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之电学课堂(精选7篇)
有效教学之电学课堂 篇1
据调查研究发现, 有效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汗也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对于课堂提问, 在古代就有经典论述,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韩愈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当今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 经过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动, 从总体上讲, 教师课堂提问研究已经走在“科学+艺术”的道路上, 提问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技巧问题。找出问题并承认它、正视它, 这是改进工作的第一步。
问题一:单纯看重提问的数量, 提问的质量不高。在教学评估中有一个误区, 就是评判一个教师是不是采用启发式教学, 往往把提问的数量看得过重, 提问重“量”轻“质”。某市一位初中数学教师, 一堂课向学生提了39个问题, 有人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做得好”。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教师所提问题中多数是要求学生回忆知识点的, 并非启迪思维的。
问题二:提出问题后,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一出,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马上起身回答;或者虽然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但时间太短, 似乎浪费一分一秒都有负罪感, 也似乎只有这样, 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有些学生往往连问题是什么都来不及搞清楚, 有些学生虽然听清了问题, 但还没来得及思考, 而当他一坐下却马上就想起答案来了。无论如何, 那些没有回答出教师问题的学生, 往往充满了沮丧的心情, 接下来听课就有可能情绪低落。
问题三:泛泛发问, 针对性、指向性不强。越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越有效果, 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各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各得其所”地释疑解惑, 笼而统之地向全班学生发问, 然后随机地、漫无目的地指名回答或者谁能回答谁回答, 这样是很难起到诊断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作用的。
问题四:嫌“贫”爱“富” (这里的“贫、富”指成绩) , 答问机会分配不公。一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 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 从而造成边缘区域的学生或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游离于课堂。要知道, 学生心里并不是没有想法, 只是嘴上不说而已。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儿童所憎恨的教师, 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与承认的那些老师。”另一情况是, 你非有意, 但提问方式客观上会造成部分学生心不在焉。
问题五: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不置可否, 不作评价。本来在学生答问后, 教师应该适时作出评价, 以便学生强化认识或者纠正错误。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往往或是担心在此环节上占用时间过多会影响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 或是对学生的回答难作评价, 就在学生答问后草草收“兵”, 赶快掐住。于是乎学生回答中哪些方面是对的, 哪些方面思路有了偏差, 如何纠正, 都成了谜, 提问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提问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即有效性) , 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是要吃透课程标准, 做到教材烂熟于心。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地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熟练地把握好教材中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兴趣点、文本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内容的矛盾点、认知的模糊点。这样, 事先设计的问题也好, 课堂中即兴发问也好, 才会有质量, 才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疑难情境, 把注意力集中在思维过程中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 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应通过求解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甚至能在原来无疑之处产生新的疑问。
第二, 课堂提问应问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 有疑问才会有争论, 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 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 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 使问题得到解决, 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 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 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把疑问讲出来,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 逐步解决。
第三, 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启发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 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 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 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 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 跃跃欲试”之态。这样, 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第四, 问题设置要目的明确、难度适中。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是使课堂提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提问前, 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 反复设计, 加以限定, 不要问得太广太深。如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几种答案———“水”、“春天”等。无论提哪一类问题, 都应当立意鲜明,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切忌提简单的“是非”之类的问题。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设置得太容易, 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 也不能设置太难, 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把问题解决,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 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 因为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就会相信, 只要自己努力, 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 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
第五, 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 因人而异, 正确评价。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应用于课堂提问中, 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 应该面向全体, 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 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 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 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 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 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找出积极因素, 要树立学生的信心, 作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美) Marylou Dant onio//Paul C.Beisenherz|.译者:宋玲.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欧阳芬.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功3.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信息技术课堂之有效教学 篇2
一、用兴趣和知识搭建有效课堂
有句话说得好:“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一种意向和动力,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使其能力得以提高,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 如果只一味地抱有兴趣却什么都不做学生的能力又怎能得到提高?因此, 教师需要用兴趣和知识搭建有效课堂,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掌握基础知识, 从而不断开拓创新。
1. 在兴趣中学习
学生只有在自己想学的情况下, 学习的效果才是最理想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而不是枯燥地、被动地学习。
在《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教学中, 我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 给学生放映一个设置了不同背景的幻灯片, 背景层出不穷, 变化多端, 学生的眼球马上就被漂亮的幻灯片所吸引, 并且表现出极其希望自己也能制作漂亮幻灯片的迫切心情。这一看似简单又平常的导课, 却能够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又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很快地调整到上课的状态, 开始一堂课的学习。
