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

2024-08-09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共12篇)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 篇1

不少小学信息技术课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不停地演示、示范, 学生本来是满腔热情而来, 结果却是在教师不断、不停的演示操作讲解中, 消磨了学习的热情, 学习能力也在教师唯恐不会的指导中日渐萎缩。即使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学生也是在一种毫无新意且又枯燥无味的打字、排版、设计等过程中一点点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其实, 大部分孩子来到微机室, 大多是抱着终于能玩一玩了的心态来到微机室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学生喜欢上微机课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喜欢用电脑玩游戏。因此, 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制止, 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反感, 影响学习效果。既然孩子的目的是玩, 那我们为什么不把“玩”的理念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呢?

因此我提出了游戏化教学的教育理念, 在活动中提倡将练习内容趣味化、儿童化,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玩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与发展。如果我们老师善于精研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策略, 改善教学方法, 那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就能像在玩游戏一样快乐轻松。

一、依托益智游戏, 促进学生技能基础的提升

每位信息技术老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指法, 一定是倍感无奈而又头疼的事情。我们知道, 指法学习是非常枯燥的, 假如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指法要点, 学生不但学得很累, 而且更不愿意练习, 如果强迫其练习更会适得其反。而借助一些妙趣横生的打字软件, 就可以轻松地解决我们的这些困惑。比如:“金山打字通”这款软件, 不仅蕴含了指法指导, 更提供了“警察抓小偷”、“青蛙过河”和“吃苹果”等趣味打字游戏, 学生在体验中就会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再讲解指法, 学生自然学得就很认真。如果老师再定期举行一下诸如“我是打字超人”和“打字挑战擂台赛”等活动, 学生的打字热情一定会在全校园刮起一股狂热的旋风。

二、优化教学策略, 让教学内容游戏化

运用游戏软件促进课堂教学固然是很好的方法, 但如果把教学的内容, 变身为游戏的一部分, 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其实只要善于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 找到教材内容与游戏的契合点, 也可以让教学内容如玩游戏一样轻松。

如:在教学《文件夹的认识与应用》时, 考虑到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觉得很枯燥, 于是就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爱的动画图片, 并分门别类地把它们放到一个文件夹里, 在其中一些图片上还写上了“奖”字。上课之后告诉同学们今天要玩一个游戏, 就是找带有“奖”字的图片, 找到之后要打开它, 并给同学们介绍这个图片上的人物或动物以及它所属于的动画片的一些简单内容, 找到的同学还可以到老师这儿领取奖品。学生们一听乐了, 急忙动手去找, 可发现自己不会找啊。这个时候老师告诉同学们, 老师还准备了“秘籍” (就是操作方法及要领) 在同学们的键盘下, 学生们一个个兴趣十足地自学并找了起来。这节课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孩子们不但玩得开心, 而且锻炼了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是很快便学会了需要掌握的窗口打开和关闭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复杂的问题趣味化

信息技术的学习离不开软件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一些软件时, 可能最初会感到一定的新鲜感,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 知识技能点不断细化, 难度因而在层层加深, 教师如果不注意改进教学方法, 孩子很快就会在单调乏味的练习中觉得软件的学习太难了, 进而就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

例如:“曲线”的使用是画图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怎样让孩子能灵活地掌握曲线的使用技巧, 尤其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在简单讲解了曲线的使用方法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表情大串烧”的小游戏 (如下图) :让学生使用曲线工具, 在“小熊”脸上画上眼睛和嘴巴, 构成各种表情。

再比如讲解“画图”程序中“裁剪、翻转/旋转”命令时, 我设计了一个“七巧板”的小游戏, 让学生去完成一个智慧拼图 (如下图) ,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 悄然地掌握操作的技能。

通过类似这样的设计, 巧妙地通过小游戏让信息技术的培养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动力、学有成效, 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和探究。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利用“游戏性”的教学策略, 把握好游戏的“度”, 有张有弛、松弛结合地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趣味化、游戏化, 将乏味枯燥的“学”变为活泼的“玩”和轻松的“用”, 使学生能乐此不疲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游戏活动中发扬特长, 彰显个性, 从而达到提升信息素养、提升教学效益的目的。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 篇2

祁县王村中学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祁县王村中学 冯金香

面对当前信息化社会,语文教育需要的不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书呆子。需要的是能听说读写、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格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语文教学必须具有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近几年来我特别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课堂效率。

一、优化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作为教师要“三带进课堂”,即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把尊敬的话语送给每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个学生,用真诚去浇灌学生的个性,使个性在课学时 上得以张扬,用受心去呵护学生的天性,使天性在课堂上得以释放,用智慧去开启学生的灵性,使屡性在课堂上得以还原,用热爱和尊敬学生的行为,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做法是: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强调一是要依据课标要求,紧贴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规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方向中。第二、切实抓好“备课、讲课、说课、评课”四环节,对每一环节都有具体要求。第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合作,将集体智慧达到最大化,这是优化过程的主旨。第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应该全面 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话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优化教学方法

