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2024-08-09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精选12篇)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篇1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她集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乐美于一身,学习古诗词对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探究的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纵观时下的古诗词的教学,却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课堂目标随意化,缺乏预见。有很多的教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背诵的目的便万事大吉;二、教学程序模式化,缺乏创意。整个的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导入课文———简介作者———简介背景———听课文录音/教者范读———学生朗读———提问式研习课文———归纳主题———分析手法———总结课文———布置作业。教者如同跑龙套,走过场;三、教学内容知识化,缺乏智慧。由于年代久远,古诗词语言凝练,思维跳跃,学生在理解上有诸多的阻滞与隔膜,所以,教者就将各方面的文言语汇信息以知识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而缺少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技术化,缺乏灵动。有些教者也很注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但弄成了声音、画面、影像的大杂烩,追求的是表面的热闹,而缺乏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结果是教者被投影片左右,学生被声像所迷惑,导致教学效果的弱化和虚无;五、教学评价机械化,缺乏碰撞。由于教者的积淀和学养的缺乏,导致对文本的解读过于肤浅和僵化,教者和学生的对话缺少智慧的碰撞和生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单一,除了习题检测别无评价机制,使整个课堂了无情趣。基于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在教学时,有意识做了一些针对性的尝试:

强化目标意识,从盲目随意中突围比如,在教学《声声慢》时,我是这样导入并确定教学目标的: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才女的代表,不能不说起一个人,那就是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她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词句,品味之间令人回味无穷,(学生齐读后讨论主旨)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讨论明确:这是她早期闺中词作,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讨论明确: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新婚小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相思深情。

教者总结:由此看来早年的李清照的词作大多写的是少女、少妇的闲愁和离愁,那么,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她晚年逃难到江南之后的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声声慢》,看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怀。然后出示本节课目标:

1、通过诵读,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作品的愁情。

拓宽自主空间,从习惯刻意中突围在《声声慢》的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己学着解读课文,并且让每生提一条有质量的问题,上课前将学生的提问的纸条收集起来,然后据此自然生成课堂的流程。比如:我将学生的提问按照由浅入深的思维进程大致排列为:

1、开头使用叠字的效果有什么效果?

2、为什么说是“淡酒”?

3、本诗使用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4、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愁”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事实证明效果显著,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就像捕鱼者不仅享受到味蕾的快感,更能体会到捕鱼过程中身心的双重愉悦。比起教者直接呈现的预设流程多了一份惊喜。

当然,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的外现,古诗词同样不例外,解读一首古诗词,走近作者,离开必要的时代背景及詩人生活经历的介绍,走近的也只能是影,而不是人。那么在何时何处恰当适度地链接相关介绍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果一味倒箱底似的硬生生地让学生去看介绍,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期待、渴望时就急于呈现,那无异于将满桌的大鱼大肉摆在一个没有食欲的客人面前,不仅没有胃口,还会倒胃口。

在《声声慢》的教学时,我直至探究“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愁’应该包含哪些内容?”问题之前,才巧妙地插入了作者的相关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金兵入侵、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这样学生在概括本文的“愁”(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时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重视能力提升,从灌输填鸭中突围《声声慢》这首词,借助意象来抒情是本文的主要艺术手法,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将古诗词中相关经典名句介绍给学生,然后分别总结“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意象的特定内涵。整个过程是教者牵着学生的鼻子逛大街,教者口干舌燥,学生气喘吁吁,费力耗时,效率低下,根本就不要奢望什么审美愉悦了。所以我在教学时,在预习环节中就设计了一条题目———“在本词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要求:(1)分别列举含有此意象特定内涵的诗句(2-3句),然后总结出这个意象的文化内涵(2)结合课文分析这个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然后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前后两排六人为一组,共分为九组,每组把合作成果工整地写下来,写清组别。推荐一位发言人。结果在课后,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罗列名句,推敲意象的特定内涵,积累的内容精彩纷呈。试举一例: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梧桐细雨”来形容内心的愁思呢?学生们发现那是因为梧桐树叶入秋即落,不经风吹,所以极容易勾联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悲,而且梧桐叶面宽阔,与雨的接触面很大,于是每到雨天,特别是到了夜阑人静之时,不眠之人越发增添孤独寂寞之愁,所以梧桐细雨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时常吟咏的对象了。

