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2024-05-21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精选8篇)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篇1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 -锄禾》。(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师:UU—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课件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课件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课件出示“汗”:

(1)这个生字朋友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课件演示“汗”的书写笔顺)。

(2)分析结构,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把字写漂亮,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到横中线,四笔写得是短横,五笔写得是长横,六笔写坚,竖要直,这样“汗”字才漂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对比展示,一本写得好的,一本写得不好的)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给写得不好的学生以鼓励)。

3、课件出示“知”:

(1)又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他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

(2)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写右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小撇写到横中线,写了短横写长横,再写长撇和小点,右边的“口”字方又小。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学生自己先来评价,再让其他小评委评价。

4、课件出示“午、禾”;

(1)请“小老师”带大家书空。

(2)课件再播放“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学生自己来写字,一定要看清生字的模样,把生字写漂亮。

(3)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教师及时指导。

(4)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评出“小小书法家”,进行展示。

四、拼字游戏:

生字朋友看大家这么聪明,想和我们来玩拼字游戏,你们愿意吗?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有一些字和笔画的卡片请每组小朋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哪些字。(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拼字)

五、课件演示五个生字朋友,教师进行总结

课后小记:学生游戏中掌握了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课件的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认真书写生字。“午、禾”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效果较好。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有实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写字。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篇2

一、研读文本, 确定古诗主题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 都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每首诗的主题, 避免学生偏离主题, 影响古诗的教学效果。《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 在梧叶飘飞, 寒声阵阵, 秋风瑟瑟中, 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 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和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 用疑问的句式, 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 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两位诗人, 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 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 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 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乡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出发, 上下延展, 左右逢源, 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想家的心情”。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手段

当前,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 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 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 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 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天地。

三、借助意象, 解读内心世界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 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紧紧抓住这一载体, 让学生投身其中, 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 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 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 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 此时此刻, 假如你就是那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 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 不经意间便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 凭借着意象的召唤, 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 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 根据教学图片, 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 然后, 让学生凭借着注释, 读通顺古诗, 也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 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 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

四、古今融合, 建构立体课堂

不同的作者, 不同的年代, 不同的经历, 不同的环境, 同样的心情, 同样的感受。此时, 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在比较朗读中, 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 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了一起。想家的心情, 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 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需。自古以来, 无论游子走到哪儿, 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 无论是古人, 还是现代人, 都是一样的。在学生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 通过多媒体呈现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 教师深情地配乐朗诵。在悠悠的音乐声中, 在教师的娓娓述说中, 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 通过主题构建, 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 在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中, 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 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展的立体课堂。

五、贯穿审美教学, 能极大地提高古诗教学的效果

在语文学科中, 古诗占有一定的比例, 这些古诗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而且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小学生读了这些诗歌, 可以拓展视野, 丰富知识, 陶冶情操;老师教好这些古诗, 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展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智力, 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 笔者认为, 我们不能因为古典诗歌与现代文学不同, 而离开了美的欣赏, 偏离了情感教育, 作标签式的架空分析, 那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古诗中的审美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 古诗呼唤着美育。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篇3

【关键词】少教多学;古诗文; 教学;效用分析

历时十年的课程改革,虽然发现改变了很多,但发展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分量,怎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收更多,并转化为自身固有的知识,这一点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尤为突出。由此“少教多学”还是“多教少学”这一问题摆在当今教育面前。说到教育,从古至今都在教师方面思考,那就是教师如何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师要解决学生如何去学习的问题。当前,我们基础教育存在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培养出来的人才,在高等教育阶段不会学习。由此可见“少教多学”不光是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比重问题,更重要的一个就是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问题。“少教多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理念与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一、“少教多学”理念实施的意义

“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既古老又新鲜。早在1632年,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开篇就提出“少教多学”这一种教学理想,“著作中提出,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里因此可以少些抱怨、吵闹和无益的劳苦,多点悠闲、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现如今,在我们国家很多基层学校里已经渐渐开始在尝试着做,虽然谈不上将其作为很系统的实验或说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总体上,将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或者说以学生为本,是我们国家从整个教育目标这个高度提出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提出来的。“少教多学”的内涵与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中心和主体。其次就是“少教多学”符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能够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我们现在最高的目标。何谓高质量,不仅学生要高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要高质量,不仅包括数量上的提高,质量也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第三,教师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育的改革发展的要求。怎样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毫无疑问,少教多学这是一种更优,更可行的方式。因此,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用于文言文的教学更为凸显。

二、“少教多学”理念的核心

教育要发展,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学生发展了,反过来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恰如此,“少教多学”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此为发展的标准。教师的“少教”,并不是传统中任务量的少教,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更应该重视教材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等入手。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多学”并不是多多读书,多背书(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多背教材。而是从知识的广度入手,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带有目标性的去学习,这是需要教师培养的,也是“少教多学”的关键。

