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

2024-06-06

课堂教学有效(共12篇)

课堂教学有效 篇1

一位哲人曾说过,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交换之后每人还只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你我思想的交换绝不只是两种思想。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为老师们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 架设了桥梁。老师们在交换思想的过程中会有更多新的创造。思想的多棱镜经过多次折射后, 会呈现出七彩的光芒。

一、学习交流促进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让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更新观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成了当务之急。为了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我们尽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学习交流、不断提升的教育平台。为此,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学习内化、交流提升活动。

1. 启动课标导航。

每学期开始学校都要组织老师开展“重温课标”系列活动。《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新课标学习心得, 进行新课标知识问答、新课标知识竞赛……每位教师针对自己所带的年级, 做到心中有纲, 有的放矢。

2. 激励自我充电。

学校给每位教师印制一本《教师工作档案》, 随时记录教学中的得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积极订阅专业杂志, 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每月写一篇“课堂精彩回放”, 每月进行一次形式新颖的全校交流活动, 既可以为开展好教研活动, 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二、严明规范提升课堂

俗话说得好, 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 没有完善的备课模式和良好的课堂常规, 教师所作的一切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对语文教师的备课、上课做了以下的规范:

1.“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方案及实施。

新课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那就是按“主题”组织教学内容, 俗称“主题单元式编写法”。针对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方式, 我们的教学视野也应该从一篇课文为单位转向以一个单元为单位, 改变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 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弹性化主题单元备课法”。“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法”很好地培养了教师们的合作能力、科研能力。首先每个班级的教师认认真真备一个主题单元的课, 通过集体讨论, 确定最佳方案, 最后实行组内教师资源共享, 在每一个人负责专门单元的备课工作的同时, 其他教师必须要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简单地勾画在教科书上。这样, 半个学期的课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备好了, 还能充分保证备课的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单人单课孤军奋战的局面,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 教研组内合作, 集体研究, 加以优化整合, 并在课堂实践操作中, 予以完善修改, 反思总结, 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

2.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四有”。

(1) 说, 语文课堂上课前要有三分钟说话训练。 (2) 记, 即语言积累。 (3) 悟, 即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 等等。 (4) 写, 即语言的运用。只是每个年段、每节课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侧重字词教学;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高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应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些年来, 各地常开展各种名师教学观摩会、各级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等一些展示活动, 给普通教师带来了不少学习的机会, 再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理论书籍等可以共享, 大有指导与借鉴意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因此, 我们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分期分批地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 回来后再将学习感受进行交流, 把更多的新信息、新理念带进整个校园, 让受益面更大。有时也“请进来”, 让名师到校内上示范课, 使所有教师都有机会亲自感受真实有效的精彩课堂;让专家到校内做讲座, 这样的讲座往往更具针对性, 更贴近本校的教学实际。当然, 更多的是校本培训。组织“三字” (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比赛、演讲比赛、案例分析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特长展示等活动。对于“教学常规”, 则实行月检查制度, 并及时通报检查情况。鼓励教师多学习、多钻研、多交流, 到每学期末, 还将教师的经典教案、优秀论文集结成册。

以上举措, 使我校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师们不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乐于动笔, 所写的论文也常在省市级刊物发表, 获奖的就更多了。在如此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学得兴味盎然, 语文素养全面提升。我们相信,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 学校教研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 更加绚丽!

课堂教学有效 篇2

:有效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相关理念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概念,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实施有效地研读文本,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选择教辅用具,有效地设计练习六个方面论证了实施有效教学设计,可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设计的构成。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高低,关乎新课程实施的成败。本文之所以不提“备课”而言“教学设计”,是想区别于平时抄抄写写的“备课”,突出教学设计的思维含量、技术含量,个性化和针对性。笔者通过探索、实践认为研究、实施有效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途。

一、有效教学设计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相关理念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概念。

1.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相识。

有效教学的相关理念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走进我们视线的。在学习中我们知道:有效教学是一套完整的策略。受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加上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扎实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更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的概念被提出来。在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教师们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我们苦苦寻觅而不能解决的课堂教学低效、欠效问题似乎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学校业务部门适时地引导教师围绕两个话题展开讨论“我的教学有效吗?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一时间,“有效教学”成了学校最热门的话题。

2.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探索中相知。

经过理论学习、教学反思、讨论、思想碰撞,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课堂教学低效、欠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是教学设计的低效和无效造成的,如果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或技术,相信课堂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这种认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越来越清晰。研究并积极实施有效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好方法,在老师们中达成共识。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构成

有效教学设计包括有效地研读文本,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选择教辅用具,有效地设计练习六个方面。下以本人教学设计《函数的图象》为例说明之。

