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与小学古诗教学

2024-08-31

新课标与小学古诗教学(精选6篇)

新课标与小学古诗教学 篇1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的古诗文, 学中想, 读中悟, 熟读成诵;并规定小学六年中应积累的名家篇目, 其中古诗是最为重要的一块。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研究, 寻找独特、有效的教学方式, 以使古诗教学成为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古诗教学,品读,想象,吟诵,拓展

一、品读字词, 领悟诗情

1. 创设优美的情境, 感受诗情。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 设身处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情趣。《江南》一诗最后四句“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东南西北“戏”完了, 就算了?什么也没有留下?这四句诗看似简单, 实则趣味十足, 鱼儿的活泼可爱, 在莲叶间穿梭时的快乐、调皮, 怎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在课堂中组织了这样一个游戏:一部分孩子起立并高举双手做莲叶“随风摇曳”;另一部分孩子做小鱼在清清水、田田莲间嬉戏游玩。“鱼儿们”回来后我问他们:“小鱼儿, 小莲叶, 你们在干什么呀?你们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呀?”“小鱼儿”们回答:“我听到莲叶姐姐唱着动听的歌。”“我在围着莲叶姐姐跳圆圈舞呢。”“我对小鸟说老朋友你好。”“我和小虾在说悄悄话。”“莲叶”们说:“我向蜻蜓招招手。”“我看到蜻蜒停在我头上, 还告诉我昨晚做的好梦了呢。”“我感到鱼儿在我身边蹭来蹭去, 痒痒的。”诗中那种风和日丽、碧波涟漪、亭亭莲叶、摇曳有姿, 精灵的鱼儿时而跳跃、时而凝视, 与莲蓬道安、和水儿密语, 那份自在, 那份快乐, 随着孩子们的体会与感受, 被表现得畅快淋漓。

2. 品味诗中的哲理, 感悟意境。

古诗中不乏有借景抒情, 借景喻理, 借物喻人的佳作。通过欣赏回味, 我们不仅体会到诗人的雄浑气魄, 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来, 并从中感悟到诗中的意境美:“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追求进步、勤于进取之美;“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之美;“山重水复凝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曲折萦绕之美;“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心情等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品味中, 学生学会了思考, 学会了努力进取, 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

3. 训练语言文字, 领悟内涵。

古诗短小精悍, 内涵丰富,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开拓学生思维, 展开丰富联想, 发展语言文字水平。比如在教学《咏柳》时, 可以抓住“碧”字、“细”字、“裁”字。“碧”字是大背景。碧绿的山, 碧绿的水, 碧绿的原野, 碧绿的树。“细”是大背景中的一个特写, 新长出的柳叶, 细嫩、细腻、光亮鲜明, 形状细长, 似眉毛, 似月牙, 似小船, 微风过处, 飘飘荡荡, 像为春天歌唱, 为春天舞蹈。“裁”字是对“细”字的拓展与引伸, 二月春风这把剪刀, 不仅裁出了柳叶, 还裁绿了小草, 裁开了鲜花, 裁化了冰层, 唤醒了青蛙, 唤来了燕子。这样让学生去体会, 去评说, 就会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诗情画意, 想象入境

1. 画中有诗, 品味诗文。

古代诗人在字、词、句的使用上十分讲究, 力求完美。教学古诗时, 教师应注重从文字人手, 培养学生理解古诗中文字运用的精巧之处, 体会炼字遣词的技巧, 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白居易的七绝《暮江吟》, 描写了江天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 夕阳的余辉“铺”照在江面上, 江水一半火红, 一半碧绿。江水半红半绿, 半动半静, 亦明亦暗, 光彩瞬息万变, 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时, 有几个关键字要特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学时, 我先不忙于让学生们理解“铺”字的含义, 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古诗的配画, 观察、理解、鉴赏, 再找一些夕阳夕照的补充画面, 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感悟“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这样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情景美、形象美、内涵美。

2. 诗画结合, 想象画面。

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通过视觉感受促进孩子对诗歌意境的体验。这种方法在写景类诗歌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例如《春晓》《咏鹅》《景》都可以用画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感受诗歌的自然美、色彩美、意境美。《景》全文如下:“重重叠叠山, 曲曲弯弯路, 叮叮咚咚泉, 高高低低树。”这是一首富有节奏感的精彩小诗, “A A BB”式词语又有着独特的文字表达效果。画诗, 自然要画, 画什么?一个孩子说“画山”,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 另一个孩子又叫起来“画一座不够”, “为什么不够?”孩子回答因为“重重叠叠山”要有很多很多山, 于是黑板上就有了连绵的群山。接下去三句诗的画面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学到这里就结束了?不, 我问孩子:你还想在黑板上画点什么?孩子们画了很多景物, 并说出了“高高矮矮人”“叽叽喳喳鸟”“漂漂亮亮花”“蹦蹦跳跳兔”“大大小小猴”等等。这样契合主题的诗句, 既感受到了诗歌的轻快、活泼、灵动、充满生气和错落有致, 对A A BB式词语的文字效果也有了感性的认识。

