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策略

2024-08-15

古诗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古诗教学策略 篇1

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滋养心灵、铸造灵魂、提高审美情趣的极好的媒介。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思维跳跃,诗中涉及的事件远离现代生活。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如何给学生学习古诗搭建一个合适的阶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泡”。 学习古诗,“ 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 泡’出来”,“ 要把浓缩了的东西‘ 泡’开”,“ 这是诗歌学习中必经的一道‘ 工序’”。只有“ 泡”出了味道“, 泡“ 出了淳美,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诗的精髓,才能有所收获。 下面,笔者以教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为例,谈谈对古诗教学中“ 泡”的策略及思考。

一、发现变迁,“ 泡”出古今音义异同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载体,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词的音、 义和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不能理解词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艺术境界就是一种空谈。 这就决定了古诗的学习必须从词句的解读入手“, 披文入情”。 理解词句,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古今音、义不同的字词“, 泡” 出古今音、义的异同。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中的“ 衣裳( yī cháng) ”“ 妻子( qī zǐ) ” 的读音、意思和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引导学生弄清音、义的变迁对于准确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非常关键。 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 一生读)

师: 如果对照注释读一读, 你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 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诗中的“ 妻子”不读“ qī zi”,而是读“ qī zǐ”,因为古时候的“ 妻子”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是两个词,和我们现在“ 妻子”的意思不一样,现在“ 妻子”是一个词。

师:他目光敏锐,发现了“ 妻子”在古代是两个词,读音、意思和现在都不同。

生:我还从注释里发现“ 衣裳”的读音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读“ yī cháng”,它也是两个词。 古时候上为衣,下为裳( cháng),现在“ 衣裳”泛指我们穿的衣服。

师:“ 初闻涕泪满衣裳”,泪水不但打湿了上衣,而且还打湿了裤子,说明泪流之多,内心该是多么高兴。

对照注释学习古诗,是引导学生“ 泡”诗的重要方式。 学生弄清“ 衣裳”“ 妻子”的意思,对准确理解诗意,体会杜甫喜极而泣的狂喜大有帮助。

另外诗题中的“ 河南河北” 学生在理解时也容易产生困惑, 他们很容易解释为今天的河南省和河北省,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 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不了解当时唐朝军队与安史叛军作战的区域。 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河南河北你觉得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这里的“河”是哪条河?

生:黄河。

师:河南就是———

生:黄河的南岸。

师:那河北是指———

生:黄河的北岸。 河南河北就是指黄河南岸北岸的广大地区。

师:是的,当时安史叛军就是沿着黄河两岸向西进军,攻陷唐朝的都城长安的。

引导学生“ 泡”开词义,首先教者要清楚古诗中哪些字词的古今读音、意思不同,然后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各个击破,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词义。当然“, 泡”的方式除了借助注释、教师引导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途径。

其一,借助工具书。 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没有《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不行,学习古代诗词,没有古汉语字典也不行。《 王力古汉语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典》 之类的工具书要常备一本, 学习古诗,常查、常翻古汉语字典,对于“ 泡”诗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其二,联系具体语境。 一个字词常常有多个义项,究竟该怎样理解,要联系文本,联系语境, 选择恰当的义项。 比如“ 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 漫”字,究竟是“ 漫不经心”还是“ 胡乱”的意思呢? 结合具体语境,我们知道此时诗人欣喜若狂,想到的是“ 放歌“” 纵酒”,想到的是赶快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洛阳,因此顾不上爱惜书籍了,便胡乱收拾桌上的东西。 只有联系了语境,学生才会明白此处的“ 漫”是“ 胡乱” 的意思。

其三,注意字词的活用。 有些诗中的字词,属于诗人自己的活用、借用,若用平常的理解是无法说通的。 比如“ 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 青春”,我们一般理解为“ 青春年华”,可此处诗人是借指“ 美丽的春天”。

理解词义是学生走进诗歌的基础,字词理解不准确,将直接影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元好问有诗云:“ 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 正有苦心人, 举世几人知。 ……文须字字作, 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所以古诗理解需要慢慢地“ 泡”,需要细细“ 咀嚼”。

二、大浪淘沙,“ 泡”出诗人创作之源

《 孟子·万章下》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学习,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近些年来受通篇诵读、不求甚解思想的影响,逐渐被部分语文教师所忽视。 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领会诗词的内在意蕴。 诗歌创作特别钟情于“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所表达的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教学古诗,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了解。 如何“ 泡”出诗歌的写作背景,笔者认为,应做到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教师提供资料相结合。

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内容庞杂,浩如烟海,引导学生大浪淘沙、去伪存真是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关键。 学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我向学生推荐阅读《 杜甫传》,重点了解在“ 安史之乱”中诗人自己和家人所遭受的无数苦难。 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同情百姓,目光时刻关注着苦难的百姓。 为了让学生了解“ 安史之乱”给百姓和社会造成的破坏,我根据史料,组织记录了下面一段文字:

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 史思明率领20万大军从范阳起兵叛乱,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 lǔ) 掠, 百姓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

“ 安史之乱” 持续了八年之久, 老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 皆为丘墟” (《 资治通鉴》) ,“ 汝、 郑等州, 比屋荡尽, 人悉以纸为衣” (《 旧唐书》) , 出现了千里萧条、 人烟断绝的惨景。

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通过记载的资料,学生感受到了国家、社会、人民因“ 安史之乱”所遭受的灾难。 学生只有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国家的灾难,才能真正感受到诗人为何在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 河南河北”后的“ 喜欲狂”。“ 泡”出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正确把握、 深刻理解诗歌至关重要。

三、追根溯源,“ 泡”出诗人的心路历程

刘勰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 ”抒情的古诗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代诗词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入作者内心,把握诗人心声。 对于抒情的诗歌,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杜甫为何在听说官军平定“ 安史之乱”时竟然欣喜若狂。 为什么难以理解? 是因为学生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心灵, 触摸诗人的灵魂。 所以,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 泡”开诗人在“ 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那段心路历程,“ 泡”开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山河破碎、国将不国时内心的痛苦、 悲伤。

1.“ 喜欲狂”原因之一“: 泡” 开诗人心之苦。

为了把学生带进诗人杜甫苦难的生活,我补充了杜甫自我写照的一些著名诗句,“ 泡”出诗人“ 安史之乱”八年中经受的苦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春望》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 述怀》

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 百忧集行》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反映了诗人被安史叛军抓获,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担心,头发都愁白了。 诗人由于痛苦、烦闷,不停地挠头,头发都掉了,稀疏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写出了诗人逃离长安后的狼狈不堪。“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出了诗人入川后家中一无所有,生活无以为继的窘迫。 孩子饿得实在扛不住了,哭着、喊着、闹着向诗人要吃的。 这一切苦难都因为“ 安史之乱”,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诗人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

2.“ 喜欲狂”原因之二“: 泡” 开国家之殇。

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表达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杜甫“ 喜欲狂”还有什么深层原因吗? 课堂上我引入了《 春望》 中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 感时花溅泪”, 诗人为何见花落泪? 为何看见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呢?