1.有效地研读文本

之所以不提“教材”而说“文本”,是因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被狭隘地理解为是一本本全国统一发放的教科书。在教学中这些教科书被尊崇于“神圣”的地位,教学中脱离了它被视为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重大错误。“教教科书”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教书”也就成了教师职业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笔者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介质、工具和媒体,从功能上讲更应该称为“学材”。教材和其他一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应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我们要树立“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均可以当作教材”的大教材观。

研读文本,应是开展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和基础工作。它的扎实与否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研读文本包括两个层面:个人研读和集体研读。其中个人研读是集体研读的基础,集体研读又是对个人研读的补充和扩展。

研读文本包括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学要求,研读考试说明,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当前,随着考试方案、招录方案、考试说明的出台,的确掀起了学习研讨的高潮,但是深入不下去,不能把握其思想的问题还是存在。例如新的数学考试说明中ABC的要求等级与原来的要求的阐述有区别,而且原来针对知识点,现在针对的是章节要求。C级要求是否就是出大题的内容与A级要求是否就不出大题这些问题仍在束缚一些老师的手脚。

2.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一切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基于以上原则,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学情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研究学生学情现状包括关注学生当前知识体系建构现状,为学习找准最近发展区和切入点;研究学生学习品质现状,以拟定学习情感基调(鼓励、表扬、提醒;严肃、喜悦、自然平和);研究学习能力现状,以决定教学进度,选择教学角度。

《函数的图象》学情分析设计:

(1)高一(10)班是我校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分析能力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2)班内学生十分喜爱信息技术,许多同学都参加了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对网上学习技术已经掌握,已经对《几何画板》软件作了介绍,学生能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出有关曲线图形,上一课已能作图进行单一的相位变换、周期变换、振幅变换.

(3)学生对五点法及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已经掌握,并已了解相位变换、周期变换、振幅变换及A、、三参数分别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3.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方法、思维、兴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兴趣的激发达到了最高的价值。知识价值、方法价值、被动思维价值是技术性课堂实现的,而主动思维价值、兴趣价值是人文化课堂实现的。

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 篇3

一、 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按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具体的进步和后续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无所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所以说,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是: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有效教学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树立时间与效益观念;3.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果的可测性与及时反馈;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1.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目中有人(学生)——对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身心特点、已有基础等情况要一清二楚,而不是随心所欲地降低或拔高难度、深度与广度。比如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因为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幸福中,没有作者的不幸经历,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其实教学目标就是要搞清楚三件事: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怎样去那里?最后我们是否达到了那里?这三件事中,第一件事就是目标的确定问题,第二件事就是目标的达成途径问题,第三件事是目标的达成问题。备课时要备出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注意三点:第一,明确学生在目标达成途径中能够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活动行为,如“读准、理解、判断、积累、运用”等外显行为;第二,规定达成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如“在分角色朗读中(特定条件)体会用词的变化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学习结果)”;第三,明确不同知识点所达成的不同程度。如“会写、会认”(本课生字),“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效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融入方法与过程意识,教学目标的表述才会更具体,更可测,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教学形式要追求效度,不耍花架子。

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特别是一些观摩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堂上很热闹,学生参与积极,说唱跳演画都有,但是下课了,找一个不错的学生问一问,基本的内容都没有掌握,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过分重视花拳绣腿的形式而没有关注学生真正的学,学生没有沉潜文本,了然与心,这种典型的“伪学习”能算学习吗?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效度,实现的是引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所以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四要”“四不要”:1)、小组合作要讲实效,不要走过场;2).课堂评价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不要绝对化;3).训练目标要集中,重点突出,不要太 宽泛;4)、多媒体课件要依据教学内容而用,不要太多太杂太乱。

3.建立高效运转的课堂信息交流机制

高效运转的课堂信息交流主要来源于教师、学生、文本、信息交流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课堂信息交流的质量。从课堂信息交流本身层面看,课堂交流是由课堂交流信息源、课堂交流信息的发出者、课堂交流信息的接受者、课堂交流信息渠道和方式、课堂交流的目标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建立高效运转的课堂信息交流机制,首先要加强学法研究,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建立师生关系亲和的气场,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让师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让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从而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运转;其次,要加强课堂交流信息源即提问的研究。要坚决克服有意而问造成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要用过度提问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使学生思维疲劳,失去课堂参与热情。在提问中,要注意以下几类问题可以不提:1).多个问题可以归并为一个问题,其余问题可以不提;2).角度多维、指向不明的问题可以不提,3).偏离主题的问题不提;4).外延过大,学生只要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无论怎样回答都是正确的问题可以不提;5).一个问题答案包含于另一个问题之中,这个问题可以不提。其三,要实施课堂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评价反馈,在师生评价反馈中暴露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课堂教学如果能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制定可测的教学目标,追求有效度的教学形式,积极进行课堂信息交流质量的评价反馈,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课堂,这样的课堂也一定会成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

有效课堂教学从有效提问开始 篇4

有效问题是什么样

符合一定教学目的的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避免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不但浪费教学时间,而且挫伤学生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牡丹的拒绝》一课时,用多媒体放映牡丹花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

师:这是什么?