新课标与小学古诗教学 篇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实验已经进行三年了。三年来,经过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线体育教师孜孜不倦的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上,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逐步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和认同,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体现,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慰的,很多经验是宝贵的和值得借鉴的。体育工作者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认同、思考、研究、判断,实验,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近几年来,关于新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景象。

本书作者作为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一线队员,将几年来的学习心得、实践体会和思想认识汇总与编篡,试图为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添一片砖瓦,出一点微薄之力。本书对《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背景、理念、性质与功能、目标、内容、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论述。希望通过对比分析,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方向有更深入的理解,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如能对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或引起思考与争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卓越课堂的探究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 》强调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立足于 “开放创新”,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数学卓越课堂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数学的主体, 引导并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数学的角色中。 借此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与力量, 体会数学精神和文化, 突出个性化教学。 我借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和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情感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强大作用, 因此, 情境的创设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首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比赛、操作、讲故事、谜语、生活经念、实践、动画、设疑等有效的方法, 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探究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3+3, 4+4+4+4, 7+7+7+7+7, 8+8+8+8…+8 (50个8) 。看了题目以后, 孩子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 兴致勃勃地把数字一个一个地加, 而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觉得很奇怪。

二、营造氛围, 点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因此, 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中心环节。

首先,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环节中,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因势利导, 适时调控,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同时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 自主解决问题, 主动建构认知结构, 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其次,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 对学生保持宽容与理解, 给予鼓励与引导, 少一些批评与指责, 多一些称赞与鼓励,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缩短教师与学生情感距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 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这一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情感交流, 彼此感染的过程, 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念、感悟思想的过程。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 全面放手, 采用“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共同探索, 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 分享发现和成果, 帮助、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 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性

《数学课程标准 》 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 所以, 关注个体差异, 展示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必然环节。 因此, 教师要在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中引导不同的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念和经过的数学学习过程探究新知, 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发散思维, 展开想象, 以不同途径, 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式, 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注重教学反思, 完善数学卓越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有实用性的数学知识, 这体现在学生能用多少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 反思教学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重要环节。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教师不是圣人, 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 所以每上一节课, 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 对每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 找出有规律的东西, 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我们可以从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表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效果, 完美构建数学卓越课堂。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完美数学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龙明.构建实施课堂创新教育的立交桥[J].华人时刊 (校长) , 2012, (04) .

[2]董培银.小学课堂创新学生乐中学习[J].新课程 (小学) , 2012, (08) .

[3]朱丽娟.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五大原则[J].小学生 (教学实践) , 2012 (09) .

新课标与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篇4

:本文探讨了中学数学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要贯彻落实新课标,广大中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师生关系,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新课标;素质教育;中学数学;创新

我们常为一个颇为尴尬的话题争论不休,那就是我们参加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往往是摘金夺银。无限风光,而我们的这些高材生经过大学四年甚至研究生三年或者更多的深造,到目前为止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高分低能”,这是我们不愿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杨振宁先生回顾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时说,他的老师泰勒教授几乎每天都提出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十有八九最终站不住脚,但剩下的一两个问题往往能引出新的发现、新的创意、新的发明,把课堂变成学生好奇心的引发地和自由发问的场所,应该是优秀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适应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社会全面多元的需要,我们实行了多年的传统数学教育模式、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如果再继续因循守旧,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与国际数学教育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突破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已是我们目前中学数学

第 1 页 教育的当务之急。

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是在充分吸收国际课程改革经验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拓宽了数学领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中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当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将起到十分现实而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主体力量,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实践者与研究者,每一项教学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改中去,迎接挑战,与时俱进。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

第 2 页 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等:合作者是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新课标让我们的数学教师由一个单纯的“演说家”变成了身兼数职的“总导演”。因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在许多方面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目前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师对教材、教参有较多的依赖性,随着课程综合性伸缩性的加大。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能够发挥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设计和开展课程,懂得如何教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动态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标准的既定模式,教学工作必然是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课改》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数学教育理论、科学艺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详尽的信

第 3 页 息和资料,才能吸引学生多样的兴趣,应对新课程的教学。比如当前蓬勃兴起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生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将教学引向深入。加强对一些落后地区的数学教师和一些老教师使用多媒体或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培训,应该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列入议事日程。

