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通用8篇)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1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 要:目前,有部分小学生对古诗词带有排斥心理,因为古诗词虽然字数少,但不像现代文章那么容易理解,而且每首古诗词都要求背诵,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反感,背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研究新课标下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 多媒体 生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意境比较优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的,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古诗词文章一般都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在古诗下面对难理解的词语标了注释,学生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描写古代的文章,如《七律?长征》一文,学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前,我通过班级的白板播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铁索桥的惊险悲壮视频,以及红军过草地,过皑皑白雪的覆盖的雪山,让学生目睹红军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越过岷山的喜悦心情。再如,教学《天净沙?秋》一词,前两句诗描写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图景,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把这六个图景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抽象的诗句变成直观的图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有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泊船瓜洲》写出了王安石远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联系生活,体会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游子吟》一文,文章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根本没穿过破衣服,更别说是缝缝补补的了,孩子们对伟大的母爱领悟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引导学生回想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照顾我们的生活,风雨无阻地带我们上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甚至是下雨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多等一分钟,她们宁愿自己在学校门口等上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是一小时,任凭风吹雨打、太阳炙烤,她们无怨无悔,为我们默默地付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这伟大的母爱,为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天回去都帮父母分担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至少完成一件,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了,我觉得这才是对这首诗真正的领悟。改写古诗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仿写或改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通过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古诗也不例外,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古诗也比较容易接受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写古诗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将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有学生写道:55岁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应皇帝之招,赴京上任为官,晚上,他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边,远望家乡南京钟山,虽然瓜洲与京口仅一江之隔,而京口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借着皎洁的月光,思念家乡,这次上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吟诵古诗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表达的意思不是熟能生巧。在教学中,“读”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古诗不像现代文这么通俗易懂,学生普通对古诗有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心理,如果让学生自愿吟诵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古诗流露出来的深刻含义。表演古诗
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或许每位教师都尝试过,但大家未必尝试过分角色表演古诗。表演是一门艺术,要想表演的好,首先要对“剧本”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古诗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引导两位平时关系十分密切的同学来表演李白和孟浩然,表演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将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那依依惜别的情景表演出来,通过此次的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终身难忘。即兴作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古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把古诗背下来并默写,其实学习古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古诗作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古?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读和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画能力,为古诗来个即兴作画。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利用我们农村的优势,引导孩子们想象大人们男耕女织,孩子们喜爱劳动,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场景画下来,学生在作画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融合了知识、哲理、情感于一炉的传统文化精华,教材中的古诗中,荟萃了我国历代诗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写景状物、咏人抒情等。传统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古诗文字的背诵,轻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感悟,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沈志斌.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3).[2] 李丹,张红敏.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6(16).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2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 是学习的原始动力, 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首先, 课前激趣就很重要, 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 我们都知道初中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 富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 因为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 悦耳的音响, 会给学生新异的刺激, 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用充裕的时间来品读悟读文章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 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 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 一上课就让他们读, 如果不懂, 还要读。就这样, 一堂课读来读去, 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
因此, 我们应该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留给学生, 并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 深厚凝重的默读等。例如在讲《醉翁亭记》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多次朗读课文, 首先是初读感知, 当学生疏通文意后, 让他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朗读, 随后, 在对课文的美点赏析之后, 又让他们带着一份美感朗读课文, 最后, 让他们在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的思想终于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乐山水, 与民同乐的情趣便会油然而生。
三、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 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 蕴合哲理, 直抒胸臆, 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 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 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现出的情感是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因此我们要培养有创意的读者, 而不应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理解, 应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读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要把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
四、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师必须立足课内, 注目课外, 充分寻找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 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 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与对比,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与“大语文”教学观也是相吻合的。讲《桥之美》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审美观点对当地的一些建筑和景点进行了品评, 从而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同时, 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高中新课标背景下英语学习之我见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疑点,观察学生学习时的兴趣、意志和情感,通过教学的巨大热情来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到语言活动本身中去。