(一)、注重四个结合

1、活动课与作文课相结合,走出写作文“怕”的困境。

针对学生发愁作文的普遍现象,我大胆开设了活动课,人所皆知,写作文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具体的材料学生就会胡编乱造,导致作文失真失实。开高活动课,不仅丰富了写人素材,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成语接龙比赛”活泼而激烈。“我当啄木鸟,纠正错别字”比赛新颖别致,学生欢呼雀跃。“我们当小记者”活动有趣而热烈,每搞一次活动,速写作文。实践证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具体生动形象。

2、课文知识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打破阅读量“少”的瓶颈。老舍说过:“只有入口成章,才会出口成章”。初中学生知识面窄,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他经常筛选典型阅读题、好文章,让学生欣赏领悟。教给他们如何整体感知文章。同时要求大量地读一些名著,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阅读写作能力,通过系统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显著提高了。张艺杰是出了名的偏科生,连续两次语文不及格,然而经过训练后,成绩直线上升,中考取得了108分的好成绩。高燕、常桂敏两大文豪,每次考试总会捧回年级第一的桂冠。有时四大阅读题竟一分不丢。

3、激活兴趣与开发思维相结合,改变教语文“死”的陈规。为了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大胆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素质水平测试。我精心筛选有创意的中考佳题。为实基础加一些基础题,如写带龙字的成语,写读书的名言警句。为一单位拟广告词,脑筋急转弯„„学生感到新鲜,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开发了学生思维。

4、课文内容与板书设计相结合,转变学语文“苦”的感受 我的板书标新立异,耐 人寻味。既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历次公开课我的板书设计都会别出心裁,受到领导和同仁的一致好评。例如:《春》、《海燕》、《七颗钻石》、《小石潭记》、《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课文的板书的确让学生收益匪浅。

(二)倡导五种课型

1、朗读达标课。关于语文课的性质,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应该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课。可纵观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对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读”的环节比较薄弱,已远远不能适应语文素质教育的训练。“达标”的要求是发音准确、不漏、不加、不错、不重读、句读分明、声音高低轻重缓急符合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人人过关,朗读达标。这样,出现了早读时间,书声朗朗;有的同学在课外,在家里,也面对墙壁,摇头晃脑,大声朗读,争取早日达标的可喜现象。实践证明,有效的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增强语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激发感情,提高鉴赏水平。

2、背诵竞赛课。我根据初中生上进心强,好胜心迫切,喜欢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经常上背诵竞赛课。课文中有不少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警句、精彩片段,为使学生不至于死记硬背而感到枯燥乏味,我花费不少时间把这些内容以问答题的形式精心设计成抽签题,写在投影片上,每学期集中两节课进行抽签背诵竞赛,人人是参赛者,个个又都是评委。另外,我们还结合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搞限时背诵词语活动,看谁在五分钟背的词语最多、最准确。采用这种竞赛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参与,不甘示弱,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气氛?

3、阅读积累课。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订阅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语文报刊杂志,如《语文报》、《作文周刊》、《青少年日记》、《作文成功之路》、《中学生阅读》等,集中在早读、晚自习时进行阅读,并每周抽出两节课到阅览室上阅览课,要求学生分类整理课外阅读资料,同时可作简要的评注,搜集材料。同时,把自己搜集的精彩语句、片段登在后面“报刊摘抄园地”上,向全班同学推荐,资源共享。为写作积累材料,并在期末组织了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限时作文课。每次作文课,我事先不通知,一上课布置作文,然后限时写作,最长不超过四十分钟。学生写好后举手报名,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名次、姓名、所用时间,共写字数。不少同学二十分钟左右便能完成五六百字的一篇文章。四十分钟,全班基本完成。然后用铅笔自改,同桌互改,全班交流、评议。收回后,教师再检查,写评语、打分。学

生一篇作文经过几道手续,好些同学的文章自改锦上添花,互改如虎添翼。这样,一改昔日“作文课外作篇篇有抄袭”的不良风气,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又把竞争意识引进了课堂,训练了学生快速书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角色转换课。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努力使小课堂既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场所,更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阵地。学生固然是教学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作为教师,理应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充分体现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他们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一些自读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登台讲课。这种方法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如高燕同学在讲《答记者问》一课时,现场组织答记者活动,同学们手拿自制的话筒一问一答,极为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从小羡慕教师这一职业,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的心情多么激动啊!感谢老师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卢宇同学用自己讲课的亲身感受写的《今天我来当老师》作文获得长城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

另外,每天一上语文课,用三二分钟时间,由一名学生发布一则新闻,大到国际国内时事,小则学校班内消息。一名同学讲成语,说出成语典故、含义等。按座位一条龙顺序,全班轮完一次,进行成语接力赛(词头接词尾),并选出成语接力赛领先者和最佳新闻发布者。这样,使同学们养成经常读书看报的习惯,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阅读和说话的能力。在期末全年成语知识大赛中,我班名列前茅。

