,答案的不唯一,刚开始都能说出一二,但越到后面越有挑战性,通过启发,学生就能从图中捕捉到大量的信息,在解释为什么的过程之中,他们就很自然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使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案例3: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点可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E,使CE=CA,连接BC并延长到D,使BC=CD,求证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

这是课本上的一个问题,将它做一些改变,就成为一道很好的开放题。如图,要测AB两点的距离,用你所学的几何知识如何测量,写出一种测量方法。

实践证明:开放题要求教师注意讲究“放”的策略,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全面、正确的结论,又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放”的力度。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真正做到适时而“放”,提高“放”的整体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使教师实施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的重心中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做到减负增效。

三、设计变式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问题变式”,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组合起来,从最简单的命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层层推进,不断揭示问题的本质,从不断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性;通过构建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特征,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变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1(以下是我在教《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的片段教学设计)

例: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 AD坡度按i1=1∶1.5, BC坡度按i2=1∶2,坝顶宽CD=4,坝高4m,根据现有题干你能设计出哪些可求的问题?

运用拓展(变式一):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现要把大坝加宽2m,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二):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将大坝向上加高1m,求加高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三):

如图,将大坝加宽2m, AD坡度变为i1=1∶2,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坡度问题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对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往往是听得懂,但自己独立面对时又困难重重。我把原例题改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起点低,兴趣就浓,他们设置的问题很多,包括求α的度数,求AD、BC、AB和梯形ABCD的面积,这就达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通过变式教学,学生把堤坝问题搞得清清楚楚,很好地深化了难点,也使得这一节课更有实效。

案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 AB, AD上各有一点P、Q,△APQ的周长为6,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边AB, AD上各有一点P、Q, PQ=DQ+PB,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请用(1)或(2)中的结论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教师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多变题,在课堂中利用变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甚至让学生自己变题,学生会沉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挖掘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变的广度和深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四、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将难点分成若干个容易一点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并且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难点分层得到消化,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发展。

如: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 0),连接OA,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注意:本题中的结果均保留根号)。

分析: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第3小题,更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对此,我做了以下铺垫:

铺垫1:如图,有一条小河边有A、B两个村庄,

(1)在河岸边找一点P到A、B两村的距离相等;

(2)在河岸边找一点Q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短。

铺垫2:如图,A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是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O的半径为1,求AP+BP的最小值。

分析:通过铺垫1唤醒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回忆,铺垫2则是这一知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的运用,如果没有这两题题作阶梯,而是直接解题,学生就会感到迷惘。有些课题需要的旧知识较多,要查漏补缺,为讲新课扫清障碍。有合适的阶梯,学生对解决原问题不再棘手。

后续研究方向:

1. 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2. 设计变式问题的策略研究。

3. 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公平性研究。

4. 设计有效数学作业的方法研究。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我们能否进行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方能更轻松地驾驭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证明: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早日摆脱走形式的误区,多在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上下工夫钻研,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成,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 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 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 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问而提问, 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合作而合作, 更多的只是形式主义,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几年来围绕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实践研究, 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 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课堂变得更具魅力, 更有效益。

关键词:初中教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3]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1—7册)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9.7, (第1版) .

[4]刘萍.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放题教学[J].广东教育, 1999, (6) .

[5]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6]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设计有效的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8

一、突出针对性,提高提问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时着重从问题是否能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服务;能否为推进学生学习进程服务;能否为理解重点、难点服务;能否为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看每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从哪个角度提出更适合于学生?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述是难点。备课时,我将目标进行分解: (1) 先从整体观察,提问“小东家厨房墙面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从横、竖、斜说出了图形排列的特点。 (2) 接着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看的,哪个图形能平移几格?”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不同、方向的不同、图形排列的不同,从部分到整体地观察,多角度思考图形排列的规律。在问题的设计上抓住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做到关键处突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和整理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到规律。

二、面向全体学生,扩大答问层面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来。因此,问题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发言,将难题留给好的学生,将容易答的题留给中等偏下的学生,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质数的整除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有关概念,然后利用学生的“学号”这一教学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承担角色积极思考问题,作出判断和行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 学号是奇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2)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3) 哪些同学的学号是质数?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有哪些? (4) 同桌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你们俩的学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复习巩固互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下课时,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先起来,接着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最后剩下“1”?我接着提问:为什么“1”没有起来呢?因为“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从而巩固加深了“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概念。围绕“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易混淆的特点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积极参与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对诸多概念的复习、区别和记忆。

三、评价尊重差异,保护学生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回答后立即评判,有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趋同,从而失去个性化的思考。听到学生的错误回答马上说:“他讲得不对,谁来帮助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因此,课堂提问后,教师对于稍难的题应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这时要走近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从而既做到了广开言路,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中,还应把学生暂时性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一道简单应用题教学中:“今年小明8岁,爸爸32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爸爸比小明大几岁?