一、教学实践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交际能力、增加文化积累,同时保持自信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应避免简单地说教,而应形成更多的师生互动。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备课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又不失特色地进行教学探究活动,现将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1.集体备课
关于备课,我们的基本原则是课前精心备课、课中灵活应变、课后不忘反思;努力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备课组成员根据自身对新课程的理解进行个人备课,然后在每周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讨论、研究每位教师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及亮点。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协调教师分别准备不同的备课资料,主要包括:课件制作、教案打印、复习资料、单元试卷等。
2.教材重组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面对新课程教材中对于听力题型难度大的状况,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英语周报》中的听力测试题对新课程中听力的题型进行全面替换;新课程中口语部分也被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省略了,基于本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我们主要利用单元重点句型、中心段落背诵、来弥补平时英语口语输入量的不足。
3.丰富课余活动
(1)班内背诵竞赛。为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班内进行英语背诵竞赛。分别从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给予奖励。
(2)唱歌学英歌。依据单元主题的特性,我还选取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英文歌曲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欣赏、传唱。具体做法是:将歌词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让学生能先熟悉歌词、弄清歌词的意义、领会歌曲的内涵;之后大声朗读歌词;聆听、熟悉旋律;最后才进行歌曲教学。当“Yesterday once more”、“Shining friends”、“Do ra mi”、“Big big girl” 能偶尔从他们的口中传唱时,总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3)观看原版英文电影。选取经典英文电影作为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新课程的文化内涵。高一年,我选取了《圆明园》、“The sound of music”以及“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三部电影分别作为“Cultural relics”“Music”“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这三单元的补充素材,使学生在轻松之余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4.创新教学活动。
(1)探究性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时,我经常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例如:为文章拟出合适的标题、给文章分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推测作者写作的意图、推测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分析和解决课后问题等。
(2)合作性学习活动: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活动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有效发挥各自特长。
5.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也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仅仅用一份试卷来判断学生半学期或一学期的英语学习情况应该说是不够客观也不够全面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高中英语模块学分认定表》,利用其对学生阶段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
二、教学反思
1.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既然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情境、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自主地总结归纳。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以模块五Unit5 中的ellipsis语法教学为例,我们让一组学生随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另一组学生进行回答,同时老师也做出简洁的省略句回答。老师把问句和答句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句子的区别,教师即而再举出多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对比,学生摸索出一些规律后,再进行完整句与省略句的教学:教师先在黑板上举几个例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总结删除与增添省略部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对这个语法现象进行系统归纳。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形成健全人格,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创新。这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把学生当作主体,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Duty Report”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可以讲一个故事、说一则笑话,或仅仅是找到一个漂亮的英语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4
[摘 要]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就如何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若干建议,旨在与同行探讨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优化 策略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同化和调节发展的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扩充语言广度和深度;扩大阅读量,丰富阅读内容;区别文章体裁,完善阅读形式;进行策略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过去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体现出与旧课程截然不同的基本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素质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强调自主、合作学习;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重视情感因素。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许多老师对其了解并不深入,尤其是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还很不够。没有先进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会是盲目的、低水平的。在高中阶段,虽然阅读教学一直备受教师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理想。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不少教师仍然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舍弃”词汇教学,“淡化”语法教学。与上述情况相反,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忽视词汇教学,或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法分析,致使学生只要碰到不认识的生词就束手无策,时常对一些复杂长难句理解不准确,严重地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的理解。
3.采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4.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英语教师经常缺乏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
5.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阅读本身,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课堂唯一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采用交互式的整体阅读教学。专家指出,阅读时被激活和调用的非直观信息中,阅读者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语篇到语句,从梗概大意到细微末节,帮助学生把语言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
(1)加强语篇教学。目前高中英语教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了解不同体裁的结构特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例如,教材中人物传记体文章分布较广,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在阅读前可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通过讨论明确传记体文章的结构特征:以时间顺序为轴心,边叙边议(以叙为主,议为辅),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等,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人物—时间和事件的关系—成就—评价”这条主线来理解课文。
(2)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在阅读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往往会造成一些困难。教材涉及到英语国家的许多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激活他们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教师可采用和学生一起从网上查找与这些节日有关的资料、观看有关这方面的DVD、听相关的英文歌曲、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等多种形式导入文化。此外,在科学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材料,以进一步达到语言学习理论中的“移情”境界。