生:花。

师:什么花?

生:牡丹花。

师:花怎么样?

生:好看。

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很明显,这里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可以直接问:这些美丽的牡丹花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前面的提问都是无效的,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除此之外,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漫无目的的提问。如:“小朋友,你们明白了吗?”“大家懂了没有?”“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呀?”

这样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频频出现,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提问要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

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想到问题的重要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更有甚者,出现了所谓的“满堂问”的奇怪现象。教师所问的往往是学生已知的东西,学生即使不懂也无意发问,叫做“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对不对”“是不是”。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空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也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有价值的问题标准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那种“满堂问”只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学生所能理解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必不可少的特征就是学生能够理解。这是类化原则在提问技术上的应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能够在学生的经验中搜索到相关的信息,以利于学生组织自己的经验来回答问题。如在一节历史课上,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美洲的情形如何?”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随便加了一段无伤大雅的题外话, 过了大约两分钟, 教师让学生把刚才所提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课后发现, 学生纸条上的答案五花八门, 我们对学生的答案作了一个归纳:南美洲在哪里?南美洲有什么特色?南美洲的地形是什么?南美洲的气候怎样?南美洲的风土人情如何……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可想而知,基于这些个性化的理解所作出的答案,更是匪夷所思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是一个含糊不清、并不确定、范围太广的问题,容易让人迷惑,以致学生误解。因此,教师要切忌在学生力不能及时跟进问题,提出的问题切忌内涵外延不明确,提出的问题千万别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然就别提课堂教学效果了。

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比较过程中提问。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运用比较的提问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防止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取舍的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时,课文描写了富春江的水急,还有山上的猿鸣。此时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它与之前的一篇课文———《三峡》进行比较,问学生这两处的写景是否一样。学生就会明白:《与朱元思书》中的猿鸣是抒发了一种凄凉的情感,而《三峡》中的写景则是写出了一种欢快的气氛,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它以生命力。

在最佳时机时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的时机。如峻青的散文《海滨仲夏夜》,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讲到“海滨漫步”这一段时,他向学生发问道: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回顾全文内容,思考这个涉及全文中心思想的问题。接着教师因势利导,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原来作者是山东人,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情谊,当作者漫步威海海滨,看到海港美丽多姿、家乡变化翻天覆地的时候,一种强烈的热爱故乡的深情涌现于笔端。一些听课教师认为,选择这样的时机提问,恰到好处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生平,不仅打破常规,而且有助于突破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经解决,提问就成了马后炮。

在内容矛盾处提问。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孔乙己》一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抓住这句对课文起点睛作用的句子,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两词是矛盾的,为什么鲁迅先生却又要把它们放在一句话中并列使用?它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提问一下子挑起了矛盾,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深思和解答。孔乙己是被社会遗忘的人,他的死是无人过问的,因此,鲁迅先生用了“大约的确死了”一句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那么,这样的并列使用是不是矛盾呢?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根据孔乙己当时的遭遇,无疑可以判定他是死了,但是他的死活无人过问,因此又用了“大约”作不肯定的假设。这正是鲁迅用词的精妙、恰当之处。

在关键内容处提问。所谓的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重要疑点、难点等。这些关键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是散文中的“题眼”,或是诗歌中的“诗眼”。教师处理好了这些“眼”后,再分析全文,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尾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使之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使得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让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关键处追踪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答,因为这种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器官产生压抑。有了矛盾才会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指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就要顺着思路逐步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这样的提问逐步深化。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深思。如教《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追踪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了,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提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未变,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因势利导,提出以下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肯定容易掌握。

有效提问应注意的几点

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对问题要学会思考、争议,养成镇定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用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注意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要有弹性。教师提出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且要考虑其正在理解问题、写发言稿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教师延长提出问题后的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发生很多积极的事情,尤其是在教师们的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分钟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增加教师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作答的正确答案会增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时间会减少。

提问要有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一些有效地问题才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使学生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问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提问要有创新性。因为教师无激情或设计平庸,使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提问要倾注教师的期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之踊跃发言。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提问既要注意内容别致,还应注意形式上要不断地创新。