四、优化评价体制

改变以往唯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既关注终结性评价,又关注过程性评价。为此我在全县率先建立了学生成长袋,强化了过程评价。实践证明:我们 “三表两卡 ”的评价法,能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学生个性,还原学生天性,激活学生灵性。163班王慧妮是小学出了名的捣蛋鬼,初一刚入校第二天就打架,后以闹事,打群架,逃学上网吧,去必沟。自从建立成长袋后,-5-

我抓住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短时间内她变得判若两人了,在最近的队列队形比赛中荣获最侍指挥员奖,我班也以很大的优势荣获冠军。实践证明、用激励和赞赏的方法使学生永远都能看到光明、看到前途。尤其是在学生出现错误、缺点的时候,也能让他看到曙光。赏识教育给我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到一个活动、一节课,小到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彰显着赏识的精神,使众多的学生从赞许的目光和鼓励声中自信地走出阴霾,五、优化育人环境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要想让学生健康发展必须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因此,我的家长会不是告状、批评。而是给家长讲解育人经验,通过学习家长真正懂得了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 篇3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知识为活动对象,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活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师生各自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教师有效的“教”,更应该突出学生有效的“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最优化的方式高效促进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的实现,同时还要使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必须具有如下特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学习过程中可得到启发与激励等。不难看出,有效教学理念与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二、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要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好以下方面:

(1) 强化基础学情分析,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通过开展学情分析,了解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物理素养等,教师可据此设计富有趣味、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2) 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点。结合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状况,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应用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进行,既要重知识,也要重技能;既要重过程,也要重方法、情感等。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境化呈现教学内容,科学处理重难点内容的呈现时机、顺序等,或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等。

(3) 科学化学习方式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点。根据上述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得知,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后者尤为重要。要变革目前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一、他主、被动的方式,设计自主、探究、合作与实践等新型学习方式,围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主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体会、理解知识的形成,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 多元化效果评价设计,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在设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必须摒弃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评价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既要关注结果,又要考察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又要考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三、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

接下来,我们根据前述理论,以《摩擦力》为例,对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设计进行实践研究。

【学情分析】

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对摩擦现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关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等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养成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设计】

摩擦力是在弹力与重力的基础上,学生接触到的又一种常见的力。通过摩擦力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也为后面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共包括三部分: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产生条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与我们。其中摩擦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重点内容。

【教学方法设计】

观察分析法、实验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

【总结与反思】

从学情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摩擦现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利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明确什么是摩擦力,并在共同分析摩擦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摩擦力概念。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前提下,总结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等。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经历、体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最后,在“布置作业”环节,精心选择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意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们按照有效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在开展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并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体会物理问题来源于现实存在,物理规律可用来解决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物理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很有帮助的。

有效教学策略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篇4

一、确立有效教学的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有效教学观念是指教师思考教学有效性问题所获得的理性结论。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反思的总结,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 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 能力的培养, 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 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否则, 就会缺乏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弱化个体能动作用的发挥, 自然也不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 教师乐于“倾听”, 学生敢于“诉说”, 使教师的“独白”变为师生的“对话”, 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 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达到“教学相长, 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 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 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

化学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 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适度掌握,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规律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 更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 目标众多, 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 面面俱到。具体到一个模块、一节课, 可以进行适当增删, 有所侧重。

化学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模块中, 在一个章节中, 乃至在一节课上, 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 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 要着重训练记忆、理解、归纳、应用等哪一项能力, 应达到什么目标等等, 都应尽量细化, 明确到位。同样,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科学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同时, 教学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动机意志等的差异, 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在班级教学中, 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 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 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 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 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 有效的化学教学, 决不能搞“一刀切”, 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基础的工作, 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集中与保持,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延续与转移, 对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唤醒与转化, 对于教师激疑引思、启发智慧、深化规律理解等, 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创设有效的化学情境是组织化学教学的一部分,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是以教师严格来组织的话, 新课程提倡的则是更加讲究教学艺术和人文关怀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化学教学情境的营造是通过创设直观、基本、现实的教学情景来实现的, 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学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许多卓有成效的化学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 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教师通过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

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就要积极构建各种化学情境、化学模型来满足教学的需要:民主情境的建立, 会使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的舒适、轻松和平等;愉快情境的建立, 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悬念情境的建立, 会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有参与学习的渴望;纪律约束情境的创立, 会使在其他情境中注意力下降的学生得以矫正。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

在现实教学中, 课堂提问往往存在诸多无效现象, 要么“满堂问”, 连珠发炮;要么蜻蜒点水, 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要么废话过多, 不切实际;要么过于简单, “大合唱”, 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 启而不发。课堂40分钟是相当宝贵的, 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效。

设计有效问题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 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 设计问题应具有一定的价值:有一定的导向性, 如导向探索感悟, 导向科学素养、导向方法归纳等。这样由问题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五、组织有效的化学学习