二、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课改》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与学生都属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期实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 4 页 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将不仅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必将融合其中。将使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正确计算、逻辑思维、数学语言、数学解题、识图画图、分析教材、组织教材、板书设计、制作教具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如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课改》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 5 页 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得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中学数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把握好、引导好的前提下,让学生走上讲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此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义深远的。

《课改》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如何获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探索过程是一致的,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才华个性和创造成果的过程。因此我们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如在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接受

第 6 页 这个结论。在数学定义教学中,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下定义,而应当引导学生感受或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说,讲到“负数”的定义时,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现在的气温是20℃,而到晚上是零下5℃,问这一天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学生知道应该用减法,可能也知道结果是25℃,但是20℃-5℃不能得出这结果啊。这就引出了负数及其表示方法。教师再用一条竖轴在黑板上演示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其中奥妙。为了加深印象,还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一两个实例。头脑灵活的学生讲到电线杆其实在地下面还埋有一截,这下面的一截就像是气温的零下多少度一样。如此我们的数学思想才能渗透到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之中,为以后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贯彻实施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其目标就是要推行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落后状况,在提升中学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前提下,通过全新的方式、方法,理论、理念,使学生的数学素质、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需要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中学数学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为培养这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将素质教育的目标

第 7 页 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标与物理活动课程探索 篇5

一、物理活动课程的作用

1. 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 扩大知识领域

由于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及其丰富, 而且与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 它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素材, 从而为学生建立概念, 认识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 并且为学生巩固, 深化, 灵活运用知识创造学习新阵地。

2. 促进基础知识转向实际能力,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后, 应当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应当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 学过凸透镜, 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后, 组织学生自制望远镜;学过比热的测定后, 让学生自制量热器并测定物质的比热;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物理活动,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能力。

3. 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个性和特长。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好, 但不善于动手;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一般, 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物理活动能对前者起促进作用, 对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以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二、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1. 举办讲座, 墙报及读书报告会, 进行课外阅读与写作

以举办物理学史讲座, 介绍那些为物理学的发展建立丰功伟绩, 不畏艰险, 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的事迹。教师可以介绍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阅读科技书籍的良好习惯。结合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读书报告会, 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 布置学生试写一些科学小议论文, 例如, “没有引力的世界”, “浮力的妙用”等。上述活动可以通过板报进行介绍。

2. 参观与课外观察活动

参观是一种现场教学活动。例如, 组织学生参观货轮码头, 了解各种简单机械, 传动装置, 以及有关平衡与稳度, 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在这些装置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 现场参观需要占用的时间较多, 因此次数不宜很多, 更多的参观活动应以课外观察作业的形式进行。教师应有计划地布置课外观察作业, 引导学生注意自己身边的物理事物及其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兴趣, 以及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习光学知识前, 布置学生观察:透过密密的树叶层, 阳光照到地面上所成光斑的形状;汽车司机用的观后镜的镜面;筷子插入水中后的形状等。这样的安排课前观察,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不仅节约课上时间, 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 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 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进行的实验。课外实验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实验。

家庭实验主要取材于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学生用这种随手取材的方法进行实验, 会感到格外亲切。许多家庭生活用品或者废旧物品看起来简单, 但可以来做许多物理实验。

由于课外实验一般没有现成的仪器, 没有教师的亲临指导, 在某种意义上说, 课外实验更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因此, 如何使课外实验在中学生课外作业中占有恰当的比例, 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4. 物理游艺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物理灯谜和趣味观赏两类。物理灯谜是用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谜语开展的活动。由教师编写的这些灯谜, 如谜底为电磁波的“来无影, 去无踪, 能传景, 能传声”, 对于巩固物理基础知识有较好的作用。趣味观赏是指利用物理原理精巧设计、供大家观赏的表演节目。例如:有惊无险:取一个螺丝口灯泡, 手持金属帽下的灯泡高高举起, 当松手灯泡自然下落到地面时, 会听到当啷一声, 但灯泡安然无恙, 反而弹跳几次。会走的硬币:在桌子上铺一张塑料台布, 台布上放一枚五角和两枚一元的硬币, 在两枚大的硬币上架一只口朝下的玻璃杯, 把五角硬币罩在其中。在杯口外侧边上, 用手指甲向自己的方向轻刮猛松台布, 每刮一下, 就会看到五角硬币向你靠近一步。由于一元硬币的厚度比五角的高, 所以不停地刮台布, 它就不停向你“走”, 最后“走出”杯子。

