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2024-10-11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共8篇)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篇1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时间将会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锻炼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体育性质的社团,比如足球社、篮球社、健身社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团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在高校中形成了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十分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因此,为了达成这两大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将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篇2

1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及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老旧。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没有太大的调整, 虽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做出了改革措施。包括采用西方的一些体育教学理论、模式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讲还是没有起到太大的收效。不管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的实际形式来说, 都没有太大的调整。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单调。长此以往, 有的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理。越是厌倦, 高校体育课程的质量也就越低。最终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近些年来, 国家在高校内部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下表对是对某校600余名学生3年来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调查问卷。问卷本着弄清什么才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开进行调查。详细数据请见表1。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指导水平在3年内一直居于前两位。而其他诸如校园体育环境和场地设施等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下面将以论述的形式重点讨论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阳光体育教学推广的因素。

1.1 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需要重塑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教学目标。如果授课目标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及格,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课堂就会显得单调乏味,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高, 整体教学质量也相应较低。目前, 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多元化的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趋势。国家开展“阳光体育”的目的是要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进而要培养大学生们的体育素养与终生锻炼意识。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大多数以技术教学为主, 而忽视了学生体育习惯与意识的培养, 从而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1.2 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是关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授方式基本以运动形态和功能为主。高校体育教师做完几遍示范后就让学生练习, 而缺乏更多的互动内容。而且,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较差。基本上以教师一言堂为主, 共性较强。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非常少, 再加上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 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低。最终会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降。

1.3 高校整体的环境原因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除了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等原因之外, 也不能忽略大环境的因素。人毕竟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 他是社会与环境的产物。如果高校的体育运动人人皆爱, 有这样浓的整体体育运动气氛, 那么体育中也就可以十分顺利的进行师生互动, 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如果整体受到多方面因素, 而没有这个气场, 那么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就无从谈起, 也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实际上, 如何建立并提高校园整体体育运动气氛, 也是值得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1.4 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不平衡

由于每个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好不同, 高校体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一般男生们喜欢选择身体对抗性强、活动量大的体育运动项目, 如足球、篮球等。女生们则更加偏好一些节奏稍慢, 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 比如:健美操、乒乓球、太极拳等等。而其中一些项目受到场地、器材管理模式等等因素的限制, 阻碍了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

1.5 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内容需要充实

阳光体育运动要想更加有效地在高校进行推广, 课外活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课外活动主要就是晨跑, 还有各类竞技比赛。仅仅如此是达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的。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比起前些年来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有些学生又受到了西方个人奋斗主义的影响, 与人沟通以及协作精神都有一定差距。所以体育教师们要注重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适当开展一些拓展训练方面的活动, 比如信任背摔、过断桥等等。大学生们通过对拓展训练活动的参与, 既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何乐而不为。

2 积极推广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建议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高校体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措施很多, 主要从以下几点加以探讨。

2.1 利用各类方法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生存训练, 通过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 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二战结束后, 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可保留, 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 训练对象也扩大到学生、工商业人员。阳光体育运动倡导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 强调群众性, 淡化竞争性。在拓展训练项目完成过程中非常注意集体智慧的发挥和团体成员的共同参与, 这二者亦有相通之处。通常拓展训练中的很多游戏活动在设计时, 就比较注重团队学习为组织形式, 并且很注重每一位学员的行为表现, 每位学生都很重要, 需要所有学生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有关体能挑战或问题解决类的任务。

要想有效开展户外拓展教学, 就要明确户外拓展项目的选择。目前比较流行的拓展项目:信任背摔、高空断桥、高空抓杠、断桥、天梯、齐心协力、盲人攀岩、七巧板、罐头鞋、电网、逃生墙、抓手、团队金字塔、蛟龙出海、跨越沼泽、无敌风火轮、时空隧道、斗转星移、定向讨宝、跨越彩虹等几十个项目。这些项目的性质基本为体现团队的合作性, 比较多团队之间的工作细致程度、执行力、沟通技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

高校课外体育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设施情况来选择项目。为了补充好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还要根据不同时节选择合适的项目, 耐力突出及大团队和适当难度的项目适合第一个学期选用, 爆发力突出及小团队和技巧类项目适合第二个学期采用。

接下来还有对项目规则及方法的讲解。每个项目的规则都不是难寻找, 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查找到相应的规则, 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去拓展公司学习, 只有明自规则才能完成拓展培训与体育教学的结合的目标。

2.2 教师自身各方面能力需要提升

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是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际上, 从学生们的角度来说, 大多数学生是希望在体育课中有所收获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本钱, 谁不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呢, 所以说, 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任务很大, 更应该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提高自身素质。如果高校体育教师不能有效给予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学生们就会在自我摸索中锻炼, 效果就会大大减缓。就背离了阳光体育的初衷。这一点几乎所有高校体育教师都不会感到陌生,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 就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一位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教师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如果体育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 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真正打开自己的心扉, 用心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欢乐、幽默、愉快的环境之下, 最后把授课当成了一种享受, 锻炼意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2.3 学校体育管理机制要增强