组织有效学习, 实质就是尝试在“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在许多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教学现象: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 却不关注学生有没有听和有没有听懂。许多看上去非常简单的化学问题, 学生却往往茫然无知, 不知如何处理。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可以发现, 尽管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和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及认知策略, 对问题的解决非常迅速, 但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时不断分化和新旧知识在建构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的心理过程特点, 从而未能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使学生对于新知识仅停留于陈述性知识阶段, 而未进入程序性知识阶段, 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心里去”, 学生认知结构建构难以完成, 有效学习过程难以实现。

六、在化学教学中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1.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虽然有教学相长之说, 但教学主要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那么学生的主动参与、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就显得异常重要。积极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 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学习环境, 利用学生间的交流, 认真发现、归纳和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 及时给于解决和帮助。

2.突出如何使学生“会学”。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 去同化或吸收外部给予的信息和刺激, 通过重组和顺应, 或者学生改变、同化已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获得认知结构的发展。譬如,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再到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最后到能解决问题, 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学生认同、内化了这一认知模式, 就会运用已认知的规律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会学”。

3.学习形式要多样化, 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相结合。

老师分层教学的一般操作模式为:将班上的学生按“优、良、中、差”大致分成几个层次,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 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服务, “抓两头, 促中间”然后让他们结成了一帮一小组, 尖子生帮助困难生上进。这样, 既能很好挖掘出尖子生的潜能,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展示自己, 又解决了教师的“补差”难题。

七、适时适当地进行有效课程评价

所谓课程评价, 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形成性评价, 这样可以不断收集教学过程中各个局部的优缺点, 为今后的教学进行完善和修订提供依据;在模块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总结性评价, 这样就可以对教学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在这两种评价进行的同时还可以贯穿诊断性评价, 这种评价要安排在教学活动之前, 主要的目的是使教学活动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通过二者的互补可构建较理想的有效课程评价体系。

八、积极寻求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平衡

1.在化学教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之间寻求平衡

在历次的化学教学改革中, 我们曾经疲惫地奔波于科学性与应用性两极之间。其实, 化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化学的应用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和基本运用实践技能和应用过程的积累, 要体会化学知识的科学性就无从说起。初高中的化学知识是基础, 了解基本的化学现象、学会使用基本工具、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第一步, 虽然走出这一步很艰难, 但这是必须的。应用性是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开拓视野, 改变自身, 掌握技能和方法, 使自己能够成为适应社会的基础。但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科学性, 忽视化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机械操练中固然可以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但是失去的可能是学习化学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此刻的化学也成了机械的, 僵硬的了。

2.在规律应用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之间寻求平衡

首先,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理解的差异性。其次,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阅历、学识还很有限的中学学生, 有些学生甚至在上高中前还没有真正的学会如何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身边最基本的问题, 没有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教师教学的科学规律应用价值引导之间, 要寻求一种平衡, 要尊重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进行科学规律应用的引导, 通过平等的合作、交流中, 让学生对照他人的思想,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方式, 让独特体验与应用价值引导在相互作用中协调发展。

总之, 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彰显着教学的无穷魅力, 提升着教师的职业品质, 支撑着学校的发展品味, 伴随着我们美丽的教育人生, 在实践过程中必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将是我们持之以恒的追求!

摘要:通过确立有效的教学观念,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创设有效的化学教学情景, 设计有效的化学教学问题, 使化学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使学生对新知识要真正“学到心里去”, 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实现有效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适时适当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从而达到化学教学的有效平衡。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 篇5

过程及感想

开阳二中教师:杨 青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 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一)研究内容: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四、主要创新点

(一)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出可以采用的一第列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结构 的策略、改进师生 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体系。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从产生以来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大多应用于理科类的教学试验。这是由于理科类的教学试验具有更加明确的知识点,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条理性。小学语文课堂强调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碰撞,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与很多学科内容都有一定的关联性。笔者尝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模式的教学过程具备两个基本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授,然后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或者课后作业来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强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知识传授,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内化,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管理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从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学的基本方式由之前的课堂讲解、作业变成了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再将主要的课堂时间用于知识的讲解和传递,而是与学生一起就教学内容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通过网络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反思,并运用多方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评价。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有效策略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后来进行,课堂上主要是由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保障课堂效果教师必须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来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要能够涵盖新授内容中所有的知识点,做到明白晓畅、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例如笔者就根据苏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做了相应的教学视频,从审美、主旨、内容、视觉、色彩等方面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视频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如果学生学有余力,笔者在课外教学视频后还为学生推荐了一些相关知识的链接供学生选择学习。如果学生观看完之后达到相应的效果还可以反复观看。

笔者积极鼓励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家中观看视频,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自由控制看视频的时间和节奏,可以选择反复观看、倒退观看。笔者组织全班学生建立了一个QQ群,学生观看之后可以在QQ群中探讨视频中的问题,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开展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启发。