生:因为“ 国破山河在”,往日亭台楼阁、繁荣昌盛的长安城如今是破败不堪,一片废墟。

生:往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长安街头如今是杂草丛生, 荒无人烟。

师:往日长安城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生: 被叛军杀死的杀死,逃难的逃难,饿死的饿死,抓走的抓走。

师:孩子们,诗人看到国家遭受如此的灾难,想到无数的百姓家破人亡,死的死,逃的逃,他怎么能不悲伤得见花落泪呢? 此时的诗人最渴望“ 安史之乱”早点结束。

师: 公元763年的春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想到国家从此可以安宁,百姓从此脱离苦海,诗人怎能不“ 喜欲狂”呢?

往日车水马龙、繁华昌盛的长安城“ 国破”“ 草木深”,生灵涂炭,对于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此时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诗人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 大悲之后有大喜,个人的喜是小喜,国家、人民的喜才是大喜,才是“ 喜欲狂”。诗句的有机补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供了抓手,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诗人为什么“ 喜欲狂”。

四、品味语言,“ 泡”出诗人神来之笔

“ 语文教学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文本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品味语言,在感悟的过程中内化习得表达的技巧。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诗的描写极其生动传神,引导学生品味诗句,“ 泡”开诗人的神来之笔、惊人之语,感悟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 喜欲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只有“ 泡”开,学生才能走进诗歌;只有“ 泡”开,学生才能贴近诗人的心灵,触摸到诗人的灵魂;只有“ 泡”开,学生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只有“ 泡”开,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1.“ 泡”开人物情态,感受传神写照。

师: 高兴得不知所措的诗人,回头看看妻子、儿女,他看到了一张张怎样的脸?

生:乐呵呵的脸。

生:喜笑颜开的脸。

生:挂满了灿烂微笑的脸。

师:他写妻子和儿女的喜悦是为了表达———

生:自己内心的喜。

师:此时,诗人不管看谁都是———

生:快乐的,微笑的。

师:看到你,你是———

生:快乐的。

师:看到他,他是———

生:微笑的。

师: 杜甫是写诗的高手,用妻子、儿女的高兴来衬托自己的喜悦。“ 漫卷诗书喜欲狂”在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诗人胡乱地卷起书籍,再也无心读书,再也无心作诗了。

师:诗人这一举动正常吗?

生:不正常。 这一反常的现象说明他极其高兴,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了。

师:杜甫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应该是惜书如命,可是他竟然无心读书,漫卷诗书。 是什么搅乱了他的心绪? 究竟是什么让诗人竟然如此反常?

生:心中的狂喜。

师:诗人的一个动作“ 漫”,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狂喜。 他是喜极而“ 漫”。

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白天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用高歌、饮酒来表达他内心的喜悦,说明他非常高兴。

师: 此时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竟然放声高歌, 酒也不停了,而且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可见他内心的狂喜。

生: 高兴的时候尽想好事, 他还想着在美好的春色中回到自己的家乡———洛阳。

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诗人通过“ 涕泪满衣裳”正面表达狂喜;通过“ 却看妻子愁何在”侧面表达狂喜;通过“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的反常举止表达狂喜;通过“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虚写速度之快,实写心里愉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一幅散发着浓烈喜庆气氛的画。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 泡”开诗中的每一个画面,让喜极而泣的诗人站在面前,让笑逐颜开的妻子站在面前,让漫卷诗书的诗人站在面前,让放歌纵酒的诗人站在面前,让伫立船头、意气风发的诗人站在面前。 在品味语言、 领悟表达方法的同时,再次体会诗人内心的狂喜。

2.泡出比较,感悟异曲同工。

生( 读):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 快不快? ( 生: 快! ) 即———立即,穿———穿梭, 下———顺流而下, 向———奔向。 诗人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达襄阳,奔向洛阳,弹指间已经回到了故乡洛阳。

师:你知道诗人杜甫此时身在何处吗? 在四川梓州,就是现在的三台县。

( 课件出示:四川、 湖北、 河南、重庆三省一市地图)

师:巴峡、巫峡在哪儿? 在现在的直辖市重庆境内。 襄阳在哪个省? 在湖北省。 而洛阳呢? 是在河南省。

师:( 指地图) 诗人还乡,要经过三省一市,真可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 有诗为证,诗人曾经在成都写过一首《 恨别》,其中有这样两句: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师:多远? 四千里,但在作者眼里还远吗?

生:不远,诗人转瞬即到。

师:读到这句诗时,有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想到杜甫的好朋友李白写的一首诗———《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在这首诗中,李白是用什么表达了他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的喜悦心情的?

生:“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杜甫是用什么来表达他内心的欣喜若狂的?

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师:在喜讯忽传之际,现实主义诗人也浪漫了一下,这一浪漫,竟然超过了他的好朋友,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 李白是“ 千里江陵一日还”,日行千里,而杜甫是“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瞬间走了四千里,快不快?

生:快!

师:是诗人的船快吗? 是他的马快吗?