首先, 班主任负责监督班级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求, 防止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挪用。其次, 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体育教师要切实履行职责, 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积极营造学校体育氛围。体育教师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以及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及时向学校、班级和家长报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其他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做到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由校长牵头, 主管副校长负责, 体育教研组长落实, 班主任协助, 其他老师参与从上到下的领导体系, 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顺利实施。

2.4 加强目前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学生们从高校毕业后, 大部分都将走向社会。因此, 培养他们的终生锻炼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 各个高校要积极发挥团委, 学生会的作用。提升学生们的锻炼意识, 在学校各个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之下, 运用学校的午间广播、海报等宣传工具。并且支持学生们自主构建各类体育性质的社团, 比如健身社、足球社、篮球社等等。而且各个社团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各类体育比赛的组织上来。在积极参与比赛的同时, 有能力的学生们可以担任裁判,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协调能力与运动能力。最终也达到了国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

3 结语

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涉及到的方面很多, 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总之,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不断地改变和更新我们的观念和思维。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要承认差距并明确问题, 然后从理论到实际逐步加强, 循序而渐进。才能最终从整体上完成阳光体育教学的任务, 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摘要:高校体育课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自从2007年4月以来, 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尝试各种运动项目, 既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又可以使自己爱上体育运动。最终确立起终生锻炼的意识。所以, 在高校中推广阳光体育文化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实际数据,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不足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更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阳光体育运动, 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阳光体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仝伟.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实施策略之研究[J].科技风, 2010.

[2]苏彬.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刘志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教育教学改革[J].体育与科学, 2012.

[4]王佳茵.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

[5]耿聪.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12.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篇3

关键词:阳光体育 高校 体育文化节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85-02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先生在一百多年前说过的话。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体质是国家的财富,是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高校体育运会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推行与实施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发展的原则。许多高校现行的体育运会还是以传统的田径项目为主要比赛项目,把少数学生在校运会上获取名次,为本院、系拿分当成了主要目的,这和当代学校体育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1、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内容与含义

为了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2006年12月26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央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小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建立《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地《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1]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最终目标,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2]刘传安《系统科学视角下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中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实施运作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监督体系。”

2、高校体育运动会

2.1 高校体育运动会的现状与分析

2.1.1 参与人数比例小,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展现自我和健身锻炼的需要。

传统高校田径运会和各球类比赛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比赛,规程一般都规定各院系限报的人员和队伍,这就使得各院系每年只选派极少优秀学生组队参与学校的比赛,这种多年不变的模式使得学校运动会成了少数学生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大学四年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比赛,导致那些没有机会参加比赛的学生缺乏锻炼的积极性。

2.1.2比赛项目设置跟学生日常锻炼不符合

2002 年以来,全国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实行选项教学,田径项目在高校体育课中基本消失。[3]现行高校运动会的撑杆跳高、链球、跨栏、标抢等项目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基本没有,这些项目难度系数大,报名参加这些项目的同学很多不能顺利完成比赛,这些传统的田径项目不能真正促进运动会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检查体育教学效果和反应教学水平。

2.1.3 评奖方式单一

现行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基本上以奥运宗旨里的“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完全以竞技体育的比赛方法评奖,只重视比赛结果,不重视学生平时的锻炼及参与运动会的过程,这就使参加比赛的大部分学生拿不到奖牌,使大多数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运动会失去了信心,挫伤了他们参与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积极性。

2.2 高校运动会的发展趋势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健康的身体是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的基础。阳光体育运动旨在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这就要求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运动会,要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健身理念和健身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指导思想。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运动会的发展趋势向着参与人数大众化,比赛项目趣味与群众化,比赛时间持续化的“体育文化节“模式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节模式的构建

3.1 体育文化节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新时期学校体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节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为主线,将竞技、健身、娱乐、传播体育文化有机融合,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节当中,去体验运动带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多方面的感受。

3.2 体育文化节的内容

①竞技性体育活动。

以田径、球类等项目为主。学生田径赛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甲乙组,提高更多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教工田径赛可以分成不同年龄段的比赛。球类可分2-3个级别的比赛,各院系就可以组一队、二队、三队来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

②健身性体育活动。如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等。

③娱乐性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拔河、跳大绳、齐心协力跑等

④特色性体育活动。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北方可以组织滑雪滑冰比赛,南方可以组织游泳,广西气排球发展较好可以组织气排球这样的特色的体育比赛等。

⑤观赏性体育活动。武术表演、团体操、街舞比赛等。

⑥知识性体育活动。如奥运知识竞赛、体育知识问答、专家讲座、专家咨询、体育名人事迹展等活动。

3.3 体育文化节活动时间安排

传统高校田径运动会一般持续 2~3 天,而内容设置全面的体育文化节时间跨度比较大,建议时间1-2个月。在时间的安排上,田径项目会在体育文化节开幕后的两天时间内集中完成;集体项目、大众体育项目则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在各集体项目进行决赛、体育文化节达到又一个高潮之后,举行闭幕式,总结体育文化节的成绩,并对优胜者予以奖励。