注重拓展挖掘,从肤浅热闹中突围现代教学中,普遍注重多媒体的运用,但千万注意不能成为多媒体的奴隶。比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我也引用了名家朗读的音像资料,但我是在学生自己朗读之后引入的,要求学生在听完名家朗读之后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并归纳出写愁情的诗词朗读要领:1、语速缓慢,语调略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2、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词语要注意重读和拖音。3、情感哀婉、凄清、悲伤。然后再次朗读,体悟古诗词叠词的艺术效果:

1、形式上:增强语音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2、内容上:强化感情;使事物更生动形象确切。总之,所有的媒体使用都是必须使用且是不可省略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热闹。

善于相机激活,从机械死板中突围在整个自然生成的教学流程中,教者在引导,学生在唱主角;但是如果教者备课不深入,对文本没有通盘考虑,那么整个课堂可能会一盘散沙,对学生的提问就会无法接应,或者接应得比较肤浅,就像一场球赛,对学生抛过来的球,教者却接不住,这场赛事的看点将不复存在!所以教者能否就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巧妙点拨,激发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成为师生碰撞中产生智慧火花的关键,也是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重要尺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千万不可千篇一律地作敷衍式的赞美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被禁锢,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探究“秋雁”这个意象时,同学们都认为大雁是候鸟,可以南来北往,学生都能意识到此时的作者却有家难回,都能意识到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然后我接着点拨,想想大雁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及古人还有哪些相关文化寄寓。进一步挖掘出———因为秋雁通常成群结队,且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习俗,由此丧夫之痛、孀居之悲就显而易见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能够恰到好处地点评和追问,学生的思维才能被引向纵深,也才使学生与教者、学生与文本贴得更近,课堂才更加趋于有效,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才在对话过程中潜滋暗长。

在作业布置的环节,我有意识地布置了一则写作训练题,试图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关节,进一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题目是这样设计的:以“李清照,我你的。”为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提示:可以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文学作品、人格魅力等方面入手,写出你对女词人或同情、或喜爱、或羡慕、或欣赏、或敬仰等等的情感。

事实上,学生呈现的作品异常丰富:“李清照,我羡慕你的爱情”、“李清照,我同情你的遭遇”、“李清照,我仰慕你的才华”、“李清照,我敬佩你的人品”等等不一而足,真是惊喜连连。

当然,突围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培养素养和能力为准绳,满足学生对语文课的心理期待,为学生终身发展作积淀,也只有这样的突围才有价值!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篇2

【摘 要】古典诗词语虽短,但语言精练优美,意境却大,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思考

一、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

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古诗词教学要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首先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其次要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如,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最后要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

三、古诗词教学要朦朦胧胧更是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意思。但是,如果直译的话,译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描述大体的意思。怎么说都可以,倒也并不需要像释字环节般的字字落实。如《宿新市徐公店》中:“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里的“无寻处”,究竟是儿童天真无奈地无处可寻呢?还是余兴未尽的欲寻无处?让学生争论或保留自己的观点都比落实了更好。有时,古诗词字义的浅出,还可让学生领会到意境的深入。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学习,传承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熏陶,这种教育应从小抓起,从我们入学的那一刻抓起。因而,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诗词,应该纳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在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编排。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韵味意境;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71-0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占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份量偏低,且古诗词诵读却被排斥在中考之外。以致古诗词诵读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之一。初中教学涉及的古诗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语言精炼、哲理深刻、启迪思维等特点。学习古诗词诵读,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提高修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古诗词基础。诵读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启迪思维,准确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情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古诗词教学强调诵读,就是要提倡一面读、一面诵,边读边诵。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习一篇古诗词时,如果只是看,即使看几遍也不一定记得住,而如果引入声音教学,让学生边读边诵,反复诵读,很快就把这首古诗词记住了。学生一旦对所学古诗词倒背如流,将蕴含在古诗词中的词语、佳句、韵律等装进了自己的头脑中,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必将大大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诗词诵读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在于它把声、形、意熔为一体,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如何更好的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呢?