生:都不是。

师: 那是因为诗人的心情———( 生:愉快! ) 此时的杜甫比彼时的李白要高兴得多了。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理解的难点,不加以点拨,学生很难从中感悟出诗人的心中之喜。 李白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非常熟悉,同时也知道此句表达了李白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的狂喜。 诗句的引入,学生的理解、感悟立即变得举重若轻。 关键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有没有和学生一起“ 泡”出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五、朗读吟哦,“ 泡”出诗歌音韵之美

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 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所以古诗的教学尤其要重视诵读, 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们自己的理解、体会、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但是,古诗的朗读又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 王尚文在《 说诗的韵律》 中讲道: “ 诗的韵律对于诗的重要性超过了遣词造句的常规常理,因而在必要时可以为了韵律的需要破坏这种常规常理。”朱光潜认为: “ 读一首诗, 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略到它的味道。 ”所以,读古典诗歌,应当严格遵循格律———韵律的规范,即使违反“ 言之理”“ 意之需”也在所不惜。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首先要“ 泡” 出诗的音韵、诗的节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是一首七言律诗, 按照节律应该这样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种读法与根据意思的停顿有所不同。 教者引导学生吟诵时应该按照格律,读出诗的节奏, 吟出律诗的味道,吟出诗的韵味。 平时,我们常常把诗歌当作散文来读,当作散文来教。 这个问题, 只有在教者能自觉“ 泡”出诗的韵律后,才能真正得到根本解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在这个问题上,叶老先生精辟的话, 现在已经众口传诵———“ 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古诗教学的“ 泡”, 是给学生一个示范,是为了带着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多“ 泡”上几回,在以后学习古诗时, 他们自己也就会“ 泡”了。

古诗教学策略 篇2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西方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今天,怎样让幼儿了解古诗,喜欢古诗,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呢?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就如何培养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我们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巧妙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应遵循“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的原则。由于幼儿年龄尚小,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直接让幼儿学习古诗吟诵,不但幼儿不能理解古诗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而且更不能深层次地表现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我们发现,源于生活的游戏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使他们百玩不厌。根据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结合古诗内容设计的游戏,会让幼儿很感兴趣。

比如,小班幼儿对自然界的声音非常好奇,像风声、雨声、小动物的叫声和马路上的声音等,声音模仿游戏也是他们的最爱。每当老师发出指令:“听!谁在唱歌?”幼儿们就会用嘴巴或身体动作模仿出从周围听到的声音。因此,在小班的古诗吟诵活动《咏鹅》中,我们首先利用餐前或活动前的过渡环节,让幼儿观看反映小鹅游泳、舔毛、鸣叫等不同动作形态的幻灯片或图片,并引导幼儿进行自由模仿表演,开展语言问答游戏,帮助幼儿感受稳定的节拍。老师可以先问:“小一鹅一做一什一么——”接着,带领幼儿同样按照4/4拍节奏回答:“小一鹅一在一游一泳——”回答时,可加入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幼儿力所能及的动作。然后,老师可以加入拟声词,并从单音节词逐渐过渡到双音节词。比如,老师先说:“鹅一鹅一小雨在叫小鹅,滴一滴一答——”接下来,可以说:“鹅一鹅一小雨在叫小鹅,滴滴一滴滴一答——”幼儿有了这些游戏经验,就可以在集体吟诵活动中,借助古诗的语言、伴随简洁清亮的旋律进一步游戏和模仿,对古诗的兴趣会更浓。教师还可以扮演成“鹅妈妈”,和幼儿一起唱歌、游泳、戏水、舔羽毛等,引导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境,学会吟诵古诗,发展言语能力。

二、多种途径理解诗意

体会古诗的意境常常是“千人干面”,老师不妨在活动中,利用家长的特长及其对古诗意境的不同感受,制作一些flash或者配诗图片,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体验古诗的意境,并在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碰撞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可以提供各种表现和创意表达的机会,让幼儿释放自己的思想和创意。

小班幼儿虽然没有很强的表演能力,但是他们对模仿和随乐舞蹈的兴趣却很高,因此要在吟诵活动中,给幼儿预留足够的自由表达和表现的时间。

中班幼儿在接触一些意境优美、贴近幼儿生活的古诗时,不但能够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用稚嫩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进行表现和表达,甚至还会自主加入一些道具。例如,在古诗吟诵活动《清明》中,随着音乐的前奏,幼儿用手臂和小手模仿着纷纷落下的细雨,从上到下轻柔地舞动,脸上还表现出忧愁的表情,声音也很轻柔。当唱到“路上行人欲断魂”时,有些幼儿会紧抱双臂蹲在地上,有些幼儿会和同伴抱在一起。后来,他们还会要求教师提前准备纱巾和皱纹纸,作为表演道具,营造更加贴切的古诗意境。显然,幼儿通过吟诵活动进入了古诗的意境。

到了大班阶段,幼儿的自主性更强。通常,我会在吟诵活动后提问:“谁能学着大诗人的样,给我们画一幅画呢?”幼儿回家后,会让爸爸妈妈帮助查资料,对古诗的作者、诗意和意境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画,比如王维的《绝句》、李白的《静夜思》等。虽然画面的布局不够合理,笔触还比较稚拙,内容也相对单一,但这是幼儿的真实感受,绝不是外人强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不但能了解诗意,而且能画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有模有样的诗配画。

三、利用古诗创编歌曲

在幼儿初步学会一首古诗后,我们开展了“我是小小词作家”的活动,让幼儿利用已学会的古诗和歌曲,在原有的旋律基础上用古诗创编歌词,在全班传唱。幼儿对创编歌词越来越有兴趣,我们对创编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比如歌词要前后对仗,意境统一等,提高了创编活动的难度,并适时给予帮助。幼儿在创编活动中进一步分析诗意和情节,逐渐能根据歌曲意境创编,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一个层次。幼儿对歌词的创编达到一定水平后,我们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包括朗朗上口、诗的韵味要与旋律吻合、诗和旋律表现的情感要相仿等。这对幼儿来说相对困难,所以我们没有让幼儿独自完成,而是介入幼儿的讨论,一起商量怎样让新诗与现有的旋律吻合。幼儿通过比较不同古诗的韵律,对古诗的四声及韵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以后独立学习和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四、丰富游戏维持兴趣

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幼儿不断发现新技巧和新唱法,才会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持久性。