生2:小明比爸爸小几岁?

生3: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生4:到哪一年,小明的岁数是爸爸的一半?

生5:再过几年,小明的年龄与爸爸一样大?

面对生5错误的问题,我未做正面表态,而是进一步引导:你认为这个问题恰当吗?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取得一致看法:不管再过多少年,爸爸的年龄总比小明大。问题可以改为: (1) 再过几年,小明的岁数和爸爸今年的岁数一样大? (2) 多少年前,爸爸的岁数和小明现在一样大?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不是以“课后再说”搪塞,也不要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积极引领,让学生通过交流,切实领悟,从而对学过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刻而明确的认识。

四、体验成功乐趣,促使问题延伸

如何有效设计课堂提问 篇9

在课堂提问时, 问题不能过于直白浅显, 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 无滋无味, 没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问题过难, 容易导致思维卡壳,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把握好问题的梯度, 问题的设置由小到大, 由简到繁, 由已知到未知,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把思维进一步引向纵深,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力求精当。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不是问题越多越好, 而是要问到即止。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善于抓住教材的个性特点去作文章, 力求问题精练扼要, 言简意明, 而且要问得恰当, 少做作, 勿买弄, 切忌满堂发问。这样, 学生才会抓住课堂问题的要害, 进行有效击破,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体悟。

三、启迪思维。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燃点。“是不是”、“对不对”等较低层次的问题, 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什么原因”、“有什么区别”、“在文本中有何含义”等较高层次的问题, 常常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使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领悟。

四、讲求实效。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问题要对文本有针对性、目的性, 更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到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五、把握时机。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教师要注意察颜观色, 审视度势, 因人而异, 把握好“火候”, 把问题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及时解惑。如对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性格内向的学生, 教师应多鼓励, 并注意创设情境和条件, 为他们的成功适当铺垫, 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信心和勇气, 大胆发言。

有效设计促成高效课堂 篇10

一、钻研文本是“有效设计”的基本点

许多优秀的教师的经验证明, 凡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得益于教学思路的清晰, 问题设计的精妙, 课堂教学密度的合理。为什么优秀教师的课能上得如此得心应手?关键在于他们在课前会认真地钻研教材, 倾听文本, 因而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过程, 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相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是“首席读者”。教师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 获得自身的体验, 课堂上才会与学生有共同的认知基础, 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同的话语前提。我们知道, 课堂教学的进程总是随着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的持续展开而不断深入的, 教学的效果主要从“对话”的质量上反映的, 即取决于对话是否有效而不断地得以由浅入深地延续。而保证对话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引领、点拨, 指导必须得法到位。而要达到这点, 全在于教师对课文的内容有自我的理解,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难有充分的预见并有周密的对策。

基于此, 我是这样引领学生解读、学习《背影》一课:

【文本解读】

《背影》是记实散文, 在学习《背影》时, 我就抓住文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本应常见不新的父亲的背影为何却是最难忘的?由最易于感知的父亲买橘时的背影, 分析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到从父亲背影出现的特定的背景分析父爱的伟大等, 引领学生层层解读, 把握全文内容。

引领学生通过背影感悟“情”, 教师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比较阅读删减的字词作用。 (PPT投影: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部分, 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环节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PPT投影, 学生再读文本细细品位, 寻找信息, 讨论交流。)

环节三:为什么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泪很快地流下来?” (PPT投影, 再次引导学生读文本, 挖掘信息, 品味并讨论。)

环节四:讨论“我”是不是当时就感受到了这种关怀呢?从一开始就理解了父爱?文中找关于“我”心理描写的语句加以分析, 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 (PPT投影, 学生交流。)

通过综合这些信息, 学生会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引出两条线索, 一是叙事线索, 父亲的背影;另一是情感线索, “我”对父爱的认识。教师的文本钻研从根本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 教师深入钻研文本, 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 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二、了解学生是“有效设计”的立足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工作一般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个相连的环节上。传统教学把“了解学生”当成抽象概念, 没有实际的教学价值, 教师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是单纯的接收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教学不能把显示当成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使用, 必须充分考虑一个一个具体学生的差异性, 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 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 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内容, 知道怎样教这些内容, 还需要知道如何调整内容和教学常规, 使它们适应学习者的差异。因此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个体差异”是“了解”的主要内涵。从有效教学角度说, 了解学生的共同特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同特征, 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即“共同特征”。这有利于班级授课的整体设计。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