一、明确古诗词诵读的教学目标

在制订学期、学年教学目标时,备课组把古诗词诵读列入教学内容,确立每周二首,一学期40首,3年200首的教学目标。采取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布置作业,安排集体讨论等方法,同时,把一学期40首古诗词默写,纳入单元、期初、期中、期末测试试题内容。在集体备课时,针对古诗词诵读教学,注重探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研究重点、难点、疑点;落实课堂诵读与课后学生自读的措施,同时,利用青年教师熟悉计算机的特点,鼓励青年教师制作古诗词诵读课件,把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于课堂诵读教学,追求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参与诵读的兴趣。

二、形成语文古诗词诵读的二步教学法

即:以“读”为本,追求“精”的效果,围绕通读课文、精读积累二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步,通读课文。上课时,教师先把古诗词通读一遍,认真讲解生字、难句,诗词创作背景等知识后,要求学生跟读、齐读。我要求学生诵读时要做到整齐、热烈。从而达到正确通读古诗词,初步掌握古诗词内容的教学目标。第二步,精读积累。所谓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围绕古诗词的句子、内容,带着问题进行深读、细读。同时,启发学生尽情投入,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读出感情、引发感悟。在精读中,要善于抓住古诗词中的精彩词句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达到“滚瓜烂熟”的水平,做到一提到一首古诗词,学生就会琅琅上口,熟练诵读,只有达到了这种倒背如流的地步,才能真正掌握古诗词精湛的内容,精美的写作技巧,从而把古诗词的佳句、语言熟记于心,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诵读,逐渐积累,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为初中学生打下良好的古诗词功底和基础。

三、把“背诵”作为古诗词诵读教学的重点

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除了诵读之外,还要把背诵作为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记忆力强的特点。在学生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必须背诵,不但要背、而且要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读和背同样重要。读就是: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语调、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背就是:学生从“要我背”转向“我要背”,通过引导,使学生自觉背诵、喜欢背诵。由于古诗词背诵一般都是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背诵环境。我在布置诵读作业时,常常诱导学生到学校的池塘、花丛、亭廊边上背诵,可以达到背诵课文和触景生情的双重效果。培养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感觉。一个语文老师,置身于这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学习氛围中,感到万分欣慰,久而久之,营造了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气氛,陶醉了学生的身心,成为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独特一景。

四、开设古代诗词鉴赏课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4

一、走进诗人心灵,了解诗词创作背景

走进诗人心灵,了解诗词创作背景,这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熟悉杜甫生活的历史环境,不知道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疾苦,不了解诗人心怀天下苍生的济世情怀,便很难理解“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凄苦,也无法体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带给诗人痛彻心扉的伤痛。只有了解了杜甫所处的时代及诗人关注民生的情怀,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和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必须将诗词放归“故土”,从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来品味诗歌,方能感受其真正的魅力。

二、注重吟诵,感受意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吟咏是鉴赏诗词美的最根本的方法。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学古诗,如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云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共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从教学的过程看,朗读是对课堂教学的调节。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三、引入音乐,创设古典氛围

语言形式的音乐性是诗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特有的气息,它所具有的音乐气息是其他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恰当氛围,调动情感体验,则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实现个人的沉醉化体验。

四、借助资源,自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看看报纸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东坡、杜牧……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是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广大教师应该提倡。

五、激发兴趣,乐教乐学

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语文课前让学生诵读古诗,并养成习惯。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画出一个小角落作为“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让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根据诗的意境制作课件,让学生从声情并茂的现代信息技术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奥妙无穷。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感染和熏陶。这种人格魅力,会激发并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因而,在工作之余,我搜集了《唐诗三百首》《唐诗宋词》等书籍,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激励学生学习背诵古诗,并且在班级内设立奖项,在学期末让学生比背古诗文。这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5