教师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意境,和着歌曲旋律,在每一句的后面加上衬词,从简单的单音节逐渐过渡到双音节,如“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的衬词就可以设计为沙、沙沙、滴或者滴答。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每一句的最后一个、两个或三个字进行重复,让幼儿分成两组进行二声部演唱进行比赛,激励幼儿探索出更多的二声部唱法,如轮唱、领唱、合唱、分小组表演唱等。在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吟诵活动中,幼儿分成三组:一组模仿诗人吟唱,一组演奏打击乐,另一组进行表演,大大丰富了活动的趣味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每次的家长开放日和每学期的亲子音乐会,向家长进行宣传和展示。如应家长要求,我在开放日安排了古诗吟诵活动《一望二三里》。在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大胆进行各种方式的吟诵,有的幼儿用不同节奏吟诵,有的幼儿用学过的不同旋律演唱。活动后,家长反馈十分积极,认识也发生了改变,积极配合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好地学习古诗的家庭环境。

五、利用榜样强化记忆

幼儿的短时记忆能力强,好模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班里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每天早饭后、集体活动前,设置“古诗十分钟”,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和表达,从内容到活动形式都由幼儿自己定。有的幼儿用不同的节奏念古诗,还加上动作;有的幼儿把全班分组,组织比赛;有的幼儿把古诗填人以往的歌曲旋律,进行吟唱。经过一段时间的小老师活动,幼儿们都争先恐后利用各种方法学古诗,甚至提前一天预约小老师的资格。

六、吸纳时尚元素激发创意

我们把一些旋律、节奏适合幼儿的流行歌曲或者唱法和古诗教学结合,平时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经常谈论、哼唱的流行歌曲,然后去听原唱,找出适合幼儿的部分作为古诗教学的素材。例如,周杰伦的歌曲《双节棍》中的一段Rap音乐,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的片尾曲中地方方言的绕口令。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对流行音乐做一些调整。比如,在唱古诗活动《静夜思》中,为了突出幽静、空旷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每一句独唱之后的拖音中加入轻混声,让幼儿体验,明月悬挂在高山上、群山都陪着作者思乡的意境;在唱古诗活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我们运用Rap的音乐形式,每句后三字快节奏重复,激发幼儿对古诗表现的暴风雨突袭时大气磅礴的景象的感受,对作者写诗时的情绪也有了共鸣。

古诗教学策略 篇3

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效率作了一定的研究与阐述。

【关键词】

讲究 教学 策略 提高 古诗 效率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一、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古诗词教学要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3.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像,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古诗词教学要朦朦胧胧更是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意思。但是,如果直译的话,译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描述大体的意思。怎么说都可以,倒也并不需要像释字环节般的字字落实。如《宿新市徐公店》中:“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里的“无寻处”,究竟是儿童天真无奈地无处可寻呢?还是余兴未尽的欲寻无处?让学生争论或保留自己的观点都比落实了更好。有时,古诗词字义的浅出,还可让学生领会到意境的深入。

古诗欣赏教学三策略 篇4

一.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 只有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才能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及文本语言的情感。因此, 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品味古诗语言优美。

例如, 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 里面有这样精彩的几句诗:“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在教学时, 我并没有对这几句诗的意思对学生进行讲解, 而是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第一步, 创设情境, 引导感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钱塘湖春行”情境图, 学生在这优美的图画下, 初步知道了这首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这样, 学生就在头脑中对这首古诗的意象形成了初步的印象。接着, 我给学生播放了优美的音乐, 并进行了范读,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体验这一首古诗的节奏。

第二步, 配乐朗读, 感受韵律。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 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有了初步的掌握以后, 接着, 我组织学生对这首古诗进行配乐朗读, 让学生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这一首古诗的韵律美。

第三步, 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在前面二步的基础上, 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了初步感知以后, 接着, 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首古诗进行反复诵读, 这样, 学生就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对这一首古诗的语言就有了整体感知, 对这一首古诗的内容也就有了整体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 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对其语言有了充分的了解, 并感受了古诗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二.在比较中体会古诗意境美

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意境相同的古诗同时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对这一些古诗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这样, 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一次古诗欣赏课中, 我给学生呈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赠刘景文》、刘禹锡的《秋词》这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意境的, 但每一首古诗的切入点却都不同。课堂上, 学生们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对比研究,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了三者的不同。在这三位大师面前, 对于“秋”的描写学生大开眼界了, 他们被这三位诗人的优美诗句所感动, 很快地进入了秋的意境中去了, 一个个当起诗人写起自己的“秋赋”来。有的学生写道:“秋风、秋雨、秋思, 一切忧愁在秋中。”有的学生写道:“秋色给人以一种无尽的遐想, 秋思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思念。”

以上教学案例中, 教师三首古诗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 不但发现了这三首古诗的不同, 而且深刻领会了古诗描绘意境, 并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这样, 学生也就真正入诗了, 教学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三.在品评中感悟古诗情感美

古诗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 而这一种情感是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就挖掘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语言进行品评, 这样学生就能够体验到古诗蕴涵的情感美。

例如, 《石壕吏》这一首古诗, 主要对“有吏夜捉人”这一情景进行了描写, 虽然是一首叙事诗, 却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情感。教学中,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形象描写“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进行品读, 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吏”与“妇”之间的尖锐矛盾。接着, 我再引导学生对诗中的一“呼”、一“啼”、一“怒”、一“苦”这一些具有强烈对比的语言进行品评, 学生就在品评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 学生就在品评诗句的过程中, 与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 与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行了深入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 充分体验到了这一首古诗蕴含的情感美, 并深切地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到杜诗的“诗史”风格。

经典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篇5

岑溪市高益明天小学

陈秀美

摘要:在小学阶段,经典古诗词学习不仅能让小学生为获取优异的学习成绩积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广泛接触具有高度素养的人类智慧结晶,进入文化广阔深邃的天地,汲取文化营养,温润心灵,丰富情感,滋养精神。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诗意

策略

正文:我们的经典古诗词是高度素养的人类智慧结晶,它能带领人们进入广阔深邃的文化天地,汲取文化营养,温润心灵,丰富情感,滋养精神,使学生的成长不仅有知识技能武装,更有人文精神支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们真正走进古诗词。