2.重视阅读中的语言知识传授。阅读者的语言知识是辨认视觉信号输入的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动作、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呈现生词,或运用同类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读音记忆法、同音异形记忆法和搭配记忆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单词。同时,教师还应训练、培养学生根据构词法、上下文情景等线索猜词的能力。此外,新教材词汇量大,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处理生词,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应在阅读前就加以介绍;对于那些能通过线索进行猜测的词汇,则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处理;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不要求学生去死背。对语法点的讲解要讲究艺术,使语法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规律。此外,教材中语法教学内容分散,知识点细小,虽易于学生一时掌握,但“前学后忘”现象时常发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现象进行比较和归纳。
3.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的策略。Mackey曾列出扫读、预测、猜词、利用语篇标志等19种阅读技巧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有关的阅读策略,而且应该进行有意识的策略训练,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限时阅读,重点训练skimming和scanning,或让学生列出自己在阅读中所用过的阅读策略,或相互之间交流各自使用策略的情况。
4.构建“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阅读新模式。这个新模式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发展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阅读过程,把阅读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标题导入、视听导入、背景介绍、设置悬念、联旧引新等灵活有趣的形式,启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在阅读中,教师应从语篇角度出发,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把阅读分为skimming、scanning、close reading三个步骤,根据阅读的三个层次科学地设计问题,即主旨大意类、细枝末节类和判断评价类,采用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适时启发与引导的形式,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续写课文、改写课文、角色扮演、话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他们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6.渗透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比刻板地直接进行德育教育更为真实有效。教材中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和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内容新颖,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这些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洁.英语专家如是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丁岩.高中英语教学不同文体的阅读指导[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章蒹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一、构建阅读新模式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今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教学策略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获取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贯穿《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构建“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从而培养阅读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
二、“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阅读模式的理论依据
“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强调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师生构成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参与,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论也说明: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等多边互动过程,是多边互动过程的统一。最佳的课堂信息传递应是师生、生生多向传递型。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采用以下网络型交互式的形式。在这种互动模式中,教师是促进者(皮亚杰piaget),是整个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评判者、参与者和咨询者。它可以使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作用,整个课堂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通过师生交流,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从建构主义教育论来看,知识和意义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不是由外部注入的,则是由个人主动构建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的环境中,是互动的结果,因此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认为具有个人相关性并主动参与时,才能发生。本文所构建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基于以上理论,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而提出的。
三、“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阅读模式的结构与操作
1.结构
高中英语“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阅读模式为:引入:激发兴趣,激活已知信息→启动:引出话题→输入:整体感知,接受理解新知识→加工或练习: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发展技能→输出:知识,技能的迁移和运用,形成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阅读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该模式的要旨,活化教材是保证,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是灵魂。
2.高中英语”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阅读模式内涵
学生的主体参与,英语课堂上体现在”动“字上,动则”活“,则”灵“,则”成“。”教师启动“即教师发动、调动、引导;”师生互动“即师生配合,教学相长;”学生主动“即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师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始终以交际能力培养和语言实践为主线,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综合外语素质。(王惠昭,2000)
3.”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英语阅读模式的操作
(1)引(Lead-in)
一般以Daily talk、Daily performance等形式,让学生3~4人一组,在课前3-5分钟时间内在讲台上表演,进行学习交流,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沉浸在和谐的合作气氛中,能增进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交际氛围。让学生在自编自演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和乐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2)启动(Elicitation)
”启动“就是借助”引入“创造的良好的情境,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启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发挥潜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接收和掌握新知识。实际上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即可创造输入新知识的期待。启动是五步中的关键。我们通常先选好教学内容的突破口,通过背景知识、关键词、学生的生活经历等方式,设置情景启动,逐步扩大深入,为学生整体接收新内容做好准备。
(3)输入(1n-put)
”输入“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输入。教师在学生思维进入活跃、兴趣盎然的状况下,因势导入课文提供的材料,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语篇的理解。教师要发挥能动的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为具体的语言行为,还原为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收材料提供的信息,使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和动心。通过多次有任务的阅读和练习的完成后,进行深层理解。教师要善于挖掘话题,在发展推理能力的同时,促进课堂多边互动及德育的有效渗透。
(4)加工或练习(Practice)
”加工“的主旨是”教学基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它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所设计的活动使学生超越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形成更为广阔的知识环境,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学习,巩固、提取和加工。如上Savingtheearth时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谈论完自己的家乡--漓江的污染情况后,请学生小组讨论他们所居住的城市的污染情况,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些好的治理的建议。
(5)输出(Out-put)
”输出“是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运用,是能力外化的过程。关键是让学生说真话,做实事,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我们主要采用交际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且动得有效果,真正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常用的形式有: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采访等。
例如上Savingtheearth时,笔者利用有教师听课这个机会,让同学们4人1组,去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了解他们所在城市的污染情况,然后回到座位上讨论,给老师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这种形式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突出了”学生参与“、”学生主动“,活泼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得勤主动。
阅读课后的作业一般让学生写短文、采访稿或泛读一些相关的材料,以开放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结束语:
本文所构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思维。课堂上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交际能力及阅读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活动,力求做到组织教学”英语化“,设计活动”情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运用”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英语阅读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成功地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了就会用,发展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以这种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多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均在65%以上;在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中,所教学生多次获全国特等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辩论赛中表现出色;高考平均分名列全区前茅,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获得外宾及社会的好评。
笔者认为自己所建构的语言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530022)《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随着《普通高中英主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正在发生变化。《课标》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成九个级别。这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本文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一、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在描述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时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阅读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外语学习手段。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绝大多数学生与外语的接触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因此,阅读在各项语言技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重点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所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养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笔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对高三年级164名学生的阅读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大量的阅读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82%的学生认为由于忙于完成各科的试卷,阅读时间太少;81%的学生认为缺少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76%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每周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和讨论。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有较高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被动。
(三)顺应高考英语阅读的发展趋势
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分值为40分,占总分的26%。从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看,选材风格保持一贯的连续性,注重了题材、体裁的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较为综合地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阅读量有继续加大的趋势,而且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篇章信息量增加的同时,问题设项的表述信息也在增加,而且形式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表述,而且有符号、图像、图表等;提问深入,事实理解从单句信息理解向段落综合信息理解发展。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是广大英语教师顺应高考改革的必然之举。
二、《课标》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课标》比以往教学大纲更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每个级别中对阅读技能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提出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课标》第一次明确提出除教材外,英语阅读量在高中阶段的六级应达到19万词以上,七级达到25万词以上,八级达到33万词以上。阅读速度的提高和阅读量是分不开的,读的越多,词汇量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课标》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有效途径,即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确立了目标。
(二)拓宽学生阅读的途径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网络已成为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特别是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在中学校园中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应该具有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和网络中获得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能力。
《课标》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通过不同渠道查找所需信息(六级);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七级);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八级);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九级)。
(三)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标》把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清晰地展示了一条跨文化意识发展和培养的脉络:六级: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八级: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九级:能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另外,在语言技能中对阅读技能做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七级: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书报或杂志;八级: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九级:能阅读一般的英文书报或杂志,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
这些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扩大了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有效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词汇障碍。没有词汇量的基础,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课标》语言知识的目标在词汇方面提出,七级要求学生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为3,300个单词,九级则为4,500个单词。可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已是必然趋势。
扩大学生词汇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课标》已明确规定了高中毕业生要达到的阅读量。为了实现这些阅读训练目标,教师应结合教科书中的主题补充不同体裁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适量加大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中,本着发展性、拓宽性和趣味性原则,教师可选择与现行教材内容相关的教辅材料,时事性较强的英语报纸和杂志,如《21世纪报》、《中国日报》等等。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独立进行,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与任务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做到课前有任务,课后有检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活动。在读后,教师可安排读后研讨、专题讲座、读书征文、问题讨论和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把图像、音响和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它能将社会、人文背景等人文因素形象化和具体化(徐昌和,2006)。
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播的,国际著名报刊网站发布的时事新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所用语言是实际生活中的直实反映,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朱文英,2006)。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有选择地阅读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调动英语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中了解更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理解的能力。
例如,现行不同教材中有以Harry Potter为主题的课文内容,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网上查阅的方式阅读部分原著或者相关信息。再如,教师可以建议喜欢姚明和NBA球队的学生去NBA的官方网站(http://)查看所感兴趣的报道,获取更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三)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多是中外专家合作编写而成,内容均涉及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这种中西合作模式下的教材不仅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也在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展现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在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文化知识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例如,在阅读主题为I Have a Dream的材料时,学生需要对20世纪60年代由种族歧视而引发的美国民族运动有所了解,才能领会马丁·路德金作为民主自由战士的伟大和可敬。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教材所展示的文化中,并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俗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境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分析的能力。