武汉硚口区井冈山小学 王隽

古诗词是国学经典中的精粹之一,它以短小精悍著称。虽语言精练,却意境深远,饱含深刻的内涵,其语言之音律美,意境之画面美,刻画之形象美,无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古诗词内容,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欣赏意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⑴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进入意境。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

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⑶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

⑷ 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有分寸地把握诗词背景介绍

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

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6

一、诵读为主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效益和质量。这一时期的儿童往往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诵读古诗词经典,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研究证明: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可以同时动用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有同步效用时,学习效率可增加2至5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词,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违背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时,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我们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以背诵、积累为主,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古诗词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能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这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不求甚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诗词思想感情。教师不要过高要求,更不要过深过细地讲析,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得牢固,何乐而不为!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灵活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中自己去欣赏它、学习它。也许有许多诗句他们并不全懂,不必太在意,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那些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的真义。

二、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激发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作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姚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篮球,后来他也发现自己真得非常热爱篮球,如此成就了一代巨星。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长时间持续的注意力,尤其是面对他们不熟悉、不理解的古典诗词,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诗词中闪现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凡此种种皆可成为引趣之点。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情感熏陶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如是说。优秀古诗词,将会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人文精神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李白的《赠汪伦》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使孩子们团结友爱;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体味到母爱的伟大,使他们尊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陆游的《示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使孩子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载体,它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必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高尚其情怀,高雅其趣味,完美其人格。自主感悟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小学生也不例外。教师不要觉得小学生天真幼稚而轻视他们的学习感悟。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小学生也会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悟诗词的内涵,教师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告诉,而且诗词的幽深意蕴和思想魅力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而能概括得了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模式,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同步提高。当我们放飞笼中的小鸟,它会飞得更高更远,也会更自由更快活。当我们放开学生思维,让他们在诗词的反复吟诵中,根据自己的体验,从多种角度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更加喜爱古诗词的。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忘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的认知力和思想水平,让小学生理解和喜欢,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生动有趣。

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抓诗眼,赏名句

一篇文质兼美传诵千古的古典诗词作品,饱含了作者的丰富感情和想象,凝练含蓄的语言一定浓缩了作者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全部精华。所以就诗词语言本身而言,就有发掘不尽的矿藏。诗词的鉴赏首先从“抓诗眼, 赏名句”入手,揭开诗词字面中包涵的艺术神韵。

1.抓诗眼。诗词中的诗眼,主要表现在思想感情上,指那些能明确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精神、内涵的中心词或主旨句。诗词是作者情绪高度浓缩的产物,丰富的感情一定会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鉴赏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这就仿佛找到了打开作者诗词内涵的钥匙。 如:“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 “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秋风萧瑟”中的“萧瑟”等词语就明确的表露出作者的情绪所托,能表现出作品主旨之所在。抓住了这些就自然抓住了作者的思想脉络。

2.赏名句。更多的表现在艺术形式上,那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最精炼最传神最富有生机的绝唱,那是作者语言魅力的最佳张扬,“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它们的细致品味咀嚼才能领悟到古诗词艺术神韵的真谛。

二、依分类,析内涵

古诗词根据题材的不同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因其主题的不同其鉴赏自然有不同的表现,只要有心就有别样的体悟。

1.写景咏物诗:内容上往往以某景象或物象为媒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来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品格等。如:梅之于陆游;菊之于陶渊明; 明月之于李白;山水田园之于谢陶、 王孟。或诗境隽永优美;或风格恬静淡雅;或语言清丽洗练。

2. 送别诗:设酒饯行、折柳相送,既有哀婉的离愁别恨又有温馨的安慰劝勉。送别类诗词更是中国古代诗词一道魅力独特的风景线。感情色彩上有两种表现:深情的依恋与不舍多表现为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如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真诚的劝慰与祝愿多表现为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如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内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边地奇景;生活艰辛;戍边报国的决心;思家的幽怨。如 《凉州词》 《关山月》 《从军行》 等。