2. 在学习中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也是一样, 唯有实践才能检验学习知识的对与否。因此, 在教学中, 学习和实践应紧密相连,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感悟真理, 在实践中学习、体味快乐。
在这一课中, 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有很多种, 这时出示一开始展示的幻灯片, 分析不同背景的不同设置方法。教学时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教师只点拨一种方法, 其余方法由学生去探索实践, 让学生体味“从实践到真理”这一过程带来的快乐。比如:教师抓住“背景”二字展开, 引导学生寻找“格式”菜单下的“背景”命令, 打开“背景”对话框。教师把“背景”对话框里的玄机设成一个个关卡, 让学生闯关一一击破。学生自是乐在其中, 学得更加带劲!教师应把握好整课堂的节奏, 不能让学生“玩”得忘乎所以, 对于每一关闯关成功者, 教师应进行及时地表扬和鼓励, 并由该位学生讲述自己闯关成功的方法,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二、用实践和创新拓展有效课堂
创新从何而来?创新从实践中来, 没有实践, 就谈不上创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更需要把创新摆在有效教学的首位, 从课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拓展的能力。
1. 在实践中创新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还要善于发现、认识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会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之后, 最迫切的就是想要试试身手, 实践一回。因此实践的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发现、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 在教师传授新知识的同时, 学生的反应力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有时候教师的一个演示或一个要求, 无意中就扼杀了某些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在演示设置幻灯片背景颜色的时候, 选择蓝色作为背景色, 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做的都是对的”“跟着老师走肯定不会错”的假象, 因此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 无意识地也选择了“蓝色”作为幻灯片的背景, 而忽略了自己本身所喜欢的颜色。那么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其实, 教师应该尝试给学生“少一点约束、多一点空间”, 只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在哪里设置背景颜色”即可, 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没有教师的管束学生也能更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通过这一过程也能更好地发现和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解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 一个小小的举动, 一句简单的话语, 无不彰显着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把他们解放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在设置背景颜色的时候能够自主的设置背景色, 表明他们很具有自己的想法。这时, 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你很棒, 只要再大胆一点, 你的幻灯片一定会制作得很棒!”就足以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创意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也不需要给他们太多的束缚, 只需要善意的引导, 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2. 在创新中拓展
在这一课中, 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 熟练地设置幻灯片的创意背景, 由背景创意,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得以升华。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接受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促进应用能力的发展, 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创新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力去迎接今后更为激烈的挑战, 在创新中不断谋得发展。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3
一、课堂求新, 是新课标下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 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因此, 我们所教的每一节课都要有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 不断在学生们面前展现灿烂的知识新天地, 就会受到他们欢迎。
二、口语化教学, 是新课标下开展有效教学的捷径
英语是一种语言, 它最本质的特点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传统的死背单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结果呢?学生中怒发冲冠的有之;昏昏欲睡的有之;教学效果不堪设想。仔细思考, 这都源于教师没有把语言生动化、生活化、情感化, 而是硬塞给学生, 这样根本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我们换个方式, 把一篇课文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点全部溶入学生亲历的生活, 使之口语化, 让学生在课后的嬉笑玩耍中能信手拈来, 脱口而出, 想必这种方式最能让学生尽快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而这种内在的改变也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教师教得舒心, 学生学得热心, 从而使教学活动得到良性循环。
三、任务型教学, 是新课标下开展有效教学的新途径
任务型学习活动是一种以完成任务目标为导向的活动, 学生们在活动中要使用他们掌握的相关英语知识进行真实的交流, 以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目的。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列一个名单、猜一个谜、做一个游戏、进行一次简短采访、交流彼此的观点或经验;甚至可以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语法练习等。如笔者曾尝试过将高二课本中要求学生了解海报的内容和作用这个学习任务重新整和成一场比赛, 具体做法是:首先布置任务, 教师告知学生学校将要举行一次海报设计比赛, 为此, 先要在班级进行一次预赛;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 最后共同评选出优胜组, 代表班级参加决赛。这样通过学生间的积极参与、相互配合, 集思广益, 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相关的知识。
四、文化意识培养, 是新课标下开展有效教学的目标之一
《新课标》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并提出, 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 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中适量地介绍了部分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 各个国家的民俗风情等等, 让同学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到异国风情, 体会语言的真实运用。如:当学到有关西方节日的话题时, 笔者尽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 抽时间为学生举办一些诸如参加英语话剧比赛、集体观看原声名著等类似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
五、合理评价机制, 是新课标下开展有效教学的手段
《新课标》提出, 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且可具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竞赛是英语课堂常见的教学形式, 竞赛的内容有很多, 可以是知识方面的, 也可以是能力方面的, 形式也多种多样:小组对抗赛、个人夺标赛、单词接龙赛……无论哪种形式, 什么内容, 学生都乐于参与。通过竞赛, 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 培养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很容易接受新知识, 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4
一、低效课堂教学的典型特征
纵观所有低效的课堂, 虽然五花八门, 形形色色, 但归结起来,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顾主体, 一讲到底;2.提问随意, 不着边际;3.准备粗浅, 讲不到位;4.语言贫乏, 平铺直叙;5.结构凌乱, 缺乏逻辑;6.重点不“重”, 平均用力;7.只重知识, 忽视能力;8.就题论题, 无视规律;9.形式呆板, 教法单一;10.只重讲授, 忽视管理;11.脱离需要, 滥用媒体。
二、产生低效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
产生低效课堂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认识问题, 即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缺乏准确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 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 学生听;讲不讲是我的问题, 听不听是学生的问题”, 误以为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 讲得越多, 学生掌握得越多, 这一节课的效率就越高, 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容不得学生‘听不懂’”。还有的教师认为, 老师讲得越精彩, 学生必然听得越认真, 效率自然就越高。二是个人业务素质和教学作风问题。老师的高度影响着学生的高度。有些老师备课浅尝辄止, 又没有太多经验, 对要讲的问题本身就不求甚解, 讲起来就只能就题论题、就事论事, 不能也不敢迁移拓展, 满足于把答案对上, 还要求学生理解透彻并达到一定高度, 这怎么可能呢?三是操作能力问题, 包括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能力, 课堂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调动学生热情并驾驭课堂的能力等。