“少教多学”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少教”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并任其发展,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提升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另一层面又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促进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的品质为“专家型教师”,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高效率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有创造性的洞察力,并且要能通过反省式思维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并进一步完善。因此,“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换言之就是教学相长。通过“少教多学”此种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让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一个较好的提升,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成长的一个平台,教学相长也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思想境界。

三、“少教多学”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思想方面。“少教多学”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的旗帜、纲领、灵魂。课改前,学生负担重,在学习文言文时只顾着对于文字的学习掌握和背诵;教学模式陈旧,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讲解也没有透过本质实施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不高。在这个时代,我们倡导的是个性发展,也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的这种教学模式顺理成章成为改革的潮流,此理念注重的是减少教学内容的数量,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增强师生两者之间互动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能力。逐步建立起教学数量与质量并重,学习选择的机会更多的新型教育体制,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其自主地选择,这样为终身发展奠基。

2.教学设计方面。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一堂课程应该如何教,怎么教这都是教师应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在“课改”之前,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多是针对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来进行的课程设计,方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局限,教师更注重的是教于学生,而在某些互动环节与学生交流的有所欠缺。所以“课改”之后,更加得注重“少教多学”这种模式,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也多元化,利用的工具也比较多。使学生的束缚少了,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方面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语文学科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比如能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自我效能感、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等,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3.课堂教学方面。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与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讲学习。这俨然已经形成传统教育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例如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在台上对文言文的每一个字词句向学生们进行解释,学生们对其加以记忆,有些情况下理解的都不是很透彻就对其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通病。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形式进行变动。让学生加强自我阅读,可以根据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等层次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引导到译读或者品读层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渐渐的从理读到背读再到移读等最高层次,这就大大加强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所以,课改的其中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一个改革——“少教多学”。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不光是让学生理解教学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完文言文之后利用所学进行写作与创作。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水平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荣祥.“少教多学”模式在教育中的具体效果探析[J].中国教育,2006.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 篇4

郝高灵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的古诗教学,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是怎样钓鱼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钓鱼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看见一个天真的孩子在钓鱼,你想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钓鱼的吗?”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次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就和开始的感兴趣分不开。所以,我认为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在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耘田”、“绩

麻”、“未解”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让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古诗,或模仿诗歌当中的人物的动作,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配上小儿垂钓的动作、表情等来诵读,使学生融入诗境,诗歌所表现出的孩子的天真可爱跃然其中。

四、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四时田园杂兴》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夏天农村大人小孩共同劳动的繁忙场景,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农村劳动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繁忙热闹的劳动场景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农村劳动的场景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小学古诗教学探微 篇5

小学古诗教学探微

潮阳区贵屿石峡小学 郭晓纯

2012年11月21日

小学古诗教学探微

古诗,作为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占有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学习古诗文,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但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如何达到有效、高效,让学生有更多的得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小学生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重复的只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感悟的深化,语言就失去了感染,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成了精神的负担。所以在诵读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的解释,并从中积累词句的关系。整体性理解,目的是让学生在吟读中产生意象,让形象产生感染力。要把古诗文转化为形象,不可能不顾及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在重点字词的理解中要注意最具活力的字义理解,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较准确的理解积累,这个字词才是活的,它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突破疑难,理解诗文句意

理解重点词与重点句是理解诗句的关键。教学时我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不过多的讲解,少给点“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用自己的话串出诗句的大意,在串句意时,有时要重点把握好诗句的“序”,使“疑”得到了及时的排除,从而使学生在 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文进一步的理解。比如《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引导学生了解是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才“粉骨碎身全不怕”,这样顺序一变动,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就加深了。在古诗文的教学中,突破疑难,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

三、寻找诗眼,探明写作思路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寻找诗眼,对巩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探明诗人写作思路,感悟诗人的情感大有裨益。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我启发学生说:“文章有中心句,句子有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可以牵制文章,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也一样,有的古诗有一个诗眼,这个诗眼如果找到了,就可以窥探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理解古诗文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同学们是否能给这首诗找找诗眼呢?”学生一听,就立即忙开了。意见的分歧也由此而生:有的说是“闻”,理由是“闻”是听说的意思,因为整首诗都是在写作者听说了“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后的事情;有的则说是“好还乡”,理由是作者漂泊在外,想回家了;还有的说应该是“喜欲狂”,理由是作者听到好消息很高兴。在学生争执不下的时候,我适时的点拨,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他当时的处境,使学生了解到当时作者是因为战乱而漂泊在外,然后联系诗文,帮助学生抓住诗人的情感发展,从“涕泪满衣裳”——“喜欲狂”——“放歌”、“纵酒”——最后想象“好还乡”的路线,可见作者听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的时候,心情是多么的高兴啊!真是“喜欲狂”啊!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就一目了然了。