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经典古诗词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的精魂。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词经典当中,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古诗词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分析得太多,对学生诵读关注太少,不重视诵读,认为诵读会影响教师的讲解分析,浪费教学时间。教学中,这些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古诗词的分解和剖析上,以讲代读、以问代读 “满堂问”、“满堂练”等方式充斥着课堂。更不要谈有感情的诵读了。学生远离文本,缺乏对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文本的感悟、文本对学生的陶冶更无从谈起。

虽然,有的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也要求学生读,但没有很好地去指导怎么读。只是有读的形式,学生确没有读的兴趣,没能积淀出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这样的教学,就大大影响了古诗词的重大作用。

二、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1、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2、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经典古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路大道。

二、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诵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三、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小学古诗复习的教学策略 篇6

一、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古代诗词用词讲究推敲,含义深刻,但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复习时,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心理特征以及古诗的特点,创设相关情境,唤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这样,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复习巩固了古诗。实践证明,以下方法对复习古诗大有益处。

由图忆诗。古代的许多诗词亦诗亦画。这样的诗词,学习时,可结合图画理解记忆;复习时,可反其道而行之。先出示图画,引导学生欣赏图画,说说图意,由图入境,复习背诵古诗。如复习《望庐山瀑布》、《竹里馆》、《游园不值》等。

故事引诗。许多古诗不仅如诗如画,还蕴藏着一个个故事。如曹植的《七步诗》、李白的《赠汪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等诗都含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复习时,讲述这些古代故事,由故事引入对古诗的复习、背诵。这样既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又强化了对古诗的积累。

吟唱古诗词。古代的诗词歌赋讲究押韵,声律和谐,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许多古诗词已被作曲家谱上了优美动听的曲子,并广为传唱。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岳飞的《满江红》。复习时,先播放这些曲子,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复习、背诵它。既激发了兴趣,又陶冶了情操,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复习、巩固了古诗词。

二、寻找联系,分类复习,举一反三

古代诗词浩如烟海,仅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里边积累了一百多首。如果一首一首地复习巩固,那会费时费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复习中,教师可根据引导学生自主对古诗进行分类整理,复习巩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诗人的诗词。在小学生所积累的古诗词中,有的诗人的作品不止一首,可引导学生将同一诗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复习巩固。如复习了李白的《静夜思》,可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赠汪伦》等进行搜集、整理。复习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可引导诗人的词作《如梦令》等。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古诗,又能对诗人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同类题材的诗词。稍微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根据诗的内容可将古诗分成不同的类别,老师可利用题材的异同,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去整理,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小学生期间积累的古诗有描写儿童生活的:放风筝、捉蝴蝶、钓鱼等;有描写田园生活的,有抒发诗人爱国情怀的,有描写自然现象的,有描写花草树木的……古往今来,咏月的诗句真是多得数不胜数,有不少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要求学生写出有关诗句;整理你最喜欢的“送别诗” ……

同题古诗。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诗人的诗词描写了同一事物。复习时,对这些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相近的诗词,采用举一反三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如复习了王安石的《梅花》,可再引导学生复习王冕的《墨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诗词。

三、创设语境,运用古诗,复习巩固

古诗的复习,可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在复习时,可创设一个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积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积累古代诗词的实用价值。这样,既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如:在横线上填上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告诫我们要从小珍惜时间努力读书,不然到老了后悔就迟了。

②六年级的小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面对即将分别的同学,你想说_________,_________。

③面对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正在我“_________ ”时,爸爸来到我身边,经他一点拨,我恍然大悟,这可真是“_________”哪!

④外面的礼花绽放着,炮竹噼里啪啦的乱响,“_________ , _________。”新的一年开始了!

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篇7

一、重朗诗吟诵, 读出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词非常讲究韵律, 不仅要求押韵, 还要求平仄相间, 这是诗词朗朗上口的重要因素。朗读是诗词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诗歌的意蕴固然要深刻领悟, 但在学习阶段要想深入领会诗意, 须进行有效的诵读。因此, 诗歌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朗读又特别强调把握感情, 没有感情地朗读就不能深入品味诗词的语言;缺乏感情地朗读就无法领略诗的意境;矫揉造作地朗读就会歪曲形象, 亵渎感情。因此, 要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感情基调。另外, 在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的表达也有一定的要求,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朗读要尽量做到语音准确、吐字清晰;妥善处理语调, 做到轻重有致、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速度, 做到快慢适中、节奏和谐。例如, 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 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 对词的内容感知了解, 再让学生朗读, 开始时学生只是机械朗读, 没有读出凄楚哀婉的情感节奏。笔者就指导学生:词的上、下片句式及字数均相同, 每片四韵, 两平两仄, 仄在前, 平在后, 整片应是先抑后扬, 谓之升调, 要读出对比情调才好。笔者边讲解边声情并茂地示范, 再让学生朗读, 此时效果就好很多。再趁势从背景分析入手, 把握“故国之恋”的主旨: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 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朗读自会明白此理。笔者又播放歌曲《虞美人》, 让优美凄清的旋律伴着这首词的内容深深烙在学生们的心里, 达到了朗读吟诵理解把握词意的效果。

二、重赏析品味, 品出诗词的意蕴美

“品味”就是从“美”的角度、“妙”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诗词进行体味、揣摩、品评, 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品味可以从诗词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 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 品出丰富深厚的意蕴。例如, 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 诗人准确选取“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这些最能表现秋天气氛环境特征的景物, 烘托出寂静、肃穆的氛围, 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的特定心境。其中“自”和“空”二字用得极妙, 既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解人事变迁和朝代更替的意思, 又慨叹人们对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事业有所遗忘, 表面上写荒凉之境, 实际却是抒发寂寞之情。由于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英雄已经见不到了, 所以尽管映带在台阶两边的碧草并非不悦目, 那藏身柏叶中的黄莺的歌唱也并非不悦耳, 但诗人都无心赏玩。“自”“空”互文对举, 可以“互训” (互相对调, 无妨原意) 。唐人李华《春行寄兴》“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中的“自”“空”二字亦可“互训”。诗人在此明为写景, 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 托感于景。这两句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奠定了基调, 只有细细品味, 才能体会出诗人锤字炼句的语言功底和深沉悲痛的感情。