2.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指导。笔者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并选定1个组长。课堂中每个小组可以进行自由讨论,由组长负责记录讨论中的问题。笔者将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之后,鼓励学生相互解答各自的问题,对于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进行统一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笔者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诗中“绿”这个字的妙处,或者让学生想能用什么字来代替这个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笔者还准备了很多与炼字有关的小练习,例如“红杏枝头春意( )”“僧( )月下门”等等,让学生填字,感受炼字的妙处。

3.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下,很多小学生不会提问题,或者不能提问题,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只有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逐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问题,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制作多个小型微课,每个微课中包含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选看,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要考虑到师生的接受度。在开展翻转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介绍,并对教师开展相应的短期培训,获得家长的配合,提高“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3).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 篇7

一、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往往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 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 首先将同学们分成两两一组。一个同学在讲台上拿着提示卡片, 卡片内容为:monkey、dog、hamburger、teacher、rice等共20个单词。在有限的时间内, 该同学必须通过肢体语言来阐述以上单词, 另一个同学负责猜。最后将几组参赛选手按成绩排名。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充满兴趣地学习, 而且能够增强对单词的理解程度。教师也可以参与在学生的游戏之中, 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 更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 进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2、提高口语能力, 增强英语的实用性

在我国众多学校中, 大多过分注重英语知识的笔头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互动式教学, 也就是在课堂上, 在英语教师的引导下, 尽可能地使同学们用英语对话, 久而久之, 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实际讲英语的能力。在思考的同时能够熟练地运用一些生活化的口语。而很多学生英文差的原因就是很少公开讲英语, 多讲英语, 那么英语的综合能力就会上升。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已经被十分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众多小学都配备十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 且现在的教师也已经能够十分熟练地使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发音纯正的英文短片, 此外, 教师也可以做一些利于教学的PPT, 多媒体教学具有立体性, 能够从感官上使同学们更形象生动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其理解能力也较差,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新鲜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和促进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媒介, 一旦教师能够熟练应用, 那么就能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十分良好的效果。

2、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能力的锻炼

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年龄较小, 其心理也较为脆弱, 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教师多费心力。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体现出对学生充分的关怀,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能一味过分关注成绩好的同学, 搞差别式教育。

3、教师之间不断沟通和交流, 改进互动式教学中的不足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 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和身边的人多进行沟通和交流, 彼此借鉴经验, 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要想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就必须和其他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互动式教学方法, 应该互相交换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在探讨中将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完善。此外, 教师还应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 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 因此, 要想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方式, 就必须听取和吸收学生的意见。

4、聘请外教, 提高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目前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外教的数量还很少。而中国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英文发音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各个小学应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聘请英语外教。英文外教的发音纯正, 在和学生进行简单沟通的过程中, 学生因为新奇的感觉而被外教所吸引, 这样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欢乐的状态下达到学习的目的。此外, 学校应该提升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主动聘请一些具备高素质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 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名师出高徒, 学校只有保证师资力量的强大, 才能为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 篇8

语言教学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语言讲授的实质是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 并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知识的同化。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中提出了“三分之二律”, 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是用于讲话, 讲话的三分之二是教师在讲, 教师讲话的三分之二是教师在单独讲。所以,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合理, 运用是否恰当, 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2 教学语言首先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教学语言可谓是这门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见解是十分深刻的。他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1]。语言讲授是教师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准确生动、幽默合理的语言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提高其学习的热情。

3 课堂教学必须是对人的教学

除了老师, 学生也是教育活动的一个主体。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学习经验。因此, 作为教师来说, 组织教学语言无论如何不能忽略学生的意识存在。必须严格遵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按照教学规律去实施教学活动。

3.1 语言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的接受

语言讲授的实质是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并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知识的同化[2]。因此, 讲授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 架接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间关系的桥梁, 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等。教师的讲授, 既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现有的认知水平, 去合理安排材料, 组织语言, 提供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 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他们具有学习的意向, 能独立的、批判地审视教材, 探索和理解教材。

3.2 运用语言讲授可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自我建构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 但这些成果不可能像商品一样任意地转移到学习者身上。知识只有通过“转换”, 由学习者运用他们的经验予以解释才能主动建构[3]。因此, 教师必然要从“授予”者变为促进者。教师的讲授表面上好像是在传授知识, 实际上是在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的个人建构、知识的个人间建构和大众知识的建构等。语言讲授无论是促进知识的个人建构, 组织知识的个人间建构, 还是作为大众知识的建构, 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3.3 良好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传统教学舞台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一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能够给学生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课堂中老师的一个鼓励眼神, 一个会心微笑, 一句温暖赞美都能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充满无限的热情和信心。良好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4]。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 激发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另外,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培养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从而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亲密关系。

4 计算机课程教师的语言有效性分析

计算机学科教学语言和其它的一些学科有不同的要求, 首先有其严谨的特色。计算机教师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使课堂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和生动形象。这对于计算机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1 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 无科学性错误

计算机课是一门主要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 计算机中的那些概念、术语、专有名词和操作方法等都是我们必须准确掌握的。尤其是计算机中大量的英文词汇, 如果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也将很难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如果为了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而忽略了计算机术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那么听者有心, 学生把它们做为标准和规范的话, 将会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带来麻烦。