四、品味欣赏,理解诗歌情感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时代离现在已经是非常久远,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不懂古诗的韵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品味诵读的方法。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我先播放一段描绘初夏夜乡村田间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我动情动容地吟诵,极力地感染学生,以声传情,让学生从老师的“音”、“调”中去体会古诗的韵味,领悟其中意境。接着,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如何读出“音”、“调”,读出感情。这样学生的“读”不仅“多”,而且会充满了激情,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仿佛身临其境在微风习习,有月,有鸟,有蝉、有蛙,还有稻花香的乡间小道上散步,从而就容易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因丰收之年而喜悦的情感了。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篇6

古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游万仞。学习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小语课本从一年级起就编选了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张俞的《蚕妇》,白居易的《草》(前四句)等。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其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这就涉及到古诗教学这个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粗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那么,就要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教学设计中去。本文就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于一体。因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更好的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古诗教学之前播放适应的音乐、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下节课教学情境,从而自然过渡到课上教学中。

(二)再现诗中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作者情感的抒发要通过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声音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客观形象。如《望庐山瀑布》写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通过观看视频: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视频、动听的音乐等等。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一节课中,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让学生对作家、作品风格也有了初步了解。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既富有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反复吟咏想象而得之。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练、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和哲理等方面去进行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造。下面就情感想象空间和形象想象空间两方面举例如下:

(一)感情上的想象。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却不能为语言所直抒尽传,而给读者留下感情上的想象空间。如《春望》首联和颌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看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花香鸟语本是怡悦神心、赏心悦目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作者采用拟人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有力地控诉了安史之乱的罪恶。

(二)形象上的想象。艺术具有引发想象的功能,古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留待于师生共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在《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有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全诗仅二十字,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这就为读者留有再造条件。教师要以此发掘教材的内涵,启发学生凭借简单的回答之词去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首先要想:问者何人,为何而问。根据生活的常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被访者是一位韬晦高蹈的隐者;来访者也必然是位德望日隆的高士。再看问话人有似从天外飞来,一问一答把读者的想象引向深处。“云深不知处”,仿佛把这位德高日隆的隐者隐去,而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高石巍峨,气势磅礴,森林葱郁,松柏挺拔的景象。象征了隐者高风亮节的神韵。这就把诗人的意境和形象融化到一起,变成一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卷。

三、要注重诗歌作文化

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收获。

古诗歌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一)扩写古诗。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得到了实现。

(二)改写古诗。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原诗的结构布局。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

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改写时可以采用增加内容的方式对野草蓬勃茂盛的样子或者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等方面有所侧重的进行写作。也可以采用改变内容的方式换一种情境、场合歌颂草的生命力。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篇7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 诵读古诗词, 既不能放任自流, 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 要着力于整体感知, 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那么, 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

一、借助媒体, 轻松理解古诗

古诗产生的时代久远, 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和体会诗词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和意境, 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 孩子们也无法真切地体会诗意。这时就要借助多媒体,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 既帮助学生降低了理解诗意的难度, 又拓展了课外知识。如《江雪》一诗, 出现了“孤舟蓑笠翁”一句, “蓑”与“笠”这两件物品学生从未见过, 在现实生活中也难以寻找。我通过课件再现这些古老的物品,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和认识, 更好地理解了诗意。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 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 帮助理解诗意。在学习《望洞庭》时, 许多学生都没有亲历其境, 难以真正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景。我在教学时用多媒体播放了洞庭湖的视频,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领略到月夜洞庭湖的宁静优美。这样的课堂,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整体感知, 领悟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 景为宾, 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由此可见, 古诗的意境美, 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意境美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 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有三点:首先, 教师应该动之以情, 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 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 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 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其次, 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最后,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 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 就自然理解了他“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

三、反复吟诵, 感受韵律美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和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以它们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读者, 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包容在格律里面, 我们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古诗距今毕竟时代久远, 兼以“文约而意丰”, 很多东西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 方能深刻理解。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引领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韵律美。一方面, 做好朗读指导。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 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在诵读教学中, 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句为三个音节:“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七言句为四个音节:“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自主诵读, 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 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 与诗中人相通, 充分地发挥主动性, 读出语言的味道和感染力。

四、遵循认知规律, 加强积累

诵读与积累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 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 而不应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至少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 这对提高语文素养很有裨益, 但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千方百计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对那些记忆力较差, 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 要抽空单独进行辅导。还可以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手抄报、配乐朗诵等, 以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对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阅读, 多积累, 进一步丰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16-01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上一篇:目光短浅是贬义词吗下一篇: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