3.4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

以主管体育的校长挂帅,由体育部、宣传部、团委、学生会、院系、保卫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体育文化节领导小组,设办公室(负责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联系、沟通、检查、协调、督促工作) 、活动组织部(负责制定总的实施方案,对体育文化节进行总体安排,包括内容、时间、场地、规则、裁判的安排) 、新闻宣传部(组织新闻宣传人员通过校广播电台、校报及闭路电视对体育文化节公开报道) 、安全保卫部(确保体育文化节安全、顺利有序进行) 等。

4、结束语

提高青少年体质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所高度重视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正踊跃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来,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有利时机,学校体育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要注重竞技体育与健身、娱乐体育的和谐发展,发展个性体育、兴趣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广大学生体质为宗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 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2]杨庆辞 易长江“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宝山学院学报,2010第 2期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篇4

会宁县北关小学 曹晓瑞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是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小学体育锻炼的热潮,从而大大增加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时间,体育老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就更加突出,体育老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锻炼效果。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而有些教师仍旧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新形势认识不足,因此在这样新的背景下对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阳光体育;教师角色;探究;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课标“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通过对小学的研究来深入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研究目的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学校就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不断地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去了解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进行解决,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本文通过对新课标下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

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器材配备,是学校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学校体育运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水平。我们发现,学生对现有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高,学生认为学校现有场地器材满足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有些勉强,这也间接的说明场地器材很陈旧,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2.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在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下,小学体育课堂枯燥乏味,课程内容较为死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将体育游戏引入课堂,加入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或者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生欢迎的游戏项目,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短跑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与设计,为学生讲解短跑运动的技术要领,随后组织学生进行短跑接力赛、贴人跑、换物追击赛等相关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好奇性,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短跑的技术要领。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锻炼,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因此,丰富体育游戏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是将体育游戏和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结合的最佳方法之一。

三、加强领导管理,转变观念,健全阳光体育活动思想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统一是阳光体育活动保障机制的前提。要充分认识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学校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学校重要工作来抓,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坚持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建立学校、班级、教师三级管理网络,制订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特别是体育老师要高度重视组织班级“阳光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学校“阳光体育”各项措施,班主任大力开展班级“阳光体育”和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

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必须要的条件

1.作为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及技能,更要依据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相关的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分析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体育课教学,充分利用体育场地的优势,充分发挥体育促智、审美、益心等多功能的教育性,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从而有效地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和素质教育。学校要通过舆论宣传与体育教学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理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加阳光体育锻炼,使学生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

2.学校组织开设健康讲座让教师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的健康运动,校长亲自为教师做心理讲座和辅导,体育教师上场指导,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盲目、随大流、没有明确目标进行锻炼的随意行为。广大教师通过各种适宜自己的体育运动锻炼,从中获得愉悦感,培养和提高了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健康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达到摆脱“亚健康”状态的干扰,精力充沛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及终身受益之目的。3.阳光体育活动与大课间活动并存。学校将大课间活动纳入了课程教学计划,列入了班级课程表与学校作息时间表,并制订了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与管理制度,确保了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目前特色大课间有乒乓球比赛、跳绳、篮球、韵律操、跳跳球等活动,另外排球游戏、跳皮筋、丢手绢、滚铁环、猫抓老鼠、老鹰捉小鸡、拔河等民间趣味体育项目分散在校园的各个运动区,使得校园在大课间活动时精彩无限。严密组织是提高大课间活动效率的关键。我们要求全校教工全员参与,全校学生全体参与,师生共同活动,有效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平等距离。在整个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是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及其余教工是活动的组织者及参与者。从入场,到活动,直到退场,组织必须严密,确保整个活动都在有序中进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守纪意识及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大课间活动都是在室外进行,从头至尾全部由音乐指挥,使学生在锻炼体质的同时,也能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快乐地放飞自我。

4.阳光体育,本是一个活力四射、洋溢着青春活力、魅力十足的代名词。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阳光体育,在离我们越来越近。阳光体育,首先应该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运动起来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他才会充分施展开来,这样运动的效果才会较佳。阳光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培训学生的审美能力、拼搏精神、参加各项运动比赛的能力。

五、作为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要求,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进行以下几点探究。

1.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改变以前“高高在上”的角色,从而应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以人为本,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2.教学模式的转变

如:给同学们讲解体育史、体育方面的健将;教他们跳一些简单的有关体育方面的舞蹈;教他们如何打篮球、乒乓球等等。由此看来,体育器材并不是制约体育教育的最关键的因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及其灵活性,则是将体育课堂有声有色的进行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大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力度,是关键的一环。3.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

体育教师提出了应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以及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等 方面新的要求.分析了当前中学普遍存在的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体育教师学历达不到要求、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得出“阳光 体育运动”背景下应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即由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小学体育教师由管理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 交往者和合作者;单一的教书匠向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角色转变以及小学体育教师转变为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等方面的角色转变。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但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教师角色转变的不及时,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及存在着各种问题。领导高度重视体育教师转化角色,必须从实际出发。4.深化专业知识

在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建立一支现代化高素质创新型“阳光”体育教师队伍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体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后对“阳光”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培养“阳光”体育教师提出具体措施。的角色应该是开发者、促进者、创新者和引导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以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篇5