课堂教学有效 篇5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教学设计的高度有效,才能赢得课堂的真正实效,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才能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阿基米德有句名言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无须考虑的那么复杂, 能否设计出一堂有效的好课,重要因素是教师设计之初有没有确定好自己的教学“支点”。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应该把“立足于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支点”。如何从教学设计入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真正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呢?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精彩的导入设计,吸引学生的眼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是的,好的导入,就像戏剧中的“序幕”,能立刻抓住观众的心,让人禁不住想深究一番;好的导入,也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总能给人带来一些令人回味的东西,引人深思,给人遐想。设计一个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上三年级体育课《障碍跑》的时候,手指向放置在场地上的障碍器材,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红军,再走一回长征路。”三年级的很多学生对“红军、长征”这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没有亲切感,对场地上的障碍器材也没有想象的欲望。这样为导入而导入,导入在这里只是个虚设的过场。如果教师能先铺设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并伴以一段有风声、雨声、枪声及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音乐,将分别障碍物布置在画上雪山、草地等图案的区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些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产生亲切感和探究欲望。这样的导入,有血有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精彩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让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中来,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一年级体育课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小朋友,机械式的传授知识根本不可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一年级的体育课时,应多用情景式教学,用故事、场景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一年级障碍跑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设计成小动物游森林的故事情景。障碍物被设计成了小溪、小山洞等,学生分成小猴队、小象队等。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开心,学得用心。而在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时,情景式教学起的作用已经不大了,他们更希望的是表现自己,在上五年级体育课时,尽量加入一些展示、竞赛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成就感。如50米加速跑这个教学内容,不光可进行比谁起跑快、比谁跑得动作正确,还能进行比谁起跑得快。通过多种比赛、展示来给予学生满足感、成就感,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设计课堂常规教学内容,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之所以需要常规,是因为有三四十个甚至更多的人在操场上一起学习,一节课只有40分钟,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再好教学设计,再吸引人的教学内容,再效的教学方法,没有课堂常规作为保障,一切都是无效的、空谈的。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宽松的、无序的课堂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体育课堂不是让孩子们在操场上无序、混乱的自由驰骋。

学生们一到体育课就特别的放松,因为不用象上数学、语文课那样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但是放松不等于懒散、无纪律。每堂课都需要在有序的纪律下进行。课堂常规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合理安排学生的站、坐、行、排队、分组、有序地进行练习这些方面教学内容。

可以把体育课堂常规的训练内容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的、有秩序地完成相关动作。如:听音乐进操场、整队,听音乐踏步,听音乐慢跑、做操等,用音乐提示学生注意力集中。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一个“擂台比赛”环节,上来擂台赛的同学都可获得小奖品,但想拥有示范、表演机会是有条件的,发言踊跃、练习投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遵守课堂纪律或受老师表扬的同学才可以上来展示、表演。孩子们渴望参与活动,所以每个人都会把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自主地遵守课堂常规。

课堂教学有效 篇6

关键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尝试。可往往是我们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经过多年实践,我觉得一堂语文课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落实课堂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活跃在课堂上的常常只是少数的几个好学生,绝大部分同学只能充当听众的角色。主体参与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去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全面参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要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实现全面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参与的切入点。针对我们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分层参与可较好地实现学生全员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做法:(1)目标分层。为了学生能够分层参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2)问题分层。课上讨论的问题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设计问题按水平分成几组,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都有所发展。(3)练习分层。课后的作业也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针对学生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學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我们在作业布置中一般确定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2.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发展的保证。要实现学生主体有效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伴随学生的积极体验,这种积极体验是一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做到以下几点:(1)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由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2)引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课堂教学中始终有意识地培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4)创造性增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化、个性化的问题设计

1.设计的问题类型应该突出主导性和开放性。(1)主问题。有些人认为: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2)开放性问题。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把要教的东西必须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交流呈现多向性。开放性问题没有划一答案,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

2.课堂提问方式要突出趣味性、艺术性、延展性。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速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讲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有效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有效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媒体课件,省优质教学资源光盘等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定位应该是在“辅助”,应先备好课,分析学生的需求,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表现重点、难点,给老师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建议在教学中特别注意:

1.适时适量适当的运用。根据课堂类型、文章内容及课堂需要来选择确定适合的教学媒体,适时呈现有关教学内容,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教学媒体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以拓展课文内容,弥补教师、学生及传统语言教学的不足,延伸学生思维空间。

2.有效的教学资源共享。师师共享:名师课堂实录、优秀的案例、课件、光盘中能够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也可拿来所用。师生共享:多媒体的运用不只局限于课上,利用学生家里有电脑的便利条件,在家长配合下学生可以随时调出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延伸。这样就真正地达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