三、重感受领悟, 悟出诗词的境、情、理

1.悟境

意境就是作家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情景或氛围的有机融合, 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物我同感的美好的艺术境界。读诗词就是要运用形象思维, 使词语文字转化成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 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善于捕捉形象, 领略意境, 让诗词中描绘的景、物、人、声、光、色, 能像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两句, 要领悟出月光流泻、松影婆娑的动景, 给幽冷的松林笼上一层柔和的月光, 避免过强的色调反差, 造成一种朦胧的美感。两句有明有暗, 有动有静, 意境宁静清幽。

2.悟情

“融情于景物之中, 托思于风云之表” (费经虞语) ,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语) 。情和景是诗词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谋, 情乃诗之胚” (谢榛语) , 古诗词不但意境引人入胜, 情感更是深沉多样。因此, 读诗词就要准确和深入领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例如,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画面惨淡, 气氛悲凉, 映照出诗人心里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 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 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从落叶的“萧萧”声, 长江的“滚滚”之势, 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 有韶光易逝之感, 从而加重了作者的乡愁, 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四句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 若不能从景中深层领悟到作者深沉的感情, 则是很大的缺憾。

3.悟理

古诗词虽是意境优美, 语言凝练, 感情真挚, 但有些古诗词在显明诗情画意时, 还给读者以某种哲理的启示, 在意境美之外还蕴藏着理趣美。宋人徐林在《韵语阳秋》序中写道:“理与情者, 志所寓也, 苟通也, 辞为可略。”即“理”和“情”是“志”的寄托, 那么作为“言志”的诗就寓“情理”于其中。例如,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具有相当高的理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现在又赋予它“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趣。还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等, 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浅析 篇8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古诗词的含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的方式学习古诗词中生字、生词。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了解古诗词的含义,积极主动地挖掘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知识,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书上的词语解释来学习踏歌、深千尺、不及等词语的含义,加深他们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深刻感受作者和汪伦的深厚友情,高效地完成了对古诗的学习。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他们通过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为学生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他们能积极投入到古诗词的探究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结合想象进行学习,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意境,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理解和领悟,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分析古诗词的内容时,进行自由的想象。在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面获得拓展,他们能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含义和表达的内容,掌握古诗词的深意。古诗词具有篇幅短小、语句简洁的特点,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在脑海中构建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阅读古诗词展开想象,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想象获得的感悟,通过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了古诗词,实现了高效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诗句的过程中进行想象,使他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登高望远,深刻理解诗句中的内容,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气势。通过想象,使学生理解了古诗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取得进步。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有限,要让他们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深入到情境中进行古诗词意境和内容的体验,加深他们的理解。在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迅速进入对古诗词描写的意境中,深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文字完成和作者的交流,使体验和古诗词相联系,高效完成对古诗词的探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中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观看在脑海中产生一幅鲜活的景象,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让他们在观看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古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古诗词学习效率

在小学教学改革的进行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古诗词。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他们在探究古诗词时会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把自己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收获进行分享,能让他们拓宽思路,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从新的角度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获得更多的体验。在分享收获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选择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通过讨论,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让他们掌握古诗词的正确理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加强古诗词阅读教学,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需要让他们进行积极的阅读和背诵。通过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情感,使他们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借助诗句进行的情感抒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让学生走人到古诗词中的意境,受到熏陶,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在让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指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古诗词,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背诵古诗词,并理解古诗词的演绎,体会古诗词的美。

六、进行课堂拓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读背诵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的含义,还要进行课堂拓展,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趣味性的拓宽环节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古诗词内容之后,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讲述和古诗词中相似的事件;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文。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 篇9

一、经典诵读, 兴趣当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 则只能发挥到百分之二十,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

(一) 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在班级里, 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例如每诵读一首古诗我就给学生讲一个有关作者及与这首诗相关的故事, 这样学生诵读的兴趣就被大大调动起来, 同时对于诗意也能很好地理解, 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去诵读诗文就会水到渠成。长期坚持下来, 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诵读气氛, 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诵读诗文的热情。

(二) 开展竞赛, 提高兴趣

我校每天早上利用晨诵课的时间, 由语文教师组织, 在班级中举办擂台赛,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擂台赛的形式不限, 可以是归类诗句, 可以是诗句接龙, 也可以是你问我答, 每周以年级为单位, 由语文学科组组长组织, 各个年级举行诵读古诗文竞赛, 内容每周一变。每月学校举行一次大的诵读古诗文竞赛活动, 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以此来达到复习巩固及兴趣持续的目的。另外, 每月学校还开展诗配画比赛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 每班选出优秀选手代表班级出赛。给古诗文配画不仅使学生脑中的古诗活起来, 成了一幕幕鲜活的画面, 而且还触发了学生的灵感, 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古诗文配画, 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 更有兴致, 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古诗的意境, 享受着古诗文化的熏陶。

(三) 赏识学生, 吸引兴趣

在学生诵读古诗文达到一定程度时, 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的肯定, 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并且通过奖励卡片、打五星或奖励一个本子来激励他们, 让他们品尝到背诵古诗文的快乐。尤其是对在各种诵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更要给予大力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而且还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产生喜欢诵读的动力, 逐步树立诵读古诗文的信心。

二、经典诵读, 方法引领

(一) 经典之文, 不绝于口

课前两分钟背古诗。即当上课小预备铃响时到正式上课的两分钟时间, 由班长起头, 带领全班学生诵读本月积累的8首古诗文。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 使他们能尽快地回到课堂, 进入状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古诗文, 达到积少成多、熟练地识记古诗文的目的。每周2首, 每月8首。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可以积累大约40首古诗文。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积累的古诗文必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引导小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实现“量”的积累, 才能充分地吸取其精华, 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增强语言感染力和想象力,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 经典之画, 溢满于眼

为了让古诗文诵读推广开来, 学校可以把有关古诗文内容的图画、书法张贴在学校画廊、教室、走道等醒目处, 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了解古诗文、学习古诗文、吟诵古诗文。在一次次的耳濡目染之后, 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 他们在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沐浴着古诗文的洗礼, 接受着古诗文的熏陶, 他们的文化修养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升华。