1我国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状况

“海洋教育”一词在国外文献中使用“MarineEducation”居多,少数出现“SeaEducation”,之前是指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仅限于少数人的教育范畴,后来海洋教育的范畴扩展到了不止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包括了全民海洋素质的培养上。海洋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体育教育兼顾体育教育与海洋教育2者的特征,具有学科交叉性特点。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海洋体育”进行查询,结果显示,直至,没有一篇与海洋体育相关的论文。至,浙江海洋学院黄永良提出,海洋类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应突出海洋特色,展示海洋体育文化的内涵。浙江海洋学院张同宽建议,对涉海类高校学生实施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特色课程,提出该项目应具有校本土化特征。大连海洋大学王乐提出结合农科院校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改革,将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当中,把游泳作为涉水专业学生必修课程。,黄永良从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成果入手,提出促进高校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战略对策。,厦门大学李腾飞等就高校开设海洋类体育实践课程,建议高校应开设海洋类体育实践课程。,夏琼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探讨了水上运动发展的策略。

笔者认为,海洋体育研究方向较为零散,海洋体育的概念、内涵还在不断探索阶段,关于高校如何开设海洋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文献较少,无法对我国约60所涉海高校的特色体育教学与涉海人才培养起到指导作用。在中央提出兴海强国战略的今天,高校海洋体育的研究己经严重滞后,亟待发展。

2我国高校海洋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初期,发展我国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的观点开始提出,但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1)从高校体育教育角度来看,涉海类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一一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国内部分涉海高校仅选择1?2门水上项目作为一种技能普及,远不能达到全面培养高层次涉海人员的要求与标准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海洋体育教育理论体系。(2)海洋体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具有危险性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国内高校现阶段在教学条件、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缺乏有力的保障,海洋体育缺乏实践教学的实施模式及经验。

3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研究综述得知,高校海洋体育研宄极其缺乏,本文从体育教学视角出发,深入了解现阶段体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并对海洋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期望为高校涉海专业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切实的研究方向。

4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

4.1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在涉海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中,必须突出海洋的特点。由于海洋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适应性,因此在兼顾海洋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同时,应该考虑提前让学生进行一些专业化、特色化的体育相关的专业性训练和练习,让学生提前预知以后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境况。同时,也为体育课程开辟一条新创新之路,让体育紧紧围绕海洋这个主题,使体育教学更加合学校专业的需要。此外,海洋教育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应当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又要结合本校、本地E、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体现“海洋体育”的传统及特色的同时,构建海洋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2教学目标

4.2.1通过海洋体育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认识海洋、面向海洋、重视海洋”的海洋意识,树立“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进取性”的海洋价值观,学生立志从事于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为社会培养海洋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4.2.2通过海洋体育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与身体体能,同时,使涉海专业学生熟悉海洋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海洋体育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综合提高涉海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

4.3高校海洋体育课程内容设计4.3.1海洋体育的项目分类体育界与学术界对海洋体育有不同的定义,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明晓在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开幕的当天对海洋体育有了明确的解释。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海洋体育大体上包括:海滩运动、海上运动、海岛运动和海空运动4大类。笔者认为,应在鲍明晓提出的海洋体育4大类的基础上,新增加海底运动一类(包括潜水、海底探险等)。海洋体育大体上包括海空运动、海上运动、海底运动、海滩运动、海岛运动等5大类。笔者围绕以上5个部分对海洋体育的项目进行了归纳与分类。表1中共包括海、陆、空等3个空间、5大类e的几十项运动项目。项目的选择源于部分体育传统及新兴体育项目,并以“船员4小证”(海上救生、艇筏操纵、船舶消防、船舶急救)的考试内容为参考,对海洋体育项目进行了初步的归类。

4.3.2高校海洋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从前期调研数据中了解到,涉海类专业学生毕业多是面向基层工作W位或在船上,或在海洋局等地方工作,针对涉海学生职业的特点,本研宄将海洋体育课程分为3个模块,对海洋体育课程的内容、分目标及任务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4.4课程实施方法与实施步骤

海洋体育虽然是体育的组成部分,但海洋体育概念的提出,项目的开发都是在近几年提出的,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海洋体育课程的项目具有专业性强、危险性高的特点,开设海洋体育课程不仅要依托{校现有的体育的教学条件、教学场地以及师资配备,也要靠社会各系统、各要素相互间的配合。笔者建议,一方面可以采用校企结合的模式,与有关企业进行合作,解决教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针对以往体育课程可供选择范围小,不利于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等问题,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又要关注专业能力的培养;既要强调体育教育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因此,可以把总的课程体系设置为显性课程(第一课堂,体育必修课)和隐性课程(第二课堂,以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形式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授课。目前,高校本科体育课普遍安排的是2学年,4学期的体育课程,笔者建议,可以在第一课堂安排基本身体素质的课程内容,在第二课堂以俱乐部的形式安排专项体育技能,而非智力因素可综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进行训练,而研究生一般没有体育课的教学安排,可以通过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