有效目标+有效策略=有效教学 篇7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

只有目标有效, 才能谈策略的有效。目标无效, 策略越有效, 课堂效果离目标就越远。教学目标是统率, 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 让他们潜心思考、认真研习、学有所获、课有所得, 而不要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无谓的问题上白白消耗, 这就需要教者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统领价值与导航作用。

事实上, 很多时候, 教师们缺乏目标意识和战略意识, 总爱把目光与思维定位在策略与具体的战术上。导入时, 考虑采用一段录像或一个故事吸引学生, 引发兴趣;教学中, 采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 体现新理念;结束时, 请同学表演, 活跃气氛、掀起高潮、留下回味……诸如此类。笔者有时与一些青年教师研讨设计公开课时感受尤深, 教师们大多谈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研讨很不够, 仿佛教参上早已写好, 照着那几项执行就可以, 根本没有研究、确定目标的必要, 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教学方式方法翻新出彩上, 以及怎样把课上得生动、热闹、吸引人上。

策略游离目标、策略与目标分离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 不加选择地运用多媒体。很多语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把课文描述的情境制作成一幅幅画面, 搞得很“唯美”, 以为这样的教学很生动、很有效。可惜的是;他们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想象力。再如, 笔者日前听了两位教师分别上的《三打白骨精》。两节课上, 两位教师都大量引用原著中的文字, 一位教师用所有时间带领学生结合原文分析白骨精分别用的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苦肉计”、“反间计”和“连环计”;另一位教师更是带领学生专读引进的原文资料, 让学生谈白骨精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心目中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样就把课文丢掉了, 目标也丢掉了。“体会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的关系, 感受古典名著非凡的想象力、故事情节的经典及复述课文、内化语言”的教学目标被遗忘与丢弃了。

目标决定一切, 使用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备课设计首要的不是选择策略, 而是研读教材, 思考与确定合宜、有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加涅也说:“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 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 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与选择策略

从教材特点、学生发展与课标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与设定教学目标。在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之后, 还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以为教参上有“教学要求与目标”之类的表述, 教师可以不用考虑教学目标, 照着执行就行了。其实不然, 写在教参上的“目标要求”, 只是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价值的把握。作为一线教师, “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 一是要有一种“审慎、参考”的态度, 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思考。二是必须花一番理解与内化的工夫, 因为即使你完全赞同教参上关于目标要求的表述, 离真正的理解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真正理解与内化, 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贯彻与落实。

《三打白骨精》关于“教学要求 (目标) ”, 教参上的表述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基于教材特点考虑, 我们知道本文, 根据名著《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 所以教参上有了教学要求目标中第3句的表述。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很多, 教材为何选择这一个?这一个故事有何独特价值?

基于学生现有水平考虑, 现在的学生对《西游记》太过了解与熟悉, 电视电影一版再版, 新版旧版反复播放, 再加上“儿童版”、“青少版”、“绘本版”、“课标版”等不同版本的图书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 “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这一目标要求又该如何把握?了解什么?体会什么?

再看课标关于第三学段 (五一六年级) 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9页) 相关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进一步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我们得出一个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体现教材个性特点及课标相应要求的、合宜的、发展性的目标理解:

理解3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三变”与“三打”的关系, 初步领悟这种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感受故事的经典与名著的魅力, 并通过复述课文内化丈本语言、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用角度考虑教学策略的具体选择与确定。既然“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策略选定的指针与标尺。因此, 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才可选用。

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作出一些判断:第一, 用不用多媒体, 无关紧要, 关键要看目标需要不需要。如果是为了创设一个必须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投入其中、更好地学习, 则可选用;如果多媒体取代了学生头脑对语言文字描述画面的美好想象与美妙体验, 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则断然不用。第二, 引用原文或资料, 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而不是远离文本。因此, 教师在辛辛苦苦找来课外资料时, 请先思考一下:用这些资料是为了什么?是突出了课文、丰富了课文、走近了课文, 还是干扰了课文、冲淡了课文、掩盖了课文、游离了课文?