三、明技巧,悟情采

鉴赏古诗词,除了要准确的把握古诗词的形象,领会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更主要的是要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要透过作者情感世界的窗口,调动(阅读者) 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借助联想、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诗词中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四大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行文结构,四是抒情方式。

1.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 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方式。 就古代诗歌来说,描写、议论和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只要详加辨析是很容易明白的。

2.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赋比兴、用典、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语序倒置等等。

3.行文结构:结构方式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起承转合、承上启下、过渡、铺垫、伏笔、衔接、照应等。如杜甫的 《春夜喜雨》,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 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8

一、耐心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极具文学素养和内涵的一种体裁,古时候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体现了这一点,都说读史可以明道理,读诗可以增强文化底蕴,这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一种素养的形成需要做足日积跬步的准备,毕竟也有一句话叫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一个人在文学素养上提升自己,就需要教学者在教学时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尤其是在教学小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做好教学准备,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耐心教好每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时,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古诗词学习,例如,反复背诵古诗词,温故知新,每个星期要默写经典诗句来检验古诗词掌握情况。

二、注重古诗词的范读作用

教师范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聆听中把握教师朗读时所遵循的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从而在学生自己进行古诗词朗读时,能有一个情感和节奏的标准和衡量。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做好范读,并且范读时力求声情并茂,然后,要求学生跟着自己一字一句地进行朗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绪,例如,在朗读古诗《赠汪伦》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中,要把握二二三的节奏,在朗读情感上应当是一种感激、缅怀之情。有节奏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好古诗词的停顿,从而方便他们日常的古诗词背诵和朗诵,除此之外,节奏感的把握,可以让学生的朗读朗朗上口,让学生爱上诗歌朗诵,对诗歌朗诵充满兴趣。朗读情感的把握,可以让学生感知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从而在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脉络时,有一个预热准备。

三、整理疏通古诗词大意,帮助学生学习理解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短小精悍,比如古诗有“五言七律”,这样的文学表达方式,往往是起着一种炼字炼句的作用。一般而言,古诗词的一句话五、七个字往往表达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比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中所表达的内容为:日落黄昏,枯藤在老树上缠绕,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虽然整句诗不过十二个字,但它所表达的内涵却远不止十二个字,因而,这就给小学生的字词诗文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毕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很是有限。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古诗词的大意疏通,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掌握古诗词的大意。例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教师就应将整篇课文的大意讲解给学生,比如,“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身向渝关那畔行”指的是:向着山海关的那一个方向走。通过这样的字词句教学讲解,来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大意。

总之,古诗词教学不在一朝一夕,教师在教学时,要具备足够的耐心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

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所在,是无数文人学者智慧、情感和生活的结晶,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学所遗留下来的精华。对于汉语言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当属古诗词,因而,在当下的语文教材编写里,古诗词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与学生见面,并且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始终。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所要担负的教学任务是很重的,而教师是否能够承其重,就要看教师是否为他的古诗词教学做足了准备,下足了功夫。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80.

[2]陈跟娣.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133.

古诗教学的几点关注 篇9

一、基于“学情”的能力提高

“走近诗人”是古诗教学的必备环节 ,通常是学生预习单上的固定内容。学生借助网络或工具书,搜集、摘录相关信息,作为课堂交流的内容。在这样的信息搜集过程中,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 本首诗的创作背景等都有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中,如何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不低效重复他们的已知,让交流收获、交流已知的过程成为一种提升,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能力的提高。如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走近诗人杜甫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学情的能力提高。