考虑到涉海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大学4个年级的体育课程安排上,在延续以往二年制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一年级可以基础体育课程的游泳、田径、球类、校园定向等体育项目为主要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第二课堂则可安排较为简单和基础性的皮划艇、绳结、浮潜等专项体育技能训练作为补充。第二学年的体育课程可以将部分体育项目与专项体育技能中的海洋拓展训练相结合。三年级则可完全采用俱乐部的课程形式对涉海各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区别性训练,甚至可在学生有出海任务前安排集中性的练习。

开展海洋体育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各门课程的自身调整及课程之间的整合,特别是增加第二课堂的学分及学时比重,从而有利于提高课程组合的多样性,有利于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拓海洋特色体育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学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需求。4.5教学评价

4.5.I教学评价制订原则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起到正确评价教学结果的作用,也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育评价的正向功能。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市场运作艰难,将会沦落为一般的赛事。

2.1结合兰州市实际,准确定位兰州市马拉松赛事

兰州市马拉松赛事突出优势与亮点并进行深度挖掘,把马拉松赛事办成特色更加鲜明的景观赛事;兰州市马拉松赛事突出层次与内容的不断提升,把马拉松办成国际知名的品牌赛事;兰州市马拉松赛事将突出运动与发展的互动互促,把本届马拉松赛事办成以人为本的开放赛事;兰州市马拉松赛事将突出组织与协调的精细管理,把马拉松赛事办成品质一流的完美赛事。

2.2多管齐下,巧妙招商

兰州市马拉松赛事在市场运作上,注重赛事的包装策划,在电视转播、宣传招商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有益探索。赛事的招商取了“政府倡导、市场化运作”的办赛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办赛资金,此次赛事吸引了兰州市银行、乔丹体育等大、中型企业参与。通过合作共赢让这些企业与赛事本身得到中央电视体育频道的长时间报道,也为赛事的持续举办、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为地方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机遇,为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2.3兰州市马拉松赛事成功举办,品牌效应彰显

最早从20开始举行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被评为“最佳马拉松”和“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金牌赛事”,并升级为国家积分赛。赛事的综合作用超越了体育本身,推动了城市发展。

首先,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兰州市国际马拉松赛事独特的风景成为中央电视台几个马拉松现场报道之一。透过独特窗口,全国乃至世界看到一个漂亮的、超乎想象的兰州市,展示黄河风光尽收眼底,城市发展和群众的精神彻底改变了群众对兰州市的印象和理解。加快“让兰州走向世界,让世界充分了解兰州”的进展。其次,黄河文化和城市的魅力得到展示。兰州市国际马拉松赛事特有的文化功能、黄河文化的完美融合,通过体育的激情,让运动员和观众感受“兰州魅力”。此外,对兰州市的社会关注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兰州市国际马拉松赛事以其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引起了广泛的赞誉,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互联网用户持续关注,覆盖国内新闻网站和站几乎所有的媒体,“兰州市马拉松”“兰州”市成为热门的词汇,这一史无前例的兰州宣传和赞誉是前所未有的。

5结语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再生性开发现实资源,同时也包括初始性苑⑶痹谧试础N挖掘资源,充分释放潜力,满足旅游者贴近大自然、步入原始地带、回归原始的体育旅游需求=>兰州市有目的地针对人文社会资源、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并且借国际马拉松赛事这一平台,承载着兰州人民“让世界了解兰州、让兰州走向世界”的愿望,通过各大媒体的集中宣传报道,不仅给兰州市和甘肃省人民带来了自豪感和归属感,更给兰州市带来一个让世人瞩目并产生认同感的机会,给兰州市带来更大的希望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张胜林,王东良,李小唐.兰州亚高原国际马拉松比赛条件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

[2]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11).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途径论文 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江苏大学生等11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南京省11所高校师生、领导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来了解南京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可信度,利用电话访谈的方式从高校体育部负责人处获取“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涉及到的资源配置情况,最后利用EXCEL和SPSS13.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设置情况

教育部为了确保各大高校可以更好的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高校要通过成立领导小组的方式来作为硬性条件,同时也要作为教育部门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通过表1锁门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11所高校中,仅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以及中国药科大学等7所高校设置了领导小组,占54.5%.另外45.5%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发展进行指导,就总体形势来说南京省各高校予以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足够重视.

2.2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根据表2数据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11所高校中共有76名教师的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15.2%,近164名教师的任教年限达到了11~,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32.8%,13名教师的任教年限达到了以上,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2.6%.这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南京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这一特征,对南京省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很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然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近50%的体育教师的工作年限都没有达到,并且这一部分教师的体育教育经验、专业水平方面良莠不齐,会对南京省高校全面施行“阳光体育运动”产生过大的影响和限制.

2.3学生参与状况

南京省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以三大球、自行车以及慢跑等有氧运动作为主要运动项目,并且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大学生中有784人参与了有氧运动项目,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78.4%.另外有少数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了无氧运动项目,例如,短跑、跳高以及拔河等,占本次调查综述的21.6%.南京省高校大学生喜爱参与健美操、跆拳道以及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主要是这些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娱乐性,大学生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可以享受到快乐,部分高校开展的无氧运动具有运动强度大、耐力要求高等特点,并且学生在开展这类体育运动时容易产生乏味的心理状况,尤其是一些身体健康水平较差的学生不会选择无氧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当前南京省各高校在贯彻教育部门精神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依旧存在大学生选择比例不均、甚至是失调等问题.