四、结语
《课标》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起着导航作用,也是广大中学教师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教师不应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课标》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可以尝试着在阅读教学中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5
大红沟中学 王文娟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而上述目的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笔者针对课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在优化英语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仍可以在有些教师身上发现不尽如人意之处。
1、英语课堂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语的基本导向仍停留在学生重复或重现事实要求(主要是重复教师的话语和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比例还极小;动脑程度低的和非个性化的“全班说”的课堂活动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收获的关注,有些课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这与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展现个性,发展心智”等教学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与高考对英语课堂的要求也是不符合的。
2、课堂教学缺乏“备学生”这一必要环节。
有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有效地进行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高考热点和高考难点的“三点”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的活化;课堂容量偏小,内容单一;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节奏过慢,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没有。
3、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部分英语教师对高考的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特点及规律了解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过多依赖复习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在学生自主建立系统的英语知识体系与网络过程中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
教师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学习英语普遍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地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根本, 甚至本末倒置;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踏实、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
3.学生没有获得合适的学习方法。
绝大部分学生在复习与学习过程中不能走在老师前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没有习惯性地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 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一节课有没有实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目标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信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一个班有“优、中、差”的学生,教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或体味成功,或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从而感到自己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根据笔者的经验,上好第一节课和在日常课堂常常给予学生鼓励与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任教高三的过程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学不得法等诸多原因已对英语已产生了相当厌倦的情绪,几乎失去了信心,甚至有学生要放弃英语课程。就此,笔者在第一节课就举了一些学困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子,让他们看到希望。同时,我让他们铭记以下一些励志的话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If you do it, you can make it./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等等,这些都会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及鼓励。此外,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高三初期语法复习和听说写作训练时选用《新概念英语》第一、二册和《初级英语口语》等教材中的一些有趣易懂的对话、小故事,进行听音复述后改写续写等练习。程度好的学生做了这些有把握的练习,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保护。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做了这些简单而有趣味的练习,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发现了原来自己也能行,这种成功的体验很自然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信心。
其次,作为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教师在备课、选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过程中,心里要时刻装着学生,牢记“一切教都是为了学”。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规律,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敢于实践。同时教师也要关心、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自身记忆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造就、成全学生的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教师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巧妙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不仅会及早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还会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事前精心设计具有新情景、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问题。笔者在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也作了很多的尝试。我针对不同的课型,充分发掘“以趣激学”。例如:让学生轮流每节课前讲有趣故事、提三个问题让其他学生作答(学生事前作好准备、课前五分钟内完成此任务);或让学生听故事录音后回答相关问题、听对话后表演、看图说话、话题讨论。又譬如在复习动词过去时时,我选用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中“Sally’s first train ride”这篇小故事,设计了“Where did Sally go last week”?“ How did they travel”?“What was the lady like?”等问题,让学生听故事录音后作答,接着学生相互间通过复述重现故事,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了起来,相关知识在运用中得到了巩固。复习介词时,先听“Mrs.Smith’s kitchen/ living room”?再问“Where is the refrigerator/the electric cooker?等问题,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书中图片,让学生进行口头复述。通过这样的方式情景引入,原本枯燥无味的语法学习变得有趣易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授第九模块Unit.5 Inside Advertising 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广告片段及图片,直观形象引入话题,学生兴趣盎然。
(2)教学方法多样化,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英语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课型、题材、体裁、内容、风格不尽相同,因此具体教法也要因课而异。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观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神经总是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相反单一的练习和节奏造成单一的神经刺激会导致学习效率和兴趣的下降。因此,一个老师的教法越灵活多样,课就会上得越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教学效果也就会越好。比如:在写作训练过程中,看英文电影摘记精彩对白,积累语言素材,写电影故事;听对话后进行角色扮演并书面改写成故事;听故事,口头复述,然后书面改写或续写故事。这种“听—说—写、视—听—写”交替使用的方法,使学生的听力、语感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更是乐在其中,从而学有所得。
(3)精讲多练,突出英语课堂的实践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少讲,学生要多练勤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体现在“疏”和“导”上面。疏在学生思维障碍处,导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要明确学生是主体,要重点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课堂上最多讲二十分钟,把其余二十分钟留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朗读对话,进行实地表演,情景交际。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给学生提供一个训练的机会。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要使学法指导进行得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预习还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增强听课效果。
②引导学生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③提醒学生记笔记
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在记好听课笔记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
④指导学生及时复习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好“及时复习”这一环。