师:“通过预习,你对杜甫了解多少? ”生1:“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师:“从称号中,你体会到他写的诗怎样,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学生由“好”、“妙”再到“绝妙”……直至“精妙绝伦”,在老师的引导中,孩子不断丰满对“好”的表达,从而对“圣”有更深入 、更形象的理解。生2: “杜甫的诗 , 被称为‘诗史’,……”师:“因为他的诗涉及……所以被称为‘诗史’。要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提炼。”……在常规预习分享中,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 知道了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这不仅是教师了解学情、学生走近诗人的过程,更是学生进行信息整合、删选、提炼,学习表达,锻炼语用能力的过程。学生经历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呈现, 而是一个动态的自主探究过程。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静态而空洞的学情变得灵动而真实,低效重复的已知交流成了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基于情境的“表达”学习

学习诗歌,除了积累原句外,也需要在品析中学习如何表达。老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揣摩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浙江名师罗才军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堪称典范。罗老师以“我们读着读着,读出了一种情感‘喜’,杜甫为什么而‘喜’”为切入口,在学生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上,回归文本,“默读古诗,圈划出作者当时喜悦的举止表现。”交流中学生有了全新的体验、新颖的收获:从“七喜”(1.“忽传收蓟北” 的喜从天降,2.“涕泪满衣裳”的喜极而泣,3.“妻子愁何在”的喜上眉梢,4.“漫卷诗书”的欣喜欲狂,5.“放歌纵酒”的喜不自胜,6.即日“还乡”的现实之喜,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想象之喜。 )中,对“喜”进行充分的挖掘和体验。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杜甫紧扣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表现“喜”,用自己的“听”“看”“想”写诗。这正是平时作文所强调的叙事时要写清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罗老师的总结画龙点睛,直指表达,让学生有跳出“庐山”识面目的豁然开朗。继而老师又设计了一个言意兼顾的课堂练笔,“我们在表达喜悦时,除了写人物的神情、动作外,还会写些什么”。“语言。”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言为心声,那杜甫在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时 ,会对至亲 至爱的人说些什么?”随即出示写话提示:杜甫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欣然曰:___。此时学生感知文本的个性与写作方法巧妙结合,就有了深刻、流畅的表达,“杜甫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欣然曰:八年期盼、八年煎熬,终踏回乡路,喜哉乐哉! ”,“杜甫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欣然曰:乡音无改鬓毛衰,满心欢喜归乡来。”……

三、基于审美的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是古诗教学的规定动作, 我们要摈弃机械的重复诵读和任务式的背诵积累。依据不同的诗文内容,运用不同的手段,使学生积累的不只是一个语言的外壳,而是可视可感的表象。如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诵读积累环节的设计,教师可以借助书法,先后出现三种不同书体(隶书、行楷、草书)书写的诗文。在“你会读,你能读”的不断挑战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反复诵读, 在这样的诵读过程中不仅对不同的书体风格有初步的感知,更将古诗熟记于胸。师:“如果你是杜甫会用哪种书体来写这首诗? ”生:“行书,因为行书潇洒流畅,一气呵成,更能将当时的‘喜’展现出来。”这样的回答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的体悟,对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快”有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因为喜悦而畅快,因为畅快所以明快。巧妙运用不同的书体,展现的不仅是书法的魅力、诗文的内涵和诗人的心境,更是水到渠成的积累过程。

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插图、录像或是多媒体,把语言文字翻译成生动的图像。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书中插图:一轮红日高照,苍山对峙,一挂瀑布飞流直下,诗人伫立岸边。整个画面透着隐隐的紫色,渲染着“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氛围。诵读积累时,我们由画入诗,借画释诗,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的感知和诗意的再现,从而体味古诗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对所学的诗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立体的审美体验和全方位的语言积累。

一样的古诗教学,一样的走近诗人,一样的品词析句,一样的诗情感悟,一样的诵读积累,但我们追求的是不一样的学习收获和教学效益,只有教者对“学情、文本、表达”的关注,才有学生在探究、语用、审美上的提升。

摘要:古诗教学必须在使学生正确朗读、理解诗意、熟读成诵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文本的特点和能力的培养,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义,方法

诗是最美的语言,我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因此,下到小学上到大学,古诗词一直是学校重点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并剖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陷入的误区,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教化作用。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有意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古诗词,就像醇香的米酒,散发着浓浓香气,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的误区