2.4学生参与动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动机主要来源于人的精神、物质需求,而行为是满足人需求的重要过程,人的欲望驱动其从事某些行为,以便于其可以获取物质满足或者精神满足.南京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大学生外在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是由内隐思维驱动的,而且体育运动自身的需要引起大学生行为趋向,通过研究可以证明大学生是否对“阳光体育运动”感兴趣.从表4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南京省1000名高校大学生中,468人次选择了增强体质是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占本次调查研究总人次的24.2%,400人次选择了应付体育课考试作为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占10.7%,同时还有258人次表示主要参与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下达的体育学习任务,占本次调查总人次的13.3%.通过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明确认识到,南京省高校大学生没有予以“阳光体育运动”内涵、作用足够的认识与了解,或者是将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大学生受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学习任务,很多大学生都走入了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是体育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因此,南京省各高校在发展中要深入认识到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准确认识、了解这一问题,已成为限制南京省各大高校进一步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问题之一.

2.5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形式

南京省各高校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等级、师资力量、地理位置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使一部分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采用了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还有一部分高校为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将其设置为俱乐部形式,另外一部分高校采用早操或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其中30%的大学生表示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为体育课,22.3%大学生表示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为早操或课间操,20.9%的.大学生表示本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教师主导、教师监督以及教师教学管理是主要组织形式,大学生在该种环境下很难培养出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意识,还有一些高校定期举办校运动会、冬季阳光长跑以及体育节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3南京省高校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途径探索

3.1高校领导予以“阳光体育运动”高度重视

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高效的领导人员没有予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足够重视,或者是领导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对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因此,建议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或者是以硬性文件的方式来引导高校领导人予以该项工作足够重视,消除高校行政力量对“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产生的影响与限制.再者,建议高校领导者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身践行的原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引领大学生去认识、去了解、去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并要在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的将该项工作落实下去,确保高校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取得既定效果.

3.2完善高校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建设

高校领导人员通过以身践行的姿态势必会在短期内引起本校大学生的参与热潮,高校能否利用这一机遇来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决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取得更高的成果,避免大学生参与热情下降后失去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建议高校结合国内外体育教育先进成果来完善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例如,学校每学期对大学生进行一次体质达标测试,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期评优评先中.高效管理工作中要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要求来建立匹配的规章制度体系,结合高校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特点来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利用多种途径来消除大学生客观因素对其参与性和积极性的影响,使每一个大学生在受高等教育阶段都能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这也是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3.3教育部门要加大各大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现阶段南京省各高校除“211”高校外都面临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民办独立院校、高职院校等,学校很难拥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体育教学物质基础建设,无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难以引发其兴趣,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针对这一问题来适当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力度,帮助高校建立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等基础体育设施.再者,高校在体育器材设施建设中要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作为主要依据,如果教育资金过于紧张则可以适当的采购一些低成本体育器材设施,避免体育教育资源的匮乏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最后,高校在面对教育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社会服务供给力度,通过与省内外一些大型企业来达成合作协议,利用社会资本来建设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完善的体育教育设施.

3.4利用大众媒体动员全社会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现阶段社会各领域并没有深入认识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共同的义务,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其需要支撑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通过大众媒体等众多平台来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作用,使更多社会居民都能深入认识到高校开展该项活动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在社会上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再者,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来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帮助每一名学生家长都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彻底改变一些学生家长传统固化的思维模式,让家长可以更好的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

4结语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篇7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四川省南充市四所高校: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师生为研究对象, 抽样选取其中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和部分承担公共体育课的教师进行走访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南充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和南充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国内体育界、教育界的有关专家、学者, 就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征询专家意见。结合自编问卷, 在确保问卷效度和信度的前提下, 抽样选取南充市高校领导、部分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西华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具体的实验对象, 通过对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验证、完善前期理论研究的有关结论, 并为理论未来的推广应用提供范例。

2 高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分析

2.1 南充市高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比例状况

据调查南充市的四所高校目前还没有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开设体育校本课程, 公共体育课程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开展, 大一主要以体能训练为主不接触具体的专项课, 大二以选项课为主, 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为主。在开设的这些体育项目中多数是西方传入的以奥运项目为多, 内容较枯燥, 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加之南充天气的原因, 在下雨和太阳暴晒时很多项目很难在室外有效开展, 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南充市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对现行公共体育课程的认知态度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5.4%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安排的体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认为安排的教学内容太单一枯燥了;11.9%的学生喜欢体育课, 他们觉得现行的体育课程安排自有它的合理性, 另外自身比较喜欢运动, 因此, 还是很喜欢上体育课的;剩下的同学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他们觉得上体育课只是为了修够学分, 免得挂科或学分不够, 影响学业成绩。在调查中显示多数学生觉得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落后于发达城市, 希望所学的项目比较时尚现代, 另外有学生提出希望体育课教学能结合自己专业情况来开展, 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成熟, 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因多与学生交流, 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为学生毕业后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的方式, 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保证。