4.2 语言讲解要简明扼要, 条理清楚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操作能力的建构更需要时间的保证, 这就要求教师集中讲解的时间不能太长。教师最好能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指导。但这也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 组织教学语言, 提炼教学内容, 教学中需要做到有所取舍。毕竟我们教授学生的是思路和方法, 而并非简单的步骤。

4.3 计算机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 具有吸引力

课堂教学语言如果一味地追求规范准确和简明扼要而忽视语言的生动形象, 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准确规范和生动形象看起来好像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 但实际上更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5]。我们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以达到持久地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4.4 作品点评应巧妙, 具有激励性

计算机课的操作性很强,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点评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激发学习的兴趣, 更要提升评价的高度, 提炼出课堂中的知识点。计算机课最需要作评价的就是作品展示。作品展示不仅是让学生欣赏优秀成功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优缺点所在。巧妙的点评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 一字一句都将拨动学生的心弦。

4.5 课堂总结要全面深入, 耐人寻味

课堂总结可以概括出整堂课的知识点, 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通过或设置悬念, 或疑难设问等方式来作为延伸课堂教学活动的翅膀, 让计算机课堂变得更有内涵和深度, 让教学耐人寻味, 品质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5 计算机课程教师教学语言应用的合理化建议

教师的教学语言看起来是口才问题, 但实际上却体现出了一个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好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生机盎然, 但其运用能力又与教师的思想修养、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有密切关系。

5.1 联系学生的实际

语言讲授的内容必须有的放矢。教学中可讲的内容很多, 如果什么知识都由老师讲出来势必会浪费不少时间, 学生也会兴趣索然。所以应该联系学生实际, 有所取舍。学生能看懂的东西可简单带过, 复杂繁琐的可以分步骤来简化讲授, 讲课内容必须提高针对性。

5.2 推动学生的参与

课堂教学实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讲的再精彩如果学生无动于衷, 那就难以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中学生的智慧与情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达。教师的语言教学必须触发学生的内在心理, 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语言讲授使知识的转移与学生的行为紧密结合。

5.3 调适自我的心态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的心态与其个人性格及教师角色都有直接的关系。若语言讲授过程中一味强调自身的权威地位和学习者的服从意识, 则教师很难在讲授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经验和创新意识, 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教师要以更开阔、更深远的眼光去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4 增强语言的魅力

课堂讲授的效果常常依赖于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在讲授时可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提高自己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 语言才能真正焕发风采。

总之, 计算机课堂的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我们既要规范准确、简明扼要, 又要生动幽默, 有感染力。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生活中多查找积累有用的素材和经验, 在课堂上加以合理的地运用, 以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风格。

摘要:教师对于教学语言的合理利用, 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提高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于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加强师生之间交流,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教学策略,计算机,课堂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周小山, 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8.

[4]刘万伦, 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1) .

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9

一、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分等级优劣之分, 一视同仁, 学生都是一样聪明的。俗话说得好“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说学生如何如何笨, 而应该找自己的不足。有时教师的几句话, 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关心爱护学生, 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 批评时要讲究方法, 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喜欢他的, 使他从心里就接受这个老师, 愿意学习生物学, 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学生就是内因, 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记得有一年, 我刚接手初一, 对于学生还不太熟悉, 在班里最后面有一个学生不认真听讲, 搞小动作, 我当时未点名批评, 而是讲完一个段落后走到他跟前, 把他叫到教室外面和他说:“董春雷同学, 我听你们老师说你是班里的好学生, 怎么上课不认真听讲啊, 你应该在班里起带头作用呀!”。谈完话之后我就让他回到座位上, 继续上课。自从我们谈完话之后, 这名学生在以后的生物课上一直都非常认真听讲, 上课再也不搞小动作了, 学习成绩也不错。后来, 我才知道是我弄错了, 我把学习好的李东雷当成他了, 其实这名学生成绩很差, 但是就因为我记错了, 说了一句“你是班里学习好的”却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听课状态。在他心里可能在想生物老师说我是一名好学生, 我应该表现好起带头作用, 如果, 当时我不是这样说而是说“听说你在小学就不听讲, 上课经常捣烂, 上初中还这样, 告诉你我的课绝对不允许。”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所以说, 教师的鼓励性话语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非常重要, 它可以点燃学生的希望, 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可这位老师, 才会愿意听他讲课,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认真有效的备课

1、备课要认真。

要求教师教学目标准确、具体,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理解”、“识记”、“了解”的含义。教师要认真研究每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的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等。