2.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语言的人文性,要把英语课作为交际工具来教,并鼓励学生把英语课作为交际工具来学。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接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学生通过思考、实践、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学会用英语做事,完成学习任务。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改造、重组、延伸,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之外,上面提到过的《新概念英语》 第一、二册、《初级英语口语》、还有《初级英语听力》、《中级英语听力》和许多优秀的英语电影(《THE SOUND OF MUSIC》、《BEAUTY AND BEAST》等)都可作为高中、甚至高三复习的辅助教材,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英语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要有课堂效率意识。
教学效率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信息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媒体的使用上。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地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无暇分心分神,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
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教师每一句课堂用语的设计都要有利于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新课标强调新知识点的重点落实与听说读写技能的常规训练,复习课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正确处理好教学与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环节恰当地渗透高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教师同时还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讲评课要指导学生听出层次。
4、教师应及时获取学情反馈,有效落实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
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自习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这也有效的刺激了学生提高分数效率较高的“增长点”。在笔者的实践中,大部分学生纷纷制定了自主学习计划,课堂表现比以前积极踊跃,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5、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
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如采取“弹性作业”等方法;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重点线、本科线上下的存在较明显的英语学科薄弱的学生,采用英语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切学实提高各档上线率。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前提下,要及早把这个工作做起来。英语教师应多走近学生,使他们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6
广西百色高中 蒙坤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及其相关理论,以及所引发的思考,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关键词:内隐认知,外显认知,语法教学
一、引言
作为语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交际教学思想被我国英语教学界广泛接受,中学英语教科书也随即进行了全面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由于教师们对交际教学思想的片面理解,近几年来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忽视语法教学的倾向。于是乎凡是进行语法教学的方法都被认为是落伍的、过时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落后”之嫌疑,教师们人人避免讲语法,致使学生出现了“高原现象”,学生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提高,英语学习无法再取得长足的进步。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重申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课标》指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英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素材,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诚然,提倡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抽象地讲解语法,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新课标》提倡高中英语语法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强调语法教学不能局限于语法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文化意识、篇章语境、题材体裁、词汇等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如何教授语法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最近几年,围绕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由这两个理论带来的外显式及内隐式语法教学,各路学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本文拟通过对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介绍,探讨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进行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和新理念。
二、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1.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
提到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就必然涉及到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R Ellis(2004:229,引自戴炜栋 2006)将外显知识称为“学习者关于某种语言的组成部分及该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意识”。即关于语言结构如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传统的语法描述就是外显知识。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不仅察觉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而且还能分析出其错误时使用的就是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关于语言自动化使用的程序知识(戴炜栋 2006)。内隐知识是默会的知识,比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的知识。同样,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意识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但又无法进行解释时使用的就是内隐知识。应该可以这样说:外显知识确保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监控语言输出,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而内隐知识则保证语言使用的流畅性,有助于学生自发而快速地使用语言,发展其语言技能。McLaughlin认为自发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从课堂外显知识的教学最终到自发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语言教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许多语言专家也指出外显知识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意识,促进外显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建立内隐知识。这些提法与《新课标》提出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核心的理念不谋而合。目前在语言教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是否可以转化及如何确保两者之间的成功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语言(内隐知识)的同时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外显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技能,最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
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都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 引自刘耀中 2000)认为人们认知复杂任务时通常采取两种本质不同的认知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认知模式。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外显认知。这种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学习者受意识支配,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另一种是内隐认知模式。在内隐认知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学习,学习者置身于鲜活的环境中自然地习得知识。比如儿童在习得母语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了母语的特征和规则。因此区别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核心就在于学习者在学习时是否有意识的学习。内隐认知不同于外显认知,内隐认知是在偶然的、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条件下进行的,获得的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的知识而非描述性的知识。而外显认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理性的认知,获得的知识可以用语言加以表述。具体到我们英语语法教学中,内隐认知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和使用语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表达思想,潜意识地习得和发展英语语言技能,无需关注语言规则。而外显认知却主张通过对语法形式的讲授,发展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法意识,构建语法系统。许多学者对于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的优势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过分地强调内隐认知作用,忽略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导致“语言石化”现象,影响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学生学习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提高。尤其是在英语为外语环境的中国,英语信息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接触语言材料,坐等学生自然习得语法显然是极不现实的。而过分地强调外显认知的作用,过分重视对语法知识的讲授,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交际时容易出现过高的语法监控而影响流利程度,再者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感。