3 高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

南充市高校目前还没有开设公共体育校本课程, 学生对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存在很大的意见, 急需要开发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时尚的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多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区别对待, 根据学生不同性别、爱好等来安排相应的体育课程。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 他们将来从事着不同的职业, 因此, 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多从学生的专业取向考虑, 开展不同专业的针对性的体育项目, 比如, 西华师范大学邻近西山风景区, 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的在地理、生物、历史文化专业开展登山运动。川北医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医学院校, 因此在公共体育课程安排时应多安排锻炼学生耐力素质、抵抗能力, 手、腕关节灵活性、触觉灵敏性的体育项目。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所地质勘探和石油大学, 这类职业需要学生将来能克服高原、严寒等气候条件对人体带来的生理影响, 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强, 可以安排长跑、篮球、爬山、障碍跑、游泳、攀岩、定向越野等体育项目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官系统的能力,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4 实验研究——将登山运动引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4.1 研究目的

评价公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研究学生对登山运动的认知态度和参与程度, 最后验证学生登山运动的综合效果。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两个班级进行实验, 这两个班级都是对口入学的班级, 它们在男女性别、学习风气、学习成绩状况等方面大致相同, 且授课老师为同一教师, 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 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 (两个班的人数都为45名) 。

4.2.2 实验变量

操作变量为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课程内容安排, 对照班按以往的做法进行, 实验班学生则在公共体育课中开展登山运动;因变量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兴趣程度、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依据为学生在调查问卷上的回答、对实验班学生所写小论文的分析及他们登山后的研究作品。

4.2.3 实验材料

这里的实验材料包括问卷调查材料和登山后研究历史的材料。

4.2.4 实验时间

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 从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

4.2.5 登山运动的具体设计流程

第一步:启发学生确立历史课题

西山集中了汉代以来的大量文物古迹, 展现了南充市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程度。此外, 山上还有许多亭台楼阁、墓碑石刻等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学生了解当地历史, 民俗文化, 丰富精神生活的理想之地。我国唐代女诗人薛涛、宋代大诗人陆游等都曾流寓南充, 赋诗盛赞西山美景。在课前用几节课的时间上理论课, 介绍选题的方法, 保证学生选题的可行性和研究的创新性和价值性, 启发学生选取西山中一个景点的典故为课题,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八个研究小组。

第二步:指导学生登山运动

登山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用10至20min做一些肌肉伸展运动。在登山的时候尽量放松全身肌肉, 增加弹跳动作, 这样在向上攀登时, 每一步中都有有意识的增添一些弹跳动作, 不仅省力, 还会使人显得精神, 充满活力。登山回来之后, 做好全面的放松活动, 轻轻拍打身体各部位的肌肉, 放松身体, 以免肌肉酸痛。

第三步:引导学生在登山过程中构思设计

在课前教师可以对南充市西山风景区的有关景点做简单介绍, 西山由舞凤山、人头山、官宝山、栖乐山、火凤山、马鞍山、插旗山等组成。舞凤山景区以道教庙观为主。栖乐山风景区是西山风景区的重点景区, 主峰上有栖乐寺、顺泸起义南充保卫战总指挥部遗址。万卷楼景区主体为万卷楼、玉屏文化活动中心、三国文化活动中心、三国别墅。上有张献忠驻扎骁骑营的遗址, 下有西河风景线, 沿河两岸桃红柳绿, 河中轻舟竞渡, 长桥卧波, 景色宜人。有明代西桥及革命烈士纪念园等。在登山过程中每到一个景点可有意识的启发学生构思设计、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案和选择课题、实施步骤等。

第四步:促进学生探究创作、收集资料

登山活动回来之后, 放松过程中, 可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 促进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收集资料, 并学会整理和分析资料, 为下一步的研究成果做准备。

第五步:帮助学生展示作品与评价

在学期末最后的三周时间, 选取合适的地点, 展示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选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可采用研究文献综述、研究小论文、图形图表、立体动画三维模型、研究实验报告、详细的调查报告等来交流成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学生逻辑严谨的表达思想、语言丰富的交流成果等实践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研究的成果在研讨、交流的基础上得以升华。另外, 公共体育最后的成绩为研究作品和学期末体育成绩及平时成绩的综合成绩之和。

(2) 登山运动的教学进度

结合公共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和课时要求制定教学进度 (如表1) 。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的程度和态度比较

(1) 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的程度

从表2的数据, 可以看出, 学期开始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对体育课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期望, 两个班的同学兴趣比例差不多。学期末比较, 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见表3) , 实验班的同学由于开展登山运动, 对体育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而对照班的同学, 却渐渐的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兴趣逐渐减淡。

(2) 学生对体育课中学习的态度

从表4和表5两者的对比中, 我们看到, 两个班学生, 对体育课投入具有很大的差别。参加登山运动班的学生较之普通班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