此外, 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还是让学生探究的策略, 也不难选择, 要看谁更易更好实现既定目标。

直面有效教学之——有效课堂提问 篇8

一、当今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 经过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动, 从总体上讲, 教师课堂提问研究已经走在“科学+艺术”的道路上, 提问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技巧问题。找出问题并承认它、正视它, 这是改进工作的第一步。

问题一:单纯看重提问的数量, 提问的质量不高。在教学评估中有一个误区, 就是评判一个教师是不是采用启发式教学, 往往把提问的数量看得过重, 提问重“量”轻“质”。某市一位初中数学教师, 一堂课向学生提了39个问题, 有人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做得好”。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教师所提问题中多数是要求学生回忆知识点的, 并非启迪思维的。

问题二:提出问题后,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一出,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马上起身回答;或者虽然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但时间太短, 似乎浪费一分一秒都有负罪感, 也似乎只有这样, 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有些学生往往连问题是什么都来不及搞清楚, 有些学生虽然听清了问题, 但还没来得及思考, 而当他一坐下却马上就想起答案来了。无论如何, 那些没有回答出教师问题的学生, 往往充满了沮丧的心情, 接下来听课就有可能情绪低落。

问题三:泛泛发问, 针对性、指向性不强。越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越有效果, 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各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各得其所”地释疑解惑, 笼而统之地向全班学生发问, 然后随机地、漫无目的地指名回答或者谁能回答谁回答, 这样是很难起到诊断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作用的。

问题四:嫌“贫”爱“富” (这里的“贫、富”指成绩) , 答问机会分配不公。一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 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 从而造成边缘区域的学生或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游离于课堂。要知道, 学生心里并不是没有想法, 只是嘴上不说而已。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儿童所憎恨的教师, 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与承认的那些老师。”另一情况是, 你非有意, 但提问方式客观上会造成部分学生心不在焉。

问题五: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不置可否, 不作评价。本来在学生答问后, 教师应该适时作出评价, 以便学生强化认识或者纠正错误。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往往或是担心在此环节上占用时间过多会影响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 或是对学生的回答难作评价, 就在学生答问后草草收“兵”, 赶快掐住。于是乎学生回答中哪些方面是对的, 哪些方面思路有了偏差, 如何纠正, 都成了谜, 提问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提问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即有效性) , 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是要吃透课程标准, 做到教材烂熟于心。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地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熟练地把握好教材中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兴趣点、文本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内容的矛盾点、认知的模糊点。这样, 事先设计的问题也好, 课堂中即兴发问也好, 才会有质量, 才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疑难情境, 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过程中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 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应通过求解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甚至能在原来无疑之处产生新的疑问。

第二, 课堂提问应问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 有疑问才会有争论, 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 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 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 使问题得到解决, 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 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 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把疑问讲出来,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 逐步解决。

第三, 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启发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 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 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 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 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 跃跃欲试”之态。这样, 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第四, 问题设置要目的明确、难度适中。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是使课堂提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提问前, 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 反复设计, 加以限定, 不要问得太广太深。如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几种答案———“水”、“春天”等。无论提哪一类问题, 都应当立意鲜明,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切忌提简单的“是非”之类的问题。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设置得太容易, 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 也不能设置太难, 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把问题解决,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 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 因为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就会相信, 只要自己努力, 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 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

第五, 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 因人而异, 正确评价。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应用于课堂提问中, 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 应该面向全体, 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 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 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 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 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 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找出积极因素, 要树立学生的信心, 作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美) Marylou Dant onio//Paul C.Beisenherz|.译者:宋玲.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欧阳芬.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功3.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9