三、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对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尽管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认知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着重语法规则的讲练,忽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另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性而放弃语法教学。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教师们误解了语法教学根本原则,过分夸大了内隐认知或外显认知的作用。因此,仅仅依靠外显认知或仅仅依靠内隐认知来进行语法教学都明显存在着不足。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这两个认知机制结合起来,两者协调合作。近年来,由于研究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而发展起来的以提倡语法讲解为主的外显式语法教学和以提倡以学生感悟语言为主的内隐式语法教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教师们开始意识到语法教学中外显与内隐相结合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研究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至少可以给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如下启示:
1、读透《新课标》,认真领会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研究证明,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尤其能够促进外语教学。因为它强调语言的输入以任务的方式呈现,鼓励学生从语言输入中领悟和感知相关的语言形式,激活认知过程。此外,学生在课内接触到的真实交际活动十分有限,语言输入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强调对语言鲜活的体验,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呈现隐含特定语法项目的语言材料,包括音像材料。学生在学习这些语言材料时调动了其内隐认知的机制,从而自然地认知语言中的语法规则。
2、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已经对英语有了一定的了解,思维水平已经接近成年人,已经有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希望通过语法来规范自己的知识,期待在英语学习上有大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外显认知的机制,帮助学生打造扎实的语法基础,构建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语法教学要融入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的教学中,既不单纯教语法,也不能把语法和技能培养割裂开来。做到外显式教学与内隐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意识和形成语言技能。研究表明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外显方式学到的知识将监控语言的实际使用,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相关的语言特征和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语言的能力,大大缩短学生掌握语法的过程。以内隐形式组织的教学活动轻松活泼,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研究证明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极大的影响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过程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展开,鼓励学生通过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四、结语
英语语法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尤其如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法教学应该注重通过外显和内隐的方法,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语言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归纳能力,进一步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elce-Murcia M.1991.Formal pedagogy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 2.McLaughlin, Barry.1987.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Edward Arnold,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外语界》, 2006第1期
7.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6期
8.张 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J] 《外语界》,2004年第4期
9.郝兴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外语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 《外语界》,2004年第4期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7
本文就从中学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内容的新课标实施情况谈起, 共同探讨新课标下教学内容实施的作用, 以及体育教师如何适应这种改革, 以何种手段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 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概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仪征市四所中学:仪征市实验中学仪征中学仪征市第二中学仪征市第三中学
仪征市实验中学初三女生80名, 其他三所学校学生9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对照法:
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对本班80名学生实施新课标下的田径教学内容, 对实施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对比。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内颁布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了解其具体内容, 同时通过各大体育教学杂志及体育报刊了解其在中学的具体实施情况。
1.2.3 调查法:
教学期间, 利用其他学校体育教师对所在中学的学生进行访谈式调查, 综合各点调查结果, 分析具体实施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结果
调查学校4所, 其中3所学校实施新课标, 其具体落实率为75%。
调查学生90名, 共有65名同学听过或上过新课标下的田径具体教学内容, 其普及率为72.2%。
2.2 对80名实验者测验结果分析
新课标田径教学内容实施后具体作用分析如下:“模仿不同人物、动物、情景走”内容对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起作用, 且能愉悦身心, 激发学习兴趣;“变换各种姿势的徒手或拖、抢、捡各种轻物的走和跑”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能力起作用, 且能愉悦身心, 激发学习兴趣;“不同姿势组合的迎面接力、简单障碍跑、追逐跑”内容对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有作用, 能愉悦身心, 激发学习兴趣, 且能增强积极性、适应力和竞争力;“稍长距离的图形耐力跑、自然地形跑”内容对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起作用, 能增强积极性、适应力、竞争力, 且能培养坚强意志力和吃苦耐劳能力;“在不同状态下的起跑、起跑后的快速跑、途中跑”内容教学对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素质的提高起作用, 能愉悦身心, 激发学习兴趣;“各种形式的迎面接力跑、换物接力跑”内容能愉悦身心,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与荣誉感;“徒手或持不同轻物钻、绕、跨过一定障碍的跑, 趣味性的合作游戏”内容对学生的速度素质提高有帮助, 能愉悦身心,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积极性、适应力、竞争力, 培养坚强意志力、吃苦耐劳能力,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集体荣誉感。
2.2.1 从提高女生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 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前、实验后的速度 (50M) 成绩分别为:9.3秒、9.1秒;耐力 (800M) 成绩分别为:4分23秒、4分10秒;柔韧 (坐位体前屈) 成绩分别为:5厘米、7厘米;爆发力 (立定跳远) 成绩分别为:1.66米、1.74米。
从实验前后的数据中可看出经过两个月的课上练习, 学生的素质都有普遍的提高, 其中耐力和柔韧进步较快, 其次为速度和力量也有一定的提高。
2.2.2 从学生的兴趣及身心愉悦状况 (身体健康) 分析
由于改变了枯燥的跑的形式, 学生对大部分的内容较有兴趣, 且普遍心情愉快放松, 动作掌握较快。
2.2.3 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分析
图形及自然地形跑增强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高了积极性、竞争力, 为学生走向户外、踏入社会提供了基础。
2.2.4 从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着手
经过多形式的长距离耐久跑,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意志力及吃苦耐劳的能力有所提高, 对800M等测试不再有惧怕心理。
2.2.5 从运动参与分析
较多的合作及接力游戏后, 同学间的交流密切, 团结协作及集体荣誉感增强,
2.2.6 从课堂操作设计着手
如相同的教学内容“快速跑接力”
操作A: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后, 安排一定距离, 全班分四组进行接力, 看哪组所用时间最短。
操作B:教师提出教学内容后, 运用“报数比赛”的游戏完成快速跑接力。各排学生左右间隔一臂, 教师发出口令后, 由排头1依次报数至排尾10后, 10迅速跑到1的右面重新开始报数, 看哪组最先恢复到原来顺序。
课中练习情况可看出操作B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A, 课堂整体气氛较活跃。操作B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快的速度而且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如果一个学生注意力分散可能就影响到团队的最终结果。
3. 教学过程中关于新课标尝试的几点建议
3.1 改革体育教学中的集合方式和队形
教师可在上课集合前放一段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歌曲, 把学生吸引到老师身边来, 这样, 用放音乐取代刺耳的哨声来进行集合, 集合队形既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改变中学教学准备活动方式
在教学中可尝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由骨干学生或特长学生带头领做健美操或游戏, 老师从旁协作;也可采用每个小组轮换着在课前合编一套健美操, 上课时由几个同学来领做等形式,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合作能力。
3.3 改变教学中传统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注重某种技术的传授或延续性, 而是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掌握情况为基础, 介绍多种技术方式, 由学生自己选择, 以适应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发展要求。