(三) 经典之魂, 深藏于心

一次次激情洋溢的诵读, 一遍遍津津有味的倾听, 一幅幅书画的欣赏, 一场场心与心的交流, 让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深化。经典之魂, 正在浸润学生的内心, 长此下去, 学生必将成为未来的诗人, 经典文化不仅深藏于心, 而且将会源远流长。

三、经典诵读, 加强学科整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 它的学习不是单调的、孤立的, 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无处不在, 主要在于合理的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其他课堂的有机结合。

首先, 每周可以利用书法课进行古诗文诵读整合教学, 在整合课中先诵读经典古诗文, 后结合自己的体验书写经典。另外还可以在美术课上进行古诗文经典诵读整合教学, 在整合课中先诵读古诗文, 然后利用自己的美术技能描摹诗词意境。其次, 在传统节日里, 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文, 临摹诗词字帖, 并引导学生配以绘画表现古诗文, 体现古诗文的意境。给古诗文配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学生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宇宙空间里自由遨游。在绘画中, 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 用想象的手笔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画。再次, 通过软硬笔书法竞赛、创作诗画、书法配图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文与音乐、舞蹈也可以有机整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选择经典古诗词, 配上相符的音乐背景, 在赋予诗词音乐灵魂的基础上, 加上相符的舞蹈动作, 让这些古诗文在学生心中更加惟妙惟肖,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更容易去展示, 在音乐和舞蹈赋予的意境下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四、想象品读, 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既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又可以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不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 激发其想象,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形象, 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因为诗歌的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要借助非常精炼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否则就无法理解作品内涵, 就无法走进诗人内心的世界。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在想象中诵读, 就是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运用想象去品味诗意,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读《江雪》, 先以动画渲染, 山山是雪, 路路皆白。飞鸟绝迹, 人踪湮没。大雪纷飞的江面上飘着一叶小舟, 然后试图让学生扮演渔翁, 一个人坐上小舟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内心感受, 想象一下诗人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环境下钓鱼。学生在大胆的想象中, 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走进诗人的意境。

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策略探析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再探讨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当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当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普遍提出来所谓开放性教学理念,其实从实质上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那么,何谓以人为本?针对小学生群体,需要具体对待,即教学工作要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复合教育规律,符合终身教育的宏观目标。在这种框架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小学古诗教学很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不能在态度上出现偏差。

二、开放式教学在小学古诗教学的应用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少年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即鼓励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反对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1. 坚持以人为本。

少年儿童的天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确立一种平等的教学关系,重视引导,辅助管教。我们认为,儿童的学习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最科学的办法是,用合适的手段去引导其自主培养。管教方式的出现是在引导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的,包括忽略个体性差异、方法单一、机械性重复等。

2. 灵活教学模式。

在从事具体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渲染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培养优秀思维品质,提升整体思想情操。为此,我们应当注意区别哪些是硬性培养目标,哪些是软性要求。所谓硬性、软性就是指,哪些是对于人才培养所必须的素质,哪些是可以在今后的自我教育中可以逐渐提升和具有的素质。比如说,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些就是硬性的培养目标,这些能力的培养有着严谨的科学规律,而古诗教学也确实能够达到这种素材训练的目的。而对于向爱国情怀、文学修养的素质品质培养,虽然也有这自身的教育方法,当总体来讲,这是一种素质培养,不是能力培养。当然,素质和能力同等重要,因此,应明确古诗教学在能力和素质之间的作用区别,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三、古诗教学策略分析

1.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古诗其实是一件事、一幅画的描述,充分利用小学生爱想象的天赋,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小学生想象诗的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的意境。教师扮演着引导、启发的角色,即抛锚式教学,提出一个问题,不做回答,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有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帮助。

2. 鼓励学生参与翻创古诗。

比如课上,根据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可以编排情景诗剧,教师在旁边根据学生编排的情况,及时提出问题,提示学生的一些不足。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组织学生仿写简单的古诗,以达到训练学生观察和写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目前实施起来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参与时,场面比较混乱,学生有的提前准备不足,教师提前没有审阅学生的作品,没有给出指导,导致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要么将表演过程形式化,照本宣科,要么太注重学生参与,整堂课都在表演,缺乏明确的主题,导致古诗教学娱乐化,效率低下,实际效果不明显。

3. 朗诵和背诵是必须的要求。

有些知识性的东西,在小学阶段是可以先记住,再理解的。除此之外,背诵能力是小学生的强项,教师应当在一定的强度下,强化小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当然要结合一些形象记忆等记忆方法。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学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阅读量大400万字以上。这种硬性的规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即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训练,而不是单纯的问而不管。

小学阶段是人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古诗教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教师必须予以重视。操作方法一方面加强渲染和引导,针对诗歌特点,引入科技手段,用形象的方式展开诗歌教学。另一方面,应引入开放性诵读教学,教学条件不局限在课堂。教学只是手段,关键还要对育人者的素质审定,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任用上应格外重视,对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提高标准,同大学人才招聘标准一致。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新课程古诗教学的基本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蒲悦,《小学语文古诗开放式诵读教学实践研究》[D]2007.

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篇11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升学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第二阶段是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第三阶段是提高人民素质,延续中华文明。古诗教学对三个层次的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均有重要的作用:

1.古诗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技巧上,中国古典诗歌种类繁多,如借物抒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在题材方面,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材广泛,诗人们借诗歌抒发对大千世界和美好生活的种种体验。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浓郁的抒情性、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诗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诗人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让年轻的心灵走进诗的国度,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融合,他们将透过诗歌与先哲对话,这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充实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人文科学素养更加深厚。

3.诗歌教学可以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诗歌如同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宝藏。学习古典诗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才能使已经维系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在历史的洪流中消亡,并不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1.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

让学生品味语言,首先要将语句读懂,因为古诗的语言具有意思跳跃、语句浓缩、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特点,而这些对于初学的小学生来说,成为了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障碍。为此,要以小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将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教授给学生,以帮助其疏通理解:一是要先分词进行解义,对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进行逐词逐句的理解;二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可概括为“扩、留、补、换、调、嚼、连”七个字。扩:即将浓缩的词语扩展开来,使词句的意思更加具体化、明显化;留:即要保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补:即要补上诗句中省略的成分,使其更加通顺;换:即要更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调:即要调整顺序颠倒的词语;嚼: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诗中关键的、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连:将各句所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因此,在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古诗的学法,在讲解中指导,在指导中练习,启发学生领悟古诗学法的用法。