那么, 该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下面, 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 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 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也就到了整个课堂的高潮, 课堂显得活泼起来, 热闹起来。比如, 在教学《比本领》的时候, 我在课的开头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太阳和风比本领, 谁会胜呢?全堂课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提假设, 找答案, 为自己辩论, 再到文中找答案。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 考虑得多么周到, 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 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 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 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 适时调控, 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 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 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 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多次的听课中, 笔者发现, 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主要原因来源于教师目标设定的不明确。如一位教师教学《画风》的第一课时, 教学伊始以谜语导入, 紧接着是自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的句子, 然后是利用大量的教学时间重点感悟划出的文段, 最后是教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文本的感悟, 还想兼顾识字教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一节课下来, 老师教得越来越辛苦, 学生也越学越累, 听者也自觉索然无趣。如上述教学案例, 教师想兼顾的方面实在太多, 而忽视了低年级 (特别是一年级) 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与拓展阅读巩固识字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规律, 从教学效果来看是低效的。毫无疑问, 只有以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 在组织教学之前, 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 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 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 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 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 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 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 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 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 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 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读、写、说、悟, 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教学《金色的鱼钩》, 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批注”, 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 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 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会导致师生消耗大, 学生负担重, 教学效果差, 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教会学生预习,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课堂成功的前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 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 对所要学的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倡圈圈画画,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如用“———”画出关键部分, 用“ooo”画出重点, 用“~~”标出难点, 用“?”标出疑难, 在文中加旁注、批语, 写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同时, 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关键处给学生予点拨,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期间, 还以学生讨论为主, 指导为辅, 应是“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堂质疑。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 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但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 水平高低各不相同, 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对于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来, 师生共同疏理, 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一时难以回答的, 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 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 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 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 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 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和谐关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 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重担。如果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和谐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这个教师, 就会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学生讨厌这个教师, 那么他的课堂又怎么会出现生机呢?所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我就这样导入新课:“这节课请你们考考我, 我当学生, 你们当老师, 你们可以随便出一个数, 我能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或不能被3整除。”这样的话语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 学生也就没有拘束, 随心所欲,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和老师一起探索着“数学王国”的奥秘。因此, 发扬民主的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 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在真实、和谐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 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热情地吸取知识, 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 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 即可点燃, 也可捣毁。”如果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拓展, 思想就会活跃, 记忆也会大大的提高。反之, 学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了, 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小猫和小兔要进行跑步比赛, 他们从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 但是最后两人却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小狗裁判也无法判断谁是冠军, 只好裁定两人并列第一名。但小猫和小兔都不服气, 都认为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 自己才是冠军。这可让小够裁判为难了。同学们, 你能帮帮小狗裁判吗?”“小动物赛跑”的情境富有童趣, 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小兔和小猫吵架的原因也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动手操作,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除了老师的教授, 还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加深体验, 印象深刻。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还能够从中理解和感悟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解决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之间的矛盾, 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课内导学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要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思考, 寻找出不同于书本的别的实验方法, 经过4次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 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飞翔, 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组织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科学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 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牢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农村学生缺乏思维锻炼, 学习基础差,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努力改变原有的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获取知识的局面, 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就充满探究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 我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在“换钱”这一教学环节时, 我从口袋中拿出在银行中换来的各种人民币, 引导学生把各种钱币进行分类, 并开展“换一换”、“模拟开店”等活动, 这样, 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到了知识。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 既让学生巩固了分类知识, 又让他们获取了新的知识。

从课堂追问看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篇11

一、为什么要有课堂追问?

新课程改革否定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方式,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对话教学的作用,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课堂中的师生问与答,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和深刻的认识,让观点在课堂上碰撞;通过师生相互问答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但大量肤浅、随意的提问与毫无深度的回应也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警惕,这种形式的对话不仅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还容易使学生的认识变得粗浅甚至出现偏差。看下面的对话(材料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位名师教〈老王〉》第204页):

师:好了,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

生(齐):《老王》。

师:好,请同学们回答,在这之前已经看过文章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

师:已经看过啦?是什么时候看的呀?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时候看的呀?

生:昨天下午。

师:看了几遍?

生:两遍。

师:谁让你们看的呀?

……

这是一位名师借班上课的开始,虽然有缓解气氛的作用,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能算追问。

追问绝不同于所谓的“满堂问”,它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在于设问的精准。追问常围绕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挖掘问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同样是名师教《老王》一课,特级教师黄玉峰就给我们作了一个追问的范例(材料选自《十位名师教〈老王〉》第23页):

师:作者理解了老王的心事没有?她说她感到“愧怍”,她愧怍什么?请从书中找到根据。

生1:我觉得她没有理解,因为她结尾说到是“愧怍”。

师:她心里很难过,为自己不理解感到“愧怍”,那么她不理解什么呢?

生2:她没有在精神上理解。

师:精神上是哪方面?你具体说说。

生2:应该是真正的人与人心灵上的一些理解。

师:理解他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看到老王,你最后应该怎么做?

生3:多和他沟通,多和他交流,去了解他。

黄老师以追问的形式较好地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黄老师更是以追问形式带领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将理解一步步引向深处,直达文本的核心,避免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引颈”“鼓腮”的看客。

二、课堂追问的实质是什么?

令人担心的是,因为应试的需要、课时的挤压,特别是多年形成的教师“一言堂”惯性,以课堂追问为主的对话教学常常变味了。在《教学原理——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崔允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施良方教授把这种变味的“追问式”称作“质问式”。质问式对话“无论是从师生在问答活动中参与程度、支配权力,还是从问答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教师几乎控制着问答过程和方向,教师通过频繁或连续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或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的轨道行进”。(参考此书第202页)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先天注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完成教师所给目标,完成了此目标,便是完成了当课的教学任务,从有效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也许是有效的教学,但不一定是有效的学习,因为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被剥夺了自我思考的权利。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通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让我们看到追问方式运用的不同效果:

静冈县C中学初三班

一、学习目标:怀着问题意识读故事

二、主要流程:

(1)鲁迅通过这篇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2)如何通过出场人物的言行来表现?

(3)以“希望”和“路”为切入点是否能表现主题?

(4)哪些关键词句能反映主题?

三、活动形式:

(1)组织小组来讨论

(2)协同学习

(3)引出结论

上海近郊H中学初二班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思考“我”回故乡的情感主线是什么?