基于上述的认识, 我在《端午日》作出了这样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实践:

【文本解读】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开篇先从总体上着笔, 介绍茶峒城人过端午节的喜庆气氛和古朴的习俗:妇女小孩都穿新衣, 额角上都用雄黄蘸了酒画个王字, 家家户户都要吃鱼吃肉。然后, 作者用一特写镜头, 聚焦茶峒人端午日龙舟赛的盛况。作者按赛前、赛中、赛后三个方面大肆渲染龙舟赛的热烈场面。从赛前的准备、赛船的形式、赛手的配备、带头人的装束、参赛队伍的阵容等方面形、声、色渲染, 把一场空前壮观的龙舟赛描写得活灵活现, 让人如临其景, 如闻其声, 如历其情。同时, 作者还在正面描写中配以侧面烘托和联想, 写两岸上的人的呐喊助威和好事军人放鞭炮祝贺胜利的情景, 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七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 阅读本文了解大意不存在障碍。但对于本文的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学以致用, 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同时现代的学生崇尚洋节, 对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甚少。

【教学过程】

认真阅读文本, 把文中描写赛龙舟盛况的句子画出来, 然后思考讨论:

讨论一: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的动作?请把这些动词圈点出来, 体会这些词对表现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赛手们怎样一种精神?

讨论二:文中有哪些语句是对观众进行描写的?找出来, 读一读, 体会这些语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三:课文第二小节关于竞捉鸭子的场境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 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 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点。 (PPT投影:小试牛刀。)

布置作业:开展一次仪征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就某一节日通过亲自调查, 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方式, 领略仪征地方的民俗风情。

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方法的基础上, 以本文的学习作为载体, 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并探究,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感悟。现在的学生热衷过洋节, 而对传统节日缺少热情, 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渐深刻, 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 正暴露了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方面上的偏差, 作为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体现人文性而提出的新要求, 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必要举措。因此, 教学设计的后部分将民俗文化尤其是地域民俗文化引进课堂, 引导学生认识、热爱脚下的土地, 感受乡土风情, 提高乡土意识。

如何有效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正文:新課改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改变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新课堂,实践新课程,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教坛大势和课堂常态,由此,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显得突出而重要,如何科学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提问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近,听了18节不同的公开课,观摩课,不少教师做的还不错,但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这一重要的环节存在种种不足,甚至严重的缺陷,其主要表现有:层次太低,随口应答;设计太浅,缺乏主题;囿于教参,不越雷池;答案太死,思维僵化;难易无序,梯度适当;指向不明,模棱两可;不够连贯,缺乏系统;问不到点上,桎梏创造力;问法不新,启而不发;提问思维方式单一,引不起求知欲,调动不起积极性,造不出主动探究的氛围,易者太易,不屑回答,难者太难,无从下口。不能充分显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严谨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课堂的打造。

众所周知,人类的思维最讨厌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司空见惯、稀松平常、不疼不痒、可有可无的问题。最喜欢标新立异、奇思妙想、奥妙无穷、大胆泼辣、尖锐犀利、锋芒毕露、棱角分明、痛贯肺腑、触及灵魂甚至有刁钻古怪引人入胜的问题。所以,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要从激发兴趣出发,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联想性(迁移性)、对比性、刺激性、批判性、挑战性、碰撞性、矛盾性,或利用新旧知识,正误知识的抵捂,制造冲突,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激烈争论,激励学生勇于发现,敢于创新,大胆质疑,正中求反,同种求异,异中求深,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问题,从而提出不同看法,不同见解,不同思路,不同观点,甚至颠覆传统思想,更新世俗观念,打破正统理论。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的好即教的好”,弗莱雷也说:“教学即提出问题的过程”。成功的课往往少不了富有启发性、新奇性、系统性的课堂提问,提问需要技巧,更需要功夫经验,还需要明白方式方法。所以教师要清楚明白熟练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套路,然后去按套路出牌。

首先,会问的基础是问题分类选择,课堂教学问题大致归纳为十三类:事实记忆类、选择判断类、启发思考类、比较发现类、质疑探究类、错误归正类、联想迁移类、阐释论证类、综合感悟类、整合拓展类、主题概括类、小结归纳类。

其次,会问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科学、程序合理、循序渐进、梯度得当。所以课堂提问应该是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由低到高,如登山爬坡,显示出合理适宜的坡度梯度,或如剥茧抽丝,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程序性、条理性,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严谨的逻辑性。