4.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综合能力的比较

(1) 通过开展登山运动校本课程, 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登山运动这一校本课程教学中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性, 即由学生自主选题或确定项目, 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 并自主开展研究, 从表6和表7我们发现学生从整体上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 经常向教师请教, 发现问题时能及时请教, 并主动从图书馆和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

(2) 通过开展登山运动校本课程, 开发了学生潜能, 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登山运动中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 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从登山运动中, 集体的团结行进, 到小组课题研究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历史文化学院开展登山运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而且在登西山的过程中, 对历史文化的研究, 科研能力, 历史专业知识积累等, 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4 结论

4.1 历史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开展登山运动是可行的。

学生在登山中的认知、情感、技能, 发展学生的运动参与主动性、对学习的参与度、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情况、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协作与交流情况、问题解决情况、得出结论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等都对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将历史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开展登山运动来改变公共体育教学是可行的。

4.2 在历史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开展登山运动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在历史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开展登山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 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了提高, 实现了体育教学目标, 学生掌握了登山运动这一技术, 为将来体育锻炼提供了帮助, 另外, 登山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证明, 在历史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开展登山运动具有很高的实效性。

5 结束语

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增强学生体质,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 在全面推广实施阳光体育的大背景下, 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有效发展。高校体育的校本课程不但要突出民族特点, 还应该强调专业特征, 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 进一步开发出有助于专业培养的校本体育课程, 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教育部, 2006

[2]刘旭东.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冯唯锐, 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4) :13-16

[4]陈淑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6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篇8

自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阵地,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深入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探究的重要问题。篮球作为一项攻守交替、竞争激烈且具有集体对抗性质的运动项目,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无论是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是强化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进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做好高校篮球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经济体育技术以及身体素质的教育观影响,高校在进行对篮球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将重点放在对篮球知识及运动技术的传承上,忽视了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无法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不利于其运动参与能力的提升。但在当前高校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更是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也在另一方面将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存在的缺陷凸显出来。因此,对高校篮球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要重新审视,才能满足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与阳光体育活动要求相符的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从意识基础上需要深入了解阳光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当前高校篮球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深入了解阳光体育的内涵;能够正确的进行选择与评价,对篮球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予以把握;改正不良的篮球观赏行为,能从意识领域学会欣赏以及正确的评价篮球比赛。

其次,在篮球运动中充分体会到成功、自由、欢快等良好的心理情绪,同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与自我控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且能够公正的评价他人,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失败与成功的关系能够正确看待,并提高良好的竞争与合作能力。

最后,通过参与篮球运动,正确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制定科学、严谨、有效的篮球运动计划;培养、增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将篮球运动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落实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基本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实现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篮球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对高校学生形成阳光体育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就理论教学来说,应该从阳光体育的根本要求出发,进行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阳光体育的内涵,认识到篮球多元价值。依据学生对篮球运动需求多元化的要求,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到篮球运动的技能与规则,另一方面还要能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掌握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与体制评价等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实现了学生对锻炼计划的掌握,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能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评价篮球比赛,杜绝不良的体育观赏行为出现,深刻领悟到篮球文化的内涵,拓宽学生视野。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幅度的变化。在参加运动时,除了对其经济水平的关注,人们更为关注该项运动带来的健康与休闲娱乐效果,这也与当前强调以经济化为主的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矛盾性。因此,对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就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在高校篮球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运动技能对学生来讲肯定无法提出有很高的要求,旨在強调与学生的个性及身心发展特点相符。这也就要高校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活动中,不必十分强调对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而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得到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篮球教学应舍弃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着重放在娱乐性、实用性、健身性的突出上,将一些与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不符的训练内容舍弃掉,将那些适合学生学习、娱乐、健身的技术内容着重突出,实现篮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达到学生享受篮球运动的根本目的。

三.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也都在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单一化向着多样化发展。现代体育教学主要强调在教学活动中的学,而不是教,教学方法的改革自然也要以此为基础,在篮球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式、游戏式或者是自主等方式的启发性教学,实现学生在篮球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现代心理学强调,在教学中利用动态的信息交流,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并通过对教学活动中诸多因素的利用,能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将整个教学过程激活,不仅可以减轻师生的负担,而且还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篮球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良好的情感体验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在充分运动后生理上得到的快感;在探索新知识过程中深入掌握其中的奥秘;在技术上的提高获得自信心;在活动中与学生的和睦相处达到气氛的交融等等。诸多方面都在为我们带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在篮球课程教学中提倡宽松、自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

四.篮球课程考核评价的改革

就传统的篮球考核制度来说,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已经无法再适用,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篮球成绩考核评价标准。

第一,重新审视考试的功能性,将原有的分数意识予以淡化,强调教学考核深层次的教育、发展以及诊断等功能,坚持考试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第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方法,实现诸多考试方法的综合运用,意识到各种考试方法的不同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效用。

将理论与技术、技能考试结合,考察与考试结合,实现对篮球课程教学的综合评定,建立科学、全面的篮球成绩考核体系,为阳光体育活动背景下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根服务。

结束语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只有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成绩考核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才能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向着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满足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根本需求,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药品采购季度总结下一篇:大学生团员个人总结书