1. 忽视整体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的一大误区之一,就是忽视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开始教学时都会从古诗词的字、词出发,先带领学生掌握字词的解释,再对每句话予以翻译,最后把全篇翻译出来。这种方式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教师过多地强调字词的解释,很容易忽略了对古诗词整体的把握。其实,在笔者看来,古诗词的意义并不单纯地拘泥于单个字、词、句上面,多数时候,将视线定格在全篇古诗词的意义会比单个词意义更加丰富。

2. 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阐释

缺少对古诗词多层次的阐释,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比较容易陷入的另一误区。这与升学考试的要求有关。在升学考试中,会考察学生会字、词、句的把握,很少考察学生对整篇诗词的理解与把握。我们很难在试卷中看到类似“请你发挥想象,描述这句古诗词描绘的意境”的句子。因此,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单板、单一,只是靠主观背诵去掌握古诗词。语文教师也不会刻意地引导学生去想象,更不用说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了。这种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实在是本末倒置。所以,如果教师想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就需要避免陷入教学误区,充分理解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与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二、强调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 弘扬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骚客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括了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反应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讽刺了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揭露了贫富差距。又包括了对劳动人民的称赞,对粮食得来不易的珍惜: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然,除了这两点,我们还能透过古诗词看到诗人真挚的感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参悟。教师通过讲解古诗词,向学生渗透古诗词中悠久的中华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自己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使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植根于小学生的思想当中。因此,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师强调古诗词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领略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并从中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2. 提高审美水平

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风景、建筑的名句,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借多变的春日天气造成双关,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和自然;《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枫林晚景。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就能从这些古诗词中提炼出精彩的语句,建立审美标准,从诗句中获得审美感受。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首先了解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并在行动上落实,这样才能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的措施

1. 诗词教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是有不同的要求的,教师应该以新改革的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现阶段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并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完成古诗词课程设置的工作。

以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为例。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较差,但是想象力极高,他们对未知事物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降低对字、词、句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大体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放在发挥学生想象力上。例如,《静夜思》,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一些生字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想象诗中营造的画面,并在课上发言。而较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则需要提高要求。以四年级上册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为例,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教师在让学生熟知古诗的年代以及作者的背景之后还需要让学生深入诗词内容,领会古诗词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在五六年级阶段,教师就更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诗词分析能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只有教师的诗词教学工作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背诵与理解记忆结合起来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背诵工作放在学习的首要位置。同时,还会有很多教师要求学生拓展视野,将视野延伸到课外古诗词中,组织学生大量地背诵优秀古诗词。这种做法固然重要,但是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教学误区:学生单纯背诵古诗词,忽视了理解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背诵与理解记忆结合起来,绝不能单纯走文字训练、诠释词语之路,而是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为例,如果教师不讲解“绿”字的用法,那么学生很可能产生疑惑又隐藏在心中,这样学生即使将诗句背诵下来,也不会理解该字的用法。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将背诵与理解记忆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

3. 将古诗词与客观实际融为一体

有的学生反映自己之所以不懂古诗词,是因为古诗词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不知道自己学习这些古诗词的意义何在。学生在不理解学习古诗词意义的前提下很容易产生这种想法,但是教师的工作就要难很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诗词教学,还要启发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其实,诗人创作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会以某一事件为原型。所以,在众多的诗词中我们都能看到生活的影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诗词中与现代生活的重叠成分,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才是古诗词教学的成功之处。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古诗词教学的责任,及时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进行古诗词的讲授,最大限度的发挥古诗词的育人作用,推动古诗词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芳英.诵读古诗词是抚慰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J].科学大众,2012,(11).

[2]张泽宏,于楠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3,(01).