其三,会问的要害是抓住关键,问道点子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十个隔靴搔痒的问题,不如提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处。所以课堂提问要问到思维困惑处,问到探究纵深处,问到思路转折处,问到观念转寰处,问到思想顿悟处,问到事理连接处,问到观点碰撞处,问到感情体验处,问到思维发散处,问到知识连接处,问到课堂拓展处,问到生活联系处,问到情感共鸣处。

其四,会问的技巧在于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问题要害,抓住最能反映课文内容实质的问题,寻找到提问的突破口,抓问题设计的流畅性、连贯性、系统性,问题要统领整个教学活动,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把握其内在联系的逻辑性,遵循可思考,能探究的原则,一定要使学生的语言动起来,要思考怎样设计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去说,可以说得更好。在现有知识认知基础上,为学生架设通向未知的桥梁,直至水落石处,迷雾消尽,拨乱反正,正本清流,心明肚知其然于其不然,不但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穷究出事理的奥妙,明白问题的是非曲直,还要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举一反三、纵横比较、触类旁通、投石问路、见微知著、融汇贯通、化繁为简、旁征博引、事理体悟以及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逻辑知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因为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还有一种情况,必须说清楚,弄明白:事物须辩证地看待。大音稀声,大道至简嘛!小中可以见大,平中可以见奇,推陈可以出新。每节课上不可能处处都是新奇帅十分给力的问题,所以老生长谈的问题谈出新意,司空见惯的问题看出新知,平淡无奇的问题说出买妙处,索然无味的问题析出情趣,平平常常的问题得出至理,关键看教师的水平高低,修养优劣,理念新旧,问法拙巧,道行深浅了。教师应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从不同层次的观察,从不同方位解读,从不同时空比较,从不同身份的体会,打破常规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回顾历史,结合现实,借助个人的丰富阅历,人生体验,才艺情趣,渊博知识,联系学生的切身生活体会和已知经验,提升境界,开阔视野,扩宽思路,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八极,提出新颖性,创新性、前瞻性、批判性、颠覆性、独特性到而又深刻的真知灼见的问题,甚至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奇谈怪论”,也未尝不可。然后引导学生洞穿奥妙,悟出智慧,求得真知,也不失独具慧眼,化腐朽为神奇了。

平淡无奇中能提出磨脑子、费脑筋令人眼睛一亮的问题,反而使学生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全面性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学生多思、善思、敢思、求异、求新、求变的质疑精神得到培养,杜绝风大随风、雨大随雨、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单一的思维定势,避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动脑筋的思维怠惰,或迷信书本,盲从权威,沿袭定论,沦为毫无主见的应声虫。让问题意识在学生心中常驻,让破解问题的方法牢牢掌握在手中,多多益善,养成具有独立思维的意识,思维之树方能开出鲜艳无比的奇葩!

看青年歌手大赛,很受启发,在歌手抽签回答常识性的文化知识问题时,答案并不复杂,而评委余秋雨教授却能应经据典,解读的有趣味,有新意,有深度,有理有据,有滋有味,入耳耐听,入心启智,这是值得我们悉心学习,耐心研究,用心借鉴,潜心修炼的。

以上说了这么多,不能光说不练呀,现录本人讲授《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提问。

1、同学们,我们作文常用到的5种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记叙 说明 议论 描写 抒情

2、请用3种表达方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

第二部分写景

第三部分抒情

3、根据表达方式,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记 事(赏月寻友事)

写 景(寺中夜景)

抒 情(被贬闲情)

4、记事写景为抒情,抒情围绕一个字,这个字是

5、对了,是“闲”,抒发的是“闲情”,请结合写作情景为“闲情”加一个修饰语

心灰意冷的闲情

6、除了“心灰意冷’的闲情一面外,结合苏轼以前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后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面的苏东坡是个什么样子,也是本文所隐含的弦外音。

抒发了心灰意冷的闲情和无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无奈之情。

这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苏东坡苏学士。

六个问题一条龙。从复习5中表达方式入手打开思路,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剥笋,系统连贯,级级跟进,直指要旨,充分显示出课堂提问设计的精妙。

总之,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门艺术,教师须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重难点,依据学段、学情、学科等特点,精心设计,安排有序,提问有范,拿捏有度,引导有方,点拔适时,掌控自如,真正形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新学法,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教师才能变成新教师,学生才能变成新学生,课堂才能变成新课堂。有一条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课改之路,这或许才是破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