3.4 改进传统的评价方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学生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由教师、学生、自我三方面综合评价, 不仅看学期结束时的体育测试成绩, 也要看学生的进步幅度、积极的态度, 从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论
4.1 实验结果表明:
学生耐力、柔韧等各方面都有普遍提高, 由此看出新课标对学生身体素质起了一定的作用。
4.2 实验过程显示:学生兴趣增强, 参与率提高, 适应力及意志品质都有所加强。
4.3 新课标下田径教学内容实施学校不多, 仍需进一步加强推广。
课程改革后, 体育课的教学重点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 改变为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 为此教师只要在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 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的基础上, 从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学评价完善等方面积极实施新课标内容, 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开发其创新能力, 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体育教学
4.中国学校体育
摘要:新课程标准通过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教学理念与策略的变化以及发展性课程评价体制的建立, 从而使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改革。本文通过对仪征市四所中学在田径教学内容新课标的实施率及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初步分析了新课标的田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评价对学生身体和心理产生的作用, 并对中学体育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几点建议。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8
一、展开想象,化言为画
古诗词是一幅无声的画,一幅精美的画。在古诗词教学中,想象画面是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诗意诗情的有效策略。
如特级教师管建刚在《四时田园杂兴》教学中,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昼出耘田”“夜绩麻”“学种瓜”三幅画中的任意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当时的画面写下来。管老师巧妙地找到了读与写的结合点,引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言文字再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学生在初步感悟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喜欢的画面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方面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又如李清照《如梦令》以寻常语绘精美图,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学生通过对这三个画面的描写,体会词人把移动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用心感受、化言为画,进入词境。学词的过程犹如人在画中游,诗情画意,乐在其中。
二、拓展延伸,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里写景,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在其中。老朋友在这个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的美好时节,舟行长江,看着一路的旖旎风光,前往繁华之地扬州,李白是赞赏的,甚至可以说是羡慕的。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一直目睹着朋友乘坐的船挂上风帆,渐行渐远,越来越小,帆影最终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在风中伫立良久,眺望着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似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满载着他的祝福和深情,伴随着友人直达广陵。诗中没有一字提及离别的伤感和痛苦,学生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来。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感受到诗人将深厚的友情融汇在笔下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真正达到情与景的高度统一。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按常理诗人可以回去了,可是他回去了吗?从哪里看得出来?他不回去,而是伫立江边,在想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对景物感悟琢磨,把李白送别时的真情实感化为文字。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友人,心里除了恋恋不舍,除了悲凉,还有羡慕之情,他内心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同样是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写出了诗人的一份惆怅,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映出了诗人的一种豁达,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感。诗人在送别时是怎样的心情?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练习写片段,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与之对接。这样能让学生走近古人,甚至走进古人的心灵,就能体会到虽然古人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我们相同、相通。
三、填补空白,升华立意
古诗词中,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诗歌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往往同一题材、甚至同一事物,由于作者艺术修养不同,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或者由于作者世界观不同,其结果,写出的诗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效果。
如清代袁枚的《所见》一诗有声音、有动作;有写景,有叙事;有从容,有紧张,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特别是第三句诗结束,立马把读者推到全诗的高潮:忽然闭口立!给读者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出牧童闭口立此刻后的种种情景,学生的思维也一下打开了:也许,牧童一下子就捉住了同样在放歌的蝉,蝉儿在他的小手里拼命挣扎;也许,牧童突然良心发现,对于柔弱的蝉儿心生不忍而悄然离去;也许,机灵的蝉儿察觉到了有点不对劲,吱地一声振翅高飞,留下牧童傻傻地望着……通过学生的交流再出示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到蝉是一种有德行的虫子,虽出身于污秽的泥土,却能够通过蜕壳而获得重生,从此处高枝饮晨露。补充材料的介入,为我们探明《所见》一诗的真实命意指明方向,了解到袁枚就是像蝉一样的高洁之士。明白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也要透过社会生活和事物的现象揭示本质,使作文的立意升华。
四、披文入理,领会内涵
古诗词中有许多饱含哲理的诗词。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感悟。读着读着你还想到哪些和实践有关的名言、历史故事?你能试着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实践的认识吗?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断的活水比作新鲜的知识,只有源源不断地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清澈;同样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心智更聪明。最后让学生写写从古诗中懂得的道理。
哲理诗中结合写话的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诗中之理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对读者有何启发,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披文入理,深刻领会诗的内涵、意蕴。
五、改编古诗,还原情境
如特级教师李伟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中告诉学生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介绍诗人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让学生知道写诗并不难,只要愿意,每个人都能写出优美的诗。同时鼓励学生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现代诗的形式,用自己的话写下来。长短不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们的诗虽稚嫩,但却是感情最真挚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诗,不仅强化了对古诗文内容和意境的理解与领悟,而且有助于把古诗文与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解读融合在一起,化诗人的诗为我的诗,既丰富和细化了诗词的内涵,又提升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中主要的对话是贾岛与童子的三问三答。在理解古诗时如果只是扩展对话,那么古诗的意蕴就会冲淡。如果把这首古诗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穿越到唐朝,还原到隐者居住的高山茅庐旁,把隐者的生活环境还原成舞台背景,对话人物的内心变化转换成舞台说明。学生们兴致极高,通过有层次的描绘并加上自己的创意。隐者的生活环境、人物形象通过文字真实地展现在眼前。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找到隐者居所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他得知隐者不在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当他听说隐者就在眼前山中的心情……让学生们换位移情,与贾岛同喜共忧。学生通过剧本编写,通过对《寻隐者不遇》中环境、人物肖像、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的描写,体会到古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无比美妙的意境。
将古诗词教学与写作巧妙结合的方法,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古诗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找寻读与写的结合点,踏实地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指导教师:王菊艳)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5082]。)
参考文献:
[1]何明.写作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姚亮.引用古诗名句提高作文品味[J].阅读写作研究,2007,(1).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推荐阅读:
网络背景下的古诗教学09-12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10-09
新课标与小学古诗教学08-31
新课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08-21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07-16
新课程背景下反思教学05-23
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10-04
创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10-21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