二、追寻“悲凉”:(1)品读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2)思考这些句子表现了故乡怎样的变化;(3)这种变化是否是闰土变化的根源?

三、提示主题:以标准的格式“通过……刻画了……反映了……揭露了……表达了……”来归纳全文主题。

钟教授认为,日本的课堂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追问,教师引导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思想境界。中国的课堂则以教师为中心,所谓的问题(不一定以追问的形式呈现)只能按照教师预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长久下去将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不妨把追问的权利让给学生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对话方式的实践正方兴未艾,对话理论的研究正日益深刻。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摆脱传统课堂文化的束缚,在对话方式的运用中,创造平等、和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但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还是会感觉到教师对课堂的主宰作用及对学生创造力的约束。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妨把追问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的协商对话中、在师生的激情碰撞中学习语言、培养能力,提高素养。要达到此种目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是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的平台;同时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使他们掌握课堂的发言权,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展示自己,自主探究,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有效的教学与有效的学习便达到了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课堂教学有效 篇12

备课是教学的源头, 是一门科学, 一种技术,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化解新课程实施矛盾的关键。而当前的备课往往出现不充分、不到位、不得法、不深刻等问题, 例如备讲案, 以教代学;形式化, 无效劳动;缺创造, 设计肤浅;图省事, 照抄照搬;求规范, 束缚个性;时间紧, 精力不足……

按照传统的说法, 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统称为备课。教师在备课前要做的工作很多, 如阅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选择和参考有关资料、制定授课计划、了解学生、撰写教学方案等。因此备课应当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而撰写教案是教师日常备课显性化的工作。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上课、改作、解决学生纠纷、与家长沟通、“书写”教案, 例如按固定的格式填写教案本的内容达到上级或学校的检查要求。教师真正用于思考教学的时间又有多少呢?然而这样精工细写的教案往往成为一种摆设, 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参考。这样的备课便是徒劳的、无效的。

有效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 有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 有助于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应以先进正确的教育思想做支撑, 要研读教材, 关注学生的学习背景, 有效组织处理教材, 优化课堂设计, 要注重历练教师基本功, 要注重教学个性化。有效备课最重要的是思考与钻研。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 只要适合自己、学生就行, 能达到高效就行。

有效撰写教案就是有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理论上讲, 有效撰写教案具有训练教师写作能力, 同时具有预测、记录、评价、研究和提供教学评价的原始材料等多方面功能与价值。从实践层面看, 有效撰写教案应着重体现三方面价值:实用价值, 科研价值, 交流价值。

实用价值是指撰写的教案要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要感受到有无教案上课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差别。差别越大, 教案的价值体现越明显。作为数学教师, 要从课堂教学的总体方向把握教案,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记录性, 每一轮教案都是教学实践记录和体现正确教学理念的完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在第一轮课时借用电脑, 避免重复工作, 在二轮备课时突出理念, 调整教案结构, 抓住重点, 把握核心内容,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 撰写出实用又有参考价值的教案。

科研价值是指教案中记录的教学设想、理念、实践变化过程和教学体会等有价值的原始材料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帮助。例如教师应重视对教案中运用到的理论部分的撰写, 注重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度及达成度的记录, 注意记录学生的思维误区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交流价值是指撰写的教案应具备交流和展示个性创造的价值。检查教案不应停留在是否撰写教案、教案结构是否完整、是简案还是详案这一层面上, 应注重教案的实用价值及科研价值, 为教师教案撰写指明修正方向。教师通过教案检查的过程, 发现自己的不足, 对比同行的教案进行科研交流, 提高教学水平。

有效撰写教案应理顺四个关系:继承与创新, 教材与学生, 理论与实践, 超前与滞后。 (1) 继承与创新主要是指教师对课程标准、课本及其配置的教学指导书的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处理好新旧教案的关系, 正确参考他人教案及其他参考资料。教师的教案不应该是教材及教参的翻版, 如选例可以结合地方及学生实际, 设置一些学生熟悉的背景。 (2)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 要处理好教案选择的内容与学生直面的教材内容的关系, 了解学生对教材的预习程度、估计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能力, 与学生交流教学内容选择的意图,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 备课时思考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理论, 从更高层次去理解整个教学过程。 (4) 参考其他材料应滞后, 即在撰写教案时先不参阅任何资料, 根据课题凭感觉写, 再对照教材、参考书、课程标准、他人教案等。把握教案撰写时间与具体授课时间的超前度, 提倡备课时间提前量为一周左右, 有充裕的思考和修改时间。

上一篇:主题布置下一篇:乙酰胆碱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