三、物理活动课程的指导

1. 明确目的, 落实组织计划

开设活动课程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因此, 要开好物理活动课程,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明确开设活动课程的目的, 认识到开设活动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要有责任感。其次, 要确定具体活动的内容, 充分考虑到以动手为主还是动手动脑并用。

2. 积极准备器材

物理活动课程有许多内容需要教师准备好器材, 特别是科技活动, 如无线电小组, 航模小组, 教具制作小组等。器材的供应是搞好活动的关键。为确保学生的实验器材, 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信息, 保证货源的供应。

3. 精心安排好每次活动, 让学生学有所获

不管是科技活动, 还是其他形式的活动, 指导教师都要精心安排。在开头的几次活动中, 指导教师要多费些心血, 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甚至连各种道具的使用都要手把手地教。要耐心细致, 逐步放手。如各种航模飞机的制作, 电路的调试, 照相底片的冲洗, 指导教师都应个别指导, 发现问题后及时启发学生排除故障。

4.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品德

在各种科技活动中要爱护公物, 勤俭节约的教育, 每样工具, 每种材料, 每个零件都要花钱买来, 节约和浪费, 爱护和不爱护大不一样, 甚至一根火柴, 一张砂纸, 一个大头针, 都要节约使用。在活动中要注意同学之间的团结,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完成课题任务应当注意有分工, 有协作, 使全组成员为共同目标同甘共苦, 在活动中形成团结亲密的集体。

5. 积累资料, 充实内容, 形成特色

教师在带领课外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要善于积累资料。每次活动都要做好记录, 总结经验教训, 对做出的成绩, 要善于总结。这样下次活动内容就更加充实, 学生会更加喜欢。只要工作做细, 做踏实, 几年就会形成特色。

物理活动课教学应在物理知识和实际的联系的基础上, 本着科学塑造可用型人才为目的, 以学生的实际感受去讲解物理知识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舒文.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解析[J].陕西教育, 2007 (12) :53-54.

[2]唐叶峰.物理新课改的思考和教学实践[J].青海教育, 2008 (01) , 12-13.

[3]粟艳平.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2) :101-103.

[4]陈美华.课外活动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 2007 (24) :66-68.

新课标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审美熏陶 篇6

一、强化诵读, 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 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优美动听。教师只有精心指导, 引领学生反复朗读, 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到古诗的音律美。古诗绝大部分是七言或五言诗, 它节奏鲜明, 极富乐感。七言诗中,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古诗不管是七言还是五言, 都讲究平仄相对, 此起彼伏, 遥相呼应, 极富乐感。古诗的语言美还在于语言的精确美, 凝聚美, 一字一词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 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 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 古诗为了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生动丰富的形象。诗的语言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如形容、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等,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不是妙手偶得, 就是千锤百炼。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诗。上句“深千尺”是夸张, 是突出潭水的深, 下句“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 用“比不上”来比喻“送我情”, 采用这样的修辞方法, 把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描写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 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

二、启发想象, 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 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例如骆宾王的《鹅》, 语言形象, 文字浅显易懂, 如果仅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 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读懂这首诗并不难, 但如果要他们真正领略诗中的意境, 却并不容易。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可结合多媒体手段, 再现生活场景。从鹅的姿态、鸣声, 尤其是色彩等方面对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行刺激以产生良好的效果。“白毛”“绿水”“红掌”“清波”“曲项”“鸣叫”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教学时要使鹅那种怡然、清闲、优雅的姿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再如柳宗元的《江雪》, 可采用诗配画的表现形式进行赏析。“千山”“万径”“飞鸟”“人踪”是何等壮阔的背景, “孤舟”“独钓”置于这样的背景下, 作者的心境又如何呢?他真的是在垂钓吗?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 作者真正思索些什么呢?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引入这样的层面, 那种赏析就更上了一个台阶。因此,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 才能使学生“悟其神”, 会其“意”,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当然赏析意境的要求不要太高, 但如能经常引起学生的想象, 领略诗中的意境, 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会不断提高的。

三、启迪心智, 挖掘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挖掘古诗的情感美呢?例如:《咏柳》一诗, 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 先播放一段乐曲——《春天》, 这首曲子以优美抒情的曲调, 轻快舒展的节奏, 诗一般的音乐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 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 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 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学古诗,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与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产生共鸣。再如陆游的《示儿》,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前一首因“不见九州同”而悲, 后一首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喜, 这一“悲”一“喜”, 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古人尚且如此, 更何况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呢?通过对这一主题思想的赏析怎能不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呢?

总之,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古诗, 要引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 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理解古诗词的形象美,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使学生真正受到审美熏陶。

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教学中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中, 带领学生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上一篇: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下一篇: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