[2]刘小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新课程,2014,(05).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古诗文的作者都是在政治和文学上具有一定建树的人,因而他们的生平也是波澜壮阔富有色彩的,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使命,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深刻而优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些名句、重点词句在诗词中的作用,同时也学习古人写诗的功力。

一、读诗也读史

很多古诗词,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要真正知其意境,非读懂它所包含的历史知识不可。而一些流传很广的经典诗词,往往会因为诗词本身的惊艳,使人们忽略其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人们也仅就诗读诗,结果是难以知其意境。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遇到这种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诗词,一定要读诗也读史,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具备真正读懂诗的基础。如曹操诗不多,却才情惊艳。官渡之战后的一首《观沧海》,让人看到了一代枭雄广阔的胸怀和雄心,定鼎许都后的一首《龟虽寿》,让人看到了一代枭雄的慷慨悲壮。学生如果不懂这段历史,可能很难理解这其中为何有这么大变化。苏轼的“唯有泪千行”,让人看到一代文豪对亡妻渗入骨髓的思念,这在三妻四妾的北宋让人感觉有点不真实,但如果了解到苏轼与王氏的爱情故事以及在写下这首词前后苏轼官场的不如意,生活的不安定,可能就不会这么想。语文诗词教学,坚持读诗也读史,无疑将使学生更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怀与所思所想,对诗词的欣赏也会更上一层楼。

二、融入情境,体悟诗歌的底蕴

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诗词,关键在于找到“诗眼”,这是我们鉴赏诗词的关键和诗人情感的体现。例如,在《赠汪伦》这首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就是诗眼。该诗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客”就是诗眼。该诗表现了作者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在《天净沙·秋思》这首诗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二字为诗眼。该诗抒发了一个异乡人在外漂泊感到十分凄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找到诗眼,就可以很快理解这首诗,融入到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宇词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篇幅较短、字数较少。因此,作者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选字用词时往往会慎之又慎,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大家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逐字分析、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炼词炼字之妙境。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一个“绿”字,按现代语意来讲属于表示色彩的形容词,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同时,从修辞上来讲这个绿字还是一种“通感”的用法,风一般只能让人从听觉和感觉上辨别出来,但在这里却作为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表述出来,真正起到了传神、形象的作用,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四、归纳同类诗集是升华

“学无止境”这是我们老师的宗旨,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标准。当我们在学习一首诗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应该做好归类与比较。归类就是把这个诗人的同类的诗集中起来讲,这些诗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但是诗人采用的不同表现手法,这样就又使诗独具一格。我们把同类诗集中起来讲,让同学们更能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又能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为培养学生的独立理解诗词的能力打下了基础。比较就是将表达相同感情而又不同诗人的诗词拿出来比较。

五、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诗词教学

语文教材内容数量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名家名作收入在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拓展教学范畴,如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此诗词创作手法相近、相异的作品等,优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其相关的诗词,从而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打破教材的局限性。

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其进行整合、優化,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优才教育研究院 主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典型问题解决案例[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2] 王卫国.辞华诗韵:例谈初中语文诗词的有效教学[J].快乐阅读,2013,08:71.

浅谈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2

一了解作品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知其人, 方能解其言”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笔者对《声声慢》里关于愁苦的理解, 笔者发动学生查找关于李清照的背景资料。学生们非常踊跃, 他们利用网路, 查得很详细。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 靖康之变后, 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 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 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声声慢》正是作于此间。词中之“愁”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 有国破家亡之愁, 亦有只身孤苦之愁, 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二理解关键词句

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其中,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句,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清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圆”字,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 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抒发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于对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三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

汉学伟人肖涤非先生曾说:“《关雎》序一篇, 不但当必读, 且当先读, 因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 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 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应该让学生都所了解,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1. 浪漫主义写法与现实主义写法

诗人一般由于性格经历等原因都会形成自己的诗作风格, 最典型的就是浪漫主义写法与现实主义写法。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 甚为形象。又如, 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 荆棘丛生, 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 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所要表露的情感。

2. 抽象问题具体化

有时诗人为了表达心中强烈的感情,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以使读者理解起来更形象化。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 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 既富含哀怨亦蕴大气, 又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 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 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 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 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 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 无可抵挡呢?

上一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下一篇:颈椎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