三、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或高效的标准是什么?虽然教育界对“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谈得非常多, 既有理论层面的, 也有实践层面的, 但对“有效”或“高效”的标准尚无共识。我们认为从操作层面讲, 还是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角度观察考量比较好, 即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了, 就是有效的课, 否则, 就是无效或低效的课。考量这一节课有效还是无效, 高效还是低效, 最有发言权的既不是教师本人, 也不是听课的专家评委, 而是学生。
2.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眼里有学生
学生既是我们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 又是我们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中目标的设置、方法的选择、导入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典型题例的选取等, 考虑的基本思路都要围绕着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思维习惯等, 在此基础上选择我们的方法、策略。
(2) 肚里有真知
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首先要有真才实学, 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要有扎实的功底, 务实的精神。任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都是徒劳, 是难以实现有效课堂的构建的。蜻蜓点水式的课堂固然活跃, 但是不能赢得由衷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 只能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真正有效的课堂是扎实的、深厚的、丰富的, 给人一种严谨治学的熏陶。因此, 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 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深钻课标 (大纲) 和教材,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 广泛查阅资料, 扎扎实实备课, 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只有这样,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 才能得心应手。
(3) 手里有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切活动都要追求一个目标———有效。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方式, 做到时间有效———把握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方法有效———围绕“有效”要求, 灵活选取方法, 或自主探究, 或小组合作, 或先练后讲, 或边讲边练等, 从而使课堂产生足够理想的效果。
(4) 心里有目标
教师上课要有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教师必须熟悉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且要紧扣目标组织教学。不能对课标上的目标进行简单平移, 要对目标进行“校化”、“生本化”和“可测量化”的处理, 使教学过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尽力实现目标。
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5
一、有效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解读教材是有效设计的基础, 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首先需要教师理解教材本身。其次需要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充分把握重点和难点, 对所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力求全面, 不要落下知识点。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最后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这样, 教师会教得轻松, 学生会学得愉悦。
二、有效实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这个环节当中,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训练设计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点, 学生负担过重, 教学效率就会低下,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设计的训练较为简单。内容上包括基础训练与相应的变式训练。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 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应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方式上包含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的方法。组织上有合作训练与小组训练的模式。同时, 还必须注意训练的密度与空间。教学设计应注重情境的设计, 为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当然, 在有效教学的环节中, 教师不能忘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要采取及时合理有效的评价。课堂评价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视点上去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反应, 关注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 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通过实践, 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 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所谓“有效”, 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 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 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所谓“适度”, 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 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针对不同的需要, 教师可以进行不同的表扬, 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 表扬学生需要的和在乎的, 这样的表扬式评价才会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第二, 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进行评价。在自评与互评活动的基础上, 教师给予肯定、激励性的评价和对不足的指导意见, 通过评价, 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第三,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 树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 发现自我;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 促进合作, 共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 要帮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 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
三、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 以反思教学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实践证明, 创设充满新奇、富有情趣、极具思考的探索情境, 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产生学习心理倾向, 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 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
高中政治有效教学之课堂提问 篇6
笔者认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政治课堂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会学的问题, 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并取得最佳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外, 课堂提问也非常重要。问题设计的好, 可以引导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学习。但是课改后有些教师的课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课堂看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实际上是低效的。
那么, 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 为有效教学而服务呢?笔者认为, 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要把握好“问时”
在课堂提问中, 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 过早则学生对教材知识缺乏准备, 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 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般来说提问时机有这样几种情况:
首先, 在新课导入时, 适当设置提问,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学习目标明确,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框时, 可以就本框第一个探究题为例, 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当地的酒店和餐饮企业为什么提高价格?”“2.价格提高后, 游客为什么会急剧减少?”前一问是复习影响价格的因素, 后一问就是导入新课。