2、备课时要对所教学生的情况准确把握。

在我们这个地区所教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 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比较熟悉, 所以教师讲课时知识的详略要适当。有时要选一些学生认识却不太熟悉的事物, 用一些反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上好绪论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 上好绪论课,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绪论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一课, 教师应抓住绪论课这一机遇, 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 使绪论课上的新奇精彩, 有声有色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几年来, 对于绪论我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方法, 进行了如下处理, 不按课本的绪论内容讲, 而是把整个初中的生物学知识归在一起, 准备了十几个和生物知识有关的问题, 向学生提问, 比如说“父亲是A型血, 母亲是O型血, 孩子是什么血型?”问题提出后, 学生开始踊跃回答, 情绪很高, 课堂气氛也活跃, 然后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答案。通过提问, 使学生明白自己有很多知识还不懂得。随后, 我再向学生介绍这些问题将在我们所学的生物学中逐一得到解决;最后, 再介绍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前景, 以及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爱学这门学科。

四、上好实验课

如果只有开始的第一节课生动有趣, 而后面的平淡无味, 很难使学生的兴趣长久, 为了使学生的兴趣持久, 把每节课上活, 就得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验课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上好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讲授新课时, 不论分组还是演示、探究实验能做的我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做,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维持, 课堂的成效也比较明显。

五、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授时, 可利用一对一教学平台的使师生互动交流。对于一些抽象的, 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容易接受。比如我在讲授“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时我利用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变化, 让学生亲眼实见增强了可信度。再有我讲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时, 通过实验学生仅看到质量的改变, 真正细胞内的变化看不清楚, 这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一过程的发生, 学生很清楚地了解细胞失水、吸水的原理, 印象深刻,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六、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

我们初中的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而我们要让学生明白, 我们学习生物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把所学的生物知识、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去。比如说我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 学生明白了蒸腾作用的原理之后, 教师马上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家里栽白菜时选阴天, 菜叶太大还要去掉一些叶子?”、“为什么选择春天栽树?”等问题, 学生马上就能联系想到是蒸腾作用的原理, 选阴天、去掉一些叶、春天栽树都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 减少水分的散失。教师这时提问“那么同学们春天栽花时我们应该注意那些事项呀?”这样学生又能把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去。

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评价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问题, 对的教师要给予表扬;错的, 要及时纠正, 不要批评, 让他再接再厉, 争取下次回答对了。比如我在讲“生物与环境”时, 让学生自学课本的阅读资料, 然后找学生简单概述主要内容后再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时一个学生就提出“为什么工业污染后, 曼彻斯特地区白色的桦尺蛾会减少?”这个问题是由一名学习差的学生提出的, 我马上就给予了表扬,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为什么白色的桦尺蛾会减少呀?”下面同学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吧, 顿时学生就开始激烈讨论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 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特别是那位提出问题, 教师给予表扬的同学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认真, 这节课大家在轻松愉快中的学完了, 课堂效果非常好。

总之, 要想构建一节高效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多的文化知识, 还要求教师能够全面领会新课改的理念, 而且能够把这种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尊重每一位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地乐于学习, 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对构建高效课堂的认识、理解以及应用,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希望各界同仁给予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主编:向志家

[2]、《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主编:周勇杨明全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10

高效教学是与低效教学相对而言的。高效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在遵守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运用一些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规定的教学实践范围内, 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使学生当堂获得更多知识和更大的发展。那么, 高中历史的高效教学就是要求历史老师尽可能地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达到让学生充分领悟和吸收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历史课堂低效的原因

1. 华而不实的导课。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太重, 固守一定模式、套路, 单调死板, 没有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高。在历史课堂上, 学生学习必须借助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初始时可埋下伏笔或者设置历史悬念,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 劳而无功的提问。

通常来说, 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是一部分教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 往往没有考虑周全, 没有精心准备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只是对一些简单地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 有的教师只是针对教材中一些非常表面的问题进行提问, 没有促使学生去进行思考和研究, 此类问题通常没什么难度。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效率也非常低下。

三、有效教学的策略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 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 采用自己的方法来获取知识。”有效教学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在开放教学内容的同时, 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已学过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 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

赵亚夫教授说过,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 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 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 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 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 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 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 那么教学就会肤浅, 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 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 课堂就能深入浅出, 左右逢源。

(3)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 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教学问题, 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改变既定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 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 通过分析, 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2. 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和倾听。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性, 只有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 “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提问方式的选择, 音调的变化及问题情境等。

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 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等自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亮点, 就是教师在有效倾听时发现并运用个人的教学机智实现的。

3. 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 从而促进自身教学, 也是促使教师经验积累和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反思, 可以提升自身的教研水平, 也可以启迪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灵感, 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 构建师生互动机制等。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写总体的成绩与收获, 力求新颖有意义;写局部的做法与经验, 力求独到而实用;写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力求准确而提高;写过程设计的缺陷与教训, 力求深刻而警醒;写学生的创造智慧与评价, 力求激励而发扬。要体现“以小见大”。通过教学反思, 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 教学设计更合理。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从中获得知识、建构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发展,切实实施有效教学。

一、有效组织教学素材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体验数学应用价值的桥梁,是促使学生养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能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认真选择教学素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选择的素材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要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开展,设置的问题要大小有度,引发学生对素材的思考,进而探究。

二、创设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将学生引入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我采用实例设疑导入,提出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堂学习的内容。此问题情境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思维的再延续。