凸显教学设计, 追求有效课堂 篇12

一、凸显导入设计, 把握教学契机

新知的引入、教学中重难点的出现, 都是诱发学生兴趣, 激起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契机。如何把握这一重要教学契机, 直接表现在新课导入上, 这是上好一节课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要从实际出发, 选择好导入方法。众所周知, 不同的课有着不同的导入法, 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习自觉性不断提高。在新课导入上, 也各有侧重。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 可多采用悬念和讨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可行性强,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较适合学生的特点。

悬念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外, 还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1) 与新课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想要知道结果, 就必须认真探究新知; (2)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工程问题。先让学生解答一道整数应用题:“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 若单独修, 甲队要20天修完, 乙队要30天修完, 现在两队合修只要几天完成?”当学生算出需要12天后, 再把题中的公路总长改成3000米, 当学生算出还是12天后, 可激疑, 发问两题:为什么一样?是巧合吗?这时再请一位同学任意报一个公路总长的数据, 再算算, 还是一样吗?当学生发现公路长度不管如何变化, 两队合修的天数始终不变, 心中的疑问油然而生, 悬念激发了求知欲, 这时要抓住教学的契机, 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于是课堂环境的良好开端就形成了, 促进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讨论可促进学生思考, 也可以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以及提高说理的表达能力, 高年级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 有了简单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导入新课中有时可采用讨论的形式,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 在探究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时, 就不必每个例题用一种教学模式, 可根据例题的主要内容, 在重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课堂上开门见山地让学生四人围绕问题自学讨论。当学生看到出示的讨论题, 发现有问题可想, 有疑可思, 就会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了, 并迅速调动起脑中已有的信息, 尝试去解决问题。尽管这时他们对解答此类问题的有关信息还是初步的、模糊的, 也许还会在讨论中出现卡壳, 思维断层的现象, 但通过讨论思考能很快地使问题的症结趋于明显, 这时, 教师即可抓住学生渴望知道讨论结果是否正确的心理契机, 转入课堂集中引导探究, 对讨论中关键性的问题加强指导。

二、凸显环节设计, 突出课堂有序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老师的课, 探究新知的时间不长, 但效果很好, 原因是这些老师善于设计教学环节, 突出主要问题。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长久, 把握课堂中最优的时间区域, 输送新的知识信息, 就是实现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在课堂上只要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 应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 就可使学生很快地形成知识迁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教得不累, 学生学得轻松。

例如: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根据教学内容:“一桶汽油重100千克, 3桶汽油重多少千克?桶汽油重多少千克?桶呢?只要在以下三个紧密联系的教学环节上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 就可在课堂中的最佳时间内, 轻松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1. 引导列式。

抓住这三个问题的数量关系都是“每桶油重×桶数=总数量”这一知识间的共点, 即可让学生列出后两个问题的算式:。

2. 理解分数意义, 扣住分数意义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结合图示可让学生理解到:

表示把1桶油100千克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2份, 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简单地说即求100的 (一半) 是多少, 同理可推出的意义。并与100×3表示100的3倍是多少, 进行对比,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很快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它与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质是一样的。

3. 算理推导, 抓住“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的连接点。

只要根据算式的意义, 将原式转化为“分数乘整数”的算式, 计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样, 新课内容在教学程序上做到了一环紧扣一环, 在传输新知信息的节骨眼上做到了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课堂教学得到合理调控, 其效率来源于教师怎样控制知识量, 把新知建立在相关的旧知上, 应用迁移手段, 把新知迅速地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 达到教学目标。

三、凸显难度设计, 连接“最近发展区”

小学生的思维不够自觉, 往往要加以调控才能达到锻炼思维、发展思维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启发, 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最近发展区”活动。使教给学生的东西和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有一定的超前性, 有一定的难度, 让学生在借助老师的帮助下, 去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促使他们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 怎样潜意识地去发展学生思维呢?这就是不要使知识的传授停留在表面上, 而应深化课堂教学, 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例如:在探究平均数问题的教学中, 我曾以下面的一道练习题作为课堂练习:“某机床厂, 第一天装配机床50台, 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5台, 第三、四两天装配的台数是第一天的2倍多3台。平均每天装配多少台?”当学生正确列出求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后, 就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 求平均数即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数量移多补少, 使之相等。以这个平均数为标准, 可知哪些数量达到平均数, 哪些数量高于平均数, 基于这个思想, 同学们能否以题中第一天台数为标准, 采用移多补少法, 求出平均数装配机床的台数呢?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找到了另一种解法, 50+ (5+3) ÷4=52 (台) , 从中学生更加领悟到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 跳出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的固定解题模式,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就要善于把握知识的难度, 使知识的难度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 知识的教学才具有力量。

上一篇:经营管理技术下一篇:安全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