其次, 在讲授重点知识的时候要设置问题, 以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如在讲到“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这个重点知识时, 我们可以精心选择一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 并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 要围绕解决教学难点设置问题。如在讲到“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这个难点时, 我们要选择一个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材料, 并设置好问题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还有, 学生在课堂上做完巩固练习之后要适当提问。
二、要选择好“问点”
问点的设置, 一方面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 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框里, 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货币能够买到一切商品, 太神奇了”, 我们就可以把问点放在这里。同样在这框中, “货币的神秘之处———货币的基本职能”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这也是我们的问点所在。
三、要掌握好“问法”
首先, 我们要针对课标对教学知识点的不同能级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好提问方式。如果是“了解”等级, 就可以用“是什么”来提问;如果是“理解”等级, 就要用“为什么”来提问;如果是“运用’等级的, 就可以用“请运用……知识, 分析说明……”如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框中, 我就会分别这样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请结合材料说明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
其次, 教师在提问时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积极鼓励。在提问时可以运用“大胆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用语, 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 诸如自卑、害羞、畏难等。
再次, 教师在提问后, 要给予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考虑。而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一提出问题就立即让学生站起来回答或者干脆自问自答, 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另外, 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应该及时正确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 不作评价, 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 或者评价含糊其辞, 叫学生不知所以;或者只说缺点, 不说优点。久而久之, 学生将没有激情, 逐渐失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要确定好“问谁”
问题有难易之分, 学生有好差之别。如果把问题分为难度题、中等题和容易题的话, 那么提问对象最好分别选择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而有的老师在课堂提问时, 不管问题难易与否, 总是叫固定的几个学生来回答, 或者是叫后进生回答很难的问题, 或者是让优等生回答很容易的问题。久而久之, 不怎么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感到被忽视了, 优等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而后进生的自信心会受到一次次的打击。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是无效的, 而且是有害的。
简言之, 好的课堂提问不能随时问、随意问、随便问, 而应该做到在合适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法问合适的对象合适的问题。
摘要: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要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就必须把课堂提问设置好。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
[3]李宏刚.《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
[4]冯秀琪.《关于构建教学模式的几个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7
一、备课动态化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 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 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不断进行交流与分享, 认识与体验不断加深, 从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与目标, 这就需要备课时不断调整与生成。同时, 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就必须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 体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而不要被教材所束缚, 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 不要把备课作为定案, 而要设成预案, 要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 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 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 更富有成效。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导引下, 才能承载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要注意的是, 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本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还要充分考虑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才能让学生学会学, 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灵活化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学会数学知识与技能, 并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 让他们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从而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因此, 教师就要进行课堂改革, 探索师生互动,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 灵活运用, 大胆探索, 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 引入问题1:我们的生活里有丰富多彩的图形, 圆与圆组成的图形更是生活中常见的画面。例如, 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奥运会的会标、“日环食”照片等等, 都反映了圆与圆的画面。请问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类似的例子吗?接着让学生举例, 使他们丰富对客观世界中两个圆之间有多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的感知, 从而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能。
其次,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和指导, 使之合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 创设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问题2: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你模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根据公共点多少的情况画一画。
问题3: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半径分别为6cm和4cm的圆形纸片, 将大纸片 (⊙O1) 固定不变, 小纸片 (⊙O2) 从⊙O1的外部逐渐向⊙O1移动, 观察这个运动过程, 现在你对问题2有没有新的看法?
接着, 再让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述数学知识。
问题4:试讲出两圆共有几种位置关系?从而训练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最后, 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两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通过比较和对照得到综合的规律。这样就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两圆位置关系的印象。
三、教材校本化
教材不是万能的, 教师在教学中, 不要照本宣科, 而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来活用好教材。因此, 教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 要以课标为依据, 凭借新教材的内容, 通过使用各种课程资源, 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从而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1.要对教材取舍重组。
例如:七年级 (上) 第一章中的股票指数走势图对于没有炒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是陌生的, 对学生来说更是“找不到感觉”。因此, 教师可以把它改成气温变化曲线图, 或改成学校历年招生人数的折线图, 等等, 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打破了学科界限, 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面。
2.要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
多媒体和电脑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变幻的画面和图案, 让他们感受数学美的同时, 为其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数学探索活动中去。例如在教生活中的轴对称及其他几何图形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物品展示出来, 从而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要从生活体验教材。
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三视图, 可以把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 使全班学生看到的左视图、右视图的方向一致, 避免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