三、重视课堂交流,及时反馈信息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教学,提倡在互动的交流中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能体现数学的内涵,并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经历观察、试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在相互交流中,去认识、理解、获得数学生成的过程和结果,建构他们的数学知识。加强课堂交流,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促进学生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反思已经成为一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法。同样的学生也需要对学习进行反思,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知识,而且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顺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课后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3.引导学生对练习与测试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每个地方都有成长。

4.引导学生对学法和自学方式进行反思,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当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时,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全面反思的能力,真正发挥反思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借助教具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运用多媒体带来的全新感知体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实施有效教学。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12

一、有效备课

1. 明确教学内容的主干知识。

即明确应该着手引导学生们共同研究解决哪些内容。比如通读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后, 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就是中国古代早期也就是奴隶社会的三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而这三项制度又分别要从制度内容和影响、评价两大方面来重点学习。

2. 了解学情, 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备课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 有利于确定适当的授课思路和角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为了方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最好手边备有一套初中历史教材;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了解, 有利于预见学生对某些问题可能出现的观点, 从而准备适当的方法和知识给予学生引导。

3. 了解教材的同时能走出教材, 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改后的教材只是学生手中主要的学习资料, 我们已经不能再“唯教材论”, 而需要在了解教材的同时走出教材, 进行教学设计。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课程标准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材对于内阁和军机处的史实作了较为充分的表述, 但是对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并没有明确表述。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认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弊端, 从而清楚地知道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所在, 为下阶段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作好充分的铺垫。

二、有效上课

1. 教学内容要有效。

历史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 即使是围绕一个历史问题, 也有太多的历史素材可以用。然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 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在教学内容量的把握上要注意适度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量, 同时在难度上也要适当加以控制, 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太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太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式要有效。

如今,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由以前的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向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需求的变化,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符合社会新要求的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往往是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而现如今刚好倒过来, 是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什么, 教师就要教什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展开。教师要一改往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实施探究式的教学,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3. 学生活动要有效。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 虽然如此, 课堂却不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唯一场所, 在外面广阔的世界中, 学生一样能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教师还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学生活动, 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教学, 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扩展知识面。在开展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不需要采用花哨的形式, 而是要以有效为主。例如, 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一些社会调查, 或者搜集一些与经济建设有关的资料, 等等。通过这些方式, 学生不但能够培养实践能力, 而且能够把课本上的理论同现实联系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

三、有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

1. 作业布置要有效。

历史课堂作业的目标是让80%以上的学生会做, 题目的选择突出基础性, 突出核心知识的直接应用, 题目的设计要限制数量、限制难度、控制梯度。在布置作业前, 应该先搜题、做题, 认真考虑哪些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哪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哪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等等, 老师经深思熟虑后, 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应该避免那种随手的抓本资料从多少页到多少页的布置方式。不同的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不同, 对知识的掌握、应用速度也是有差异的, 那么作业也应该是多层次有区分度的。对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能要求“一碗水端平”。不布置机械的、重复的、百人一面的作业, 老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安排作业的时间。

2. 作业批改要有效。

书面作业要全收全批, 要及时认真批改, 评价要及时、准确, 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科学处理作业批改问题, 作业属于基础性的, 同桌或小组互批。作业属于验收性的教师要全批, 作业属于拔高性的、拓展性的、需要学生不断完善的教师可选择性批改。作业的纠错要及时到位。普遍性的错误要在课堂上集体订正、讲评, 个别性的错误要求个别订正, 对订正内容要及时检查批阅, 课外作业学生要在课前及时检查, 定期批阅。

四、有效考试

1. 命题要有效。

试卷要求坚持基础题重点考, 综合题适当考, 原题再考, 错题重考的原则。试卷中基础部分所占比例为70%, 综合部分占30%;原题所占比例为40%, 其中错题要占20%左右。质量标准为:优秀率不低于30%, 及格率不低于75%。

2. 试卷批改要有效。

试卷批改要及时, 考完后两天内必须完成。批改完后的第一节课必须进行讲评, 讲评时不能只对答案, 对学生出错的题目要讲清思路, 讲清学生错误的原因, 讲清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讲评完成后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纠错, 并在教师的监控下对错题进行二次重考, 以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

3. 试卷分析要有效。

认真统计试卷的得与失。一方面统计“二率一分”的情况, 另一方面统计试题的失分情况。对于基础性题目失误率高于30%的要给予高度关注, 失误率在15%—30%之间给予一般关注, 失误率在15%以下的不予关注。对于非基础性题目, 失误率在50%以上的给予高度关注, 失误率在30%—50%之间的给予一般关注, 失误率在30%以下的不予关注。要分析清楚由于学生知识缺陷造成失误的百分率, 学生能力不够造成失误的百分率, 学生发挥不稳造成失误的百分率, 由于教师的原因造成失误的百分率, 并针对原因制订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总之,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之下, 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争取实现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现有效教学,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 2001-5-31.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

上一篇: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下一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