2.运用情境教学法,体会意境美

要让学生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就是要使学生感知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想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除了要帮助学生消灭文字上的障碍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技巧和方法。如可以通过景物观察、提供史料、板书示意、联想对比等方法进行。例如:韩愈的《早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人经过仔细观察而提炼概括出来的对早春特有的景色的描绘。“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诗人爱惜早春的真挚感情的流露。如能引导儿童去实地观察一番,就会感到“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得非常真切;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诗人爱惜早春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联想可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正像初春萌芽的小草,生机勃勃,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应趁此时机努力学习。

3.反复吟诵,训练朗读是重点

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读诗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在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注意联系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要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培養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让学生专心诵读,不急于求成,边读边体味感悟,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境界,读出感受来。

4.交流分享策略

(1)学生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会经过自我对话的过程。当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境界的时候,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经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悟出诗歌的意境。

(2)学生在自我对话和独立阅读的基础上,会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背景,从诗句中寻找能够印证自己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材料,经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3)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结果将被整合为对文本的比较全面的理解。

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篇12

一.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时下中学生处于快节奏的“读图时代”, 他们对古人的情感意趣、审美观念以及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都较为陌生。因此, 使他们“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 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绝非一朝之功。然而, 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以应试为出发点的“轻文本”现象。

(一) 古诗词教学中的“轻文本”现象

过分关注作者及时代, 用分析作者、时代来代替分析作品。这种唯作者、唯背景论的诗词教学的观念忽略了创作风格的多元性。作者的创作风格并不是静态的, 一位诗人在不同阶段其作品风格也往往不同, 而即使是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也会因为诗人具体情感、心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如陆游《钗头凤》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高考复习资料中经常出现古诗词常见意象诠释, 而这些诠释往往会导致学生以偏概全。例如大部分资料都会提到月亮代表思乡, 而事实上这些意象的解释都不是单一的。同是明月,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杜甫的“月是故乡明”, 所表达的意思就各不相同。这些似是而非的归纳往往会使学生把一首首灵动精致、意趣各异的诗理解成了一成不变的意象, 这类用归纳代替理解, 意象符号化的做法的确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时下一些古诗词教学的公开课过于追求形式的热闹, 例如诵读法的滥用。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但是诵读本身并不是古诗词教学的唯一目标, 更不是最终目的, 如果诵读没有与文本细读相结合, 只是注重这种课堂形式本身, 而轻文本内容, 仅仅把学生能否背诵课文, 能否模仿教师 (或录音) 朗读课文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 则未免有失偏颇。

与此同时, 还有部分教师认为, 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难以提高, 而古诗词的背诵则容易见效, 因此把古诗词教学的主要内容放在督促学生默写上, 因此, 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默写时往往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二) “轻文本”现象的成因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 历史主义文学观是我国文学阅读鉴赏的主流观点, 阅读者受这一传统文学阅读观念的影响, 过分关注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 阅读教学的“轻文本”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高考应试语文试卷中的“保留项目”, 古诗词鉴赏一直备受关注, 备考的目的性过强往往会使古诗词教学背离本来的轨道, 而出现一些以解题训练代替文本研读, 以技巧讲授代替感悟理解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最终导致学生与文本的疏离。

二.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 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确立一个目标核心, 这个核心即新课标所说的:学生能“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 领略其艺术特色”。

其次, 要有一定的体系。目标设计要有整体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 形成单元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提高, 激发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二) 注重积累, 扩大知识面

要学好古诗词, 就要让学生突破文化障碍。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明白,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 总是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什么那么多的雅士, 渴望与山水为伴”;而这一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深厚的积淀。

(三) 从文本出发, 细品精读

把握文本细读的原则, 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读在讲先。正所谓“书忌耳传”, “文贵自得”,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 通过自己的涵咏品味, 走进作品中。例如,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 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然后各抒己见, 在思想的碰撞中去完善自己的理解, 最后再把感受记录下来。

其次, 师生共读。教师应该首先对文本进行细读, 形成自己的理解, 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 交换阅读体验,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还是刚才的例子, 学生对词的最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争论不休, 这时, 我顺势跟学生讲我的理解, 讲我对苏轼的了解。最后, 有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没想到, 那一直在我心中洒脱如太白的大学士, 那高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大学士, 那吟唱‘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大学士, 心中却是承载了那么多的苦难。太多的话, 无法述说, 所以他无言, 所以他拿起了手中的酒, 洒向江月。”

再者, 细品慢嚼。教师要通过文本的细读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让他们进一步体会作品语言文字的韵味和张力。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 学生在自读环节就对“卷起千堆雪”一句进行了细读,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 如“为何是雪”;“‘堆’字可否改为‘层’”;“‘千’字强调什么”;“为何用‘卷’不用‘激’”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不断补充想象, 对词中这一句所描绘的情境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文本细读的方法, 我们已有很多可借鉴的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尝试充分使用。这就可以多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 要提倡多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整体把握文本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情感的体验, 心灵的共鸣, 精神的陶冶。”诵读的方式可多样, 如范读、齐读、轮读、自由读等, 效果各有不同。范读在渲染情境方面效果较好, 齐读、轮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字音、节奏, 自由读则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其次, 要注重拓思。阅读需要交流, 因此教师要创设环境拓宽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拓思的方法很多, 例如交流阅读心得, 互相讨论, 互相质疑等, 通过这些形式,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不过于追求统一答案。”

再次, 要加以比较。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比较。诗人为什么用这个字, 不用那个字;为什么用这个意象, 而不用另一个意象;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同一题材的不同诗各自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 学生对诗歌的意蕴、意境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 要勤于动笔。仅仅在口头上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是不够的, 还要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笔, 通过动笔来达到整理思路, 加深理解的作用。动笔的形式可多样, 可要求学生写一段鉴赏文字, 写一篇阅读随笔, 也可要求学生将古诗词改写为一篇美文。

上一篇:节水节能应用下一篇:岗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